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3)今后,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的鄂爾多斯。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2.產業轉移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1)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3)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并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2區域經濟發展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1)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2)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3)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2)地區專業化生產農業發展方向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1)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3)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問題與對策(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3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和能源基地建設開采條件(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2)市場廣闊(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能源基地建設(1)擴大煤炭開采量(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煤—焦—化煤—鐵—鋼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環境的保護與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2)調整產業結構;(3)“三廢”的治理

3.流域的發發——以田納西河為例田納西河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護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1)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2)19世紀后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流域的綜合開發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4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區域

(區域劃分,有無明顯界限)

(1)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2)區域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以下用長、松替代)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④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2.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

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對商業:長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3.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農業社會:(1)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2)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3)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4)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農業社會后期:(1)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3)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5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篇2

2、不僅電流能產生磁場,變化的電場亦能產生磁場;

二、對麥氏理論的理解

1、穩恒的電場周圍沒有磁場;

2、穩恒的磁場周圍沒有電場

3、均勻變化的電場產生穩恒的磁場;

4、均勻變化的磁場產生穩恒的電場;

5、非均勻變化的電場、磁場可以相互轉化;

三、電磁場: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相互聯系,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場,這就是電磁場;

四、電磁波:電磁場由近及遠的傳播,就形成了電磁波;

1、有效向外發射電磁波的條件:

(1)要有足夠高的頻率;

(2)電場、磁場必須分散到盡可能大的空間(開放電路)

2、電磁場的性質:

(1)電磁波是橫波;

篇3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從一介質進入另一介質時,傳播路線要發生改變,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從光密質進入光疏質時,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圖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加角;(2)折射角:折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

(2)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質:折射率大的介質;

5、光疏質:折射率較大的介質;

二、全反射:光從光密質進入光疏質時,當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時,只有反射光線沒有折射光線的現象;

1、發生全反射的條件:(1)光從光密質進入光疏質;(2)入射角大于臨界角;

2、臨界角:當折射角等于90°時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樓、光導纖維;

三、光的色散:當白光經過三棱鏡后能形成彩色個光帶,這個現象叫色散;

1、發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從上至下,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篇4

(2)、波峰與波峰重疊、波谷與波谷重疊振動加強;波峰與波谷重疊振動減弱;

(3)、振動加強的區域的振動位移并不是一致;

2、衍射:波繞過障礙物,傳到障礙物后方的現象,叫波的衍射;(隔墻有耳)

能觀察到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是:障礙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長小,或差不多;

3、衍射和干涉是波的特性,只有某物資具有這兩種性質時,才能說該物資是波;

二、光的電磁說:

1、光是電磁波:

(1)、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0×108m/s;

(2)、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3)光能發生衍射、干涉現象;

2、電磁波譜: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倫琴射線、γ射線;

(1)從左向右,頻率逐漸變大,波長逐漸減小;

(2)從左到右,衍射現象逐漸減弱;

(3)紅外線:熱效應強,可加熱,一切物體都能發射紅外線;

(4)、紫外線:有熒光效應、化學效應能,能辨比細小差別,消毒殺菌;

3、光的衍射:特例:萡松亮斑;

4、光的干涉:

(1)雙縫(雙孔)干涉:波長越長、雙孔距離越小、光屏間距離越大,相鄰亮條紋間的距離越大;

(2)薄膜干涉:特例:肥皂泡上的彩色條紋;檢測工件的平整性,夏天油路上油滴成彩色;

三、光電效效應:在光的照射下,從物體向外發射出電子的現象叫光電效應,發射出的電子叫光電子;

1、現象:

(1)、任何金屬都有一個極限頻率,只有當入射光的頻率大于極限頻率時,才能發生光電效應;

(2)、光電子的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光,只隨入射光的頻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入射光照射在金屬上光電子的發射幾乎是瞬時的,一般不超過10-9s

(4)當入射光的頻率大于極限頻率時,光電流的強度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

2、在空間傳播的光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光子;光子的能量:E=hγ(光的頻率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大)

3、光電效應證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4、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

四、激光具有:相干性(作為干涉光源);平行度好(作光盤、測量);亮度高(加熱、光刀)

篇5

如何體現素質教育的考試,我們以為應具有以下四點。

1.各種考試都必須從整體課程計劃的角度來設計,盡可能在考試中滲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的評價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體學生學習的狀況,盡可能地發揮考試的激勵作用,使所有學生從考試中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成績,并能激發再學習的欲望。

3.要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發現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測試。

4.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對高中地理會考的性質、目的和內涵的認識

高中地理會考是國家承認的省級普通高中學業成績考試。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級學校所進行的選拔考試,而是屬于以標準參照為主的終結性考試。也就是以教學大綱要求為依據的水平考試。其任務在于考核學生地理課程的學業是否達到高中畢業標準。因此,它必須嚴格區別于高考,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會考的內涵:我們認為主要應該考核學生在高中地理教學大綱規定范圍內,所應具備的地理素質。具體說,包括作為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學文化知識、地理思維方法、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意識、全球意識、繪制簡單地圖和圖表的能力,以及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所應了解的國情、國策和省情知識。要強調指出的是,上述內容是普通高中學生所應具備的,按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規定,應屬基本要求。與此同時,還應考慮高中地理課在高中所占的課時比例,以及我省民族眾多、薄弱學校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試目標時,需在高中地理教學大綱允許的范圍內,把合格的下限適當下調,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層次,以激勵不同學習狀況的學生產生再學習的欲望。

高中地理會考,要全面貫徹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發展素質教育,提高地理教學質量。這是地理會考的總精神。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們通過教研途徑,對高中地理課的教學強調以下幾點:1.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2.重視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全球觀念和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地理素質教育內涵豐富,而且隨時間、空間而異,要充分體現它,就需要從許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擬訂會考命題計劃的指導思想及設想

高中會考是一項十分嚴肅而認真的工作,經過多年實踐,深刻體會到,會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貫徹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學科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命題的恰當與否是關鍵。然而,命題計劃的編制,又從根本上控制著命題的質量。因此,在歷年會考中,都把編制會考命題計劃,當做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一)擬訂命題計劃所遵循的原則

1.適度性原則。試卷中試題的能力和層次要求,應在地理會考目標規定的范圍之內。

2.代表性原則。試題的內容,能力要求,應對地理會考目標總體具有代表性。

3.結構性原則。試卷中各種題型的比例設計,要符合地理會考目標規定的要求。

4.導向性原則。試題有利于學校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地理會考試卷總體設計

地理會考試卷總體設計是命題指導思想、命題原則的具體體現。因此,根據會考目的,把總體設計定位為:重點考核學生對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達到會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學業水平有一定區分度。根據這個總體設計,把有關問題作如下處理。

