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醫院感染管理辦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醫院感染管理辦法

篇1

二、建立健全我院感染工作,以住院病人和院內工作人員為監測對象,統計醫院感染發病率;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監控實施方案、對策、措施、效果評價和登記報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核查。

三、分析評價醫院感染病例報告資料,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各種感染的危險因素,降低感染率,將院內感染控制在10%以內。

四、加強醫院感染管理的宣傳教育,提高醫護人員的監控水平。

五、協調全院各科室的院內感染監控工作,提供業務技術指導和咨詢;加強醫院感染的業務培訓,做好技術指導工作。

六、加強醫務人員的醫療護理實踐管理,預防醫務人員的感染,加強職業防護教育,提高防護意識,做好自我防護。

七、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趨勢時,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積極控制。

2、醫院感染培訓制度

一、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須制定出該年度的培訓計劃。

二、全院醫務人員、行管人員及工勤人員都必須積極參加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繼續教育課程和學術交流活動;

三、不定期對全院醫務人員、行管人員以及工勤人員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活動。

四、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必須加強醫院感染的業務學習。

五、臨床科室不定期進行醫院感染知識的業務學習,時間不少于1學時,根據各科室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和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醫院感染發病率。

六、感染管理小組每月對全院醫院感染知識的掌握及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及時發現問題,針對薄弱環節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3、醫院感染病例監測、報告制度

一、各臨床科室必須對住院病人開展醫院感染病例感染監測。

二、明確診斷后,由經治醫生于24小時內報告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同時在出院病例首頁院內感染名稱欄內填寫醫院感染疾病名稱,并且認真填報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

四、感染管理小組于每月30日后到各臨床科室收集情況并簽收。

五、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

4、洗手制度

一、全院醫護人員在下列情況下必須認真按照六步洗手法清潔洗手:

(一)直接接觸病人前后,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二)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后,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后;

(三)進行無菌操作前后,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后;

(四)當醫護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后。

二、醫護人員洗手時應當徹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縫、指關節等,洗干凈的手不得配戴飾物。

三、醫護人員使用肥皂洗手時,必須保證肥皂干燥。禁止將肥皂直接浸泡在不漏水的肥皂盒中。

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二(一)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科、醫院感染管理小組三級監控組織。

(二)醫院感染委員會應定期召開會議,聽取醫院感染管理科匯報,研究協調和解決有關醫院感染方面的重大事項,遇有緊急問題隨時召開。

(三)依據有關政策法規,制定全院控制醫院感染規劃、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

(四)醫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對環境衛生、微生物污染、固體廢物、消毒滅菌、污水處理等進行抽樣調查與檢測,定期進行院內感染發病率和抗生素使用情況調查。

(五)定期對全院各科消毒隔離情況進行檢查,對醫務人員的消毒隔離技術進行考核。

(六)組織全體醫務人員進行控制醫院感染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考核。

(七)科室應當指定醫師或護士專職或兼職負責科室醫院感染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并積極改進。

(八)認真做好各項監測工作,嚴格控制院內感染發生,做到監測與控制相結合。

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三1.醫院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細則》及《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醫院感染管理是院長重要的職責,是醫院質量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組織部分;醫院成立院內感染控制委員會,全面領導院內感染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院內感染監控網,以醫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員為監測對象,統計住院病人感染率。

3.院感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點科室工作,做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手的微生物監測,督促檢查預防院內感染工作。

4.醫院要制定和實施醫院感染管理與監控方案、對策、措施、效果評價和登記報告制度,確定臨床預防和降低醫院感染的重點管理項目,并作為醫院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核查。

5.把對醫務人員的消毒、隔離技術操作定期考核與醫院感染管理指標的完成情況,納入定期科室醫療質量管理與考核的范圍,并定期向醫務人員與管理部門通報。

6.建立醫院感染控制的在職教育制度,定期對醫院職工進行預防醫院感染的宣傳與教育。

7.醫院須規范消毒、滅菌、隔離與醫療廢物管理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消毒隔離工作制度,要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術室、重癥監護室、新生兒病房、產房、內窺鏡室、血液透析室、導管室、臨床檢驗部門和消毒供應室等重點部門的醫院感染管理與監測工作。

8.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提高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水平。制定和完善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實施細則,堅持抗菌藥物分級使用。開展臨床用藥監控,實施抗菌藥物用量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對過度使用抗菌藥物的行為及時予以干預。

9.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對醫療廢物進行有效管理,并有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的應急方案。

(二)醫院感染監測管理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必須對病人開展醫院感染監測,以掌握本院醫院感染發病率、多發部位、多發科室、高危因素、病原體特點及耐藥性等,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2.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應采取前瞻性監測方法進行全面綜合性監測。每月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每季度向院長、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書面匯報和反饋。

3.每年對監測資料進行評估,開展醫院感染的漏報調查,調查樣本量應不少于每年監測人數的10%,漏報率低于20%。

4.對醫院感染病原體分布及其抗感染藥物的敏感性進行監測。

5.有條件的醫院可開展目標性監測。監測目標應根據本院的特點、醫院感染的重點和難點決定。

6.對重點部位醫院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手術部位感染)制定監控指標。

7.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

篇2

1、全院各級各類醫務人員、工作人員

2、新進人員

二、培訓內容與授課科室

根據培訓對象選擇下列相關內容進行培訓。1、手衛生制度;2、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3、醫療廢物管理規范;4、職業暴露與防護知識;5、醫院感染防控基礎知識;6、抗生素的使用;7、醫院感染相關衛生標準;8、根據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各項政策和傳染病疫情,隨時進行專項培訓;9、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和重點科室人員參加 上級主管部門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和相關專業委員會組織的相關培訓。

