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自敘與昆曲的因緣故事,深度解析自己為何摯愛昆曲、全身心投身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讀懂他與昆曲的故事,就等于讀懂了昆曲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精選白先勇與文化人士、學者的訪談對話,談笑風生之間,洞悉當今的昆曲文化事業和生存環境;與余秋雨、許倬云、李文儒等人精彩訪談,碰撞出思想火花,讀之令人深思啟發。
首次收錄英美重要媒體對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彩劇評七篇,作為跨文化交流所引發的另一種解讀,角度新穎。
首次展現御用攝影師許培鴻的大量獨家劇照、精彩幕后照片,四色精美印刷,多維度展示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學”理念。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只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本《游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一夜》、《玉卿嫂》、《孤戀花》、《的貴族》等,撰有父親白崇禧傳紀《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目錄
驚 變
我的昆曲緣由
——憶梅蘭芳與俞振飛 / 13
我的昆曲之旅
——兼憶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觀賞張繼青“三夢” / 15
游園驚夢二十年
——懷念一起“游園”、一同“驚夢”的朋友們 / 23
驚變
——記上海昆劇團《長生殿》的演出 / 27
附:沉醉后的歡聚
——白先勇與昆劇界人士談《長生殿》(陸士清) / 35
讓《牡丹亭》重現昆曲風華 / 43
認識昆曲在文化上的深層意義
——訪“傳”字輩老藝人 / 45
昆曲的魅力 演藝的絕活
——與昆曲名旦華文漪對談 / 50
與昆曲結緣
——白先勇對話蔡正仁 / 57
文曲星競芳菲
——白先勇對話張繼青 / 69
絕代相思長生殿 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白先勇對話許倬云 / 78
十年辛苦不尋常
——我的昆曲之旅
白先勇
我的一生似乎跟昆曲,尤其是昆曲中國色天香的《牡丹亭》結上了一段纏綿無盡的不解之緣。小時候在上海,偶然機會看到了梅蘭芳與俞振飛珠聯璧合演出《牡丹亭》中一折《游園驚夢》,從此: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這幾句戲詞,襯著笙簫管笛,便沁入了我的靈魂深處,再也無法祓除。第二次看昆曲表演受到莫大震撼是在一九八七年,又在上海,三十九年后重返大陸 ,趕上上海昆劇團24小時演出全本《長生殿》,由上昆當家生旦蔡正仁、華文漪擔綱。我記得那晚戲一落幕,我不禁奮身而起,喝彩鼓掌,興奮之情,不能自已,我深深受到感動。沒想到,經過“”,昆曲噤聲十年,居然又在舞臺上浴火重生。那晚上昆的戲演得精彩,大唐盛世,天寶興衰,一時盡在眼前,但我不僅是為上昆的表演者喝彩,而更令我激動的是昆曲,我們中華民族美學成就較高的表演藝術,經過“”暴風雨的摧殘,一脈香火,竟然還在默默相傳,這是一枚何等珍貴的文化火種!昆曲無他,得一“美”字,辭藻美、舞蹈美、音樂美、人情美,這是一種美的綜合藝術,是明清時代最偉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我們這樣了不起的藝術,不能讓它衰微下去!”那晚看了《長生殿》后,我如此動心起念。
