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yōu)槟砹?篇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淺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淺析:中國傳統美學與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
摘要: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以地大物博而著稱的文明古國,擁有廣博多樣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富有特色的聚落群體和特定的人文環(huán)境,而崇尚“儒”、“道”、“孝”的中華民族也有著自己特殊的美學取向,善于用道家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詮釋人與自然的關系,用一系列的儒家綱常去約束人在社會中的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傳統美學在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也逐漸得到重視。當代中國城市的景觀設計受到國外“城市美化運動”的影響,在設計思維上表現出了情與理權衡的偏差,我們驚嘆于中國城市面貌的巨變卻樂不自知。本文分析了中國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并試圖從中國傳統美學的角度尋求符合國人審美心理的現代中國城市景觀設計的新可能性。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中國傳統美學
1 城市景觀設計的現狀與不足
當前,我們生存的城市環(huán)境已經漸漸使我們的感覺器官變得麻木,無論是城市的景觀設計還是對人類內心的慰藉,都是難覓蹤影的;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中國的大江南北,從現代化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鄉(xiāng)鎮(zhèn),城市景觀的視覺面貌已經漸趨相同。其基本構筑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特色風貌和城市肌理的軸線對稱的景觀大道改變,偏離普通人基本需求、大尺度的、奢華的城市廣場以及河床被淤泥和爍石淤塞的所謂濱河景觀區(qū)等。
在這個以知識的突破性發(fā)展為特征的時代里,科技的進步激起了人類控制自然的勃勃野心,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中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部分中國人的小農意識膨脹為暴發(fā)戶意識,再加上部分追求政績的城市管理者的倡導,急于建設與本地經濟實力并不相稱的亮化工程,從而造成了經濟的極大浪費和自然資源遭破壞的后果,而城市的景觀設計也出現了不足。
2 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
中國城市景觀設計中存在的不足,按其理論根源可追溯到始于美國的“城市美化運動”。“城市美化運動”源于16世紀歐洲的“巴洛克城市”,“巴洛克城市”是文藝復興理想城市的演進,其基本特征是:軸線對稱、強調幾何的形式美以及氣派、豪華的景觀。“城市美化運動”一詞最早是馬爾福德·羅賓遜在19世紀末借助于芝加哥世博會針對美國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改進提出來的,倡導者希望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強調戶外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從而營造一個具有高效的市政中心、整潔的城市環(huán)境和有清晰等級交通系統的城市環(huán)境。
無論是從純審美角度把城市景觀設計看成是純藝術的作品,還是把城市的整體設計當成一個建筑實體來設計的建筑,都會忽略城市的系統性和服務性,造成了城市景觀建設過分強調視覺效果,與資源的極度浪費。這種城市建設模式在后來的“巴洛克城市”典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如:維也納的城市環(huán)狀景觀帶。盡管“城市美化運動”在優(yōu)化城市建筑的藝術特征、軟化建筑硬質線條以及建造整潔、優(yōu)美的城市公共空間方面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者在構筑城市的視覺美時是以犧牲城市的經濟性和健康性為代價的,由于其設計思維缺乏對人基本需求的關注,從而失去了本該有的城市活力。
3 對我們有影響的中國傳統美學
中國的傳統美學是以審美意象為主要特征,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時期。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了中國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思維方法甚至直到今天還深深的影響著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成為處理特定問題的慣性思維定式。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位哲學家和美學家,老子曾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疇,如:“道”、“象”、“虛”、“實”、“妙”等,老子提出了唯物色彩的宇宙觀和認識論,提出“道”是萬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評價尺度,“道”的不斷的往復和衍生有了無限的空間的變換,因此,中國人在看待空間界限上與西方人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中國人善于使用隱喻的手法來有意味地暗示和模糊空間的界限,并利用無處不在的“道”和“氣”去強調整體的宇宙觀,這樣的整體宇宙觀自然包含人的微妙構成,因此,在老子的哲學觀中,處處閃現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觀點。
如果說老子的道家美學屬于整體的宇宙觀、自然觀,那么孔子的美學則傾向于倫理綱常的社會觀。孔子重視個人的美育在社會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賞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觀點,認為對自然山水的欣賞同樣要符合欣賞主體的道德觀念。
4中國傳統美學的與現代中國城市設計的思考
4.1 審美維度——從理性到感性的回歸
“道”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去具體表達的概念,道家哲學主張萬物在宇宙中的各得其所,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有機體,人類也是這個有機體的一部分。道家哲學關注人對宇宙萬物的情感反應,并由此來引導人們遵循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道家哲學強調宇宙萬物都處于永恒不斷的變化之中,一座城市的演化和發(fā)展也同樣是如此。從人類最初對于天與地的敬畏發(fā)展到當今信息時代人類對于理性知識的過度迷戀;科學技術的急速發(fā)達膨脹了人戰(zhàn)勝自然的信心,其最充分的表現莫過于全社會對藝術、哲學等感性知識的漠視和對技術、形式、教條的盲目崇拜,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直覺、情緒和情感在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作用,更不會否認完滿的人格對于掌握著先進的理性知識的個體的重要性。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由確定性、單一性、排斥情感向隨機性、多維性和情感性轉型的時代,但對于感性的再次關注并不代表對理性所崇尚的高效率、技術、民主等工業(yè)文明理念的否定,也不是回到當初人類對自然界愚昧信仰的時期,而是把它們放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作重新的理解,如:人性化的、情感的、偶發(fā)的等等。因此,我們對于未來城市面貌的可能性和豐富性要有更加多維的理解和應對。城市景觀設計從理性的發(fā)展向感性的過渡,突出體現人性。
4.2 審美高度——從局部到整體的全局考慮
儒家哲學強調倫理綱常對社會等級制度的維護,要求無論是人的審美、對藝術作品的評析還是對自然景觀的賞玩,最終都歸向對等級社會秩序的維護。我國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在修筑都城時都會通過構筑一系列不同等級的城門、牌坊等去實現各個空間主次序列的有效轉換,甚至包括屬于城市空間低構成元素的北京四合院,其主次尊卑有序的空間序列也無不承載了深厚的儒家文理積淀。一些城市的景觀設計以及應用功能并沒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為基本出發(fā)點,城市的各個功能分區(qū)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適宜的心理過渡空間,因此每個人都在這個毫無人情味的城市中匆匆而過,沒有留戀也不愿意做長時間的停留,而建成后的超大尺度的城市景觀軸線和城市廣場,也往往只是從理念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出發(fā),并沒有考慮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一方面是超大尺度、豪華的城市廣場,另一方面卻沒有為城市居住者提供功能合理、整潔宜人的室外公共活動空間。這種行為只會為社會增加了潛在的不穩(wěn)定因素,而這些都是與儒家道德的美學的初衷相違背的。城市景觀設計應該回歸到整體的設計,從人們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實用舒適的城市。
5 結論
