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一年級小學生學習計劃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一年級小學生學習計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完整的看一遍教材,理清知識要點,構建知識網絡。

我們平時學習的時候,大腦中接受的是相對單一的知識點,一學期下來,許多同學會感到頭腦里裝了很多東西,很多很亂。所以在考前我們應該將平時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理清教材的思路,完整地把教材看一遍。這樣我們能夠在頭腦中構建起一個知識網絡,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便于知識的提取。

三、明確重點,攻克難點,側重疑點。

在對知識點進行梳理的時候我們應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對于重點應吃透,并盡可能在實際中進行運用。對于難點則要努力攻破,一方面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理解,另一方面同學之間可以加強交流,在交流中解決這些難點。而復習更重要的是查漏補缺,對于一知半解的疑點決不可輕易放過,任何問題在我們的頭腦中都不應是模棱兩可的,可以準備一本本子把平時的練習中所出現的錯誤都記錄下來,再進行一次分析,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四、講究方法,適當做題

復習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方法也許適用于不同的人,我們應在實際運用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復習方法,同時應注意不斷地變換自己的復習方法。有時我們常會感到一種本來十分靈驗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后變得不再靈驗了,這就要求我們及時地改變方法,以不斷提高復習的效率。當然復習時適當地做題是必不可少的,可心選做不同類型的題目,在練習中使知識點得到了鞏固,運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調整心態,考前虛心考時自信

篇2

一 問題提出及調查目的

隨著近年來各高校的擴招,使得藝術類學生日益增多,在學校擴招的同時,相應畢業生的人數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就業壓力。尤其是在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中,不乏看到一些與藝術相關的專業被貼上“最難就業的標簽”。獨立院校的藝術類學生相比于專業藝術院校而言,在學校知名度和專業能力方面處于劣勢,因此,如何使得獨立院校的藝術類學生能夠在畢業后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展現出自身的價值和特色,則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學生職業規劃是大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即將步入社會職場的大學生而言,良好的職業規劃不僅可以帶動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自主性,也可以切合實際地進行自我發展和完善,而大學低年級是生涯發展教育的關鍵期①。因此,本文設計相關調查問卷,了對獨立院校藝術類低年級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現狀展開調查,并對呈現出的問題展開討論。

二 調查設計及對象

本調查問卷共設計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學生對自我認知的情況;第二部分了解學生對職業規劃知識認知的程度;第三部分則是了解學生目前的職業生涯規劃情況。調查對象為2015級藝術學院學生,共收回有效問卷232份。

三 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第一,學生對自我認知情況。(1)在對自身性格認知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有36.21%的人選擇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有60.34%的選擇比較了解,3.45%的人選擇不太了解,無人選擇不了解。(2)在對自己特長和能力方面的了解:有12.07%的人選擇非常了解,68.96%的人選擇比較了解,18.97%的人選擇不太了解,無人選擇不了解。

第二,學生對職業規劃知識認知程度。(1)是否了解什么是職業規劃:有6.43%的人選擇非常了解,62.53%的人不是很了解,聽說過的占28.45%,一點也不了解的占2.59%。(2)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學習是否重要:非常重要的占33.62%,重要的占42.24%,不太確定重不重要的占24.14%,認為不重要的無。(3)目前獲得相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來源:31.03%是從學校或院系組織的職業規劃教育;老師或輔導員的一對一指導占4.31%;學長指點占8.62%,憑自己的經驗認知或從書籍網絡獲得的占52.59%,目前沒有任何獲得的占3.45%。(4)是否參加過職業測評:沒有參加過的占72.41%,參加過不完全測試的占19.83%,從網上搜索并簡單填寫過的占6.04%,參加過專業職業測評的占1.72%,這說明學生對職業測評的認識度較低。(5)是否參加過職業性格測試:21.55%的人選擇有,78.45%的人選擇沒有。鮮明的數據差別顯示出學生沒有從社會角度進行自我評價。

第三,了解學生目前的職業生涯規劃情況。(1)在選擇專業依據方面:根據本人興趣愛好選擇的占29.31%,認為專業就業前景好的占30.17%,家長或老師推薦的占23.28%,因高考成績所限或學校調劑的占17.24%。(2)在調查目前對大學生活和學習有無明確的目標時:有12.07%的同學選擇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有42.24%的人選擇有清晰但比較短的目標,有39.66%的人選擇目標模糊,有6.03%的人選擇無明確目標,這說明過半的學生在學習時帶有目標性。(3)是否制定了符合自己性格特征和能力的職業規劃:有25%的學生選擇有,有75%的學生選擇沒有。(4)對于未來從事的職業:與本專業相關,并開始付出努力的占50.86%;考慮別的行業,并開始付出努力的占26.72%;尚無任何想法的占6.9%;處于觀望狀態,但職業意識還比較模糊的占15.52%。(5)是否清楚將來從事的工作所需要的職業能力:有43.97%的人選擇很清楚,有40.51%的人選擇不太清楚,有15.52%的人選擇不清楚。

四 存在的問題

1.缺乏全面的自我認知

正確的自我認識是良好職業生涯規劃的起點,它有利于大學生角色的轉換,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職業期望。②調查結果顯示,作為個性突出的藝術類學生,大部分人對自身性格和特長都選擇了較為肯定的答案,這一點值得肯定。遺憾的是,在隨后的調查題目中,職業性格測試和職業測評的結果卻顯示出大部分同學并沒有參與過相關的測試,這說明學生的自我認知帶有片面性。學生們沒有注意到“社會我”③的重要性。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除了對自己的性格特征與自身特長了解外,還應該注意在社會方面的自我認知,將自己置身于社會背景下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判,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我。

2.缺乏對職業規劃知識的學習和規劃能力

學生在進入學校學習一年后,對于相應的職業規劃信息接收滯后,只有少數學生已經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在低年級時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第一點歸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在擺脫高中的學習模式后,大部分學生不能很快進入到自主學習的模式,主動性低。而主動性低帶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缺乏主動性的學生在學習中的規劃意識薄弱,常常漫無目的地度過低年級的學習階段,這也最終導致了高年級擇業前的茫然和準備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主動性的學生往往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技能,導致職業生涯發展能力低。④正如調查結果中,大部分學生有目標,但利用相關的職業規劃信息來制定符合自身發展計劃的同學卻很少。這種認知度的不清晰必然會導致盲目地跟從現象,不能客觀地從自身的能力與特征出發,阻礙正確的發展方向。第二點則是與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特殊性有關,藝術類學生過于執著自身的專業,尤其強調藝術性和專業技能,而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相比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學生對職業規劃的學習卻不夠積極。

3.缺乏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目標

“機會常常留給有準備的人”,對于職業發展而言,合理的規劃和充分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而樹立一個正確的職業生涯目標則是重中之重。但針對目前藝術類學生的擴招形式而言,門檻低、分數低成為大家選擇藝術類專業的最大原因。很多成績中等的孩子為了踏入一所名牌大學,選擇了自己可能不喜歡的藝術類專業,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批批藝術類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陷入了迷茫和恐懼⑤。尤其在獨立院校,在專業分數和文化課分數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屬于“被動地”選擇了專業。只有29.31%的學生選擇專業是因為興趣,而更多的是服從于社會認為有利的一面。但是在進入大學之后,迎來自由和廣闊的學習機會時,就應當重新審視專業是否符合自身的發展。確立目標除了客觀地進行自我剖析外,更重要的是對想要從事職業的了解,從而進行合理的規劃。

對未來從事的職業不了解,對于從事職業所具備的能力不清晰,學生盲目地擇業方向必然會導致就業時的迷茫。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被動地選擇了不喜歡、也可能不適合的專業進行學習,同時,在大學期間,又沒有充分地審視自身的能力和缺陷,只是服從式地將所學專業作為以后的職業目標,無疑這種學習帶有痛苦性,也帶有盲目性,這或許會成為日后職業發展的絆腳石。

五 相應措施

1.引導學生全面認知自我

自我認知其主旨就是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自己⑥。從職業發展角度來講,學生需要從自身興趣、能力、個性心理特征等不同的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認知,切實做好職業規劃和學業規劃,真正認清自己。因此,學校作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重要的引導者,應在學生入校后,對低年級學生灌輸全方面自我認知的教育觀點,相應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發揮輔導員老師的影響力,鼓勵新入學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組織,鼓勵新生積極拓展人際關系,多與老師、學生溝通交流。通過參與活動,可以使得學生從中體會自身的能力和缺點;通過交流,可以從別人的評價中找到自身的缺點,不斷完善自我;(2)以學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平臺,系統地向學生介紹有關自我認知的知識和重要性,同時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的職業測評。(3)發揮學生就業團隊的功能,組織一些關于自我認知的體驗活動。

2.加強學生自我培養意識,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良好的素質和基礎是成功的第一步,對于藝術類學生而言,過窄的知識面并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在平時除了對專業課進行學習外,還應該引導學生在大學期間借助大學的豐富資源進行更為廣泛的知識學習。前文指出,藝術類學生過于專注本專業的學習,也往往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在進入大學學習后,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結構,對相應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都應當有所了解,以提高競爭力。尤其對于那些選擇從事非本專業和尚無任何想法的學生而言,就應當拓寬知識面,加強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

3.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知識的宣傳,有效促進職業生涯規劃發展

目前學生已有的職業規劃知識更多是從從書籍和網絡上獲得,這一比例占52.59%,這一龐大的數字也表明在傳達相關職業規劃信息的同時,除了利用學校開設的課程外,應注意多元化的教學。作為“90后”的大學生,利用網絡搜索相關知識是非常普遍的,也習慣于從網上了解相關的信息。本人認為,學校在開設相關課程的同時,應注重網絡宣傳,利用大學生常用的QQ、微信、人人網等社交平臺,相關的職業規劃信息。例如目前流行的微信就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平臺,網絡手段不可忽視。

注 釋

①②④胡靜、徐迅.低年級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原則初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4):60~63

