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學校經濟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校經濟類專業的教學容易導致教師形成絕對的課堂權威,而純粹的板書式教學又很難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適當的板書必不可少,但在教學方式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能使學生積極地跟上課堂的步伐,積極參與思考,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1.案例教學法。經濟學課程很多方面是與社會經濟生活緊密聯系的,單純模型、方法的講解,會使得課堂變得沉悶乏味,脫離實際,也缺乏實用性。其實,經濟類專業有大量的實際案例可供研判,在課堂上適量使用案例,不僅使得課堂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大為提高,還能充分引發學生對問題與解決方式的積極反思,形成教學的雙向互動。就案例而言,可將現實經濟生活中的案例模型化,便于教學與理解,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論和實踐相聯系,便于學生學習掌握與理解記憶,同時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到實際應用層面表明該學科的價值;另一方面,案例也有利于抽象思維與具體思維的結合,增加課堂的生動性,提升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拓寬學生的思路。
2.實踐操作法。經濟學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而可以通過學生切身實踐,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教師可以布置某一個具體問題,如牌照發放模式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分析、家戶住房購買的因素分析等。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思路、問題解決模型,制作調查問卷,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完成實驗報告等。實踐操作法就是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安排實驗或開展社會調查與統計,自己控制實驗的變量與因素,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另外,也利于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體現課程的實踐價值,促進學生進行深層次探究學習。
3.學生講課、師生點評法。往往教師在課堂上的觀點會形成絕對的權威,學生的思考和發問都受到了主客觀上的抑制。在教師講授為主的情況下,輔之學生講課、師生點評的授課思路,有時會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首先,教師要給學生安排適當的話題,不宜過難,但也不應太容易,以期學生在通過思考、查閱、研究一定的資料的基礎上能夠掌握和便于講解。其次,話題范圍不宜過寬,以便學生作深入的學習。除主講的學生外,其他學生亦需要對該課題進行深入的學習,以便提出問題。最后,教師主持、學生講課,并組織學生對所講內容進行提問、辯論,主講學生予以解答,教師做最后點評并對話題知識進行梳理、糾錯。這種教學方法激勵學生課前導讀,激勵學生自主提前學習。另一方面,其他學生結合自己所預習的內容會對所授課題進行細致思考,由于學生講課的權威性程度較低,學生們會涌躍的提問。此外,根據自身情況對問題的解答和辯論會加深同學們對該知識的理解,就這使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
三、考核方式的多樣化
教學考核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大多數學校采取的都是傳統閉卷考試的辦法,重視理論、輕實踐,而且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考核標準。如此導致的后果是很多學生平時懶惰,期末突擊學習的情況,不利于學生真正地學習知識,更不用說提高實踐動手能力了。因此,單一化的考核結果并不能體現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而應當豐富考核的形式。
1.考與教要相輔相成。傳統教學的做法是在課程結束后,由教師劃定考試范圍、給出考試題型,然后學生就依賴于此范圍,猜測考試題目,然后死記硬背、突擊學習,最后拿到理想的分數。這種模式很難區分平時認真努力的學生,在另一種程度上也鼓勵了學生的不良學習方式。將教學與考試統一的做法就能避免學生平時不努力、考試靠突擊的做法,也能反應一個學生的平時功課有沒有做扎實,督促學生回到正軌。然而,如何能夠將龐雜的教學內容全面地反映在考核中,對老師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2.重視平時的考核、常規考核和期末雙拳出擊。一般教學思路都是看重最后一次期末考試,把期末成績的權重放到最大,平時的表現基本上流于形式。這種“一門課一錘定音”的考核模式一方面會使課堂變得松散,學生以各種借口逃避上課,對老師上課的信心是一種打擊,老師的教學質量就會下降,如此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一次表現評價其整個學習過程,難免以偏概全。因此,應該重視平時常規性考核,而不讓其成為形式。平時考核可以有多種方式,最終,由教師打分并按一定的權重計入該課程考核的總成績中。
3.進一步加強考核模式的多樣化。目前,中國很多教師主要看重試卷考核的方式,認為此種方式能直觀、公平地測出學生的能力水平。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教師劃定范圍、題目等,學生死記硬背、作弊等亦能得到較高的分數,打擊認真好學的學生積極性,并很難區分出是否是優秀的學生。增加平時的小測試就很能較公正、全面且真實地體現一個學生態度端正以及認真與否,在問題的研究上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平時的小測驗和作業是需要公開的,因此,能夠增加信息的流動與披露,提升公平性。一般經濟學課程的考核內容可以有如下幾種,一是安排學生閱讀課程文獻,讓學生寫出評論;二是就某一個特定的觀點,對其模型、結論進行學習、研究,據此寫出研究報告或文獻綜述;三是就一個具體的問題讓同學們組隊進行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提交實驗報告;最后是安排一個命題讓學生在通過自己搜集文獻與數據、學習研究之后就該問題進行講解闡述,然后師生點評等。
篇2
留學生經濟學論文:經濟增長效應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簡單的經濟學解釋說,有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每一個經濟體都應該尋求實現。這些措施包括充分就業、價格穩定、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然而,世界經濟的排名這些目標之前,自己,這取決于這種經濟發展水平。 例如,顯而易見的是,尼日利亞中央銀行在過去的時間內投資的穩定價格水平的政策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個增長可以增加和減少失業的手段之一。換句話說,對就業水平等宏觀經濟目標之間的增加是一個重要的目標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失業和未充分利用的資源導致了貧困率上升。 Nigeria is an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policies which are aimed at correcting adverse conditions limiting its growth and possibly its survival as a nation. Some of these policies however lack good 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This is evident even in current policies of power transform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couragement and other past plans and programmes of the government. Simple economics explains that there are certain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that every economy should seek to achieve. These include full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balance of payment equilibrium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owever rank these objectives prior to themselves,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uch economy. For exampl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Central Bank of Nigeria had in time past invested its policy measures on stabilizing the price level. This to a large extent is described has one of the means by which growth can be increased and unemployment reduced. In other words, the goal of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mong other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is an important one in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where unemployment and under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s led to rising rate of poverty. Given that there are several visions and continuous establishment of agencies and parastatals within the Nigerian economy more than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chievement of impressive growth and acceptable employment level remains in prospect.