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教師語文實習見習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要加強教師在各環節中的指導作用。
3.跨學科學習,也應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
4.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臺,拓寬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
增加的第一條內容強調了開展綜合性學習要貼近學生生活。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突出了綜合性學習的途徑,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在實際問題中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走出校門,走出課本,走進生活。讓學生知道,語文學習不等于教科書,廣博的自然中、多彩的社會中,小到一座橋,大到一座城,都是我們探索語文的空間。讓學生知道學習語文不等于死背課文、硬寫作文、枯燥無味。語文學習的內容是鮮活的,跳躍在生活的每一處。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學習語文,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更廣闊的天地。二是突出學習語文的目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知道學習語文不是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我們今后更好地生活。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以探究自然的奧秘,增強抵御風險和侵害的意識,增強社會交際能力,懂得怎樣更好地與別人交流,怎樣獨立處理實際生活中的交際問題。讓學生知道語文在生活中的妙用,一舉手、一開口都與語文息息相關,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是連接語文與生活的橋梁。
增加的第二條建議,是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都說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活動。自主不等于自由,教師參與指導,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有的教師直接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或者完全按照教科書的活動方案執行,只是布置學生去做,至于學生怎么做并不關心。最后觀看一下展示成果,活動就算結束。這樣的放手效果一定不會太好。很多學生的方案不適合,很多學生在實施過程中不認真或者遇到困難,面對這些情況教師都要及時指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重于結果。教師要全程參與,才會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也是全程的,而不僅是展示一個環節。三維目標在綜合性學習中體現得最好,教師在指導時,要關注學生所探索的知識,關注學生在探索知識中能力的形成,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方法、合作能力,關注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態度。所以從活動的方向調查、方案設計、小組分配,到方案實施、成果展示、總結評價,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增加的第三條,強調了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性問題。語文教師要把語文放在本位,綜合性學習活動也是從屬于語文課程的,它的開展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語文,樹立大語文觀,并不是讓學生拋開語文去暢游,所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要體現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綜合性特點。在平時的活動中,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活動的開放性,而忽略了它的本性。把綜合性學習變成了政治課、音樂課、美術課等。如果把它比做一個圓,語文就是圓心。不管這個圓有多大,涵蓋了多少領域的內容,他們都是連著語文這個圓心的。否則這個圓就不是圓,這個課也不是語文課標要求的綜合性學習課。
篇2
(二)理解小學教育教學過程
在引導師范生認識小學教師、小學生和小學教育的基礎上,小學教育專業還需要引導他們理解小學教育教學過程。為此,小學教育專業可以開設小學教學論、小學課程論、小學德育與班隊工作、小學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等課程。通過開設小學教學論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了解小學教學的基本環節和階段,認識小學教學的實質、任務和內容,理解小學教學的規律、原則,掌握小學教學的方法、組織形式、小學教學媒體、小學教學評價、小學教學管理等;通過開設小學課程論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了解小學課程現象、形式,理解小學課程的實質、結構與特點、目的與內容、課程理論流派與學說,掌握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管理的理論與技術;通過開設小學德育與班隊工作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了解小學德育現象,認識小學德育的實質與特點、規律與原則、德育理論流派與學說,理解小學德育的目的、內容、途徑與形式,掌握小學德育的方法;通過開設小學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如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了解相應的小學學科課程與教學發展的歷史,理解其目的與內容、規律與特點,領會其課程標準與理念,掌握其開發、設計、實施、評價、管理的知識與策略。
(三)學會研究小學教育
在引導師范生認識小學教師、小學生、小學教育,理解小學教育教學過程的基礎上,小學教育專業還應該進一步引導他們學會思考和研究小學教育的問題。研究小學教育是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給師范生終身專業成長與發展打下基礎,小學教育專業可以開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比較初等教育、小學教育改革等課程,為他們成長為專家型小學教師奠定基礎。通過開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了解小學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科研的實質與特點,掌握小學教育科研的步驟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識;通過開設中國教育史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了解中國教育發展的基本過程和歷史事實,理解本民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發展脈絡,領會我國不同時代教育制度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把握我國教育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形成熱愛祖國教育歷史文化的情感;通過開設外國教育史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了解世界教育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和歷史事實,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領會主要發達國家不同時代教育制度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把握世界教育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通過開設比較初等教育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認識開展初等教育比較研究的意義,理解比較初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內容,把握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小學教育的特點,認識我國初等教育的優勢與不足,領悟世界初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通過開設小學教育改革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了解小學教育改革的基本內容,理解小學教育改革的實質、意義與任務,領會小學教育改革的模式與未來走向。這一部分課程內容豐富、結構復雜,在開設過程中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設置課程,有的以必修課程形式開設,有的以選修課程形式開設,否則,可能會因為教育專業課程比例的增加,擠占了學科專業課程或通識課程的課時。筆者建議將小學教育科研方法、小學教育改革設置為必修課程,其他設置為選修課程。
