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安全評價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安全評價可以使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變經驗管理為目標管理。安全評價一方面可以使各部門、全體職工明確各自的安全目標,在明確的目標下,統一步調、分頭進行,從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學化、統一化、標準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各層次領導及技術人員補充現代安全管理的知識,了解系統安全工程的精髓所在,從被動與事后型的“亡羊補牢”模式向以風險防范為重點的系統化安全管理模式邁進。
二、開展安全評價工作有助于提高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
開展安全評價與預評價有助于提高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即確保建設項目建成后實現安全生產,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損失最少,優選有關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設基礎上的安全衛生水平,獲得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從設計上實現建設項目的本質安全化。擬建建設項目的安全生產水平,首先取決于安全設計。預評價作為安全設計的主要依據,它將找出生產過程中固有的或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其產生危險、危害的主要條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險、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條件的最佳技術、措施和方案,為建設單位安全生產管理的系統化、標準化和科學化提供依據和條件。為安全生產綜合管理部門實施監察、管理提供依據。預評價改變了“先建設、后治理”的被動局面,使建設項目的“三同時”的管理、監察工作沿著規范化、科學化方向深入地開展。
三、開展安全評價工作為實現安全管理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創造條件
當代人對安全生產問題的新認識、新觀念表現在對安全本質的再認識和剖析上,把安全生產基于危險分析和預測評價的基礎上。表現在對事故的本質揭示和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安全生產建立在預防和控制基礎上。在新世紀人們逐漸修正和廣泛應用事故致因理論、事故頻發傾向理論、Heinrich因果連鎖理論、管理失誤理論、能量意外釋放理論、危險源理論、事故原點理論等理論來指導安全生產。現代安全管理具有變縱向單因素管理為橫向綜合管理,變事故處理為事件分析與隱患管理,變靜態管理為動態管理,變只顧經濟效益的商業管理為效益、環境、安全與健康的綜合經營管理,變被動、輔助、滯后的管理程式為主動、本質、超前的管理程式,變外迫型目標為內激型目標等特點。由此可見安全管理對象,內容和方法已發生重大變化,整個組織的安全管理理念也要因此作出相應轉變。此時,積極開展安全評價工作就尤顯其必要性。
近年來,安全評價工作在我國健康快速的發展,它作為現代安全管理模式,體現了安全生產以人為本和預防為主的理念,是保證生產經營單位保證安全生產的重要技術手段。實踐證明,推行安全評價是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生產管理方針,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科技興安戰略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篇2
一、路基路面的安全評價
(一)路基的安全評價。路基的安全評價包含:路基強度評價、邊坡穩定評價、排水結構物評價與支檔結構評價。路基強度影響路基的穩定性、承載力、路面使用功能,進而影響行車安全。路基的原始地面承載力強度小于150kPa要進行處理,存在軟基、巖溶等不良地質要采用換填、袋裝砂井、碎石樁、灌漿等方法進行治理。路基填料要通過試驗后選用,不能土石混填以保證路基的壓實度。對于膨脹土作為路基填料應進行摻石灰、固化材料處理,同時進行防水處治。
路基邊坡安全評價主要考慮邊坡的穩定性。近幾年因路基邊坡失穩造成的安全事故越來越多,因此路基的高填深切邊坡均應經過穩定性驗算,不滿足穩定性要求的需采用防護及加固措施;邊坡存在崩塌、滑坡的可能要采用卸載、擋墻、抗滑樁、綜合排水等措施一次處理到位,不留隱患。對于山區山體橫坡較陡地段的高填深切應與橋隧構造物進行比較,填方大于20m宜改填為橋梁,切方大于30m宜改切為隧道。對于高大邊坡要加強施工觀測,確保安全。
排水結構物評價:路基的排水不暢影響路基的穩定性。邊溝、排水溝、滲溝、暗溝的設置位置、斷面尺寸、防沖刷能力影響排水的使用功能,每條路都應進行計算,不能照搬照抄。滲溝、暗溝本身應有足夠的強度,不能影響路基的整體穩定性。
支檔結構物評價:擋墻本身強度、抗滑移能力、抗傾覆能力、抗剪能力、地基承載力都是安全評價的重要指標,應滿足規范要求。從安全、經濟的角度考慮重力式擋墻的高度宜控制在12m以內,超過12m,則可采用板樁墻、錨桿式擋墻、加筋擋墻等形式。擋墻的基底埋置深度應經計算確定,一般在可能的滑動面或沖刷以下至少1m,板樁墻樁的埋置深度對于巖石地基宜嵌巖1/3樁長,對于土質地基應嵌巖1/2樁長。
(二)公路路面的安全評價。路面強度的安全評價:因路面承受的軸載噸位以及軸載通行次數高,行車速度快,故對路面的強度要求就高;而路面強度低,產生安全隱患的機率就高。影響瀝青路面強度的主要因素有瀝青質量、石料的性質、粒料的級配等。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壞的主要原因是路基的不均勻沉降和汽車超載,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路面的抗滑安全評價:抗滑性能是保證雨天高速行車安全的重要技術指標,摩擦系數是直接影響抗滑安全的控制指標,摩擦系數越高,抗滑性能就越好。石料磨光值是保證路面防滑的基本指標,磨光值高才能獲得高的摩擦系數。路面的排水安全評價:高速公路因其路幅寬,降到路面上的雨水量較多,排水不暢,形成積水,高速行車會使積水霧化,迷霧遮擋駕駛員視線,增加行車事故。同時積水會降低路面的抗滑性能,使車輪產生液面滑移,增加行車的危險性。在我省某段二級公路發生16起交通事故中,因路面積水造成事故11起,占總事故的68.7%。因此公路路面要采用系統排水的方法進行設計,確保路面水的流暢。路面的平整度評價:路面不平整易使汽車產生顛簸,容易造成事故。平整度的影響除了路基不均勻沉降的原因外,攤鋪機的性能及操作對攤鋪平整度影響很大,另外面層攤鋪材料的質量、碾壓質量對平整度有影響,接縫處理不好容易產生缺陷以及由于接縫壓實度不夠和結合強度不足而產生裂紋。
二、擋土墻的靈活運用
公路擋土墻的形式,可借鑒國內一些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范例,積極探索坡面防護新技術,配合路段自然環境,靈活進行設計。如目前湖南省部分高速公路采用的花池墻、階梯柵欄擋土墻等新型防護結構形式,既起到了防護作用,又豐富了路容景觀。鑒于目前多數公路沿線的擋土墻人工痕跡較重,嚴重影響了公路景觀。因此在一般公路設計中應靈活性設計,根據沿線地質條件和邊坡高度,盡量減小防護工程體積,如擋土墻的高度和長度,并結合地形起伏特點,適當變化擋土墻高度,提高結構物自身景觀效果。
在材料上,擋土墻可根據公路所在地區條件,靈活就地取材,如采用當地的塊石、碎石干砌擋土墻,盡量避免采用光面混凝土擋土墻,以使擋土墻構造物表面貼近自然。另外,還可結合路域特有的文化和建筑風格,通過設置文化符號以賦予公路文化內涵,對擋土墻進行特殊設計,使司乘人員在行駛過程中感受到特有的公路民俗文化。
三、安全護欄設計
按照我國設計標準,要求護欄在中央分隔帶連續設置,在路側的最小段落為70m,不必要路段可以不設,它與主體工程的關系與其所處的路段有關。
石方區護欄:石方區護欄基礎應與路基同步施工,路基開挖時,預留護欄混凝土基礎的槽孔,或者直接在槽孔內現澆護欄基礎,以避免2次開挖石方。
路肩擋墻區路側護欄:護欄基礎落在連續路肩擋墻區時,當擋墻施工至護欄基礎底標高時,應預留護欄基礎槽孔,也可現澆護欄基礎,以避免后期護欄安裝時開拆擋墻,對于連續護面墻區段,當護面墻施工至護欄基礎底標高時,應預留護欄基礎槽孔,也可現澆護欄基礎,以避免后期護欄無法生根。
構造物護欄:對于特大、大、中橋護欄一般由主體工程設計單位設計。通常為砼剛性護欄,并由交通工程設計單位負責護欄過渡段設計。
四、路基邊坡處理與環保
路基邊坡形式是影響公路景觀的主要因素。路基邊坡坡率及形式的選擇不僅影響邊坡的穩定,同時也影響環境保護和景觀效果。邊坡坡率應靈活自然、因地制宜,盡量使邊坡外形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看不出明顯的人工痕跡。在設計中應根據地形地質條件、邊坡高度及周圍環境特點對每個邊坡逐個研究確定適宜的邊坡形式和坡率。對于挖方邊坡坡腳、坡頂取消人工痕跡過重的折角,而采用貼近自然的圓弧過渡,以達到與路線所經自然地帶的地形地貌相適應。對于部分低填或隧道進出口填方路段,放緩邊坡或直接填平進行植草綠化處理。這既有利于路堤與原地貌融為一體,使填筑痕跡得以遮掩;同時也增加路側凈區,形成一定的行車緩沖帶,使過往車輛駛離路面后有一個安全的感覺。
公路設計靈活性和創造性的理念并不是試圖去創建一個新的標準,而是建立在靈活應用現有的規范、標準、規章制度的基礎之上,公路設計人員應在嚴格遵循項目規劃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想象力、獨創性及靈活性,以規范為依據,在標準范圍內靈活應用設計指標,切實設計出既能滿足使用功能,又能確保安全運營,同時還能很好地融于自然及人文環境的公路。
參考文獻:
篇3
1.2設備因素
運輸設備和安全設施是專用鐵路的生產資料。生產業務不同,使用的生產設備安全設施也不相同。按照專用鐵路車務部門的業務種類來劃分,可將設備安全劃分接發列車安全、調車作業安全、車輛防溜安全、調度指揮安全及貨物裝載加固安全。
1.3管理因素
專用鐵路車務部門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環境復雜、管理內容繁多。結合專用鐵路車務部門的管理情況和業務環境,可從領導安全生產責任制、危險品運輸、營業線施工以及消防安全四方面進行考察。
2安全評價體系構建與量化
企業安全管理的首要前提是正確地評價自身的安全狀態。在生產過程中,對系統中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可靠確認,進而開展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給出系統危險狀態的綜合評價結論。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后續的安全預警和治理建議并不在本文中展開討論。
2.1分層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
系統評價是以一定的標準來表示系統價值的過程,專用鐵路安全評價指標可由分層標識的安全因素產生。①專用鐵路車務部門總體安全評價可定為目標層,用一級指標A來表示。②人員、設備、管理可定為域層,分別用二級指標B1、B2、B3表示。③對應不同域下的各種因素可定位為三級指標層,B1域下的諸因素分別表示為C11、C12、C13;B2域下的諸因素分表示為C21、C22、C23、C24、C25;B3域下的諸因素分別表示為C31、C32、C33、C34。基于上述分析,專用鐵路安全指標分層。
2.2層次化的評價方法
專用鐵路車務部門是一個復雜的結構體系,使用量化的客觀數據有利于減小主觀因素的影響,并保證評價結果的標準性和統一性。
2.2.1層次分析模型在鐵路安全因素和評價
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將評價指標的度量和目標劃分成不同層次的組成部分,并逐步細分,直到每一個部分都可以用具體的統計指標來描述。這就是典型的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該方法是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具有需求的信息量很少,決策過程花費的時間短等特點。其基本過程是:①構造層次結構模型,把復雜問題分解成具有條理化的各組成部分的模型。②構造判斷矩陣,根據每一層中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引入合適的標度數值,寫成判斷矩陣C=(cij)n×n。③層次排序,根據判斷矩陣計算本層次與之有關的元素對于上一層某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權值。需要計算判斷矩陣的元素對于上一層因素的相對權重向量w=(w1,w2,…wn)T。④一致性檢驗,運用判斷矩陣的特征值λmax和一致性指標CI,計算檢驗數CR。如果檢驗數符合要求,就接受判斷矩陣,否則需要修正判斷矩陣,并重新構造。
