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科普征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科普征文:探秘噴泉 關于科學,我就像一個剛從媽媽肚子里出生的嬰兒看神秘世界一樣,充滿了陌生和好奇。
每當夜幕降臨,我都會陪媽媽去唐苑酒家附近散步。因為酒店前面那迷人的噴泉把我吸引住了。每次經過我都忍不住用手去觸摸那一條條從地而起,又從天而降的“白線”,那感覺暖暖的,很舒服。每每看到這神奇的噴泉,我都會百思不得其解:這么美麗的噴泉是怎么形成的呢?
去年暑假,我從同學那借來一本《探秘天氣》的書。真幸運,這本書里有關于噴泉的小實驗,原來噴泉是根據氣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做成的 。我興奮極了,決定做一次小噴泉實驗。于是我開始準備材料:一個大大的盛湯的盆子、一個汽水瓶、一根吸管、一塊橡皮泥、一壺開水和一瓶番茄醬。一切準備就緒,我就迫不及待的做起實驗來:首先把一勺番茄醬倒入汽水瓶內,再加半瓶自來水攪拌成紅色,用橡皮泥把瓶口封死,然后,在橡皮泥上插入吸管,最后把瓶子放進盛有開水的盆子中。等了一會兒,紅色的水從吸管里一涌而出,我欣喜萬分,正當我準備把這喜訊告訴媽媽時,誰知那紅色的水只沖了幾下就像泄了氣的皮球只順著瓶子向下流。我失望極了!難道是番茄醬出了問題?我取出放大鏡仔細觀察起來,我發現汽水瓶中的水里有許多小顆粒。我想:可能是這些顆粒阻擋了水的沖力,使水噴不出來。于是,我決定再重新做一次實驗,這次我把番茄醬改成紅墨水。果然汽水瓶里噴出一條條優美的拋物線。我成功了!我高興得一蹦三丈高······
在這神奇的科學世界里,我終于成了開始走路的小孩,我一定要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 ,成為神秘莫測的科學世界里真正的主人!!!
篇2
候車站旁
大家耐心地等待著汽車的到來,可猛烈的陽光在人們的臉上留下了汗的印記。終于,汽車靠站了,大家都朝著汽車停靠的方向擁去。“刷”地一聲,車門打開了,人們依序上了公共汽車。酷熱的煎熬難免讓人心煩,可誰也沒有插隊,也沒有擠逼,當我上了車,車上已沒有了座位。這時,一個小弟弟熱情地招呼:“哥哥,快來與我一起坐吧!”我與小弟弟相視一笑,擠在一起。車子繼續向前方駛著。一會兒,又上來了一位老奶奶,幾個年輕人主動爭著讓了座位,老奶奶的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這是多么美好的和諧之圖。
篇3
篇4
進入新課改之后,《經濟生活》教材的內容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有大量的資料呈現。但很多教師在上課時更愿意用自己找的材料,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筆者聽過很多這樣的課,往往在喧嘩熱鬧的課堂背后,隱藏著許多值得推敲與深思的“問題”。例如,選材是否合適,材料呈現方式如何取舍,提問方式是否恰當,與知識點的聯結是否契合等等,當然還包括由于材料呈現之后可能帶給學生的負面作用。而教材中的許多材料都是經過眾多專家精挑細選、反復推敲后才最后定奪的。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可以巧妙利用課文原有的材料與表述,那么既可以省時省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利用情境,整合知識
在《貨幣的基本職能》這一目題中,有這樣一段材料:
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為什么說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問題:為什么“摔壞”的是商品所有者?摔壞是什么意思?那么商品所有者如何讓自己不摔壞?
這個案例中對“摔壞”做了抽象的理解。而商品所有者被“摔壞”的意思學生也通過“商品―貨幣”這一過程的想象能很好地理解,即商品被大量積壓,商品所有者的資金鏈可能發生斷裂而導致可能破產的境地。至此,摔壞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接下來的問題是最關鍵的,商品所有者如何才能使自己不被
摔壞?這里就涉及“商品―貨幣”過程的順利完成,即把商品順利地賣出去。而作為商品所有者要做到這點,就必須生產適銷對路的商
品,在這里就可以把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整合
進來。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但作為商品的所有者和消費者都不可能同時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作為商品所有者想要完成“商品―貨幣”這驚人的一躍,順利地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把商品的質量(使用價值)提高上去,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對于使用價值的需求,讓其心甘情愿地付出與商品價值相應的錢,而商品所有者也可以順利地進入下一個環節。
二、設置情境,突破難點
在《價值決定價格》這一目題中,“專家點評”中提到:
商品是勞動產品,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形成的,因而它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衡量的。
換句話說,衡量商品的價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勞動時間。勞動時間越長,生產出來的東西就越貴。此時設計一個情境,比如生產一雙鞋子,甲乙丙三個人分別用2、4、6個小時來生產一雙一樣的鞋
子,那么哪雙最貴?按照“勞動時間越長的東西越貴”這句話,最貴的鞋子應該是丙生產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三雙鞋子應該是一樣貴的。
問題:應該如何來界定勞動時間?
這個案例中很簡單地呈現了現實生活和思想感覺相矛盾的地方,在這個矛盾口,學生可以找到突破口,即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才是真正的“勞動時間”即價值量,而某一個生產者的勞動時間屬于個別勞動時間,接下來理解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也顯得順理成章。通過這樣一個很簡單的情境,學生很輕松直觀地掌握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這一難點。
三、“質疑”教材,掌握重點
在《價值決定價格》這一目題的最后,教材是這樣表述的: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基本內
容。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則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問題:照理說,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在這個表述中,為什么兩者恰恰是“矛盾”的?如何理解等價交換?
