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本土音樂教育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本土音樂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本土音樂教育研究

本土音樂教育研究:本土音樂文化音樂教育發展

【摘要】

本土音樂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富含著十分豐富的人文特性,凸顯了當地語言、文化特征,是古代人民的智慧、意識結晶。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是學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基于對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障礙作出分析和論述,就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發展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高校;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

高校作為教育的主戰場,是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要陣地。因而,在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上,高校音樂教育優勢巨大,將引領整個社會音樂發展格局。但是,事實上,很多高校音樂教育價值功能并未得到盡善盡美的發揮,在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障礙重重,有關此方面的研究備受社會關注,并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

一、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障礙

本土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審美價值,對促進學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緣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障礙重重,其中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意識淡薄。意識是行為的主導,為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奠定了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努力從未止步,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傳承意識不斷增強,但在方法擇取上卻有所欠缺。一方面,部分地區政府部門將諸多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本土音樂文化相關資料整理、活動宣傳上,卻忽視了高校這一最直接、最廣泛的傳承基地。另一方面,由于高校音樂教育長期不受重視,部分高校更愿意將資源放置在專業教育上,對本土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體系中的傳承置之不理,導致此項工程建設障礙重重。

(二)師資不足。素質教育環境下,教師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主導者、實施者,是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因素。以當前的高校音樂教育教師素質結構來看,其對本土音樂文化的了解、認識甚少,相關專業知識匱乏,難以為學生提供完善的發展引導服務,導致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一再潰敗”。有些高校對現行擴招形勢認知不清,過度強調規模擴張,忽視了對自身教育承載力的理性考察,加之師資建設重視和投入不足,導致本土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傳承難以為繼。另外,音樂教師對自身功能定位不清,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多以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性差一,進而影響了學生參與興趣,即使具備一定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意識,但現實工作實效不盡如人意。

(三)教材單一。教材是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依據。我國發展歷史悠久,各地擁有著十分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大量民歌、舞蹈、戲曲等為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提供了利好條件。但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卻很少看到這些痕跡,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應用不足。單一化的教學教材顯然不符合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同時也不能承擔起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重任,其改革創新工作至關重要。這亟需教材編制人員深度探究本土音樂文化的特色,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點,結合高校音樂教育需求,重新編制教學教材。而高校音樂教師,也需重新規劃課程設置,豐富課堂內容。

二、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發展策略

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是未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音樂作為特殊的音樂門類,彰顯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及審美情趣,對引導現代學生發展意義重大。作者結合上述總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發展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轉變思想觀念。轉變思想觀念,樹立傳承意識,是實現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發展的首要目標。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政府及高校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意識不斷增長,其存在問題更多體現在觀念層次上,缺乏對此項事業發展需求的理性分析。根據國家政策文件規定,“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新時期,政府部門不單單要重視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工作,還應意識到高校發揮的陣地作用,制定一系列指導其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發展政策,適度提高支持力度,引導改革傳承與發展模式,轉變高校教育觀念。同時,高校也應積極配合和參與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工作,主張音樂教育模式優化,致力于發揮陣地作用,從而引導社會意識,營造良好的支撐環境。在此過程中,高校要建立多元化實踐機制,包括發展機制、保障機制、激勵機制等,凝聚各要素力量,推動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邁向新的高潮。

(二)加強師資建設。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對于高校音樂教育而言,其發展始終離不開專業師資隊伍的有力支撐。新時期,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要求高校必須要盡快加強師資數量及質量建設。具體而言,高校要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綜合評述自身教育承載力,適度擴張辦學規模,同時按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善于通過多種途徑補充教師人才,以為學生提供完善的引導服務,夯實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人力資源基礎。同時,高校應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提高教師對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引導其了解音樂教育發展形勢及要求,及時豐富其理論知識涵養,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提高師資隊伍綜合素質水平和專業能力,使之成為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與發展的有力推動者、實施者。為了較大限度地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高校還需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給予表現優異者適度獎勵,分享成功經驗,發揮榜樣作用。

