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一位非凡的人物。或許沒有別的東西能比他的出版物——600多篇科學論文、論著、短文、綜述和見解——更好地反映他的才華、興趣及影響的寬度和廣度。1901年3月,愛因斯坦22歲時,在一本德國期刊《物理學雜志》上發表了及時篇科學論文:他的一篇文章是1955年去世前幾個月發表在期刊《共同事業》上的短評。在這54年里,他的著作涉及相對論、量子物理、民族主義、猶太文化和宗教、戰爭、和平以及教育等領域。確實,愛因斯坦的著作如此豐富,甚至許多最了解他的敬慕者也不熟悉所有這些作品。
艾麗斯·卡拉普賴斯(Alice Calaprice),自由編輯和作家,著有《愛因斯坦語錄》(The Quotable Einstein)和《親愛的愛因斯坦教授》(Dear Prof. Einstein),與特雷弗·利普斯科姆(Trevor Lipscombe)合著《愛因斯坦傳》(Albert Einstein:A Biography)。她擔任普林
愛因斯坦大事記(1879-1900)
1887年
馬赫(Ernst Mach)發現超聲標度。
美國物理學家邁克耳孫(Albea Michelson)和莫雷(EdwaM Morley)試圖測量地球通過"以太"(ether)的速度。他們使用了干涉儀,人們設計這種儀器來產生光干涉條紋(有時在清晰的絕緣玻璃上看到的一系列暗淡的、不規則的、大致平行的不同顏色的譜線),他們期望在儀器轉動90度時會看到原有條紋的移動。這將表明,沿地球轉動方向測量的光速不同于在與此垂直的方向測量的光速。但他們沒有觀測到干涉條紋的移動。稍后對這一實驗的理論探討有助于愛因斯坦的工作:1892年斐茲杰惹(George F.Fitzgerald)和1895年洛倫茲(Hendrick A.Lorentz)各自獨立作出的說明表明,這種"零"效應("null"result)可以用物體在以接近光速運動時沿其運動方向會收縮(與相對物體靜止的觀測者測得的長度相比)來加以說明。
……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物流還算給力,折扣還不錯!
愛因斯坦年譜,了解一下偉人的脈絡吧。
好。
得加強外包裝
,其他科學家的工作,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發展以及國家和國際事件。本書生動有趣,資料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