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是一部經典的科學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紀科學的成就,并從哲學、宗教、體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與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學并非源于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紀。有四種關鍵因素使中世紀歐洲為進步科學做了準備:(1)希臘-阿拉伯的自然哲學著作于12、13世紀被澤成拉丁文;(2)中世紀大學的發展;(3)基督教面對世俗學問所作出的調整。(4)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的轉變。《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語言流暢,內容平易,適合對科學史和西方文化史感興趣的人士閱讀。
愛德華 格蘭特(Edward Grant),1926年生,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1992年獲得科學史研究的挑選獎薩頓獎。其代表作有《中世紀的物理科學》、《無事生非:從中世紀到科學革命的空間和虛空理論》、《行星、恒星和天球:中世紀的宇宙》、《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中世紀的上帝與理性》等。他還主持編譯了《中世紀科學原始資料集》。
前言
及時章 羅馬帝國與基督教的最初六個世紀
及時節 基督教與異教學術
第二節 創世記述文獻:基督徒對《創世記》中創世內容的評注
第三節 基督教與希臘羅馬文化
第四節 科學和自然哲學在基督教最初六個世紀的狀況
第五節 七種自由技藝
第二章 新的開端:12、13世紀的大翻譯時代
及時節 12世紀的教育與學術
第二節 阿拉伯文獻和希臘文獻的拉丁文翻譯
第三節 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譯
第四節 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的傳播和吸收
1.希臘評注家的貢獻
2.伊斯蘭評注家的貢獻
3.偽亞里士多德著作
第五節 對翻譯的接受
第三章 中世紀的大學
及時節 學生與教師
第二節 藝學院的教學
第三節 藝學院的課程
1.邏輯
2.四藝
3.三種哲學
第四節 更高級別的神學院和醫學院
第五節 大學的社會角色與思想角色
第六節 中世紀的抄本文化
第四章 中世紀對亞里士多德的繼承
及時節 不斷變化的地界
1.月下物體的自然運動
2.受迫運動或非自然運動
第二節 不變不朽的天界
第五章 亞里士多德學術的接受和影響以及教會和神學家的回應
及時節 1277年大譴責
1.世界的永恒性
2.雙重真理說
3.對上帝權能的限制
第二節 中世紀自然哲學中假說性論證的兩種意義
第三節 神學家一自然哲學家
第六章 中世紀對亞里士多德遺產的利用
及時節 地界
1.運動的原因
(1)內阻力與虛空中的自然運動
(2)虛空中的受迫運動和沖力理論
2.運動學
第二節 天界
1.三天球折衷
2.總天球的數目
3.天界的不朽和變化
4.天的運動的原因
(1)外在推動者
(2)內在推動者
(3)內在推動者與外在推動者的結合
5.地球是否每目繞軸自轉
第三節 世界整體及世界之外
1.世界是受造的還是永恒的
2.其他世界是否可能存在
3.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空間或虛空
第七章 中世紀的自然哲學、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和亞里士多德主義
及時節 中世紀晚期的"疑問"文獻
第二節 以其他文體寫成的自然哲學
第三節 宇宙作為自然哲學的主題
1.宏觀圖景
2.運作細節
第四節 什么是自然哲學
第五節 自然哲學中的疑問
第六節 自然哲學的技巧與方法
1.抽象的方法
2.實際運用的方法
第七節 數學在自然哲學中的作用
第八節 自然哲學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
1.神學
2.醫學
3.音樂
第九節 中世紀自然哲學的典型特征
第十節 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和亞里士多德主義
第八章 近代早期科學在中世紀的奠基
及時節 促成科學革命的背景前提
1.翻譯
2.大學
3.神學家一自然哲學家
(1)中世紀伊斯蘭的宗教與自然哲學
(2)伊斯蘭自然哲學與西方基督教自然哲學的比較
(3)另一種基督教:拜占庭帝國的科學和自然哲學
第二節 促成科學革命的實質性前提
1.科學
2.自然哲學:一切科學之母
3.中世紀自然哲學與科學語言
4.中世紀自然哲學與科學問題
5.探索的自由和理性的自治
第三節 中世紀科學與近代早期科學的關系
第四節 中世紀早期科學與晚期科學的關系
第五節 希臘一阿拉伯一拉丁科學:三種文明的勝利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后記
波內圖斯這里提到的被印人的力是中世紀晚期很重要的物理概念之一。早在數百年前,在反對亞里士多德關于受迫運動的解釋的過程中,這個概念就已出現。亞里士多德把外部空氣當作受迫運動中連續起作用的推動力在古代晚期就已遭到質疑。菲洛波諾斯注意到,如果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與物體直接接觸的空氣能夠引起物體的運動并使之維持一段時間,那么僅僅通過攪動石頭后面的空氣就應該能夠使石頭開始運動,而這明顯與經驗相抵觸。因此,菲洛波諾斯拒絕把空氣作為推動力,而是認為初始的推動者賦予石頭或拋射體一種無形的推動力,這種力才是使石頭持續運動下去的原因。既然這種被印人的力可以充當推動力,石頭或物體為阻力,受迫運動的條件便得到滿足,周圍的空氣對這一過程幾乎沒有或接近沒有貢獻。事實上,空氣是連續運動的阻礙。菲洛波諾斯的結論是,受迫運動在虛空中要比在介質中更容易發生,因為虛空中沒有任何外部阻力能夠阻礙這種被印入的力發生作用。
穆斯林學者又進一步詳細闡述了菲洛波諾斯的解釋。他們稱這種被印人的力為"傾向"。阿維森納是支持"傾向"理論的主要穆斯林學者之一,他把"傾向"看作初始推動力的一種中介,當初始推動力不再起作用時,"傾向"還能繼續在物體中起作用。阿維森納區分了三種類型的"傾向":精神的、自然的和受迫的。撇開與我們討論無關的靠前類不談,他試圖用自然的和受迫的"傾向"來分別為亞里士多德區分的兩種相應運動提供因果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