按照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價格與價值相等才是等價交換,但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卻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教材所呈現的圖表中,只有9個點是完全相等的,用數學的邏輯來說,一條線上有無數個點,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恰恰與基本內容相“矛盾”。
此時,適時引入等價交換的表述:
從單個交換過程來看,價格時漲時落,但從較長一段時間來看,商品的價格總的來說仍然與價值相符。
等價交換不是指每一次交換都必須等價,還包括“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交換。因為受到供求關系因素的影響,價格經常會出現波動,但從長遠來看,價格與價值仍然相符。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為什么大多數情況下,價格與價值是不相符的。通過此次質疑,學生再一次復習了前面學習的內容:價格由價值決定并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并且深刻理解“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恰恰就很好地表現了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形式與內容是相一致的。
篇5
所謂“篩選”,指的是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篩掉次要信息。所謂“整合”,是指根據試題提出的條件,對篩選出來的信息源進行集中分類、重新組合、粗略概括。
二、答題方法
1.整體把握,重點標記。首先要通讀全文,在把握整體文意的基礎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關鍵句和關鍵詞――主要包括科普文章重點闡述的名詞術語,對說明新知識、新發現、新理論等形成、發展過程及作用有重要意義的修飾語、限制語以及有指代意義的詞等。這一步,要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為篩選提取與答案相關的有效信息作好準備。
如果缺乏統觀意識,沒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內容重點,容易被局部問題所牽引,出現疏漏。
2.比較辨別,去偽存真。比較法,是做好科普文閱讀題最主要的方法。要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有時候可以找到幾處原文,但只有一處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較分析;有時篩選出的幾處原文又可以互相補充。
對篩選出來的信息,要進行比較辨別,要比出有關與無關,較出事實與結論;要分出主要與次要,辨出現象與本質。通過比較辨別,要選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關鍵信息。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對照時要特別注意范圍大小、程度高低、數量多少、條件與結果、方法與目的、成就與問題、可能性與現實性。
在細心對照的基礎上,再經過一番分析、綜合,就要根據題目要求對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去偽存真。
3.有效整合,規范答題。對從科普文章中篩選出來的信息,要進行有效整合。整合時要緊扣材料中的關鍵語句,重點理解重點段、關鍵詞、中心句;對沒有明顯中心句的語段,要進行綜合歸納。要將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轉換為抽象的、概括性的語言;要將具體、零散的東西,歸納并梳理成簡明扼要或抽象的要點。整合之后的文字,有可能會照抄部分原文,也有可能來自自己的整合。
有效整合之后,如果是應對選擇題,當即可得到答案。如選項的表達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對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準確,對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對結論的推斷是否正確,對要點的歸納是否全面……通過排除錯誤選項,即可選出正確答案。如果是文字表述題,還得注意規范表述,分條陳述,正確答題。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關于青蒿素,
還有哪些待解之謎
俞陶然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后,青蒿素成為了公眾關注的一個熱點。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對青蒿素這種“抗瘧神藥”的研究遠沒有大功告成,還有不少謎有待解開。
盡管青蒿素類藥物拯救了數百萬非洲人的生命,解除了數以億計患者的病痛,但令人有些吃驚的是,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在科學界仍沒有定論。
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葉中提取的倍半萜內酯藥物,其化學結構中的“過氧橋”基團,是發揮抗瘧作用的最重要結構。2015年4月,《自然》雜志發表了科學家Kasturi Haldar及其同事的文章,稱青蒿素以瘧原蟲體內的PfPI3K蛋白為目標,抑制其PI3P蛋白的生成。在臨床上獲得的瘧原蟲品種中,以及在人工培養的實驗室瘧原蟲品種中,PfKelch13的突變都會提高PfPI3K的水平。研究團隊認為,這項工作表明PfPI3K是青蒿素作用機制的關鍵中介物,也是根除瘧疾的一個靶標。
對此,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研究員伍貽康表示,藥物分子與特定靶標蛋白的非共價結合是如今解釋藥物作用機制的主流理論,但用這種理論可能無法合理解釋青蒿素抗瘧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Posner提出,青蒿素可能是通過自由基對瘧原蟲起作用的。所謂“自由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熱等外界條件下,共價鍵發生均裂而形成具有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基團。青蒿素進入人體后,與亞鐵離子接觸后發生化學反應,產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導致細胞某些關鍵組分受到不可逆的損傷。
伍貽康說,這個理論也很不完善。“例如,人體內的自由基多得很,為什么其他自由基沒有抗瘧作用呢?科學界還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雖然自由基解釋還停留在假說階段,但一些科研人員正在據此探尋青蒿素的其他功能,如治療腫瘤、白血病。
華盛頓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賴?亨利教授團隊的一項體外實驗表明,青蒿素能殺滅腫瘤細胞,在與乳腺癌細胞接觸16小時后,那些細胞幾乎全部被殺死。亨利說,青蒿素不但有效,而且選擇性很強,對癌細胞有很高的毒性,對正常細胞的影響卻很小。這表明,青蒿素類化合物有望發展成無毒的抗癌良藥。談到其作用機制,他表示,“腫瘤細胞分裂時需要大量鐵才能復制DNA,所以它們的鐵含量比正常細胞高很多。青蒿素與亞鐵離子接觸后會產生自由基,因此我們想到用它來殺滅腫瘤細胞。”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若干組乳腺癌細胞、正常乳腺細胞與全鐵傳遞蛋白、去氫鐵傳遞蛋白以及這兩種化合物的組合接觸。只接觸一種化合物的細胞沒有明顯反應,與兩種化合物同時接觸的正常細胞反應也很小,而先與鐵傳遞蛋白接觸,然后與去氫鐵傳遞蛋白接觸的乳腺癌細胞反應很大――8小時后,只剩下25%腫瘤細胞;16小時后,腫瘤細胞幾乎全部死亡。
體外實驗還表明,青蒿素能殺滅白血病細胞。亨利認為,其原因也和自由基有關,白血病細胞的鐵含量很高,其濃度可以比正常胞高1000倍。
目前,我國多個科研團隊正在研發治療白血病的青蒿素類藥物。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周晉教授等發現,白血病細胞膜是青蒿素攻擊的主要靶點,其抗腫瘤機制有“凋亡”和“脹亡”兩種。一旦白血病細胞膜遭到破壞,其通透性就隨之改變,大量鈣離子會進入細胞內,一是引起細胞程序化死亡,即凋亡;二是導致細胞內的滲透壓發生變化,吸收大量水分,使細胞膨脹直至死亡,即脹亡。
(節選自《解放日報》2015年10月19日)
1.青蒿素有不少的待解之謎,選文寫出了哪兩種待解之謎?
