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童話心理學圖書
人氣:41

童話心理學

(村上春樹*推崇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全新視角解讀童話里的心理學秘密)
  • 所屬分類:圖書 >心理學>心理百科  
  • 作者:[河合隼雄]著,[趙仲明]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44276870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5-03
  • 印刷時間:2015-03-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編輯推薦

童話誕生自每個人心中,隱藏著心靈深處的愿望

村上春樹推崇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全新視角解讀童話,讓你在童話世界里找到真正的自己

當我說到“故事”的時候,能全盤接受我的概念的人只有河合隼雄先生。恐怕今后也一直是這樣。能與河合先生相識,對我是莫大的鼓勵。——村上春樹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1928-2007),著名心理學家,日本及時位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對日本及世界民間故事有大量深入考察與研究。1992年獲日本臨床心理學會獎,1995年獲由日本政府頒發、專門授予學術貢獻者的紫綬褒章。

目錄

及時章 童話與心靈的構造

第二章 《特露德太太》:何謂“大母神”

第三章 《亨塞爾與格萊特》:遠離母親的心理獨立

第四章 《三個懶蟲》:惰性與創造力

第五章 《兩兄弟》:影子的覺醒

第六章 《玫瑰公主》:青春期

第七章 《忠誠的約翰》:謀術師的作用

第八章 《金鳥》:父性原理

第九章 《謎語》:男性心中的女性

第十章 《畫眉嘴國王》:女性心中的男性

第十一章 《三片羽毛》:實現自性的過程

后 記

在線預覽

及時章童話與心靈的構造

1、寫在前面的話

一個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人格。人在與生俱來的潛質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建立起各自獨特的人格。

作為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人,筆者聽不少人傾訴過他們的煩惱和問題,因此對那些不得已背負上沉重心理負擔的人經歷的人格形成過程抱有濃厚的興趣。

有個少女拒絕進食,被父母帶到我面前,她已經瘦到皮包骨頭,父母說如果再放任不管的話,她只有死路一條。有個中年男子對工作提不起興趣,消沉得什么也不想干,他說腦子里只有自殺這個念頭。盡管嘴上說自己沒有生活樂趣、意志消沉,但他在一個多小時中一直在傾訴痛苦,反倒讓我感到他身上有十足的活力。

還有一個學生,他自訴每當想要讀書時,看到自己的鼻尖便忍無可忍。面對一個因為看到自己的鼻尖就無法讀書,并為此痛苦不堪的人,我們會作何感想呢?在與各類人群的交往中,我不由得思考起人性中存在的差異,并開始著手研究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

大學生們提交的小論文“對自我人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的書籍”為我的研究助了一臂之力,這是我布置給他們的作業。令我吃驚的是,很多學生談到少兒時期的讀書經歷時,提到了童話與寓言故事,這出乎我的意料。其中,既有人提到像《格林童話》這樣的書,也有人提到某個特定的故事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讀了這些小論文,我再次感受到童話、寓言故事擁有的巨大力量。

當然,與此相反,也有人強調童話、寓言故事毫無意義,甚至有害。對他們來說,童話、寓言故事中的非現實性與非理性令人無法忍受。大概其中的單純性在他們眼里也十分可笑吧。他們認為,這種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和情感過于單純,過于形式化,脫離現實。有人甚至提出極端論調:給孩子們講這些不現實的故事很有害。

盡管有人強烈反對,但童話、寓言故事依然存在,我們甚至能感到它們正在復興。依照弗里德里希 馮 德 萊恩的話,如果追根溯源,“有證據表明,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巴比倫和埃及就已經出現了童話故事,公元前二千年誕生了印度和中國最早的童話故事,接著有了猶太人和希臘人的童話故事。”另外,正如瑪麗-路易絲 馮 弗朗茨指出的那樣,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之前,童話、寓言故事不僅講給孩子們聽,也講給大人們聽。

下面我將論述童話、寓言故事的這種意義。為此,我要先講一個和現代年輕人精神世界有關的“現代寓言故事”。我作為在現代社會從事心理治療的人,想向大家闡明:寓言故事不僅僅是過去的故事,也和現代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關。

