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中俄文化比較圖書
人氣:54

中俄文化比較

俄羅斯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園林中的奇葩,二者以顏色、花姿、香味等外在形態更以本質特征的獨特性傲視世界。俄羅斯和中國在20世紀的社會歷史命運和民族文化發展道路極其相似。俄羅斯十月革命對中國...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比較文化學  
  • 作者:[朱達秋]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叢書
  • 國際刊號:9787533653484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9
  • 印刷時間:2009-09-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211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俄羅斯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園林中的奇葩,二者以顏色、花姿、香味等外在形態更以本質特征的獨特性傲視世界。俄羅斯和中國在20世紀的社會歷史命運和民族文化發展道路極其相似。俄羅斯十月革命對中國社會在20世紀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19世紀中葉開始兩國民族文化的發展都經歷了堅持傳統民族文化和西方化的激烈爭論,都以反西方然而仍然是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占領上風而告一段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面臨現代和后現代雙重景觀,中俄兩國都在艱難的社會變革之中尋找適合自己的獨特的發展道路,都力圖在民族精神傳統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價值體系,確立新的主流文化精神,完成文化轉型。更有甚者,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俄羅斯都有人希圖用再生的本國文化精神或新的價值體系來解決全人類今天面臨的問題。因而,對中俄兩國文化進行比較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線預覽

及時章 中俄傳統文化發祥地地理環境的差異及其影響

中國文化和俄羅斯文化是世界文化園林中的兩枝奇葩,它們都以其獨特性傲視世界,也互相區別。文化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而任何民族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中創造自己的歷史的。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既受地理環境的嚴重影響和制約,又保持著利用地理環境的相對自由。對特定的具體文化來說,自然地理、氣候、生物圈等自然因素一方面是外部因素,表現每一種具體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超文化語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是文化發展有機的語境,它被人意識,被人所適應,顯示特有的語義,成為文化的內在結構,被人反映在語言和文學作品中。不同的自然條件相應的產生不同的生活方式,產生不同的勞動和經濟活動的類型,產生不同方式的崇拜(如宗教和習俗、儀式和神話等),產生互相區別的社會自我管理的形式和國家制度的形式,最終產生不同類型的文化。俄羅斯歐亞主義思潮的杰出代表г.B.維爾納茨基在《俄羅斯歷史教程》中寫道:"俄羅斯人的發展之地是決定其文化和歷史性質的因素。"發展之地被г.B.維爾納茨基理解為一定的居住環境的社會歷史和地理條件的總和,為生存在其中的人們打上自己特征的烙印。

總之,正是人們對地理環境利用程度的差異懸殊和利用方式的千差萬別,造就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社會文化發展的千姿百態。因此,要認識中俄文化的獨特性和本質差異,就不能不考察中俄文化發祥之地的地理環境和條件。

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方面,主要含有人口、民族、疆域、氣候、水文、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地緣條件、生產方式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

一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特征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一)中國文化發祥地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征

中國文化發祥地歷史地理環境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疆域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最早的夏就有不小范圍的統治,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秦的疆域就東起海岸,西至隴山、川西高原和云貴高原,北邊則到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南邊則至廣東大陸。這一遼闊龐大的空間是中國文化的發祥之地。

2.人口、民族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公元2年在漢朝設置政區的范圍內就有近6000萬人口。到北宋末年(12世紀初),中國人口已經超過1億。在主要生產工具極為簡單的條件下,擁有龐大的人力就擁有強大的生產力。

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規模巨大,十分頻繁。14世紀中葉以前,移民的主流是由北向南,即從黃河流域遷至長江流域及更南地區,其中以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后,唐朝安史之亂后,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后的三次南遷影響較大,移民人數最多。到明朝初年,數百萬人口從長江以南遷至江淮之間、淮河流域,從長江中游遷至四川盆地,從山西遷至華北平原。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對于經濟發展和文化融合影響深遠。

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有數以十計的民族在中國疆域內居住和活動,漢族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體和核心。漢族以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華夏諸族為基礎,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融合了大量的其他民族而形成,正是在民族大融合的交流過程中產生和發展出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

3.地形地貌

中國是多山之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大階梯。西部是高聳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向東層層下降,到低的及時階梯,則是丘陵和平原。中國的地形地貌,特別是在及時第二階梯內,在中華民族產生后的幾千年,由于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地方甚至是滄桑巨變。海陸變遷,沙漠伸縮,河流改道,湖泊消長,水土流失,生態破壞,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4.氣候特征

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位于歐亞大陸東部和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遠,疆域的大部分處于中緯度,北溫帶,氣候溫和,季風氣候發達,雨量充沛,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5.地緣條件

