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歷時三年,通過廣泛閱讀、實地拍攝打造出的集生動語言、詳實資料、深刻思考于一體的文化作品。它的可讀性極強,以紀錄片一樣的語言風格和精致畫面,引領讀者由淺入深地走進香港。全書共分為上篇、下篇和篇外篇,插入近160張精美照片,為引用資料做詳細注釋。上篇介紹大家熟悉卻沒能仔細觀察的香港,下篇介紹陌生的香港不易為人所知的一面,篇外篇集齊百名港漂真實的想法,傳達大陸人在香港的聲音。
從大陸出售的香港題材圖書來看,大部分屬于旅游攻略,無法引領讀者踏上心靈之旅;小部分涉及文化的圖書,作者大多來自其它地區和國家,由于視角不同,大陸讀者讀來既感到沉重,又難以理解;更小一部分由大陸人所撰寫的文化隨筆,是隨意隨性之作,并不能系統地展示城市面貌。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本書旨在通過通俗的文化考察,展示大陸人觀察香港的視角,盡綿薄之力,讓大陸了解香港,也讓香港了解大陸!
“香港的中西合璧,并不是表面的改造,而是一種內在的力量。這種力量打磨著人們的思維,形成這座城市的文化,使得很多人在初見香港時,就收獲了特別的感受。一種對內、對過去、對內心深處的中國式思考,和一種對外、對未來、對未知世界的西方式探索,在這里將會碰撞出哪些更加引人注目的火花呢?”
香港孔子學院院長,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朱鴻林教授傾情推薦。“《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是一本有心人寫的有心書,是作者在香港求學時期的生活經驗和感想反思的結晶,它透露出一種照顧大題也不忽略細節的整體觀和大氣概。作者志向高尚,情理通達,憑借她在大陸和香港之所學所見所思,應用文化考察方法,秉持同情理解之心,配以取景獨特的照片,來“展示大陸人觀察香港的視角”,捕捉香港種種尋常的不尋常的景光和情狀,蘭芳月朗的心思和文字,果然成效非凡地寫出了也圖示了香港“相對真實的面貌”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新亞學報》主編,翟志成教授推薦。“作者曾在中國大陸高校畢業,再負笈香江攻讀碩士學位,因而她對香港的觀看,既能深入其內,又可出乎其外。長時期在香港的生活和學習,使得作者筆下香港的種種人物風情,無不形定神足、活靈活現、體貼入微。在大陸成長的經驗,又使得作者不囿于一時一地的局限,能從更長程也更寬廣的鏡頭,描畫和摹寫香港的人情市聲。”
本書特別策劃篇外篇“百名港漂看香港”,挑選100位在香港生活過至少一年以上的大陸人,發表真實的看法。
以紀錄片一樣的語言風格和精致畫面,引領讀者由淺入深地走進香港。近160張精美照片,為引用資料做詳細注釋。
蘭月,原名張蘭月,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碩士。理大中國文化學系在亞洲別具特色,以貫通中西文化為宗旨,作者在讀書期間,學習到大量文化考察的方法,在中華文化考察、中國著名地區文化等課程中獲得優異成績。作者畢業后任教于高校,教授文化傳播的相關課程,善于將文化學和傳播學的知識融入作品之中。微信公眾號:遇見蘭月,寫蘭芳月朗的文字,記光怪陸離的成長,希望大家遇見蘭月,一起成長。
目 錄
上篇 香港若只如初見
及時章 香港若只如初見
港式時空體驗
夜色詠香江
璀璨商業之都
樓宇的城市記憶
中西合璧的情趣
第二章 那些街的故事
民間生活“展覽”
購物圣地很老土
南來北往都是客
街上陌生的外國人名
曾經的“皇后”,如今的“大道”
第三章 悠游海岸別樣情
最是那一灣柔情
洋氣十足的中國小鎮
漁人世界
第四章 “天生”購物狂
清貨打折煥新季
商品之外的展示
微笑服務
城市的一部分
第五章 游園入夢
商業都市的綠意
中國的西洋童話
海上過山車
記憶深處是“花園”
第六章 電影中的港式標志
香港新遐想
香港老記憶
第七章 上天入地行路易
貴族享受與平民記憶
空中走廊
移動的“香港味”
入港的選擇
下篇 香港不只是尋常
及時章 香港不只是尋常
“唔該”禮節與香港精神
經濟的高地
節日里的狂歡
中國文化幾多情
第二章 “文化沙漠”中的文化
香港金像歲月
原味視聽盛宴
鋪陳開的生活館
第三章 校園巡禮
校園風光巡回展
港校生活面面觀
申請港校知多少
第四章 探尋警匪片的世界
光影中的情與法
警隊歲月
街頭法治象征
第五章 與神靈同在
道骨仙風的傳說
佛心禪語的圣境
轉角遇見華麗教堂
信仰在民間
第六章 逝去時光的紀念
曾經的華人生活
馬背上的博弈
填海工程與香港總督
第七章 埋葬歷史之殤
王權的象征
無主孤魂九龍寨城
一條街隔開的兩個世界
顛沛流離終還鄉
篇外篇 百名港漂看香港
香港若只如初見
經受過百年殖民的城市,就像被抱養過的孩子,長大以后無法適應原來家庭的溫暖,卻也保留了一些最初對于家的記憶。這些珍貴的記憶,不曾隨歲月改變,反而印在最平凡的生活中。這座城市叫做香港,也叫做HONG KONG。
香港回歸近二十年,迎來了越來越多的訪客。人們逐漸發現需要了解的不是這片土地,而是土地上的生活和文化。香港擁有的不僅僅是那華美的風光,還有太多迷人的故事需要細細品味,它的魅力在于初見時的驚鴻一瞥,更在于驚艷過后留給人的無盡遐想。
讓一切,都從初見它的那一刻開始吧!