答:
2.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但對青蒿素這種“抗瘧神藥”的研究遠沒有大功告成,還有不少謎有待解開。
B.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葉中提取的倍半萜內酯藥物,其化學結構中的“過氧橋”基團,是根除瘧疾的一個靶標。
C.青蒿素進入人體后,產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導致細胞某些關鍵組分受到不可逆的損傷。
D.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周晉教授等發現,白血病細胞膜是青蒿素攻擊的主要靶點,其抗腫瘤機制有“凋亡”和“脹亡”兩種。
3.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準確的一項是( )
A.藥物分子與特定靶標蛋白的非共價結合是如今解釋藥物作用機制的主流理論,但用這種理論無法合理解釋青蒿素抗瘧的原因。
篇6
所謂實證新聞,是指媒體利用科學實驗的方法來驗證某些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有人將這種報道模式稱為“實驗性新聞”,認為它是已有的“精確新聞”的一種發展。有人稱之為“實驗新聞”,也有人稱之為“科普新聞”。本人覺得,這些稱呼都不能完全概括這類新聞報道的特質。在“科普新聞”或“實驗新聞”中,記者是個“中立”的觀察者、傳播者,更多地擔當著“中介”的作用。而在“實證新聞”中,記者除了肩負著傳統的傳播任務之外,更主要的是個組織者,從選題、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公布都親力親為。此外,整個實驗過程都有讀者參與。讀者的角色與其說實驗者,不如說是監督者,增加實證結果的可信度。鑒于此,本文稱之為實證新聞,以求更能體現它的本色。
實證:既是科普,更是生活
實證新聞是用實驗的方式傳遞某種科學知識,澄清或糾正人們原來的某些模糊或錯誤的認識,指導人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采取一種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這類新聞與其說是科普實驗,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態度的糾正、生活方式的改變:如煙頭真的能引起火災嗎?洗滌靈和鹽水哪個更能去除果蔬的殘留農藥?水果榨汁吃和直接吃哪個營養價值更高?家用電器開關關了就斷電了嗎?等等。
它的策劃范式大體是三段式,即選題的策劃階段、實驗的記錄階段、媒體的傳播階段。策劃階段要提出選題,一般都聲稱來自讀者(網民),選擇那些更容易受人關注的課題。同時,也要落實經費、器具、人員、指導實驗的專家等具體事宜。記錄階段分兩種模式,對視頻來說可能就是個紀錄片,對于紙媒就是實驗報告。傳播階段則類似于傳統的科普新聞,但對媒體來說,其傳播任務并沒有完成,更期待受眾的反饋、市場的反應,為下一次的策劃提供參數。
它的本質可以用“三實”來概括,即實驗的形式,實用的價值、實際的效果。其實驗形式通常采用“去實驗室化”,也就是愈平民化,其反響愈好。上述幾個專欄的關注度以及它們的廣告收入說明這一切。《原來如此》的實驗場所幾乎都是專門設計、搭建的,而《小強實驗室》都是日常生活隋景。前者不僅實驗成本高,而且使受眾產生距離感。實證新聞的價值不僅在于傳播某—科學知識,更主要的是糾正了某些似是而非的錯誤認識,并對人們的身心健康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形式的平民化讓人感覺更親近、更可信。反之,如果脫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景,回到所謂的“實驗室”,人們就會覺得它離自己很遠,實際效果可能會打折扣。
實證新聞表面上看是科普新聞的一種延伸,實際上它更是—種新的價值觀和傳播理念的突破。在目前所能見到的這些實證新聞類新聞中,有的能夠自覺而清晰地加以運用,有的則不是那么清晰。實證新聞的特點如下:
理念:受眾第一。這主要體現在選題來自受眾,通過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網絡等方式,選取受眾關心的問題,可謂“從群眾中來”。如《好奇實驗室》對征集到的選題“一經采用,可獲報料費103-1000元”。其次,實驗過程有征集到的受眾自愿參加。這意味著科學實驗不再僅僅是專家、專業人員的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消費者也可以參加試驗。第三,結果面向受眾。這種面向,不僅是把一種再現的科學結論告訴受眾,而且是把一種價值取向傳遞給受眾;不僅是“這一次”實驗的結束,而且是為“下一次”的開始做準備;不僅是信息的傳遞,而且是公信力的彰顯。
形態:實驗再現、平實報道。實證新聞保持甚至弘揚了純粹的實驗記錄方式,實驗的報道者也就是實驗的親歷者、參與者,成為釋疑解惑的當事者。受眾加入的門檻很低,只要愿意,都可能成為其中的實驗操作者、體驗者。
價值:以民為本,內外兼顧。節目之內的選題主要是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而且它的敘述角度平視化,價值取向民本化,報道方式民眾化。節目之外發展成為便民的服務平臺,活動是報道的依托,報道是活動的延伸。而且,這種延伸逐漸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務平臺,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如《小強實驗室》就打出“大事小事找小強幫你解決”。
媒體:既是傳播者,更是組織者
實證新聞的興起,將策劃的意識推到“信源”的層面。這就要求媒體不再是單純的信息傳播者,更是組織者。對具體某一家媒體而言,這保證了信息的“獨家性”。也就保證了它在傳播終端的吸引力。
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投遞員式”的信息服務,而是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智慧,讓受眾分享在傳播領域的樂趣,實現自我選擇、自我論證、自我治理和自我關照的組織者。也就是說,媒體已成為聚合各種社會資源的平臺,這種模式要求媒體有更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實際上就是一種傳播權利的共享,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選題的共享。傳統選題是由媒體一家完成的,實證新聞中的選題,即使是媒體獨自完成的,也要標榜“根據觀眾(網民、讀者)提供的線索”,生舊所做選題脫離受眾。不管具體選題來自何方,其標榜本身已經說明實證新聞從意識上已經敞開了“與民同樂”的大門。
2 參與制作。受眾參與實證新聞的制作,其衍生意義遠遠大于受眾本身。受眾作為一種符號和象征,盡管只是局限于科普領域,在不少節目(欄目)中只是擔當“跑龍套”的角色,過于危險或專業性較強的實驗,不會讓普通受眾擔當。但它所表達的社會情緒、社會意愿,會使媒體在社會生活當中的作用和意義顯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能吸引更多的受眾和商業資源的青睞。
3 表達權。媒體把選題的決策權、愿景的表達權、感受的評價權交給受眾,交給社會,其本身就滿足并強化了人們對信息質量的渴求。無處不在的信息就像海水,看似很多,卻不能解渴。這使人們更加渴望高質量、能夠解渴的淡水。在表達的同時,期待著引導和方向,期待著價值的確立和共鳴。實證新聞中,受眾借著科普的實驗,表達著自己的認同和迷茫,閃現著共享的喜悅與痛苦。
至于媒體的具體組織過程,倒不是特別復雜。一旦確定了任務,媒體可以借助自身優勢,相對輕松地完成社會力量的協調,參與人員的征集或邀請,所用場地的租賃或借用,實驗器械的購買或租借,—切都水到渠成。
