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科學實驗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地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進行獨立思考,積極地探索,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強調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但是也不能輕視教師的引導、支持作用。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基本任務是要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而學生是學習者,基本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思索、探究,發現新規律。因此,必須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導支持和學生的思索探究的關系。教師要提供有效的指導,并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以鼓勵學生不斷獲取實驗成就,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實驗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都是有毒有害的,教師應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意識的培養。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實現情感目標除了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教師的指導和支持作用,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的演示實驗教學中,教師一般會機械的進行演示,這種方式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如果教師在進行演示前,設置一些問題情境,或設想實驗的結果等,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并且帶著問題去觀察、學習,讓學生充分的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的去加以探索,更加能夠培養其創新能力和意識。
篇2
2.要走近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和他所教授的科目之間的連帶關系是不容忽視的。學生喜歡任課老師,就會喜歡老師所教授的科目,就會在課堂上積極地與老師互動交流,教學質量也會明顯提高,反之則會低下。因此,教師不僅要不斷地學習,提高教學素養,而且還要轉變角色,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合作,樹立良好的師者形象,用人格魅力感化學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3.理論聯系實際,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
實際是理論的支撐,單調地進行高而深的理論教學,時間一長,難免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有目的、有計劃地給學生演示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知識是有用的,從而能夠親身體會自己應用化學知識解決日常問題的喜悅,加深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和需要。
二、加強課堂化學實驗的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在化學課堂上進行化學實驗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利用演示實驗加強化學直觀教學
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要準備充足。教師要深入了解教材,熟悉實驗內容和步驟,明確實驗目的,考慮如何引導學生觀察,觀察什么,怎么觀察等,即便是很簡單的實驗,也應該對實驗所需的器材、藥品以及整個操作過程做到心中有數,確保萬無一失;其次,要操作規范。教師做演示實驗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操作的模仿對象,對于學生的操作技能有著示范的作用,因此,每一個演示實驗教師都要嚴格遵守實驗規定和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后,要注意安全。
2.多讓學生動手實驗以提高動手能力
篇3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實踐活動,通過自我體驗,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精神,最終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
所謂體驗,就是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或自己身體行為直接感知客觀“現象”,并開動思維機器認識“現象”本質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的體驗式教學,就是要使學生能在體驗生動的問題情境之中掌握知識、在身臨其境中發展思維,增長解決問題的才干,學會從體驗中認識世界、領悟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發展他們的個性、情感、意志、態度,實現“自我教育”。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充分體驗到認識提高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獨立創造的快樂,參與合作的快樂,進而更加勤奮學習,最終成才。多年以來,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嘗試從學生個體的體驗、感悟和實踐三方面采用體驗式教學,較好地達到上屬教學效果。我的做法和感受是:
課程內容源于生活。人教版新教材初中乃至小學各年級,思想品德課本的許多內容。都是針對學生實際生活和人生發展過程中涉及所需的道德要氣而編寫的。我在教學有關內容時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親身感受和體驗,通過自身舉例、現身說法等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例如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中《揚起自信的風帆》一課講到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這一知識點。課前我先請同學們想一想、找一找自己和身邊的同學或朋友,“由于樹立了自信心取得了成功,進而增強了自信取得更大成功”和“缺乏自信失敗不斷或沒有多少成功也就更加沒有自信”的正反兩方面事例,寫成簡要的書面材料在課上進行相互交流、當堂體驗。
篇4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初中生的學習基本上都是理解背誦為主,學生每天都是在教室中聽教師講解知識,很少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因此,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既可以緩解學生長時間學習的壓力,也可以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教師在進行試驗教學時首先要鼓勵學生動手、動腦,敢于質疑,敢于改變。初中生物的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中,學生進行實驗時密切注意生活中的相似處,將自己學到的生物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初中生物課實驗教學的改善