(三)優化內容設置。地方課程設置是架通國家課程與學校教育的橋梁,是傳承與發展本土音樂文化的關鍵,更與促進學生發展息息相關。對此,世界知名教育家、音樂家柯達依、奧爾夫作出了表率。在由其編制的教學教材中,本土音樂占據著較大比重。對此,應積極借鑒國外先進有效經驗,立足于地方語言及本土音樂,重新整合教學教材編制素材,凸顯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特點,支持此項工程開展。另外,高校本身作為音樂教育的前沿陣地,也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簡單來講,要求高校音樂教育教師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深化,注重本土音樂文化知識的延展及滲透,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重新整合教學素材,豐富知識課堂,引導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形成深刻的認知,并激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傳承與發展事業當中來。基于此,高校音樂教師還需注重素質教育理念滲透,處理好自身主導與學生主體之間的和諧關系,注重教學方法創新,較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之在此過程中終身受益。

三、結語

總而言之,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十分重要。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加之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系統復雜,本文作出的相關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處。因此,作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更多地關注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結合高校音樂教育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多實踐建議,從而推動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系統完善,為學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作者:陳峻 單位: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

本土音樂教育研究:對本土音樂教育在河南高校的實施策略研究

一、本土音樂教育的含義

所謂本土音樂,是指某一個特定區域內所存在的各種音樂文化的總和。其以非物質的形態存在,并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多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因此相對具有穩定性和地方特色。其種類包含民歌、民間器樂、民間戲曲、民間說唱等。而所謂本土音樂教育,則是將這些本土音樂資源引入到學校音樂教學和活動中來,使其成為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中所探討的河南高校本土音樂教育,其含義就是將河南省的本土音樂資源,引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在使音樂教育得到豐富和創新的同時,也使本土音樂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和發展。

二、在河南高校大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本土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近年來,國家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這些不可再生精神文化的搶救,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本土音樂無疑是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則是保護和發展的重要措施。在河南高校大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能夠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本土音樂的價值和魅力,喚起他們的民族情感,繼而樹立起一種文化傳承的意識。

2.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進入21世紀之后,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質量要求都有了很大提高。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從對人才單一的技能要求轉變為對綜合素質的要求。而本土音樂教育無疑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資源。作為本土音樂,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和文學、歷史、地理、戲劇等多種文化都發生了廣泛而密切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對于本土音樂的學習,不但能夠獲得對音樂的體驗和感悟,同樣能夠學得多個方面的知識,從而使知識視野得到擴展。

3.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是世界較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相對于一些發達國家而言,還有著不小的差距。大學生是時代的驕子,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國家富強和民族興旺的重任。而本土音樂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且由于音樂本身的特性使然,其能夠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潤物細無聲般地作用于大學生的內心,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本土音樂教育在河南高校開展的建議

1.切實提高教師的能力和修養

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導,也是本土音樂教育能夠順利開展的關鍵。其中對教師有兩個關鍵要求。首先是認識到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的目的。為什么要開展這樣的教育,通過這門課程來實現什么目的等,是教師首要思考的。明確了這一點,才能夠自覺樹立起一種責任意識。所以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開展本土音樂教育在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方面的意義,在學生綜合知識和能力提高方面的意義,在教師個人業務和素質發展方面的意義,始終以最終的目標為指導,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目標的實現而展開。其次是切實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當前高校的音樂教師大多是科班出身,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很少有人從事專業的本土音樂研究,所以應該采用多種方式,對教師的業務能力予以加強。一方面是鼓勵教師自學;另一方面,則應該由學校出面,定期組織各種培訓,或者是前往一些專業的音樂院校進修,或者是邀請多位本土音樂教育專家來學校授課。雙管齊下,內外并舉,使教師本土音樂知識和能力迅速獲得提高。

2.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

音樂本身是一門強調情感體驗的藝術,而且本土音樂教育的本質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學生記住某幾首民歌的名字,認識幾種民間樂器,而是重在一種理解、體驗和感悟。所以在本土音樂教育的教學形式上,不能對普通學科的教學形式進行照搬照抄,而是根據實際的特點和內容進行靈活的選擇。如鑒賞式教學,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視聽資料對一些本土音樂進行聆聽和觀賞,感受這些音樂的獨特魅力,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而且在教師的講解下,還可以收獲很多本土音樂知識。又如講座式教學。學校和相關院系可以制定一個長期的講座計劃,將講座內容提前告知學生,授課人員既可以是本校教師,也可以是當地本土音樂教育的傳承人。在講座時,應該把知識性、趣味性和互動性融為一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本土音樂的魅力。再比如觀摩式,主要是指在教師的帶領下,前往一些本土音樂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實地觀察和采風。如可以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地方政府舉辦的民間節日盛會,也可以深入田間地頭觀看一些民間藝人的真實演出等。通過實地觀察和感悟,讓學生形成對本土音樂更加真切和深入的認識。所以說,要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需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對本土音樂的體驗和感悟放在首位。

