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英語會計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英語會計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英語會計論文

篇1

1.2充分起到良好的銜接作用

由于英語會計是高職學生的一門能力提升課,學生在上這門課之前已經學習過相應的基礎學科,像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以及財務管理都已經學過了,所以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而英語會計的教學內容并不太深,和前面這些課程都是相互關聯的,甚至有很多相同之處。差別更多地存在于不同會計方法的適用條件和方法的選擇。所以這門課的開設是對之前會計教學的一個鞏固和延伸,也是對之后的雙語教學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就要求老師要對學生之前學過的課程要有相關的了解和認識,在上英語會計時能做到有的放矢,主次分明,重復的內容做為鞏固和強化,新的內容要詳細講解,真正讓學生前后知識銜接恰當,融會貫通,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系統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1.3強化與國際接軌

由于英語會計這門課程需要讓學生了解中外會計差異,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大量借鑒國外會計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實戰案例,同時還需要中外教師多進行交流探討,通過實際交流了解實際操作上的差異,為之后在教學中向學生解釋中美會計處理差異時更有理有據。而且外國各高校網上也有很多教學內容資料可供參考,這也可以幫助我們老師更早更快地了解和更新相關領域前沿知識,在之后教學中也可以幫助老師適時指導學生自己上網尋找相關信息為英語會計的學習錦上添花。

2教學內容需深入挖掘

原先的英語會計課程重在向學生講授美國會計原則和實務,但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對于中美兩國存在的差異分析和系統的比較更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會計英語的精髓,同時為將來學習兩國的會計實務差異奠定扎實的基礎。我國和美國不管是在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制定程序以及準則的具體內容與范圍上都不盡相同,其一,我國的會計準則由財政部制定,是面向國家、投資者、債權人的混合會計模式,屬于政府管制模式。而美國強調行業自律,較少依賴法律和政策,所以政府對會計的監管很有限。其二,美國在會計上制定的是概念框架,用這個概念框架來指導和規范整個準則體系的結構性綱要。而我國使用的是《企業會計基本準則》,這個準則只是會計概念框架的雛形,在會計要素的定義和范圍上均與美國制定的規定差異較大,并且美國更強調相關性,而我國更關注可靠性。其三,實務中的具體會計準則不管是在內容還是在范圍上都千差萬別,例如存貨,借款費用,固定資產,收入確認,項目中的銷售收入確認,資產負債表日后發生事項等等。

3教學方法及學生參與度的重新探索和大力創新

3.1充分做到讓學生參與進來并有所獲得

由于英語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頗多又是英語授課,教學內容多,時間又緊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中不可能對教材的所有內容一一講解,而只能對重點內容進行深入講解,這就需要學生的充分配合,只有他們按照要求做好預復習工作才能確保教學內容及時有效地開展。在教學中,筆者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將一些不太難可以自行掌握的部分作為學生的自學內容,然后以開卷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檢測,用這個方式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這個方式,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均有大幅提高,為他們之后自己學習需要的東西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礎。

3.2多方位探索學習渠道

由于英語會計這門課程是需要大量借助國外教育資源,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充分利用好國內外的網絡資源去進行課外學習,拓展和加深課內所學。現在網絡的便利讓許多學校愿意在網絡上分享他們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各種教學經驗,特別是美國很多大學都十分青睞于網上分享資源,鼓勵學生教師進行互動,這樣一來就大大方便了我們學生到國外大學網站獲得相關的學習資料,進行知識的擴充。為讓學生更好地學會利用這些珍貴的國外網絡資源,教師可以事先把相應的網站告知學生,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讓他們自己獲取相關信息,然后進行網上探討。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大多學生會在一學期學完后越來越適應自己去探索和利用國外網絡教學資源,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可謂大有幫助。

篇2

三是消除了死角。過去有不少經濟業務,要么會計準則、制度未作規范,要么準則、制度雖作規范,但規范粗糙、模糊,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差,成為企業進行盈余操控的最佳選擇。新會計準則基本上消除這些會計規范的“盲區”,一定程度上牽制了企業盈余管理。如企業合并業務,過去各企業在如何確定合并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確定作為對價付出的相關資產的相關損益、發生或承擔的負債等方面一直很混亂,影響了盈余的核算口徑。新會計準則第20號對此作了專門規范,要求企業將企業合并區分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兩大類,并分別采用不同的規則進行處理。又如,對傳統金融企業出現的創新金融業務和一般企業的套期保證、衍生金融工具、年金基金等新業務的確認、計量和列報進行了統一規范,減少了企業會計處理上的隨意性。

四是完善了會計披露的要求,增強了企業經常性和非經常性損益信息的透明度。新準則對損益披露的要求隨處可見,除“財務報告列報”準則外,各具體準則幾乎都有要求,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要求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而換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及確認的損益金額;債務重組準則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債務重組雙方的重組利得或損失的金額;投資性房地產準則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公允價值確定的依據和方法、公允價值變動對損益的影響、房地產轉讓的情況和理由、當期處置的投資性房地產及其對損益的影響等;關聯方披露準則要求在附注中披露關聯方交易的金額、定價政策等;分部報告準則要求在附注中將企業的損益按地區分部或業務分部進行分部披露等。這些會計報表列報要求使財務報告使用者能較好判斷企業損益的構成、風險幣Ⅱ報酬的主要來源,增強了決策科學性。

二、新會計準則客觀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間

(一)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擴大

由原來僅限于“為購建固定資產的專門借款所發生的借款費用”擴大到“為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存貨、投資性房地產等的專門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費用”。由于企業的借入資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業上述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為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而借入的專門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資性運作、產生了多少投資收益,企業外部人很難準確了解,因此借款費用是費用化還是資本化,數量上如何分配,企業管理層選擇的空間有所增大。

(二)公允價值運用范圍的拓展

新準則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面的確認與計量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公允價值如能在上述經濟業務事項中得到正確運用,將有效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不能排除公允價值不被濫用。公允價值與企業盈余關系密切,其可驗證性相對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對稱,審計部門和監管機構的審計、監管手段、方法等又不盡完善,所以企業管理層有意識地借助公允價值計量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極大。

(三)資產減值中會計選擇與職業判斷增多

資產減值準則中的“可收回金額的計量”、“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預計”、“折現率的選擇”,“資產組的認定”等都存在不確定因素和主觀判斷,若企業管理層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余管理,將更難查證。

(四)研發支出的非完全費用化處理

企業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支出過去一直是全部計入當期損益。新無形資產準則則將企業的研發費用分成兩個階段,并允許部分“符合條件”的開發階段的支出資本化計入無形資產的價值,然后分期攤銷。由于允許開發支出資本化大大降低了開發費用對發生當期利潤的沖擊,對調動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有利。但由于新產品、新設計和新技術的研發難度大,風險高,且其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界限也較難準確劃分,因而可能被企業管理層用于盈余管理。

(五)預計負債計量的新規定

新或有事項準則對預計負債的初始計量增加了“……如果貨幣時間價值影響重大,應當通過對相關未來現金流出折現后確定最佳估計數”;同時還增加了后續計量的規定:“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日對預計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如有客觀證據表明該賬面價值不能真實反映當前最佳估計數,應作相應的調整,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边@些新規定也為企業進行盈余管理增加了余地。

(六)新債務重組的三大變化

一是債務重組利得的會計處理由“資本公積”科目回歸到“營業外收入”科目,而且由此增加的利潤只需在附注中披露,勿需在計算每股收益指標時扣除;

二是以非現金資產抵償債務時,既確認債務重組利得又確認轉讓非現金資產損益,而且用以抵債的資產的轉讓損益應根據資產的性質確認為正常情形下的出售損益,如主營業務收入(成本)、投資收益等;

三是以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時未來應收金額或應付金額由過去以協議中規定的未來的本利和確定,改為按未來現金流量的公允價值確定。新債務重組準則的這三大重要變化也給企業盈余管理留有一定空間。

此外,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的交易類別劃分和不同類別相關損益的不同處理規定,存貨準則有關存貨與投資性房地產之間重分類的會計處理規定,企業合并準則中有關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界定及不同的會計處理規定等,都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間。

三、新會計準則盈余管理差異分析

(一)對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影響不同

由于新會計準則主要是以上市公司為平臺進行調查研究后設計的,而且出臺后其實施范圍又暫定于上市公司,所以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必然大于非上市公司。但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范圍隨時都可能擴大,因此其對非上市公司的影響在1—2年后也會逐漸顯現。

(二)對境內公司和境外公司的影響不同

新會計準則對設立在我國境內的公司影響較大,而對設立在境外或設立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公司,由于其必須遵守所在國或地區的會計準則體系,所以新會計準則對其影響也小。但是,對于內地企業設立在境外或港、澳、臺等地的子公司,因其財務會計報告要與大陸的母公司合并,其會計信息需要遵從新會計準則進行折算、調整和合并,所以新準則對其的影響也不亞于境內公司。

(三)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不同

就上市公司而言,不同行業板塊公司執行新會計準則對其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沖擊是不同的,對其盈余管理所產生的沖擊也不盡相同。如經營投資性房地產的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后,其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模式不再為單純的成本計量模式,而可能完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采用公允價值模式的情況下,投資性房地產的價值將隨其公允價值的變動而調整,調整的金額要計人當期損益。這意味著過去市價大幅上升或下降帶來的資產價值和潛在利潤波動不予反映的情況將不復存在。總體上講,新準則對石油、天然氣、金融、保險、農業、房地產、特許經營服務等行業的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會產生較大影響,其盈余管理的空間也隨之變大。

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面對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這些影響,應采取正確態度和方略。

篇3

(一)從管理者角度看

管理層是盈余管理行為的主要實施者,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管理層掌握著最為豐富的內部信息,可以獲得經營管理活動的第一手資料,那么管理層就有機會和權利進行盈余管理。股東和投資者們為了約束和獎勵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會與管理層簽訂管理契約,將管理層和企業的經營業績聯系在一起,企業盈利水平越高,管理層的經營業績就越好,管理層獲得的報酬也就越高。當企業的盈余水平不能滿足投資者的要求時,管理層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就會出現盈余管理行為,人為調整會計盈余。另外,企業的經營業績還同管理層的職位升遷和聲譽有直接的關系,經營業績通常是考量管理者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好的經營業績能夠使管理者的職位上升,這也是管理層不得不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

(二)從投資者和股東的角度看

投資者和股東把資金投入上市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獲取高于投資的回報。在企業獲得上市資格和提升股票價格方面,財務報告中對外披露的會計盈余就是最關鍵的信息,企業的盈利水平只有在滿足一定的要求時才能獲得上市資格,公開募股集資,企業才會發展壯大,投資的回報也會越來越大。投資者和股東利益的獲得也體現在股票價格上,股票價格上升,股東獲得回報,股票價格下降,股東虧損,而股票價格是由財務報告中體現的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獲利水平決定的,這也成為股東授權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

(三)從政府的角度來看

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企業的稅收,上市企業上繳的稅款是相對較多的,也是政府更為關注的。為了獲得稅款收入,政府希望企業能夠盈利,獲得的利潤越高,政府的收入也就越大。所以,政府就會向企業下達任務,要求企業的盈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并許以一定的優惠政策,企業為了獲得優惠政策。就會盡力將經營利潤保持在穩步上升的狀態,因為一旦某一會計期間盈利水平較低,不能滿足政府的要求,相應的優惠政策就會收回。為了維護企業擁有的優惠政策,企業就會利用盈余管理行為改變會計盈余,不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利潤,利用會計政策和虛假的業務活動提高會計利潤。還有一些大型企業為了將盈利水平保持平穩,也會采取盈余管理行為,因為企業的盈利水平提升到一個高度時,政府會對企業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企業背負的包袱就會增加,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盈余管理對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影響

(一)真實盈余管理對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影響

真實盈余管理是通過改變真實的交易活動實現對不同會計期間會計盈余和現金流量的控制和改變。這種方式會改變企業的整體會計盈余。甚至會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如果不加以制止和控制,就有可能變成盈余操縱和盈余舞弊。真實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兩種方法:第一種,利用非經常性損益科目調整會計盈余,非經常性損益是指企業的債務重組收入和損失、政府補貼及其他不經常發生的給企業帶來短期損益的經營活動。例如,企業在債務重組過程中獲得減免的債務額通常被確認為營業外收入,這樣的規定甚至可以使即將倒閉的企業一躍成為盈利企業。第二種是關聯方交易行為。關聯方的交易可能會影響交易的公允性,因為關聯方交易不可能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關聯方交易也不存在公平競爭的條件,而且關聯方之間是一種微妙的交易關系,在某種情況下,關聯方會通過這種微妙的交易方式虛擬交易業務,為虧損企業制造利潤,粉飾會計盈余。真實盈余管理活動會影響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持續性和可預測性。因為真實盈余管理虛擬業務活動,會計盈余不是真實的經營業績,因此不具有可靠性。虛擬的交易活動只是短期的盈余管理行為,不具有持續性,不能反映企業經營業績的持續發展,所以影響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持續性。不真實的會計盈余預測出的企業未來發展趨勢也是不正確的,因此會計盈余信息不具有可預測性。

