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明代哈密吐魯番資料匯編(歐亞備要)圖書
人氣:45

明代哈密吐魯番資料匯編(歐亞備要)

一本再現明代西域地區殊風異俗的資料合集,一份地方政權與中原王朝密切交往的史實見證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地方史志  
  • 作者:[陳高華] 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歐亞備要
  • 國際刊號:9787100127608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2
  • 印刷時間:2017-02-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14世紀到17世紀時期明代哈密、吐魯番地區資料匯編,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及其風土人情、地理概貌, 還反映了當時中央政權與哈密、吐魯番地方政權之間建立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密切關系。本書為修訂再版,此外,除了改正錯訛外,作者在原作基礎上又新增補了一批資料,同時將所寫《關于明代土魯番的幾個問題》一文作為附錄收入,對土魯番的概況、統治者世系及其與明朝關系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

叢書簡介:

“歐亞備要”叢書所謂“歐亞”指內陸歐亞,大致包括東北亞、北亞、中亞和東中歐。我國對內陸歐亞歷史文化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長期落后于國際學界,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學者開始急起直追。由于內陸歐亞研究難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克服的障礙體現在成果發表方面則為:即使付梓,印數既少,錯訛又多,再版希望渺茫,不少論著終于絕版。有鑒于此,商務印書館選擇若干較、尤急需者,請作者修訂重印。這些原來分屬各傳統領域的著作(專著、資料、譯作等)在“歐亞”的名義下匯聚在一起,有利于讀者和研究者視野的開拓,其意義不但超越了單純的再版,借此也可略窺本學科之發展軌跡,為推動內陸歐亞歷史文化的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

編輯推薦

輯錄前人未曾利用過的罕見資料,增補學者近年所得的研究,大家著作修訂再版。

瀏覽明代西域地方政權概況的全景視窗,填補哈密吐魯番地區文明空白的鴻篇巨制。

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尋覓史料,用嚴謹專業的態度考證歷史,明代哈密與吐魯番地區史料的全匯總。

作者簡介

陳高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1955年至1960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后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歷史研究所工作。曾任歷史所宋遼金元研究室副主任、所長,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元史,兼攻明代史、中國繪畫史、中外關系史。代表作為《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元大都》。

目錄

目錄

及時部分 傳記

(一)《明史》卷三百二十九 ...... 002

(二)《明史》卷三百三十 ...... 018

第二部分 編年

(一)明洪武時期(1368—1402) ...... 020

(二)明永樂時期(1403—1424) ...... 024

(三)明洪熙時期(1425) ...... 045

(四)明宣德時期(1426—1435) ...... 047

(五)明正統時期(1436-1449) ...... 061

(六)明景泰時期(1450-1456) ...... 083

(七)明天順時期(1457—1464) ...... 089

(八)明成化時期(1465—1487) ...... 103

(九)明弘治時期(1488—1505) ...... 133

(十)明正德時期(1506—1521) ...... 185

(十一)明嘉靖時期(1522—1566) ...... 260

(十二)明隆慶時期(1567—1572) ...... 351

(十三)明萬歷時期(1573—1619) ...... 355

(十四)明天啟時期(1621—1627) ...... 365

(十五)明崇禎時期(1628—1644) ...... 366

第三部分 其他資料

(一)大明會典(節錄) ...... 368

(二)大明一統志(節錄) ...... 372

(三)高昌館課 ...... 375

(四)寫亦虎仙供詞 ...... 394

(五)西域行程記(節錄) ...... 400

(六)西域土地人物略(節錄) ...... 404

(七)哈密分壤 ...... 406

(八)進哈密事宜疏 ...... 408

(九)論土魯番入貢事 ...... 413

(十)甘肅邊論略 ...... 415

(十一)籌邊疏 ...... 417

(十二)議處夷情以固邊防疏 ...... 419

(十三)應詔陳言邊患疏 ...... 421

(十四)繼世紀聞(節錄) ...... 423

(十五)哈密志 ...... 428

(十六)肅鎮華夷志 ...... 431

附錄 關于明代吐魯番的幾個問題...... 437

引用書目 ...... 452

索引...... 454

在線預覽

附錄 關于明代土魯番的幾個問題

明代,我國西北新疆地區處于封建割據的狀態。其中,土魯番政權勢力較大,與明朝的關系也比較密切。關于這一時期土魯番政權的狀況,迄今沒有得到認真的研究。本文擬就搜集到的漢文資料,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請同志們指正。

