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7+2",指的是登頂七大洲的較高峰,徒步南北極點,這是地球上的9個"極限點"。從歐洲較高峰厄爾布魯士開始,王秋楊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7+2",并在此過程中一直堅持用日記和照片的形式記下自己登山的經歷、感受、所見、所感,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貴、難能可貴的人類極限之旅的全記錄,也是目前一份"7+2"全程現場親歷的中文記錄。
六年、七座峰、南北兩個極點,作為世界上完成"7+2"的首位中國女性,王秋楊用具有表現力的文字和圖片,記錄了自己所有的經歷、感受、所見、所想,使之成為目前"7+2"全程親歷的中文記錄,彌足珍貴。
王秋楊(1967年)出生于軍人家庭,當兵8年。北京今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由王秋楊創立并任理事長的蘋果基金會,是中國目前的面向藏區的慈善基金會。王秋楊是及時位到達"地球三極"(地球三個坐標:南極點、北極點、珠穆朗瑪峰)的華人女性、首位完成"7+2"探險活動的中國女性(登頂世界七大洲較高峰及徙步南、北極極點),登山運動健將。
010、厄爾布雷士:"菜鳥"的歡樂之旅
036、北極:在凝固的驚濤駭浪中穿行
084、乞力馬扎羅:最驕傲的登頂
118、南極—文森峰:解密"極地競爭"
170、珠穆朗瑪:只為途中與你相遇
212、阿空加瓜:與死亡擦肩而過
244、查亞:驚魂大逃亡
276、麥金利:風雨后的彩虹
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寫東西總是在大清早,萬籟俱寂,安靜的黑暗中蘊藏著無限隨性自然的生機,仿佛混沌初開,元氣充沛……后來發現,王秋楊登山的沖刺——登頂,大抵也是在這樣的清晨,隨著天空與世界的蘇醒,一步一步邁向較高的地方,那時的艱難、喜悅、感動、震撼……我沒有真正體會過,但我可以想象。
是什么驅動著她一次次的遠行,徒步南北極點,登頂七大洲較高峰。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小說,一個來自沙漠的少年,聽從內心聲音的呼喚,按著北斗七星的指引,歷盡流沙、強盜……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寶藏,小說的名字叫《天命》。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天命,從你降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在你心中,伴隨著你的生命成長……但在日常生活的侵蝕下,一切慢慢模糊,以至于面目全非,當某24小時我們從夢中醒來,你突然發現,你找不到你自己,你不認識那個躺在床上的你,你不知道你在什么地方丟失了你……
王秋楊是個不學佛而天生具有佛性的人,她對塵世層面的自己和生命層面的自己有著本然的清醒……
王秋楊曾經說,在路上,那種快樂,那種感受,是的,是誰也拿不走的。
路與規則只是為膽怯和懦弱的人設定的。當四面八方的風襲來的時候,只有勇敢地上路的人,才能體會到生命中最深沉的感動與領悟。而穿越了這樣的風的靈魂,必然能夠直面世界的真相,在那里,生命將煥發出無法言喻的尊嚴與光芒……這是十年前我給王秋楊及時本書寫的序里的文字。
其實我們每個人骨子里都有"風的屬性",風從每一個人的身邊吹過,從未停息。只不過太多的人,在時間的流逝和世事的磨礪中,不再去聆聽我們耳邊吹過的風聲,淡漠了血液中屬于風的那一部分的激昂與回蕩。
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有神的存在,那是人類共同意識凝聚的一種非物質的力量,它聚合在宇宙或另一個時空里。如《圣經》所說:上帝無處不在。亦如佛陀證悟: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王秋楊攀登北美洲較高峰麥金利之前,其實她的內心也有過掙扎,因為她覺得麥金利是她"7+2"必須去完成的"任務"。同時,麥金利作為"7+2"里最危險的技術型山峰,給了她某種心理壓力,身體也隨之抱恙,發燒、腹瀉。24小時晚上,她問小兒子多多:"媽媽不登麥金利了好嗎?"多多毫不思索地說:"你怎么能不去呢?媽媽,這是你的使命!"
