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高中語文教學計劃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語文教學計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標為指導,以學校“新課改”、本學期工作計劃和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為參考,切實提高全組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業務水平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落實常規工作,夯實基礎,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一般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提高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挖掘潛能,提高素質。

二、教學內容與重點

人教版語文選修本教材《先秦諸子散文》《語言文字應用》。

教學中要重在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指導與寫作能力的訓練提高。

三、教學基本原則

1、立足教材,服務高考

教學中我們要做到立足于教材,服務于高考。教學中既要突出文體的特點,講清課文內容要點,又要結合考點的設置,進行有針對性的前瞻性教學。

2、探究創新,推進課改

繼續推進“自主、探究、合作”的“352高效課堂”學習方式的探索與研究。

教學中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主鉆研課文,得出自己的認識與結論,而不要搞大一統,一言堂;要突出研究性學習特點,拓展課堂內容,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而不要淺嘗輒止,小富即安;要組織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相互切磋,問難質疑,共同提高,而不要死氣沉沉,機械呆板。

四、具體措施

1、落實集體備課

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同心協力,面對新教材、新內容,充分發揮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實行資料資源共享,按照學校要求,每次備課都要有中心發言人,詳細解說本單元甚至于某一課的重點、難點、考點、疑點,要提出教材處理意見。備課組在聽取這些意見后細致討論,達成共識。導學案形成定稿,每個人修訂的部分分配到人,出了錯的題目,由備課人和修訂人一起承擔責任。

備課,做到四個落實:課件、教學設計、配套習題(課內課外相結合,可以是自己擬的,也可以是拼版的,但不要隨意拿來一份充數)、相關資料(有形的材料),一定要注重可用性和適用性。

我們力爭每周的集體備課,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研討的內容也可以豐富多彩,課例研討,教材質疑,經驗交流,就是自己教學上的一次失誤,也可以說出來,避免我們之中的其他人犯同樣的錯誤。

2、相互觀摩學習

本學期備課組要多聽課,在老教師上示范課的同時,備課組之間還要經常性聽課,多借鑒吸收,多取長補短。學校組織的課堂教學,凡是要求本組成員參加的,必須工作做到位,人數都到齊,講課有準備,聽課有記錄。本學期全體組員聽課不得少于10節。

3、強化課堂常規

課前三分鐘演講;每堂課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對教材的理解要力求廣(有拓展)、透(求深入)、準(沒有錯誤)

4、做好周考、月考安排

周考、月考命題要及時、準確,有針對性,切忌臨時抱佛腳,隨便組接;考試時要人人到位,在班上監考督促;批改試卷要及時認真。

5、嚴格考勤制度。公平對待每一個組員。

以上幾點是從我們老師的角度談的,以下說的是對學生的要求:

6、強化閱讀積累

字詞(包括成語)積累,文學文化常識積累,格言警句、華詞麗句的積累。

學習情況,要勤檢查,多督促。

7、強化古文背誦

系統整理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所有需要背誦的篇章,以專集的形式印發給學生,并通過晨讀時間反復誦讀與檢查,強化記憶,豐富底蘊。

8、進行專項訓練

鋼筆字訓練,不作統一要求,可因班而異,爭取開展一次書法競賽。大作文每二周一次。

職業高中語文教學計劃 例2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主要工作以學習新“課標”、實踐新理念為中心,加深教師對現代教育觀念和課程改革的認識和理解;以研究本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學法指導,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育的科學發展觀為主線,以新的課程改革為契機,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學習新理念,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認真組織教師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結合我校高中語文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語文教學規律,努力摸索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力求優化我校語文教研的內容和形式,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努力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教研體系,進一步提高我校語文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1、把握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的新動向,在認真搞好教學工作和教科研工作的基礎上在進一步加強語文學科教學科研工作,爭取在語文研究性學習、校本科研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學校自己的特色,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2、落實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工作水平和能力,努力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3、充分運用語文教學規律,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審美情趣的教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主要工作與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深入研究新教材。加強對考綱和應試目標的前瞻性思考與研究,不斷深入學習和領會語文教育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不斷革新個人觀念和課堂架構,仔細研究教材,努力做到深入淺出。

2、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提高語文成績。在課堂上,根據高一學生實際情況,要多提問,多鼓勵,讓學生自主回答和解決各種遇到的問題,促進課堂的高效化,從而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思維,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3、充分利用教研組和備課組的力量,不斷通過聽課、學習、自我總結和反思,提升個人教學水平,取長補短,精益求精。

4、繼續學習、經常借閱各類業務刊物,勤做摘記,及時了解教學信息,加強教科研研究。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因材施教,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5、加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強力推行課前3分鐘朗讀、古詩詞吟誦、名言警句積累以及練字等訓練。充分利用校圖書室和班圖書角,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并使學生在讀中潛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加強平時小練筆的指導。

篇2

這種教學模式起步較晚,新興事物總引來不少關注的目光,躍躍欲試者不少,但真正實踐的人不多,經驗和成功的示例較之更少。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只重眼前利益,忽略長遠發展

對學生的部分能力發展漠然。作為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更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學只為了高考,而忽視學生應該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以至于學生進入高?;蛏鐣?不懂得如何自學。所以功利地將信息技術拒之門外,這是不付責任的應試教育。

對學生能力的發展沒有系統規劃,網絡教學零星點點,未成系統。高一、高二、高三在閱讀教學上的要求基本一致,差別化教學不明顯。個人、教研組在學期與學年教學計劃中對網絡教學的要求是可有可無,不夠重視,更沒有系統性。適合學生網絡學習的網站太少,搜索網絡上關于高中語文閱讀的資料,絕大部分是教師用的教案,且使用有限制,沒有適合學生用的學案。網絡上很難找到一個平臺能夠真正系統而全面地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式學習。這說明教師沒有想到如何讓學生學,而關心的只是如何教。

(二)工具優勢先行,學科目標置后

整合課淪為形式的奴隸。設計課件時,首先考慮的是體現網絡的優勢,而非課程完成的目標。實踐中,表現為呈現了豐富的資源,卻只是呈現,利用率不高。為顯示民主自由的氛圍,交互討論看似熱鬧,卻有放任自流之嫌;網絡有利于合作探究,但合作探究的內容卻和語文課程的目標相去甚遠;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化,注重“閱”,但忽略了“讀”的重要性,語文味不夠濃。

(三)個人素養薄弱,影響范圍較小

計算機素養突出者不多。在網絡風靡時代,能與時俱進,又有銳意進取的,在老中青三代教師梯隊中,也只有少數的年青人了。語文功底與計算機素養兼具者更是鳳毛麟角。

眼明手快、應變靈敏者不多。網絡的全民參與,交互的快捷及時,使課堂生成的多樣性遠比傳統課堂復雜,所以對課堂生成的內容,教師有時無暇顧及所有學生的回答,及時思考出其中的共性,更何況要及時作出反饋,所以指導針對性不夠強。

