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于是之漫筆圖書
人氣:32

于是之漫筆

戲劇評論家童道明編選 濮存昕梁冠華何冰吳剛等特撰文紀念
  • 所屬分類:圖書 >藝術>戲劇藝術/舞臺藝術>話劇藝術  
  • 作者:[于是之]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6393133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2
  • 印刷時間:2017-01-25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輕型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于是之先生的散文漫筆精選,由著名戲劇評論家童道明先生編選,還附有諸多評論家表演藝術家演員寫的關于于老的文章。另附有多幅首次公開的珍貴照片。

編輯推薦

戲劇評論家童道明編選

濮存昕梁冠華何冰吳剛等特撰文紀念

是之是一位頗得藝術三昧的人,特別是深諳中國傳統藝術的大家。……但如果你不看他寫的書,是還不能懂得他的。

——原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所所長 田本相

內附多幅首發珍貴圖片

于是之是我的大恩人!

——林兆華

在排練場、在舞臺,兩個月的排練生活,我仿佛是在追趕是之老師,他一直幫扶著我的創作,他生命的藝術創作的靈性,滋養著我的成長。

——濮存昕

一個偉大的演員,誰是他忠實的粉絲?觀眾當然是,可遠不如我們。我們演員才是他忠實的粉絲。觀眾會贊美他,崇拜他,都是好話。演員這兒可能還有褒貶之詞呢。因為觀眾只是欣賞他,而我們太想成為他了。

——何冰

作者簡介

于是之,中國話劇代表人物,代表作《茶館》《青春之歌》《龍須溝》等,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祖國劇團、北平藝術館、華北人民文工團演員;后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藝委會副主任、副院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北京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三屆理事、第四屆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在《青春之歌》《龍須溝》《駱駝祥子》《茶館》《洋麻將》等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經典的舞臺藝術形象;其文學作品有《于是之論表演藝術》《演員于是之》等。

目錄

一、幼學紀事

幼學紀事 / 3

祭母親 / 22

我曾每天在宮里行走 / 31

天津可愛是今朝 / 34

我主演“牛大王” / 37

我和祖國劇團 / 40

解放 / 46

演《長征》 / 51

“”小記 / 55

三幅畫小識 / 61

信筆寫出來的 / 63

’92.7.16. / 84

二、一個演員的獨白

程瘋子傳 / 89

茶館》排演漫憶 / 102

排《洋麻將》日記摘抄 / 111

戲劇對話 / 122

焦菊隱先生的“心象”學說 / 132

我們所喜歡的和不喜歡的 / 139

一個演員的獨白 / 147

我所尊重的和我所反感的 / 151

表演——真摯的嚴肅的事業 / 154

三、師友雜記

假如先生還在 / 159

記焦先生的治學精神 / 162

找到金鑰匙的人 / 171

再悼董行佶 / 173

附錄

塑造人物靈魂的藝術 徐曉鐘 / 177

于是之印象 田本相 / 185

于是之的一個側影 柯文輝 / 194

好人于是之大兄 郭啟宏 / 201

于是之的成功之路 黃維鈞 / 206

那棵于是之的樹 童道明 / 216

于是之逝世三周年祭 王育生 / 220

于是之演劇思想漫議 楊景輝 / 227

惆悵人生 李龍云 / 260

見賢思齊念老師 濮存昕 / 275

兩株垂柳 何冀平 / 277

寫給是之老師的話 梁冠華 / 281

憶于是之先生 何 冰 / 282

看于是之老師演戲是一種享受 吳 剛 / 287

感謝(代后記) 李曼宜 / 289

在線預覽

幼學紀事

1

我出生于一個沒有文化的家庭,跟著寡居的祖母和母親過日子。“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她們都地一字不識。那時形容人們無文化,常說他們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我的祖母和母親則更徹底,因為她們壓根兒就沒有名字。家里的藏書每年一換,但只有一冊,就是被俗稱為“皇歷”的那本歷書。她們只能從書里的圖畫中數出當年是“幾龍治水”,借以預測一年的天時。至于全年二十四個節氣都發生在哪24小時和什么時辰,編書人未能制為圖像,她們也就自然辨認不出了。直到我上了小學,家里上兩代人的這個困惑才算解決,“皇歷”也才得到了比較的利用。