(二)應計盈余管理對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影響

應計盈余管理是指企業利用會計方法進行盈余管理,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改變企業盈余在各個會計期間的分布。但是,從一個相對較長的會計期間來看,會計盈余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提前或者延后確認收入;第二種,提前或者延后確認費用;第三種,利用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盈余,也是企業最為普遍使用的方法,因為委托關系的存在和信息不對稱的市場條件,企業管理者掌握最充分的經營信息,有足夠的空間利用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變更調整會計盈余。應計盈余管理主要影響了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和可預測性,例如,企業簽訂銷售合同之后,不在當期確認收入,而是以銷售收入尚未實現、發票未收到等原因在下一個會計期間確認收入,這樣就不能準確反映相關的兩個會計期間的收入水平,這樣的會計盈余信息也不能準確的預測企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四、規范盈余管理以提升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會計準則的完善

會計準則的規范仍然為盈余管理行為提供存在的空間,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的選擇,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等都為盈余管理提供可以利用的機會。相關機構應該加強會計準則的制定,以適應不斷變化和新出現的經營活動,約束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另外,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和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規范會計人員做出合理的職業判斷,提升會計盈余信息質量。

(二)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在企業外部,要完善資本市場環境,加大力度發展經理人市場;在企業內部,要形成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為中心的相互制約的平衡機制。股東大會形成一人一票的投票機制,避免大股東控制股東大會決策。建立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利益相聯系的委托關系,通過契約的形式規范兩者的權利義務關系。建立董事會和監事會相互制衡的內部監督體系,形成內部審計機制。

篇4

第一從人力資源成本的內涵看,對“人力資源”的歸集和分配,只是原有會計核算程序的改革,并未突破傳統會計的范圍。帳面上人力資產的價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創造出的價值。以現時重置成本計價,有個重置標準和不同企業的可比性問題,與財務會計的結合問題也沒有很好解決。

第二由于人力資源的確認與計量不是以實際成本為基礎,其中涉及到許多主觀因素和假定條件,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徑庭且過于繁瑣。因此,至今未與傳統財務會計融合,只能作為管理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來提供信息。

第三勞動者的權益未能明確界定。企業因取得,開發和使用人力資源付出一些代價特別是將人力資源上的支出資本化為一項單獨的資產,從投資者立場看似應屬于企業所有者,但人力資產上的那部分支出恐怕并不足以說明所有權的歸屬。勞動者權益和確定是人力資源會計的核心和本質所在,不解決好這一問題就無法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無法激發企業活力。這是知識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人力資源會計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假設

人力資源會計是把人作為有價值的組織資源,而對它的價值進行計量和報告和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資源創造能力來反映組織現有人力資源的質量狀況,為企業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集團提供完整的決策信息。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內容包括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兩個方面。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是指:為取得、開發和重置作為組織的資源所引起的成本的計量和報告。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主要是研究人力資源對企業的經濟價值如何計量以及人力資源經濟價值的決定因素問題,目的在于用人力資源的創造能力來反映組織現有人力資源的質量狀況,為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集團提供完整的決策信息。

同傳統會計一樣,作為鑒別和計量人力資源數據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體系,也應建立在一系列會計假設的基礎上,這是建立人力資源會計體系所必須依據的先決條件。

目前,人力資源會計假設在我國會計界有著不同的看法,綜合各種觀點,可以提出五個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假設:

(一)人力資源會計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數據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的數據信息對現在的和潛在的信息使用者作出的評價都是有用的,無論是管理當局還是外部投資者都必須依靠人力資源會計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人力資源作出正確的決策。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人力資源會計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數據信息假設,正是人力資源會計存在和發展的的前提條件。

(二)人力資源是會計資產的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可能為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管理。這一假設是人力資源會計能否成立的關鍵所在。如果人力資源不是會計意義上資產,那么也就無法進行會計核算,無法對使用者提供人力資源會計信息。人力資源會計資產假設是建立人力資源會計原則,決定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論基礎。由這一假設還可以派生出其他假設:(1)人力資源是會計主體可以控制的。(2)人力資源具有未來服務的能力。(3)人力資源是可以計量的,包括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

(三)持續經營假設。

企業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持續經營下去,破產清算畢竟是少數。即使可能發生破產,也是難以預計發生的時間。因此,在人力資源會計上除非有證據表明企業將要破產、關閉,否則都假定企業在可以預見將來持續經營下去,持續經營假設可能派生出人力資源會計分期假設。按人力資源會計分期假設,可以把企業持續不斷的人力資源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為一定期間,以便分階段考核企業的賬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持續經營假設是人力資源會計的一個重要基礎前提,即在確定人力資源支出的會計處理時,如果支出影響是短期的,則就費用化,否則應資歷本化。在進行人力資源投資時,也應合理確定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的關系。在確定人力資源價值的時,應考慮到其未來收益。

(四)勞動力資源對象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對象可以表述為一個會計實體中作為生產要素的人力資源,既勞動力資源。它說明了人力資源會計價值所指向的對象是具有一定范圍和條件的,具體包括:(1)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對象僅限于一個會計實體所能控制、支配運用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投資成本和價值的計量應以一個會計實體為限,不能超過這個范圍。(2)人力資源會計所要計量人力資源是作為生產要素的過去資源。勞動力資源對象假設為正確確定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的內容,科學劃分權責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五)人力資源的價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數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價值除了來自本身的技能、性質、健康等狀況外,還受到管理方式的影響。人力資源價值在不同管理方式下會產生不同的經濟效應。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不同管理活動,可以使單項人力資源價值增長、耗竭或保持不變。其二,不同的管理活動,可以使人力資源的協作力或集體力增強、不變或減弱。人力資源的價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數假設為人力資源科學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人力資源會計的內容

我們已經對建立人力資源會計體系的會計假設作了分析,那么一個完整的人力資源會計體系應包括哪些方面呢?目前,隨著會計學界對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日趨深入,普遍認為,完善人力資源會計應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一)人力資源成本會計

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是較早提出來的,比較成熟的人力資源會計模式。早在70年代美國會計學者弗蘭霍爾茨就將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定義為:“為取得、開發和重置作為組織的資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計量和報告?!边@種開始意義的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模式所做的探索為人力資源會計和財務會計的相融合創造了條件。通過增設一些相應的會計科目,使人力資源成本的會計信息能夠在遵循公認會計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傳統會計程序變通取得。對人力資源投資形成人力資源成本,這部分內容已經論證得較為全面,并且理論界基本達成共識。歸納人力資源成本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項:

1,原始成本。即用人單位為了獲得人力資源而發生的費用,包括招聘費和調人費。

2,追加成本。指各種正規的培訓費,包括新進員工上崗前的培訓和為了使勞動者者獲得工作技能和知識更新而進行的教育培訓的費用。

3,使用成本。指人力資源使用過程中所發生的直接或間接費用,包括工資、獎金、福利的各種與人力資源使用有關的各種費用。

4,安置成本。指職工內部凋動(轉崗分流)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和退職、退休后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按照收益費用配比原則和權責發生制原則而預提的相關費用。

5,流動成本。指職工因解聘,辭職而了生的各種費用,包括企業支付的解聘費用或職工“跳槽”過程中發生勞動爭議訴訟費等。

6,機會成本。指職工在調動期間耽誤工作而造成的損失,或者在選擇工作崗位時放棄某種機會而造成的損失。

7,沉沒成本。又稱旁置成本。指的是已經投入的人力資源成本,因某種原因沒有加以有效地使用而閑置起來造成的損失。

8,重置成本。職工調動后,要重新物色合適的人頂替而發生的各種費用

對于人力資源會計帳戶體系的設置,會計界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初步確立了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帳戶,除保留傳統會計中的有關帳戶外,還應增高以下帳戶:

1,“人力資源取得成本”帳戶。核算企業在人力資源取得方面投資總額的增加、減少及其余額。

2,“人力資源開發成本”帳戶。核算企業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投資總額和增加、減少及其余額。

3,“人力資源投資”帳戶。核算企業因人力資源的取得和開發所引起的人力資源投資總額的增加和由于人力資源的離職而導致人力資源投資總額的減少。

4,“人力資源投資攤銷”帳戶。核算企業人力資源投資的累計攤銷額。

5,“人力資源投資損失準備”帳戶。理論上講,人力資源的取得和開發成本符合資產的確認標準,但是并非企業的每一位職工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因此,一方面企業對人力資源的取得邢成本應予以資本化;另一方面,為了充分遵守謹慎原則,企業應計提的人力資源損失準備。“人力資源投資損失準備”帳戶用來核算企業計提的人力資源損失準備。

6,“人力資源投資損益”帳戶。該帳戶核算企業對人力資源投資所產生的的損益。

當然,人力資源成本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首先,開始意義的的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只是管理會計的簡單擴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對原有會計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據人力資源會計所反映的人力資源價值,只是將傳統會計中列入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等有關人力資源開發取得費用,按一定的方式歸類并予以資本化計量為人力資產價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資源歷史成本會計并沒有對人的能力和產出價值進行計量,也就是說,帳面上的人力資源資產并不代表人力資源所創造或所能創造的價值。從而也不能體現出人力資源的真實經濟價值。最后,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力資源成本沒能明確人力資源的所有權的歸屬,而只是將花費在人力資源上的支出資本化為一項單獨的資產,因而也就不能從跟本上調動勞動者的內在積極性。

(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

人力資源價值是蘊含于人體內的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潛在勞動能力,人在運用這種勞動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創造出新的價值。人內在勞動能力的價值只能推測、判斷而無法準確計量,但它創造出的外在價值卻是可以計量。對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可以以過去創造出的價值為計量基礎,人力資源會計是對人力資源本身具有的價值進行計量和報告。它所能反映的人力資源價值既可以是人力資源過去創造的價值,也可以是人力資源將來能夠創造的價

值。人力資源會計主要不是以投入價值而是以產出價值作為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基礎。這使得對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不可能絕對正確,而只能采用推算的方法。目前,常見的計量方法有經濟價值法、商譽評價法、工資報酬折現法、拍賣價格法、隨機報償價值法等。由于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計量不是以實際成本為基礎的,它的計量方法有悖于傳統會計原則,這使得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在西方至今未與財務會計融和,而只是作為管理會計的一個分支為人力資源管理提供會計信息。

因此,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計量和確認問題,也就成了焦點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比較切實可行的辦法是,揚棄按籠統總利潤分配的傳統觀念,創立利潤分塊責任制,社會平均利潤稅后全部按資源分配,內涵利潤稅后小部分按資分紅,大部分留成論功性賞,生產者(人力資源)運用生產資料(物力資源)生產的產品價值是由C+V+M組成,C是補償生產資料消耗的價值;V是生產者的社會平均必要價值,以工資形式支付;M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創造的剩余價值,分為社會平均利潤與內涵利潤兩塊。具體而言:

社會平均利潤是按投資額乘以社會平均資本利潤率來計算的,是一個硬指標占用物力資本越多,上繳社會平均利潤的任務越大,又能形成自我約束投資機制,杜絕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合理配置資源。社會平均利潤是簡單再生產與外延擴大再生產所創造的最低利潤,可作為總經理受托責任最低的“量”的界限,少罰多獎。還要強調指出,這是全員在社會平均生產力基礎上,運用生產資料,所創造的最低利潤,全員已按月領取工資(最低收入),所以稅后社會平均利潤應全部按資分配,以保證物力資本所有者的最低收益。

內涵利潤是人力資源所有者(先進的經營者與員工)運用物力資源,努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進行內涵擴大再生產創造的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的利潤,是一項價值指標。但是,沒有物力資源的條件作用,這一部分價值仍然創造不出來。所以,稅后內涵利潤小部分(30%)按資分紅,以保證物力資本所有者享有越來越多的額外收益;大部分(70%)留成,首先重獎先進經營者,然后按事前事中各責任中心所創造內涵利潤的一定比例分配給先進個人,以保證先進經營者與員工的報酬越來越豐,激勵全員在同一社會資本利潤率起跑線上競爭,形成依靠科技進步多創造內涵利潤的公平競爭機制。

