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臺灣,請聽我說圖書
人氣:89

臺灣,請聽我說

白巖松、東方愚、戴鴻斌,讀過都說好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地方史志  
  • 作者:[吳錦勛]撰述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8082172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1
  • 印刷時間:2015-01-01
  • 版次:1
  • 開本:大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星云大師、蔣勛、朱天心、林懷民、陳若曦、鈕承澤等,回顧從一九四九到二零零九,以親歷與足跡動情講述臺灣六十年。這不是一段粗暴的歷史概述,而是跌宕起伏、具體而微的人生與命運。

編輯推薦

1. 一本和齊邦媛《巨流河》、龍應臺《大江大海,1949》齊名,并同時躋身臺灣誠品書店暢銷榜的好書。

2. 央視名嘴白巖松、南周名記東方愚、中信書店品牌推廣經理戴鴻斌都曾心情激動地為此書寫下自己的讀后感想。

3. 如此多令人敬重的臺灣名流聚集在此,袒露真心,自曝家史與心靈掙扎:我們有多少機會可以讀到這樣的好書。

4. 在別處你見不到這么珍貴罕見的老照片:1960年的陳若曦和白先勇、三歲的蔣勛先生、幼時的“朱家三姐妹”(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

想了解現當代臺灣史,快的辦法莫過于讀此書。

作者簡介

吳錦勛,臺大哲學研究所碩士,成長于桃園鄉下。從事新聞工作十五年。2007年,以《今周刊》上《翻山越嶺,一堂一百二十公里的英文課》一文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之“專題特寫獎”;2008年,以《商業周刊》上《一家公司,干掉一個王國》獲吳舜文新聞獎之“深度報道獎”。

他的寫作信念受到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啟發:“用細如粉末的文字,重構這個世界的物性本質。”

目錄

及時部 壓抑年代的追尋與幻滅

季季:我嫁了一個“共產黨員”

胡乃元:老爸爸的星空圖

星云大師:我聽不懂媽媽的話

孫越:想家,那就好好唱歌吧

黃文雄:四二四那24小時,我開了一槍。

第二部 裂變開始 融合初萌

陳若曦:政治運動是一種催眠術

蔣勛:臺灣要把曖昧性擴大為豐富性

林懷民:“從容”的下一步

胡德夫:“美麗島”還沒唱完

鄭崇華:一個流亡學生的綠能臺灣夢

第三部 新的再生、新的夢想

朱天心:那一個謙卑的小水罐

鈕承澤:“外省人”這三個字曾令我非常傷感

顧玉玲:以善意的容器,包容對待異己外來者

施振榮:品牌,臺灣的新競爭力

后記

在線預覽

1949年前后,

數百萬的中國大陸人隨著”國民政府”遷居臺灣。

絕大多數這些人,

只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

為了下一代的一個安定的成長環境。

然而,在這下一代成長過程里,

卻發現父母正生活在對前途的未知與惶恐之中。

這些少年,在這種不安的氣氛里,

往往以組織幫派,來壯大自己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

——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片頭語

1949年底,國共內戰局勢已定,國民黨統治集團退居臺灣。

當時,國際上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看得起臺灣,遷臺不久的國民黨政權,外匯儲備將近枯竭,瀕臨破產;美國也看衰臺灣,美國國務院通知駐遠東地區相關外交人員,臺灣陷落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應提早因應。

1949年底一場古寧頭戰役,暫時撐出兩岸對峙局面,讓原本要下臺的,得以在1950年3月“復行視事”,就任“總統”。此時臺海局勢岌岌可危,眼看解放軍就要跨海打過來了,沒想到,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國際情勢陡變,美國迅速改變對臺政策,將臺灣編入東亞反共防線之中,并派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維持了兩岸隔海對峙的基本局勢。

1951年,美國開始對臺經濟援助,前后15年,總金額達14.8億美元,對臺灣戰后復蘇幫助甚大。也就是在美國的護翼之下,臺灣當局成為太平洋西岸堅定的親美反共的右派政團。

外省爸爸與臺灣多桑

從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后,約有二百萬人從大陸先后來臺。尤其在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倉皇撤臺的外省人,逃難似的擠滿臺灣這小小島嶼的碼頭、機場,骨肉離散,挨擠在陌生的日式房舍。

時日愈久,原本以為來臺灣避難、不久就走的人,逐漸開始擔心得在這塊土地長久待下去。生活在臺灣,好比是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里,豢養著“反共復國”的美夢。