2.2.2綜合評價方法
判斷矩陣確定了指標體系的基礎指標評價值,以及指標體系權重系數。綜合評價需要將各級下層指標值復合成上層指標值。典型的合成方法是加法、乘法和加乘混合合成法。①指標層因素多呈現非線性特征,可采用乘法和成。使用y=Πxjwj來計算上層指標值,其中xj代表某域下層指標值,wj代表各因素的權重系數∑wj=1。②域層因素呈現線性特征,可采用加法合成。使用z=∑yiwi來計算安全綜合評價值,其中yi代表域層指標值,wi代表權重系數∑wi=1。加乘混合法合成可以綜合加法合成和乘法合成的優勢,能有效調節指標權重以及指標評價值對評價結果的主觀影響。本文選擇加乘混合的方法進行數據處理,以減少誤差,得到更客觀的評價結果。
2.3安全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構造判斷矩陣A
在層次分析法中,為了使決策判斷定量化,形成數值判斷矩陣,常根據相應的比率標度將判斷定量化。可以按以下步驟確定:①判斷矩陣量化。判斷矩陣表示了層次結構中元素之間的相對重要度。兩個元素相互之間可分為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明顯重要,強烈重要,極端重要,其權值=1,3,5,7,9;反之,根據專家調查,專用鐵路的判斷矩陣分別為A1、A2、A3。
3專用鐵路安全綜合評價實例
在構建專用鐵路車務部門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綜合評價法可以對專用鐵路車務部門進行系統的安全生產評價。即利用乘法合成將下級指標值復合成上級指標值,再以加法合成得到綜合的目標評價值,本文借用某專用鐵路車務部門一個月的安全檢查結果為例進行計算。首先根據安全檢查信息采集得到的數據,確定三級指標評價值,運用乘法合成復合成二級指標值。
篇4
1.2橋梁工程施工風險的樹形結構分解(WBS)根據橋梁施工安全事故多發區域及橋梁施工結構和工藝結構上的關系,將橋梁施工單元由項目層逐層向下分解為8個作業單元(如圖1所示)。
1.3構建橋梁施工風險分解結構(RBS)根據橋梁工程項目目標及性質,將橋梁工程施工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按表2中的HSE施工安全體系構建3層、共16個指標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圖2所示)。
1.4構建橋梁施工風險辨識矩陣(RBM)以橋梁施工RBS為縱軸、WBS為橫軸,利用工程作業分解結構與風險之間的映射關系建立RBM矩陣,并將單風險因素在各作業單元中的風險度計算值填入其中。
1.5基于改進風險評價模型的風險量化考慮到風險的多維特性,采用格雷厄姆和金尼提出的LEC(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風險評價法對橋梁施工風險進行評價。鑒于單一的專家評分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采用算數平均法計算風險因素權重值,并作為施工風險量化計算系數。
1.6辨識結果分析根據風險評價計算結果,建立作業單元單風險因素危險程度評價標準(如表4所示)、作業單元施工風險評價標準。
2應用案例
2.1工程概況重慶沿江高速公路蘇家溝特大橋全長1208m,跨越三峽庫區支流蘇家溝河,兩岸橋臺處自然坡度較大,坡角30°~45°。上部構造采用30m×40m預應力砼連續T梁;下部構造,橋墩采用雙柱墩、樁基礎,橋臺采用樁柱式臺、肋板臺配樁基礎,施工難度大,施工風險突出。
2.2蘇家溝特大橋施工安全風險評價采用專家評分法分別對風險因素i的發生概率Li、嚴重程度Ci、不可控性Ui、成本損失Fi及各風險的重要程度Di按表3進行評分,結果如表6所示。按式(2)計算各風險因素的權重值并進行排序,結果如表7所示。根據WBS-RBS矩陣分析方法構建蘇家溝特大橋施工安全風險評價矩陣,利用式(3)對每個工作單元中的相應風險因素危險程度進行計算,結果如表8所示。
2.3評價結果分析根據風險評價結果,蘇家溝特大橋施工安全危害程度較高的安全風險因素主要有施工安全保護措施R8、施工人員臨邊操作R5及施工人員安全意識R3;模板安裝與拆除W1、腳手架使用W4及梁柱架設W5工作單元施工安全風險值最大。根據確定的橋梁施工主要風險因素,按照評價結果制訂相應的安全保障技術方案。以模板安裝與拆除工作單元為例,其中高處施工失足或防護不當風險值為52.467,屬于高度風險,應該建立安全檢查制度,對其進行專項檢查,保障施工安全;施工人員安全意識、施工人員臨邊操作及模板安裝、拆除方法等因素屬于顯著風險,應加強監控及預防;反常惡劣天氣、設備運轉等屬于一般風險,在進行模板安裝與拆除時應做好預防工作。
篇5
一、安全評價方法的種類
安全評價方法從種類上來說比較多,其中幾乎每種方法都有較強的針對性。綜合各種安全評價種類的劃分方法,可以將安全評價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按照評價指標的量化程度來進行劃分的,這類評價方法分為定性評價、定量評價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另外一類評價方法是按照評價對象進行整合,此類安全評價方法有設備安全、物質產品評價法,安全管理評價法以及系統安全綜合評價法等。
二、安全評價法的選擇
(一)選擇原則
安全評價法德選擇要在堅持充分性、系統性、適應性、合理性和針對性的原則下進行合理選擇,發揮安全評價的最大作用。
首先,充分性原則。充分性原則是指在選擇安全評價方法之前,應該對評價系統進行充分分析,掌握盡可能多的安全評價方法,并且充分了解各種安全評價方法的優缺點和使用范圍,與此同時,為了安全評價工作的充分開展,要準備充分的資料。其次,系統性原則。該原則指的是安全評價方法與被評價系統能提供的安全評價初值和邊值條件應該形成的一個和諧的整體。換句話說,安全評價方法的實施要獲得可信的結果,必須要建立在合理、真實以及系統的基礎數據之上,被評價的系統應該要能夠提供所需的系統化資料和數據。再次,適應性原則。該原則是指安全評價方法應該要適應被評價系統。一般來說,被評價系統通常是由若干個子系統構成,不同子系統的評價重點各有不同,而安全評價方法具有其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要根據被評價系統、子系統的系列具體情況,選擇與之適應的安全評價方法。第四,合理性原則。該原則指的是在能夠滿足安全評價目標的基本前提下,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應該要選擇所需基礎數據最少、計算過程最簡單的安全評價方法。最后,針對性原則。該原則是指安全評價方法能夠提供所需的結果。這些安全評價所需結果通常表現為:事故發生的原因、概率;危險有害因素識別;系統的危險性等,選擇的安全評價方法要能夠給出所要求的這些結果。
(二)過程
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一般是按照先后順序分為如下五步來進行的:第一,對被評價系統進行分析。第二,收集各種安全評價方法。第三,對安全評價方法進行分析。第四,明確被評價系統所能提供的基礎資料和數據。第五,選擇具體的安全評價方法。
不同評價系統,應該選擇相應的不同評價方法,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過程也不盡相同,但是通常情況下,可以按照上述五個步驟來選擇安全評價方法。
三、幾種常用的安全評價方法
(一)安全檢查方法
安全檢查方法很大程度上說來是第一個安全評價方法。該方法在建設項目的任何階段都適用。對現有建設項目使用裝置進行評價時,傳統安全檢查法主要包括安全檢查、巡視檢查以及正規日常檢查。
首先,安全檢查方法的目的在于對有可能導致事故發生、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以及公共環境重大負面影響的操作規程或裝置條件進行識別。
其次,安全檢查的目的是提高整個裝置的安全操作程度,不是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操作或干擾正常操作。在安全檢查完成以后,評價人員需要及時對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安全檢查表方法
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對工程、系統中的各種物料、設備設施、操作、工件以及管理和組織措施中存在的有害和危險因素進行查找。在使用該方法前,先對檢查對象進行分解,將大系統分解為若干子系統,再以打分或提問的方式,按照檢查項目表逐項進行檢查,以避免出現遺漏,這種方法稱為安全檢查表法。在筆者參與的淮北眾城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淮北市黃山水泥用灰巖礦安全評價工作中,將評價內容劃分出5個評價單元進行評價,即露天礦山證照文書單元、總平面布置單元、生產采掘單元、安全管理單元、應急救援與職業衛生單元。在五個單元的安全評價中均采用了安全檢查表方法進行安全評價。
(三)預先危險分析方法
該法源自于美軍軍用標準安全計劃的要求方法。主要運用在危險物和裝置的主要區域分析中,其運用階段包括了設計、施工、生產前。該法首先是對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性的類別、發生的條件以及導致的后果進行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對系統中潛在危險進行識別,確定其危險等級,防止潛在危險發展成為安全事故。預先危險分析安全評價方法可以達到四個目的。首先是對與系統有關的主要危險進行大體識別;其次是對危險產生的原因進行鑒別;再次是對事故發生會對人員和系統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測;最后是判別危險等級,提出對危險性進行消除或控制的具體措施。預先危險分析方法通常是用于項目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對潛在危險了解較少,且對潛在危險無法憑經驗察覺。
(四)故障假設分析方法
該方法是一種針對系統工藝或操作過程進行安全評價的創造性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要求評價人員對概念有了解并能將其用于具體工作中,這種方法在工程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都可能會經常采用。這一方法一般是要求評價人員用“假設”的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考慮,任何與工藝安全有關的問題,無論與之聯系程度如何,都可以提出來加以討論。
四、結語
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是一個對工程項目具體實施環境、項目具體類型、施工工藝流程以及建筑設備設施等因素加以分析考慮,針對性提出安全評價方法和改進安全管理措施的復雜過程。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要按照充分性、系統性、適應性、合理性和針對性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在工程項目的不同階段,安全評價方法有不同的選擇,因此要特別注意安全評價方法的針對性和動態性。由于項目建設的復雜性,在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要靈活運用,不局限于某種單一的評價方法,而要根據實際需要在同一項目或項目的某一階段中采取多種評價方法結合使用的模式,提高安全評價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時,安全評價還應該注重全員參與,在企業內部營造全員參與安全評價的安全意識。
(作者單位為淮南永泰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李磊(1986―),男,江蘇南京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安全評價。]
參考文獻
[1] 陸君花.淺析安全評價方法的選擇、運用和完善[J].化工文摘,2008(2).
