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大量的全球調研,本書作者發現,只可能在今天才有的高科技"穿越"到了人類菇毛飲血的上古時代:
來自全世界令人不解的史前時期的人類制造的工具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塊經過精細加工的巖石在神秘的安頓被印第安人看成是星門。古老的眾神經此門進進出出。中美洲原始森林里的塑像穿著防護服,就像我們今天在實驗室所看到的實驗人員一樣。在中國西部沙漠地區的神秘的洞穴被中國人看成是外星人的遺留物。一把來自印度的千余年古老的宗教禮儀之短劍,包含了15%的氧氣――這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這種令人迷惑不解的發現以及這神秘的器物動搖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
作者認為,世界的真面目正通過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得以呈現,而它們指向的都是史前外星文明。
在我們貌似運轉正常的世界上,到處都暗藏著數不清的異乎尋常的事物。它們"不該存在",卻又再真切不過地四處涌現。
本叢書作者──德國著名神秘現象現調查員萊茵哈特?哈貝克與哈特維希?豪斯多夫走遍五大洲,在全球各地徹底收集這些"不可能的可能",以4個主題將其集中呈現。
當這些證據被如此強有力地大面積曝光,常識的世界被徹底撼動了──這套陸續上市的叢書不停地再版,并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
同時,以"不該存在!"為名的全球巡展,也風靡16個國家和地區,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路演!
繼《不可能的文物》與《不可能的圖像》之后,本書把目光轉向了史前工程技術領域: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高科技遺跡。而叫人嘖嘖稱奇的是,其中一些使人目眩的古代科技發明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不該存在"!
哈特維希·豪斯多夫(Hartwig Hausdorf,1955年出生)曾在慕尼黑專科學院學習旅游業,是德國研究神秘現象的知名學者,寫過許多探討神秘現象的書籍。他曾經親自實地考察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未解之謎的地方,是最早獲得到中國政府批準到中國內地實地考察的外國學者之一。他因發現中國西安附近的金字塔而出名。除了引起轟動的《白色金字塔》一書,他的作品還有《假如眾神扮演上帝》、《眾神的衛星——中國禁區》等。作者現在受雇于一家以東南亞和中國為重點的旅游公司。
致讀者
第1章 以核技術開頭——20億年前的核電站
怎樣運轉?
奧克洛的奧秘
天然形成的,還是人工建造的?
太多的偶然
一個有爭議的討論話題
放棄和淹沒
幽靈般的影子
古印度的核戰爭
放射性物質痕跡
第2章 不生銹的"印度制造"——用不可思議的合金制造出的令人驚嘆的人工制品
2000年的停滯
神秘的鐵柱
從哪里獲得?
大鵬金翅鳥的宇宙飛行
出發探索未知
幾乎是一個奇跡
叢林之謎
基拉,"不可思議的"匕首
一千年或更久
第3章 "像在圖坦卡蒙陵墓中找到了噴氣式戰斗機"——古代的超級計算機
在愛琴海的風暴中旅行
海底的魔窟
死亡人數和一個神秘的發現物
"這件物品是的"
不是原型
1828年首次申請專利
"……在其他的天體上著陸"
全息攝影錯覺
第十大行星
第4章 宇航艙中的墨西哥人——宇航員和其他帶頭盔的人
卡克奇克爾人的編年史
佩戴宇航員頭盔的眾神
戴頭盔的、眼睛細長的小雕像
一種可怕的比賽
彈射座椅上的教士
原始森林中的"頭戴式耳機"
有"機器人雙臂"的人
第5章 爆炸性話題——基因工程,出自上帝之手的"設計作品"?
赤裸裸的恐懼
綠色和平組織發怒了
欺騙和掩蓋
中國不是"無轉基因生物區"
異種基因又回來了
巨大的副作用
設計作品之一: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設計作品之二:草原上的神秘短跑選手
怎樣從鬣狗變成獵豹?
