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魯迅胞弟周建人口述,周建人的女兒周曄整理的口述歷史。書中詳細地講述了魯迅在故鄉紹興的家族(三臺門)由盛到衰的歷史,講述了魯迅祖父輩的坎坷經歷,周氏家族中的人和事,以及周氏三兄弟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活動情況。本書為魯迅研究提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魯迅家族的背景資料。周建人是魯迅貼近的人,因此他講述的內容彌足珍貴。本版增加了之前版本中沒有發表的部分內容,共計約2萬字,并附錄了初版時魯迅兒子周海嬰寫給編輯商討本書出版事宜的一封信。
關于魯迅祖父及家族興衰的回憶錄
詳細披露周氏兄弟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生活情感狀況
研究魯迅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周建人,1888年11月生于紹興都昌坊口,1984年7月在北京逝世。初名松壽,乳名阿松,后改名建人,魯迅三弟。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現代著名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魯迅研究專家。
周曄,1926年5月生于西門,1984年1月去世。浙江紹興人。是魯迅的侄女,也就是周建人(魯迅三弟)和王蘊華的大女兒。魯迅逝世時,她才10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于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國后一直選入小學語文五年級上課本。
前言(1)
一 別了,故鄉!
二 一個古老的家族
三 祖父點翰林的往事
四 在庶常館里
五 曾祖母九老太太
六 三年知縣
七 為什么要捐官
八 我的童年
九 在臺門外
十 魯家姑娘嫁到周家
十一 四世同堂
十二 失去了曾祖母
十三 “捉拿犯官周福清”
十四 升叔要求替斬
十五 艱難的日子
十六 誰是呆子孫
十七 家有長子
十八 異路不異
十九 值得紀念的大樹港
二十 風云變幻
二十一 祖父活下來了
二十二 生于憂患,死于無奈
二十三 我們不是烏大菱殼
二十四 祖父的自挽
二十五 難忘的教訓
二十六 要改變國民的精神
二十七 驚雷震撼死寂的水城
二十八 “袁世凱毒死了萬歲爺!”
二十九 大哥歸國
三十 孤獨者
三十一 想起了高文錦
三十二 辛亥風暴
尾聲
附:魯迅兒子海嬰寫給湖南人民出版社編輯的信
后記
編后再記
一 別了,故鄉(節選)
……
在深冬的寒冽中,我和家人們都懷著動蕩不寧的心在等待我的大哥。很多事情,還得由他來才能決定,在這大家族還沒有各奔東西以前,他還是興房的長子,只有他才能作為我們這一房的代表。
在我的心坎里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是惆悵、悲涼、憎惡、厭倦,還是什么?我渴望換一個環境,讓我忘卻往事,擺脫陰影和束縛,但似乎又有點留戀。
辛亥革命以后,因為僧教育會解散,沒有經費,塔子橋僧立小學堂便關閉了,我到水神廟小學堂當校長,不多久,因為小學教師師資缺乏,省里舉辦小學教師養成所,兩年一期,我就又到那里教博物學,從開學到這一班畢業的兩年內,我沒有請過病、事假,也沒有遲到早退,省里派視學來檢查后,對我傳諭嘉獎。以后,我到縣立及時女子師范(開始稱明道女校,校址在萬安橋)教書,又在成章女校(在南街塔山下)兼課,直到1919年暑假,因為準備搬家了,才辭了職。連同辛亥革命前,我教書共13年半,驟離故鄉和工作多年的教育崗位不免依依。但對于我們這個破敗下去的聚族而居的老屋,則是無所留戀的。
據說我們家族定居紹興,到清朝末年,已有400年的歷史。及時世周逸齋于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徙居到紹興竹園橋,他原來的名字已失傳,后來修譜的人便送他這一個名字,逸齋者言逸其名也。第六世韞山以舉人出現,他有七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樂庵分到覆盆橋老臺門住下,這時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祖父周福清曾在《恒訓》中敘述家史說:“予族明萬歷時,家已小康,累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合有田萬余畝,當鋪十余所,稱大族焉。逮嘉道時,族中多效奢侈,遂失其產。”八世祖寅賓有三個兒子,分為致、中、和三房,分居新臺門、過橋臺門和老臺門,九世祖致房佩玄又有三個兒子,分為智、仁、勇三房;智房又分為興、立、誠三房,到我們已十四世了。雖然祖上絞盡腦汁,采取種種措施,買田造屋,又想盡辦法,使后人保住家產,但畢竟阻止不了家族的衰微,臺門臺門是邸第,士大夫的住宅。的敗落。先是賣掉各自名下的田地,又聯合起來賣掉祭田和房屋,過橋臺門已賣掉了,現在,興、立、誠、禮、義、信六房聯合賣掉新臺門了。