一、土魯番地面的土地和人口

唐代后期,回鶻西遷,其中一支遷到今新疆東部,占有高昌(今土魯番)、別失八里(今吉木薩)等地,史稱高昌回鶻。12世紀末13世紀初,通稱高昌回鶻為畏兀兒,畏兀兒王稱為亦都護。此時,別失八里是畏兀兒亦都護居住之所。畏兀兒一度臣服西遼,蒙古興起后,轉而歸順成吉思汗,成為大蒙古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大概在13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亦都護已由別失八里遷居哈剌火州(即高昌)。忽必烈稱帝,改國號為大元后,西北窩闊臺系和察合臺系諸王接連舉兵反抗,哈剌火州成為雙方爭奪的一個地區,連年遭受兵禍。亦都護被迫內遷永昌(今屬甘肅)。14世紀上半期的大部分時間里,元朝政府仍然保持著對哈剌火州的控制。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西蕃盜起,凡二百余所,陷哈剌火州,劫供御葡萄酒”。自此以后,迄止元亡,文獻中再不見有關哈剌火州的記載。

明朝建立(1368)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哈剌火州不曾與明朝發生直接的聯系。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遣使前往別失八里,途經土魯番、哈剌火州、柳陳三城,“賜其王采幣”。土魯番、哈剌火州、柳陳三城,都屬于前代的哈剌火州地區。土魯番城即今土魯番縣所在地,哈剌火州在土魯番城東一百里,柳陳則在火州東七十里。 c 自此以后,土魯番等三城不斷遣使入貢。永樂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遣李達、陳誠等護送中亞哈烈等處使臣還國,途經上述三城。據陳誠記述,土魯番“城方一二里,居平地中”。“廣有屋舍。信佛法,僧寺居多。”火州“城方十余里,風物蕭條。昔日人煙惟多,僧堂佛寺過半,今皆零落”。柳陳“城方二三里”。這時的哈剌火州與前代的哈剌火州顯然是同一個地方,經過長期戰亂之后,它已趨于蕭條衰落了。土魯番則是這一時期新興的居民點,前代未見記載,但是當時規模并不大。陳誠等還說,這“三處民風土產大概相同”,“有為回回體例者”,“有為畏兀兒妝束者”,“方音皆畏兀兒語言”。可見,當地主要是畏兀兒人。所謂“為回回體例者”,應指畏兀兒人中信奉伊斯蘭教者,所謂“為畏兀兒妝束者”,應指沒有信奉伊斯蘭教的畏兀兒人,他們中有很多是佛教徒。 e 還值得注意的是,據陳誠等說,魯陳、火州、土魯番三地,并非獨立的地方政權,它們當時都在別失八里政權的“封域之內”。別失八里政權的統治者是元代察合臺系宗王的后裔。魯陳、火州、土魯番三地的首領也應該是察合臺系宗王的后人。

別失八里王歪思汗(1418—1428年在位)西遷到伊犁河流域,自此改稱亦力把里。歪思汗死后,其屬部分裂。土魯番逐漸強大,在15世紀中葉,吞并了柳陳(魯陳)、哈剌火州二處,然后把目標指向哈密。哈密是受明朝直接管轄的藩屬,其首領是元朝貴族豳王納忽里的后裔,被明朝封為忠順王,“給與印信,掌管哈密城池”。15世紀上半期,哈密受到瓦剌等游牧部落侵擾,勢力逐漸衰弱。天順四年(1460),忠順王卜列革卒,無子,由王母弩溫答失里主事,內部更加動蕩不定,“國無其主,眾叛親離”。土魯番首領速檀阿力乘機多次“引兵劫掠哈密諸部地,已略盡”。到了成化九年(1473),便攻破哈密,執王母,奪明朝賜予的金印,留人據守。明朝政府聞訊,立即遣李文、劉文二人到甘州(今甘肅張掖),策劃恢復。第二年,李文等派遣千戶馬俊到土魯番,“往諭速檀阿力,俾還哈密城,及歸王母”。馬俊的使命并未成功,但對土魯番的情況有所了解,據他回報說:“速檀阿力所部精兵不過三百,馬步兵不滿二千”。依此估計,這時土魯番全部人口估計不到萬