這座城市從歷史中,從電視上,款款走來。令人驚訝的是,香港既沒有整齊劃一的景致,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情調,它就像一個魔方:一面是山,一面是水;一面是悠閑,一面是緊迫;一面是歷史,一面是未來;一面是繁華,一面是落寞……
港式時空體驗
人們對香港最初的印象,可能是那種快速和擁擠所帶來的切身體驗,無關什么景點。為香港寫下《東方之珠》的著名音樂人羅大佑先生說:香港節奏快到這個程度,空間小到這個程度,香港人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是世界其它地方的人無法理解的![1]
是的,一旦步入香港,每個人都會成為城市之歌的一個音符。大家都要踩上這樣的節奏,站對自己的位置,和別人快速互動起來,密密麻麻的“音符”才能譜出鏗鏘的進行曲。獨特的港式時空體驗,正是如此了。
香港要與時間競逐,因為時間意味著金錢,金錢意味著生存的空間。過客可能被這種高速運轉的節奏帶動,可能被這個多彩的商業社會感染,但是卻無法理解,甚至是感受,那份對于生存空間的向往,那份時間與空間從來不屬于自己的殖民城市的無助。這個城市的擁擠與嘈雜,混沌一片,似乎從未結束,也從未開始過。
港島密集的生活區
香港的土地面積有1090平方公里,可是坡地占了七成,其中竟有二百多個島嶼。[2]這就相當于北京市區的面積還是那么大,但是有一多半的土地不能用,人口卻依然逐年遞增。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這里的人口密度就一舉奪得世界之冠,[3]然而這個冠軍并未給香港帶來任何榮耀,反而增添了接踵而至的問題。矛盾的是,這里的人們討厭擁擠,卻早已泰然自若地適應擁擠。
港劇中經常有兩人迎面過馬路,卻擦肩而過的情景,很多人都質疑這個情節的真實性。其實只要站在香港核心地段嘗試一下,大家就會對這劇情深信不疑了,因為真的有太多的人,摩肩接踵,太多的事,應接不暇。曾經最熟悉的面孔,仿佛進入這座城市,就陷落進無邊的人海里,再也無從找尋了。
平日里的中環行人
馬路上熙熙攘攘,到處是混雜著各色皮膚的人群,他們在行人紅綠燈的“噔噔”聲中,齊整了步伐,然后迅速從一處屋檐轉移到另一處屋檐下。如果路口是在坡道上,綠燈閃爍的瞬間,人潮就如洪水般傾瀉開來,快速流入大街小巷,然后繼續孕育下一次的“噴涌”。
那高峰時段的中環,仿佛根本不是一條條大街,而是一個個市集,熱鬧非常。與普通市集不同的是,人們大多身著筆挺西裝,用流利英文講著電話,無暇顧及任何事情,只是行色匆匆各自奔忙。整齊劃一的黑白色服飾,快速移動著,像是一組組變幻的琴鍵。但是這里人聲鼎沸,根本沒有優美的旋律,有的,只能是一望無際人潮的茫然。人流一直蔓延至街道盡頭,眼所能見的范圍,盡是由人組成的風景,每個個體都成為了別人眼中的風景。
香港風景就是在這樣局促的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它成為世界上一幅獨特的畫卷,匆匆而來,匆匆而去,讓人看不清其中瑰麗的色彩,卻因此而更加神秘了。
夜色詠香江
一條甘香的溪流,一片溪流沖擊而形成的港灣,一座由港灣孕育,因港灣繁榮的城市,這是香港最動人的傳說之一。那條現在已經無從找尋的溪流就叫做香江,成為今日香港的別稱。香港是一個繁忙的港口,香江卻是一條靜謐的溪流,看似矛盾的兩個名稱,道出這座城市追溯過去的腳步,一直陷落在迷茫之中。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只能在夜幕下靜靜地思考自己的前世今生。
可以確定的是,黑夜掩蓋了都市的紛繁,夜晚的燈光點亮了水中寧靜的倒影,這時候人們看到的波光,既是夜晚的香港,也是夜色中的香江。香港夜景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維多利亞港的夜色確實能讓人沉醉,仿佛在夜幕下,人們才能感受到香港的那份真實,那份在白日里不能有的“煙火”。
維港夜色
觀景臺上,耀眼霓虹帶來視覺刺激,一棟棟建筑物的輪廓被燈光冷峻的線條勾勒出來,比白天更加清晰,像是有了生命氣息似的。水中的游輪亮起彩燈,迎接節日一樣穿梭來往。寫字樓上密密麻麻的燈光,多半不是裝飾燈,而是那些遲遲未下班的白領在工作,他們用一盞盞燈點亮了香港的夜景,也點亮了香港高度的繁榮。這時候,大家才能看清滿是華麗“裝飾”的維港,不只是一個景點,它是中國,亞洲,甚至世界的重要一站。
