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傳統民俗文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傳統民俗文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傳統民俗文化論文

篇1

中國經濟90年代后的突飛猛進,使世界各大動畫廠商意識到,這是個無比廣大的動畫市場,因此,迪斯尼率先利用中國化的美國動畫片,打開中國市場。迪尼斯的電影素材來源于各種文化,如阿拉伯的《阿拉丁神燈》,丹麥的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些影片都大獲成功。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深入。

三、國外動畫對中國民俗文化的研究與借鑒

國外動畫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借鑒,最成功最典型的非《功夫熊貓》莫屬。首先,片名,功夫+熊貓,都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產物。在片中,中國文化的痕跡無處不在。面館掛著燈籠,屋檐下的畫著倒福字的燈籠。過節的時候,舞龍、舞獅、煙花、鞭炮、轎子。神龍殿借鑒了故宮的設計,圖騰柱,房頂上的雕龍是中國龍,牌樓,都是很典型的中國文化的外在表現。除了外在表現,還有很多內在元素也充分體現。面條和包子,中國傳統音樂,李小龍,中國俗語和哲理,中國的針灸,書法?!豆Ψ蛐茇垺氛Э瓷踔習X得是中國人自己拍的,可見制作團隊對中國文化研究得極為透徹與細心。除了功夫熊貓,還有很多國外動畫都大量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比之下,中國自己的動畫卻一門心思模仿國外,缺乏對各國文化,包括本國文化的耐心細致的研究。丟失了當年的優良傳統。

篇2

201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對教材提出了建議,強調教材的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注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前言中關注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加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續,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睆娬{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建議的第二條也指出:“教科書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課程標準都強調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不僅包括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課外學習資源,正所謂“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边@里就直接強調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如此還強調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如: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各地都蘊含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資源……積極開發潛在資源……”這其中也包括對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其實早在2005年由等部發出的《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中就強調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之中,提出要在課程設計和教材中,進一步充實介紹傳統節日的內容,加強民俗文化知識的普及。新課標頒布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編排都有了很大變化,旨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養。

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比重的增加

伴隨著人們對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課改對民俗文化的重視,滲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學語文教材相應而出。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目前已經有數篇學位論文對了“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這一課題進行過研究。如西南師范大學覃宗毅的《中學語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廣西師范大學馮汝林的《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李菲的《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山東師范大學袁芳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過對這些論文的研究、對比,發現這些論文幾乎都對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了梳理。他們多以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中對民俗文化的分類為依據,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四個方面對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分類、統計、羅列,有的還對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課文篇目比例進行了分析。

從他們的統計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確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師范大學譚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于2001年審查通過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為藍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為藍本進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學語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教材中與民俗有關的文章所占比例較大,初中二冊、三冊、六冊,高中一冊、二冊、四冊、六冊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冊所占比例高達3/4。由此說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據的?!?/p>

山東師范大學2004級袁芳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據粗略估計,在現行的山東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選修),與民俗有關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冊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課文全篇都在講民俗文化,而絕大多數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識。”以上都說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有《社戲》(第十六課)、《安塞腰鼓》(第十七課)等這樣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風情的選文。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開設了民俗文化專欄,所選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描述街頭商販吆喝的,展現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所選課文有《云南歌會》(第十六課)、《端午的鴨蛋》(第十七課)、《吆喝》(第十八課)、《春酒》(第十九課)、《俗世奇人》(第二十課)。不僅如此,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的主題就是“到民間采風去”。

開設有“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探源”等五個專題讓學生關注平常習焉不察的民風民情,探尋日常生活背后的“學問”。在新一輪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教材建設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尤其是語文選修教材,更是琳瑯滿目,為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就拿現行人教版教材來說,高中語文選入五本必修教材,十五本選修教材。為了傳承我國的民俗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教材選入了一本專門介紹《中國民俗文化》的選修教材,在介紹這本教材的概況時有這么一句話:《中國民俗文化》是高中語文科目、人教課標版的選修教材,立足于培養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素養。在這本教材中,編者把民俗文化分為物質民俗和非物質民俗兩個部分。教材從學習語文出發,從浩如煙海的民俗文化現象中選取年節風俗、衣食住行、百工百業、紅白喜事、社交禮儀、信仰禁忌和神話歌謠七個專題來探究民俗文化。這是一本完全意義上的民俗文化教材。同時民俗文化在必修課中也零散的存在著,如魯迅的《祝?!?,講的是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的一種迷信習俗。

沈從文的《邊城》,講的是湘西淳樸的風俗人情。新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涉及到的則是封建社會的婚姻習俗,家族習俗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梳理與探究”部分第二個專題“古代文化常識”中,專門列有“四、禮儀制度”;第三個專題“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中,專門列有“二、年節風俗”。這些都強調了對民俗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為民俗文化的學習提供了條件。

中、高考的親睞

篇3

一、國內的研究狀況綜述

(一)文獻典籍中的記載

民俗文化市場化是經濟進步和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故國內早期專門研究民俗文化市場化的著作幾乎沒有,但關注商品市場與民俗文化之間關系的觀念中國早已有之。從歷史典籍記載進程來看,《莊子·逍遙游》記載:“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用“章甫”(帽子)這個商品因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在市場上無法流通的事例,記載民俗與商業貿易之間的關系。司馬遷在《史記》中專辟“貨殖列傳”專欄,以區域性民俗特點作為該傳的基本框架。把各地物產概括為山東、山西、江南和江北四區,然后結合各地的民俗來闡述當時的商業活動規律,認為古代風土人情對區域貿易的影響很大。潘雄先生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如果經濟民俗學或民俗經濟學能正式成為一門應用科學的話,那么這一學科的先驅者應該是中國的司馬遷。此后的《風俗通義》、《荊楚歲時記》等文獻也對一些民俗文化事象展開論述,但未見將民俗文化與市場相結合進行敘述的內容。

(二)經濟學角度的研究

目前,關于民俗文化市場化有系統研究的成果甚少,從可以查閱到的資料來看,專著類的成果有:何學威所著的《經濟民俗學》,圍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展開,闡釋經濟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首次提出了民俗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從經濟開發角度系統地研究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掛鉤。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實質為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相輔相成,作者提出以經濟騰飛帶動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以傳統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促進經濟繁榮的觀點。該著對民俗文化在經濟的沖擊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沒有做深人地探討與分析。論文類的成果,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潘雄的《民俗研究在商業貿易中的重要性)(載于張紫晨選編《民俗調查與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文。該文作者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追述了中國民俗與貿易之間關系研究的最早典籍記載,見于《莊子》與《史記》,同時與馬林諾斯基的“庫拉”制度研究作對比分析,以實例論證的方式,闡釋了民俗在商業貿易中的巨大作用:作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商人來說,只有翔實具體地了解民俗事象,才能在商品交易中獲利與成功。該文只是著重論述民俗在商業化中的重要作用,對市場化給民俗事象帶來的影響沒有涉及。