我始終相信,那一刻,是這個世界在向她預示,通過孩子的聲音,說出她心底早就懂得的東西,"7+2"是她的天命。
第二天,王秋楊的身體出奇地"痊愈"了,背起早就準備好了的行裝,踏上了麥金利的攀登之路。
王秋楊登頂阿空加瓜是2009年元月2日,我在柿子林寫劇本,早晨5點起床,出臥室門時,忽然聽見王秋楊叫我的聲音。我詫異非常,這種異樣從未經歷過。望著窗外的黑暗,我在手機上記錄下這個時間和這個奇怪的征兆,心里翻騰著各種可能,不祥之感如同翅膀在寂靜中無聲地滑翔……直到上午9點半,收到王秋楊秘書群發的短信:"王秋楊于北京時間今天早晨成功登頂,現已撤回3號營地。"我懸著的心這才歸于平靜。第二天傍晚,王秋楊從山下小旅館打來電話,說昨天登頂時,遭遇暴風雪,身體失溫,一度進入彌留狀態。我找出手機上的記錄發給她,王秋楊說,那時候她的"靈魂"好像已經離開了身體,漂浮在北京的上空,看見了爸爸和貝多在客廳吃飯……就在那天晚上,家里一只養了多年的烏龜,忽然死了……
那年發生了阿空加瓜史上較大的山難,先后七人隕落了生命,王秋楊其實是及時個遇險的人,但她的靈魂奇跡般地在天上飄蕩了一會,又安然地落到了地上……
王秋楊在幾乎失去生命的昏迷中醒來的及時句話是:登山真好……
我為她的這句話感動不已。這是那個"真正的她"——不是王秋楊,更不是她身上的頭銜、光環,就是那個最真實最本真的"我",對世界萬物、對自己,發出的最真誠最感動人心的告白與呼喚。
人只要有夢想,天地萬物就會賦予你實現夢想的力量,山川河流、萬事萬物,都會在你心的感召下律動。當夢想照進現實,無論你在哪里,剛剛啟程,還是在路上,或是已經到達終點,你都會有一種誰也拿不走的快樂和感動……這是真正的你在快樂,在感動。
登山也是一種修行,讓你在極端的環境下,不知身處何處,不知今夕何夕,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當"自我"在瞬間崩塌的時候,我們的心便裸露了出來,坦露在陽光下,接受著自然和微風的洗禮……是的,只要堅持,只要相信,我們就能到達自己生命的"極點"與"較高峰",我們就能在那里盡情地——自由呼吸——
是為序。
張寶全
2012年6月24日凌晨于柿子林卡
人類前往北極點最早的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1909 年及時個到達北極極點的美國人羅伯特?皮爾里就是乘坐狗拉雪橇。后來北極探險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最省事的是直接乘直升飛機到極點,開瓶香檳慶祝一下,再飛回去;最"頂級"是從俄羅斯經北極點穿過整個北冰洋到加拿大,要走3000 多公里,需要一百多天。
我們此行采用的是目前比較"常規"的方案,從北緯89 度開始,踩著滑雪板、自己拖著裝備,步行到北極點,行程正好跨一個緯度,大約120 公里,要走6~8 天。
從1994 年開始,俄羅斯每年都會在北緯89 度左右的冰面上建立一個季節性的考察站Barneo ,這個考察站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北極探險的基地營。俄羅斯人挺會做生意的,所有經Barneo 前往北極的探險都需要得到俄羅斯方面的許可。到Barneo 基地營最方便的途徑,是從挪威最北部的小鎮朗伊爾賓(Longyearbyen)乘飛機前往,這條航線也是由俄羅斯獨家運營的。