狗和山羊的雜交種?
補充
第6章 史前時期的火花塞和冰河時期的太空垃圾——來自舊石器時代的高科技
嚇得目瞪口呆
憧憬未來——納米技術
現實趕上了科幻小說
《創造的發動機》
來自冰河時期的納米技術
在波伴域河開展的野外工作
來自外星球的技術
意大利超自然現象聲明調查委員會要發言
第7章 在藍光中消失——安第斯山脈的星際之門
不屬于這個世界
"眾神之門"
在發出藍光的隧道中
"眾神"的大本營?
從未有過的水管
太陽門的另一面
石頭上的信息
圖表紙上的磁性偏轉
這些信息想對我們說什么?
第8章 "外星人遺址"——來自中國官方的聞所未聞的事情
巨人的玩具?
在驚險的小路上
"……外星人的發射基地"
樣品成分的8/100不可識別
不是自然形成的
未來技術中的輕金屬
第9章 跡象再一次被接受——千年謎團——"中國的羅斯威爾事件"的近期情況
長著大頭的小矮人
石盤上奇異的文字
一個讓人"神魂顛倒"的故事
大海撈針
出乎意料的發現
沒有留下痕跡
的、存活的后裔?
水俁事件——災難
長時間的隔離
二戰中的恐怖遭遇
去巴顏喀拉山進行新的科學考察?
第10章 埃及人和其他外星人——澳大利亞還隱藏了許多秘密
像從地里長出來一樣
內陸地區的阿努比斯
遠古時期的寫作風格
會多次攻擊的蛇
木乃伊藏在哪兒?
天神進行審判
澳大利亞的"戰利品"的收集
"夢幻時代"中發光的鳥
用"天文計算機"環繞半個世界
附錄:概念解釋
致謝
致讀者
"很多人的視野都是一個半徑為零的圓,而他們將之稱為他們的視野。"
——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
人們可能沒有更好地發現和認識某些事物,比如那些史前時代的人工制造物,人們寧愿沒有把它們從地里挖出來或者從海洋深處撈上來。在激進派和保守派之間,它們還沒有引起沖突,卻已經引發爭論。后者對確定的事實有自己堅定的看法,他們大多以"合理的看法"為依據。
當把這些與他們先入為主、根深蒂固的觀念不相符的事實和結果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的反應相當有趣。
有一部分人看起來非常鎮靜。他們高深莫測,微微一笑,搖搖頭,并且用一種同情的口吻"解釋":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事情。因為——非常簡單!——根本不應存在,所以不存在。
另一部分人,他們天生就很容易發怒,因此他們的反應會更激烈。他們極其憤怒、狂熱地表示:那些討論不尋常話題的人們太瘋狂了。他們沒有對這些理由究根問底,就偏執地認為它們是虛構的。在通常情況下,討論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所有的客觀性都會失足于感情的沖動,同時有爭議的部分常常被錯誤地認為是一種負擔。關于討論的事物——再一次——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它們根本不應該存在。
如果一些事物總是被為數不少的同時代的人視為一種潛在的危險因素,那么它們肯定蘊含了某種危及到世界觀的力量。當石油跨國公司在加油站開始上演他們每天都會進行的"欺詐狂歡"時,那些人沒有發怒。當公民因為無知被他們的"國會議員"長期且毫不留情地出賣時,那些人沒有發怒。這些議員雖然會不斷地給選民發泔水,但他們自己卻從中撈取更多的油水。當一些沒有被同化的"思想家"拿出一些非常具體的事實,并且它們剛好能夠論證我們辛苦獲得的一些書本知識是荒謬的時候,他們就會大發雷霆。
如果人們可以不受阻礙地報道以下事實,那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
——中美洲原始森林中的古老雕像佩帶的設備,讓人聯想到在最現代的高安全性實驗室中,用于操作的"機器人手臂"。
——秘魯安第斯山脈隱藏著一扇"星際之門",幾千年來,印第安人的神話地講述了它和同名電影以及電視劇里的門同等的作用。
——古印度冶金術的杰作,它們是由"不應該存在"的合金組成的,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遠古時代的技術。
——一個遠古時代無法確定年代的物體,它被中國官方稱為"外星人遺址"。
在接下來的幾頁中,我想給我尊敬的讀者們展示大量驚奇的發現物和事實。它們有一些共同點:與我們承襲下來的歷史觀不符,會引發一些惡意的爭論,并且,如果它們涉及到為數不少的同時代人的利益,人們可能寧愿不把它們暴露出來,甚至好把它們埋葬到更深的地方。蓋上蓋子,紙箱里又恢復了寧靜。