(三)人類學角度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旅游經濟正式納人國民經濟計劃,作為旅游資源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民俗文化資源隨著旅游文化的發展,漸漸走向產業化道路。目前,真正對民俗文化市場化進行的研究,也著重從民俗旅游和產業化角度進行研究與分析。

從民俗旅游角度對文化資源開發進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較多。王德剛的《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基于實踐的民俗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探討》(載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通過對民俗旅游發展經驗研究,總結出了民俗旅游開發的六種模式:品牌經營模式、社區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節慶活動模式。同喜琴的《論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與防治)(載于《貴州民族研究》,X006,_年第1期),闡述了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由于過于關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導致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喪失;偽民俗大量涌現,破壞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

和諧性等方面。李彬,包磊的《旅游商品化對民俗旅游本真性影響研究》(載于《商場現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文,著力探討民俗旅游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內涵,并力圖尋求二者之間的內在張力,提出解決的建議,以獲得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徐贛麗的《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傾向及其影響》(載于《民俗研究》2006第3期),李正歡,黃遠水的《解讀民俗旅游本真性與商品化的內在張力》(載于《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年第11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載于《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一系列文章,對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作了探討與研究。

從產業開發角度進行研究的,主要有何學威的《民俗文化產業與振興民族經濟》,(載于《中南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第6卷第2期),把民俗文化當作一種隱藏在人民生活與思想中的象征符號,研究民俗文化產業在振興民族經濟中的作用及可行性。姜繼為,呂桂蘭的《試論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的相互融合》(載于《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主要論述了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與市場經濟的生長點的問題。此外,張來芳的《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構想》(《江西社會科學》,200()年第5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論文都相應分析了民俗文化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可實踐性。

(二)國外的研究狀況綜述

國外旅游產業發展較早,對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研究的論著也較多,美國旅游人類學家格林伍德(Greenwood. 1977)就對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他認為,文化旅游的開展必然帶來文化的商品化,但若是把文化完完全全按照商品來進行包裝,就會帶來極大的消極意義,因為這實際上“剝奪了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剝奪了構成文化的方方面面。商品化使文化失去真實性,使民俗生活置于舞臺化和戲劇化之中,故格林伍德反對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將民俗事項商品化,提倡對文化的市場持一種理性的態度。但是,也有學者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待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以色列著名的旅游人類學家埃里克·科恩(Erik Cohen)就認為,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使其真實性喪失的說法是不貼切和荒謬的。一種新的商品化了的民族文化,可以隨時被接受為是真實的,哪怕僅僅只是市場化了的真實,同時這種商品還會得益于悠久的民族文化所賦予的深厚內涵,成為更具吸引力和市場的商品。由于有了商品經濟效益帶來的資金支撐,又反過來使文化產品的生產更加完善和進步,進而促進民俗文化的推廣和發展。

篇4

一、利用傳統民俗文化,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1.經典詩文背后氤氳著傳統民俗文化的氣息

通過閱讀《江南》,可以了解江南水鄉人們親水采蓮民俗風情,通過理解《敕勒歌》,可以明白塞北草原游牧民族騎馬縱歌的生活習慣。我們語文教材所選的詩、詞等古代作品中,不僅積淀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也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在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認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

2.名家文本里面薈萃著傳統民俗文化的精神

“語文的文本價值與學生獨特體驗的完美結合。”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已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鴨蛋、精神層面的鴨蛋,它更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它承載著作者自我的精神,更承載著一個民族應有的精神。只有用文化視野和生命的歷程去解讀它,人才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一刻,學生的情感在民俗的熏陶中得以升華。端午的鴨蛋,就是一卷精神的膠片,上面承載著作者對童心的復蘇、故鄉的緬懷和對民俗風情的追念。

3.山光水色中間流連著傳統民俗文化的影子

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山偉岸、水奔騰,草木有情,蜂蝶有意。利用好這些蘊含在文字、景色背后的人類幾千年來賦予“物”的特殊含義,可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樹立良好的道德修養。

4.故事傳說背后掩藏著民俗文化的精髓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更多經典的、優秀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進入到小學語文教材。這些不僅是小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且往往蘊藏在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了解悠久燦爛的華夏文化。

二、利用傳統民俗文化,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教授曾說:如何對待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一個關系民族的命運與走向的問題。當前,外來文化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多,在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等“洋節”的不斷沖擊下,傳統民俗文化在學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作為語文教師應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

1.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慶祝活動

比如舉行一些“元宵節——我和花燈有個約會”;“清明——追尋英烈的足跡”、“端午——走進屈原的世界”等活動,對于發掘和弘揚民俗文化,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搜集身邊的民俗風情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這正是說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風情。如參觀名勝,收集對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誦讀欣賞”中介紹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對聯,教師可以在講授了文本中對聯知識之后,要求學生收集體現家鄉文化特色的對聯。這樣,學生既能鞏固文本知識,又加深了對家鄉民俗文化的了解。家鄉的西楚霸王項羽故里,泗水古國遺址、嶂山森林公園等名勝古跡,均有反映家鄉歷史、展現家鄉文化的對聯。

3.開發鄉土資源

在用好文本資源的基礎上,教師應努力開發與語文教學有關的鄉土資源作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課堂帶入大社會,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家鄉,親近家鄉,培養深厚的鄉土情結。開發鄉土資源,當以活動為載體。在明確活動目的、細化活動要求的基礎上,教師要放手由學生具體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敝袊且粋€世界文明古國,民俗文化資源博大精深,是我們語文教學當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弘揚民俗文化是時代的強烈呼喚,也是語文教學的迫切需要。為此,我們應該堅記魯迅先生所說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文化教育,努力將民俗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讓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進生活,走進語文世界,走進語文課堂,讓每位學生都擁有一個開滿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園。

篇5

主題公園始于1955年,誕生在美國。在我國經歷了“人造微縮景觀”、“人造景觀”、“人工景觀’、“主題公園”等階段。國內主題公園誕生伊始,對于它的定義,學術界、輿論界就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興趣。一直試圖給出準確、統一的定義:保繼剛認為主題公園是一種人造旅游資源,它著重于特別的構想,圍繞著一個或幾個主題創造~系列有特別的環境和氣氛的項目吸引旅游者;魏小安等則認為主題公園就是以特有的文化內容為主題,以現代科技和文化手段為表現,以市場創新為導向的現代人工景區;董觀志把主題公園稱為旅游主體公園rI01urismPark),他認為旅游主題公園是為了滿足旅游者多樣化休閑娛樂需求和選擇而建造的一種具有創意性游園線索和策劃性活動方式的現代旅游目的地形態。

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作為主題公園的一個分支,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但從眾多學者對主題公園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可以用以下文字概括: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是以民俗文化為主題,具有多種吸引物(包括餐飲、購物等服務設施)、開展多種有吸引力的活動而為旅游者的消遣、娛樂而設計和經營的場所。