可以看到,人力資源價值會計能夠避免傳統會計因無視企業人力資源價值而低估企業整體價值的弊端。它通過對人力資源價值已創造的或未來能夠創造的價值進行計量,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人力資源潛在或現實價值數量化,從而向企業管理當局和投資者以及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較為完整的企業資源信息。同時它也能夠促進企業管理當局更注重與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投資,充分挖掘企業人力資源個人價值以及組織價值對企業價值增值的能力,提高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

然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也有明顯的不足。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仍然沒有解決人力資源所有權歸屬的問題。而且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計量方法也又待于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不足之一,即由于采用的計量基礎有悖與傳統會計原則,因而西方人力資源會計模式只是作為管理會計的一個子系統進行探索。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不足之二,仍然沒有解決人力資源的產權歸屬問題,即便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反映人力資源真實經濟價值,由于它不能實質上明確勞動者在企業中的地位,因而也同樣不能從根本上調動勞動者的內在積極性。

(三)勞動者權益會計

勞動者權益會計是在繼承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并對人力資源價值會計進行改造的基礎上提出的。勞動者權益會計通過對傳統會計等式的重構,實現了人力資源價值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的相融合。它在承認人力資源是有價值的經濟資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人以勞動者的身份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人對企業的貢獻高于其他任何物質資源,所以他們應該同物質資源的所有者一樣享有對企業新出價值的分配權。這種權益包含兩項內容:一是法定的勞動者權益,指國家為保障勞動者個人或集體利益而以法規形式明確從成本,費用中計提的補償性勞動者權益,按勞動力市場機制和當時的生活資料的價格來確定;二是實現的價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勞動者權益以及勞動者的實際貢獻,進行資產性收益分配和勞動者權益的收益分配后,劃歸勞動者權益的部分。人力資本參與企業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貨幣形式(如效益工資),也可以是非貨幣形式。明確人力資源的產權歸屬。能夠從根本上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勞動者權益會計為實現對傳統會計等式的重構,提出了人力資源投資,人力資產,人力資本和勞動者權益這四個概念。人力資產是指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業流入未來經濟利益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本與人力資產相對應,它代表勞動力的所有權投入企業形成的資金來源,性質上近似于實受資本。勞動者權益概念的確立則是勞動者權益會計的關鍵。勞動者權益是勞動者作為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應權益,它包括:一是人力資本,二是新產出價值中的勞動者部分。在把前述四個概念引如會計等式后,勞動者權益會計就將傳統會計等式重構為:

物力資產+人力資產=負債+勞動者權益+所有者權益

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資源會計管理體系內,人力資源已成為企業組織的一項首要經濟資源,并視同一項最重要的特殊資產進行價值核算與控制,勞動者不但獲得自身價值的補償,人力資源產權權益的體現,還將以知識性人力資源產權所有者的身份參與企業最終剩余價值的分配。

(四)重構會計恒等式對會計報表的影響

1人力資產

人力資產投資

減:累計人力資產投資攤銷

人力資產投資凈值

人力資產價值

減:累計人力資產實現價值

人力資產未實現價值

2流動資產

······

3長期投資

4固定資產

5無形資產及遞延資產

······

6其他資產

······1負債

·····

2人力資源權益

人力資本

應付工資

應付福利費

職工教育基金

勞動保險基金

失業保險基金

未付獎金

公益金

人力資源權益分紅

人力資源權益分成

人力資源權益公積

3所有者權益

資產合計負債及權益合計

人力資源信息的披露應包括兩部分:

1人力資源信息的披露。將人力資產列示與資產負債表方之首,是因為人是社會經濟發展中最重要,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因素。為了反映企業用于職工的歷史成本以利與進行用人決策,應列示“人力資產投資”;為了反映人力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為企業提供服務潛力的預測總價值,應列示“人力資產價值”。

2人力資源權益信息的披露。人力資源權益應包括人力資本,法定人力資源權益和實現的價值增值部分。在資產負債表人力資源項下以“人力資本”反映企業擁有的勞動力投資;以“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職工教育基金”,“勞動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公益金”,等,反映法定的人力資源權益;以“人力資源權益分紅”,“人力資源權益分成”,“人力資源權益公積”等反映人力資源權益實現的價值增值部分。

四,如何推進人力資源會計在我國的應用

面對即將來臨的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知識經濟對人力資源的呼喚,我們應該改用人機制,從制度設計中體現重視知識,尊重人才的實質性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從中國實際出了,研究和改進人力資源會計理論,并將其盡快付諸實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用人機制,降低企業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損失,保障企業人力資源投資收益。現行會計制度規定的職工教育經費計提比例過低(僅占工資總額的1.5%),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并且培訓費用不能作為人力資源投資成本資本化,直接計入企業的當期損益,勢必影響企業的短期經濟利益。這使得企業開發人力資源,提高人才素質受到嚴重阻力。與國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資企業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他們一方面向員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資,福利,醫療,保險,住房,養老等待遇;一方面有為員工提供進修,培訓,升職的機會,為員工創造發揮潛力的條件。據統計,外資企業中高級技術,管理人員的技工70%以上來自國有企業。

第二,鼓勵企業加大人力資源的投資力度,提高企業員工素質。人力資源是21世紀的戰略資源,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建設基金嚴重短缺,物質資源相對不足,唯有人力資源數量豐富而其潛力有待開發。有資源顯示,我國企業中,工程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46%,技校工人隊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初中,技校程度的占30。4%,大專以上文化的占2。6%,顯然有著巨大的開了潛力。我國經濟建設人。財,物三大資源的特定格局收發室了我國的資源開發既不能以物質資源開了為中心,也不能以資源開發為中心,而吸能揚長避短,根據我國人力資源數量豐富,開發潛力大的特點,走大力強化人力資源開發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資源優勢,變人口壓力為人口動力,化包袱為財富,這才是我國資源開了戰略中最為明智的的選擇。

第三,明確勞動者權益,人力資產與物力資產共同創造價值,亦應共同分享剩余利潤。現行會計制度中只有物化資產,沒有人力資產,將決定知識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排除在外,顯然是不合理的。況且因為沒有體現人力資本,勞動者與所有者的產權結構不能明晰,勞動者失去了分配剩余價值的資格。

總之,我們堅信,人力資源會計尤其是勞動者權益會計模式的推選,將會促使人們從單純的人事關系組織,轉為全方位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從僅重視單個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到重視所有的各個層次的人才;從只考慮教育的經濟價值,到把人力作為組織的一項重要經濟資源,視同一項了重要的特殊資產進行價值核算與控制。一句話,其理論,是會計的一種創新;其實行,必將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主要參考文章:

1,怎樣開創人力資源價值會計/會計研究/2001。1/易庭源

2,論勞動者權益的性質/會計研究/2000。10/袁振興

3,人力資源會計-----二十一世紀的會計主流/人大報刊復印資料/2000。8/周婕

4,芻談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帳戶體系/財務與會計/2000。4/羅春艷、高昂

5,建立人力資源權益會計要素的思考/財務與會計/2000。11/趙如蘭

6,試論人力資源會計基本假設/財會通訊/2000。7/葉際剛、宋麗夢

篇5

2.1混亂了收益性與資本性的支出

就資本性支出方面來說,收付實現制在現付日即將其記錄為費用核銷,那么在預算報表中,其支出的使用及年限等信息就不會被體現出來,這就直接導致收益性與資本性支出的混淆,危及國有資產規模與數量信息的真實性,失去對其有效的監管,另外也為不法分子私自挪用預算經費提供了可鉆漏洞。

2.2各項內容的處理方法不恰當

以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基礎,其預算收入只是將當年的實現數表達出來,而對于歷年的收益結余情況并沒有表達;對涉及的巨大產權轉讓或者是收入進行分期支付的,也只是將當前實際收回的數目予以反映,而缺乏對歷年情況的反映;所涉及的國有資產運營支出方面,無法將資產的減值情況或者是折舊費用等如實反映出來,缺乏科學、合理的核算。

2.3與會計信息的可比性相違背

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為基礎的收付實現制,會使國資委與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發生不對稱的問題,直接導致會計信息失去了可比性的原則,不易于操作及控制。同時,選擇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基礎,無法將收支配比的情況客觀的反映出來,無法將國有企業的運營情況及資金效益等情況通過會計信息展現出來,使國有資本所有者無法實現其應行使的監管職能。另外,由于國外發達國家已經在使用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如若我國還是繼續使用收付實現制,將無法實現與其他國家財務報告的公平比較。

2.4缺乏內容與結果的全面反映

以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基礎構建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其各個收支項目所表現出來的內容或者是結果都不夠全面。就從報表方面的內容來看,它只是將出資企業的資金流量預算進行簡單的總匯。但是在一個預算年度中,出資企業不可避免的還會發生很多非貨幣性的交易,比如說資產置換、收取抵債資產等,如果這些內容沒有納入到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內容中來,那么也就無法全面的反映出國有資本營運的真實情況。

2.5負債反映情況不真實

收付實現制只是將當年的融資收入及還本付息支出反映出來,而出資企業以擔保等形式形成的債務問題卻未能全面反映,這也就致使無法從根本上掌握出資企業當前的債務水平,債務問題反映的不全面、不真實,會直接阻礙到出資人制定各項決策,擔負起較大的債務風險。

3權責發生制應用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的優點

3.1降低債務風險

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可進一步實現對國有資產的監管,避免由于資產的構建完成而脫離監管范圍。就當前的地方政府來說,是不具有發債權的,通常都是將出資企業的資產換取銀行貸款,完成政府下達的目標。在這其中地方政府就會發生隱性債務的問題。通過權責發生制,則能夠將企業當前的債務水平、有無發生抵押擔保等情況全面的反映出來,明確債務風險,杜絕問題發生。

3.2切實落實政府出資人職能

政府將對出資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管權力賦予國資委,這也要求國資委必須嚴格依據企業的規則辦事。將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不僅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映出企業損益情況,而且能夠起到進一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作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選擇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能夠滿足政府出資人職能的實際要求,最終實現以績效為導向目的的根本管理。

3.3有效對接出資企業會計基礎

當下,國資委所出資企業大部分施行的都是企業會計制度,以會計報表體系為基礎,進行對企業財務預算的編訂。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為基礎,選擇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可以有效實現企業財務預算報表與經營預算報表兩者之間的有效對接,且在各項處理程序中都會保持高度的一致,既可以滿足預算有關科目信息的取得,也方便了對預算的會計處理。

3.4全面反映運營績效信息權責發生制所體現的信息將國有資本經營運營等各方面的數據信息都囊括其中,比如說主體控制的經濟資源信息、評價經濟主體財務情況的信息等,將各方面的綜合信息匯集,不僅可以為評價國有資本經營績效提供有利依據,而且可以為決策者提供最優的配置決策。

3.5全面、真實反映出資人所有的經濟資源

對于出資企業來說,權責發生制不僅可以將其經濟資源的存量如實的表達出來,另外對于預算年度形成的增量資產也可以做出全面、真實的記錄。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其成本與費用之間的比較可以為各項預算支出提供更為客觀的評價,對政府的各項決策提供可參考依據,引導政府做出客觀評價,實現經營收益的有效提高。

4選擇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的必要性

4.1有利于政府績效的提高

收付實現制預算無法將計量與考核績效的信息表達出來,無法對政府的服務質量加以評判;而權責發生制則將投入的重點轉變為結果,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為基礎,將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可以使政府業績更清楚、明確的展現出來,有利于相關監督部門對其予以客觀評價,提高其工作效率。

4.2基于政府職能轉型的需求

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入經濟體制改革,在社會經濟的運行過程中,政府與市場各自的分工也愈加清楚,政府職能更偏重于提供公共品,財政轉為綜合管理類型,這也就需要提供全面的信息作為決策依據,最為重要的一點則是能夠將財政資金活動反映出來。與收付實現制比較來看,選擇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基礎可以加速這種轉型,使政府的資金變得透明、公開,使人民群眾更好的實現監督職能;同時將政府部門的各項資產全面的反映出來,使其公共資源得到高效配置。

篇6

(一)每一輪比賽每組派代表答題

第一輪、第二輪每組參賽代表須獨立完成,嚴禁討論(除第三輪合作討論題外)。答題時若討論則視為違反活動規則,取消答題資格。

(二)計時結束將題板亮出

由老師宣布答案,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若未在規定時間內作答,或未亮題板均視為棄權不計分。

三.比賽流程

(一)第一環節必答題

題目形式:單選題活動規則:每組派代表獨立作答,老師讀完題后,宣布答題開始,并開始計時每題10秒,代表在規定時間內答題有效,超時答題視為棄權。得分細則:答對加1分,答錯不扣分,該環節一共5題,每題1分,共計5分。這一環節結束后公布第一輪各組累計得分。預計時間:3分鐘