如果其中的一些令人厭煩的事實僅僅因存在于世就會引起爭論,它們肯定包含著爆炸性的信息。是的,我樂意在此承認,在已經過時并且很早之前被揭穿為"替代結構"的示例范圍的薄弱環節中探查,給我帶來了很多樂趣。因此,我再一次,和我在過去做的一樣,歷經幾千公里的航程游歷全世界,以證實這里敘述的事物真實存在。一些專家研究了這些不可思議的事物,例如史前時期真實的、"古老"的原子核反應堆,或者古印度不可思議的高科技冶金術的代表之一——鐵柱。我和這些專家交談,并把談話內容放置在正文中。
猜測已經成為過去。這里出現了新的事實。在這里留給你們一個重要的任務:最終從根本上推翻過時的、承襲下來的歷史觀,并且讓象牙塔里最保守的學者認識到,這些令人討厭的事實就好像地下深埋的根一樣,非常穩固。在不太遙遠的某24小時,這些事實會以強大的力量爆發,不可阻擋地為自己開辟一條明確的道路。
這些事實沒有被所有人知曉,可能是它們寧愿一直隱藏在我們視線之外。正如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所說:"人類從來就不應該為承認錯誤而感到羞恥。人類應該以此來證明自己發展了,自己比以前更聰明了。"
第1章 以核技術開頭——20億年前的核電站
"在地球將近40億年的生命歷程中,來自地外的訪客曾降落地球的可能性很大。我們要找到這些訪客留下的足跡和提示。"
——地質學家、科學新聞記者約翰內斯?菲巴格博士(1956~1999)
人類創造出來的最復雜的技術成果之一——核電站,被弄得聲名狼藉不是沒有理由的。這與核電站所需能量既不是來自化石能源,如煤或石油,也不是來自干凈的能源,如風能和水能有關。它需要的能源是在一個受控制的、異常緩慢的連鎖反應過程中,從大量放射性物質中裂變出來。在長期未遭受批判的進步信念指導下,"核技術"被非常榮耀地研發出來。很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我們并沒有掌握宇宙中所有恒星核聚變的方法,因此我們的后代還將面對"核技術"遺留下的問題。如1986年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的重特大事故,以及無數類似的災難。2006年,才剛剛按照西方的"安全"標準在瑞典的福什馬克建成的核反應堆差點就發生泄漏了。然而這些都只是無關緊要的事情。由于反對核反應方式這個嘀嗒作響的定時炸彈的斗爭已經開始,我需要且必須聆聽相關環境機構的意見。
我提供了少量關于核反應的專業知識,我想幫助我的讀者理解這些。因為接下來的內容會把我們帶入這樣的專業領域。同時,它還與我們行星早期的非常遙遠的地質年代相關。
早在1896年,法國人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1852~1908)就發現了鈾的天然放射性特性。1903年,他與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夫婦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名字成了放射性活度的國際單位。在這個領域,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還在繼續研究。1938年12月17日,德國原子物理學家奧托?哈恩和他的助手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及時次成功地使鈾235發生核裂變。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柏林的"凱澤?威廉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用最簡單的方法推動了這一研究,使其在之后的發展不再受阻。
4年之后,也就是1942年12月2日,意大利原子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恩利克?費米(1901~1954)和他的助手在芝加哥首次運轉了核反應堆。非常罕見的是,這個核反應堆搭建在芝加哥大學運動場的觀眾看臺上。
接下來說廣島。多年前研發的技術導致了10萬人的死亡。在這次巨大的驚嚇之后,素有美國"原子彈之父"之稱的雅各布?羅伯特?奧本海默(1904~1967)以他所有的力量和熱情來反對核力量的運用:"在一種更深層的意義上……身為科學家,我們現在認識到了我們的罪惡。"一切都不再和以前一樣了。潘多拉的盒子已經打開,沒有人想把它再次關上。
現在我們再次回到原子能的"和平的"用途,以及一些隨著技術、實際操作而出現的問題。
怎樣運轉?
