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心理護理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心理護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護理

篇1

1.2開展向先進模范人物學習的活動大力宣傳醫療衛生事業中的先進人物、事跡,用白求恩、趙雪芳精神激勵同行,同時樹立本院護理人員中的先進典型人物,認識到護理工作中的真正價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現象出現,教育護士長和護理人員,時刻樹立“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其崗要負其責”“、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觀念,真正做到“一切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務患者”,使全體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普遍增加。

篇2

妊娠對婦女不僅是生理上有明顯的變化,還存在著一個強烈的心理應激過程,而情緒的變化在孕期不利與胎兒的生長和孕婦的健康,可引起很多妊娠期并發癥,而在分娩期及整個產程,都會引起產程的異常,造成圍產期的不良結局。

1 資料與方法

①選擇近5年內在我院門診連續產檢次數在8次以上的孕婦,通過孕婦學校反復交流。②對入院待產及進入產程的產婦進行交流。總結發生焦慮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1孕期①年齡>25歲,年齡越大,發生率增加。②文化程度:學歷高者,發生率高,因對優生優育高度重視。③職業:工作壓力大者,發生率增加。④孕周:越接近預產期,精神緊張因素聞越增加。⑤妊娠并發癥:精神因素加重。⑥既往有不良分娩史:難產史,妊娠史(流產、宮外孕、早產)。

1.2分娩前后①產婦的心理狀態:表現緊張不安,因為入院后對周圍環境及醫護人員陌生,加之產科工作繁忙,個別醫護人員態度冷漠,說話聲音大,使產婦產生緊張不安的心理。②恐懼焦慮:由于對正常的產程進展不夠了解,對子宮收縮造成的陣痛不能承受,對能否順利分娩缺乏信心,害怕疼痛。③對分娩過程中出現的相關情況:不能接受,擔心孩子的安危,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精神上處于緊張不安。④悲觀失望的心理:分娩后一旦與自己的愿望不符或新生兒有并發癥或畸形、死亡,產婦有一種失落感、空虛感,而出現悲觀失望的心理。⑤分娩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

2 討論

篇3

因癔癥是一種功能性神經癥,常無器質性病變基礎,多以門診治療為主,這樣既節約了醫療資源,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心理的壓力。心理治療作為主要護理手段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積極效果,臨床上使用最為普遍并且效果顯著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 暗示療法:是指利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引導癔癥順從,被動接受醫護意見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由于患者多有容易被人暗示以人格特點,暗示療法能起到令人神奇的效果。

1.1 首先治療環境要安靜,以消除環境對病人的各種不良影響,一切無關人員均要離開現場,以免由于家屬或周圍人的驚慌態度,過分關注而使癥狀加重。

1.2 對患者的暗示要逐步推進,主要通過醫生在患者心中的威望,把某種觀念暗示給他,從而幸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調節患者的行為和機體生理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護士“以言妙道”開導患者,“假藥用”解除癥狀。告訴患者這是最權威的醫生給他診治的,使用最好的特效新藥,價格很貴,療效神奇,實際上是維生素C,生理鹽水,葡萄糖水等等安慰劑,護理人員在給患者體檢,治療過程中態度應熱情沉著,自信對治療效果充滿信心,告訴患者藥到病除,很快京會好起來。

2 認知癔癥:讓患者及其家屬知道,癔癥是一種功能性失調神經癥,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神經恐懼疑慮心理,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及家屬對癔癥有正確的認識并積極的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引導患者認識病因及病因與治療關系,給予患者盡情疏泄的機會,給予恰當的安慰鼓勵,減少復發,同時告知患者加強自我人格的完善,用理智態度處理面臨的一切,用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護士應掌握患者心理,用良好的語言、表情和行為去影響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調動患者的積極性,贏得良好的周圍支持系統的幫助。

3 催眠療法:癔癥患者可表現為突然耳聾受損,而僅僅是因為大腦管理視覺,聽覺的相應區域機能受到擾亂,形成一個病態的抑制中心,使神經細胞喪失正常工作功能,它們不再接受傳來的信息,當然不能對這些信息作出反應,這樣的患者可采用催眠療法。催眠療法與暗示療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催眠是暗示的一種形式,即在不清醒的狀態下,而在催眠狀態中對患者發出某種信息,患者潛意識中受到這種信息的影響,隨之做出相應行為的心理現象。

以上三種心理護理是平時在臨床上使用最普遍并且效果比較顯著的方法。護理學是為人的健康服務的,研究對象為人,人又是生理、心理、精神、社會各方面相統一的整體,所以護理是一種人文方面的藝術和科學3。

參考文獻

篇4

護理評估是一個系統地連續地收集、組織、核實和記錄護理對象有關健康資料的過程[2]。對產婦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時可通過與產婦交談、觀察等方法獲取資料。在與產婦的交談中要取得產婦的信任,準確地掌握產婦的心理反應。在交談的同時要注意觀察、了解產婦的身體狀態,根據不同的護理對象有的放矢地進行護理診斷,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盡量滿足產婦分娩前與分娩過程中的心理需求。

2確定護理診斷

護理診斷就是通過分析收集到的產婦心理狀態的資料,確定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分娩過程中產婦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種。

2.1恐懼

產婦的恐懼情緒主要源于分娩過程中持久而強烈的宮縮疼痛,離開了親友的陪護,待產室、產房的陌生環境和孤獨感等。有些產婦剛被接到產房就哭著要回病房,害怕難產,要求剖宮產。

2.2焦慮

焦慮是產婦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產婦對分娩沒有充分的認識,擔心產程的進展不利、胎兒的健康狀況及對助產人員沒有完全的信任感等。

2.3過分依賴

大多數產婦是獨生女,她們從小就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從懷孕開始就成了家里的重點保護對象,隨著孕期的增長,生活角色的改變,就產生了很強的依賴心理。

3制定護理計劃

護理計劃要以心理護理診斷為依據,制定心理護理目標,根據目標作出解決產婦心理問題的計劃,它是實施心理護理措施的依據。制定心理護理目標時,應針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護理。

3.1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

多同產婦交流,針對產婦對分娩的恐懼、不安和依賴,應利用豐富的專業知識主動講解分娩知識及心理因素對分娩的“消極”及“積極”影響,使產婦有正確和積極的態度,懂得良好的心理狀態同產程的進展有密切的關系,強烈恐懼、焦慮和依賴等負面的心理反應易延緩產程進展,同時也易發生胎兒宮內窘迫。鼓勵產婦調整好心態,樹立信心,保證產程順利進展。