首先,初中生物課教師對于實驗要有正確的認識,只有教師正確對待實驗的重要性,才能夠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實驗教學。教師對學生講解知識不只是為了在中考中有個好的表現,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初中生物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實驗的機會,將更多的試驗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探索、自己思考,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擁有更好地動手能力。其次,初中生物教師在為學生設計實驗的同時,要提供更多探究性的實驗,在學生不知道實驗的結果會如何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實驗,使學生對實驗的過程更加有興趣。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只起到指導的作用,當學生對基礎知識有疑問,教師進行解惑,而不是幫助學生完成實驗。探究性的實驗使學生的求知欲更加強烈,在實驗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的動手操作和思考,讓學生掌握到更多的生物知識。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全部參與到實驗中,對于不敢動手的學生要及時的引導,不能夠在實驗過程中使學生失去信心,所有的學生的實驗基礎都是一樣的,讓學生在實驗中找回信心、找到興趣,對于初中生物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對生物的興趣越高,在課堂學習中更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講;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學會主動的思考,在課堂學習中更能夠學會理解背誦生物知識,不再是死記硬背,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識。
篇5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由此可見教育離不開情感,語文教學更要以情感教學為手段,發揮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獨特優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老師要充分考慮基礎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們的基本語文技能,促使語文知識成為學生們的生活工具。另一方面,豐富學生們的情感世界,借助情感教學手段,針對學生們的身心特點,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協調發展,不能讓情感流失成為學生發展的短板,這就需要教學工作的多管齊下。
一、傾心教學,以情感渲染學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位于主導地位,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新課改下的授課形式不能簡單停留在“我講你聽”的形式上,而要形成與學生們在課堂上的情感共鳴,贏得學生的認同。
首先,教師要樹立敬業精神。作為語文老師,要深刻認識到自己擔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教育大計,任在教師,教師對待工作的態度直接關系到社會人才的培養成果。所以,教師要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充滿激情與活力,時刻保持課堂氣氛的活躍,有條不紊地調動學生情感心理要素,通過改變言語表達方式、提出課堂問題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觀念,引發主動學習的熱情,開啟學生的智慧大門。
其次,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自身素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尤其語文老師。語文教學本身就肩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責任,老師在學生面前的形象,直接影響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喜好程度。當然,這里講的素質并不僅指教師外在的形象氣質,更多的是教師自身的文化內涵,包括對知識的理解、語言的表達、情緒的把握等。語文知識的學習任重道遠,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學生長期的積累和學習。大部分學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學無可學,但又無法有大的提高,頗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考試成績一旦下滑,便失去了繼續努力的信心和勇氣。這樣一來,就要求教師主動接觸學生,化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疑惑和不解,縮小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充分尊重學生,成為學生的學習助手,學生也就不難重拾學習語文的信心。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情感
所謂“情境”,指的是與課文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和氛圍。語文課堂的內容應該是豐富,氣氛應該是活躍的。學生的情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不同的情境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創造新鮮活潑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營造逼真可感的課堂氛圍,通過音頻、視頻、圖片等媒體形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加強學生對課文作品的理解。同時,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追求個性觀點,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課堂活動只有完全互動起來,才能實現教學成果的最大化。
語文老師要有自己的“金剛鉆”,才能攬下教好語文課的“瓷器活”。學生要預習,教師更要做足課前功夫。搜集多媒體素材,適度取舍,整理課堂脈絡,細化講課內容,創設出細致的情境,不至于學生產生反感心理;準確理解文章主旨,誘導學生逐步進入情境,展開想象,在大腦中重現文章所描繪的情景,讓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內心世界中,同作者產生共鳴。這樣一來,才能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寓教于樂,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材為本,挖掘教科書情感因素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優秀作品,字里行間都流露著作家的真情實感。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挖掘教科書中的情感因素,作為培養學生情感的素材。例如《音樂巨人貝多芬》這篇課文,作家塑造了貝多芬的形象,貝多芬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志,不向厄運低頭。教師可以播放《命運》交響曲,讓學生感受貝多芬的音樂世界。作為音樂家,直面耳聾的殘酷現實,顯示著他對于不幸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例如《再塑生命》教學時,描述海倫的悲慘遭遇,她必須要比正常人承受更多的痛苦,于是,她慢慢走向自卑,憤怒……她渴望被愛,渴望光明,而這個光明的使者就是莎莉文老師,她用無私的愛拯救了凱倫,讓她知道什么是愛,什么是生命的幸福,讓他的生命獲得新生,莎莉文老師幫凱倫再塑生命。在這篇課文講解過程中,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愛的力量,生命的可貴。面對生活的磨難,唯有堅持,常懷感恩的心,用愛的力量去克服一切障礙。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章表面的故事。以教材情感為跳板,點亮學生的情感世界,這才是情感教學的根本目的。
四、結語
初中語文進行情感教學,一方面是要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語文技能,但更重要的是以情感為紐帶,帶動師生間情感的交流與傳遞,打開學生的情感之窗,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信念,這才是新課改下初中語文課堂的本質。