在一個核反應堆幾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墻背后,究竟會發生什么?從核能到最終生產出電能,在這個遭受諸多謾罵的運轉過程中會有哪些復雜的程序?為了保障現實像計劃那樣運轉,必須要協調哪些因素?
在一種可裂變的物質中——通常是相對原子質量為235的鈾235——通過對自由中子的轟擊使原子核分裂,結果是除了裂變的碎片,還產生了新的中子。這些帶著高能量的中子會直接進入它們所在的環境中,在那里,中子轟擊更多的原子核,分裂出更多新的中子,這會無限延續下去。連鎖反應開始了。
如果人們不加阻止,任其發展,那么反應堆里的小部分中子會在一秒鐘之內發生毀滅性的爆炸,溫度高達幾百萬攝氏度。這個反應堆就會變成原子彈。所以需要一個來自外部的非常的干預,并且還要地協調不同添加物質之間的關系。整個技術中真正復雜的部分是對反應堆的控制。專業地講,是指核裂變延緩的影響。粗略、簡化的表達就是,核反應堆與一個無限拖延的原子核的爆炸過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如果人們不阻止這個過程,就會看到慢動作的恐怖景象。
為了杜絕一切可能的破壞性災難,并通過調節反應堆來獲取能量,人們必須掌控這一反應過程。前面描述的速度很快的中子被視為控制住了。對此產生作用的是慢化劑。這是一種在反應堆中添加的帶輕原子核的物質——如水,重水或石墨。通過放入或拿出反應堆芯中的調節棒,人們得以把這一過程維持在一個可控制的范圍內。相反,調整環境中應當有能被中子自由吸收的物質,因為這樣可以使連鎖反應減弱。冷凍劑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使產生的熱量以蒸汽的形式運輸到傳統的渦輪機上。
技術員必須不停地、正確地操縱這些步驟。不能讓一切都聽任自然,因為這一切發生在大量確定參數的一個最有限的范圍內。為了能認識到以下描述的事實的影響,我必須要評估一下這些十分重要的前提。只要拋棄我們視為永遠有效的書本知識堅固的、發光的外表,我們就將發現簡直令人無法相信的事實:在一個無法想象的遙遠的遠古時期,在我們的行星上,已經有一連串的核反應堆在地運行。
奧克洛的奧秘
皮埃爾拉特,在法國港口城市馬賽以北160公里處。1972年6月7日,研究人員在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實驗室中做了一個實驗,為發現一些驚人的結果奠定了基礎。在實驗室里,化學家亨利?皮爾里克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一個樣品,即六氟化鈾氣體。這種無色氣體通常被用來區分帶有不同質量數的鈾同位素。皮爾里克驚奇地發現,在這個符合條件的樣品中,在正常的實驗條件下,只發現極少數量的有裂變能力的鈾同位素——鈾235。這個樣品中,鈾235的含量只有0.7172,而不是0.7202 。以的數字來表達就是:在10萬個鈾原子中,只能找到717個,而不是720個鈾235。
其他人可能會把這個可笑的偏差歸咎于測量失誤,之后大家可能會聳聳肩,便不再理會。亨利?皮爾里克沒有這樣做。他堅信,某些東西是不確定的。然后他便開始對這件奇特的事情尋根究底。
