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的流動》是閻云翔根據其博士論文而改寫的專著,主要關注了人類學領域中一個十分經典的研究問題,即禮物交換。作者在黑龍江省一個農村生活了七年,并為撰寫本書又兩度回訪。通過參與觀察、深描等人類學方法,關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禮物交換及其文化意義。閻云翔在更新了傳統人類學關于該問題的經典解釋理論的同時,也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中“非制度化”的特點,并探討了農村社會的社會結構。
天上下雨地上滑,各人摔倒各人爬。
親戚朋友扶一把,酒換酒來茶換茶。
生育、婚禮、拜壽、喪禮;定情、求助、付酬、拍馬,世界上所有的社會都逃不開禮物交換。
從每個家庭都有的“禮單”出發,一路洞察“人情”與“面子”,處于關系網絡中的中國社會。
美國亞洲學會列文森獎得主、文化人類學教授閻云翔成名之作。
閻云翔,1954年生,師從著名學者張光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類學教授。著有《禮物的流動》、《私人生活的變革》《中國社會的個體化》等著作。其中,《私人生活的變革》曾獲美國亞洲學會列文森獎。
譯者:
李放春,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副院長。北京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博士。
劉瑜,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學士、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
中文版自序
致謝
1 導論:人類學中的禮物與中國社會
人類學話語中的禮物
中國社會中的禮物饋贈與人際關系
本項研究的框架
2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點的概述
下岬村的源起
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
身份群體及其近來的變化
親屬結構
3 禮物世界:初步的分類
分類范疇和禮單
儀式性場合中的表達性禮物饋贈
非儀式性情境中的表達性禮物饋贈
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禮
4禮物經濟與關系網絡
村民們的隨禮開支
義務性禮物饋贈與關系的培養
禮物饋贈與行動中的關系網絡
5 鄉村社會中的關系結構
本土的關系概念與地方的小世界
關系網絡的型構
實踐性親屬關系與私人網絡:深層的含義
6 互惠原則與人情倫理
饋贈規則和互惠的變化
人情和禮物交換的道德性
人情的情感方面和禮物交換的意義
關于人情的一個嘗試性概括
7 禮物交換關系中的權力與聲望
禮物交換的不均衡
社會等級中的單向饋贈
非均衡互惠和社會等級的再生產
收禮榮譽與送禮競爭
8 婚姻交換與社會轉型
彩禮和嫁妝:人類學概念和地方性術語
新郎家的婚姻投入:舊形式和新形式
新娘家的婚姻投入:從間接嫁妝到直接嫁妝
新娘和新郎:婚姻交換中新的能動者
婚姻交換的性質:償付、資助和家產繼承
9 結論:社會主義、關系、人情與禮物
禮物和中國的禮物
重審關系和人情:基本形式和擴展形式
禮物經濟和社會主義:復興還是轉型?
附錄 中國的孝敬與印度的檀施
—非對稱性禮物饋贈文化的人類學分析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地圖
1. 下岬村街區圖
2. 雙城縣的村莊
表
1.1990年下岬村的隨禮花費
2. 王家經濟往來記錄,1984—1990年(元)
3. 劉家隨禮記錄,1991年1—6月
4. 許家婚禮禮單,1988年
5. 下岬村私人網絡的構成
6. 夏家和非夏家之間私人網絡的比較
7. 私人網絡比較
8. 新郎家的婚事開銷(元)
9. 兩份彩禮單的比較
10. 新娘家的婚事支出(對比新郎家的聘金)
圖
1. 禮物饋贈關系與關系結構
2. 禮物饋贈關系中的權力與聲望
3. 新郎家婚事支出的變化,1950—1993年
禮物交換關系中的權力與聲望
盡管表達性和互惠性在人情文化的創建方面占據著突出的位置,然而下岬村民的禮物交換卻并不總是平衡的。禮物的不對稱流動司空見慣,尤其是在等級性社會關系背景當中。在許多情況下,非均衡的送禮牽涉到其他形式的社會交換,因而產生人際關系中的權力和聲望。出于對等級情境下禮物交換的關注,我在本章中主要探究兩個問題:及時,誰從禮物交換中獲得了聲望和權力——贈禮者還是收禮者?第二,在社會等級體系中不對稱的禮物朝向哪個方向流動——是朝向地位高者還是地位低者?
