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書是"晚清人物年譜長編系列"之一。本套書是國內首部完整輯錄晚清政壇領袖人物之一張之洞生平資料的年譜長編。文獻征集包括奏議、電奏、公牘、電牘、書札、詩文、日記、舊譜等大量及時手資料。有些文獻資料是及時次公開發表。書中對譜主有關資料、事跡多有考證。本套書是研究張之洞較完整的編年資料。
上卷
道光十七年(1837) 丁酉 一歲
道光二十年(1840) 庚子 四歲
道光二十一年(1841) 辛丑 五歲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壬寅 六歲
道光二十四年(1844) 甲辰 八歲
道光二十五年(1845) 乙巳 九歲
道光二十六年(1846) 丙午 十歲
道光二十七年(1847) 丁未 十一歲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戊申 十二歲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己酉 十三歲
道光三十年(1850) 庚戌 十四歲
咸豐元年(1851) 辛亥 十五歲
咸豐二年(1852) 壬子 十六歲
咸豐三年(1853) 癸丑 十七歲
咸豐四年(1854) 甲寅 十八歲
咸豐五年(1855) 乙卯 十九歲
咸豐六年(1856) 丙辰 二十歲
咸豐七年(1857) 丁巳 二十一歲
咸豐八年(1858) 戊午 二十二歲
咸豐九年(1859) 己未 二十三歲
咸豐十年(1860) 庚申 二十四歲
咸豐十一年(1861) 辛酉 二十五歲
同治元年(1862) 壬戌 二十六歲
同治二年(1863) 癸亥 二十七歲
同治三年(1864) 甲子 二十八歲
同治四年(1865) 乙丑 二十九歲
同治五年(1866) 丙寅 三十歲
同治六年(1867) 丁卯 三十一歲
同治七年(1868) 戊辰 三十二歲
同治八年(1869) 己巳 三十三歲
同治九年(1870) 庚午 三十四歲
同治十年(1871) 辛未 三十五歲
同治十一年(1872) 壬申 三十六歲
同治十二年(1873) 癸酉 三十七歲
同治十三年(1874) 甲戌 三十八歲
光緒元年(1875) 乙亥 三十九歲
光緒二年(1876) 丙子 四十歲
光緒三年(1877) 丁丑 四十一歲
光緒四年(1878) 戊寅 四十二歲
光緒五年(1879) 己卯 四十三歲
光緒六年(1880) 庚辰 四十四歲
光緒七年(1881) 辛巳 四十五歲
光緒八年(1882) 壬午 四十六歲
光緒九年(1883) 癸未 四十七歲
光緒十年(1884) 甲申 四十八歲
光緒十一年(1885) 乙酉 四十九歲
光緒十二年(1886) 丙戌 五十歲
光緒十三年(1887) 丁亥 五十一歲
光緒十四年(1888) 戊子 五十二歲
光緒十五年(1889) 己丑 五十三歲
光緒十六年(1890) 庚寅 五十四歲
光緒十七年(1891) 辛卯 五十五歲
光緒十八年(1892) 壬辰 五十六歲
光緒十九年(1893) 癸巳 五十七歲
光緒二十年(1894) 甲午 五十八歲
光緒二十一年(1895) 乙未 五十九歲
光緒二十二年(1896) 丙申 六十歲
下卷
光緒二十三年(1897) 丁酉 六十一歲
光緒二十四年(1898) 戊戌 六十二歲
光緒二十五年(1899) 己亥 六十三歲
光緒二十六年(1900) 庚子 六十四歲
光緒二十七年(1901) 辛丑 六十五歲
光緒二十八年(1902) 壬寅 六十六歲
光緒二十九年(1903) 癸卯 六十七歲
光緒三十年(1904) 甲辰 六十八歲
光緒三十一年(1905) 乙巳 六十九歲
光緒三十二年(1906) 丙午 七十歲
光緒三十三年(1907) 丁未 七十一歲
光緒三十四年(1908) 戊申 七十二歲
宣統元年(1909) 己酉 七十三歲
附:南皮東門張氏四代簡表
上卷
道光十七年(1837) 丁酉 一歲
洪秀全(1814-1865)在廣州應試得《勸世良言》。落第后悲憤成疾,愈后自言病中異象,受皇上帝召見,賜予"斬妖劍",令其"斬邪留正"。
英國駐華商務副監督義律自澳門入駐廣州,稱鴉片問題將生糾紛,請英國政府派專使來華交涉。
諭令兩廣總督鄧廷楨等驅逐金星門海域之英國躉船,以免偷漏鴉片、銀兩。
林則徐(1785-1850)由江蘇巡撫擢升湖廣總督。
是年,曾國藩27歲,胡林翼26歲,左宗棠26歲,李鴻藻18歲,李鴻章15歲,曾國荃14歲,劉坤一8歲,潘祖蔭8歲。
八月初三日(9月2日) 張之洞生于貴州省興義府(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治所在今安龍縣)官舍。一說生于貴筑六洞橋(今貴陽市博愛路),時父張鎂任貴筑知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累遷至興義知府。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薌濤,督粵時號無競居士、壺公、抱冰、廣雅;祖籍直隸省天津府南皮縣,故世以"南皮"稱之。先世為山西省洪洞縣人。明永樂二年,遷山右民實畿輔,始祖本自洪洞徙漷縣(清廢,并入通州)。本子立。立子端,官南直隸繁昌縣荻港巡檢,自漷縣徙天津府南皮縣東門之印子頭,是為東門張氏。端子淮,明正德戊辰進士,河南按察使,以文章忠義有聲于時。淮七傳至乃曾,官山西孝義縣知縣,徙居畢家塘(碧葭塘),顏所居日孝義堂,是為高祖。曾祖怡熊,字葉占,浙江山陰縣知縣。兩世為縣令,皆以廉惠聞。祖廷琛,字獻侯,貢生,四庫館謄錄,議敘福建漳浦東場鹽大使,題補古田縣知縣。乾隆季年,福建將軍魁倫興大獄,閩中官吏系獄者,督、撫、藩、臬、道、府十余人,廳、縣以下者七十五人。漳浦公以鹽場官署侯官縣,又兼署近省一縣及省城首領佐貳各宮,凡綰九篆,囚系之官皆屬焉,所以調護拯救者甚至,識者以為有陰德,其后必昌。父鎂,字又甫,號春潭,徙居城南三里雙廟村。少孤,食貧力學,艱苦卓絕。舉嘉慶十八年鄉試,以大挑試令黔中,補安化知縣,署清平、鎮遠、威寧等州縣事,治行稱最。調貴筑,遷古州同知,署黎平、遵義、安順諸府事,尋擢知興義府。娶劉夫人,布政司經歷、滄州劉廷式之女;繼娶蔣夫人,嘉慶乙丑進士、嘉定知府、盧龍蔣策女;繼娶朱夫人,嘉慶甲戌進士、四川和州知州、臨桂朱紹恩女。是日,朱夫人生之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