亨利?皮爾里克對這個樣品進行了多次試驗,結果表明,不能把這個及時眼看不驚人的、有裂變能力的鈾235的含量的減少歸咎于以下三個原因:一是測量錯誤;二是天然鈾變為六氟化鈾的加工過程;三是在現代核電站中已經作為燃料來使用的鈾元素的"污染"。這種令人費解的偏差一定有其他原因。
因此,亨利?皮爾里克和他的同事,以及更多的相關專家開始了一次謹慎小心的探索,這次探索讓他們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都處于緊張狀態。首先必須要追蹤提供樣品的渠道,該樣品中鈾的可裂變成分不符合標準。所有跡象都指向位于赤道的西非國家加蓬,具體說來是該國境內的弗朗斯維爾市附近的奧克洛鈾礦。在奧克洛的露天礦場中,法國加蓬聯合公司——弗朗斯維爾鈾礦石公司正在開采鈾礦。
此外,更加的調查研究和嚴密的監督揭露了這一事實:弗朗斯維爾鈾礦石公司把很大一部分由他們加工的鈾礦石,與來自奧克洛鈾礦地區含有大量鈾成分的"晶體"材料,混合在了一起。這個公司延遲了供貨,因為那批貨品里某一成分不足。而這恰好就是六氟化鈾樣品中與標準含量有差異的那一成分!
為了能夠深入研究,現在要立刻中斷在露天開采地區采取鈾礦樣品。科研人員使用鉆孔機鉆入堅硬的巖石,提取其他樣品。因此,科學家們注意到,在目前的六種晶體雜質中,鈾235的含量明顯減少了。
對此只有一種解釋。通過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知識,人們可以反過來地計算出大約20億年前,鈾235的含量大約為3%。當時,物理學家們做出了一個推翻現存世界觀的結論:在今天的奧克洛礦區,一定發生過核裂變,正如我們今天充分利用這一過程來發電一樣。換句話說,20億年前——古生物學家所說的前寒武紀時代——在奧克洛地區確實有一個核電站在運轉,這個核電站是由一系列的、不同的巖石反應堆構成的!
天然形成的,還是人工建造的?
在1972年的夏天,人們慢慢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很久以前,這里發生了真正的原子核連鎖反應。與此同時,在這個罕見現象的原始發生地,人們根據更多的跡象繼續研究。在此期間,人們在加蓬東南部奧克洛盆地總共發現了14個類似的化石核反應堆。在離奧克洛約30公里遠的班哥貝地區,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化石核反應堆。迄今為止,我們沒有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發現過這種現象。只有在這里,在赤道附近、非洲地區的一個極小范圍內,有幾十個這樣的核反應堆。它們是的嗎?這種情形是普遍存在的,還是偶爾存在的?這個"命運的小操作助手"有時會讓人感到遺憾。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個神秘的奧克洛核反應堆非常罕見。盡管如此,他們還是認為,這只不過是自然界變化無常的結果。在這個行星上,當所有的生命還是由原始的、單一的、生活在海洋中的有機體構成的時期里,鈾元素通過分離和積聚,不斷地被濃縮。按照傳統的觀點來分析,是哪些的步驟導致了這種結果——突然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從什么都沒有"當中產生了一項技術,而我們今天在多數情況下,正使用這項技術來進行控制和監督?
