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是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拓者。他的詩歌對19世紀英國和美國的詩歌影響很大。華茲華斯是大自然的歌者,在他的詩篇中體現了對大自然和人的樸素天性的崇拜。他把自然界生活中每一幅快樂的畫面,看作是人類理想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自然的美麗風光就是人類社會的良師益友。他對大自然和人與自然界關系的關愛和崇尚,得到了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1963)的回應。弗羅斯特一生中寫了大量自然抒情詩,也被人們認為是一位大自然詩人。二位詩人都堅持法國哲學家盧梭提出的“回歸自然”的理想,對他們來說,回歸自然是對純樸美德的回歸。但他們的詩中卻蘊含著詩人不同的思想情懷和人生態度,弗羅斯特三分之一的詩,涉及的是對秋天和冬天的描繪,他所記述的新英格蘭秋天和冬天的自然風光,和華茲華斯描繪的充滿快樂和希望的春天和夏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一 自然畫面的描寫
浪漫主義詩人對自然風光和鄉村生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把自己融入自然界中,享受自然,并認為大自然所具有的魅力,值得去描繪。華茲華斯就是這樣一位生活在新英格蘭西北部湖區的詩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代在那度過。幼小的華茲華斯充分領略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盡情享受了大自然的壯麗山水。在他的詩中,河水和高山就像人一樣會說話,風和云可以與人交流。
華茲華斯大部分的詩記述了春天和夏天的景色。春天萬物新生,植物開始生長,花開了,新的枝葉發芽了。白色、粉色和黃色的花兒裝飾著春天,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農民們在天野里播下的種子,鳥兒在歡快得啼鳴,傳遞著春的信息。春天是一個令人娛躍、奮發向上的季節。華茲華斯的《早春三月》(Written in March)展示了一幅生動的春天畫面,字里行間充滿了對這個快樂季節的幸福描寫:“溪水流汩汩/雄雞啼喔喔/小鳥鳴啾啾/明湖閃爍爍/沉睡的綠色田野沐陽光……”在語言清新質樸,意趣盎然的詩句中,人與自然都是快樂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情景交融,物我兩忘。
讀弗羅斯特的詩我們會發現,在他的詩歌里,詩人大量運用了描寫秋天、雪以及冬天的意象。同華茲華斯記敘春天和夏天的詩句相比,弗羅斯特的詩歌中描寫的冬天、雪以及樹林永遠在黑暗的籠罩中,詩歌的主題主要是表現“自然界的冷漠、殘暴及人類的孤獨、困惑”(楊金才,2002:142),如描寫秋天和冬天的代表作《荒涼之地》、《一個老人的冬夜》和《摘蘋果之后》。
《荒涼之地》(Desert Places)描寫的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詩人一個人在夜色茫茫中觀賞雪景,大地和自然界中的一切被雪覆蓋,面對蒼茫大地,詩人孤身一人,內心孤寂,無法排解。《荒涼之地》(Desert Places)實質上想要表達的是詩人荒涼的孤寂的內心世界。在華茲華斯的詩歌中,自然界往往能撫慰人的心靈,使孤獨的人不再孤獨,但是弗羅斯特的詩歌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幅美國新英格蘭凄涼的冬天畫面。人類不僅不能從自然界中獲得安慰,反而變得更加孤獨。
二 對大自然的態度
對浪漫主義詩人來說,大自然是一個寧靜祥和的世界,它能治愈詩人受傷的心,撫平他們心靈上的創傷。他們崇尚大自然,甘居鄉村,過田園生活。通過與大自然交流,他們感受到了美麗的鄉村風光帶來的歡樂。華茲華斯稱:“(那時)大自然對我就是一切(Nature then to me was all in all),我是長期崇拜大自然的人(I, so long a worshipper of Nature)。”他不是一般地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他將大自然視為自己精神生命之根,未來生命的歸宿。
華茲華斯在經歷了人生失意后,于1793年8月他與他妹妹羅西重游葳河,寫下了著名詩篇《丁 寺》。他聽見潺潺作響的山泉,又目睹岸邊的危崖陡峭,還有那黑壓壓的槭樹、村舍院落、森森的果園和樹林中冉冉升起的團團青煙,不禁發出了由衷感嘆:“多少次/我在精神上求助于你!穿過樹林蜿蜒流去的葳河啊/我的靈魂多少次求助于你!”從自然那里找到安慰,是大自然使孤獨而敏感的他,在經歷了心靈的創傷后,卻仍有著美好童年的回憶,他可以在自然那里擦干身上的血跡,又重新站起來。因此,自然是他“心靈的/保姆、向導和護衛”,是他的“精神世界核心”。每當他人生遇到了失意,心靈受到了創傷,大自然總會給他滋養與撫慰。
華茲華斯和弗羅斯特都被譽為田園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喚起人們回歸大自然的強烈愿望。然而弗羅斯特的詩,與華茲華斯的詩歌《丁 寺》完全不一樣。弗羅斯特的詩歌展示給我們的,是人對大自然的懼怕,大自然具有破壞性,令人厭惡,而不是盲目的愛。他的詩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自然總是被描述成邪惡的產物,是有邪惡的元素構成的,對人類具有掠奪性。他想象的世界,也許被令人吃驚的黑暗設計所控制,他的這一想法在他的著名詩歌《設計》(Design)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設計》(Design)講的是作者在早晨,發現一只白色的蜘蛛在一朵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飛蛾。整首詩重復最多的是這兩個字“白色”(white)和“死亡”(death)。蜘蛛在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飛蛾,整幅畫面就像一塊堅硬的白色布料上,布滿了死亡和枯萎的氣息,像巫師做的有毒的湯藥的配料一樣,已經死去的飛蛾的翅膀就像白色的紙風箏一樣。當我們讀到這首詩時,白色的恐怖氣息幾乎使人窒息,壓得人喘不過氣。
在詩的最后詩人不禁發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蜘蛛剛好落到那樣的高度去捕捉一只飛蛾呢?是黑暗的設計嗎(Design)?這首詩表面上看是說飛蛾,但實際上,飛蛾象征著人類,蜘蛛象征著冷酷的宇宙。在殘酷的宇宙面前,人類是無能為力的,是軟弱的,人類永遠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就像那只飛蛾一樣,永遠也不會明白,自己會在什么時候由于什么原因而死去。這首詩揭示了自然界的冷酷無情,深不可測!
三 人與自然的關系
大自然包括山川、河流、電閃、雷鳴等等。太陽、月亮和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是大自然的統一。大自然是人類的物質基礎,自然界中每一件物體都有它的特殊價值,它的涵義很廣。
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是詩人喜愛描述的對象。華茲華斯從大自然中得到創作靈感,他認為“人們的熱情,是與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二為一的”。大自然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人們能從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大自然既是美麗的又是充滿智慧的,自然界的和諧給人們帶來了歡樂,使人們忘記了人間的煩惱。更重要的是,人們從大自然中獲得了智慧和知識。
在華茲華斯的詩歌《早春吟》(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中,表達了大自然不僅是美麗的,而且是和諧的。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能和睦相處,人們能從自然界中獲得美德。詩中寫道“I heard a thousand blended notes.While in grove I sate reclined.”描寫的是一天詩人來到小溪邊休憩,聽見有百曲千歌的諧唱交響,快樂的思緒涌上心頭,在小溪邊,他還看到“繞著綠陰下的蔥蔥櫻草/長春花綰出了個個花環/我深知每朵花的心奧/如吐納氤氳而覺著心歡”。長春花和櫻草在綠蔭下和睦相處,它們共享大自然的自由和歡樂。與祥和快樂的自然界相比,人類社會充滿了煩惱和沖突,詩的最后兩句寫道:“Have I not reason to lament/What man has made of man?”詩人有足夠的理由悲哀,因為人類社會的不幸福和不公,人們應向大自然學習。
根據浪漫主義的特點,大自然不僅美麗,還能給人們提供知識,人們真正的老師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令人不厭的奇書,能啟發人的智慧,教給人真理。在華茲華斯《轉折》(The Tables Turned)一詩中有明顯的闡述:“Books! Is a dull and endless strife,Come, hear the woodland linnet,How sweet his music! On my life,There is more of wisdom in it.”華茲華斯告訴人們,林間紅雀甜蜜的歌聲包含著智慧,小畫眉的歌聲也是不同凡響的,他號召人們都來聆聽自然的教導。大自然中有豐饒完美的寶藏,能啟發人的智慧。而自然這本書永遠讀不夠的。
再看弗羅斯特的詩,唯一的主題就是人與自然間的矛盾關系。自然以各種各樣的消極、負面形象出現,或者冷酷殘忍,或者荒涼漠然,或者潛伏著危險,或者陰險狡詐,根本就無視人類的存在,自然不僅不能撫慰人的心靈,而且還給人的心靈帶來巨大的創傷。
如《一個老人的冬夜》,詩中“屋頂白雪”是老人的白發,“墻上的冰凌”是老人的眼淚,暗示老人與屋子之間的關系,老人的生存狀況受到了大自然的威脅。老人與外界失去了聯系,在夜晚他只能與月亮為伴,表達了人與外界的隔閡,強調老人的孤獨、絕望和無助。
通過對兩位詩人的詩歌比較,華茲華斯詩歌最大的特點,是采用樸素、生動的日常口語,描繪大自然的景色和勞動人民的不幸與質樸,抒發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開創了一種清新、自然、抒情的新詩風。弗羅斯特詩歌風格是語言樸素無華、含義雋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無奇的內容和簡潔樸實的詩句之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強調自然界的冷漠無情。他在看到冷漠的宇宙同時,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
四 兩位詩人不同自然觀的成因
從以上對兩位詩人的詩歌比較和分析中,我們看到兩位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不同的自然畫面和他們對自然的不同態度。這與兩位詩人所生活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
華茲華斯出生在新英格蘭的西北部湖區內,湖區以秀麗的山色和星羅棋布的湖泊聞名,他在那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代,領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他深受法國哲學家盧梭的影響,認為人應該回歸自然。所以華茲華斯對大自然表現出了一種獨特的敏感。
而弗羅斯特可謂嘗盡世間的艱辛困苦,他幼年喪父,很小的時候就擔起生活的重擔。婚后不久,第一個孩子夭折。他的妹妹死于精神病。1938年,妻子心臟病突發而死。1940年,他成年的兒子自殺身亡。從他這些坎坷的人生經歷來看,死亡、宇宙的冷酷、命運的無情、未來的無法預測等等成為他詩歌的主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弗羅斯特詩歌深受華茲華斯的影響,他也以自己生活的新英格蘭鄉村和鄉下人為素材,描繪了大自然以及人與大自然的聯系。兩位詩人都對英語語言的詩歌文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Bateson,F.W. Wordsworth:A Re-Interpretation. 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54.