篇6
由于低等級公路在改擴建后等級提高、通行能力增大、行車速度提高,容易誘發交通安全事故。云南省低等級公路受山區道路地形地質條件的影響,部分路段出現長下坡,小半徑彎道等特殊路段,因此改擴建后運營初期更易引發交通事故。為更好地解決低等級公路改擴建工程存在的交通安全問題,根據云南省低等級公路改擴建工程的特點,針對性地進行安全性評價方法研究具有以下重要的意義。
(1)運營初期階段通過進行安全性評價,找出改擴建低等級公路交通安全特征變化規律,明確道路交通安全運行要點,提高道路安全水平,為減小事故發生概率,降低事故嚴重程度及合理的安全改善提供基礎。
(2)通過低等級公路改擴建工程安全性評價的實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道路全壽命周期的安全效益最大化。
(3)通過實施道路交通安全評價,使各方更關注低等級公路改擴建工程運營階段的安全性,促進該領域道路安全技術、標準方法的進步。
綜上所述,以創造安全道路施工環境和檢查改擴建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為目的的低等級公路改擴建工程安全性評價,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道路交通安全評價的研究較早,且十分豐富。20世紀40年代后,發達國家普遍開展了交通量的調查工作,擁有了交通量數據以后,開始了對道路交通安全進行評價。Norden[1],J·S·CHEN和S·C·WANG[2]分別提出了質量控制法和臨界率法來鑒別危險路段;Smeed R·J·[3]根據歐洲20個國家的交通事故調查事故數據,對事故次數與機動車及人口數量進行了回歸分析,建立了Smeed模型;但由于利用事故數據評價具有“大樣本,長周期”的缺點,Haydn[4]提出了非事故統計的交通沖突技術評價法;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安全審核是一種較成熟而有效的道路安全性評價方法。英國、美國、德國政府皆制定了道路安全核查規范和程序,并向全國推廣。另外,一些學者致力于設計一致性評價法,Lamm[5]首先提出了基于運行車速的三個線形一致性評價標準:線形單元中運行車速與設計車速的差;相鄰連續斷面的85%位車速差;車輛穩定性評價,用預測的側向摩擦系數與所需側向摩擦系數的差值來表示。Krammes[6]則分析了線形設計的連續性對安全的影響。
我國對道路安全性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采取的是借鑒國外較成熟的方法,對其加以改進,使之適應我國的國情。郭應時[7],祁素升[8]分別從投資收益和交通安全仿真技術的角度對安全審計評價法在我國高等級公路上的應用進行了探討;陳永勝[9]等結合湖北省公路的道路要素資料與公路事故資料,對安全審計法進一步的安全取值區間進行了劃定;王廣山[10]根據其搜集的事故資料,以路段平均半徑、路段最大最小半徑之比、路段曲線相對長度、路段平均豎曲率四個路段線形指標以及路段長度為參數建立了國內高速公路設計一致性模型;徐道涵[11]等對雙車道公路線形進行安全評價研究,揭示了線形一致性和速度連續性的內在關系;張宇輝[12]提出了具體的基于運行車速的路線一致性設計流程,并對遼寧省某擬建高速公路進行了分析。
在山區低等級公路安全評價方面,雷燕[13]以事故數、傷亡人數和財產損失為評價指標,從點、線、面三個層次對云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給予了評價;魯巍巍[14]通過對交通事故統計數據中的四項統計數據進行研究,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對湖南西部山區公路交通事故發生的時間、原因、形態、發生交通事故的道路線形和天氣狀況分別進行了綜合評價;趙磊[15]將山區公路分成直線段、縱坡段、平曲線段、平縱結合段四種路段,利用設計一致性評價法對交通流在每種路段上的運行速度進行建模預測,計算各路段安全度,并得出全路交通安全度;翟東營[16]同樣利用基于運行速度的設計一致性方法對農村公路進行了安全評價;任曉佳[17]則利用模糊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農村公路交通安全評價模型。
可以看出國外開展道路交通安全評價的相關研究已經較為全面,而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評價研究主要集中于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的研究較多,目前也出現了一些針對山區公路和低等級公路的交通安全評價研究,但評價方法較為單一,多是改進高等級公路評價方法,尚未針對低等級公路和山區公路的特點進行系統和全面的評價,對于山區改擴建低等級公路的相關研究則更少。因此,有必要針對山區改擴建公低等級路的交通安全特點進行研究,在國內外現有安全評價研究的基礎上,尋找適合山區改擴建低等級公路交通安全評價的方法。
2 改擴建低等級公路安全特征分析
2.1 道路特征分析
低等級公路在改擴建后的運營初期階段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1)車道數增加,客觀上大小車由混合行駛變為分車道行駛,快慢車道的速度差變大,危險程度相對提升,同時,車道變換也將更加頻繁,安全隱患增加。
(2)路面加寬,駕駛員對沿線道路交通設施的視認性將發生變化。
(3)交叉口擴大、增加或形式發生變化,交通沖突路段增多,甚至出現交織區,這對行車安全構成新的威脅。
(4)道路條件的改善必將吸引更多的交通量,交通組成的復雜性、交通流的隨機性及交通管理的困難性增大等。
2.2 事故特征分析
本文選取云南省文天線、文都線、珠西公路、昆祿公路2007年至2011年交通事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四條公路改擴建之前為三級公路,2011年改擴建完成后為二級公路。所得結論有以下幾點。
(1)事故數量。舊路經過改擴建以后,線形、路面狀況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運營初期交通安全設施還沒有完善,駕駛員對新改建完成的道路不熟悉,又因為新修路面狀況良好,線形較以前的舊路有了很大的提高,行車速度也隨之提高,因此交通事故數量急劇增加。2011年公路改擴建完成后事故數量劇增到達119起,大大超過了2007年至2010年年平均交通事故數量67起。
(2)事故傷亡。由于路面加寬、路面狀況改進等條件優化之后,交通量與之前的低等級公路有了較大的增長,行車速度也隨之提高,新改擴建完成的公路在短期時間內存在一段逐步適應的過程,在該時期內單位車輛事故發生率和單位車輛傷亡率比舊路更高。2011年公路改擴建完成后死亡人數為73人,受傷人數總數為128人,超過2007年至2010年平均每年死亡58人,受傷106人。
(3)事故路段分布。改擴建公路的事故多發路段主要以高路堤、單個急彎、連續急彎以及接入口這四種路段為主,有接入口的路段極易引發交通事故,占到事故多發路段比例的55%高路堤路段,單個急彎和連續急彎所占比例分別為37%,13%和5%。
(4)交通事故形態分布。改擴建低等級公路交通事故的形態主要有碰撞、碾壓、刮擦、翻車和墜車等,其中碰撞和碾壓事故分別占到57.45%和14.89%。碰撞事故主要是由于改擴建公路依山而建,急彎路段經常受山體、植被等遮擋,路側環境良嚴重影響駕駛員的行車視距。碾壓事故主要是因為改擴建公路經過的集鎮較多,這些路段接入口設置大都不規范,而公路升級改建后,行車速度提高,這對橫穿公路的當地居民構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3 安全評價指標選取
目前,云南省改擴建公路運營時間短,交通事故數據量少,事故嚴重程度不一,影響因素多。歷史事故數據是衡量道路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標,但是其弱點是高度隨機性。鑒于這種高度隨機性,使用1至3年的事故數據,這是一個相對持續時間較短的樣本,它難以用來預測長期的事故發生率。有的改擴建公路路段和接入口在幾年時間內,許多地方的都沒有發生事故,或至多發生過一起事故,如果僅從該路段沒有事故數據,就判斷它是安全的,這是不正確的,并且從該路段提供的事故數據來估計其長期預期的安全性能,依據也不足。因此,單一的事故指標不足以表征調查道路的安全狀況。
基于線形設計一致性來鑒別道路的危險路段,這種方法采用理論和實驗的模型來評估線形設計的一致性,分析的結果盡管能確定線形不一致的路段,但是不能夠將潛在的事故產生的因素凸顯出來。
安全審查評價方法雖然有助于評價人員發現潛在事故因素,在評價時按一定的邏輯進行,避免遺漏問題,但仍屬于定性的評價,受主觀因素和經驗影響,局限性較大,無法對系統做整體動態性評價。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一種既能鑒別出危險路段,凸顯潛在的事故因素,有能便于評價人員評價的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因此,針對這種現狀,對于云南省改擴建公路安全評價,本文采用危險指數評價法[18],結合道路安全審查法和設計一致性評價,根據云南省改擴建低等級公路的安全特征,從改擴建公路的交通量,車輛運行速度、接入口、幾何線形、路側環境、交通安全設施等多個因素來對改擴建公路進行安全評價。
4 危險指數評價法
Salvatore Cafiso[18]的危險指數評價法最初是用于雙車道農村公路,本文在其基礎上,針對云南省改擴建低等級公路的安全特征,改進了危險指數評價法,使之適用于云南省低等級改擴建公路。危險指數由三個風險因素組成:曝露于道路危險環境的因素(安全曝露度因子),汽車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因子),事故導致的嚴重程度(事故嚴重性因子)。
危險指數公式如下:
危險指數=安全曝露度因子×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因子×事故嚴重性因子
4.1 安全暴露度因子
安全曝露度因子用來衡量道路使用者暴露于危險道路的程度,綜合考慮了交通量和路段長度情況,公式如下:
4.2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因子
