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傳統醫藥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06年10月17日,據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披露:近些年來,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取得新進展。中國已與70多個國家簽訂含有中醫藥條款的衛生合作協議,另外還簽訂20個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與42個國家和地區及世界衛生組織開展274項中醫藥合作項目。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外中醫醫療(針灸)機構達5萬多所,針灸師超過10萬人,注冊中醫師超過2萬人,每年約有30%的當地人、超過70%的華人接受中醫藥保健治療。中藥作為中國傳統出口的主要產品,出口總額呈不斷上升趨勢,2005年達到8.2億美元。目前英國約有中醫診所3000多家,每年約有250萬人采用中草藥、按摩、針灸等傳統的中醫療法。法國有中醫診所2600余家,有針灸師8000人左右。荷蘭有中醫診所1500多家,接受針灸治療的人數約占荷蘭總人口的15%。美國有中草藥專營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萬人接受中醫針灸療法。中醫教育和學術活動也發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個國家開設了中醫針灸學校。許多國家的政府開始關注中醫藥,在與我國衛生部的雙邊合作協議中,有50多個協議含有中醫藥合作內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國中藥出口創匯最高的1995年,出口貿易額達7.7億美元,當時世界天然藥市場約為150億美元,約占市場份額的5%。1996~2001年,中藥出口貿易額一路下滑,徘徊在4~5億美元之間。與此情形相反,進口草藥卻呈上升趨勢,海關統計數據表明,2001年中藥進口總額達6.51億美元,出口4.6億美元,逆差1.91億美元。這種現象與我傳統中醫藥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沈志祥介紹,我國的中醫藥只是“進入了緩慢的增長期”,我國每年7.2億美元的中醫藥出口額,僅占我國外貿出口總量的0.3%;而作為藥品進入美國市場的中藥,至今還一個都沒有。如果僅從世界貿易額中所占的份額看,我國的中醫藥的確面臨被全球化和現代化“邊緣”的危機。
中醫藥是我國少有的核心的原創性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創性軟實力之一。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軟實力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還比較大,而能夠站得住腳的能和西方國家相抗衡的軟實力之一就是中醫藥。所以,僅僅認識到中醫藥是原創性的文化遺產還不夠,應該再加一個定語,即中醫藥是具有生產力性質的文化遺產。很多文化遺產是不具備生產力性質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難發展,而中醫藥不同,它的生產力性質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競爭力,中醫是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的,作為核心文化遺產,不但要保存,還要發展。所以要使中醫藥發展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軟實力。
2傳統醫藥產業發展的傳播
傳統醫藥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問題,還牽涉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傳統文化自身的延續和發展,這是文化產業在轉型時期的一個特點,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目前學界對此展開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討,這也是在文化產業化時代必須思考的問題.而在傳統醫藥文化領域其產業化的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文化傳播的問題,然而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大眾化傳播有很大的差別,我國政府針對這一問題曾經專門有相關的政策出臺,“中醫藥境外傳播資料編譯系列項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中國中醫藥衛星電視傳媒網在京聯合舉辦的“中國中醫藥境外傳播項目工作會議”上啟動,會議提出:第一,要從思想上重視中醫藥對外傳播工作,對外傳播是低投入高回報的戰略行動,中醫藥對外宣傳,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好的問題;第二,要全面正確地宣傳中醫藥,樹立良好國際形象,對外宣傳的每個專病電視片,每份專病臨床資料都能反映我國中醫藥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做好對外傳播的每一項工作,使觀眾喜聞樂見,國外醫生才愿意使用我們介紹的中醫方法診療疾病。“中醫藥境外傳播資料編譯系列項目”將編譯一批適合國外傳播要求的中醫藥對外宣傳示范資料,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介紹資料和中國中醫藥年鑒境外版、中醫藥法律法規匯編、中醫藥專科專病最新經驗及科研成果的電視片和資料匯編、中醫藥基本知識介紹及科普宣傳材料、全國中醫院校、中藥廠及著名中醫介紹手冊等。資料編譯后,將通過國內外媒體對外傳播,或通過代表團互訪、駐外使館、國際組織等途徑對外贈送。顯然這一舉措是在對國際文化交流訊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確決定,這為傳統醫藥產業化的國際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軟環境,也為配套的醫藥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傳統醫藥產業傳播中注意的問題
篇2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4]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篇3
篇4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并以民族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主題形式存在著。但在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西方價值觀的嚴重挑戰,越來越被人們忽視,尤其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嚴重缺失,文化出現斷裂的危機。這種形勢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的凈化必將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
在一份《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狀況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中顯示,有60.3%的大學生根本沒有傳統文化這一概念,少部分學生傳統文化的認識及掌握主要集中在古詩詞、書法等方面,精通或掌握一些者僅占17%,基本不懂和完全不懂者占83%。而對能反映中國傳統精神的四書五經等掌握比較缺乏,甚至處于無知狀態,只有6%的學生喜歡看古代經史子集,94%的學生只是偶爾看看或敬而遠之。對四大文學名著,有45.6%的學生只看過一、兩部,有23.3%的人都看過。對于“洋節”和我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喜愛程度,有38.7%的學生更愿意了解和喜歡過“洋節”,有61.3%的學生兩者都喜歡,有20.1%的學生認為應該大力挖掘傳統節日的魅力。
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情況令人擔憂。
2導致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
2.1當前教育的弊端導致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中的嚴重流失
學校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內容單一,對學生管的太死,過多地注重理科學習,輕視人文教育,使整個社會大環境缺乏人文氣息、人文關懷,中小學期間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家長只重視數理化的分數,無暇顧及傳統文化的教育。到了大學,開設的負責大學生審美熏陶與道德導向的大學語文課少得可憐。反之,英語從小學到大學,重視到無以復加,在升學、就業、提職等過程中,我們很多人幾乎一輩子用不到的英語居然占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面臨著社會生存壓力的逐漸增大,學生們更關心的是抓緊時間去考五花八門的外語、計算機等技能證書,以求在未來的職業競爭中為自己增添砝碼,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得他們鮮有時間和精力培養自己的道德文化修養。
2.2社會重視程度不夠,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一種文化往往是在長期的社會行為中形成的,中國的傳統文化離不開幾千年歷史的沉淀,對文化的傳承需要有嚴肅客觀的精神,才能保證以不偏不倚的態度真實準確地展現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但是,作為現代社會中主要的文化傳播媒體,許多影視、小說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更關心票房,而不是社會效益,傳播了太多的被歪曲的歷史,嚴重影響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社會重視力度遠遠不夠,除了一些專業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給予較多的熱情和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年學生很容易欠缺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興趣。
2.3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擴張影響大學生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理念
在全球化的經歷、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的情況下,西方文化紛紛涌入我國。從文化資本到文化產品,從語言教育到,從影視傳媒到日常節日,文化的“西化”、“洋化”異常活躍,對大學生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產生很大的影響。很多學生是吃著肯德基、麥當勞,看著好萊塢大片長大的,她們性情浮躁,奉行享樂主義、利己主義,追求時尚生活,對傳統文化意識變得淡漠,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侵蝕。
3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在這種傳統文化受到嚴重威脅的狀況下,作為高校,應該從喚醒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角度出發,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
大學為大學生提供學習和掌握傳統文化的平臺。高校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達到“以講輔讀”。規定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在公共政治理論課中要占適量的課時。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之類的選修課程,創造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傳統文化的平臺。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課堂,又要在第二課堂和日常的工作學習中點滴滲透。定期邀請著名專家學者做某種精神或某個傳統理念的專題講座,并在學生中舉行討論會、征文、演講比賽等校園活動,鼓勵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讓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認識。總之,要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的東西融入到大學生的人格之中,成為其相對穩定的內在質量,以此來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從而保證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篇5
(一)語類分析
語類分析是篇章語言學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語類是為實現某一交際目標,得到特定交際社團公認的語言交際類型(葛冬梅、楊瑞英,2005;龐繼賢、葉寧,2009)。語類分析主要在語篇層面結合功能進行,目的是闡釋學術文體的語篇推進結構和語言特征,體現了學術文體寫作的規范要求。
語類分析學說認為,每個學科的語類都有自己的特點,都遵循該學科的寫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驟安排結構和語言形式,學術論文作者通過適當的語步構建學術空間,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得到所在交際社團的承認(Swales,1990)。當前有許多論文對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分析(如劉勝蓮、魏萬德,2009;余莉、梁永剛,2006等),但學位論文摘要和期刊論文摘要在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上不盡相同(Hyland,2005b),需要認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評
學位論文摘要是位于學位論文正文之前對論文整體內容進行概述的獨立學術語類。《MLA格式指南與學術出版準則》(1998)對論文摘要的要求是長度不超過350字,內容包括該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結論。英語摘要,在中醫藥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除標題外,是唯一用英語寫作的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著論文的整體質量,是評判研究生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目前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論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認為引言的組織結構與整個論文的結構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四個語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導言部分,Swales(1990)有詳盡的語步分析,如下表1(改動自黃婷婷、許明武,2003)。目前對于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三個語步的語步分析較少。