3.重視本土音樂教材的建設

教材是教學開展的基礎,沒有教材,教學也就沒有了根據,教師也少了一項重要的參考。關于教材建設,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一種是以學校為單位。學校拿出專門的資金,挑選業務水平較高和素質比較的教師組成教材編寫小組,通過資料的收集、歸納和實地采風等多種形式編寫出教材;另一種是幾個學校的聯合。以筆者所在的鄭州市來說,市內的高校多達幾十所,對此就可以由河南省教育部門牽頭,在各個高校中組織精干力量,群策群力,進行教材的編寫。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定奪。而且在編寫的過程中,有幾個原則是需要充分把握的。首先是性。要對本土音樂資源進行和細致的歸納,雖然不可能全部講到,但是至少要在教材中體現出來,少了任何一種音樂資源,都是一種不公正的認識。其次是代表性。這是在性上的一種突出,一方面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十分豐富,難以地細致研究;另一方面,本土音樂自身也有藝術水準的高低之分,要相對側重于那些質量較高的音樂形式。是體驗性。本土音樂教育絕不是枯燥的 說教,而是重在一種體驗,所以要在編寫過程中注重體驗性,比如可以多增加一些互動環節等。

4.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大學生幾乎都是異地求學,大學校園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要想使本土音樂教育開展得更加順利,就應該在校園中營造出一個本土音樂的氛圍,讓學生在一個耳濡目染的環境中獲得對本土音樂更加深入的體驗。如可以在學校的一些宣傳上開辟本土音樂教育專欄,將教師精心收集的一些圖片向學生進行展示;又比如可以在音樂教師的幫助下,組織各種關于民間音樂教育的社團,定期納新和演出等。還可以利用學校的網站、電臺等,經常介紹和播放一些的本土音樂作品。每天播放一首,一年就是365首,獲得一種日積月累的效果。從側面積極配合課堂教學,給學生創造一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氛圍,增加大學生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機會,使民族民間音樂真正在高校這片培養未來高級知識分子的溫床中生根、發芽、開花。

綜上所述,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一方面,高校作為高等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對學生進行本土音樂教育,能夠使他們的素養得到提升,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是傳承和發揚本土音樂的人選,他們年輕有活力,又來自于全國各地,能夠在短時間內喜歡上本土音樂,并將其傳播開來。所以說,在河南高校大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無疑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也是一項有著巨大意義的工作。高校每一個音樂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將這項工作開展下去,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本土音樂教育研究:本土音樂教育在河南高校的實施策略

一、本土音樂教育的含義

所謂本土音樂,是指某一個特定區域內所存在的各種音樂文化的總和。其以非物質的形態存在,并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多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因此相對具有穩定性和地方特色。其種類包含民歌、民間器樂、民間戲曲、民間說唱等。而所謂本土音樂教育,則是將這些本土音樂資源引入到學校音樂教學和活動中來,使其成為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中所探討的河南高校本土音樂教育,其含義就是將河南省的本土音樂資源,引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在使音樂教育得到豐富和創新的同時,也使本土音樂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和發展。

二、在河南高校大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本土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近年來,國家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這些不可再生精神文化的搶救,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本土音樂無疑是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則是保護和發展的重要措施。在河南高校大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能夠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本土音樂的價值和魅力,喚起他們的民族情感,繼而樹立起一種文化傳承的意識。

2.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進入21世紀之后,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質量要求都有了很大提高。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從對人才單一的技能要求轉變為對綜合素質的要求。而本土音樂教育無疑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資源。作為本土音樂,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和文學、歷史、地理、戲劇等多種文化都發生了廣泛而密切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對于本土音樂的學習,不但能夠獲得對音樂的體驗和感悟,同樣能夠學得多個方面的知識,從而使知識視野得到擴展。