維多利亞港的色彩每晚都能炫目到,因為維港兩岸的樓宇每天都會上演鐳射燈光音樂匯演“幻彩詠香江”。[4]當音樂開始后,樓頂的燈光便隨著音樂跳動起來,整個樓體一下子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徹底活了過來。燈光交相輝映,越來越激烈,帶動整個維港隨著音樂的節奏舞動。
一時間,喧囂的維港似乎成為一位光芒四射的女郎,吸引著眾人的目光,散發著自信的魅力,表現出自己獨有的風情。新加入這幅圖景的摩天輪,更像是為這“女郎”佩戴上一枚別樣的胸針,在夜色的渲染下,閃閃發光。
觀賞維港夜景的地點有兩處,一處是水邊的星光大道,另一處在太平山頂。
星光大道在2004年正式啟用,是由香港政府美化的一條海濱長廊。[5]幾乎每時每刻,這里涌動的人潮都在和維港的浪花互相呼應。入口處的金像女神像莊嚴而神圣地托起一顆象征香港電影的明珠,同時將維港的美托向。來來往往的人群爭相端詳地上精致的明星手印,和香港武打巨星李小龍的塑像合影,在銅像布置的攝影場景里做一次主角??墒菃稳苏张某捎慰图w照是常有的事,盡管如此,人們置身于一片繽紛色彩之中,依然但愿沉醉,不愿醒。
在太平山頂俯瞰維港
但是在港島較高峰太平山上,夜色一下子寧靜了很多,站在山頂的人們似乎脫離了那此起彼伏的燈光浪潮,在幽暗處,俯瞰一條由星星點點燈光圍成的海灣。山頂有一條游人很少的步行路,叫做山頂環回步行徑。在夕陽西下時,沿著步行徑相反的方向行走,人們有機會看到港島南岸的日落與北岸的夜景。仿佛晝夜交替似的,不一樣的港島,不一樣的香港,可以在這一圈太平山頂的旅途中盡收眼底。
如果避開游人眾多的山頂凌霄閣,舊時觀景臺獅子亭也能賞玩整個維港美景。在山頂向下眺望,遠處絢爛的光影與近處微黃色的萬家燈火相接,一直延伸到山腳下,仿佛樓宇簇擁著一條亮麗的銀河臣服于這小小的山峰。而山頂的游人好像自然地跳出這座城市之外,凌駕于這條港灣之上了。英國人曾經的視角便是如此,那些曾駐扎于山頂 [1] 羅大佑先生在2012年12月2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文化是什么?”論壇上的發言。
名人推薦:
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是一本有心人寫的有心書,是作者在香港求學時期的生活經驗和感想反思的結晶,它透露出一種照顧大題也不忽略細節的整體觀和大氣概。作者志向高尚,情理通達,憑借她在大陸和香港之所學所見所思,應用文化考察方法,秉持同情理解之心,配以取景獨特的照片,來“展示大陸人觀察香港的視角”,捕捉香港種種尋常的不尋常的景光和情狀,蘭芳月朗的心思和文字,果然成效非凡地寫出了也圖示了香港“相對真實的面貌”。
朱鴻林 教授
香港孔子學院院長,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作者曾在中國大陸高校畢業,再負笈香江攻讀碩士學位,因而她對香港的觀看,既能深入其內,又可出乎其外。長時期在香港的生活和學習,使得作者筆下香港的種種人物風情,無不形定神足、活靈活現、體貼入微。在大陸成長的經驗,又使得作者不囿于一時一地的局限,能從更長程也更寬廣的鏡頭,描畫和摹寫香港的人情市聲。微觀和宏觀的交替與轉換,再輔以流麗和清新的筆墨,既能明察秋毫,又識得盧山真面,此書讀者,當如獲麻姑指爪,搔著小杜癢處矣!
翟志成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
新亞學報》主編
非常好看!
好好的了解香港
還在看,讀著還不錯。
女性作家的書 偏重於感性的內容 理性分析少很多
書很快就收到了,一本了解香港非常有用的書,作者文筆清新、流暢,獨特的視角觀察、品味這個城市,好書值得推薦。
今年恰逢香港回歸20周年,本人也多次去過香港,但總感覺對這個城市了解的還不夠,馬上竣工的珠港澳大橋聯通了香港和內地,更主要的是把兩岸的心聯系的越來越緊密。感謝年輕的作者寫出這么精彩的文章,還有穿插全書的各種香港美景,讓讀者身臨其境了解了這座國際大都市的風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