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老城市系列中的一本。作為一本地域文化類讀物,本書以隨筆的形式圖文并茂地講述了老上海在歷史、文化、經濟等層面,作為國際大都市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作為一個老上海人,作者并未平鋪直敘對于老上海的所見所聞,而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解讀老上海,帶著思考和評論審視上海百年間的變遷。他的視角深入到了老上海的街頭巷尾,尋覓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并結合鮮活、生動的老照片,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業已泛黃卻有生命力的上海灘。
在本書中作者吳亮書寫了他多年來對城市的持續迷戀、疏離、沉溺以及不合時宜的幻想。進入21世紀以后,有關城市的各類寫作層出不窮,吳亮不愿意與那些時髦寫作者共同分享這座城市,他謀求用他的文字表明,在他筆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決不是任何別人筆下的某一座城市。本書的五十個章節寫的是一個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雙重地既呈現出一個犀利的批評家所觀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雜著一個無所事事者的內面之思。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風云,勾起多少記憶與想象
全新裝幀設計、全新圖片處理,楚塵文化精制珍藏版
以珍貴歷史老照片,重現清末民初"真實的上海記憶"。
人們沿著當時攝下的照片所指示的方向,逆時間而上,在尋常事物的影像中發現了詩意與悲劇性。
舊事物,一座舊的城,那些在當初生存著而今已逝去的人影,現在與我的呼吸同在。
※老城影像叢書※
徐城北:《老北京·帝都遺韻》、《老北京·巷陌民風》、《老北京·變奏前門》
葉兆言:《老南京·舊影秦淮》
吳亮:《老上?!ひ咽诺臅r光》
黃愛東西:《老廣州·屐聲帆影》
流沙河:《老成都·芙蓉秋夢》
陸文夫:《老蘇州·水巷尋夢》
林希:《老天津·津門舊事》
吳亮
1955年生,現居上海。當代文學藝術評論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主要活動于文學批評領域,九十年代后開始將目光轉移至當代視覺藝術,其間始終保持著對城市和當代文化的關注。自稱城市漫游者、思想鼴鼠和游擊隊員,行蹤不定,憑興趣寫作,點到為止,無戀棧之意。三十多年來,時寫時輟,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學的選擇》、《批評的發現》、《畫室中的畫家》、《藝術家和友人的對話》、《秋天的獨白》、《思想的季節》、《與陌生人同在》、《閑聊時代》、《藝術在上海》、《往事與夢想》、《我的羅陀斯——上海七十年代》、《夭折的記憶》、《此時此刻——吳亮談話錄》等;以及城市系列作品:《城市筆記》、《城市伊甸園——漫游者的行蹤》、《老上?!咽诺臅r光》、《沒有名字的城市》等。現任《上海文化》主編。
已逝的時光(代序)
及時章 觀覽與迷思
支離的舊城圖像
只有照片才是貯存一切細節的倉庫
城市是一只大沙盤
俯瞰上海
背 時
尋常事物和攝影
停滯和緩慢
事過"鏡"遷的趣味
比現實更持久的是照片
第二章 往昔的皮影
肖像照
在照片里夢游,并為之添油加醬
乘坐獨輪車的絲廠女工
名人的行跡
西式婚禮
搭乘電車的女人
電臺脂粉女郎
無 聲
滿滿的人群
表 情
檻外人
饑 民
賭 博
小攤販
豐滿的女性
四舞女
從前的人打麻將
聚會場面:看熱鬧
第三章 照片為人世瞬間留痕
空與有
他鄉是故鄉
不署名的攝影師
許多這樣的房子
沙遜大廈和老年爵士樂隊
布 景
居家內景
神秘的別墅