二、教育專業課程之活動課程的邏輯
學科課程系統性強,有助于提高單位時間的教育專業課程的教育質量和效率。但是由于它過分強調系統的學科理論和書本知識的學習,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以及探究創新和實踐活動能力的發展要求。在小學教育專業之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還需要開設一定比例的活動課程,以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完善教育專業課程系統。因為“實踐性課程的拓展與開發,是教育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課程支撐”。
(一)感知小學教育
小學教育專業要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就必須循序漸進地開設教育專業課程之活動課程。而這類課程的邏輯起點是感知小學教育,了解小學教師、小學生和小學。為了實現這一課程目標,小學教育專業可以開設小學教育見習課程。通過開設小學教育見習課程,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小學教師、小學生和小學,感悟小學教師職業特點和工作特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小學教育機構的特點,培養初步的小學教育工作職業情感。在實施小學教育見習課程的過程中,師范院校教師與小學教師要加強聯系,密切配合,給師范生創造良好的感知小學教育的條件,督促師范生寫好見習日記,引導他們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認真分析、思考和研究,鼓勵他們就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向指導老師請教,與同學討論交流,加深自己對小學教育的認識和感悟。
(二)實踐小學教育
在引導師范生感知小學教育的基礎上,小學教育專業還需要引導他們親自參與小學教育教學過程的實踐。為此,小學教育專業可以開設形式多樣的小學教育實習課程(如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等)。通過開設小學教育實習課程,可以引導師范生親身經歷小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面參與教研、備課、授課、輔導答疑、批改作業、考核評價、思想品德教育、課外活動指導、班級管理、少先隊工作等教育教學活動,體驗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特點,感悟小學教育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在實施小學教育實習課程的過程中,師范院校教師與小學教師要加強交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為師范生創造良好的實踐小學教育理論的條件,督促師范生寫好實習日記和實結,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實習見聞、體會進行認真記錄、分析思考、總結和研究,為他們畢業論文選題和研究奠定基礎,加深他們對已學專業知識和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職業情感。
(三)研究小學教育
在引導師范生感知小學教育,實踐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小學教育專業還應該進一步引導他們去思考和研究小學教育的問題。研究小學教育是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他們成長為專家型小學教師的必要條件。為了給師范學生終身專業成長與發展打下基礎,小學教育專業可以開設小學教育專業學年論文/學年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等實踐課程,引導他們在完成這些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教育研究、實踐教育研究、體驗教育研究,為他們將來成長為專家型小學教師奠定寶貴的科研基礎。當然研究小學教育的課程也可以與實踐小學教育的課程適當結合,相互促進,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專業課程之技能課程的邏輯
小學教育專業是培養小學師資的師范教育專業。按照它的培養目標,小學教育專業之教育專業課程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教師職業技能,有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但總體來看,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專業課程之技能課程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即公共職業技能和學科職業技能。
(一)全面掌握小學教師公共職業技能
從小學教育專業的性質和特點來看,師范教育專業是一個服務于小學教育、小學教師、小學生的專業。因此,它有自己的專業個性特點,突出的特點有師范性、基礎性、啟蒙性、綜合性、活動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要求小學教師必須時刻注重自身的教師形象,為人師表,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技能、書法技能、文藝活動技能、科技活動技能、體育活動技能等。除了日常教學教育工作技能外,還要有班主任工作技能、課外活動指導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1994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規定,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內容包括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技能、書寫規范漢字和書面表達技能、教學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四大部分技能。這一大綱的規定對師范生的基本教師職業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適性。但也有不夠全面完整之處,主要是沒有考慮專業方向性的要求,如它只強調了規范漢字的書寫,沒有對外文書寫提出基本要求。顯然對一個外語教師來講,書寫規范的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文件、學者們的有關調查與研究的成果以及時代的要求,筆者認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應該掌握如下幾大基本技能,即德育技能、教學技能、社會工作技能、教育研究技能。這些技能是所有教師都應該全面掌握的基本技能,即公共職業技能。
(二)熟練掌握小學教師學科職業技能
在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小學教師任教課程的不同和工作崗位的差異,小學教師在掌握好教師公共職業技能的同時,還必須熟練掌握學科職業技能。即不同任課教師應該具備熟練的個性化的教師職業技能。這類職業技能由于任課教師工作任務的差異,其學科技能有自己的個性。如實驗設計技能、實驗操作技能、計算技能、視圖技能、朗誦技能、演講技能、寫作技能、音樂示范技能、美術示范技能、體育示范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