“三燕”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和漢人馮跋相繼以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為都城、在我國北方地區建立的三個以“燕”為國號的區域性政權——前燕、后燕、北燕的統稱,其統治區域曾經包括今天的遼寧、、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在五胡紛爭、十六國林立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北方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章,是中國歷史巨著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作者耗時四年、行程萬里寫就的這部《三燕尋蹤》,以五十多萬字、兩百多張圖片,分“前燕,慕容稱雄”“后燕,慕容再起”“北燕,馮氏王朝”三部,再現了三燕歷史的風云變幻,講述了三燕王朝的歷史貢獻,追尋了慕容王陵和后人的行蹤,披露了眾多他們實地尋訪得來的鮮為人知甚至不為人知的歷史玄機,將讓您不時眼前一亮、恍然大悟。
在書中您將能讀到威震華夏的慕容名將、北魏改革的掌舵者馮太后、澤被嶺南的冼夫人的傳奇故事,看到堪與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相提并論的大棘城之戰、參合陂之戰的歷史經緯,了解到被盜墓小說演繹得神秘莫測的“九層妖樓”的真實原型,被野史歪曲的北燕王族馮氏后裔、大唐忠臣高力士的歷史真相,以及東北地區有史可尋的最早的佛寺、最早的官學、最早的帝都……
《三燕尋蹤》,用千萬里的探尋再現三燕歷史,揭秘慕容王朝興衰。《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原型,《盜墓筆記》中的九層妖塔,主導北魏改革的馮太后,澤被嶺南的冼夫人,爭議不斷的高力士,《三燕尋蹤》都有詳細的揭秘。
張松:1972年生于沈陽,文學碩士,遼沈晚報社主任記者,見報文章達幾百萬字,曾獲各項新聞獎十余次。近年來,他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知名考古專家馮永謙等專家學者的指導、幫助下,致力于收集、整理遼寧地區的歷史文化,特別是立國于遼寧的三燕、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他不辭辛苦尋訪歷史遺跡,身臨其境感受歷史事件,獲得了大量難得一見的歷史故事和歷史傳說,其成果不僅連載于《遼沈晚報》的《擺渡遼河》專欄,他還出版了《遼寧歷史文化》《遼寧風情小鎮》《遼寧特色經濟小鎮》《輝煌的遼寧體育》《大遼那些謎》等著作。
姚韞:1977年出生于沈陽,文學博士,沈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及文化研究,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出版了《大遼那些謎》《主流話語下的何其芳文學思想研究》等著作,曾經榮獲遼寧省美學研究成果一等獎、沈陽市社會科學學術成果三等獎。
序一:再現那個被忽略的中國歷史重要時代
序二:一幅逼真的、立體的三燕歷史畫卷
前言:三燕苦旅,走過1800年
及時部 前燕,慕容稱雄
及時章 建國,前燕崛起
及時節 近攻遠交藏韜略 心系王權隱霸心
第二節 四百遺骨呈鐵證 慕容鮮卑滅夫余
第三節 夫余滅族遷遼西 凄訴亡國囚虜情
第四節 棘城三戰生死劫 淬火煉出慕容王
第五節 兵發中原逐天下 傳國玉璽助稱帝
第二章 霸業,由盛到衰
及時節 廉臺喋血龍虎斗 上天一筆定興亡
第二節 勝者生前名蓋世 敗者死后享天尊
第三節 鄴城歲月帝國巔 王旗飛舞銅雀臺