篇3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認為,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產生不同性質的心理危機,以及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遇到不同性質的社會適應問題。6―11歲的兒童(對應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勤奮感與自卑感的發展危機,在這一階段中,他們逐步習得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順利完成這一任務,他們就會養成和保持一種勤奮、積極、進取的學習與生活的態度,獲得勤奮感;如果不能獲得而缺乏這些基本能力,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無能,便形成和強化了自卑感。

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要掌握基礎知識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的成功或失敗所帶來的歡樂或痛苦經驗非常大地影響著他們是否能夠順利度過勤奮-自卑的發展危機,學業的失敗甚至會帶來人格發展的扭曲甚至變異(張春興,1996)。因此,對于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研究格外有意義。

“適應”在心理學上一般指個體調整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使之與環境條件的要求相符合,這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就“適應”而言,包含了三個基本組成部分:(1)個體,這是“適應”的主體;(2)環境(情境),它與個體相互作用,不僅對個體提出了自然和社會的要求,而且也是個體實現自己需要的來源;其中人際關系是個體“適應”過程中環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變,這是“適應”的中心環節。現代意義上的“改變”不僅包括個體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而且也包括個體改變環境使之滿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個體和環境的和諧。“適應性”則指個體在這種使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適應環境要求時表現出來的特征。因此“學習適應”是指學生個體主動調整自身以與學習環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學生、學習環境與改變三個部分。“學習適應性”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調整自身,適應學習環境的能力傾向。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狀況差異很大,有些小學生存在厭學、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當等問題。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有超過20%的小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水平低下,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差;約有20%的小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技術水平低下,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約有25%的學生對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存在適應不良的情況;總體來說有26.71%的學生其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低下,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達到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但在學習適應性某些因素方面存在發展水平低下的情況(戴育紅,2009)。這些學生的學習適應狀況為他們順利完成小學階段的社會適應問題提出了挑戰,需要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學習心理輔導,提高他們的適應水平。

也有研究證明,不同學校的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也有所不同。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一小學是一所具有50年歷史的學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嚴謹的校風和獨特的教學特點,因此,對豐臺第一小學的學生進行學習心理輔導、構建豐臺第一小學學習心理輔導校本課程,首先需要明確本校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狀況,分析他們的學習需求。

二、調研目的

為給豐臺第一小學的學生進行學習心理輔導、為科學構建豐臺第一小學學習心理輔導校本課程提供第一手資料,使本校的學習心理輔導建立在現實需要的基礎上,豐臺第一小學開展了學習適應性調查研究。本研究以五、六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本校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狀況,進而分析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調研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的方法,被試采用不記名方式作答,選擇與自己最相符合的選項。問卷采用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教授修訂的學習適應性測驗(AAT)(五、六年級適用),該量表的折半相關系數為0.71-0.86,重測相關系數為0.75-0.88,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效標,表明有較好的建構效度。因此,此測驗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屬標準常模測驗。

周步成教授修訂的學習適應性測驗的基本理論認為,學習適應性是指克服種種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適應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學習熱情、有計劃地學習、聽課方法、讀書和記筆記的方法、記憶和思考的方法、應試的方法、學習環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在不同的年級,學習適應性的標準有所差異。根據年級的差異,“學習適應性測驗”(AAT)在測驗項目上作了細致的編排,隨年級的升高而增多。小學階段量表分為小學一、二年級用(包括5個內容量表),小學三、四年級用(包括7個內容量表),小學五、六年級用(包括9個內容量表)。在內容量表的基礎上又分為4個分量表:學習態度、學習技術、學習環境和心身健康,并編有效度量表,用于檢查回答的一致性,以剔除無效問卷。具體是:分量表一(學習態度)由3個內容量表組成,A1(學習熱情),A2(學習計劃),A3(聽課方法);分量表二(學習技術)由3個內容量表組成,A4(學習技術),A5(讀書和記筆記方法),A6(應試方法);分量表三(學習環境)由3個內容量表組成,A7(家庭環境),A8(學校環境),A9(朋友關系);分量表四(心身健康)由3個內容量表組成,A10(獨立性),A11(毅力),A12(心身健康)。每個內容量表10個題目。

測驗的評分標準是:在對學習適應性的評定上采取等級制,具體地說就是將測查結果分成5、4、3、2、1五個等級,5為優等,4為中上,3為中等,2為中下,1為差。處于中下和差的都可以歸為學習適應不良。

四、調研過程

研究采用隨機整群取樣的方法,選取豐臺第一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8個班,共計293人。其中五年級4個班級,共151人,均為有效問卷;六年級4個班級,共142人,均為有效問卷。問卷結果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5.0進行統計處理。

五、調研結果及分析

(一)學習適應性狀況的總體水平

經統計分析,接受調查的五、六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見表1。

表2顯示,五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處于三等和三等以上的占75.5%,處于三等以下,亦即學習適應不良率占24.5%。六年級學習適應良好率為76.76%,適應不良率為23.24%。

目前已有的研究對我國小學生學習適應發展水平的評估不太一致,有的研究認為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總體水平為“略超中等3”,但也有的研究則認為是“低于中等3水平”,而我校的調查結果表明,五、六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水平是“略超中等水平”。我們認為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發展水平與此學校教育影響、學生家庭教育影響有密切的關系,我校學生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學習適應性發展水平。

(二)學習適應性各因素的差異 兩個年級在AAT各內容量表和分量表上的不良率分別見表3和表4。

在學習適應性9個維度上,五年級學生不良率較高的是學校環境、學習計劃和毅力,較低的是聽課方法和學習技術;六年級學生不良率較高的是毅力、學習計劃和學習熱情。在4個分量表上,五、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環境上不良率均最高,在學習技術上不良率均最低。可見,高年級學生對“學習環境”,尤其是對“學校環境”的適應困難較為突出。

(三)學習適應性的年級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測學習適應性的年級差異,結果表明,在學習熱情和學習計劃方面,五年級學生明顯優于六年級學生,而在聽課方法、學習技術、家庭環境、學校環境、毅力、身心健康幾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因此就年級差異而言,我校六年級學生更需要在學習熱情和學習計劃方面加強干預。 (四)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測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結果表明,五年級女生在聽課方法、家庭環境、獨立性、心身健康方面顯著優于男生,而在學習熱情、學習計劃、學習技術、學校環境、毅力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六年級女生在學習熱情、聽課方法、家庭環境、獨立性方面顯著優于男生,而在學習計劃、學習技術、學校環境、毅力和心身健康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總體而言,我校五、六年級的女生在學習熱情、聽課方法、家庭環境、獨立性方面要顯著好于男生,而在學習計劃、學習技術、學校環境、毅力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

因此,就性別來說,男生應是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教育干預的重點對象,尤其是在聽課方法、家庭環境、獨立性、心身健康方面。

六、啟示與建議 我校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的基本類型

學習適應問題是小學生常見的學習心理問題之一,本研究把學習適應分為身心健康、環境適應、學習動力適應和學習方法適應四個基本方面,綜合調查結果與相關教師的訪談,把我校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問題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1.環境適應不良。具體表現為在學生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中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消極因素,人際關系需要改善,或者不善于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這在我校平時接受的個體咨詢輔導中也有體現。

2.學習策略欠佳。一些學生欠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技術,比如聽講、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應試、記憶等。

3.學習動力不足。這類學生學習動機不強,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熱情不高,因此學習的獨立性、毅力在他們身上表現也較弱。

4.身心健康有待加強。這類學生的身心健康總體水平較低,存在著較多的心理問題,在平時的個體咨詢中我們也發現,這類學生總會感到沒勁兒,頭暈腦脹,做事拖拉。 重視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培養

從總體上看,我校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還應該進一步提高。有一些教師會認為,學生學習適應性是一個自然而然提高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越來越適應學習生活,或者只是重視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培養,但是從總體上看,每個年級都有學習適應不良的學生,學習適應不良又表現在不同的方面,此調查研究更表明,高年級學生還存在學習適應不良的問題。教師需要把學習適應作為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不得忽視。 團體心理輔導要有年級差異、性別差異

篇4

1.存在的問題

小學英語和初中英語是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小學英語是中學英語的基礎,中學英語是小學英語的延續。許多學生在小學對英語感興趣,基礎較好,成績很突出。可上了初中,有部分學生單詞、句子的記憶與課文的背誦以及簡單的閱讀、寫作不成問題,能適應初中老師的教學方法,預習(導學)任務完成地非常好,課前、課堂、課后各項任務都能順利完成。可部分學生學起來困難,適應能力很差,教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習內容不同于以前,學習方式更不同于過去,接受不了初中教師的題海大戰,各項任務不能按要求順利完成,漸漸地對英語有了反感,成績越來越差,學生之間的差距逐漸地加大。還有部分學生小學英語基礎就差(本地流動人口多,外地轉入生數量大)每學期都有轉入生,而且轉來的學生有很多在小學未接觸過英語,有的即使學過英語,也是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在六年級一學年趕上來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上了初中學習英語就更困難了,適應初中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更是難上加難。

2.切入點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小學英語教學中更應關注以下幾點:將中小學英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等方面的銜接問題作為課題的切入點,通過調查研究、討論總結,在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一年級教學中開展“上課、聽課、評課、研討”等教研活動,找出問題的主要原因,探討對策。

2.1 做好教材內容上的銜接。要做好教材內容上的銜接,作為英語任課老師,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課標與教材,即小學高年級任課老師應了解初中相應學科的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及特點,特別是要熟悉初一年級上學期的各項要求;初中任課老師也應了解小學相應學科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及特點,特別是要熟悉小學高年級的課標要求。在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中還要抓好摸底,復習測驗,要做好教材內容上的銜接,找出教材銜接點;在新生入學時可進行必要的摸底小測驗,了解學生知識缺漏,還可向小學原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以及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教學。

2.2 做好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2.2.1 小學生學習心理和小學教師的一般教法。

2.2.1.1 小學生學習心理。小學生機械識記能力較強,自我表現欲強,喜歡別人表揚,但理解能力較差,注意力不持久,自制力較差,無論管理上,還是學習上基本依靠老師。