[2] Baym,Nina.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 Literature. New York:Norton and Company,Inc.1994.
篇2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湖畔派詩人”之首。在其代表作《抒情歌謠集》的第二版中,他對他的詩歌進行了定義,他認為一首好詩是來自于內心深處的情感。這種情感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是在強大的寧靜中追憶起來的情感。他的詩描寫和關注的多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詩中的語言雖然看似平淡、樸素,卻給人以返璞歸真的感覺。
《我們是七個》是華茲華斯于1798年寫的一首抒情敘事詩。這首詩的開頭描寫了一個單純的孩子,他有力的呼吸,揮舞著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四肢,過著他快活的時光。他真的懂得什么是死亡嗎?由這個問題出發,詩人記述了他與一個八歲的農家小女孩的對話,帶著讀者進入了兒童的心靈世界。
下面就從詩中的語言,詩中的自然和詩中的童心三個方面進行賞析。
一、詩中的語言
盡管華茲華斯的體裁各異,詩體多變,但在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清新、雋永、樸素、親切的氣息。這種語言特色不但與18世紀新古典主義者詩人擅用的工整優雅、警句格言迭出的英雄雙行體截然不同,而且與同屬于浪漫主義時期的布萊克,以及第二代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雪萊,濟慈等人也大相徑庭。正如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第二版中對詩歌的定義那樣,他的詩多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語言,故其語言也較為簡單,樸素,這使得他的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不晦澀,且簡單易懂。
比如本詩,整首詩共十七節,前三節講述了詩人偶遇農家小女孩,簡單的描述了一下小女孩的外貌及穿著,剩下的十四節全是詩人與小女孩的對話。描寫小女孩外貌時,簡單的幾個詞“一頭茂密的卷發,頭發像雜草”、“她就是個鄉下孩子的樣子,但是她的眼睛非常非常漂亮”,就勾勒出了農家小女孩的特征――外表普通,心靈單純,美麗。在下面的詩人與小女孩的對話中,更是體現了簡單樸素,清新易懂的語言特色。詩人在詩歌中描寫小女孩的回答時,先是她“驚奇地向我張望”,而后又是“隨口回答”,然后是“回答得又快又利索”,最后是“堅持回答”。這一連串對小女孩語氣的描寫,簡單而直接,卻能使讀者對小女孩的形象有深刻的認識。詩中語言雖簡單,卻有返璞歸真的感覺。
二、詩中的自然
華茲華斯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又是“湖畔派詩人”之首,他追求浪漫,熱愛自然。華茲華斯深受流行于19世紀的一些哲學思想的影響,其中包括啟蒙主義運動,盧梭“回歸自然”的理論思想以及泛神論,從而使華茲華斯形成了自己對自然獨特的認識: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關系,自然使人的心靈得以凈化,自然是人類的良師,朋友和保護者。在他的眼里,自然才是真善美的完美體現,才能給人以生命的真諦和領悟。自然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因此華茲華斯的詩歌無不體現著他對自然的這種情結。
雖然本詩并沒有像“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rtern Abbey”那樣描述大自然的風景,但在詩中,他寫道“She had a rustic, woodland air. And she was wildly clad.”她就是個鄉下孩子的樣子,胡亂穿幾件衣服,一身山野的氣息,就是這樣一種自然的美,”Her beauty made me glad.”詩人被震撼了。這既描寫了他們所處的環境,又間接反映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在下面的和小女孩的對話中,雖然沒有直接描寫自然風景,但是在對話中,當詩人問小女孩兄弟姐妹幾人時,小女孩回答道:“我們是七個,兩個去了威爾士的碼頭,兩個去了海上工作。”讓人聯想到浩瀚無盡的大海。在詩人糾正小女孩他們是五個人時,小女孩反駁道:“墳堆看得見,青綠一片”“離我家門口二十步左右”“兩座墳相挨相靠”。通過小女孩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逝去的人不再具有肉體,但是靈魂長存,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里體現了詩人“天人合一”的自然情結。只有在大自然中,人的靈魂才得以永生,才能給人以生命的真諦和領悟。
三、詩中的童心
真正優美的詩歌必然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顯露。華茲華斯很小時就喜歡獨自在田間漫步,欣賞大自然美麗的風景,思考自然與人生。童年的經歷,對其兒童觀的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所提出的“兒童乃成人之父”以及“靈魂前存在”的觀點是其兒童觀的核心內容。
本詩中講述的童心,是本詩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開篇第一句寫道”A simple child”一個純潔的孩子,僅此一句,就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對兒童的愛憐與欣賞。在詩中的第四節,詩人問小女孩她兄弟姐妹共有幾人,她說我們是七個,兩個在威爾士的碼頭,兩個去海上,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在她家附近教堂的墓園里。在這個小女孩的心里,分不清生與死的界限,她自己還常常到那織自己的毛襪,常常帶著她的碗到墓園里,獨自地吃,獨自地唱,唱給她的在土里長眠的哥哥姐姐聽。雖然他們靜悄悄地沒有回應,但在小女孩爛漫的童心中卻不曾感到生死間有不可思議的阻隔。所以,盡管詩人一再糾正女孩,說他們只有兄妹五人,但小女孩卻斷然否定道:“不,我們是七個。”簡單的話語,執拗的語氣,雖然幼稚,卻反映出兒童的天真和對親人無盡的愛。在詩人看來,兒童雖然對世俗事物懵懂無知,卻保持著內心的純潔與天真,在成人的世界里,卻缺少了這份純潔與天真。詩歌不僅體現了詩人對兒童的憐愛,更體現了詩人對兒童的熱愛,對童真的贊美和對兒童時代的向往。在當今社會,人們的很多情感或許會變淡,情感變淡或許會減少許多失去的痛苦,但是,很多情感,我們是無法改變的,很多信念我們會一直執著的。就像那個小女孩,一直堅信“我們是七個”,無論身處何方,經歷何事,唯一不變的是“我們是七個”,天上,人間,只要是你在心中。這里正體現了詩人的兒童觀――“兒童乃成人之父”。在詩人看來,在文明社會中保持對自然的虔誠,成人后保留一顆童心,是實現完美人生的必要條件。
總之,詩歌以對話的形式,用簡潔、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對童真的贊美和對童年的向往。華茲華斯對兒童時代的留戀和對童真的贊美,使得詩歌超出了純粹寫景詠物的范圍,深化了詩歌的主題,體現了詩歌真正的美。
參考文獻:
[1]鄭俠.解讀華茲華斯的詩歌《我們是七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10:122-124.
篇3
高爾基在回憶聆聽葉賽寧朗誦完自己的作品時的情景,曾稱葉賽寧為俄羅斯“文學中頭一個如此巧妙,而且能以如此真摯的愛來描寫動物的人。”根據統計,在被研究的葉賽寧近339首詩中,有124首都有提到動物形象,種類多達60種。可見動物形象在詩人的作品中占據重要地位。
葉賽寧的很多詩中都提到了狗這一形象,詩人稱它是朋友。“今天的狗兒使我想起,它曾經是我幼時的朋友。”(《狗之子》1924年)。 還稱它為親人,“母狗姐妹和公狗兄弟/我也像你們受人輕視。(《牝馬船》)《給卡察洛夫家的狗》中,“我”對著小狗吉姆傾訴衷腸,叮囑它代替自己表達對那位最沉默最憂傷的女客的歉意。在這首詩中,詩人說“吉姆在你的朋友中,各色各樣的人很多”,葉賽寧不只是把狗平等對待,而且還把內心最隱秘不能表達的感情托付給小狗吉姆。
除了這種兄弟般的平等友情,葉賽寧認為動物也有崇高的感情,而且絲毫不比人少。在《狗之歌》中,完全以動物為主人公,以動物細膩的情感打動人心的。詩歌的題目使用了”Песнь”一詞,是作者的精心設計。”Песнь”是崇高體裁,是屬于頌詩寫作。作者用這樣的題材來寫一首關于母狗的敘述詩,原因在于,在詩人看來這首詩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只母狗,但作者賦予了小狗以女人和母親特有的情懷和本質,進而歌頌了神圣的母愛。詩歌的敘事詩按照時間順序,清早、傍晚、晚上、和月亮出來了,講述了在短短一天之內母狗得子到喪子的情感變化。值得一提的是,詩歌按照時間,先將母狗清晨誕下小狗,一直到傍晚,直到悶悶不樂的主人把狗仔裝到麻袋里,但是詩人沒有描寫無情的主人如何把小狗們投入水中,而是用平靜河面久久的顫抖來引起讀者自己的想象,這種方法不是葉賽寧的首用。在屠格涅夫的《木木》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法,通過描寫水波的變動讓讀者產生自發的共鳴。同時對于母狗看到這一幕,傷心欲絕的反應,作者也巧妙的避開直接的描寫,而是通過寫母狗腳步的踉蹌和不斷的流汗,來反應它內心的震蕩。在中國的詩歌里,所謂“話到七分,意境深遠”,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全部平鋪直敘,則大大減少了需要聯想才產生的藝術效果。詩到這里還遠遠沒有結束,母狗把天上的彎月,誤看成是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虛實對比,加強了悲傷的渲染。最后以兩行狗淚結束了全詩。自然的情化,情感的物化,虛虛實實,情景交融,讓悲傷的情緒貫穿詩歌從頭到尾,耐人尋味。《狗之歌》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情感的真摯,而真摯的原因在于,葉賽寧相信動物不只有基本的喜怒哀樂,在動物身上也存在著人類的崇高感情,動物并不是我們想像的那么簡單,雖然不使用人類的語言,但是他們也是大自然的作品,大自然給予人類和動物相同的天賦和平等的地位。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體會到這一點,葉賽寧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和語言天賦,借助詩歌把動物的聲音傳達出來。難怪高爾基在聽完葉賽寧對《狗之歌》的朗誦后“不由得想到,謝爾蓋?葉賽寧與其說是個人,毋寧說是造化特意為詩歌,為表達綿綿不盡的田野的悲哀,表達對一切動物的愛和惻隱之心(人比萬物更配領受它)而創造出的一個器官”。
葉賽寧對馬也有很深的感情,在所有使用的動物形象中,馬的頻率最高。首先 還是朋友情節。在《我不打算欺騙自己》中,詩人寫道:“每一匹又累又臟的馬,都會對我點頭相迎。我是動物親密的朋友,每句詩能醫治他們的心靈。”除此之外,在葉賽寧的筆下馬還代表了逝去的美好時光。在《我不惋惜、呼喚和哭泣》中, 有這樣的詩句:“生活,如今我竟倦于希冀了?莫非你只是我的一場?仿佛只是在那喧鬧的青春,我騎了玫瑰色的駿馬馳騁。”在這里最后一句,一方面是指時光匆匆流逝,如騎在馬上飛逝。另一方面,好像也可以理解成,青春年少如馬上馳騁般的快意,只可惜短暫易逝,讓人覺得惋惜。而1920年發表的這篇《四旬祭》,最集中也最鮮明的表達了葉賽寧對于自然的護衛和對破壞自然的工業化的恐懼和排斥。馬在這首詩中象征了即將逝去的鄉村和自然,是葉賽寧表達自己自然觀的代言人。詩中,一只“不自量力”的紅棕馬駒在奮力追趕鐵的列車,詩人用對比的手法凸顯這種賽跑的換繆于差距。一個是“鐵爪”、“鐵鼻孔”,邊輕松的打著“響鼻”,邊快速前進,而另外一個跑跳著竭盡全力,但是纖細的前腿已經抬到最大限度了,這樣的比賽在一開始就定下了贏家。
雖然作者表面嘲笑馬兒是“可愛而又可笑”的傻瓜,但是他心里真正排斥的是代表破壞自然的工業化和機器化的列車,這從全詩的頭兩句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作者的觀點:
毀滅的號角吹響了,吹響了!