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已經成為學術論文體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為學術界所公認。而國內大多數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也沿襲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對論文的引言部分進行體裁分析,而鮮有用此模式對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分析。實際上,摘要和引言屬于不同的體裁,Graetz(1985)認為論文摘要由四語步構成,即問題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結果(result)―結論(conclusion)。Bhatia(1993)認為,摘要由以下語步構成:(1)介紹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總結研究結果;(4)討論研究結論。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區別于引言,一則在于摘要由于字數限制,較少涉及研究領域的前期研究成果,側重點在于提出問題和介紹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須從文獻綜述入手,否則很難建立自己的研究領域,無法開展下一步的討論(徐有志等,2007)。二則摘要語篇較之于引言語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結論,而不宜占用過多篇幅展開討論。因此,一方面,鑒于國內對于學術論文摘要部分研究較少,而另一方面,學術論文摘要區別于引言,在第一語步和第四語步有其獨特特點,所以,有必要借鑒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國際上對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對機械工程、西醫外科學、應用語言學文、社會學的研究,當前對中醫藥英語摘要的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偏誤分析(如段平、顧維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沒有對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也沒有在更高層次上對中醫藥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特點進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的語料是中醫藥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500字左右)、中醫藥博士論文英語摘要(500―1000字)、中醫藥期刊論文英語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論文從中國知網期刊論文庫和碩博士論文庫中隨機抽樣。論文上傳的時間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為了保證本項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結合中醫藥類學術論文實際,在對論文進行編號后我對語料進行預分類,分類標準如下。
(一)理論研究類
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中醫藥類某一專題,對中醫理論進行分析梳理,或者對大量前人經驗、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如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
(二)實驗研究類
在實驗室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實驗動物。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三)臨床研究類
在臨床研究中,或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患者。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同時,根據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鑒黃婷婷、許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對論文摘要進行四大語步的分類: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判斷摘要的文字的語步范圍,來自于該文字使用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型。
三、研究結果和討論
(一)語步及體裁分類
通過對語料進行初步分類。分類結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傳統的論文英語摘要寫作模式。首先,理論研究類是區別于其他學科領域論文的特有類型。由于中醫藥研究重視對傳統醫學知識的集成和積累,因此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是不可或缺的論文體裁,而其他學科領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醫學術論文中,除期刊論文可以有文獻綜述的體裁,一般不允許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論文以純理論研究的形式出現,因而在摘要中也不會出現理論研究的類型。
其次,通過實際分類發現,在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況,即介紹和討論理論背景后,通過實驗室或者臨床應用證明理論指導下對受試進行實驗,或者對患者進行施治的情況。而期刊論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選擇省略對理論背景的討論,使用直接描述實驗或者臨床應用的寫作策略。同時,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討論的情況,只對實驗過程或者臨床作用進行討論。
最后,可以發現,在類型分布上,碩士學位論文學位摘要的種類數量比較平均,以理論研究稍多;而博士學位論文明顯以理論研究加實驗室研究的混合研究類較多,可以推斷,博士論文在理論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參與實驗室研究工作,故而此類較多。同樣,因為大多數博士論文的摘要中會包含理論背景,臨床研究類的論文數量較少。期刊論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種類型中分布平均。這可能和期刊論文的篇幅有限有關,側重點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語步分析
1.理論研究語步分析。
通過對理論研究的基本語步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論研究類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導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雖然長度不同,均涵蓋導言部分的三大語步,即M1:建立研究領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據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碩士學位論文A7每段開頭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論文全文中有相似語步,以C2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分析。
在具體語步分析中,我們發現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極為相似。碩博士學位論文均采用IMRC的結構,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結構。有兩點值得注意:(1)與表1進行對照,論文作者在摘要的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闡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達到占據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導言部分的其他語步。(2)IMRC結構與Swales(1990)的IMRD結構略有不同,討論部分(discussion)為結論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實際上印證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觀點,可見摘要語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選擇突出研究方法、步驟和結果的策略,而省略導言語步和討論語步。
3.混合研究語步分析。
首先,在三種英語論文摘要中,在期刊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數量為零。我認為,并非期刊論文的實驗過程和臨床應用沒有結合理論,而是在語步中理論并沒有體現。
同時,博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的語步特點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語步推進模式,對理論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論文B9為例,有清晰的元語篇標記(meta-discourse)完成語步轉換: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紹感染性肺炎的定義和分類,提到此病“一般屬于中醫風溫、咳嗽等范疇”。第二段的元語篇結構為:
“本文分為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兩個部分。理論研究方面,運用溫病學理論、認識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重點探討中醫與現代現代醫學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認識上的契合點。”
第四段出現對應的元語篇結構:
“臨床研究方面,根據癥狀表現,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總結臨床用藥,結果顯示,感染性肺炎臨床常見證型為痰熱壅肺與風熱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氣以透邪的中藥屬解表、清熱、怯濕、止咳、化痰等類。”
在英文摘要中,相對應的原作者的表述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對比后可發現,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對感染性肺炎的分類代替了對本文結構的闡述。而臨床研究部分合并縮短至理論研究之后。我檢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對研究意義的闡述,而沒有對臨床研究中更詳細的闡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數、所在醫院情況,都沒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雖然對中文摘要的語步和元語篇功能具有有效應用,然而該意識沒有順利轉移到英文摘要中,導致英文摘要內容空泛,語步不清晰。
最后,我們發現,和實驗研究、臨床研類的語步不同的是,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語步更多出現討論部分,或者討論和結論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語步推進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夠進行討論,以及論文評審的要求。
四、結論與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語類分析從兩個方面體現復雜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黃婷婷、許明武,2003),也發現類似的語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沒有對論文進行分類,中醫藥論文類型復雜,除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長度不同造成內容取舍外,中醫藥論文本身也有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類,劉勝蓮、魏萬德(2010)指出,國外論文摘要的IMRD語步出現頻率很高,而國內論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語步,或者將方法語步和引言或結果語步并合,而我們發現,在中醫藥論文摘要中,理論研究甚至會省略方法、結果、討論等多語步,實驗研究部分有獨立式的結論語步。此外,在論文抽樣中沒有出現混合研究的期刊論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無法展開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語步推進。因此,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除IMRD語步推進模式,還有I及IMRC語步推進模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文對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的語類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歸類,對中醫藥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和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規范學生對論文寫作語篇規范和論文分類的意識。同時,由于選取的語料數量有限,抽樣樣本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進行交流,不能了解論文摘要建構過程。最后,論文作者可能的中醫藥文化背景和教育經歷可能對語篇建構產生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劉勝蓮,魏萬德.英文摘要方法語步中體裁結構及語言特點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中國翻譯,2002,23,(4):47-55.
