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五四年三月,博物學家華萊士離開英國前往馬來群島,目的是發(fā)掘并采集西方世界不曾知悉的動植物種。他在海島之間流浪八年,旅行約一萬四千英里,總共采集十二萬余件生物標本。期間,他不僅在病床上提出了石破天驚的演化論,還指出這眾多島嶼的動植物分類有著亞洲與澳洲的隱形分界線。《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上下)》(作者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記載的是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綠翼烏翅蝶、酷似人類的紅毛猩猩、絕美的天堂烏、美得幾乎難分軒輊的各色昆蟲,《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上下)》還有風俗各異的島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觀。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上下)》(作者阿爾弗雷德 羅素 華萊士)完成于約一百五十年前,至今仍名列自然歷史經(jīng)典作品之林。華萊士在本書中細心紀錄了馬來群島各島嶼尚未受騷擾的原始狀況,為無以計數(shù)的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有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綠翼鳥翅蝶、酷似人類的紅毛猩猩、絕美的天堂鳥、美得幾乎難分軒輊的各色昆蟲,還有風俗各異的島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觀。
作者:(英)阿爾弗雷德 羅素 華萊士 譯者:金恒鑣、王益真
英國博物學家,以和達爾文共同發(fā)表"物競天擇"理論馳名。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二年,他和英國自然學者亨利 貝茨同赴南美亞馬遜流域搜集標本,卻在歸途中發(fā)生船難而丟失大部分采集品。一八五四年三月,他轉(zhuǎn)赴馬來群島,用八年時間游歷馬來群島的無數(shù)島嶼,共采集回十二萬余件生物標本。這些收集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材料,令他發(fā)展出物競天擇理論,更讓他對該地動物地理發(fā)展出一項基本理論——馬來半島的動物區(qū)可劃分為兩部分,東為印度馬來區(qū),西為澳洲馬來區(qū)——科學界為紀念他,將劃分這兩區(qū)的界線稱為"華萊士線"。
他的著作很多,包括"亞馬遜河與內(nèi)格羅河之旅》(1853)、《動物的地理分布》(1876)、《人在宇宙的地位》(1903)等。
自序
及時章 地理概述
及時部 印度―馬來群島
第二章 新加坡
一八五四年至一八六二年間數(shù)次造訪新加坡市與島的
素描印象
第三章 馬六甲與金山
一八五四年七月至九月
第四章 婆羅洲
紅毛猩猩的原鄉(xiāng)
第五章 深入婆羅洲內(nèi)陸
一八五五年十一月至一八五六年一月
第六章 婆羅洲
戴雅克人
第七章 爪哇
第八章 蘇門答臘
一八六一年十一月至一八六二年一月
第九章 印度一馬來群島的博物志
第二部 帝汶島群
第十章 巴厘島與龍目島
一八五六年六、七月
第十一章 龍目島居民的風俗禮節(jié)
第十二章 龍目島拉甲統(tǒng)計人口的方法
第十三章 帝汶島
古邦,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九年;帝力,一八六一年
第十四章 帝汶島群的博物志
第三部 西里伯斯島群
第十五章 西里伯斯島
望加錫鎮(zhèn):一八五六年九月至十一月
第十六章 西里伯斯島
一八五七年七月至十一月
第十七章 三訪西里伯斯
萬鴉老:一八五九年六月至九月
第十八章 西里伯斯的博物志
第四部 摩鹿加群島
第十九章 班達島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五月及一八六一年四月
第二十章 安波那島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十月及一八六○年
二月
第二十一章 摩鹿加島群――千那地島
第二十二章 吉洛洛島
一八五八年三月與九月
第二十三章 從千那地往開翁群島與巴占島
一八五八年十月
第二十四章 巴占島
一八五八年十月至一八五九年四月
第二十五章 西蘭島、戈蘭島與馬塔貝洛群島
一八五九年十月至一八六○年六月
第二十六章 布魯島
一八六一年五至六月
第二十七章 摩鹿加群島的博物志
第五部 巴布亞群島。
第二十八章 搭馬來土帆船從望加錫到阿魯群島
一八五六年十二月
第二十九章 凱島群島
一八五七年一月
第三十章 阿魯群島――多波之旅