這兩個問題早就吸引了人類學家的注意力(參見Malinowski1984; Mauss 1967),并一直是個重要的論題。大多以往研究的結論認為,是贈禮者通過將收禮者變成債務人而獲得聲望和權力,因而在非均衡的交換中,禮物通常是沿著社會等級向下流動(參見Befu1966–67; Raheja 1988; Sahlins 1972; A.Strathern 1971; Vatuk andVatuk 1971)。葛里高利進一步斷言,贈禮者的優越性是“全世界禮物交換體系的共同特征”(Gregory 1982:47)。
然而,下岬村的禮物交換體系呈現出與這些早期結論截然不同的景象:收禮而不是送禮被認為是聲望的象征。在某些情況下,禮物沿著社會地位的階梯向上單向流動,而收禮者仍然保持著對贈禮種類型的非均衡互惠:一種源于家庭的發展周期,另一種源于社會地位的鴻溝。我的分析集中于后者,即在身份等級中,禮物從下層向上層的單向流動現象。我進而討論支撐這種單向送禮的社會–文化機制,并試圖解釋為什么下岬村的個案展示出與以往的研究大相徑庭的特性。,我將論述對所有禮物交換研究來說簡單然而核心的問題:為什么人們要參加饋贈活動?下岬村隨禮行為的模式表明,是收禮的榮譽驅動著村民們隨禮。
禮物交換的不均衡
在我進行田野調查期間,許多村民抱怨隨禮太多,令他們不堪重負。抱怨隨禮開銷太大的同時,他們又試圖向我表明他們并不小氣,相反,他們十分懂人情,在隨禮時總是力求慷慨。結果,一半以上的下岬農戶一年需要在隨禮上花費500元甚至更多(參見第4章的調査結果)。談到隨禮上的經濟負擔,大多數村民堅稱他們送出的禮要比收到的禮多。
如果這么多的村民送出的禮比收到的禮多,那么這些禮物流向了何方?換句話說,有沒有人收到的禮比送出的禮多?據普通村民所言,答案是“有,是干部”。他們把最近隨禮風的興盛歸因于干部們的居心不良。下岬的一個教師說:“現在人們想方設法操辦各種典禮,從中收禮,報紙上對‘送禮風’批評得越多,它刮得越厲害,為什么?因為這陣風是從上而刮下來。所有這些新風氣是干部們和上面的其他人制造的,因為他們可以收禮,不用考慮回禮。”禮物交換關系中的權力與聲望然而,當我向村干部提出同樣的問題時,他們卻全都否認他們曾經不回禮。一個干部堅稱:“那會使我顯得像個不知羞恥、不懂人情的人,沒有人愿做這樣的傻事,損害自己的名譽。”然而一些地方干部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抱怨他們的上司:他們向鄉里的或縣里的國家干部送禮,但那些人卻不回禮。
受訪者含混而矛盾的回答給了我很大啟發,并引導我就禮物交換的平衡問題做了一項特殊的調查。我發現禮物的不對稱流動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家庭發展的周期和社會地位等級。前者是每個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過程,下岬村民們對此并未特別關注。后者只在收禮者和送禮者社會地位懸殊時才引起不對稱的送禮,在這個背景下,一些人(大多是干部)確實只收禮而沒有盡回禮的義務。
首先讓我來解釋一下為什么家庭的發展周期可能引起禮物的非均衡流動。分家后,年輕夫婦需要在經濟上、社會上鞏固他們自己的小家庭,他們也得判斷要和誰建立長期的禮物交換關系。由于在孩子長大前,他們操辦儀式的機會不多,至少十年內,他們只能涉身于單向的隨禮。在這期間,年輕的夫婦是注定的送禮者。而且由于人際關系在長時期內可能發生的變遷,他們的一些禮物會得不到回禮。每個家庭都要經歷這個時期,但有些家庭要比其他家庭承擔更多的風險。如果一個人想在村里出人頭地,他就需要盡可能大的社會關系網,因此,他必須冒險給那些以前從未有過、以后也許也不會再有禮物交換關系的人隨禮。
在家庭發展的階段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如果一對老夫婦在分家后獨成一戶,他們必須償還家庭發展早期所欠的禮債,卻難得有機會為自己操辦儀式,除非是子女們為他們操辦壽宴(據有些村民所言,在隨禮中討回“債務”正是近年來過生日越來越重要的原因)。結果,雖然老年夫婦也從子女那里收到孝敬禮,禮物還是從那些老年家庭單向地流回網絡中的其他家庭。
因為隨禮與家庭慶典密切相關,單身漢和沒有孩子的夫婦也被迫處于單向送禮者的位置。這里單身漢是指30歲以上并獨立門戶的未婚男子。1991年,下岬村有九個單身漢和三對沒孩子的夫婦。此外,有三個30歲以上、將來也不太可能結婚的單身女子,但她們都要么與父母要么與兄弟住在一起,在社會生活包括禮物交換中沒有自立門戶。這九個單身漢不得不參與親友的隨禮儀式,而他們自己卻沒有任何操辦家庭慶典的機會。一個62歲的單身漢告訴我,過去30年中,他已經參加了上百次的禮物交換儀式(每年3—4次),但他從來沒有收到任何回禮。他解釋說,他努力把參加儀式的數目壓縮到最小,但仍然不得不參加其中一些,比如侄子的婚禮或鄰居生孩子的慶典。沒有孩子家庭的情形也一樣,因為他們沒有理由操辦任何家庭儀式,卻仍然不得不給近親們隨禮。這些人實現平衡互惠的途徑是從禮物交換的循環中撤出來,但這反過來會削弱他們在村中本已低下的地位。除了給親屬隨禮的義務,日常生活中物質扶持的需要和精神歸屬的需要,也驅動單身漢和沒孩子的夫婦在禮物交換的博弈中充當著長期的送禮者。