然而昆曲的頹勢仍然無法遏止。及時線的演員老了,觀眾年齡層愈來愈高,昆曲舞臺呈現也逐漸老化,雖然“”后,昆曲恢復了表演,然處在整個急速求新望變的大環境中,昆曲生命仍然脆弱,處處受到生存威脅,這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臨的危機,如何將傳統與現代銜接,使得我們有幾千年輝煌歷史的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舞臺上,重放光芒,這是每個關心中國文化的人不得不深思的一個命題。昆曲的振衰起敝,應該只是整個中華文藝復興的一幕序曲。
但我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昆曲在我們這一代手中漸漸消沉下去。于是海峽兩岸,一群對中國文化有熱忱、對昆曲更是愛護有加的文化精英、戲曲精英,由我振臂一呼,組成一支堅強的創作隊伍,大家眾志成城,于二○○三年四月起,經過整整一年的籌備訓練,終于制作出一出上中下三本九小時的昆曲經典:青春版《牡丹亭》。這是一項海峽兩岸的文化人、藝術家,共同打造出的巨大文化工程,事后看來簡直是項“不可能的任務”。然而一開始我們的態度卻是嚴肅的,我們不是在“玩”戲,而是認真地試圖將湯顯祖這出十六世紀的經典之作賦予新的藝術生命,再度“還魂”,在二十一世紀的舞臺上重放光芒。我們希望能借著制作一出經典之作,培養出一批青年演員,接班傳承,將青年觀眾,尤其是高校學生,召喚回戲院,觀賞昆曲,使他們重新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目的當然希望恢復昆曲本來青春亮麗的面貌,所以我們將之稱為青春版的《牡丹亭》。我們的大原則是: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現代而不濫用現代,古典為體,現代為用,是在古典傳統的根基上,將現代元素,謹慎加入,使其變成一出既古典,又現代的藝術精品。回歸“雅部”,是我們整個昆曲美學走向。明清時代,昆曲本屬雅部,本就是一項有文人傳統的高雅藝術,因為昆曲原產于昆山,受吳文化孕育而成,先天就有江南文化中最精致、最典雅的成分。我們跟蘇州昆劇院合作,也就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因為蘇昆成員,大多屬姑蘇子弟,天生就有吳文化的基因,而他們的語言帶有蘇州腔,也就是昆曲的本色了。
我們理想甚高,抱負很大,但執行起來,困難重重,遠超預期,未來結果如何,也實難預料。后來青春版《牡丹亭》制作成功,演出轟動,一半天意,一半人事。青春版《牡丹亭》的確是許多因緣際會湊在一起,天意垂成。首先選中男女主角俞玖林、沈豐英這一對金童玉女,似乎前定。但邀請汪世瑜、張繼青來指導兩位青年演員,則是我經過深思熟慮的考量。首先,我推舉汪世瑜做青春版《牡丹亭》的總導演,就是一項關乎成敗的決策。中國戲曲傳統,本來沒有導演制,戲都是老師傅“捏”出來的。這些老師傅本身就是博學演員,“捏”出來的戲,當然都合乎昆曲法則。然而當今的導演制,導演多為話劇導演,并不熟悉昆曲四功五法,其所發揮只有在舞美道具上,導出來的戲也未必是一出正宗昆曲。汪世瑜是巾生魁首,師承周傳瑛,飾演柳夢梅,瀟灑飄逸,由汪世瑜做總導演“捏”戲,最恰當不過,此外,導演組還加入了翁國生、馬佩玲,都是浙昆博學昆曲演員,我們的導演群,陣容堅強。請出張繼青訓練沈豐英,是一項關鍵性的決策。張繼青是昆曲旦角祭酒,唱功沉厚,身段規范嚴謹,對杜麗娘一角的詮釋,有獨到見解,她的《尋夢》一折,無人能及。由張繼青手把手精心磨煉出來的杜麗娘自然起步高。張繼青的《尋夢》師承姚傳薌,于是“傳”字輩老師傅的姑蘇風范,透過汪世瑜與張繼青,便傳承到俞玖林和沈豐英身上——這便是我們標舉的正統、正宗、正派的昆曲表演傳統。但力邀張繼青、汪世瑜跨省跨團參加《牡丹亭》團隊,我曾下足功夫,費盡唇舌。
二○○三年至二○○四年春,這一年魔鬼營式訓練,早九晚五,有時還開夜班,替青春版《牡丹亭》打下了根基。排練的場地是一座還沒蓋好的大樓(現在的蘇州萬豪酒店) ,當時尚未裝上門窗,冬日寒風凜凜,四面來襲。我裹著鴨絨大衣,在排練場“督軍”,跟排練人員一起足足吃了一個月的大肉包子,眼看著青年演員在數九寒天穿著單薄戲衣,在寒風中拼命練功,流汗流淚,終于把一出九個鐘頭的大戲,淬煉成形。張、汪兩位老師傅嚴格把關,對于演員的要求,一絲不茍。看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排練,我對昆曲藝術又增加了十二萬分的敬佩。這是一種極高難度的表演藝術,其美學成就,無出其右。昆曲載歌載舞、無歌不舞,是把歌唱與身段融合得天衣無縫的表演。西方歌劇有歌無舞,芭蕾有舞無歌,這兩種表演藝術的精髓,昆曲兼而有之。