我們如今怎么辦,怎么辦,
在這骯臟無比的路的大腿上?
但是作者還要用問句嘲笑小馬,“莫非它還不知道鐵馬已經戰勝活馬?”其實這是作者的對自己的審問。十月革命后,蘇維埃的社會理想是建立工業化國家,這樣的國家導向必然引起工業文明與自然的沖撞,鋼鐵的城市與木頭鄉村的摩擦。面對這種趨勢,葉賽寧預見到了自然面臨的危險。但是作為詩人,他還是選擇站在詩意來源的自然的一方,只是這個時候的詩歌里不自覺的帶著濃郁的憂傷和擔憂。他就像是那只代表傳統木頭鄉村的,代表自然的小馬,明明已經知道結局,但是還是不能坐等鋼鐵文明的侵吞,竭盡全力給予反抗。所以與其說詩人嘲笑自不量力的小馬,不如說詩人是同情捍衛自然的抗爭者。從今天生態學的角度來評價,葉賽寧在詩中流露出了對自然在機器時代的命運的憂患,對自然田園依依不舍的眷戀,以及對于如何拯救俄羅斯大自然,保護俄羅斯的美的思考,這種生態意識是符合今天的科學自然觀的,從葉賽寧的詩中看到了他一貫堅持人與自然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點通過分析葉賽寧詩中的幾個主要的動物形象,我們可以看到,~賽寧對動物感情真是來源于對自然的尊敬與熱愛,反過來說,正是通過這些活靈活現,充滿真情的動物形象,傳達了葉賽寧樸實基本的自然觀――人與動物是平等,友好,親如兄弟的關系,不可低估動物的情感,它們也是與人類一樣擁有崇高情感的自然之子,同時還包括工業文明和自然、自然和人類要和諧共生的先進生態自然觀。
【參考文獻】
[1]顧蘊璞譯.葉賽寧詩選[M].上海:譯林出版社,1999.
篇4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卒于740年,名不詳,有一種說法說他名浩、字浩然,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孟浩然的一生相當平靜,絕大多數的時間過著隱居生活。四十歲時孟浩然曾西入長安求仕,但失意而歸,在南方各地漫游了幾年之后又重返故鄉隱居。孟浩然的生活雖然很平靜,但他的內心卻充滿矛盾,這主要表現在隱退與進取的斗爭上。張九齡鎮荊州時,孟浩然曾被召為從事,但不久就又歸家。政治上十分失意,他深感自己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生活于“開元盛世”卻以布衣而終。
篇5
3. 發現詩歌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 仿照詩歌寫一段話。
二、教學重難點
1.指導朗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2.發現詩歌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仿寫詩歌。
課前準備:
1. 查找有關“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2. 觀察大自然,搜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語言,讓我們走進《大自然的語言》,去聆聽,去發現吧。
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2.1用喜歡的方式初讀詩歌。
讀書要求:把每節詩讀得正確流利,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2抽生接讀課文,集體評議:是否正確流利,是否有節奏。
2.3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中哪幾個小節具體寫了大自然的語言。
2.4指名回答。
2.5觀察板書,問:同學們發現了嗎,大自然的這些語言都說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歸類)
2.6師敘述:瞧!大自然的語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你們覺得大自然的語言怎么樣?(妙不可言,釋詞。)
3.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3.1師敘述:大自然這些特有的語言,到底“妙”在哪里呢?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課文。
提出自學要求:選擇最感興趣的一類大自然的語言學習,要求:
①想一想:大自然的語言“妙”在哪里?
②讀一讀:怎樣讀,才能讓聽的人體會到“妙”。
3.2檢查:抽生回答,朗讀。(利用句式引導朗讀)
3.3出示句式,體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自由讀文,體會。
3.4大自然用這些語言和我們說話,它真的說了嗎?(生答)但是,我們一看到這些東西,就知道它向我們表達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 —— 妙不可言。
3.5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才能發現、讀懂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語言呢?
(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更多大自然的語言。)分男女讀①⑨小節。
4.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4.1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平時是不是一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人。說說你還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生自由匯報)
4.2師補充(課件出示)
4.3能仿照詩歌再編一節嗎?組成四人小組,編一編。
4.4師小結:只要你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一定會發現更多大自然的語言!
5.作業自助餐(三選二完成)。
5.1收集文中好詞。
5.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5.3把你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編一節詩句寫下來,讀給家人聽。
(二)第二課時
1.展示作業,復習導入。
1.1同桌合作,讀一讀你收集的文中好詞。
1.2交流創編的詩,收集成冊,展貼于“學習園地”。
2.指導背誦。
2.1師生接讀:老師讀前半句,學生接后半句。如:
師:別以為人才說話,
生:大自然也有語言。
2.2自由練習,背誦詩歌。
2.3個別展示,背誦詩歌
2.4全班一齊背誦詩歌(不會背誦的同學可以看書)。
3.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3.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3.2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逗、編、脈”。
搬:左中右結構(不要把“般”寫成“船”。)
雁:半包圍結構,里邊是“隹”,不寫成“住”
砍:左右結構,最后一筆是捺。
圈:全包圍結構。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
3.3擴詞積累。
4.作業自助餐。(三選二完成)
篇6
一、詩人與自然的對話
弗羅斯特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在詩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自然的依賴。詩人從與自然的對話中獲得美的體驗,從自然中獲得信心,完成了情感與思想的升華。
(一)心靈的宣言
在《進入自我》這首詩中,詩人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了深刻的思考,可以感受到詩人心靈深處的吶喊。
One of my wishes is that those dark trees,
So lod and firm they scarcely show the breeze,
Were not,as’twere,the merest mask of gloom,
But stretched away unto the edge of doom.
I should not be withheld but that some day
Into their vastness I should steal away,
Fearless of ever finding open land,
Or highway where the slow wheel pours the sand.
I do not see why I should e'er turn back,
Or those should not set forth upon my track
To overtake me,who should miss me here
And long to know if still I held them dear.
They would not find me changed from him they knew――
Only more sure of all I thought was true.
這是弗羅斯特的第一首十四行詩,可以說,在這首詩中包含了詩人創作中所有的內心情結,體現了弗羅斯特詩歌創作的顯著特點:主題、題材、態度和詩人向內心觀照的傾向。《進入自我》這首詩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與大自然的緊密相連,感知詩人與大自然進行了親密接觸。《進入自我》表達了詩人有關人生、有關詩歌創作的具體思考。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到了三個隱喻,“dark trees(郁郁蔥蔥的樹林)”、“open land(廣袤的空地) ”、“highway(大道) ”。這三個隱喻各有含義,表達了作者的心聲。其中,“open land(廣袤的空地) ”表達了作者的孤寂,無人做伴,卻勇往直前;“highway(大道) ”暗示了作者尤其內心的追求,雖然路上人來車往,但是詩人仍獨善其身,不隨波逐流。詩人在開篇寫道:“One of my wishes is that those dark trees”,這是詩人的追求,是他人生的目標。不害怕被孤立,也不屑于人云亦云,而是獨自一人去往那郁郁蔥蔥的樹林,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可以說,這是詩人內心深處的聲音,愿意用心靈和去大自然交流,也愿意將自己全身心的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詩人相信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回歸自然,才能捕捉到生命的真諦。因此,盡管詩人要孤身一人前往密林深處,但并不是真的要脫離人群,脫離社會,知識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近自然,了解自然,更深刻的去思索人生,從自然中獲得啟迪,探尋真理。
(二)對自然美的惑悟
弗羅斯特渴望親近自然,渴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對自然的美,詩人一直都是欣賞并發自內心來贊美的。對于羅伯斯特來講,他是一個融入自然的人,并不斷的發現、探索自然的美。也只有這樣,詩人才堅信并宣稱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人的心靈應于大自然相通。這在詩作《深秋來客》中深有體現:
My sorrow, when she’s here with me,
Thinks these dark days of autumn rain
Are beautiful as days can be;
She loves the bare,the withered tree;
She walks the sodden pasture lane.
Her pleasure will not let me stay.
She talks and I am fain to list:
She’s glad the birds are gone away,
She’s glad her simple worsted gray
Is silver now with clinging mist.
The desolate,deserted trees,
The faded earth,the heavy sky,
The beauties she so truly sees,
She thinks I have no eye for these,
And vexes me for reason why.
Not yesterday I learned to know
The love of bare November days
Before the coming of the snow,
But it were vain to tell her so,
And they arc better for her praise.
可以說這首詩所帶給人們不論是在聽覺、視覺還是知覺上的感受都是震撼的。在這首詩中,弗羅斯特展現了他對自然的超高的審美知覺。詩人與自然心意相通,與秋天對話。在弗羅斯特心中,秋天具有人的特質,有血有肉,她優雅美麗,活潑可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改變周圍的環境。在這首詩中,并不覺得秋日的蕭瑟,有的只是對秋日俏皮可愛的會心一笑。在詩人的筆觸下可以看出,弗羅斯特已完全融入到了自然之美中,看出她對秋天的贊同與欣賞,也向讀者展現了秋日的美,講述了自己的感悟,可以說,這是完全投入自然的一種審美關照。
這首詩給人以啟迪。人是自然中的人,作為人類,應該去親近自然,與自然保持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我們應當學會去發現自然的美、欣賞自然的美、熱愛自然的美。種種漠視自然、破壞自然的心態與行為都是不應該的。自然給人以力量,是人類的棲息之所,人能夠全身心的投入自然,找到自己心靈的棲息地,對于人類而言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三)心靈和大自然的對話
在《紅朱蘭》這首詩中,弗羅斯特用心靈與自然進行了對話。詩人在詩中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并呼吁人們要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人和自然本是一體,人類的發展不能脫離自然,只有出自本心的去熱愛它,尊重它,才能獲得自然的善待,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人類自己。
A saturated meadow,
Sun―-shaped and jewel--small,
A circle scarcely wider
Than the trees around were tall;
Where winds were quite excluded,
And the air was stiffing sweet
With the breath of many flowers―-
A temple of the heat.