在傳統中國美學中,蘊含著可以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豐厚的文化積淀,我們并不缺失,而是缺少發(fā)現,因此,在經濟和文化日趨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國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如何去發(fā)掘和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美學與之結合有著深遠的意義。
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淺析:城市景觀設計的藝術思考論文
摘要:景觀的設計就是土地的設計,它的基本原則為:認識人性,尊重人;認同自然過程,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之“神”。
關鍵詞:景觀設計;土地設計;城市設計
一、關于景觀
景觀應該從五個層次來理解。
(1)及時層含義:景觀是美,是理想。
人們把他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象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這是景觀最早的含義。在西方,景觀的畫的含義最早來源于荷蘭的風景畫,后來又傳到英國。它是描繪景色的,是當一個人站在遠處看景色時的那種感受,然后把這種感受畫下來,所以畫永遠不是實景,畫是加上了人的審美態(tài)度之后再表現出來的。景觀的概念最早的來源是畫,一幅風景畫,它是有畫框的,這畫框是人限定的,是人通過審美的趣味提煉出來的。景觀一開始就是視覺審美的含義。但人的審美趣味是隨著社會發(fā)展,隨著經濟地位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所以人所了解的景色也是不斷變化的。
在作為畫之前,景觀作為一個詞最早出現在希伯來文的《舊約圣經》中。是用來描寫耶路撒冷皇城景象的,一個牧羊人站在一個荒涼的山岡上,看到一片綠洲,這個綠洲中有宏宇大廈,有廟宇宮殿,這些他作為美景來描述的景觀是一個城市。所以,在農業(yè)時代人們想像的美景是一個城市,這種觀念一直延續(xù)到工業(yè)時代。把景觀作為城市發(fā)展的,把城市當作理想,一直發(fā)展下去,才會導致紐約這樣的大都市的出現。現在我們中國人理解的景觀也基本停留在農業(yè)時代的城市理想,所以你才會看到深圳的高樓大廈,才會看到浦東的高樓大廈,才會用同樣的理想來建設北京的城市。這就是農民在描繪著未來的場景。但這種趣味是不長久的,所以到了工業(yè)時代末期以后,由于大量的鄉(xiāng)下人涌到紐約城市中來,紐約的鋼筋水泥叢林不再適合人居住,一系列城市病出現。他們發(fā)現他們追求的城市景觀原來不適合人的生存和居住,高樓大廈太危險了(世貿大廈的悲劇就是很好的說明),景觀的理想發(fā)生了改變,他們不再想用以前當農民或牧民時眼中的城市模樣來造景觀。
這種對城市景觀的否定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個是逃離城市,建立國家公園、自然公園,另一個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來。
為什么國家公園會在英國出現?國家公園甚至有上萬平方公里之大,有大量的自然地,這是由于紐約人的理想景觀開始轉向自然地,所以才會把自然地保護起來,作為他們休閑度假的地方,所以才出現了黃石公園、紅杉樹公園等。這是否定城市的一種途徑——逃離城市,逃到荒野之中——這時,人們對景觀的概念發(fā)生了一次深刻的變化,把自然當作美而不是把城市當作美。
但是人們很快就發(fā)現,逃跑不是辦法。因為,二戰(zhàn)以后,汽車在美國很快普及,所以汽車就拉著城市跟著人跑到郊外去了,人越想離開城市,這個城市就越跟著人和汽車跑,這就出現了郊區(qū)的城市化。整個美國都出現了這樣的城市:大量的土地蓋了房子,把自然地變成建筑,把環(huán)境變得更糟糕了,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以后,人們就發(fā)現,以前想像的田園城市實際上并沒有實現,因為當時的人想用鐵路把中心城市和郊區(qū)的花園城市連接在一起,但美國在20世30年代以后鐵路被高速公路取代了,火車被汽車取代了,汽車公司為了推銷汽車而拆掉鐵路.結果每家都有至少一輛汽車,導致每一寸土地都變成城市。
除了離開城市走向自然外,要擺脫擁擠的城市還有第二條途徑,那就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來。最早的實踐就是把公園建到城市中去,這就是紐約的中央公園,300多公頃,那是城市中心的一個非常大的地方。從此出現了美國的城市公園運動。
這就是由于人類想像中的理想景觀概念的變化導致城市的變化。這是關于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義的理解。
(2)第二層含義:景觀是棲息地,是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它是人的內在生活的體驗,是和你發(fā)生關系的地方,哪怕是一株草、一條河流,或者是村莊旁的一棵大樹。皖南的民居充滿詩情畫意,非常潭亮,那是由于居住在那方土地上的人形成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人要從自然和社會中獲取資源,獲取庇護、靈感以及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東西,所以景觀就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中東地區(qū)耶路撒冷有基督教、猶太教,還有伊斯蘭教,從城市的景觀你就可以看出這個城市總是有紛爭的,反映了人和人關系的不和諧。當麗江穿過你門前的時候,你可在門前的石埠上洗涮,人和自然就這樣發(fā)生了關系。你看到的石埠,實際上在告訴你人是需要水的,需要和水親近的,這就是人和自然之間非常友善和諧的關系。
如果是不和諧的關系,比如長江、黃河、錢塘江。錢塘江大壩筑到10m高,有些地方有20m高,這是人和自然的敵對關系的反映,而沒有把自然當作你的家人來對待,把自然排除在外,這就是人和自然關系的不和諧。那么人和人的關系呢?當年柏林墻沒推倒時反映了人和人關系的不和諧,現在以色列邊界立起鐵絲網也反映了人和人關系的不和諧。香港沒回歸之前,香港和大陸的邊界上有一道斷面是倒“L”形的鐵絲網,這也反映了人跟人關系的不和諧。這種邊界都被稱作政治景觀。
所以當你看到景觀的時候,看到任何景觀中任何一種元素的時候,它實際上都是在講述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不是和諧。
(3)第三層含義:景觀是具有結構和功能的系統。
在這個層次上,它與人的情感是沒有關系的,而是外在于人情感的東西。但是作為一個系統,人是更客觀地站在一個與之沒有關系的角度去研究景觀,所以景觀就變成科學的研究對象。一塊土地,當你和它沒有關系時,那你的研究是科學家的研究。但如果你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再去研究它,就不是科學家的研究態(tài)度了,因為這塊土地已經和你的切身利益發(fā)生關系了,就不是科學了。一塊土地有動物的棲息地,有動物的遷移通道,等等,都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用生態(tài)的、生物的方法來觀察、模擬,來了解這個景觀的系統。一門學科叫“景觀學”,實際上是用科學方法研究景觀系統,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4)第四層含義:景觀是“符號”。
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有其背后的含義。景觀是關于自然與人類歷史的書。皖南民居的路、亭子、河流和后面的牌坊群,都在講述著今天和昨天的故事。比如亭子,當地叫做水口亭,在村莊的水口,這就說明人們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這個地方很關鍵,決定當地人的生老病死和財富,這個亭子就告訴你這塊地是神圣的.又比如說,這個牌坊叫貞節(jié)牌坊,那個叫忠孝或仁義牌坊等等。貞節(jié)牌坊講的就是一個少婦在她丈夫死后就未再改嫁,這種對貞節(jié)的樹碑立傳就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價值觀。忠孝坊是歌頌孝道的,講的是一個兒子當他的父母還活著的時候是不離開家的,這就是一種價值觀。
華北平原上,哪怕是一條淺溝、一個土堆,都在講述著歷史。城墻、烽火臺,曾經是金戈鐵馬,烽火燎原。這些現在看來不起眼的留在土地上的痕跡,都在講述著非常生動壯闊的故事。北方地區(qū)有三百年的古道走成河的說法,一條走了兩千多年的路,變成了河,那么這條河就不只是河,它是古代趙武靈王攻打秦國時用過的古道,千軍萬馬曾從這走過。一條淺淺的古道或淺溝,充滿了含義。所以,景觀是有含義的符號,需要我們去讀。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最早的文字也來源于景觀。山的象形字直接來源于山,水的象形字直接來源于水。云南麗江納西族文字中水的寫法和漢族的是不一樣的,漢字的水是在一條曲線兩側各有兩點,而納西族文字中的水則是在這條曲線的端點還有一個圈。我的理解是:因為納西族居住在云南高原上,那里水的形態(tài)跟長江和黃河是不一樣的:玉龍雪山融化后的雪水流下來,在河里你看不到水,水都滲到河灘底下去了,然后水經過河灘在十幾里外的地方又冒出來,這個水就叫潭,有黑龍?zhí)痘虬執(zhí)丁_@些水你是看得見它從哪里來的,是有源頭的。但是我們的長江或黃河一帶早期居民看到的水是沒有源頭的,雖然說源頭在昆侖山,但當時誰也沒到過昆侖山。這就是景觀的小同導致描述的文字的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語言也是從景觀來的。所謂河出圖、洛出書,實際上是說我們的古代文字是閱讀了黃河、洛河,閱讀了來自水中的龜背的紋理來解讀、預測事物的變化。這些都是符號,都在講述著故事,興的故事,亡的故事。
所以說當你看到景觀和景觀中的元素的時候,哪怕是一棵樹,也要認真地閱讀它、理解它。比如說,這棵樹長彎了,為什么長彎了,因為風的力量的不均衡,或者因為光照的不均衡;如果這棵樹上布滿了傷痕,為什么有傷痕它在講述曾經被火燒了或是什么。所以如果到頤和園去,你可以看到那里的柏樹都是傷痕累累的,靠房屋的一側,許多古柏都是沒有皮的,為什么?都是給八國聯軍燒的,所以沒有皮了。這些樹講述了歷史,充滿了含義。
