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科學編史學研究》可供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及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領域的學者和研究生參考閱讀。
總序
序:溫柔的批判與強悍的顛覆
及時章緒論
及時節科學編史學的性質與內容
第二節女性主義科學史:一條重要的編史進路
第三節國內外學術界對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關注
第四節本書的研究內容
第二章西方女性主義科學史的學術淵源與發展脈絡
及時節女權運動與女性主義理論
第二節現代科學批判思潮與女性主義科學元勘
第三節西方科學史研究的新趨勢及其提供的學術土壤
第四節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基本內容與發展脈絡
第三章性別與科學社會建構觀下的女性主義科學史
及時節理論基礎:科學的社會性別建構
第二節案例研究:科學中的性別政治
第三節小結與討論
第四章差異性與多元化視野下的女性主義科學史
及時節理論基礎的進一步拓展:差異性與多元化
第二節案例研究:科學中種族政治、殖民政治與性別政治的交錯
第三節小結與討論
第五章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及時節方法論的獨特性:從相關爭論談起
第二節研究視角的創新與綜合運用
第三節具體研究方法的繼承與創新
第四節小結與討論
第六章女性主義科學編史綱領的獨特性與學術影響
及時節女性主義科學編史綱領的內涵與定位
第二節對傳統科學編史綱領的挑戰
第三節對科學知識社會學編史綱領的超越
第四節小結與討論
第七章女性主義科學編史綱領的學術困境與未來發展
及時節客觀性批判的困境:相對主義的問題
第二節生物決定論批判的困境:新本質主義問題
第三節后現代女性主義的科學認識論回應
第四節新的理論轉向與實踐進展
第五節回顧、展望與本土化探索
第六節小結與討論
第八章女性主義技術理論與技術史研究
及時節女性主義技術理論概況
第二節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技術研究
第三節女性主義技術史研究的基本脈絡
第四節小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及時章緒論
"研究任何歷史問題都不能不研究其次級的(secondorder)歷史。"
——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
柯林伍德(R. G. Collingwood)在其史學研究的第三條原則中明確指出,研究任何歷史問題都不能不研究其次級的(secondorder)歷史。這里的次級歷史指的是對該問題進行歷史思考的歷史 正如哲學對自身的批判形成了哲學史,歷史對自身的批判也形成了史學史??茖W史研究,不僅是探討科學發展的歷史,還要分析和反思科學史學科本身發展的歷史,也即研究其建制化和編史綱領的形成、發展過程。基于科學編史學(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的立場,反思科學史研究的過去,分析和借鑒新的研究視角與研究綱領,對于促進科學史學科的發展來說極為重要。本書便是以西方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為考察對象的一項科學編史學研究。
相比于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研究在一般史學界的發展狀況,科學編史學在國內外科學史學界仍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為此,在開展主體部分的研究之前,本書在緒論中將較為詳細地討論科學編史學的學科性質及其基本研究內容和意義;并對西方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進路做簡要的背景介紹,以強調對其進行編史學研究的重要性;同時,考察國內外學術界對女性主義科學史進行編史學研究的一般狀況,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本書研究的基本內容框架,以期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的發展。
及時節科學編史學的性質與內容
在英語中,"historiography"一詞通常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人們所寫出的歷史;另一種是指人們對于歷史這門學問的發展的研究,包括作為學術的一般分支的史學史或對特殊時期和特殊問題的歷史解釋的研究。在某些場合,編史學家(historiographer)甚至可以是歷史學家(historian)的同義詞,但這種用法現已較為少見。在更多的情況下,通常"history"一詞被用來指稱人們寫出的歷史。"historiography"一詞自19世紀末開始與史學史、史學哲學的關系逐漸更為密切,人們開始主要在第二種含義上使用該術語。它既表示對史學爭論等內容的研究,也包括分析和研究歷史學當下的各種思潮,力圖幫助史學家發現其研究方法等與范圍更廣的思潮之間的聯系。