1.研究目的及意義

旅游規劃的任務不僅僅在于發現、認識區域的特色,而且要在開發實踐中將其突出出來,形成鮮明的風格,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有著強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面對國內競爭日益激烈的民俗旅游市場.眾多旅游景區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旅游景區開發實踐中,設置哪些旅游項目、規劃什么旅游產品、如何將景區無序的空間通過旅游項目安排變成有序的空間、怎樣進行游客游覽線路的安排,這些問題都和景區的規劃主題息息相關。

在對景區進行規劃設計時。鮮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題是成功開發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基礎和重中之重。因為主題策劃是成功策劃的靈魂,只有將產品概念進一步提煉、升華成為形象化、情節化、甚至戲劇化的主題,才能對消費者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主題策劃方法

2.1主題選擇原則

2.1.1與時俱進: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應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旅游需求,選擇那些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主題。并在主題選擇上應有較大的擴展余地,使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具有較大的彈性,能延展開發相關聯的旅游產品。

2.1.2注重地方文脈:任何一個成功的旅游規劃,都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以本土山川靈氣和地方歷史文化為根基,才能找到正確的旅游規劃指導思想,山川靈氣與人文歷史文化精髓的結合體是主題思想確立的根本。

2.1.3差異性:主題應具有鮮明的個性魅力,在能夠滿足現代旅游的時尚需求的基礎上,還要與周圍相類似的旅游景區形成區別,差異性競爭.滿足游客和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1.4符合市場需求:旅游主題應具有個性、創意,并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反映旅游者的態度、愛好和動機,能貼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興趣取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體現“人文關懷”原則。

2.2構建主題框架

董觀志探討了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的框架,時問、空間和文明是主題選擇的基本軸線,三個軸線有機組合構成了旅游主題公園的主題選擇框架。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策略:

2.2.1沿單一軸線方向的選擇策略:

2.2.2沿兩個軸線構成的平面型選擇策略:

2.2.3沿三個軸線構成的立體型選擇策略。

根據董觀志的旅游主題三軸線(時間、空間、文明1選擇框架,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的三框架為時間、空間和文化。時間軸是由紀年決定的過去、現在,可包括古代、近代和現代,期限為中期。在時間軸上選擇主題時,應通過特定的時間隧道縮短與旅游者認知的距離,形成旅游者容易辯識的民俗文化特質和旅游主題公園線索;空間軸應是現實可及的、大中系統的真實空間。在空間軸線上選擇主題時,要處理好空間尺度和旅游者的相互關系.應通過特定的空間轉換縮小與旅游者認知間的距離,形成旅游者容易辯識的空間特質旅游線索;文明軸也即文化軸,在該軸上,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主題定位座標只有傳統文化(具體為民俗文化)主題選擇應遵循文化差異原則進行,形成旅游者容易辯識的文化特質和旅游線索。

2.3主題的甄選

2-3.1靜態類民俗旅游:指以民俗物品的觀覽、品嘗、選購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飾、民間食品、民間工藝品等.它借助靜態的民俗物品展現一時一地的民間風俗。靜態類民俗旅游的最典型代表即是當今各地的民俗博物館,以陳列展覽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標志性器物為主,呈獻給游客的是靜態的民俗畫面。

2.3.2動態類民俗旅游:即以活動的安排為主,游客通過參與或半參與進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圍的主題公園內,并從中得到愉悅和陶冶。

2-3-3精神類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轉化為旅游產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動。

2-3.4語言類民俗旅游:指對聲音、語言而傳承的民俗內容加以開發和應用.包括戲曲、山歌、曲藝、方言等。如廣西的三月三歌會。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選擇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上幾類,但隨著游客旅游需求的迅猛增長以及整體旅游開發的實際需要,單純的選擇某一類主題已遠遠跟不上當今的旅游發展趨勢.這就要求在開發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時,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注重主題的多樣化。例如韓國民俗村,在建成早期僅是一個純觀光型的戶外民俗博物館,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改革之后,融人了動態類的民俗旅游產品如手工制作、傳統體育活動等;精神類的民俗旅游產品如祭祀活動等;語言類民俗旅游產品如傳統歌舞表演等,最終成為一個年游客量達到18O萬人次的國際著名民俗旅游景區。

3.主題策劃模式

篇6

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生活壓力的增大,人們開始厭煩喧囂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閑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鄉村空氣和恬靜特異的民族風情,這種對大自然和原始生態的回歸動力,驅使著廣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尋求內心的渴望和滿足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渴求,這體現了游客的休閑需求,也說明當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這種呼之欲出情況下逐漸呈現在廣大民眾視線之內。正是基于此,我國的民俗文化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近年來我國民俗旅游的開發及其發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如何合理科學可持續地發展民俗旅游,在旅游發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發揚光大,避免庸俗化、導致畸形發展,使其走上持續健康發展道路成為當前一個值的研究的熱點。

2民俗旅游文化的內涵

2,1民俗文化的內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歷史作用下形成的積久成習的文化傳統。其內涵包括飲食、服飾、家居等物質民俗;組織制度、人生禮俗等社會民俗;民間信仰、巫術禁忌、娛樂游藝、民間工藝等精神民俗;神話、傳說、故事、民謠、諺語等語言民俗。這種民族的,時代的文化既有物質的標識,制度的規范,又有具體社會行為,風尚習俗的鮮活體現。由此可見優良的民俗文化是對傳統民俗事物和現象的梳理和檢驗后形成的。其表現形式多樣,如今年開始實行的法定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括躍的旅游資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購、娛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對異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發民眾的奇心,娛樂性、參與性也很強,對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為能親身體驗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香格里拉,云南西雙版納、云南大理麗江滬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風情村及少數民族習俗才聞名于世,吸引了廣大國內外游客。

2.2民俗旅游的內涵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賞的對象為人文景觀,而非自然景觀,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建筑風格、民間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貴資源與欣賞對象。溫錦英定義: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來開展的旅游項目,它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俗事項和民俗活動為旅游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異域或異族獨具個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設施為條件,離開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個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區域),進行民俗文化消費的一個動態過程的復合體,是人類文明進步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旅游的主要類型包括與山水風光相結合的民俗風情旅游、與民居及其他建筑結合的民俗風情旅游,與飲食結合的民俗風情旅游、與禮儀結合的民俗風情游、與喜慶結合的民俗風情旅游、與大型民族風情園景為產品的民俗風情游等六大種類。圍繞以上不同類型,民俗旅游可以通過再現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的古老文、傳統習俗,滿足現代社會人們求新、求異、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簡單地說,民俗旅游就是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為載體開展的旅游活動。

作為以民俗文化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關注的是精神層次的消費,這和觀光型景區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對旅游目的地來說,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種極其有價值的旅游資源,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從而擴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場需求,增加了經濟收人,提高了社會收益。

3我國旅游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我國旅游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這些年來,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極為迅速,已經成為旅游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多地區都紛紛投資興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專業村、農業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題公園等,承辦民俗旅游節日,舉辦大型民俗旅游活動。