1.內容比例。根據地理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知識比例,歷年會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環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數比確定為1:4:5。在這個框架內,再根據教材知識點的密集程度,確定各單元所占分數的比例。

2.考試水平。設計考試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確語言,對考核的要點提出具體要求。根據教學大綱對教學要求的規定,參照布盧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和教學實際,把地理考試水平由低到高分為識記、理解、應用三級。從發展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能力的構想出發,我省從1990年實行中學地理會考以來,一直強調理解和應用的考核。在進行試卷總體設計時,對此作專門研究。

3.學科能力要求。地理學科能力是學生參與完成地理學習活動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運用地理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須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為依據,同時,結合我省普通高中實際情況加以實施,提出三項基本能力:地理認知能力,即對基本地理事實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稱、數值、結構、演化過程等)的記憶或再認能力。運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能力,即識讀、填繪地圖和編制地理圖表(包括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曲線圖、景觀圖等)的能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即通過對已有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遷移,解釋、解決和評價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4.題型。根據會考的性質和規模,從試題屬性看,以采用學生熟悉的題型為基本題型。把適于考核識記、理解、應用的客觀題和適于考核分析、判斷、推理、論證、綜合、評價以及語言運用等的主觀題加以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從試題結構看,多年來采用了學生熟悉的單項選擇、雙項選擇和填繪地圖三種題型。

5.難度比例。會考命題中,要使試卷符合考試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必須注意控制難度。根據會考的主要任務和同時兼有的區分性能,地理會考試卷總體難度設計為0.75-0.90,試卷中容易題(難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題(難度值在0.50-0.80之間),較難題(難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為7:2:1。

6.命題力求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性、考試水平的層次性,并突出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和省情知識考查。

(三)命題計劃表的編制

命題計劃表是會考試卷總體結構設計的具體體現,是編制試題、試卷的藍圖。它將不同的考試內容在試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內容采用的題型,各類試題應占的比重,考試要求的比例等,分門別類地定出量化指標,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詳細、明確的反映,具體編制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以知識內容、題型為橫坐標,并按教材的各章內容展開。縱坐標為考試要求和難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應欄內,填寫出試卷總體設計內容。包括內容分布、考試水平分布、題型分布、難度分布及合格標準分布。

第三步確定各章不同考試水平、不同題型、不同難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總括起來,可以看出,一套試題的產生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既要貫徹中學地理教學大綱精神,體現素質教育特征,又要照顧我省高中地理教學實際,是三者有機結合的產物。

四、會考試題體現素質教育的作用

(一)會考試題的特點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會考以來,共進行了八次。八次試題的特點是:會考的性質、目的、內涵和命題計劃的編制恒定不變;題型結構穩定;1990-1994年,考慮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學的實際,知識型試題比例較大。1995年以后,經過分析,認為進一步體現素質教育的條件已經具備,于是試題結構向智能方向轉化,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1.試題著重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試題的靈活度在層次和角度方面有了進一步發展。盡管試題內容都來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從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機械重復,而需變換方式或重新組合。這樣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題滲透了邏輯推理、知識遷移、分析地圖等能力考查。

2.進一步開發讀圖題的功能。讀圖題是地理學科考試特有的題型。主要考查學生的空間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試題中,地理圖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總計占51分。從考卷看,有寓圖于文的試題,有以文考圖的試題,有由靜態到動態的試題,也有由平面轉化到立體的讀圖題。

3.國情、國策、環境等知識的考核內容比重增大。地理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的載體。高中地理有著豐富的國情、國策知識,涉及教材中的資源、能源、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人口與城市、環境等內容。這部分是考核的重點。

這樣做的目的是運用會考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促使教師從“應試教育”的圈子里逐漸擺脫出來,使學生在地理素質方面的學習能力、認識能力、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試題舉例1.在下圖中,a、b兩帶的風向應是

附圖{圖}

(1)在座標圖上繪出我國糧食產量增長折線圖。

(2)目前,我國糧食產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國商品糧生產基地最東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葉蟲化石反映的地質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這三個試題既包括了基礎知識,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國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書上的現成敘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講基本原理化文字為作圖。題目的深層內涵,既包含著思想教育又有學生能力的培養,比較充分地體現了會考在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來的高中地理會考命題從反饋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穩定了高中地理教學秩序。對需要達到的教學要求,師生均心中有數,因而能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排除了猜題、突擊應考等“應試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進了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由于長期堅持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正確教學導向,所以,到1995年,雖然試題的靈活性提高了,但考試成績仍保持穩定,說明素質教育的貫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得到了增強。

第三,從上述情況的出現,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卷面考試不是只能考查書本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考查學生的基本素質。試題、試卷都只是一個載體,關鍵在于如何利用它。

篇6

二、思維導圖在復習課中的教學優勢

學生用思維導圖記筆記只須記錄關鍵詞,將要點以關鍵詞的形式記錄下來,不必一行一行地記大段文字,這樣可以節省50%~90%的時間。在復習思維導圖筆記時,學生只須讀相關的關鍵詞,不必在不需要的詞匯里面尋找關鍵詞,不僅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而且可以在關鍵詞之間產生清晰、合適的聯想。有視覺刺激、多重色彩、多維度的思維導圖筆記使重要的關鍵詞更為顯眼,更容易被大腦接受和記憶,有利于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如圖1(地球的運動思維導圖),雖然文字不多,但涵蓋了大量內容,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快速瀏覽知識要點,然后回憶每個要點下包含的知識。

三、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高中地理會考復習的策略

1.運用思維導圖解讀會考考試大綱

《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學業基礎會考地理學科考試大綱》涵蓋了考試的目標、要求、內容等所有與會考相關的內容。教師在安排會考復習計劃時,應該認真研讀會考考試大綱,逐條對照其中所列的知識條目,了解每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依照考試大綱中的具體要求來組織復習教學,指導學生備考。運用思維導圖解讀會考考試大綱,將目標、要求與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具體的知識條目完整、清晰、一目了然。以地理1為例,如圖2所示。

2.運用思維導圖呈現知識框架

很多學生在學習地理時都有這樣的感覺:對于學過的知識點,較容易遺忘,尤其是比較分散、孤立的知識點。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所學知識只是零散地存儲在大腦中,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所以,在復習中將某一節、某一章或某一模塊的相關知識組織成完整的系統框架,將有助于系統儲存和快速提取所學知識,提高記憶效率。思維導圖就是構建知識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維導圖可以將眾多的地理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圖畫,通過節點和連線把由中心輻射出來的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用圖示表征各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把知識點連成知識塊,把知識塊組成知識網,避免知識在頭腦中毫無頭緒、雜亂無章地堆放。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呈現課程章節內容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學習內容,讓學生從宏觀、整體上把握課程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以必修1第二章為例,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地球上的大氣,知識點較多,用思維導圖制作本章節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學習內容(如圖3所示)。