真的,不要小看小學生。在我住過的那個雜院里,出個小學生,就頂得上個知識分子。比如同院拉洋車的老郝叔,孩子多,拉了饑荒要“請會”(一種窮人之間的經濟上的互助活動,但要出利息),這就找到了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叫我幫他起草一個“請會”的“通知”。其中包括本人遇到什么困難,為什么要發起這么個活動,將要怎么辦等等的內容。那時我頂多不到三年級,怎么寫得了!但老郝叔鼓勵我:“你照我說的寫,他們都懂。”我于是拿了毛筆、墨盒伏到老郝叔的炕上——他家無桌,炕上只有一張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寫字是極方便的——就這樣,他說,我寫,不大會兒的工夫,居然寫出來了。隨后又抄了若干份分別送出。“凡著諸竹帛者皆為文學”,講起文學的定義來,是有這么一說的。那么,我替老郝叔起草的這篇“通知”,就無疑是一篇為人生的文學了。何況還分送出去,也算是發表了的呢!

“照我說的寫,他們都懂。”這篇出自老郝叔的心與口,“他們都懂”的好文章,可惜我現在竟一點也記不起來了。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無碑、無墓,所有的辛勞都化為汗水,灑在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也就化為烏有。他奔波一世,卻仿佛從未存活過人間。

說也怪,人過中年,閱人遇事也算不少了,但對老郝叔,我老是不能忘記。總覺得再能為他做些什么才可以安心似的。

2

現在可以說些有關讀書的事了。

一個人的讀書習慣,依我看,總是靠熏陶漸染逐步養成的。壓、逼、打、罵,都無濟于事。這就需要一個稍微好些的文化環境。我的家庭和所住的雜院,自然教給我許多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但就培養讀書習慣而言,那不能說是好的環境。我正經上學只念到初中,且功課不好。雖然讀了《苦兒努力記》,也沒收到立竿見影的效驗。一題稍微繁難的算術作業,我癟住了,能找誰去?雜院里是沒有這樣師資的。我以后所以還喜歡讀點書,全靠我幸運地遇到了許多良師益友。有的在校內、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在校外和課外,在日常的生活中。

3

開始叫我接近了文藝的是孔德小學的老師們。

孔德小學,在我的記憶里是一所辦得很好的學校。設備齊全,學費卻低。老師們也都像是些很有學問的人。比方有一次,一位眼睛近視得很厲害而又不戴眼鏡的老師,把我們幾個同學招呼到他的宿舍里去,給我們誦讀《罪惡的黑手》。他屋里哪兒都是書,光線顯得很暗,所以他需要把詩集貼近鼻尖才能讀得出。他的讀法,也與時下的不同,不洪亮,無手勢。雖然書擋住了他的臉,但從夾縫里看過去,還是可以看見他臉上的肌肉都是很安靜的。他的這種讀法,聽上去,比聽現在的某些朗誦受用,孩子們都被他吸引了,打動了。長大以后,雖然我再沒去讀這首詩,然而當時聽著它所留下的印象,卻始終記得。這位老師不久就不見了。當時,他為什么有這樣的興致叫幾個孩子去聽這首詩呢?我至今也不明白。每當路過孔德舊址,我還常常想起他來,我總覺得他或者是一位詩人,或者是一位革命者,老幻想著有24小時會碰上他。雖然我依舊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有一位美術老師我卻記得清楚,他是衛天霖先生。這當然是一位大畫家,可那時我們卻全然不懂他的價值,竟因他出過天花,臉上留下了痕跡,背地里稱呼先生為“衛麻子”。足見“師道尊嚴”是破不得的,不“破”尚且如此,何況號召“大破”呢!