這種坐困圍城的心情,頗似《四郎探母》中的楊延輝,坐在番邦宮院自思自嘆:“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淺水龍,被困沙灘;我好比彈打雁,失群飛散;我好比離山虎,落在平川!思老母不由兒肝腸痛斷;想老娘不由人珠淚不干……”

老媒體人王健壯自小聽他父親哼唱無數遍“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隨軍隊初抵基隆的孫越,以為就是平常移防,只是這次移得比較遠,得搭船渡海,沒想到一待六十年。

外省人有離散的哀愁,臺灣人也有無法吐露的郁卒。

吳念真的礦工父親有一次帶著他走入深山野廟,面對眼前綿延的青山,忽然有感而發,用閩南語說了和四郎一模一樣的話:“我就像一只雕仔,飛進籠子里。”給年幼的吳念真極大震撼。

這當然不只是指他入贅吳家的個人歷程,而是一整個世代政治上的壓抑。吳念真父親有句名言:“阿伊嗚ㄟ喔,一眠睹到ㄅㄆㄇ。”(ㄟ,漢語拼音ei音;ㄅㄆㄇ依次為b、p、m音。)籠中鳥何止一只,1950年初,國民黨當局嚴禁日語,一整代接受日語教育長大的臺灣多桑(日語,爸爸),不分閩、客、少數民族,擔任公、教、寫作、媒體等職業的本省人,一時間都變成了邊緣族。

陳芳明的父親成長于日據時期,戰后為了養家,賣舊貨、擺面攤、開碾米廠,開了一家小小的電氣商店。他像很多臺灣多桑一樣辛苦工作,但始終悶悶不樂。多年后,陳芳明慢慢發現:“父親從商,語言對他竟是一大羈絆,甚至閱讀報紙也頗為吃力。參加公家機關的工程投標,總是因為自己破碎的北京話,而感到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父親一輩子都在為北京話奮斗,但仍是殘缺不全。陳芳明兒時眼中的父親,白天里要面對商場討生活的壓力,晚上回家,喝了酒,就沉浸在美空云雀、小林旭、石原裕次郎的歌聲里。

熟悉的語言都生銹了,失語之人,傾聽異鳥鳴囀。

那壓在心里的傷痕

原本,臺灣人不是這么憂郁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天,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的臺灣,經歷大轟炸,熬到這時,終于脫離殖民身份了。

黃春明的阿公、阿嬤守在收音機旁,聽戰敗的日本天皇用斷續殘破的聲音“玉音放送”,當天皇說到“我們無條件投降……”,他們高興地大聲說:“啊,假如這是真實的話,足萬幸嘍,足萬幸嘍!”而且一邊歡呼,還一邊掉淚。

臺灣光復當時才十歲的黃春明,隔了六十多年回憶那時的情景,依舊眼睛發亮,聲音里透著純真的歡欣之情:“剛光復時,國旗是勝利喜慶的代表。很多當時開理發、裁縫店的福州人,把藏在家中箱子里壓了很久的國旗拿出來掛。那國旗被壓得太久了,皺紋很深,很難撫平。我們小孩子覺得好奇,跑去看國旗,結果我看到連吃飯都忘了回家。”

阿嬤在黃春明餓著肚子回家后,好奇地問他:“國旗長得什么樣?”他就用紙畫了一面國旗,但因忘了有幾道光芒,便隨便畫了八道,阿嬤就找來紅布、藍布、白布,拼縫了一幅國旗,把它掛起來。好多小孩子也圍過來,很羨慕地看他家的國旗。

1945年10月25日,日本政府代表在臺北中山堂,向中國代表陳儀投降,中國政府正式接管臺灣。

為了熱烈迎接國民黨政府,有人驕傲地在自家門口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像黃春明的阿嬤;也有臺灣民眾以無比熱情學習新“國語”,像是陳若曦說,她爸爸當時曾修好了一臺撿來的破收音機,大清早就叫醒孩子,要他們跟著廣播學國語;更有人在祖父帶領下,全家人拿出好的衣物,穿戴整齊去碼頭迎接祖國軍隊;當年旅外臺灣人回臺人數達八萬八千余人,好像對臺灣未來充滿信心。

一切都是因為要回到祖國了!