2.2.1.2 小學教學方法。小學由于科目少,而且每節課的授課內容也比中學少,所以課外課內的時間較充裕,教學方法上多數采用情景法、任務型教學法和TPR教學法,高年級有時采用討論法,探究法。一般來說,小學老師教態較親切,課內提問次數較多,有時一堂課內每位學生都可能有至少被問一次的機會,問題多半講得較細,有時還可反復講,反復練,尤其小學高年級教師的教學經驗豐富,所以大部分的小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是基本可以掌握好小學的有關知識的。

但是,為了使小學生進入初中后能盡快適應初中的學習,小學高年級的教師也要了解初中教師一般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適當地使用一些初一教師的教法。同時,還要向學生介紹初中教師一般的教學方法。這樣使得小學生未進入初中之前就能對初中老師的教學方法有所了解,為中小學教法的銜接奠定基礎。

2.2.2 初一新生的學習心理及初一教師應采取的教法。

2.2.2.1 初一新生的學習心理。學習心理基本上還具有小學學習心理。

2.2.2.2 初一教師應采用的教學方法。初中階段學習科目和每節課的授課內容都比小學多得多,課內外的時間都比較緊,課內提問、練習、輔導、講解都不可能像小學那樣頻繁,那么多、那么細,但由于初一新生基本上還具有小學生的那種學習心理,所以初一教師教法一般來說,開始一段時間(前3個月)引導多一些,自主學習少一些,應多采用小學教師的教法,教學的內容少一些,進度慢一些,這種少與慢是為了今后的快。因此,初中老師應到小學高年級去聽課,應虛心向小學老師學習,吸取小學教師教法的優點。在具體講授每節課知識時,做到“八個字”,即形象,直觀,對比,有趣等;做到“四個多”,即課堂上盡可能多提問、多啟發、多表揚、多練習。當然在初一期中以后也可適當采用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如課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甚至是單元教學法、課前導入法、課題研究法等,但不能操之過急。

在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學,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啟發式教學,特別要注意情感教學,還要加強對學習困難生的個別輔導,使這部分學生不至于在初一就落伍,失去學習的信心。作業的檢查和批改也要加強,做到及時反饋,及時評價,及時矯正.還應告訴學生,由于初中階段科目更多,內容更深,時間更緊,所以初中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小學老師不可能完全一樣,應該要求學生盡快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盡快地適應初中老師的教法。

2.3 做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上的銜接。

2.3.1 學習習慣方面。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已有了不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做作業認真,字跡工整、坐姿端正、提問大膽、踴躍,這些好習慣在進入初一后,就要求學生繼續保持,甚至要有更高的要求。又如:作業的規范化問題,應在入學后的一至二個月內達到要求,還應要求學生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就要養成制定學習計劃,科學安排時間,勤于思考,善于觀察,大膽想象,勇于探究的好習慣。

2.3.2 學習方法方面。小學和初中應有所區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的差異,小學生通常是老師課一講完就可以動手做作業,即使有些課外作業遇到難題,大部分家長可以幫助解決。因此,學生往往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學習就是背書,做習題,從而養成重記憶輕理解,重做題輕看書的不良習慣,這對學好初中課程是很不利的。作為初中一年級的老師一定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應當告訴學生,必須改變小學的學習方法,而要養成課前自覺預習,可采用導學法,教師應給出提綱,指明預習的范圍和任務要求,獨立地去思考,課堂上要學會去解決問題,課后學會小結歸納等正確的學習方法。這些習慣和方法一定要在初一新生入學時就開始抓。

3.研究與實踐

當前,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和研究“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問題。從傳統意義上來說,銜接主要是指知識體系的銜接,如:語言、詞匯、語法等教學內容的銜接。只要小學英語教材沒有統一,甚至在統一的情況下,已學內容的不同或不同層次的學生存在,銜接問題必然存在。目前,我們應更多地從廣義角度去理解中小學英語的銜接問題。從上述的現狀分析來看,它不僅僅是知識體系的銜接,更重要的是銜接學生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有效的學習策略;銜接正確的語音、語調、語言的感受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而從初中英語教師的角度來看,任重而道遠。作為教師,要做好銜接,必須了解學生。在小學生進入初中時,初一接班教師應該向小學教師了解小學的英語教學情況,并要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調查和評價,然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采取適當的方法和措施,以使學生逐步適應初中的教學要求。

3.1 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要徹底改變過去“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代教學多媒體幻燈、投影、電影、錄像、電腦等,運用了現代化科技成果,發揮了聲、光、電、形、色等多重元素的功能,充分調動了視、聽、說、手、腦等多種官能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思維、記憶、聯想和反饋,從而達到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使教學形式更加活潑,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3.2 增加英美文化背景教學。新教學大綱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確認識世界,增強對英國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握好教材,還要仔細琢磨課文所反映的英美文化、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

3.3 增加與學生生活實際有關的材料。在課文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文體增加類似的材料,以此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如:英文廣告、報刊文摘、歌曲欣賞、人文地理、名著欣賞等。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教師可以精選各種體裁的文章,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名人逸事、廣告文藝等,學生對內容新穎、可讀性強的文章興趣非常濃厚,英語閱讀能力提高很快。

篇5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共有五個單元,第一單元:自己拿主意,共三課。第二單元:獻出我們的愛,共三課。第三單元:我們去發現,共三課。第四單元:你好,祖國媽媽,共三課。第五單元:愉快的收獲,共三課。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學會自己拿主意,自信,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團結友愛,尊老愛幼,幫幫有困難的人的積極情感;在大自然中學會探索,學會合作,學會研究的能力;熱愛祖國和人民英雄的積極情感;體會到自己在不斷成長,不斷成熟,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會有更大的收獲。使學生在伴隨年齡的增長的同時,能力,情感也不斷發展和豐富。

三、教法透析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材,是新教材,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教材編寫內容,大多以第一人稱,讓學生自己看書后,從中獲得知識,悟出其中的道理。教師只是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幫助者。書中有豐富的圖片資料,并附以文字說明,教師在教學中可充分地加以利用,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品德行為實際,引導和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變化,不能離開品德課教學的初衷,為考試而教。教師在教學中,可運用自學輔導法、討論法、實踐法、個案剖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課前做好充分的教學設計。擇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

2、課堂上,以學生自讀悟理為主,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獲得書中的知識,引導學生行為的變化。

3、搞好組織教學,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4、教學中加強針對性。

5、作業以了解學生思想和行為情況為重點。

五、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至三周:第一單元

第四至六周:第二單元

第七至九周:第三單元

第十至十二周:第四單元

第十三至十五周:第五單元

第十六至十八周:復習

篇6

剛跨入小學,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強。針對以上情況,我本學期的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喜歡上課。

二、教材內容分析:

小學一年級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塊,體育基本常識、基本活動和游戲。體育常識主要包括體育課的作用、正確的坐立行姿勢;基本活動包括基本活動包括隊形隊列、基本體操、走、跑、跳、投、滾翻、攀爬、韻律活動和簡易舞蹈;最后一塊是適合低年級小朋友的一些簡單游戲。

三、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各種基本動作的簡單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身體的正確姿勢,發展身體活動能力,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和正常生長發育,增進身體健康。學生在身體活動當中,伴隨著豐富的心理活動和各體育群體社會性的交往活動,感受到友好合作,團結友愛的情趣,體驗自信、健全的個性心理。通過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相互合作、遵守紀律、勇敢頑強、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優良作風和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

四、教學措施:

1、年齡普遍較小,多采用游戲。

2、小學生好勝心強,可采用一些教學比賽,以增強學生鍛煉身體的效果。

3、備課時研究教學大綱,鉆研教材,把握重難點,確定訓練項目找出練習點;

課堂上,激發學生興趣,采用由易到難,逐步遞進,分散難點,分步教學方法。

4、練習上,精講多練,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動作逐步過渡,步步引課練;

指定分組與自由結合組織形式,采用輔助與誘導,講解示范與模仿練習;增強練習強度、密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掌握和技能形成與提高。

5、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鼓勵學生創新。

有了合適的機會,才能充分讓學生去創造,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和表現_、發展特長,而且還大大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年級體育教師工作計劃2在明媚輝放紫燕飛舞繁花盛開的春季,正所謂一年之際在于春,春是萬物的開始。更是人奮斗的旺季。在這一學期里,受同學們的厚托,我當上了體育委員。這是我上大學的第一個班職務。我沒有什么經驗,同時在體育方面也不是很擅長。對此,擔任體育委員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雖有點怕,但這學期我會認真向他人學習,不懂就問同學,問老師,我相信,我有信心,我一定能當好這一職務,不讓同學們失望。因此特擬定這學期工作計劃:

一、學好專業是最重要的。

認真學習專業對知識,做好班干帶頭作用。多為同學們著想。做好本分,幫他人之不能,做他人之難。

二、構建和諧班級。

做人既要學會為已還要學會為人。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我們都不能在社會獨立起來,都要與人相處、合作。和諧的環境是合作的基礎。在學校,和諧更顯為重要,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那會學習得好;沒有一個和諧的班級,小環境都不能合作、和諧相處,又怎能在大社會合作和諧相處呢?因此構建和諧班級極為重要。

三、組織活動,增強集體觀念、團結、活力。

眾所周知,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一個好身體,是不能做什么的。體外活動便是增強體質的最有力的保障,因此我們要經常活動,多參加點有益課外活動。在活動的同時我們會有更多的時間互相了解,互相促進。

具體工作計劃如下:

1、制定學習計劃制度化,讓同學們能學到多些專業知識。

2、帶領全班同學上好每一節體育課,讓同學們的身體更棒。

3、平時為班級同學組織多一點活動。

例如:籃球比賽、春秋、羽毛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爬山、與其他班級開展友誼賽等。

4、積極配合參與其他班干部及團支書開展各種活動及工作。

5、主動與同學溝通,幫助同學解決問題。

一年級體育教師工作計劃3一、學生情況分析

小學一年級新生剛開始上學,還不知道上學的大體含義,也不知道上學對他們意味著什么,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一下就解釋清楚的,小學生會在慢慢的成長中知道這其中具體的含義的。今年秋季體育教學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況且學生也都是喜歡體育活動的,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學好體育。這意味著我們更要把體育教學優質優良地完成好,現將本學期體育教學計劃擬訂如下:

教學目的:在《大綱》中,明確地規定了小學體育的目的:“通過體育教學,向學生進行體育衛生保健教育,增進學生健康,增進體質,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奠定基礎。”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喜歡接受新知識,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男女生活潑好動,組織紀律性觀念不強,但表現欲強;,同時他們的模仿能力強,但對體育基本活動的動作概念和方法了解很少,因此,基本活動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活動起來,學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和方法,培養正確的身體姿態,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各種體育活動的技術和技能打下一定基礎。同時重視趣味游戲教學,并在其中進行組織紀律性教育。

二、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保持身體的.正確姿勢,使之初步具有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衛生習慣,發展身體素質,提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使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關體育、衛生與保健的常識,學習和初步掌握體育與保健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發展體育與保健的綜合能力打好基礎;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遵守紀律、團結互助、活潑勇敢、積極向上等優良品質。

三、教材分析

小學體育(與健康)包括理論和實踐2部分。理論部分包括體育和保健常識;實踐部分包括:①走和跑;②跳躍;③投擲;④攀爬、懸垂、支撐、滾翻、平衡;⑤小球類;⑥隊列隊形、徒手操;⑦民族民間鄉土體育七大類。游戲和發展身體素質教學內容不單獨分類,納入各類教學內容之中;韻律活動和舞蹈不單獨分類,包括在隊列隊形、徒手操之中。具體教學內容見教學進度表: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本學期以廣播體操教學為主,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會做廣播體操。

難點:每個動作都要做到位,并且做到動作與節奏相吻合。

五、教學措施

1、從實際出發,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年齡、原有知識能力基礎和身體發展水平以及學校的場地、器材設備和環境氣候條件等實際情況,實事求是、講究實效、改革創新,確定好教學目標、安排好教學內容、選擇好課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安排好運動負荷和心理負荷,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好本課程。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動機,提高體育保健文化素養,在充分體驗運動樂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采用啟發、誘導和各種各樣的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同時組織各種體育競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

3、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直觀教學手段,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正確的示范、直觀的圖片等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感知動作,領會動作要領,掌握鍛煉方法,形成完整的正確動作概念,培養學生觀察判斷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水平。

4、自制體育器材,認真抓好場地、器材建設,對已有的器材、場地要保管好,保護好。

同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自制體育器材,創造條件,保證教學的基本需要。

5、以《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目標,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體育訓練,同時進行考核改革,認真做好考核工作。

一年級體育教師工作計劃4一、學生分析

新的學期開始了,本學期我所帶的是低段的班級,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年齡較小,接觸的東西少,對他們來說什么都是新鮮的,他們都喜歡接受新知識,但是他們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缺乏耐心,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接受比較慢,特別是對某些協調性要求較強的東西,力量也比較差,男生活潑好動,組織紀律性觀念不強,但表現欲強;女生和男生一樣活潑,應多以游戲為主,在其中進行組織紀律性教育,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小學一年級的教材較為簡單,內容主要有:體育基礎知識、基本體操、田徑類的跳躍和投擲(輕物擲遠拋接球)、體操(團身前后滾動和前滾翻)、隊列練習、走跑練習(30米和50米跑走跑交替)、基本步法練習。內容簡單卻是最基礎的,要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對于難度較大的項目,教師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應當適當降低動作難度,多加以引導,從學生基礎能力開始培養,養成終身體育的好習慣。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掌握基本的體育基礎知識,明確體育鍛煉的作用,在鍛煉中運用學習新知識,并不斷鞏固和提高。

2、從基礎鍛煉做起,進一步增強體質,特別注意培養耐力素質和力量素質。

3、通過體育鍛煉,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自信心,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重點:基本隊列的練習以及田徑的各種走跑跳和投擲動作。

教學難點:學校體操動作。

四、教學措施

1、教師認真貫徹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精神,精心備課,充分上好每一堂課。

2、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教學,要根據低年級學生自制力和理解離較差、情緒變化較大,而身心發育快的特點,多采用主題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3、多鼓勵新生在課堂上大膽做示范,并提出問題,對這方面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

4、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保證正確的跑走姿勢,并對學生及時給予表揚。

5、教師要將學過的知識,有機地穿插到課堂教學中去,以達到提高的目的。

積極組織課外活動小組,引導學生提高認識,做到優生優培,差生轉化。

6、教師加強各方面學習,提高理論水平,以理論指導實踐,虛心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總結經驗教訓。

五、教研專題: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六、具體的教學計劃:

1、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學任務,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和創新精神。

2、理論方面: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方法及體育運動常識、衛生保健等。

3、隊列隊形:主要學習集合、散開、稍息、立正、左右轉法以及向右看齊等。

4、廣播體操:一年級新生首先要學會廣播體操,因此,學習廣播體操是下半學期的重點。

5、技能方面:主要包括①走:各種不同姿勢的走,直線走;

②跑:主要有直線跑,沿圓形跑,直線往返跑,接力跑等;③跳:主要有雙腳跳、跳圈,跳上臺階,跳繩,立定跳遠;④投:主要有對地投球,拋接球,投球進筐,投準練習等;⑤技巧方面:滾翻等簡單的柔韌素質;⑥游戲《快快集合》、《投準》、《拍球比多》、《大魚網》、《投沙包》、《迎面接力》、《跳進去拍人》、《老鷹捉小雞》等;⑦簡單的韻律舞蹈動作學習。

一年級體育教師工作計劃5一、學情分析。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組織紀律性較強、情緒變化較大,運動能力有一定發展,上課喜歡玩,運動系統發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協調性較差,想象創造力豐富,學習興趣易激發。應該努力培養學生主動進取的態度,掌握好學習方法,把握學習規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探討,去理解,去發現,去創造。通過合理的運動實踐,在不斷克服困難體驗運動樂趣;提高運動技能,培養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態度,通過從事適宜的運動,了解自己的身體變化,增強體質,培養堅強的意志。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教學隊列,隊形走為主,每節課都要有隊列對形的練習。

2、掌握基本體操、快速跑、技巧、投擲、身體素質訓練、籃球比賽等。

3、在上課過程中多做一些輔練習,如發展耐力速度的定時跑,定距離跑;

發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遠成績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臺階、免子跳等;4、以速度力量練習和耐力練習的課(跳躍性、耐力性的反復練習)來改善肌肉的協調性和力量的發揮。

5、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負重量的方式,通過協性練習和提高動作速度的練習來提高速度力量。

三、教材內容:小學一年級主要選擇田徑(跑、跳、投),體操、游戲、籃球等基礎項目,以便使學生跑、跳、投的基本技術得到提高。

授課時數根據我校校歷安排和學校要求,本學期共講20周,每周體育授課為3學時,共60學時。每個學期實際上課定為16周,共48學時。上課過程中,若因場地,天氣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將臨時調整。本學期以教學隊列,隊形走為主,每節課都要有隊列對形的練習。配以中國象棋比賽、體育健康理論知識、基本體操、快速跑;耐力跑、定時跑、立定跳遠、身體素質訓練、籃球比賽等。另外在上課過程中多做一些輔練習,如發展耐力速度的定時跑,定距離跑;發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遠成績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臺階、免子跳等;多上速度力量練習和耐力練習的課(跳躍性、耐力性的反復練習)來改善肌肉的協調性和力量的發揮。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負重量的方式,通過協性練習和提高動作速度的練習來提高速度力量。每次授課一個到二個主教材(如:跑步或;立定跳遠)其余(如籃球、隊列隊形、身體素質)訓練將作每次課的準備部分內容。每節課都爭取有一個或兩個小游戲。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根據實際情況將制定小學生體育與健康課成長評價記錄袋。

四、教學措施及注意的問題:

1.根據教學任務,提前準備和布置好場地、器材、及教學用具。

2.在教學中,加強與重視“三基教學”同時要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努力完成體育三個方面的任務。

3.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從增強學生體質出發,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安排好、密度和運動量。

4.認真做好學生的學期、學年體育成績的考核和評定,重視資料的積累和保管,并且定期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歸納,指導和改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體育委員,小組長及積極分子的作用并且經常做好對他們的培養

五、培優、輔中、轉差集體措施:

1、因材施教,分類指導。

2、培養優生,能自覺練習,善于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3、要加強學困生的指導,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

篇7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在學生學習、做功課時,如果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這是非常普遍的。尤其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或者學前班升入小學,從課程到生活都有很大的差異,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上學后的生活,所以要盡可能的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成功后歡樂的心情,這樣才會更有信心去接著做好其它的事兒。這就需要老師們可以通過靈活的教法,恰當地引導,鼓勵學生快樂地完成它。

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人與生俱來是有好奇心的。這種好奇心在年齡越小的人身上表現得越為強烈。他們愿意嘗試,愿意經歷他們沒有經歷過的過程。表現在課堂上,他們愿意成為活動的親歷者,渴望成為知識結論的發現者。所以教師在課堂中就要不斷創造機會,讓學生去猜想,去驗證。這些猜測活動很好地刺激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感到好奇,產生了試一試的愿望,接著老師要順水推舟,放手讓學生通過親自操作去求證。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在嘗試和體驗中好奇心得到滿足,從而發展了對學習的愛好。

低年級的學生容易產生“喜新厭舊”的情緒。一種活動,第一次能讓他們感到新鮮興奮,第二次反應就不那么強烈,第三次就有點提不起興趣了。利用低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在上語文課朗讀課文時,邊讀課文邊做動作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縣實驗小學聽得低年級的課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夏夜多美》和《丑小鴨》,在課堂上老師通過讓學生伴動作朗讀,設置情境讓學生體會夏夜的美好,朋友的真情。在多種教學活動中體驗丑小鴨的悲慘遭遇。這些動作既要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又要符合課文的內容。有時讓學生來創造一些動作,他們很喜歡。但也不能經常使用,否則就失去了新鮮感。現在的學生知識面相當廣泛,適當的補充一些課外知識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生喜歡聽故事,通過故事的形式來吸引他們。