3.2練就精湛的專業技能,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取得產婦信任

進入產程后,護理人員應幫助產婦擦汗,按摩腹部,征求她們的意見安排可口飲食等,盡量滿足產婦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產婦疼痛。

3.3理解體貼產婦

心理問題的產生涉及生理及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醫務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心,真正理解體貼產婦。分娩雖是生理過程,但對產婦是一種持久而強烈的應激源,漸漸增強的宮縮陣痛可使產婦情緒不穩定。護理人員應設身處地為產婦著想,從各方面關心體貼產婦,并讓有分娩經驗的產科護理人員用切身體會講解分娩經驗,對產婦進行現身說法,讓產婦從中得到鼓勵與支持,正確認識分娩過程[3],幫助她們克服心理障礙。

4實施護理措施

實施是護理程序的第四個步驟,即將心理護理計劃的具體措施付諸實際。在實際過程中要求護士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5評價護理效果

檢驗預期效果是否達到,評價的標準是預期目標。列出執行措施后出現的心理反應,再將心理反應與原來制定的護理目標進行比較,以觀察是否達到要求,在評價的基礎上對心理反應重新估計。

通過運用護理程序對產婦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可緩解她們的心理障礙,產婦大多能以良好的身心狀態安全順利的分娩。

【參考文獻】

篇5

1適應期的心理需要與護理

適應期是指患者進入醫院的最初階段,此時患者突然離開家庭及工作環境,帶著病痛來到醫院這個陌生的環境,生活上處處不適應,因而產生孤獨、寂寞、恐懼與不安的心理,此時患者的心理需要應有如下幾點:

1.1認識和被尊重的需要

患者進入病房后,首先需要得到醫務人員的認識和尊重,護士應該主動熱情接待患者,迅速安排好床位。及時完成各種檢查:如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以及各種醫療文件的書寫登記工作。進行這些工作時,護士要做到表情輕松自然,態度和藹可親,操作迅速準確,同時還要主動向患者介紹自己或責任護士及主治醫生,囑咐患者有事或者有困難可隨時提出,使其從心理上產生被尊重和接納的感覺。

1.2熟悉環境的需要

環境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舒適、優美、潔凈的環境會使人心情愉快。患病住院后患者要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環境,進入醫院后要面對陌生的環境,使患者心理上產生壓力感。護士應及時了解患者此時的心理需要,主動向患者介紹本科室的環境與設施,如辦公室、洗漱間、開水間、食堂、廁所等。同時還要詳細介紹入院須知、探視制度、查房及治療時間等,讓患者從心理上盡快適應新的住院生活,而不至于產生重大的情緒波動。

1.3人際交往的需要

護患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護患關系遵循基本的人際關系規律。而人際關系本身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并以情感體驗的方式表達出來。患者住進醫院,接觸的都是陌生人,護士必須應用人際交往及溝通的知識和技能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因為患者有在新環境中與周圍人建立感情和友誼的需要,所以護士帶患者進入病房后,應首先介紹同病室的患者,使他同病友相識,以便在今后的住院生活中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減少對新環境中的孤獨感和壓力感。

1.4健康問題的需要

了解患者對健康問題的感受,包括是否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是否對住院、診斷及治療護理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感受。患者是否接受了患者角色,是否有角色適應方面的問題。護士可利用了解患者對疾病感受的6個引導性問題來系統了解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感受。這6個引導性的問題是:①你住院的主要問題是什么?②你什么時候注意到自己病了?③你認為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④你認為應該對你采取何種治療及護理措施?⑤疾病給你帶來了哪些主要問題?⑥你期望治療及護理能夠取得什么樣的結果?

2治療期的心理需要與護理

治療期是指患者治療、診斷基本明確,開始進行決策性治療及護理措施的階段,此期間由于患者對自己的病情不太了解,擔心治療效果是否有效,而容易產生憂慮、緊張、悲觀甚至絕望的心理。此期間患者的主要心理需要有如下幾點:

2.1了解自己病情的需要

患者住院后,經過系統的檢查及觀察,診斷明確,并實施了治療,此時患者迫切地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是否嚴重,能否徹底根治以及對今后的影響。護士應在醫生的允許下,恰如其分地解釋一些問題。對患者所關心的問題要認真地給予解答,如患者所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轉歸的過程,介紹同病種治愈的患者與患者相識,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但涉及醫方保密的問題,切不可隨意泄漏,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2.2安全的需要

患者來到醫院希望盡快康復,他們需要安全、整潔、舒適的休養環境,同時更需要技術過硬、盡職盡責的醫護人員,以使自己的治療及護理工作準確,安全無差錯。此時我們不僅要為患者提供有利于治療休養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要用扎實的專業知識及精湛的操作技術,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在進行各種操作前,要向患者詳細解釋目的及注意事項,使患者心中有數,能積極配合,護士應對患者的一切治療及護理采取嚴肅、認真、負責的態度,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強患者的安全感。

2.3關心支持的需要

當一個健康人突然患病,心理上失去平衡,生活上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此時患者最需要周圍人的關心和支持,護理人員應該體貼愛護患者,在心理上給予安慰勸導,生活上給予幫助支持,

盡量滿足患者心理、生理上的各種需要,使患者始終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

3恢復期的需要與護理

恢復期患者病情趨于好轉,身體逐漸康復,此時患者最大的心理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應加強患者的意志訓練,患病后人的意志力會減退,患者表現得依賴、軟弱,特別是意志力薄弱的患者,更會出現憂慮、悲觀、痛苦、恐懼等消極心理,以消極的方式應對疾病。而一般意志堅強的人會努力克服疾病所造成的問題或困難,對恢復健康或自我功能充滿信心。因此,需要護士在工作中向患者提供有關康復患者的實例,或向患者講述身殘志堅的故事,提高患者的意志力。這對一個大病初愈的人而言會使他們更加感到生命的可貴,特別是對一些熱愛生活、事業心較強的患者,將會激發其更大的生活熱情和事業奮力拼搏的精神,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此時護士的護理重點是以宣傳科普知識、健康宣教及出院康復指導為主,使患者掌握一些有利于健康的常識及自己所患疾病應該注意的有關問題。

篇6

1.2 眼神安詳 眼睛可傳神護理人員鎮定自若或憂郁驚恐都是以眼神為導體給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驚恐會使患者慌亂,眼神凝注會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眼神鎮定會使患者放松對死亡的關注,增加面對死亡的勇氣