There we bowed us in the burning,
As the sun's right worship is,
To pick where none could miss them
A thousand orchises;
For though the grass was scattered,
Yet every second spear
Seemed tipped with wings of color
That tinged the atmosphere.
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對自然的熱愛與崇敬。不論是草地,還是太陽,詩人都對其進行了發自內心的贊美。這是一片長滿了紅朱蘭的草地,這些美麗的花兒如同寶石般閃閃發光,從生動的描寫中,不難體會詩人對其喜愛之情。詩人將草地比喻成廟宇“A temple of the heat”,認為自然是神圣的,不可褻瀆的;而紅朱蘭則是充滿活力的,熠熠生輝的;在俯身采擷花朵之時則是向太陽禮拜,這些都不難看出自然在詩人心中崇高的地位,也可以體會到詩人渴望與自然親近,進行心靈深處的溝通。
弗羅斯特對紅朱蘭的喜愛體現了他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追求,充滿著對大自然的虔誠,體現了人和大自然相依相存的倫理情懷。事實上,這首詩通過詩人與自然的對話,意在批評那些不珍惜自然,毀壞環境的種種現象。詩人意在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珍愛,意識到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毀滅自然,最終毀滅的是我們人類自己。
二、結語
詩人眼中的自然是帶有詩人自己內心影子的自然。對自然的感受,實際上是詩人內心觀念、情緒、需求、動機等心理特征的投射,是詩人思想、品格的投射。詩人的心靈在大自然宏大、純凈、壯美的熏陶感染中經受了洗禮,形成了優秀的審美品格。詩人有意識地從心靈深處主動地離棄世俗的丑惡而在大自然中尋求精神的美好的行為,最終形成了自然樸素清新的詩歌風格以及體現這一風格的精彩紛呈的詩歌篇章。
參考文獻:
[1]濮陽翔,李成秀譯. 二十世紀美國文學[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2]江楓譯. 弗羅斯特詩選[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篇7
因為哈代所取得的杰出的小說成就,他的詩歌常常為人所忽視。但是,哈代的詩名到了20世紀后期日益隆起,已經絲毫不遜色于他作為小說家的名聲,而這也是哈代本人生前所樂于看到的。其從不掩飾自己對于詩歌的偏愛,寧愿被別人稱為詩人,而不是小說家。
因為在哈代看來,詩歌比小說更高雅,更能自由地表達思想,不受限制。哈代最早走向文學道路就是從詩歌起步的,他曾仔細研讀過斯賓塞、彌爾頓、華茲華斯等人的作品,在倫敦作學徒期間就開始嘗試寫詩,他早期的詩作《無色的音樂》、《深思的少女》情感真摯,富有想象力,意境深遠,展示了他的詩歌才華。而在寫作小說期間,哈代仍然堅持詩歌創作,當《無名的裘德》遭受到評論界的抨擊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詩歌創作,在1898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威塞克斯詩集》后,哈代接連出版了8部詩集,包括《時光笑柄集》、《環境諷刺集》、《今昔抒情詩集》等,詩歌創作多達918首,最后一部詩集《冬天的話》于1928年他去世后出版。
如果說哈代創作的小說有一種詩的意境,那么他創作的詩歌則屬現實主義。哈詩冷靜、嚴肅,甚至略帶嘲諷地觀察人們日常生活的希望與恐懼、困惑與迷惘、喜與悲、苦與樂,而且詩作大多具有自傳性。正如他的第二位妻子弗洛倫斯所說:“要了解哈代的一生,讀他一百行詩勝過讀他的全部小說。”①哈代抒情詩有四類題材,即愛情、自然、戰爭和死亡,這構成了他創作的主要領域。
在西方文化中,愛情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幾乎可以說,愛情即人生。在文學作品中謳歌愛情的美好和美妙一直是其長盛不衰的傳統。哈代是珍惜愛情的,他那一千多首詩中,有不少是歌頌愛情的力作。哈代的愛情詩真摯純樸,深切感人,體現了他豐富的感情世界和敏感的內心感觸。特別是在1912至1913年間為追憶第一位妻子埃瑪而作的總題為“舊焰余燼”的組詩,用詞質樸,情真意切。哈代與埃瑪年輕時的熱戀曾轟轟烈烈,婚后初期也是琴瑟和諧,但其后的生活卻并不美滿。哈代喜歡結交少女,而埃瑪對此則極為不滿,兩人的感情自然很難融洽。1912年埃瑪去世后,哈代對她思念不已,他對曾同他一起度過人生最幸福時刻的女人的突然離去感到震驚和悲痛,并把自己的情思寫入詩中來傳達他在埃瑪去世后的心境。
哈代詩中另一頻繁出現的題材是自然。盡管自然從來不曾是他的主題,僅僅作為人類活動的背景,但他依然是一位熱衷描寫自然的詩人。哈代一生寫過近百首自然詩,是其詩歌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由于長年居住在鄉村,他對鄉村生活和大自然有一種天然的親密關系,哈代的詩歌長于對大自然景觀的描繪,并寓情于景,表達他對自然萬物的熱愛。在他的詩歌中,仿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風雨雷電、飛禽走獸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尤其是對樹枝的描寫,達到了活靈活現的地步,有人甚至稱呼哈代為“樹枝詩人”。他對自然的關注實際上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他從自然萬物的悲劇性中看到了人類的悲劇命運。雖然對于哈代來說自然是災難的承受者,本身有許多不和諧因素,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均充滿著殘酷的競爭,然而他在自然詩中從來沒有讓人們放棄生存意志,而是將希望寄托于人這一大自然殊的群體,尋求著人與人之間的愛,希望人們用堅韌和剛毅的態度來對待生存的痛苦。所以對于大自然,哈代既不像他的前人那樣頂禮膜拜,又不是簡單地回避。在繼承華茲華斯的一部分思想的同時,他又拋開了華茲華斯積極向上、充滿希冀的一面。他試圖在大自然中找尋智慧、善良與美,但又在詩中展現自然陰暗殘酷的一面,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自然觀。
哈代試圖從自然中尋找善與美,可是又難以掩飾他內心的荒涼,因此,他所描寫的自然經常呈現出陰慘蕭瑟的景象,這也是因為哈代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戰爭和死亡的威脅所自然流露出的情感,而這兩個方面也是哈代詩歌經常涉及的主題。哈代生活的年代,英國經歷過英印錫克戰爭(1845―1846年)、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英阿戰爭(1838―1842年、1878―1891年)、第二次英緬戰爭(1885―1886年)、英布戰爭(1899―1902年)、幾次入侵中國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多次重要的國際戰爭。戰爭對哈代的詩歌創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哈代一生寫了40多首以戰爭為題材的詩歌。他的戰爭詩在他的全部詩作乃至英國的戰爭詩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戰爭,哈代是明確反對的。1899年當英國發動侵略南非的戰爭時,他曾以《離別》一詩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而作于1902年的《他殺死的人》則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殘酷與荒謬。此外,哈代還寫了諸如《士兵的妻子和戀人之歌》等不少優秀的反戰詩。哈代認為,戰爭是對生活的否定,是對人性的摧殘,在戰爭中人性被扭曲,真善美被摧殘。在其戰爭詩中,哈代揭示了戰爭的荒誕性和邪惡性,對戰爭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揭示了戰爭給人類生存狀況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同時也流露出悲觀的情緒。
戰爭必然會帶來死亡,暮年的哈代越來越感受到死亡的陰影。哈代活到87歲,親朋故友大多先他而去,難免有不勝感慨之嘆。哈代在《他在她的葬禮》等詩歌中以低沉哀惋的筆調寫出了對生命的留戀,也揭示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人生的短暫與脆弱,充滿了感人的憂傷。
在哈代創作的詩歌中,除了短小的抒情詩外,還有《列王》這樣的鴻篇巨制。《列王》是英語文學中最長的詩,共19幕130場,它的創作和構思,哈代共花費了30多年。《列王》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史詩,通過對拿破侖的刻畫,以及對一系列歷史事件的展現,再現了一個混亂和痛苦的時代,探討了人類的歷史命運。《列王》全劇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式多變,在哈代的詩歌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為詩人的哈代,取得了輝煌成就。他的詩中所表達的悲觀情緒,對于科技迅速發展下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思考,以及對愛情、婚姻等人生課題的探討,與現代人的心理不謀而合。正因如此,他贏得了讀者。用米勒的話來說:“現在,哈代已被公認為是用英語寫作的最偉大的現代詩人之一。”②
注釋:
①弗洛倫斯?哈代.哈代生平.倫敦:麥克米倫出版社,1983:392.
②米勒.哈代.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85:269.