人。哈密地區的居民為數更少,估計不過三四千人。

成化十八年(1482),明朝組織力量,支持哈密首領罕慎奪回哈密。但罕慎在哈密的統治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弘治元年(1488),土魯番速檀阿黑麻以結親為名,將他誘殺,哈密再次為土魯番占有。四年(1491),速檀阿黑麻將哈密城和金印獻還明朝,明朝政府從河西安定衛選擇蒙古貴族后裔陜巴(與原哈密王室有親屬關系),立為忠順王,鎮守哈密。弘治六年(1493),阿黑麻又發兵攻占哈密,執陜巴去。明朝政府派遣張海等前往甘肅處理這一事件。弘治七年,張海上安邊方略七事,其中談到了土魯番的情況:“今訪之,土魯番在哈密迤西七百里,土城大如營者三,小如堡者十六。戈甲不滿三百,兵馬不滿三千。親黨俱亡,止兄一人,與相仇殺。左右親者十一人,與治國事。”這里所說的“土城大如營者三”,應即土魯番、哈剌火州、柳陳(魯

陳)三城。而所謂“戈甲”,顯然就是上面馬俊所說的“精兵”,“兵馬”則應是馬俊所說的“馬步兵”。二十年前,“馬步兵不滿二千”,此時則“不滿三千”,說明在此期間已有所增加。

16世紀20年代,土魯番速檀滿速兒進攻甘肅,號稱“二萬騎”。 這次事件使明朝政府大為震動,痛感有了解土魯番情況的必要。大臣桂萼“以平日所聞,參互考證”,并且“數以質之前在陜西實心經理其事者”,寫成材料,呈報皇帝。據他說:

一, 回夷(指土魯番—引者)疆土。東至哈密界六百里,西至曲先有七百里,南北相去約有百里。北

山后為瓦剌達子,南山后為番子。大小城堡共有十五六座,每堡一頭目掌管。速檀滿速兒居一土城,周圍約有二百里(“百”字疑衍—引者),南北土門兩座。城北墻有高土臺一個,闊數丈,名曰土剌,速檀王子居于其上。臺上有吊橋,夜則懸之。城郭內外俱有居人,煙火林木宛如中國。

二, 回夷部落。其部下男女約有一萬余人,除老弱,其余可以上馬挽弓者止六七千人。秋冬居城郭,

春夏隨水草孳牧,或各山川種田,或打圍射獵。速檀亦不時出獵,其妻皆隨之。

大概與桂萼同時,另一位大臣李承勛在奏疏中也說:“

其土魯番國勢,昔有人自其國逃來言:彼國都東西可二三百里,南北七八十里。人以種植、田獵為業。帳族散處,每帳能戰者三分之一,通國一起可五六千人,必數月而后合。

桂萼和李承勛所說的情況大體是相同的。從他們所述看來,這時土魯番的全部人口不到兩萬,其中可以用來作戰的不過三分之一,即五至七千人。那么,上面提到滿速兒率領的“二萬騎”又從何而來呢?當時已有人指出,土魯番“勢驅沙、瓜,姻連瓦剌,借名諸番,擁眾二萬”。 除了土魯番人之外,還包括哈密以北的瓦剌人,沙州(今甘肅敦煌)罕東左衛所屬的帖木哥、土巴部,以及瓜州(今甘肅安西)的一些部落。

根據上面所說的情況,可以看出,從15 世紀末到16 世紀20 年代,大約三十年左右時間內,土魯番可以用來作戰的土兵增加了一倍,由不滿三千增加到六七千人。可以推知,土魯番全體居民人數增加的比例大致也應是如此。土魯番人口的這種增長速度,當然不可能是自然增殖的結果,而應是不斷發動戰爭兼并、擄掠的結果。而人口的增加,對于土魯番首領的對外活動有著直接的影響。在15世紀下半葉,土魯番只有二三千名可用來作戰的士兵,只能侵擾、掠奪鄰近的哈密;到了16 世紀上半期,它的武裝力量增加了一倍,因而就敢于裹脅其他部落,遠道向甘肅進犯了。