人類最偉大的景觀創(chuàng)造莫過于城市。一個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組成的社區(qū),他們?yōu)榱斯餐暮筒煌哪康纳钤谝黄穑袝r互助互愛,有時嫉妒有加,憎恨之極,以致于你死我活。有時為了交流,他們修池道,掘運河;有時卻為了隔離,壘城墻,設陷阱。我們看以前的城市,有城墻,有陷阱。同樣的愛和恨也表現在人類對自然及其它生命的態(tài)度上。恨之切切,人類把野獸、洪水視為共同的敵人,所以稱之為洪水猛獸,因此筑高墻藩籬以拒之;愛之殷殷,人們不惜挖湖堆山,引草木、虎狼入城,像在城里建動物園、植物園,又表觀了人類對自然的愛。人類所有這些復雜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寫在大地上,刻寫在某塊被稱為城市的地方,這就是城市景觀。所以說,景觀需要人們去讀,去品味,去體驗,正如讀一首詩,品味一幅畫,體驗過去和現在的生活。
(5)第五層含義:景觀是土地之“神”。
我們都知道宗教的神,神的概念本質上就是精神寄托.那么人對景觀的寄托就使景觀有了神性。當一個信徒一步一叩從西藏的邊緣爬到拉薩,他可以叩一年的長頭,這就使土地——拉薩那塊土地——變成了神。當他走到了一個交叉路口的時候,那會有一堆石頭,這堆石頭是瑪尼堆,它寄托了人的希望,寄托了人的信仰,這堆石頭也是神。哪怕是普通的山,普通的地形,也是神圣的。中國古代有一個模式,被用來神化大地,叫風水模式: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看看北京的山水,北邊的軍都山脈就是玄武,因為明代十三陵的緣故,叫萬壽山,它是有了神性的山。也因為明代十三陵的緣故,把西邊的山叫做青龍山,東邊的叫做白虎山。中國古代所有的城市或建筑選址都是在這一模式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說用這種模式把整個大地都神化了,沒有一個山脈是不屬于某一家或某個州府的神。所以你動土的時候,先要研究一下這座山是歸哪個神管轄的。
在唐僧取經的故事里,孫悟空有著高超的本領,但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把土地爺叫出來。土地爺是什么?土地爺就是土地之神。問問他這里有沒有妖怪?是好妖怪還是壞妖怪?然后他就知道,如何對待這塊地方,如何施展他的法術。這就是當地的神,說穿了就是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精神。地方之神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必須服從的外在力量。不管你是科學家或者宗教人士,不管是搞法律或是搞經濟的,你都得服從,否則你就要吃虧,就會被這神圣的力量摧毀。這種神圣的力量來源于什么?來源于人永遠戰(zhàn)勝不了的自然力。
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個大賭場里養(yǎng)了兩只白老虎,供人參觀。這個白老虎養(yǎng)在非常壯麗的宮殿里,外面是鎦金的玻璃,地下鋪著大理石,里面有一個皇帝才能坐的那種鍍金的漢白玉寶座,有噴泉,有非常華貴的裝飾。但是每次去看,這老虎都是病怏怏的,像一個病貓一樣趴在那兒。學生物的知道,虎是貓科動物,所以當虎沒有虎威的時候,它就變成貓了。它沒有神氣,是病態(tài)。不能夠使它認同這個環(huán)境,它就失去了它的個性、天性,失去了它作為老虎的那種威風。老虎只有在叢林中飛奔、在懸崖上咆哮,在那才是虎。人也是這樣。你可以看到北京新建的別墅,有多少像宮殿一樣,看看北京城里住宅銷售的廣告,有多少在宣傳這是凡爾賽宮、那是丹楓白露。這就是一種病態(tài),病態(tài)的心理在引導大眾的居住模式,導致病態(tài)的價值觀、病態(tài)的生活方式。如果讓人真的居住在那兒,人是要失去人性,失去天性的。所以說我們需要一個符合人性的生活空間。我并不是說要讓你生活在太行山區(qū),而是說除了生活在城市的優(yōu)越的物質環(huán)境之外,你也要有一種對土地的歸屬和認同。
很多人可能去過九寨溝,成都到九寨溝的路上,有一段懸崖,路非常難走,經常出車禍。據說很早以前當地人說那個山像龍一樣,是龍骨山,不能炸、不能動的,但公路部門就不聽,非得修這條公路,結果開山以后,這地方老出車禍,死了不少人,然后當地就建了一個廟,整天祭拜,我路過的時候就發(fā)現好幾輛車摔在懸崖下面。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人們沒有真正理解,這樣陡的山是不能修路的,你如果順著地形去修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而你非要開山,抄近道,把自然的“骨頭”露出來了,路就會很陡,盡管是近了,車子開得快了,事故卻會更多,這是科學的解釋。這歸根到底是什么呢?尊重土地之神,也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原有的格局。
因此景觀需要人們去呵護,去關愛,就像關愛自己和愛人;當然景觀也需要人們去設計,去改造和管理,以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要理解景觀,要閱讀景觀,要呵護它,要關懷它,要管理它,這就是景觀設計學。所以說,景觀設計學,就是土地的分析、規(guī)劃、設計、改造、保護和管理的科學和藝術。它是科學,因為景觀是一個系統,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理解,去分析;它又是藝術,因為它跟人發(fā)生關系,需要創(chuàng)造,除了科學的分析和研究,還要有人的情感,要用人的激情去創(chuàng)造你的生活空間,這就是一種藝術。
二、景觀設計,就是土地的設計
景觀設計是科學也是藝術,那么它包括什么內容呢?
首先區(qū)域的景觀設計,就是區(qū)域尺度上的,在幾百、幾千、上萬平方公里的尺度上設計,梳理它的水系、山脈、綠地系統、交通、城市;其次是城市設計。城市需要人們去設計,它的公共空間、開放空間、綠地、水系,這些界定了城市的形態(tài);再次,風景旅游地的規(guī)劃和設計、自然地和歷史文化遺產地的規(guī)劃和設計;第四,自然地,如濕地、森林,也需要人們去設計;第五,綜合地產的開發(fā)項目的規(guī)劃和設計;第六,校園、科技園和辦公園區(qū)的設計;當然還有花園、公園和綠地系統的規(guī)劃和設計。你未來的歸宿——墳墓,也需要設計:選擇什么樣的地方埋葬你的遺骨。人活著的時候需要優(yōu)美健康的環(huán)境,死后也需要一個歸屬,跟土地發(fā)生一種關系。這些都是景觀設計的范疇。景觀設計就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guī)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本質上講,景觀就是土地,所以景觀設計就是土地的設計。
景觀設計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北京大學研究生的專業(yè)中有這個專業(yè)方向,因為它也是法律的問題,它協調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這就需要法,所以有《城市規(guī)劃法》《土地法》;應當認識到,美是有經濟價值的,為什么香港豪宅都在山頂上?就是因為它的景觀好,所以經濟價值高;與信息工程也有關系,現在進行土地分析時所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統,大量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地形的模擬、地表徑流的分析、土地適宜性的分析,然后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規(guī)劃,如何梳理水系,如何布局建筑、交通;與文學藝術當然就更有關系了。所以景觀設計和許多專業(yè)都發(fā)生了關系。凱文·林奇曾經說,你要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景觀和城市的設計師,必須學完270門課,所以說這門學科綜合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科學。
三、景觀設計師與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天地、人、神,是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1)天地:在天地中定位,認同自然過程與格局。
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就是實現人、建筑、城市以及人的一切活動與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這就是景觀設計師的工作,使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具有意義,那么生活怎么會有意思呢?有兩點跟土地有關系:
首先,是所謂的定位。你如何在這塊土地上定位?為什么北斗星如此重要呢?為什么發(fā)明羅盤呢?就是為了讓人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方向,有個方位。中國人發(fā)明羅盤,最早不是用來航海的,是用來看風水的,就是為了定位,為了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穴位,找到現實人生活的穴位以及死去后居住的墓穴。當然羅盤后來被西方人拿走了變成了航海的工具,航海也是為了定位。在大海上,在戈壁上,在森林中,你找不到自己的方位的時候,簡單的說就是“迷途”,不見得是餓死、渴死,卻往往因為恐懼而死。所以說要使生活具有意義首先就是要定位。人要是失去了定位就失去了意義,人就變得空虛了。
人與土地關系的第二個方面是認同。在英文中它和個性(Identity)是—回事,但是在漢語中這兩者卻是相反的東西,好像你認同了—個東西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實際上,正因為認同才有個性:認同你的父母,才使你有了像父母的個性;認同一個家族,才會發(fā)現這個家族的個性;同樣,如果認同于太行山,你就會有太行山的豪爽個性;認同于江南山水,你就會有江南山水的秀氣。太行山人的壯闊、粗獷,江南人的秀氣,為什么人會有這樣的不同?就是因為認同了自然。在新疆的草原上,唱歌的調子非常悠揚、高亢,就是因為那兒的大地非常開闊,歌聲只有那樣才傳得遠,所以就出現了那樣的風格,那里人的風格,那里人的音樂,那里人的生活方式,這就是認同于自然。在江南就只能出現江南小調,如果把陜西的民歌引到江南去那就不倫不類了,因為那小山小水里頭,小城鎮(zhèn)里頭,聲音不用喊得很響就能夠聽見所以只能是非常親切,拐彎抹角的小聲音才優(yōu)美。這就是認同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藝術、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說,人生活的過程就是認同于環(huán)境、認同于自然的過程。當一個哈尼族的山寨姑娘走出她的村莊,走到城里的大街上的時候,你一眼就能看出她是哈尼族的。為什么?她帶著哈尼村寨的風水,帶著哈尼村寨的梯田。每個人的身上都反映了他生活空間的所有信息。所以說人跟土地、景觀經過這種認同、定位發(fā)生了親密的關系。這種關系需要得到尊重,需要設計。