圖3

3.運用思維導圖總結章節知識

教師在章節復習中運用思維導圖,能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所學知識的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點是零散的,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學生會感到知識雜亂無章,各知識點之間很難建立起有效的聯系。教師如果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復習教學,有助于學生把握主干知識,明確基本知識點,找出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知識之間的邏輯性和關聯性,對眾多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構建知識網絡,實現知識的歸納和遷移。在章節的復習中,教師應針對章節內容特點,教會學生繪制自己的思維導圖,對已學知識作全章的概括總結,將章節知識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準確表達基礎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體現(下轉第49頁)(上接第47頁)章節知識的重難點,這樣學生就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對于那些記憶困難和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用不同的顏色或特殊的符號作出標記,然后查看教材,對標記的知識點進行重點復習,對遺漏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完善思維導圖,梳理所學過的知識,形成本章節內容的知識體系。

4.運用思維導圖指導學生解題

思維導圖突出了關鍵詞,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分析理解問題。思維導圖的本質是一種思維工具,依據結構化的知識網絡,可以幫助學生在解題的時候更好地理清思路。下面以2011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學業基礎會考地理試題第28題為例說明思維導圖在解題中的應用。

【例】讀某地區地質構造剖面圖,回答問題。

(1)在①②③處,地質構造上屬于向斜的是_____

_______,該處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處地質構造屬于___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處地質構造有利于儲存地下水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解題過程實際上就是將題目和學生的知識體系建立聯系的過程。先找出中心主題,確定關鍵詞,再展開聯想,找到各個關鍵詞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找到解題思路,提高解題效率。先找出這道題目的中心主題“地質構造”,確定關鍵詞“褶皺”“背斜”“向斜”“斷層”等,展開聯想,繪制如下思維導圖(圖4),將題目與所學的有關“地質構造”知識建立聯系,根據題目要求,理清解題思路,進行作答。

[參 考 文 獻]

篇7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很多學生都存在著地理基礎知識較差,識圖能力不強,邏輯分析能力較差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學生認為地理科目與語數外科目相比并不是十分重要,因此對學習地理不夠重視,再加上要面臨高考的壓力,更加沒有時間來學習地理。另一方面原因是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很多學生都覺得地理課枯燥無味,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復習課之前應明確學生的思維特點,并根據學生的需求制定出相應的復習模式,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這樣才能有效提高高中地理復習效率。

一、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課本內容

高中地理復習雖然重要,但教師也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關鍵還是靠學生自己來掌握知識。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分析課本內容,使學生明確復習的目標,并大體確定教材的知識框架和知識結構。學生在明確復習目標后,自然而然也就明確了復習思路,并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梳理。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教學學生充分挖掘知識的外延與內涵,能夠從一個知識點聯想出更多的知識,并善于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找準問題解決的重點。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善于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利用知識之間的聯系來記憶和理解自己沒有掌握到的地方。由此看出,教師在課堂上逐句的講解知識點,不如將有效的復習方法教授給學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自覺投入到復習中才能夠真正提高高中地理復習效率。

二、.精心幫助學生編制自學提綱

雖然明確了復習目標和復習思路,但是自學提綱作為復習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不可缺少的復習環節。因此,在地理復習課堂中,教師要精心幫助學生編制自學提綱,這樣不但能夠鞏固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還可以使學生自測對地理的復習效果。所以,教師在地理復習課中要精心準備,幫助學生認真分析復習方向,雖然學生能夠完成自主復習,但畢竟能力有限,對于地理重點知識的理解也不如教師掌握的全面,所以無法為自己制定出合適的自學提綱。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對地理掌握的情況,對于掌握不到位的知識點重點復習,并結合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為學生提供建議和意見。

三、認真批閱學生的自學提綱,找出問題所在

在學生準備完自學提綱后,教師要認真審閱,了解學生難以掌握的地方后再針對性的進行備課。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復習效率,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復習地理的重要性,只有教師認真對待復習課,學生才能受到感染,并積極投入到復習活動中。除此之外,教師在針對學生的問題情況進行備課時,要選擇多數學生都比較生疏的問題進行備課,而個別少見的問題教師可以私下對學生進行講解。例如,很多學生對板塊構造、火山地震、氣候類型等方面的問題理解不透徹,或者經常記錯了方向和區域,對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一個全面的梳理,并從強化基礎知識做起,以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鞏固學生的記憶。

四、聚焦問題,以問題為中心對學生進行點撥

首先,教師要明確復習的重點是什么,并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復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討論結束后對學生錯誤的分析結果進行糾正。不僅如此,在學生討論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適時參與進來,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進行思考,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與同學之間的討論以及自己的努力思考解決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復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地理課本中的難點和重點,以問題為中心對學生進行點撥,運用這種方式教學,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面對難解的問題時能夠冷靜下來獨立思考,并最終找出答案。由于學生自己主動地思考分析解決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學生的心理產生滿足感,并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

其次,高中地理教師要摒棄“填鴨式”、“滿堂灌”等傳統陳舊的教學方式,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并以分析和解決問題為復習中心,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從中找出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對于大多數學生都存在的疑難問題,教師要做好記錄,并耐心的分析和解釋,對于學生錯誤的思維方式要加以提醒,并結合實際生活為學生舉出豐富的地理例子,從而更好地提高地理課堂復習效率。

最后,教師可以在復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如通過觀察兩條河流的流量圖來比較,這是在近幾年的高考地理中經常出現的題型之一。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夠很快的找出兩圖的相同處與不同處,以及明顯的差異性,在復習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對兩圖差異性的分析和理解,找出差異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徹底掌握地理的重點和難點。還有一些高考題型雖然看起來難度很大,但其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比如“下圖中哪個地點可以建設滑雪比賽場地?”,在分析這類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滑雪”這個重點詞匯進行分析,并考慮圖中哪個地方有適合的溫度和坡度條件,從而選出最符合的答案。

篇8

地理教材是地理課程內容的載體,是教師進行和引導教學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地理教材指的是地理教學大綱和地理課本(教科書)。地理教學大綱一般指出了在中學階段要求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識內容和基本技能,多以條目形式進行規定。而教科書是將基本內容具體細化,詳細闡明,對于教學而言更具有操作性,對學生來說,教科書是他們進行學習的工具。

