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典范蘇州"系列中的一冊。主要介紹了蘇州園林中最典范性的幾座園林情況,以展示蘇州園林的內涵,表現蘇州園林的氣質。章節體例上分為五大部分:園林理想、園林氣質、園林生活、造園手筆、消失的園林,共包括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怡園、網師園、藕園、曲園、藝圃、退思園、環秀山莊、燕園等幾座代表性的蘇州園林;"消失的園林"一章,還介紹了弇山園、求志園、東莊等目前只存在于圖卷中的園林的情況。通過園林史、園林主人交游考、造園理念、造園人等方面,地呈現蘇州園林的特色。作者已出版過《精致蘇州·古典園林篇》一書,受到廣泛好評。本書是作者多年積淀后的園林新作,仍然選用散文筆法,但體例更加完善,考據更加詳實,全書圖文結合,精美的園林圖片配以了詳細的圖注,輔助介紹園林建筑之美,適合大眾閱讀。
手卷,徐徐展開。腦海里呈現過的夢境,仙山樓閣,奇花異草,落在絹上,點滴、線條、暈染,凸起現實里的磚木湖石、游魚、蒼松、青苔、花徑,蘇州園林可以賞玩的十二個地方——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怡園、網師園、藕園、曲園、藝圃、退思園、環秀山莊、燕園,還有已經消失的園林……讓我們一起尋找造園時代標準的文本與激情。我們拉拉手,我們游園去!
蔣暉、蘇州作家,曾就職于蘇州廣播電視臺。曾出版《精致蘇州·古典園林》、《金粉人間(明式蘇州)》、《陳如冬:吳門牧云》等作品。
引子
園林卷子——不朽林泉,園林理想
道心 不妨拙
晚風 歸去來
紅塵 癡兒夢
補筆 遠香荷
園林春秋——文人往事,園林氣質
看山 留園石
相忘 滄浪水
聽雪 獅林梅
歸隱生涯——詩畫生活,園林范本
琴書 怡園主
畫卷 網師客
詩文 藕園侶
治學 曲園師
造園手筆——亭閣樓廊,園林標準
標格 藝圃茶
幻境 退思意
天衣 環秀谷
匠心 燕歸來
消失的園林
后記
園林,未必是有錢人的專利。未必是隱士才可以住山。
老和尚進藏經閣閱藏需要資格,住山也是修行到一定程度才可以。
園林不同。
雖在城市,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人家煙火,盡可以在小巷深處宅院里悄悄滋潤;后園的一泓池水清波,老樹姿態,占地不過半畝,也是讀書厭倦后散步徜徉的好去處。徽州的商人在算盤珠的噼啪聲里看煩了賬冊流水,轉進會館的花園,昆腔裊裊是為例行的年會準備的:看水袖飄飄、粉黛妝點,商人覺得住在蘇州做一點生意,還是值得。閶門內外流水的貨物銀子,堆起玲瓏館舍湖石花草。到底是江南,這假山,也顯得秀氣。
明代蘇州狂熱的造園,是一場浸潤著財富與文化基因的盛宴。不說城里的熱鬧,就是光福虎山橋畔,一派春色的太湖邊,也有隱秘的私家花園供鄉紳消遣;而洞庭波浪的那一邊,東山鎮上的別業豈止王家府邸!經營得法的花園一處處地建造起來,連帶著這個彈丸之地,居然成為明代蘇作家具的淵藪,幾百年后依然有人來此尋訪……
王世襄戴著厚厚的眼鏡從甪直一路過來,那個小鎮上除了讓大村西崖驚嘆的半堂造像,還存在過盛名傳播的梅花墅,就是家具也做得得體:黃花梨的珍罕讓人吃驚——拿櫸木先打樣,小心翼翼地,一堂南官帽椅,或者一件素面長榻就盛放在圍墻里面,蜜蜂嗡嗡地穿梭傳粉,它們看見的花園,就是杜麗娘當年的模樣吧。
黃丕烈在懸橋書室里校勘著舊書,書案是嘉興項元汴天籟閣的舊物,云山繚繞在大理石上,當年堆滿名貴宋代繪畫的這張桌子如今還是堆滿宋版書。黃丕烈往往在書齋一待就是大半天,老朋友周錫瓚闖進來,看見他戴著眼鏡認真批校的樣子,一把奪走手上的《江南春詞》鈔本,門外的小園此刻蟬鳴不已。夏天,蘇州小巷里的園居生活,就是這樣的。
我心里最美的園林圖景,是一張讀過的小畫:
芭蕉濃蔭卻綠得文雅。拳石稍稍放大了,從盆景里移到庭院一角。石頭的棱角沒有的,圓潤渾樸,撫摸它能感覺到有廬山云悄悄盤旋在石頭的內部,所以濕潤的空氣里,琴聲有些飄忽。長胡子、穿道服的老頭在堂前撫琴。仙鶴吃到了早餐很滿意,靜靜聽主人宿醉后指頭上些微的突兀—— 徽位錯了兩分,它突然振羽長唳,清越的鶴鳴聲過林梢。
主人和畫師,都是沈周。扇面不是明朝常見的金箋,特別之處在于,那些石頭看起來城府深沉卻始終玲瓏。
所以,我在這里寫下的園林圖景,是當年那些造園人的淡墨書畫,是明清園林主人的詩文雅集。文字簡約了當下從大門進入花園的路線敘事和建筑描述,古代園林里生活的主人與過客卻盡可走動——他們關系到每個園林獨有的氣質,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最初的園林范式,不朽的園林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