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滿荊棘的人生路途中,我們或許都慨嘆過"人生苦短",其實人生并不苦,人生的很多不幸是"自找"的。很多時候,我們更樂于享受日常的、陳腐的以及熟稔的內容,卻不愿去做新的嘗試。正因為我們更傾向于穩定、確實的生活環境,人生才會與我們的意愿背道而馳。
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從200萬個可能性中選擇一種。面對數量驚人的可能性,如何選擇取決于我們的心態。內心充滿積極能量或抱持積極觀點的人,甄選出的往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結果;習慣用消極眼光、消極思維觀察和思考世界的人,總能奇跡般地挑選出最差的。
人生本可以更精彩,但我們卻常常給自己設限。不給自己留下選擇的余地,不向所有可能性敞開自己,幸福才被那些消極的心念阻隔。只要轉變心念,我們就能從200多萬個可能性中找到積極的,我們的人生也會翻開新的篇章。
☉韓國受歡迎高僧法相經典人生修持書
☉簡體中文版首次正式授權
☉一本能給身心帶來強大正能量的生命啟示錄!
☉人生的可能,并非是非A即B,你的人生有200萬種可能等待打開!
你是否知道?
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從200萬種可能性中選擇一種。
你是否知道?
人生本可以更精彩,可我們常常給自己設限。不給自己留下選擇的余地,不向所有可能性敞開自己,以致幸福被那些消極的心念阻隔。
在本書中,法相告訴我們——
幸福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只要轉變心念,就能從200萬種可能性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正能量。
法相
先后在韓國東國大學、佛學研究院攻讀佛學。作為具有影響力的佛門高僧,他的冥想修行文章被《韓國日報》《法寶新聞》《月刊佛光》等報刊連載。
代表作品有《金剛經與心靈學習》《般若心經與心靈學習》《關心》《誰會傾聽你的祈禱》《比富翁活得更好》等。
前言 改變心念,擁抱幸福
第1章 別再阻擋你的幸福
為什么生活如此艱辛
我們自己在阻擋幸福
一個人吃飯不丟人
贏在職場需要什么
從學不好英語說起
強迫睡眠現象
多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是女人"不能成為無所作為的借口
別被社會身份所禁錮
用心去感知生活
不要給人生設限
人生路上遇見的一切都有特定意義
打破心理防線的方法
第2章 在全新的體驗中覺醒
你的大腦比谷歌強大
別被過去的經驗蒙住雙眼
米飯里的禪學深味
讓心靈蘇醒的旅行
盡情享受學習新事物的快樂
不要太依賴當前的工作
主婦也新潮
"工作奴隸"怎樣找到新人生
大腦的可塑性
開放自己,迎接200萬個可能性
像新生兒一樣打量世界
擺脫心靈陋習的束縛
把當下當作人生較高潮
第3章 皈依于內心深處的神性
世界的真相:宇宙全息圖
一粒微塵照映整個世界
"超空間性"零點能量場
"安慰劑效果"與量子物理學
情緒波動瞬間蔓延到宇宙盡頭
與得道者同行易得悟
心想事成的秘密能量
財富和成功是我們的終極幸福嗎
回歸真我,享受本質人生
第4章 幸福是內在的享受
人生的痛苦正來自我們自己
想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無法消除的孤獨感
外在世界給不了真正的滿足感
你的夢想太過理想化
接受你內心深處的一切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每一瞬間都可以是度假
如何獲得交心的朋友
像看電影一樣靜觀自己的人生
理性地旁觀自己的情緒
第5章 你才是自己人生的導演
職場生活也可以像談戀愛一樣快樂
成功與富足的簡便方法
心態的力量超乎想象
別陶醉在外殼型虛假自我中
脫下外殼,原來你就是我
他人即鏡
多用正能量的詞匯說話
潛意識擁有驚人的能量
神奇的同時性原理和形象化技巧
先清醒,然后才能心想事成
如何讓愿望實現的概率瞬間提高十億倍
不要限定自己的能力
宇宙的"反射回饋"法則
當下擁有的,便是最適合的
感恩和愛的呼吸觀
第6章 人生只需相信和順其自然
心想事成的四個竅門
超脫貧富與成敗的大智慧
遷流不住的智慧
人生,應像坐在河邊靜望流水
放下對"自我"的執著
無為則無不為
讓本我內在的神性引領自己
現在擁有的,就是過去夢想的
哪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第7章 愛到深處是慈悲