在官方的科學家中,持偶然性觀點的代表們承認:這必須要滿足若干條件。例如自然本身可能比較關心鈾元素的高度濃縮。鈾元素可能在今天的加蓬地區,從前的原始海洋里積聚而成。所有的含鈾元素的沉積物,不是通過花崗巖分離(直至今日,花崗巖里還有包含極少的鈾元素的痕跡)形成的,就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今天,核物理學快速發展,人們已經充分了解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知識。借助這些知識,研究人員推算出,大約20億年前,可裂變的同位素鈾235的含量大約為3%。除此之外,我們可看到這是一個十分的數值。在連鎖反應中,鈾235起著重要作用。今天,人們通常通過鈾濃縮的方法提取鈾235。其他的條件是:分離出含鈾元素沉積物的礦石,必須含有較高的鈾成分(10%~20%之間),疏松度較高。水可能是作為減速劑使用的。為了減緩連鎖反應,還可能需要含量的、均衡的濃縮元素,如釩、鉻或硼,這些元素可以吸收一部分快速運動的中子。通俗的說法是,需要這些元素,否則只會聽到"砰"的一聲巨響。
鈾氧化物開始裂變反應后,在產生出能量的同時,也釋放出中子并生成高度放射性的钚239,這些剛剛生成的钚239再次發生裂變,并且釋放出更多能量。自我們有能力使原子核分裂以來,我們就認識了钚元素。和人們今天使用的"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的原理相同,奧克洛的"天然反應堆"可能是在漫長的時間里創造了新的核燃料。
這一切可能發生在地下的深處。因為當連鎖反應發生時,濃縮的鈾元素"晶體"會被巨大的沉積物覆蓋,使其深藏于地下3000~4000米之間。在這樣的深度下,壓力會在300~400巴之間,符合壓水反應堆所需的條件。在這樣的比例中,作為減速劑的水應保持在37℃左右——這是連鎖反應的低溫度——此外,水還應該是流動的,能抑制通過核裂變而不斷產生的新的中子。一旦滿足這些條件,越來越多的原子核就發生裂變。這一過程持續不斷,連鎖反應便一直進行下去。
太多的偶然
我們承認,上述論證聽起來可信,尤其是非常恰當地指出了20億年前鈾235的濃度遠高于今天。這些說法有利于自然形成,卻不能真正使我信服。
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講,人們會把哪些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推到偶然性上呢?在地表,鈾會發生分解和積聚反應。為了在地質變化過程后的數億年安然抵達大約4000米的深度,鈾不能有任何反應。為了使核反應自然、緩慢地發生,在地下大約4000米深的地方,符合反應的一系列條件全部偶然地得到滿足。此外,人們要故意忽略這一事實:兩種不同反應堆類型的運轉過程起了作用。
對于"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或者壓水反應堆,我們希望它們是什么樣的?我們從可信的假設出發:按照統計學原理,滿足條件的概率已經很小了——我們擴大一下,變成1:10000——所有的條件都被滿足,會如何?如果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條件無法滿足,那么人們就可以忘記連鎖反應。在這里,不能把概率相加——眾所周知,概率會增大。我們每一個買過彩票的人,都知道這一點。然而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天文數字,和它們比起來,中頭彩簡直容易多了。但這仍然不夠。