以上問題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反映出來的意識比較明確: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的過程,應該立足于學生的能力發展,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上;應該以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為主,網絡優勢應該服務于學科。而要實現這些,就對教師的個人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何優化?本文就個人的實踐經驗提出一些嘗試策略。

(一)全面系統,分步分層,分類設計高中閱讀教學中的網絡版學習課件

根據能力培養目標,選擇網絡的優勢。學生語文素養包括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培養速讀能力,可借助資源優勢;如激發學生個性鑒賞,可借助交互等;如專題式學習,可借助相關搜索等。

根據班級、年級水平,統籌兼顧。設計問題應以班級學生整體水平為主,同時兼顧兩頭。整個高中階段,年級不同,信息資源的處理利用能力要求也不同,從基本素養到應試能力,需要全面地把握。如高一可借網絡對某些單元拓寬視野,深入探討主題、藝術形式等;高二在高一的基礎上側重激勵學生個性表達,深刻理解;高三復習閱讀散文、小說方面的技巧,可以建立資源庫,關于體裁知識、解題方法指導等。

根據體裁、內容、單元,選擇合適的學習模式。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對不同文學體裁有初步鑒賞的能力。散文、小說、戲劇等不同體裁應有不同的學習模式。選擇典型的內容,針對不同的體裁,建立不同的網絡教學范例,以期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根據學習需要,建立一個純粹的學習樂園。隨著江蘇省教育廳提出的“五嚴”規定的實施,學生每天、每周都有了自己支配的時間,還有完整的寒暑假。應該建立一個學習網站,彌補課堂上的空白,拓寬知識視野,引導學生健康學習,終身學習。

(二)精細預設,關注生成,靈活整合閱讀教學和信息技術

預設周到、精細是前提。計算學生瀏覽與精讀的速度;估算資源的數量、質量、呈現形式、利用率,酌情選取,討論的問題應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一般3個為宜;計算討論每個問題可能占用的時間,不拘交互渠道,但必須固定反饋形式,以確保探究集中、持續、有效;設置獎懲機制,以激發探究的熱情。

關注生成,促成有效教學。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和態度,注意調整節奏;密切關注學生的反饋,發現其中的真知灼見,給予表揚;挖掘影響學生探究的障礙,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

靈活整合,確保語文滋味。因此增加“閱”量時,還要確保“讀”量、“思”量。因為“讀”能讀出語文的文字之韻、文章之美、情感之真。如詩歌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在線討論朗讀技巧,這關系到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煉字的妙處,然后實施朗讀,以促進理解。討論時,給予充足“思”,不加思考、膚淺思考,對提高語文素養作用都不大。

(三)充分發揮師生之間、教研組的合作精神以及相關部門的組織效應

師生合建博客團隊。博客是極具個性化的空間,學生主動積極反映閱讀感受,教師更多地明白教學得與失,你來我往的交流,使教學有效性得以延伸,也引導吸引學生將網絡學習不斷更新,促使學習觀念的轉變。

教研組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制作精細科學的網絡學習課件需要大量的時間,要在三年內實現學生的能力發展目標,需要教師間的合作,需要依靠教研組的力量??筛鶕昙壍慕虒W任務,集體備課,建立相關的教學資源庫,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這樣使得教學效果得以擴大。

篇3

第二、設計口語表達課。如在早讀課或課前,教師可安排5-10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訓練,以口頭作文、即興演講等方式,要求學生以1分鐘左右的時間來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可每個月擬出一組主題,再讓學生自主選擇,其內容可為讀后時事評論、讀后感,還可為敘事記人,這樣,為學生創造了訓練的條件與時機,給他們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訓練中增強語言組織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例如:教學完《我的四季》后,教師可讓學生以“我的四季”為主題進行口頭作文,回顧生活中的感悟。

第三、進行小練筆的活動。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寫作小練筆的活動。即學生每周寫作1-2篇文章,可由教師指定主題,也可學生自主擬定,然后再由老師批閱,從而加強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其次,教師還可每周評選出一些比較優秀的文章向學生展覽,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喚起他們的寫作欲望。

二.加強合作與探究,營造學生自主學習氛圍

在素質化語文教學中,培育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其核心所在。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實現知識性的教學目標,還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指導他們在自己的努力下,自主地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第一、學生自學與老師引導的關系。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老師不再是直接給學生問題答案,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學習、探究而得到答案,同時教師適時予以引導、點撥,當學生遇到疑難時則適時提示。

第二、探究提綱與學生質疑的關系。老師事前設置的探究提綱可能不完全與教學實際相符合,這時教師還需融入學生課前預習的疑點知識,補充與完善探究提綱,從而滿足教學需求。

第三、自學初步成效和最后成效的關系。當學生經過小組合作與獨立思考而得到問題答案之后,還需引導他們對結果加以梳理與總結,同時教師適時點評,并補充與改正,以提高學習的全面性、科學性。

三.組織主題活動,創造學生學習空間

篇4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Sapir)說“文化是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語言是思想的具體形成?!蔽覀兛梢詮膬蓚€方面來理解文化:一是廣義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大寫字母“C”文化(即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等);二是狹義文化,即小寫字母“c”文化,即普通的社會習慣或某一社會成員對其文化的適應能力。語言文化如一對孿生兄弟一樣,相依為命,它們又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結晶,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制約著語言形式,語言學習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同樣,文化學習也不能獨立于語言學習之外,二者同步學習是掌握語言的捷徑。綜上所述,有關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三、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策略

(一)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

教師應該指出東西方文化背景之淵源。學習者首先要注意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我們可以把通過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作為通向理解其他文化的橋梁,這樣有助于對目的語的掌握。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東方文化的淵源之一。春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法家獨尊。到了漢代,特別是漢文帝之后,為了鞏固統治,儒道合流,形成儒道文化。后來,印度佛教東渡,儒道佛三位一體的文化體系形成,直到現在東西兼容的多元文化體系形成。由于長期的文化積淀,中國人有著自己固有的傳統思維模式,比如中國人比較恭謹、謙和,在行為上“接受”多于“挑戰”。而西方文化的淵源是古希臘文化,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以及工業革命都對西方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就文化本質而言,我國學者吳森教授在論及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基本差異時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學、法律和宗教;我們的文化有兩大基石,一為道德,二為藝術。導致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東西方不同的哲學觀念,其表現在思維方式上則是中國人比較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比較重分析,細微曲折,描寫周全。從總體上看漢語較重悟性,西方語言較重理性。