三、培訓方式方法

采用大課集中培訓和小范圍專項培訓相結合的方法。以多媒體課件授課為主。

四、培訓時間

集中培訓時間預計安排在4、11月,專項培訓根據具體安排隨時進行。

五、培訓組織者

篇3

醫院感染是指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又稱獲得性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1]。

預防控制醫院感染工作是醫療質量及醫療安全的重要內容;是提高醫院效益的重要保證;是影響醫療新技術開展的關鍵環節;是決定醫院生存、長期發展的根基;感染與突發衛生公共事件密切相關。

2005年世界患者安全聯盟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每年有數以億計的患者是由于接受醫療服務時發生感染而使其治療、護理變得更加復雜,導致一些患者病情加重,一些患者不得不延長住院時間。有些患者出現終生殘疾,甚至死亡。醫院感染已成為影響病人安全、影響醫療質量和增加病人醫療費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醫療糾紛的重要因素;是醫療新技術開展的主要障礙之一;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是共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

醫院是病人集中的場所,微生物活動猖獗,容易發生醫院感染。隨著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高新科技的不斷涌現,侵入性診斷、治療儀器的廣泛應用,新型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耐藥菌株的增加,加之有些醫院建筑布局不合理,醫院感染管理不嚴格,少數人無菌觀念不強等均可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它不僅影響病人的健康,增加病人的身心痛苦,給家庭、社會、國家造成經濟方面的重大損失。

1998年震驚中外的深圳婦兒醫院發生多例產婦手術切口感染事件;2005年皖宿州某醫院數名患者因醫院感染眼球被摘除;2008年西安交大某醫院發生數名新生兒死亡的醫院感染事件。這些事件向衛生界敲響了制止醫院感染的長鳴警鐘,由此可見醫院感染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因此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嚴格控制醫院感染,提出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措施,對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十分重要。

1 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主要原因

1.1 醫院的飛速發展,缺乏控制醫院感染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難以發現和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例如許多醫療機構不能提供充足的手套、面罩、隔離衣、消毒液、手衛生設施和一次性無菌物品,導致消毒隔離不嚴格和一次性物品重復使用。

1.2 醫療機構對醫院感染重視不夠,沒有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松懈,醫務人員的防范意識不強,忽視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未盡感染防控職責。

1.3 衛生行政部門監管不力,醫療機構缺乏醫院感染監測。

1.4 缺乏防控醫院感染專業人員,不能及時發現醫院感染事件,延誤控制醫院感染工作。

1.5 不少醫院醫療設備陳舊,即使許多醫院開展了高新技術,而忽視感染預防措施的同步實施。

1.6 醫院感染防控工作薄弱,沒行嚴格執行手部衛生管理制度和消毒隔離制度。

1.7 許多醫院缺乏微生物實驗室,無法開展血培養、空氣培養,缺乏消毒劑、滅菌劑和抗生素使用指南。

1.8 抗生素的濫用比較常見,耐藥菌株不斷增加。

1.9 未認真落實醫務人員職業衛生防護的具體措施,沒有提供必要的防護物品。

1.10 醫療廢棄物品管理不嚴格,環境衛生不達標。

2 控制醫院感染的措施

2.1 增加政府對醫療機構經濟預算,加大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的力度,提供充足的醫院感染防控人力和物力資源。有充足的醫務人員才能高質量的完成工作,及時發現和控制醫院感染;充足的物力資源,如手套、面罩、隔離衣、消毒液、洗手液、一次性無菌用品等,才能從各個環節預防醫院感染。醫療機構應高度重視醫院感染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意識,加大對醫院感染防控的經濟投入,提供充足的防護用品。美國醫院感染防控效果研究表明,美國994000張病床中,投入醫院費用4000億美元,感染控制成本8億美元/年,醫院感染控制節約資金24億美元/年。因此,加強醫院感染控制不僅能支付醫院感染控制計劃本身的費用,還能給病人和社會帶來直接和間接利益。

2.2 改進醫院建筑布局。醫院建筑布局合理與否對醫院感染的預防至關重要。對傳染病房、超凈病房、手術室、監護室、觀察室、探視接待室、供應室、洗衣房、產房、口腔科、急診室、醫院食堂等,從預防醫院感染角度來看,為防止細菌的擴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設備與布局上都應有特殊的要求。

2.3 衛生行政部門加大監督力度,醫療機構建立獨立的醫院感染控制管理部門,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辦法》。2006年7月6日國家衛生部頒發了《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但據了解,我國許多公立醫院特別是二級醫院以下沒有建立獨立的醫院感染管理部門,不能及時的發現和控制醫院感染,更不要說私立醫院。衛生行政部門也未嚴格監管醫院感染防控工作的落實。建議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對醫院感染管理不嚴格的醫院進行整頓,對不合格的醫院則勒令停辦。

2.4 醫療機構應制定有效的醫院感染監測制度并嚴格監督執行到位。嚴格按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及時發現和診斷醫院感染病例,分析醫院感染危險,并針對危險因素實施預防和控制措施。特別是重點科室的管理,醫院要加強對留置導尿管所導致的尿路感染、手術部位感染、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等醫院感染控制重點項目的監測與管理,認真按照手術部位感染監測規范及操作流程、導尿管相關泌尿道感染監測流程、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監測流程執行到位。