所以景觀設計,及時條原則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的山,自然的地形地貌、自然的水。
(2)人:認識人性,尊重人。
此外景觀設計還要尊重人,既然我們要建立人和土地的關系,設計就必須尊重人。
我們可以做很多實驗來證明人的健康居住場所到底是什么。土撥鼠選擇棲居的時候跟人類有許多共同之處,甚至比人更聰明,有人說土撥鼠建造的城市比人類建造的城市更:不受洪澇災害的威脅,冬天充滿了陽光,充滿了溫暖(Simonds,1984)。為什么呢?它總是在陽坡上打洞,而且洞是先往上打,然后再往下斜著打下,所以水來了淹不到它,而且洞的前面還有溪流,水邊長滿谷子,有食物。同時它還要回避叢林和亂石堆。陽光、水、谷子,都好理解,就像人們想像草地上有鴨子,河里有魚一樣,人們在潛意識中就想像人們需要有這么多水和食物,來保障給養(yǎng),所以,關于動物和花卉的美是從這里來的。那土撥鼠為什么要回避叢林和亂石堆呢?原來,叢林是它的天敵貓頭鷹經常居住的場所,而蛇是住在亂石堆里的,那是鼠類的另一大天敵。不管有沒有貓頭鷹和蛇,老鼠都要回避這種景觀,中間過程就忘了,你發(fā)現它怕的是亂石堆和叢林,有沒有天敵和它關系已經不大了。
人也像土撥鼠一樣,魯濱遜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遇到了為自己找居住場所的問題。他就找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背靠森林,是懸崖峭壁底下的一個洞穴,面向大海,前面是一片草地,他在草地前面做了一個欄桿,這就成了最理想的“家”了。盡管后來發(fā)現在那片森林里并沒有任伺食肉動物,但是他選擇這個居住場所,就考慮到了這些危險,也就回到了人類原來的“家”,這個原來的“家”是洪荒時代的“家”,是幾萬年、幾百萬年之前的“家”,人類把幾百萬年之前的所有需求的本能都調動起來找,找到了這么一個理想的地方。
北京郊區(qū)的龍骨山上的龍骨洞里曾經住著北京人,北京人在這里居住過好幾次.10萬年前,50萬年前都居住過。龍骨洞下面有一條河,叫做壩兒河,河邊是一大片草地,這是有人考證過的。這是原始人居住的場所,和魯濱遜選的那個一樣,這樣的棲居場所是最安全的,可以隔河而望。當時大概是50個人一個群體,其中大概20個男人、20個女人、10個小孩,這樣的一個比例關系構成一個居住群體。男子要出去打獵,需要一個囤獵的空間,而在茫茫草原上,很難圍獵,所以必須靠自然的屏障來圍獵,所以當你發(fā)現盆地這種空間的
時候,就有一種安全感、美感,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就是這種空間。另外,在河南有一個小小的盆地,叫小南海,一萬多年前居住過一群人,有趣的是,后來的人在原始人居住過的洞穴上面蓋了一個道觀,蓋道觀的時候道士們并不知道這里有原始人居住過,那么為什么道士選的地方和原始人類選的地方是一個場所?那是因為人類的基因是一樣的,老在惦記著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理想的,就像在冥冥之中有個人在告訴你:這個地方好。大家都知道古代陶淵明所描繪的武陵仙境就是盆地。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為什么將北京作為首都,原來幾十萬年前就注定了人類要選擇這么好的地方:它背靠太行山、燕山。這個山脈是一直連著昆侖山的:俯瞰華北平原,這是邊緣地帶,符合“瞭望—庇護”的需求,就是看得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見(Appleton,1975)這就是人天性的反映。
除此之外,人還有領地意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實際上就是人自己的領地,每個人都有領地。小孩就經常為課桌鬧矛盾,要在課桌中間畫一條線,誰都不能越過這條線,過了這條線就要發(fā)生紛爭了,這和中東的巴以沖突情況是一樣的,這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城市景觀為什么最終會走向美國的郊區(qū)化,走向單家獨屋?為什么領地要搞清楚,土地要私有,否則便有“公地悲劇”(Hardin,1959),就是因為人本質上需要他的領地。另外,人還有狩猖、采集的本性,人都是獵人的后代。小孩愛爬樹,女孩子愛采摘,這就是為什么女生愛穿花衣服,而且女生一般來說在一起會發(fā)出很多的聲音,有說法稱發(fā)出聲音是為了采集時嚇唬動物的(Geist,1978)。而男的一般合作性比較好,一般是一群人在一起,你看經常出去酗酒鬧事的都是—群人,而且都是圍繞食物,可以想象當年獵獲一只羊以后再去燒烤、分享獵物的情景。這時你就要選擇位置坐下來。有人類學家研究過,只要五個或十來個人出去,里面必然會產生一個領袖,然后必然會產生至少一個領袖的支持者,其他人就會聽他的,這也是人性,因為男的要打獵,要合作,必須有合作精神,必須有組織。女性的合作精神就差一點,她各自采各自的,只要大家發(fā)出聲音就行。這就是從人的本性來論證現在人在景觀中的所有行為。
當一片空間,比如一片林子或草地,沒有結構的時候,人就會有迷茫的感覺。這跟鄉(xiāng)下人到城里的感覺是一樣的。所以,人類的城市、居住環(huán)境要有一種結構。校園也是如此,要有一種非常清晰的結構,讓你回想起來;我在食堂,在宿舍,在教室,要有非常好的空間關系。這種空間關系如果是符合人性的,就產生美感;如果不符合人性,景觀就不能產生美感,而只能產生恐懼感。這是人性對空間的需求,這是回到生物的“人”上面來理解的。
但是,人不光是生物的人,還是一個文化的人,各個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這是長期以來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而形成的。比如四川是天府之國,最休閑,種下去糧食肯定都有收獲,旱澇保收。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四川盆地從此不知道旱澇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使得成都認非常悠閑,24小時可以坐在那兒不動。耍麻將、掏耳朵是成都的特色。你再到深圳、廣東,就不一樣了。在北京的街上,人們就都匆匆忙忙,沒有人在掏耳朵,也沒有人坐在那兒休閑。廣東、廣西的人,是女的下地,男的在家抽煙、打麻將;北方和江南的人,是男的下地,女的在家。這是不一樣的,是當地的氣候條件、生活方式造成的。各地人有各地的文化、習俗,這是需要尊重的。設計要尊重人的這些生活方式。人的動物性當然是一樣的,但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樣的。這是尊重人的另一個層面。
那么,如果我們的設計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就是糟糕的。哪些東西是不尊重人的呢?凡爾賽宮的廣場!凡爾賽廣場是為了路易十四一個人造的。故宮也是為了一個人造的,是為了當時的皇帝造的,不是為老百姓造的。而我們現在有的城市廣場,有時也是為了一個人造的,是為了市長、為了某領導造的,根本沒有為普通老百姓考慮。有的廣場沒有一棵樹遮蔭,這是違背人性的。而恰恰我們現在的許多城市都在學著搞這種大廣場。這種大廣場是把人當成螞蟻,缺乏人性,所以不美。
人類設計城市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人類是為神設計,像前一段時間展出的印加帝國,還有天壇。大家去參觀的時候覺得天壇、月壇這么漂亮,這么宏偉,那不是為你設計的,是為神設計的,是為了祭天、祭神的。印加帝國的金字塔上面是要殺人的,把人殺了放在上面祭天、祭太陽神,是很殘酷的。這樣的景觀我們現在卻要去崇拜,把它當作美的東西來對待。歷史我們就不說了,故事是故事,但現代人不能生活在那樣的空間里。我們要認識到為神設計的空間不是好的,當你看到大家都在欣賞一個地方,你要想想它到底是為誰設計的,是為老百姓還是為神。
第二個階段是為權貴,為君主而設計。文藝復興以后,結束了中世紀的黑暗。我們知道,在中世紀,神、宗教、教會統治了人類的生活。文藝復興以后,解放了人,但并沒有解放人權,是君主替代了神權來統治。法國、意大利都是這樣,出現了君主、帝王,是權貴的時代,城市變成了為貴族、君主設計的了。你看巴黎的大街,這么宏偉壯觀,但你要問問:它是為誰設計的?是為君主個人。凡爾賽是為帝王設計的。故宮參觀一下可以,千萬不要再設計這樣的東西。有人要重新設計胡同給現代人居住,是荒謬的。那是封建時代的東西,所有居住在胡同里的平民百姓,都是在晨鐘暮鼓的號令之下,早上8點鐘起床,晚上8點鐘睡覺,沒有任何自由的夜生活。所以這個城市建設得這么嚴謹,有這么強烈的軸線,這么井井有條的院落和胡同。它是歷史,是故事,可以講,但不能居住,不要幻想我們還要回到那種地方去居住,封建君主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第三個階段,我們擺脫了封建貴族、君主的影響,又被工業(yè)時代的機器統治了。從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甚至20世紀90年代,我們的城市基本上是為工業(yè)發(fā)展,為機器、為能源開采、為礦物開采而設計的。哪里發(fā)現了一個礦,就在旁邊蓋工廠,工廠旁邊蓋住宅,這是一個人圍繞著機器的模式,最終城市變成了機器。比如城市交通,北京的五環(huán)、六環(huán),就像機器的輸油管道,汽車在里面運轉,這里有個大學區(qū),那里有個居住區(qū),那兒有個工業(yè)用地,那兒有CBD,那兒有個公園,所有這些都成了機器的零件,城市變成了機器。當描寫香港是什么時,有人說香港是高樓大廈,但能更形象地說明香港的是“管道”。所有的東西都圍繞著機器被輸送到各個零件,城市是沒有人性的,不是為人設計的。
現在是真正應該回到城市為人設計的時代。當你看到一個城市,一個景觀的時候,你就要感覺一下:這是不是為你設計的?
(3)神:設計尊重地方之“神”。