了解土魯番疆域的人口,對于研究這一時期土魯番的發展及其與明朝的關系,有重要的意義。過去有不少記載對土魯番的人口做出了夸大的結論。例如,明代史家王世貞說:“土魯番,強番也,控弦可五萬騎。” c 這個說法與事實相去太遠。固然,速檀滿速兒在進攻甘肅時曾經聲言:“會眾番王備下人馬五萬又有五千至此。”但一則是虛聲恫嚇,數字定有夸大;二則明言“會眾番王”,并非土魯番一家的人馬。因此,是不能據此斷言土魯番有五萬騎兵的。現代有的著作說速檀阿力時土魯番即有“軍隊五萬人”, 不知何據。前面我們征引的官方報告說明,速檀阿力“馬步兵不滿二千”,“五萬人”之說是無法令人置信的。

二、土魯番速檀的世系

永樂五年(1407),土魯番地面三城首次入貢,哈剌火州的首領是王子哈散,土魯番是萬戶賽因帖木兒,柳陳是萬戶瓦赤剌。顯然,哈剌火州的首領是伊斯蘭教徒,土魯番和柳陳的首領尚保留元朝的官銜,還不是伊斯蘭教徒。

15世紀中期,土魯番強盛,兼并哈剌火州、柳陳,其首領也密力火者“遂僭稱王”。從這個首領的名字來看,大概是一個伊斯蘭教徒。15 世紀60年代,土魯番首領阿力自稱速檀(Sultan),這是伊斯蘭國家中君主的稱呼。也密力與阿力交替的年代,尚難確定,但至晚在成化五年(1469),阿力已成為土魯番的首領了。在速檀阿力統治時期,發生了及時次土魯番兼并哈密事件。

成化十四年(1478),速檀阿力死,子阿黑麻承襲。阿黑麻既稱速檀,又稱可汗, 同時采用兩種稱號。這說明他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阿黑麻“親黨俱亡,止兄一人,與相仇殺”。他的兄長速檀馬黑麻,與明朝往來甚少。在速檀阿力與速檀阿黑麻之間,可能還有一個“速檀兀也思王”,也可能和阿黑麻即是一人。在阿黑麻統治期間,土魯番勢力有所發展,發生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侵吞哈密事件。

弘治十七年(1504),阿黑麻死,長子滿速兒嗣立。滿速兒兄弟五人(一說四人),同母弟把巴乂(一譯把巴歹),異母弟一名忍帖木兒,一名真帖木兒,另一不可考。 i 真帖木兒一度被明朝拘留于甘州,后遣還。把巴叉占據阿速城(今新疆阿克蘇)。明朝第二次恢復哈密,立陜巴為王。陜巴死后,子拜牙即嗣立。正德八年(1513),拜牙即投奔土魯番,即被安置于“阿速城速檀滿速兒之弟把巴歹之所”。把巴乂與滿速兒之間“兄弟不和”,明朝政府曾“宣諭”把巴乂,要他將拜牙即“送回本國”,但這道敕書及賞賜只能由“土魯番進貢頭目同哈密都督頭目”赍往阿速城開讀,顯然,這是滿速兒從中阻撓,故意不讓把巴乂直接與明朝發生聯系。據記載,把巴乂與滿速兒之間不和,是因為他“嗔伊兄(指滿速兒—引者)做歹,把金路斷了”。所謂“做歹”是把滿速兒屢次用兵,以致明朝宣布閉關絕貢,停止中原與新疆地區的貿易往來。“金路”就是指貿易的路線。除了把巴乂據有的阿速之外,滿速兒還曾“調察力失人馬,要來漢人地面”搶掠。察力失在土魯番之西,即今新疆焉耆。據此,則察力失與土魯番亦有隸屬關系。嘉靖十六年(1537),嚴嵩說:“自土魯番到乂力失六、七百里,即漢之鹽澤,皆土魯番種類。”說明當時明朝政府就把察力失(乂力失)看成土魯番政權屬下的一部分。桂萼說把巴乂“居察力失城,在吐魯[ 番] 城之西,約有四五百里,其部下約有一二千人”。 這與其他記載(把巴叉居阿速城)不符,也許他先居察力失后居阿速,也許是誤傳,但在滿速兒統治時期察力失和阿速均屬土魯番政權,看來是可以肯定的。這說明在16 世紀上半期,土魯番的勢力是相當大的。