1.3 語言懇切 語言是一門藝術,在臨終患者的護理中對語言有更高的要求,對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不同年齡、職業等層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語言,語言懇切真摯,語速穩健和緩并配合非語言交流的方式如撫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處于被關懷體貼慰藉之中,瀕死者進入死亡階段后視力模糊、語言困難但聽覺保留時間長,護理人員在床邊既不能竊竊私語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慮也不能毫無顧忌,討論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1.4 動作輕柔 對臨終患者實施護理措施時動作要也別輕巧敏捷、穩當、柔和、有序操作準確盡量降低人工呼吸機等各種搶救設備噪聲,增加舒適度。

2 臨終患者不同心理階段的護理

2.1 否認期的護理 否認是抵御嚴重精神創傷的一種自我保護,其中護士應與患者坦誠溝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衛也不要對患者撒謊,要了解患者對自己病情的認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維持他們的適度希望,緩解其心靈創痛并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其逐步面對現實。

2.2 憤怒期的護理 護士應把憤怒看作是一個健康的適應性反應,對患者是有益的,而千萬不能把患者的攻擊看作是針對某個人的并予以還擊,對患者不禮貌的行為應忍讓克制同時也應做好患者家屬工作,共同給予患者關愛、寬容和理解使他們能發泄自己的憤怒宣泄他們的感情,并在必要時輔以藥物穩定他們的情緒,尤其被事業家庭、子女等困擾的中年患者,發怒時要充分理解尊重他們的人格,護理上盡量做到仔細、動作輕柔,態度和藹可親得到患者的諒解。

篇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emand of clinical psychological care of nurses’ mental quality.Method:64 nursing personnels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and de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32 persons in each group and all of them were clinical nurse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tes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100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pondents and were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as well,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Analyzed the outsight,memory,technological levels, moral sentiments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of every nurse,while surveyd 100 pati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demand for nurses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nurses’ psychological quality.Result: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cultivating effect of the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Fuzhou City,Fuzhou 34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27

隨著醫學模式地轉變和人們生活水平地提高,當代醫學發展模式已從簡單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1]。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被廣大人民群眾所關注,而心理護理在臨床上則顯得越來越重要,通過對患者實施行之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穩定患者情緒,緩解其心理壓力[2],幫助患者盡快適應周圍的環境,使其積極主動地做好“自我護理”以利于病體康復和心理健康的保持。與此同時,這對護士的心理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不僅要擁有精湛的業務技術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還要敏銳的觀察力、良好而準確的記憶力、創新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的表達能力。護士通過與患者詳細的交談,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和修養,采取針對性地疏導和安慰,促進患者身體康復[3]。本院近年來通過對護士心理品質的培養,較為顯著地提高了患者臨床心理護理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64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1~42歲;學歷:本科6名,大專34名,中專24名;職稱: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23名,護師25人,護士14人。將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2人,均為臨床護士。兩組護士年齡、職稱、學歷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同時選取100例住院患者作為調查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50例。

1.2 方法 對試驗組護士加強心理品質的培養,對照組未加強心理品質培養。具體心理品質培養方法如下。

1.2.1 醫院方面 醫院領導高度重視,將護理質量作為醫院內涵建設的主要工作之一,加強護士理論學習和技術操作培訓,護士只有掌握了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及心理治療和心理衛生等多方面理論與技術才能做好心理護理工作[4-8]。醫院要為護士爭取更多學習外出的機會,利用多種形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不斷拓寬知識面,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操作水平,同時通過同工同酬、護理績效考核等多種機制,提高護士的待遇,提高護士工作的積極性。

1.2.2 護理管理方面 護士長在護理工作中起到承上取下的作用,既要做好領導帶頭作用,又要關心、理解、尊重、愛護護士。不但要在工作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同時還應該關心護士的生活,觀察護士心理情緒的變化,幫助減輕護士心理壓力,讓護士建立最佳身心狀態。

1.2.3 加強護士自身素質的培養

1.2.3.1 培養優良的政治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注重慎獨修養,塑造良好的性格,穩定職業心態,熱愛護理專業,激發工作熱情,釋放內心的壓力,視醫院為家,視患者為親人,關心愛護患者,提高護患間的親和力。

1.2.3.2 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 護士在工作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情緒穩定,遇事情沉著冷靜,特別在搶救患者過程當中,要做到忙而不亂。要克服個性心理中的不足之處[9],不要喜怒無常,更不要將生活、家庭中遇到的不良情緒遷怒到患者身上,以穩定、沉著的情緒,贏得患者的信任。

1.2.3.3 加強護士理論和技術操作水平,提高綜合素質 擁有精湛的業務技術才能贏得患者信任。在日常工作中,護士要勤于學習,經常參加理論學習和技術操作培訓,特別是加強心理衛生專業知識學習,以提升排解不良情緒的能力。同時經常還要參加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拓展知識面,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10]。

1.2.3.4 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護理工作本身是一項創造性活動,要求運用基本原則來解決實際問題。患者入院后,護士要應用專業知識及技巧,獲取詳細的患者資料,通過觀察患者的身心變化、預測及判斷患者的需要,對每個患者進行評估,做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為患者解決健康問題。這就需要護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11],以更好地適應護理工作的需求。

1.2.3.5 培養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 良好的言語溝通是護士整體素質的體現,也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 ,更是臨床心理護理的主要措施之一 。因此,護士要加強訓練自身的言語溝通能力,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少護患糾紛,促進護患更為和諧。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護士的觀察力、記憶力、技術水平、道德情操和語言能力,同時向100例患者進行對護士心理品質需求情況和護士心理品質滿意度的調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患者對護士心理品質需求情況 調查顯示,患者對護士心理品質的需求中,工作認真占17%、技術水平占26%、道德水平占11%、服務態度占16%、溝通技巧占12%、護患關系占13%、學歷水平占5%。