篇8
菲利普?弗瑞諾在這類優美抒情的詩歌中有著極高的精神境界,不僅他的詩歌感情充沛,情景交融,想象豐富萬千,同時在這之中還蘊含著許多哲理,飽含著弗瑞諾自己的信條、觀點與人生態度。自然、人生和生死變遷這些主題都能在他的詩歌之中找到痕跡。
《野忍冬花》是一首極其優美,充滿寧靜之意的動人詩歌。全詩運用了特殊構思的結構和恰當準確的修辭呈現給讀者們如畫一般的景致,生動而形象。弗瑞諾對野忍冬花充滿著喜愛之情,他通過自己的想象從環境的變遷出發探尋野忍冬花的一生的歷程,從野忍冬花開放到凋零之中,我們能看到的不僅是永恒不變的自然之美與客觀無情的自然法則,更是菲利普?弗瑞諾那超然的人生感悟與態度。
一.《野忍冬花》賞析
1.《野忍冬花》中四季構思的結構美
縱觀《野忍冬花》全詩,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整首詩歌由4個詩節組成,仔細看每個詩節可以發現4個詩節分別對應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弗瑞諾刻意的安排了全詩的結構可謂是別具匠心。4個詩節對應的四季也正好符合了野忍冬花一生所要經歷的過程,兩者一一對應,使得野忍冬花在每個相應季節的環境中所表現出的狀態更加的形象具有說服力。
第一詩節是春天,弗瑞諾在僻靜的角落看到了這野忍冬花,它是如此的美麗,花枝也是那么的招展。春天正是萬物復蘇的時節,所有的花草樹木都逐漸冒芽生綠。而這野忍冬花也是如此。它開在這個無人問津的地方不像其他花朵開在更易被人看到的地方。雖然它鮮為人知但換來的好處是不會被人肆意的折枝與采摘。
到了第二詩節的夏天,艷陽高照,其他花朵都被陽光照得耀眼光彩,而野忍冬花卻被陰影所遮蔽,獨自在陰涼之中孤芳自賞。雖然在最艷麗的時刻野忍冬花的美沒有被眾人欣賞,但是它卻依然自在的開放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夏天的野忍冬花似乎告訴著我們美麗的東西并不會因為不被發現而不美麗。
第三詩節的秋天顯得十分悲涼。秋風的到來所有的植物都開始漸漸衰敗。無論是那些在人們面前受盡褒揚的花朵還是野忍冬花這種無人問津的美麗都阻擋不住凋零的腳步。弗瑞諾頓時心生憐惜之情,哀嘆如此美麗的野忍冬花未被人知曉便要消逝于世了。終于在最后,野忍冬花存在的跡象消失的無影無蹤。
第四詩節,雖然弗瑞諾沒有明顯的詞語表示,但是從內容上可以看出這便是冬天的情景。因為冬天所有的花草都化為了“無”。弗瑞諾走出了秋天帶來的哀傷,由此為野忍冬花發出了超然感嘆,因為你原本也一無所有不為人知,因此離別時也會了無牽掛,沒有什么可以失去。
春夏秋冬四季完整地記錄了野忍冬花的平凡一生,這種四季結構不僅完整了整個故事,而且體現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形式美。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一致,試讀者在感官上得到了完整的身臨其境的體驗。
2.《野忍冬花》中恰當準確的修辭美
弗瑞諾在《野忍冬花》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十分貼切嫻熟。全詩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擬人與排比兩種。
擬人手法的運用集中在第一詩節中,弗瑞諾稱呼野忍冬花時并非用“它”,而是用了第二人稱的“你”。在弗瑞諾眼中,野忍冬花并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寄托了作者感情從而形象化了的一位美麗的女子。從“招展”“躲藏”等字眼生動形象的表現出野忍冬花猶如一位嬌弱的女子一般的唯美之感,更加使讀者對這一無名的野忍冬花增加了憐愛之感。
排比的運用出現在一、三兩個詩節。第一詩節中弗瑞諾運用排比,敘述了野忍冬花的生長環境是幽靜的鮮為人知的,從而增加了詩歌的神秘感,渲染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意境,對讀者閱讀的興趣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第三詩節同樣也出現了排比,起到了情緒遞進的效果。對于即將消逝的野忍冬花,弗瑞諾的哀傷之感循序漸進,由它在世間的消亡聯想到世間所有的花都將如此,從而引發讀者更加悲傷的共鳴感,再次加深了情感。
菲利普?弗瑞諾在《野忍冬花》中準確的修辭運用使得全詩美感劇增,在情感方面強化了讀者的感官體驗,進而達到了抒情的效果。
3.《野忍冬花》中引人入勝的意象美
《野忍冬花》全詩其實只有一個意象,即野忍冬花。然而正是這個貫穿全詩的意象深刻體現了自然美、形式美與意境美。
開篇,弗瑞諾以擬人的手法極力地描繪了野忍冬花外表的婀娜、嬌柔與含羞之美,感嘆了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野忍冬花的唯美猶如大自然這個造物主的饋贈。而身處于幽靜隱密之處的野忍冬花的幽深正是自然美最好的例證。
形式美在這篇詩歌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野忍冬花這個意象貫穿始終,經歷四季,在形式上體現了完整合一,春夏秋冬有頭有尾,又首尾相連輪回不止。如此的形式體現了多樣一統的和諧感。也看得出弗瑞諾獨具匠心的設計。
最后,野忍冬花這個意象走遍全文,由它的成長經歷的由盛轉衰帶領著我們心情與之對應的跌宕起伏體現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弗瑞諾在開篇描寫野忍冬花嬌美之時,讀者仿佛能透過它的形象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機,看到嫩綠的枝葉冒出枝頭。當弗瑞諾描寫夏天百花爭艷時,野忍冬花孤芳自賞,自得其樂的獨白仿佛縈繞耳邊。而當秋天和冬天(即三、四詩節)弗瑞諾抒情多于描寫時,野忍冬花被冷風吹落漸漸凋零的模樣卻依稀可見。這真是弗瑞諾《野忍冬花》作品的神奇之處,描寫景色時作者情感已然從中表達,描寫情時景致的細節卻也歷歷在目。而如此的意境之美卻僅僅透過野忍冬花一個單獨意象全然托出!
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探究菲利普?弗瑞諾的人生態度
1.自然之愛
《野忍冬花》一詩中所體現出作者菲利普?弗瑞諾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是不言而喻,躍然紙上的。
全詩中,弗瑞諾對自然環境的描寫非常貼切,對野忍冬花細致入微的描寫更體現了弗瑞諾觀察的仔細。試想,野忍冬花既然躲藏在難以尋覓的幽靜角落之中卻被詩人弗瑞諾尋見,這就側面體現了他對自然的熱衷與親近。如果像常人游客那樣地走馬觀花式走進自然,那么想必他們能看到的就是那些顯而易見長在顯著地方的花朵從而錯過了野忍冬花這一美麗的景致。大自然固然是美麗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弗瑞諾那樣真正地走進大自然去看一看,而不是僅僅接觸到大自然的一些皮毛就妄自菲薄的聲稱自己熱愛大自然。大部分人也許只是喜愛艷麗花朵與幽綠草木所帶來視覺與嗅覺的享受而已。弗瑞諾對自然之愛的真切感受體現在《野忍冬花》這部作品的每個字里行間內。
弗瑞諾對自然之愛也是對他祖國美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此同時,親近自然更能開拓視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喚起對生活的熱愛。
2.寧靜之愛
《野忍冬花》中,弗瑞諾表現出對寧靜環境的喜愛也是非常明顯的。詩歌中或直抒胸臆,或直接用相關文字表示,亦或是含蓄內斂的表達。
如野忍冬花生長的環境即是幽靜之處,這就奠定了全詩的基調直接表達了弗瑞諾對于寧靜的追求。而后,無論是蟲鳥歡鳴的夏天、涼風掃落葉的秋天還是北風呼嘯雪紛飛的冬天,在弗瑞諾的《野忍冬花》中似乎都是寂靜的,無聲的。第二詩節中“靜靜的流逝”便把喧鬧的夏天變為了寧靜的夏天,就連第三詩節中“無情的寒霜再加秋風的威力,會叫這花朵消逝得一無蹤跡。”也只是一筆帶過,經接著在第四詩節又寫到了“朝陽”和“晨露”一下子把秋冬恐怖的天氣回歸到了寧靜。
正如弗瑞諾所寫的一樣,無論狂風暴雨還是嚴寒霜凍終有平息的那一刻,而那一刻的萬籟寂靜,雨過天晴才是愜意舒適的。狂躁之后的寧靜往往充滿著生機,充滿著活力,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力量與希望。而對此的向往與熱愛,弗瑞諾已在詩歌中表露無疑。
3.與世無爭的中庸態度
野忍冬花貫穿全文有著一個特點,它只是靜靜地呆在不顯眼的幽靜之處,不參與其他的花朵的百家爭鳴。弗瑞諾之所以寫下這篇詩歌相信野忍冬花這種與世無爭的中庸態度正是他自己向往與崇尚的做人處事原則。
野忍冬花在春夏兩季靚麗的盛開著,相信與其他花朵相比并不會遜色,但在其他花朵爭鳴之時它卻在角落中微微一笑,絲毫不參與其中,它做得只是等待著像弗瑞諾這樣的有緣人來發現它來欣賞它。到了秋冬兩季,野忍冬花要枯萎了,但是它曾經同樣也美麗地綻放過,得到了有緣人的賞識。野忍冬花終其一生不被世人知曉它的美麗,但是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縱使美麗不被顯露,但是它曾在大自然中的身影是不會被抹去的,它的美麗會通過弗瑞諾這個有緣人的詩歌傳達給懂得欣賞的后人。
弗瑞諾對于野忍冬花的托物言志十分深遠。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不也像野忍冬花一樣嗎。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被家喻戶曉,都能夠登上新聞頭條,亦或都能夠一舉成名,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將是默默無聞的。但是每個平凡人都會擁有他那屬于自己的傳奇故事,每個人對于他自己以及身邊的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不平凡的。
因此,并不是最出挑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是聲音最大的才是說的最有道理的。世上就本無最好最壞之分,像弗瑞諾那樣中庸的態度,做好自己,不去嫉妒與攀比,做一個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的平凡人,那么這一生就已經不平凡了。
4.樂觀、豁達與超然的精神
在《野忍冬花》的第三詩節,作者弗瑞諾由最開始對野忍冬花的贊美喜愛轉變為由于秋天降至,野忍冬花的壽命也將結束從而哀嘆,悲傷。字里行間中充滿了對野忍冬花的無限憐憫與為它在世時不為人知而感到憤慨無奈。
但是到了第四詩節,弗瑞諾的悲傷之情,哀痛之感已經淡化,隨之而來的是弗瑞諾對野忍冬花的理性與釋懷的感悟,即野忍冬花既然在世時什么也沒有得到,那么當它離世時自然什么也不會失去。
弗瑞諾的樂觀、豁達與超然的精神在此就體現了出來。秋天野忍冬花的枯萎是哀傷的,是讓人流淚的。但這是必然的,是不容改變的客觀自然的法則,與其為他的到來捶胸頓足,不如大方的接受自然的洗禮。如此,弗瑞諾便有了第四詩節的豁達釋懷,這也無疑體現了弗瑞諾樂觀的人生態度。弗瑞諾能夠很快的從失落感傷中走出來,并予以自我的安慰,放下沉悶的氣氛抬頭向前方的路看去。
在弗瑞諾看來,野忍冬花在冬天的死亡并不可怕,因為,對它來說,是大自然給予了它生命亦是大自然奪走了它的生命,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規律。人也會生老病死,同樣人的壽命也不是自己刻意去左右就能夠控制的。弗瑞諾因此對其抱著對死亡的一種坦然面對之的豁達態度。當自然死亡來臨時,沒有必要害怕與驚恐,因為它終將來臨,弗瑞諾認為灑脫的看待它才是正解。
最后,弗瑞諾還有這一種超然的精神,這也是整首詩歌的一個巨大伏筆,其實也是一個自然常識。因為在詩歌最后當冬天來領了,那春天也就在那不遠的明天了。那么美麗的野忍冬花離重生在春日的陽光中的日子也就不遙遠了。雖然在詩歌中弗瑞諾只字未提,但是透析全文依稀可見弗瑞諾對死亡的一種超然見解,即死亡并不可怕,也許這只是另一個美好的開始。
參考文獻
1.《美國文學史及選讀》[M],吳偉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年.
2.論菲利普?弗瑞諾詩歌中的浪漫主義元素[J],張海霞,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
3.與平凡之中見神奇――關于《野金銀花》及其美學思想[J],劉曉暉,社科縱橫,1998年.