慎思:既有創新之實,也有越位之嫌
實證新聞的興起是時代的呼喚和要求。在全社會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是媒體的一項重要職責。實證新聞以別具一格的方式出現在公眾面前,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為科普做出了努力。
實證新聞之新,體現在“內容實、形式近、人員親”。“內容實”是指實驗做得扎實、實在,很多就是人們身邊的事情。嚴格來說,實證新聞中的內容幾乎都是老、舊、陳的東西,都是科學家早已論證過的東西。然而,這些內容對科學素養不高的民眾來說,卻是“新”的。“形式近”是指實驗在思想意識上脫下了“白大褂”,去掉神秘,以普通面貌展現在受眾面前。“人員親”是指實驗多數是由自愿參與的受眾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完成,給人一種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感覺,其親切感油然而生。
在實證新聞火熱的背后,也透露著某些讓人擔憂的現象,其實驗有越俎代庖之嫌,有媒體審判的意味。真理和謬誤只有一步之遙,一旦拿捏不準,輕者節目遭殃,重者公信力受損。如《小強實驗室》在2009年9月13日做的1.6排量、手動擋汽車油耗實驗,在環城高速跑完58公里后,最省油的只用了0.97升,最耗油的也只有4.98升。由于是在中途不停車的極端環境下得出的,這樣的實驗又回到了“實驗室”,其結果令人質疑,其目的令人懷疑。如果測試改為普通市區道路,盡管油耗可能會增多,但真實性不容置疑,也許傳播效果反而更好。
篇7
一、紀實主義風格VS表現主義的特征
科普影片作為紀錄片的一種。主要運用的是紀實方法。在我國,說到紀實方法,一般指的是巴贊的理論。巴贊認為紀實主義是“存在先于含義”。紀實主義反對主題先行,導演只需“把事實交給大家”。它只是客觀存在,主題就已在其中了,并非導演賦予的。紀實主義所表達的意義,則來自現實本身,它是現實說話。
巴贊的紀實理論是建立在攝影影像本體論的基礎上的。他認為影像“按照嚴格的決定論自動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預,參與創造”。“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他還認為“攝影的美學特性在于揭示真實。”而主體的人,對客觀世界往往有成見和偏見。只有把人排除出去,客觀世界才能真實地呈現出來。在表意方面,他反對“含義先于存在”,主張“存在先于含義”,要求“僅僅通過對現實表象的展現揭示出現實的含義”。在結構方面,他反對人為地戲劇結構,要求具有“具有更多的生物學的特點”,“故事的發生與發展具有生命般的這是與自由。”在鏡頭方面,他反對理性蒙太奇,倡導長鏡頭。
對于科普影片,紀實手法是其基本表現手法之一。客觀跟隨拍攝、長鏡頭記錄已經是紀錄片屢見不鮮l的方法。以事實為主體的科普影片雖然有眾多風格、樣式差異,總體屬于影視紀實藝術是事實。然而攝影師要選擇被拍攝對象、角度等,紀實主義“不讓人介入”卻是很難達到的。有相當一部分紀錄片還是堅持主題先行的,然后再根據主體表達選擇素材,結構情節。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的。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的。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1911年希勒爾在《暴風》雜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1914年后,表現主義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和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德國和奧地利流行最廣。它首先出現于美術界,后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
表現主義藝術觀念淵源于德國文化精神。雖然它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其成員的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他們大都受康德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反傳統,不滿于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總體上來說,表現主義在各個領域中的影響是融會貫通的。表現主義者對社會現實和人類前途有很大的關注,顯現出一股干預生活的熱情,但他們重視主觀世界,特別是精神、情緒、思想的的強烈的呈露。創作者們不滿足于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要求進而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敘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質。表現主義,以其極大的主觀性著眼于人類精神與體驗的直接表現。在抗衡著印象主義客觀性的同時,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舊有的傳統觀念的囿限,顯示其表現主義的共性特征。
二、表現主義在科普影片創作中的運用
表現主義作為科普影片除紀實主義外的創作理念,在內容確定的前提下應用于科普影片的表現手法、畫面拍攝及“再現”手法、解說詞的行文用詞等方面。
基于表現手法的動畫形式,既可準確地表達深奧難懂的科學內容,更適合給知識水平較低的受眾。
科普影片《棉花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新技術》(該作品由中國農業大學媒體傳播系制作,榮獲北京高教學會電化教育研究會2009年度“金燭獎”一等獎及第十屆北京科技聲像作品“銀河獎”三等獎)正是以一個動畫短劇作為開場闡釋了動畫里的主人公種植棉花失敗的原因。表現主義的“主題先行”在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正因為創作者要表現當下很多棉花種植者共同的憂慮——棉花如何成功種植、如何高產,片子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必然會引起觀看此片的棉花種植者的共鳴。另外,貫穿整個作品的兩個對話人物,除了真實的以記者身份出現的解說員,還有一個就是自始至終的動畫虛擬人物——種植棉花的老爺爺。即該作品中出現了棉花種植者的代“言”人,借這個虛擬人物的口,代表普遍棉花種植者說出了他們遇到的問題,似乎有悖于科普影片遵循的紀實主義風格,在作品中植入了主觀意識,加入了創作者的主觀意念,但是這些所謂的“主觀意念”正是創作者調查研究了眾多棉花種植者在種植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后,將具體的問題總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將棉花種植者這個群體化身為一個生動的虛擬人物,使內容具有科學性的同時,更具實用性、藝術性及觀賞性。
在《熱帶人工植物群落》中有一組動畫,在講了一大堆人工森林在科學上的可行性后,以動畫展現未來人工森林的宏偉壯觀的創面結束全片,它是通過動畫手段模擬移動鏡頭與推進鏡頭的形式進行表現。畫面橫移,轉過一榕樹,沿著一條伸向銀幕縱深而永遠走不到頭的森林大道中前進,加上以主觀鏡頭的方式,使觀眾好似乘坐未來的交通工具暢游瀏覽未來科學世界。從而將影片情緒推向。
由于并不是所有科普影片都需要動畫,在不該用動畫時就不該強行植人動畫,否則不僅在科學內容上造成混亂,而且對整個影片藝術效果也是極大的破壞。
在畫面拍攝手法上,運用“畫面再現”既可使普及的科學知識更豐富,也可使畫面更具藝術觀賞性。