(二)第二環節風險題

題目形式:多選題活動規則:每組派代表上臺答題,依次按照抽選順序作答,選手就位后主持人宣布開始答題,答題時間每題為30秒。得分細則:答對加2分,答錯不扣分,共11題共計22分。說明:本輪結束后公布前兩輪各組累計得分。預計時間:7分鐘

(三)第三環節討論題

題目形式:多選題活動規則:由老師播放題目,每題作答時間為1分鐘,各組可以充分討論,計時結束后開始作答,有各組組長亮題板。得分細則:答對加2分,答錯不扣分,一共5題,共計10分。預計時間:7分鐘

(四)第四環節挑戰題

題目形式:單選題活動規則:小組合作答題,由老師播放題目,答題時間30秒,各組在規定時間內答題有效,否則視為答錯或棄權。得分細則:答對加2分,答錯不扣分,一共4題,共計8分。本輪結束后公布各組累計得分,并公布本次活動的前三名。預計時間:3分鐘

(五)結果展示

由老師向學生展示各組的成績并加平時分。預計時間:2分鐘

(六)效果評價

通過開展競爭合作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增強了大家的競爭合作意識,為今后的生活與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答題過程中同學們能遵守活動規則,各組代表能夠獨立作答。在風險題中同學們敢于挑戰,在討論題中也體現了同學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通過本次活動,同學們基本掌握了銷售業務相關知識,為后面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預計時間:3分鐘

四.結論

(一)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品質

可以改善課堂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提升會計課程教學效果的客觀要求。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師指導和學生參與下,創造一種適宜互動交往的會計活動環境,使學生在初步掌握基礎知識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發揮群體合作功能,共同對某一問題從多角度來思考,進行實踐探索式的學習,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雙重發展的一種教學形式。其教學過程為:主題導入、產生需求———個體展示、感知動作———組內討論、體驗要領———組織競賽、強化技能———合作交流、愉悅身心等5個方面。會計學科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中的競爭與合作在校內老師之間、校內外老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而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體,同時引入良性競爭機制,可避免形式化的合作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啟發性思維,加深對會計技術和會計技術人才能力結構的理解。

(二)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必然選擇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會計實操能力。會計學是一門特別強調會計實際操作能力的學科。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是采用異質分組、分層競爭、合作討論、組長負責、現場團隊評價等基本操作策略的一系列教學組織方式相對穩定的組合。會計學科的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通過校內老師之間在教學方案制定和教學能力展示等方面的競爭與合作,校內外老師之間理論與實踐知識的交流、合作與互動,以及校內外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指導、交流與討論,學生之間的交流、競爭和合作,強化了學生對會計學科的總體認識,增強了其動手操作能力。

(三)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學習的意識

實際工作中,特定單位的會計工作是在總部與分部、總部與分部會計團隊的互動合作基礎上才能順利完成。我們將在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的老師(即校外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分組模擬兩種環境下的會計操作,或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實施該教學模式。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生們在其成員能力各異的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明確的責任分工,從事學習活動,并穿插全班講授或組間交流,同時組內成員之間、組別之間展開良性競爭,其目的是以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助與競爭來促進學習,共同實現教學目標。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教學中的人際關系,有效推進了師生互動,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使學生增強了社會適應性,學會了分享與合作,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合作能力與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是完善會計學科

理論與實操課程教材內容的最佳路徑課題申請人在《淺談高職會計教學中的幾個認識誤區》(2008)就指出了當前高職會計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如忽視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忽視具體工作中的業務分工、忽視財務軟件的實務操作、缺乏校外實訓基地等。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完善會計學科理論與實操課程教材內容,以使學會計學的高職生不至于不知道怎么動手建賬、做賬和查賬。

篇7

為了順利地開展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工作,必須要明確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科特征科學地進行課程設置,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是教學體系建構的出發點,也是課程設置的依據和標準。會計專業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結合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定義,反映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兩個發展趨向,培養具有國際社會文化知識、懂外語、熟悉國際會計和商業慣例的高級會計管理人才。通過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培養他們適應對外交流的能力,直接了解國外先進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把握國際會計實務和慣例。

具體來講,專業課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一個有差別的、層次分明的目標體系,在實踐中要有一定的漸進性??梢苑譃橐韵氯齻€層次摘要:第一層次,能大致聽懂雙語專業課程,能用常用英文詞匯和句型進行簡短的課堂發言,能借助字典看懂指定的專業英文教材,能正確使用英文完成作業;第二層次,能基本聽懂專業雙語課程,能用英文闡述自己的觀點,能快速瀏覽教材并按要求查詢重點,能用英語撰寫簡短專題文章;第三層次,能聽懂雙語課程,能用英文流利地表述觀點、進行討論,能熟練查閱國外專業期刊,能用英文撰寫專題報告或論文。

根據上述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目標要求,結合會計學的學科特征及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實踐反饋,筆者對下列會計專業主干課程應否采用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進行探索。

1《基礎會計學》課程

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課程在選擇上應先易后難,逐步擴展范圍,按教學目標層次逐步遞進。會計專業基礎課《基礎會計學》是比較適合作為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課程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摘要:從內容上看,這門課程比較輕易,用英語授課學生輕易理解,符合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課程先易后難這一規律?;A會計學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在對這門課進行雙語授課的過程中不需要考慮各國會計準則的差異性,比較輕易找到適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這是會計學的專業入門課,而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差,所以在實施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而不要過分在意授課中英語的使用比例,要保證學生基本能把握所講授的知識,以免學生在一開始就喪失對會計學的學習喜好,這將是得不償失的。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的核心并不是英語,而是專業核心知識。所以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對于重點、難點部分可以先以中文講授為主,等到學生逐步適應后,再加大英語授課的比重,以保證專業第一、語言第二。

同時,這門雙語課的專業名詞當中中英文出入比較大的,應重點講解,提示學生注重,如我國的“權責發生制”和英文的“accruedbasis”字面含義相差甚遠;再如資產負債表(英文為“balancesheet”,其實應翻譯為“余額表”更為科學)等專業名詞,若不進行中英文對照,很可能會在學生以后的專業學習中形成誤解。即通過雙語的學習,學生應同時對中英文的會計專業術語都有很好的理解。

2《中級財務會計》課程

筆者認為該課程不宜作為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課程,《中級財務會計》是非常實用,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門專業課。它主要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進行了介紹,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把握所有基本賬戶的使用方法,對基本會計業務做出正確處理,并能編制出三大會計報表。正是由于這門課的實用性非常強,在具體操作中必然和實務、和一個國家具體的會計規范、相關法規(稅法、經濟法、公司法、證券法等等)緊密相連,即這門課必然會體現出國家特色。所以假如對這門課程采用中英文雙語融合教學不利于學生全面、透徹地了解我國的會計規范和相關法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會和我國的實際會計工作脫節。

所以,筆者認為這門課必須采用我國的教材,進行中文講授,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我國的會計體系及相關法

規。

3《高級財務會計》課程

這門課程主要講授在《中級財務會計》中所沒有接觸過或沒有具體展開的一些業務的處理,如所得稅會計、外幣折算、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前期差錯更正、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等等。由于內容難度較大,所以筆者建議以中文開設。

篇8

(二)評價方式死板,無法鍛煉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

在目前高校的會計模擬實驗中,會計政策、訓練方法、企業素材都是一樣的,方法和結論都是既定的,所以最終標準答案只有一個,所有參加訓練的同學會得到完全同樣的“正確”的報表數據。這種死板的評價方式與現實生活相背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會計估計和判斷,這樣統一的評價方式,無疑是無法鍛煉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的。

(三)操作單調,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現在的會計模擬實驗操作無論是手工實訓還是使用會計軟件均是根據歷史交易進行做賬制表,所進行的是一種驗證性的工作。不僅操作單調,而且內容枯燥,充其量只能為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的設施,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急能力得不到培養。

(四)形式單一,無法培養學生的協作溝通能力

企業內的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企業運營和管理的關鍵,會計的教學工作必須既要做到勞動力的合理分工,又應該注重相互合作。但目前的會計教學中,強調的更多的只有合理分工,至于如何與人交往、團隊又該如何合作,教學的內容非常欠缺。所以,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盡管財務軟件的應用,幫助實現了會計電算化,但會計模擬教學系統仍然不符合現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

二、ERP沙盤模擬課程的開設價值

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中,很多會計專業已經開始接觸到ERP沙盤模擬課程,并且將ERP沙盤模擬培訓納入到會計課程改革之中,將學生們分配到幾個相互競爭的“公司”進行學習,分別把處于“公司”的每個成員設置為“CEO”、“CFO”、“生產負責人”、“銷售負責人”、“采購負責人”等角色,并且讓他們根據對市場需求的預測和競爭對手的動向確定“公司”的長期、中期和短期戰略,并且要將自己的市場營銷、生產方案與ERP沙盤模擬相融合,對企業的現金流、庫存、生產設備、人才實力等指標清晰直觀的標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訓練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在學生迷茫的時候給予指示,引導他們完成任務,加強學生對操作性質的理解,引導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思考。ERP沙盤模擬實訓同傳統手工實訓課程相比實現了四大創新:

(一)實訓目的的創新性

通過ERP沙盤模擬實訓,可以使學生擁有更全面、更高的視角去處理問題,提高學生的會計實戰能力。

(二)實訓設計的創新性

在ERP沙盤模擬實驗組中每組有5到7個角色,分別是CEO、CFO、銷售經理、生產經理等各種經理、助理的職位。每個小組都一個獨特的“公司”,學生需要在相同的財務狀況下進行“運營”,在“6到10年”后,所有權益得益最高者取勝。這種方法非常的新穎有趣,可以將學生吸引到實訓中來。

(三)實訓內容的創新性

ERP沙盤模擬實驗的涉及范圍非常廣,所以其內容創新性比較強,能夠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因為這種實驗是在對抗性的情況下展開的,所以各種情況都無法預料,學生在“經營”的過程中,必須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做出抉擇。所以對于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辨別能力和獨立思考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

(四)實訓手段的創新性

ERP沙盤實訓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專家診斷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指導的新型教學方式,手段比較新穎。

三、引入ERP沙盤會計實踐教學的建議

(一)建立合理的會計課程體系

我們可以在ERP沙盤中結合課程設置ERP會計崗位,引進更多合理化和先進化的技術。

(二)加大資金投入

改善ERP沙盤會計實踐教學環境首先,高校應該增加ERP沙盤模擬實驗室的建設,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我ERP沙盤實踐教學設置專用場地,以發揮ERP沙盤的價值,為會計專業的學生服務。其次,高校應該帶領學生們參觀企業的ERP沙盤會計業務流程,讓學生體驗真實的企業環境和逼真的現實環境,提高ERP沙盤會計實踐教學。

(三)完善ERP沙盤會計實訓教材的編制

目前在我國有許多高校已經引入ERP沙盤到教學課程中,所以也要應該將和ERP沙盤以及會計有關的知識內容編制進教材之中,以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會計培訓效果。在會計ERP沙盤培訓教材的編寫方面,我們既要將會計崗位與ERP沙盤相結合,又要注重將會計業務的流程注入到教科書中,以達到崗位、流程的統一實踐。

(四)多渠道培養教師的實踐業務能力

要想確保ERP沙盤會計實踐教學的實施,首先要求教師必須掌握運用ERP沙盤的技巧。目前用友、金蝶等財務公司都推出了ERP沙盤培訓課程,高校可以讓教師們在課余或者假期實踐參加培訓,鼓勵老師掌握掌握ERP沙盤的模擬會計實務流程,為ERP沙盤的會計實踐教學做好準備。其次,會計學是一個邊緣性比較強的學科,所以在ERP沙盤的實訓教學中,企業的會計人可能會和工商、稅務、銀行、審計等部門發生聯系,如果老師有參與會計實務相關的社會實踐經驗,那么就可以更好的指導學生和相關部門進行有效溝通,從而更好地提高ERP沙盤會計實踐教學的效果。

篇9

一、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研究

自1968年鮑爾和布朗(Ball & Brown,1968)在《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發表“An Empirical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一文以來,實證研究范式就被廣泛應用到會計學領域當中。目前有關會計盈余有用性的實證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上。Holthausen & Watts(2001)指出,雖然這些研究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從理論上看,“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種證券定價模型,而且,無論采用何種定價模型,最終都能轉換成會計盈余和股票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模型。例如,信息觀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而計價觀下的價格模型則是由現金股利折現模型演化而來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現金股利折現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干凈盈余”假設(clean surplus)推導出股票價值與凈資產賬面價值及未來盈余的關系。此后有關“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通用模型――證券定價模型的基礎上展開的。