2.2 兩組護士心理品質培養效果比較 試驗組護士心理品質培養效果好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心理護理在臨床整體護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1)有利于增強患者信任、安全感。護士在給患者做康復指導的過程中,結合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地心理溝通,給患者詳細講解相關疾病的知識,把預防疾病、衛生知識傳授給患者,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在溝通過程中,通過熱情和善的交流,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有利患者更坦率,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觀點,獲取患者完整、真實的心理信息資料,建立信任安全感[4],營造良好地氣氛。(2)有利于調動患者主動配合的積極性。人是一個有思想、有意識、能夠運用語言,與社會活動息息相關,有著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的生物。當人生病后,社會角色發生改變,由于病痛帶來的壓力,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從而產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和反應。而不同患者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經濟地位,護士針對不同的患者及時采取有效地心理疏導,讓患者在情緒上由焦慮不安變為安定,在意志上由懦弱變得堅強,在治療態度上由被動變為主動,使患者得到安撫和激勵,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自覺履行護患雙方的角色、責任和義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3)有利于護患關系更為和諧。護士在醫生、護士和患者三者關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特殊角色。平常護士與患者接觸遠比比醫生要平凡的多,而與醫生的工作又是緊密相連的,這些多層次的角色體現了護士人際關系的重要性。醫護關系、護患關系處理得當,就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各種情況,讓患者以積極的心理效應,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疾病的任務,促進患者身體盡快康復,使護患關系更為和諧。(4)有利于整體護理更為深入的開展。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框架,針對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的需要,提供適合于個人的最佳護理[5]。它要求護士不僅要有熟練的操作技術,還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情緒變化、情格特征和生活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護士以言語溫和、態度和藹,熱情開朗的情緒去感染患者、鼓勵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6]。絕大多數急危重患者,都有恐懼、悲觀或失望心理,當護士以嚴肅、認真、沉著、機敏、果斷的工作作風和穩、準、快的熟練技術展現在患者面前時,大大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把心理護理貫穿于整體護理全部過程中,充分發揮心理護理的作用,促進整體護理更深入地開展。

隨著當今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越發激烈,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護士因其職業性質、特殊的環境氛圍、超負荷的工作和社會公眾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而承受著高于一般職業的工作壓力[7],如果調整不當,就會出現一系列身心問題,工作效率降低,護理質量下降,導致醫療差錯、事故增多,激化護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繁發生,所以緩解護士心理壓力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在對患者的臨床心理護理過程中,對護士的心理品質也產生了一定的要求。(1)高尚的職業道德。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護理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患者入院后,要求護士不僅要擁有精湛的業務技術和較強的工作能力,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水平的護理質量和滿意的醫療效果,是高尚護理職業道德的體現,因此,護士要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要示患者為親人,牢記“以病人為中心,一切為病人服務”的宗旨[7],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通過與患者接觸交談,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和修養,運用語言的藝術情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排除各種心理障礙,充分發揮心理護理的作用。(2)敏銳的觀察力。敏銳的觀察力對護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護士通過對患者全面、系統、周密的觀察,推斷其內心世界,了解在疾病發展中所表現的認知、情緒、行為反應的個體特征,并及時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排解患者心理壓力,加速疾病的康復。(3)創造性思維能力。護士應具備有獨立思維品質,護理工作對象是不同文化修養、不同性格、不同疾病的患者,護士不能簡單的遵照醫生醫囑執行護理操作,還得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措施,減少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4)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是治療身心疾病不可缺少的良藥,護士要加強言語交流修養,提高自己的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能力[8],掌握語言交流技巧,盡量使用安慰、支持、鼓勵、積極暗示、果斷、明確的解答等治療性語言與患者交談,在交談過程中注意掌握語調、表情、姿勢、動作、態度等非語詞性溝通技巧的運用,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臨床心理護理的效力。(5)保持良好的穩定情緒。在護理工作中,護士的情緒穩定是舉足輕重的,護士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心情,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因此,護士要培養自已的自制力[9],克服個性心理中的不足之處,不要喜怒無常,更不要把個人的煩惱發泄到患者身上,遇事沉著、冷靜,要做到忙而不亂,急而不慌,給患者以安全、信任感。(6)心理護理要有前瞻性。前瞻性心理護理可以提前預防、發現患者潛在的心理問題,早發現、早評估,及時收集資料,提出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有效預防較嚴重疾病引起的情緒或生理方面的并發癥[10-15]。

綜上所述,護理工作作為醫院內涵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在醫療服務中責任重大,而心理護理是整體護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貫穿著整體護理地全部過程,是現代護理模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就要求護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護士不但要擁有精湛的業務技術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還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同時,在護理工作中,護士要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記憶力、廣泛的興趣、良好的語言修養,根據不同患者不同的性格和心理需求,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讓患者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身體健康,使護患關系更為和諧。

參考文獻

[1]李心天.醫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564-565.

[2]雷淑琴.護士職業心理壓力的產生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51-52.

[3]沈興華.個性化心理護理[J].護理學雜志,1995,10(1):43-44.

[4]王紅霞,王旭陽,陳麗莉,等.認知心理干預對垂體瘤患者心理障礙影響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101-103.

[5]宋麗.心理疏導護理對子宮肌瘤微波消融術患者情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7):100-101.

[6]陳哲明,鄭衛星,羅助榮,等.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況的相關性研究[J].四川醫學,2010,31(9):1282-1283.

[7]張瑞芹,孫翠勇,王娟,等.護士情緒智力與護患關系滿意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7):8-10.

[8]曹玉霜.綜合性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0):356-357.

[9]喬軍,麻玉秀.綜合性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療效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5):8-9.

[10]李靈艷,陸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焦慮狀況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144-145.

[11]潘承云.認知行為干預對顱骨缺損修補術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4):2279-2281.

[12]呂占武,陳世玖,黃雪梅,等.心理干預對斷指再植患者急性期情感抑郁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8):114-117.

[13]杜金香,王曉燕.醫學倫理學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35.

篇8

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期間,我們對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加以分析,積極采取疏導措施,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83例患者均經心電圖、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肌酶譜等檢查確診,符合WHO缺血性心臟病診斷標準。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齡42~8O歲,平均年齡58.4歲,病程1h一20年。心絞痛71例,心肌梗塞9例,心力衰竭3例。文化程度:大學23例,中學4O例,小學14例,文盲6例。職業:干部21例,工人33例,農民29例。

1.2方法患者入院后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和艾森克個性問卷評價分析患者的心理特點。

2心理特點

2.1緊張恐懼部分患者進入醫院就會產生不同程度地恐懼,加上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突發的胸痛、胸悶、瀕死感等,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恐懼心理。病情嚴重者需要給予吸氧、輸液、監護等治療措施,常使患者處于緊張狀態。

2.2抑郁焦慮冠心病對患者是一個很強的心理刺激,尤其是再發性心肌梗死、反復心衰發作、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常擔心自己是否會突然死亡,同時因病情反復發作,藥物療效差,病友病情惡化而失去治療信心,產生抑郁、悲觀的情緒。

2.3多疑自卑患者住院后對自己的病情都很關注,尤其是病情重的患者,經常向醫生、護士和家屬了解,同時對他們的回答不十分信任,認為自己病情很重,已經沒有治療的希望,懷疑周圍的人都在隱瞞他的病情,甚至懷疑家屬和醫護人員已經對他放棄治療。

2.4否認心理部分患者不承認、不能接受自己患病或病情加重,對疾病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不能相信,堅信自己身體素質很好,甚至拒絕治療。

2.5盲目樂觀部分患者缺乏對冠心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對自己身患疾病卻滿不在乎,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生活,不加強自身的鍛煉,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3心理護理