[12]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論文摘要英譯的語用失誤――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項調查[J].中國科翻譯,2002,15,(2):44-46.
[14]黃婷婷,許明武.中外經濟類期刊英文摘要語步結構分析[J].外語教育,2003:34-38.
[15]龐繼賢,葉寧.語類意識與英語研究論文寫作.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34-36.
[16]王高生.論文摘要的撰寫及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麗輝,徐濤.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J].中國外語,2007,4,(4):47-51.
篇6
關鍵詞:中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4-0125-02
中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是繼承與發展祖國醫學的重要力量,其醫療素質和科研能力直接關系到中醫學的發展前景。導師是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基礎,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旨在向社會提供高層次人才,滿足各級醫院醫療人才的需要。隨著我國對中醫人才的需求增大,中醫專業型研究生招生人數也日益增加,同時師資嚴重匱乏,導致教學壓力增大,傳統的單一導師負責制難以滿足現狀,如何將科研與臨床落實在研究生教學中以及提高碩士研究生的綜合能力,是當代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雙導師制的現狀及內涵
雙導師制是指由學校內的科研及基礎指導老師和一個校外(研究所、醫院)臨床實踐的指導老師組成的雙導師隊伍,利用校內外豐富資源,共同指導研究生科研、臨床上的學習,培養出更全面、更高層次的醫學人才。通過校內外兩位導師的配合,共同指導、聯合培養,充分發揮雙方優勢,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校內導師一般由具有較高科研水平、豐富的教學經驗、綜合能力較強的導師擔任,研究生前期的課程及基礎學習由校內導師指導,是研究生專業知識的領路人,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學習平臺,督促學生進行理論學習,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及創新能力;校外導師一般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及高尚的醫德醫風、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的專家學者擔任,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解決學生在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和發展空間。兩位導師優勢互補,集思廣益,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研究生學業。
二、雙導師制的優勢
校內導師主要指導學生理論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引導其掌握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和生活中用深厚的理論基礎及科研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學生,為研究生提供較好的學習平臺。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專業課,校內導師可給予其較好的指導和答疑解惑。校外導師的主要職責是給予學生臨床上的指導,提升其臨床技能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通過良好的醫德醫風和較高的溝通技巧,言傳身教地影響學生,學生長時間與臨床導師接觸和學習,形成初步的臨床技能、職業判斷能力,以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兩位導師合作參與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技能操作、畢業設計等。雙導師制的優勢有以下幾點:(1)兩位導師合作,相對于單一的導師制度,具有更好的專業知識和更大的發展空間,能夠擴展研究生的知識面,使其視野更加開闊,對醫學科學的認識也更加獨到及深入。(2)以往單一導師制是導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而雙導師制實現了學生與導師以及導師與導師的三方交流,兩位導師通力合作,以學生為主體,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三方積極合作討論,導師之間也能相互切磋,進一步了解對方的培養方法,同時能夠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與想法。(3)從傳統中醫師承或者單一導師制的角度看,傳統的師承或者單一導師制往往受到學術保護思想影響,容易聽取一家之言,不能打開思路、博采眾長,不適合現代研究生培養,而雙導師制的建立,兩位導師各有所長、集思廣益,同時給研究生提供不同的思路。
三、雙導師制存在的問題
中醫專業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師承及單一導師制度,是一種新型的研究生制度,存在未確立雙導師具體職責、研究生對導師的認同感低、校內外導師之間缺乏交流以及專業學位培養定位不明確[1]等問題。首先,導師資源不足,導師資格的確認和遴選制度不完善,導致導師的能力參差不齊,不能給予學生應有的研究生培養支持,且部分校外導師帶教經驗不足,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其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定位不明確[2],未確立兩位導師具體職責,校內導師可能由于科研壓力疏于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把臨床實踐作為研究生的主要工作,而臨床導師忙于本職的臨床工作,甚至還要負責規培生、實習生、見習生、研究生、進修生的帶教工作,帶教不嚴謹,培養計劃未落實,從而使雙導師制有名無實。同時雙導師制中還存在兩位導師交流較少的情況,缺少一個健全的研究平臺,兩位導師可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處于不同的機構,雙方或與研究生的三方交流不足,無法系統跟蹤中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內外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雙導師制是一種區別于傳統單一導師制的新型導師制度,雙導師制提供的多層面學習平臺的優勢同時也給研究生帶來了一定壓力,研究生在繁忙的學業中既要臨床輪轉完成規培計劃,又要完成學校要求的科研學習,部分研究生暫時不能接受和適應雙導師制。雙導師制是一種適合現代研究生培養的新型導師制,但由于目前制度尚未完善,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如何充分發揮雙導師制對研究生培養的優勢,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四、構建雙導師制的建議
1.各大高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招生規模,保證研究生的數量和質量,同時也保證導師能有充足的時間對研究生進行教導,在畢業時嚴格把關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
2.要建立健全雙導師制。在研究生導師資格的確立和遴選上,必須嚴格選擇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責任心強的專家學者,能夠帶領研究生完成培養計劃,幫助研究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社會提供高層次的醫療人才。
3.明確雙導師的具體職責及對研究生培養的定位,將雙導師制度落到實處,制訂研究生培養計劃相關細則,如研究生學位論文具體由哪位導師推進,規培輪轉計劃由哪位導師負責跟進,等等。雖然兩位導師具體職責很難細化分工,也容易出現導師之間各管各的情況,但是只要清晰地指出兩位導師的培養責任,同時發揮研究生自身積極性,在兩位導師之間溝通交流,雙導師制的實施和研究生的培養就能夠落到實處,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
4.調動研究生積極性,增加研究生對雙導師制的認同感[3]。研究生是學習的主體,研究生只有從心里認同、接受雙導師制,才能在兩位導師協同培養中獲益,也才能保障雙導師制的順利實施。因此,學校和導師均應與研究生多加溝通,讓學生明白雙導師制的內涵和優勢,能夠主動參與兩位導師組織的學習和實踐中,否則只會徒增研究生和導師壓力,影響雙導師制的實施。同時,研究生作為培養的主體,應明確自己的培養計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訂出更加嚴格的培養計劃,在兩位導師通力合作的支持下,高水平地完成研究生的學習。
五、總結
在中醫專業學位培養中開展“雙導師”制度符合現代社會和醫療環境的需求,能有效提高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進而為未來醫療事業提供高水平人才。中醫專業型研究生,既要完成學校的課題及畢業論文,又要在醫院完成臨床輪轉,高校與臨床醫院通力合作,優勢互補,相互交流,不僅幫助研究生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拓寬了眼界,增強了醫院的科研能力,還提高了高校的教學質量。
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調研與探討論文
摘要通過對國內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調研,了解國內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現狀,分析各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及權重,探討影響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相關因素及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問題,探索中醫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途徑和方法,為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擔負著培養具有前沿知識、創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縱觀我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發展,其重點逐步經歷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質量的轉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六大發展改革任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穩步發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標是博士學位申請者在獲得博士學位時的質量。目前對博士生培養質量及其評價的研究,近年來已成為學術界與輿論關注的熱點。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質量,博士學位論文作為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所學知識的綜合體現,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是改進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徑和檢驗指標,對博士生培養質量評價展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2研究方法