(二)挖掘教材,精心備課

教師應該就教材中的有關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首先對相關的文化背景有一個了解。教師結合文化內涵來進行教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高一課本中有一個單元是關于健康飲食方面的,教師就可以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麥當勞”“肯德基”這些快餐在我國一些方比較盛行,教師可以講一下Fast Food,如漢堡包hamburger是蘸芝麻的小圓面包對剖,夾上一個壓扁的牛肉塊,當然有時還添上生菜葉子,乳酪或其他調味品。為什么以“漢堡”命名呢,據說是由于以碎牛肉煎成的肉餅是來自德國的稱為Hamburger steak,后來肉被夾在面包里,以部分概整體就簡稱hamburger了。在美國hamburger也可以指絞碎的肉、肉末、肉餡。還可以舉辦一次美食文化節,師生共同制作一些西方食品,比如蘋果派等,再做上一些中國的傳統食品如餃子等,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還可以教學生使用西方餐具,使他們不至于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如果講到有關節日的單元,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圣誕節、萬圣節等節日的由來及節日的一些慶典活動,并與中國傳統節日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節日的氣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從詞語中進行文化對比

詞匯在語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爾金斯(Wilkins,1972)曾說:“沒有語法不能很好表達意思,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痹~語中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的有習語、典故等。

1.習語能傳達大量的語言文化信息。習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書面語中,還是在口頭語中,習語使用的頻率都很高,有著重要的交際功能。例如,tomeet one’s Waterloo(to be completely defeated)這一短語源于拿破侖1815年慘敗于滑鐵盧戰役。1815年6月18日清晨,圓桌會議上拿破侖對即將拉開序幕的滑鐵盧大戰勝券在握,他對將軍們說:“英國小鬼威靈頓,今天我要給他一個教訓,他是一個不怎么樣的統帥,拿下這場戰斗也就需要一頓飯的工夫?!钡墙Y果拿破侖敗了。拿破侖在歐洲馳騁23年,卻在滑鐵盧的大雨中栽了。所以to meet one’s Waterloo用以比喻“遭到慘??;受到極沉重的打擊”。

轉貼于 2.神化典故中潛藏著文化信息。典故往往會導致理解上的障礙或造成誤解。因此了解神話典故的歷史文化背景對跨文化交際很有必要。中國人在口頭或書面表達事物及思想感情時經常使用典故,例如“破釜沉舟”等。作者如能巧妙地運用典故,不僅會使文章多姿多彩,而且寓意深刻,令人回味。英語中典故也是非常豐富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和演講中碰到。如果讀者對典故的出處與內涵不甚了解,就無法準確地理解其寓意,無法欣賞其魅力。

眾所周知,古希臘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她為人類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文化遺產,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希臘神話中眾多的故事和詞語現在已經成為英語語言中常用的詞匯和成語。例如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Achilles)出生后,其母捏住他的腳踵倒提著把他放到斯堤克斯(River styx)河水里浸泡。被該河水浸泡之后,他渾身堅硬如鐵,刀槍不入。但是他母親所捏的腳踵未沾河水,所以成為他的致命之處,容易遭受傷害。阿基里斯也正是因為腳踵被箭擊中而死。現在Achilles’ heel被喻為“致命的弱點”。一些典故來源于宗教,如solomon(所羅門)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經》的傳說。

3.挖掘詞語的象征意義。象征是“用具體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同義象征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截然不同的意象和內涵。比如,神話中的兩種動物──“龍”(dragon)和“鳳”(phoenix),在中國古代,“龍”和“鳳”是皇權的象征,“龍”代表皇帝,“鳳”代表皇后。中國人長期以來對龍和鳳有文化崇拜。中國古代傳說龍能騰云駕霧,是虛幻神奇、法力無邊的靈物,是高貴、神圣、偉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中國人對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龍”。“鳳”則是百鳥之王,好多中國女孩的名字叫鳳。在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英語中dragon是“一個兇猛殘暴的人”,而phoenix與龍沒多大關系。Phoenix是傳說中阿拉伯地區的一種鳥。在希臘神話中,這種鳥在生活一段時間后,便會用香料筑成一個巢,把自己燒成灰燼,從灰燼中飛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phoenix便成為耶穌復活的象征。

4.注意英漢色彩詞的涵義。中國的紅茶用英語表示為black tea,紅糖是brown sugar,red meat指牛羊肉,white meat指雞肉和魚肉。由此看來,在跨文化交際中到處布滿詞匯陷阱。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不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就會造成語言詞匯選擇上的失誤。例如,中國有一種白象牌電池,質量性能都很好。可是廠家在外銷時把產品的名字譯為White Elephant,結果外國人看了都不想買他們的電池。因為white elephant在英語中比喻大而無用的東西。

(四)進行文學作品的分析

文學作品為學生提供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在外語教學中教學文學作品,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水平,還能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如果讓學生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觀點和看法,還會培養他們用外語表達思想的能力和信心。這種信心反過來會促使他們更有勇氣和膽量使用外語與他人進行交流。選擇文學作品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語言的難度要適當,作品要寓意深刻、易讀易懂,這樣學生會在語言和文化方面都受益。選材最好不要超出學生的閱讀水平太多。

(五)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跨文化知識教學

互聯網上的大部分信息以英語為載體,它的語言是實際生活中語言的真實反映。在講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上網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不僅可以了解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的無限資源自己設計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簡介地理概況時,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直觀地一目了然地顯現英美等國家地圖。此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等直觀教具。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文化產品正鋪天蓋地流入中國,我們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滲透,這是很現實的。我們同時應該認識到,中國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而燦爛的文化之一,它對東方國家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文化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態度,應拋棄文化偏見,不能厚此薄彼。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2]張安德、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對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10期。

篇5

一、文化教學的前提:教師的文化知識

英語文化教學是高級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更是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但要做好這一點,英語教師必須具備相當的文化素養。然而,由于受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以及舊有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條件的局限,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文化功底較為薄弱。在高級英語教學中仍然沿用基礎階段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只重視語言本身的教學而忽視語言文字所蘊含的的文化內涵,忽視或無力進行中外文化知識的教學,也很少關注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高級英語所用教材語言難度較大,題材廣泛,文化因素普遍而繁雜,要求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英漢語言功底,還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文化教學的內容

高級英語教材含有大量繁雜的文化現象。為便于討論,本文將高級英語教學階段的文化教學內容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大類,這樣對文化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知識文化包括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知識,在高級英語教材中大量存在,往往成為理解英語篇章的主要障礙,因此知識文化的教學是高級英語階段文化教學的重點。交際文化包括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生活方式、實際行為等,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最難以駕馭的內容。