事故的頻率因子取決于路段的安全設施,這可由兩種分析方法進行評估:道路安全審查和設計一致性評價。
4.2.1 道路安全審查
(1)道路安全審查的內容。
改擴建公路運營階段的安全審查,從安全的角度進行系統檢查,以評價接入口、路側、道路設施等是否合理。將調查路段每200 m劃分為一段,安全問題分級如下:高層次問題(得分等于1),低層次問題(得分等于0.5),沒有問題(得分等于0)。
表1用來定義安全問題的評估標準:接入口,路側,急彎,標志,輪廓標,標線,路面,視距,路肩,窄橋。為了提高對安全問題的評價,對每個項目又分的更為詳細(見表1)。
(2)計算每個安全問題的得分。
2為考慮到兩個方向的因素。
(3)計算PAj。
①接入口。
有直接入口的道路,可以顯著增加意外事故的發生率。接入點(例如,平曲線的入口)的位置是非常危險的。我國交通部公路科學院進行了接入口因素事故修正因子的研究做了一些基礎工作[19],給出了接入口密度與事故之間的關系,即接入口密度每增加一個單位,總事故率增加69.14%,總事故率隨著接入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②標志。
對交通安全的影響最大的是警告標志。他們引起道路使用者關注那些意想不到的道路條件和情況,提供有關安全行為的建議。禁令標志,如車速限制,可以將影響安全行車行為的重要信息傳達給道路使用者。對于沒有或無效的標志,相對危險因素被假定為等于20%[20]。
③輪廓標。
白天道路的輪廓一般可以由路面標線有效地顯示出來。在夜間和陰雨條件下,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顯示遠程路線的輪廓。在任何情況下,輪廓標都是一個重要的安全因素,在平曲線上,尤其是孤立的一個小半徑曲線,它是至關重要的。人字形線形誘導標志是一個重要的交通設施,用來警告司機曲線的嚴重程度輪廓標。缺少或無效的人字形線形誘導標志,損壞、丟失的路標或護欄輪廓標可導致發生事故的風險增加30%[21]。
④標線。
一項調查研究了道路標線在交通事故的作用,得出的結論是改善標線狀況是有較好的成本效益。如果沒有或無效的邊緣線和中線,事故風險相對增加20%[20]。
⑤路面。
摩擦是對鋪裝道路安全影響的最大因素。路面的抗滑性能是一個重要的安全因素,尤其是當路表面是潮濕的。一些研究表明,當摩擦值低于一定值時,發生事故的風險增加,摩擦不均勻也會影響道路安全,已被很多的研究證明。均勻度和摩擦相對不足,ΔAF被確定為10%[18]。
⑥視距。
平曲線和豎曲線視距不足,是一種常見的事故促成因素。文獻報道視距改善措施的效果廣泛不同的價值,考慮到這種變化,在本文中,平曲線和豎曲線視距不足的情況下ΔAF被選定為50%。
⑦路肩寬度。
這里的路肩所指的是盡管鋪裝的硬路肩。路肩寬度對高交通流量的影響十分明顯,如果AADT超過2000輛/天,很窄的路肩相較于理想的路肩,有關事故發生的概率增加50%。如果AADT小于400輛/天,有關事故發生的概率增加15%[22]。AADT值在100~400輛/天之間時,ΔAF采用插值法確定。
⑧寬路窄橋。
國內外研究表明[23],橋梁自身的寬度與交通事故率的關系并不大,而橋梁與道路寬度的差值卻與交通事故率有很大的關系,根據統計資料,當道路寬度大于橋梁寬度時,相對交通事故率急劇增加,如表2所示。
將上文所述的事故風險相對增加量進行匯總(見表3)。
(4)計算道路安全審查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因子(RSI PA)。
4.2.2 設計一致性評價
設計一致性評估安全模塊定義了三個設計等級:不好,一般,好。本安全模塊結合了兩個安全標準,見表4。
標準一:運行速度與設計速度的偏差值。運行速度是在特定路段上,在干燥、潮濕的條件下,85%的駕駛員行車不會超過的行駛速度,簡稱V85。通常選用在速度累計分布曲線上的第85%百分位點的車輛行駛速度作為運行速度V85。
標準二:相鄰路段間運行速度V85的偏差值。
安全評價模塊,好的設計等級對應的權重因子為“+1”,一般設計等級對應的權重因子為“0”,不好的設計等級對應的權重因子為“-1”。對每個路段多次測速得到的結果進行處理得到V85,處理方法參考文獻[18],當x≥0.5設計等級是好的,幾何設計元素分數()等于0;如果-0.5
事故的嚴重程度作為衡量嚴重事故(傷害或致命)在事故總數的比例。有兩個因素被認為是顯著名的:一個是運行速度,另一個是路側的危險。
5 結語
本文通過對改擴建后低等級公路道路條件特征變化分析和安全特征變化分析,從定性角度分析低等級公路改擴建給車輛運行帶來的變化,并研究道路安全特征的改變及可能產生的安全問題。以云南省內若干條新建或改擴建多車道低等級公路運營初期階段收集的交通運行、事故數據為基礎,運用統計分析和因果聯系等方法,對低等級公路運營初期階段的交通運行特征、交通事故特征進行科學分析和嚴密推理,進而推斷運營初期階段低等級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問題和影響因素。對比不同評價方法的適用性,選擇了安全審查與設計一致性相結合的危險指數評價法進行評價,并在云南省改擴建低等級公路安全特征分析的基礎上,選取了相應的評價指標。本文進一步研究的重點是對安全評價結果進行分級處理,并給出相應等級的安全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1] Norden M.,Orlansky J.,Jacobs H.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Quallty - Conirol Techniques to An analysis of Highway-Accident Data. Highway Research Board Bullet[J].1956:117.
[2] Jian Shiuh Chen and schih Chueh Wa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Proposal of a New Method for Identifying Hazardous Locations[J].The l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ffic and Safety Science Research.1997
[3] 賈守鎮,李兆鵬,陳思源,等.關于Smeed模型的適用性探討[J].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1998,18(3):136-139.
[4] European Transportation Safety Council (ETSC).Reducing Traffic Injuries Resulting From Excess and Inappropriate Speed [J].Brussels,1995.
[5] Speed prediction for two lane rural highways[R].Washington,D.C.,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2000.
[6] R Krammes. R O Brackett.M Shafer Horizontal Alignment Design Consistency for Rural Two- Lane Highways. 1995.
[7] 郭應時,袁偉,付銳.道路安全審計及其應用[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5(4):56-58.
[8] 祁素升.道路交通安全審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9] 陳永勝,劉小明,任福田,等.公路規劃/設計安全審查體系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1,18(5):22-24.
[10] 王廣山.高速公路設計一致性評價模型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11] 徐道涵.雙車道公路線形安全評價研究及應用[D].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2] 張宇輝.基于運行車速的路線一致性設計研究[J].北方交通,2010(4):3-6.
[13] 雷燕.云南省道路交通安全評價方法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4] 魯巍巍.湖南山區公路交通安全綜合評價及對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5] 趙磊.山區公路運行速度協調性評價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6] 翟東營.農村公路線形一致性安全評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7] 任曉佳.農村公路交通安全評價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8] Salvatore Cafiso, Grazia La Cava, Alfonso Montella. Safety Index for Evaluation of Two-Lane Rural Highways[R].Washington D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2007.
[19] 何勇,唐琤琤.道路交通安全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8.
[20] Shen, J., A. Rodriguez, A. Ga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rash Reduction Factors: State-of-the-Practice Review of State Departments of Transportation. In TRB 83rd Annual Meeting Compendium of Papers, CD-ROM,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2004.