最早對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的文獻仍然是鮑爾和布朗(Ball & Brown,1968)的那篇經典文獻。該文采用事項研究(event study)方法,將1957~1965年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261家上市公司按照盈余未預期增長分為“好消息”和“壞消息”兩組,通過觀察兩組上市公司的市場反應發現在盈利公布前后一個時窗內,資本市場確實能對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做出反應。應當注意的是,Ball & Brown(1968)在進行研究時假設所有公司在收益與報酬率的關系是同質的,即不考慮樣本公司的報酬/收益關系在橫截面上的差異。同時他們也指出,在平均意義上市場未預期盈余對股票的非正常報酬率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通過統計技術的處理后,也許掩蓋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市場是否會對某家公司的盈余“好消息”或“壞消息”比另一家公司報告的盈余“好消息”或“壞消息”反應更加強烈?Beaver、Clarke & Wright(1979)選取1965~1974年(NYSE)276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對市場未預期盈余和股票超額報酬率進行回歸(即收益回報模型)。研究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盈余的市場反應實際上是不同的,開創了盈余反應系數(ERC)研究的先河。此后,有關盈余反應系數的研究逐漸成為信息觀下學者們進行會計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主流方法,但也備受質疑。Lev(1989)研究發現,已有研究文獻所得出的可決系數(R2)普遍偏低,短時窗(2~3天)收益回報模型的可決系數(R2)通常在2%-5%之間,長時窗(一個季度或不到兩年))收益回報模型的可決系數(R2)也只有5%-7%。對于可決系數(R2)偏低的原因,學者們給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非理,這顯然有悖于資本市場有效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價格模型(Ohlson模型和Feltham-Ohlson模型)打開了股票估價的黑匣子,確立了會計盈余在決定股票內在價值中的直接作用,對從計價觀視角進行會計盈余是否具有價值相關性的實證檢驗產生了深遠影響。Frankel & Lee(1998)采用不同國家的數據對價格模型進行檢驗后發現,絕大部分國家價格模型對股價的解釋力度都超過了70%。此后,國內外學者嘗試使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兩種研究設計對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進行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Francis & Schipper(1999)同時運用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對1952~1994年間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變動趨勢進行了研究。價格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呈逐年遞增趨勢,而收益模型的回歸結果則得出與之相反的結論。Ely & Waymire(1999)對APB會計準則時代(1960~1973)和FASB會計準則時代(1974~1993)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差異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支持了Francis & Schipper(1999)的觀點。Lev & Zarowin(1999)的研究卻得出了相悖的結論,他們發現無論使用收益模型還是價格模型,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均呈下降趨勢,Lev & Zarowin(1999)將出現這種差異存在的原因歸結為研究區間的不一致。

國內對于此問題的相關研究主要有,王躍堂、孫錚、陳世敏(2001)采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對1997年、1998年自愿執行三大減值準備政策和未執行三大減值準備政策的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從價格模型來看,三項減值準備政策的執行并沒有改善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但是從收益模型來看,這一政策的執行降低了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提高了每股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趙春光(2003)運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變遷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在1995年至2001年經歷了一個先升再降的過程,并且在1996年或1997年達到頂點。其中,每股收益和收益與凈資產聯合的價值相關性、當期盈余和當期盈余與盈余變化聯合的價值相關性均存在上述趨勢。可以發現,獨立進行盈余質量價值相關性研究的文獻非常之少。國內首次把盈余質量價值相關性從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中分離出來進行獨立研究的文獻是柳木華(2003)發表的《盈余質量的市場反應》一文。柳木華(2003)在借鑒Lev & Thiagarajan(1993)和Haw et al.(1998)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了3類共8個基本信號對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進行計量,并以此為基礎對盈余質量是否具有價值相關性(或者說市場反應)進行了實證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市場反應與基于財務報告基本信號的盈余質量計量正相關,即盈余質量高的樣本組的盈余反應系數比盈余質量低的樣本組的盈余反應系數大,并且盈余質量對未來一年的盈余變化具有顯著預測力。

二、以價值相關性作為評價標準對會計準則有效性進行實證檢驗的研究

以價值相關性作為評價標準對會計準則有效性進行實證檢驗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了解不同準則下會計信息(主要是會計盈余)的作用,并為不同準則之間的比較甄選提供可量化的證據。Amir,Harris & Venuti(1993)選取在美國境內上市的來自20個國家的外國公司作為混合樣本,他們分別采用事件研究、收益模型分析以及賬面市值比分析三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與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相比,按照美國GAAP調節后的會計盈余和股東權益不僅在總體上具有增量價值相關性,而且對調節數據進行分解后的一些項目也具有增量價值相關性。Auer(1996)選取從瑞士會計準則改用歐洲準則(EC)和IAS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結果發現EC和IAS下的會計盈余具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不過Eccher & Healy(2000)卻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結論,即本土會計準則優于國際會計準則。Eccher & Healy(2000)以同時發行AB股的中國上市公司為樣本比較CAS和IAS的有用性,研究發現在B股市場,IAS下與CAS下的會計盈余和應計項目具有相似的價值相關性,而在A股市場,CAS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更高。

國內學者基于同一市場對不同會計準則下會計信息的相對價值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想為我國進行會計國際協調有無必要提供實證證據,但結論并不一致,有些學者認為會計準則體系應當保持中國特色。如潘琰、陳凌云、林麗花(2003)研究發現,按照中國會計準則提供的會計盈余數據比按照國際會計準則提供的盈余數據具有更強的信息含量。因而當前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仍應考慮國情,不應當全盤照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洪劍峭、皮建屏(2001)研究發現從會計收益和股票回報的關系來看,1994年至1999年間,國際會計準則下會計收益和股票回報的相關性并不比國內會計準則下會計收益的價值相關性高,經過國際會計準則進行調整的調節數據也并沒有為投資者帶來增量信息。但是也有部分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我國走會計國際協調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王立彥、馮子敏、劉軍霞(2002)在Amir et al.(1993)的基礎上,研究了19家同時在A股市場和H股市場上市的公司根據不同會計準則編制的兩套報表的信息差異,結合市場回報率/會計盈余相關模型和市價與賬面價值比分析模型對報表中的關鍵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兩套報表之間的會計盈余數據調整值和股東權益數據調整值對股票市場年度平均回報率和市價與賬面價值比存在顯著影響,即這些調整值能夠增加會計數據與市場回報率之間的相關性,從而進一步驗證了海外資本市場要求中國國內公司在其市場上市必須披露不同財務報表的合理性。此外,李曉強(2004)采用回報率模型(Return Model)和調整后的市值模型(Adjusted Market Value Model)所進行的研究也支持這一結論。遺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以盈余數量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單獨進行盈余質量與會計準則國際協調關系的文章并不多見。王建新(2005)對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化問題進行研究時,以是否提高盈余質量作為中外會計準則的比較標準。在文章中,王建新(2005)對會計準則國際化協調進程及效果兩個方面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形式上基本實現協調的情況下,實現了一定程度實質上的盈余質量協調,或者說由于兩種會計準則體系本身的原因導致的盈余質量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同時還表明了在我國目前的制度環境條件下,即使完全采用國際會計準則也不能顯著改善會計盈余質量,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三、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有關會計盈余有用性的實證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上。雖然這些研究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從理論上看,“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種證券定價模型,而且,無論采用何種定價模型,最終都能轉換成會計盈余和股票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模型。例如,信息觀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而計價觀下的價格模型則是由現金股利折現模型演化而來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現金股利折現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干凈盈余”假設(clean surplus)推導出股票價值與凈資產賬面價值及未來盈余的關系。雖然證券定價模型對檢驗會計盈余是否有用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完全以證券定價模型作為通用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會計盈余功用理論發展的桎梏,以致到現在我們對該理論的研究仍然無法找到新的突破口。根據對現有文獻的分析,筆者認為會計盈余的有用性不應僅局限于會計盈余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研究,還應當體現在會計盈余能否提高以及如何提高證券市場的資本配置效率上。基于此,筆者提出會計盈余功用理論的實證檢驗應當有兩個分支:一是檢驗會計盈余在股票定價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證券定價模型;二是檢驗會計盈余在引導資本配置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資本配置效率模型。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躍堂,孫錚,陳世敏.會計改革和會計信息質量[J].會計研究,2001.7.

[2] 王建新.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協調進程及其效果研究――基于滬深AB股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5.6.

[3] 李曉強.國際會計準則和中國會計準則下的價值相關性比較――來自會計盈余和凈資產賬面值的證據[J].會計研究,2004.7.

[4] 柳木華.盈余質量的市場反應[J].中國會計評論,2003.7.

[5] Holthausen,R.W. and R.L. Watts,2001,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No.1-3,pp:3-75.

[6] Ohlson,J. A.,1995,Earnings,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1,661-687;Feltham,G.A. & J.A.Ohlson.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on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689-731.

篇10

在學術界,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是一個有20年歷史的研究話題。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和動機有哪些?盈余管理研究包括哪些內容?盈余管理研究的方法有什么特點?盈余管理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兒?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盈余管理時必須弄清楚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盈余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

在會計學術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為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對于這個定義,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

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對外報告領域,而把管理會計報告以及那些意在影響或改變公認會計原則的活動(如游說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等排除在其討論之外。這樣考慮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便于討論。如果將盈余管理僅限于對外報告領域,在現行的公認會計原則和應計制下討論“干預”問題,則可以把對盈余管理的研究簡化許多。二是在1990年以前,會計理論界對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對外財務報告為主。盡管當時人們就注意到報酬方案(compensationschemes)和部門經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勵對內部管理會計報告進行操縱的潛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資料難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見。那一階段比較多見的研究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術,應計制下的會計政策、會計選擇與股票回報的關系等。難怪戴維森等人在其所著的《會計:商業語言》中,專辟一節討論“會計戲法”(accountingmagic)問題,并給盈余管理下了一個更加具體而狹義的定義:在公認會計原則限制的范圍內,為了把報告盈利調整到滿意水平而采取有計劃行動步驟的過程。

2.在這個定義中,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gain)。這里所說的獲取某些私人利益是與對外財務報告過程的中立性運作(neutraloperation)相對立的。因為,現代財務報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則以及由此而來的財務報告的不偏不倚。盈余管理實質上是背離了中立性原則,由此造成對外財務報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盈余管理的出發點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無疑會損害公眾利益。

3.在定義盈余管理時,并沒有倚賴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會計數據作為是信息的觀點進行討論的。在這個定義中,盈余管理在會計系統內,經理可以透過在公認會計原則范圍內的會計方法選擇和將某些給定的方法用特別的方式加以運用(如改變折舊資產的服務年限)來控制盈利。但事實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對外披露過程的任何一個環節,也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融資決策、投資或生產決策(如研發費和廣告費投放百分比的確定、生產線的增減、收購另一家公司)等都會影響企業某一期間的盈利。這些因素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可看成是“實際的”盈余管理。

傳統上,人們認為盈余管理是與經濟收益(有時也叫真實收益)有關的一個概念。在經濟收益觀(economicincome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數據(譬如經濟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經濟收益之所以會被歪曲而成為會計的報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個影響因素是應計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應計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也將導致會計數據與真實收益有偏差。當然,經濟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有意義地加以定義,在現實的報告系統中是見不到的。一般說來,經濟收益是看不見的。即使如此,在經濟收益觀下,人們還是要把看不見的真實收益作為衡量偏差的基準。我們認為以信息觀(informationperspective)來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義。在信息觀下,盈利僅僅是許多用作決策和判斷的信號中的一個。信息觀意味著會計數據的重要屬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content)這一統計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觀還假定公司經理擁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契約下,公司經理不僅可以就會計程序作出選擇,而且還可以據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計。但在信息觀下,人們并不需要作為真實價值的盈利概念,與真實收益基準有關的計量偏差問題也不復存在。數據的真實價值在經濟收益觀下至關重要,但在信息現下則不再是第一位的屬性了。

隨著人們對盈余管理認識和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同時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來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應當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準確的概念。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于會計數據的契約的結果,在編報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項以改變財務報告時作出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對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內容和框架。根據前面的討論,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