1 知識文化

知識文化的積累是理解和欣賞高級英語課文的必要條件。對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以及社會制度的了解有利于正確理解特定語境下的英語語言,并能更加準確地體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如楊立民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冊第一課“Where Do We Gof rom Here?”。學生需要了解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反戰運動、民權運動、反文化運動以及女權運動等時代背景,才能理解馬丁路德為何呼吁黑人放棄與白人的沖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來爭取權利。第五冊的“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這篇課文,描述的是一位現代的美洲印第安人對故土的熱愛、對祖先的緬懷以及對其文化的紀念。只有我們對美洲印第安人的歷史與風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會從作者那似乎是純粹的景物描寫中,真正體會到他對故土的眷戀和對這個勇敢民族命運的深深嘆息。

在高級英語課文中還經常出現一些典故,其主要來源是《圣經》、經典文學作品以及希臘和羅馬的神話故事。如《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冊第一課“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的“lion”,“lamb”,“vine”和“figtree”等名稱便來自《圣經》,表示一種和諧和睦的理想生活狀態。此類文化現象在高級英語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這種知識文化,逐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 交際文化

交際文化包含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深層文化,它們并不直接表現出來,成為可感可視的文北成分,而是隱藏在文化表象之下,構成文化教學的難點。交際文化的核心應是價值觀,它可以“主宰或影響人權觀、勞動觀、婚姻觀、發展觀、平等觀、宗教觀、法制觀、道德觀、個體與群體觀等?!盡ichael Presser認為,“價值觀是個人或群體主要通過文化交際構成的模式。它們是最深層次的文化,我們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價值觀?!蓖庹Z學習中。思維方式也對跨文化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的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只有與目的語思維方式直接聯系。才能真正達到。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使用同一文化的思維模式及語言表達方式,則能傳遞正確的信息;否則,很可能傳遞錯誤信息。英語教學就是引領學生養成跨文化意識。認識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和習慣,而高級英語階段的教學更加強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三、文化教學的方法

高級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目的是積累英語國家文化的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能否有效地進行英語文化的教學決定著高級英語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進而對英語人才的文化素質產生直接影響,運用各種有效的策略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1 差異對比

各個民族由于地域、生態環境、政治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樣。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本國文化與語言國家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比如,由于文化差異,在莢漢語言中存在不少看似相同實則相異的表達。相對來講,目的語所表達的內容如果與源語相同或相近,外語學習的難度就小一些:如果目的語所表達的內容與源語有差異,差異越大,困難就越大。對比法是克服這種問題的有效辦法。這種方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和分析一些表面意義相同、文化內涵不同的英漢表達,讓學生找出這些表達的異同,從而對英漢文化差異。特別是英漢文化在價值觀和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差異留下深刻印象,幫助學生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

2 課堂討論

若課文內容涉及價值觀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會準則、道德標準等文化內容時,可采用課堂討論的方法。教師圍繞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文化議題,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去搜集資料,對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的異同進行對比,并歸納英語文化特征。課堂討論力求脫稿,各抒己見,時間可長可短,討論進程由教師主導。如《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冊課文“Two Kinds”反映了兩代人、兩種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在學習過程中,若能引導學生對美國人的價值觀和中國人的價值觀做一番對比和討論。將極大地加深對課文內涵,特別是對這對母女關系的理解。這種方法能促進主動學習,符合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高年級學生的培養要求。

3 必要闡釋

篇6

高中英語;跨文化交流;差異;建議

一、高中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

1.語言。英語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對于跨文化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英語又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語言,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不同國家的語言進行分析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偏重于對英語文化、詞語的研究,進而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2.文化。對于文化,從廣義上分析,文化不僅僅指精神層面的,還有物質生活、社會生活中的;從狹義來分析,文化是指在精神層面的事物的總和,即文學、美術、音樂、文學等,所以,文化作為人類物質、精神等財富的總和,促進人類的發展與進步。

3.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基礎,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相互影響,而文化是語言的載體,在了解、掌握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加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促進其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4.跨文化交流。實現跨文化的交流,對文化交流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與認知,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文化逐漸被創新,同時,通過文化交流,使本民族的文化朝著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進而帶動我國文化的進步。

二、實施跨文化交流的意義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化,促進培養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第一,通過英、美文化的滲透,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的能力。對于中學英語教學,其具有獨特的特點,以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的能力為主,但在英語閱讀的實踐中,學生往往認識文章中的單詞,卻很難理解文章的意思。這就說明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促進語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第二,通過英、美文化的滲透,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的思維能力。對于學習英語與漢語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而多數學生以學習漢語的思維方式來學習英語,使英語的學習受到影響。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化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能

三、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差異的原因

1.歷史文化的背景不同。在西方國家,對使用精神的培養非常注重。相反,中國歷史文化始終推崇人際間的和諧,對個人行為規范較為信奉。由于文化差異非常大,使得日常的交際活動中的語言運用具有差異性。2.英語教學效果的差異。在我國,對于英語教學,受到陳舊思想和觀念的影響,問題很多。即課程、教學內容重復;而語言形式,過分強調,非常重視語音,詞匯,語法的學習,嚴重忽略語言的交際;而學生進行重復的積累和背誦,而不是運用語言。通過這些學習,學生的應試能力增強,熟練掌握和記憶詞匯。但在英語的交流中,出現用詞失誤,用語不當等問

四、強化英語教學中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建議

1.明確詞匯和習語的文化背景。英語和漢語所具有的大量詞匯以及習語,產生于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環境之中。而詞匯,習語,在一門語言中,能夠直觀的對其民族的文化與特征進行反映,內涵,外延非常深厚。民族的形象和文化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通過不斷的學習,就可以詳盡的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以及西方國家的文化。

2.充分認識國內外的文化差異。將國外的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進行對比,同時,深入的進行了解和認知,對于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比學習,學生能夠更深刻的了解本國的文化,同時,更多的掌握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深刻的認識和分析二者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

3.拓展英語資源、建立第二課堂。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把課余的時間用作英語短劇的表演。學生能夠通過短劇的表演獲取大量的信息。第二,開展英語角,有主題的進行探討和交流。對于語言的學習,需要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氛圍。而教師必須為學生創建一個英語環境和文化熏陶的氛圍,激發和鼓勵學生學習的興趣。

4.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在教學準備期間,教師可以收集與國外文化先關的書籍,圖片,視頻等資源,對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日常起居,流行文化進行研究,并通過這些資源提升學生對國外文化的鑒賞能力。在課后針對內容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自己的觀

5.研究非語言交際的應用。非語言交流和語言一樣,也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包括:姿態,神情,目光,手語,著裝,時空等,這些非語言的行為,以相關的文化作為基礎的。對于教師,可以根據非言語交際而進行問題的設置。