但是情況與臺灣人的期望相去太遠。到了1947年,也就是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的第三年時,稻米、木炭的價錢飛漲高達數百倍,通貨膨脹像累積的民怨一樣節節升高。臺灣人失望之余,不得不懷疑自己當初支持回歸祖國的熱情,民心從“拼縫”國旗的熱情、“足萬幸嘍!”的歡呼,轉為深深的失望。

二二八事件,成為混亂接收必然的沖突。

事件后,畫家陳澄波被推舉為嘉義市和平使者,與代表們去水上機場和軍人談判,結果命喪槍口,無人敢為其收尸;而曾批評時政的臺灣及時位哲學博士林茂生,被一群腰間佩槍的人帶走,從此下落不明……看見國民黨軍人的殘酷暴行,彭明敏的父親彭清靠在失望心痛之余,更懊悔自己身上流有中國人的血液。

蔣勛說:“國民黨過去在接收過程中非常粗暴,沒有看出臺灣的獨特性。對待政治、文化,甚至母語的方式都很粗暴。”事件后,對于陳儀未以處置二二八事件失當定罪,竟以“親匪”罪槍斃,陳若曦認為明顯失策。

這種粗暴,令很多臺灣人對于國民黨政府“光復”臺灣的說法抱持相當的懷疑,如客家籍文學大佬鐘肇政就認為,這不是臺灣“光復”,而是“降服”。兩詞在客家話聽來音調接近,但意義截然不同。

1949年有來臺的人,有離開的人,更有回不來的人。

日據時代,堅持留辮子、穿唐裝的霧峰望族林獻堂,不畏日本統治者的壓力,致力于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愿運動,并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等,被視為當時民族運動的領袖之一。這樣一位衷心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在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后,反而受到相當程度的迫害,終于在1949年逃離臺灣,隱居東京,七年后客死于他終身反抗的日本。

還有戰爭末期被征調去為日本賣命的臺籍日本兵,他們或在國共內戰中直接在大陸戰場被國民黨軍隊接收,之后滯留大陸;也有被征召到南洋戰場擔任看管盟軍俘虜的監視員,日本投降后他們變成戰俘,不是被判刑就是送上絞刑臺。幸存之人等到服完十多年牢役,到日本索討賠償,才發現他們已是無國籍之人,回臺后,政府也不聞不問。同是臺籍日本兵的許昭榮,為老兵權益奔走多年,2008年5月20日當天,在旗津“臺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前,抗議政府漠視自焚身亡。

除了語言、文化表述權外,還有臺灣人參政權的剝奪。雖然國民黨當局在美國壓力下,開放“局部”民主,開始實施地方自治,縣以下民意代表、行政長官及省議會得以直選,但“中央政府”仍是國民黨政府的禁臠。

南方朔認為,當國民黨帶著二百多萬人,擠到一個小地方來,自然壓縮了本地人一兩代出頭的機會。他分析:臺灣人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機會參政,“中央政府”只能補幾個臺灣人當官做樣板。很多本省籍人士進不到統治上層,這矛盾太大了,也是民進黨之后可以帶動氣勢的原因,這是我認為兩蔣所犯的較大錯誤。這矛盾如果能早點解決,臺灣問題就不會那么嚴重。

一座集體壓抑的大牢籠

南方朔將1950年到1975年的統治時期,界定為“硬性威權”時期。在“硬性威權”之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臺灣,除了特殊階級外,所有的人好像都被一個大籠子罩著,那是一個普遍壓抑的年代。借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某句對話,這是一個”活人都會被屁憋死”的壓抑時代。

有了過去國共內戰的經驗,且在朝鮮戰爭后致力于扮演美國反共盟友的臺灣當局,自然不容共產主義思想有任何一丁點的滲透,于是在島內展開堅壁清野的掃蕩,即所謂的“白色恐怖”。

1949年初發表《和平宣言》的楊逵,呼吁臺灣當局從速準備還政于民,確實保障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出版、思想、信仰的自由,并釋放二二八事件政治犯。言論一出,楊逵即被送到火燒島(綠島)“思想改造”十二年。宣言不過六百多字,楊逵曾自嘲這是“全世界最昂貴的稿費”。

1950年5月13日,情治人員進入臺大醫學院,把涉及左翼讀書會的內科主任許強、眼科主任胡鑫麟,以及胡寶珍、蘇友鵬等醫師統統帶走。胡鑫麟為小提琴家胡乃元的父親,僥幸未死,遭囚禁火燒島十年。

之后,還有前基隆中學校長鐘浩東被捕,行刑前,伴隨腳上鐵鏈的拖曳聲,他還唱著日本昭和時期流傳的《幌馬車之歌》:“黃昏時分,遠遠地在樹葉飄落的并木道上,目送你的幌馬車離去。去年的離別竟成永訣……”