2.1資料來源及方法
通過調研國內具有中醫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選取其中已有中醫學博士畢業生的14所中醫藥院校的“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評閱意見書”(以下簡稱“評閱意見書”),對其評價指標進行歸納整理分析。
2.2評價指標名稱統一化
對各中醫藥院校“評閱意見書”中評價指標名稱描述的統一性問題,參照湖北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評閱意見書,對同義的名稱信息進行統一。“論文選題、選題價值、選題”統一名稱“論文選題”;“論文的創新點、論文的創新性、論文成果的創新性、創新性”統一名稱“論文的創新點”;“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論文寫作能力與總結提煉、寫作表達能力、寫作水平、寫作能力”統一名稱“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學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風”統一名稱“科學研究的能力”;“理論基礎、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統一名稱“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論文綜述、文獻綜述、綜述”統一名稱“論文綜述”;“論文價值、實用價值”統一名稱“論文價值”;“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術水平”統一名稱“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
3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的權重比較和分析
將14所中醫藥院校“評閱意見書”中的評價指標進行統一處理后,歸納整理分析比較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指標權重滿分比從高到低依次為“論文選題”(92.86%)、“論文的創新點”(85.71%)、“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85.71%)、“科學研究的能力”(71.43%)、“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71.43%)、“論文綜述”(64.29%)、“論文價值”(14.29%)、“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14.29%)、“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7.14%)、“工作難度和工作量”(7.14%)及“論文規范性”(7.14%)。
指標重要性賦值從高到低依次為“論文的創新點”(28.75€?3.6)、“科學研究的能力”(26.2€?.69)、“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21.37€?.23)、“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20€?.92)、“論文價值”(18.4€?.43)、“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18.4€?.34)、“論文綜述”(17.967€?.467)、“論文選題”(17.438€?.166)、“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12.725€?.41)、“工作難度和工作量”(10€?.71)及“論文規范性”(10€?.70)。
權重滿分比大于50%的指標有6個,包括“論文選題”、“論文的創新點”、“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及“論文綜述”。根據評價指標權重滿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醫藥院校對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評價時都選用“論文選題”、“論文的創新點”、“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及“論文綜述”等常用指標,這些常用指標中“論文的創新點”、“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賦值均比較高,是影響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
權重滿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個,包括“論文價值”、“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及“論文規范性”。說明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各院校也有一些特異性的差異,根據評價指標權重滿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學位論文的“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和“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兩個指標。
4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
4.1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特點
4.1.1指標體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來自于國內具有中醫學博士學位授權點且國內普遍認為培養質量較高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基本涵蓋目前國內中醫藥類高校對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各個標準。具(下轉第69頁)(上接第67頁)有較高的權威性,協調程度較高,充分顯示了評價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標體系側重中醫學學術學位型博士培養特點
相比中醫專業學位型博士,學術學位型側重于中醫學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以培養中醫學科學研究人員為目標,其學位論文應更注重研究創新性,對中醫學領域在知識和認識上能作出獨特而有意義的貢獻。指標“論文的創新點”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在該各評價體系中給予了較高的權重,這也充分顯示了學術學位型博士培養特點。
4.2問題與建議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類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把握住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也成為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各高校須以博士學位論文評價的目的為出發點,針對不同學位類型博士研究生,分類構建學術學位型和專業學位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適應對不同學位類型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針對現有博士學位論文評價缺陷,突出量化評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確有效地評價博士學位論文水平,這也是評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學的重要標志之一。但就評價博士學位論文整體質量和創新性而言,描述性評價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評審意見的指向性和主導性仍是顯著的、有價值的,對培養單位改進博士生培養工作,提高培養質量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我們認為以描述性評價為主,發揮量化評價的有益作用,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有利于全面客觀地評價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
篇7
從歷史角度考察,宋代的行醫人員與當時的“醫人”、“醫生”(龔延明:《宋代官制詞典》,中華書局,1997年,第285、286頁)均有所不同,欲以宋代行醫人員為中心進行研究,“醫者群體”的稱謂應當是概括比較全面,比較恰當的。
陳邦賢先生在《中國醫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的“緒言”中就提到醫家地位研究,論述基本上以傳統杰出醫者為代表與醫事制度之演變為重點。莊佳華的《試論北宋醫者的社會地位之轉變》(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范學院?1994年)一文認為在北宋時期,由于皇帝的重視,在“以醫藥施行行政”與“抑巫揚醫”的治國政策下,士大夫求醫觀念改變,醫者的社會地位相對提高。但文章的時間僅限于北宋,而且關注較多的是士大夫階層情況。楊小敏的《宋代醫者群體若干問題研究》(碩士論文?河北大學?2011年)一文主要按照醫者內部社會階層和認識意識的不同,將宋代醫者群體分為一般醫者群體和特殊醫者群體兩大類,前者包括宮廷醫官、地方醫官、軍醫和民間醫人,后者則包括巫醫、僧醫和道醫。并基于宋代醫事制度的革新特點,分別闡述了各醫者類型對古代傳統醫學發展的正反兩方面作用。然而,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認識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誤區與盲點,不論是在上層社會還是下層民間、京城重鎮還是鄉野僻村,巫醫、僧醫、道醫之類,因具有存在的歷史空間而不可能清除。最后,文章在梳理古代醫藥學發展變遷的前提下,嘗試從官方醫學的繁盛、民間社會的忽視、炮制藥劑的流行和文化溯源的慣性四個方面,概括了現代社會輿論中缺少宋代膾炙人口的醫學家的歷史原因,體現了宋代醫者群體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明先生著《南宋時期浙江醫藥的發展》(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書中第四章“醫藥學家及著作”,整理了諸多南宋時期浙江地區醫藥名家,反映了浙江醫者群體及醫藥水平的發展狀況。
二、宋代儒醫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儒醫的形成,陳元朋所著《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臺灣大學出版社,1997年)闡述了宋代的醫事制度與士風醫俗,分析了宋代士人“尚醫風氣”的形成原因、特點及“儒醫”概念的出現時間,為研究儒醫問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宋代的儒醫――兼評Robert.P.Hymes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新史學》,1997年第6卷第1期)指出“自宋以降,‘儒醫’逐漸成為醫學傳承的主流,這類醫者大多具有儒學的根底,他們注重對醫學經典的研讀,其行醫作風也多合乎儒家的道德標準,與那些僅憑數張藥方或幾味單方便為人療疾的醫者,有本質上的不同。”張莉《宋代儒醫研究――兼論宋代的“抑巫揚醫”》(碩士論文?湖南大學?2008年)指出宋代儒醫現象的形成是內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外因方面,皇帝們對醫學的重視以及朝廷一系列“揚醫”政策的實施,印刷術、出版業的發達,儒生入仕的壓力,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民間巫醫、庸醫等諸多因素,促使習醫的儒生越來越多。在內因方面,醫學和儒醫發展到宋代,關系更加鞏固。外因為儒生尚醫、習醫提供了各種條件,內因影響著儒生們對醫學的態度。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宋代儒醫現象形成。此外,陳艷陽《宋元時期醫學隊伍的組成特色》(浙江中醫雜志,2003 年 1 月)、徐儀明的《論孟子“仁術”說對北宋儒醫文化發展的影響》(《史學月刊》, 2002年第11期)、賀圣迪的《論儒醫的形成與特征》(《上饒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等文章也有所涉及。