北京科影攝制的《鈣與生命》,里面拍攝的人物環境并沒有以紀實手法表現,而是帶有較強的表現主義風格,使人物環境處理有了人為制造的象征性,使科普影片更富想象力及內涵。在保證科學內容真實的情況下,創作者用于突破表現形式上的束縛。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趙立魁在拍攝《第十三片綠葉》時便談到:“我與攝影在開拍《第十三片綠葉》之前便統一思想,決定對影片的微觀部分(科學內容的核心)一定要真實地‘再現’,使其可信;對于外在部分,即小麥形態和科學實驗的環境背景,光線色彩等等一律進行加工‘表現’……”由于小麥的自然狀態是叢生的,葉片交錯擁擠在一起,實拍出來顯得很雜亂。創作者將它一棵一棵分離出來,栽在土箱里,再用燈光從逆側方向打透,于是我們可以在片中觀賞到綠葉在暗背景下格外醒目,主體突出,一目了然,深色的環境基調又造成一種莫測的神秘感。在《棉花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新技術》拍攝過程中,由于沒有到播種期,創作組在當地專門開辟了一小塊實驗地,進行了播種演示,而每個關鍵步驟可重復演示,便于拍攝者運用不同景別的鏡頭展示播種細節。播種“畫面再現”不僅彌補了因植物生長期時間限制造成的畫面缺失,更呈現了較為完整的細節。
在運用“畫面再現”這種表現主義手法時,需注意尊重客觀事實,科普影片只有在做到內容符合客觀真實,才可在這個基礎上探討“畫面再現”手法的成功與否。
在解說詞的行文用詞上,從說明文到記敘文的轉變中,“戲劇化”的語言不僅可生動表現科學內容,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加深受眾的理解與記憶。
在科普影片《搶救大白鱘》的開篇是從“人”切入,而不是從“事”切入的敘事結構,改變了原本開篇解說詞設計的初衷。鐘倩在《用“故事”去包裝科技影視作品——<搶救大白鱘>創作體會》中指出原本關于白鱘的知識介紹是:白鱘是什么科、什么屬、為什么這么珍貴、瀕危到什么程度,然后再是發現到搶救。而改變后的敘事結構是:先講危教授這個人物辛苦尋找白鱘多年,再引出白鱘這種生物,于是全片很自然地就從“介紹白鱘”的說明文變成了以“向往白鱘”開頭的記敘文。
富有表現主義的“戲劇化”手段也被運用在了科普影片《棉花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新技術》中,在作品開篇,虛擬人物——種植棉花的老公公與記者的對話,即是一段解說詞的“戲劇化”變身。將原本要說明的內容以生動的對話形式展開,引出了棉花種植者的疑惑,求知欲。
當然,解說詞的行文用詞不僅在作品中體現為具體文字、語言,也可抽象為畫面,用畫面中自帶的文字來表現。例如在科普影片《珍惜土地》。中,有一組鏡頭。采用人、土地、指示燈示意動作與電子跳字的方式表現我國土地、人口糧食三十年的變化。數字跳動很快,令人眼花繚亂。而具體數字卻無法讓人看清。這些快速運動的數字變化,正是創作者用“戲劇化”的表現手段,給觀眾造成一種速度驚人,問題嚴重,刻不容緩,不能等閑視之的緊迫心理。于是在視覺上形成撞擊,敲響警鐘。在受眾思想上造成一種緊迫感,從而激發受眾的情緒,與影片產生共鳴,加深受眾的記憶!
可見,在表現主義應用于科普影片創作過程中,既要考慮一個科目內容講清楚適當的空間,又要考慮語言環境遣詞用句本身對表達科學內容的衰減作用,只有把握到位這兩個方面,才可在行文用詞上做到爐火純青,恰到火候!
三、表現主義在科普影片創作中的發展趨勢
科普影片作為紀錄片的具體類型,紀實手法是其基本表現手法之一。客觀跟隨拍攝、長鏡頭記錄已經是紀錄片屢見不鮮的方法,以事實為主體的紀錄片雖然有眾多風格、樣式差異,總體屬于影視紀實藝術是事實。然而攝影師要選擇被拍攝對象、角度等,紀實主義“不讓人介入”卻是很難達到的。有相當一部分紀錄片還是堅持主題先行的,然后再根據主體表達選擇素材,結構情節。
紀錄片不允許虛構,但需要想象。伊文思曾經說過:“有人認為紀錄片不是藝術,因為它沒有想象,這個看法不對,從拍攝之前到最后的剪輯完成,自始至終不能脫離想象”。
表現主義的多種手法與紀錄片的紀實風格在很多科普影片得到了完美結合。
篇8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in general surgery
ZHU Meiling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Yich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Hubei Province, Yichang 44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duce the risk of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s in general surgery, and drawing up corresponding nursing details directed at every segment. Methods A total of 4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and rectal carcinoma admitted to Yich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3 were tak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240 cases) and the improvement group (250 cases).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changed aseptic transparent dressings at the beginning of transfusion as routine that was normally disinfected with 0.5% iodophor cotton buds. And then the end of the catheter was fixed upward with 6 cm×7 cm transparent dressings of 3M company. For the improvement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changed dressings and heparin lock regularly by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usually once a week. They were first disinfected with disposable nursing packet, and then the end of the catheter was fixed downward toward the breastbone in semicircle with 10.0 cm×11.5 cm transparent dressings of 3M company.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was counted the causes and the preventions of complic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were analyzed.