下面的故事是一個患有“赤面恐懼癥”的年輕人在接受筆者治療時創作出來的。“赤面恐懼癥”是一種神經官能癥,患者的癥狀是一見人便臉紅,羞于與人交往,嚴重時無法與人相處。

山里住著一條蚯蚓。山上的泥土是綠色的,松軟黏稠,蚯蚓無法在這里挖洞安眠。不僅如此,泥土還會滲透到蚯蚓體內,刺痛它的全身。每當晴空萬里,火辣辣的太陽照射下來的時候,蚯蚓的身體便干燥到了極點。

春天,溫暖春風徐徐吹拂的傍晚,蚯蚓痛苦得直掉眼淚。眼淚濡濕它的身體,流到了山腳下。

第二天,蚯蚓睜開眼睛,發現自己躺在綠色的山腳下,淡藍的雨點打在身上。大量的泥土被雨水沖刷下來,蚯蚓就是和泥土一起,順著一條寬闊的河流被沖到了這里。這里有很多水,而且不是火辣辣的綠色的水。蚯蚓聞到了水的味道,戰戰兢兢地從河底向上爬去。

河中有一條魚兒。蚯蚓有些害怕,但魚兒十分熱情。起初,蚯蚓以為魚兒也是被水沖下來的,但它想錯了。魚兒似乎察覺到了蚯蚓的心思,非常同情它,便幫助它往上爬。魚兒成了蚯蚓及時個也是的朋友。最終它們爬到了氣息芬芳的黃色和桃色的山上。山上長滿了火紅的葉子。魚兒告訴我,不知什么時候,蚯蚓變成了既像活潑的魚兒,又像黑色妖怪的模樣。

這位年輕人并非對創作感興趣。他在接受治療時忽然想到了這個故事,便寫下來給我看,還用蠟筆畫了插圖。

讀完故事后,我首先想到開頭部分所寫的蚯蚓的痛苦,不正是這個無法好好與人相處、受困于“赤面恐懼癥”的年輕人的心情寫照嗎?主人公是一條蚯蚓,倒也新鮮。從來沒有聽說過以蚯蚓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不過,將總是隱藏在泥土里的昆蟲寫成主人公,明顯反映了這位年輕人由于患上赤面恐懼癥無法外出的狀況。痛苦不堪而落淚的蚯蚓,將年輕人的形象如實傳達出來。

蚯蚓被大雨沖到河里,遇見了魚兒,在魚兒的幫助下來到了芬芳怡人的山上,還變成了既像活潑的魚又像妖怪那樣的動物。

這個故事究竟意味著什么?這位年輕人是否變得比過去堅強,是否克服了神經官能癥呢?事實上,他經過長期治療和不斷努力后,漸漸有了好轉。不過,如果將兩者聯系起來,可以說這個故事預示了作者的未來。

2、意識與無意識

接受治療的人寫下這類故事,并加上插圖的事例不在少數。沒有從事過這類工作的人卻忽然產生了創作欲望,確實匪夷所思。有些人甚至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就是有畫畫的沖動。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創作的作品竟如此真實地反映出自身的精神狀態。

前面的事例也同樣反映出赤面恐懼癥患者的痛苦和對未來的展望。在這種事例中,大多數作者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品意味著什么。他們只是憑借內心的沖動進行創作,更確切地說,是毫無目的的“被迫型創作”。但是通過和我交談,將事態客觀化后,他們便會領悟其中的意義。

為了理解這種現象,我想引入“無意識”的概念。人可以有意識地行動,很多行為與想法是在意識的統領下進行的。不過在這里,我們假設人存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

就以前面的赤面恐懼癥患者為例。他明明意識到沒必要害羞和難為情,卻仍然面紅耳赤,自己無法控制。我只能說,這正是他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所致。

那么,他該如何向別人描述自己的感受呢?基于他的癥狀,我們將之命名為“赤面恐懼癥”。但這個名稱是否能讓別人理解他的感受?