我們先從北京飛挪威首都奧斯陸,然后從奧斯陸飛朗伊爾賓,曹峻已經先期去朗伊爾賓打"前站"了。我們在奧斯陸休整了兩天半,等待探險公司安排我們去朗伊爾賓。
我一向很享受這種因為登山而來的"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機會,而奧斯陸又是個非常悠閑的城市。北歐國家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每個人好像都很愉快,很平和。他們對你笑的時候,眼神很真誠。城市也是如此,有一種慵懶的感覺,沒有其他大城市那種擁擠快速的人流。走在高緯度的大街上,陽光的角度總是很小,色溫高高的,很是悠閑。
我們逛一逛公園,走一走海邊,在捕魚船上買兩桶北極蝦,坐下來就著啤酒邊吃邊聊,很輕松開心,我喜歡這樣的氛圍,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放下了在原來的生活里扮演的角色、背負的責任和壓力,簡簡單單輕輕松松地在一起,那份感情,因為簡單而特別真誠。
北極蝦是漁夫一早出海撈上來就煮了的,80 克朗一小桶,非常鮮甜,我從來沒大吃北極蝦,有吃過那么好吃的蝦忽然就想起"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句子,要是每天來這么一桶北極蝦,我也愿意在這里一直住下去。
所以我總是說,登山的快樂不僅限于登頂,探險的樂趣也不僅限于探險本身。就像在奧斯陸,一幫人啥也不干優哉游哉地聊大天的感覺,平時在繁忙的都市里怎么會有。
我們找的這家探險公司很正規嚴謹,和我們開了好幾次會,反復講解注意事項。每年能徒步極點的時間只有一個月,而我們來得晚了一點,是今年一支徒步極點的隊伍了,4月中旬北極的夏季就要來臨了,冰面已經開始熔化,冰河多了,通過起來會更困難,要找路,同時我們掉進北冰洋的機率也會增大。所以探險公司的向導很認真地給我們講過冰河時的注意事項、動作要領。還有遇到北極熊怎么辦、帳篷著火怎么辦,不厭其煩。
又仔細檢查我們的裝備,王勇峰隊長讓先檢查孫爺的,因為孫爺是最迷糊的一個,只要他的裝備沒問題,估計我們的問題都不大。孫爺很認真地把大家領到他的房間,像小學生似地把裝備都掏了出來。探險公司的幾個"北極探險專家"看過他的裝備后,分明露出驚奇的表情——盡是好裝備!
這回孫爺表現得如此精彩,被大家猛表揚了一番!
看完孫爺的東西,我就知道我的裝備也沒問題了。從去年的厄峰,到這次的北極,期間我還攀登了慕士塔格、乞力馬扎羅兩座山峰,原來不知不覺中,自己的戶外經驗也多了不少,覺得很受鼓舞。
我們這次有三個向導,主向導查理來自蘇格蘭,小個子,淺色的眼睛,很干練的樣子。他曾四次到達極點,是個很有經驗的極地專家。
一個助理向導德克是美國人,是來自美國芝加哥的大男孩,性格很溫順靦腆,比較神奇的是他會說一點中文,說是跟他的女朋友學的。
另一個助理向導米克是英國人,原來是英軍中高級官員的保鏢,高大威猛,看上去像頭大熊,性格卻極單純,說話時表情很豐富,動作也多,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他身上有大片的紋身,說是為了紀念一個跳傘死去的戰友。
在奧斯陸休整了兩天半,我們飛往朗伊爾賓,它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小鎮,是Svalbard 群島上較大的島嶼——Spizbergen 的首府,位于北緯78度,已經在北極圈里了。