3.1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責任護士要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態度和藹,語氣委婉,耐心地傾聽患者的訴說,了解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指導患者合理休息、飲食、運動,介紹病室環境等,讓患者感覺到自己被重視,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心理。

3.2健康教育通過在病室內針對性地講解或者利用多媒體、錄像、板報等形式對患者進行介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發作誘因、治療和預后等知識,讓患者明白冠心病是可以治療的,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預后較好,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擔心、疑慮和不配合治療的心理,樹立治療的信心;同時讓患者明白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負面情緒對疾病的預后影響很大,從而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并落實到行動中,消除其盲目樂觀的心理狀態。

3.3舒緩情緒療法①放松療法:鼓勵患者看喜歡的電影、電視劇、書籍,聽喜歡的相聲、小品、音樂等方法,可以達到怡養心情,放松的目的;尤其是音樂療法,對恢復期患者緩解心絞痛的效果顯著。②疏泄療法:教會患者學會疏泄,當焦慮、憤怒時,找知心的人傾訴、宣泄使心情變得平靜安定,達到心身平衡。③移情療法:指導患者學習或培養情趣,當心情抑郁或焦慮時,可以將患者的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感興趣方面,以抑制原來的心理障礙。

篇9

2.1心肌梗死一旦發生,首先讓病人安靜平臥或坐著休息,不要再走動,更不要慌忙搬動病人。如給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不見效而疼痛未減輕時,應觀察病人脈搏是否規律,若有出冷汗、面色蒼白和煩躁不安加重的情況,應安慰病人使之鎮靜,去枕平臥,并測量血壓。初步處理平穩后再轉送醫院治療。如病人發生心臟突然停跳,可在其胸骨下段用拳頭叩擊,進行胸外擠壓及人工呼吸。

2.2持續吸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應。

2.3心理護理保持病人精神上舒暢愉快,應消除緊張恐懼心情,不要激動。隨著搶救護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急性病人心理護理的重要性。急性病人面臨生命威脅,心理正處于高度應激狀態。此時良好的心理護理,就會緩和其緊張情緒,有助于轉危為安。醫護人員要善于具體分析每個急性病人的心理狀態,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及心理疏導工作。

2.4臥床休息急性期應加強護理,嚴格臥床休息。進食、漱洗、大小便均要給予協助,盡量避免患者增加勞力。以后可按病情逐漸增加活動量。休養環境應安靜、舒適、整潔、室溫合適。

2.5避免肢體血栓形成及便秘對于臥床時間較長的患者應定期做肢體被動活動,避免肢體血栓形成。由于臥床及環境、排便方式的改變,容易引起便秘。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過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臟負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給些輕瀉劑或開塞露通便,便前可給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2.6清淡飲食要吃易消化、產氣少,含適量維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熱量和營養,少食多餐,避免因過飽而加重心臟負擔,忌煙、酒。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壓者應限制鈉鹽的攝入。同時正確記錄出入量。

2.7警惕不典型的發病表現有時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癥狀很不典型,如有的病人可出現反射性牙痛,胃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凡有冠心病病史務必提高警惕。應盡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3心肌梗死的特殊醫學護理措施

3.1心肺復蘇后的護理患者發生呼吸心跳驟停經心肺復蘇后應收入監護病房,給予心電監護,嚴密觀察血壓、心率、心律的變化。及時發現心律失常,及時治療,防止復跳后再停跳。有氣管插管指征者應準備呼吸機,并調試合理通氣模式。注意觀察患者神志,呼吸頻率、深度以及是否存在人機對抗,及時發現問題并協助醫生解決。按時濕化氣道、翻身、拍背、吸痰以預防呼吸道感染。

篇10

隨著現代護理技術和醫學模式的進展,護患雙向心理研究與相互支持的護理學探討,已發展成為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的中心。人得同水平心理護理,使護患關系達到融合性心理效果,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已變為目前護理質量評估的重要指征,臨床性心理護理的局限,職業性應激致部分醫護人員身心健康狀況失衡,導致加強護士技術培訓與心理培訓成為目前最基本的需要。

護士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解除疑虛的工作中,技能性和護理性創造勞動具有其特殊的復雜性。因此,新的整體護理模式對護士的素質特別是護患心理溝通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護理目的和操作的準確表達及實施與病人理解配合的相向知心性心理交換,是減輕患者身心痛苦,提高治療和護理效果的前提保證。

1 護士職業特點素質及心理素質

1.1 護士執業素質全面化的必要性及主要依據。

素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它并不決定人的心理的內容和發展水平,因而在醫生與護士的主、助關系變為共同為病人康復而服務的合作關系的今天,護理素質的提高和缺陷修正顯得極其緊迫和重要,護理以人的基本需要為理論根據,以病人為工作對象,以科學的護理程序為行為指南,其中,護士是醫囑的直接執行者。把單純的技術操作擴展到積極主動,全面系統地了解,注意病人的環境,心理、精神、社會等整體狀況對其恢復的影響轉變觀念,樹立現代護理觀,是護士素質進步的關鍵。

由于缺乏對護理學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的認識,沒有看到護理學科已經形成其自己獨特的專業理論體系和范疇,護理人員因為功能制護理造成偏重與重復、簡單的習慣性技術操作,而知識更新的機會又少,使護理工作的科學規范性,專業性日漸淡漠。受傳統護理觀念的教育和影響,同時我國護士的培養以中專為主,其結果護士人文學科的知識較差,對護理發展狀況的了解和護理自我評價能力明顯薄弱。以護理程序為基礎的整體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具有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崇高職業道德,而且要具備專業技能,心理,社會等全面智能結構,才能使護理問題得到求真務實的解決。

1.2 護理心理的預準備。

在長期的護理實踐中,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護士心理健康狀況決定著心理護理的質量和水平,直接涉及到患者的治愈,鑒于心理護理與技術護理相鋪相成,在整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國內外對心理護理模式進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討,但由于研究手段的雜亂性,主觀性、隨意性,具體實施上顯得空洞而格式化,實際應用多為強直性概念灌輸。