理解有兩個側面。“赤面恐懼癥”這個名稱可以讓人從客觀上理解這個人患了一種神經官能癥,但無法讓人理解患者感受到的痛苦。所以僅僅知道名稱是不行的,它無法讓人產生以“共鳴”為基礎的理解。

讓我們來看一下年輕人創作的故事。主人公蚯蚓無法安眠,泥土滲透到體內,刺痛它的全身,直射的陽光讓身體干燥不堪。為蚯蚓提供水分的只有它的眼淚。讀到這里,年輕人不是作為“赤面恐懼癥”這種神經官能癥的患者,而是作為一個人,以人的感情直接打動我們。

人有了精神意識后,就在不斷磨煉中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構筑起來的意識一旦離開無意識的土壤,便會失去生命力。

我們獲得了太多有關太陽和雨水的知識,甚至喪失了對太陽和雨水的感受力。印象派畫家莫奈很好地表達了這一點。他說:“我多么希望生來就是一個瞎子,而后忽然獲得視覺,這樣一來,我就能不知眼前看到的東西原本是什么,而開始作畫。”

正如莫奈的感嘆傳遞的那樣,我們現代人知道得太多,很難體驗某件事原本的意義,就像暴曬在日光下的蚯蚓,面對著一個干枯的世界。將蚯蚓帶向幸福的是眼淚和雨水。自古以來,水經常用作無意識的象征。蚯蚓被眼淚潤濕和被雨水沖入河中,象征著向無意識世界的退行。

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從有意識的世界回歸無意識的世界,在這兩者之間建立起理想的關系嗎?否則,我們豈不是也會像陽光下的蚯蚓那樣干渴而死?因此,我們選擇了以童話、寓言故事為手段,回歸無意識的世界。下面就來探討一下為什么要使用這種手段。

3、童話、寓言故事是如何產生的

童話、寓言故事如何產生,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出發來探討,筆者則以心理學為研究基礎。為了說明這一點,先舉一個現代生活中很普通的例子。盡量運用現代的事例,是因為筆者發自內心地覺得,童話、寓言故事和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因如此,筆者才在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之余,對它們充滿興趣。

下面的論述中,筆者將提到很多事例。毫不夸張地說,在現代心理治療室里經常出現白雪公主、亨塞爾和格萊特,甚至是能施展吃人魔法的老太婆。當然,他們外表迥異,但揭開外表,他們與童話、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幾乎沒有區別。

關于童話、寓言故事的起源,筆者想舉一個例子。24小時,我在街區的一家書店里站著看書,不經意聽到了家庭主婦們的閑聊。她們說,有個孩子因為父親留學,隨他一起去了瑞士。孩子在瑞士生活時忘了日語,每天說德語。他最近回國了,立刻想起了日語,成績很快上升到全班及時名。

主婦們對這個“杰出少年”的故事津津樂道,但我明白這與事實有很大出入。她們說的少年無疑就是我的孩子。孩子去了瑞士和最近回國的確是事實,但忘記日語、成績很快上升為全班及時卻不是。

她們為何如此熱衷這個稍具常識便會懷疑其真實性的話題?煞有介事地談論一樁與客觀事實不符的事,也許是因為這個故事符合她們的主觀真實。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便不難發現我們人類擁有無數“杰出少年”的故事。

在日本,有擊敗妖怪的桃太郎和身材矮小的一寸法師。《格林童話》中也有許多“杰出少年”。希臘神話中,有一出生便偷走阿波羅飼養的牛群的赫爾墨斯,還有徒手扼死蟒蛇的嬰兒赫拉克勒斯。當然,不知偷牛能不能算得上“杰出少年”的行為,但在童話、寓言和神話中,確實存在大量瞞著家長獨自大顯身手的少年兒童的故事。這是全世界共通的。也就是說,人類喜歡這種超人式的“杰出少年”的故事。

瑞士分析心理學大師榮格非常重視世界上的童話、寓言和神話中具有共性并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他在致力治療時發現,上述形象與患者講述的夢境及胡思亂想的內容有共通之處。