1.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來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減少企業實際的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的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余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尤其是會計中的報告盈利,而不是企業的實際盈利。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2.盈余管理必然會同時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問題。這里所說的經濟收益與上段提到的企業實際盈利并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盡管人們并不知道企業究竟有多大的經濟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終還是離不開經濟收益這一基準。更何況在盈余管理研究中,人們已開始尋找某些指標如現金流量等并試圖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來反映經濟收益。應當注意到,無論是盈余管理在企業的實踐還是盈余管理的理論研究都非常關心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盈余管理所瞄準的方向正是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關于盈余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國家由于證券市場的發達和完善程度差異較大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余管理,人們考慮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就會多一些,其“信息觀”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顯些;相反,欠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余管理,人們則容易拘泥于會計報告收益與經濟收益或其它法規決定的收益之間的偏差,其“經濟收益觀”的地位相應地更為突出。

3.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不難發現,在盈余管理的每一幕“戲劇”中唱主角的無非是公司的經理、部門經理和董事會。無論是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還是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他們手中。當然會計人員也加入其中,但應看作是配角。在這里,可以明確企業管理當局對盈余管理應當承擔的責任。

4.盈余管理的客體主要是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此外,時間特別是時點的選擇也是盈余管理的對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時,我們必須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等屬于盈余管理的空間因素;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則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時間因素。需要加以說明的是,盈余管理最終的對象還是會計數據本身。人們所說的盈余管理,最終也就是在會計數據上作文章。

5.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確又非常復雜。所謂明確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私人利益,這點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余管理是與公眾利益、中立性原則相矛盾的。我們也應注意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又非常復雜。

誰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這里的情況比較復雜。上面提到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盈余管理照顧的私人利益較多的情形是企業管理當局的利益,如經理的分紅、認股權以及晉升機會等。在許多新聞報道和研究文獻中,我們常常看到的盈余管理的受害者一般都是股東、低層的雇員,甚至包括政府。例如,丹斯基(J.Demski)的研究表明人可以通過盈余管理來傳達其擁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實際上這些人可能并不具備會計報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阿亞等人(Arya,A.,Glover,J.,S.Sunder)則發現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人的傾向,還可以減少委托人對于人正常工作的干預。即使是企業管理當局的利益,對每一個盈余管理的參與者來說也不是利益均沾的。當然,盈余管理有時也照顧某些股東的利益。

盈余管理的利益表現形式也十分復雜。有的是直接的經濟利益如經理人員分紅的增加,有的是間接的利益如職位晉升、股價飆升,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也常常表現在這里。有的是立竿見影的,有的則要潛伏很長的時期。

正是由于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確又非常復雜,因此大眾傳播媒介普遍認為,盈余管理是件壞事,它們還比較喜歡采用盈利操縱(earningsmanipulation)的概念;而機會主義的管理者則認為盈余管理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會計學術界的許多研究也持這種觀點。

三、“契約磨擦”與“溝通磨擦”

在現實社會里,可以見到許多盈余管理的激勵因素,有的屬管理激勵,有的是政治成本激勵或其它激勵。在管理激勵中,既有分紅和晉升的誘惑,又有被解除職位的壓力。在政治成本激勵中,有許多針對政府管制而進行的盈余管理。此外,盈余管理還可被用作是資勞雙方討價還價的工具。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盈余管理也很有吸引力。正因為如此,才有所謂以股利為基礎的盈余管理、以節稅為目的的盈余管理、困境企業的盈余管理、運用盈余管理進行風險管理、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時的盈余管理等等。盈余管理也有許多阻礙的因素。注冊會計師審計、證券交易監管機構的監管、稅務稽查和股東大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限制了盈余管理的泛濫。但上述限制因素往往也受到成本效益原則的限制,因此從整體而言,盈余管理的激勵因素要比阻礙因素強勢得多。在世界各國,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公司上調或調低盈利,虛報營業收益的故事。例如,美國在線公司為開發潛在客戶群,免費給客戶贈送磁碟,之后將所有發生的費用資本化;而微軟公司則被指控通過遞延確認實際所得收入來下調盈利。在這方面,我國也有數不盡的例子,會計“打假”始終效果不明顯,說明大家還是不怕,盈余管理還是有很多激勵因素的。

在現代會計報告系統中,留有許多盈余管理的機會。公認會計原則還存在不少局限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雷維特(A.Levitt)1998年就曾在紐約大學法律與商學中心發表過題為“數字游戲”(numbergames)的演講,猛烈批評某些低質量的會計準則。應計制會計中的預計、攤銷等都很容易被利用作盈余管理。同時,不確定的經濟交易和會計事項也越來越多,對這些不確定經濟交易和會計事項的正確判斷也越來越困難。

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也為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些條件。例如,現行的委托人與人之間的契約,股東會、董事長與經理之間相互關系的制度規范仍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盈余管理乘虛而入也就見怪不怪了。

通過深入的分析研究,一些會計學家進一步得出了盈余管理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契約磨擦(contractingfrictions);另一個是溝通磨擦(communicationfrictions)。如果委托人與人之間沒有契約磨擦,他們之間的溝通也完全透明的,委托人可以掌握并使用充分信息,盈余管理也就不可能發生。

在委托關系的模型中,人們常常事先設定一套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事實上,無論是管理契約還是報告規則都面臨隨著經濟和企業情況變化而變化的壓力。但是,由于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通常被看作是固定的、僵化的(即使有變化也還是跟不上經濟和企業情況變化的步伐),會與現實的需要產生矛盾,因此盈余管理便應運而生。在這里,盈余管理常被用來解決由于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與現實情形發生磨擦所引起的問題,而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就成為盈余管理問題存在的內生變量。

僅僅用契約磨擦是無法完全解釋盈余管理的產生與存在的。人們之所以無法消除盈余管理,是因為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information)。最典型的是經理知道的東西,包括股東在內的其他人并不一定知道。信息不對稱阻礙了信息交流和溝通,經理也就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全部私人信息傳遞出去。當然,有一些信息傳播是被法律禁止的。正是有了溝通磨擦,企業管理當局才會在盈余管理中大有作為。

需要說明,契約安排的修正并不能完全消除溝通磨擦。但是,如果經理把所有的私人信息都傳遞出去,并且又不會增加成本,可以預期,契約的安排將朝著有利于鼓勵真實地披露信息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溝通磨擦比契約磨擦對于理解盈余管理生存的條件還更有意義。

通過分析和研究以上解釋盈余管理生存的兩個基本條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1.盈余管理是現代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完全是一個會計問題。無論從其生存條件還是從其主體看,盈余管理涉及一系列的管理,甚至經濟問題。委托人與人契約的確立、修正和實施,信息不對稱都是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重要研究內容,也是經濟管理面臨的棘手問題。

2.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條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可以預見人們不可能完全解決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的問題。尤其是在信息交流方面,人永遠都會擁有一部分私人信息,這些信息永遠都不可能被委托人或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完全知曉。因為,法律不允許這樣做,成本效益原則也不贊成這樣做,技術上也還存在問題。因此,盈余管理將會繼續存在下去,透過法律、規則和人力是不可能把它完全消除的,除非市場經濟也不再存在了。

3.既然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無法透過法律、規則和人力去消除盈余管理問題,那么我們就應當對盈余管理的客觀存在有一個科學的觀念和正確的認識,用平靜的心態對待它。既不能讓它放任自流,也不可能完全杜絕。社會要達成這種共識,投資者等委托人以及會計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也要有這種認識。從社會的角度講,政府和有關社會團體有責任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特別是有效的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制定和完善規范會計報告的相關法律、制度和公認會計原則,加強外部監管。從企業的角度看,有關方面(如投資者、經營管理者等)要盡可能簽訂完善的契約、合同,人要樹立正確的商業倫理道德,依法經營、道德管理。此外,委托人以及會計信息的其他使用者還有必要掌握識別盈余管理的知識和技能,能根據其特定的決策需要對會計數據或報告盈利作出適當的調整。

四、盈余管理實證研究及其深遠影響

在盈余管理研究的大量文獻中,可以將它們粗略地分成三大類。一是收益平滑。對收益平滑的研究著重于降低不同時期盈利的起伏,主要目的是方便未來盈利的預測并減小市場風險。二是基于契約觀點(contractingview)的盈余管理。研究發現,有的契約是以會計數據為基礎的,而另外一些則與會計信息有著隱含的聯系。其中,前者即顯現契約(explicitcontracts),有管理報酬計劃、債務協議、稅收和管制等。在研究中,一般都發現了上述契約影響盈余管理的支持證據。與會計數據間接有關的契約還包括勞資合同、人競爭和主管的變動、審計合約、對外募股、公司治理制度等。與第一類契約相比,這些契約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則要復雜得多。三是計量方法問題。

學術界對盈余管理的研究大都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在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兩個大的方面:

一方面,將盈利區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過的部分。一般說來,公司的報告盈利由現金流量和對現金流量的會計調整兩部分組成,后者稱之為應計部分(accruals)??傮w應計部分可進一步拆分為非主觀應計部分(nondiscretionaryaccruals)和主觀應計部分(discretionaryaccruals)。在這里要說明一下非主觀應計部分和主觀應計部分兩個概念。其中,非主觀應計部分秉承了創造應計會計的原本目的,即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使之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企業在特定時點的財務狀況和特定時期的財務成果。因此,非主觀應計部分是在尊重客觀經濟現實的前提下,對由于現金收付時點與交易事項發生時點不一致這一時差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調整。這種調整是相對客觀的,強調的是尊重客觀經濟現實,是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范圍內完成的。與非主觀應計部分相對應,主觀應計部分則是企業基于特定私人利益目的,在某一或某些特定時期通過對經濟交易的刻意安排和財務報告的刻意調整創造出符合其需要的報告盈利。這種調整可以利用公認會計原則的彈性在公認會計原則約束范圍內完成,但也可能超出公認會計原則的框架。在對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中,有四種主要模型以及以它們為基礎的改進或衍生模型被較為廣泛的采用以度量主觀應計?糠幀U饉鬧幟P頭直鶚竅@P?Healymodel)、迪安龍模型(DeAngelomodel)、瓊斯模型(Jonesmodel)和行業模型(industrymodel)。這四種模型的核心均在于對非主觀應計部分的假設或處理上。在希利模型和迪安戈模型中,非主觀應計部分從總體上看被假定為在各個考察期間保持不變,進而借由對比總體應計部分來判斷樣本在特定期間是否存在主觀應計部分。瓊斯模型和行業模型則釋放了非主觀應計部分在各個考察期間保持不變的假定,借助較長的時間序列或大容量的行業配對樣本,運用多元線性回歸等統計工具計量非主觀應計部分,是較為復雜但更精確的計量模型。

另一方面,對盈余管理的種種情形進行解釋。例如,有的被解釋為管理激勵引起的盈余管理。在管理激勵引起的盈余管理中,又有多種具體的解釋,如報酬契約、人競爭和債務契約等。有的被解釋為政治成本激勵引起的盈余管理。在政治成本激勵引起的盈余管理中,也存在多種多樣的具體情況,如院外游說、政府管制,甚至勞資談判。此外,還有其它一些特殊的解釋,如以股利為基礎的盈余管理。以節稅為目的的盈余管理、困境企業的盈余管理、運用盈余管理進行風險管理、IPO過程的盈余管理等等。

在過去的20年間,有一大批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成果發表。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不僅對會計實務和公認會計原則的制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大大地促進了現代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其意義主要有:

1.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應計制會計的認識,對現金流量表的推廣應用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艾F金為王”(cashisking)的觀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F金流量表和“現金為王”的觀念為什么會在80年代末期開始流行開來,自然有其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但也與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密切相關。因為,通過研究發現了大量的人為地操縱盈利的行為,會計數據成為數字游戲。通過研究還發現了操縱盈利的行為主要是來自企業管理當局對應計制會計的局限性的過分利用,鉆了很多應計制會計的空子。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將現金收付制發展成現金流量基礎(cashbasis)。

篇11

術語是會計英語專業的第一大特征。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術語是指某門學科中的專門用語。換句話說,術語是指那些在某一學科,或某一領域,或某一行業中所專門使用的詞匯。這些詞匯有其特定的含義,并在各自專業領域中被廣泛應用。

會計英語的術語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單一性

所謂術語的單一性,是指在某一個學科領域內,一個術語只表達一個特定的意思,反過來,同一個意思只用一個特定的術語來表達。在會計領域,這種詞義的單一特性顯得尤為明顯。例如,“costestimation”,“customercosthierarchy”,“discountrate”等,分別指“成本估計”,“顧客成本層級”和“貼現率”,不會有其它的理解。

翻譯方法:由于這些詞匯都是固定的,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一詞多義的現象較少,所以往往借助專業詞典就能譯出,即采用直譯的方法。