參考文獻
篇6
在現在的初中教學課中,已經將學生在探究科學的過程中是否具有問題意識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作為改革教學的指導思想。但是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問題”并沒有引起重視,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任舊是處于被動式的學習,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的狀態是(不主動提問、對問題沒有好奇心、不主動發現問題)。因此,解決當前學生出現的狀況是老師的首要任務,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學生出現的問題作為教學的起點,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思考能力,以及利用已學的知識來進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
二、概述問題化教學
問題化教學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一系列學生不懂的問題,來調動的好奇心、求知欲,然后在運用引導、啟發等方式來進行引導,讓學生從現有的教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還要概括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原則和規律,從而讓學生獲取新的知識,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采用“問題化的教育“模式,是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問題”的氛圍和氣氛,讓學生在“問題氛圍”氣氛的感染下逐步增強問題意識。在初中的科目中,《科學》這一課程與“問題化教學”的實際比較符合,它有效的讓學生把生活中的實際與課本中所學的內容進行結合,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問題意識”將問題化教學實際的運用于初中科學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在學習的過程中關鍵是設計有效的問題,并建立良好的創設問題情境,將課堂教學組織演變成一種發展性教學的高級類型。
(一)、在初中的《科學》課程中設計有效的問題
要達到“問題化教學”的效果,就必須以有效的問題作為基礎,該問題必須要具備(有意義、有價值、情境化)。這也是有效問題必須要具備的要素。在課堂中設立的問題,要能使學生產生好奇心、疑問,從而引發關注,引起爭論。讓學生在這種疑惑,充滿好奇心的爭論環境中引導學生不斷的進行探索,并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緊密的聯系起來,進入“問題化教學”的情景之中。
在初中的《科學》課程中設計有效問題的原則是:①在教學的課堂上設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去學習知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所以在設立問題的時候,要參考教課書中的內容來進行提問,要根據教學課程中的內容來拓展相關的“問題化教學”。例如:老師在跟同學講述牛頓研究的“萬有引力定律”時,可以根據這個事例來提出相關的問題。②在“問題化教學”課堂中,老師在給學生設立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留出合理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意識。例如:把一盆原本生長在大自然環境中的綠色開花的植物移植到有一定量的硝酸鉀溶液中,剛開始,花會出現枯萎的現象,但是過不了幾天,這盆花又會開始慢慢的適應環境,逐漸的恢復原樣,變得極為茂盛,這又是什么道理?老師可以適當的給出一些提醒,老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植物吸收水分、失去水分具體是因素是那些?以及植物要生長具體是需要具備哪些因素。③老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要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本身的知識性和個人的生活經歷來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要盡量貼合學生個人的生活實際。還可以適時的增加所提出的問題的趣味性,例如:蚯蚓通過表體是怎樣呼吸的?以及為什么雨后蚯蚓會大量的爬出洞穴。那么,結合這兩個問題,您會發現這兩個問題的本質實際上是一樣的,但是問法卻完全的不一樣,前者給人的感覺就是硬邦邦的,會讓人產生死記硬背的效果。后者使用的是設問句,設問句會讓人產生疑慮,人在有了問題的情況下,就會想要去解決它,戰勝它。一旦有了這種欲望,就會想要通過自己的能力來解決這件事情。使用后者的這種方法會調動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隱含在課程知識中的教育問題。④老師在設立問題時,應該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來進行設置教學問題,要讓學生能在思考問題之后,能夠聯想到相關的問題,讓隱含問題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產生沖突。例如:農民伯伯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給農作物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薄膜,使用塑料薄膜是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是會污染到環境。可以根據使用塑料薄膜的優點和缺點來進行提問,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積極的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為初中的《科學》課中常用的問題設置情境的創設方案。
發現問題是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前提,那么,從課程的特點上來看,初中的《科學》課堂應該是屬于一個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原因、解決問題的一個思維過程方式。因此,老師要努力的創建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然后引起學生的認知方面的沖突,是科學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因素。如果說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看,設立問題的情境是引發認知沖突的必備條件之一,當有了沖突,才會去探究自己的思維的思維方式是否正確,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將教學的過程融入到一個情境中,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的提高。
三、結束語
人來對知識的學習是來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是來源于人來的好奇心,這表明了好奇心對于學習的重要性。那么,老師如何把學習置于有效的問題中,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參與,并且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探究,解決問題。如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構建隱含在問題中的科學知識,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實際解決的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還要逐步的形成探究精神,還要不斷的培養創新的意識。系數世界上大多數的偉大發明,或者是震驚世界的創作,都是來源于一個“疑”字。“疑”是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車輪。
參考文獻:
[1] 鄭葉飛.問題化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31:176-177.