嘉靖二十四年(1545),“滿速兒死,長子沙嗣為速檀。其弟馬黑麻亦稱速檀,分據哈密”。嘉靖四十四年(1565)或四十六年(1566)初,“沙速檀潛掠北虜(指瓦剌—引者)部落,中流矢死。馬速其弟也,擁眾嗣立”。但是,馬速在位時間并不長,隆慶四年(1570),速檀馬黑麻“因舊土魯番馬速[ 與] 已故沙王子是遠房伯叔,不該做王子,伊兄弟系親支,該做土魯番[ 王子],把馬速王父子俱綁在牙兒坎地方去了”。馬黑麻自己成為土魯番統治者,向明朝進貢。牙兒坎即今新疆莎車。這個新上臺的速檀馬黑麻有兄弟九人,其中同時向明朝進貢的還有速檀瑣非、速檀虎來失、速檀阿卜撒亦三人。速檀馬黑麻奪得統治權后,土魯番王族內部的矛盾斗爭并未了結,萬歷三年(1575),“土魯番酋速檀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新立為王”,遣使向明朝進貢。派來的使者火者馬黑木報告說:“先年土魯番王沙速檀病故,將叔伯弟速檀馬速立為王,并弟速檀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俱在土魯番住坐。后被牙兒坎地方叔伯弟瑣非速檀等兄弟四人領人馬來到土魯番,強占為王,伊將舊王馬速并弟速檀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二人,俱綁往迤西撒馬兒罕地方去了。將速檀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丟在撒

馬兒罕,把他哥哥馬速著往水西陽地方遠處去了。將瑣非速檀第三的弟馬黑麻在土魯番為王坐了四年有。土魯番守城頭目們因馬黑麻為王不仁,眾人商量要害他。馬黑麻聽見了,自家回往牙兒坎地方去了。眾人打聽著,才把速檀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打撒馬兒罕取著來立王。”

這段記載非常寶貴。從中可以看出,隆慶四年(1570)自立為王的速檀馬黑麻兄弟,來自牙兒坎地方。他們是速檀沙的叔伯兄弟。前面已經說過,土魯番的滿速兒與鎮壇守阿速的把巴乂是親兄弟,阿速與牙兒坎相去較近,很可能速檀馬黑麻兄弟就是把巴乂的后人,故與速檀沙是叔伯兄弟。而馬速則應是滿速兒另一兄弟的后人。馬黑麻綁走馬速自立為王,主要理由是“伊兄弟系親支”,后來速檀馬黑麻阿力卜把都兒為王,理由也是“原系土魯番王親支,先被馬黑麻強占為王,將伊兄弟逐害”。 c 他們都以土魯番王室“親支”自我標榜,其實血緣關系應是一樣的。由此看來,至少在16 世紀(甚至更早)南疆各割據地面的首領,大都有親屬關系。此外,馬速被綁送撒馬兒罕等地,也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說明撒馬兒罕地區的統治集團與南疆各割據地面的首領們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很不錯,

2017-11-17 09:31:08
來自s***k(**的評論:

性價比高,

2017-04-29 15:46:29
來自Y***(匿**的評論:

文學和繪畫似乎屬于不同的領域,說著不同的語言

2017-06-03 09:20:0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再版,非常不錯的史料,主要是以三種文獻為主,明史、明實錄、大臣奏疏。結構明朗,便于查詢

2017-02-20 14:43: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終于再版了,而且在舊版的基礎上稍有擴充,很不錯

2017-10-20 08:59:17
來自龍城飛**的評論:

再現明代西域地區殊風異俗,地方政權與中原王朝密切交往的史實見證。

2017-11-02 10:31:2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泰顺县| 白玉县| 江阴市| 贵定县| 梁平县| 长沙市| 邯郸市| 马龙县| 北宁市| 望江县| 卓资县| 石家庄市| 合水县| 边坝县| 肇州县| 颍上县| 陕西省| 徐州市| 油尖旺区| 北京市| 肇庆市| 河西区| 寻乌县| 香格里拉县| 凤庆县| 惠州市| 枣庄市| 福建省| 桑植县| 靖远县| 酉阳| 凤翔县| 辽阳县| 天门市| 新野县| 宿迁市| 原平市| 监利县| 北流市|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