孔德學校有一間美術教室,小學部、中學部共用,無論大小學生一律要站在畫架子前上美術課。先是鉛筆畫,鉛筆要六個“B”的,還要帶上橡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當然是要準備的。可是小學生也要學用炭條作畫,炭條消耗大,向家里要錢時,已從大人的臉上窺出幾分難色;待知道了擦炭筆畫不能用橡皮而必須是烤過的面包時,我便不再敢回家去說了。忘記了是我個人沒學著炭筆畫,還是衛先生更換了教法,反正是這個階段不長,后來就變了畫水彩——不管我是否買得起炭條和面包,但衛先生這種在一兩年內,多種畫法都叫孩子們嘗試一遍的做法,我是擁護的。孩子們的求知欲是極強的,精力是非常飽滿的,那是壓抑不了的。當批評孩子“好高騖遠”時,至今我仍覺得要慎重些。二十幾歲有大成就,我以為符合人的智力發展,是很正常的事。相反,四十多歲的人,還被稱為年輕藝術家、年輕學者、年輕教授,倒是不大正常而且令人痛心了。

衛先生還有一種教法,我們當時也很喜歡。美術教室里,有許多石膏坨坨:圓球形、正方形……他沒有叫我們畫這些,開始就是靜物寫生,畫小瓶小罐之類。過了一陣以后又叫我們到戶外去,先畫校園里頭,后來就去東華門外的筒子河。孩子們對跑出去畫畫快活無比。我們畫,衛先生跟著看,他也好像很高興。一次寫生,我畫的地方前邊是許多樹,后邊是一排矮松,再往后則是滿墻的爬山虎。當時只知道看見的都要畫上,哪里懂虛、實、疏、密這許多深奧的道理!結果,我畫的畫面上是綠樹、綠蔓、綠葉、綠莖,簡直綠得不可開交,一塌糊涂了。誰知這時候衛先生正站在我身后看。我扭頭看見他,笑了;他看著我和我的那幅綠色作品,也笑了,而且還稱贊了我。到底是稱贊我的什么呢?是有幾處畫得好?還是勇氣可嘉,什么都敢畫?或者根本就不是稱贊,只是一種對于失敗者的無可奈何的安慰——當時我可沒想這么多,反正是被老師夸了,就覺得了不起,就還要畫。

此后,我畫畫的興趣越來越濃,差不多延續到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

對于衛天霖先生,我并不是為寫這篇文章才想起他來的。時間還要早十來年。那時,首都劇場附近有一陣頗貼了一些所謂“揭露”衛先生“罪狀”的印刷品。大家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里,都學會了一種本事,就是能夠在通篇辱罵的文字里看出一個人的真價值來。我也正是從那些印刷品里才知道,原來及時個引導我接近藝術的竟是這樣一位大人物,我不禁驕傲了。

前兩年,美術館舉辦了先生的畫展,我去看了。我在先生的自畫像前,佇立了許久。他并沒有把自己畫得如何地色彩斑斕,還是他教我們時的那樣的平凡。我不知道美術界里對他是怎樣評價,我只覺得他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種者,他曾在孩子們的心田里播下過美的種子。而美育,我以為,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4

從十五歲那年起,我就上不起學了。

我的上學,是由本家供給的。那時祖母已歿,只剩下母親和我。本家們有的給錢,貼補吃喝;有的給我們間房住;有的靈活些,告訴我們“什么時候缺吃的了,到我家去,添兩雙筷子總還可以”;而有一家就是專門供我一年兩次學費。十五歲以前,我受到的就是這么一種“集體培養”。但是,就在那年的冬天,一位本家來到母親和我的屋里——

“干什么哪?”他問。

“溫書,準備寒假考試。”我答。

“別考了。現在大伙都不富裕,你也不小了,出去找點事做吧。”

我沉默了,母親也無言。吃人嘴短,還能說些什么呢?我于是合上了我的筆記本和書,也就從此結束了我的學生生涯。

“找點事做”,那時很難。先得買些“履歷片”回來填寫。內容無非是姓名、性別、年齡、學歷之類。然而字,要的毛筆小楷。寫得好壞,據說對于是否能被錄用關系極大。我自然寫得十分小心。寫好后再托本家、親戚四面八方找門路,呈送上去。請不起客,送不起禮,再加上并沒有過硬的門路,回音,自然都是沒有的。但是仍要等待。母子兩個茫茫然地等著,等著一個誰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來。

