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研究》一書,系法治建設攻堅之際,著者在領悟與知行法治議題當中,所思所論而成。
該項研究的任務是對“四個”戰略布局中的“依法治國”進行縱深性研究,著眼于戰略,落腳在推進。
研究的目標是系統解讀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重大意義、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實現路徑、具體要求,從服務戰略全局層面提出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的建議,并通過這項研究工作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養成法治思維、形成法治方法,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研究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依法治國戰略進行精深解讀,包括法治的功能與價值、源流與趨勢、原理與原則,旨在讓讀者對依法治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另一部分為結合理論與實踐、歷史與未來、國內與域外,對依法治國戰略的續力推進給出針對性方案。
期望通過《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研究》凝聚思想共識、思議法治真經、貢獻治國良謀。
緒論
上篇 戰略總覽
及時章 法治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法治的中國源流
第三章 法治的基本價值
第四章 法治建設的基本原則
下篇 戰略推進
第五章 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五大環節
第六章 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五大板塊
第七章 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五大體系
第八章 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五大舉措
第九章 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五大特色
第十章 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五大關系
第十一章 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五大發展
后記
《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研究》:
四、蘇聯社會主義模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社會發展進入嶄新時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開始全新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近三十年的發展時間,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既取得了偉大進步,又走過不少彎路,為后來發展留下經驗與教訓,我們將此階段稱為學習“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時期。在此時期,我國法制建設既取得了巨大成績,又面臨重大挫折,以法治要素的發展為視野考察,則可發現,法治要素經歷了迅速發展到湮沒消失的過程。
(一)革命法制觀與大民主法制觀成為法制建設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革命法制觀自建黨后相當一段時期,一直是我黨的指導思想。新中國成立,依照革命法制觀,我們學習蘇聯的法制建設思想和相關法律制度,制定了包括憲法在內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法制建設取得一定成績。但是革命主義法制觀并不看重法律治國安邦、保障公民權利的作用,法制建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實踐中,依照政策、決定、領導指示辦事大行其道,包括民法、刑法典在內諸多法律雖進入起草程序,但并未制定。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承接革命主義法制觀的大民主法制觀盛行,把民主與所謂的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聯系起來,推崇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特別是“”十年,法制建設處于停滯狀態,甚至被嚴重破壞,法律虛無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立法工作停滯不前,司法機關名存實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無法真正實施,公民權利也無法得到保障。
(二)以“共同綱領”和“五四憲法”為代表的法制建設依然取得巨大成就
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定》等憲法性法律為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政治制度被確定。其中,《共同綱領》規定了國家的性質及國家機關基本組織形式和國家軍事制度,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還規定了國家經濟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頒布,1954年召開的及時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五四憲法”作為新部根本大法,確認了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規定了國家的根本性質和權力機關組成及其職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憲法的性質。除憲法性法律外,在此階段還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國家社會穩定,推進社會長治久安類的刑事、經濟、民事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保障了新中國建設初期穩定的社會局面,使新中國建設快速起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