篇7
重載運輸因其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重視并迅速發展,重載運輸已被國際公認為鐵路貨運發展的方向。鐵路重載運輸由于貨車軸重大,列車編組數量多,載重高等特點,其運輸組織特點遠比普通的貨物列車要復雜,承擔的安全風險也大。因此,重載列車的開行對運輸組織、行車安全和設備安全均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文獻[1]對重載列車運輸安全問題深入研究,探究了列車制動安全問題和線路橋梁設備安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1]。文獻[2]分析了機車、線路等因素對重載鐵路行車安全影響[2]。文獻[3]從人員、設備、環境、管理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鐵路運輸安全的因素,并構建了鐵路運輸安全評價指標體系[3]。文獻[4]構建了重載列車安全評價指標體系[4]。本文在已有研究的成果的基礎上,對鐵路重載運輸安全評價展開研究,以期為重載鐵路運輸安全評價提供科學的評價標準。
2重載運輸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2.1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通過分析鐵路運輸安全生產和管理的實際情況,結合已有相關研究成果,遵循科學性、系統性、易操作性以及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原則,建立鐵路重載運輸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8-11],見表1。
3 鐵路重載運輸安全等級綜合評判物元模型
重載運輸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涉及28個二級指標,其中有定量指標,也有難以定量表述的定性指標,選擇一種適于定性定量指標混合、規模大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是重載運輸安全評價的關鍵。物元理論評價方法利用物元分析法建立事物多指標性能參數的評定模型,通過關聯函數和關聯度來判斷評價事物屬于某集合的程度,能夠較完整地反映事物質量的綜合水平。具體步驟如下:
3.1 確定待評物元
3.2 經典域及節域物元
3.3 關聯函數
重載運輸安全等級由待評物元與各等級物元的關聯度確定,關聯度計算式為:
3.4 確定指標權重
表1中28個指標對重載運輸安全等級的影響程度不同,應根據各指標作用大小分別賦不同的權重。考慮到重載運輸安全等級影響因素較多,本文采用專家咨詢法和模糊統計法,通過每位專家的指標權重,用加權平均法得到各指標的綜合權重見表3。
3.5 計算綜合關聯度,確定重在運輸安全等級
綜合關聯度是權系數與關聯度的乘積,即:
4 實例
本文以某一重載運輸線為例,具體量化數據見表4。利用本文構造重載運輸安全綜合評價物元模型對其安全狀況進行實證分析。
根據MATLAB編程求解可得各指標的關聯度:
因此,該線重載運輸安全綜合評價屬于安全等級。與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
結論
(1)本論文對重載運輸安全評估分析進行了深入分析,結合重載運輸的特性建立了重載運輸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物元理論對重載運輸安全等級進行了綜合評價。并結合實例對其安全狀況進行了評價,結果符合重載運輸實際情況。
(2)本文構建的重載運輸安全評價物元模型,有些問題尚待深入研究。比如,如何更合理的劃分評價等級,如何合理構造經典域、節域物元及關聯函數,使得評價結果更符合實際。
參考文獻
[1] 朱耀武.重載運輸安全問題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15(3)
[2] 黃凱.呼鐵局重載列車運營下線路安全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
[3] 王寄存,劉英偉,嚴川.鐵路運輸安全評價體系研究[J].貨運安全,2006,(12):21-24
[4] 宋劍. 重載列車重量與開行密度組配問題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0
[5] 陳佳玲,胡安州,肖貴平.鐵路行車安全保障系統構成及其運作[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6
[6]蔡文,楊春燕,林偉初.可拓工程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7]徐藹婷. 德爾菲法的應用及其難點[J]. 中國統計.2006,9:57-59
[8] 鄒穩根. 國內外機車車輛用車鉤緩沖器發展綜述[J]. 國外機車車輛工藝.2006,3:1-15
[9] 趙鐵民. 軌道超高與粘著系數取值的探討[J]. 鐵道建筑.2007,6:96-98
篇8
一、我國的安全評價體系
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快速發展,隨著大量的科學技術引進,安全系統工程也引入我國,許多大中型國企開始采用這一安全系統工程,同時行業安全管理部門也認識到安全評價體系的重要性。1987年原機械電子部首先提出了在機械行業內開展機械工廠安全評價,并于1988年1月1日頒布了第一個部頒安全評價標準《機械工廠安全性評價標準》,1997年進行了修訂,頒布了修訂版。該標準的頒布執行,標志著我國機械工業安全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1年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中,將安全評價方法研究列為重點攻關項目。原勞動部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識別、評價技術研究”,將重大危險源評價分為固有危險性評價和現實危險性評價。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識別、評價方法,填補了我國跨行業重大危險源評價方法的空白。把預測,預防,事故傷害評估進行量化評價,使安全生產評價體系得到了初步發展。
從2000年以來,國家逐步規定了企業依法進行安全評價的責任,對高危行業的企業提出了依法進行安全評價的要求,并提出高危行業的準入標準,于此同時,安全評價機構開始出現,國家對安全評價機構進行資質認證,專業的安全評價從業人員不斷增加,安全評價體系逐漸發展并建立起總的框架。
中國安全評價體系現狀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安全評價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正逐步完善。安全評價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從無到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頒布,到相關的具體安全生產條例的施行,都標志著安全評價體系在法律層面上正逐步完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還先后頒布了一系列安全評價技術規范性指導文件,如《安全評價通則》、《安全預評價導則》、《安全驗收評價導則》、《煤礦安全評價導則》、《非煤礦山安全評價導則》、《危險化學品安全評價導則》等。
2.新的安全評價方法,逐步得到應用。在我國很多科研單位、大型企業和安全評價機構,對安全評價方法做出研究,并對很多行業的安全評價方法進行了優化。在高危行業如:危險化學品生產、非煤礦山、煤礦等行業,做出了安全評價技術規范性指導,有《安全預評價導則》、《安全驗收評價導則》、《煤礦安全評價導則》、《非煤礦山安全評價導則》、《危險化學品安全評價導則》等,目前這些安全評價規則已被廣泛應用。
3.安全評價機構及其從業技術人員數量不斷增加。由于國家的重視,安全評價機構及其從業技術人員數量快速增長,據調查,截止2010年底,獲得國家級安全評價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為710家,其相關的參加全國考試并取得從業資格的在2萬人以上,經過國家和地方組織的,培訓人員在5萬人以上,安全評價從業人員的隊伍已形成規模,安全評價涉獵的行業已包括非煤礦山、煤礦、建筑、采油、冶金、危險化學品等等各個行業,并且這些行業里不少具有高水平的從業人員已參與到安全評價工作中,使得安全評價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4.安全評價存在的問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資源與經濟發展地區差距很大,發展不平衡,安全生產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在很多地區企業不重視安全生產,忽視勞動者生命和健康。安全評價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三方面:一是企業生產一線的從業人員安全技術差異大,他們并不是安全評估人員,為了從業去考資格證,很多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專業的安全評價從業人員又缺乏企業生產條件的安全評價現場經驗,用理論去指導實際,難以落實,導致理論和實際生產經驗脫節,安全評價不能得到較好的應用;二是沒有專門的、系統的安全評價法律或法規對安全監管部門的工作進行指導;三是由于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安全評價標準的滯后,需要新材料、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國家制定的安全評價標準中并沒有規定,這就使很多企業存在著監管的空白。
二、完善安全生產評價體系
為了保障安全生產,必須從預防事故這一根本目的出發,預先或超前對系統在計劃、設計、施工、驗收、投產和運行等各階段的安全性進行科學的預測和評估,防止和減少在安全上的欠缺和加強安全的投入。安全評價從預防事故的觀點出發,對系統可能產生的損失和傷害進行預測和評價,采取有效的手段以實現系統安全的總目標。因此,完善安全評價是十分必要的,完善評價過程是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化被動為主動;從事后處理到事前預防的有效手段。完善安全生產評價體系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完善安全生產評價標準
完善安全評價標準是需要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安全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完善,不管如何,最后要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出臺,才具有效力。而目前,我國的安全生產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其中監管主體即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設置及專業技術人員配置比例未具體說明,安全評價適用的尺度不明確,對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不明確,整改的操作流程沒有明確的說明。所以應盡快做好安全生產法的配套和細化的立法工作,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安全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評價法規和條例,使之形成規章制度;其次,要研究制定高危行業市場準入的法律制度,提高企業市場準入的標準,凡是未達到準入標準的企業均不可以從事該高危行業的生產、經營,違反者要加大處罰力度;最后,根據司法經驗和實際操作效果進行總結,對事故頻發的行業進行分析,改進其評價標準,加大監管力度。
(二)強化安全監管部門規范安全評價行為
各級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是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執行的主體。目前,各地安全生產監管機構不健全、不規范,人員配置不合理,安全監察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不均衡,使我們現在的監察工作不到位。要抓緊完善全國安全生產的監管體系,必須確立安全生產執法主體的地位,日常經費納入財政專項資金,強化安全生產綜合監管部門的權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安全評價標準實施監督管理,減少或者不遺留安全隱患,做好預防,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對評價中介機構加強業務指導,努力提高安全評價機構業務水平。針對評價機構的評價報告加強了對評價報告的審查備案工作,及時指導,使評價報告具有指導性。
(三)完善安全生產評價機構
安全評價機構是安全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安全生產評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政府機構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國家的部分安全生產管理職能由中介組織來完成,國家對安全生產評價機構的中介組織進行認證,得到認證的安全生產評價機構對企業的安全生產進行評價和監督,政府對安全生產評價機構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監督。因此,我們要加快安全生產中介組織的發展,建立和健全安全生產認證、咨詢和服務體系。加大安全評價機構資質考核管理力度,完善安全評價機構的考核、監督審查程序和技術規范,對已經取得安全評價機構甲、乙級資質機構的運作行為規范程度、評價報告水平、服務質量、過程控制制度合理性和運行狀況等實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定期向社會對安全評價機構的檢查和考核結果,并建立、完善資質退出機制。