籌備的一年,青春版《牡丹亭》臺北的創作組也沒有空過24小時。在我和樊曼儂召集下,編劇組成員有華瑋、張淑香、辛意云三位學者專家,密集開會,磨了五個月,把劇本整編完成。我們的原則是只刪不改,把原劇五十五折刪減成二十七折,圍繞著“情”的主題設計出“夢中情”(上本)、“人鬼情”(中本)、“人間情”(下本)。所謂“不改”,只是不改湯顯祖華麗的唱詞,可是為了順應劇情及制造戲劇效果,我們在場次重組、故事剪接等方面花了很大工夫,就像電影剪輯一樣,整理出一個緊湊流暢而不失原著豐富內涵的劇本,這個劇本替青春版《牡丹亭》奠下扎實的基礎。大導演王童是我們的美術總監,他替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學定了調。王童替這出戲精心設計了兩百套戲服,他去蘇州多次,親自挑選綢料,尋找幾代相傳的老繡娘。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裝典雅精致,美輪美奐,對戲曲界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青春版《牡丹亭》的十三個男女花神,又是一大亮點,由吳素君編舞,花神們姍姍出場,一亮相,往往獲得臺下觀眾驚艷的掌聲。其他舞美、燈光、音樂,都經過周密的整體考慮,為青春版《牡丹亭》唯美的風格打造。林克華(舞美、燈光)、王孟超(舞美)、黃祖延(燈光),都是臺灣舞臺工作者一時之選,蘇昆周友良為青春版《牡丹亭》整編的曲子,亦替這出九個鐘頭的戲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青春版《牡丹亭》上本終于在臺北“國家大劇院”首演。臺灣《聯合報》頭版頭條報道青春版《牡丹亭》即日演出的新聞并附大幅杜麗娘《寫真》劇照──其實,這一年來,兩岸媒體早已陸續報道青春版《牡丹亭》的林林總總。演出前一兩個月,青春版《牡丹亭》的宣傳,鋪天蓋地而來,除了各種媒體的報道,同時在Page One書店舉辦了一個青春版《牡丹亭》的劇照展,攝影師許培鴻精美絕倫的劇照,首次大規模露面。許培鴻的照片,把一對俊美的青年男女主角推介到全世界,他的照片對青春版《牡丹亭》的宣傳立了大功。十年來,他鍥而不舍,拍攝了二十多萬張青春版《牡丹亭》幕前幕后的照片,一出戲有如此豐富的攝影資料,恐怕是空前的。宣傳規模如此之大,把觀眾的期望調到較高點。對于首演,我們是誠惶誠恐的,雖然一年來我們這個團隊都盡了較大努力,但結果如何,無人能預料。戲要搬上舞臺才見真章,觀眾能否接受,也是一個問號。但如果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失敗,不僅我們的努力心血付諸東流,對我們標舉的“昆曲復興”運動更是重挫。因此我們對于臺北首演,兢兢業業,嚴陣以待。
臺北首演其實并非那么順利。首先,蘇昆的道具柜遲來了兩天,我們只剩兩天時間搭臺,這是一出新戲、大戲,燈光、舞美相當復雜,兩天時間遠遠不夠,只得雇用加倍工作人員,四十八小時通宵趕工。演出前那幾天,我們都繃緊了神經。首演那晚,美術總監王童犧牲前臺看戲,留在后臺把關,每個演員出場,都要經過他嚴格審查服裝造型。臺北演出兩輪,九千張票賣得精光,頭一晚“國家大劇院”一千五百個座位滿座,前幾排還坐滿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因為同時間在臺北召開了一個“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蘇昆的青年演員是及時次登上這樣國際性的大舞臺,小春香沈國芳后來回憶,她上臺一出場,兩條腿在打哆嗦。可是及時晚蘇昆青年演員便有超水平的演出,令人驚艷,男女主角,水袖紛飛,勾動了所有的觀眾;謝幕時,臺下掌聲雷動,觀眾起立喝彩十幾分鐘。我挽著男女主角俞玖林、沈豐英走向臺前,深深感受到觀眾的興奮情緒如潮水般涌來,那一刻,我猛然感悟到:一個新的昆曲時代可能即將來臨。