如山西民居以及喬家民俗博物館,贛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云南大理麗江瀘沽湖、山東日照的漁家樂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動內容和民族風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區將旅游業看作扶貧行業,民俗旅游開發也作為發展地區經濟的手段被濫用。不可臺認民俗旅游作為旅游業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促進了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激活了一些地區其他的行業,解決了社會就業問題。正是這個原因,有些不具備開發觀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發展經濟為目的,盲目投資建立形式各樣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民俗旅游存在的問題

(1)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力度過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使得很多地方不顧自身環境條件的限制,盲目開發民俗旅游資源,致使當地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無序,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破壞,長此以往,將損害整個民族旅游資源乃至文化傳統傳承。

(2)部分優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經濟效應較大,許多旅游景區片面注重對旅游景點的外觀和形式的建造,不考慮當地的特色,只是想通過美觀的造型來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經理利益,導致民俗旅游被機械地舞臺化,民俗文化被隨意地庸俗化,從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鮮明。

鮮明的地區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黃金周剛興起時,國內許多城市對旅游業還不是很重視,有的地方甚至連像樣的景點也沒幾家。近幾年,各地都把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產業甚至支柱產業來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動逐漸趨向同化。你敲鑼打鼓,我也敲鑼打鼓,你舞龍舞獅,我也舞龍舞獅。項目雷同,風格雷同,缺乏新意、創意與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們務必要保留各地民風質樸淳厚的特點,才能使民俗旅游項目持續吸引旅游者。

(4)內容夫淺,缺乏內涵。

由于經濟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區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錯的地方,別人有的全部照搬過來,這樣,形式上完全一樣,再沒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風俗的內容,過多地附和旅谫者的心理,甚至為了獵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內涵。孰不知,來參加民俗旅游的游客關注更多的是這種文化的內涵,這種深層的東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文章對文化的傳播和本地景點的長遠發展很難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

一些民俗旅游景區開發在實施過程中操之過急,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資均在l億元左右,開業時間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資,后者則連投資的利息都難以償還,除了經營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旅村的建設選址過于匆忙,沒有統籌分析,前者處于口岸城市,經濟發達,項目內容與現代化城市形成鮮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項目地處少數民族實際分布區,具有原地濃縮式開發模式的弊端,對當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損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實感和親身體會身臨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兩個同質景點的不同結局,可見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在開發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新晨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場運作手段。

篇7

一、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面貌,從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遺留下來的各方面的民俗習慣和內容,是一種對祖輩們智慧等的繼承。在新時代的環境下,民俗由于各種緣由已經改變或者消失了很多,民俗文化是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的遺產,對其的深刻理解是對其進行保護和發揚的前提。

各國各族人民都有著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各種民俗活動和文化習俗,是一個地區的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一種特定的生活風貌。民俗是依據人們的生活、情感等方面而激發出來的人文情感以及文化習慣。民俗增強了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也使得民族之間的認同感得到加強。也鍛煉了民族個性,使得民族精神得到加強和歷練。而民俗所關系到的內容是廣泛的,它涉及到生產、日常生活、婚葬嫁娶等各個方面的民俗觀念和活動。通過長期人們的實踐積累,達到一種廣泛的傳播效果。

二、民俗文化對于初中生思想文化的培養

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不斷與各國之間相互融合,民俗文化也在不斷被一些洋文化、節日所沖擊,而正處于身心成長期間的初中生是容易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的,他們也不斷求新求異,對一些傳統的節日開始不那么重視。而一些中國的民俗節日更是逐漸被學生所淡忘,使得學生在成長階段缺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這對于其健康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一)通過了解民俗增加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民俗文化有著深厚的內涵基礎,因為初中生對其的不斷了解,能夠增加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我國具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傳統,悠久的歷史文化,但在一步步的傳承和發展中,許多在逐漸的消退,這對于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其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存在阻礙的。學生是成長起來的一代,是將來對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做出貢獻的一代,而傳統文化的丟失會造成其成長中思想文化的丟失,不利于其健康全面的發展,也不利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

(二)通過參與民俗活動增加思考和思想內涵

民俗文化是有具體的民俗活動作為現實基礎的,初中生可以通過參加一些民俗活動來加深對于民俗文化內涵的理解,從而不斷增加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人文內涵。民俗活動里有許多的講究以及一些歷史故事,通過對這些細節的觀察,能夠讓學生更近距離地參與到對民俗文化的了解中。

三、民俗文化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在課堂的各個環節以及內容中都進行相關的民俗文化教學,增加相關的游戲或者是對民俗文化的實踐環節,使得初中語文教學具備更加豐富的課堂內容,也能使得學生具有更好的學習熱情以及促進其精神文化的發展和積累。

(一)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應該擺脫以往沉悶或者是傳統中對于語句、課文的死板教學,新的教學理念下,就是要不斷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在教學中融入進關于民俗文化的內容,通過生動的具體案例以及學生的積極互動,活躍課堂氛圍,使得學生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過程中,使得語文教學內容能夠豐富多彩,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擴展學生視野

民俗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還可以起到豐富和擴展學生視野的作用。初中生正處于廣泛涉獵和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民俗文化中具有的豐富內容和文化底蘊能夠給予其良好的熏陶,讓學生去了解到更多關于語文、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使得學生具有更為廣泛的知識面。

(三)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

傳統文化正處于不斷流失的狀態中,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相關民俗文化的教學和探討,能夠在新一代人的成長中留下關于民俗文化的內容,使得民俗文化不至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被人徹底遺忘。民俗文化是一種寶貴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保留價值。新形勢下,一些民俗文化在不斷受到沖擊,學生也更樂于去參加和了解一些社會新興的事物,而對于傳統文化處于淡漠的態度。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不僅能夠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加深學生的成長,而且也能夠更好地促進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

總結:

民俗文化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對民族發展過程中的習慣、文化、節日等的總結。隨著經濟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國際交融,使得傳統文化在新一代的成長過程中處于被忽視的地位中。語文教學中加入民俗文化能夠豐富語文的教學內容,擴展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能夠起到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

篇8

切入,把握其中所隱含的特定傳統民俗文化內涵;還可從文章的主題出發,抓住民俗文化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例如:《端午日》的作者沈從文圍繞“端午日”這一話題,依照爭看劃船、競追鴨子、賽事結束的時間順序展開,描寫了賽龍船、捕鴨子的歡樂場景。課文中的三個“莫不”,活畫出湘西民俗、民風的特點。在描寫河上賽龍船時,作者著重刻畫了劃船者的精神風貌,展現出奮力拼搏的畫面;在描寫競賽時,引出聯想,使人想象到士氣高昂、鼓聲震天的激烈戰斗場面。這樣,通過多個精彩場景,向讀者展現了湘西茶峒人慶祝端午的熱鬧場面,表現了湘西人的淳樸民風,并展現出合作爭先、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這樣,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可了解湘西端午節的風俗習慣,體會民俗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感受槳手風采,理解合作、拼搏的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創設民俗文化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是增強學生感知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樣,在滲透文化教育時,也需要創設良好的文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融于文化氛圍中,受到文化感染。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采取對比、外聯、內引等方式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同時,情境創設,還需因勢因時而異,依據教學需要,考慮學生學習的特點,設置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布置教室,教師可讓學生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上節日風俗畫、傳統年畫,張貼關于民俗文化的諺語詩句等,創設出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亦或適當地引入關于民俗文化的歇后語、諺語,讓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體會傳統民俗文化的美妙與精深;亦或根據教學內容,優選相關的視頻等,巧妙地融合語言感染力與審美感受,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感受文化之美。如在學習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我的思念是圓的》時,因這些文章都與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相關,教師可以進行專題教學―――《走進民俗風情》??蓜撛O問題情境,提問民俗知識:在中秋節,我們會吃月餅,會賞月。我們是否因喜愛吃月餅而買月餅?這一晚上的月餅與平時的月餅一樣嗎?西方有這一習俗嗎?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并非是喜歡吃月餅,而是在民族傳統的意識形態中,在中秋佳節中,吃月餅與賞月,象征