茫然中還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業,去。比每天上學稍晚的時間,我便挾個包去當鋪。當了錢出來徑直奔糧店買糧。家底單薄,當得的錢,只夠24小時的“嚼裹兒”,計:棒子面一斤(可蒸窩頭四個,24小時兩餐,每餐母子各一個),青菜若干,剩下的買些油鹽。我畢竟是讀過書的,早懂得玉米、青菜的營養價值高,所以每天吃著不膩。當得無可再當了,便去押“小押”。那是比當鋪低下了許多的一種買賣,樣子先就沒有當鋪威嚴。當鋪都是一色青磚到頂、磨磚對縫的高大而結實的建筑,外面堂堂正正地掛著黑地金字的匾額,里邊的柜臺也高得令人生畏。小押店則不然,它就坐落在一個隨便的破院子里,沒有字號,因此外邊無須掛匾,里邊也不設柜臺。不是赤貧者或近乎赤貧者是不會到那里頭去的。所以,當鋪式的講究對它就成了多余的奢侈了。何況它們都還兼理販賣“白面兒”的缺德的營生,那就更不便張揚了。到那里押東西倒是很“方便”的,甚至可以不拿實物,只把當鋪的“當票”押給他們就可以換錢。當然,押期、利息和押得的錢,比起當鋪來那就苛刻得多了。押得無可再押了,仍舊有辦法,就是找“打小鼓的”把“押票”再賣掉。賣,就更“方便”了。每天胡同里清脆的小鼓聲不絕如縷,叫來就可以交易的。一當二押三賣,手續雖不繁難,我和母親的一間小屋里可就漸漸地顯露出空曠來,與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趴在炕上也是可以寫字念書的了。

是的,在這段時間里我并沒有停止讀書。

“頭懸梁”“錐刺股”那樣的故事,還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聽說過的。但我不喜歡,甚至有些不信。一定要那么苦嗎?把頭發拴在房梁上,用錐子扎到胯骨里頭去,非那樣不能成材?未免太可怕了。幸好,我所碰到的良師益友們,無論在我輟學前或者以后,都沒有逼著我做那樣的蠢事。因此,我至今還能感到讀書的快樂。

5

想起我輟學前后的師友們,我恨我不會寫“贊”,不會寫“銘”,不會用極簡約的文字寫出我對他們的謝忱。在那樣難熬的歲月里,他們的影響曾決定了我的前途和命運。我真希望為他們立傳,但是不能,一個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孩子,怎么能夠了解老師們的那么多事情。我現在所能想起來的,只是他們的片片斷斷的音容。然而這些卻是我畢生不能忘記的。

我要感謝我初中二年級以后的所有的語文(那時叫“國文”)老師。他們既廣征博引,又深入淺出,能夠使孩子愛上祖國的語言和文字。他們能憑借一篇幾百個字的小文,叫你喜歡上“晚明小品”;他們能在上千年的中國文學史里,信手拈來,講出許多吸引人的故事,迫使你不能不去借各種文學史的書去讀:趙景深的、胡云翼的……記得他們也曾介紹過鄭振鐸的文學史,我也曾借閱,部頭太大了,當時終于沒能讀完。雖然如此,總也多知道了一位鄭振鐸啊。

那些老師們中,對我更有吸引力的是孫謂宜、徐世榮兩位先生。他們在講課時,常常講起祖國的文字、聲韻方面的知識:“車”是象形字,是一個俯瞰的車子的圖形,中間的是車廂,那一豎是車軸,上下的兩橫,原來就是兩邊的車輪。多有意思!聲韻部分亦有趣,從古韻一直講到注音符號(今日漢語拼音符號的前身),說是據錢大昕的考據,原來古人連zh、ch也讀不出,是要讀作d、t的——老師們居然能夠知道古人怎樣造字和他們說話的聲音,孩子們自然欽佩極了。

孩子,都好像是本能的表演家。對于他們所欽佩的師友,總要由衷地模仿。模仿他們寫字,模仿他們的講話,以至于模仿他們的衣著。

孫謂宜先生的衣著最樸素。他的褲子,在夏天,從長衫里可以看出,長度僅及他的小腿肚。我于是便學他,請母親照樣裁制。誰知那是用兩條面口袋剪剪縫縫就可以做成的。由于用錢少又容易做,母親自然支持我,很快地做成了。穿上它,我很得意,覺得是天下好看的服裝——全國解放以后,我碰上了那中學的別的老師,問到了孫先生的景況,他只說:“孫先生……孩子多,仍舊……不大寬裕。”到這時我才知道了孫先生樸素的原因,也就更增加了對孫先生的敬意。我想他那時大約是更窘迫。他是不顧生活的清苦,那么盡心竭力地給我們授課的。