對于這一術語,國內有不同的譯法,如"史學"、"史學史"、"歷史編撰學"、"史學理論"等。相應地,"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一詞在國內科學史界也有多種譯法,如"科學史學"和"科學編史學",還有一些學者將其統稱為"科學史學理論"。本書以沿用劉兵教授的"科學編史學"譯法為主,但在涉及其他學者的觀點時,則直接引用他們所譯的名稱。在此,我們不打算從詞源上對"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一詞做分析和考察,以確證哪種譯法與其本來詞義更為相近。一則因為已有學者做過相關分析,二則因為同樣的詞匯在不同的使用者那里和在不同的文本與境(context)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和指向,具體的譯法還應根據具體的上下文來確定。問題的關鍵是,在從事這樣一種研究之前,有必要對這一亞學科領域的研究性質、研究內容與研究范圍進行分析和界定,以助于讀者對本書研究性質的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對國內外科學史界較為重要的幾部科學編史學著作的內容進行分析來實現。
丹麥科學史家赫爾奇 克拉夫(Helge Kragh)對"歷史"(history)一詞給過直接的闡述。他認為,歷史(H1)可以描述過去發生的實際現象或事件,即客觀歷史;歷史(H2)也可以被用來表示對歷史現實(H1)的分析,即用來表示歷史研究及其結果。"史學"(historiography)任定成教授在翻譯赫爾奇 克拉夫的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一書時,將"Historiography"譯為"史學",將"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譯為科學史學,在此直接引用其譯文。通常用H2來表示,它可以單純指關于歷史的(專業的)作品,即由史學家們撰寫的關于過去事件的闡述;它也可以指歷史理論或歷史哲學,即對于歷史(H2)本質的理論反思。因此,在后一種意義上,(編)史學是一門元學科,其對象是H2;純粹描述性的歷史本身不是史學,但它可以是史學分析的對象。換句話說,在克拉夫看來,編史學的性質就是以"歷史研究及其結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理論或歷史哲學。
隨后,克拉夫又對"科學"一詞進行了辨析,認為其包含了兩層含義??茖W(S1)是"關于自然的經驗陳述或形式陳述,以及由一定時間內被人們接受了的科學知識所構成的理論和數據的一種集合,是一種已完成的產品";同時,科學(S2)也"由科學家們的活動或行為所構成,是一種人類行為,無論這種行為是否導致真實、客觀的自然知識"。相應地,以S1和S2為對象的歷史研究便是"科學史"(包括HS1和HS2)。且在克拉夫看來,HS2對于科學史而言更為重要,無論科學史的焦點是什么,它都是在科學的歷史維度上研究科學 [丹麥]赫爾奇 克拉夫.科學史學導論.任定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425.。由此可知,克拉夫的"科學編史學"主要意指以"科學史(很大程度上是HS2)研究及其結果"為考察對象的科學史理論研究。
在此,一個較為簡單的類比或能幫助讀者對科學編史學的性質有更直觀的把握。如果說科學家的研究對象是"自然",他們的工作被稱為"科學研究";科學史家的研究對象是"科學和科學家",他們的工作被稱為"科學史研究";科學編史學家的研究對象則是"科學史和科學史家",他們的工作則被稱為"科學編史學研究"。按照柯林伍德的次級劃分,我們可以將科學史領域的研究分為兩個次級:一階的(firstorder)科學史研究和二階的(secondorder)科學編史學研究。具體可參考表1-1。
表1-1科學、科學史以及科學編史學的研究層次和研究對象
相比于一般歷史學領域的編史學工作,科學編史學的興起和發展相對較晚。據袁江洋研究員考察,作為科學史領域的一個學術分支,它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大多將科學編史學的研究范圍界定為:具體研究領域內種種編史方案的設置、在具體歷史問題之解釋上或研究方法上的爭論或學術批評;后拓展為系統的史學理論研究或元歷史研究,如克拉夫的《科學史學導論》。那么,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術分支,"科學編史學"究竟包括哪些研究內容呢?