第四節 慕容龍榻驚噩夢 無魂石虎遭鞭尸
第五節 昏君誤國前燕滅 卻怪曹操壞風水
第三章 ,文治武功
及時節 大燕文治賽武功 科舉制度始慕容
第二節 唯才是舉壯國本 慕容龍騰憑智囊
第三節 慕容馬鐙出遼西 中國靴子驚寰宇
第四節 刀槍不入肉坦克 所向無敵甲具裝
第五節 千載奇幻龍翔寺 佛教圣地古今殊
第六節 摩崖佛龕懸千載 大燕佛風古韻傳
第四章 棘城,古都何在
及時節 上古顓頊龍興地 前燕慕容建國都
第二節 古稀之年解史謎 義縣老人敢糾偏
第三節 棘城岸崩露鐵頭 慕容國都露痕跡
第四節 廣濟塔下望浩宇 虛星正對慕容都
第二部 后燕,慕容再起
第五章 戰神,悲情一生
及時節 武功蓋世無人敵 悲情戰神再建國
第二節 為絕后患打外孫 后燕慘敗參合陂
第三節 誤識沙場酈道元 遺骨藏秘石匣溝
第四節 蟠羊山下白骨森 殺韃溝內鬼影重
第五節 旖旎岱海龍興地 殺俘功罪任評說
第六節 雄杰嘔血參合陂 燕昌慘聞末世歌
第六章 兵敗,一分為二
及時節 后燕失去慕容垂 無人能敵拓跋珪
第二節 后燕兵敗分二國 青州南燕延國祚
第三節 裝瘋行乞長安城 金刀太子葬南燕
第四節 廣固三屠傳鬼哭 五龍決口淹慕容
第五節 重回龍城歷四朝 慕容終被馮氏代
第六節 后燕高官墓寒酸 沃野千里少春蠶
第七章 傳奇,慕容謎蹤
及時節 身世疑謎千古懸 慕容果為軒轅后
第二節 東遷萬里赴遼西 慕容原為“甘青人”
第三節 慕容子孫憶祖源 鮮卑來自高加索
第四節 走訪三地尋慕容 神似后裔匿粵西
第五節 國破家亡四流散 慕容后人隱江湖
第六節 幕村深藏慕容謎 往事千年嘆無常
第八章 王陵,蹤跡難尋
及時節 神鬼莫測匿蹤跡 潛埋虛葬慕容陵
第二節 凌河岸邊金嶺寺 千年家廟話滄桑
第三節 九層妖樓藏玄機 大墓本主吐谷渾
第四節 花果山下出石虎 驚現慕容龍平陵
第五節 慕容調侃唐太宗 真偽難辨宣平陵
第六節 荒淫暴虐動國本 一言難盡徽平陵
第三部 北燕,馮氏王朝
第九章 波瀾,龍城風雨
及時節 馮家搶奪慕容朝 新主恩澤遍遼西
第二節 國君七祭二當家 北燕獨倚馮素弗
第三節 挖墓挖出一團謎 馮墓見寶不見尸
第四節 招惹強魏埋禍根 虎師六出亡弱燕
第五節 玄奘前身在朝陽 法勇西天取真經
第六節 千秋功罪說馮后 永固陵前煙雨蒙
第十章 融合,光耀嶺南
及時節 一枝投魏居廟堂 一枝渡海到嶺南
第二節 有名無實地方官 聯姻冼氏建功業
第三節 教化蠻夷澤萬民 威服遠荒定南疆
第四節 赤膽護國安社稷 歷經三朝唯好心
第五節 城門四開布疑冢 馮冼墓地多懸謎
第六節 北燕后人高力士 誤讀千載忠良臣
第七節 脫靴戲說流謬誤 還原真實李太白
第八節 馮冼遺跡遍高州 千年回歸祭先祖
附錄
1.前燕帝王世系表和大事年表
2.后燕帝王世系表和大事年表
3.北燕帝王世系表和大事年表
4.馮氏世系簡表
5.冼夫人年譜簡表
附文
一 高州公眾號轉發的《千年還愿》
二 時隔一千六百年,遼寧“家人”尋親到高州
后記:三燕回歸,千年夢圓
后記:三燕回歸,千年夢圓終有期
張 松
在《三燕尋蹤》書稿成型之際,回首過去這四年艱辛而充滿人生意義的光陰,個中甘苦自不待言。2012年年底,當我介入這一專題的創作時,過往的經驗、尋常的思路告訴我,這是一個老舊、碎片、地域的封閉性題材,難有突破發現,缺乏縱深空間。四年后,當我由一種無法言說的歷史暗示在前方指引,終于艱難地走完了注定令我一生銘記的“三燕之旅”后,遙遠的三燕王朝向我打開的是一個此前全然不知的震撼世界:它躍動、奔騰、氣場澎湃、血脈賁張!它的“開放性”實非東北一隅所轄,而是遍及整個華夏神州!它的“豐厚度”絕非遼寧歷史的偏脈閑章,而是與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大線條緊密相連的!它影響深遠的貢獻、震古爍今的杰出人物、綿延至今并感動現世的精神遺存,沖破了我的“三燕舊識”,跋涉于歷史的山水間,一種愈發不可遏制的沖動充滿我的心懷:如果真實的三燕是我耳聞目睹的這一切,那么“三燕史”是不是該重寫了?