在那里打頭陣的曹峻曾給我們發郵件,說小鎮的人口才2000 多,但周圍的北極熊有5000多只。所以在小鎮上如果出門不帶槍支的話將被重罰。
果然,在朗伊爾賓機場的一個櫥窗里,我就看見一只巨大的北極熊標本。據說這還只是只中等大小的。我趴在櫥窗上仔細看了半天,真切地感覺到"北極"這個遙遠的名詞,已經近在身邊了,有點興奮。
曹峻來接我們,他已經在這片皚皚白雪中住了一個多星期,見到我們那是分外親切,一直咧著嘴在笑,一副"終于找到了組織"的樣子,就差沒說:"親人哪!總算把你們給盼來了!"但一開口就有點結結巴巴語無倫次,不知誰說了一句:"怎么曹峻搞得像是《甲方乙方》里那個趴在村口上把人家老鄉的雞都吃完的主啊?!"估計是有段日子沒聽到也沒說中國話給鬧的。
朗伊爾賓周圍全是山,被白雪覆蓋著,小鎮其實在一個山谷里,邊上就是北冰洋。鎮上的房子都是木頭的,五顏六色。雪地摩托很多,連鑰匙都不拔地擱在那兒,淳樸的小鎮氣息撲面而來。
我們住的地方叫Spitsbergen Guesthouse ,是一家類似于青年旅館的酒店,離鎮中心有兩公里。我們住的是一棟兩層小樓,9個人3個房間,上下鋪,房間很溫暖,走廊的對面有衛生間、浴室、洗衣房,設施一應俱全,干凈衛生。
樓下有個自助的廚房餐廳,曹峻已經給大家訂了披薩餅,只見他一面回答大家的問題,一面在操作臺上很熟練地切著瓜果蔬菜,就像我們到了他家似的。
4月份,北極已經進入了極晝期,天不會黑,睡覺時得戴上眼罩,感覺很有趣,像是坐飛機。
我們在朗伊爾賓住了24小時,進行適應性訓練,并補充采購一些東西。我們的爐具由探險公司準備,而食物得自己準備。朗伊爾賓有一家超市,很大,日用品一應俱全,我們所有的食品都是在這里采購的。
酒店的自助早餐非常豐盛,每個人都吃得不少,尤其是鐘建民,明顯比前幾天吃的多了許多。他很認真地告訴我要"儲備",因為進去就要開始"消耗"了,我覺得很有道理,更加努力多吃。
適應性訓練時我們領了自己的滑雪板,比國內的野雪板略寬,下面有一層止滑帶,材料好像是動物的毛皮,因為毛有生長方向,行走時感覺澀澀的,只能向前,不擔心向后滑,感覺很好,心里也有底了。
訓練結束后,我們去了小鎮中心一家叫KROA 的酒吧餐廳,很有情調,座椅是海豹皮的,木墻上裝飾著老槍和捕鯨的漁具,還有老礦區的礦工生活照片。因為周圍住著不少俄羅斯人,吧臺上竟然還有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像,讓我們覺得很親切。
最有意思的是這家店里的留言簿,在這樣一個"世界的角落"里,每頁紙仿佛都有一個來去匆匆的身影,不知道離開這里后,他們又都去了何方。這樣想一想,就覺得很有意思。
我們也寫下了自己的留言,我給兒子們留了一句話,希望他們長大后能來這里看看。很老套,但確實是我當時的想法。
回到酒店,盡職的向導們又抓著我們上課,反復地講怎樣整東西,雪橇車怎樣合理配重,怎樣使用爐子、搭帳篷、試雪橇。裝備已經整了不下三遍,我們一共分了三個組,我和王勇峰隊長、次落一組,劉建和王石、鐘建民一組,曹峻,呂鐘凌,孫爺一組。
第二天出發前往Barneo 基地營,早上得到消息說前面有一支法國隊伍里四個人掉進了冰河,無功而返。大家笑說不行了,是得趕快出發了,否則就得游泳進去了。
飛機下午一點起飛,上午我們又去了一趟鎮中心,我和王勇峰隊長、建哥的氈靴都不合適,想去鎮上換換。
在開往鎮中心的出租車上,次落忽然說:"回到北京,我們會想念這個小鎮的。"隨著他的話音,車上靜了幾秒,然后,大家都會心地微笑了。