儒醫的定義,薛公忱在《論醫中儒道佛》(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對儒醫問題進行了多方面論述,他把“儒醫”狹義定義為宗儒、習儒的醫者和習醫、業醫的儒者。這個定義初步表明儒醫群體內的成員不僅僅有崇尚醫學、習醫的儒生,也有棄儒為醫成為醫者的儒生。形成儒醫的兩個主要方式,是從醫者提升為儒醫和從儒生轉變為醫者,這是對儒醫的高度總結。李良松《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認為:儒醫,從廣義上來說,可以說是掌握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文人。他們或是棄儒從醫,或是儒而兼醫,或是知醫而自用。”他認為文人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就可以被稱為“儒醫”。這個表述比較完善,基本上可以概括各個時期儒醫現象的基本特征。
儒醫社會地位的研究,宋麗華《中國古代醫人社會地位研究―以漢宋之間為核心》(碩士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第三部分展開對宋代儒醫的研究,作者指出雖然世人給儒醫有極高的評價,但醫人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變。這從儒醫的習醫緣由、醫人對儒學的傾向以及儒醫以外醫人群體的社會地位狀況都能得到體現。同時,從醫人稱謂的角度小結漢宋之間醫人社會地位的概況。唐曉偉《從文醫關系看醫生社會地位的變遷》(碩士論文?蘭州大學?2008年)一文指出文醫關系的緊密程度與醫生社會地位的高低互為因果,宋代產生了“儒醫”且地位逐漸提高,使文醫關系更加緊密,二者的深入交往促使醫生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升,并終于在金元之際達到頂峰。安春平《宋代的醫生》(碩士論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1年)通過對宋代醫者群體的構成、思想背景與學醫方式等基本情況的考察,指出儒醫開始成為一種社會角色是宋代醫學發展的一大特點,儒醫的形成與發展,有助于宋代醫生社會地位的提高。此后,儒醫的努力成為促進醫學發展的主要動力。
除卻上述方面的研究,還有關于某一儒醫人物、地方性儒醫群體、特定歷史時期儒醫現象的研究。王敏《世醫家族與民間醫療:江南何氏個案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一文在研究江南世醫何氏家族的發展歷程中對宋代儒醫有所涉及。同時,作者還指出醫者與患者在一個開放的醫療空間中展開互動與博弈,社會地位、關系網絡、文化等級這樣一些因素,在醫療場域的博弈和競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響了醫療資源的分配與流向。李似珍《從陳高由儒轉醫看宋代的儒醫現象》(《醫古文知識》,2001年第4期)則注重個體儒醫的研究,文章通過討論陳高作為經學博士轉而從事醫學管理的個人經歷,反映出當時社會對醫學的重視,由此使醫理的發展有了新的突破,促進古代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周益新《宋代儒醫高若訥對中醫學的貢獻》(《山西中醫》,2003年10月第5期)一文詳細論述了宋仁宗時期的著名儒醫高若訥在培養醫學人才、整理古典醫籍、精研“傷寒論”學各方面的突出業績。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對宋代著名醫家進行介紹或考證的短文,如陶麗華《宋代湖州名醫――朱肱》(《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楊金萍、王振國《宋代醫家董汲學術思想簡析》(《中醫藥學刊》,2004年第7期)、張如安《宋代醫家李怪生平小考》(《中華醫史雜志》,2004年第4期)等。
篇8
1.2研究方法
從論文類型、研究內容、作者地區分布等方面對80篇會議論文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論文類型分布情況
本次會議80篇論文中,理論探討性論文占43.75%,調查分析性論文占22.50%,其余為綜述和實驗性論文,未有應用中藥臨床藥學干預疾病治療的個案報道。可見,全國中藥臨床藥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以理論探討性論文為主,中藥臨床藥學應用在中醫臨床的具體實踐性論文較少,這與中藥臨床藥學目前在全國醫療機構開展情況基本一致。
2.2論文研究內容分布情況
80篇會議論文中研究內容除中藥臨床藥學淺論最多外,還有中藥用藥分析、中藥不良反應、中藥藥動學、中藥煎藥及臨方炮制、中藥說明書及包裝、中藥處方點評、中藥藥源性疾病、中藥循證藥學等,研究內容較廣泛,涉及研究領域也較多。但是,涉及中藥藥動學、中藥處方點評、中藥藥源性疾病、中藥循證藥學的論文較少,且多以理論探討性和綜述性論文為主,缺少開展上述具體研究的成功案例和經驗總結性論文。通過統計還發現,在中藥用藥咨詢、中藥藥性理論研究、中藥生物利用度監測等方面未有相關論文。
2.3論文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
80篇論文的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較廣,但投稿數量最多的為會議主辦地廣東(31.25%),其次為天津(18.75%)、北京(16.25%)、河南(10.00%)、江蘇(8.75%),其余11個省市只有1~2篇,投稿數量均很少,另外還有海南、廣西、云南、貴州、江西、山西、遼寧、福建、浙江、、寧夏等10多個省市未有論文。
3討論
3.1建立完整的科學的中藥臨床藥學學科體系,促進中藥臨床藥學由理論研究向具體實踐轉變近年來,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逐步開展起來,臨床藥學工作也成為醫療機構藥學服務的核心內容。但是,目前的臨床藥學工作多以化學藥臨床藥學為主,中藥臨床藥學開展較少,多數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僅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本次會議80篇論文中,理論探討性論文較多,而實踐性論文較少。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目前還未建立有一套完整、科學的中藥臨床藥學學科體系,也未有一套規范的、行之有效的中藥臨床藥學開展模式,使中藥臨床藥學人員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其二,中藥臨床藥學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中藥臨床藥學的開展。目前在我國尚無一名正式的中藥臨床藥師,也沒有中醫藥高等院校設置過中藥臨床藥學專業或開設中藥臨床藥學課程。現在從事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人員多為受傳統中藥學教育的中藥師經簡單的臨床藥學知識培訓而來。傳統中藥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中藥飲片鑒定,中藥制劑生產及質量控制各個環節的藥學人才[2],他們往往缺乏中醫基礎理論和中藥藥理等知識,導致難以勝任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此外,還存在醫療機構主管部門及醫療機構本身對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重視不夠等因素。鑒于上述原因,大多數中藥臨床藥學理論研究成果均未能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應用,阻礙了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及水平的提高。隨著中藥臨床藥學相關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高水平的中藥臨床藥學理論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本次會議論文中也有不少,如有2篇論文對中藥臨床藥學概念、主要任務和最新研究進展作了詳細論述;有的論文從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實踐出發,從思想認識、機構建立、編寫資料、信息服務、中藥調研和處方分析與點評等方面探討了醫院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方法;有的論文就中藥臨床藥師的定位、工作內容等作了深入探討;有的論文探討了醫院中藥房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模式;有的論文還深入探討了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內容中的中藥處方點評的科學化、系統化實施要點。此外,有的論文還從中醫藥院校的課程設置、實習安排及醫療機構的培養安排方面,對臨床中藥師的培養方法進行了分析,以探討及完善具有中醫藥特點的臨床中藥師培養模式。上述會議論文中一些有關中藥臨床藥學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本次會議首發的《中藥臨床藥學》專著,對指導建立一套中藥臨床藥學開展模式甚至建立中藥臨床藥學學科體系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因此,本次會議論文中占多數的理論性文章為中藥臨床藥學學科理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使人們對中藥臨床藥學的開展內容、方法等有初步了解,為中藥臨床藥學工作者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有助于中藥臨床藥學由理論研究向具體實踐轉變,推動中藥臨床藥學發展。
3.2拓寬中藥臨床藥學研究范圍,進一步深化研究內容,有利于完善中藥臨床藥學研究中藥臨床藥學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患者為對象,研究中藥及其制劑與人體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藥及應用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3]。狹義來講,中藥臨床藥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指導臨床醫師合理應用中藥治療疾病。從廣義上說,中藥臨床藥學研究的內容非常廣泛,除上述狹義研究內容外還包括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與上報、中藥藥動學研究與生物利用度監測、中藥藥性理論、中藥之間及中藥+化學藥之間的配伍、中藥處方點評、中藥用藥咨詢、中藥藥源性疾病防治、中藥藥物經濟學、中藥循證藥學、中藥調劑與煎服、中藥臨方炮制、中藥臨床試驗與評價等多方面研究內容[4]。從中藥臨床藥學本身定義及其內涵外延的需要,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中藥臨床藥學研究領域絕不能局限于狹義的指導臨床醫師合理應用中藥治療疾病,必然會是多元化的研究領域。從本次會議論文的內容分布情況看,雖然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內容在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仍然不夠,且有些領域未有相關研究報道。因此,應積極拓寬中藥臨床藥學研究范圍,進一步細化、深化研究內容,豐富完善中藥臨床藥學的內容。