在奧克洛礦中發現了鈾元素自身的裂變產物,如钚元素。這種臭名昭著的元素算作所謂的鈾后元素,于1945年通過射擊中子及時次人工制造出來。在自然中,钚元素的身影還沒有出現過。此外,來自奧克洛的鈾元素的樣品含有四種超鈾元素。迄今為止,只有在現代的核裂變過程中,銪、飾、釹和釤才出現過。
雖然有大量的必要條件為前提,但無論如何,我都會對這個"自然形成的"反應堆進行深入的研究。請重視一點:只有每一個條件都得到滿足,核反應堆才能成功運行。只要這些參數的其中之一稍微有一點偏差,連鎖反應就根本不會發生。只要深入研究奧克洛地區的14個反應堆,以及只相距30公里的班哥貝地區的另一個反應堆,人們堅定的偶然性觀念最終一定會動搖。
一個有爭議的討論話題
瑞士記者漢斯耶爾格?弗,在多年前參觀了那個鈾礦的開采地,感謝他給我提供了關于"奧克洛地區"的諸多信息。1970年,礦業公司開始在奧克洛地區露天采礦。在原本被茂密森林覆蓋的奧克洛盆地上,一道采礦形成的疤痕突兀地顯現出來。這個疤痕是一個長1公里,寬0.5公里的峽谷,其深度超過300米。被開采的含鈾元素巖層高達5~8米,向水平方向傾斜45度。1985年2月,弗朗斯維爾鈾礦石公司決定,只在地下礦山動工,也就是通過隧道開采鈾礦石。
和其他參觀者不一樣,瑞士記者漢斯耶爾格?弗并沒有穿上普通的防護服。參觀者們一同穿過了一些天然的小道——其中一些小道讓人覺得是最隱蔽的結構——然后一直走到了奧克洛礦的地下入口。經過了3000公里的地獄之旅后,他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奧克洛鈾礦的"10號反應堆"。
一位地質學家帶領這個小組,他用指示棍指出了巖石上晶體的變色處,這肯定沒有引起這些"外行"的注意。因為這些很早以前發生的連鎖反應的殘余物,在今天看來已經不顯眼了。它們給專家透露出一個信息:大約20億年前,反應堆的能量輸出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核反應堆真的存在,那么如專家斷言,在總共超過10萬年的時間里,它們一直都在運轉。在我看來,這一切更多的是一項復雜的高科技結果,而不是一個純粹的偶然事件,或僅僅只是"大自然變化無常的結果"。
在那位地質學家的帶領下,參觀者離開了地下世界,來到"2號反應堆"(這是根據反應堆發現的順序來編號的)。從其中一個礦區可進入的邊緣地帶開始,在相對的斜面上,有一個類似鋼筋混凝土澆灌成的覆蓋物,看起來和碉堡一樣。在這個覆蓋物之下的是反應堆的殘留物,以防天氣的破壞。此外,這還能防止因露天采礦而暴露在外的反應堆熔毀,以及防止坡面下滑。可這并不能防輻射。
瑞士記者漢斯約克?弗認為,奧克洛的反應堆是自然形成的。他的及時條理由是:從"雜質晶狀體"上,能夠辨認出反應堆曾經存在,但它處于"一個最不利的位置"——在鈾礦礦層之中。但是在陌生的高智商者的眼里,在這樣一個幾乎沒有生命的行星上,在資源附近建立一個核電站哪會遭到異議?也許是那些我們設想的發電廠的建設者們,與我們20世紀和21世紀初的工程師相比,其屏蔽技術先進得多。
漢斯約克?弗的第二個理由是:6個反應堆被設置在150米內。當然,非常肯定的是,今天核電站的操作員不可能把電站機組如如密集地擺放在一起。因為如切爾諾貝利重特大事故所說明的,一旦發生堆芯熔毀,核燃料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逸出反應爐壓力槽,甚至是圍阻體。然而,在類似鋼筋混凝土鑄成的保護性覆蓋物上,甚至可能是最堅固的類型上,還會造成類似的結果嗎?
,他還指出尺寸上存在一些偏差。今天的反應堆芯的平均直徑為2~3米,高度大約為4米。奧克洛的反應堆殘余物的尺寸非常大。從今天遺留下來的殘余物來看,它們的厚度大約為1米,直徑較大的有20米。然而在百萬年之中,地質的變化是如此之大!