一、初高中地理教材內容的結構性銜接

1.地理教材編寫指導思想銜接

義務教育地理教學大綱中規定“從培養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民族素質的需要出發”,是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之一。根據這一基本原則,初中地理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而普通高中地理把“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重要原則,其編寫的指導思想是:注重地理觀念和地理視角;反映地理的實用價值;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基礎性和時代性;為教學改革留下廣闊的空間。

二者對比,我們可看出初中地理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實用性、發展性、主動性,側重于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對教師地理教學的開放性和技術性,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激勵性評價,適應了學生12-15歲的年齡階段身心發展規律、認知能力變化,鼓勵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激發興趣,積極探究,培養自信。而高中地理教材內容適應了高中生(15-18歲)正值從少年向青年過度的關鍵時期,其心理發展日趨成熟,自我探索能力增強,對地理問題理解更為深刻,并能嘗試用課本上傳達的理念,分析解決某些地理問題,形成觀察、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

2.地理教材的內在聯系

一是知識脈絡聯系。按照地理學科的性質,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脈絡基本相同,均是從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區域地理,先總后分的知識脈絡,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使學生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架構,并逐步認識地理環境的規律性和相互關系(見表1)。但初高中地理教材知識內容的差異也較大,對于同一地理內容,初中教材注重地理事實知識,即地理名稱、地理數據、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景觀等;而高中地理教材,更側重于對地理概念的分析、地理特征的總結、地理規律的掌握、地理成因和原理的探究、地理意義的運用等方面,有利于學生理解各地理要素的邏輯關系,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系統知識。

二是知識類型聯系。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以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為線索,使學生觀察自然―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循序漸進,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發展觀,確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事物。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按照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總論、世界區域地理、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的順序,先外后中,略外詳中,先整體后局部,先宏觀后微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高中地理教材則既要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點,又要引導他們具有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因此高一的自然地理以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的運動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和規律,人文地理則以人類活動為核心,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協調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高二的區域地理以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為核心,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對策,深刻體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認識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教材結構系統聯系。初高中地理教材每一冊的結構編排幾乎相同。地理課文內容,均根據每個學期學時的要求進行編寫,每本教材均為4~5個單元(即章),每章題目,以粗體字配以彩色背景為標題,背景一般為照片,能反映該章主要內容,非常直觀;“章”以下又分為若干節(一般3~4個),“節”以內設2~3個標題,有時下面還設小標題,每個標題下又有若干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從一個方面說明、解釋標題內容。環環相扣,層次分明又互相補充。

四是圖像系統聯系。地圖是地理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文內容緊密配合,在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地理事物方面具有無法代替的作用。無論初中還是高中教材,地圖數量眾多,約有150~200幅,種類多樣,功用不同。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在地理能力的培養上,均要求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問題那能力、總結歸納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高中生還要求樹立人地關系的理念,培養解決問題的地理視角,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照片數量比初中教材少,但示意圖、統計圖、流程圖的比重增加。特別是高中自然地理中示意圖增加,高中人文地理中統計圖、流程圖增加,說明對同一地理現象,初中注重靜態的結果,高中注重結果產生的過程。

二、初高中地理教師教學銜接

1.統一思想,構建全局觀、整體觀

當前許多完全制中學被分割成初中和高中兩校,初高中分離,教學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使初高中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出現脫節現象。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僅對地理教學內容進行簡單講述,強調識記知識和掌握結論,沒有全面認識到高中教材對同一內容的深化、細化與過程化;而某些高中教師則認為初中地理教材內容過于簡單而忽視了其基礎性,因此造成雙方對各自教學的誤解,一旦把這種思想帶入教學,易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產生結構性問題。因此,地理教師應建立整個中學地理教學的全局觀和整體觀,認識到不同教學階段對學生的要求不同,要在教學中體現學習的連貫性和承接性,認真研讀初、高中教材,同時也要認識到教材在編寫中思想高度的一致性,初中為高中奠定良好的基礎,高中將初中地理內容進一步升華,即內容的承前啟后,結構的統一,語言的規范等。

2.精細備課,體現銜接聯系

把對教材的認識、能力的要求落實到教學中,首先就從備課開始。當前有部分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認為“不備課甚至連書都可以不要,也可以上好一堂課”。但事實上,備課環節恰恰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筆者認為應該這樣備課:(1)備教師。教師應對同一內容進行初高中對比,分析難度、廣度、能力層次要求、教學內容的穿插,運用何種教學方式;(2)備學生。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心理發展變化過程,了解學生的認知層次,遵循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由基礎到能力層層推進,環環相扣;(3)備教學方法。對初高中生而言,均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進行引導式、啟發式教學。但初中更側重于對“表象”的認識歸納,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較為被動接受教師給出的結論或能根據分析得出較為淺顯的結論;而高中生對地理事物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強,同時他們帶有獨立性、批判性的眼光使他們對事物本質認識更加深刻,并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觀點。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找出他們的共同特點,又要根據各自心理發展的差異,有側重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3.關注細節,有針對性地教學

篇9

組織行為學是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地理教學活動)人的(學生個體)心理和行為的規 律,從而提高管理人員(地理教師)預測、引導和控制人(學生)的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地理教學)既 定目標的科學。它的任務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師)能夠掌握勞動者(學生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發展變化的規 律性,提高對勞動者(學生個體)心理和行為的預測能力和引導與控制能力,以便及時協調學生、集體、地理 教學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他們與學校、家庭、社會環境的關系,更充分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優的教學組織設計,以保證地理教學目標的實現、地理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提高準備階段動態質量的方法

提高準備階段動態質量的理論基礎是組織行為學的激勵理論。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勵理論來設計的方案。

1.根據需要理論來設計

需要理論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并且有層次,因而教師要:

(1)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教師要找出學生相應的激勵因素,采取相應的組織措施,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以引導和控制學生的行為 ,實現組織目標。具體地講,就是把課本知識點按需要層次分類、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這樣的知識點組合 結構有利于學生掌握。

B.(食物)糧食種類分布糧食問題農業狀況。

對于作為教學的客體――教師來說,在地理教學內容設計上應體現出對地理教材內容(包括基本知識、技 能)處理的層次性。

(2)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因而可將學生按不同要素進行分類,設計提問的題目時,要考慮不同分類的學生。 如:學生學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設計以下不同難度的題目:

極晝是地球自轉形成的嗎?(難度較低)

某地8時日出,晝長為多少小時?(難度中等)

當西半球全部為晝半球時,太陽直射點在哪里?(難度較高)