2.5 重點培養防控醫院感染專業人員,進行感染防控培訓。建立微生物實驗室,開展血培養和空氣培養,定期進行空氣、醫療器具、醫療設備及醫務人員手的細菌學監測。醫、護、技人員要嚴格掌握各種相關標本的采集方法,嚴格按照《消毒技術規范》執行到位。對不達標的監測結果進行原因分析,并留有追溯記錄。直至監測結果符合要求為止。

2.6 更新陳舊的醫療設備,制定相應的避免感染危險的標準并嚴格執行。對新購進及新增空氣凈化設備、設施使用前,應及時進行相關環境衛生學監測,監測結果必須達標后方可投入臨床使用。

2.7 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消毒隔離管理辦法》,嚴格執行醫療器具、醫療設備的消毒工作技術規范。醫療機構使用消毒器具、一次性醫療器具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一次性醫療器具不得重復使用。

2.8 嚴格執行手部衛生規范與質量監管制度,嚴格按照洗手指征和手消毒指征的要求進行規范洗手和手消毒,以保證醫護人員手衛生達標。接觸每一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必須進行衛生洗手或手消毒,臨床、重點科室快速手消毒劑必須使用到位,可復用洗手液的取液器必須定期清潔、消毒;使用證件齊全、有效期內的一次性單包裝醫用洗手液、手消毒劑。

2.9 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加強抗菌藥物臨床使用和耐藥菌監測管理。采用合理的診斷治療方法。使用抗生素要有的放矢,應用抑制免疫療法要采用相應的保護措施,先治療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檢查白細胞動態與其他監測、提供藥物預防等。對易于將微生物引入體內的診斷治療要切實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2.10 發生醫院感染暴發時,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及時上報。組織人員采取具體措施,啟動醫院感染暴發應急預案,查找原因,控制醫院感染蔓延,把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總結經驗教訓,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

2.11 制定醫務人員職業衛生防護工作的具體措施,提供必要的防護物品,保障醫務人員和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改善工作人員的衛生與健康條件。所行醫院工作人員均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有不適或疑為傳染病,應立即上報,以便采取相應措施,并根據需要注射有關疫苗,必要時還可以進行被動免疫或藥物預防。醫護人員還應做好個人防護,一是防止將病菌傳給自身或帶出病房;二是防止將病菌傳給房內的易感者。個人防護中主要是穿戴防護用品(衣、帽、鞋、手套、口罩、護目鏡等)以及洗手消毒。歸根結底就是嚴格執行標準預防。

2.12 加強醫療廢棄物品和環境衛生的管理,特別是私立醫院和鄉級醫院,以切斷傳播途徑,預防交叉感染。嚴格執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

在當今醫療衛生事業日益發展的形勢下,世界各國在保障患者安全方面都面臨著各種挑戰。為此世界衛生小組織成立了“世界患者安全聯盟”,全球已有45個國家簽署了支持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聲明,截止到2008年底,已有更多的國家參加該項活動。因此控制醫院感染已成為全球醫療衛生事業的共同目標,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篇4

二、檢查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艾滋病防治條例》、《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進行監督檢查。

三、檢查對象

(一)醫療機構:

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負責:縣直各醫療機構、民營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個體診所。

(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縣衛生局負責轄區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檢查。

四、檢查內容

(一)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醫療廢物處置、艾滋病防治、消毒劑使用等情況,詳見表1。

(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疫情監測、疫情信息報告管理、疫情調查處理、醫療廢物處置等情況,詳見表2。

表格使用:每個受檢查的醫療機構填寫附表1;受檢查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填寫附表2。

五、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2009年4月)為動員部署階段。建立工作機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09年4月—7月)為組織實施階段。衛生監督所要按照本實施方案開展監督檢查。

第三階段(2009年9月)為總結階段。監督檢查工作結束后,衛生監督所要將工作情況進行總結,并于2009年9月15日前將附表3和工作總結書面上報市衛生監督所,同時報衛生局疾基婦股備案。

縣衛生監督所聯系人:張昌華

衛生局疾基婦股聯系人:*

六、為確保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衛生監督檢查工作順利完成,特成立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衛生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和衛生監督工作組:

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衛生監督檢查領導小組成員:

組長:*縣衛生局局長

副組長:*縣衛生局副局長

張昌華衛生監督所所長

成員:*縣衛生局疾基婦股股長

王章良衛生監督所副所長

李文良衛生監督所干部

衛生監督工作組設在衛生監督所,由衛生監督所具體負責。

六、工作要求

(一)各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監督檢查工作的重要性,加強配合,突出重點,嚴格按本實施方案的要求,認真開展轄區內的監督檢查。

篇5

結論:本組5項特別管理措施抗感染率效果顯著,而且滿意率優良,是降低精神病醫院院內感染率的有效管理措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精神病院院內感染感染率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65-02

院內感染主要指病人在醫院內接觸到感染源從而導致感染的事件。對院內感染的管理是目前醫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2]。在精神病醫院里,病人數量較多、病情復雜易復發,住院條件較擁擠,而且病程長,部分需要長期住在醫院里,特別是“三無”流浪精神病人多合并營養不良的狀況,因此病患獲得感染的概率比較高。本文選擇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312例精神病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對感染病因進行調查統計,并提出有效降低感染率的管理辦法。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312例精神病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主要來自4個病區的長期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8例,女性134例,年齡14.5~67歲,平均46.7歲。將全部病患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選定了觀察對象之后,在2010年6月開始對觀察組統一施行5項院內感染特別控制管理措施,對照組給予常規的感染管理措施。實施后,對照比較兩組患者的院內感染檢測指標,并對觀察組的特別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進行科學的評估。