篇7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而所謂語文教學語言藝術,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活動。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用眼神、表情姿態、手勢、動作等教學中。教師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帶著鮮明的感彩,學生置身于情感氛圍中,不自覺地就會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講“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時,教師加以手臂舒緩起伏動作和遠視的眼神,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中,使之意會到草原的無邊無垠。
二、言之有理,領悟其中
“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俗話說,有物講理,理清楚;無物講理,理難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言之成理,論之有據,以理服人,注意從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要讓言語的科學力量征服學生,使學生從中領悟道理,并心悅誠服地接受指導。要有科學性,教師對問題的分析和認識要完整、嚴密,對所教內容要準確無誤,切忌含糊其辭。
三、言之有物,生動形象
“物”是指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夸夸其談、不信口開河、不含糊不清、不空發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與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成語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做到言之有物,每舉中的。李燕杰教授說過:“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情節,要繪聲繪色,細致刻畫,使用聽眾如臨界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語言生動形象,就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深奧的講得淺顯,枯燥的變風趣。
四、言之有序,條理清楚
“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及其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哪些應該先講,哪些應該后講,哪些應該貫穿課程始終,怎樣結尾。這樣在“序”上多下點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講解就會條理清晰,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疑點等關鍵問題上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五、言之有趣,妙趣橫生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講授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語文教師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闊的求知興趣,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地方言、群眾口語、歇后語、古語詞、外來語、術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隨心所欲,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
六、言之有韻,抑揚頓挫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本身雖無意義,但它是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物質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獨立的音響美因素,而且還可以靠此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錯落有致,聲情并茂,有一定節奏感和旋律美,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優勢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得到調節、轉移和強化,提高教學效果。
篇8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一切現象、事物、規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設法激發學生探究的樂趣,引起探究的動機,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身邊的物理現象、實驗等方法來刺激學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培養起他們的創新意識。如在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筆者事先準備了一些常見樂器,讓學生觀察樂器發聲時出現的現象,親身體驗發聲的變化;在“凸透鏡成像”一節中,筆者要求每位學生帶一個凸透鏡,動手找出成像規律并自制望遠鏡;在“串聯電路”這節中,筆者要求學生用電池、導線等制作一個音樂門鈴,安裝在家里。
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實踐性。如在“沸騰”這一節課中做了一個濕的紙盒放在點燃的酒精燈上不會燃燒的實驗;在“大氣壓強”一節課中做了一個把硬紙片放在裝滿水的杯子的杯口上,用手按住倒置,紙片不下落的實驗,使學生感到好奇,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
二、注重合作交流
在現代社會生活和科學工作中,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發明創造,只有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教師在安排科學探究活動時,要注意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良好素質。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必須重視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探究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探究者共同研討、交流,彼此表達與相互傾聽,具有一系列價值:探究者通過“相互交流”,會明白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解釋,有利于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在合作、相互表達與傾聽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會明晰化、外顯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控;在討論中,探究者之間相互質疑,其觀點的對立及相互指出對方的邏輯矛盾,可以更好地引發探究者的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探究者之間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靈感,促進彼此建構新的假設和更深層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與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貢獻各自的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探究者完成獨立難以完成的復雜任務。因此,教師要創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圍,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使學生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經驗,并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學習經驗,提高認識,克服獨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確理解所獲得的知識。