一點關于景觀設計的原則是設計要尊重神。文藝復興把神打倒了,神的地位降低了,但是我們現在要回過頭來思考問題。馬克思說,人的認識總是螺旋式上升的。我們曾經把自然打倒,現在又要尊重自然:神、土地之神、地方之神也是這樣,回過頭來要尊重地方之神。美國的白宮、國會大廈出現在中國的城市里,就是不尊重地方之神。在咸陽,大古都,秦始皇開始在那里建都,竟然出現了美國的白宮和國會大廈,是對土地之神的侮辱,對中國土地之神的不尊重。北京也有這種現象。整個中國的600多座城市里,有上千座來自歐洲、美國的建筑,這就是不尊重中國的土地之神的具體反映。
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淺析:關于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城市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園林意境設計的有效手段,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思考
園林景觀是一個兼具社會、自然、藝術多元功能的綜合體,既要滿足生態(tài)、環(huán)保、休閑和美化城市的社會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學特性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在藝術上還要體現創(chuàng)作哲理和個性風格。單純、極端地追逐其中一項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因此,風景園林設計師應有較的修養(yǎng),才能對項目高起點、大視野、多方位地把握。園林的主體應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綠色空間為藍本。在園林中,當家的永遠是綠蔭、草地、花卉乃至水體,同樣是樹木花草,又有不同的設計構思,創(chuàng)作出千變萬化的畫圖,這些是永恒的。世俗化、潮流化都將成為來去匆匆的過客。
1、城市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景觀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涵蓋景觀建筑、綠化、小品、規(guī)劃及美學涵養(yǎng)類的諸多門類;而景觀設計已成為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的重要標標志,大到城市的總體形象設計,具體到城市節(jié)點如城市廣場、城市公園、濱河親水空間、街區(qū)景觀、街頭綠地居住區(qū)環(huán)境設計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種植配置、水池花池、鋪地欄桿、桌凳垃圾箱,幾乎涵蓋室外造型藝術的一切。
1.1 設計標準豪侈
大量使用花崗巖、大理石、不銹鋼、玻璃幕、高級燈具、進口噴泉等昂貴景觀材料,少園林之美,多暴富之嫌。只注重視覺上的宏偉,氣派,高貴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顧工程的投資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我國目前的總體經濟發(fā)展水平不算高,在園林建設上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同西方發(fā)達國家攀比。近幾年興起的草坪熱,各大中城市都曾有過,終因其管理維護成本太高而紛紛流產,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極大浪費,這個教訓也是深刻的。
1.2 城市設計缺創(chuàng)意
低頭是鋪裝(加草坪),平視見噴泉,仰臉看城雕,臺階加旗桿,中軸對稱式,終點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異,草多樹少、大而不當,忽視了廣場休閑、納涼、交際等社會功能。
每一件園林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風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體現該地區(q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然而由于近代中國歷史的原因,西文園林風格對我國園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致使歐美式園林在中國大地遍地開花,各地紛紛效仿,而失去了中國園林的風格和個性。因此,我們的園林設計師對各種園林風格不但要求其形,還要求其神要在中國園林風格的基礎上,吸收歐美園林設計上的精華,并結合當地獨有文化,開發(fā)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
1.3 景觀設計對人的需要及對人性的關注不夠
在這一點上景觀設計師本人要負很大的責任。一個設計任務下來我們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風格、手法、形式等問題,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當作設計追求的較大目標。一個建筑作品我們強調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對景觀設計人們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卻樂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諸如休息桌椅、集散場地和活動廣場這類最基本的需求。這種“溫飽型”的功能對長期以來生活在惡劣環(huán)境下的廣大市民來說當然是相當滿足了,于是贊美之詞不絕于耳決策者、建設者和設計者,不用說,在這種氛圍中都深深地陶醉了這個美麗的誤區(qū)具有相當的隱蔽性和自欺性。
1.4 綠地建設難于落實到位
雖然每年的綠地建設項目都當重點來抓,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綠地總是各專業(yè)項目中及時個被刪減的犧牲品。馬路越來越寬了,高樓越來越多了,綠地卻越來越小了。在一個綠地項目建設的初期,有完整的設計方案、理論思想,有其完備的設施和功能作用。往往在實施進行中,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客觀原因”而遭至擱淺:如資金不足,與其他市政設施的交叉關系,商鋪門臉經濟的利益驅動等等,最終一件完善的項目設計會被刪減得體無完膚,功能盡失。由最初的公園變成街頭綠地,再由街頭綠地變成花壇樹池。同樣,各個房地產商開發(fā)的住宅小區(qū)宣傳給用戶描繪的是一片優(yōu)美的戶外景觀環(huán)境,但重點在于建筑戶形、道路和停車上,綠地一般會迫近用地邊緣和建筑四周,始終是一個配角。有的為了滿足自身利益,甚至變相成為其他用地,不要說以人為本了,就是滿足一些簡單的休閑娛樂的功能要求都難上加難。
2、園林意境設計的有效手段
2.1 借景
將有利于風景畫面構圖和意境渲染的景象組織到觀賞視線之中。氣象景觀的借取是加強景觀藝術效果的常用手法,因為氣象景觀的重要特征就是變化,變化中帶來無限意趣。首先,境隨時變。故杭州西湖有春曉、風荷、秋月、殘雪之景等;宋代郭熙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冬山如睡”之感受;其次,境隨地變。賞月有梨花伴月、三潭印月、二泉印月、象山水月之分;觀雨有瀟湘夜雨、花洲話雨、蕉院聽雨、山樓聽雨之別。除了氣象景觀外,園林中還可遠借山巒,近借湖池、植物,乃至都市、郊野及鶯歌燕舞等。
2.2 對比
通過景觀要素形象、體量、方向、開合、明暗、虛實、色彩和質感等方面的對比來加強意境。對比是渲染景觀環(huán)境氣氛的重要手法。開合的對比方能產生“庭院深深深幾許”(宋?朱熹)的境界,明暗的對比更襯出環(huán)境之幽靜。在空間程序安排上可采用欲揚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隱求顯、以暗求明、以素求艷,以險求夷、以柔襯剛等手法來處理。
2.3 比擬聯想
意境的欣賞是物我交流的過程,因此景觀的構設要做到能使人見景生情,因情聯想,進而從有限中見無限,形成景觀意境的藝術升華。1.以小見大,以少勝多。即模擬自然山水,以精煉濃縮的方法,綜合組織空間,使游者產生“一拳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清?石濤)的感受與聯想,從而達到“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辯千尋之峻”的效果。2.運用植物的特征、姿態(tài)和色彩的不同感受而產生比擬聯想。如松樹象征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氣概,竹寓意虛心有節(jié)的品質,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堅韌不拔的精神,白色象征純潔,綠色代表和平等。這種象征手法與民族習慣、文化風俗有著密切的聯系。3.運用文物古跡產生聯想。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發(fā)人深思,游赤壁會聯想起三國時代的諸多人物和故事;游南京雨花臺會聯想起許多可歌可泣之往事;游杜甫草堂會聯想起杜甫的千古詩篇。成功的作品應把園林意境體現的淋漓盡致,而目前這樣的作品很少,有一些只是簡單的苗木堆積而缺乏韻味。
3、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發(fā)展方向
3.1 健康景觀設計
健康景觀是從人類自身健康的角度,對公眾活動場所,如廣場、街道、小區(qū)等進行建設,鼓勵人們運動、鍛煉,使人們身心健康。健康景觀首先在美國提出,而在國內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美國是一個汽車社會,物質豐富,但許多人缺少鍛煉,因此,景觀設計建設中“如何給人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以步代車”是設計師們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把機動車道變窄,人行道加寬,增加人行道綠化,不僅有利于節(jié)能,還有利于身心健康。
3.2 藝術景觀設計