以后數年間,青春版《牡丹亭》巡演所到之處,海峽兩岸、大江南北、歐美、新加坡,這樣的熱烈場面都被一再復制。七年間,至二○一一年共演出兩百場,觀眾人次達三十余萬,幾乎場場滿座,青年觀眾占六七成,《北京青年報》有這樣的標題《青春版〈牡丹亭〉 使昆曲觀眾年齡下降三十歲》。兩百場演出,我大概跟了一百五十場,尤其是頭幾年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途徑,還處在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階段,必須由我親自領軍作戰,每次演出都是一場必須攻克的“戰役”,青春版《牡丹亭》剛剛起步,一跤都摔不得。但當時大環境并不利于昆曲推廣,其實昆曲式微已久,十九世紀,有幾個時期,昆曲幾乎從舞臺上消失,“”十年當然損傷更大,昆曲觀眾愈來愈萎縮,大學青年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從未看過昆曲。處此逆勢,如何號召廣大青年觀眾步入劇場,安靜地觀賞有六百年歷史的高雅古典藝術,是我們較大的挑戰。但一種表演藝術,沒有青年觀眾,尤其青年知識分子的支持,不會有未來。我一直持有一個信念,昆曲之美足以打動人心,而湯顯祖的經典之作《牡丹亭》,浪漫瑰麗的愛情故事定能吸引青年男女,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觀眾熱烈反應,更加奠定我的信心。但如何將這些訊息傳給大眾,就要靠宣傳了,宣傳是青春版《牡丹亭》巡演過程中的首要工作。每次演出,除了舉行盛大的新聞會外,我會接受各種媒體訪問:電視、廣播、網絡、報刊,光是電視,我上過中央電視臺不下十次,還有北京衛視、上海東方衛視、浙江衛視、陽光衛視、鳳凰衛視,我向全中國、全球華人世界的觀眾喊話:我們的文化瑰寶昆曲,有多么了不起,多么重要、多么美,對我來說每次昆曲演出,就如同秦俑、商周青銅、宋朝瓷器展覽,具有一樣的文化意義。我這樣到處重復吶喊,有時覺得自己像個“電視布道家”,在向世人傳達“昆曲福音”。海峽兩岸的媒體,包括美國、歐洲,對青春版《牡丹亭》算是特別厚愛,大幅的報道,這些年沒有斷過,于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名聲,隨著媒體宣傳,漸漸向四處擴散,尤其在各個大學里,青春版《牡丹亭》已經成為青年學子競相追逐的文化現象。當然,宣傳有沒有產生效果,要看演出是否成功,戲本身不夠好,也宣傳不起來。兩百場演出中有幾場是關鍵性的: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于蘇州大學存菊堂演出,這是中國大陸首演。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香港演出轟動,但中國大陸的觀眾,尤其是高校學生,他們反應如何,實在拿不準,但青春版《牡丹亭》日后演出的場所主要在大陸,大陸首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六月下旬,“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蘇州開幕,各國媒體記者蜂擁而至,蘇州市主辦昆曲演出,昆曲于二○○一年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主辦單位把蘇昆另一出戲《長生殿》當作開鑼戲,卻偏偏將青春版《牡丹亭》壓在第十天才上場。屆時,媒體早已跑得精光,外來觀眾也等不到第十天才看戲。如此安排,肯定會把青春版《牡丹亭》的大陸首演悶死。我急中生智,跟蘇州大學商量,把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放在蘇大演出,提前一星期,搶在“世界非遺”大會前面。同時,我避開蘇州,到上海去舉行新聞會,在《文匯報》四十樓大廳,一下子來了全國四十幾家媒體,青春版《牡丹亭》在蘇大首演的消息,沸沸揚揚,傳播各地。蘇大的演出場地只有存菊堂,是一個五十年代建筑的大禮堂,設備簡陋,但有二千七百個座位。學校開始還有些猶豫,三天的戲,哪有那么多人來看?哪曉得消息一出,九千張票一搶而光,各校學生還有好奇觀眾,從上海、南京、杭州,甚至遠至北京、成都,紛紛涌至蘇大來看戲。因為舞臺設備不夠,舞美全派不上用場,只得原始陽春演出,可是簡陋的大禮堂中觀眾擠得水泄不通,走道上也站滿了人。演出時,觀眾熱情沸騰,掌聲雷動,演完了,還有七八百學生、觀眾涌到前臺拍照,場面熱烈,堪比流行音樂晚會。各地涌來的媒體,爭相報道。青春版《牡丹亭》大陸首演,一炮而紅。這也啟動了我們“昆曲進校園”的計劃。