馮立民先生的“三燕困惑”
關于三燕,遠有金庸武俠小說的傳奇渲染,近有朝陽地區近些年來的普及宣傳,但時至今日,三燕在其起家的遼寧地區依舊是個冷僻話題。當各類歷史題材劇紛紛火爆亮相、風靡全國之時,“三燕富礦”卻如寶藏深山知者寥寥,原因何在?
2014年4月上旬,就三燕文化的宣傳推廣,我同錦州學者馮立民先生在沈陽有過一次長談,感觸良多。三燕故事之所以遭冷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段歷史存在著大量的未解之謎,加上正史記述潦草、資料貧乏,以致史學界、考古界對諸多三燕懸疑都難以定論,這就為三燕文化的普及推廣制造了先天的認知障礙,成為一道橫在眾多探秘者面前、難以跨越的時空鴻溝。
馮立民先生對三燕王朝研究頗深,曾花了整整四年時間,嘔心瀝血寫就一部六十三萬字的六卷本大劇《玉鼎——南北朝紀事》。此書以玉鼎為線索,時間跨度一百五十年,涵蓋前燕、后燕、北燕、北魏以及南朝的宋、齊、梁,而對三燕人物、事件的演繹,堪稱此劇的精華所在。寫完此書后,馮立民先生曾經設想將自己的力作拍成電視劇,將三燕文化推向全國,卻屢屢碰壁,大失所望。
對三燕文化的開發,寫過專著《前燕后燕北燕史》的朝陽學者周亞利抱有很高的期望,也曾想將這段精彩紛呈的歷史寫成劇本,亮相熒屏,但在現實的堅壁前,她與馮立民遭遇的困惑大同小異。
2013年3月,我與南方某知名報紙一女記者交流自己所經歷的三燕傳奇時,引起了她的極大注意,尤其是對北燕王室后人流亡嶺南與冼氏聯姻、南北兩大家族聯手安邦定國的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她流露出濃厚的興趣。但興趣歸興趣,一涉及具體的史實,則另當別論了,因為,如果采訪者沒有對南北朝歷史框架的基本了解,缺乏對三燕王朝發展脈絡的方向把握,不能把這段風云歷史的時代背景交代清楚,只將事件單擺浮擱,就無法對三燕往事予以全貌展示,更不要說對其時代意義做出真正的提煉、升華。而這種具有相當勞動量的梳理、反思,顯然不是單純的新聞采寫所能承載的。
2013年5月,我曾就所見所聞的三燕軼事與省內的相關博學專家進行了交流,一些涉及三燕核心隱秘的歷史事件、人物,許多專家都聽之茫然,因為三燕人物足跡所到之處甚廣,三燕王朝牽連的其他朝代太多,不少的人和事史書中都是一筆帶過乃至未留一字,所以他們很難對遼寧以外的三燕往事做深入研究,而他們在無奈中遺漏掉的這些故事,恰是最為精彩的三燕亮點。
“三燕故事”亟待重新定位
對三燕文化的宣傳之所以陷入瓶頸狀態,除了三燕歷史本身的復雜性外,還存在一個現實問題,即研究者和傳播者們習慣于僅將三燕的人與事局限于遼西一隅,很少將三燕王朝置于大時代的舞臺背景上,未曾嘗試以更開闊、更高遠的歷史視角審評三燕往事。
例如,科舉制度萌芽于慕容鮮卑創立的前燕,從棘城到龍城,慕容王朝開設學校,甄選名師,通過嚴格考試選拔良才,這一有別于歷朝官吏選拔制度的偉大貢獻可謂開天辟地,對中華歷史影響深遠。對這一創舉,如今不是沒有提過,而是提得太少,高度拔得不夠,以致世人多知慕容一族武功卓絕,卻忽略甚至淡忘了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慕容文治”。
又如,由慕容燕國改進并大規模裝備軍隊的馬鐙、甲騎具裝,對當時的東北亞乃至整個中國境內勢力格局的變化均產生了巨大沖擊。被譽為“中國靴子”的馬鐙,對歐洲中世紀革命的爆發、對歐洲新時代的到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而這些關于慕容燕國的“世界性創舉”,省內專家雖有著述,新聞媒體也進行了相應傳播,但總顯得力度不夠,后勁不足,至少尚未形成一塊對外宣傳的金字品牌。
慕容一族所建立的前燕、后燕以及遠走青海的慕容吐谷渾部,幾乎與當時中國境內的所有勢力集團均有聯系,搞清慕容一脈即可理順五胡十六國時代的紛亂次序。