英年早逝的地質學家、科學家和作家約翰內斯?菲巴格博士(1956~1999)持相反意見,他認為奧克洛反應堆更可能是人工建成的。他質疑這一說法:鈾元素自燃,是因為大自然的變化無常。作為一個專業人士,他指出:至少要在地下1.1萬米或更深的地方,才能確保達到反應必需的壓力條件。他認為,在那個時期,鈾元素不可能自燃。這種最初表面會發生分解的物質,必需在如此深的深度才能提取到。約翰?菲巴格博士具體說明了他的理由:
"大約17億年前(這個日期和上面的相符),卡累利阿(前芬蘭的山脈)正在形成階段,然而這也關系到今天北歐國家山脈的形成。在這個時期,西非國家毫不不知名——是誰來負責將地表下沉至這么深?此外,燃耗、運轉方式以及其他條件,都十分地符合今天人工制造的壓水反應堆的所需條件。"
放棄和淹沒
關于神秘而又古老的奧克洛核電站的爭論,可以視為"沒有定論"。和約翰?菲巴格博士一樣,我更傾向于這是人工建造的。它的建造者是遠古時代一些神秘的訪問者。
在一個異常遙遠的年代,一些知識分子乘坐飛船開始陌生的、恒星際的宇宙飛行。他們來到銀河系一個旋臂的邊緣,太陽系的一顆小而年輕的第三行星上。探究精神促使這些宇航員來到了這里。可能是長時間的停留使人們需要足夠的能量,因此他們利用奧克洛現存的資源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核電站。他們并沒有考慮行星上可能存在的居民——因為那時只有低級的單細胞生物,它們在隨后的15億年里都不可能離開水這個生活空間。或許正是在這長時間停留期間,他們為年輕的地球未來生命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但是后者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推測。
也許"這些知識分子"在某個時候又回來了,因為一些奇特的、高科技的人工制品一再地在這個行星上出現。它們與我們"確定的"認知不一致,幾乎不可能來自于這個世界。
我們是否能在某個時候弄清楚,20億年前,奧克洛地區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在這里,我敢提出我的疑慮。但是近年來加蓬的反應堆變成什么樣了,我不需要隱瞞我的讀者。
1997年5月,一些歐洲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向公眾發出強烈的呼吁。從1972年開始,對反應堆的研究統統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自1986年在距離奧克洛30公里的班哥貝地區周圍發現了反應堆之后。因為現在還可以開采班哥貝地區的這個反應堆的鈾礦石。直到那個時候,除了一些少數的試驗鉆井,這個反應堆一直沒有被動過。呼吁者們強烈要求來自科學、經濟和政治領域的主要負責人至少要讓這個反應堆受到保護。他們也認真地考慮了一些想法。前面提到過的弗朗斯維爾鈾礦石公司為預期的歉收支付了約2000萬法郎(超過300萬歐元)。一個被加蓬國家控制的法國核燃料國有企業——因此有了另一個想法——放棄了開采班哥貝地區現有的鈾礦。
1997年12月12日,弗朗斯維爾鈾礦石公司決定不再開采班哥貝地區的鈾礦。這拯救了發現的總共15個鈾反應堆。
盡管人們不再觸碰這些反應堆的鈾元素,但可惜的是,奧克洛礦區的14個反應堆在此期間失蹤了。1997年12月23日,在做出保護班哥貝地區反應堆的決定短短兩周之后,弗朗斯維爾鈾礦石公司停止了在奧克洛地區開采鈾礦。在世界市場上,鈾元素的價格下跌了,并且一路下滑,有開采價值的鈾礦石預計不會再贏來利潤。
這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弗朗斯維爾鈾礦石公司關掉了礦區中的排水泵。專家估算,在三年之內,地下水就可能會把由露天開采形成的整個峽谷淹沒。因此,今天只有一個湖會讓人想起"黑色大陸"上的較大的秘密。
但留下的,至少是其中的一個遺跡,外行和專家們對此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在保守的科學世界里,一些事物隱藏于常理之外,被損耗在"偶然性"上。因為永遠都會有一些事物,它們本不應該存在,所以便被認為不存在。
幽靈般的影子
另一個大陸,地說,印度次大陸,同樣遺留下了利用原子進行核裂變的顯著痕跡。這些痕跡雖然沒有非洲奧克洛地區的殘余物那么古老——但歷史也頗為悠久,以至于幾乎不可能把這個行星上的居民考慮為這些核裂變的創造者。
和加蓬古老的核電站用于發電不同,從這些痕跡中可以推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