二○○四年這一年對青春版《牡丹亭》的前途成敗最為關鍵,推動演出也最為艱難。蘇州首演后即刻轉戰杭州、北京、上海,參加各地舉辦的藝術節、音樂節,這幾個大城市,明清時代都曾是昆曲重鎮、戲曲中心。青春版《牡丹亭》在這些大城市首次亮相,如何征服這些地方的陌生觀眾,是我們一大挑戰。這種大規模的商業演出,按理應由演藝公司來操盤,但我們沒有,只靠我跟我的秘書鄭幸燕兩人橫沖直撞,我笑稱我跟鄭幸燕是“光桿司令帶小兵”,在打游擊戰。上海演出最是危險。當時上海符合國際標準的劇場是上海大劇院,有一千五百座位,但上海大劇院開張六年,因為商業考慮,從來沒演過昆曲。幸虧香港演藝名人何莉莉女士出面主辦,何莉莉在大劇院音樂廳開了一家高級法國餐館,希望把青春版《牡丹亭》當作開幕演出。如此,青春版《牡丹亭》才堂而皇之進入上海較品質的演藝中心,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一個項目。但主辦單位把較高票價定為一千二百元人民幣,三天套票便是三千元,在當時,這是天價,大學生不得其門而入,但他們恰是我最重視的觀眾。于是我便向臺灣、澳門幾位有志于文化的企業家募款,說服主辦單位,低價購買學生票,然后到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演講,拉了幾百個學生去看青春版《牡丹亭》,同時也邀請了上海戲曲學校昆曲班四十位小學生,到大劇院觀摩看戲。因為票價太高,我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宣傳,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上海大劇院隆重推出三本青春版《牡丹亭》,終于滿座。上海以及外地文化界、戲曲界,重要人士都到齊了。有一晚,演過我的電影的三位女主角盧燕、姚煒、楊惠姍同時到場,非常難得。上海演出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道里程碑。上海《文匯報》這樣報道:
青春版《牡丹亭》首輪巡演上海落幕,白先勇集合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希望將有五百年歷史的昆曲劇種振衰起疲,賦予新的青春生命。
我的愿望是,海峽兩岸的大學生,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機會接觸觀賞到昆曲,因而重新發覺我們傳統文化之美。從二○○五年起,我們開始校園巡演:北大、北師大、南開、南京大學、復旦、同濟,西北到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還有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邊遠至廣西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甚至廈門大學、臺灣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一連串去過三十多所高校,每校都有幾千學生觀賞,四川大學、廈門大學有四五千,學生反響空前熱烈,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首次接觸昆曲。北大是中國大陸高校龍頭,學生人文素養比較高,北大公演,當然是重中之重。幸而北大有一個設備不錯的表演場所: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有兩千一百個座位。