(二)對義性

所謂術語的對義性,是指詞語所表示的概念在邏輯上是一種矛盾或關聯。在會計領域,這種對義性的詞語很多。例如:

in-sourcing/outsourcing自制/外購

tradedeficit/tradesurplus貿易逆差/貿易順差

wholesale/retail批發/零售

netweight/grossweight凈重/毛重

premium/discount升水/貼水

assets/liabilities資產/負債

inflation/deflation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supply/demand供應/需求

appreciation/depreciation升值/貶值

翻譯方法:采用直譯的方法,但要注意詞語的對立或關聯。例如revenue/expenditure,“revenue”指的是“收入”,而其對立詞“expenditure”的翻譯自然就是“支出”;又如increase/decrease,“increase”指的是“增長”,而其對立詞“decrease”的翻譯自然就是“減少”。

(三)時代性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一些新思想、新觀念、新產品不斷涌現,于是英語里便出現了新面孔。在會計領域,也出現了很多新的術語,如dumping(傾銷)E-commerce(電子商務),futuretransaction(期貨交易),cyber-trade(網上交易)等。

翻譯方法:由于是新的術語,所以翻譯時應了解術語的意思,如“dumping”,指的是“外國公司在本國市場上以低于其在生產國市場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并且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本國工業或嚴重威脅著本國工業”。如果不了解這個意思,就可能將其翻譯成“丟棄”或“傾倒”。

二、會計英語的縮略詞及其翻譯策略

縮略詞是會計英語的第二大特征。在我們閱讀英文會計資料時,會發現有很多縮略詞。原因是縮略詞簡潔、意義準確、使用方便??s略詞的表現形式很多,但主要有兩種:一是首字母縮寫詞;二是截短詞。

(一)首字母縮寫詞

所謂首字母縮寫詞,顧名思義,就是將幾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連在一起,但按照英語的習慣,應該是大寫字母。例如:

AICPA: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GAAP: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公認會計準則

CMA:CertifiedManagementAccountant注冊財務管理師

CFO:ChiefFinancialOfficer首席財務官

EOQ:EconomicOrderQuantity經濟定貨量

FIFO:fist-in,firstout先進先出分步成本法

MRP:MaterialsRequirementsPlanning材料需求計劃

GNP:GrossNational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

(二)截短詞

為了提高閱讀和書寫效率,在會計英語里,經常出現很多將一個單詞截短的現象,如將“carton”(紙箱)截短為“CTN”,將“piece”(件)截短為“pc”,將“maximum”(最大)截短為“MAX”,將“number”(號碼)截短為“NO”等。

翻譯方法:要準確地翻譯縮略詞,第一要了解縮略詞的全稱。例如:ABC,在英語里有很多意思,如AmericanBroadcastingCompany(美國廣播公司),AustralianBroadcastingCompany(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ctivity-basedCosting(作業成本系統)等。又如,TSE,既指TokyoStockExchange(東京證券交易所),又指TorontoStockExchange(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因此,只有知道縮略詞的全稱,才能翻譯準確。

第二,要理解縮略詞的意義。例如:FIFO(first-in,first-out),指的是分步成本核算的一種方法。即,將期初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成本分配給首先完工并結轉的產品,并且將本期的成本首先分配給期初存貨的完工品,然后是本期投入并完工的產品,最后是期末在產品。如果不理解這個含義,就只能照字面意義翻譯為“先進先出”,而不會準確地翻譯為“先進先出分步成本法”。

三、會計英語的普通詞專業化及其翻譯策略

在會計英語中,有許多普通英語詞匯,但卻是專業詞匯的意義,因此在理解及翻譯中要特別注意。這是會計英語的第三大特征。例如:

(一)InsomecasestheMNCretainsaminorityofinterestwhileinothersthehostcountryowns100percentandtheMNConlyperformsmanagerialandsupervisoryfunctionsforaperiodoftime

句中的“retain”,不是普通英語的“保留”意義,而是“擁有”;“interest”不是普通英語的“興趣”,而是“股份”的意思。

此句可翻譯為:在某些情況下,跨國公司擁有一小部分股份,而在另一些情況下,所在國可擁有100%的股份??鐕局皇窃谝欢螘r間內履行管理和監督的職能。

(二)Thisisaspecialofferandisnotsubjecttoourusualdiscounts

句中的“offer”在普通英語中通常表示“提供”,“提議”等意思,而在會計英語中,則表示“出價”或“報價”之意,而且有固定的漢語譯法:報盤。

句子可譯為:這是特惠報盤,我方通常折扣不適用于此盤。

(三)Pleasesendusthedocumentsfornegotiationasstipulatedinthecontract

句中的“negotiation”不是普通英語中的“談判”之意,而是指“議付”。

此句可譯為:請按照合同規定寄給我方有關單據,以便議付。

(四)Underthetimedraft,thebearershallpresentittothepayerforacceptancebeforethedateofmaturity

句中的“acceptance”,不是普通英語中“接受”的意思,而是指“承兌”。

篇12

然而,在今天人力已經大大超越了純自然的、天賦的屬性。這一點集中體現于通過特定的契約關系使之具有了社會化資源的特性,可以給任何所有權主體帶來未來經濟利益。如果對其所有權進行界定的話,則不但涉及到多個權力主體,如個人、家庭、學校、政府、銀行、企業以及社會等,還涉及到多層權能要素,如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處置權以及收入權等。盡管每個主體都可能擁有包括所有權在內的其它要素權能,但是,只有人力資源的人身載體可以讓渡所有權給其他權力主體,而其他權力主體則只能讓渡除了所有權之外的其他要素權能,這是人力資源所有權對承載主體的人身依附關系。

以上有關所有權的界定,在人力與人力資源之間是被細致地區分開來的。只是人力的所有權先天性地鎖定在人身載體上,而人力資源的所有權則被制度性地約束在其所有權主體一攬子的被統稱為“產權”的權能組合體系之中,這就需要進一步地分析其產權結構。

二、人力資源的產權結構

由于人力載體與人力資源的特殊關系,使人力資源的所有者既可能是人力資源載體,又可能是擁有人力資源所有權的所有權主體,以至于其產權結構的劃分要比單純的人力的所有權界定要復雜得多。因此,我們可以站在中間立場、從權能要素的角度把人力資源的產權結構分解為以下幾個相對獨立的權力構造:

1.所有權。與純自然人力不同,人力資源的所有權是可以讓渡的。在大多數的所有權交易之中都表現為人力資源整體產權的交易,如人力資源載體把自己的人力資源所有權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給企業,企業在獲得該項人力資源產權的同時接受人力資源作為一項生產要素以人力資產的形式進入企業組織,并依據其所有權而獲得剩余性收入(組織租金)。在這個過程中,人力資源載體在私人產權基礎上的個體所有者之所有權通過產權交易轉變為人力資源所有權主體在法人產權基礎上的集體所有者之所有權,同時這個過程又是產生其他派生權能的基礎。

2.占有權。占有者的占有權與所有者的所有權不同,表現為占有者未必一定是所有者,只是占有權通常表現在占有者實際控制的前提下。由于是通過讓渡了人力資源載體的占有權而取得實際控制的,如在契約界定的范圍內,企業作為人力資源的占有者則直接對所占有的人力資源進行支配和使用,而且占有權的內容直接關系著受支配程度的深淺、受使用頻率的高低,以及應給予的補償性收入(契約租金)的多寡。

3.支配權。一般說來,人力資源占有者擁有對該資源的支配權。那么在企業中,誰行使這種支配權?可以說上一層的管理者取得了對下層的人力資源的支配權。而企業家的人力資源受誰支配呢?在私有制企業里,是由自利動機支配的;而公司制企業里,則一般要接受所有者或代表所有者的機構如董事會的支配,這種支配也不可能像對其下層那樣直接與經常性,而可能是受諸如目標管理或激勵機制之類的支配。

4.使用權。人力資源的使用是與其他生產要素(資源)相結合的過程,因此,其使用權仍掌握在其支配者手中。支配者在契約界定的范圍內,決定使用的時間長短、使用頻率的高低及使用強度的大小,行使對人力資源的使用權。由于團隊生產中監督成本的存在,因而“偷懶”、“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是很可能發生的,所以,人力資源使用的效率是取決于被使用者所受到的激勵與約束的強度、頻率及其有效性等。

5.收入權。這是一種在以上各種權力基礎之上產生的派生權力,可分解為對補償性收入(契約租金)的分享與剩余性收入(組織租金)的分配。它是最有實質意義、最受關注的要素權能,又是由以上權能組合的不同性質類型、對團隊的貢獻份額、所承擔的責任與風險大小、工作成果測評的難易程度、與其他資源所有者的博弈(談判)結果、經濟與政治制度環境等綜合決定的。

很顯然,人力資源產權是法定主體對人力資源的一組(束)權力,它以所有權為基礎,既可以包括占有權,也可以包括支配權、還可以包括使用權、或兼有占有、支配、使用在內的處置權,以及派生的收入權。由于其各項要素權能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可以進行不同的組合,因此,就有必要進一步深入地分析有關人力資源的權能交易。

三、人力資源的權能交易

隨著人力成為可以與任何所有權主體進行權能交易的社會資源,人力資源載體與企業之間的權能交易活動在形式上體現出處置權投資活動與產權投資活動兩種類型。不僅被投資人要保障投資人的投資權益,包括所有者權益和勞動者權益,而且投資人還要承擔被投資人的投資風險,包括所有者資本風險和勞動者成本風險,則在內容上又可以把人力資源的投資活動劃分為對人力資源的成本投資活動和對人力資源的資本投資活動兩種形式。由于兩種劃分都涉及到一項資源要素表現在兩個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因此,人力資源的權能交易就被明確地區分為成本化的處置權(包括占有、支配、使用)交易與資本化的產權交易兩種不同性質的類型。

1.成本化的人力資源處置權交易。它是人力資源載體把人力

資源的占有權、或支配權、或使用權,或兼有占有、支配、使用的處置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以期獲得補償性收入權。其中出讓權能的一方按照契約讓渡人力資源的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或處置權,則獲得權能的另一方就要履行償付費用的義務。這類交易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交易的短期性,也就是讓渡人力資源權能的時期較短,只形成短期的債權債務關系。二是行為的持續性,也就是人力資源效能的發揮不是在交易行為產生的瞬間,而是在契約的有效履行期內繼續發生的。在這類交易中,人力資源處置權作為一種“商品”的形式被離散地出售,并期望從產生的“契約租金”中分享到補償性收入。至于所有者的收入實現的份額,則取決于人力資源成本在這類交易主體之間進行博弈的結果,其博弈過程導致人力資源的占有成本、使用成本及開發成本的形成。

2.資本化的人力資源產權交易。這種情況主要體現在企業的組建或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載體與財務(物力)資本所有者達成的契約中,其基本手續是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讓渡它對其人力資源的所有權,并接受財務資本所有者直接或間接的控制與監督,成為企業的一項人力資產。這類交易特點主要有:一是交易的長期性,也就是讓渡人力資源權能的時期較長,形成了長期的股權關系。二是行為的一次性,也就是人力資源效能的發揮是在交易行為產生的一瞬間,而不是在契約的有效履行期內持續發生的。在這類交易中,人力資源產權作為一種“資本”要素成批地投入到企業的團隊生產中,使企業在擁有了一項人力資產后,從“組織租金”中分享到剩余性收入的期望建立在所持有的人力資本的份額上。而人力資本的持有份額則取決于人力資源價值在這類交易主體之間進行博弈的結果,其博弈的過程導致了人力資源定價決定于交易雙方所處的市場環境、風險的態度、合作收入與成本等。

上述兩類人力資源權能交易的博弈過程,客觀上揭示了人力資源只能以人力資源成本或人力資產的身份進入會計程序,被確認為會計主體的資產,其中人力資源成本則是為控制人力資源而發生的、尚未攤銷的其它資產的耗費,而人力資產則是會計主體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至于人力資源的所有者所享有的經濟權益,則需要實事求是地進一步分析人力資源的權益構成。

四、人力資源的權益構成

如果說企業是人力資源的所有權主體,則可以按照企業對人力資源投資人的權益的保障內容之不同,把人力資源權益劃分為所有者(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權益和勞動者(人力資源處置權投資人)權益,其中所有者權益又可進一步分解為資本所有權益和收入分配權益,勞動者權益則只能包括勞動補償權。也就是說,所有者權益是指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在被投資企業所享有的經濟權利,它不僅在量上包括原始投入的、表現為企業人力資產上的人力資本和分配累積的、凝結在企業物力資產上的留存收益兩種,而且在質上是通過用貨幣來量化的資本所有權益和收入分配權益;而勞動者權益則是指人力資源處置權投資人在企業享有的經濟權益,它在量上只包括企業在使用人力資源時,勞動者的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消耗的物力資產價值,在質上是通過用貨幣來量化的勞動者對人力消耗之勞動補償權益。

