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世界上及時本科學史學史著作,由作者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和里斯本科學院的4次演講匯集而成。它概述了從古希臘至20世紀初人們對科學史的研究,分析了科學史成為一個職業的學術領域以來的發展狀況,討論了化學史對于一般科學史研究的意義,并對科學革命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傳統的科學史觀認為,科學革命就是以牛頓力學為主要成就的機械論自然觀戰勝亞里士多德自然觀的過程,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的考證和分析,發現了科學革命中存在第三支重要力量即化學淪自然觀。本書的卓異之處在于:迄今關于科學革命及其歷史的描述大都采取機械論立場, 本書是一個化學論者而非機械論者對科學史和科學革命所作的富有意義的詮釋。
本書對于科學技術史專業、科學技術哲學專業、歷史學專業的研究生、教師和研究工作者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美國)艾倫·G.狄博斯(Debus.A.G.) 譯者:任定成 周雁翎
艾倫·G.狄博斯(1926-2009),是美國芝加哥大學莫里斯·菲什拜因科學史與醫學史研究中心創始人和首任主任、教授,曾分別當選為國際科學史研究院和國際醫學史研究院的院士,長期擔任煉金術史與化學史學會常務理事,1994年獲得國際科學史界較高獎薩頓獎章,1978年獲得國際科學史界較高著作獎菲澤獎金,1987年獲得國際化學史界較高獎德克斯特獎。
中文第三版前言
簡體字版前言
繁體字版前言
原序
及時講 科學與歷史:一個新領域的誕生
第二講 科學史:職業化與多元化
第三講 化學史的意義
第四講 科學革命:一個化學論者的再評價
西漢人名對照表
狄博斯"在我們的歷史中給有機自然的科學賦予了一個與物理自然的數理和機械論科學并列的重要地位",從而"劇烈地改變了我們的科學革命觀以及……70年代以來的科學史觀"。
——《愛雪斯》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