有一位教英文的老師,我也始終不忘。他非常重視發音。這一點,在及時堂課上,就給學生們留下強烈的印象。

初中二年級及時學期,及時課英語的及時句話是“現在,我已是初二年級的學生了”。因此,頭一個詞是Now。大家反復朗讀這句話,他不但聽,還要逐個地看學生們的嘴。在一位同學的面前,他止步了。他令大家停下來,只叫那一個讀。不知是什么緣故,雖經他反復示范,那個同學總是舍不得把嘴張得大些,總讀成No。他著急了,順手拿起那位同學課桌上的墨盒,當那位可憐的同學剛剛張嘴又要讀出No來時,他竟能一下把小半個墨盒塞進那學生的嘴。這時候,所有的同學都不敢笑,只能瞪起眼看著事態的發展。果然很靈驗,當先生把墨盒從那個學生口里取出時,那位可憐的同學居然正確地Now出來了。先生勝利了,又帶著學生讀起以下的課文來。學生們全都讀得用心,不敢有半點含糊,誰知道自己的墨盒在什么時候會塞進自己的嘴里來呢!

學英語發音必須先學會國際音標,這在現在已經是當然的事了。當時卻不然,還有其他的更加通用的標音辦法在。但我們的這位老師當時就熱衷提倡國際音標,引起了我們幾個同學的興趣。恰好有一個同學家里存有一套英語教學唱片,據說就是國際音標的創始人錄制的。他拿出來約我們聽,我們都聽得入神。一個渾厚的男低音,把一些連我們也懂得的簡單的字和句,竟讀出了另外的韻味。這使我們驚奇了,不能不引起我們研究的興趣,盡管我們當時的語音知識少得可憐。

我常想:孩子們的或者少年們的興趣,大約都是飄忽不定的。他們對什么都好奇,見什么都想學,難免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我覺得這并沒有什么不好。大人們的橫加干涉,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我的本家們只對我的上學或不準上學加以干涉,至于我喜歡學什么或不喜歡學什么,他們是無暇顧及的。我覺得這倒成了我的便宜。初中時期,中文老師與英文老師教給我的知識的綜合,竟使我喜歡上了一門同我的家境毫不相干的,既不能當吃又不能當穿的學問:音韻學。而且這種愛好竟持續了好幾年,從輟學以后,一直到我的興趣轉移到演戲上去的時候。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衍水光**的評論:

欣賞作者文筆洗練,買來學習和借鑒!

2017-03-12 09:29:56
來自2***9(**的評論:

非常喜愛的一本書

2017-03-15 11:31:29
來自l***5(**的評論:

很好,真正的藝術家

2017-05-03 19:48: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質量非常好,與賣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滿意,真的很喜歡,完全超出期望值,發貨速度非常快,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度很好,運送速度很快,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2017-05-20 20:51:13
來自r***o(**的評論:

還不錯。。。

2017-05-23 11:28:42
來自y***n(**的評論:

很滿意,在當當買書已經七八年了,很信任。希望可以多多搞活動,每次都趁搞活動把購物車清空哈哈

2017-08-23 11:42:54
來自妖***(**的評論:

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

2017-09-03 21:20: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值得一讀,滿意。

2017-11-09 14:03:1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高县| 资溪县| 西青区| 喜德县| 马山县| 贵阳市| 襄汾县| 炉霍县| 三河市| 利辛县| 磴口县| 浦江县| 永宁县| 宜川县| 蒙山县| 永新县| 天台县| 台州市| 渝中区| 恩施市| 丁青县| 克拉玛依市| 淮滨县| 红桥区| 镇坪县| 峨眉山市| 冕宁县| 洛阳市| 佳木斯市| 台东县| 繁昌县| 张家川| 太保市| 扶沟县| 贵德县| 高唐县| 金坛市| 双牌县| 册亨县| 河东区|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