篇9
二、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存在的問題
無論是飼料原料,飼料的加工工藝還是飼料成品的保存都關系到飼料的質量,因此通過《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的學習,旨在讓學生們既能掌握各項檢測技術及原理,熟知相關儀器的操作,又能根據飼料分析得到的數據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挖掘影響飼料質量的因素,成為一名具備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然而,在現有的課程設置和管理模式下,該門課程的教學實驗以驗證型實驗項目為主,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一個實驗充其量有三個學時,學生們因為沒有全程參與,故對某些環節半知半解,質疑或改進技術并在管理工作中加以靈活應用的鍛煉機會較少。為通過飼料分析與檢測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在飼料質量安全評價和管理方面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有必要利用課余時間,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基礎上,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成為有思考能力的管理人才,是我們在目前的教學實驗課程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飼料分析檢測課程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開放式實驗教學
開放式實驗教學,顧名思義即整合教學和科研資源,打破教學和科研界限,整合校內外資源,充分利用產學研平臺,讓學生在接受最基本的理論和實驗學習的基礎上,以創新實驗和畢業論文設計為契機,以創新思維培養為導向,在校內外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中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1)實驗內容的改革。根據飼料質量評價要求按部就班檢測飼料原料、配合飼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各項營養指標、衛生指標,再與相應的標準相比較,得出待檢物是否符合質量安全要求,是本課程所應達到的最基本的培養目標。為順應創新人才的培養趨勢,結合課程學習進行科研成為培養學生科研興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1]。建議采用由簡到繁的培養方式,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原來的單一驗證實驗調整為綜合實驗,針對某一種飼料原料或配合飼料進行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進行全面的飼料質量評價實訓,鼓勵大學生進入專業教師的研究隊伍,開展相關創新實驗或畢業論文設計,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2]。①綜合實驗方案的確定:以3人小組為單位,首先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撰寫針對特定原料或配合飼料質量安全評價的實驗方案,選擇針對性強的評價指標,再由教師修改實驗方案。②飼料原料的識別:在《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配合飼料學》等課程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常見的飼料原料實物,給同學們最直接的感官認識。③檢測分析過程:每組派出若干名代表參與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熟悉實驗儀器使用的基礎上,在課堂上配合老師指導其他學生正確地使用實驗儀器[2];在實驗教學課堂上,老師給每個實驗小組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做實驗。④數據的處理:除計算檢測結果外,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實驗結果可靠性的能力,分析出現非正常結果的可能原因,提醒學生避免用實驗指導書上的“注意事項”代替可能原因。設置三人小組的目的是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確保每一小組至少得到三個“平行”數據用于統計分析,若條件允許,還可比較三人小組的實驗結果與同一名學生得到的三平行結果的異同,讓學生在教學實驗中體會科學研究的嚴謹性。⑤安全質量評價:根據選定的單一指標和多項指標綜合評價飼料或原料的質量,并分析影響原料或飼料質量的可能因素。此過程須以熟悉原料及飼料標準,飼料及添加劑管理條例和相關法規為前提。⑥作業要求及反饋:實驗報告的撰寫,強調對結果的分析討論;報告中存在的問題,無論是共性問題還是個性問題,及時講解分析。據筆者六年的教學經歷,發現學生盡管在實驗初期不能寫出規范的實驗報告,但只要經過2~3次針對性的反饋和輔導,就會寫得非常流暢。模仿小論文的結構和要求書寫實驗報告,則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2)飼料分析與檢測質量安全評價實訓。校園內的教學不容易給人緊迫感,因此有必要把學生派到公司或專門的質檢機構強化飼料分析與檢測能力、飼料質量安全評價和管理能力。據筆者幾年的帶教經歷,發現飼料企業是非常不錯的實訓平臺。與學校里比較枯燥的說教相比,在企業進行的現場教學顯得更為生動。在那里,學生可以親眼目睹各種飼料原料,真真切切了解配合飼料的加工工藝。在兩周左右的實訓中,同學們除了鞏固、強化原料和配合飼料成品的質量安全指標檢測能力外,配合飼料半成品的車間質量監控也能彌補因校內無成套飼料加工設備而缺少相應學習內容的遺憾。實訓中,與一線工人同工,能讓學生快速高效地學習到多種技術;與相關部門領導的交流,能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地學到針對性強的飼料質量管理方法。期間,邀請公司的技術人員開設專題講座,更能針對性地解答實訓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實踐六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與水產飼料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或拔尖科研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聘請具有一線工作經驗的企業領導或部門經理作為校外兼職導師,能切實有效的為水產養殖專業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方向的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3)飼料分析與檢測的延伸。通過分析與檢測,獲知了飼料或原料的質量與安全性能,但還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其對水產動物安全性的影響,為此,通過創新項目的開展以及畢業論文的設計均能使飼料分析與檢測結果用生物學的方法加以驗證,在科學研究中使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的內容得到升華。①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方向創新項目的開展。對于1~2年級的學生而言,專業水平有限,因此開展創新研究有相當大的難度[4]。筆者指導的幾名學生盡管當時沒有取得預期的研究結果,但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遠遠超過未做過創新實驗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大有提高。因為任何創新實驗的實施,學生們都經歷了項目申請書的撰寫,原料營養成分的檢測,飼料配方的設計,實驗室條件下配合飼料的制備以及飼養試驗;實驗結果的處理和項目結題材料的匯總,對飼料或原料的質量安全評價已經有了大概的框架,因此到三年級參加飼料分析與檢測課程的學習時,就會有較強的全局駕馭能力,也具備了多角度分析、解決課程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推薦優秀學生參加專業教師的課題研究也能起到異曲同工的效果。在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過程中,指導教師自身的科研思路會更開闊,這樣,教師與學生在教學科研活動中就能達到雙贏的效果。②畢業論文設計。盡管畢業論文設計是獨立于實驗教學的課程,但是從培養專業人才角度而言,如果能把畢業論文設計作為專業課程的延伸,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因為實驗教學課時數不夠,學生無法全程參與實驗,或創新項目限項申報,受益面不廣的不足。因此就人才培養的整體性、邏輯思維的連貫性而言,建議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這樣的畢業論文設計不失為變零散的專業知識為系統的專業知識的有效途徑。有良好的科研訓練基礎的學生,較易完成畢業論文設計,也較易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從而也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開放時間的保證。為保證學生能在課余時間參加實驗,就必須延長實驗室開放時間,指導老師和教輔人員也應該在開放時間內繼續上崗,這就需要學生層面劃撥經費給予勞務支持。另外,可適當安排研究生參加實踐教學指導本科生,實現大學生培養和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雙贏局面。允許學生跨學期完成該課程的學習也是不錯的方法。
四、考核方式的轉變
篇10
文章編號:1009-2374 (2010)21-0051-03
地下水具有水質清澈、水溫穩定、分布面廣、不易污染、取水條件及取水構筑物構造簡單、便于施工和運行管理、水質處理工藝較地表水簡單、處理構筑物投資和運行費用低等優點,是小城鎮飲水工程中廣泛采取的水源形式。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小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需水量與日俱增,許多小城鎮盲目地增加地下水開采率來應對缺水危機,由此頻頻引發江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質變差等長期難以解決的生態問題。目前,用于指導小城鎮地下水飲水安全的評價體系還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建立一種科學而簡易的小城鎮地下水飲水安全評價方法來指導小城鎮地下水飲水的安全供給和保障,這將為我國眾多小城鎮飲水安全開發及優化管理決策提供科學參考,對我國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小城鎮飲水水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計算
1.1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標準
小城鎮地下水飲水安全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簡單用一兩個指標反映其全部內容。為此,須對小城鎮水資源的供需狀況和供給結構等進行全面分析,綜合評價城市供水安全開發和利用狀況。本文根據代表性、獨立性、量化原則和系統性等指標選取的原則,充分考慮了城小鎮供水特點,選擇水質安全狀況、水量安全狀況和供水管網安全狀況3大類共9項指標,體現了整個供水安全系統最根本和最主要的特征和狀況。評價指標構成體系見表1。
1.2供水安全評價各指標計算方法
1.2.1水質綜合指數C1水質綜合指數C1=0.2×(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污染物及微生物污染指數)+0.5×有毒污染物指數+0.3×(水質非常規污染物指數),計算結果保留整數。其中: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污染物及微生物污染指數、有毒污染物指數和水質非常規污染物指數采用單項指數的幾何平均值計算,即:
(1)
式中:I――各單項評價指數的均值;Imax――各單項評價指數的最大值。
確定評價等級:
當0
當1
當2
當3
當4
1.2.2其它指標計算方法
C2:供需比:衡量城市供水能力能否滿足社會需要的指標,即:城鎮供水能力(含自備水源)與城市最高日需水量之比;
C3:地下水開采率:已開采地下水總水量占開采極限的比例;
C4: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地下水靜水位逐年穩定持續下降的平均幅度;
C5:供水管網覆蓋率:供水管網的覆蓋面積占城市面積的比例;
C6:自來水普及率:城鎮用水的非農業人口數(不包括臨時人口和流動人口)與城鎮非農業人口總數之比;
C7:人均日供水量:城鎮日供水能力與城鎮非農業人口數的比值;
C8:管網漏失量:管網跑、冒、滴、漏等漏失水量占供水總量的百分比;