我們分別于二○○五年、二○○六年、二○○九年進入北大三次,演過四輪十二場青春版《牡丹亭》及兩場新版《玉簪記》,全部滿座。有一位北大學生在網上如此寫道:現在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另一種是沒有看過的。另一位北大生說:我寧愿醉死在《牡丹亭》里,永遠不要醒過來。二○○九年十二月那一次公演,氣溫零下九度,天寒地凍,演出散場快十一點了,還有幾百個學生依依不肯離去,他們圍上來,就是等著要告訴我一句話:白老師,謝謝您把這樣美的戲帶給我們。我深受感動,我就是希望這些青年學子,這些中華民族的未來,能夠體會欣賞我們這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在其他大學上演也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天津南開大學我們去演過兩次。頭一次太過熱火,幾乎造成暴動。演藝廳只能坐一千兩百人,已經有不少學生擠不進去坐在石階地上,外面還有幾百學生要往里沖,校長急忙命令校保安一字排開,把暴沖的學生擋住。桂林很少演出昆曲,我二○○四年在廣西師范大學做過一次演講,向同學們保障會把青春版《牡丹亭》帶到故鄉表演。二○○六年,我們把青春版《牡丹亭》帶到廣西師范大學,作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二十周年慶演,一下子轟動了桂林城,許多同學索不到票,不得其門而入,一窩蜂從廁所的窗戶爬了進去,把禮堂塞得滿滿的。
為什么中國大陸的高校學生對青春版《牡丹亭》的反應如此強烈,有時甚至達到狂熱的地步?我想這跟社會發展以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時機都有莫大關系。十年“”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極大,改革開放后,西方文化,尤其是商業文化,趁勢闖入中國大陸,又造成了另一種文化上的混淆。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快速,社會相對穩定,這就創造了文化建設的條件。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青年學生,可以說正站在中國文化走向的十字路口,對“文化認同”的追求,必然是強烈的。西方英國人的莎劇、德國人的古典音樂、俄國人的芭蕾舞、法國人的繪畫、意大利人的歌劇,都是他們民族文化的重要指標,是他們“文化認同”的重要成分。我們中國人呢?這時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現,將中國古典文化(昆曲)之美,以摻有現代元素的藝術形式光芒四射地呈現在舞臺上,正好滿足了中國青年學子追求“文化認同”的心理。湯顯祖的《牡丹亭》以最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中國人最深刻的情感,所以能勾動千千萬萬青年學子一片“春心”。有六百年歷史的昆曲,當然也應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指標。
二○○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時次甄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共十九項,中國昆曲被選為首項,從此昆曲便屬于全世界人類的文化遺產。二○○六年九月,我們將青春版《牡丹亭》送到美國西岸演出。青春版《牡丹亭》頭兩年在海峽兩岸巡演已得到初步成功。下一步我們希望青春版《牡丹亭》走向國際,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昆曲的評價相呼應,美國是我們的頭一站。青春版《牡丹亭》及時次登上世界舞臺,是對我們這出戲,對昆曲,是一個大考驗。三天晚上九個鐘頭的大戲,美國觀眾能接受嗎?說真話,當時我心中也沒有十分把握。