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hi-square test, and it has statistical sense. Results 96 patients of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control group, including aeroembolism, thrombus, infection and trachea cannula exodu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40.00%. While in the improvement group, 12 patients of complications occurred, which were only in thrombus and infection, without any severe complications, like aeroembolism and trachea cannula exodus patient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4.80%. The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improve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h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caus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 are mainly due to improper operation of caring and weak responsibility. If everyone takes the details of nursing seriously,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 can be prevented effectively, the occurrence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can be avoi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 Nursing
深靜脈置管術由于保留時間長,操作簡便,輸液種類廣泛,能在短時間內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道,所以在臨床輸血、補液、完全胃腸外營養(TPN)、中心靜脈壓監測(CVP)、危重患者搶救等方面被廣泛應用痛苦,也是安全的化療途徑。但護理不當可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給患者帶來痛苦、經濟負擔甚至生命危險。通過對490例中心靜脈置管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原因進行觀察分析,制訂了一系列改進措施,大大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胃癌及結直腸癌患者490例,均行中心靜脈置管,將其分為改進組和對照組,對照組240例,改進組250例。對換藥所用材料、換藥間隔時間、換藥方法、導管留置時間、患者年齡、病情、醫生護士操作等方面進行觀察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深圳益心達雙腔中心靜脈導管,由麻醉師在患者術前經右側頸內靜脈置管,術后帶 回病房,進行常規輸液治療和完全胃腸外營養輸入。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每天在輸液開始時更換無菌透明敷貼,用0.5%碘伏棉簽消毒管道及穿刺點周圍3遍,待干后用3M公司的6 cm×7 cm透明敷貼將導管末端向上固定;導管留置7~20 d。
1.2.2 改進組 置管后24 h內更換第1次敷貼,以后每周更換1次敷貼及肝素帽,由專人定時更換;用蘇州新區明基高分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使用護理包消毒,使用3M公司的10.0 cm×11.5 cm的型號為9546HP的橢圓形透明敷貼將導管末端呈半圓形順應胸骨方向向下固定;導管留置3~14 d。
1.3 并發癥發生原因及預防
1.3.1 空氣栓塞 空氣栓塞是一種致命的嚴重并發癥,病死率高,可發生在置管、輸液及拔管的過程。本組2例空氣栓塞的發生是由于醫生拔管后讓患者立即下床和按壓時間不夠所致。中心靜脈在吸氣時常呈負壓狀態,一旦管端暴露敞開,空氣大量進入后會引起胸悶、胸前區疼痛、呼吸困難、發紺、心動過速以致昏迷,血壓下降。一旦發生,應立即處理,讓患者左側臥位并頭低腳高位,以便空氣浮向右心室尖部,避開肺動脈入口,隨著心臟縮舒,將空氣混成泡沫,分次小量進入肺動脈內,逐漸被吸收。
接輸液器輸液前,導管末端須接上肝素帽后再將連接輸液器的頭皮針插入肝素帽。避免將輸液器丟掉頭皮針直接接在導管末端,防止牽拉導致輸液器脫落致空氣進入和細菌污染。用帶螺旋式接頭的輸液器更為安全。及時更換液體,多巡視,多觀察。做好患者及家屬工作,囑患者不要自行調節輸液裝置。液體輸完前及時呼叫,發現空氣已到輸液管下方應立即關閉輸液器活塞,及時呼叫。在靜脈用藥、更換肝素帽時,必須夾緊導管近心端卡子再分離輸液器或肝素帽,推藥完畢,先接緊輸液器再打開卡子。
拔管時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囑其在吸氣末屏住呼吸,用無菌注射器連接導管,邊抽吸邊拔管。用力均勻,勻速拔出導管。勿過快及動作粗暴,防止損傷血管。拔管開始時慢,在即將拔出一刻按壓穿刺點要迅速,防止空氣經未閉合的竇道進入中心靜脈。拔管后按壓穿刺點20 min后覆蓋敷貼。
1.3.2 血栓 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性深靜脈血栓(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 related DVT)是指中心靜脈置管后,導管所在的深靜脈或相鄰的深靜脈內血栓形成,是深靜脈置管的常見并發癥,臨床上按是否伴有明顯的DVT癥狀、體征分為癥狀型和非癥狀型[3]。在上肢DVT的患者中有65%與中心靜脈插管有關。靜脈插管不僅損傷血管壁,同時在靜脈插管的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導管的種類對DVT的發生有很大影響,聚四氟乙烯導管或表面涂有肝素的導管發生DVT的機會較其他導管小。導管的口徑、靜脈穿刺次數、放置時間及所灌注的藥物均會影響DVT的發生,所以選擇較細的導管,熟練掌握穿刺技術,減少穿刺次數,盡可能縮短留置時間,可減少血栓的發生。
1.3.3 感染 全胃腸外營養治療(TPN)的使用成功地幫助了無法經胃腸取得營養的患者獲得正常所需營養,但完全胃腸外營養輸注形成的高養分生理環境恰好利于真菌繁殖,使患者真菌感染的概率大幅度提高[4]。
導管相關性感染主要原因有:穿刺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格;導管體外接頭在連接輸液器時消毒不嚴格;封管液未做到現配現用;穿刺點局部管理不善;輸液器未每日更換;管道內營養液和藥液未沖凈殘留;導管留置時間過久,導管保留15 d以上感染概率明顯提高[5];患者本身就存在較為嚴重的疾病,免疫力低下時,深靜脈置管術后導管相關性感染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6]。>60歲的人群是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性感染高發人群。