C9:節水器具普及率:用水器具中節水型器具量與用水器具總量的比值。
2飲水安全的評價方法
本課題主要應用層次分析法(AHP)對飲水安全性進行評價,AHP法確定因子權重的步驟是:
(1)確立所評價的層次結構模型從上到下為目標層A、對象層B和指標層C。
(2)對B層、C層的要素,分別以各自的上一級層次的要素為準則進行相對重要性的兩兩比較,此處建立B層的判斷矩陣為B={bij|i,j=1~n}n×n,元素bij表示從判斷準則A角度考慮要素Bi對要素Bj的相對重要性。同時對應于B層要素Bk的C層的判斷矩陣為{ckij|i,j=1~m;k=1~n}mxm。
(3)構成比較判斷矩陣:建立遞階層次結構之后,假定上一層次的元素Bk作為準則,且對下一層次的元素C1,C2,C3,Cn有支配關系,針對BK兩個元素Ci和Cj哪一個重要,重要程度以數量表示出來。這里取9/9、9/7、9/5、9/3、9/1,含意是9/9表示Ci同Cj一樣重要;9/7表示Ci比Cj稍微重要;9/5表示Ci比Cj重要;9/3表示Ci比Cj重要得多;9/1表示Ci比Cj特別重要。9/8、9/6、9/4、9/2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值。反之,Cj比Ci的判斷數為Ci比Cj的判斷數的倒數。由這些數值作為矩陣中的元素,而構成兩兩元素比較差別矩陣,其中Cij表示對Bk而言,Ci比Cj相對重要性的程度數值。由此可知:Cii=1,Cij>0,Cij=1/Cji。
(4)層次單排序根據以下方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值:
第一步:計算判斷矩陣每一行元素的乘積Mi:
Mi=bij(i=1,2,…,n) (4)
第二步:計算Mi的n次方根:
(i=1,2,…,n) (5)
第三步:權重計算。對向量歸一化,即可得到其權重值:
(i=1,2,…,n) (6)
則W=(W1,W2,…Wn)為所求的特征向量;
第四步: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其中(FW)i表示向量BW的第i個元素;
第五步: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的偏差一致性指標CI:CI=(λmax-n)/(n-1);
第六步:利用CR=CI/RI進行整個層次的一致性檢驗,其中RI的值可由表3查出。若CR
表3隨機性指標RI值
矩陣階數n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 0 0.58 0.90 1.12 1.26 1.36 1.41 1.46 1.49
得到每一個要素相對于上一層次對應要素的權重值后,通過層次總排序計算出每一個評價指標相對于總目標的權重值,進而可計算各層次所有元素對總目標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
3飲水安全評價應用
根據以上建立的小城鎮地下水飲水安全評價體系,選取以地下水為主要飲水水源的石河子市作為評價區域進行評價,評價過程和結果如下:
3.1確立評價的層次結構模型
根據建立的城鎮供水安全評價指標構成體系,建立評價的層次結構模型,模型結構如圖1所示:
3.2層次排序各指標的權重值
根據供水安全綜合評價層次結構,采用層次分析法(AHP)進行評價,指標層各指標權重排序詳見圖2指標層各指標的權重條形圖。
3.3評價分析
根據建立的評價層次結構模型,進行層次分析計算,由計算結果表4可以看出:對象層中的供水水質安全狀況、供水水量安全狀況和供水管網安全狀況的權重分別為0.3400,0.5072和0.1528,供水水量安全狀況權重占到50%以上,突出的反映了石河子市水量嚴重不足的現狀。供水水質安全狀況、供水水量安全狀況和供水管網安全狀況下水質綜合指數、供需比、地下水開采率、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供水管網覆蓋率、自來水普及率、人均日供水量、管網漏失率及節水器具普及率等九大指標中,權重最高者為人均日供水量,其次為地下水開采率和水質綜合指數。評價結果表明:AHP對石河子地下水飲水安全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結果基本符合石河子市地區實際,分析的結果與石河子市地區實際情況也基本一致,證明該評價體系是正確的,可操作的,可以為解決石河子市地區供水安全評價中分配各個評價因子的權重提供行之有效的技術方法,同時為供水安全綜合評價和推廣提供一種有效的判斷依據。根據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相對權重及排序結果,適當調整人均日供水量、地下水開采率和水質狀況,是石河子地區提高供水安全的重中之重。
4總結與展望
構建科學的小城鎮地下水飲水安全評價體系對于以地下水尤其是惡劣地下水為水源的小城鎮地區的飲水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基于AHP建立的飲水安全評價方法用定量化指標更客觀、合理和全面的表達飲水安全狀況,所建立的評價指標標準具有通用性,所建立的評價方法計算簡單,操作性好,通過計算機編程可大大減少判斷和計算工作量,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作為一個探索性的課題,本文在飲水安全評價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但由于飲水安全是一個龐大的概念,圍繞飲水安全的很多研究和工作,如深化飲水安全概念體系、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選取、建立有效的飲水安全保障體系等尚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另一方面,隨著概念、方法、思路的繼承和創新、多學科的交叉研究,飲水安全的內涵將越來越明晰,將得到不斷的豐富和擴展,最終為解決飲水安全問題提供有效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嚴煦世,范瑾初.給水工程(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石河子市澤眾水務水質監測中心.石河子市澤眾水務水質監測中心檢測報告(ZZSJ2009-11)[R].石河子:石河子市澤眾水務有限公司,2009.
[3]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S].
篇11
一、影響工程建設施工安全的因素分析
1、施工人員因素
參與施工過程的人員主體主要是管理者和操作者。管理者的素質高,安全管理的決策能力就強,企業和工程項目的施工就會有較強的質量規劃、目標管理、施工組織和技術指導;操作者擁有過硬的職業技能,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遵紀守法的原則,才能夠有效地保證工程建設項目的安全施工。
2、施工材料因素
施工材料的質量是保證施工安全的基礎,材料質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質量就不可能符合標準,因此也難以保證施工過程的安全。嚴格加強對建筑工程所需材料規格和數量的控制,是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證。
3、施工方法因素
施工過程中的方法,指在工程項目整個建設周期內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工藝流程、組織措施和檢測手段等。制定和審核施工方案時,必須結合工程實際,從技術、管理、工藝、組織、操作、經濟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綜合考慮,以保證方案有利于提高質量、加快進度、降低成本。
4、施工環境因素
影響施工質量的環境因素主要有:(1)工程技術環境,如工程水文地質條件;(2)工程管理環境,如質量保障體系和質量管理制度等;(3)員工勞作環境,如人員配備、工程設備、工作地點等;(4)人文社會環境,如社會風俗習慣、治安條件、社會富裕程度等;(5)自然氣候環境,如氣象條件、溫度濕度、風雨雷電以及自然災害等。
二、工程建設施工安全評價體系
1、施工安全評價要素層次列表
根據總體目標,并將由其引出的指標和隸屬于指標的要素分層次排列,由以上要素分析結果,可將體系分為3層,第一層是目標層,第二層是指標層,第三層是要素層,由此建立評價要素層次列表(表1)。
表1施工安全評價要素層次列表
目標層A 指標層B 要素層C
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評價A
施工人員因素B1
管理者C1
操作者C2
施工材料因素B2
材料規格C3
材料數量C4
施工方法因素B3
技術方案C5
工藝流程C6
組織措施C7
檢測手段C8
施工環境因素B4
工程技術環境C9
工程管理環境C10
員工勞作環境C11
人文社會環境C12
自然氣候環境C13
2、施工安全評價矩陣
根據資料研究,并對相關的一些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將專家的打分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平均所有專家的打分,得到本文層次結構模型中各層次要素兩兩比較構造的判斷矩陣,本論文采用專家打分法對表1中的各層次要素構造評價矩陣,以A評價矩陣為例,如表2所示。
表2A評價矩陣
A B1 B2 B3 B4
B1 1 1 1 3
B2 1 1 1 3
B3 1 1 1 3
B4 1/3 1/3 1/3 1
3、評價矩陣一致性
運用方根法計算各評價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應的特征向量,將評價矩陣最大特征根外的特征根的平均值的負值,作為度量矩陣是否滿足一致性的標準,記為 。
評價矩陣一致性的度量,采用隨機平均一致性的指標 值(如表3)。
表3隨機平均一致性指標( )
矩陣階數 1 2 3 4 5 6 7 8 9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評價矩陣的一致性指標 與同一階次隨機平均一致性指標 的比值稱為隨機一致性比率,記為 。當
時,即認為評價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經檢驗,所有評價矩陣均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4、建立施工安全評價體系
綜合以上的計算結果,可建立工程建設施工安全評價體系,如表5所示。
表5工程建設施工安全評價體系
層次B
層次C B1 B2 B3 B4 層次C總排序W 優先
順序
0.300 0.300 0.300 0.100
C1 0.50 0 0 0 0.150 1
C2 0.50 0 0 0 0.150 1
C3 0 0.50 0 0 0.150 1
C4 0 0.50 0 0 0.150 1
C5 0 0 0.25 0 0.075 5
C6 0 0 0.25 0 0.075 5
C7 0 0 0.25 0 0.075 5
C8 0 0 0.25 0 0.075 5
C9 0 0 0 0.25 0.025 10
C10 0 0 0 0.30 0.030 9
C11 0 0 0 0.15 0.015 11
C12 0 0 0 0.15 0.015 11
C13 0 0 0 0.15 0.015 11
從上述工程建設施工安全評價體系可以看出,影響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工程管理領導者和施工技術人員的素質,以及施工材料的質量。
三、提高工程建設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根據工程建設施工安全評價體系,認為從以下方面可以提高工程建設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1.增強工程建設施工領導者的安全意識。
工程建設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一項復雜性的工作,因此,安全管理隊伍素質的高低是保證工程質量的基礎。目前我國的工程建設施工安全事故的頻發與工程項目參與人員的安全意識淡薄有密切關系。因此,增強領導者和施工者的安全意識,將安全管理落到實處,是解決工程安全問題的關鍵。
2.嚴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質量。
工程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要確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質、規格,精心測算所需材料的數量,組織材料商供貨并做好調研選好合格材料:(1)檢查材料生產商及供貨商的相關手續是否合法且完備;(2)考察材料生產廠家的經營狀況、銷售規模和配套服務保障等情況;(3)考察材料生產廠家的質量管理系統,是否取得國家及行業的相關安全資質,以及材料的質量與同行業同類產品的比較等。
總結:
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安全問題,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不僅關系到施工企業的生存,甚至會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提高工程建設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12
電氣安全是安全領域中與電氣相關的科學技術及管理工程。包括電氣安全實踐、電氣安全教育和電氣安全科研。電氣安全是以安全為目標,以電氣為領域的應用科學。它包括用電安全和電器安全,其基本理論是電磁學理論及安全原理。
由于電能應用的廣泛性,電氣安全也具有廣泛性,不論生產領域,還是生活領域,都離不開電,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電氣安全問題。電氣安全還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它不僅與電力工業密切相關,而且與建筑、煤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等各行各業都密切相關;再者,電氣安全工作既有工程技術的一面,又有組織管理的一面。