4.嚴寒中的那抹清麗――菲利普?弗瑞諾《野忍冬花》品讀[J],王思捷,考試周刊,2013年.
5.論弗瑞諾詩歌中德浪漫主義抒情特征[J],張麗萍,中文學術前沿,2013年.
篇9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羅伯特?弗羅斯特,20世紀美國最杰出的詩人之一,素以詩風通俗簡潔而著稱,自然景物和新罕布什爾樸實的農民是他詩歌中的主角。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給讀者理解帶來困難,分析弗羅斯特詩歌的悖論性對其詩歌的理解有著重要的意義。
邏輯學上悖論可以這樣表述:由一個被承認是真的命題為前提,設為B,進行正確的邏輯推理后,得出一個與前提互為矛盾命題的結論非B;反之,以非B為前提,亦可推得B。那么命題B和結論非B都是悖論。我們按照某些約定的規則去判定某些命題的真假時,有時會出現無法解決的悖論問題。
陶乃侃曾著文《弗羅斯特與悖論》,運用悖論思想分析了弗詩的意象和語氣,本文旨在在此基礎上從思想意義上分析弗羅斯特詩歌的悖論性。
一貌似和諧的現實生活與內心的孤寂
17世紀法國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布萊斯?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曾驚嘆于人類現實生活不和諧的、矛盾的處境:人是怎樣一種怪誕的東西啊!是怎樣的奇特、怎樣的怪異、怎樣的混亂、怎樣的矛盾主體、怎樣的奇怪啊!
這種處境經常出現在弗羅斯特的詩歌中,他通過對農夫間關系的描述,來折射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態。《修墻》(“Mending Wall”)以詩人與鄰居相約一起修墻這樣極普通的事作引子,表達了貌似和諧,實則相互隔絕的人際關系的主題。詩中的墻實際是一個悖論。
1 高墻出友鄰和高墻妨礙出友鄰
一方面,鄰居高唱“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高墻出友鄰)。人們并不清楚從何時起有的這堵墻,但是父輩之言,必須要恪守。每到春天人們便開始修墻。詩人和友鄰相約,一起修補橫在他們果園之間的石頭界墻。兩人一邊干活,一邊還相互交談著。這種其樂融融的場景不免讓人對農夫和諧恬靜生活的心生羨慕。
按照這樣的邏輯推理,詩人應該贊賞友鄰,享受與鄰居和諧友好的共處。但是,詩人卻筆鋒急轉,從另一方面對墻的存在提出質疑,“在墻那地方,我們根本不需要墻/他那邊全是松樹/我這邊是蘋果園”。在詩人看來,唯有破壞這堵墻,人們才能更好地交流,才能出友鄰。
有趣的是,詩人自己就是一個矛盾體。是他發起這項工作,通知山那邊的鄰居來修墻,而他一邊修墻,又一邊挖苦他的鄰居。詩人理論上不贊同鄰居的做法,但是迫于無奈,他又不得不做與自己內心期待相悖的事情。詩人肯定“高墻出友鄰”就不該嘲笑鄰居,肯定“高墻妨礙出友鄰”,就該停止手中活計。無論如何判斷,詩人都是一個矛盾體,整首詩的悖論性表露無疑。但恰恰是這種悖論性展示了貌似和諧實則相互隔閡、懷疑甚至敵視的人類關系。
2 沒有悲哀的悲哀
婚姻似乎是文學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弗羅斯特花了很多筆墨描寫夫妻關系。不論是《家葬》、《伺候仆人的仆人》還是《山間妻子》里的妻子,都生活在貌似和諧,實則支離破碎、無愛、無溝通、更無歡笑的家中。
帕斯卡爾曾說過,人的偉大就在于人的思想,而這種思想首先就是對人的悲慘境況的認識。人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能夠認識自己的可悲。筆者認為認識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認識不到自己的可悲才是更大的可悲。“The Hill Wife”(《山間妻子》)被R?弗倫奇評為弗羅斯特詩中最悲慘的作品。在這首詩中,妻子用鄉村婦女日常聊天的口吻,壓低嗓門的語調議論著周圍的景、物、人、飛來飛去的鳥兒、黑色的松樹及流浪漢的微笑。似是在談論與己毫不相關的事情,實際卻是因無人交流而造成的內心的孤獨和恐懼的表現,但是她自己卻絲毫覺察不到自己的可悲,這是一種沒有悲哀的悲哀。
弗羅斯特正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矛盾的事情,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沖突,表示人類彼此交往與理解的障礙,從而
使這首詩達到哲理的深度并使其具有普遍意義。
二對現實生活的熱愛與厭倦和對夢幻的追求與放棄
弗羅斯特的詩歌表現對生活的熱愛,又表現對生活的厭倦。于熱愛生活中追求夢想,于追夢中回到現實生活,于厭倦中尋求解脫,于解脫中認識現實。
1 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對夢幻的追求與放棄
在《雪夜林邊停》一詩中就可以看到,在平凡的生活中,無須刻意尋找,美景往往無處不在,表達詩人對生活的熱愛。詩人將讀者帶到一個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叢林、白雪、冰湖、黃昏、風兒、雪花。著墨雖少,卻恰到好處。皚皚白雪覆蓋著一片可愛的叢林,小馬駒遙響鈴兒,詩人獨行在林子和冰封的湖之間,構成一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境界。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進而使他追求夢想,詩人陷入夢境中,和自然融為一體。
但是詩人并沒有忘記自己的約會,沒有沉醉于這一年中夜色最濃的夜晚。馬鈴兒將詩人喚醒,“我”不能只是聽從內心世界的召喚,還有許多世間的約會、責任。“路迢途遠豈敢酣眠”?詩人從夢幻中回到了現實世界,為了達到人生的目標,現在“我”還得向前跋涉。放棄即是追求,放棄眼前的景色,是為了追求許多更美好的東西。
2 對現實生活的逃避和對夢幻的追求與放棄
如果說《雪夜林邊停》體現的是詩人熱愛生活,進而追求夢想,并為了實現夢想回到現實。《白樺樹》一詩則寫詩人想逃避現實,但最終要回到現實中來。自然景物的描寫揭示了生活的艱辛與磨難,這使詩人對生活產生厭倦情緒,想要逃避現實生活。他就像在森林中迷路的旅行者一樣四處碰壁,蛛絲纏面,滿臉燒傷,一只眼睛還因受傷而在流淚。
詩人轉而寫道“然后再回來,重新干它一番”、“你要愛,就扔不開人世”。畢竟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值得追求,因此,生活又值得眷戀。爬上去象征逃避大地,蕩下來象征回到現實中。詩人夢想超脫大地,脫離混亂無序的現實,擺脫生活中的苦難。享受美好的生活,但脫離實際的夢想終究會破滅,最終要回到現實中來。詩中寫道:
“我真想去爬白樺樹,沿著雪白的樹干/爬上烏黑的樹枝,爬向那天心/直到樹身再支/不住,樹梢碰著地/把我放下來。去去又回來,那該有多好”
詩人告訴我們:生活的磨難會讓我們暫時逃避現實,但我們最終還得面對它,短暫的休息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不可少,人類正是在這種悖論中生存,社會在這種矛盾中發展。帕斯卡爾說他所贊許的,是“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著的人”。哭泣并追求著也許是對弗羅斯特《白樺樹》恰到好處的形容。
三大自然的友好和冷漠
弗羅斯特非常喜愛華茲華斯抒情詩的清新與質樸,但又并非一味地模仿。弗羅斯特一方面描寫自然的美好和自然對人類的恩惠,另一方面也揭示自然的冷酷無情。
在《雪夜林邊停》一詩中,詩人描繪了讓人留連忘返的自然美景,這里不再贅述。但是在更多的詩中,讀者看到的是大自然的冷酷無情以及他對自然的畏懼。正如R?弗倫奇所說:“如果說弗羅斯特的詩歌一再強調什么東西的話……它強調的就是人與自然的彼此隔絕”。他鐘情于秋天和冬天,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象:白樺樹、野花、森林、石墻、牧場、積雪等常再現在他的詩中,揭示描述宇宙萬物中“黑暗的一方面”(the darker side of the universe). 正因為如此,著名的評論家Lionel Trilling 稱他為“a terrifying poet”。
1 抒情詩中冷漠的自然
在《星星》一詩中,星星代表了自然的眼睛,詩人在仰望夜空,尋求同情和支持時,星星“仿佛關注著我們的命運/擔心我們會偶然失足”,馬上又變得十分冷漠:“然而既無愛心也無仇恨/星星就像彌涅瓦雕像/那些雪白的大理石眼睛/有眼無珠,張目亦盲。”冷漠的自然根本無視人類的存在,人在自然面前孤立無援,顯得渺小而且可憐。華茲華斯認為人與自然彼此通感,自然是心靈尋求撫慰的源泉。但《星星》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彼此隔絕,自然中的人孤立無援,自然對人漠然視之,甚至充滿敵意。
《踩葉人》中,深秋詩人在積滿落葉的林子里漫步,樹葉色彩斑斕,形狀不一,對現代人來說,這是一種愜意和極富情趣的漫游。然而詩人卻失去了秋興。這滿目的落葉似乎將他包圍,要拉他一起走向衰老,走向死亡。“整個夏天,好像只聽得它們/在向我威脅,那沙沙的低聲/它們挨到要動身了,仿佛存心要/拉我一起,經歷那死亡的路程。”在他筆下,連夏日充滿生機的葉子也成了對人類生命的威脅。
2 敘事詩中無情的自然
即便是在弗羅斯特以人物為主題的敘事詩中,讀者也不難發現自然對人類的冷漠。《山間妻子》、《老人的冬夜》無不彌漫著自然對人類的冷漠。自然獨立于人之外,絲毫不理會人類的困苦以及孤獨寂寞。以《山間妻子》為例,第一小節“Loneliness”(寂寞)“描寫婦人眼中四季的變化及鳥兒們的來去匆匆,這是個位于偏遠山區的農場,人煙稀疏,且少有人問津。她只能與鳥兒為伴,希望從鳥兒身上獲取哪怕絲毫的慰藉。然而鳥兒們不解人意,無視她的存在,飛回來只是為了尋找食物、、筑巢。離去時繞屋飛行也不與她道別。這一切更加劇了她無以排解的孤獨寂寞。
綜上所述,弗羅斯特的詩歌樸實無華,沒有刻意的精雕細琢,沒有華麗的詞語,描繪的僅是現實生活中身邊平凡的事物,平凡的勞動人民,平凡的生活瑣事。然而在平凡的現實生活和自然的描繪中,讀者卻往往能看到哲理性的東西。貌似和諧的真理經不起推敲,得出的是與之相悖的結論;看似信口道來的閑常聊天,道出的卻是內心深處無以排解的哀怨。
不論是出于對現實生活的熱愛而心生對未來的無限期待,還是由于厭倦現實生活而夢幻逃避現實,最終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于現實中追夢,于夢中回歸。拋棄毫無事實依據的幻想,追求有認識基礎的夢,得出事實如夢,夢與現實不可分的悖論。大自然給人類創造美景,給人類提供享受生活的源泉,同時又無視人類的存在,對人類漠然視之。這一切似悖非繆,似是而非的既通俗又玄奧的悖論或許正是弗洛斯特詩歌的精髓。正因為如此,弗洛斯特的詩歌耐人尋味,能夠從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Alan Shucard,Fred Moranarco,William Sullivan.Modern American Poetry.G.K.Hall 1989.