買主朱朗仙多次來催促,要我們趕緊把房子騰出,的期限定在1919年底。現在,樹倒猢猻散,這一代已是末代子孫了,把祭田賣了,祖墳不管了,祭祀也免了,各自拿了有限的金錢,營造安身立命的小窩。大家明白,今后已沒有什么祖業可依靠了,這有限的金錢,究竟能維持多少時日,誰也沒有把握。可是,如果不賣田賣屋呢,眼前就要餓死了。
那時,我們三兄弟都已經有了職業,都有薪水,生活并不成問題。臺門的敗落也早已預感到是不可避免的,這24小時終于到來了。我遵照母親的意思,把該的事辦了,該寄存的東西寄存出去了,并一一登記,寫好一本《紹興存件及付款簿》。我等待我的大哥,和他一起結束過去,開辟未來。
一個雨夜,大哥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我母親的歡喜自不必說,我也好像一塊石頭落了地。母親在高興中藏著凄涼,我在安心中帶著迷惘。大家先不談搬家的事,讓大哥休息,好恢復旅途的疲勞。我和母親住在小堂前小堂前:一般作為一房或一戶的會客、祀祖、穿堂用,區別于一族或一個臺門共有的大堂,習慣上加一個“前”字。的后間,大哥住在樓上,鶴招住在隔壁祖母住過的房間里。大哥上樓時,母親告訴他,寫了信給運水,希望他能來,既來幫我們搬家,也來和我們告別。大哥很高興他又要見到運水了。
天亮起來,雨已停止,是個陰沉沉的天氣。母親張羅著早飯,我和大哥走出小堂前,來到桂花明堂明堂,即屋中院落。。一看到明堂左右的兩株桂花樹,不由得我想起我大哥二哥和廿八公公曾在這樹下演過他們自編的童話劇,我和四弟便是看客。我的大哥也看了一眼這兩株桂花樹,他在想什么呢?
我的眼睛又看到靠著南墻有一人高的石條凳,三條相連,是擱花盆用的,邊各有一個用大石板砌成的石池,是澆花用的。原來這三條石凳上擱滿了花盆,有大哥種的月季、石竹、文竹、郁李、映山紅、老弗大(即平地木)等等,也有我父親種的萬年青、小松樹、刺柏等。萬年青放在石條凳的中間,說是種了可以避火燭的。這不知是什么緣故,只是這么傳說罷了。如今,石條凳上只剩下一兩盆花了,其余的我已經送人了。留下來的,是我大哥從日本帶回來的水野梔子。
“喔!這盆花還留著?”我大哥說。
“是啊!因為你路遠迢迢從日本帶回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還要帶到北京去。”
我大哥不作聲了,眼睛在桂花明堂搜索著。桂花明堂全部鋪著石板,只有桂花樹下用小石條砌出一個六角形,那里是泥土。夏天可以發現許多圓孔,是蟬從地下鉆出來所留下的痕跡,另外是些野草、鳳尾草和天荷葉。在石池南面與墻相靠的地方,有兩寸寬的一長條泥地,長著一些草及蝴蝶花之類,還有一叢天竹,是父親手植的。只有這叢天竹,在寒風中顯得風姿綽約。
小堂前和明堂之間還有一個廊,稱為廊廈廊廈是在房寢之外,檐窗之內。,
廊有六尺闊,也是大石板鋪地,和明堂交界是一堵半墻。這堵半墻,里面刷石灰,外面卻用淡青灰刷過,再用粉筆畫成長方格,充作磨光的大方磚。在那橫長的格子里,我們看到一些圖像。這是我大哥在11歲時,用鐵釘劃出來的,雖然已是28年前的事了,可是這些圖像卻還很清楚,特別是一幅尖嘴雞爪的雷公。這些圖像也連同房子一起,將賣給朱朗仙了。
在六尺闊的廊廈,放著兩張桌子,我們兄弟常在桌子上游戲,用紙折成馬,放在桌上,兩人相對吹去,紙馬被撞倒或后退的就算輸,我記得我常常要輸。我還記得,我大哥在桌子上寫字畫花,他影寫《詩中畫》,就在這里。廊廈東頭偏南,有一扇門,漆著黃色的油漆,所以大家叫它黃門,一家人進進出出,就是走這扇黃門。
新臺門要出賣的消息,早已傳了出去,大家都知道,又一個臺門敗落了。在敗落大家族的各家,總會有一些值錢的東西要出售,所以,收舊貨的商人就殺價收購。笨重的家具沒有人要,大多送人了,即使賣給親戚朋友,也只收很少的錢,有的說好了多少錢,但付不出來,書籍字畫呢,還沒有動,因為不知道大哥要留哪一些,所以等他一起來清理,請他過目后,我和鶴招兩人會收拾的。
我母親要大哥休息一兩天,拜望親戚本家,算是向大家告辭,因為我們要算搬得最遠的了。祥叔早已搬到南京。謙叔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他似乎在躲債,有24小時早上起來,發現他全家已人去樓空,只剩下一些粗笨的家具。消息傳出去后,來了好些人,是來討債的,因為實在沒有人知道他們搬到哪里去了,債主吵鬧、哭罵一番,只得走了。
我大哥回家的消息傳出去了,在善興當店里做朝奉的傳梅叔來看了他。第二天午后,表弟酈辛農和他的姐夫車耕南來了。酈辛農的姐姐酈永平是過繼給我母親做女兒的,在我們搬家的前好幾年已去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