于是,榮格提出將人的無意識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進行研究。他認為人的無意識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能夠創造出這些具有非凡特質的“杰出少年”形象,由此又提出了“原型”(archetype)理論。

我們回到上面的例子。表面上,少年確實跟隨留學的父親去了瑞士,過了一段時間又回國。但當存在于主婦們無意識中的那個有非凡特質的少年的原型發揮作用時,這個表面事實便轉化成了原型性的表象,并由于具有內在普遍性,因而在很多人中間流傳開來。事態發展到這一步,這個“故事”也就離童話、寓言故事只有一步之遙了,可能會發展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少年……”的類型。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可以這樣解釋產生童話、寓言故事的一個心理要素:在經歷原型性體驗時,人力圖更直接地將這種體驗傳達給別人,便產生了故事。這就是童話、寓言故事的起源。這種原型性體驗符合人的普遍心理,因此被很多人接受,并跨越時代一直流傳下來。

榮格這一理論解釋了題材和內容相似的童話、寓言故事為何能跨越時代與文化差異無處不在,但毫無疑問,他在童話、寓言故事的傳播問題上受到了批評。也有像本菲那樣視所有童話、寓言故事為印度佛教故事變體的人,所以我們不能無視故事的傳播。但以此來解釋所有的故事也說不通。

榮格沒有否定傳播的可能性,但不同地方獨立地存在著相似的故事卻是不爭的事實。需要注意,即使原型相同,但受到時代和文化的影響,其呈現出的表面事實也各有不同的特征。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少年原型中,希臘神話中赫爾墨斯和赫拉克勒斯的形象同日本的一寸法師和桃太郎就截然不同。除去他們都有非凡特質這個共通點,在細節上,因受不同時代和文化的影響而存在差別。

正如后面將要談到的那樣,榮格發現了很多原型。在特定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中,一個特定原型的力量能夠發揮十分強大的作用。例如我前面提到的,日本現代社會中,少年兒童原型的力量非常強大,母親幾乎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成長為“杰出少年”。她們無視孩子的現實能力和個性,要將孩子打造成英雄。當然,在現代社會成為英雄只需要進入大學就行了,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所有母親都這么期待,就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了。

如果沒有上述文化背景,我兒子從瑞士回國后成為“杰出少年”的故事,也不會如此打動主婦們的心。從這個視角來看,一個故事會與時代一起發生怎樣的變遷,令人頗感興趣,但本書中不會論及。

前面的篇幅中僅在心理學層面上對此進行論述,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方法。筆者認為,童話、寓言故事可以從多角度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并不具有排他性,可以互為補充。下面想在充分注意這一點的前提下,來討論怎樣研究童話、寓言故事。

4、對童話、寓言故事的研究

上面提到的童話、寓言故事,可以從多角度進行研究。當下,學者們正從民族學、民俗學、文藝學、心理學等視點開展各自的研究。麥克斯 呂蒂說:“我將童話、寓言故事視為文化史、精神史的文獻來研究,觀察它在社會層面發揮的作用。心理學認為故事是心理過程的表露,研究它對聽眾或者讀者的影響,文藝學則力圖找到童話、寓言故事形成的緣由。”

學者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積累了眾多研究成果,但筆者對其中的心理學研究最為關注。作為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師,筆者將依據此前論述的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和原型理論,對童話、寓言故事進行考察。下面闡明具體的研究方法。

首先論述神話傳說與童話、寓言故事的關系。我們將故事視為對無意識心理過程的表達,這一點與體裁無關,但我們暫且還是要進行一下區分。與童話、寓言故事相比,傳說往往與原型性體驗中的特定人物和地點有關。麥克斯 呂蒂認為:“傳說離不開具體場景,它與特定的地域牢牢結合在一起。”