圖片上的舊馬路
藥鋪和醬園
銀色汽車
公用電話亭
盛宣懷的算盤
報業
第四章 留有體溫的城
老字號
形同陌路
蘭心戲院
片場和舞臺
教堂
紙糊的牌樓:老戲院
當鋪
地圖上的咖啡店
電影院的挑唆
適合當代
過時的旁注
歧義
進步時尚
拆除
遭水淹的街道
第五章 通過印象之門
攝影革命文件
反復引用的照片
抵制的民眾
"世上的人生又過了一刻"
上海大事記——btr
l 俯瞰上海
遠遠地俯看過去,那時的上海就已經極像是一個巨大的社會世界的鑲嵌作品,它鋪展、連貫、綿延……在這個由無數細工匠人制作的世界里,從一個鑲嵌符號過渡到另一個鑲嵌符號是很突然的——不同的風格比肩而立:簡陋的集居地、財富、大家族的徽記,或者是一位建筑師的紀念碑。分歧的趣味和生活模式堆積一處,毗連為鄰,產生了容忍、驚訝、反感,也滋生了暈眩、興奮和野心。憑著它,我們可以想象出另外一個城市,它是一切城市的原型。隨便你稱呼它什么。其實,考據并非在所有場合都有優先權,只要我們不在學術領域冒險,就能在想象世界中一試身手——它是你個人所看到的一座昔日的城市,你現在居住在其中,但它已經不再是照片里的那個城市了。
l 背時
有人一看到舊貨頭腦就發熱,甚至舊照片,也足以使他們心跳。一張并不漂亮的臉,只因泛黃模糊,想象的熱
情就會被激發了。一架老爺唱機,發出的聲音絕不會悅耳,偏相信它是輕歌曼曲。西服并不合身,電卷燙發俗氣逼人,仍贊不絕口……這都是不恰當的。但是人們愿意這樣想象。背時一向是時髦的敵人,那是指"剛剛背時"。如果翻出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老貨,背足了時,則又是新一輪的時髦了。要是手表慢了一分鐘,這手表就出了毛??;要是墻上的掛鐘慢了十二小時呢,指針依舊停在相同的數字上。
l 比現實更持久的是照片
24小時上午,我在福州路的一家書店底層意外地撞見這幅照片,模糊、泛黃,不過,它已經被復制成旅游明信片
擺在陳列柜中。和它一起展示的還有別的幾張老上海照片,當然,如今它們都是嶄新的了。但是我僅僅被這幅攝于30 年代的照片所擊中,一種無聲的驚愕使我說不出話來。我一向所熟悉的淮海路,六十多年前"曾經是那樣的"!這的確讓我訝異——整條街沒有繁華喧鬧的跡象,倒可以用"寂寥"一詞來形容,我甚至嗅到某種憂郁的花香。沿街的白色樓房和豎窗、光禿禿的法國梧桐、屋頂的瓦、昏朦的天空、電線桿、有軌電車和小汽車。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可能是清晨,因為左側的五昌南貨號還緊閉著店鋪的門。行人也很稀少,除了那個穿淺色長衫擺動雙臂走路的男人和推著膠輪板車的腳夫,其余的人都隱沒在朦朧的早晨光線陰影中。順著透視線往右看,那幢高樓就是聞名遐邇的培文公寓(今天的婦女用品商店),再往前,便是一片天空——那時,永業大樓還沒有蓋(現在它的樓下是銀行、土產公司和超級市場),更不要說幾年前突然聳立起來的伊勢丹了——不過,我可以斷定赫赫有名的漁陽里(早期共產主義者在上海的活動地點)就在這幅照片右側的邊緣,肉眼也能識別得出。
誰在無意中,推開窗戶拍下了這張并無特殊用意的照片?拍攝者的位置,一定是在老胡開文筆店樓上,這幢房子坐落在淮海路南側,臨近淡水路的拐角。只有在這里才能獲得寬闊的視野,把街景一覽無余地攝入照相機鏡頭。
一幅紙質的照片雖然脆弱,易于損毀被棄,但又是極其堅固的,它可以把一種有過的真實保持在平面之中,永不變形,而照片所反映的事物之原貌,卻總是處在不穩定的狀態里。所以,照片常常要比現實更持久。
我從小熟悉的淮海路如今早就面目全非,它給我的今日印象無比雜亂。相比之下,這幅照片中的"寂寥"和"憂郁"才恒久如斯地訴說著它曾有過的一個清晨。一幅照片能夠擊中我,是因為它提醒我有些事物已經不存在,而它的"標志"還有跡可尋。它還告訴我空間位置沒有變移,但時間卻從中永遠流逝。這些都是令人驚愕的。尤其是,這條街道我從小就熟悉,它常常在我的夢中。
見解、雄辯、無可遏止、言論的快感!有如欣悅于吳亮的中低音,我從來不敢怠慢他的文字,每當展讀,隨之神旺。為什么美術界沒有這樣令人難堪的辭鋒?而當書寫城市,吳亮筆端柔腸百轉。
——陳丹青(畫家)