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unimpressive growth rates and poverty among other miseries of the populace,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Facts gotten from publications for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nalyzed by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NBS), shows a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for instance,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12% in March 2005; it rose to 19.7% in March 2009 while the rate of underemployment was around 19% in 1998. This rate of unemployment can be considered high based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t that time. As a matter of emphasis, among the youths in the 15-24 age brackets,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observed to be over 40% according to the 2010 edition of the Labour Force Sample Surve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tudy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determinants. As explained in 2001 by Fofana N. F. in his work,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te d'Ivoire: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the issue of re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 developing nations is a require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a more equit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means that other economic indices are tied to the basics of employment and factors affecting it.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therefore,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Oladeji, 1994; Omotor and Gbosi 2006 explained that many studies on Nigeria's employment situation have been devoted to unemployment and its determinants and/or its impa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se studies mostly conclude on 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and may also suggest reasons and solutions to the curse of unemployment. Oni, 2006; Patterson et al 2006 also opined that "Though from a quick look at the Nigerian data on employment level and real GDP, it appears that the recent economic growth trends and patterns have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any appreciable impact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but this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thus needful to find out categorically the causal effect betwee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available data collected by various data gathering establishments. STATEMENT OF RESEARCH PROBLEM 研究問題陳述 The major problem identified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is that of these increases in these economic growth indicators, unemployment has really been a major cause for concern. Policies and policy target to curb unemployment have really not been working and various labor market laws and policy have not really worked. In macroeconomics analysis growth has been described to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various economic principles this has been proven. Of such principle is the okun's law which states that has the economy grows by say 3%,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to reduce by 1% and vice versa.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conomy in recent times has been experiencing growth but the level of unemploy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both among the youth and among working class adults.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literatures read shows that the nexu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level of growth as stated in the paragraph above is a positive one, contradicting the Okun's law. This stated fact is shown by the recent figures on both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for 2010 to December, 2012 are as follows: 7.76% to 6.99%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unemployment from 2010 to 2012 are as follows: 19.7% to 23.9% respectively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Nigeria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se growth figures shown above tell us about the break from the norm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passing through. But in a normal economy the increased level of growth is supposed to boost the level of income, level of investment, level of consumption and savings and eventually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keeps fall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keeps rising and the growth rate has to some extent increased consistently with minimal fluctuations. The problem that this research