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藏邊區考察記》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邊疆研究熱抽中的一部代表性力作。記錄了作者自西寧南行玉樹入藏的真實經歷。作者詳記了每日、每站里程,住宿點,或翻山、或渡水、越荒原,風暴冰雪,沃野鮮花,行道變化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作者喘息于海拔四千九百五十公尺之巴顏喀拉山,歷經遍地芳草而食即醉倒的“醉馬灘”,忍受著因無燃料而斷炊之苦狀,更是其他行記中所未見的。作者對所經民戶聚居地或鄉村城鎮寺廟,更深入訪談,了解歷史情況,記錄社會生活,從自然資源到農牧生產狀況,從上層貴族生活到牧民的貧困痛苦,尤其在文化層面上,從寺廟民居的建筑形制,衣飾裝束的特征,到婚喪嫁娶,飲食起臥,種種禮俗,無不博采,備錄無遺。
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第二次邊疆研究高潮中,馬氏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時人對他的工作業績給予極高的評價,如黃奮生說:“馬鶴天先生,以致力邊疆事業,為其平生抱負,一般人熱騰騰地在內地通都大邑翻筋斗兜圈子的時候,而他發憤急起,不避艱險,先到西北,繼到蒙古,又赴東北,更去康藏,偉大的中國邊疆,幾乎都留下他的足跡。《內外蒙古考察日記》的問世,風行全國,提示了國人對于朔方不少認識。” “生平樂遠游,暇輒履新地。”“愿借明駝足,遂我長征志。”(馬鶴天《蒙古行》)他的平生志愿終得以實現。
馬鶴天(1887-?)是山西芮城人,早年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歷任西北邊防督辦公署教育科科長、北平民國大學總務長、蘭州中山大學校長、甘肅學院院長、甘肅省政府委員、甘肅教育廳廳長、國民政府銓敘部育才司司長和蒙藏委員會委員等職。1923年,他發起并創建了中華西北協會,后與顧頡剛、黃奮生、韓儒林和趙守玨等人創建了中國邊疆學會。民國二十四年(1935),馬鶴天奉命出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駐藏大員,并被任命為九世班禪大師回藏專使行署參贊。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第二次邊疆研究高潮中,馬氏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時人對他的工作業績給予極高的評價,如黃奮生說:“馬鶴天先生,以致力邊疆事業,為其平生抱負,一般人熱騰騰地在內地通都大邑翻筋斗兜圈子的時候,而他發憤急起,不避艱險,先到西北,繼到蒙古,又赴東北,更去康藏,偉大的中國邊疆,幾乎都留下他的足跡。《內外蒙古考察日記》的問世,風行全國,提示了國人對于朔方不少認識。” “生平樂遠游,暇輒履新地。”“愿借明駝足,遂我長征志。”(馬鶴天《蒙古行》)他的平生志愿最終得以實現。鶴鳴九皋,聲聞于天。然而,在鶴唳長天之后,馬鶴天卻奇怪地消失了。在抗戰勝利之后,他蹤影全無,至今我們仍然不知其所終。一代英杰,魂歸何處?令人無限迷惘
及時編 甘邊拉卜楞
一 由蘭州至拉卜楞 002
二 留居拉卜楞 014
三 由拉卜楞返蘭州 107
第二編 青邊玉樹
四 由蘭州至西寧 120
五 留居西寧 125
六 由西寧至玉樹 214
七 留居玉樹 258
第三編 藏邊拉休寺 及時編 甘邊拉卜楞
一 由蘭州至拉卜楞 002
二 留居拉卜楞 014
三 由拉卜楞返蘭州 107
第二編 青邊玉樹
四 由蘭州至西寧 120
五 留居西寧 125
六 由西寧至玉樹 214
七 留居玉樹 258
第三編 藏邊拉休寺
八 由玉樹至拉休寺 314
九 留居拉休寺 317
十 由拉休寺返玉樹 403
十一 重留玉樹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