與傳說相比,童話、寓言故事往往干脆遠離特定的地點和時間,更容易接近故事的內在現實。它用“很久很久以前,在某個地方……”開頭,一下子將受眾的心從外部現實帶往原型性體驗中的世界。這一特征正如麥克斯 呂蒂所說:“童話、寓言故事是抽象化的現實,傳說則是加強現實性的想象。”“童話、寓言故事中出現的彼岸是勻稱的世界,傳說中出現的彼岸是扭曲的世界。”

榮格學派的弗朗茨就傳說與童話、寓言故事的關系發表了頗有意思的觀點。她說自己在瑞士某鄉村,就傳說中與事實有關的問題拜訪當地人時,發現存在兩種類型:一是將原型性主題巧妙轉換后的童話、寓言故事,另一種則是極其一般的片段性故事。

這為探究童話、寓言故事的起源提供了可供考量的余地。芬蘭學派對這一問題充滿熱情。安蒂 阿爾奈認為,童話、寓言故事中的原型,在傳播的過程中逐漸發生了退化變形。但正如弗朗茨強調的那樣,也存在故事經過傳播和再創作,不斷變得凝練的可能。這一觀點不無道理。

神話在素材是原型性的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但作為與民族和國家確立自身主體性有關的事物,它經過有意識的文化上的雕琢。因此,在探求原型性素材的意義上,我們可以將神話、傳說、童話及寓言故事視為相同的體裁,但是否還應該看到,神話與傳說更受到有意識的統轄?實際上也有些神話和傳說,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失去了與特定場所及國家、文化等的聯系,變化為童話、寓言故事。

可以說童話、寓言故事就是這樣經過不同時代和文化的洗禮,保留了最核心的部分。我們可以認同榮格的觀點。他曾經通過童話、寓言故事對“分析心理學”進行深入研究。

將童話、寓言故事視為無意識的心理過程的反映,我們能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其中存在原型。但更大的問題是要理解原型,僅僅依靠理性的理解是不夠的。下面舉一個例子。

榮格住在東非埃爾貢山中的居民家里時,得知居民們崇拜日出時的太陽,便問:“太陽是神靈嗎?”居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還覺得他的問題太過愚蠢。于是榮格指著已經高高升上天空的太陽追問:“你們說這時的太陽不是神靈,從東邊升起的時候卻是神靈?”居民們被他的問題問倒了。老酋長解釋說:“高高在上的太陽的確不是神靈,但東升時的太陽是神靈。”對此,榮格有深入的理解,他在自傳中寫道:

我的理解是,人的靈魂在誕生之初就開始憧憬光明,它無法克制想要逃離原始黑暗的沖動……黑人們被清晨太陽升起時具有深層意義的體驗深深打動。他們認為光芒出現的瞬間便是神靈,給他們帶來救贖和解放。這是瞬間的原初體驗,若把太陽稱為神靈,這種體驗便會消失,并被忘卻。

把握這種體驗,對那些固守理性思維的人來說恐怕極其困難。太陽究竟是不是神靈?如果是的話,應該自始至終都是神靈……如此思考問題的人無法把握原型性的體驗。

這里舉了太陽的例子,實際上很多神話和童話、寓言故事都與自然現象極為相似,有學者特別強調這點也在情理之中。馬克斯 繆勒就將太陽的運行視為一種英雄神話。在他的解釋中,英雄被怪物吞到腹中,因此太陽到了夜晚就消失了;英雄殺死怪物后重新現身,太陽便在清晨再次出現。

這種理解和研究確實具有一定意義。但問題不止于此,我們不能忘記這里還存在一個心理上的問題。神話學家凱倫依認為,真正的神話并非用于解釋事物,而是為了奠定事物的基礎,這一觀點也適用于童話、寓言故事,給我們很大啟發。可以說,童話、寓言故事并不是單純用來解釋自然現象,它與人體驗自然現象后的心理反應密不可分,為了讓這些體驗深刻地留在心靈深處,才誕生了這些故事。

在這里,我們必須區分清楚談論原型時總能感覺到的矛盾。理解原型需要上述主觀體驗,當然,必須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體驗。