6.開展多元化的英語教學模式。在教學的模式上,即多元化教學。或者結合國外的電影,來幫助學生發掘國外的民風民情,以及特殊時期的歷史、文化的背景。

總而言之,在本文,從英語教學、跨文化的交流的關系開始介紹,指出了跨文化交流的意義,以及做出英語教學在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方面的構思,最終強化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建議等,但是,由于自身受到學習環境的影響,使其不能真實的體驗到國外的文化、交流的氛圍,因此,對于外國文化的有關闡述具有一些不足,對于跨文化教學的認識需要不斷加深,對今后的英語教育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篇7

一、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

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首先需要學生有充裕的知識儲備,這是讓學生能夠獲知更多相關的文化要素的來源。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要培養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興趣。只有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才能夠真正拓寬學生的知識范疇,學生才會在有效閱讀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這個過程也能夠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跨文化的知識背景,能夠讓學生對于不同的文化有更深入的認知。這才是學生的收獲所在。

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可以有很多方式,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于課本中的文章有深入挖掘,只有吃透課本中的篇章才能夠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教學中老師應多介紹一些與該單元有關的內容給學生,同時也可以布置相關的研究性學習任務給學生。比如在新課標BOOK 4 Unit 1中課本主要介紹了兩位杰出的女性――Jane Goodall和林巧稚。老師在教這兩篇閱讀文章時應先介紹更多中西方的偉大女性,或讓學生來分享他們的知識。這會給學生的閱讀過程提供良好基礎,這也是學生間積極的交流與互動的環節。這些都會促進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有更好的認知,并且能夠讓學生的知識積累更加豐富。

二、挖掘詞匯中的文化要素

文化積累可以從很多方面展開,在單詞的教學中同樣能夠體現出很多非常重要的文化要素。很多有代表性的單詞背后都有著一定的引申含義,而這些含義的產生又和相應的文化背景有關。教師在平時的單詞講解時要注重對其后隱藏的文化要素展開挖掘,并且可以以此為基點做出合理的教學延伸。這會極大的拓寬學生的知識范疇,讓學生能夠透過這個點了解到更多相應的背景知識。這也是對于學生自身的文化知識的一種構建,能夠讓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得到提升。

很多詞匯的教學中都可以展開對于文化要素的挖掘,如新課標Book 4 Unit 3的閱讀文章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中出現了underdog這個單詞,指“失敗者”。這時教師就可以介紹其他的有關dog的單詞。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它們的意思分別是“幸運的人”;“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在英美文化中,一般把狗比喻成人,用he代替。因為英美文化的主流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化,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多把狗當作人類忠實的朋友。這和中文的文化背景顯然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單詞的引申含義差別也很大。這便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也是語言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們強調的要點。只有不斷挖掘教學知識點中的文化要素,這樣才能夠豐富學生對于跨文化的認知,這也是構建學生自身的語言體系的重要方式。

三、閱讀教學中豐富文化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同樣能夠極大的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切入點。很多閱讀文章往往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作,并且對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展開了一定的描述。對于這類文章的學習中,教師要讓學生對于閱讀文本后的文化要素有很好的獲知,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下查閱相關資料,也可以給學生們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這些都會極大的拓寬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夠讓學生對于跨文化有很好的體會。這也是豐富學生文化積累的有效教學過程,并且能夠讓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理解更深入。

在講到Book1 Unit 5里的閱讀文章Elias' story時,教師可以用到討論法,問學生Why did Nelson Mandela fight for black people?之類的問題。學生可以就南非當時的社會背景,黑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方面進行討論。老師也可以讓學生課下查相關資料,然后再用多媒體,以圖片、錄像等方式呈現給學生。這樣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并且能夠對于文章中描述的種種現象有更深入的感受。這才是豐富學生文化積累的有效教學過程。

結語

對于高中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而言,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非常重要,這將極大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教師要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夠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文化要素。對于學生的有效教學引導也非常重要,教師要在詞匯教學以及閱讀教學中深化對于文化要素的滲透,這才是豐富學生文化積累的有效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 劉星星. 試論新時期高中英語教學新策略[J]. 高考(綜合版),2015年07期.

篇8

一、在任務設置中體現對學生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高中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引導學生尋找中西文化差異。在高中英語教材中涉及到“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的文化差異提示。教師就可以向學生進行任務設置,讓學生列出4個中國傳統節日,通過分組討論自己喜歡的節日,并說明原因。在學生討論之后,發現很多學生就在各國文化交際方面出現了錯誤,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將中國傳統節日用英語表述。有的同學將端午節表述為“Dragon Boat Festival”、將清明節表述為“Tomb-sweeping Day”或者“Pour Bright-ness Festival”。針對這樣的表述情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了解,要知道在漢語中的“龍”與“Dragon”是不能對應的,從英語表述上來看,端午節成了龍舟節,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曲解。清明節的翻譯表述也存在一樣的錯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不同語言體系中,文化內涵不是對等的,由于這些節日均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英語語言系統中很難找到相適應的詞匯進行相關表達,要讓學生掌握音譯的有效處理方法。

二、在文化比較中加強學生文化空間意識的培養

在高中英語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有關“Festivals”(節日)與“Celebrations”(慶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對節日、相關人物、季節以及事件等關系的介紹,初步詮釋了世界各國節日文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需要滿足跨文化交際教學需求,在進行文章講解的同時,還需要讓學生親自去進行相關節日的了解。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出3個以上英語國家的節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這些節日中的相關人物和節日起源進行了解和學習,然后思考中西方節日的差異有哪些。在進行分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因為很多學生對西方國家的節日都較為熟悉,比如像Valentine’s Day、Christmas Day、All Saints’ Day等等,但是在學生進行中西方傳統節日差異的時候,一部分學生認為英語國家節日與宗教有較多的關系,中國傳統節日則與自然變化有關系,比如我們國家的“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節日都是與相應的季節有關;而且西方國家的節日與中國傳y節日注重家人團聚不同,他們更為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釋放。要知道學生提出的這些觀點已經上升到價值觀、哲學觀的層面,學生在進行中西方傳統節日討論的過程中,能對相關文化背景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空間意識。

三、在文化交際模擬中進行學生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為了能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初步培養,教師可以在利用“Festivals”(節日)與“Celebrations”(慶典)相關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活動。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跨文化交際,通過為外籍教師寫春節邀請函,邀請教師在到自己家里過春節。在學生的邀請函中,教師可以從稱謂與日期書寫格式、禮貌用語的使用以及邀請理由這幾個方面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考察。在學生的邀請函寫作中,大部分學生出現了禮貌用語的錯誤使用,出現“please”祈使語氣,也就是說很多學生并沒有形成正確的英語表達思維;也有同學在邀請教師除夕到家里做客,用了“party”這樣的詞匯,這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內涵的曲解,這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中的認識錯誤。所以教師要在加強對學生中西文化觀念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發現錯誤并改正,提高學生文化交際能力。

總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際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實現語言教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成功交際。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站在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德理.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J].華章,2014,(18):274-274.