3.3調動醫院藥學人員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積極性,加強地區間合作與交流,促進中藥臨床藥學水平的提高中藥臨床藥學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現正處在一個研究探索階段,開展過程中肯定也會碰到不少困難和問題。為了使中藥臨床藥學更好的發展,需要組織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對其存在或碰到的個性與共性問題進行研討及學術交流,本次學術研討會正是以此為目的而召開的。本次研討會共有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有16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向大會提交了論文,論文作者單位所在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天津、北京3個省市。雖然本次會議論文投稿數量較多,但僅分布在16個省市。由此可知,各地區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地區對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意識薄弱,缺乏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的積極性。因此,要加強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中藥臨床藥學的認知度,強化醫務人員的中藥臨床藥學意識,調動醫院藥學人員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積極性。同時,要注意加強地區間合作與交流,邀請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水平較低或未有開展相關工作的地區醫院代表參加有關中藥臨床藥學的學術活動,促進上述地區與較發達地區中藥臨床藥學工作人員的溝通和交流,以帶動該地區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促進各地區中藥臨床藥學水平的協調發展,最終促進全國中藥臨床藥學整體水平的不斷提升。
篇9
1.2傳統和自主授課結合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將經濟管理學院2010級信息、英語專業共54名學生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均采用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授課方法,試驗組在傳統教學的同時,實施學生自主授課方法。學生自主授課方法主要在傳統教學進度的前1/3后進行,此時教師限定一定課時數,由試驗組學生自主選擇講授內容,自主選擇授課方式,每位試驗組學生都要參與授課,進度和時間由教師全程控制,教師在學生自主授課結束后,總結和梳理知識體系,并對授課的學生進行點評和打分。試驗組最后成績以理論考試成績和自主授課打分作為評價指標,理論考試和自主授課成績各按照70%和30%計入總成績。兩組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結果證明,試驗組的平均成績是88.23,對照組的成績是75.31,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O.01),有明顯差異。
2對中醫藥學概論教學法改革的認識
2.1培養成就意識促進知識掌握
篇10
1 數據采集
1.1 確定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
在湯森路透公司網站(thomsonscientific. com.cn)[3]對SCIE收錄期刊進行關鍵詞檢索,檢索式為“Alternative OR Complementary OR Integrative OR Chinese Medicine OR Medicinal OR Ethnopharmacology OR Manipulative OR Natural Medicine OR Natural Product OR Phytotherapy OR Phytomedicine OR Homeopathy OR Acupuncture OR Planta OR Traditional OR Ayurvedic OR Herb OR Herbal”。得出檢索結果后去除其中的重復項及非傳統醫學期刊,以獲得SCI中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名錄。
1.2 JCR數據查詢
進一步在2004-2008年度JCR [2]中查詢檢索獲得的傳統醫學期刊的相關引證數據。
1.3 期刊信息查詢
查閱各傳統醫學期刊印刷版及網絡版,了解期刊欄目及其他相關信息。
2 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相關數據
2.1 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概況
目前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共30種,其中大部分(73.33%)收錄于SCIE中,僅有8種收錄為SCI核心期刊。30種期刊中27種為英文版,其余均為其他歐洲文字。這些期刊主要由歐美國家出版,其中美國占11種(36.67%),英國占8種(26.67%),其他歐洲國家及澳大利亞6種(20%),亞洲國家3種(其中中國1種),非洲國家2種。這些期刊的創刊時間最早為1911年,但大多數均在上世紀80年代后創刊,而有5種期刊創刊歷史不足5年,其中1種創刊于2007年。30種期刊中,14種(46.67%)為傳統藥物及天然產物的專刊,11種(36.67%)為傳統醫學或補充替代醫學綜合性期刊,2種為結合醫學專刊,針灸專刊、整脊療法專刊及順勢療法專刊各1種。見表1。表1 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情況(略)
2.2 2004-2008年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數量變化
2004-2008年,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逐年增多,2004年16種,2005年18種,2006年23種,2007年26種,2008年30種。
2.3 2008版JCR中的傳統醫學期刊數據
收錄于SCI中的30種傳統醫學期刊中,目前只有26種在JCR中有引用統計數據,26種期刊影響因子平均值為1.684,其中影響因子、5年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論文影響分值最高的均為Natural product reports,而特征因子分值最高的為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見表2。表2 2008年版JCR中傳統醫學期刊引證數據(略)
2.4 傳統醫學期刊影響因子5年來的變化
由于期刊被收錄至SCI的時間不同,在JCR中可以獲取到5年以上引用統計數據的傳統醫學期刊只有16種,其中15種期刊的影響因子5年來有所提高,漲幅最大的為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2004-2008年度JCR中傳統醫學期刊影響因子見表3。表3 2004-2008年度JCR中傳統醫學期刊影響因子(略)
3 討論
3.1 傳統醫學期刊的影響力
為了確保提供全世界最重要及最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ISI在選擇進入SCI的期刊時采用了嚴格的評審程序和選擇標準[4]。因此可以說,SCI收錄的期刊在科技學術界基本上均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近年來,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種數逐年增加,說明了傳統醫學在學術界受到的關注日益增強,傳統醫學學術出版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然而,應當注意到,與其他學科相比,傳統醫學期刊的總體影響力仍然不高。腫瘤學專業期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08年度的影響因子高達74.575,《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影響因子也達到了50.017。而在傳統醫學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1的Natural Product Reports的影響因子為7.450,傳統醫學期刊影響因子平均值僅為1.684,與名列前茅的生物醫學期刊的影響因子相差10倍以上。
自2007版以來,JCR中增加了特征因子(EigenfactorTM Score)和論文影響分值(Article InfluenceTM Score)兩個新指標。與影響因子相比,特征因子分值的計算基于過去5年期刊的引用情況,扣除了期刊的自引,對期刊引證的統計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因而更為全面、完整;而論文影響分值旨在基于每篇論文來測度期刊的相對重要性,其計算方式為:特征因子分值除以期刊所的標準化比值(所有期刊的論文總數為1)。論文影響分值的平均值為1.00,大于1.00,表明期刊中每篇論文的影響力高于平均水平,小于1.00則表明期刊中每篇論文的影響力低于平均水平[5]。2008年版傳統醫學期刊特征因子最高的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分值為0.028 14,與特征因子排名首位的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329 99)有47倍以上的差距。而傳統醫學期刊論文影響分值大部分小于1.00,表明大多數傳統醫學期刊中論文的影響力低于平均水平。這些數據表明,傳統醫學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仍處于較低水平。
3.2 SCI傳統醫學期刊的主題
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中天然產物、藥用植物、植物藥等專業期刊占多數,且影響因子及特征因子較高的期刊也多為此類期刊。這可能與植物藥、天然產物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同主流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更為接近有關。傳統醫學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首位的《Natural product reports》就是以刊登天然產物和有機化學研究論文為主的刊物。傳統醫學及補充替代療法的體系和思維方法與一般公認的科學方法有所不同,因而也就相對難以被主流科學界所理解和接受。
3.3 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地區分布
盡管傳統醫學在發展中國家更具影響力,也開展了更多的實踐和研究,學術出版更為豐富,但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大部分由歐美國家出版。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歐美國家的學術出版更為符合國際規則,另一方面歐美學術界對英語這一國際通用的學術交流語種的掌握程度明顯優于世界其他地區。我國作為中醫藥學的發源地,傳統醫學學術交流與出版高度發達,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傳統醫學期刊長期未能進入SCI,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尚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可喜的是,《中國結合醫學雜志》(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現已被收錄至SCIE,這是我國傳統醫學學術出版領域的一個進步。
4 結語
通過分析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概況及其引證統計數據得知,盡管傳統醫學期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仍然有限,但這一影響力正在逐漸增強。SCI收錄的傳統醫學期刊主題涉及傳統醫學、補充替代療法、植物藥及天然藥物等領域,其中以天然藥物相關的專業期刊在數量上和影響力方面更具優勢。我國中醫藥專業人員在利用文獻或選擇論文投稿方向時可以綜合考慮這些因素。
參考文獻
[1] 湯森路透科技集團.什么是SCI[EB/OL]. http://thomsonscientific. com.cn/kxqy2008/14.htmL,2009-12-31.