慕容前燕經歷的三次大棘城血戰,慕容后燕引爆的燕魏大血戰,其歷史意義絕不在長平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著名戰爭之下。歷時三年、以活埋數萬燕軍的參合陂之戰為高潮的燕魏血戰,以燕敗魏勝的結局打出一個強大的北魏帝國,并孕育出后來的盛世隋唐。對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對堪稱“中華歷史轉折點”的參合陂,史書中卻記載甚略,連此戰爆發的具體地點都語焉不詳,這讓后人何以探秘尋蹤,又何以追根溯源呢?
在慕容鮮卑崛起的遼西,至今都未搞清其及時座都城大棘城的方位。這座歷時近半個世紀、親歷三次大戰、培育了無數天之驕子的慕容都城,恐怕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一座仍未定址的古代國都。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關于三燕歷史的研究,即便在三燕崛起的遼寧本土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
再如,由漢族人馮跋建立的北燕被北魏滅亡后,一枝北燕王族由今遼寧熊岳登船南逃,投奔南朝劉宋,受封于廣東新會,在那里繁衍生息,開枝散葉,并與當地豪族冼氏結親,聯手開發嶺南造福一方,使當時尚屬化外之地的海南島得到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轄,意義之大非同凡響。但是,北燕王族的輝煌續后篇,正史中卻未見明確記載,僅在大唐名臣魏征的記述中略有提及,這使得后世史學家對北燕王朝的研究截止于其亡國之日,以致湮沒了北燕后人對中華歷史的杰出貢獻。而這種斷裂的三燕研究,不可能完整呈現三燕王朝的全貌,更難以評定其真實的歷史地位。
三燕英豪鑄就“中國高度”
三燕王朝歷時不到百年,前燕、后燕、北燕三朝平均不過三十來年,國祚短暫,但三燕人物卻個個遭際非凡,生平傳奇。
以慕容廆而言,他雖未稱王,卻是慕容江山的真正奠基人,他的后世子孫之所以能稱王稱帝,是沿著他指引的戰略方向,憑借他積蓄的雄厚國力、招納的各路英才,才一步步邁向事業峰巔的。慕容廆不僅有識人之能,更有用人之量,他麾下的當世精英皆有諸葛武侯之才。尤為可貴的是,慕容廆信用之人,一生鞠躬盡瘁、盡心為國,善始善終。慕容廆與他啟用的精英團隊間不是簡單的君臣、主仆關系,而是患難與共、肝膽相照的合作者,是有著同樣遠大人生目標的同路人。怎奈天不予壽,否則慕容廆定會成為中華史冊上的一代杰出帝王!較之于慕容廆,即便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其胸襟氣量也頗有不及。
又如馮太后、冼夫人這些直接延承三燕血脈的杰出歷史人物,其歷史地位舉足輕重。有一種形象說法稱“‘一個半遼寧女人’鑄就中國高度”。這絕非虛言。所謂的“一個半遼寧女人”指的是北魏的馮太后和嶺南的冼夫人,其中冼夫人與北燕王室后裔馮寶聯姻,是“遼寧媳婦”,所以說是“半個遼寧女人”。
北魏馮太后制定并堅決付諸實施的“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堪稱中華千年政治體制的一道分水嶺!它們便是沿襲至今仍不可動搖的“工資制度”“土地政策”與“戶籍制度”。馮太后傾其一生致力于實現“混一戎華”的民族大融合,自此后,任憑王朝變遷、時光流轉,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華夷,生長于斯的華夏子民破天荒地擁有了同一的血緣,這個新生的偉大民族,就是一千五百年前馮太后以及她培養的接班人孝文帝為后世確立的“中華民族”!