人力資源權益還可以按照人力資源投資人對企業風險的承擔形式不同,把人力資源權益劃分為實權益和虛權益。與物力資源權益的保障是實際承擔企業風險的基礎不同,人力資源的資本所有權益由于提供其權益保障的人力資產不能與物力資產一樣作為風險承擔的基礎,故屬于虛權益;而收入分配權益則代表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對作為企業留存收入的物力資產增值部分之分配權,由于有物力資產的增值部分作為風險保障,則屬于實權益;至于勞動補償權益則是人力資源使用權投資人對勞動力再生產成本所需要消耗的物力資產之求償權益,由于有求償的物力資產來承擔風險,也屬于實權益。實權益所起的作用,無論是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的留存收益之分配權益,還是人力資源處置權投資人的成本消耗之補償權益,都可以用剝奪對物力資產的相應權益來承擔風險;而虛權益則是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對其投入企業的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它要以人力資產承擔相應的風險,是非物力形式的保障,故不能起承擔任何風險的作用。

正是把處于不同地位的資本所有權益、收入分配權益及勞動者權益劃分為起不同作用的實權益和虛權益兩類,使人力資源的全部權益與物力資源的全部權益被清晰地區別開來,也明確了人力資源的所有者在企業所享有的經濟權益。

這里,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權益的實質是特定主體對經濟活動結果的歸屬權利,權利的擁有者可以據之獲取經濟利益,而產權的本質則是法定主體在經濟活動過程中被賦予的權力,權力的行使者則可以據此謀取經濟利益,因此,利用對資產的產權與利用對資本的權益取得利益的途徑是有區別的。作為對資產行使產權的企業來講,它通過對資產的直接控制包括所有、占有、支配、使用來取得利益;而作為對資本擁有權益的投資人來講,它則通過對資本的所有權來間接為自己獲取利益。兩種權能相比之下,利用對資產的產權來謀利是直接的,而利用對資本的權益來獲利則是間接的,這是因為資本的權益只有借助于資產的產權才能取得。至于這種資產是物力形式的,還是人力形式的,已經不重要了,關鍵在于量化其產權運作的會計制度是如何進行規范的。

五、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

依靠有效的產權制度安排只能對產權實現清晰的概念性界定,至于產權實體的完整性,則需要依據會計制度設計來提供有力的實質性保護,才可能在產權運作過程中減少人們的不安全感,同時增強人們預期的理性與決策的準確性。所以,在人力資源進入會計視野以后,對它的會計就是要為各產權主體提供決策所需的有關初始的人力資源產權結構、動態的人力資源權能交易、最終的人力資源權益構成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以所有權界定為基礎,對人力資源的產權結構、權能交易、權益構成的制度安排,可以解決人力資源會計運行所面臨的標準問題,為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提出了總體框架。

1.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要以人力資源產權結構為基本依據,應該解決的是對于人力資源的確認問題。由于人力資源的權能交易才使得其它主體擁有了對人身所承載的人力資源的相應權力,如果這種權力的擁有只局限于以占有、支配、使用為核心的處置權,則企業既沒有得到其所有權,也沒有付出其原有的投資部分,而只是為人力資源在占有、支配、使用發生了物力資產支出,是企業應在人力資源效益期內分攤計入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的耗費,應該確認為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如果這種權力是以所有權為基礎的包括占有、支配、使用,或處置等整體產權,也就是人力資源的所有者以人力資源的產權作為一種“資本”要素成批地投入到企業,則人力資源的原有投資部分在企業形成了一項以人力形式存在的資本資產,被確認為企業的人力資產。超級秘書網

2.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要以人力資源權能交易為基本事實,應該解決的是對于人力資源的計量問題。企業在人力資源的產權交易過程中,人力資源載體讓渡它對人力資源的所有權給企業,在接受財務資本所有者的控制與監督下使企業擁有了一項人力資產,而以這項資產為保障所持有的人力資本份額則取決于這類交易在主體之間進行產權博弈的過程,其結果導致對人力資產的定價決定于雙方所處的市場環境、風險態度、合作收入與成本的比較。至于企業在人力資源的處置權交易過程中所產生的人力資源成本,則是企業對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要履行及償付的費用,應該按照歷史成本計價

原則對其有關投資支出進行計算。

3.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要以人力資源權益構成為基本內容,應該解決的是對于人力資源的記錄問題。有關資本所有權益應根據人力資源產權博弈的結果,在借記“人力資產”賬戶的同時,貸記“人力資本”賬戶;有關勞動者權益則應按照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按對有關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或處置權的投資支出,在借記“人力資源成本”賬戶同時,進一步分析其中對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要履行及償付費用的義務,并貸記“人力負債”賬戶。至于收入分配權益則取決于已入賬的人力資源產權博弈的資本化結果,以它作為分配基礎進行比例計算,則回避了對“人力資源資本應該得到多少”的利益分配之糾纏。由于與屬于虛權益的資本所有權益所代表的人力資源投資人對人力資本之所有權截然不同,則收入分配權益所代表的是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對作為構成企業收入內容的物力資產增值部分之分配權,與勞動者權益一樣,都屬于實權益,都可以得到用物力資產來求償的實際權益。因此,可以參照“普通股”分紅的方式進行明細化處理,再通過屬于“未分配利潤”科目下設的明細賬戶來反映人力資源的收入分配權益。

綜上所述,基于對人力資源產權運作的制度安排而設計的人力資源會計制度,能比較實用性地收集、處理、提供關于企業人力資源投資、使用及存量計算與權益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且回避了現行人力資源會計在適用性方面所存在的先天性不足,為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與應用提出了另類思考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A.A.阿爾欽,H.德姆塞茨。1994.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鄧榮霖。1995.現代企業制度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伍中信。1998.產權與會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篇13

高職英語模塊化設計是高職英語與職業教育理念充分融合的集中表現。要使高職英語與職業教育理念充分融合在一起,就必須對高職英語教學體系進行優化。在這個過程中,對英語課程體系的優化是至關重要的。為了能夠使學生在接受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學到“夠用”的基礎英語知識,掌握“有用”的專業英語知識,同時具備“實用”的職業英語知識,就需要在對高職英語進行模塊化設計的過程當中,將整個英語課程體系劃分為基礎模塊、專業模塊和職業模塊。

(一)基礎模塊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英語課程教學方面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絕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比較差,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根據我國現階段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與標準來看:以高職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為衡量標準,達到A等級,學生的英語詞匯掌握量需要達到1600個以上;而要達到B等級,學生的英語詞匯掌握量需要達到1000個以上。然而實踐研究證實:絕大部分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時還遠遠達不到此標準。同時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的最根本目標是:使學生在畢業時能夠順利拿到“雙證書”,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在英語課程的設計方面,相關課程內容的安排需要嚴格遵循“夠用”的基本原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應用,并在應用的過程中學會融會貫通,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與用的結合。這也正是在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中,引入基礎模塊的重要意義所在。具體來說,基礎模塊所指的是學生在接受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學到“夠用”的基礎英語知識的學習階段。因此,此模塊中對于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可以選取學習難度較小、學習趣味性比較高的教材內容作為集中講解的內容?;A模塊對于學生英語技能的培養側重于對聽、說能力的掌握,同時兼顧一部分日常性的詞匯語法使用技巧。同時,對于高職英語教師而言,在基礎模塊教學過程當中,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并引導學生通過參加英語技能考試的方式鞏固英語技能,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一定基礎。

(二)技能模塊

技能模塊即專業模塊,該模塊的主要特點是:按照學生所屬專業的不同,在教材內容,以及要求學生所掌握詞匯、語法知識等方面做出不同的規定與要求。例如,機械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是與機械技能相關的英語詞匯與知識,物流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則是與物流技能相關的英語詞匯與知識。在技能模塊的課程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針對專業性較強的相關專業,在進行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采取盡量通過情境引入的相關模式,介紹與專業相關的術語、詞匯,以提高學生的崗位英語應用能力??偟膩碚f就是,在技能模塊當中,所強調的是英語教學與學生所屬專業的充分融合,模塊化課程設計的核心在于:調動并逐步開發學生的職業技能。技能模塊需要建立在各專業實踐工作情境的基礎之上,使學生在真實性的專業情境當中,應用英語語言完成相應的任務,突出“有用”這一基本原則。因此在展開與技能模塊相關的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入任務教學法的方式,以工作過程為第一視角,展開相關的教學活動。此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在于: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獲取以及實踐應用是完全建立在真實性專業環境基礎之上的,學生能夠了解為什么要學習,以及實踐應用的重點所在,從而在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方面也有著極為突出的意義與價值。

(三)職業模塊

職業模塊英語是行業英語的一類,但其具有極為突出的專業性特征。高職教育教學體系中比較常見的職業英語模塊包括:旅游英語、商務英語等??梢哉f,這一模塊是為職場中人,或者是即將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所準備的。若能夠掌握職業模塊所涵蓋的相關英語內容,就可以說學生已基本具備了進入職場后應用英語的基本能力。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英語相關內容來比較的話,職業模塊中更加注重的是對學生的英語語言實際交流能力,以及學生的英語語言實際應用能力進行評估。

舉例來說,將旅游專業的學生放在真實性的旅游工作崗位當中,學生需要具備應用英語向游客講解風景名勝,相關背景知識,以及回答游客相關問題的語言應用能力。目前,評估職業英語掌握能力的考試比較規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劍橋商務英語考試、托普考試、托業考試、博思考試等。對高職英語教育教學體系而言,職業模塊可以說是其核心的模塊。所以說,英語教師在進行職業模塊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強調英語語言的實用性。結合筆者實際的工作經驗,建議在對職業模塊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關注以下幾點:應聘與求職、職場溝通技巧、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個人職業發展等。通過對上述各個方面的關注,將學生所具備的英語能力與就業需求充分結合起來。同時,從教學方式上來說,在職業模塊教學過程中,需要體現的是語言應用與語言學習的充分融合,老師通過對訓練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可包括個人演講與面試,雙人談判、多人參觀與接待等),使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能夠得到鍛煉與提升。

三、落實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設計的條件分析

結合各大高校在英語模塊化課程設計內容落實方面的實踐經驗來看,為了確保高職英語模塊化教學體系的實施質量,需要在教學設備、教學管理措施、以及師資隊伍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改進,在滿足了一定具體條件的基礎上,再來開展模塊化的教學方案,才能夠達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具體而言,在開展模塊化的教學方案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教學設備

在落實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設計內容的過程當中,為了能夠將技能訓練在整個英語教學活動當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的體現出來,就要求高職院校以足夠的硬件設施作為保障。結合學生選課需求來看,此環節中所涉及到的教學設備包括: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計算機室以及實訓場地等。與此同時,還需要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充分借助校園網的優勢,加強網絡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從而實現對既有教學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二)加強教學管理

傳統意義上的班級授課制度與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設計內容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對其進行改進。改進的核心在于:加大對于班級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進工作。在這樣一種轉變作用之下,要求對學生的管理更加注重個性,而非共性。還可以通過直接面對學生每個個體的方式進行教學管理。比如,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英語分級教學的方式,把同一水平的學生放在一起進行集中教學,以此提高課堂授課的效率。與此同時,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上來說,為了能夠達到對現有教學資源利用率的合理提升,就需要高職院校實現對相關硬件設施設備(包括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計算機室以及實訓場地)的統籌安排,延長開放時間。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教學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做到不斷根據實際的需求,師資水平??梢圆扇∽尳處焻⒓酉嚓P專業培訓,或者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進行定期評估,讓相關企業的工作人員與教師進行定期交流等各種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觀念進行及時的更新。同時,教師還需要苦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形成自身的教學特長。為了能夠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良好地與英語模塊化教學模式相適應,還需要關注教師的教學改革意識的激發與提升,重視對教師教學效益的強化,以實現兩者的緊密結合。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河县| 东海县| 鄂尔多斯市| 鄂托克前旗| 新昌县| 镶黄旗| 武功县| 西乡县| 富源县| 当涂县| 阿城市| 阳新县| 大兴区| 武穴市| 合山市| 浏阳市| 巴楚县| 天峻县| 新巴尔虎左旗| 潢川县| 余干县| 绥江县| 肥西县| 峡江县| 辉县市| 宜川县| 道真| 松滋市| 北宁市| 贵港市| 福贡县| 张家口市| 通海县| 阿荣旗| 雅江县| 玉溪市| 高安市| 旬邑县| 龙岩市| 兴仁县|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