季季的前夫楊蔚,是1949年前后潛入臺灣的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后遭逮捕監視,日后牽涉了1968年作家陳映真的”民主臺灣聯盟”案,為臺灣文藝界一次巨大的白色恐怖案件。

奧美廣告董事長白崇亮,父親白克是臺灣閩南語片及時代導演。白崇亮十二歲那年,爸爸被拉到警備總部,在獄中遭嚴刑逼供,不久便以“通諜,受海外共產黨資助拍片”的罪名,被處以極刑,成為白家永恒的傷痛。

左翼勢力之外,1949年與胡適、傅斯年在臺灣共同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的雷震,原本很受倚重,但在1960年,因與臺、港黨外人士共同連署反對三連任“總統”,并鼓吹成立反對黨以制衡,竟在該年9月被當局以“包庇匪諜,煽動叛亂”罪名逮捕,判刑十年。

一同受牽連的還有前臺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他曾寫文章呼吁眾人,不要有馬上回大陸的心理,被視為散布“反攻無望論”,遭到整肅。1966年,殷海光遭解除教職,不久即抑郁而終。

已故作家柏楊因翻譯一幅大力水手漫畫,畫的是卜派父子漂到荒島,輪流當總統。柏楊將卜派的對白“Fellows”翻譯成習慣的開場白“全國軍民同胞們”,結果被以叛亂罪死刑起訴。

幸而在國際勢力營救下,柏楊免于一死,但遭囚禁九年零二十六天。出獄當天,他走到臺東一家皮鞋店,遲遲不敢進去,看著玻璃櫥窗反射的身影,有如一縷幽魂,“沒有喜悅,沒有歡悅,只有一種恍惚的哀傷”。他出獄之后,老家換了主人,妻子成為別人的妻子,與最愛女兒佳佳之間的親情,畢生無法縫補。對無數像柏楊這樣的受難者而言,人生不是換雙新鞋就可以重新來過。

直到20世紀70

……

媒體評論

誠品書店的那個午夜,我突然看到了一個屬于“失敗者”的六十年……在真實的臺灣,它的悲情與壓抑、自強與自尊,又有多少人認真聽過、想過?

當我終于有機會站在人性的角度,重新審視勝利與失敗,重新閱讀臺灣這個歷史的孤島在過去歲月里的深深悲情,也才真正聽懂了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與陳映真等人鄉土背后的孤憤與掙扎。

—— 央視名嘴白巖松

補臺灣史,最快的辦法就是讀《臺灣,請聽我說》。

——南周名記 東方愚

前幾日連續讀完了《大江大海1949》和《臺灣,請聽我說》。前者的寫法是歷史的橫剖面,同一時間,不同的人,他是怎樣的,她是如何的;后者則是以不同的個人為軸心,縱向論述,這個時間做了什么,那個時間做了什么,這個事件的時候我是如何,那個事件的時候我又是如何了。讀后面一本書,平靜的感覺多一些,因為它就是一部記錄;而前一本書,感情更濃厚一些,整本書的情緒一直被帶動的比較高。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臺灣啊,經歷過極權到民主,看臺灣人的心聲,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內心。

2016-05-27 16:51:47
來自w***(匿**的評論:

一本書濃縮當代臺灣史!一甲子的壓抑和裂變,兩代人的孤獨與掙扎。

2017-11-09 19:00:3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D請聽我說(與齊邦媛《巨流河》、龍應臺6《大江大海,1949》齊名,誠品書店暢銷榜好書!一本書濃縮當代

2015-09-24 19:55: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每個人都對臺灣滿滿的愛,但是也毫不客氣的道出臺灣種種的弊端。

2015-05-06 05:51:19
來自maister**的評論:

真實的感受往往會比宏大的敘事更能打動人。本書就是這樣一本談真實感受的書。

2016-03-23 10:03: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哦哦鵝鵝鵝鵝鵝鵝鵝鵝鵝

2016-04-23 20:29: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對臺灣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書本上,先讀讀與臺灣相關的書籍,為到臺灣旅游做一些準備。

2015-04-01 08:36:1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沒看,不過是在雜志上看到星云大師寫的那篇文章是摘自這本書的所有才買的

2015-03-30 06:29:0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貨物不錯,值得購買。但是不明白為什么總是要用宅急送這家物流,不能及時送到我們這里,要住兩三天攢夠了貨再來送,希望考慮一下。