護士是護理的主體,因此也是患者所處人際社會群體中獨立的個體,因此對護士心理護理的要求必須符合其職業特點,包含于工作范圍內,思維、情感、道德、語言等指標表現不可能在實際操作中超越人性而表現“神”職。具有普遍意義的護士職業道德是護士護理專業的行為規范準繩,心理護理則是在此感、態度、言行等有意識地影響和指導病人的感受和認識,達到改變病人不良心理及行為的目的,從而保證防病治病,加速肌體健康等工作的有效完成,對本職工作意義,價值思考職業態度,與職業要求相一致的行為特點,構成了護士—-病人互聯關系中前者的個體和角色人格特質,其中心理外顯得特質是品質的表達。職守與愛心,高度的責任度,情緒調節與自控,人際交往等社會適應性意識,首先應該是建立在人與人互助,互愛的情理之上,最終形成護患間對疾病危害及必須采取措施的共識。護士利用護理專業知識解釋、安慰、說服其護理對象,才能在正常的人類交往(護理行為)活動中,取得心理核心地位和主導,使護理成為雙向心理都能接受并彼此配合的社會行為,讓病人處于一種最佳心理狀態來接受治療和護理。對不同心態病人的有的放矢地護理診斷,護理過程,誘導病人由依賴心理變成積極支持心理,直到取得最好的心理護理效果,這樣護患個體單向性心理就構成了護理的同一和共向,也就是說,護理個體心理離不開心理護理個體,沒有心理護理理素則個體心理只能是某一特定心理的活動。

2個性心理在心理護理中的集合

2.1 個性心理護理應用的質化。

心理護理不是普通的臨床技術性護理,它要求護士在做好了解病人病情及其接受某些檢查和治療的同時,借助問、聽、視、觸、交談有步驟,有目的判斷和分析患者心理活動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性及反映,準確把握病人的求醫動機、希望、行為、個性、智力等特征,決定實現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法,對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護理,是咨詢和治療至關重要的一環,帶有共性的一般心理護理是職業的體現,應用護士個體健康心理對病人進行個別深入心理剖析的方法才是心理護理的本質。排除倫理學范疇及“翻身叩背,輸液打針”的簡單技能活動,形成自覺行動的技巧運用才是個性護理的體現。

個性心理護理不是附合,也不是技術操作的強迫接受,它要求護士表現出自己的氣質類型,文化涵養,性格特點和一定水平的個人精神境界,正確實施護理法則,使護理對象與自己的理解相統一。僅限于單一的情感性,藝術性、積極性、嚴肅性,風趣幽默,寓意貼切的表現力和表象力,即不現實也不可能。以病人為中心,探求其目的,制定心理護理的方式方法,注重角色人格特質的訓練與引導,完成護患雙向對病癥治愈的高自信度,其中的護士職業人格特質和職業動機,是成功與否個性心理最明確的表達。

2.2 建立科學的病人心理評估關系。

自80年代以來,對護士心理素質和心理護理研究的文獻已逾上百篇,但是,由于缺乏對被護理對象心理背景和期望的系統分析,這些討論變成了對護士單向的職業 要求,使心理護理不僅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內容也大都成為了對護理職業心理特征的描述。新的護理模式要求在執行醫囑的同時,從病人疾病,心理生活,社會等幾個方面整體出發,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診斷和過程。這說明心理護理動態的了解及評估成為心理護理的第一要素和必要條件。

諸多病人所患病癥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類疾病,因為其年齡、性別、性格、文化素質、工作地位、家庭等個體差異,對疾病的言行表現,認識程度以及因此而帶來的對疾病診斷、治療、護理的影響各個不相同,即疾病的內在規律存在的共性問題是通過個性差異體現出現的。借助問卷,交談,解釋并通過技術性護理操作等手段,準確觀察的思維變化,情緒波動,根據發現總結病人對其自身病患的感覺,認為等心理活動,在求醫需要,情緒征兆,憂慮負擔及醫療檢查,用藥情況,家庭影響等個體特征方面,尋求診個體個性的特異性和規律性,評估病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嚴重程度以及對其施行護理的正負觀點,建立起病人就診的綜合檔案,逐個疾病,特定個體選用實施具體有效的護理方法,使心理護理形成病人、護士、醫生參加的共融體系。

2.3 心理溝通在心理護理中的地位和影響。

心理溝通是護患之間的觀點、意見、思考、情感等信息的交換,傳遞過程,并以此取得相互間良好的了解,理解、信任的人際關系。整體護理模式不是簡單地滿足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會、家庭等擁有復雜層面的綜合體,對其采用科學的護理心理和護理程序,缺乏溝通的基本意識,在進行護理操作時沒有必要的心理認識交流,甚至表現出消極,厭煩的個體情緒,僅僅是功能制護理的職業工作方式,都可能增加病人的陌生和緊張感,無形中的隔閡只能造成心理護理障礙而導致護理結果表現化。

主動,親切的言語交談是病人就醫過程獲得安全被信任感較為重要的一步。科室位置,疾病分科,入院介紹,表格填寫等咨詢活動首先影響病人對環境舒適與否的心理感覺,對不同病人檢查化驗注意事項,藥品使用方法,療效及家庭護理等內容運用掌握的專業知識輔助指導,是護患溝通的前期準備,對病人及其家屬不安、擔心、顧慮甚至宣泄的某些迫切心理愿望,進行耐心、冷靜的心理疏導,誘使其轉化為傾訴,是患者盡快取得心理溝通的條件保證,同時,嫻熟、高超的專業護理技術也是消除溝通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培養和建立護患心理支持關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心理護理中的心理溝通更新了工作方法,加大了注重實效的力度,病人滿意度顯著上升,護理質量得到提高,推動了護理學科的進步和發展。

3 心理護理的量化研究

3.1 護理質量指標的內容和權重。

實證評價在心理護理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關于對護理指標的看法不盡相同,科學地制定指標內容,設計質量保證的護理程序,有助于我們客觀評估心理護理的有效性。

心理護理被認為是護理領域中最艱苦和復雜的創造性勞動,具有將生理需要升為精神得歷史意義,它標志著護理以單純的職業操作轉化成為職業思考。由于系統論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在護理領域的具體表現,實效結果的衡量就成了工作方法及程序正確與否的最終表達。分析質量管理現狀和整體護理發展趨勢,病人滿意度和基礎護理到位率呈強權值,心理護理的指標內容,應從護理職業范圍出發,制定標準護理計劃和教育計劃,即護理服務態度,工作耐心熱情,語言文明程度,即使解決問題及巡視,技術操作和專業知識深度的滿意情況,病人對疾病、藥物、飲食、休息與鍛煉的認識,只有同時得到這些因素的協調支持,堅持現場落實和反饋控制的原則,并實施得分量化統計,才能體現出護理的效價和質量控制實值。

3.2 形體語言的主導地位。

職業性語言交流,技術操作時護理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也是護理中進行溝通的正常手段,但由于存在語言不懂而解釋卻耗時較長,護士技能操作被視為理所應當的本質工作等認識障礙,由此產生的心境,情緒對護患關系的影響直接涉及到護理質量,所以有人認為形體語言處了能“輔助”有聲語言的作用外,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表現力比語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重要性甚至超過語言性溝通。