1.2.2精神科醫院抗感染特別管理方法。①病區醫護人員要熟悉本院的感染管理制度。領導和專門的管理人員要樹立重視院內感染管理的觀念,經常組織學習或者培訓了解新的預防感染、控制感染的方法,并且建立感染管理的激勵制度,實行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雙重機制,提升醫護人員的感染控制意識和責任感,有助于從源頭上遏制感染的發生。②在每個病區設置都設立一個專門的傳染病隔離病室。每當本病區的患者發生感染征兆或者感染癥狀時,例如;高燒、嘔吐腹瀉等,馬上轉入隔離病室,進行相應治療和隔離,以免感染擴散,感染消除后才送返原病室。③增強醫護人員的抗感染專科知識,可以通過專家講座、實踐培訓、觀摩等方式途徑進行。抗感染專科知識的學習主要包括:預防感染的專業指導,例如飯前便后或者服藥前指導病患要洗手,病患洗手后要統一檢查,對于洗手不合格的病患指導、監督其再進行一次;熟悉精神病科的藥學知識,例如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會導致血球數量減少等副作用,長期服用會降低病患的免疫力,因此要加強服用氯氮平病患的血常規檢測,每周至少進行一次;當病患出現感染特征時,除了加強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的觀測,也要合理利用抗生素。尤其是在確診感染后,對病患的感染原因和藥敏試驗選用藥物,緊密觀測其用藥后的反應,出現異常,及時停止和更換藥物,這能夠大大提高抗感染的作用。④對病患的水杯、餐具、毛巾、水桶等生活用品進行統一的管理,并做好標記,確保專人專用,使用后均要進行統一消毒。此外,對于病房的環境,也要保持干凈和無菌,每個月進行一次全面消毒滅菌,使用2%強化戊二醛消毒液擦拭門窗和桌子,堅持每天進行紫外線空氣消毒,每次紫外線照射30~60min,實現定時、定量、定質地消毒。⑤對于老年患者或者行動不便的患者,保持其皮膚體表的干凈干燥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具體的管理辦法有:鼓勵并協助變換經常翻身或者在床上活動肢體,以防止身體局部被壓迫過久而產生褥瘡等。

1.3統計學處理。本研究中所有數據均是使用用SPSS13.0的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是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則采用t進行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院內感染率比較。經過為期3個月的觀察研究,觀察組尿路感染5例,上呼吸道感染11例、肺部6例、其他4例,總感染率為16.67%;對照組不合理應用抗生素8例,尿路感染13例,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各11例,其他9例,總感染率為33.33%,兩組的感染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滿意率比較。經過訪談病患或其家屬等形式的調查,觀察組對感染護理的滿意率為82.05%(128/156),對照組為62.18%(97/156),即患者對觀察組的特別管理辦法滿意程度較高,兩組的滿意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在精神病醫院里,環境比較封閉,病人數量較多、病情復雜易復發,而且病程長,需要長期住在醫院里,同時病人活動減少,營養體質情況較差,年齡較大的病人多合并軀體疾病情況,一旦某個病人出現感染,比較容易在病區內擴散,或者影響到更大的范圍。因此病患獲得感染的概率也比較高。因此,隔離感染源是一個很有效的預防辦法。在觀察組運用的5項院內感染特別控制管理辦法中,所提及的在每個病區設置都設立一個專門的傳染病室,這就解決了隔離及繼續進行治療的問題。

根據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在感染率與滿意率方面,觀察組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這表明,精神病醫院加強實施5項院內感染特別管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率,同時也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肯定,是值得推廣應用的院內感染管理辦法。

篇6

二、檢查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艾滋病防治條例》、《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進行監督檢查。

三、檢查對象

(一)醫療機構:

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負責:縣直各醫療機構、民營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個體診所。

(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縣衛生局負責轄區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檢查。

四、檢查內容

(一)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醫療廢物處置、艾滋病防治、消毒劑使用等情況,詳見表1。

(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疫情監測、疫情信息報告管理、疫情調查處理、醫療廢物處置等情況,詳見表2。

表格使用:每個受檢查的醫療機構填寫附表1;受檢查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填寫附表2。

五、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2009年4月)為動員部署階段。建立工作機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09年4月—7月)為組織實施階段。衛生監督所要按照本實施方案開展監督檢查。

第三階段(2009年9月)為總結階段。監督檢查工作結束后,衛生監督所要將工作情況進行總結,并于2009年9月15日前將附表3和工作總結書面上報市衛生監督所,同時報衛生局疾基婦股備案。

縣衛生監督所聯系人:張昌華

衛生局疾基婦股聯系人:李國燕

六、為確保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衛生監督檢查工作順利完成,特成立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衛生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和衛生監督工作組:

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衛生監督檢查領導小組成員:

*

衛生監督工作組設在衛生監督所,由衛生監督所具體負責。

六、工作要求

(一)各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監督檢查工作的重要性,加強配合,突出重點,嚴格按本實施方案的要求,認真開展轄區內的監督檢查。

篇7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WHO于1983~1985年, 對4大洲15個國家的47所醫院的調查結果顯示, 醫院感染率為3%~21%( 中位數為8.4%)。目前,我國的醫院感染率平均為8.4%, 每年約有500萬醫院感染病例, 損失約2000萬個工作日, 多支出醫療費用10億元。為加強醫院感染管理, 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 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 國家衛生部于2006年9月1日頒布實施《醫院感染管理辦法》[1]。