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在上課的時候就會聽得比較認真,學習內容肯定能學會。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呢?好的學習習慣需要老師、家長、孩子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不過,老師在此方面的引導非常重要。因為在學校里同學們都學習在一起,有一個很好的比較,現在的好多學生在家里都是“小皇帝”,不過在學校里,他還是希望別人喜歡他的,那么,就鼓勵學生從自己做起吧,想讓別人喜歡你,那么讓他知道,學習是學生最主要的任務,首先你要把這件事做好,大家才會喜歡你,如果想要學習好,上課就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吧。

五、 用正確的學習態度來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首先,充分利用感覺器官,培養學生科學記憶方法,如背誦詩詞時,這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困難,教師在教新課時要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各個感覺器官,使他們從讀其音、觀其形、釋其義、明其理幾方面去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和記憶力,而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地去背誦,在理解課文時可采用歸納段落大意的方法,背誦其關鍵詞、關鍵句,必要時整體與部分結合背誦。

篇8

識的自然過渡,注重中小學英語知識的聯系。Go for it!教材里有許多詞匯是在小學階段已學過的,重

現率高,如dog, monkey, pear, orange等。所以在講授單詞時,可采用以舊詞解釋新詞,以新詞套用舊

句型,以新詞造句重溫舊詞,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做到詞不離句,活學活用。也可采用頭腦風暴的辦

法,讓學生寫出學過的詞匯,叫幾個同學到黑板上書寫,其他同學在自己作業本上書寫。這樣就把小學所

學詞匯與初中的新詞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學生學起來輕松也容易接受。

2、教學任務的銜接

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聽說方面的能力。老師一般叫學生通過聽和直觀感受來積累詞匯,學

習一些常見的詞匯、簡單的句子和少量的語法知識。到了初中,學生從語言的積累階段進入了語言的擴展

和使用階段,內容逐漸復雜,難度也隨之增大,教學要求從聽說為主逐步向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階段過

渡和轉移。學生要適應新的環境、新的教學要求,就要求教師處理好教學任務的銜接,使學生明確教師的

教學目的和自身的學習任務。

3、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上的銜接

七年級學生和小學生一樣,形象思維的能力還比較強,但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因此,教師應該多利用實物

、圖片、簡筆畫、多媒體、音像資料和體態語言等手段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保持興奮狀態,提高

學習的效率。如Go for it!教材七年級上冊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就可利用學生的學習用品來

教學,生動而又直觀。

4、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多樣化

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多采用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學模式。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條件,

為學生創造一種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將枯燥的文字內容寓于一個十分有趣的、引人探求、和現實生活緊

密聯系的情景之中,使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交際化。

二、學生方面

1、英語學習興趣的銜接

小學生獨有的年齡特征表現出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好問。進入初中后,他們依然天真爛漫,有正義感

,對不喜歡的人和事會表示憎恨。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寓教于樂,繼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認真把握

好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種直觀教具營造出生動、活潑的語言交流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

英語,體驗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同時,要開展各種英語課外活動,如單詞競賽、書

法競賽、口語競賽、英語晚會等等,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品嘗成功的快樂,

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活學活用。

2、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銜接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英語的關鍵因素之一。初中英語教師應該要求學生保留小學英語學習時一些良好的

習慣,改掉一些壞習慣,教會他們以下幾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1)"三習習慣"。

第一,課前預習的習慣:找出問題,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第二,課堂練習習慣:課內認真聽課和記筆記,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勤于思考,積極提問,參

加表演,用英語回答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

第三,課后復習習慣:課后整理筆記,完成家庭作業,及時復習,鞏固提高;早上朗讀,晚上默讀的習慣

;課前找出問題,課內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課后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

發現語法規則,獨立歸納語法規則,自覺運用語法規則進行真實情景下的語言交流的習慣。

(2)正確記憶單詞的習慣。

在入門階段,教師應教會學生認讀音標,幫助學生找到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養成根據讀音規則記

憶單詞的習慣,還可以針對初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選編一些與音素相關的歌謠、歌曲、謎語、繞

口令以及小短文等,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鞏固掌握所學音標和讀音規則,為學好單詞打下扎實的基

礎。

此外,還有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學以致用的習慣等,從而培養他們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能力。

3、英語學習技能的銜接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技能基本上是機械模仿,書寫字母和單詞,是一種被動的技能培養。進入初一后,

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從機械地模仿向有意義的操練和真實情景中交流的學習活動方式轉化,從學生被動接

受學習任務向主動學習轉化,解決一個又一個學習任務,體驗學習的成就感。例如,對于語法教學,初中

老師應該比較清楚地意識到,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句子,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在此基

礎上,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概括能力,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語言現象,自己找

出語言規律和特點。這比我們直接告訴、直接講解、教授學生語法知識生動、形象得多,學生也容易理解

接受。

三、評價方面

1、日常課堂教學評價:初一年級的學生和小學生一樣充滿童真,性格直率,喜歡老師的表揚,也在乎老

師的表揚。但同時,他們的心靈又比較脆弱,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強,一旦挨批評,學習熱情就會驟減。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教育方式,看到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就要及

時表揚和鼓勵,放大他們的優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對英語學習充滿信心。

2、階段性測試評價(包括期中、期末測試):階段性測試評價的要求可適當參考小學英語的評價辦法,

如可采用口試與筆試相結合的方法。同時,教師在出測試卷時,既要考慮基礎知識的訓練,又要考慮能力

培養的訓練;既要考慮小學學過的內容,又要考慮中學里剛剛學過的內容,避免過難、偏易;分值的分布

要盡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否則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容易加重學生的負擔。通過測試

,教師就可以了解全體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增進教師對學生的進一步了解,為教師備課、上課提供可靠

的教學依據,促使同學們相互交流、知己知彼,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學習計劃以彌補學習上的不足。

篇9

中小學學科銜接教育是指根據我國實行九年一貫制的辦學規則,在小學五、六年級與初中一年級這兩個教學年級段上設立銜接點,將品德、語文、數學、英語這幾個學科的教育作為研究的重點突破口,逐步實現全方位的研究。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研究,將如何鋪墊、銜接,從而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效率及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這將是全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一個新的突破口。

二、中小學銜接教育的主要途徑

德育銜接:重在品德培養。小學階段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過六個途徑展開:一是抓晨會和周會課,著重對學生進行禮儀、安全、紀律、衛生教育,發現學生有不良的苗頭或偶發事項出現,教師及時加以教育。學校每周進行檢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與生活課,師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教學互動,通過一個個蘊含深意的故事,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學會探索規律,探求知識,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四是抓少先隊活動,學生在學雷鋒送溫暖獻愛心、特色中隊、各種競賽等活動中進行道德品質的洗禮,讓自己擁有的各方面的素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五是師生談心,通過循循善誘的心理教育,讓學生丟棄不良習氣,走健康之路。六是與家長、社會的合作進行教育,通過《寫給家長的一封信》,或家訪,或參觀訪問等等,讓龐大的家庭和社會力量與教師共同雕琢出無瑕的美玉來。

常規銜接:重在習慣養成。學校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說,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往往是使學生的學習如虎添翼。《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要培養多種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預習、聽課、筆記、作業、復習、寫字閱讀等方面的內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學生各種習慣的養成,是教師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小學低年級著重培養學生會聽課、認真完成作業、寫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習慣。中高年級還要培養學生預習、復習、閱讀、記筆記的習慣。教師要在每堂課、每個活動過程中適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校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不定時的檢查,以提高作業質量。

學科銜接:重在基礎技能。必須進行下列四項訓練:(1)聽的訓練。課上聽錄音,跟錄音讀是必須做到的,而且要聽一句,跟讀一句。學生放平書本,用右手食指指著所聽所讀的內容,做到專心聽、認真看。在各種感覺器官配合下,培養學生聽力。課后學生用配套的磁帶自己聽,也要遵守這一規則。(2)讀的訓練。要想掌握好一門學科,認真讀記是必要的,還可開展各種競爭性讀書游戲,讓學生熟讀成誦。(3)說的訓練。語文是一門語言課程,必須讓學生在聽的基礎上,正確讀準并將所學語言運用到生活中。(3)寫的訓練。學生從拼音字母開始接。因此,字母正確的書寫是關鍵。讓學生在課堂上寫作業,培養學生認真、清楚、整潔的書寫漢字的習慣。

三、中小學銜接教育要注意的環節

(一)在學生學習上要注重加強三個方面的銜接

1.學習心理的銜接。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是比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則逐漸向間接的,遠期的方向轉化,同時他們的求知欲、興趣不斷增強,并且日益趨向持續而穩定,逐步形成對學習的負責態度。因此,必須開展這一過渡時期學生的學習動機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樹立遠大的理想,決心為中華的騰飛而努力讀書。

2.學習習慣的銜接。學習習慣包括預習聽課、筆記、作業、復習等內容。小學重在做好良好習慣的初步養成;初中;則要求學生將學習習慣內化,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形成個性化的趨勢。初一起始階段繼續抓好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穩定、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圍繞學習目標,吸取他人的學習方法,并結合自身特點,形成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

3.學習能力的銜接發展。初中學生的表達能力、感知能力、識記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與小學階段相比較處于定型前的快速發展階段。根據這一特點,小學階段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上述諸方面的能力,為中學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中學則必須抓住有利時機,采用多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二)在教師教學上要強化三個方面的銜接

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感性認識,努力做到“三銜接”。

1.教學內容的銜接。各科教師(特別是語文、數學、英語教師)熟悉對方教材內容,把握教材體系的內在聯系,并在自己的教學中注意比較性聯系和有機滲透,為學生的學習作好鋪墊與銜接。

2.教學方法的銜接。通過雙向聽課及研討,把握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各自特點,并適當滲透運用到各自的教學中去。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為了不教。中小學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篇10