語言信息交通是間斷的,而非語言形體交流的信息是不間斷的,形體“語言”傳遞信息是許多感覺器的綜合信息。從病人就診到離開,除語言外,護士在工作中的儀表、態度、舉止、技能水平始終直觀連續的影響著患者的心理狀態,莊重、沉穩、自然、果斷給人視覺、觸覺上的同情、親切和友善的安全感,增加病人與護士之間相互信任的程度,反之,冷漠、馬虎的隨意性等不良刺激,則使病人產生氣憤、懊惱、恐懼而加重其病人心理負擔。此外,形體語言信息因為受距離的限制,護患交往的雙向是在近距離內感覺器官能互通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使得護士行為反映的是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各項護理操作而并非空虛的說教宣傳,目光、表情、主動攙扶、安排治療等等動作---空間效應,無形中增強了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減輕了心理壓抑,可以認為正確的形體語言是病人獲得信賴并配合護理的第一感性的心理要求指征。

篇11

患病后,由于角色、環境改變都會產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應。護士在與病人交往過程中。通過良好的言語,表情態度和行為,去影響病人的感受認識,改變其心理。

1 人一旦患病易于產生如下各種心理活動

1.1抑郁: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心情,它主要是由現實喪失或預期喪失引起的。因為疾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多數病人都會產生抑郁情緒。不過,表現方式是多樣的。如,有的故作姿態、極力掩飾;少言寡語,對任何事物都不感;還有的自暴自棄,放棄治療,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

1.2焦慮:病人患病避免不了焦慮情緒。焦慮乃是一個人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和憂郁。這種威脅主要分兩大類:一是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一是個性受到威脅。對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脅往往是統一的,而且會一直持續下去。

1.3 懷疑:病人的懷疑大都是一種自我消極暗示,由于缺乏根據,常影響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患病后常變的異常敏感,聽到別人低聲細語,就以為是在說自己的病情嚴重。對別人的相勸半信半疑,疑慮重重,擔心誤診。有的憑自己一知半解的醫學和藥理知識,推斷藥物、預后。害怕藥物的副作用。

1.4孤獨感:病人住院后,離開了家庭、單位,周圍接觸的都是陌生人。醫生只在每天查房時說幾句話,護士定時打針送藥,交談機會少。很易產生孤獨感。因此,在他們住進病室的第一天時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們希望盡快熟悉環境,結識病友,還希望親友的陪伴。長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無聊,乏味,希望病友間多交談,希望有適當的娛樂活動以活躍病房生活。

1.5被動依賴:病人進入角色后,大都產生一種被動依賴的心理。這是因為,一個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會受到家人和周圍同志的關心照顧,同時,通過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變得不象以往那樣生氣勃勃,變得被動、順從、依賴,變得情感脆弱甚至帶點幼稚的色彩。這時他們的愛和歸屬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親友的探望,關心,否則就會感到孤獨、自憐。

1.6否認:在臨床上還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懷疑或否認自己患病。尤其是對腫瘤等預后不良的疾病更為常見。如,有的患者明知自己患有癌癥,卻失口否認,當她看到病歷診斷時,還說醫生寫錯了。有的醫護人員對這種現象感到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正是某些病人應付危害情境的一種自我防衛方式。研究證明,一定程度的否認,對緩解心理應激是可取的。當難以承受的惡劣病情襲來時,自我否認可以避免過分的焦慮與恐懼。

1.7同情相憐:人都有同情心、憐憫心。有位心理學家以女大學生做被試,進行了一次實驗,發現人越在危難之時,具有共同命運的人親和力越強。這一實驗結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驗證。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互相認識和互相理解,無話不談。他們關心病友的病情變化,樂于向醫務人員介紹病友的痛苦癥狀,并樂于幫助病友克服困難。

1.8僥幸:病人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僥幸心理。如,疾病初期不少人遲遲不愿進入病人角色,總希望醫生的診斷是錯誤的。

2心理護理的目的

人在患病后,由于角色、環境改變都會產生心理需求和反應。護士與病人交往過程中。通過良好的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去影響病人,改變其心理狀態和行為。具體說來是:

2.1解除病人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的情緒。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協調病人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和生活環境。

2.3幫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醫、護患關系,患者之間的關系,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通過心理護理,護士要盡可能為病人創造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身狀態。

3 病人的心理需要

3.1軀體需要 :是指生理病理的需要。如休息與睡眠、飲食、排泄、活動、安全等的需求。

3.2感情的需要:由于陌生環境,接觸新異的檢查與治療,與親友分離所致,需要親人探視與關懷,醫護人員同情與關心。

3.3受尊重的需要: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視自己。

3.4被接納與社交的需要、適當的活動及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迅速消除陌生感。

3.5精神上的需要:有事業心的人,希望繼續發揮個人才能,實現事業上的成就。

3.6提供信息的需要:了解疾病的知識,自己疾病診斷、治療方法及作用。手術效果,主管醫生、護士水平、預后等。

4心理護理程序

即按照護理程序對病人的心理反應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的護理,是綜合的、動態的具有決策及反饋功能的過程。綜合即指要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處理病人的心理反應;動態是指心理護理應根據病人的心理反應發展過程中不同的變化進行護理;決策是指根據病人的心理反應作出心理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反饋是指采取措施以后的結果可以反過來產生影響;根據問題地變化進一步制定決策。心理護理按照護理程序作為護理實踐中的工作方法,能夠保證病人得到完整的、連貫的、具有專人負責的管理。護理程序的具體步驟如下:

4.1 估計:即收集主、客觀資料、整理分析資料和列出心理護理診斷。

4.2 計劃:在列出心理護理診斷或護理問題后,制定心理護理目標;根據目標作出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的決策。即心理護理計劃。

4.3執行:即將心理護理計劃的具體措施付諸實施。

4.4評價:即檢驗預期效果是否達到,列出執行措施后出現的反應;再將反應與原來制定的護理目標比較、以觀察是否達到要求;在評價的基礎上對心理反應重新估計。

通過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準確掌握病情和有關護理問題及心理反應,在交談中使病人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交談時要注意具有合適的環境、時間地點;和諧的氣氛,使病人感到親切,愿意訴說自己的痛苦和困難;護士要注意儀表,并以和藹、誠懇的態度,同情、關懷的心情,心平氣和地進行交談。注意談話技巧,首先自我介紹,說明交談的目的,讓病人自己敘述、護士主要是傾聽以估計病人的反應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了使病人能暢所欲言,在交談中可給以鼓勵,希望他繼續敘述,同時觀察病人的非語言行為。在交談中注意對病人尊重。對沉默寡言者應多啟發,對興奮多言者不能厭煩要善于引導。

