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商業簡史》由知名企業家、詩人閻志擔綱主編,武漢著名地方志專家董玉梅以及嚴星柔、江身軍、涂岑等參與執筆撰寫。全書以時間為軸,由商城盤龍、長江重鎮、名鎮之首、漢口開埠、漢口時代、曲折前進、漢正復興、“兩通”起飛、漢口北上等篇章組成,以清晰的時代脈絡,30萬字的篇幅,系統地勾勒了殷商以來從武漢商業萌芽初始到后世不斷興盛繁茂的發展歷程。
該書為武漢首部城市商業史,它回顧了漢口商業的輝煌歷史,為武漢城市研究提供了商業史視角下的新文本,啟發人們探尋商業鼎盛帶來城市興旺的時代密碼,對漢埠商業歷史輝煌的充分呈現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城市認同感和自豪感。當下,武漢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城市文化也在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下獲得發展良機。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聚合,凝鑄成為漢口城市文化演進中為顯著的特征:創富的商業精神、開放的包容心態、務實的創新意識等。漢口的城市性質與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市民的價值取向等,開始沖破傳統文化的藩籬,造就了具有自身發展脈絡和區域特色的漢派文化,展示出對近代城市文化的引領。在當前加快復興大武漢步伐,建設國際化、現代化、生態化城市的背景下,本書的編撰出版提供了歷史的參照坐標和新的精神文化動力,可謂恰逢其時。
該書自上市以來,各大媒體反應熱烈,紛紛報道、宣傳,對于本書的出版給予較高評價,認為該書既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在當下,武漢提出以長江為時間軸和空間軸,打造“歷史之城”“當代之城”“未來之城”,本書的出版在梳理武漢輝煌的商業歷史的同時,提煉武漢商業精神,能為武漢市串聯偉大城市夢想,復興城市榮光,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亮點城市做出貢獻。
閻志,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1972年出生于湖北省羅田縣,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曾做過編輯、記者。18歲起出版文學作品,曾獲湖北文學獎、屈原文藝獎、徐志摩詩歌獎、冰心圖書獎。1996年創辦的卓爾企業,是中國500強企業,擁有三家上市公司,公司總資產超過500億元。
閻志系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湖北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武漢市工商聯主席、湖北省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2016年獲評中國經濟十大年度人物。
董玉梅,1961年生,武漢著名地方志專家,文史專家,武漢文史館館員,武漢市非物質遺產保護委員會委員、武漢市歷史建筑保護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武漢市地名咨詢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參與了《漢口租界志》、《武漢通史》等多部學術著作的撰寫。有《文明的活化石》、《壯懷激越古荊州》、《武漢老地名》《武漢里分》《長江流域的奇水幽谷》等專著。策劃并主編《百姓看武漢》、等系列從書。已出版《百姓回憶》、《百姓發現》、《百姓收藏》、《百姓攝影》以及《百姓里分》。2010年7月,《百姓看武漢》入選“武漢50個城市創意符號”榜單。
序 /馮天瑜
引言
及時章 商城盤龍
第二章 長江重鎮
第三章 名鎮之首
第四章 漢口開埠
第五章 漢口時代
第六章 曲折前進
第七章 漢正復興
第八章 “兩通”起飛
第九章 漢口北上
結語
后記
及時章商城盤龍 千年古邑,開啟楚地繁華。3500年前,商朝先民在黃陂葉店營建盤龍城,為長江沿線地區城市起源,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
盤龍城燦爛的青銅文化、較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完備的城邑形態和功能,揭開長江城市文明發展史上重要一頁,成為中國早期南方經濟地理中心。對比長江上游文明及下游文明,處于長江中游的盤龍城由于時間最為久遠和出土遺物展現的與各文明的源流關系可知,盤龍城是整個長江文明的最初的曙光和源頭。在其存在的數百年間,盤龍城的文化生態孕育了武漢好尚與尚武的文化性格,奠定了武漢3500年來的發展軌跡和命運。
殷商時期,部族或國家強盛倚重兵器制造業,青銅則為重要軍事、經濟戰略資源。當時青銅采掘轉運主要依靠水運,臨近采掘中心黃石大冶最近的盤龍城,江、漢、府、灄四條江河如四條“白龍”盤旋于此,坐擁水運便利,成為中國南方較大能源批發和轉運青銅之地。商、周兩朝行舟漢水,運輸稀缺資源——湖北大冶產銅礦石。
作為早期文明曙光,盤龍城一方面具有軍事防御與堡壘作用,是商朝南征的軍事據點,然而另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盤龍城駐軍更重要的任務則是保障南銅北運的漢水暢通無阻。
從考古發現來看,盤龍城的出土文物中有大量自外域的物件,且由盤龍城集散的商品遍布中國東南西北,可以推測盤龍城已經出現物物交換的商業雛形,而且是遠古華夏中部較大的商業區。
在文明多元說已深入人心的今日,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作為中華文明之源并行不悖,盤龍城是作為外來黃河(中原)文明的延伸還是長江文明的固有產物的爭論異常激烈。黃河中心論者認為盤龍城文明是商朝南下締造的文明,本土文明論者則認為盤龍城文明是長江本土余家河文明余脈,這有待有待進一步的考古挖掘說明問題。
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盤龍城從興起到消失,僅存在300多年。它的消失有據點南移遭廢棄,商楚戰爭毀于兵燹和漢水改道失去交通優勢而遭廢棄等猜測,然而這種種猜測尚需進一步的考古證據進行論證。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天瑜:
武漢是一座因武而生,因商業而偉大的城市。漫長商業發展史中沉淀下來的敢為人先、開放包容和積極進取的漢口商貿文化,業已成為武漢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的進程中,獨特的重商傳統和企業家精神,必將成為助推武漢崛起和騰飛的不竭動力。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城市歷史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張篤勤:
《漢口商業簡史》是目前所見部大跨度系統記述武漢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全書約30萬字的篇幅,運用清新曉暢的文筆,以時間為縱軸,系統地記述了武漢自殷商商業萌芽到當代工商都會數千年的興衰變化歷程,同時橫向展開,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武漢歷史上商業發展的四次高峰,如明清時期漢口創造“四大名鎮”之首的輝煌,近代開埠之后成就的有“東方芝加哥”盛譽的國際大都會等。該書不僅對武漢商業文化研究具有前驅先路的開創之功,而且圖文并茂,裝幀典雅,對熱愛武漢歷史文化的一般讀者來說,也不失為開卷有益的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