著美滿團圓、合家歡樂,這是中國的一種特定的民俗。因而這晚的月餅獨具意味。同時,中秋節的月亮,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象征著永恒、愛與美等,也被人們賦予了不同意蘊,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因此,吃月餅、賞月,是品味民俗文化,而非簡單活動。教學完

后,教師還可讓學生搜集有關詠月的詩詞,或以“月的聯想”為主題制作黑板報。

篇9

1.當地文化和賈村社火舞蹈的關系

1.1賈村民俗文化介紹

賈村民間流傳著“每年一小賽,十年一大賽”的傳統。賈村還保存著自明代相傳的《周樂星圖》賽社禮樂用本,該本依照宋元舊規,按宋徽宗“大晟”禮樂規制,記錄著由“四十大曲”而來的隊舞隊戲以及宋元雜劇。直至清末民初,賈村賽社歷代相承,各屆賽社均由當地“樂戶”承應伎樂,演出隊戲、院本、雜劇。在活動中,樂戶穿戴的服飾樣式特殊,頭戴七折八扣小帽,箍以額翼(又稱花抿),上插雉尾,象征翼星崇拜;身穿前短后長的“龍褂”,從前面看似馬褂,從后面看又像長袍,或穿有領無袖的“開氅”。賽社樂戶的傳承多為家傳口授,平順西社村王家至今仍有樂戶的后人執業吹打,1985年山西省文化廳對此項活動進行錄像時,王家獻出遺存的雜劇抄本,并由第四代傳人王福運口授了院本《土地堂》,對賽社文化遺存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也有學者在考察中搜集了一些文字和實物資料,并對當地樂戶做過深入的調查,對于賈村民俗文化向外界的展示與傳播意義重大。

2.作用

2.1賈村社火舞蹈對當地文化推進作用

2.1.1申報“非遺”對賈村社火舞蹈的影響

200年潞城賈村社火文化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中國社火文化“活化石”;隨后引發了當地政府官員、學者、當地賽社活動組織者和當地村民們更進一步的關注。由于當地政府對當地文化的重,所以在元宵佳節都會舉辦民俗文化活動而賈村社火舞蹈活動往往是這個活動的重頭戲。以前是村民自己集資推向市場,申報后由政府跟企業贊助,而村民自己集資推向市場,申報后由政府跟企業贊助,而村民也會以這樣方式得到報酬。無論社會怎樣變化,在這些廟宇中祭祀只有在封建社會才會有官方參與,從封建社會結束后,幾乎祭祀沒有官方的參與和授意。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及其對人們思想的松綁,1996年后,每年正常進行社火活動。我認為重要原因也在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大家也開始對社火舞蹈進一步了解,“官方”也開始參與研究。

在當地政府大力挖掘傳統民俗文化中,他們還高度重視特色民俗對旅游業和民眾教育的促進作用。加強了當地名勝古跡保護,并且投巨資打造一些具有當地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項目,促進了當地人民的收入。2009年,潞城市被評定為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并且這幾年當地政府通過不懈的努力正積極準備申報中國“迎神賽社”文化之都,打造中國孝道文化之鄉。

民俗的發生發展過程,總是受到當地社會生產力和物質文化水平制約的。它既要以民族物質文化狀況及思想認識水平為基礎,又充分表現著其物質文化的文明程度,特別是思想認識的發展程度。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歷史上以農耕經濟為主,只是到了明清時期,晉商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時票號錢莊遍布各地,大有成為金融霸主之勢。他們為山西帶來經濟的富足的同時也將各地文化引入山西。在晉商的推動下,山西人的物質文化水平與思想認識水平都有相應的提高,而這種先知先覺的思想覺悟又深深的影響著社火舞蹈的傳播與發展,它為社火舞蹈適度的創新和觀賞性的提高奠定了物質和文化基礎。

2.1.2“非遺”后,由于賈村社火舞蹈的出現,帶動了其他民俗文化的繁榮

潞城市每年都會在元宵節當地舉辦具有當地民俗文化藝術展演活動,每個鄉鎮都會有自己當地的文化活動,在2013年的活動時,剛開始由100多名潞城市退休老干部組成的表演方隊最先入場,也拉開了歷時3個小時文藝活動的序幕。接下來店上鎮的百獅鬧春表演隊,翟店鎮的民間社火表演隊,微子鎮的群龍迎春方陣,合室鄉的旱船表演隊,潞華辦事處民俗仿古旗隊和具有傳統民俗的經典劇目――社火《水漫金山寺》等等,都使得當地文化在推進,而這些文化在推進的同時也出現了問題。

記得曾經看過一些材料中有這么講,一個具有特色的文化的傳承不是說它有多久的歷史有濃厚的影響力,但是它要保持生命力,就得必須注入新鮮血液,如果一味的拘泥于前人的成果,很容易阻礙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這種說法以前我一直覺得都有理,可是現在不得不思考,究竟怎樣才是文化的傳承。無論人們主觀是否愿意,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會隨之改變的,這個改變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而轉移的!