[2]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 uclibs.org/PID/36787,2010-1-6.
篇11
1現行中醫教育制約人才成長的因素
1. 1學制太短
現行中醫教育普遍實行五年制培養,七年制專業只是少數院校開設。通過五年培養周期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基礎知識不甚牢固、動手能力不強,中西醫都懂一點但都不精的情況。
1.2培養目標存在誤區
一是求全:將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醫療、科研、教學型的高級中醫藥人才。二是求備:中醫藥高等人才培養追求中、西醫兼顧這種培養目標的定位。但兩種醫學領域里各自龐大的理論體系和大量的臨床實踐要求,在短短的幾年時一間里,不可能完成設想的培養計劃。
1.3課程體系重復繁瑣
課程設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醫學科界限不清,中醫課程內容與課程界限不清,內容大量交叉重復。
(2)素質教育薄弱。
(3)課程結構單一,造成基礎過窄。
(4)反映在中醫課程體系上的中醫理論無明顯進展,臨床課程停留在證型論治上,缺乏臨床思維訓練,學生臨證能力差。
(5)西醫課程知識模塊沿用了西醫院校的主干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實行壓縮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造成學生處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癥能力差。
(6)中西課程之間,缺乏溝通、比較的橋梁課程,未能達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編寫滯后
內容陳舊,且重復無序,教材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很大。
1.5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被割裂為兩個互相獨立的階段,臨床實習僅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臨床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上與理論教學難以保持前后一致,學生臨床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
1.6綜合素質培養不夠
重專業學習,忽略其他自然科學特別是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較差,知識面窄,適應社會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試以考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主,忽視了臨床能力的培養。
2構建創新型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筆者認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
2. 1培養周期
篇12
市場營銷;醫藥;考核
隨著我國新醫改的不斷推進,醫療衛生行業改革的不斷深化,醫藥市場格局也隨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同時對醫藥市場營銷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秀的醫藥營銷人才需要專業知識與溝通、社交、管理等多種能力并重,綜合素質協調發展,但當前高校所培養的醫藥市場營銷人才與市場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考核方式對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很多院校雖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但忽略了考核方式的隨之配套。醫藥市場營銷專業當前大多仍然以傳統的理論知識的閉卷考試為主,缺乏對學生技能的考核,無法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全面考核和引導,需要根據當前醫藥市場變化和醫藥市場營銷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進一步改革。
一、醫藥特色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目標
目前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還是延續傳統的考試方式,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考核,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核的相關內容,與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所偏離。對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首先,要根據課程的培養目標來設定課程的考核目標,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既要有傳統的理論知識考核,又要有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核;其次,在市場營銷教學過程中,要加強過程考核,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及訓練,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再次,要改革市場營銷學課程的考核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生自主測評及團隊、小組的綜合考核,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總之,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目標是結合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完善考核內容及考核方式,使人才培養能更好地適應醫藥市場的需求。
二、市場營銷專業課程傳統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考核仍多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或結課論文考查的方式,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及對概念的理解等方面的考核。但新醫改對醫藥營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營銷作為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傳統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滿足其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傳統考核方式注重對知識的測試,缺乏對實踐能力的考核
在傳統的考核方式下,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教學以知識的傳授為主,教學實踐環節相對不足,導致很多學生不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在期末考試前才突擊準備,“開夜車”,“臨時抱佛腳”,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夠,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同時,傳統的考核方式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雖然在課時分配中有實踐教學學時,但沒有規定具體的考核方式,使得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傳統的考核方式多為終結性考試,不注重過程
考核根據現代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考核也應是全方位、全程的考核,課程考核應貫穿教學的每個環節。而傳統的考核方式多為期末考試,雖然學生總成績中包含一定比重的平時成績,但是考核內容單一,未能反映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及學習能力。
(三)傳統的考核手段單一,不利于培養創新能力
傳統的考核模式以閉卷考試和結課論文考查為主,在閉卷考試模式下,學生還是以知識的記憶為主,不注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結課論文考核模式下,很多學生都是應付了事,并沒有進行深入思考,運用自己所學去分析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問題。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考核方式不應只停留在知識記憶層面,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教學技術,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考核。
三、醫藥特色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考核體系
通過考核與評價體系改革,促進醫藥特色市場營銷專業科學教育理念和科學人才培養質量觀的落實與實現。
(一)根據分類指導原則實施適合不同課程類別的考核方式,提高考試質量
1.依據課程類別進行考核方式改革
根據課程內容和目標,應在專業能力拓展課、部分專業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中以多元考核取代傳統的以記憶性題目為主的終結性考試方式。多元考核方式包括理論知識考核、綜合素質考核、創新能力考核等。
2.依據課程性質進行考核重點改革
基礎性課程仍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從記憶、理解兩個方面考核學生掌握的水平,引導學生打好基礎;專業性課程則應在理論知識考核基礎上,采取多元考核方式,加強過程考核,重點加強對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考核,引導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實施評價方法改革
1.加強形成性評價
(1)增加平時考核成績在課程總評成績中所占比例,平時成績比例為40%,期末考試成績為60%;每18學時為一個形成性評價單元,強化作業環節,強化生師互動和生生互動。
(2)強化反饋環節,加強教師對學生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反饋。加強課堂實時反饋,對課堂學生出勤、作業、提問等進行實時性反饋與指導;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平臺的跨時空反饋功能;建立相關機制支持考試反饋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改進作用。
2.推行“1+X”多元化考核方法改革
針對當前考核方式單一,考核內容片面的現象,可以采取“1+X”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即一門課程選擇一種主要的考核方式,根據課程目標,可以選擇以理論考核為主,也可以選擇以實際技能操作為主,此為考核方式中“1”;“X”是“1”以外的補充。將“1”和“X”進行不同比例的綜合,作為學生該課程的最終總成績,從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評價。
3.加強實驗、實訓、見習、實習考核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加強畢業論文各主要環節的考核與監督,提高畢業論文質量。PBL教學內容包括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等,采用自我評價、組內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其中自我能力評價占20%,組內團隊協作能力評價占30%,教師對綜合能力的評價占50%,計入平時成績。
四、醫藥特色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考核標準
(一)適應醫藥市場人才需求
確立考核內容及標準市場營銷專業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應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以理論知識、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等為核心的考核內容,改變過去單純的理論知識考核,增加綜合素質考核及創新能力考核內容。具體考核內容如表1所示。
(二)過程考核的內容及標準
在考核內容方面,要減少期末考試所占比重,將學生出勤情況、課堂參與程度納入考核范圍;同時,充分利用網絡教學技術,開展網上課后作業、平時測驗,完善學生自主測試環節,組織案例分析和案例討論,并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營銷項目模擬操作,作為平時考核的重要內容(如表2所示)。通過考核內容的不斷完善,一方面能督促學生注重平時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能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三)創新能力培養及考核
在課程終結考試環節基礎上,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一份營銷方案設計書,并對其進行解說和評析。營銷方案設計要針對具體企業或產品,要求學生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完成。通過該種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及實際操作,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總之,醫藥特色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應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并重,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手段,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進一步優化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鮑娜.行業新環境醫藥市場營銷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究[J].中國市場,2015(40):164-172.