在交談中注意觀察病人的外觀、反應情況,病人的警覺狀態,并連續觀察,有意識地發現是否存在否定診斷的跡象。以及執行護理措施后的效果等。

篇12

需要進行心理護理和心理干預的8例地震傷患者,年齡16~87歲,2例干部,大專文化,經濟條件好,2例學生,4例老年患者均伴有各種老年病,其中1例患者無陪護。8例地震傷患者來時均有不同程度抑郁、煩躁、情緒波動等心理問題。

2 心理護理的原則[1]

2.1 控制刺激的原則 把各種刺激控制在患者當時能承受的范圍內,是對患者不穩定情緒和不佳心態的一種保護,因此給患者創造一個相對安靜和適宜的休養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2.2 堅持疏導的原則 所謂疏導,就是疏通和引導,讓患者實事求是的認識和分析當前面臨的困難,幫助患者選擇理性的態度和方式面對目前發生的問題,因人施教,以理服人,以誠待人,以情動人。

2.3 允許患者宣泄的原則 我們要患者說,有多少說多少,說錯了也不要緊,就是說過火的話,也要讓他們說完心里話,發完怨言,減輕心理負擔,獲得心理平衡。

2.4 解決問題的原則 是根據病人因時、因事、因地制宜,幫助他們利用自己及其可利用的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來改善他們的應對水平。

3 心理干預和心理護理

3.1 入院介紹 病人入院時護士應主動熱情接待,詳細介紹住院環境和制度,態度要真切,語言要溫柔,以取得病人信任,從而消除其陌生感、不安全感。

3.2 護患溝通 利用治療和非治療期間與病人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向病人解釋各項檢查治療目的、意義及藥物的不良反應,并向病人反饋檢查結果,配合治療。

3.3 緊急救護時的心理護理

3.3.1 進行評估 對所有病人進行評估,內容包括恐懼、悲傷度、自我護理的理解內容,采用問答觀察病人行為與情感,收集第一手資料。

3.3.2 進行干預 指導病人如何宣泄情緒,如何靜心休息,如何面對困難,并通知家人、親友、有關部門領導,給予精神物質支持,傳媒的關心和采訪也會帶給他們很好的宣泄。

3.4 治療過程中的心理護理

3.4.1 采取自我暗示放松法 例如:讓患者感到舒適就怎樣的臥位。

3.4.2 支持與安慰 護士是患者的貼心人,也是最信任的人,我們要態度誠懇地幫助患者,交談中要著重如何對待突發事件的經歷和目前要幫他們解決的問題。

3.4.3 集體討論 讓癥狀、年齡和性質相同的傷病員集中在同一病室,讓他們隨意交流、進行溝通,互相安慰,互相幫助,互相鼓勵。

3.5 恢復期的護理 恢復期病人情緒逐漸穩定,應適時進行疾病的康復指導。對康復者出院的狀況隨訪,并告訴隨訪中的患者,責任護士的聯系方式及在崗時間,這樣讓患者對你和自己都有一種信心和滿意,從而減輕心理壓力。

4 體會

篇13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異位妊娠行手術治療患者201例,進行術前心理狀態的評估。

方法:采用溝通交流方式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況、婚姻狀況、經濟情況、心理狀態、對疾病的認知和對護理的需求等。

結果

心理狀態評估結果:201例患者中焦慮情緒者占90%,不同程度的憂郁者占93%,恐懼者占60%,患者對心理護理需求占93.5%,多數患者認為護士的有效心理支持非常必要。

討論

調查顯示,201例宮外孕患者術前基本都有焦慮情緒,抑郁者占93%,已婚未育組及未婚未育組所占比率較高,這與未育者擔心手術會影響以后生育有關。特別是未婚宮外孕患者,由于年齡小、閱歷少,害怕被男朋友拋棄等都是引起焦慮、抑郁的主要因素。

心理護理:針對不同患者做好個性化心理護理:人體對外界刺激強度、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以及個人應付能力的評估,都受到個性的影響[1],因而我們針對患者的社會角色、性格、文化素質等特點進行術前心理護理。對病史提供不確切的患者應使其消除害羞、恐懼心理,啟發其提供真實病史,如婚史、史、停經史等,以便為診斷提供準確依據。對病情危急出現失血性休克患者,應迅速配合醫師進行各項搶救處理,做好術前準備,并同時安慰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

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調查中有70%的患者對本病缺乏了解,入院后也因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患者或家屬對手術猶豫不決而延誤治療時機。因此在手術前,應及時了解患者心理動態及其對手術的各種顧慮,有針對性地做好相關健康教育,對患者的提問詳細解釋,注意語言的表達,內容盡量通俗易懂,使患者易于理解,必要時可把手術的方式、過程、時間等告知患者,使其在思想上有一個充分的準備過程,以最佳心態接受手術。

實行人性化護理,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異位妊娠是婦產科的常見疾病,近年來,與生殖器感染一樣呈逐步上升趨勢[2],嚴重威脅婦女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女性因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成為社會群體中的弱勢人群,因此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在調查中有93.5%的患者對術前心理護理有需求,所以在護理時要考慮患者所面臨的心理挫折及理解患者出現的不良心理反應,盡量滿足其心理需求,保持自尊,協助其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從而增強護患間的信任。在婦科檢查、穿刺等治療時,要注意遮擋患者,操作輕柔,耐心地告知病情,體現人文關懷。對未婚先孕患者,要尊重她們的隱私,做到對她們不歧視、不冷淡,給予同情與關注,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了解家屬的想法,對待個別有反常心態的家屬要做好溝通,以獲得更多的支持。另外還可通過讓正在康復或已康復的病友現身說法,增強患者對手術及手術醫生的信任,在病房內營造一種積極的氛圍,讓患者以最佳心態接受手術。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华县| 丰都县| 仁怀市| 阿拉善左旗| 盐山县| 泰来县| 台州市| 丰顺县| 河北区| 云梦县| 安国市| 象州县| 永川市| 新龙县| 博乐市| 前郭尔| 广丰县| 泗水县| 宝坻区| 萝北县| 元谋县| 华坪县| 扶绥县| 峨眉山市| 甘肃省| 陇南市| 新民市| 北流市| 肥城市| 景泰县| 无棣县| 盘锦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东乌珠穆沁旗| 宜章县| 清水县| 仁寿县| 宝清县| 莲花县| 邮箱|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