我州遭受特大地震災害后,控制醫院感染不僅是保證醫療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維持災后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

1.1. 醫院感染率

據成都市婦幼保健院報道,2005、2006年度院內感染發生率分別是1.80% 和0.22% 。從院內感染發生部位來看, 位于首位的均為生殖道感染, 其次為呼吸道、腹部手術切口、泌尿道感染。[2]

而上海瑞金醫院報道, 對2005年度院內感染的統計結果表明:婦科發生院內感染57例,感染率為2.98%,常見感染部位依次為呼吸道、泌尿道、胃腸道等。產科發生院內感染10例,感染率為0. 81%。有妊娠合并癥或并發癥的患者是高危人群,常見感染部位依次為呼吸道、泌尿道、宮腔等[3]。

1.2 易感因素

包括有胎膜早破、陰道檢查、保留尿管、反復陰道流血、羊水污染、貧血、置環術、人流術、腹腔穿刺術、會陰切開縫合術、宮頸炎、宮腔填塞紗布、羊膜腔穿刺術、手剝胎盤史、陰道炎、糖尿病等。婦科主要是年齡> 50歲的患者、化療患者、留置導尿患者。

1.3 地震災后的特殊性

地震不僅造成巨大的財產性損失,也給廣大人民帶來沉重的心理創傷、經濟困難等。這些既是病人又是災民的特殊群體,是需要得到額外照顧的群體。其次原有的醫院建筑嚴重損毀,搬入臨時板房醫院,由于多少存在先天性設計缺陷,如手術室“三區、二通道”、空氣消毒等問題,會增加醫院感染的風險。

1.4 研究目的

本文通過控制醫院感染,保證醫療安全、降低醫療成本等方面的論述,提出應對策略,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降低感染發生率。

2 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策略

WHO指出“消毒滅菌、無菌技術、有效隔離、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監測和評價等是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措施”。這些措施大多是基層醫院預防和控制感染的基礎。結合基層醫院工作特點,提出下列應對措施[5][6]。

2.1 領導重視是取得成效的關鍵

醫院感染管理不但影響醫療質量、而且與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 同時與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及醫療費用密切相關, 已成為醫院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控制醫院感染必須依靠多部門、多環節合作,醫院領導的指導、協調作用不容置疑,甚至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醫院要成立以院長為領導的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負責全院的預防醫院感染工作。

2.2 強調法律是工作實施的準則

護理行為嚴格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技術規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醫護人員要學法、知法、懂法、守法。比如近年來國家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與醫院感染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等。要讓每一位醫務人員懂得這不僅僅是遵守職業道德的需要,也是自覺維護法律尊嚴的需要。

2.3. 加強醫院感染的教育,明確醫務人員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職責:

進行專業教育與培訓是搞好醫院感染的基礎。這些措施包括:

(1) 選派專職醫生或護理骨干參加有關的醫院感染學習班,不斷提高和拓寬基礎知識、管理知識水平。

(2) 利用教學查房、小講課、專題學術講座等途徑提高醫務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增強預防醫院感染的意識。

(3) 對實習生、新進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和在工作中實行一對一帶教,使他們盡快正確地掌握消毒滅菌、隔離及無菌技術操作規范,保證護理質量,控制醫院感染發生。

(4) 經常性地組織醫院間、病區間的觀摩學習、經驗交流等,以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管理。

2.4 科學管理是工作的有效途徑

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管理中可以引入PDCA循環機制, PDCA循環機制是程序化、標準化的一種科學工作方法,PCDA即是通過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階段進行的一種科學管理模式[7]。

2.4.1. 計劃階段(P)

(1) 收集信息: 通過病區護士長在日常工作中、護理質量檢查中發現存在的不足之處;實施PDCA循環管理過程中出現的新的問題。

(2) 明確目標:以持續改進消毒滅菌質量為總體目標。明確重點科室、重點環節作為全面跟蹤目標,如手術室、產房、新生兒科、供應室等 。

(3) 制定計劃: 建立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的管理模式,制定詳細的、可操作性強的計劃,實現全程質量控制,即由終末質量控制向環節質量控制的轉變。

2.4.2.   實施階段(D)

(1) 知識培訓: 護理人員接受過專業培訓,掌握消毒滅菌知識和技術。

(2) 分級管理: 建立由醫院感染管理部門、護理部、科室、護士長等分級管理模式,制定各自的工作崗位職責和任務。

(3) 組織落實:在明確崗位責任的基礎上,認真負責地組織實施。

2.4.3.  檢查階段(C)

是實施PDCA 循環管理的重要環節,要做到三勤,即勤檢查、勤指導、勤整改。要建立檢查考核制度,將檢查考核結果納入科室綜合目標管理。

2.4.4.  處理階段(A)

PDCA 循環是不間斷的、開放的質量管理體系,只有通過不斷循環、持續改進,才能使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管理質量呈螺旋式上升。因此,需要定期做評價、反饋、整改,不斷完善管理體系。

科學有效的管理,使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管理工作由被動管理變為主動管理,由事后補救轉變為事前防范,可以不斷地消除醫院感染隱患。

2.5 適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各個婦幼保健機構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人員、設備、地理條件都不經相同,所以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的適宜技術,按照衛生部制定的《消毒技術規范》標準結合自已醫院的特點實施消毒隔離工作,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莊英杰等 依法規范護理操作預防控制醫院感染 中華護理雜志 43(4)2008年4月

[2] 梁 紅等 婦產科院內感染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08年第23卷 750

[3] 倪 穎等 綜合性醫院婦產科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 護理雜志 2006 N ov; 23 (11)