2.根據強化理論來設計

強化理論是操作條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的實用范圍很廣 ,這里僅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1)積極強化

積極強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強化。給學生創造、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和環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冊 )第一章第三節:月球和地月系(自學教材)時,要求學生自己看,然后寫出對月球的認識,體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話、散文、論文、詩歌等多種形式,寫成后,叫學生自愿到講臺前朗誦,結果學生活動積極,激勵水 平較高,教材知識掌握較好。②物質強化。如利用部分班費或勤工儉學收入購買課外讀物、學習用具等在階段 性考試、檢測、學科競賽中成績優異者進行獎勵。③聯合強化。如會考得A者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暑期近地觀光 旅游等。

(2)適當“懲罰”

適時適度的“懲罰”可以樹正壓邪,鞭策后進。如對學習偷懶者明令規定要背誦四大洋的面積、深度、溫 度等;會考不過關者可在植樹節時,要求比別人多栽5棵樹等。

(3)消極強化

如果把會考成績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統考會考成績,占80%;一部分是教師平時考查考試成績,占 20%。這樣,即使一些對這門課不感興趣的學生,為了“過關”,也會按要求強迫自己完成地理學習任務。

3.根據期望理論來設計

期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弗羅斯提出的。激勵水平取決于期望值和效價的乘積。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兩個參加地理會考的學生,一個學生估計他能夠過關的可能性為30%,概率為0.3;另一個估計能過關 的可能性為80%,概率為0.8;前一個學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效價可算為3,后一個十分重視, 效價可算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則得出激勵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個學生M=0.3×3=0.9,

后一個學生M=0.8×10=8。

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將學生的心理動態摸清,然后及時下藥,正確指導,分灶吃飯,才能取得較高的 激勵值,從而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三、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篇10

中學地理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現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現,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地理教學方法。筆者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人教版)的農業地域類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分析第二節《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第三節《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發現用案例教學法來分析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效果非常好。

二、結合地理高考、高中地理會考,分析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地位

高中學業水平測試考綱中對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要求是,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地理高考考綱對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要求是,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例如,2010年聊城質檢就有一題,下圖為“四地區的農業產值結構和商品率示意圖”,關于四個地區農業生產特點的說法,最可能正確的是( )。這道試題就明確提出對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進行考查。此外,在高考和高考模擬考中,對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考查,多數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

三、農業地域類型生產特點的教學在模塊教學中的地位和

作用

農業生產是人類生產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模塊必修二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通過農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應辯證地、發展地看問題;通過不同地域人類活動特點的講述,使學生能夠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等。通過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協調人地關系的意識,為其他章節和“環境保護”等選修模塊的學習打下基礎。

按照一般的教學思路教學,教師通常先對課本的圖片進行分析,按照分布地區、區位條件、生產特點、主要農作物的教學思路逐一呈現知識點。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思路思維的清晰度不夠。這是因為學生對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一個是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特點,另一個是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區位條件分析。而且在分析農業區位的時候,學生往往只注意了區位條件分析,而忽略了農業地域的分布,因此,導致農業地域類型這一模塊的學習思路不清晰或者知識結構不夠完善。

為此,筆者從農業區位的概念出發,對原來的教學思路稍做調整,教學思路如下圖:

這個教學思路是先進行農業地域的生產特點分析,之后分析不同農業地域類型的農業區位。這樣就把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分出了前后順序。由于對概念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并且是分開呈現的,經過教學實踐,發現能快速掌握知識的學生比例明顯增加了。

經過這樣的教學思路調整,明確了各個農業地域類型生產特點的教學并非可有可無,并且在教學中應首先呈現,它也是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教學成敗的重要基礎。為了講好各個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筆者通過閱讀多個版本的教材、參考多位同行的設計和課件,經過綜合分析,認為要講好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特點,首選案例分析法。

四、以四個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教學分析案例教學法的實效性應用

地理教學案例的應用一般有三個方面:(1)用案例引述一個地理問題;(2)用案例印證一些地理原理;(3)用案例探究某種地理規律。下面用四個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施教案例說明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實效性應用。

在進行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教學時,筆者注意到案例分析法能快速達到教學目標。以下就具體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說明。

1.使用文字案例與圖片案例相結合的實例分析

(1)施教季風水田農業特點的案例

筆者選取了圖片案例和一段文字案例。首先呈現的是圖片案例――“水稻的種植過程”共15張圖片,分別展示了泡種、育秧、犁地、插秧、田間管理等,在展示過程中還對照圖片特別講解了地少人多的特點、地塊小的原因、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的特點。由于圖片展示直觀性強,學生也能基本理解季風水田農業投入勞動力多的基本原理。之后呈現的是文字案例――“李守田一家的水稻種植簡介”,案例如下: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①全家6口人,上有兩位老人,下有兩個上學的孩子。李守田承包了8塊地,共0.5公頃,農活主要由他和妻子來做。②李守田家與另外5家村鄰共同購買了一頭耕牛、一臺水泵、一臺電動脫粒機。其他小型農具每家自備。一般情況下,李守田用0.3公頃田種雙季稻,用0.1公頃田種單季稻,用0.1公頃田種其他作物。③他家每年約收稻谷3800千克(雙季稻產量為1050千克每0.1公頃,單季稻產量為650千克每0.5公頃),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糧、飼料用糧及上繳公糧,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場上出售。

通過對文字案例的解讀,學生可以自主歸納出季風水田的特點。對照①可以歸納出的特點是:小農經營,地少人多;對照②可以歸納出的特點是:機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對照③可以歸納出的特點是:單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此外,回顧之前的圖片,可知季風水田農業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水利工程量大。

(2)施教大牧場放牧業特點的案例

筆者首先選取呈現一幅潘帕斯草原的放牧圖,指圖對比潘帕斯草原的牧草與我國鄉間常見的牧草,學生能馬上得出潘帕斯草原水草肥美的結論。接著從圖上看到放牧牛羊眾多,學生可以基本獲得一個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之后呈現兩個文字案例,如下:

文字案例1:“潘帕斯”意思是沒有樹木的大草原。它位于阿根廷的中、東部,面積約76萬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氣候溫暖濕潤,平坦的沃野無邊無際。阿根廷人總是夸耀這塊富饒的土地,說從大西洋岸邊一直耕到西邊的安第斯山麓,連一塊石頭也找不到。

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開墾為農田和牧場。田里盛產小麥、玉米等糧食。牧草豐美的草原到處是白色、黃色、黑色、花色的良種牛群。