[2]彭丹.基于學習金字塔理論設計《市場營銷原理》課程考核標準[J].考試周刊,2015(78):156-157.
篇13
高等醫藥教材《中藥學》給中藥下如此定義:“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的, 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 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 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點。所以人們把它稱為中藥”。中藥專利保護是指在知識產權體系中,以專利法為主要法律依據,對中藥這一特定對象進行相關手段保護,從而維護專利權人的合法利益。
二、國內中藥專利保護現狀分析
(一)國內中藥專利保護發展概況
根據一份2000年統計資料(見表2.1)顯示,從1985-2000年期間,涉及中藥專利的申請共23954件,其中發明專利17770件,占74.2%,實用新型5453件,占22.8%,外觀設計731件,占3.0%。1雖然這份資料與同年的另一份相關資料在數據內容上略有出入,但是都說明了我國從1985年實施專利法以來,尤其是1993年專利法對藥物實施保護之后,中藥專利申請數量迅速增長。
(二)國內中藥專利保護現存問題
雖然表中的數據顯示中藥專利的申請數量飛速增長,但這并不代表中藥專利保護趨于樂觀。在國內,中藥專利保護還面臨著威脅。
1.國內中藥專利申請數量依舊較少
以重慶為例,由于重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境內氣候特征明顯與地貌特征多變:氣候溫暖,常年雨量充沛,山巒起伏,河流縱橫交錯。中藥產業在重慶一直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這使得重慶地區比內蒙、青藏高原、新疆等地區更加適宜各類中藥藥材生長。但是中藥生產大區不等于中藥專利強區,據市中藥研究院副院長李隆云介紹,市中藥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2003年至今,該院共申報136項專利,授權55項。其中,涉及中藥新產品授權的專利僅有25件。李隆云表示,盡管2008年以后,專利數量總體有所上升,但涉及中藥新產品的專利仍相對較少,專利轉化率也比較低。
2.國內專業研究人員進行中藥專利申請量不夠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化學部部長張清奎指出:目前,全國每1萬家醫藥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約為19.68件,多數中藥企業還沒有專利申請。非職務申請比例高。據統計全國醫藥專利的65%為非職務申請,其中,中藥領域的非職務申請比例更是高達78%。而在國外的醫藥專利申請中,非職務申請一般不超過5%。張清奎進一步指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至少有四方面:一是企業只重視銷售、商標和廣告投入,而忽視了研發和專利;二是部分企業盲目認為行政保護可以代替專利保護;三是部分企業認為技術保密可以替代專利保護;四是科研人員只重視,忽視專利申請。北京、山東、河南、陜西、吉林五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九五”期間,研究人員共202348篇,申請專利4594件,與專利申請之比為44:1。
3.國內對于已經申請成功的中藥專利不予重視
在國內由于企業的法律意識不夠普及,尤其是對于知識產權領域專利權這方面的了解很少,導致了很多企業對于自己的中藥研究成果有意識去申請專利,并取得專利資格之后,只是把專利成果作為獲取利潤的一種營銷宣傳噱頭,而沒有對其重視,更別說對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所以在國內企業的中藥專利侵權的案例時有發生,而由于多數企業在侵權事件發生后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使得近年來此類案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在而且部分企業卻將別人的配方當做自己的產品在宣傳,這使得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在陷入內部斗爭之后變得不明朗。
三、國內中藥專利保護的建議與對策
上面提及的國內中藥專利申請少,非職務申請比例高等等這些問題,都使得專利保護在國內實施遭遇阻礙而一直進展緩慢,針對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必須加強應對。筆者在此提出三點與之相對應的建議。
1.加強對于中藥創新以及專利的申請
醫藥企業為了更快速的擴大收益,競相選擇了與各大商業公司相同的措施,那就是變本加厲的廣告投入與層出不窮的銷售手段。這些營銷手段或許在短時間內能夠給予醫藥企業看似更有效的收益狀況,但是忽略創新與專利的申請這一點往往會成為他們今后致命的弱點。沒有創新就缺乏競爭力,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價值的提升。中藥的創新也是如此,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每天都有新的疾病在出現,對于這些突如其來的陌生病癥,僅僅依靠傳統的醫藥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醫藥上的創新能夠使人們有底氣面對新的問題也能讓人民更從容的解決舊的病灶。當然對于這些創新也要積極進行保護,專利申請便是很有效的途徑之一,申請了專利,有了法律的保護,傳統中藥推陳出新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安全的被推廣被傳承。
2.加強中藥領域職務科研人員專利的申請
中藥領域職務的科研人員一直都是推動我國中藥現代化進程的主心骨,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一直在未知的科學領域為中藥事業的發展默默奮斗著,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科研人員研究出無數種新的科研成果,但是他們對于這些成果的卻只注重學術的發表,而忽略了對這種研究成果專利的申請。所以要不斷提高中藥領域科研人員的意識,讓他們在研究出新的成果,發表新的論文的同時,也能注重對專利的申請。學術界方面也應該加強對專利的重視,對于一位學者學術知識的肯定除了論文的價值外,也應該對其申請的專利的數量與價值進行審視。這樣更能有效的促進中藥專利保護的發展。
3.加強企業對于中醫藥專利保護的認識程度與實施手段
通過國內外的關于保護中藥產權的案例可以看出專利保護是很有效的保護手段,在很大程上保護中藥的知識產權,所以加強企業的專利保護的認識,企業善于利用專利知識保護自己中藥產品的知識產權,這不但能夠有效的保護自身的利益,也能夠保護中藥的現代化進程,促進我國專利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什么是中藥[J].亞太傳統醫藥,2002(7):14.
[2]凌一撰. 中藥學 [M ].上海:上海科 技出版社, 198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