巍巍永固陵,千秋馮太后!對這個歷史偉人如何褒贊都是不為過的。她生于河北、執政于山西,卻認定自己是一個“龍城人”(今遼寧朝陽)。她在先祖起家之地的龍城立起一座“思燕浮屠”,緬懷先人的創業之功;她在自己的陵墓前,修建了一座“思遠浮屠”,寄托無盡的鄉思。“思遠”即“思燕”,“燕”就是之前的燕國、今天的遼寧。有誰知,一生顛沛、風云起落的傳奇馮太后,其心中竟凝聚著如此根深蒂固的“遼鄉情結”?
嶺南的冼夫人,與她的北燕夫君、北燕子孫們所譜寫的家國篇章,感人至深。“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這是冼夫人的人生信條。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后人盡為忠臣孝子、國之棟梁,其六代孫、被野史歪曲的高力士(馮元一)實為赤膽忠心的李唐忠臣。今天,馮寶與冼夫人已成為萬眾敬仰的“嶺南之神”,他們的靈位被歷朝供奉,他們的故事被經久傳頌……
馮太后、冼夫人,她們的決策、業績、生平,在千年前就鑄定了中華民族的血統、制度、方向乃至道德的高度。這些經得起時間檢驗、符合中華價值觀卻漸被遺忘的“三燕往事”,是否該重新弘揚,是否應重續篇章?
三燕傳奇,被低估的“價值洼地”
也許有人會問,時至今日,重提這些時間久遠的三燕故事,會產生多大的社會影響,又會有多大的市場價值呢?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關于三燕的話題,從官方到民間,一直都有人在做,在推動,如何將“遼寧的三燕”,打造成“中國的三燕”乃至“世界的三燕”,缺乏的不是土壤,而是必要的預熱鋪墊,需要一個強力啟動的契機。
2007年,遼寧朝陽有關方面曾推出過“尋找慕容”的大型策劃活動,并由孟昭凱老師帶隊親赴廣東肇慶尋找慕容后人,取得了一定的宣傳效果。
2013年,我曾兩赴北京以及廣東的肇慶、高州,代表朝陽有關方面采訪并邀請慕容后裔及北燕馮、冼后人,欲重續三燕情緣,這一次,獲得了更為積極的回饋。北京百合網副總裁慕巖老師應允赴遼出席這一盛會;肇慶白土鎮的慕容后人要組團回朝陽看看;山東、山西、河北、廣東等三燕人物留下足跡之地的博物館專家、考古學者對三燕歷史投來關注目光;尤為感人的是,在北燕馮、冼后人主要聚集地的高州,當地政府專門組織了一個多達二十人的“尋根祭祖團”,擬由副市長帶隊,團隊中包括政府官員、當地學者、高州的馮冼名人……隨行的還包括商界人士與應邀出席的各級新聞記者,團隊規格之高、準備之足、心情之迫,令人動容。高州市政協副主席馮明動情地對我說:“我們及時次聽說,馮家的祖墳在遼寧朝陽的北票。高州人不知道北票這個地方,還以為是‘北漂’。從馮家的北燕先祖渡海來粵,到今天,一千多年過去了,這漫長的千年間發生了多少感天動地的故事?馮家后人,太應該回去看看了!這個二十人的祭祖團是經過反復挑選壓縮的,好多人都想回去看看,那種深厚的歷史情感簡直無法言說!”