文字案例2:草原上種植的玉米,大部分用來飼養牛羊,牛肉產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殺1千多萬頭牛,除了大部分供國內食用,還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是阿根廷的主食,菜市上最熱鬧的地方是牛肉鋪,宴席上大都是用牛肉做成的佳肴。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農牧業的主要產區,也是南美的糧倉。這里有著阿根廷全國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業,以及許多重要鐵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臟。

通過對文字案例1的解讀,學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其中一個特點:生產規模大;通過對文字案例2的解讀,學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另外兩個特點: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2.僅使用圖片案例教學的實例分析

(1)施教商品谷物農業特點的案例

筆者選取一幅廣闊的麥田圖片,在金色的麥浪中,零星分布著兩三臺收割機,圖片上的情景已經強烈地表達了商品谷物農業的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2)施教乳畜業特點的案例

筆者選取了多幅圖片案例,首先是各種奶制品的圖片,以此說明乳畜業生產特點之一是商品率高。然后呈現的圖片是“利拉伐”AMR全自動機器人轉臺擠奶系統,由此說明乳畜業的其他生產特點:機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集約化專業化程度高。

五、評價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通過這個單元的幾個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特點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筆者深深體會到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施教過程中的強大魅力。

篇11

但是許多學生都把地理學科看成是副科。剛上初中的學生也就普遍認為地理學科是副科,學不學都可以,甚至認為教地理的老師也是次等教師。針對學生的這種思想,我認為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學任務,必須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引導他們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打心眼里愛上這一科,地理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地進行。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沒有興趣,也就沒有發現和發明。”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從小都對科學感興趣,所以長大后都成了科學家。學習興趣在學習活動中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達到預期目的。沒有興趣,學生就產生苦學,厭學,棄學的可能,教師也就完不成教學任務。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呢?

一.讓學生知道地理學科的學習內容和意義

剛上七年級的學生雖然在小學已經學習過地理知識,對地理知識并不陌生,但是對于為什么要學習地理及學習內容還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在上第一節課時,首先讓學生觀看課本前頁的彩色圖片和彩色地圖冊,讓他們看到各色各樣的地理事物,自然景觀和人類活動,開闊他們的眼界,再舉例說明:“日月星辰為什么每天都東升西落?為什么冬天冷,夏天熱?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原,有的地方是平原?為什么有的地方人少,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經濟發達,有的地方經濟落后?等等。要想懂得這些地理內容和人地關系,就要好好學地理知識。

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球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條件,而人類活動又無時無刻不在作用于環境,利用不當時,就會出現生態平衡失調的現狀。所以學好地理知識是新時代對每個公民的最起碼的要求,它能使我們放眼世界,展望未來,開闊我們的胸懷。

二.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有一股恒心和毅力,這個力量來源于正確的學習目的和動機。目的和動機是以需要為基礎的,過去只用升學來誘發學習目的和動機,這是很片面的。要對學生說:“將來大多數學生都要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事業中,無論干哪一行,都離不開地理知識,在我國古代人們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知識的廣博。那么我們現代人更應把它重視起來,將來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祖國,不盲目地生存,將來經商的時候才能知道哪里出產什么,有利于商業活動。只有了解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掌握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將來人類和自然才能和諧地發展,自然界才能不給人們帶來災難。”

三.要尊重、愛護和關心學生

師生之間應是平等的關系,對好中差不同的學生也要保持平等的關系,不能對學生有親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調動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讓他們體會到學習地理知識的快樂。教師只有尊重,愛護,和關心學生,學生才能愉快地學習。

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以美好的口才,自然的教態,和腦子里豐富的知識,以及和藹可親的口語來換得學生的尊重,每當上課時,都讓學生以笑臉相迎,把對老師的愛轉化成學習的動力。

四.教師要用恰當的教法

地理學科也是一門科學,地理教師應該具有恰當的教學方法,豐富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還要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在講新課時,應該用教學掛圖,把它掛在黑板上,讓學生帶著思維閱讀課本上的文字,邊看書上圖,再對照前邊教師的大掛圖對比著學習,把知識落實在地圖上來記憶,這樣很直觀,很有空間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實性。

其次,在講完新課的練習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草圖變相出題型,讓學生把知識學活,如果畫圖的水平不高,不太象也沒關系,只要能把關鍵的地理事物和名稱表現出來就行。

比如畫中國地圖時,必須畫出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黃河入海口),長江入海口,杭州灣,珠江口,雷州半島,臺灣島,海南島等,我以前看有的老師上課不拿地圖,也不畫版圖,畫圖了也太簡單過分了,那樣會讓學生有錯覺,記不住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點。比如講中國的主要鐵路,不畫出珠江口,就定不了廣州的位置。

再次,教師要多閱讀課外書籍,把豐富的地理知識結合在課堂教學中,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講解知識,會拓展知識面,還要教給學生學習技巧,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懂得理論知識的科學性。不要死記硬背地理知識,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問學生:“為什么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不是熱帶雨林氣候?”這樣的問題不是背就能解決的問題。要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由于東非高原地勢較高,氣溫較低,改變了那里的氣溫和降水狀況。這是受地形因素影響的結果。地理科也是理性知識,有很多學生和老師以及校長都認為地理是屬于死記硬背的,這是一種錯誤想法。

五.教師要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經常開展地理課外活動,不僅能加強對地理知識的掌握,還能把知識變成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課外書,報導,觀看電視節目,和收聽廣播等,舉行基礎知識競賽,填圖競賽等都能豐富同學們的地理知識和才智,啟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和社會現象的興趣。

總之,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學任務,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我們地理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篇12

新課程改革以后,歷年《福建省高考文綜考試說明》均特別強調四種能力的考查,即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是順利完成某一活動必需的主觀條件,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相聯系在一起的(孟昭蘭,1994)。

地理思維能力則是指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規律、原理的認知、理解、比較、分析、綜合、判斷、概括、抽象、推理、論證等能力。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對地理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并完成一定量的練習,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利用典型、優秀的試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成為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必要途徑。本文將從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出發,進一步分析地理試題命制的原則和具體方法。

二、試題命制與思維能力的培養

1.試題情境的創設和選擇

(1)真實性和生活性。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命制試題時,情境設置應新穎獨特,試題應圍繞現實生活或生產問題而展開,并且可以結合時下熱點問題設置,例如地震、洪災,等等。這些熱點問題都是發生在社會和生活中的真實存在,也可能是學生今后會遇到和面對的,因而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促使學生在關注生活和社會的同時,積極思考并深入探究地理問題和規律。

(2)針對性。區域背景材料的選擇應有針對性。難度高、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識點應該選擇學生所熟悉的區域,而難度低、已熟練掌握的知識點則可以選擇相對不熟悉的區域。