如果無視這一點,自始至終只停留在談論童話、寓言故事中的原型性主題這種理性工作上,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也就成了研究美女骨骼那樣空洞無味的東西。盡管作為一種“學術研究”可能有一定價值,但研究美女卻損壞了她之所以為美的根本,豈不令人遺憾。不過,如果太為美女的美貌打動,過于關注童話、寓言故事中的感性層面,又難免招來“不是學術研究”的批評。

因此,當我們用自己的方法來研究童話、寓言故事時,便會出現一些矛盾。不過,人的心理本來就建立在二律背反基礎上,即便存在矛盾,也只能用這種方法來討論問題。

榮格敘述自己是如何理解埃爾貢山中居民的體驗時,說“瞬間便是神靈”,我們可以從很多童話、寓言故事中看到這個決定性的瞬間。例如《格林童話》中《青蛙王子或名鐵胸亨利》的故事里,小公主將處處糾纏自己的青蛙狠狠摔向墻壁的瞬間,又如《玫瑰公主》中,王子親吻昏睡百年的公主的瞬間。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榮格認為,這個重要瞬間的原初體驗非常重要,“若把太陽稱為神靈,這種原初體驗便會消失,并被忘卻”。青蛙被摔向墻壁的瞬間變成了王子,公主被王子親吻的瞬間醒了過來,在童話、寓言故事中,這個瞬間的意義被描繪得十分生動。

因此,在此進行“解釋”(下面還將繼續這種庸俗的嘗試)也許正是在喪失原初體驗。正如弗朗茨恰如其分的闡述:無論怎樣解釋童話、寓言故事,都無法超過它們本身。

榮格非常關注成長中心理成熟的過程,將之命名為“自性的實現”(或稱為自性化)。上述瞬間正是以此為支撐的。這個問題后文將有詳述,這里要闡明的是,我認為童話、寓言故事描述的正是這一過程的某個階段。

本書主要以《格林童話》中的故事為例來進行討論。有些部分只舉出其中的重點段落,有些地方則需要通過好幾個段落來進行篇幅較長的論述,希望讀者結合自己的內心體驗進行閱讀。

……

媒體評論

當我說到“故事”的時候,能全盤接受我的概念的人只有河合隼雄。恐怕今后也一直是這樣。能與河合先生相識,對我是莫大的鼓勵。——村上春樹

童話和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對于任何問題,都一定準備好了某個令人信服的答案等著你。——河合隼雄

童話對所屬的大眾文化與社會思想具有某種補償作用。——榮格

河合隼雄是日本心理學界首屈一指的大師級人物,充滿魅力。——《中華讀書報》

各種小說、漫畫或者電影中的故事都可以在《童話心理學》中找到解釋,無論什么時候讀都不過時。——熱心讀者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能大致了解童話故事背后的心理問題,比較淺顯,里面有些心理術語都比較易懂,如果喜歡深究心理的朋友還可以專門配合讀一讀心理的書籍

2017-11-13 12:28:21
來自liguang**的評論:

這本書是對童話的精神分析。是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好教材!

2015-09-18 21:47: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薄,一口氣讀完了,很獨特的視角,從精神分析角度剖析經典童話

2015-12-28 23:18: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真是一本好書,解決我心中很多困惑。以前看童話和寓言,總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現在豁然開朗。推薦大家都讀讀。

2016-02-01 17:12:19
來自郁城**的評論:

非常喜歡這本書,里面對童話里人物的分析很深刻,語言卻通俗易懂。如果喜歡文學,也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讀這本書一定會有所收獲。

2016-01-21 03:33:53
來自liane00**的評論:

這本書能看完是真愛啊,里面的舉例的故事也不是每個人每個故事都看過,要把里面提到的故事一起結合看才有用!