[2] Huang Zongying.A Road Less Traveled By.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Michael Meyer,The Bedford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Forth Edition.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1996.
[4] 方平:《一條未走的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5] 郭瑞萍、李春寧:《論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辯證思想》,《名作欣賞》(下半月),2008年第4期。
[6] 陶乃侃:《弗羅斯特與悖論》,《外國文學評論》,1991年。
[7] 王素青、趙彥杰:《弗羅斯特詩歌所展現的人類關系及生存狀況》,《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5期。
[8] 義海:《雪夜林邊佇立抒懷》,《外國名詩鑒賞辭典》。
[9] 左金梅:《美國文學》,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0年。
篇10
一、節奏與韻律特點
Frost的這首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完整、押韻,很有意境,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節奏感。全詩共分四小節,每小節四行,每行八個音節,用抑揚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的格律寫成。該詩的韻律結構為aaba bbcb ccdc dddd,例如,在詩歌的第一節, know, though和snow押韻, 第三節的sweep與deep,keep,和sleep押韻。有規律的節奏和韻律產生一種令人愉快的效應,推動詩的發展。這種組成模式的例外出現在最后一小節,引起了讀者的注意。第三行與前面兩行押韻,而第四行重復講了一次。在英語詩歌的四個主要音步,抑揚格、抑抑揚格、揚抑格和揚抑抑格中,抑揚格在英語詩歌中是最常見的音步,從而也被稱為最自然的韻律,用這種音步寫就的詩行,其節奏鮮明而又持續平緩、暢如流水,更適于表現田園風光恬靜素淡的美。
二、意境
這首詩以新英格蘭為作寫背景, 描寫了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詩人佇立在大雪覆蓋的叢林旁,這兒沒有村落,沒有炊煙,有的只是靜謐祥和,在深林與結冰的湖泊之間,大自然顯得是那樣的富有吸引力,詩人渾然忘我,停步不前,詩人欣賞著黑暗中的浪漫森林雪景, 寓情于景,表述著更為生動的內涵哲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幽深的森林里,詩人的馬兒搖動著鈴鐺,忍不住問詩人為何停歇下來,這兒如此寒冷,如此漆黑,森林的湖邊已結冰塊,況且也毫無村落。馬兒搖晃著鈴鐺問詩人有何差錯,唯一的回復是微風與飄雪。
三、象征,比喻意義
這是一首充滿浪漫情調和淡淡憂思的詩歌。費羅斯特本人認為這首詩是他所有創作的詩作中他本人最喜歡的一首詩。這首詩有5組意象連綴起來表達了一種夢幻迷離,依依不舍的情調。第1組意象是大雪紛飛的夜晚。這是潔白與幽暗,寒冷與唯美的結合,詩中的 “It is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象征著詩人在寒冷的雪夜心情凄美,極度壓抑的意境。第 2組意象是森林,提到森林,我們馬上會與神秘,靜謐,幽深,未知的世界聯系起來,象征著詩人的夢幻心境,也預示著詩人的某種寄托。第3組意象是掛著鈴鐺的馬兒,這是自由不羈,理想追尋的生命象征,馬兒搖鈴鐺,象征著周遭的一切,人,動物,大自然是如此的和諧一體化。第4組意象是結著冰的湖泊,象征著冰冷與無情的絕決,也是詩人未來不可避免的冰冷歸宿。第5組意象是漫天飛舞的雪花,“the easy wind”and “downy flake”, 我們可以想象該場景,微風撫觸著雪花,詩人的心情也和飄落的雪花一樣,自己也不確定為何佇立下來,不繼續趕路,同時該意境輕柔靜謐,靜中有動,飄逸夢幻,是詩人追求唯美的寫照。
在這首《雪夜林中小駐》中,詩歌中一些意像體現了詩歌的隱喻修辭手法。有些單詞的字面意思,如“森林、房舍、雪花、馬兒、冰、湖、佩鈴、旅程”都十分普通,但在詩里他們都具有隱喻含義。比如將“睡覺”作“死亡”解,則結合上下文,可以說,白雪茫茫一片,蓋掉了一切有限之物的界限,就好比死亡抹平了一切。還有詩中的“樹林”是可愛、幽黑和深邃的,森林旁邊還有一個“冰湖”,附近杳無人煙,萬籟俱寂,一片荒涼,這些都是死寂、危險、不祥之象征,并使詩人聯想到“死”,但又忽地醒來,自己還有很多路要趕,還用很多約定要信守,因此現在不能結束生命,得讓生命繼續。
四、結語
費羅斯特使用最淺顯的語言、最直接的景象和意象,寫出多層次的詩。在這首詩里,普通而具體的事物負載了深刻而抽象的意義。這首詩運用象征,比喻手法,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以具體生動的形象表達抽象深刻的哲理,寫出了人們普遍具有的人生感受,情味濃郁,內涵豐富,耐人尋味。
參考文獻:
[1]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理論與翻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霍曉軍.從文體學的角度看Frost的詩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12).
篇11
引言
意象對于詩歌創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詩歌藝術構造的形象元件,是構成詩歌整體意境的基本單位。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擅用具體、凝練、奇特的意象,被譽為意象派先驅。作為一個極少遠行的維多利亞時期的隱居詩人,狄金森所能直接觀察的僅限于草地、森林、山、花朵,和極小范圍的一些動物,也因此她所用的意象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這些意象卻非常適合表現她個人的思想和內心沖突。她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及形象地展現事物,并將其瞬息間的思想感情融入在詩行中。
動物意象作為一種具體意象在狄金森詩歌中反復出現,含義豐富,是其詩歌中自然意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使狄金森的詩歌時而靈動,時而瑰麗,時而神秘。本文將嘗試分析動物意象在狄金森詩歌中的表現及其功能,探索動物意象與狄金森詩歌主旨表達的關系。
一 動物意象與狄金森對自然的認知
在狄金森的一生中,特別是在她三十多歲選擇歸隱生活時,父親的花園成為了她休憩的領域,大自然成為她僅有的親密朋友。自然不僅如母親一樣安撫著狄金森,還召喚了小生物來陪伴她,帶給她歡娛或慰藉。在第348首詩里,詩人自詡“苦難國的女王”(The Queen of Calvary),正是蜜蜂、知更鳥、水仙花這些自然的造物陪伴并慰藉著孤傲、苦難中的作者。由此,狄金林的詩歌里有大量的植物和動物的意象就不足為奇了。狄金森認為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能作為自然本身的一個象征。詩人用人們熟悉的事物定義自然,而動物意象則成了詮釋狄金森詩歌自然主題不可或缺的元素,生動傳遞著詩人對自然的認知。
1 美麗生物,理想自然
首先,動物意象勾勒了狄金森精神世界中理想的自然景象。根據本文作者統計,狄金森詩歌中出現頻次較高的動物詞匯是鳥(Bird-260次,Robin-40次)、蜂(Bee-109次,Bumble bee-14次)和蝴蝶(Butterfly-28)。這些詞匯出現遠高于其它動物詞匯。由此,我們不難判斷,狄金森偏愛可愛的、自由的、體型小的、會飛的動物。狄金森曾在詩中直接將朋友比作小鳥和蜜蜂,因為它們“會飛翔”和“有羽翅”。這些小巧喜人的動物配以花草,加上狄金森的奇思妙想,構建著和諧自在、妙趣橫生的自然畫卷。在狄金森看來,“造就一片大草原需要一朵紅花草和一只蜜蜂”,她熟識蜜蜂與蝴蝶,“叢林中美麗的居民”待她都十分親切。狄金森詩歌中有較多的蜂蝶嬉戲的歡樂景象。如“草兒要做的事兒不多/只有一方純綠的天地/僅讓蝶兒流連/專供蜂兒嬉戲”。詩中不乏作者與蜂蝶同樂的場景:“‘店主’把酩酊的蜜蜂/驅趕出毛地黃花的門庭/蝴蝶/也不再淺酌慢飲/我卻要喝得更多更兇!”;“告訴我蜜蜂品啜多少杯/縱飲花露長酩酊”。與蜂蝶相伴,使作者得以逍遙自得,忘懷得失。
在狄金森的詩中,動物意象演繹著季節輪回。季節輪回在狄金森詩歌中占有一定比例。詩人描繪著四季的不同色彩、景物以及一些標志季節更替的典型動物。在狄金森的詩卷中,我們看見早春三月沾著泥漿的小狗和冬日里孤獨的小鳥,我們得知當夏日即將結束,“鳥兒活躍過后”,蟋蟀“在草叢里悲聲迸發”,大黃蜂“飛過太陽的那一邊”。詩人以一只蒼蠅的身份用輕松幽默的筆調寫信給蜜蜂,勾畫出了和諧的大自然在春天里的生機與活力。可怕的蒼蠅與美麗的蜜蜂共同分享著春天到來的喜悅。這封“信”中也提及了其它一些典型的動物意象――青蛙,鳥兒。狄金森打破傳統人類文化中“蒼蠅”貪婪、邪惡、骯臟的象征,賦予蒼蠅一種新的含義,它代表了和諧與生命力。可見,即便是一個人見人恨的微小生靈在詩人的詩歌中亦獲得一席之地,在狄金森眼中,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靈魂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蜜蜂對于狄金森來說,是詩意自然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描寫夏日景象不可或缺的意象。除前面提到的第1775首,第19首也強烈突出了自然畫卷中蜜蜂這一動物意象。作者自比玫瑰,配以蜜蜂、清風與其他植物,構建了一幅動態的、清新美好的、夏日清晨的畫面。而蜜蜂的衰老理所當然地象征夏日的逝去。
我們可以用狄金森的“自然是我們所見”一詩總結詩人和諧自然這一主題:
“自然”,是我們所見
山巒――午后的風光――
松鼠――日月食――野蜂
不――自然就是天堂――
“自然”,是我們所聞――
食米鳥――海洋――
蟋蟀――雷霆
不,自然就是和聲(Harmony,又可譯為和諧)――
‘自然’,是我們所知――
我們卻無法說明――
要道出她的單純――
我們的智慧無能――”。(668)
詩中運用了一些典型的動物意象,即松鼠,野蜂,食米鳥和蟋蟀。這些動物意象在《狄金森全集》中出現頻次較高,分別為15,14,9和8。這首動物意象和其他自然景象構筑的自然詩卷,闡述了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與人類之間關系融洽、和平共處這一主題,也言明了大自然的神秘和不可知。
2 神秘生物,敬畏自然