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不應該成為的擺設和點綴,藝術對景觀設計而言,也不只是一種形式語言借鑒的來源,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雖然沿襲傳統園林設計中以藝術審美為指導的方法論,已不適合現代景觀設計學發(fā)展的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把藝術打入“冷宮”。在當今遭遇民族身份危機和全國“千城一面”的情況下,藝術作為一種思想工具,在景觀設計的創(chuàng)新中應該發(fā)揮它應有的魅力。藝術景觀就是將景觀設計得更美,更有文化內涵,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4、結束語
通過城市發(fā)展的動態(tài)分析,同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握城市景觀建設所處階段,推衍城市未來發(fā)展方向,更好地利用景觀規(guī)劃、景觀建設達到城市發(fā)展人性化、生態(tài)化的最終目的。
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淺析:城市景觀設計的地域文化性思考
【摘要】劇烈的全球化帶來了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劇烈的社會變革與外來文化的交融,使得走國際化路線的口號聲音更加響亮,發(fā)展的背后有著對地域文化傳承的隱憂,當前城市建設有諸多問題存在,雷同化的城市被一個又一個的復制,城市地域文化的保護、繼承與城市國際化發(fā)展形成偏差。針對這一現狀,筆者在城市景觀設計的地域文化層面上進行了思考,旨在探討城市景觀設計中對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地域性;城市文化特色
1 城市文化、地域文化與城市景觀的相關概念闡釋
1.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生活在該地域的成員,在既定的時間、空間,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傳承、社會制度,以及民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地域性既指多與空間條件相關的自然地理,也指多與時間狀況相關的人文地理上的概念,空間上存在地域、地貌、地質、山脈、海洋、氣候、動物分布等要素,時間上涵蓋天時地利的變遷,民族發(fā)展衰亡等特征。
1.2 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包括城市的歷史景觀、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三個大的方面,而這三方面內容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組成了城市景觀的基本骨架。城市景觀設計主要就是針對城市進行的公共空間的設計和規(guī)劃,在把握城市形態(tài)的同時還要維持自然系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景觀設計的目的就是要將自然和人作出一個化的組合,就是滿足人類日益高漲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提高人們的審美品質的職能。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域社會的傳統特征,使各地的景觀反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2 城市景觀設計與城市地域文化的相互關系
地域文化和景觀設計兩者相互作用,互為需要。城市景觀設計離不開地域文化。脫離地域文化內涵的景觀因缺乏內涵而經不起推敲,很難體現時代的厚重感。地域文化可以總領景觀設計的主旋律、支配景觀設計各種元素的巧妙組合,優(yōu)化景觀作品結構。地域文化也離不開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將文化抽象提煉出來形象敘述,使地域文化得以繼承和發(fā)揚。
2.1 城市地域文化對城市景觀設計的影響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城市地域文化可以通過語言、觀念等無形的文化形態(tài)體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建筑、街道、雕塑等有形景觀要素體現出來。離開了悠久的歷史文化沃土,城市的景觀空間也就失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通過地域文化驗證的景觀設計即為人們生活規(guī)律所認證的景觀,地域文化即為人的長期使用規(guī)律下形成的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要求,滿足人的要求的景觀是城市的需要,是人的需要,是經過實踐驗證后的景觀設計。
2.2 城市景觀設計對城市地域文化的塑造
作為一個概念,地域文化需要借助于某些形式表達出來,景觀設計作為一種媒介,成為敘述文化的語言。城市景觀設計如何反映地域文化、引導地域文化、延續(xù)文脈都是現代景觀設計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一個城市文化的積累需要漫長的時間,景觀文脈的傳承也經歷了長期的演變與積淀,并為大多數人不自覺地接受,成為了城市的一種不易言喻的氣質和與眾不同的特征。設計意味著在歷史景觀環(huán)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賦予城市以新的內涵和形式,使城市景觀歷史的記憶得以延續(xù)。
3 當前我國城市景觀設計在地域文化層面上出現的問題
3.1 缺少人文與地域特色
在當今的中國,西方強勢文化急速蔓延,以驚人的速度進入人們的生活,歷史文脈與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城市景觀空間一味追求雷同的“現代化”風格,失去了特色與個性,缺少深層次的文脈表達。而且,不知從何時起,傳統民居、歷史街區(qū)甚至連文物古跡,都似乎成了經濟發(fā)展、開發(fā)建設的絆腳石。一些城市在新區(qū)開發(fā)和舊城更新時,將數百年來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鮮明特色的古老城區(qū),進行“脫胎換骨”的打造,使之消失殆盡;迅猛且快速推進的城市化,以“舊貌換新顏”換來“千城一面”的無個性的城市空間。
3.2 對傳統地域文化的誤解
曲解“中國古典文化”就是“中國文化”,把“中國特色”和“中國傳統特色”混為一談,提到“中國”就聯想到“傳統”,想當然地從古典景觀文化中去拿。有的設計師在設計中簡單加入傳統形式的景觀小品,如古建的亭、廊、榭等,似乎只有搬出傳統的形式才能體現出對傳統的尊重和繼承。這種不了解傳統真正內涵、僅僅簡單照搬的復古主義,不僅沒能解決城市景觀的特色及文脈問題,相反對現代城市的景觀功能起到了破壞的作用。
4 發(fā)掘城市地域文化,營造城市景觀特色
4.1 順應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
現在,改變過去長期形成的改造、主宰自然的思維定勢, 樹立新的自然生態(tài)倫理觀,在尊重愛護自然環(huán)境的前提下,利用并改善自然環(huán)境,已經成為建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要求,也當然是城市規(guī)劃景觀設計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城市景觀設計首先要順應自然,珍惜自然景觀資源, 對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磚一石都要精心設計,物盡其用,力求實現天人合一,才能取得理想的審美效果。否則, 縱然單個景觀設計自身是的, 也會像一塊鮮艷的補丁, 成為城市景觀設計的敗筆。
4.2 保護老城區(qū)整體空間環(huán)境
在城市規(guī)劃設計中, 保持城市景觀的連續(xù)性, 保存街巷空間的歷史記憶, 是保護城市文化遺產的需要, 也是增添城市景觀文化內涵的手段。老城區(qū)都是前人精心選址、長期經營的結果, 一般都擁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較多的名勝古跡、與眾不同的鄉(xiāng)土建筑, 是當地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 應視為凸現城市特色的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源。疏散古城人口, 合理確定古城主要功能, 改造更新古城基礎設施, 緩解古城交通壓力, 以達到保護古城空間特色的目的。
4.3 充分展現傳統文化資源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 城市景觀必然體現一定的文化內涵。但城市景觀如何利用城市文化資源, 形成自己的特色, 就要靠建筑設計師和城市設計師的匠心獨運了。一般來說, 獨特優(yōu)美的城市景觀設計,除了巧借自然景觀外, 還要傳承凸現所在地域既有的文化內涵, 特別是那些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4.4 正確處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對老城區(qū)及名勝古跡的保護, 主要是為了傳承歷史文化, 滿足人們的審美、懷舊等心理需求, 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 而不是食古不化, 抱殘守缺, 讓人們沿襲過去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因此, 對老城區(qū)的保護也不是原封不動, 一切照舊, 而應是在保留其空間格局、整體風貌的目標下, 對那些無歷史文化價值的破舊建筑進行清除, 對那些不符合城市發(fā)展肌理又妨害周邊環(huán)境的城市用地進行功能調整。對歷史建筑物內部的生活辦公設施進行改造, 以滿足當代人生活工作的需要。在新區(qū)的景觀設計中, 恢復或模擬個別歷史文化景點, 以體現地方特色及景觀的整體和諧, 滿足當地居民的審美要求, 是合情合理的, 但不宜過多, 更不允許粗制濫造。
5 小結
地域文化是是地理、歷史、民族、民俗等方面文化元素的集合,發(fā)揚地域文化既是對中華文化的保護也是城市景觀設計一個思維理念。將建筑、雕塑、綠化、公共設施等諸要素進行綜合、藝術的布局, 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 城市景觀設計應結合當地的人文精神、文化內涵, 形成有品位、有個性的地域文化特色。改變現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拓展現代景觀設計新思路、研究地域文化景觀迫在眉睫。