2.1.3(三)“非遺”后,讓當地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我們應該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本來就存在著各種問題和一些難以調和的矛盾。例如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對物質、精神文化的需要和傳統生存方式、優越的城市化生活與農村生活的貧困單調等,以西方文化為基因的都市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中國僅存的傳統民間文化和藝術受到侵蝕。同時,這樣的狀況使民間藝術的生存、保護、繼承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人們保護民間社火這種民間文藝,除了發揮政府和文化部門的職能、研究保護措施、加大投資力度外,更應注重對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弘揚和倡導。

【參考文獻】

[1]晁福林:《先秦民族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

[2]廖奔:《社火與隊戲[J]》中華戲曲,2002(01)。

[3]《山西通志[M]》清光緒十八年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4]石應平:《中外民俗概論[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5]田榮軍:《社火文化研究――以寶雞縣天王鎮社火為個案[D]》西安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3月。

[6]王學鋒《賈村賽社及其戲劇活動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文論文,2007年11月。

[7]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篇10

一、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

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作家在營造他所關注的藝術世界時,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以文學的方式將他所體驗過的民俗文化、感受過的民俗風情通過文本表達出來,描繪出作者心目中所期望的文本情境。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資源,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

1.借助民俗文化資源,多角度領悟課文內涵。

以魯迅、老舍、沈從文為代表的具有覺悟意識的現代作家,不約而同地以民俗文化作為探討國民性問題的切入口,以民俗文化作為支撐作品發展的骨架,將民俗文化穿插在整個作品中。如果學生不了解當時當地的民俗現象,就不能了解真實的社會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1]。

無論是《祝福》中的浙北民俗,《茶館》中的北方文化,《邊城》中的湘西風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將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當這些作品被編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后,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就不能忽視課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不能割裂民俗文化與文本研讀之間的紐帶關系。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抓住課文內涵,就要用民俗文化視角來還原文本內容,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語文教材中的有些民俗文化資源是通過時間背景來表現。在對此類文章進行研讀時,就要注重文章中所出現的民俗文化中有關傳統時令節日的描寫,從這一側面來補充對作品主要思想與情感的理解。例如魯迅所寫的《祝?!分卸嗵幟鑼懥巳覝蕚洹澳杲K大典”這一場面,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與人們熱鬧準備祭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勾勒出封建制度下人們的迷信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劇。《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小姑在離別時說了這么一段話:“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逼渲械某跗呤侵概@上鄷霓r歷七月初七,即七夕之日;下九是指古代農歷中每月十九,是漢代婦女歡聚的日子。這段話展示了劉蘭芝與小姑之間的難舍難分的情誼,與焦母拆散他們夫妻的所做作為形成鮮明的對比。

2.借助民俗文化資源,多層次分析人物形象。文學作品中人物的鮮明形象是離不開所在時代、社會環境影響的。作者要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不光需要依靠情節的發展,同時也會借助對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描寫。而在這些細節中就會滲透進許多有關民俗文化的特征,這就是將人物形象進行民俗化。一方面是對人物出場的服飾的民俗化描寫,另一方面是對人物語言中所使用的詞匯進行民俗化描寫。如果重視文本中的這些民俗化的資源,則能對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產生很重要的指引作用,能夠擴展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候的思路,以一個新鮮的文本研讀視角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注重從細節上去理解人物,回歸文本的內涵來討論閱讀感受,這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魯迅在對民俗描寫刻畫的同時,始終把人物置于賴以生存的民俗環境中,真實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靈魂。[3]例如《祝福》中對祥林嫂出場的兩次服飾的描寫: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以及紅頭繩,這些都是傳統民俗中的“寡婦”裝扮,祥林嫂的苦難命運也就從這一細節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也為之后她被禁止參與祭祀準備做了鋪墊。這身裝扮也成了祥林嫂在當時社會生存所背負的負擔。如果教師和學生留心其中包含的這些民俗文化信息,就能從側面更深入具體地來理解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

《茶館》中的對白有大量的北方方言和俗語,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老舍在塑造這些人物形象時就充分利用語言來顯現人物的個性特征與地域文化心態、風俗習慣之間的密切關系,以使這些人物鮮活并真實。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這些不同人物的個性化語言,更好地解讀語言背后所隱含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多渠道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民俗文化不但是一個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縮影,而且也是深厚的文化知識的積沉。這些知識不僅僅局限在文學的范疇內,而是涵蓋天文、地理、生物、建筑等諸多方面。因此我們應從語文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高度來審視語文教學中對民俗文化資源的利用這一問題。對待民俗文化資源,不僅要利用它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要利用它來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能力。

1.借助民俗文化資源,積累寫作素材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強調學生要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而對學生來說最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寫作的素材,只能東拼西湊胡編亂造。事實上學生并不缺乏寫作的素材,而是不善于發現并抓住它。通過閱讀教學,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對民俗文化的發現意識與欣賞能力。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帶領學生尋找和體驗身邊的民俗文化資源。要讓學生帶著興趣與好奇不斷在生活中發現與積累民俗文化素材,提高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寫作素材的積累能力。

2.借助民俗文化資源,開展語文課外活動。

新課標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具體的閱讀量要求,但從實施情況來看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質量水平,究其原因不僅僅集中在家長、學生對課外閱讀的不重視以及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來進行閱讀上,深層次的原因是教師沒有能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提供精心的指導與幫助,學生不知道要讀什么,怎樣讀,在閱讀書目的選擇上更多地選擇一些作文范本,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導下,照搬照抄一些范文,閱讀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所以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指導,在指導時不妨引進一些以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書目。

信息化時代,更強調個人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也注重這一目標的培養。語文作為一種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學科,更應該把課堂延伸到社會,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科學能力,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在這個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許多民俗文化內容正漸漸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對西方文化盲目的模仿與推崇,年輕人熱衷于過西方節而冷漠我國傳統節日就是一例。語文教學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主要方式與手段,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3]民俗文化資源不僅僅是一筆文化財富,也是一筆無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財富,更是一筆重要的教育財富,要通過民俗文化來培養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引導青少年在學習民俗文化時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篇11

肯德基是美國的快餐文化的代表性品牌,在歐美市場已經飽和的情況下,肯德基的經營業績的增長主要靠在發展中國家攻城略地。印度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市場潛力巨大,是肯德基必須占領的市場。但肯德基在印度的發展卻不順利,2003年,肯德基的連鎖店曾被迫縮減到只剩一家,肯德基在印度面臨“絕跡”。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局面的呢?表面看,肯德基進入印度的挫折似乎是單純的市場營銷策略和手段方面的失誤造成的,但其實肯德基挫折的背后有深層的民俗方面的原因。

(一)肯德基忽視了印度傳統飲食民俗對美式快餐文化的強烈反彈

民俗學認為民俗是在民眾中傳承的社會文化傳統,是被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這種社會生活文化既是一種歷史文化傳統,也是民眾現實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民俗首先體現在文化和傳統兩個方面。飲食民俗是民俗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民俗文化和傳統的集中體現。在文化和傳統的熏陶和影響下,人們往往對外來文化有一種本能的抵觸,越是文化傳統悠久的民族,這種抵觸越是強烈。印度是文明古國,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強烈的自戀傾向。印度的飲食民俗受到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但無論差異多大,其民族飲食民俗的傳統慣性都非常強大??系禄鳛槊朗娇觳臀幕拇恚婚_始就與印度社會南北的傳統飲食民俗文化習慣相抵觸,因此,無須號召,一場針對肯德基的社會性排斥運動就自發地展開了。

(二)肯德基忽視了宗教因素影響下的傳統飲食民俗對美式快餐文化的強烈抵觸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種宗教并存的國家,信仰各種宗教的人口占多數。在印度,宗教不僅僅作為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價值觀念,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宗教信仰不僅是特有的,而且是重要的,印度社會充滿了宗教色彩,所以印度傳統文化的實質是宗教性的。印度的飲食民俗受宗教影響很大。同時,印度還是個盛行宗教民族主義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一些黨派的宗教民族主義傾向往往誘導出一種社會傾向,將對自己飲食民俗的保護等同于對外來飲食文化的排斥。所以,對肯德基的排斥并不是如一些西方媒體所說的是印度個別的官僚主義者的行為,而是印度宗教民族主義作用的結果,有很深的社會文化背景原因。