篇9

高中英語;跨文化交際;素質教育;教學方法

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以及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注重的是學生的語言知識,以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衡量高中學生英語能力的高低。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應當重視對英語文化的教學。在我國新的高中課程改革當中,就將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方法引入到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達到同時實現英語教學與英語學習的目的。將文化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不僅能夠促使語言與文化的交流融合,還能夠培養出國際性的英語人才。

1.跨文化交際內涵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處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們進行交流??缥幕浑H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它能夠與很多學科相聯系起來,包括語言學、交際學以及文化學等??偠灾?,跨文化交際就是將各種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以此作為進行理論研究的基礎,獲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交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應該遵循的原則以及應該避免的文化障礙,從而達到幫助人們進行順利交流的目的。

2.高中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必要性

文化與語言的學習不是獨立的,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語言的學習也能夠促進文化的學習。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運用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教學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能夠對這方面引起充分重視,那么英語學習者在英語交流過程中就會屢屢碰壁。在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這就使得高中英語教學必須要加入文化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中都要加入跨文化交際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當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別,從而能夠很好地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將文化融入到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避免在交流當中出現障礙,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文化與語言之間的密切關系,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分數,還能增加學生的交際能力。

3.高中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方法探究

3.1通過文化背景信息的設置了解文化差異

當前高中使用的教材都具有一個特點就是文化滲透、從各個方面介紹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交流的交際意識。很多教材當中都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學作品及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就為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提供了生動的材料。下面的一些例子充分說明了英語文化在交際過程當中的運用:(1)A:Howisshe?B:Shewillbehospital-ized(.2)A:Howisshe?B:Acoupleofpillswillcureher.(3)A:Howisshe?B:Anambulancemustbesentforatonce.從上面的兩個人之間的對話當中可以發現,B沒有對A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回答,沒有直接回答A所問的人的詳細的病情,但是B的回答卻能夠讓A依據嘗試進行判斷,這是很恰當的回答方式。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英語語言技巧及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將其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到語言,還能夠掌握文化知識。

3.2運用詞匯比較法了解文化差異

詞匯當中包含著許多文化信息,詞匯在產生以及發展過程中,都具有很多相關的文化發展信息。人們的生活習俗、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都會對文化的發展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都體現在詞匯當中。準確理解英語詞匯的意思,找出一些具有特殊文化涵義的英語詞匯,并且將其與漢語進行對于。中學學生在使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不恰當的語句,比如aswiseasZhuge(智如諸葛)、Springuplikebambooshoots(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aspureaslotus(如蓮花般出污泥而不染)。這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講,理解這些比喻是非常困難的。在英語當中,正確的比喻應當是aswiseasSoloman、springlikemushroom、aspureaslily。此外,一些漢語詞匯也被收入到英語當中,比如litch(i荔枝)、tofu(豆腐)等,將這些詞語介紹給高中學生,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機。

3.3通過語法對文化差異進行分析

語法能夠將不同的單詞連接成句子。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進行語言表達的時候,也會具有不同的方式。在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時候,注重的是利用各種各樣的語法將詞語連接起來,以此來獲得具有完美邏輯和結構的句子。比如在“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當中會用到If,這樣就能夠完全了解句子的語法關系。在表達“他是我的一個朋友”的時候,要說成“He’safriendofmine”而不是“He’smyafriend”,這樣就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我的朋友們”和“他”之間的詳細關系。在漢語當中,曾經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話“打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還怕沒辦法?”,在這句話當中幾個短語之間并沒有詞語進行連接,但是上下短語之間卻具有很強的邏輯性,中國人在交際過程中注重的是辯證思維與悟性。讓高中學生了解到漢語與英語在語音表達方式之間的差異,就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學習英語語法,避免產生中國式的英語。

3.4建立良好的英語自我學習方法

英語當中有一句諺語“Youcantakeahorsetowa-ter,butyoucan’tmakehimdrink.”意思就是,學生在課堂當中跟著教師能夠很容易地進行學習,但是掌握學習的方法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鼓勵學生大膽地利用英語進行交流。通過設立英語角、舉辦英語比賽等方式,讓高中生積極參與到英語交流過程中,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與交流環境。學生要掌握好并且運用好一種語言,不僅要在觀念上形成規則性知識,還要反復地運用于熟練的操作。此外,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幫助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

4.結語

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已經成為當前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它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它更加注重的是英語的實用性。當前英語教育當中已經將跨文化交際教學作為區分傳統英語教學與現代英語教學的標志。本文針對當前我們高中英語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對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且詳細的闡述了高中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方法。英語跨文化教學更加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并且能夠培養高層次的英語人才。

作者:石萬祥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篇10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課程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模塊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塊。(人教版)共10個單元內容。該教材貫徹了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改變了傳統的以知識內容為本的結構體例,代之以能力為本的多樣化的結構體例,以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為主線,融入學習策略的教學以及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的培養。

與以往教材相比,話題廣泛,題材新穎,在教材活動安排中為學生獲得四種技能提供各種學習策略,這是其它教材所沒有的。大大地增加了語言的輸入,其輸入遠遠大于輸出的要求。此外,新教材全部采用英文編寫,需要的詞匯量太大,很多學生,特別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學起來很吃力。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內容貼近高中學生生活,選取他們所所熟悉的語言素材;同時加大了語言信息量的輸入,使學生大量地接觸接近英語原文的語言素材,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習慣。學生順利完成說和寫的任務提供了充分的語言支持。教材系統地介紹了不同階段的寫作策略,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文,展示了如何恰當地使用連接詞。四、高復現率是北師大版教材的另一個特點。教材在學習策略、語法、詞匯等基礎語言學習方面努力為學生創造了大量的語言運用向縱深發展的“見面”機會。另外,對學生學習過的詞匯及其用法進行系統地梳理,幫助學生掌握和使用基礎的英語詞匯。

本教材重點是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用英語分析問題,用英語進行思維與表達,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重點與難點相輔相成,由于缺乏相應的語言環境,學生們除了課堂上,使用和接觸英語的機會不多,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成效,因此如何創設適當的情境也是教學一大難點。

三、教學措施

為了能夠幫助每一個學生在英語學習上都能取得進步,需做到以下幾項工作:

(1)做好初高中銜接工作。高中階段在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方面和初中存在很大的區別。因此,在第一節課,通過簡單的介紹和介紹一些英語學習方法和習慣,幫助高中學生了解這些差異,引導他們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與生活。在開新課之前,先讓學生以一段“自我介紹”來發現和改正文章中的語法錯誤、和同學們常犯的語法現象。搞好高初中之間的詞匯銜接和語法銜接,為開新課做好準備。或者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的,穿行知識的銜接,做好計劃,抓好落實,以新帶舊,溫故知新。

(2)認真研讀新課標,以學生為本,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吸收傳統教學手段的精華結合新理念,備好每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仔細考慮每節內容、重點、難點、疑點和材料的取舍。注意觀察學生的實際反映,掌握情況,及時改進和修訂教學方案。精講,盡量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時間吸收鞏固。

(3)每一單元選取精彩段落要求學生背誦或上朗讀,或者利用我們英語組下發的誦讀文章,來檢測學生掌握情況。利用早讀時間與學生一起朗讀,進行抽查,同時做好單詞、短語和句型測驗。

(4)因材施教,與優生談心,使他們對英語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加強對他們的學習及解題方法的指導,引導其分析其優勢和存在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習效率。利用課后時間加強專項訓練。對于差生,著重保證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5)分層次教學,分層次布置作業,作業加評語及面批,對他們的不足之處及時指導,及時調整盡量,爭取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

(6)認真出好練習和試卷,使學生能逐步提升,同時認真做到及時分析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幫助學生找到解決的對策,提高信心和解題的能力。

篇11

一、通過問題解決的教學,促使學生在實驗教學中成為質疑者、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化學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源泉,它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當教師拿著實驗儀器走進教室的一剎那,常常會聽到掌聲響起。實驗是化學課堂的“特色”,實驗的效果就是直觀,形形的現象能刺激學生求知欲。如筆者在做鈉與水反應的演示實驗時,當學生看到鈉浮在水面上,立刻熔化成閃亮的小球,并發出嘶嘶的響聲,感到十分驚訝。趁學生興趣正濃時,教師要求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比起教師自己講出實驗現象,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留一點時間給學生針對本實驗有什么疑問、有什么發現進行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來,師生共同討論。

如學生能提出:

(1)為什么鈉浮在水面上,而不是沉入水中?

(2)為什么鈉熔化成閃亮的小球?

(3)為什么小球會四處游動?

(4)為什么發出嘶嘶的響聲?

(5)溶液為什么會變成紅色?

這樣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討論,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參與點評,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解決問題。學生課后反映這樣教學更容易接受知識,比起教師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學生機械地記結論,效果更好,更能激發學生思維,降低學習知識難度,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通過問題解決的教學,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部分)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人才最寶貴的素質,創新能力是對學生素質的較高要求,因此要在平時教學中一點一滴地培養。化學學習中,這種能力的培養途徑也是很多的。筆者根據中學實際情況,主要從演示實驗的方面做了一些有意識的嘗試。如在平常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知識結構,某些內容難以理解和接受,若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勢必增加學生負擔,效果也不理想。于是,教師改用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從多角度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或驗證這些難題,既能培養學生創造力,又能使教學內容顯得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例如,魯科版選修4中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傳統教學思路是根據課本提供的活動探究,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說出實驗現象,最后教師得出結論。而筆者的教學思路則是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思考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問題情境設置如下:

(1)濃度改變時,平衡常數是否改變?

(2)我們是如何探究溫度對平衡移動的影響規律的?

(3)同學們仿照剛才的研究方法,想一想我們下面如何探究濃度對平衡移動的影響規律?

(4)能否依據Q、K判據預測平衡移動的方向及反應現象?

(5)實驗設計:請你根據給出的儀器與試劑設計實驗證明你的預測。

實驗用品:0.01mol/L FeCl3 0.03mol/L KSCN

1mol/L KSCN 1mol/L FeCl3 1mol/LNaOH 1mol/L KCl 燒杯 試管 滴管 藥匙

實驗原理:FeCl3+3KSCN Fe(SCN)3+3KCl

或Fe3++3SCN- Fe(SCN)3

溶液顏色 黃色 血紅色

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驅動下,學生覺得自主探究實驗也不難。經過師生的討論,確定實驗最佳方案,并讓學生演示這個實驗,加深學生對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印象。教師表揚設計實驗和演示實驗的學生,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三、通過問題解決的教學,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把他們培養成能夠主動思考的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較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學生有興趣才會變得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高三一輪復習元素化合物性質時,很多學生反映這部分知識繁雜零碎、易學難記、難以應用,從而喪失學習化學的興趣。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高三一輪復習硝酸的強氧化性時,將枯燥的性質設計成生動的實驗問題情境,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所要學的知識充滿求知欲望。

實驗問題情境設置如下:

問題(1):若只用銅片(可加熱)區別濃鹽酸、濃硫酸、濃硝酸,可以根據哪些現象?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根據高一所學的知識,稍加整理,就能得出答案。

問題(2):假如銅片均過量,往上述已經停止反應的三只試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固體,又會出現什么現象?寫出能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這個問題較綜合,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學生要積極思考,提煉出硝酸根在酸性介質中組成硝酸,表現出強氧化性。

問題(3):若往原先裝有濃硝酸的試管中再加入少量 25% 的稀硫酸,有明顯現象嗎?為什么?

這一問設置得很巧妙,有了第二問的鋪墊,但與第二問又有不同,加稀硫酸相當于提供氫離子,與硝酸根組成硝酸,表現出強氧化性。

問題(4):將上述已區分開來的三種酸分別滴在藍色石蕊試紙上,各有什么實驗現象,為什么?

篇12

2015年10月,一個由15名丹麥師生組成的教育考察團受邀來到江蘇省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簡稱“我?!保挛耐┻M行為期一周的交流訪問,為此,學校招募了一批學生志愿者,負責接待丹麥師生。在這一周里,他們和丹麥師生一起上課、就餐、參加課外活動,筆者有幸全程參與,對學生之間的交流進行了細致觀察,發現了以下幾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1.丹麥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更加主動、自信

中國學生在面對丹麥學生時普遍較為內斂、靦腆,只有少數中國學生能主動做自我介紹,主動向丹麥師生介紹中國文化并表達自己的看法。

2.丹麥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要明顯高于中國學生

在交流過程中,即使是英語成績較好的中國學生,也不能完全聽懂丹麥學生的表達,自己演講時更是錯誤頻出,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

3.中、丹在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使得雙方交流起來較為困難

中國學生既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缺乏必要的認知,又對中國文化自身的特殊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導致雙方在交流中經常出現誤解對方意思的情況。

一、思考

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交往,外語學習的目的在于同異族語言的使用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必然會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即為了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但從丹麥師生來訪的現實表現來看,我國的外語教學離教學目的的達成還有很大的距離。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的缺失呢?