在這期間,以孫國平、周亞利為代表的三燕學者積極與朝陽有關方面溝通,并發出在龍城遺址旁重建“慕容宗祠”,紀念這一偉大的民族開發遼西的不世之功。
這期間,高州政府在其政府網站“高州在線”開辟專欄,連載《三燕尋蹤》書稿。
這期間,北票、高州、青州等地的博物館,紛紛預定此書,作為珍貴的館藏史料。朝陽周亞利老師認為,《三燕尋蹤》一書是對三燕史的重要補充。她認為,以此書為重要參考,未來可以考慮重寫《三燕史》。
與我同走參合陂古戰場的博學考古專家馮永謙先生贊譽說:“這樣走訪實地、圖文并茂的歷史探秘書籍,如今已不多見,難能可貴,此書對填補歷史空白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遼寧北票文化局副局長李秀華老師表示,他將在北票的《川州雜志》上以每期兩萬字的規模連載此書:“距我退休還有三年時間,我爭取在這三年間發完這一系列,并爭取讓北票當地的報紙同步刊登。我希望更多的北票人了解家鄉的歷史,體味這塊土地的厚重與悠久,感知先祖勇于擔當的家國情懷。”
在與對三燕題材感興趣的各地朋友們的交流中,經常會觸碰出思想火花。有人建議,像北燕王室后裔與冼夫人聯手開發嶺南的感人題材,可否在朝陽、北票當地的博物館內開辟單獨展廳,教育后人?彰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宏大題旨的高州冼太廟,可否在東北最早的佛教圣地——朝陽鳳凰山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馮立民先生看來,三燕故事不是雞肋,而是未經開采的真正的價值洼地,是一塊待琢的美玉。“看看現在還有什么古裝劇、歷史劇沒拍?漢代拍完了、唐代拍完了、明代拍完了,清宮戲都拍爛了!只有南北朝,尤其像三燕傳奇之類的題材尚未涉及。這是一塊足以雕成傳國玉璽的‘和氏璧’!而那些為此付出真實努力的人,可視為用心良苦的‘當代卞和’!”
斷裂的歷史期待續補,失聯的親情亟待縫合,但這千年的回歸,卻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得不承認,讓三燕傳奇走向全國與世界,在現實中還存在相當的難度,傳播與普及依然是目前的攻堅難點。但是,這千年的回歸是大勢所趨,是不可阻遏的歷史傳接,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薪火相傳的心靈呼喚!
從2013年1月到2015年4月,在這跨度三年的時間里,我為宣傳這段塵封千年的歷史,促成北燕王族后人的回歸,奔走呼吁,先后代表朝陽市委宣傳部、朝陽鳳凰山管委會,兩次向高州馮、冼宗族發出邀請,遺憾的是,均時機未到。2015年2月8日,我還給高州市政協副主席、北燕馮氏后人——馮明老師寫了一封長信,坦陳其間曲折。
轉機在2015年4月25日。那24小時,是《三燕尋蹤》文稿初成之日,我將為期長達三年的“三燕之旅”的艱難歷程、內心感慨,行諸文字,發于網絡,對我此次三燕考察予以鼎力支持的朝陽學者周亞利老師,立刻將我的文字與圖片制成“專帖”擴散發出,隨即,又被北票市博物館副館長白梅轉發給北票市委宣傳部韓憲臣部長,韓部長立刻與我取得聯系,于是,就有了5月17日至18日,我隨同北票代表團的“高州回訪”。
5月17日上午,高州市委出專車,由高州市政協副主席、高州文廣新局副局長馮明、高州市文廣新局宣傳股股長湛宜華出面,驅車近5個小時,將北票赴粵考察團一行七人(北票市委副書記葉春華,北票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韓憲臣,北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忠慶,北票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李秀華,北票市文產辦主任李黎,北票市新聞宣傳中心主任記者張衛東,《三燕尋蹤》作者張松,)從廣州迎接到高州,入住高州大酒店。午餐由高州市委副書記梁小東,高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杜坤玲接待。5月17日下午,梁小東、杜坤玲等高州領導陪同北票考察團赴馮、冼長坡舊城、高涼嶺冼太廟、圣母湖等地考察。
5月17日晚,高州市長何志強出席晚宴,迎接北票考察團一行。5月18日上午,北票市考察團在高州領導的陪同下先后參觀了高州冼太廟、高州市博物館等地。
中午,高州市委書記趙廣輝在高州市中山紀念堂二樓一室,接見北票考察團,高州市委班子成員幾乎全部出席,接待規格相當隆重。北票市考察團向高州贈送北票化石:充滿深刻寓意的“億年情侶魚” (以紀念千年前馮冼北南兩大家族聯姻、開發嶺南的重大歷史事件);趙廣輝書記則向北票市考察團贈送高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刻版畫”。午餐后,北票市考察團乘高州派出的專車返回廣州,兩日考察獲得圓滿成功。
此次考察,收獲甚豐。北票市考察團深入實地,深刻體會到馮、冼文化在以高州為中心的嶺南地區的深廣影響力,也理順了一千六百年前,發跡北票的北燕馮家后人如何跨越萬里與嶺南冼氏千年融合,譜寫民族團結的光輝篇章。5月18日,即雙方領導會面召開研討會的當天,高州市委書記趙廣輝激動表示:“這是‘神奇’的24小時!也必將是載入史冊的24小時!”