二、肯德基在印度重獲發展的民俗因素的利用

肯德基營銷策略的改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注意尊重印度本土的民俗文化

肯德基重返印度市場時,開始大打感情牌,有意迎合當地人的膳食習慣??紤]到在印度主要的宗教印度教里,牛是神圣的動物,很多人都不吃肉,肯德基特地推出許多素食餐點,并讓備餐的員工都穿上特殊的綠色圍裙。其中尤其是對素食餐點的大力推出,不但迎合了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民眾的飲食民俗口味,說明肯德基在口味上印度本土化的成功,而且有效規避了曾給肯德基帶來巨大沖擊的印度動物保護組織的壓力。

(二)淡化肯德基的文化背景符號,強化肯德基的企業文化形象

針對印度人基于宗教和民族文化原因對肯德基的排斥情緒,肯德基有意淡化自己的美式快餐文化背景符號,突出強調自己的企業文化形象,這就是:

1.以其統一標識、統一服裝、統一配送方式的全新連鎖經營模式,并最終依靠其優質的產品、快捷親切的服務、清潔衛生的餐飲環境確立了其在印度市場的地位。

2. 一直堅持做到員工100%的本地化并不斷投入資金人力進行多方面各層次的培訓。

3.堅持肯德基的“以速度為本”的快餐業企業精神。

4.優質的服務,堅持肯德基顧客至上的宗旨。

(三)在市場細分方面,將印度中產階級作為目標市場

印度人口眾多,又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是“金磚四國”之一。在印度,中產階級占全國的人口比例已達到了30%,約3.3億,僅這一部分人口的購買力,就相當于6個法國或者5個德國的購買力。整個西歐加起來的購買力,甚至剛剛達到印度的中產階級人口的水平??梢姡《鹊馁徺I力是非常強大的。印度的中產階級無疑是印度最活躍和最具購買力的人群??系禄谑袌黾毞种袑⒛繕耸袌雒闇试谶@類人群,應該說定位很準確。

三、肯德基在印度發展經歷的啟示

從民俗的角度看,筆者認為,肯德基在印度市場的發展經歷給我們如下啟示:

啟示一,在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在開發國際市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目標國家民俗因素的分析。

市場不是圈一塊地就成為市場,市場是人的集合,而人是要受到自己所處的民俗文化的影響的。因此,企業在國際市場開發,在制定營銷策略時,一定要分析所在國的民俗文化因素的影響。營銷策略已經不是單純的市場設計和經濟行為,還是一種文化設計和文化行為??系禄谟《鹊囊环黄鸪浞终f明了這一點。尊重所在國的民俗習慣,主動融入所在國的民俗文化里,能夠減小市場開發的阻力,使自己逐漸被當地消費者所接受。

啟示二,企業在開發國際市場的時候,在淡化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的同時,還應堅持和強調自己的企業文化。

因為民俗文化有本能的排異性,作為外來企業,應該主動淡化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有很深的宗教傳統的目標國家,這一點尤其重要。但與此同時,企業也不應該一味迎合而使自己顯得“沒文化”,“沒文化”的企業在任何國家都是難以立足的,企業同時應該強調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個性,這樣才能逐漸贏得所在國消費者的尊重,才可能被消費者接受??系禄谟《扔墒芘懦獾侥軌蛑饾u立足和有所發展,正是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

啟示三,企業在開發國際市場的時候,在選擇目標市場時,除了要考慮目標市場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潛力外,還要選擇民俗文化排異性較小的消費群體作為自己的目標市場。

參考文獻

篇12

2、云貴川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

二、組織單位

三、活動簡介

1、背景、目的和意義。

深入到凱里、都勻、安順、曲靖、康定等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對其基礎教育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進行了解和調查。途經地區大多為中國有色金屬的工業基地,故對環境保護的調查又極為方便,選擇這一選題比較合理。

通過活動讓隊員對這一問題有一個大致認識,加之隊員主要以歷史和社會工作專業為主,又多為校報學生記者,活動又可以強化隊員的專業和業務知識,豐富社會和生活閱歷。

2、調查方式。

主要是以走訪的形式進行。配以圖片和圖像資料。歸來后整理成以文字、圖片和圖像為主的立體性調查報告。

3、調查內容。

⑴相關地區九年義務教育狀況,并對其現狀、特征和原因進行簡單的調查。選擇一個村寨作為個案進行深入的走訪和調查,并對其現狀、特征和原因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

⑵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保存現狀,并對其現狀、特征和原因進行簡單的調查。各選擇苗族、布依族一個村落進行深入的走訪和調查,通過對其文化背景、語言、建筑、婚俗、傳統技藝的繼承、經濟特征、外來文化的影響等方面現狀的計量研究和分析,進行對比研究。各選擇苗族和布依族的一個家庭和一對夫婦分別進行家庭結構和婚俗現狀的個案分析研究。通過以上調查和研究提出保持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議。

⑶途經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對途經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進行大致的計量比較和分析。選取途經地區的一個城市(六盤水或者攀枝花)進行較為細致的調查。選取工業集中地區的邊沿地區的一個古村落進行調查,用計量的方法進行深入的調查工業開發、污染和環境保護對個案對象經濟結構、生活方式、民族民俗文化的影響,對第一個課題研究進行補充和說明。

4、后期制作

活動結束以后,以團隊的名義進行報告和論文的撰寫。

⑴調查報告。

題目?!段髂仙贁得褡寤A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云貴川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

形式。調查報告以文字、圖片和圖像的立體形式展現,主要是研究報告、幻燈片、圖片展。

a、研究報告。以團隊的名義在相關學術刊物和學術網站、個人網站上發表。并參加河南省和團中央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和調查大賽。

b、幻燈片。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幻燈片,配合研究報告,強化其觀瞻效果。

d、報告會。擬計劃在9月——10月在校內組織巡回報告。

⑵論文。

組織相關專家對調查資料進行甄別和提取,擬計劃撰寫系列的論文。包括,整體性的研究和分析,個案的研究和分析,某一個方面的整體或者個案性的研究和分析。

題目(初擬)。

a、《西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以?村落和?村落為例》、《?族和?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比較分析——以?村落和?村落為例》。

b、《西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以?村落和?村落的兩個家庭為例》、《?族和?族基礎教育現狀和民俗文化保存現狀比較分析——以兩個家庭為例》。

c、《?族和?族婚姻現狀比較分析——以?和?兩對夫婦為例》。

d、《云貴川地區有色金屬工業污染和環境保護》。

5、后期宣傳

⑴媒體宣傳。

計劃在《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教育時報》、《河南教育》、《京九晚報》、《商丘師院報》和河南電視臺、商丘電視臺報道。