一、“中小學學科銜接教育”的內涵 

中小學學科銜接教育是指根據我國實行九年一貫制的辦學規則,在小學五、六年級與初中一年級這兩個教學年級段上設立銜接點,將品德、語文、數學、英語這幾個學科的教育作為研究的重點突破口,逐步實現全方位的研究。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研究,將如何鋪墊、銜接,從而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效率及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這將是全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一個新的突破口。 

二、中小學銜接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德育銜接:重在品德培養。小學階段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過六個途徑展開:一是抓晨會和周會課,著重對學生進行禮儀、安全、紀律、衛生教育,發現學生有不良的苗頭或偶發事項出現,教師及時加以教育。學校每周進行檢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與生活課,師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教學互動,通過一個個蘊含深意的故事,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學會探索規律,探求知識,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四是抓少先隊活動,學生在學雷鋒送溫暖獻愛心、特色中隊、各種競賽等活動中進行道德品質的洗禮,讓自己擁有的各方面的素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五是師生談心,通過循循善誘的心理教育,讓學生丟棄不良習氣,走健康之路。六是與家長、社會的合作進行教育,通過《寫給家長的一封信》,或家訪,或參觀訪問等等,讓龐大的家庭和社會力量與教師共同雕琢出無瑕的美玉來。 

(二)常規銜接:重在習慣養成。學校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說,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往往是使學生的學習如虎添翼。《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要培養多種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預習、聽課、筆記、作業、復習、寫字閱讀等方面的內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學生各種習慣的養成,是教師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小學低年級著重培養學生會聽課、認真完成作業、寫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習慣。中高年級還要培養學生預習、復習、閱讀、記筆記的習慣。教師要在每堂課、每個活動過程中適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校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不定時的檢查,以提高作業質量。 

(三)學科銜接:重在基礎技能。必須進行下列四項訓練:(1)聽的訓練。課上聽錄音,跟錄音讀是必須做到的,而且要聽一句,跟讀一句。學生放平書本,用右手食指指著所聽所讀的內容,做到專心聽、認真看。在各種感覺器官配合下,培養學生聽力。課后學生用配套的磁帶自己聽,也要遵守這一規則。(2)讀的訓練。要想掌握好一門學科,認真讀記是必要的,還可開展各種競爭性讀書游戲,讓學生熟讀成誦。(3)說的訓練。語文是一門語言課程,必須讓學生在聽的基礎上,正確讀準并將所學語言運用到生活中。(3)寫的訓練。學生從拼音字母開始接。因此,字母正確的書寫是關鍵。讓學生在課堂上寫作業,培養學生認真、清楚、整潔的書寫漢字的習慣。

三、中小學銜接教育要注意的環節 

(一)在學生學習上要注重加強三個方面的銜接 

1.學習心理的銜接。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是比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則逐漸向間接的,遠期的方向轉化,同時他們的求知欲、興趣不斷增強,并且日益趨向持續而穩定,逐步形成對學習的負責態度。因此,必須開展這一過渡時期學生的學習動機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樹立遠大的理想,決心為中華的騰飛而努力讀書。 

2.學習習慣的銜接。學習習慣包括預習聽課、筆記、作業、復習等內容。小學重在做好良好習慣的初步養成;初中;則要求學生將學習習慣內化,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形成個性化的趨勢。初一起始階段繼續抓好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穩定、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圍繞學習目標,吸取他人的學習方法,并結合自身特點,形成適合自己的最

佳學習方法。 

3.學習能力的銜接發展。初中學生的表達能力、感知能力、識記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與小學階段相比較處于定型前的快速發展階段。根據這一特點,小學階段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上述諸方面的能力,為中學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中學則必須抓住有利時機,采用多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二)在教師教學上要強化三個方面的銜接 

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感性認識,努力做到“四銜接”。 

1.教學內容的銜接。各科教師(特別是語文、數學、英語教師)熟悉對方教材內容,把握教材體系的內在聯系,并在自己的教學中注意比較性聯系和有機滲透,為學生的學習作好鋪墊與銜接。 

2.教學方法的銜接。通過雙向聽課及研討,把握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各自特點,并適當滲透運用到各自的教學中去。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為了不教。中小學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3.學習評價的銜接。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注重鼓勵性評價,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樂意地參與學習;中學教師同樣注意到學生身心的發展,把握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堅持正面誘導,多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石川勤.教育與學的藝術[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施良方.課程理論[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篇11

play football 踢足球

fly a kite 放風箏

ride a bike 騎自行車

make a model plane 做飛機模型

make a snowman 堆雪人

can't 不能,不會

rainy 下雨的

cloudy 多云的

snowy 下雪的

windy 刮風的

sunny 晴朗的

umbrella 雨傘

weather 天氣

wow 哇

let's 讓我們......

spring 春天

summer 夏天

autumn 秋天

winter 冬天

hot 炎熱的

warm 溫暖的

cool 涼爽的

cold 寒冷的

favourite 最喜歡的

season 季節

二、句子

1.--

Can you play football? 你會踢足球嗎?

-- No, I can’t.不,我不會。

2.--

Can you ride a bike? 你會騎自行車嗎?

-- Yes, I can.是的,我會。

3.--

Can you swim? 你會游泳嗎?

-- Yes, I can.是的,我會。

4.--

Can you make a model plane? 你會做飛機模型嗎?

-- No, I can’t.不,我不會。

5.--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今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的?

-- It’s sunny.今天陽光充足。

6.--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hanghai? 上海的天氣是什么樣的?

-- It’s rainy.下雨了。

7.Let’s

go and play.我們去玩吧。

8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今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的?

-- It’s windy.刮風了。

9.Let’s

make a snowman.讓我們堆雪人吧。

10.--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你最喜歡的季節是什么?

-- Autumn.秋天。

11.--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你最喜歡的季節是什么?

-- Spring.It’s warm and windy.I can fly a kite in spring.

春天。天氣暖和多風。我可以在春天放風箏。

12.--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你最喜歡的季節是什么?

-- Summer.I can swim in summer.夏天。我可以在夏天游泳。

13.Guess!

猜一猜!

三、句型結構

1.--

Can you + 動詞(短語)原形?

-- Yes, I can.

No, I can’t.

eg: -- Can you dance? 你會跳舞嗎?

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在一年級的英語訓練過程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知識的掌握。但在英語基礎學習中還要更多的訓練,更多語感和語言環境的創設,為了讓孩子養成正確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技能技巧-- Yes, I can.是的,我會。

-- Can you sing? 你會唱歌嗎?

-- No, I can’t.不,我不會。

2.--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 季節.

季節.I can + 動詞(短語)原形 + in 季節.

eg: --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你最喜歡的季節是什么?

-- Spring.I can go to picnic.春天。我可以去野炊。

--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你最喜歡的季節是什么?

-- Autumn.秋天。

3.--

What time is it?

-- It’s + 時間.

eg: -- What time is it? 幾點了?

-- It’s 10:30.十點半了。

2.Let’s

+ 動詞(短語)原形.

eg: Let’s sing a song.讓我們唱一首歌吧。

4.--

When do you + 動詞(短語)原形 + every day?

-- At + 時間.

eg: -- When do you eat dinner every day? 你每天什么時候吃晚餐?

-- At 6:00.六點。

5.I

+ 動詞(短語)原形 + at + 時間.

eg: I go to bed at 9:00.我九點上床睡覺。

新起點英語二年級下冊學習方法一、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

俗話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對于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尤為重要。簡單地說,起始階段,如果學生喜歡英語老師,喜歡回家和爸爸媽媽交流學習內容或者描述學習過程,那么,這個孩子應該是對英語有興趣了,自信心也會悄然濃厚起來,這是肯定的。如果孩子沒有這些表現,那么我們做家長或者老師的,可以主動關心一下他們。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主要是口語,猶如孩子學母語一樣,側重于聽說。平時的跟讀、回答問題、唱歌、游戲、對話、表演都要用到“說”。假如學生一開始便沒了自信心,怕出錯誤,不敢開口說,那么他的英語就無從得到練習,也便不會有進步,而且會越學越沒勁。所以樹立良好的自信,說英語,用英語,不怕犯錯誤,是學好英語的第一步。這需要老師、家長的不斷鼓勵和支持。

二、養成良好的英語課堂習慣

英語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陣地。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得越多,那么他也就學得越多。這種參與是指全身心的參與和投入。良好的課堂習慣是保持較高參與度的前提。良好的課堂習慣包括:集中注意力聽講,積極參與各種課堂活動(游戲、對話、唱歌、表演等),大膽開口說英語,在朗讀課文時,必須養成孩子指讀的習慣,讓孩子們用小手邊指邊讀,做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這樣要求孩子:眼睛看老師,耳朵豎起來,小嘴動起來,小手點起來。一、二年級學生特別需要這方面的習慣訓練。

三、養成復習的好習慣

當天的新授知識,如果在第二天得到及時反饋,那么這樣的記憶效果往往是非常有效的。早上到班級把新單詞新句型及時讀幾遍,課堂上的反應效果就完全不一樣。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于學習內容,應該在尚未出現大量遺忘之前及時安排復習,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匈牙利著名女翻譯家卡扎·羅姆索通曉十多種語言,她的學習經驗第一條是:學習不中斷,哪怕每天擠出十分鐘也好,早晨是最好時機。堅持每天讀英語對小學生有很大幫助,以前的小孩子學詩有一個經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經驗也適合于學英語。小學生的英語朗讀久了,熟能生巧,在一定情況下便能脫口而出。因此,養成復習好習慣在學習中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四、記憶策略

語言學習者要記憶大量的詞匯,背誦英語單詞、短語是每一個英語學習者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令每一個英語學習者感到棘手的問題。成人如此,小學生也不例外。因此,在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讓小學生了解單詞記憶的一些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五、讀音記憶法:根據單詞的讀音記憶單詞。它是記憶策略的首選,也是學好英語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學生能夠閱讀,也會用英語寫作,卻不會用英語與人交流,甚至在課堂上不敢張開嘴巴說,即出現所謂的“啞巴英語”現象。根據讀音記憶單詞,既可以避免“啞巴英語”現象,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六、聯想記憶法:設法把單詞的音或形或義聯系起來。人的記憶能力,主要來自聯想。記憶力強的人,都具有較強的聯想能力。記憶以聯想為基礎,聯想的建立為記憶提供更多的線索,線索越多,記住一個單詞就越容易,提取這個單詞也就越順利。

新起點英語二年級下冊學習復習提綱一、熟讀P66-68 的單詞(要求按圖片讀單詞).