3.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是世界較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相對于一些發達國家而言,還有著不小的差距。大學生是時代的驕子,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國家富強和民族興旺的重任。而本土音樂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且由于音樂本身的特性使然,其能夠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潤物細無聲般地作用于大學生的內心,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本土音樂教育在河南高校開展的建議

1.切實提高教師的能力和修養

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導,也是本土音樂教育能夠順利開展的關鍵。其中對教師有兩個關鍵要求。首先是認識到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的目的。為什么要開展這樣的教育,通過這門課程來實現什么目的等,是教師首要思考的。明確了這一點,才能夠自覺樹立起一種責任意識。所以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開展本土音樂教育在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方面的意義,在學生綜合知識和能力提高方面的意義,在教師個人業務和素質發展方面的意義,始終以最終的目標為指導,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目標的實現而展開。其次是切實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當前高校的音樂教師大多是科班出身,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很少有人從事專業的本土音樂研究,所以應該采用多種方式,對教師的業務能力予以加強。一方面是鼓勵教師自學;另一方面,則應該由學校出面,定期組織各種培訓,或者是前往一些專業的音樂院校進修,或者是邀請多位本土音樂教育專家來學校授課。雙管齊下,內外并舉,使教師本土音樂知識和能力迅速獲得提高。

2.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

音樂本身是一門強調情感體驗的藝術,而且本土音樂教育的本質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學生記住某幾首民歌的名字,認識幾種民間樂器,而是重在一種理解、體驗和感悟。所以在本土音樂教育的教學形式上,不能對普通學科的教學形式進行照搬照抄,而是根據實際的特點和內容進行靈活的選擇。如鑒賞式教學,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視聽資料對一些本土音樂進行聆聽和觀賞,感受這些音樂的獨特魅力,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而且在教師的講解下,還可以收獲很多本土音樂知識。又如講座式教學。學校和相關院系可以制定一個長期的講座計劃,將講座內容提前告知學生,授課人員既可以是本校教師,也可以是當地本土音樂教育的傳承人。在講座時,應該把知識性、趣味性和互動性融為一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本土音樂的魅力。再比如觀摩式,主要是指在教師的帶領下,前往一些本土音樂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實地觀察和采風。如可以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地方政府舉辦的民間節日盛會,也可以深入田間地頭觀看一些民間藝人的真實演出等。通過實地觀察和感悟,讓學生形成對本土音樂更加真切和深入的認識。所以說,要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需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對本土音樂的體驗和感悟放在首位。

3.重視本土音樂教材的建設

教材是教學開展的基礎,沒有教材,教學也就沒有了根據,教師也少了一項重要的參考。關于教材建設,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一種是以學校為單位。學校拿出專門的資金,挑選業務水平較高和素質比較的教師組成教材編寫小組,通過資料的收集、歸納和實地采風等多種形式編寫出教材;另一種是幾個學校的聯合。以筆者所在的鄭州市來說,市內的高校多達幾十所,對此就可以由河南省教育部門牽頭,在各個高校中組織精干力量,群策群力,進行教材的編寫。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定奪。而且在編寫的過程中,有幾個原則是需要充分把握的。首先是性。要對本土音樂資源進行和細致的歸納,雖然不可能全部講到,但是至少要在教材中體現出來,少了任何一種音樂資源,都是一種不公正的認識。其次是代表性。這是在性上的一種突出,一方面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十分豐富,難以地細致研究;另一方面,本土音樂自身也有藝術水準的高低之分,要相對側重于那些質量較高的音樂形式。是體驗性。本土音樂教育絕不是枯燥的 說教,而是重在一種體驗,所以要在編寫過程中注重體驗性,比如可以多增加一些互動環節等。

4.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大學生幾乎都是異地求學,大學校園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要想使本土音樂教育開展得更加順利,就應該在校園中營造出一個本土音樂的氛圍,讓學生在一個耳濡目染的環境中獲得對本土音樂更加深入的體驗。如可以在學校的一些宣傳上開辟本土音樂教育專欄,將教師精心收集的一些圖片向學生進行展示;又比如可以在音樂教師的幫助下,組織各種關于民間音樂教育的社團,定期納新和演出等。還可以利用學校的網站、電臺等,經常介紹和播放一些的本土音樂作品。每天播放一首,一年就是365首,獲得一種日積月累的效果。從側面積極配合課堂教學,給學生創造一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氛圍,增加大學生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機會,使民族民間音樂真正在高校這片培養未來高級知識分子的溫床中生根、發芽、開花。