防治感染的護理:嚴格監督醫生的置管操作,穿手術衣,戴口罩帽子,嚴格無菌操作,發現或疑似污染的物品均放棄,重新操作。導管一般留置1~2周,在病情允許條件下留置導管時間越短越好。加強導管入口處皮膚護理,置管后24 h內行第1次維護,以后每周按PICC導管護理程序消毒、更換敷貼及肝素帽1次。消毒方法:快速手。嚴密監測患者體溫,若患者發生不明原因的發熱、寒戰,應疑為導管相關性感染,應告知醫生,及時拔管,并留取導管尖端做細菌培養。對穿刺點局部發紅,范圍在1 cm×1 cm內,伴輕微癢感,無滲液的患者,換藥時予1%的碘伏紗布浸泡20 min,局部發紅和癢感會明顯好轉。對已有滲液或膿性分泌物的,立即告知醫生在嚴格消毒后拔管。實施24 h不間斷滴注的患者,大量營養物質殘留在導管壁上,為細菌的繁殖創造了理想的條件。所以,連續滴注TPN治療方式時,隔8 h需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壁,防止營養物殘留,保持 導管無阻塞,以降低相關性感染的風險[10]。封管用肝素生理鹽水配置后置冰箱內4~10℃溫度保存,有效期不超過24 h。連續不間斷輸液的每天更換輸液器。對于高齡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應盡早拔除中心靜脈置管,適當給予免疫增強治療,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宣教,糾正低蛋白血癥,并重點監護[11]。導管一旦不慎脫出嚴禁重新插入。
1.3.4 導管堵塞 原因:導管留置時間過長;輸液速度太慢;肺動脈高壓;上腔靜脈綜合征;封管方法不當等導致導管頭端的小血栓形成。預防:導管視病情和液體量、液體種類、局部情況、患者個人意愿等情況考慮留置時間,一般為7~14 d甚至更早拔除。輸液速度以30~40滴/min以上為宜,防止導管頭端形成小的血栓。術后用鎮痛泵的患者,和小劑量泵入藥液時,不建議單獨使用,應配合生理鹽水緩慢滴入,維持導管通暢。合理選擇封管液:肝素的配置濃度以250 mL生理鹽水加一支2 mL含1.25萬U的肝素鈉溶液,每次輸液前用10 mL生理鹽水沖管,輸液結束先用10 mL生理鹽水沖管,再用3~5 mL肝素鈉鹽水溶液正壓封管。封管方法:先將針尖退至接近肝素帽內橡皮塞的位置,再開始脈沖式(脈沖式推注可在管腔形成無數渦流,有效沖凈肝素帽內及管腔內壁附著的所有藥液或血液,防止藥液未沖凈沉積堵管)推注生理鹽水,最后直接快速推注肝素溶液,藥液快推盡時邊推注邊拔除針頭,同時卡緊導管前段的卡子。避免卡卡子時擠捏導管近心端,防止導管因擠捏引起的負壓而回血。有出血傾向及肝素過敏的患者禁用肝素鹽水封管,改用生理鹽水封管。導管內如有回血,應在血液未凝之前及時沖凈。血液一旦凝固,應用吸有少許肝素鹽水的注射器回抽出血凝塊,再換另一吸有肝素鹽水的注射器沖管。嚴重堵塞時禁止用力沖管,可用小劑量尿激酶溶栓處理或更換導管。置管后的患者,常規告知患者下床活動時輸液瓶不可舉的太低,輸液平面不得低于頭頂平面。防止壓力過低血液回流。患者入廁時注意觀察導管情況,有無回血,液體有無停止滴注。在廁所內墻上安置一定高度的掛鉤,方便患者使用。
1.3.5 脫管 常規導管體內長度為12~13 cm,根據身高而定,導管頭端位于上腔靜脈近心房段[12]。脫管原因:脫管主要由于患者出汗多、敷貼過小、固定不當、外力牽拉、翻身時導管受壓未及時放置妥當、固定翼與皮膚之間的縫線切割了皮膚,固定失效。多發生于夜間患者睡眠時。防脫管護理:盡量不使用6 cm×7 cm的透明敷貼,改用10.0 cm×11.5 cm的橢圓形大敷貼。改變導管固定方向:導管末端由向上變為向下。將導管呈半圓形向下順應胸骨方向引出,消毒液待干后,以穿刺點為中心,將導管外露10 cm左右全部無張力黏貼在無菌貼膜范圍內。以導管在患者改變時有緩沖的余地,不易造成導管扭曲折疊成角為原則。這樣固定后導管位于貼膜內的長度大大增加,改變時導管不會壓于腦后,避免了脫管風險。對于縫線切割了皮膚致固定失效的導管,換藥時防止牽拉致導管脫出,必要時予拔管。更換敷貼時,在3M敷貼自帶的膠貼上寫上換藥日期、時間、責任人、管道置入長度,貼于透明敷貼邊緣。認真交接班,每班交接時,床邊觀察導管外露部分長度,評估導管有無脫出。
1.3.6 張力性水皰 原因:少數由于敷料引起皮膚過敏所致[13]。主要由于敷料粘貼欠規范,呈帶張力粘貼。粘貼敷料時,未將皮膚繃緊,頸部活動時,敷料不會隨皮膚彈性而伸縮,皮膚受到機械性牽拉,敷料邊緣的皮膚受到的拉力最大,導致皮膚張力加大,形成皮膚薄弱處,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強,血漿樣液體自循環滲入組織間隙形成水皰。預防:貼3M敷貼時,囑患者先將頭偏向對側45°并下巴上抬,使頸部皮膚繃緊。將透明敷貼中心點對準穿刺點,拇指輕輕壓住穿刺點,將敷貼由中心向四周平鋪展開。一邊撕貼膜固定紙,一邊輕壓其邊緣使之粘貼牢固。每次更換敷貼時可稍稍左右挪動蝶形固定夾的位置,避免蝶形固定夾長期壓迫一處皮膚而致局部皮膚機械性損傷[14]。皮膚繃緊后貼膜,可使皮膚在最大限度伸張時與膜保持相同張力,皮膚放松后,膜呈皮膚相同紋路回縮。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4.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發生并發癥的患者年齡>60歲的56例,占并發癥發生總數的58%;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其中1~3項的患者52例,占并發癥發生總數的54%;因醫生護士操作不當引起的并發癥58例次,占并發癥發生總數的60%。
改進組發生并發癥的患者年齡>60歲的5例,占并發癥發生總數的41.7%;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其中1~3項的患者6例,占并發癥發生總數的50%;因醫生護士操作不當引起的并發癥2例,占并發癥發生總數的16.7%。
改進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無空氣栓塞、脫管等嚴重并發癥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并發癥的發生與換藥頻率、方法、材料、導管留置時間等因素有關。兩組并發癥比較見表1。
3 討論
中心靜脈置管并發癥的發生主要由于護理操作不當和護士責任心不強引起。重視護理細節,可以有效預防中心靜脈并發癥的發生,甚至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細節決定成敗,細節護理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并發癥是否發生。在普外科大手術多、工作繁忙的情況下,改進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方法和頻率,由每日最忙時段匆忙更換CVC敷貼改為定人定期專門對中心靜脈導管進行維護,有效預防了導管并發癥。從導管護理的各個細節把關,加強全科護士培訓,讓每個成員認識到每個細節的重要性,有效預防了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減輕了患者痛苦,沒給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經濟負擔,提高了患者滿意度。中心靜脈置管雖然并發癥多,但通過護士嚴格細致的護理,是可以預防的。
篇9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中,學校成立了科普教育研修小組,校刊開辟了《科普之窗》專欄,校園網增設了《科教園地》板塊。學校非常重視科普輔導員的培訓工作,裝備了科普活動室,先后八次委派科普輔導員到縣參加培訓班學習,培訓歸來,資源共享。科普輔導員給老師作科普輔導報告,以喚醒老師們在青少年科技活動方面的意識。在學生培訓方面,通過科普宣傳欄、舉辦講座、組織活動,激發學生參加科普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學校在經費極端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加大科普教育投入。在《學校崗位考核方案》中設置了校本課程特殊貢獻獎。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彰類別中,學校增設了“創造之星”“發明之星”等獎項。