⑵活動宣傳。

a、巡回報告會。擬計劃在9月——10月在校內以系別為單位組織巡回報告。重點對XX年級集體進行報告會,以擴大在新生中間的影響。條件成熟計劃在商丘其他院校進行巡回報告。

b、攝影和圖片展。在校內兩個校區(條件允許下考慮在商丘其他院校組織)進行攝影圖片展。

c、電影節。由于活動結束后,大量的影像資料要編輯制作成系列的宣傳短片,可在9月份利用周末時間循環放映。

d、校報文化周。由于10月份,剛好迎來《商丘師院報》創刊200期,校報編輯部將組織校報文化周活動?;顒悠陂g,“青春行走中國”活動是一項主要的內容,屆時將對該活動進行全面的文字、圖片、影像、實物展示。

e、宣傳櫥窗。校報編輯部在兩個校區擁有兩處宣傳櫥窗,活動結束后,將制作成一期專題櫥窗。

四、活動路線及總行程

商丘—信陽—武漢—岳陽—長沙—湘潭—衡陽—桂林—凱里—都勻—安順—六盤水—曲靖—昆明—攀枝花—西昌—康定—成都—萬州—襄樊—南陽—許昌—商丘

總行程:6000公里

五、途經主要山脈河流

大別山、衡山、太巴山、苗嶺、云貴高原、烏蒙山、武當山、峨眉山、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山地、四川盆地、淮河、漢江、長江、湘江、紅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丹江口水庫。

篇13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滲透的可行性

1.中學生的特點為民族文化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之時,他們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們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都很強。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許多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所側重的加以點撥,在啟發學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學生在學習掌握新知識的時侯,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鮮感都很強,他們往往更喜歡學習趣味性的知識,更喜歡多姿多彩的課堂,對教師的照本宣科地講解和枯燥無味的知識傳授不感興趣。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和民俗文化知識就能夠豐富課堂教學,這些知識在課文教學中往往能滿足學生的更多需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諺語或一些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中學語文課程特點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頒布,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建議,提到教材編寫“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理解和尊重多元(樣)文化”“開闊學生視野”。中學語文教材的這些特點也具體體現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課文有魯迅的《社戲》、《故鄉》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孫犁的《蘆花蕩》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課文有《茶館》《荷花淀》《胡同文化》《我與地壇》等,中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既提高了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雖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并不屬于常規的語文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民俗文化的講解和滲透時需要結合具體的授課內容,尋找有效途徑和具體方法進行分析、滲透。

1.通過突破中學語文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中學語文教材有相當一部分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它也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如果在講授過程中不能進行正確的解讀,那么,學生在對課文的理解就會不完整、不深入,這就需要教師對這些民俗文化進行正確的分析,詳細地講解。

2.通過開拓中學語文學習的新渠道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在借助優質課程資源、開拓中學語文學習新渠道時,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寬中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初中的綜合性學習、高中的研究性學習是其中最有新意的設置,它們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開展綜合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時,中學語文教師在熟練有效地運用文本資料的同時,還可以借助豐富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資源有文字的、實物的,有顯形的、隱形的,有來自自然界的,也有來自生活的。”民俗文化可以作為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充分利用。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處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里的中學生,他們學習的內容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許學校不再像學校。也許我們將把整個社區作為學習環境?!倍袼孜幕矡o時無處不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生活化”教育。中學語文教師如果要提高學生的文化感受力,可以聯系社會生活、運用貼近生活的材料,結合當地的風俗民情來進行教學,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和民俗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這樣就把民俗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閱歷,使學生認識了生活、體驗了人生。

3.通過發現、領悟中學語文課本中經典文學作品的內涵來進行民俗文化滲透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許多經典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往往是通過具有民俗風情的事物來表達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龍舟”等。在講授這些經典詩歌時,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內涵的理解。

4.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寫作訓練來進行民俗文化滲透

民俗經過歷史的積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祭祖掃墓的清明節、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節等,都表達出美好的民族情感。在教學期間,教師如果能夠緊扣不同的時令節日,對中學生進行相關的作文訓練,可以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給學生提供一條走進民俗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途徑,使學生在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對民俗文化進行有選擇地吸收。

5.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有關民俗內容,能夠使中學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民俗與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按街仃柸?,還來就”教給人們珍視友誼的摯情;“離鄉背井時,懷揣鄉井土”教給人們熱愛家鄉的真情;“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教給人們忠貞不渝的愛情,“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教給人們祈福的美好心愿……這些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態、美好理想,這些并非一時一地的風習,歷經千年成為一種美的風范、善的追求、真的指歸,這些對學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它能把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傳給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如有涉及到相關的民俗知識時,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民俗材料,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比如古代詩文中常常涉及到古代文人的“出世”、“入世”思想。作為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雖然在過去歷代都有高人歸隱鄉里,如莊子、陶淵明等,但是,絕大多數的文人志士仍然是積極入世、愛國務實為國為民的。

6.通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課外實踐活動來進行民俗文化的滲透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學??梢赃m當安排一些有關民俗內容的課外活動。例如,有條件的學??梢匝埫袼讓<一蛘哂嘘P老師給學生舉行民俗講座。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當地有民俗特色的節日慶典、植樹活動、登高賞菊、龍舟競賽等活動,從而使學生親身感受民俗風情,受到積極的熏陶和感染。學生還可以開展有關民俗風情的研究性學習。參加有關民俗風情活動后,寫出有關感受,寫出調查報告。也可以結合鄉土教材實地考察,開展有益的民俗活動,舉行民俗知識大賽等。這樣在課堂學習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學生的民俗知識興趣,以健康樸素的民俗文化強化學生的知識人格,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課外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轉貼于

三、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應當把握的原則

由于民俗文化自身精華與糟泊共存的特點及在中學語文課程中的非主流存在特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滲透教育應掌握適當的原則。

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內容很多,但并非課文中只要牽涉到民俗內容或民俗描寫就去講解,在講解時也不可牽強附會或喧賓奪主地去無限制地挖掘教材,而是應該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和教學目標,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進行恰到好處地滲透。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進行母語教育。從另一方面來看,豐富多彩的民俗內容及生動多樣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學知識結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滿足中學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華民俗文化的傳播,從而為中學語文教學開辟出新的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學術通義?序》,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版。

2、王顯槐、王曉霞、樊海清主編:《語文教育創新導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罗江县| 舒兰市| 仲巴县| 志丹县| 百色市| 巴中市| 麻阳| 凤山市| 连城县| 兴义市| 天气| SHOW| 株洲市| 获嘉县| 志丹县| 武宁县| 偃师市| 奉贤区| 蕉岭县| 筠连县| 苍山县| 六枝特区| 南丰县| 新源县| 永德县| 纳雍县| 廉江市| 乌审旗| 余干县| 石泉县| 巴林左旗| 惠州市| 芒康县| 长春市| 鹤山市| 英超| 昌邑市| 伊宁县| 濮阳市| 恩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