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三月
第三十一章 阿魯群島內(nèi)陸之旅
一八五七年三月至五月
第三十二章 阿魯群島――二度住在多波
一八五七年五月與六月
第三十三章 阿魯群島的地理學與博物學
第三十四章 新幾內(nèi)亞――多雷
一八五八年三至七月
第三十五章 從西蘭島往衛(wèi)古島之旅
一八六○年六、七月
第三十六章 衛(wèi)古島
一八六○年七月至九月
第三十七章 從衛(wèi)古島到千那地島之旅
一八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五日
第三十八章 天堂鳥
第三十九章 巴布亞諸島的博物志
第四十章 馬來群島的人種學
附記
附錄一 論馬來群島人種的顱骨與語言
附錄二 收錄詞匯表
附錄三 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小傳
馬來群島兩大區(qū)的大程度對比,首當推巴厘島和龍目島,這兩座島嶼十分接近,島上物種卻大不相同。在巴厘,我們見到須型、果鶇及啄木鳥,但一到龍目島,這些生物杳然消失,只見巴厘或更西諸島上沒有的成群冠羽鸚鵡、吸蜜鳥與營冢鳥。這兩座島嶼之間的海峽寬僅十五英里,因此我們只需花費兩小時便可自地球的一個大區(qū)域到達另一個大區(qū)域,而兩區(qū)域在動物物種的主要差異,竟有如歐洲與美洲般不同。假使我們從爪哇或婆羅洲旅行到西里伯斯或摩鹿加,這種差異就更為顯著了。前者的森林中盡是多種猴,以及野貓、鹿、靈貓與,還經(jīng)??吹礁鞣N松鼠;但在后者,你看不到這些動物,撇除各島都有的及西里伯斯與摩鹿加群島的鹿(可能是近才引進)之外,具握尾的袋鼯堪稱是的陸生哺乳類動物。西部諸島多的鳥類是啄木島、須型、咬鵑、果鶇與葉鶇:這些鳥類每天都見得到,并形成該區(qū)鳥類族群的特征;但在東方諸島,這些鳥全杏然無蹤,較常見的是吸蜜鳥與吸蜜小鸚鵡。博物學家會誤以為自己身處新世界,而難以察覺他其實只是幾天內(nèi)從一區(qū)進入另一區(qū),畢竟這幾天他眼前始終看得到陸地。
上述事實可引證于爪哇與婆羅洲以東的所有諸島中,雖然有些島嶼可能實質(zhì)上從未與澳洲或太平洋洲連接過,基本上卻是澳洲古大陸的一部分。澳洲必定是在西方諸島從亞洲分開來前就與亞洲大陸破裂分離;同時,還可能是在亞洲的極東南端從海底隆起前就裂離開來,因為婆羅洲與爪哇的大部分陸地是在相當晚近的地質(zhì)年代形成的,同時東馬來諸島與澳洲在生物物種上差異頗大,加上兩者間分隔著深邃的海洋,這些都明確指出兩者已孤立了相當久遠的年代。
有趣的是觀察各島間的淺海,總透露出晚近有過陸地相連的情事。阿魯群島、密梭島、衛(wèi)古島,還有約比(Jobie/Yapen)島的哺乳類動物及鳥類物種和新幾內(nèi)亞島接近,相符程度遠比摩鹿加群島來得高,而我們在它們與新幾內(nèi)亞島之間找到了一片淺海。事實上,以環(huán)繞新幾內(nèi)亞一百英尋海深為分離線,剛好可畫出真正的天堂鳥的分布范圍。
更值得注意的是,從生物多樣性的顯著差異把馬來群島劃分為兩區(qū)時,其與地形及氣候區(qū)分并無任何對應(yīng)――若再把這種發(fā)現(xiàn)連結(jié)起特殊生命形態(tài)對外在環(huán)境的依賴理論,無疑是有趣的一點。兩區(qū)雖然都有綿延的大火山帶通過,但這似乎在生物的同化上毫無效應(yīng)。婆羅洲與新幾內(nèi)亞兩者間密切相似,不僅面積都很大,也都沒有火山,在地質(zhì)結(jié)構(gòu)變化、氣候穩(wěn)定性及森林植被的外觀上亦復(fù)相似。再就摩鹿加群島而論,它在多火山結(jié)構(gòu)、極度肥沃的土壤、茂密森林與頻繁地震等方面,都是菲律賓群島的翻版;此外,巴厘島與爪哇東部的氣候及土壤干燥,與帝汶島幾乎無分轅輊。然而,以上每兩組島群雖然形成方式一樣,氣候相同,也同樣沐浴在中,但當我們比較其動物物種時,卻展示極盡可能的強烈對比。沒有其他地方像該地區(qū)一樣,如此直接與明顯地抵觸這一則古訓(xùn)――棲息于不同地區(qū)的生物形態(tài)差異度或類似度,是該地區(qū)環(huán)境本身差異的反應(yīng)。婆羅洲和新幾內(nèi)亞這兩個不同的地區(qū)有極相近的自然環(huán)境,但動物學上的差異卻像南北極一般;此外,具有干風、遼原、石質(zhì)漠地、溫帶氣候的澳洲,所分布的鳥獸竟和新幾內(nèi)亞棲息在炎熱、潮濕、崇山峻嶺、茂密的森林的物種密切相關(guān)。
為了更清楚地敘述我認為這種巨大對比是如何形成的,先讓我們假想一下,若地球上兩個對比強烈的地區(qū)被自然媒介拉近成毗鄰相連,會發(fā)生什么事?雖然生長在亞洲與澳洲的生物大相徑庭,世上沒有其他地方能相比,但非洲與南美洲的差別也甚大,而這兩個區(qū)域正好可用來陳述我們的問題。非洲有狒狒、獅、象、與長頸鹿,南美洲則有蛛猴、美洲獅、貘、食蟻獸與樹獺;至于鳥類,非洲的犀鳥、蕉鵑、鸝及吸蜜鳥,與南美洲的犀鳥、金剛鸚鵡、太平鳥與蜂鳥形成端的對比。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