綜上所述,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一方面,高校作為高等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對學生進行本土音樂教育,能夠使他們的素養得到提升,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是傳承和發揚本土音樂的人選,他們年輕有活力,又來自于全國各地,能夠在短時間內喜歡上本土音樂,并將其傳播開來。所以說,在河南高校大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無疑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也是一項有著巨大意義的工作。高校每一個音樂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將這項工作開展下去,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音樂學院

本土音樂教育研究:本土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創新

一、概念界定

(一)本土音樂本土音樂是音樂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當地人同代代相傳下來的傳統音樂,并以非物質形態存在,與當地群眾生活相關,有著鮮明的地方音樂文化特色。

(二)本土音樂教育作為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特別注重主要是指將本地域的民間音樂文化引入當地音樂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以使本土音樂不斷流傳并發展,以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繼承和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本土音樂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音樂教育多元化趨勢的需求多元文化教育已成為當今國際教育的主流,音樂教育也不例外。在學習古今中外的音樂文化內容的基礎上,同時以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為基點,不斷發展壯大本土音樂文化,以促進本土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

(二)音樂教育改革發展形勢的需求“如何將本土音樂教育有機地融入至地方音樂教育中去,特別是中小學義務教育及地方高校中去”這是本土音樂教育研究的重要議題。因此作為本土音樂文化教育,我國音樂教育界諸多專家、學者們正在研究與關注,如何將我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作為學校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到課堂教學及學生課外活動中去,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意識,對本土文化的認識,以及從小培養學生對家鄉,對本土的文化情感,如何把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從小就受到當地音樂文化的熏陶,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課題。

三、本土音樂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問題分析

(一)學校方面1.學校對本土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地方高校沒有開設音樂教育專業,即使有些地方院校開設了這個專業,但在專業建設中,對本土音樂資源庫的建設投入不足,并且管理也不夠完善,學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學校對專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開展本土音樂文化的教育意識薄弱、沒有很好地弘揚和挖掘本土的音樂資源,這些都是影響和制約本土音樂在地方高校的進一步發展的原因。2.本土音樂校本教材的偏少校本教材的開發及應用范圍是衡量該所學校學校對本土音樂教育實施的重要課程標準。以清遠地方院校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音樂專業為例,本土音樂瑤族音樂、壯族音樂,目前校本教材目前只有《廣東瑤族舞蹈與音樂藝術》,而且作為清遠是全國較大的瑤族文化基地,瑤族音樂文化的教育確實沒有很好的基礎設施和教學條件來保障,瑤族音樂該項文化在其學校的教學資源和實訓設施比較欠缺,更談不上對本土音樂在當地的傳承發展和影響了。3.對教師繼續教育培養力度的不足據調查,如下表1-1,以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音樂專業為例,以下為音樂專業教師有關本土音樂的受教育經歷表。由調查可見,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音樂專業教師對本土的瑤族音樂、壯族音樂學習和鍛煉機會不多,該項文化在本土高校的開展未能引起學校,教師參加過此方面的培訓太少,當地文化宣傳有關部門的重視也不夠,盡管教師自學和接觸過本土音樂文化,但對本土音樂文化節的掌握不夠和系統,因此有待進一步努力和完善。

(二)教師方面本土音樂教育傳承觀念淡漠,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創新。大多數高校音樂教師是在教學實踐中,授課偏“西方音樂中心觀念”,涉及過有關本土音樂方面的知識較少,其主要還是教師對本土音樂教育傳承觀念的淡漠,對本土音樂文化關注不多。并且,大多數教師通常教學實施時大多依據現有的教本材料,很少主動探究,雖然追求時尚,但缺乏創新,特別是在提煉音樂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這一方面,更加不足。

(三)學生方面調查得知,學生中平時愛聽我國民間音樂的40%以下,不了解本土音樂文化的占73%,因為95%學生不是來自本地,對本土音樂了解少,好奇并有新鮮感的同學占19%,由于他們大多受現代“以西歐音樂教學論為中心”音樂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多數學生缺乏對學習本土音樂文化的意識和積極性,認為本土音樂不時尚、不起眼、不予以重視,有些連自己所生長環境的本土音樂也不愿意說或哼唱不出來。