[4] 徐紅麗等 護理部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護理研究 18(8)2004年8月

篇8

        1、導致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1.1人員素質低  保潔人員大多數來自貧困的農村, 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基本素質差,流動性大等特點,在管理上存在著定的困難。

        1.2缺乏衛生知識  由于保潔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對醫學知識及醫院感染知識不了解,不理解醫院感染的重要性,常常按照自己的習慣工作。

        1.3自我防護能力差 保潔人員多數是臨時招聘人員,他們的年齡結構偏大,接受新知識能力差,衛生習慣差,不了解消毒、隔離的概念,接觸感染性廢物時不戴手套,戴手套時接觸清潔物品,造成直接污染,戴口罩前不洗手,針刺后不正確處理,自我防護能力差,造成自身危害及醫院感染的發生。 

        2、管理措施 

        2.1提高保潔人員的基本素質 醫院應該系統的、有計劃、有規范的對保潔人員進行教育,深入淺出的對保潔人員進行衛生教育,使保潔人員從根本上提高認識醫院感染的重要性,自發的提高醫院感染認識。

        2.2加強醫院感染知識培訓 加強保潔人員醫院感染的知識培訓,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醫院感控科定期對保潔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強化手衛生教育,對消毒液的配制、拖布的懸掛、六部洗手等項目進行現場指導,針對保潔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對新來的保潔人員首先進行崗前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對相關知識進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2.3健全工作規章制度  認真學習和掌握《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完善保潔人員工作流程。

        2.4 加強監督考核管理  科室建立感控小組,及時對保潔人員監督管理,每周對本科進行自查,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指導,醫院感控科每月對保潔人員進行監督考核,檢查消毒登記及醫療廢物處理情況。 

        3.討論

        醫院感染控制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它不僅需要醫護人員的參與,更需要保潔人員的關注,因為保潔人員是醫院內特殊的群體,他(她)們缺乏基本的醫學知識,更沒有自身防護意識,卻與醫護人員一樣接觸血液、體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性物質,如管理不善極可能成為傳染病的傳播媒介,對保潔人員進行全面培訓,集中管理,全面提高保潔人員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嚴格有效的管理,不僅給醫院帶來清潔舒適的工作環境,更成為醫護人員控制醫院交叉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率的得力助手。[2]

篇9

抗菌藥物的使用是需要根據一定的病情來決定,尤其是對于抗菌藥物的使用劑量、使用時間、適用癥狀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醫生進行詳細的分析才能發揮出一定的作用的。本文根據醫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錄的患者資料進行抗菌藥物使用的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資料隨機抽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的門診西藥處方,共計770張,以及處方中常用藥品的說明書。

2.處方基本指標調查 《處方評價表》中提到了處方基本指標包括了:用藥品種數、各年齡段使用針劑情況、抗菌藥物單用、含針劑處方所占百分率、含抗菌藥物處方所占百分率、聯用所占抗菌藥物處方的百分率,抗菌藥物與抗病毒藥物、激素藥物聯用處方所占的百分率等。根據《處方管理辦法》和相關文獻對結果進行討論分析并提出建議。

二、結果

1. 天數統計770方中給藥共計705張,天數大多在2-4d,占總數的91.6%;根據《處方管理辦法》,給藥天數超過7d的為不合理用藥(特殊情況除外),共計15張,占處方總數的2.O%。

2.疾病分布情況從調查的處方中列出的疾病臨床診斷資料來看,消化系統疾病71張,占9.1%;呼吸系統疾病522張。占67.7%;其他疾病占23.2%。

3.針劑處方所占百分率使用針劑處方有399份占51.8%,其中使用輸液為268張,占針劑處方的67.3%。

4.處方用藥平均品種數及其分布在770張處方用藥平均品種數為4.81種,用藥5種(含5種)以下的處方比例僅為67.5%,5種以上的為251張,占處方比例的32.5%。

5.抗菌藥物利用指數DDDs排序770份蒙醫內科門診處方中,使用了抗菌藥物的處方599張,占77.8%,其中診斷為呼吸道疾病的521張處方中,絕大部分使用了抗菌藥物。根據所調查處方的結果顯示,口服制劑前10位的主要是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以及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主要是三代和二代)依次是頭孢唑肟鈉、頭孢他啶、頭孢呋辛鈉、頭孢孟多脂、頭孢曲松鈉等六種抗菌藥物注射劑的使用頻率排名前六位的。

三、討論

1.平均給藥天數我國醫學界對處方用量進行了明確規定,在《處方管理辦法》中的十九條規定:一般處方用量不得超過7d;急診處方一般用量不得超過3d;對于某些特殊情況以及慢性病、老年病來說,可以適當延長處方用量,但醫師需要標明延長處方用量的理由。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給藥天數蒙醫內科門診大多數較為合理,但仍然有不合理用藥現象存在,主要表現為給藥天數超過7d的。

2.蒙醫內科門診處方用藥品種數蒙醫內科患者門診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為4.8種,其中5種以下(含5種)占67.5%,5種以上占32.5%。《處方管理辦法》第十條第六款規定,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藥品。結果表明,聯合用藥現象非常普遍。有1/3的處方不符合《處方管理辦法》規定用藥品種數的要求。

3.抗菌藥物使用百分率回顧性調查顯示,蒙醫內科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高達77.8%。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是造成蒙醫內科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而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蒙醫內科最常見的社區獲得性感染,其主要感染原因是病毒,其次為細菌感染,也有可能是在病毒感染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而抗菌藥物對病毒無效,其主要原因因為它是用來治療由細菌引起的各種疾病的藥物。