例1:(2010年福建高中地理會考綱要 必修二第三章第24題試題材料)

福建省位于東南沿海,東經115°50′~120°47′,北緯23°30′~28°19′。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大部分為山地、丘陵,僅東南沿海漳、廈、莆仙一帶為平原。大部分地區為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無明顯的四季區分,春秋相連,夏季長達6~10個月。1月平均氣溫為7~13℃,7月平均氣溫為28~30℃,年均降水量1200~2200毫米。5~11月有臺風登陸。耕地總面積為118.85萬hm2,人均耕地面積只有360m2,不足全國人均耕地的一半且土壤多為紅壤。

例2:(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福建卷文綜卷第37題試題材料)

下圖中的主要國家是拉丁美洲經濟一體化集團的重要成員國。甲國為拉丁美洲人均GDP較高的國家,與中國有良好的貿易關系,2006年8月雙方簽訂了農田灌溉系統建設、礦產品開采、機電生產等多項協議。

例題1中的材料貼近學生的生活,淺顯易懂;例題2則選取了學生比較陌生的南美洲北部地區的背景材料。在對“農業區位因素”進行分析時,由于例題1材料為學生所處地理環境的實際描述,學生對這一地理景觀有深刻、直觀的理解,因而這類試題有利于學生理解區位因素的內在聯系,掌握區位因素的相關知識,適用于新課學習時的鞏固練習。而在已經充分理解區位因素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基礎上,例題2則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拓展,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可多用于綜合性強化訓練。同時,如果盲目地將例題2這類情境材料應用到基礎訓練中,反而不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有針對性的情境創設,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完成對地理知識和規律的認知。反之,不合理的情境創設,會增加學生理解、掌握原理和規律的難度,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提供信息,提升解讀信息和思維拓展能力

(1)多樣性。試題信息的提供是試題命制中的第一個環節。在試題命制中,存在反復使用教材信息的現象,這種命題方式會導致學生利用大量的練習和重復記憶來提高地理成績,而忽視思維拓展能力的提升。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命題者應盡可能使用教材以外的信息。多樣化的信息可以考查學生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從而提高地理思維能力,真正體現考查內容的價值。

(2)圖表性。命題中的信息應多用圖表信息表達,少量使用文字信息。圖表是地理學科特有的學科語言,相對于文字信息,以圖表形式提供的地理信息量更大,更加便于閱讀。另外,通過對圖表材料信息的提取,可以提高學生讀圖、用圖和形象思維的能力。

(3)簡練、完整、有效性。命題中提供的信息應是簡練、完整的,但可以是隱含的信息,須避免無效的信息出現。一線地理教師在對地理試題設問進行修改的同時,經常忽視題干信息的整合,尤其是無效信息的刪除。繁冗無效的信息會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和誤導,而簡練的信息可以避免學生因閱讀量過大而出現的影響,同時隱含的信息可以考查學生抽象推理的能力,將原本試題中不完整的信息補充完整。

3.合理設問

合理設問的目的是逐步提出問題,利用題干賦予一定的信息,以某一思路為線索,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知識逐漸探究完成。

(1)關聯性。每個問題的提出應緊扣題干和相關圖例的信息,問題之間也必須有一定的關聯性。沒有關聯性的設問會使學生感到困惑,無法找到充分的信息和規律去解釋問題中的現象。

(2)規律性。每個問題的設置都應符合認知和思維發展規律,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由現象到本質。

例3:(英國資格評估與認證聯合會舉辦的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補充水平考試)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汽車等交通工具排放的一種大氣污染物。下圖是2004年夏天英國南部定點測算的24小時內空氣中氮氧化物的含量。

(a)(i)描述圖中氮氧化物污染的分布特點。(2分)

(ii)試述影響上述氮氧化物分布的自然因素。(3分)

(b)結合你所學知識,簡述某個或多個城市所采用的提高空氣質量的措施。(5分)

(c)解釋說明城市景觀對你所居住城市氣候的影響(不包括城市空氣質量)。(10分)

這一組試題依次考查了學生閱讀地圖、描述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原理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更是考查了問題探究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試題設問由淺入深、由單一性問題過渡到綜合性問題的本質特征,體現諸如“說出、說明、分析”等考查的層次性。這種設問符合心理學中對認知規律的理解,即從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到想象一系列過程。隨著設問難度的逐漸提高,學生思維活躍程度也呈現上升的變化,這對其思維能力培養是十分有利的。

4.參考答案的編寫

對于命制的試題,學生需要通過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對地理事物現象和規律的認識和理解,因而作為檢測學生認識和理解程度以及準確性的標準,參考答案的提供就成為試題命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1)合理性。參考答案必須是合理的。答案往往是學生根據題目設置經過一定的分析過程而獲得的,不完全來自教材,因此其設計的合理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合理的答案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出現偏差。

(2)邏輯性。參考答案必須觀點明確、用詞清晰、邏輯嚴密。每個學科除了通用的語言之外,還有自己特殊的學科術語。觀點明確、用詞清晰的答案將能提高學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這項能力也可以歸為語言表達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綜合的體現。邏輯嚴密的答案為學生進行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的過程提供了參考,能進一步提高學生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試題命制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不合理的試題,會帶給學生不正確的思想觀點,從而無法掌握和理解地理現象的本質和規律;而情境真實、信息多樣有效、設問合理、參考答案有邏輯性的試題則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引導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張亞南.高考地理學科思維能力價值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10,(04).

篇13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回頭看,作為蘇州市平江中學課改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意在通過對上節課或前個階段學習內容的回頭復習,讓學生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同時,形成對知識的系統認知;讓學生在強化舊知識的牢固度和清晰度的同時,建立新知識的落腳點;讓學生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基本學習技能。

回頭看,立足學生的認知規律,強調溫故而知新,它可以是五分鐘的習題訓練,也可以是一串精心設計的問題。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段,其回頭看的形式和要求各有不同。我校地理教研組根據學科自身特點,選擇“小抄”作為回頭看的一個重要載體,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地理小抄的由來

在一次地理教學研討會上,一位高中地理教師抱怨:現在的初中生地理基礎太差,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都會搞錯,連英國首都倫敦都找不到。許多初中地理教師很委屈:我們教得都很認真,說得都很清楚,學生忘了,我們也沒有辦法。

根據蘇州現行的考試模式,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學生、家長都很不重視,甚至一些教師都將其視作可有可無的副科,于是期末考前,劃重點、印提綱成為主流的復習方式。枯燥的學習、機械的記憶使學生索然無味,提綱考過即丟,知識考過即忘。再加上初三年級沒有地理課,這一年的斷檔使原本薄弱的地理基礎更加雪上加霜。