在特定環境下,地位差異會構成打破禮物流動平衡的另一種社會力量。在第3章,我討論了稱為孝敬的禮物,它是年輕一輩向老一輩送的禮,不求回贈。事實上,在代際饋贈中,相反的流向是不合理的。 這樣的送禮象征著年輕人對老人的感激和尊敬,因此,一個人收到的禮物越多,他就越榮耀。老村民常常展示他兒子(女兒、侄子或其他小輩)近期送來的禮物,并樂于聽見別人的溢美之辭。在這方面,禮物的單向流動以象征的方式再現了兩代人之間的輩分差距。
公共生活中單向的、向上的送禮也存在于下屬和上級之間。據一些老人們說,1949年以前,親屬網絡之外的禮物交換很少見,很少有村民與外界的大人物有關系。最通常的上下往來是在地主和佃農之間。所有的受訪者都說,在慶典性的場合或農歷新年期間,佃農要給地主送禮以表達敬意。然而,地主通常不直接回禮,但他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向佃農提供好處,比如收獲之后允許佃農的孩子們拾莊稼,或在年終舉辦一場酒宴。當佃農操辦儀式時,地主可能派個代表來送禮;他一般不會親自來,除非雙方之間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 村民用面子上的差異來解釋儀式上地主的缺席。他們告訴我,地主的面子比佃農的要大,所以即使是地主派人送來了禮物也已經被視為榮耀了。除了地主–佃農的關系,日常生活中還存在一種村民與地方官員之間的上下關系。但地方官員很少卷入村莊生活,所以只有一小部分村民涉身于與低層官員的禮物交換關系中。對于大多數村民來說,官員屬于一個高不可攀的世界。
1949年后,尤其是在集體化時期(1956—1982年),一種新的社會等級制迅速替代了社會生活中親屬關系的支配地位。下岬村的等級體系包括六類等級群體,干部處于頂端,所謂的四類分子處于底層。
這個新的社會等級體系對禮物交換最引人注目的影響是,在公共生活中,單向的、向上的禮物交換變得更精致復雜了。與革命前的實踐形成對照,由于國家對村莊生活滲透的強度和干部權力日常往復的運用,單向送禮的新模式涉及幾乎所有的村民。單向的送禮有三種形式:(1)村民送給干部,(2)低層干部送給上級,以及(3)村民送給城里的親戚。這種非對稱送禮的新形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感覺蠻不錯的哈
書很不錯,價格實惠
好書。好好好好好好。
內容很不錯。
書的質量很好。
終于等到這本書出新版了,原先只有快要翻爛了的復印本
很棒的書,滿分好評!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浮躁風氣下,碎片、速成、厚黑、成功學,哪能比得了有趣有料接地氣的社會學!
還沒讀。印刷和包裝精美,物有所值。讀后再來追評
好書,經得起歷史檢驗
寫的比費老的《江村經濟》好,但結論似乎不如之后的《私人生活》有意思。裝幀設計非常好看,可惜編輯的校對功夫也非常糟糕,129頁的表格中有錯別字,183頁的表格中箭頭方向錯誤,另外還有幾處可能是譯者輸入出錯的非常簡單的病句。
包裝很好,字體印刷清晰,價格很便宜,比去書市便宜還送貨上門,超值。
操!每次都要求評價五個字以上你有毛病吧……
還不錯,(* ̄3 ̄)╭??小花花砸你
又買買買,一起評論好了。
寫論文翻了好多遍!
啊啊啊啊啊
很不錯的書
很好很好很好
對這部分內容還是很感興趣
心儀已久的精典之作,趁活動果斷出手,拿在手里心情是喜悅的,先收藏了以后慢慢品,深入看過后再詳細評價。為當當點贊!這快遞箱子太薄了,快遞公司也不盡職盡責,受影響的還是消費者。沒事誰愿來回換貨,麻煩不說,關鍵是換來個塑料袋包裝,質量更差,真是堵心。希望盡快用上厚一點的環保箱子,貨送到,箱子拿走,兩便利。
Satisfied
書香,封面大方
還沒有看,就是價格太貴
哈哈哈哈哈哈哈
書很棒,值得收藏。
和好好好紅紅火火好好很好
這一陣子買了好多好多的書,一直在當當網買,很放心,質量有保證。
不錯,老師推薦的
禮尚往來,是具體的,實在的
劉瑜老師的推薦,起了護航的作用。社會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非常受用。
跟他的親密關系的變革一樣,價值不懷疑。但不耐看。
之前讀過電子版 買來收藏的 書質量很好 很喜歡
禮物的流動,對一個村莊的互惠規則和社會網絡描述的比較透徹
我老家也有這樣的情況,但我寫不出這樣的著作。實在應該好好學習。(劉瑜老師參與翻譯哦)
同學在讀社會學研究生,給我推薦了這本書。一直在為禮物而頭痛,這本著作給我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參考文獻一章多達26頁,作者對此問題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