西方人對中國戲劇的了解止于京劇,對于昆曲,絕大多數聞所未聞,因此,青春版《牡丹亭》美國行的前期準備工作我們下足了功夫。首先我們選定在四個加州大學校區巡回演出,伯克利、爾灣、洛杉磯、圣巴巴拉,共一個月十二場。要進入加大,如此大陣仗的演出,談何容易?幸虧我曾執教的加大圣巴巴拉校區華裔校長楊祖佑大力支持、協調,我們才能在四個校區通行無阻。頭一站伯克利就是高門檻,它的演藝中心Cal Performances在西岸頗負盛名,其藝術季經常有世界著名的表演團體演出。演藝中心的主任開始姿態頗高,他擔心票房,對我們的戲是有疑慮的。我趕緊安慰他:我們有企業贊助,Cal Performances保障只賺不賠,因為售票收入全歸學校,演藝中心的劇場有兩千一百座位,較高票價兩百美金一套。主任先生算了一下,才笑逐顏開,讓我們在藝術季開鑼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美國之行,一團八十余人浩浩蕩蕩,飛機票、交通費、一個月的食宿,費用可觀,官方沒有補助,全靠我向外募款。這時天意差遣兩位貴人來相助,臺灣趨勢科技文化長陳怡蓁、香港寶實集團董事長劉尚儉,各人贊助五十萬美金,我們得以成行。兩位贊助人都是臺大同學,他們了解青春版《牡丹亭》美國行的重要意義。陳怡蓁的貢獻尤其大,她不僅出錢,并且率領她手下趨勢科技的團隊,全程參與操盤,她本人東西兩岸奔走,為演出事項,不辭勞苦,跟各部門洽商。我自稱為“昆曲義工”,其實我們這個團隊里有一大群義工,大家都為復興昆曲而努力,陳怡蓁從此也變成了我們的大義工。
美國演出,我們前兩個月便開始宣傳,我和當地幾位女教授李林德、朱寶雍,到處演講,向美國觀眾解說昆曲,又把紐約的昆曲學者汪班請到伯克利,演出前給觀眾導讀。我們動員了西岸各地所有的力量,華僑、領事館、同學會(一女中、臺大、北大),中外媒體密集報道,青春版《牡丹亭》未演先轟動,十二場票全部售罄。
九月十五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伯克利Zellerbach Hall登場,二千一百個座位坐滿了滿懷期待的觀眾,其中很多是非華裔的。劇場燈光設備好,那晚女主角沈豐英的妝化得特別美,杜麗娘一出場,千嬌百媚,風華翩躚,臺下轟然一陣碰頭彩,我一個忐忑不安的心才定了下來,這晚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成敗,毫不夸張地說,攸關昆曲在國際上的地位。演畢落幕,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喝彩,熱烈程度超過國內觀眾。其后十一場演出,場場如此,青春版《牡丹亭》在美演出成功,美國媒體宣稱青春版《牡丹亭》美國行是繼一九三○年梅蘭芳訪美以來,中國戲曲對美國文化界較大沖擊的一次。伯克利演畢,我們在海邊東海飯店設慶功宴,參加者近四百人,把整座飯店包了下來,當地僑領把唐人街的鑼鼓樂隊請了來,在鑼鼓喧天中,青春版《牡丹亭》成員及觀眾渡過最High的一晚。
二○○七年青春版《牡丹亭》及時百場在北京北展劇場上演,北展有兩千七百個座位,又是三晚爆滿。及時百場,演員的演技成熟了,男女主角俞玖林、沈豐英創下了他們演藝生涯的較高峰,俞玖林的《拾畫》,沈豐英的《尋夢》,無瑕的演出,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這場百場慶演是由中國文化部主辦,又是香港劉尚儉先生大力贊助演出。我們為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成功在故宮建福宮設慶功宴,由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支持。建福宮是當年老佛爺慈禧太后宴客的地方,那是一場較高規格的慶功宴了,當晚海內外文化界人士冠蓋云集,以飾演慈禧太后著名的明星盧燕也參加了。