中國處于歐亞大陸東部,由于高山、沙漠、草原、海洋等地理障礙的阻隔,文化發展的地緣空間相對封閉,特別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發育之地中原地區事實上處于封閉狀的地緣空間中。它三面環山,一面靠海。西面和北面矗立著燕山、太行山、呂梁山,伏牛山、秦嶺等山脈,南邊則有大別山、武陵山、九凝山、天目山、武夷山等為屏障,東邊則為渤海、黃海和東海環繞。高山峻嶺,峰高路險,交通極為不便,地理障礙既是阻擋異族入侵的安全屏障,也極大阻礙了與異質文化交流的可能。

6.社會生產形態

華夏民族以農耕經濟為社會的主要生產形態。中國的農耕經濟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豐富的土地資源,土質疏松而肥沃,易于開墾,適宜的氣候,雨量豐潤,再加上大江太河和星羅棋布的湖泊水道,提供充沛的水量,即使處在技術水平比較低下的情況下,人們只要努力耕作便能獲得較為豐富的收獲,因而中國的定居農業經濟發展極為成熟。

中國的定居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與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并駕齊驅,成為人類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代,華夏民族的祖先就由漁獵轉向農耕生產。經夏商周三代,農業已經成為華夏民族社會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秦漢以降,重農固本成為中華帝國的不易之道。

中國農耕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種以土地私有為基礎,男耕女織,農業生產與家庭手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家庭小農業占主導地位的自然性經濟,其特點表現在:

及時,穩定性和持續性。中國的農耕經濟自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生產形態,持續了幾千年。盡管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但周而復始的循環和進步卻經久不衰,保障農業自然經濟幾千年一貫制得以長期延續。

第二,多元性。持續幾千年周而復始的中國農耕經濟具有多元結構,不僅包含農業生產,更具有手工業、商業等多種經濟成分。商品經濟更是繁榮于秦漢以后各個歷史時期。男耕女織式的個體家庭經濟本身就是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很早就與市場有著一定的聯系。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就生動描寫過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多元結構:"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第三,早熟性。表現為早熟而不成熟。

與農耕經濟的多元結構相聯系,中國農耕經濟呈現出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

早熟是指西歐社會中世紀末期才出現的社會經濟現象,在中國古已有之。土地自由買賣出現在戰國時期,商品貨幣經濟的活躍和城市的繁榮更是西歐社會難望其項背。《戰國策》就記錄了"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的城市盛況。此外中國農民較早就有相對的離土自由,貨幣地租也出現得很早,并與勞役、實物地租長期并存。凡此種種,發生在西歐封建社會末期并對封建莊園制形成巨大沖擊的社會經濟現象,在中國則由來已久,并長期延續。

不成熟是指中國農耕經濟的早熟因素始終不是作為封建社會的對立面,而是作為補充而存在的,往往還與社會政治條件不相配合,造成經濟發展的失調。比如商品經濟的繁榮活躍具有對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的腐蝕瓦解作用,但中國的商品經濟只是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而產生發展的,缺乏獨立的品格。在歷朝歷代的重農抑商的政策抑制下,商品經濟的依附性不斷強化。加上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工商業者即使經營工商業賺了錢,往往按照農本商末的社會導向是以末求之,以本守之,回到經營土地的老路上,轉化為地主。這大大消解了商品經濟的腐蝕瓦解作用。而工商業者與地主、官僚三位一體的轉化和結合,對農民敲骨吸髓的剝削,造成社會矛盾尖銳,農民揭竿而起,工商業者及商品經濟也在周期性的社會大動亂中陷入滅頂之災,難以擺脫復蘇——繁榮——破壞這一周而復始的循環,走上成熟的階段。

(二)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地緣條件和社會生產方式對中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從地形看,中國多山的地形地貌,特別是比比皆是的崇山峻嶺,對中國先民的多神崇拜影響極大。高山峻嶺往往谷深路險,既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又有兇禽猛獸出沒其間,更有種種神秘莫測的現象讓人費解。因此。在中國古代山被認為有神靈主宰,山神崇拜非常普遍。《山海經》就記載了四五百座山及各山神靈,甲骨卜辭中有許多祭祀山岳的內容,殷人已把山神當成求雨、祈年的對象。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深田雨**的評論:

還不錯  就是內容太少

2009-12-01 22:10:4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不錯 很好 包裝好 內容全面 值得購買

2014-10-16 17:21:56
來自d131963**的評論:

跟網站圖片一樣,質量不錯,值得入手。

2015-07-22 13:47:12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建水县| 东至县| 佛学| 射洪县| 丰原市| 伊宁县| 治县。| 汨罗市| 蒙山县| 柞水县| 两当县| 禄丰县| 海淀区| 吴旗县| 古蔺县| 翼城县| 阳新县| 福海县| 婺源县| 宕昌县| 勃利县| 老河口市| 卓尼县| 香河县| 车险| 天津市| 昆明市| 亚东县| 犍为县| 云阳县| 裕民县| 高台县| 温宿县| 广南县| 阿城市| 岗巴县| 泰州市| 张家川| 黎川县|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