2017-10-05 18:56:39
來自祿蠹**的評論:

對童話不太熟 可能會聯系不上 童話大多都以忘記 但內容還是不錯的 對童話多了些黑暗面的認識

2015-12-19 22:48:17
來自雨色天**的評論:

學習沙盤游戲時老師推薦的,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解讀童話的內涵。

2016-06-19 22:07: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讀這本書需要些分析心理學的基礎,通過理解對童話的解讀來理解沙盤很有幫助。

2016-09-02 07:46:15
來自xinx5xi**的評論:

很喜歡,榮格派的精神分析風格,分析的童話內容主要摘自格林童話和日本民間童話。

2016-05-27 21:15: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有點失望,河合隼雄先生的書,只有那本《心理治療之路》比較好~

2015-11-05 00:59:44
來自愛***(**的評論:

這本書是一個專業老師介紹的,挺好的一本書,想了解童話背后的原理,值得讀這本書

2017-11-02 17:41:06
來自***(匿**的評論:

有位大家推薦的書,雖是日本作者,但學術研究不論國籍,拋開國籍研究點童話心理學也不錯

2017-06-25 21:59:59
來自元***姐**的評論:

看看玩玩,從自己喜歡的童話中看自己的心理了。

2017-06-27 21:39:52
來自萌玲玲**的評論: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很有新意!

2016-11-05 09:04:5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的書,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童話中的原型,對于學習榮格的理論很有幫助。

2017-06-11 20:57:59
來自珍妮茶**的評論:

河合隼雄的著作,準備好好研讀一下,感覺他是個非常懂孩子、愛孩子的心理學大家,《孩子的宇宙》如雷貫耳!而且他還對繪本有研究,我越來越喜歡他了!

2015-08-19 22:43:57
來自包塔**的評論:

童話心理學 讓我們用童話的方式同孩子交流,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這本書用全新的視覺讓人感動

2017-09-08 11:07:53
來自丁香開**的評論:

童話心理學確實很像給孩子在講一個童話。以故事的形式來解讀孩子們的心理,對治療師有幫助。

2017-11-08 16:27: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童話心理學 集心理咨詢師、心理教師、媽媽角色于一身的我,對于這本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童話及兒童心理訴求的書,是非看不可的

2017-07-06 08:25: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之前看過一本類似的,這次不知道會有什么養的火花迸濺呢~~好期待,好喜歡冬天看書的感覺,和老公依偎著看書是晚上最大的享受!!在當當買書已經成為生活習慣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大促活動!

2016-12-20 09:42:22
來自joyeven**的評論:

當我說到“故事”的時候,能全盤接受我的概念的人只有河合隼雄先生。恐怕今后也一直是這樣。能與河合先生相識,對我是莫大的鼓勵。

2017-10-18 09:54:3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在大師的引領下才明白為何多年從未讀懂童話!!與河合隼雄的分析理念一見如故!一讀再讀!

2017-02-05 23:46:14
來自r***g(**的評論:

河合隼雄的書我 能說,都很推薦嗎?好讀易懂,非常的有啟發,也讓我們多一個讀童話的視角

2017-04-22 10:39:45
來自豆豆是**的評論:

榮格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童話,光是這一點就足夠吸引人的了。書里列舉的童話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從小就讀那些可愛的童話故事,卻未曾想過它的深層含義,這本書給人以新的視角,很值得閱讀、推薦!

2015-06-04 11:13:02
來自osirisx**的評論:

河合先生的作品,言辭幽默風趣。從分析心理的角度,把成人所忽視的那個牽動我們人心靈的童話的價值再次呈現到我們眼前,讓我們可以再次尋回這個心靈的寶庫!

2017-10-30 12:59:04
來自肉***8(**的評論:

有點深奧,有很多心理學方面的術語,對童話在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解讀

2017-06-06 20:40:1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君县| 浦城县| 陆良县| 南安市| 宁海县| 平凉市| 绥中县| 莱州市| 梁河县| 东乡县| 麻江县| 三都| 教育| 健康| 东兰县| 海城市| 都匀市| 阜阳市| 民县| 博野县| 永定县| 吴旗县| 海兴县| 喜德县| 沾化县| 南和县| 遂溪县| 富源县| 屯昌县| 金阳县| 玉树县| 凤山县| 称多县| 紫阳县| 日照市| 蒙自县| 昌图县| 容城县| 大渡口区| 海城市|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