2015-08-12 08:58:14
來自sflyj20**的評論:

匯聚了臺灣很多人的傳記等作品,有很強烈的時代的印記,給了我們一個還原臺灣發展的清晰影像脈絡,推薦。

2015-05-18 14:41:5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關注這本書很久了,覺得我們同作為中國人,應該了解真正的臺灣,臺灣人對臺灣的情愫。

2015-08-28 14:52:55
來自qjl668**的評論:

臺灣對大陸人來說,總有一絲神秘。想理解他們,可以看看這本書。

2016-03-29 11:11:1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實在太好的書,一天就讀完了。這本書寫的十分厚重,把臺灣敗退后的歷史娓娓道來,讀來發人深思

2015-11-01 09:19:40
來自阿忞**的評論:

臺灣,我想看看龍應臺都對他說了些啥子,應該有些內容。

2016-04-23 11:15: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的寫法是歷史的橫剖面,同一時間,不同的人,他是怎樣的,她是如何S的;后者則是以不同的個人為軸心,縱向論,請聽我說(與齊邦媛《

2015-09-24 08:02:33
來自zan1231**的評論:

《巨流河》和《大江大海1949》都搬出來了,應該會也一部誠意之作吧。慢慢讀之

2016-11-10 12:21:40
來自如穎隨**的評論:

全書共有六部分,以母親的離去為起點,片斷式地向回追溯。母親生前的日記和書信,與作者的回憶和思考兩相交替,形成兩種對立卻彼此依存的書寫狀態。母親留下的手澤,充滿親人相處時的溫暖細節:最常做的那道紅菜湯,與"我"一起看過的電影,病重時吃下的那枚小布丁……這些事情平凡微小,卻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實印記

2015-02-09 17:24:4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接觸不代表不了解,兩岸永遠是同根同源同祖的一家人。

2017-03-16 22:18:28
來自achongr**的評論:

看其他書籍中推薦的,與《巨河流》一起買的一本書,讀起來輕松易懂,很容易讀進去,了解臺灣的歷史,推薦一讀

2016-03-08 13:51:40
來自z***4(**的評論:

其實每一篇每個人每件事都可以單獨成書。這樣的合集,內容說的很淺。

2017-05-11 13:47: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很好,給了我一個了解臺灣歷史的很好的途徑!

2016-08-05 23:11: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臺灣永遠是中國的,了解臺灣的歷史和現狀,強烈?推薦給大家。

2016-04-23 09:00: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去過臺灣后,對這類內容的書籍都很感興趣,多了解一點臺灣,我們是一體的。

2016-08-12 09:03:1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可以客觀地了解臺灣那個年代的人與他們反映的時代精神。

2017-01-28 16:31:43
來自e***3(**的評論:

一直很想了解第一輩大陸去往臺灣的人事。采訪口述記錄的形式更趨向真實,讀來感觸良多。好書

2017-03-23 23:38:36
來自小***(**的評論:

很不錯,匯集了一些和臺灣有過經歷的人物的想法,對了解那段歷史很有幫助

2017-03-31 12:46: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臺灣人寫臺灣六十年歷史進程,有助于了解臺灣歷史及現狀。

2016-04-23 21:57:1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本書看的人很壓抑,全是寫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事情,看完心情不舒暢,本以為是全方位介紹臺灣呢,有點失望。

2017-06-08 15:24:3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臺灣六十年裂變血淚路,人生十四段傷痛心靈史

2017-06-05 19:48:22
來自heauenb**的評論:

雖然有所刪減,但是對比兩岸,我們會清晰的認識到:人是平等的,人的遭遇是極其相似的。歷史的軌跡,親歷與傳承在歲月和血液中的創傷,一本簡單的臺灣敘述史,不求安撫多少已滅的靈魂,但愿后人能多視角多維度看待因果,互相包容與理解。

2016-03-22 17:10:0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湖市| 新郑市| 泽库县| 棋牌| 新巴尔虎右旗| 永年县| 成都市| 西乌| 赫章县| 衡南县| 靖宇县| 聊城市| 铅山县| 丰宁| 四子王旗| 漾濞| 章丘市| 四川省| 长泰县| 临洮县| 平山县| 锡林郭勒盟| 炎陵县| 慈利县| 东光县| 石狮市| 娄烦县| 龙井市| 桂东县| 南通市| 精河县| 南宁市| 衡阳县| 永登县| 金堂县| 徐闻县| 仁寿县| 桐梓县| 伊川县| 巢湖市|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