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科學文化譯叢”之一,是作者一部長時段的科學史著作,通過廣闊的歷史畫卷,本書展開了西方科學文化成長的歷程,并重點探討了作者所關注的“科學的自主化進程”與“科學的合法化進程”問題。作者在對早期現代西方、古代中國、中世紀伊斯蘭的科學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以后,意識到科學在當代的顯赫地位并非與生俱來的,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即今天所說的科學)才開始演變為人類認識活動的典范,此后科學很快就成為現代性和現代文明的主要標志。在現代科學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神啟(基督教的認識體系)、自然哲學與真理的關系就像一個“三角結構”,神啟和自然哲學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從而百川歸海似的達到真理。
作者:
斯蒂芬 高克羅杰,英國著名歷史學教授,悉尼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還是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的正式成員、國際科學史科學院的通訊成員,因為科學史與數學史領域內的杰出貢獻,2001年獲得澳大利亞的百年紀念獎章。高克羅杰對科學史有較深入的研究,尤其關注比較歷史學的研究,本書是他一系列科學文化研究著作的及時部。
譯者:
羅暉,博士,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曾任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區管理處副處長、辦公廳調研室調研一處處長、中國駐美使館科技處一等秘書、中國科協調宣部副部長、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與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以及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技戰略與政策、區域創新研究、科技人才、國際科技合作,科學傳播等,主持 “國家科技評估制度研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十三五規劃專題研究”等課題30余項,50余篇。
馮翔,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文化、科學傳播,十余篇,主要學術成果為專著《判決性實驗——拉瓦錫化學革命研究》(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與袁江洋研究員合作完成,為及時作者。
l 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此書的內容時刻提醒著我們……作者作為哲學史家的輝煌成就。
——《泰晤士文學增刊》
l 一個激動人心的計劃……一種令人難忘的表達方式……將許多高深的素材融為一體。
——《自然》
l 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五百年間西方科學的興起,揭示了促使新的科學文化發展的動力和誘因。
——《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