修身養性的目的是什么
"冷酷無情"下的慈悲
愛的背后
關于末日審判
讓愛跨越國界
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真愛不是袒護喜歡的人
即便低過頭的人,抬頭就能重見陽光
四無量心成就無量功德
實踐慈悲的四攝法
用愛創造奇跡
后記 我們都是生活中的修行者
不要給人生設限
如若不能從內心打開心靈之門,則不能接受世上一切真理。請記住!幸福一直在敲我們的心靈之門。此時此刻所有真理、自由和幸福都在等待我們去迎接。說幸福來敲門也不是很貼切,其實幸福一直就在我們的身邊。此時此刻,從未離開過半步的幸福,正耐心地等待我們開門迎接。趕快打開心靈之門吧,你會驚喜地發現夢寐以求的幸福、真理、愛情等所有可謂之為真理的要素井然有序地魚貫而入。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它們,是因為心理防線在作怪。
在看到或遇到某種事情、事件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從中選擇于己有利的因素,而人類的心靈也早已適應自動篩選好與壞、敵人和友人的流程,只接受其中之一,拒絕另一種結果。特別是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人們只喜歡結交能帶給自己利益的人、有助于自己的人以及能博得自己好感的人,而對于自己所厭惡的人卻是唯恐躲之不及。
職場上的一些事情也是如此。面對各式各樣的工作任務,大多數人會挑三揀四,只想挑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
遺憾的是很少有人知道,可為我們帶來啟迪的神秘道理,往往就在被我們極力拒絕的事情和事件當中。宇宙喜歡通過那些陌生的事情,向我們傳遞美麗人生的道理或全新的真理,可我們卻習以為常地做出拒絕反應,即便勉為其難地接受,也會在不滿心理和心理防線作用下,無法完整地接受那些彌足珍貴的機會。這就是人生路上很難發生新的變化的真正理由。
以職場為例,每到人事變動頻發期,我們將毫無例外地啟動心理防線,把與自己有關聯的崗位分成三六九等,而這種行為無疑會偏向于個人的意愿。在各種崗位和人生道路面前,我們既不能做到泰然自若,也不能敞開胸懷包容一切可能性。
想一想也是,混在職場的人,怎么可能會有如此高的覺悟,全然不顧農村與城市的差別,坦然認為自己所到(或即將前往)的地方,就是宇宙為了幫助自己而動用慈悲和智慧特意選中的呢?這也是我們思維變窄,人生的無限可能性被壓縮至極限的真正理由。要知道我們最缺乏的就是"我之所往即我之所向"的心念。
基于以上理由,我們在內心深處以自己的人生為對象,設置一道堅實的心理防線。一旦布下"我去的地方應如何如何"之類的心理防線,心中難免會形成執著心理,如若未能成行,則會衍生出"憑什么他能去好的工作地,而我只能來到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之類的自暴自棄心理。反之,一旦我們學會敞開自己,則不管去哪里或遇到什么樣的事情,都可以從容應對。從此以后,任何機緣、任何任務、任何職場都不會成為問題,即便是遇到最最惡劣的上司,也不會產生度日如年的感覺。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神奇的變化呢?那是因為宇宙用慈悲之力,幫助我們靈魂得悟的緣故。很多時候我們希望自己是"大丈夫",而大丈夫者必須具有廣闊、敞開,且可以坦然接受一切的胸懷,不是嗎?
問題是我們總是用內心的防線明確劃分可接受和不可接受、喜歡與厭惡、可做與不可做的事情,并從中二選一。結果,幸福似乎來得越來越慢,其實,是我們自己在踢走徹底的覺醒、敞開自己的機會以及幸福、自由。
并非只有關押犯人的鋼筋水泥建筑才能叫監獄,給自己設置心理防線,有選擇地接受世間事物,并把自己禁錮在自我防御墻內的行為,也是一種監獄。那是存在的監獄,是意識的監獄。
開放自己,迎接200萬個可能性
更多的時候,我們更樂于享受日常的、陳腐的以及熟稔的內容,而不愿意做新的嘗試。正因為我們更傾向于穩定、確切或確實的生活環境,人生才會與我們的意愿背道而馳,而我們的大腦除了破壞和損耗之外毫無創新可言。習慣安于現狀的我們,總顯得與創新有很大的隔閡。
排斥創新、安于現狀,意味著我們在抹殺獲得新進步的可能性。
正如前面所講,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為每秒4000億比特,但人類可認知的信息量只有2000條左右。這相當于從200多萬條信息中單選一條信息。那么,這個數據又在說明什么樣的事實呢?