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淺析:城市景觀設計與傳承的思考
摘要:簡要地分析了生物多樣性與城市景觀多樣性之間的關系。論述了城市景觀的特色,對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園林設計提出一些思考。指出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城市景觀設計所面對的挑戰(zhàn),并對此作出總結與思考。
關鍵詞:城市;景觀景觀設計;因地制宜;研究
1 城市景觀園林基本概念
景觀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景觀則涵蓋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的景物。城市的概念也是循時代而發(fā)展的。進入現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階段,城市的本質是人類聚居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環(huán)境。城市總體規(guī)劃中有城市綠地系統的專項規(guī)劃,而城市景觀不僅有綠化的要求,更要著眼于園林城市建設。
園林設計的因素包含構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與塑造、園林建筑布置、園路和場地、植物種植、置石、假山與小品的設置等。園林的宗旨是不斷滿足人對自然環(huán)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較大限度地發(fā)揮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文化、休息游覽和經濟等方面的綜合效益,促進人與自然的健康長壽和共同持續(xù)發(fā)展。
2 城市景觀的特色
藝術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觀作為藝術而言也必須創(chuàng)造特色。特色的大敵是模仿。一時一風,競相模仿,令人置身城市中,環(huán)顧而不知身居何處。病因在于不借鑒先進城市如何尋覓、捕捉和創(chuàng)造特色的理念,從而尋找本城市的特色。人云亦云,不知為何而云。治療的良方就是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藉因才出果,精在如何體驗本城市之異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
在對西方城市景觀借鑒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城市的具體情況進行創(chuàng)新,借鑒的前提是保持自我特色。中國現代城市景觀規(guī)劃設計只有融入全球化才能意識到地域性的存在和意義、也只有保持地域性特征,才能在全球化世界中發(fā)揮積極的影響。
我們應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時,根據每個城市自身的自然狀況、氣候條件、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經濟條件等進行創(chuàng)新。城市景觀是動態(tài)的,具有強烈的地域性。我們必須展示全球文化整體發(fā)展中的中國地域特色特征,揭示我國地域文化的真實根源。城市景觀特色的創(chuàng)造必須立足于城市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各異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發(fā)展過程。在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滲透的時代,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城市景觀特色創(chuàng)作的一個主要原則。城市景觀特色建設就是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發(fā)揮自然、地理風貌優(yōu)勢,保護和開發(fā)地方人文景觀資源,建設獨具地方特色、彰顯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觀。同時,城市景觀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賴于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城市景觀特色的建設不能脫離實際,貪大求洋,不能過于超前,超越城市的經濟實力。
3 城市景觀的傳承
3.1 城市景觀的歷史沉淀
當這個時代城市發(fā)展的速度過快而來不及思考時,懷舊并非倒退與復古,而恰恰是溫故而知新的途徑。我國城市景觀即擁有巨大豐富的傳統資源可供傳承,又面臨著與傳統全然不同的現實環(huán)境問題。我們既要繼承優(yōu)良傳統,又要根據現在的城市景觀所面臨的具體情況與時俱進地發(fā)展傳統。
中國城市景觀富有悠久傳統,我國各族人民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建筑和園林文化,傳統的建筑觀、審美觀、空間觀等,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而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汲取我國傳統的精華,服務于當今人民。以園林為例,中國傳統園林經歷漫長的發(fā)展時期并達到過高度成熟階段,它的許多設計觀念與手法是有恒久啟示意義的。例如追求詩情畫意的文化內涵。結合人的視覺規(guī)律所發(fā)展出來的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設計手法;結合自然山水環(huán)境的布局方式等。中國園林能長久地屹立于世界園林舞臺中,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獨樹一幟,是全世界人類共享的文化和現代城市景觀規(guī)劃設計發(fā)展的源泉之一。
但是,今天城市景觀規(guī)劃所遇到的問題已今非昔比,應以發(fā)展的觀念來看待傳統的繼承,在傳承傳統中必然要有所取舍,將傳統中具生命力的部分與城市景觀的現實及未來發(fā)展相結合。一定要打破狹隘、封閉的傳統觀念,結合全球文明的近期成果,用適宜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傳統文化的本質,將具特色的傳統設計手法轉換成現代視覺表像下的嶄新空間形式,最終把傳統的內在精神、地域形式轉換成當代世界的設計語言,力求反映更深的實質。
3.2 城市景觀的傳承發(fā)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城市景觀的要求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城市景觀中某些傳統已經不能滿足居民日漸增長的使用功能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必須對城市景觀某些傳統進行發(fā)展,以合乎時代的需要,并對城市未來景觀特色的形成打下基礎,讓今天的城市景觀建設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變化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主題。人在變,城市在變,城市景觀中某些傳統也必須要變。如傳統美學中的比例、尺度、對比、協調、色彩、均衡等要素,隨著時展變化,這些基本準則也會得到發(fā)展,我們不能以保守地復古來理解民族的原則,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來營造特色,不能以游人的心態(tài)來歌頌和維護已經不適合時展的傳統。城市景觀要創(chuàng)新、要發(fā)展就必須要突破那種一成不變的統一,突破那種停滯平衡的和諧。
城市景觀特色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些傳統總會在城市景觀中留下一些痕跡,使城市景觀帶有傳統的特征,傳統的東西是現代人生存的根。但是,人們今天的創(chuàng)造活動、文明成果,也會積淀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歷史的前進成為后代人得以延續(xù)的民族文化傳統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的創(chuàng)造活動具有時代特色,在城市景觀原有特色的基礎上,要有意識地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反映當代典型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達到當代景觀藝術的新水平,創(chuàng)造出滿足現代人生理與審美需求的新的城市景觀特色。這種新的城市景觀特色形式的產生,來自于多個方面,包括社會的變革、思潮的轉變、歷史的延續(xù)、技術的進步、新材料的出現等等。
4 結語
全球化是無法回避的,它給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中國城市景觀特色規(guī)劃在全球化背景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正面臨著一個充斥著各種干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國城市規(guī)劃師、景觀設計師和建筑師要在新世紀規(guī)劃出城市景觀的各自特色,就必須依托于本民族的傳統,繼承和發(fā)展傳統,同時以開放的心態(tài)學習、借鑒外國景觀規(guī)劃設計理念,并結合我國每個城市的地域特點,建立一種富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淺析:中國傳統美學與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