三、重視引導探究方法
科學的方法是行動的指南。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層次上,更應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引導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要以問題為紐帶,及時引導和指導學生把直觀現象加問號的問題轉化為要探究的科學問題;適時引導學生回憶與問題有關的現象,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要探索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區分有關因素和無關因素,對問題提出初步的猜想與假設;通過討論,修改選擇設計出最佳實驗方法(對比、控制變量、實驗等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實驗(事先交代實驗的注意事項,指導學生根據實驗方案選取合適的器材,閱讀相關說明書,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實驗方案,正確使用器材進行實驗),并且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準確地收集實驗數據,而學生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會得出各種現象及數據,再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后得出結論,并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指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思路、方法、步驟、結果處理等,檢查是否有錯誤和疏漏,從而對探究活動的可靠性進行評估。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合作與交流”七個要素。探究的教與學是通過內容的操作來體現的,探究活動的組織形式是根據內容來確定的,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過程可包含幾個或全部要素。例如:陳述性知識或操作技能的學習,可采用教師提供有關知識和背景材料或指導閱讀課文—操作或討論—得出結論—應用反思的探究方式。如學會使用天平這一節,指導學生看書、天平掛圖與天平實物,讓學生分組討論順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項,得出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最后進行作業。
教師應重視學生怎么學,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礎上學習創新。教學設計要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創新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宗旨,以指導型探究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問題解決為主線,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9
二、靈活運用教材的開發能力
我國初中數學教材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有了很大變化,一本教材統天下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不同版本多樣化的教材應運而生。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編寫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確了每個學段的目標,至于每個年級學什么、學多少、怎么學,沒有做具體規定。與過去《大綱》相比,課程標準在內容的知識體系方面有增有刪,學習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結構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現形式方面有顯有隱。新增了蘊涵著全新教育理念的“課題學習”等內容,旨在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具有挑戰性和綜合性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代數方面,“統計與概率”一章,華東師大版本數學教材從7年級就開始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即“數據的收集與表示”、統計圖等。新增了概率的內容。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及估算與近似計算能力,刪去繁雜的計算。淡化筆算,重視計算器的運用,加強實踐與綜合應用。幾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視圖、展開圖,圖形的平移、旋轉等。向廣度拓展,向深度推進了。
數學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體現,是學生藉此學習新知識的基本線索和教師賴以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新課程為教材的多樣化和呈現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篇10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教育應當將認知與情感培養相結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學習者的情感態度、知識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教師在教學課堂上采取禮貌策略來滿足學習者的面子需求。如何看待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威脅面子的行為?以何種方式來維護教育者與學習者的面子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因此,本文就從面子理論視角來論述怎樣在初中英語教學課堂中進行有策略的課堂提問,從而維護雙方的面子,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度。
二、面子理論
“面子”這一概念首先是由胡先縉介紹到西方國家的。之后美國學者Goffman于1967年在此概念基礎上,較詳細地討論了人際關系。對面子進行系統研究的是Brown 和Levinson,并提出了“面子保全論”。Brown和Levinson將面子定義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掙得的一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通過與他人的交際,這種形象可以被損害,保持或增強。他們認為每個交際參與者都具有兩種面子: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喜愛、欣賞和尊敬;消極面子是指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干涉、阻礙,有自己選擇行動的自由。Brown &Levinson認為在會話過程中談話雙方的兩種面子都會受到侵襲。因此,絕大多數言語行為都是威脅面子的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與青春期的中學生的提問與回答的語言交流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威脅面子的行為。因此,如何進行有策略地課堂提問,降低面子的威脅程度顯得尤為重要。
三、課堂提問中威脅面子的行為
B&L認為絕大多數言語行為都是威脅面子的行為,而禮貌的會話功能就在于保護面子,降低面子威脅行為的威脅程度。FTA大致可分為四大類:(1)威脅聽話人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向聽話人命令、請求、勸告、威脅、警告;(2)威脅聽話人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不同意聽話人的見解,向聽話人給予批評、蔑視、抱怨、譴責、指控、侮辱 (3)威脅說話人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向聽話人表達謝意、接受批評,對聽話人過時的反應作出違心的許諾或提供非情愿的幫助; (4)威脅說話人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的道歉、接受批評或恭維,懺悔、承認有罪或有錯等。例:
1. T: You have to finish it now, or I might find it necessary to let you go.
2. T: Where is Teheran?
S: In Egypt.
T: London is in USA.
3. S: Could you explain this question once again?
T: Sure, but I am afraid it should be achieved next time for I have another class.
S: I know, but could you explain this question mow?
T: All right.
4.(老師將conversation誤拼為convesation)
S: Miss Zhao, you missed the letter “r” in the word “conversation”.
T: Oh.I am sorry. I made a mistake. Thank you so much.
上述4例中,1是導致聽話人學生負面面子受損的FTA之一:說話人威脅聽話人并向聽話人發出警告,要求聽話人按自己的意圖辦事,否則將受到懲罰。2中教師雖然用委婉間接的方式提出了學生的錯誤,但實際上卻威脅了學生的積極面子,學生可能會認為老師在用一種常識性錯誤諷刺他的錯誤,因此大大傷了學生的面子。3中老師在接下來還有課程,講解問題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學生依然向老師提問,顯然威脅到了老師的消極面子。4中學生直接向老師提出老師所犯的錯誤時,老師不得已向同學們致歉和向提出問題的同學致謝,這威脅到了老師的積極面子。在英語教學課堂中,經常會出現諸如此類威脅學生或老師面子的行為,此時,教師就需要掌握提問技巧,遵守禮貌準則,巧妙地維護彼此的面子,使教學活動能高效和諧地進行。同時作為學生,在向老師提問或尋求幫助時也應遵守禮貌策略與準則,維護老師的面子,從而能夠有效表達自己的意見及建議。
四、面子理論指導下的初中英語教學課堂提問
1.從教師角度看課堂提問。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進程中,師生不僅存在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著人的感情交流。如何增進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如何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是教師課堂提問的關鍵所在。
首先,在提問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課堂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語言水平精心設計篩選難易程度不一的問題,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問。其次,教師在提問學生時應當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在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時耐心啟發引導,給學生再次表現自己的機會,如果是問題過難過大,就把難化易,把大化小,引導學生逐一回答,這既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為回答出問題而感到心情愉快,維護學生的面子,又可以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交流,使課堂保持活躍、輕松、和諧的良好氛圍。再者,教師在提問過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方式,使學生與教師密切配合,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例如,讓學生自由討論,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將此問題分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與綜合的思維能力。
最后,教師應當對堂提問積極評價。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后,就讓坐下并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此時,教師的言行明顯威脅到了學生的面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從學生角度看課堂提問。作為學生,首先應明確課堂提問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為了鞏固和溫習知識的一種途徑,并非有意刁難學生。相反,如果教師能夠提問到你,那應該是教師對你信任和重視,并且給你提供了當眾發言和鍛煉的機會。其次,學生應該知道教師提問的問題大多是開放式的或參考性的,沒有確切的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擔憂回答是否合老師的心意。就算不能回答問題時也不應該覺得丟臉,因為不會才學習嘛,學無止境,老師的提問反倒給你提供了查漏補缺的機會。所以,學生要正確對待提問這件事,心態要放平,這并不是什么丟面子的事。
五、結語
總之,面子理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課堂提問中。在教師提問與學生回答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威脅雙方面子的行為。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運用面子理論和禮貌準則巧妙地維護學生的面子,使學生能積極熱情地參與課堂活動。同時,學生也應當放平心態正確對待提問這件事。只有師生都保持積極情感,飽滿的熱情時教學活動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陳融.面子.留面子.丟面子[J].外國語,1998.
[2]傅利.英語作為外語的課堂提問問答話與語用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3]顧曰國.禮貌.語用和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