是的,在這個北緯78 度的小鎮,在北極圈里,在遠離大陸的一個小島上,時間忽然變得寧靜而遙遠。在這里想我們的城市生活,仿佛是另一個世界的事,可以不去想,人也的確變得什么都不會想了,也什么也不用想了。
這幾天,大家的狀態都不錯,平均幾分鐘就會爆發出一陣大笑。探險就是這樣的團隊活動,一群人在一個時間段里,非常近距離親密的生活在一起,共同為一個時刻準備著、努力著,各自的優點、缺點、性格、喜好、脾氣等等一切,都那么坦然地表現出來,又彼此接納。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種關系,只知道它讓我很感動。
建哥的鞋換了,我沒換成,曹峻和呂鐘凌就給我買了厚厚的鞋墊,說肯定沒問題。好吧!聽他們的。
臨出發前,王勇峰隊長還把大家"震撼"了一下。那時大家都在樓道里忙著整東西,就聽他問:"次落!有落下什么嗎?沒有我就睡二十分鐘。"
話音剛落——真的是"剛落",我們就看見他倒在邊上還放著一大堆東西的一張床上睡著了,還沒等到大家反應過來,鼾聲就起來了,剛才王勇峰隊長正用著的那一大捆登山繩還拿在手上呢。
大家都傻了,鐘建民驚嘆:"啊呀!太了不起了!所以他才可以登山呢!"的確,在登山過程中,這是一種非常讓人羨慕的天賦或者說能力。王勇峰隊長真的是隨時隨地就能睡一覺,而且說睡20 分鐘,時間一到,大家剛要出發,還沒叫他,耶!他就醒了,站起來就走。不佩服不行啊!
讓人很有體會,真的很想親身去體驗,親身明白,也許直到面對生死的時候才能明白活著真好,也許直到親眼看見自然的美,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那份欣喜
王秋楊,一個被神化的名字。但還好,聽到她的更多的是探險和愛心。所以買本來看看。對于名人的書,我多是不抱大期待的。王秋楊的文字也沒有給我太多的驚喜,但她的經歷卻驚天動地。我是一個普通人,我的經濟,體力,時間都無法去參與這種極限運動。但我用這本書和王秋楊一起去感受。當你看到書中的照片,你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人的渺小,當你看到王秋楊的堅持,你才知道,我們平時沒有苦難,當你看以王秋楊對兒子的教育,你才知道,你要做的還有很多。當生活讓我們淚流的時候,去看看這本書吧。王秋楊會告訴你堅強的寫法。謝謝這本書。
買來之后不是很舍得看,每天午休的時候看一章,看看今天去哪里了,因為自己沒有時間和金錢去這么多的地方,只能通過看書滿足一下自心得愿望,書不錯,強力推薦.
這書就是游記吧,再加點隨筆,然后一些照片。難得的是這些照片和趣事是我們平時看不到的,必須要有所經歷才會有的,這也正是這本書的賣點。作為普通人,一生要攀登她的7+2是不可能的,所以看看,也是不錯。
好多人推薦!作者王秋楊自己也是個企業家,和她一起去登山的王石等人也都是這個圈的,我現在住的今典花園就是這個作者的公司開發的,一個女人能做到這些正是很不容易
第一次買這種戶外探險的書,可能大部分的讀者的身體素質和各類條件都達不到作者的水平,我們就只能通過文字和照片來感受在世界之巔自由呼吸de暢快啦!
作者在她登頂探險的那幾天里每天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所經歷的風景和心情,絕對值得一看的7+2探險全紀錄,推薦給大家哦!
在中央廣播電臺的文藝之聲聽到了本書作者介紹自己的經歷后馬上來訂了這本書。收還沒細看,但印刷質量非常好。很多震撼人心的照片!我也向往登山運動啊!