摘要: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以地大物博而著稱的文明古國,擁有廣博多樣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富有特色的聚落群體和特定的人文環(huán)境,而崇尚“儒”、“道”、“孝”的中華民族也有著自己特殊的美學取向,善于用道家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詮釋人與自然的關系,用一系列的儒家綱常去約束人在社會中的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傳統美學在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也逐漸得到重視。當代中國城市的景觀設計受到國外“城市美化運動”的影響,在設計思維上表現出了情與理權衡的偏差,我們驚嘆于中國城市面貌的巨變卻樂不自知。本文分析了中國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并試圖從中國傳統美學的角度尋求符合國人審美心理的現代中國城市景觀設計的新可能性。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中國傳統美學
1 城市景觀設計的現狀與不足
當前,我們生存的城市環(huán)境已經漸漸使我們的感覺器官變得麻木,無論是城市的景觀設計還是對人類內心的慰藉,都是難覓蹤影的;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中國的大江南北,從現代化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鄉(xiāng)鎮(zhèn),城市景觀的視覺面貌已經漸趨相同。其基本構筑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特色風貌和城市肌理的軸線對稱的景觀大道改變,偏離普通人基本需求、大尺度的、奢華的城市廣場以及河床被淤泥和爍石淤塞的所謂濱河景觀區(qū)等。
在這個以知識的突破性發(fā)展為特征的時代里,科技的進步激起了人類控制自然的勃勃野心,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中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部分中國人的小農意識膨脹為暴發(fā)戶意識,再加上部分追求政績的城市管理者的倡導,急于建設與本地經濟實力并不相稱的亮化工程,從而造成了經濟的極大浪費和自然資源遭破壞的后果,而城市的景觀設計也出現了不足。
2 城市景觀設計的思考
中國城市景觀設計中存在的不足,按其理論根源可追溯到始于美國的“城市美化運動”。“城市美化運動”源于16世紀歐洲的“巴洛克城市”,“巴洛克城市”是文藝復興理想城市的演進,其基本特征是:軸線對稱、強調幾何的形式美以及氣派、豪華的景觀。“城市美化運動”一詞最早是馬爾福德·羅賓遜在19世紀末借助于芝加哥世博會針對美國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改進提出來的,倡導者希望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強調戶外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從而營造一個具有高效的市政中心、整潔的城市環(huán)境和有清晰等級交通系統的城市環(huán)境。
無論是從純審美角度把城市景觀設計看成是純藝術的作品,還是把城市的整體設計當成一個建筑實體來設計的建筑,都會忽略城市的系統性和服務性,造成了城市景觀建設過分強調視覺效果,與資源的極度浪費。這種城市建設模式在后來的“巴洛克城市”典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如:維也納的城市環(huán)狀景觀帶。盡管“城市美化運動”在優(yōu)化城市建筑的藝術特征、軟化建筑硬質線條以及建造整潔、優(yōu)美的城市公共空間方面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者在構筑城市的視覺美時是以犧牲城市的經濟性和健康性為代價的,由于其設計思維缺乏對人基本需求的關注,從而失去了本該有的城市活力。
3 對我們有影響的中國傳統美學
中國的傳統美學是以審美意象為主要特征,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時期。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了中國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思維方法甚至直到今天還深深的影響著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成為處理特定問題的慣性思維定式。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位哲學家和美學家,老子曾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疇,如:“道”、“象”、“虛”、“實”、“妙”等,老子提出了唯物色彩的宇宙觀和認識論,提出“道”是萬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評價尺度,“道”的不斷的往復和衍生有了無限的空間的變換,因此,中國人在看待空間界限上與西方人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中國人善于使用隱喻的手法來有意味地暗示和模糊空間的界限,并利用無處不在的“道”和“氣”去強調整體的宇宙觀,這樣的整體宇宙觀自然包含人的微妙構成,因此,在老子的哲學觀中,處處閃現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觀點。
如果說老子的道家美學屬于整體的宇宙觀、自然觀,那么孔子的美學則傾向于倫理綱常的社會觀。孔子重視個人的美育在社會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賞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觀點,認為對自然山水的欣賞同樣要符合欣賞主體的道德觀念。
4中國傳統美學的與現代中國城市設計的思考
4.1 審美維度——從理性到感性的回歸
“道”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去具體表達的概念,道家哲學主張萬物在宇宙中的各得其所,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有機體,人類也是這個有機體的一部分。道家哲學關注人對宇宙萬物的情感反應,并由此來引導人們遵循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道家哲學強調宇宙萬物都處于永恒不斷的變化之中,一座城市的演化和發(fā)展也同樣是如此。從人類最初對于天與地的敬畏發(fā)展到當今信息時代人類對于理性知識的過度迷戀;科學技術的急速發(fā)達膨脹了人戰(zhàn)勝自然的信心,其最充分的表現莫過于全社會對藝術、哲學等感性知識的漠視和對技術、形式、教條的盲目崇拜,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直覺、情緒和情感在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作用,更不會否認完滿的人格對于掌握著先進的理性知識的個體的重要性。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由確定性、單一性、排斥情感向隨機性、多維性和情感性轉型的時代,但對于感性的再次關注并不代表對理性所崇尚的高效率、技術、民主等工業(yè)文明理念的否定,也不是回到當初人類對自然界愚昧信仰的時期,而是把它們放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作重新的理解,如:人性化的、情感的、偶發(fā)的等等。因此,我們對于未來城市面貌的可能性和豐富性要有更加多維的理解和應對。城市景觀設計從理性的發(fā)展向感性的過渡,突出體現人性。
4.2 審美高度——從局部到整體的全局考慮
儒家哲學強調倫理綱常對社會等級制度的維護,要求無論是人的審美、對藝術作品的評析還是對自然景觀的賞玩,最終都歸向對等級社會秩序的維護。我國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在修筑都城時都會通過構筑一系列不同等級的城門、牌坊等去實現各個空間主次序列的有效轉換,甚至包括屬于城市空間低構成元素的北京四合院,其主次尊卑有序的空間序列也無不承載了深厚的儒家文理積淀。一些城市的景觀設計以及應用功能并沒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為基本出發(fā)點,城市的各個功能分區(qū)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適宜的心理過渡空間,因此每個人都在這個毫無人情味的城市中匆匆而過,沒有留戀也不愿意做長時間的停留,而建成后的超大尺度的城市景觀軸線和城市廣場,也往往只是從理念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出發(fā),并沒有考慮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一方面是超大尺度、豪華的城市廣場,另一方面卻沒有為城市居住者提供功能合理、整潔宜人的室外公共活動空間。這種行為只會為社會增加了潛在的不穩(wěn)定因素,而這些都是與儒家道德的美學的初衷相違背的。城市景觀設計應該回歸到整體的設計,從人們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實用舒適的城市。
5 結論
在傳統中國美學中,蘊含著可以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豐厚的文化積淀,我們并不缺失,而是缺少發(fā)現,因此,在經濟和文化日趨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國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如何去發(fā)掘和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美學與之結合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