二、熟讀26個字母。A-Z

三、熟練演唱表演課本中的兒歌與歌曲 :

P2, P3, P11,P12, P18,P19, P34, P35, P38, P42,P50, P52

四、正確流利回答出下面的問題.

1、-----Do

you like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Yes./No.

----- Why?

-----It’s green/ bright/ golden/ white.I can plant trees in spring.

I can swim/eat iceceams in summer.

I can climb hill in fall.

I can make a snowman in winter.

2、----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Why?

----It’s green/ bright/ golden/ white.I can plant trees in spring.

I can swim/eat iceceams in summer.

I can climb hill in fall.

I can make a snowman in winter.

3、-----What

season is it? It’s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4、----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s sunny/ snowy/ rainy/ cloudyy/ windy/ hot/ cold/ warm/ cool.

5、----Can

you bounce the ball/ play pingpong/ jump rope/ play football

/ catch the ball/ throw the ball/ kick the ball?

----Yes.I can…very well./ No, I can’t.

6、----What

time is it? ---It’s … It’s time for breakfast/ school/ bed/class...

7、----When

do you get up/ eat breakfast/go to school/ watch TV?

---- I …at…

8、----What

day is it? ----It’s Monday/Tuesday/….

篇12

On the Interface Issu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LIU Jingzhen

(Weicheng Middle School,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here is another gap that serious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us the problem of bridging the junior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transition becomes the root of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need to be resolved, the paper from primary to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onvergence problems, we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and ultimately, raise some insight problem, hope to help on the work of basic English teaching convergence.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English teaching; convergence

0 前言

九年義務教育2011年新課標在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以小學3年級為起點,以初中畢業為終點(即義務教育9年級),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按照能力水平設為九個級別(涵蓋高中階段),形成循序漸進、持續發展的課程。然而,我們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教學上存在著彼此脫節的問題,使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解決小學英語教學向初中英語教學過渡中存在的銜接問題就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難題。

1 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材一綱多本、內容安排缺乏系統化導致教學過渡困難

英語課程標準在教材的選用上鼓勵一綱多本,但是小學與初中英語教材的編寫工作缺乏統籌安排和設計,導致兩個學段的教材缺乏應有的連貫性,出現教學內容重復和浪費的現象。以咸陽市為例,全咸陽市統一使用陜旅版教材只有四年的時間;而初中教材內容和小學內容重復很多,而且冀教版、人教版等好幾種教材并存,高中英語人教版相對較多,從小學到高中沒有一套系統的教材。

此外,小學階段使用的英語教材多為圖文并茂,直觀性強,知識內容淺顯易懂,學生易于上口。初中英語教學則要求學生掌握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了解常用語言形式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的語法知識。從小學到初中語言也從積累階段進入語言的擴展和使用階段,詞匯、語法點、知識點,使句子結構突然變得復雜,難度隨之增大,教學的要求從聽說為主逐步向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階段過渡。此時,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變得捉襟見肘。

1.2 學生水平參次不齊,過早產生兩極分化

目前,由于各地英語教學工作開展水平差異,導致了學生們英語水平差異很大,表現為部分同學在小學階段都已經能夠掌握部分初中的知識點,而另一部分同學到小學畢業之時英語的基礎仍舊為零,這樣過早地產生了兩極分化,從一開始就增加了英語教學的難度。

1.3 不良學習習慣增加了學習難度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的習慣非常重要,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部分同學習慣較好,能做到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到課堂中、課后能夠及時復習;但也有部分同學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在不懂預習、復習,甚至上課不能夠集中注意力等等。大部分剛入初中的學生往往會繼續沿用小學時養成的學習習慣,不明白預習―聽課―鞏固是一個整體的學習過程,上課不做筆記或難以抓住重點內容,沒有語言積累的習慣,不會查閱工具書,又增加了英語教學的難度。

1.4 教學方法差異過大,學生難以適應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好玩的心理特點,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通過聽、說、讀、寫、做、唱、玩、演和觀等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感知語言,學習語言,并進行簡單的交流。初中階段,由于學習內容增多、知識量加大,知識綜合性強,而課時卻沒有增加,因此,教師側重對各個知識點進行精講精練,講究系統知識的學習、歸納。這些教學方法的差異讓學生一時難以適應。

2 問題產生的根源

2.1 認識的偏差與師資的不均衡

目前,盡管大部分小學根據新課標要求開設了英語課,但學校、家庭、社會對小學英語學科認識態度上有偏差。小學英語教學在強調活動形式,忽視了活動的實際效果;重視學生聽說訓練卻忽視了小學階段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態度、興趣等的培養。且許多家長不重視學生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甚至認為小學英語不重要,致使部分學生對學習英語沒有興趣,升入初中后更是感到困難重重。

同時,在小學英語教師構成中,非英語專業比重較大,這種情況在農村小學表現尤為突出;除此之外,許多英語教師還擔著其他科目的教學任務。大部分教師的周課時數很多,負擔過重,因此,教師很少有時間對教學進行思教學反思。更為嚴重的是,小學英語教師的理論知識普遍比較欠缺,表現在缺乏相應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造成了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符合語言學習規律和小學生認知水平的現象,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2 課程開設與學生基礎不均衡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各地從小學三年級開設小學英語課程,周課時為 3節。從調研的結果來看,大多數學校都能按照要求從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有些條件較好的城區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開設了英語課,甚至有些地方孩子在幼兒班時就有英語課:如咸陽市小學英語搞得好的中華路小學,由于意識到原教材隨意性大,該校已經編纂并推廣使用了自己的校本教材。教材包括兒歌、故事等內容,并配有閱讀教材,讓外教配音。但也發現咸陽市北部縣區有些農村小學目前還無法開足三至六年級的全部英語課程,即使開課也只是流于形式。

3 解決銜接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3.1 在初中起始階段做好摸底工作,做到心中有數

目前由于大多數小學和初中都是分開辦學,初中教師對初一新生的情況了解不足,這加長了磨合期,增加教學的難度。因此,建議在新學期開始時對學生做全面的了解,可采用書面測試,問卷調查和抽樣訪談等相結合的方法。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對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英語學習的興趣,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情況;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等。了解學生的情況利于搞好知識銜接,從整體把握中學英語教學目標,貫通兩個教材,把中學教學看成一盤棋,了解語言知識在不同階段的定位。

3.2 做好師生情感的銜接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能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教師只有用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使他們深切地認識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保持住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積極向上的教學情境,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氛圍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英語實踐活動,培養語言運用能力,使英語學習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3.3 解決好語音學習問題

語音教學的不到位現已成為小學英語教學和初中英語教學銜接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材編排上:如咸陽市現采用的陜旅教材對音標教學沒有專門的規定,大部分小學老師沒有進行音標教學。作者在咸陽21中采訪了省級教學能手有20多年教齡的劉娟老師,她在多年教學中發現:多數初中新生沒有掌握好最基本的語音規則和拼讀規律,甚至不能正確認讀音標,不能正確認讀 26 個字母,而語音知識方面的不足增加了學生學習和記憶詞匯的難度。而調查恰恰表明,學生學習英語感到最難的部分就是詞匯記憶,而詞匯記憶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理解詞匯的拼讀規則。因此,解決了語音的問題,無疑會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對此,教師必須把解決語音和詞匯的教學當作開始階段的重要工作來做。此方面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增強語音教學的趣味性,如可以把含有相同發音單詞歸類編成有趣的順口溜、通過身勢語表達等幫助學生建立起詞匯讀音和書寫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按照詞的讀音去判斷拼寫的對錯,根據詞的拼寫形式判斷讀音的能力。

3.4 做好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有效保證,所以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在銜接教學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初一教師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切入點,有意識、分階段地去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建議培養學生以下四個好習慣:

(1)朗讀的習慣:朗讀既可以幫助學生練習口語,又有助于記憶,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口朗讀,養成每天朗讀的良好習慣。

(2)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小學英語教學對于讀寫教學的要求相對較低,初中英語教學大綱對讀寫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學方面需要教師想辦法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如閱讀英語雜志,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曲等,以此來擴充學生的詞匯量,提高閱讀能力。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和自主性,提倡學生摘抄經典詞句,通過模仿慢慢培養學生用英語寫簡單的日記,逐步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3)使用字典的習慣:指導學生選擇一本英漢雙解詞典,自備一本比較好的英語語法書,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生詞和語法困難。

(4)記筆記,歸納總結的習慣:學生必須養成課堂上記筆記的習慣,記錄的內容要有選擇性,對規律性的東西,如:慣用法、語法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可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5 通過有效課堂完成教法和學法銜接

長期以來,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差異,教材銜接系統性又差,因此,要挖掘教材內容的趣味性,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手段有效上好每節課,完成教法和學法銜接。

3.5.1 研讀教材,了解學生,調整教法,著重培養語言能力

充分地研讀教材,了解初一新生在小學階段所掌握語言知識與技能,努力找出教材內容知識和教學方法的銜接點。在教學中把直觀式的教學方式在初中的銜接階段應當保持,還要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不能機械模仿式地只關注語言形式的教學方法。考慮到學生初入中學必定有一個適應期。針對學生基礎不均衡的特點,采用“一揚一抑”的方法進行分層教學,即對未學過英語及對英語不感興趣的學生,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如在課堂上簡單的問題多讓他們回答,讓他們不但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并獲得成功感、滿足感。面對那些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則在保護其積極性的基礎上,適時地采用“抑”的方法,提高對他們的要求,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不足,樹立明確的目標,不致驕傲自滿,停滯不前。同時可以根據摸底情況適當放慢教學進度,把復習滲透在新課教學中。