面對這樣的局面,哀嘆、抱屈都是不足取的。在一次教研活動中,有教師提出:地理雖然是非中考科目,得不到重視,但從另一個層面考慮,沒了中考框框的束縛,地理教師有了更廣闊的課改空間、更靈動的自主選擇;地理雖然是小學科,但同樣可以有大作為,關鍵是地理教師自己不能將地理學科邊緣化。對于課程設置、考試制度、教材選擇,雖然基層地理教師沒有話語權,但可以立足課堂,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于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教研的主題。小抄,作為課改的實踐,作為回頭看的載體,走進了地理課堂,帶進了地理考場。

二、地理小抄的操作

在以往的地理考前復習時,許多學校的教師往往先劃重點、印提綱,然后讓學生進行背誦。這種被動記憶、囫圇吞棗的復習方式,只能帶來短時效益,而且學生背得很辛苦、很無奈。況且,這兩年蘇州市對初二年級進行的地理會考,采用開卷的形式,允許帶各種資料進考場,考題更注重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更注重對生活中一些地理現象的綜合分析,摒棄了死記硬背的填充題等形式。于是,一種作為閉卷和開卷之間的過渡,可以帶著自己制作的小抄進入考場的半開卷考試形式在我校開始了嘗試。在考前的三節復習課上,教師統一發給每位學生一張A4紙,讓學生自己整理知識要點,不得抄襲他人,必須自己歸納、梳理。考試的時候,教材、圖冊、參考書等都不能帶,但每人可以帶上自己的小抄,作為參考的依據。考試結束,小抄隨試卷一起上交,根據其重點是否突出、條理是否清晰等第,納入考核成績。

由于免去了機械記憶的苦惱,學生喜歡、家長歡迎,但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些學生字寫得很小,抄了滿滿一整張紙,但因未抓住重點,許多內容白抄了;一些學生缺乏條理,眉毛胡子一把抓,考試的時候找不到需要的內容。如何抄?抄什么?當我們思考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時,蘇州市高考狀元梁嘉莉的筆記給我們帶來了啟發,一張張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將知識要點進行了條分縷析,受到了許多學生和家長的熱捧,報社免費派送的有關她筆記復印件被一搶而空。每個人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不同,我們不主張原樣拷貝她的筆記,但卻推崇她以思維導圖整理知識的方法。于是地理教研組的教師開始引導學生,學完一個章節后便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加以整理,還起了個學生喜聞樂見的名稱――紅綠燈知識樹,即用紅色、綠色、黃色三色筆,在思維導圖上將涉及注意點、疑難點、易錯點的關鍵詞圈出。在考前復習時,教師將學生平時繪制的小抄發下,讓學生再次回頭看,根據自己的復習情況,對小抄查漏補缺,隨后帶入考場作為備查資料。

除了圍繞教材內容的小抄,為了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地理,我們利用課堂的前五分鐘,安排學生交流抄錄的時事地理或趣味地理,并根據以往所學的地理知識,對摘抄的材料進行解析或點評。這樣的小抄既便于鞏固學過的知識,又利于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生活問題、社會問題的能力,從另一個層面以地理小抄進行了回頭看。

三、地理小抄的收獲

1.由機械記憶轉為快樂創造。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東尼?博贊認為:人的大腦好比是一臺具有無限聯想力和想象力的機器,而我們對它的使用還不到5%,思維導圖恰如一把“削靈”大腦的瑞士軍刀,能有效地激發創造力。借助思維導圖的小抄,使單一、枯燥、呆板的傳統筆記有了色彩,有了維度,有了景象,有了視覺節奏,有了更強有力的語言方式。每一個關鍵詞或者每一幅圖像引發眾多創造性的思想組合,輕松、有趣的創造取代了厭煩、疲倦的記憶。“想象力、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借助思維導圖的小抄,使學生更易把握重點,內化所學,打通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全市地理會考中,我校學生取得了超過市平均分十多分的好成績。

2.由只顧向前轉為不斷回頭。從腦科學的角度看,學習是一個大腦相關區域神經聯系建立的過程,要鞏固這種聯系,就需要對大腦相關區域的神經細胞進行反復刺激,形成動力定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根據艾賓浩斯的記憶遺忘曲線,如不及時進行復習,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所遺忘。從認知學的角度看,學習知識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需要多次反復,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利用小抄回頭復習,有利于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和鞏固,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聯系。

3.由考試緊張轉為考試淡定。以往考前,主要由教師劃出重點或統一印制提綱,然后由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而兩語一數的作業已讓學生應付不暇,哪有時間再來背所謂的副科知識,于是許多背得不熟的學生忐忑地走進考場。現在,學生帶著自己設計、自己制作、自己需要的個性化小抄走入考場,盡管有些學生通過做小抄已將知識點梳理了一遍,重點難點了然于胸,考試時未必真的需要看小抄,但心理上起到了減壓作用,考試時多了一份從容和自信。許多學生表示:“這種考試模式,讓我有一種新奇感,多一份快樂心情”;“有了小抄,不必死記硬背了,考試時信心滿滿的”。學生們都喜歡這種可以帶著小抄的考試方式。

4.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可以說絕大多數學生都有取得優異成績的心理趨向,當得知可以帶著小抄進考場時,他們會在這種積極心理的驅動下,自覺地整理小抄,自覺地將學過的知識梳理一遍。這樣的小抄帶有明顯的個性化特點,每個學生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各有不同,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整理小抄,在提高學習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自主學習、自主反思、自主管理的能力。現在,不僅僅是地理學科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已遷移到了生物、政治、物理等其他學科。

華羅庚曾提出:學習和做學問,都要“從薄到厚,從厚到薄”。學生了解、吸收、積累知識是一個從薄到厚的過程,學生整理小抄,是一個內化知識、提煉精華、從厚到薄的過程。以地理小抄回頭看,讓學生體驗到了有趣又有效的復習過程,體驗到了自主又快樂的個性化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镇市| 乐亭县| 崇州市| 新民市| 化德县| 大厂| 亳州市| 和林格尔县| 谢通门县| 措美县| 新蔡县| 元氏县| 兰考县| 博兴县| 康平县| 丹东市| 会宁县| 蛟河市| 武乡县| 水城县| 噶尔县| 正宁县| 孙吴县| 尤溪县| 左权县| 洛川县| 富源县| 潜山县| 巨野县| 安龙县| 商河县| 朝阳区| 巴南区| 荥经县| 财经| 太和县| 麻城市| 江城| 华亭县| 峨边|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