狄金森的自然詩歌色調多變,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因時、因地、因心情而變化的,是前后矛盾、互相對立的。在日常觀察中,她發現人與自然之間有一種不可逾越的疏遠感:人們可以感受自然、崇敬自然,但不能揭示自然的奧秘,也不能完全融入自然。
自然對人類及其它生物的漠視態度令詩人感到既神秘又敬畏。在她的名篇“一只小鳥沿小徑走來”中(328),詩人不僅刻畫了自然界生物間的弱肉強食,而且強調了自然界對一切生命的生死漠不關心并泰然處之。更重要的是,詩人指出人與自然完全契合的境界永遠無法達到。如“蜜蜂的喃喃聲”一詩中,詩人將蜜蜂的喃喃聲比喻作巫術,揭示了自然的神秘性以及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狄金森的視角不僅僅停留在美麗的自然事物上,她還刻畫了那些易被人忽視的、外表可怕的生物,如老鼠、蒼蠅、蛇、蜘蛛、蝙蝠等,用以揭示自然的神秘、冷漠、危險。在“一個瘦長的家伙在草地”中,詩人提到了與蛇的相遇,試圖與之親近卻受拒絕。“我”與“蛇”的相遇象征和暗示著人與自然的一種原始的沖突關系。自然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對人根本漠不關心。兩者之間的疏離感永遠無法打破。詩人對蛇的情感正表露了詩人內心深處面對“自然之謎”時一種錯綜復雜的情感:恐懼、崇敬以及困惑。在詩人的筆下,這些丑陋的生靈也深深打上詩人的情感烙印,成為具象征性且包涵有豐富心理文化內涵的典型意象。
狄金森運用動物意象詮釋著她對自然的復雜甚至矛盾的感情。在退隱之后,自然幾乎成了她的最為親近的朋友,但詩人眼中的自然卻呈現著兩張不同的面孔,或是溫柔可愛美麗善良,或是暴戾善變冷酷無情。狄金森心中既有對和諧自然的詩意歌頌,也有對自然的冷漠和不可知的質疑和敬畏。也許狄金森這種矛盾情結不可避免,因為美與丑交織,弱與強共存才是完整和諧的自然。
二 動物意象與抽象復雜的概念和關系
在詩歌中,意象是具體有形地傳達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狄金森曾表示,“要說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說”。所以詩人常用比喻性和描述性的意象,表現哲理或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其中不乏動物意象的運用。
1 動物意象與抽象概念
狄金森常用動物隱喻闡述抽象或是復雜的概念。詩人將“一點小名聲”比喻成“一場刺痛甜蜜的短暫斗爭”,暗示對名聲的追逐猶如追逐蜜蜂,可能享受甜蜜的戰利品(蜂蜜喻指名聲),但必須忍受刺痛的苦難。在第319首中有一個類似的比喻,“我們追求的天堂,像六月的蜜蜂”。詩人指出世人追逐的世俗快樂可能不過如夏日的蜜蜂一樣喧鬧和短暫。在第254首詩中,狄金森把希望比作“長羽毛的東西”,借“那溫暖可愛的小鳥”在兇猛的風雨中被打得發愣,表明希望的美好和脆弱。
狄金森也運用動物意象探討死亡、宗教。詩人厲聲譴責上帝的不公和世事的荒唐,因為上帝對信仰虔誠的“我”和只知索取的“小鳥”持同一態度。“我”不僅虔誠地祈禱,還有“雅致”的風度和儀表,時刻關注著上帝是否在意;相比之下,小鳥卻顯得浮躁而缺乏教養,它不僅急躁地“頓足”,而且還高叫“給我”,迫不及待地要求得到上帝的“仁慈”。在狄金森死亡詩歌的精品之一“我聽見蒼蠅嗡嗡叫――當我奄奄一息――”中,蒼蠅這一意象讓讀者難忘。卑微的蒼蠅出現在敘事者彌留之際、上帝應該出現的莊嚴時刻。上帝不垂顧彌留之際的受難者,而一向為人不齒的蒼蠅在這一刻表現出勃勃生機,諷刺了上帝的冷漠。蒼蠅也暗示了詩人對永生的懷疑。
2 動物意象與復雜的人類關系
詩人以大自然為背景,借助動物意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復雜的人類關系。狄金森常用動物意象比喻男女情愛。蜂與花演繹的情人模式是比較穩定的意象組合模式。蜜蜂常以變化無常的情人形象出現。蜜蜂與花時而為甜蜜的戀人,關系融洽:“蜜蜂向花求愛,鮮花接受了他”;時而又輕率地背叛愛情,頻頻離婚。在第565首中,一群兇猛的雄狗追逐一頭無助的母鹿,最終“排滿女主角兩側”的雄狗蜂擁撲向母鹿,對其施行輪番侵害。詩人用簡潔含蓄的語言,借助雄狗和母鹿的形象描述了一個令人發指的畫面,影射了人類社會殘忍的行為(劉守蘭,2006)。除了狗,狄金森還借用其它獸性動物意象展現施虐者的形象。其中描寫出色的則是蜜蜂、蜘蛛和蛇。如蜜蜂殘忍地摧殘“盛開的紅玫瑰”,并把它一口吞到肚里(1154);而純潔的玫瑰不僅因此喪失性命,而且還遭到名譽的詆毀。狄金森生動地表現出受害者為此做出的反抗,她們用如“天鵝絨般的”柔弱的身體筑起圍墻,抵御侵犯。
三 動物意象與詩人的自我認知
有些動物意象承載著一個重要的象征意義,即象征詩人本身。狄金森運用一些動物意象直接表述自己的主觀感知,使讀者在想象世界里直觀感受作者形象。狄金森將自己與一些會飛的生物作比,如蜂、鳥甚至蚊子。她曾聲稱“只當一只蜜蜂”,“在空氣的筏子上暢游/整天里在烏有鄉劃行/”。詩人自比筑窩的麻雀(84),表明她的心易守著家。詩人把生性溫良的知更鳥看作自己的化身(劉守蘭,2006),坦言“知更鳥是我的標準調”。雖然她夢想能夠如蜂和鳥一樣自由飛翔,可殘酷現實讓她沮喪,詩人禁不住感嘆她連卑微的蚊子都不如:“活得像我一樣寒酸,就是蚊子也會餓死”,“我也不像蚊子享有特權飛舞”(王冰,2010)。狄金森自比作斷翼的詩歌精靈,只能孤獨、無助地孑孓在現實和詩歌世界之間。
結語
狄金森創造意象的技巧嫻熟,其動物意象的意義之豐富恐怕難以一文盡述。來自日常生活的動物意象在狄金森的詩歌中超越了它們的世俗的形象,準確生動地傳遞了狄金森的詩情、詩意。本文認為狄金森的動物意象是其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詮釋了詩人對自然的復雜甚至矛盾的認知,清晰闡述了詩中抽象概念和復雜關系,巧妙傳遞了詩人的自我認知,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艾米莉?狄金森,這位“苦難國的女王”,借詩歌的翅膀,與形形的動物朋友相伴,得以翱翔想象的天空,盡情演繹悲喜詩情。
參考文獻:
[1] 畢鳳珊:《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視角》,《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2] 常耀信:《美國文學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 劉守蘭:《狄金森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蒲隆:《狄金森詩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
篇12
一、立體空間結構的變幻之美
空間結構的變化是王維詩歌當中藝術表現手法之一。因為結構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步驟之一”[2]。在繪畫藝術中,遠近、大小排列的不同,構成生動的相互關聯的富有立體感畫面,使詩所表現的意境具有立體感。
王維詩中綜合地運用繪畫藝術手法,把自然景物用文字加以排列組合,構成錯落有致的立體感,層次分明,意境高遠。如《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在這首詩中,作者首先對終南山的地理位置予以確定,接著寫終南山的氣勢,最后再從讀者的角度進行描繪。從結構上,由遠及近,由點到面,處處融入了繪畫的技巧。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先把整個山體進行分段描繪,從山之高、山之長進行刻畫,并運用多種技巧。首聯兩句是抬頭所見終南山遠景,是遠觀。頷聯寫進入山中所見終南山的近景,山中云霧繚繞,奇妙無窮。頸聯寫來到中峰時所看到的情景,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致之縹緲,仿佛使人入仙境一般。尾聯再寫作者流連忘返,直到傍晚才向砍柴人尋覓住處。全詩八句,僅用四十個字,每聯變換一個角度,句句體現作者匠心獨運,處處都在用筆作畫,線索清楚,層次分明,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在我們面前。詩人借用濃淡渲染、遠近襯托、色彩對比等多種藝術手法對終南山進行描繪,這是詩人兼畫家高超藝術的結晶。
二、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在對大自然描繪的同時,將人的活動同樣也融入大自然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寫景抒情都極其真切自然,不用辭藻涂飾,得到了“天然之趣”。王維在《山居秋暝》詩中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是作者描寫山水田園詩“詩中有畫”的代表作。空山、新雨過后,秋天的月夜,月朗星稀,空氣清新,竹林里傳來浣衣女陣陣的笑聲,寧靜的荷葉叢中,忽然蓮花搖動,是漁舟輕盈地迎著月光駛去。詩人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自然山水的描寫中,感受到了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將自然美和人的活動融為一體,創作出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美景。王夫之曾說:“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達意,景亦意,事亦意。”[3]同時在這首詩中他將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相統一,描寫月光,由遠到近;描寫清泉,由近及遠;描寫浣女,由暗到明;描寫漁舟,由明到暗。青松是靜態的,月光是動態的,石頭是靜止的,流水是移動的,動與靜和諧統一,充分體現詩人嫻熟的藝術功底。
又如,王維在《新晴晚望》中寫道:“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作者起手先寫遠處廣袤的原野,再寫近處的村門、樹木,緊接著描寫的是春雨新霽后夕陽在水田中泛著白光,遙遠的青山也清晰可見,末尾兩句道出農家人忙春耕的繁忙景象。這樣描寫,使新晴景象與農民勞作融為一體,構成一幅景色優美且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和諧美景。在表現手法上,采用由遠及近、由靜到動、由虛到實等多種表現手法相互交融、相互統一,體現出人和自然的和諧美,這種天人合一的和諧美彰顯了王維詩歌的獨特之處。
綜上所述,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既有結構的變化又有和諧之美,使人讀詩如賞畫,他將繪畫多種藝術表現手法運用于詩歌創作中,形成他獨特的詩歌藝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