4.建議我國醫院治療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用藥問題,例如:盲目用藥、品種過多、使用率過高、用藥不合理等問題,特別是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方面存在的問題更加明顯。要想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首先,需要嚴格遵守《處方管理辦法》和《抗菌藥物應用指導原則》;其次,醫務人員必須不斷改善自己的醫療方式,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然后,政府部門和醫院內部領導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技術管理規范和細則;最后,醫療機構的管理者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加大對醫生的處方行為監督檢查的力度,及時糾正用藥問題。另外,杜絕抗菌藥物的濫用,必須從臨床合理用藥做起,必須掌握抗菌藥物的臨床適應癥,限制預防性用藥,加強用藥監督,定期對臨床醫師進行抗菌藥物使用的培訓。同時,醫院可以邀請一些經驗豐富的藥師到醫院現場指導、積極參與到臨床合理用藥這一過程中去。

參考文獻:

篇10

篇11

在制度建設中,要求以科室為單位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尤其是核心制度的落實,如:首診負責制、三級醫師查房制度、會診制度、死亡病例討論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制度、病歷書寫規范等制度的落實,并對執行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在梯隊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醫務科積極配合院領導選拔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衛生技術人員8人到上級醫院進修或短期學習培訓。

定期深入社區服務站,加強管理,督促檢查健康檔案及社區六大任務的完成情況,提高了診療水平和社區衛生服務管理水平,使初級衛生保健深入居民生活。

篇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nagement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 to play the role of infection control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Methods: The healthy organization,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e management system; increase awareness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common long-term supervision mechanism set up to take random inspection and regular monitoring and timely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regularly, both the management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are effective, the hospital has improved the level of infection control,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decreased year by year,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Conclusion enhanced care management on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give full play i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synergy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s and improve health care quality.

Key words: quality of care and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醫院感染的控制、監測、管理已成為一門專業學科,同時也成為衡量一所醫院醫療質量好壞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醫院感染是醫療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護理人員是醫院人員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與患者接觸時間最多、工作量大的組成部分,既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主力軍,又是主要的傳播媒介,護理工作貫穿于預防醫院感染的各個環節。因此,護理管理與醫院感染控制存在著交叉管理,兩者相互滲透。充分發揮護理管理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協同作用,對于降低醫院感染率,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加強護理管理,是控制醫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對預防醫院感染起決定性作用。

1健全組織機構和加強護理管理是提高醫院感染控制水平的重要保障

健全制度,提高護理管理水平。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醫療質量以及維護醫務人員職業健康的一項重要工作,依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有關國家的法律法規,完善和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是搞好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保證。我院在開展醫院感染管理的工作進程中,十分重視組織機構的建設,成立了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感染管理科、醫院感染監控小組三級網絡組織機構。我們把護理管理自始至終貫穿在醫院感染控制工作之中,其中感染管理委員會成員中包括主管護理院長、護理部主任和各科護士長,感染管理科設有專職監控護士1名,每個臨床科室都設立了1名責任心強,專業素質高,有一定管理水平的護理人員擔任兼職監控員。從病房的建設、制度的制定、措施的落實到環境的監控各個環節都有護理人員的參與,形成了完整的護理人員醫院感染監控管理鏈,從而保證了醫院感染控制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2發揮護士長承上啟下的管理作用,明確護理人員職責,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2.1護士長是科室質量管理的關鍵,重點部門是醫院感染管理的中心。職責和制度是管理的保證,是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的規律和程序有效運行的保障。因此,在實施醫院感染管理的過程中,重視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各級組織和人員的職責,以確保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實處。醫院感染管理中消毒滅菌質量高低取決于各病房消毒、隔離質量,護士長是關鍵。如我院部分器械及內鏡以前均采用消毒液浸泡,弊端較多。醫院感染管理科建議高壓滅菌、全自動清洗消毒、低溫等離子滅菌等,這些已慣用了許多年的方法在該科護士長的說服教育下,最終以科學的方法代替了。發揮普通病房護士長管理職能的同時,護理部與醫院感染管理科注重與重點部門護士長的聯系和溝通。護理部與護士長分別簽定“重點科室醫院感染管理”責任書,醫院感染管理措施分別在護理部、醫院感染管理科、重點科室存放。重點科室對消毒、隔離措施的落實都做了明確分工,做到專項專管,落實到人。從入院患者的合理安排一直到離院患者的終末處置,任何一個環節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醫院感染的發生。必須明確各級護理人員職責,把醫院感染控制工作落實到每個班次、每個護士、每個護理操作環節。在管理的側重點上,護理部著重抓病房管理、醫療用品的消毒與滅菌、隔離與無菌技術以及危重患者的護理;醫院感染管理科主要以環境衛生學及醫療器械消毒滅菌效果監測,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污水污物的處理,重點部門的管理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為主。同時加強對重點部門和特殊部門的雙重管理及技術指導,負責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督促、實施。做到既分工又合作,目標明確、管理到位。