四、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音樂教育概況

(一)該校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途徑開展的該校成立了旅游藝術學院,并設有音樂表演專業、音樂教育專業,主干課程:演唱、演奏、基本樂理、聲樂、視唱練耳、舞蹈、中外音樂史及作品欣賞、民族音樂概論、舞蹈表演、民間舞(包括蒙古族舞蹈、漢族舞蹈,維族舞蹈藏族舞蹈以及當地瑤壯歌舞等)、舞蹈賞析舞蹈劇目、基本樂理試唱練耳、聲樂基礎鍵盤基礎、聲樂實踐課等。該校音樂教育實施的硬件設施有藝術樓1棟、在建羅馬廣場一個、代表演的大禮堂1個、主教樓多媒體教室、鋼琴房舞蹈房及多媒體教室、數碼鋼琴教室等,音樂教育課程是通過多種形式教學,主教樓多媒體教室的課堂教學,在學術報告廳經常舉辦相關的音樂學術講座及音樂論壇及文藝活動等。

(二)成立了清遠民族歌舞團清遠市民族歌舞團于1999年成立。清遠市民族歌舞團組織演職員參與各類演出和比賽活動,鍛煉隊伍,培養人才,致力打造高水平的專業文藝團體,歌舞團立足本土瑤族、壯族文化,著力推動清遠地區藝術事業的發展。上課教師選取本土傳統民間舞蹈音樂知識進行傳授,給學生提供一種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思維。總之,目前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音樂教育規模不大,招生人數約120人,專業特色不突出,音樂教育傳承的途徑和教育實施的內容比較傳統,創新力不夠。

五、本土音樂文化在清遠職業技術

學院音樂教育中有效途徑的創新為了直接有效地推動學校本土音樂文化教育發展的進程,首先從提升教師自身的本土音樂文化修養入手,加強音樂專業教師力量的培訓,為了健全本土音樂資源庫的建設,創新音樂教育傳承的途徑和教育實施的內容,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校學生中選撥本土音樂文化“推廣使者”要將當地民間音樂文化進行推廣和傳播,擴大當地民間音樂文化的影響,并不斷傳承和發民逐步形成去,推廣使者的物色或選撥至關重要,單憑個別教師或音樂廳愛好者的力量是遠不夠的,特別為了加強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在校學生巧妙地借助學生群體的力量去感染其他同學,并一代一代傳承,影響力是很大的。

(二)成立“本土音樂文化藝術協會”“本土音樂文化藝術協會”是將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成立協會能將本土音樂文化深入廣大熱愛本土音樂文化的群體中去,特別是對相關音樂文化有興趣和工作熱情的,組成興趣團隊,定期到民間去采風,演唱某種本土民間音樂,形成一種強有力民間音樂的傳承載體,在本區域作進一步的推廣工作,甚至可以推廣更廣泛,協會團隊成員并創建本土音樂文化學習氛圍,壯大音樂文化節學習隊伍,使本土音樂文化在不斷傳承和發展。

(三)借鑒市場商品營銷的方式將其進行廣泛的推廣普及對本土音樂文化宣傳推廣,可以借鑒多種營銷手段,利用電視媒體、網絡的宣傳本土民間音樂的知識,使該項音樂文化深入人心。比如:清遠電視臺有兩檔介紹有關清遠人、清遠事、清遠文化的專題節目,分別是“今日訪談”和“清遠故事”,在當地的融入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如:舉辦節慶活動,連南的一年一度的瑤族文化節,“耍歌堂”,還譬如搭個舞臺,文化節唱戲,以旅游為載體,象千年瑤寨的旅游開發,民族博物館的成立,民族旅游工藝的表演與制作,甚至創編一些有關本土音樂文化方面的節目或趣味知識問答等活動,在傳統本土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內容和形式也不斷地創新。

同時,也通過邀請當地的演出團體舉辦講座,表演、活動策劃等途徑,編排本土民間音樂節目參加學校大型演出,諸如:迎新晚會、新年文藝匯演、五?四晚會等,拉近本土音樂文化的距離,使得該文化更具親切感。作為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播者,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不僅要自己走出去,將本土民間音樂文化帶出我們的校園,可以不定期地舉辦“地方音樂文化走出校園的義務表演活動”,讓廣泛的市民們了解當地的文化,更多地融入當地音樂文化。同時,我們必得“請進來”,我們將民間藝人、專家、學者請進校園。“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這樣本土音樂文化的教育傳承工作將更具價值和意義。