1.教師主導的課堂文化

長期以來,充斥于課堂的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往往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致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在這種課堂文化的熏陶下,學生主動表達的欲望漸漸喪失,即使得到主動表達的機會也對交流缺乏興趣。正因為如此,要使學生真正敢于“開口”,就必須把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應試第一的價值取向

眾所周知,高考是高中教學的“指揮棒”,對高中教學具有直接而現實的導向作用。而在當前高考制度下,對學生聽力和口語能力的考查要求過低。以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Ⅰ)英語科目為例,聽力部分滿分30分,不計入總分,只是作為高等院校在錄取時的參考,口語則只作為報考英語專業學生的考查科目。雖然《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作為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但就考試而言,重視讀和寫無疑更為有效。正是在這一價值導向下,教師和學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對“聽”和“說”的漠視。

3.跨文化意識教學的缺失

由于文化背景、價值觀念、詞匯意義和語用功能上的中西差異,加之受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障礙在所難免,要掃清這些障礙,沒有外在因素積極主動的引導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此外,受教師自身素質、教學實際需要等方面的影響,多數學校對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都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因此,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迫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擯棄一切以高考為導向的價值觀,要采取多種形式實施跨文化教學,從而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實踐

基于對丹麥學生來訪的觀察和思考,在英語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把課堂教學的話語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在課堂上積極表達、主動交流。此外,還通過多種形式提升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組織開展交際實踐活動,從而顯著增強了學生主動與外國人進行交流的愿望和能力。

1.實施對話教學.倡導合作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做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展開教學,在對話中達成教學目的。在學習方式上,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按照英語學習水平高低搭配的原則,把全班學生分成4~6人小組,小組成員通過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交流學習成果,并就分歧展開探討。在這樣的環境下,英語作為英語課堂的唯一“合法”語言成了學生交流的媒介,他們感到既好奇又有趣,雖然小組交流中時常會有病句出現,但已經不再是“啞巴”英語。例如,在學習Unit4Earthquakes之前,筆者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了解地震的成因、中外重大地震災難、地震避難常識等方面的知識,再在課堂上用英語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重視聽力教學.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聽是說的前提,只有聽懂對方的語言,才能與之進行正常的交流。聽力水平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及配套用書的聽力材料之外,還可推薦學有余力的學生每天收聽VOANews(美國之音),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聽力,使之學習純正的美式發音,又能幫助他們了解英美國家的新聞及文化信息。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每周會安排一個課時專門用于聽力教學,教給學生獲取英文信息的有效策略,引導他們逐步糾正不良習慣。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多數學生的聽力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3.增強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素養

“目標語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條件”,只有把握語言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與語言的持有者展開真正意義的文化交流,因此,作為英語的學習者,必須具備基本的英美文化素養才能真正理解英語的內涵。比如,在向學生介紹“Christmas”(圣誕節)時,筆者就系統地向他們講解Jesus(耶穌)、ChristmasEve(平安夜)和SantaClaus(圣誕老人)等相關知識,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還使他們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對英美人常用的“ohmygod”(我的天?。癋ridayface”(愁眉苦臉)“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等俗語有了更加感性、確切的認識。

4.強化對比教育,增強文化意識

要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就要把英語教學與現實生活中的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可以利用對比法,將東西方文化特點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幫助學生獲取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受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的影響,英語和漢語在表達用語的選擇上存在巨大的差異。作為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在用語上的差異,以有效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對此,筆者專門利用選修課時間為學生開設“中西文化差異”講座,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知識總結中西方在姓名構成、招呼語、告別、做客、贊揚、道歉、談話題材、習慣用語、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通過對比,學生對英美國家人們交際用語的選擇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5.開展交際實踐.提高交流能力

篇13

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高中學生的詞匯量有了一定積累,簡單的語法也基本掌握,閱讀篇幅比較長、文學性強的英語作品也已經能夠勝任。按照學習規律,也需要在初中簡單的對話和文章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內容和空間。事實上高中英語教材選編的文章很多都是非常好的英語文學。因此,在教學中,老師不能一句一句地分析語法、一個個地讓學生死背單詞,而是要從文章的段落、整體賞析上去引導學生理解英語語法、詞匯的靈活運用,去領悟這種語言在文學表達中的魅力。比如羅素的散文,除了有著深邃的思想之外,他那種典雅的表達,就是詞匯和語法的靈活運用的集中體現。所以,學習語法和詞匯,訓練聽說讀寫能力,沒有對英語教材材料的文學化的處理,是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語法的用法,詞匯的運用的。更不能培養好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因為學習語言重要的不是把語法規則死記硬背下來,也不是把單詞倒背如流,而是要培養語感,培養對語言本身魅力的感悟能力。

其次,高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能僅僅是高考這個“大棒”,還得有文學審美這個“胡蘿卜”。

在管理學上,我們經常說,要胡蘿卜加大棒,才能讓員工更好地工作,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其實教學也是一樣的。高考應該說就是一個“大棒”,它關涉著學生的前途、夢想,甚至和這個學生的家庭夢想等聯系在一起,這讓學生壓力太大,甚至有些學生難以承擔這個壓力。加上英語這門學科在方法上使用不當就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英語老師要給學生“胡蘿卜”,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以此來化解壓力,同時又提高了英語水平。這個“胡蘿卜”就是英語教學材料的文學化。文學之所以吸引人,關鍵在于它不但有著優美語言,還有著故事、情感和思緒,有著作者獨特的人生和經歷,作者用語言傳達著某種吸引人類共同情感的東西。所以,英語老師必須從基本的教學材料出發,充分挖掘材料的文學因素,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給予學生學習的快樂,賦予課堂魅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嘗到“胡蘿卜”的“美味”。

再次,高中學生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清楚語法規則,而是為了能夠通過語法規則和詞匯進行語言交流、作品賞析和文化交流,英語教學文學化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英語文化,是英語學習必須重視的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丰台区| 长岛县| 苏尼特右旗| 嘉黎县| 阿瓦提县| 绥化市| 荣昌县| 肃宁县| 永济市| 娄烦县| 日喀则市| 墨竹工卡县| 桦南县| 博乐市| 绵阳市| 汉沽区| 册亨县| 铜川市| 博野县| 木兰县| 石景山区| 江西省| 嘉禾县| 称多县| 陇川县| 陇南市| 河东区| 陵水| 曲沃县| 永清县| 谷城县| 莲花县| 华宁县| 诸城市| 衢州市| 宝坻区| 平凉市| 措勤县| 义乌市|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