2.2 提高認識,統一標準 醫院感染管理關系到醫療護理質量的高低。消毒滅菌、無菌操作、標準預防是保障醫院正常醫療、護理活動的基礎。過去,由于對醫院感染控制意識的整體認識不足,形成感染管理與護理管理之間的不協調,在醫院感染管理控制標準上存在分歧,在制度的落實上存在差距,甚至對醫院感染管理人員的檢查存在抵觸情緒,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處于被動狀態,形同虛設。隨著醫院感染管理的日益成熟,和人們對醫院感染認識的加深,特別是在非典和禽流感、甲流感等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及5.12特大地震以后,大家進一步認識了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醫院感染管理科也加強了對醫院感染知識的宣教力度,認真組織學習了《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并主動與護理部溝通,統一思想和認識。在醫院感染控制的標準上,以以上法律法規為依據;在制度的制定上醫院感染管理科與護理部互相切磋、共同參與,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實行定期檢查、監測制度,通過定期的檢查和監測,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持續改進,并督促各項制度的執行[1]。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護理管理與醫院感染控制達到了和諧統一。

3加強教育,實行全員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是提高醫院感染控制水平的基本保證

醫院感染管理知識作為在職護士培訓內容,是新護士、實習護士、進修生上崗前的必修課。全員培訓與骨干培訓相結合。護士是治療、護理操作、消毒滅菌工作中的具體執行者,護理行為結果好壞無不與其職業道德、責任心有密切而必然的聯系。護士獨立完成的夜間操作是否按照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去做,在緊急搶救情況下是否所有的操作處置均符合要求都關系到是否會發生醫院感染,所以加強護士素質教育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因素〔2〕。院感科每年舉辦一次監控員學習班,組織一次專題學習講座,遇有突發事件,利用發放學習資料,觀看錄像的方式進行全員培訓。每年組織兩次院感知識考試,考試成績進入護理檔案;對進修、實習和新上崗的護理人員,由護理部組織、院感科進行崗前院感知識的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每年輪流派監控員和護士長外出學習,了解醫院感染的現狀和新進展。回來以后要傳達學習精神。做到資源共享,信息共存,以點帶面。從而充分發揮了護理部的監管職能,使醫院感染考試合格率達到了90%以上,保證了醫院感染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

4建立長效監督機制,加強監督檢視質量管理,是降低醫院感染的根本措施

醫院管理與質量管理是緊密相連的。沒有管理,就談不上質量。質量管理分環節質量和終末質量。終末質量是目標,環節質量是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醫院感染控制工作一直是我院醫療護理質量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護理部與醫院感染管理科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發現消毒隔離措施執行中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措施。護理部以抓環節質量為主,把醫院感染控制納入月質量檢查內容,制訂了具體的考評細則,量化打分與獎金掛鉤;院感科以抓終末質量為重點,采取隨機檢查與定期監測相結合的辦法,并將檢查、監測結果及時反饋給各科室,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措施,由護理部督促實施,再由醫院感染管理科進行效果評價。做到每周有檢查、每月有監測、每季有分析,并以醫院感染質量檢查通報的形式下發到各個科室。使全院各個部門都能了解醫院感染信息及發展動態,為臨床醫務人員和管理人員指明了控制感染的方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幾年,我院醫院感染率一直控制在3%以下,明顯低于國家標準[3],在年終目標管理檢查和醫院管理年檢查中,我院醫院感染控制工作得到了專家的一致好評。

總之,醫院感染管理與護理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醫院感染管理關系到醫療護理質量的高低。護理部與醫院感染管理科的通力協作是護理管理在預防醫院感染管理中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橋梁[4]。本著以質量管理為核心,技術管理為重點,組織管理為保證的原則,充分發揮護理管理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協同作用,認真貫徹、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可有效地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參 考 文 獻

1袁英.健康大視野.淺析醫院感染護理管理,2009,11(11): 285

篇13

1建立規章制度和培訓

認真學習和掌握《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各項工作流程,對手術室全體保潔員不定期的組織培訓,重點進行預防醫學、消毒隔離、醫院感染、職業防護等基礎知識的培訓。

針對保潔員流動性大、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缺乏醫院感染、消毒隔離知識,清潔、消毒觀念淡薄等特點。我科指定感控員采用集中講課、邊工作邊指導的方法,隨時對新上崗的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她們講解消毒隔離在醫院感染工作中的重要性。以現場施教為主。

使她們正確掌握配制消毒劑的濃度,給每一位保潔員使用的清潔桶上劃上刻度標記,并配備消毒劑濃度試紙,使其在使用中隨時測試濃度,以提高消毒效果。

2合理實施

嚴格區分限制區、半限制區、生活區的拖把、桶、掃帚、手套等清潔工具,不能混淆使用。每把拖把均有明顯標識以區分開,消毒后懸掛晾干備用。清潔工作均使用濕式清掃。遇到血跡、分泌物、排泄物均用1000mk/L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

為了保證醫療廢物的規范化管理,提高保潔員的環保意識,要求每一位保潔員必須掌握和熟記醫療廢物收集、運送、儲存、處理過程中的各項規定和要求,科室指派專人對保潔員工作進行示范指導,并對每日醫療廢物管理進行檢查,嚴格做到醫療垃圾分類放置、及時清運。科室工作人員與保潔員以及保潔員與醫院感染部門對產生垃圾的種類、數量、時間、交接人員均按要求詳細登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上县| 盐源县| 铜川市| 静海县| 沙坪坝区| 尚义县| 益阳市| 孙吴县| 汾西县| 深圳市| 明光市| 深圳市| 锡林浩特市| 武强县| 伊通| 岑溪市| 凤台县| 南开区| 湛江市| 综艺| 晋宁县| 武清区| 吴桥县| 建德市| 嵩明县| 永靖县| 灌云县| 阜康市| 福泉市| 曲阜市| 咸丰县| 洛浦县| 格尔木市| 碌曲县| 日照市| 葵青区| 通河县| 比如县| 通州区| 锡林浩特市|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