漫游者吳亮的敏銳經驗,成為我們抓握城市靈魂的話語把手。在城市變得越來越陌生的時代,這種零度情感的觀察照亮了我們的困頓。
——朱大可(文化批評家)
吳亮堪稱告發中國當代城市之詭秘的及時人。他游走于街道,指點風景和非風景,恍惚如夢。
——陳村(作家)
他將繁雜的世界及對這世界的冷靜描繪鎔鑄于獨特的個人風格,并用不容辯駁的語調將他的沉思默想彰顯于世。
——孫甘露(作家)
吳亮的城市隨筆給人留下深刻影響,是我記憶中最有趣的探索城市密碼的文字。
——葉兆言(作家)
我曾向我的學生、朋友和那些依然喜歡閱讀的人推薦過吳亮的城市隨筆,因為他的這些文字與我們的呼吸和身體貼得很近,充滿激情和活力。基于它對日常體驗的傳達,輕而易舉跨越了由于知識背景差異導致的閱讀困難,它的再次問世是時間的勝利:精品終將是精品,就象山峰終究是山峰一樣。
——李小山(美術批評家)
如果說許多中國作家的寫作不僅在內容上屬于鄉村,而且在文字感覺上也屬于鄉村的話,那么"城市孤兒"吳亮的寫作從一開始就是城市的。他的文字閃爍著城市特有的質地與肌理,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活力與動量。最主要的是他用他的文字,同充滿了圖像的城市展開了一場不分勝負的較量——揭發與轉述城市的欲望,攝錄與重播城市的景象,確認與擴展城市的經驗。城市在他的攝影式的文字中獲得了新生。
——顧錚(攝影理論家)
吳亮的《另一個城市》是一部真正的城市史。
——王明賢(建筑評論家)
吳亮寫老上海,文筆精彩,細膩
好,很好,非常好!
非常滿意,很喜歡
上海地方志,值得一讀
正版圖書。。。
一套買齊了。喜歡人文地理的朋友可以挑感興趣的買來看一看。書設計的很有懷舊感。
老上海:已逝的時光(老城影像叢書)
非常好的書,值得收藏與閱讀,謝謝當當。
還不錯。。。
物流速度超快,性價比超高
不錯,都是老照片。
把它當做我的舊友來珍惜!
老上海:已逝的時光(老城影像叢書),看看老上海。
包裝完好,質量極佳
確實好!以前從來不評價,浪費了許多積分?,F在好好評價,積累積分。
本書以隨筆的形式圖文并茂地講述了老上海在歷史、文化、經濟等層面,作為國際大都市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作為一個老上海人,作者并未平鋪直敘對于老上海的所見所聞,而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解讀老上海,帶著思考和評論審視上海百年間的變遷。他的視角深入到了老上海的街頭巷尾,尋覓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并結合鮮活、生動的老照片,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業已泛黃卻有生命力的上海灘。
藍灰色的紙張上面印黑色照片看不清,真的很失敗,內容還好。
書的內容比較無序,一些照片的堆砌。不適合系統的研究者,看得是個意境。
看完了,注重看照片旁邊的標注,文章內容沒怎么看。
整本書幾乎都是老照片,照片的畫質非常差,又是黑白的,可看性不高,失望
陸續買了這套書,印刷質量不理想,老照片的緣故?或者是故意要的效果?內容還不錯。
對舊上海很感興趣所以買的這本書,圖片豐富,排版合理,看著挺舒服
老舊的照片映襯出并不模糊的老上海記憶,老城的往事隨照片浮現眼前,仿佛歷史又穿越到從前,這種個感覺很美妙。
用來送北京的客戶,想把最美最有韻味的上海送給遠方的客人。
用光影和文字記錄下過去的老上海,很有史料價值
對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底蘊很有幫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這本書是過去江蘇版《老上?!返脑侔?,好像增加或替換了一些照片。但缺點是老照片清晰度不高、作家的文字也一般。在印刷精美又畫幅較大的老照片類出版物很容易找到、網上搜索也很方便的當今,本書也只能屬于可有可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