作者:梁慧萍 單位:清遠職業技術學院

本土音樂教育研究:本土音樂文化的音樂教育論文

一、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之必要性

1.音樂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音樂新課程改革指導文件中,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突顯地方所特有的人文地理及民族文化的課程成為該次改革中尤為重要的一點,這為當前的中小學校本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政策支持。對于音樂教師而言,除了創造性地使用國家提供的音樂教材資源外,還應結合本地區特點,充分發揮當地和學校的課程資源優勢,為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文化的多樣性服務。“音樂從來都被各民族視為自己民族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一個民族音樂所內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和思想,音樂是文化的靈魂,音樂是民族的血脈。”[1]在音樂的教學中,讓學生繼承各民族的音樂財富,從而更為深刻的理解民族精神,在行動中踐行弘揚民族音樂的理念。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區、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本土音樂,這包括了民歌、說唱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等音樂類型。如云南的納西族自治縣納西古樂、東巴音樂都是我國歷史上具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之一,這些音樂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去傳承與發展。而如今的音樂教育現實是很多人對本土音樂不了解、不熟悉、不會唱。因此,作為具有文化傳承功能的音樂教育負有責任將本土音樂滲透于音樂教育中,挖掘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本土音樂資源,開發具有本地區、本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來促進本土音樂進入課堂、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然而,高師作為培養中小學音樂師資的源泉,如果在培養過程中未建立培養學生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機制,對于演唱、演奏本土音樂不重視,則會導致該源泉的枯竭。再者,本土音樂教育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在理解、感受、熱愛本民族所擁有的音樂文化的基礎之上,愿為發展本土音樂貢獻一己之力,故而,受教育者了解、熟悉、會唱本土音樂是必備基礎。如果音樂教師自己不具備關于本土音樂的知識和能力,又如何能夠去進行本土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又如何去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究?因此,為了適應當前的音樂新課程改革,高師音樂教育中進行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是進行中小學本土音樂教育的前提。

2.全球化視野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訴求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不可阻擋潮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地方或本土文化極易被同質化,這是各個民族在全球化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另外,全球化大潮中,文化多元化或文化多樣性發展也是急需的,因為文化同質化帶來的是文化多樣性的泯滅,它導致本土文化的消失,而文化多樣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質的基本要求。文化多樣性或文化多元化是承認不同的文化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凝結了本土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價值觀、信仰等等方面的內容,這是本土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所以,在全球化大潮中,我們需要的是文化多元化的存在,而不是文化同質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包含了傳承本土音樂文化、吸收多樣音樂文化等各個部分,堅持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才能保持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這又豐富了音樂教育的內容和確認了音樂教育的文化身份。另外,在當今全球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之下,教育工作也勢必強調全球化視野中地方文化與教育的融合。本土音樂生存與本土的人文環境之中,其所包含的文化烙印,是音樂教育中無法脫離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學校、家庭、社會來考察和研究本土音樂的教學,使音樂教育的教學方式從封閉走向開放。當然,本土音樂教育還需要從全球化、多元化的視野中來研究,做到本土音樂與教育思想的融合。將學校教育與地方文化進行聯系與融合,從本土音樂自身特質的角度來審視音樂教學,充分探討和利用本土音樂的特點來引導學生認識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理解本土音樂的價值,推動本土音樂教育的實施。

二、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之策略

1.因地制宜開發本土音樂課程資源每個地區的高師所在地都蘊含著豐富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源,這些資源記錄和傳遞著當地的歷史文化,也表達著當地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用各種各樣的音樂文化活動所表現的當地人的情感生活。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許多本土音樂正面臨著傳承發展的困境。如何將這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是高師音樂教育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高師的音樂教育中可以組織教師對本土的音樂文化資源進行采集與整理,并將其運用于實際的音樂教學中,例如,讓民間藝人走進音樂課堂,以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們更為直接地了解當地的民間音樂,更加熱愛自己的本土音樂。這對于開發本土音樂課程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開發本土音樂課程資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去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音樂文化。其采用的方法有綜合調查類、專題采風類、訪問類等等,在實踐過程中,親身感受、聆聽到本土音樂,并且結合自身在課堂上所學習的技術整理音樂、記錄音樂,從而發現本土音樂的特色,整理為采風報告,為本土音樂的整理與傳承貢獻力量。在此過程中體現本土音樂資源引入實際音樂課堂之重要性,有利于本土音樂在學生中的傳播。