久居城市中人,我們幾乎都基本上遠離了那種冒險,挑戰,征服的欲念。盡管如此,但是這并非意味著我們內心深處某一角落的掙扎和追逐,那種關于對自由,對生命的挑戰和追求。今日的我們可能更多地齊聚于自己的大城市生活圈,但是今日依然有著那么一部分人為著自由呼吸而全身心地挑戰和探險。
7+2的壯舉拿到哪說都無以倫比,相較之下我以前的旅行都只能算旅游
更多述說了登山者在面對大山時的心境,很喜歡里面的一句話,我們登上山頂不是我們征服了山,而是山眷顧了我,平和謙卑的心態,還有對生命的敬畏同樣也映射了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以前就讀過王秋楊的書,特佩服她,她的書寫的不錯,這本書更是寫得好,很喜歡她寫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很感人,可以想像她兒子會很有出息。
我一翻開書,開始剛看畫面就很吸引人,一章一章的去讀你會發現這位奇女子你不佩服不行,我考試期間一有時間就看,我好想一仿佛吸到了那寒冷的空氣,看到了心曠神怡的景色,甚是喜歡
沒想到王秋楊文筆這么好。寫的全是真情實感。跟著這本書,就像我們和她一起去了南北極和七大洲的最高峰。
很快就看完了,是一本非常快樂的書。雖然登上7←高峰是非常艱險的,但王秋楊所表達的感情確實積極向上。就像她說的 喜歡戶外的人都是積極樂觀的。我很欣慰能讀到這本書
在天天向上看到的采訪才買的,看到大概三分之二了,內容像日記一樣的純粹,文字很干凈,讀起來很舒服,而且我覺得張寶全的序寫的也非常棒,覺得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富人
最近迷上了讀登山傳記,對于女登山家的傳記更感興趣了,除了佩服王秋楊的堅韌性格之外,還對她帶兩個小兒子上阿爾卑斯的大膽非常嘆服。
看到這么多名人同時推薦這本書,我就在當當上預定了一本。拿到之后果然沒讓我失望,雖然我不可能到達那些地方,但是隨著作者的文字和那些精美珍貴的圖片,我也領略到了世界九大極點不一樣的風光
書不錯,讀了這本書,好像放下手中的一切,也來一次探險式的旅行,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種不同,感受遇險時候的驚心動魄,站著峰頂一覽眾山小的威武,呼吸新鮮空氣的清新自然。行千里路 讀萬卷書,歷練也是一種財富,可是人們總是被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務所羈絆。真心向往中……
這本書早就很想買了,全部看完以后覺得買的很值,讀完這本書不僅能帶給你登山戶外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它給你帶來的還有登山者自身心理變化給你內心的沖擊,在面臨困難和人生中一些難題的情況下應該有的心態,總之值得一讀。哈哈對于自己來說,受益匪淺。
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過王秋楊的報道 覺得她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性 而細細的讀這本書 感受她的“7+2”的震撼是不可言喻的 我們不太可能去追逐她的腳步 但她攀登高峰的那種精神是共通的 想想自己曾經參加的戶外活動 發現自己真的差太多了
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可以完成7+2,有人說是因為物質,有人是因為時間,但是只要你的心是自由的就好,形式并不重要。書里的彩圖每每看到,不能說不羨慕,但是更多是的對她可以對準自己的防線的羨慕。讓人不由得也想背上包,帶心去旅行!
有人說,“活著”和“生活”最大的區別是主題對待時間的態度,“活著”的人被動的使用自己的時間,“生活”的人主動使用時間,也就是說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一切都被安排,而“生活”的人是在安排自己,是在創造與超越,并在專注于此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與喜悅感。按照這種說法,喜歡戶外運動的人顯然比宅在家無所事事的人更熱愛生活,而戶外運動中極地探險應該是熱愛生活到極致的表現。從王石到羅紅,再到王秋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也開始用探險之舉,尋找著另一種自我,在世界之巔之極自由呼吸。這其中今典集團的董事長王秋楊的故事最為人稱道。她以堅韌的毅力逐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