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_點評_推薦詞
羅威廉(William T.Row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漢學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史、城市社會史、經濟史。
緒論:歐洲與中國歷史上的城市
及時部分商業中心
第1章19世紀的漢口
一、武漢三鎮
二、市容印象
三、漢口早期的歷史
四、行政管理
五、人口
六、“漢口旅寓”:西方勢力出現的影響
第2章漢口的貿易
一、漢口貿易的類型:全國性市場
二、漢口貿易的類型:地方體系
三、商業的運營
四、貿易轉型?
第3章鹽貿易
一、“綱”、“票”制度
二、漢口銷區的鹽走私
三、太平軍占領前的漢口鹽市
四、太平天國運動后的漢口鹽市
五、鹽業的商人組織
六、結語:鹽貿易與地方社會
第4章茶葉貿易
一、茶葉外貿的來龍去脈
二、1861年漢口茶葉市場的開放
三、漢口茶葉貿易的結構,1861—1889
四、茶葉貿易中的集體組織
五、1883年聯合拒售茶葉事件及其后果
六、漢口茶葉貿易的危機
七、結語:茶葉貿易與地方社會
第5章漢口的信貸與金融
一、金融機構
二、信用和債務
三、漢口金融領域的規章制度與組織
四、結語:信貸、商業和社會
第6章國家與商業
一、運輸稅
二、官方經紀人:財稅與控制
三、商業稅收的其他渠道
四、湖北省商業政策的形成
五、商人和官僚:個人利益的結合
六、結語:勾結還是沖突?
第二部分城市的社會組織
第7章移民城市的地方根源
一、移居城市的三種類型
二、漢口的地方群體
三、籍貫及與家鄉的聯系
四、地方來源是漢口社會秩序建立的原則
五、出生地、居住地和社會變遷
第8章行會結構
一、行會的稱謂與正式地位
二、地緣組織
三、業緣組織
四、結構變化的趨勢
五、結構變化和組織發展
六、結構革新的進程
第9章行會功能
一、文化功能
二、商業功能
三、團體功能
四、社會服務功能
第10章行會與地方權力
一、漢口行會內部的權力分配
二、行會間的結合與行會聯盟
三、行會力量興起過程中官府的作用
四、行會與城市自治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譯校后記
緒論:歐洲與中國歷史上的城市
在19世紀后半期,漢口,這個華中地區主要的商業城市,是世界上較大的都市之一。它是一個跨越數千里、包羅無數種商品的極其活躍的市場系統的中心,也是一個國際貿易港口。它接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四海為家的能工巧匠。當然,在歐洲城市已經進入工業時代整整一個世紀之后,漢口仍然沒有蒸汽動力的機器。而且,西方國家早已經歷了廣泛的或漸進式或革命性的政治變革,而漢口卻仍然處在無力對嚴峻的國際壓力做出有效反應的古代帝國制度的統治之下。
雖然漢口以及那個時代的其他中國城市,已擁有相當的規模和經濟集中化與社會復雜性,但具影響的西方歷史學派仍然傾向于認為中國的城市制度沒有充分的發展,而且把它看做導致中國“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這種觀點,在19世紀及20世紀初期,中國城市未能發揮必要的催化劑作用,以促使社會、經濟與政治發生像西方曾發生過的那樣、走出中世紀的轉變,也未能提供一種較好的物質文明基礎。
這一觀點是建立在如下的基本假設之上的,即我們一般認識的“城市”之類的中心地類型,真正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治共同體”,亦即一種城市聚落的相對自治形式,它最初在11世紀出現于意大利北部,然后很快擴散到法國、德國和低地國家。有關這種共同體發展的經典性論著是亨利?皮雷納(Henri Pirenne)的《中世紀城市》(1925)。雖然皮雷納所討論的很多方面引起了很大爭論,但他關于共同體具有深廣歷史意義的觀點卻一直得到廣泛的承認。亨利?皮雷納:《中世紀城市:其起源與貿易復興》(普林斯頓:1969)。最近有關這一問題的討論有弗里茲?羅杰(Fritz Rrig)的《中世紀城鎮》(伯克利:1967。匯集了20世紀30 年代到40 年代間完成的論文)和丹尼爾?沃利(Daniel Waley)的《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國》(紐約:1969),它們都對皮雷納理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異議,但都支持他的總體看法。更為重要的也許是,著名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他簡要地對其同時代城市進行跨文化比較分析的論著《城市》中,將皮雷納的基本觀點整合進一個理論體系中,并予以確認。關于皮雷納的思想與韋伯思想之間的關系,請參閱唐?馬丁代爾(Don Martindale)給韋伯《城市》(紐約:1958;德文初版,1921)一書所寫的序,見《城市》,49~56頁。這些經過韋伯闡釋的觀點,一直到今天,都在吸引著城市研究者。
無論是皮雷納還是韋伯,都認為一個中心地要成為“城市”,就必須具備超出行政首府
的功能。比如,皮雷納在談到9—10世紀歐洲的“城堡”或“自治城鎮”時就指出:
城堡沒有表現出一點城市的特征。其人口組成,除了構成基本部分的騎士與牧師之外,就只有受雇服侍他們的仆人了,而且其數量微不足道。這是一個要塞的人口,而不是一個城市的人口。在這樣的環境里,商人與手工業者都不可能存在,甚至連想象都想象不到。他們自己不生產任何東西,純粹依靠周圍農村的稅收生活;除了作為單純的消費者,他們沒有任何其他的經濟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從加洛林王朝時期起,人們所說的“城市”這個詞,就既沒有社會意義,也沒有經濟意義,更沒有法律意義了。皮雷納:《中世紀城市:其起源與貿易復興》,74~75頁。
同樣,韋伯也要求一個城市要在實際上表現為“城市共同體”。要做到這一點,一個聚落必須“在貿易—商業關系中顯示出相對的優勢,這個聚落作為整體,表現出如下特征:(1)一個防御工程;(2)一個市場;(3)一個法庭,以及至少是局部自治的法律;(4)相關的社團組織;(5)至少是部分的自治與獨立,因而有一個由市民參與選舉產生的行政機構”。
外國人研究漢口,換個角度看漢口。
此書不錯。值得閱讀和推薦。
感覺還不錯的吧 哈哈
速度挺快的 寫論文需要看的專著
:-)
便宜
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挺快的。前一天晚上下單第二天下午就到了。
還不錯很好
書是好書,春節快遞慢能理解吧
有小的破損
書角有明顯破損,以往購書沒有這個情況。
有點貴,趁活動趕緊買下
非常滿意,推薦!
這書,這么有名,還說啥?
很好很好,這書外面太難找了
這個商品很不錯!
西方人的視角研究中國的城市發展
作為武漢人必讀刊物
值得細讀的好書
中國近代城市史必讀書目
挺好的 送貨上門挺快的 價錢也挺便宜的
好好好好好
本書以堅實的資料和嚴密的論證,對中國城市與資本主義發展進行了研究,再現了漢口這座典型的中國近代城市的發展史
羅威廉先生對于武漢有著特殊情感與認識,故對漢口的書寫異常精彩
羅威廉關于漢口的研究,還有另外一本,亦值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