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土高原是世界上為神奇的地方之一。它 具有復雜的地理環境、眾多的少數民族、多樣的民族 文化。歷史上,各族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科技文化 ,極大地推動了云南古代文明的向前發展。
李曉岑編的《云南科學技術簡史(第2版)/民族 文化與科技研究叢書》采用科技史和民族史相結合的 研究方法,對云南數千年的科學技術成就進行了綜合 的研究,針對古滇國、南詔國、大理國、明、清以至 民國時期科技發展歷程,闡述了云南科學技術產生的 根源、特點和影響,以及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 下的各種演變情況與周邊文化的互動關系,揭示出科 技發展與地理、社會和文化的深刻聯系及對區域文明 的推動作用。本書探索了云南文明不斷發展的科技支 撐體系,表達了作者對云南歷史的獨特理解,是云南 歷史研究和中國科技史研究的新成果。
本書適合科技史、工藝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專業人員和民族地區學者,以及高校師生和社會大眾 參考閱讀。
李曉岑,1964年生,白族,從事科技考古、科技史和傳統工藝研究。1999年被遴選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00年獲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多次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文物局研究課題。在《考古》、《文物》、《歷史研究》、《民族研究》、《科學通報》、《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10多篇。出版"白族的科學與文明》(1997年)、《云南少數民族手工造紙》(1999年,2002年日文版)、《中國鉛同位素考古》(2000年)、《云南民族科技》(2000年)、《云南民族民間工藝技術》(2005年)、《南詔大理國科學技術史》(2010年)、《古滇國金屬技術研究》(2011年)、《云南科學技術簡史》(2013年版,2015年第二版)等專8部,合作專近lO部。
前言
及時章 云南科學技術的地理基礎
一、云南地理大勢與科學文明
二、云南各個區域的地理特點
三、多樣性的民族文化與科學技術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遠古時期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元謀人與舊石器時代
三、新石器時代的手工業
四、農業和畜牧業
五、自然科學知識的萌芽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晚商到戰國中期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滇東北的礦產開采
三、銅的冶煉和制作
四、其他金屬制作技術
五、農業和畜牧業
六、手工業技術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戰國中晚期到西漢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有色金屬制作技術
三、鐵器的出現及其制作技術
四、手工業技術
五、建筑與交通
六、農業和畜牧業
七、自然科學知識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東漢到南北朝時期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金屬的冶煉和制作
三、農業與畜牧業l
四、紡織及相關技術
五、手工業技術
六、自然科學知識
本章小結
第六章 隋唐五代時期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天文學、數學和地學
三、醫藥學知識
四、農業和水利建設
五、金屬技術
六、兵器技術
七、紡織和染色技藝
八、造紙、玻璃和漆藝
九、井鹽、制糖和釀造
十、建筑技術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宋元時期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數學、天文學和地學
三、醫藥學
四、農業與水利工程
五、采礦和金屬工藝
六、兵器技術
七、造紙、印刷和裝幀技術
八、紡織技術
九、化工技術
十、建筑技術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明代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天文學和歷法
三、物理學成就
四、地理學
五、醫學和生物學
六、農業、食品科學與水利建設
七、鹽、酒、茶、糖、油的生產技術
八、金屬的開采與冶鑄
九、硅酸鹽技術
十、造紙、印刷、紡織和漆藝
十一、化學藥品與火器技術
十二、建筑技術.
本章小結
第九章 清早中期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天文學和民族歷法
三、地學和生物學
四、醫藥學
五、農業和水利技術
六、鹽、酒、茶、糖的生產技術
七、銅的采冶和制作
八、其他金屬的冶煉和制作
九、造紙、紡織技術與漆藝
十、玉、石器與化學藥品
十一、建筑技術
本章小結
第十章 晚清時期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天文學和數學
三、醫學和生物學
四、地理和氣象學
五、農林技術和經濟作物
六、冶金學及相關技術
七、火藥與軍事技術
八、水電、印刷技術
九、陶瓷、銀胎琺瑯、制革和釀酒
十、滇越鐵路
十一、云南知識界對西方近代科技的反應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民國時期云南的科學技術
一、歷史背景
二、數理化和天文學
三、生物學和地學
四、醫學
五、農林技術、經濟作物與水利建設
六、采礦和冶煉技術
七、制造業
八、化學工業
九、造紙、印刷和建材
十、電力、電子工業和軍事工業
十一、航空學校與飛機制造
十二、交通運輸
十三、高等科技教育與留學生
十四、云南科技人物
本章小結
結束語
一、云南科學技術的特點
二、云南科學技術發展的幾個階段
三、云南傳統科技的價值
四、云南科學技術的未來
后記
第二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