這24小時,一段斷裂一千六百年光陰的震撼歷史,得以續補;這24小時,一段跨越萬里的千年親情,終獲傳續。所有經歷這一神圣時刻的人,心中都涌漾著深沉的感動!
2015年5月20日 ,《高州日報》頭版發表了由高州市新聞秘書賴松萬、車聞達采寫的題為:“時隔一千六百年遼寧家人尋親到高州”的近四千字長文,配發兩地領導互贈禮物的彩色照片,對北票市考察團赴高州尋親一行,予以高度評價。此文很快被高州隸屬的茂名市的《茂名日報》及《光明日報》《高州論壇》及馮氏宗親網站予以廣泛轉載,不僅在茂名、高州、北票引起轟動,在廣東、遼寧、海南及與馮冼文化有關的國內相關地區均引發連鎖反應,產生了出人意料的良好社會反響。
2015年5月21日,《南方日報》在其專題策劃《百姓尋根——我的祖先我的根》中,以題為“馮冼聯姻啟融合,文教風尚傳后代”的整版篇幅,報道了北票考察團赴高州考察一事,對馮、冼兩大家族千年間的感人事跡予以全景再現。
2015年6月,高州有關方面還將我探尋三燕事跡的三年經歷,通過微信公眾號予以傳播。北票電視臺、網絡也及時跟進,形成互動。
北票考察團歸返后,立刻向市委班子做了匯報,市委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并迅速做出相關批示。通過這次考察,北票市委認識到,此次高州之行不止是一次歷史探秘之行、訪蹤尋親之旅,更是一次借歷史文化搭橋的交友會,一次擴大北票對外影響力的聯誼會。如果北票能把握住這次千載難逢的良機,做好善后的推進工作,必將使北票的“三燕文化”品牌打向全國,使北票與以高州為圓點的粵西地區乃至海南島的文化、經貿產業鏈連為一體,將有望以此為契機,推動整個北票完成由“資源型城市“向”文化產業型城市“跨越的質變轉型!
2015年8月4日,當我應邀再赴北票時,發現,距高州之行不到三個月,北票市圍繞“三燕文化”所做的工作與此前已不可同日而語。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地處北票西官的馮素弗墓正在重修,此前這里不過是一片莊稼地,毫無亮點,而今,卻悄然立起一座即將建成的簇新陵園,北燕馮氏王族的事跡、族譜,都將在這陵園內立體呈現。因為,不久,這里將迎來一批來自粵西的“馮氏尋根祭祖團”,這是時隔千年后,以高州為圓點的粵西地區的馮氏宗族,及時次踏上遼西故土,他們將帶著滿腔的感慨面對先祖的陵園,讓光陰不朽的風云故事于心中激蕩,那將是何等的心靈震撼!
北票市旅游局宋景輝局長告訴我,繼民間團來北票拜祭祖陵后,今年金秋十月,高州市政府也將北上,也就是說,本該在2013年開啟的高州來訪,終于歷經三年波折,在《三燕尋蹤》一書出爐之日,即將成為現實!
三燕尋蹤,尋回了我的千年鄉思,尋回了我澎湃的正能量,尋回了我心中久違的家國情懷!曠世奇遇,一生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