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實地調查和考察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寫下了諸多不朽篇章。本書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的作品。在本書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的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費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蘇吳江縣城。1920年入振華女校(今蘇州第十中學)。1928年夏天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及時附屬高中,秋天入東吳大學醫預科。1930年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獲學士學位。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獲碩士學位。1936年秋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攻讀人類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8年秋回國,任教于云南大學社會學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社會學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人類學教授。1980-1985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85年起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人類學教授。作為社會活動家,曾擔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重刊序言 鄉土本色 文字下鄉 再論文字下鄉 差序格局 維系著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別 禮治秩序 無訟 無為政治 長老統治 血緣和地緣 名實的分離 從欲望到需要 后記
一本有意思的小冊子,可以了解到鄉土中國的很多事情。
作為一個農村娃,來到不大不小的城市奮斗了10年有多。重新看到描寫鄉土鄉音的書籍,倍感親切,同時,對照費老的說法,在思考我們農村人的各時表現,發現太到位了,謝謝!!!
值得推薦一本書,費孝通的年輕一代的作文,寫的做的很真實
費孝通這個本子很薄,但是理解中國鄉村社會的經典
雖然有部分發生了折痕,但是總體水平不錯,畢竟是費孝通先生的大作,貴在內容!!!!
費先生的《鄉土中國》可謂是 深刻剖析和 闡述中國社會問題的一本優秀的社會學巨著。篇幅短小,卻是字字珠璣。
這本書可讀性非常強,買這本書回來讀也是豐富自己的閱歷
經典之作,無需多說,現在人人都是judger,之前的學者可以好好做一個描述者是多么難得
買這個不如買另外的全集,排版紙質都要好些,世紀人文系列叢書·世紀文庫:鄉土中國(修訂本)
薄薄的一本小書,寫出了一個真實的鄉土中國,雖然是費孝通先生早年的研究成果,但是,現在看在,依然如此,確實寫出了中國的實質。當年的學者,是真的認真搞研究的!
這本書就不用多介紹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僅僅只有費先生《鄉土中國》的講稿收錄而不像其他出版社出版的還附帶有費先生其他相關的論述,但是畢竟價錢和厚度在那里放著,也無可厚非。
本書我給了五分,不僅僅是因為這是費孝通先生的書。更主要佩服費先生的洞察力,這么多年過去,許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本書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范、社會變遷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費孝通說: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
孝通先生之大作,讀鄉土中國,了解鄉土農村,為了更好發展
學術大家的學術大作,深入淺出,解讀作為農耕文明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社會如何圍繞著"土"建構出的獨特人際關系,運作模式。讓讀者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這片土地。
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費孝通先生呢很出名
研究中國鄉土的專業書籍,而且是上世紀的大師費孝通先生的著作,值得一讀
費孝通作為中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其作品不可小視。
讀完余世存的《世道與人心》之后買了很多關于民國文人書 費孝通之前讀過他的傳記 這本書薄但是精辟如理 非常好
大師經典之作,中國傳統社會的基層結構如今已面目全非。
費孝通的作品,雖然刻著時代的烙印,但的確直白的道出中國的性質就是鄉土
好書!書雖不厚,但卻揭示了中國這一鄉土社會的許多特征。平時看書的時候,老有作家引用這本書里面的話,買來讀完,確實很好。它可以揭示好多中國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費孝通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研究中國農村的經典之作。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專業不可不讀的書,其學術觀點遭到爭議,但其學術精神飽受贊譽。
《費孝通:鄉土中國》推出的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和《皇權與神權》四篇著作。薄薄的一本小書,寫出了一個真實的鄉土中國,這是費孝通的經典著作,是社會學、三農等專業入學必讀作品,可供社會學工作或教學、研究者參考。
費孝通先生關於中國鄉土社會研究的論著 這是在中國現代化對於地域傳統秩序的衝擊之前 抽絲剝繭的梳理與分析 於今看來 有極為珍貴的價值 也助於我們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鄉土文化和生活狀態。簡明精道 字字如金。
鄉土中國,雖然描述的是解放前的中國。近百年過去了,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的鄉村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依然還在。了解過去的中國農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當今的農村,這也是此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