電氣安全評價包括有效性和經濟性評價兩個方面,本論文則側重于電氣安全的有效性評價。系統的電氣安全有效性評價,是從電氣安全角度來評價系統中各部分布置是否合理,各部分所采取的電氣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合理,能否協調工作,整個系統是否存在電氣安全的死區等。也即對工業企業現實系統中的電氣危險因素進行辨識,并預側由于電的熱效應、化學效應、機械效應等引發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后果,從而提出電氣安全措施和整改建議。
對于一般的工業企業,電氣事故主要有觸電、電氣火災和爆炸、雷電危害、靜電危害。但對于不同行業的企業,由于其原料、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等的不同,電氣事故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如油田單位進行電氣安全評價時,由于火災、爆炸是損失重大的易發事故,所以應將電氣火災和爆炸、雷電危害、靜電危害作為評價重點。而對于機械加工廠,由于車間內金屬存在系數大,易發生觸電事故,所以應將觸電作為評價重點。
二、建立評價因素體系的原則
欲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科學的評價因素體系,必須先了解以下幾個建立評價因素體系的指導原則。
1、科學性
科學能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建立電氣安全評價因素體系,也必須能反映客觀實際以及事物的本質,能反映出影響企業電氣安全狀況的主要因素。只有堅持科學性原則,獲得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觀性,評價的結果才有效。
2、全面性
對企業電氣安全現狀的評價是一種全面性的多因素綜合評價,為了保證這一點,選取的因素應具有代表性。選取時應從評價對象的各方面著眼,盡管最后確定的評價因素不一定很多,但選擇初始時,被選因素一定要多一些,全面一些,以保證有選取余地。
3、可行性
建立的評價因素體系應該能方便數據資料的收集,能反映事物的可比性,做到評價程序與工作盡量簡化,避免面面俱到,繁瑣復雜。只有具有可行性,評價的實施方案才能比較容易的為企業的安全部門所接受。
4、可比性
為了便于比較,評價因素應當量化。電氣安全既包括電氣安全技術又包括電氣安全管理,即具有技術和管理的雙重性,評價對象比較復雜,其中有些因素難以量化。但是事物的質是要通過一定的量表現出來的,因此,評價因素應盡可能量化,只有量化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
5、穩定性
建立評價因素體系時,選取的因素應是變化比較有規律性的,那些受偶然因素影響大起大落的因素就不能入選。
三、電氣安全評價因素分析
安全原理指出:在某種情況下,事故是否發生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但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間接原因。事故是社會因素、管理因素和生產中的危險因素被偶然事件觸發所造成的后果,這便是綜合論事故模式的基本觀點。基于這種觀點,這些物質的、管理的、環境的以及人為的原因就構成了安全評價中的危險因素。
1、電氣設備固有安全性
工業企業生產需要大量的電氣設備,它是帶來電氣危險的根源,且人們與之接觸的機會很多。電氣設備的固有安全性能直接影響了工業企業的電氣安全狀況。因此,在評價工業企業電氣安全現狀時,應把電氣設備的固有安全性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權重的分配中需給予重點考慮。
2、電氣環境
這里所說的電氣環境是指對電氣安全有影響的自然及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雷電、靜電等;非自然因毒主要指電氣系統工作的場所的環境因素,如電磁輻射;易燃易爆、高溫、潮濕、腐蝕、金屬占有系數大等特殊場所。電氣環境對電氣系統的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評價工業企業電氣安全現狀時,應把電氣環境放在較重要的地位,在權重的分配中需給予較重考慮。
3、電氣安全管理
工業企業的電氣安全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工作,既有工程技術的一面,也有組織管理的一面。工程技術與組織管理相輔相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沒有嚴格的組織措施,技術措施得不到可靠的保證;沒有完善的技術措施,組織措施則只是一紙空文。由此可見,必須重視電氣安全綜合措施,做好電氣安全管理工作。
四、電氣安全評價因素的權重分配
1、權重確定方法的理論基礎
在評價因素體系中,每個因素對實現系統評價目標和功能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權重表示各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或表示一種效益替換另一種效益的比例系數。可見,權重是綜合評價的重要信息,應根據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即因素對綜合評價的貢獻確定。基于信息基礎,可以選擇定性的經驗判定方法,精確的定量數據處理方法,以及混合方法確定權重。而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是“成對比”,而“比”得是否準確和一致是一個關鍵問題。“成對比”的主要方法是權的“最小平方”法和“特征向量”法。
2、電氣安全評價因素權重的確定
根據以上對權重確定方法的分析,德爾菲(Delphi )法是由專家憑以往經驗,主觀判斷確定,具有較大的主觀性;主成分分析法雖然是一種客觀確定權重值的方法,避免了主觀隨意性,但由于電氣評價因素多為定性的因素,所以對于電氣安全評價因素權重的確定方法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五、評價方法的探討
篇13
關鍵詞 電網調度;評價系統;信息化;數據庫;互聯網;B/S模式;Web技術
0概述
1)現有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的研究及評價
安全性評價是為了保證安全生產的一種安全管理措施。主要工作是評價評判工作系統是否可以保證安全的進行生產,并收集工作系統中的相關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最終得到關于安全管理的切實數據。通過對現有的一些系統進行研究與分析可以看到現有系統存在以下幾點問題需要改進:
(1)由于大多數安全評價系統是有針對性的開發建設的,所以這些系統在通用型上存在著先天的缺陷。并且存在難以擴展與升級的問題。
(2)大多數安全評價系統在軟件編程時沒有考慮靈活性,使得系統操作固化,缺乏靈活性。不能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調整,不切合實際。
(3)沒有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大多數的軟件為單機版本,需要對每臺電腦進行安裝,準備時間長,互通性能差,數據整合難度大。
2)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的發展前景
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應當改進上述三點不足。結合當今信息化,網絡化技術建立一個全新的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主要側重點在于以下幾點:
(1)基于Web技術對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進行研究與開發。
(2)進行網站構建,建立基于網站形式的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
(3)設置改進端口,方便用戶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對系統進行調整升級。
1Web技術在電網調度安全評價體系中的運用
1.1Web技術簡介及其特點分析
1.1.1Web[1]技術簡介
Web技術其實就是超文本鏈接,應用這種技術可以將信息的鏈接連接到互聯網上。也就是說通過運用Web技術可以將文本由原有的固定的性質轉化為可以移動的文本。這種技術具有較強的多鏈接式的性質。具體的Web系統可以是一個大型的分布式超媒體信息數據庫。這種技術不但極大地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也為計算機系統的信息化與數字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1.2Web[2]技術的特點
(1)圖像化與導航化。Web技術的大量運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自于其擁有炫麗的色彩和豐富易懂的圖形設計。除此之外,Web技術要有較為快捷的導航性,方便用戶從一個鏈接跳到另一個鏈接。
(2)Web與平臺無關。Web無論在何種平臺上均可以發揮作用。
(3)分布式與動態式。由于大量的信息會占用大量的存儲空間,所以Web會將大量數據分布存儲。Web由于自身的超鏈接性,可以隨時更新數據。
1.2Web技術[3]在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中的應用
電網調度中會產生大量的文件、參考資料、歷史數據以及計算程序等資源。Web技術的發展以及與電網調度系統的結合為電網調度系統的網絡化建設提供了可能。Web采用的是瀏覽器與服務器相組合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減少客戶端在前臺的軟件的開發工作量,只需要著重后臺應用支持的開發。這樣可以減少開發成本并保證開發的目標進度。這樣可以形成點到多點、多點到多點的結構形式。這樣的結構形式與電網調度系統的形式完全契合。可以完美的結合。
2電網調度系統安全性評價系統的研究
基于Web技術的電網調度安全性評價系統主要采用B/S模式的數據體系,在大量運用Web技術的同時,并將B/S數據庫結構內嵌于Web技術。系統主要采用三層的B/S數據庫結構。
2.1安全評價系統功能描述
在內部網上建立安全評價系統[4]。這樣可以在內部網絡上實現省級調度數據與地級調度數據的相互無縫隙調用與共享。主要的一些數據如:查詢指標、工作標準等等要在各個系統之間可以進行開速無障礙的共享與傳輸。在系統將這些數據進行詳細的處理后,在系統內經過一系列的數據處理后生成大量的有效報表等資料。然后通過Web系統將這些有效報表數據共享或者供參考者進行網上查詢等。
2.2系統模塊劃分
基于功能應用的主要要求,在系統內要實現各個模塊的劃分。各個系統主要有:系統管理子系統、業務模塊及系統。
系統管理子系統中包含了:組織管理模塊、查詢評價管理模塊、高級系統管理模塊。而業務模塊及系統則包含了:信息系統、評價指標以及任務管理系統、專家查詢評價系統、評價自檢系統、安全評價任務完成情況系統、整改查詢系統。
2.3電網調度系統信息化的實現條件
該系統在硬件方面[5]的主要要求有以下幾個方面:省調度中心數據庫、應用服務器、打印機。地方調度中心不需要配備數據庫以及服務器,只需要打印機即可。
數據庫必須使用性能較強的高性能服務器。服務器則因為處理數據的特殊要求,不能由于單點系統的故障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所以應當加大對內存的要求。如果成本上有一定的要求時,可以適當的降低硬盤的存儲能力。
3結論以及發展前景
3.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信息化數字化的主要方式進行研究。通過對電網調度的特點與Web技術特點的總結與研究,我們可以得到運用Web技術對發展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信息化具有極強的推動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Web技術可以極大的降低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的人員勞動強度、以及建設系統中的財力物力投入。
(2)進行了大量的人性化設計,方便人員使用,可以適應不同情況。
(3)大量的數據可以實現全網查詢,方便各個部門查閱檢查。
3.2發展前景
隨著現在Web技術的成熟與發展,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信息化與數字化的實現更容易實現。現今社會由于節奏越來越快,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基于Web系統的信息化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強度。并且基于Web技術的電網調度安全評價系統可以方便各個部門統一查詢等一系列優點。為信息化數字化創造了發展空間。并且這種系統可以在多個行業以及多個方面均可以應用。為今后其他行業以及其他方面評價系統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模板。
參考文獻
[1]邢大鵬,雷霞,李佳,等.WEB技術在電網調度安全性評價(下轉第332頁)(上接第328頁)中的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2008,12:264-265.
[2]周天雷.基于WEB的電力安全性評價綜合管理系統[J].浙江電力,2007,3:72-75.
[3]王金萍,樊鳳林,劉發旺,等.安全性評價在電力企業中的應用研究[J].華北電力技術,2005,5: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