自八年前《科普與我同行》被批準成為一門校本課程以來,先后有60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這門課程的學習。科普輔導員輔導制作、收集、修改并報送到科技局的學生實用新型發明多達47項,已有《菜籽播種器》《電腦打字架》《可移動的投影屏幕》等14件申請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在全縣青少年科普輔導員培訓班上,科普輔導員先后三次以《青少年科普活動的輔導之我見》《深入開展科普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讓科技融入理想 讓科技點綴人生》為題交流經驗。學校連續四年獲宜昌市表彰的“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篇10
二、明確目標內容,科學組織各項活動
在宣傳活動中,我們始終以形成“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良好風氣為指導思想,以宣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核心,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
三、深挖活動內涵,務求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一)開辟專欄、大力宣傳利用學校創辦的期刊開辟“科普園地”、利用國旗下講話、科學課、懸掛的有關科學的名人名言向學生廣泛宣傳科普知識,比如,我國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如神舟系列飛船升空、兩彈爆炸、水稻大王袁隆平、超導、納米技術等)、最新科技動態等,并召開科普知識專題講座。通過廣泛的宣傳,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科技知識,營造了濃郁的科技氛圍。
(二)開展豐富的科普活動
1、開展科普知識宣傳展覽活動。利用學校櫥窗開展科普圖片展覽;利用各班黑板報科學知識;利用學校廣播普及科學知識,多渠道、多形式地在師生中倡導熱愛科學、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
2、利用學校優質的多媒體資源,根據學校計劃在電教室播放了科普知識宣傳影片。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到科普知識和科普技能,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
篇11
科學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學。作為科學知識的載體,特別是作為科技新動態的載體,無論發表的速度、數量,科學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學表現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長處,是直截了當;直截了當和隨之而來的快捷,是大眾傳媒需要的兩種重要品質。雖然如此,科學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科學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體都是科學,但科學小品是美文。和詩歌、戲劇、小說相比,散文小品的長處是善于兼容邏輯抽象思維與藝術形象思維,熔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學與文學兩個領域之間。要而言之,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科學小品”的文學功能,一在窺視科學的素質和科學內含的趣味,二在發現科學與社會、生活、文化、人生的聯系。
科學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擷取宇宙的一粒微塵,大海中的一滴水,認識體系之樹上的一枝一葉,或科學與人生之網上的一二小結節。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識,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見小,小中見大。
1934年“科學小品”之名在吶喊中誕生,是科學小品發軔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此后,在“”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國18家晚報以聯合舉辦科學小品征文的活動,為它樹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屆、第三屆科學小品聯合征文,每屆應征的文稿也都在萬件上下。影響之巨,前所未有。同時,這三屆聯合征文也是我們有機會了解了科學小品作者群的構成狀況。如今這個作者群中的絕大多數,是生活在科研、教學、生產第一線上的科技人員。他們寫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課題,自己的觀察、積累、靈感、領會、探索、發現,原無作文之意,卻被“科學的驚異”與社會的需求卷進了這片科學與文學結合的領海。因此新人隨時不斷出現,成了這支隊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結集的機緣,簡略地回顧科學小品的特征和歷程,對讀者和科學小品的作者可能不無意義。因為科學小品是什么以及它的歷史,雖說都是客觀存在,自有客觀規律和標準,但規律和標準的發現,卻只能在百花齊放的自由創作中間和百家爭鳴的獨立探索中間。獨立的探索,是“科學精神”必有之義。
(選自《中國科學文藝大系·科學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篇12
招生說明:招生范圍:初一到高三
輔導課程:
初一數學、英語、語文
初二語文、數學、英語、物理
初三數學、英語、語文、物理、化學
高一數學、英語、語文、物理、化學
高二數學、英語、語文、物理、化學
高三數學、英語、語文、物理、化學、政治、生物、歷史、地理
*************************************************************
課程的優勢:
創新: 獨創UMS教學管理系統,一個孩子一套提分方案
品牌:十九年新東方品牌見證,千萬家長學子一致信賴
師資:資深學科名師磨礪沉淀,打造出一對一課程
特色:家長會反饋階段性進步,勵志教育鑄就學員未來
服務:免費學科講座早晚自習,免費心理專家咨詢輔導
效果:8%學員提升80分以上,17%學員提升50-80分,56%學員提升30-50分
師資: 19年培訓經驗積累,歷年中高考提分高手、奧數精英、全國數學物理競賽獲獎者、海歸雙語教學人才組成的精英教學團隊:4位博士生,115位研究生,90位來自于復旦交大同濟,31位來自于華師大,30位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金牌校區===
【徐匯區】 萬體館中心:徐匯區天鑰橋路811號2樓
番禺中心:徐匯區番禺路900號2樓
【普陀區】 曹楊中心:普陀區曹楊路333號2樓
【閘北區】 滬太中心:閘北區滬太路799號2樓
【黃浦區】 新閘中心:黃浦區黃河路355號1號樓3樓
【楊浦區】 復旦中心:楊浦區國權路561號
五角場萬達中心:楊浦區政通路177號萬達廣場C座8層
【浦東新區】八佰伴中心:浦東新區浦東南路1036號隆宇大廈13樓
=========================================
上海市同類優秀課外輔導機構有哪些可以比較下呢?
上海昂立智立方:400-0066-911轉分機89476
上海精銳教育:400-0066-911轉分機99724
上海昂立新課程:400-0066-911轉分機89521
***********************************************
篇13
二、創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