意味著我們在無數可能性中只能體會到一種經歷。以講課為例,肯定會有人說:"老師講課千篇一律,總是講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的內容。您能不能講點新的?"說這話的朋友,通常是在聽講的過程中回想起曾經聽過或學過的記憶片段后,從中選出一項與當日的講課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并做出"類似"判斷。就這樣,面對某一種經歷我們預先對成千上萬條過去的經驗進行過濾后,再從剩余結果中選擇一項類似的經歷作為的心念。也就是說,的心念是大腦對數百萬條信息進行初選、復選和終選后得出的結果。
上網用谷歌、Daum或Naver搜索某個關鍵詞,可在短短幾秒鐘內搜到海量相關信息,不過那些龐大的信息量仍是不能和人類大腦的搜索能力相媲美。如果說大腦的搜索能力達到大學生水平,則互聯網搜索頂多才達到小學生的水準。這就是我們的大腦所具有的驚人搜索能力。
問題是我們早已習慣從熟悉的記憶中進行挑選。所以在相同的狀況和條件下,我們從不做搜索新內容的嘗試,只滿足于找出相同的結果。
我在前面講過的,有關手指針的故事也是如此。當時那位會使手指針的朋友建議我接受針灸療法后,我的大腦就在及時時間自動搜索出小時候姥姥的針灸治療留下的疼痛記憶,并促使我做出拒絕反應。這時候如果我不改變態度,必然會自行阻斷迎接新人生的機會,因為大腦每次都只搜索出"針灸很痛"的記憶,而我也會順其自然地拒絕做針灸。如此一來,我的人生將永遠排斥接受針灸的可能性。
接下來讓我們再看看其他的例子。
假如我們當中有一位畢業于電子計算機專業的朋友想從事電腦相關行業,而其他人一直向他推薦各種與電腦無關的工作,他就會斷然拒絕所有推薦。因此,一旦心中產生固執,其他的可能性就會隨之消失。
面對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我們會在與他相關的無數記憶中,瞬間搜索出他曾經得罪過我的內容并根據那一條結果,做出"他是壞人!我討厭他!"之類的偏激反應。可事實上,這個人很有可能是為了道歉或為了幫助我們才來到我們的身邊。
因此,一旦我們用偏激的觀點和用過去經驗篩選出的信息判斷"當下",則無異于堵死迎接新機會的通道。我們失去的將是寬恕別人、受其幫助的絕好機會。
現在擁有的,就是過去夢想的
講到這里,大家心中可能會有一種疑問:"前面的章節里剛剛建議我們自行創造人生,而這一次卻要我們聽憑宇宙的安排,不去做任何創造性的作業。到底選擇哪一種做法才算是正確的呢?"
其實這兩者并不矛盾,前面所講的自行創造的過程屬于方便的智慧,而本質性智慧要求我們對一切放任自流。因為創造作業是按我們自己的意愿和意圖創造的過程,容易分成好與壞、對與錯、愿意和不愿意等兩種極端結果。所以面對意愿可能實現和不可能實現的兩種結果,我們對可能的結果表現出更狂熱的執著。
當然在創造的過程中,即用心去意圖和期望某種結果的時候,也有可能只帶單純意圖而不表現出執著的一面。但這只能出現在對兩個極端結果無甚偏好的時候。不過,一旦承認兩種可能性皆為通向真理之路,即便結果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我們也可以做到坦然接受。
所以,即便是自行創造人生,我們也要學會放下對結果的執著。
不過要是我們放棄及時種方便之法,進入更深層的本質性智慧,即可放下所有偏好、意圖、執著和無所謂,信任并完整地接受由當下的宇宙空間安排的人生。不難想象,個人的想法、意圖和計劃如何縝密細致,也無法和宇宙空間的根本計劃相提并論,不是嗎?所以我們要相信并把人生托付給宇宙空間。
所以和及時種創造人生的作業相比,第二種放任人生的道路才是盡早達到覺醒的捷徑。可以說放任本身就是實現當下的作業。如果說創造的意愿要有成與敗的區分和喜歡與不喜歡的偏好,則放任沒有任何區分、分辨,只有完整性。放任不需要什么,也不渴求什么。一旦做到放任,"當下"的本質空間就會迎來最的時刻。學會放任,就不需要刻意去創造什么。和幸福不是通過創造得來的。當下,沒有刻意去改造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創造出自己所有的愿望時體會的心情,而是在領悟到當下的瞬間已完備我所愿望的一切時翩然降臨的感受。幸福的核心是"領悟到己所擁有的,就是己所愿的一切",而不是刻意去追求自己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