2.建構本土音樂課程體系自近現代以來,我國音樂教育一直沿用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本土音樂所具有的課程體系未進行深入探討,其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的認識與體現。在提倡建構該體系時,我們也應該多加了解各種民間音樂的教學模式,在有關匈牙利民間音樂的教學實例中,柯達伊提出將匈牙利的民間歌曲作為教學內容,收集和編寫以民族音樂作為核心內容的多聲部視唱練耳,以此發展學生的民族音樂思維和聽覺,讓學生在接受西方音樂教育模式之下,仍保留著民族音樂的內容,這樣模式與內容的相結合,不失為我們借鑒的教學方式之一。在建構本土音樂課程體系時,筆者以為需要遵循本土音樂固有的傳承方式,如本土音樂傳承中的即興、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甚至還可以學習本土音樂的固有的記譜形式,如文字譜、工尺譜等,這些記譜記載著本土音樂的歷史、文化傳統等,這是一種原汁原味的傳承方式,這種傳承將本土音樂的真實圖景展現出來,保障了本土音樂的純正,切勿讓過度改編而喪失其原本面貌的民間音樂進入學生的學習范圍,否則也就失去了推行本土音樂進校園的初衷了。

3.增強本土音樂教育教學科研能力本土音樂的文化傳承最終要落實到人的問題,教育者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音樂教師是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執行者,本土音樂能夠走進課堂,音樂教師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音樂教師需要一種熱愛本土音樂文化的熱情和激情,要有一種傳遞本土音樂文化的敬業精神,這種態度與價值觀是傳承本土音樂文化必須具備的因素之一;其次是音樂教師自己要熟悉和會唱本土音樂,掌握本土音樂的基礎知識及文化、社會背景;再次是需要掌握本土音樂的教學模式和相關的教學方法,在承擔本土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本土音樂文化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提高個人的教學水平。對本土音樂教育教學的深入研討也是高師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重點所在,是能夠順利進行本土音樂教育教學的保障。但由于本土音樂教育在高師的音樂教師中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教師對本土音樂教育是“不屑一顧”,令其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始終處于“邊緣”位置。因此,加強本土音樂教育教學科研,讓高師的音樂教師對本土音樂教育的觀念、價值觀、方法等有一個了解,教育者要認真學習民間音樂,深入調查民間音樂,在此基礎上能夠把握本土音樂教育的規律,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力爭用最易接受的方式來教學本土音樂,這對于促進高師本土音樂教育的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在當今全球化多元文化的時代中,民族意識得到重視,而民族傳統的本土音樂文化的價值及其所蘊含的民族身份象征和文化特質的重要性也不斷得到肯定。自近代以來,我國的教育模式受到“西方音樂文化中心論”影響,眾多的音樂教育者和音樂學家在反思、擔憂著本土音樂邊緣化的同時不斷進行探索,努力探究一套以本土音樂文化資源為核心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就會象飄蓮斷梗一樣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國際的文化中。”[2]只有扎根于本土音樂文化中的音樂教育才是對尊重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具實踐意義的舉措。因此,我們應當樹立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教學理念,正視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在學校教育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讓猶如瑰寶般燦爛的民間音樂文化散發出其應有的光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鹿县| 措勤县| 平塘县| 海安县| 高邮市| 北辰区| 淅川县| 伊金霍洛旗| 德令哈市| 富顺县| 南召县| 汕头市| 赣州市| 丰镇市| 临邑县| 宁陵县| 海林市| 长治县| 莱芜市| 西盟| 荥阳市| 霞浦县| 双柏县| 武邑县| 云林县| 乌兰浩特市| 林州市| 焦作市| 新余市| 和田县| 永善县| 治县。| 阳春市| 利津县| 榆社县| 全州县| 黄石市| 拜城县| 敦煌市| 化州市|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