同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如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情況,預習與復習的情況,作業完成的情況以及背誦的情況,要以鼓勵性的評價為主。在課堂上老師評價學生時,對答對的學生經常使用Well done! Excellent! Wonderful! You’re very gifted! Don’t give up! You can do it! 等積極的話語激勵學生。在美國賽格斯中學學習的一段時間,作者對美國老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感觸頗多,幾乎每一位老師對學生的行為都是鼓勵和肯定,這無疑會給學生大膽嘗試和努力學習的勇氣。

3.5.2 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把學習策略列為中小學英語的課程目標之一是具有開創性的。實踐證明,善于熟練使用學習策略的學生有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初中新生由于對學習的認知能力較低,不知道怎樣去制定學習計劃和確定學習重點,甚至沒有意識去制定學習計劃,不懂得去做自我評估和檢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之初就要培養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的意識,教學生去制定系統的學習策略:這樣一來就可以指導學生確立自己的英語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運用多種記憶方法,具體有效地掌握知識。

總之,有效銜接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不斷地反思日常教學行為,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力求做到有趣,有用,有效。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增強文化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篇13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手術治療是其標準治療手段[1];但該病起病隱匿,其早期診斷率較低,對于不能手術或術后及放化療后復發、轉移的晚期食管癌,聯合化療仍是其主要治療手段[2]。近年來,細胞因子在食管癌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表明[3-4],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與大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多種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密切相關。基于此認識,本文探討了由吉西他濱(GEM)、氟尿嘧啶(5-FU)、亞葉酸鈣(LV)組成的GLF聯合化療方案治療老年晚期食管癌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患者血清IGF-1及TGF-β1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食管癌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均經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且具有可測量病灶。68例患者中,男43例,女25例;年齡59~76歲,平均(63.5±6.6)歲;病灶位于食管中段36例,下段23例,上段9例;病理類型:鱗癌45例,腺癌14例,腺鱗癌9例;分期:Ⅲ期44例,Ⅳ期24例;肺轉移6例,縱隔、鎖骨上淋巴結轉移8例,腹腔淋巴結轉移4例;均為初診患者,未接受過放化療和手術治療,按照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一般狀況評分標準:0~1分46例,2 分22例。所有患者均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無其他腫瘤病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并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鎖骨下靜脈穿刺或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在鎮痛、營養等對癥支持處理的基礎上,予以GLF方案:吉西他濱(GEM,商品名:澤菲,江蘇豪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800 mg/m2,第1、8天,靜脈滴注30 min;亞葉酸鈣(LV)200 mg,第1~5天;氟尿嘧啶(5-FU)350 mg/m2,第1~5天,靜脈滴注,21 d為1個周期, 2個周期后評價療效,獲有效、穩定且患者可耐受時繼續應用,最多化療6周期。

1.2.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治療結束后,于清晨、空腹狀態下,采肘靜脈血3 mL,EDTA抗凝,4℃ 3 000 r/min高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20℃低溫保存備用。應用放射免疫法測量血清IGF-1的含量,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TGF-β1的含量,IGF-1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GF-β1試劑盒購自比利時BioSource公司。以系列標準品濃度與樣本同時進行檢測,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同時,于治療前、治療結束后,檢查患者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彩超及胸部CT、腹部B超、腫瘤標志物、頭部MRI或骨核素掃描等。記錄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

1.3 評價標準

1.3.1 療效評價 參照RECIST《可測量病灶療效評價標準》評價近期療效。①陽性病灶全部消失為完全緩解(CR);②最大長徑縮小30%以上為部分緩解(PR);③增加30%以上(多個靶病變最大徑之和增加20%以上)為進展(PD);④介于PR和PD之間為疾病穩定(SD)。客觀緩解率(ORR)包括至少相隔4周確認的CR和PR,疾病控制率(DCR)包括CR、PR和初次服用藥物至少6周后的SD者。

1.3.2 無進展生存期(PFS)與總生存期(OS) PFS指從首次用藥到疾病進展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時間間隔(以發生在先的事件計算)。在數據截止時尚未進展或死亡的患者,及研究中失訪的患者將以其最后一次腫瘤評價的日期計算。OS指首次用藥到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時間。在數據截止時尚存活的患者或在研究中失訪的患者將以最后一次聯絡的日期作為截尾數值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及率的比較用χ2檢驗,Kaplan-Meier統計中位PFS和OS,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患者治療2~6個周期,平均(4.5±0.6)個周期;CR 1例(1.47%),PR 36例(52.94%),SD 15例(22.06%),PD 16例(23.53%),客觀緩解率(ORR)為54.41%,疾病控制率(DCR)為76.47%。

2.2 生存期

隨訪至2012年3月底,中位PFS為6.2個月(95%CI 4~13個月),中位OS為10.5個月(95%CI 6~16個月)。

2.3 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

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比較如表1所示,可見治療后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均明顯降低,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2.4不良反應

4例患者出現骨髓抑制,2例患者發生輕微腹瀉,1例患者出現神經毒性,3例患者出現轉氨酶升高,未見其他嚴重的危及生命的毒性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71%。

3 討論

食管癌的發生和發展是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近年來研究表明,在此過程中細胞因子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食管癌等多種腫瘤性疾病中可檢測到某些細胞因子的過表達,如在血清中可檢測到IGF-1及TGF-β1水平的顯著升高。IGF-1是是一種細胞增殖調控因子,與人體正常胚胎發育、組織修復、細胞增殖分化等生理活動有關。大部分IGF-1存在于血液中,且以結合形式存在,僅有1%的IGF-1以游離形式存在,它以自分泌、旁分泌和內分泌方式與腫瘤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IGF-1R)結合,促進腫瘤細胞分裂增殖,促進細胞向惡性表型轉化,并抑制腫瘤細胞的凋亡,從而參與了腫瘤的發生和發展[5]。TGF-β1是一種多功能細胞因子,在腫瘤細胞主要通過自分泌、旁分泌和內分泌的方式產生,具有誘導局部血管增生、胞外基質生成以及抑制免疫監視作用等,同時還可增加細胞的異質性黏附,促進腫瘤侵襲和轉移,因而它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6]。目前的前沿研究多選用IGF-1及TGF-β1作為食管癌免疫療效、術前評估、預后及復發預測的一個重要觀察指標。有鑒于此,本研究亦選用該兩項指標進行輔助療效評價。

目前,食管癌的常規治療以手術、放療為主,但是預后較差,患者5年的生存率僅為20%左右;且患者就診時對為晚期或已遠處轉移,因此近年來隨著新藥物的開發,化療在食管癌綜合治療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如吉西他濱(GEM)、紫杉醇(TAX)、多西紫杉醇(TAT)等應用于食管癌的治療,明顯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本研究中,患者化療選用的是由吉西他濱(GEM)、氟尿嘧啶(5-FU)、亞葉酸鈣(LV)組成的GLF聯合化療方案。該方案中,吉西他濱是一種是細胞周期特異性的藥物,通過脫氧胞嘧啶核苷激化酶磷酸化,轉化成為具有活性的二磷酸及三磷酸,導致DNA合成中斷,引發細胞的死亡,從而發揮抗腫瘤作用。氟尿嘧啶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斷脫氧嘧啶核苷酸轉換成胸腺嘧啶核苷核,干擾DNA合成,對RNA的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亞葉酸鈣是葉酸還原型的甲酰化衍生物,系葉酸在體內的活化形式,可與二氫葉酸還原酶結合而阻斷葉酸向四氫葉酸鹽轉化,可限制化療藥物對正常細胞的損害程度,通過相互間競爭作用,并能逆轉甲氨蝶呤對骨髓和胃腸黏膜反應。文獻[6-8]研究表明,GLF聯合化療方案具有療效較好,毒副作用較小的特點。本研究結果也進一步印證了上述文獻的結論。研究表明,患者治療2~6個周期后,客觀緩解率為54.41%,疾病控制率為76.47%,中位PFS為6.2個月,中位OS為10.5個月,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71%。在生化指標方面,以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作為指標,治療后血清IGF-1及TGF-β1水平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綜上所述,可見GLF聯合化療方案為老年晚期食管癌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思路,抑制了血清IGF-1及TGF-β1的活性,進而可能抑制了腫瘤細胞的增殖與轉移等,具有較好的腫瘤抑制作用,且毒副作用可耐受,比較適合于老年晚期食管癌的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 Shammas MA. Repetitive sequences,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Barrett's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J]. Mob Genet Elements,2011,1(3):208-212.

[2] Iim HS,Kim SJ,Kim IJ,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metabolic tumor volume measured by 18F-FDG PET for regional lymph node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J]. Clin Nucl Med,2012,37(5):442-446.

[3] Wang Y,Adachi Y,Imsumran A,et al. Targeting f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ceptor with short hairpin RNA for human digestive/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J]. J Gastroenterol,2010,45(2):159-70.

[4] Yuan Y,Chen H,Ma G,et al. Reelin is involved i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induced cell migration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cells [J]. PLoS One,2012,7(2):31802.

[5] Doyle SL,Donohoe CL,Finn SP,et al. IGF-1 and its receptor in esophageal cancer: association with adenocarcinoma and visceral obesity [J]. Am J Gastroenterol, 2012 ,107(2):196-204.

[6] Natsuizaka M,Ohashi S,Wong GS,et 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3 promote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mediated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motility in transformed human esophageal cells [J]. Carcinogenesis,2010,31(8):1344-13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卫辉市| 闽侯县| 永春县| 鸡西市| 福海县| 灵山县| 鄄城县| 通道| 辛集市| 信宜市| 高淳县| 鹰潭市| 夏津县| 岳阳市| 珲春市| 涡阳县| 青州市| 都兰县| 天等县| 鄂伦春自治旗| 讷河市| 交城县| 南木林县| 海阳市| 博客| 长海县| 景泰县| 遂溪县| 江城| 民勤县| 遂川县| 孝感市| 上杭县| 凤凰县| 同心县| 军事| 循化| 永修县| 漯河市| 嘉峪关市| 讷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