當初誰也沒料到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馬會演到兩百場,七年后,二○一一年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歌劇廳隆重舉行。歌劇廳有兩千三百個座位,設備,舞臺縱深可以用背面投影。第二百場的演出,我們的舞美終于發揮了較大效果,美不勝收。但進到大劇院歌劇廳絕非易事,歌劇廳只演大型歌劇、歌舞劇,傳統戲曲只能在旁側一個小型戲院演出。但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必須以較高規格、場地演出。我們提出申請,四處碰壁,沒法只好寫信到國務院,我的理由:大劇院歌劇廳可以經常上演西方歌劇、歌舞劇,何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文化遺產代表作的中國昆曲反而不能登上歌劇廳的舞臺?國務院批示下來,大劇院歌劇廳頓時大門洞開。青春版《牡丹亭》二百場慶演,滿堂紅、滿堂彩、轟轟烈烈落幕。演到兩百場,我認為青春版《牡丹亭》階段性的使命已經完成。散場時,有一位演員趕在我身后叫了我一聲“白老師──”便哽咽落淚。我了解她悲喜交集的情緒,我們一起走了好長好長一段崎嶇行旅,完成一件巨大到不可思議的文化工程,列車將到終站,不免依依難舍。
據我默默觀
白先生所提供的是什么呢?他提供的是藝術化了的人生方式。……昆劇這樣的藝術就是我們幾百年來直到今天甚至今后,中國人要自我確認的時候,所要拉住的精神纜繩。 ——著名文化學者 余秋雨
白先生本人的魅力是不能忽視的。很多學生排隊找他簽字。《牡丹亭》能夠做成這樣,跟他個人的號召力和魅力有關,文化界很多人主動幫他忙。《牡丹亭》的舞臺、美術、服裝、化裝都是的。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 葉朗
昆曲這個有著五六百年歷史的劇種,發展至今歷經了多次興盛衰落。可以說,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使昆曲再次出現了復興的局勢,這的確是一種很有意味的文化現象。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李文儒
總制片人,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名譽教授,國際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謝幕的時候,觀眾持久站立,掌聲雷動,他宣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假如你也在那兒,你就有幸能夠見證白先生實現他的終生夢想——復興古典藝術并把它帶給西方觀眾。《牡丹亭》的巨大成功有其歷史性的意義,它不僅呈現了一部幾近被遺忘的中國文化遺產的瑰寶,而且把這部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巨作推向全球普羅大眾。 ——美國《圣巴巴拉獨立報》
一如既往的支持當當的書籍,大晚上挺冷的,快遞小哥給送過來了,怒贊!!!
白先勇,大家風范非常棒的書。
內容略顯枯燥
書還是很不錯的哦
印刷太粗糙了,當然書的內容無關
書不錯,值得購買!
包裝很好,印刷不錯,字體也十分清晰,無可挑剔。封面很喜歡喜歡,很好玩好玩,很棒的一本書。
好
非常滿意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接觸甚少,欲讀此書了解些知識罷。
很好
滿意
書佷好!
非常棒
書品好價位略高
發貨快,裝幀好。十分滿意。
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沖著白先勇,買下此書
太喜歡白先勇的書了
書很好,包裝也很好,內容也很喜歡,書沒有變形,當當到貨很快
美顏,美書,很精美。
非常不錯,值得向大家推薦!
很好看,喜歡
白先生推廣昆曲,功不可沒,敬佩
好書,有內容有驚喜
非常期待,
裝幀很差,彩圖的紙質和色彩都不好,這個價格貴了,不是看在內容比較獨家的份上,真心覺得坑。
書價過高,紙張與色澤配不上價格,比起《梵高的手稿》印刷差好多,價卻高得不相稱了。還是精裝版,負了昆曲的驚艷之美!
有點失望不值那么多錢,內容都是講話和釆訪。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