克拉夫在《科學史學導論》一書中,分別討論了科學史發展的一般概貌、科學史的研究范圍、研究目的、客觀性問題、描述與解釋的問題、假設科學史、移時史與歷時史(anachronical and diachronical history of science)、科學史中的意識形態與神話、原始材料及其評價、實驗科學史、科學史研究的傳記進路、顏面術、科學計量史學等內容。從這些內容來看,他的科學編史學的確是定位在關于科學史研究的理論或者哲學這一元學科層次上。而且,從中還可以發現,其科學編史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包括:科學史的歷史、科學史的哲學(這可以被理解為對科學史的元理論問題進行批判性的哲學反思)及關于具體科學史研究進路的相關批評三個方面。
從現有的其他科學編史學研究論文與著作來看,其討論的內容基本均未超出上述三個方面。例如,在更為早期的科學編史學著作《走向科學編史學》中,約瑟夫 阿加西(Joseph Agassi)主要討論了歸納主義科學哲學(inductive 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約定主義科學哲學(conventional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對科學史研究的阻礙。他認為科學的歷史是最為理性和迷人的,可科學史的研究卻處于令人悲哀的狀態,究其原因在于科學史家不加批判地接受了上述兩種不恰當的科學哲學。他強調,波普的批判科學哲學對于科學史研究具有有效的指導作用 Joseph Agassi.Towards an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sGravenhage: Mouton, 1963:1.??梢哉f,阿加西關于科學史研究的哲學理論的考察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對科學史的哲學反思,其目的主要是宣揚某種科學哲學思想。
在《科學編史學的發展趨勢》一書中,編者搜集了1990年由希臘科學技術史學會組織的一項國際會議的相關論文。該學會希望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會議,向希臘的學生和學者表明科學史是一個具有多元化研究方法的自主學科 Kostas Gavroglu, et al., eds. Trends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Dordrecht, Boston: Kluwer Academic, 1994: ixx.。該書中的論文針對的主要是科學史研究的元理論問題和方法論問題。例如,輝格史與反輝格史、理性重建與社會建構等元理論問題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涉及,與數學史、生物學史、天文學史等相關的研究方法問題也得到了廣泛討論。這些研究類似于克拉夫在實驗科學史、科學史研究的傳記進路等方面的探討,他們主要關注的是科學史方法論與具體研究進路的問題。
《當代科學技術編史學》一書的編者指出,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涌現出大量的科學史著作,然而關于當代的科學史著作卻很少見,原因之一可能在于研究當代科學史的科學史家要面臨很多新的方法論問題和理論問題。例如,如何處理大量的出版和未出版的材料?是否有可能寫出關于近期科學的綜合史?研究近當代科學史,需要具備什么水平的自然科學素養?缺乏歷史距離感是否會妨礙學術研究的公正性?科學史家能否同其他的學術群體如科學家、科學元勘 "科學元勘"一詞在英文中對應的是"Science(and Technology)Studies",意指以科學技術為對象的一種學術研究,它是一種元層次的探究,其中"元"相當于英文的"meta","勘"相當于研究、探究;"科學元勘"不同于科學家所從事的一階的對象性研究,因而英文的翻譯一般不譯成"科學研究",以避免與科學家的工作混淆。這一譯法和解釋參考自:劉華杰. 關于"科學元勘"的稱謂學者、科學記者等和諧共處?科學史家如何處理來自科學家和技術決定論者的干涉?我們是在書寫誰的科學史?等等。這些問題既涉及科學史研究中的材料處理方法、對當代史的恰當評價、綜合史的書寫等方法論內容,也涉及科學史家的自然科學素養要求、為誰書寫科學史、科學史的價值和功能等科學史的元理論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就具體科學史研究綱領或研究進路進行編史學考察的著作。例如,印度哲學家查托帕迪亞雅(D. P. Chattopadhyaya)論述了人類學與歷史學之間的關系,以及人類學對于科學史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和相關具體方法在科學史研究中應用的可能性 D. P. Chattopadhyyaya . Anthropology and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1990.。英國科學史家戈林斯基(Jan Golinski) 則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表明"建構主義"對科學史研究產生的深刻影響。
根據對國外現有科學編史學著作的內容分析和總結,我們可以認為科學編史學的性質是以科學史研究為考察對象的一種元層次或二階的理論研究。它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對科學史學科發展或者說科學史學術發展的歷史考察;二是關于科學史的價值與功能、科學史的客觀性依據、方法論標準等元理論問題的探討;三是關于具體科學史研究進路與方法的考察和討論。
國內科學史界關注科學史理論的學者不多,他們大多注重一階的實證研究。其中,及時部科學編史學研究專著是清華大學劉兵教授的《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科學編史學初論》。該書論及西方科學史的歷史、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關系、科學史的輝格解釋,以及科學史的教學等問題,并引介了西方科學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進路和方法,包括"科學革命"研究、女性主義科學史、科學史的計量方法、傳記方法和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