wishes to deal with has to do in details with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this growth; what has influenced it overtime? Why has it that this increased growth ha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ate of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finally how these increases in growth can be exploited to get maximum growth in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RESEARCH QUESTION 研究問題 Thus, given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What are the maj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rates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how wide is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economic objectives? How is this gap going to be reduced? Which is the best macroeconomic model and strategy to adopt to curb unemployment Nigeria? RESEARCH OBJECTIVES 研究目標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whether employment increases or unemploymen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 To model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 with respect to its effect on employment rates and policy. To examine the role of various policy regimes in bus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also policies to increase the rate employment in the economy. To review the various types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job types and how it has affected growth. To show various trends in the data of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look at the various gap analysis and then model ways of reducing the gaps identified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SEARCH HYPOTHESES 研究假設 The research aims at testing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 Hypothesis 1 Ho: αi=0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a: αi‰ 0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ypothesis 2 Ho : αi=0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Ha : αi‰ 0 There is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研究的正當性 Many occurrences about the fluctuations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unemployment as influenced researchers in recent times to study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growth rate on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 econom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hence the ne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s two concepts since it has been stated in various literature that both economic indicator has very high influence on other economic variables like the exchange rates stability, price stability etc. Various studies from the review of theoretical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growing likewise the rate of growth in the economy. This prompted the study to further advance 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latter on the former and also to know more about the impending issues which have also been mentioned in other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 各章組織 This projec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the 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 problem,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is the review of related concept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while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Chapter four ispresentation of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ult. Finally, chapter five presents the summary,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Other miscellaneous details are presented in the appendix. SCOPE OF THE STUDY 研究范圍 This research work describes why, how and if there is a major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n economy. This also will examin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curbing unemployment through various policies from 1990 till date. SECTION 2 CONCEPTUAL LITERATURE 文獻概念 ECONOMIC GROWTH 經濟增長 Economic growth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growth in real GDP.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a particular country in an accounting period excluding income from abroad. This growth rate is always measured in real term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inflation adjusted terms.
篇3
這10大主題軸分別是:文化;時間;連續與變遷;人、地與環境;個人發展與認同;個人、團體與制度;權力、權威與管理;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與社會;全球聯系;公民意識與實踐。其中“生產、分配與消費”主題軸主要涉及經濟內容。該主題軸分別描述了學生在低、中高年級應達到的經濟教育目標。低年級應達到的目標如下: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要學會區別“想要”和“需要”,通過比較自身與他人的經濟體驗去探索經濟決策,進而思考這些決策給不同的群體、社區、國家等所帶來的影響。為了達到以上目標,又對低年段作了詳細的預期目標,被確定為:(1)舉例說明稀缺性和選擇影響著我們的經濟決策;(2)分清需要和想要;(3)從范例中分辨出屬于私人還是公共的商品和服務;(4)說出構成經濟體系的各種不同機構,如家庭、工人、銀行、工會、政府部門、小型商業機構、大公司等;(5)描述我們怎樣依靠特定工種和工作方式的工人,他們服務于生產、商品與服務的交易;(6)描述動機、價值觀傳統和習慣在經濟決策中的影響;(7)解釋并說明金錢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8)描述供給和需求的價格關系;(9)使用經濟學概念如供給、需求、價格去幫助解釋社區和國家中的事情;(10)用經濟學概念分析當地經濟問題,如怎樣減少垃圾。從上述主題軸中的經濟教育課程目標可以看出:(1)美國對小學階段的經濟教育尤為重視。其目標的詳細性和深刻性遠超過我國小學階段,甚至超過我國初中的經濟教育課程;(2)目標的邏輯性。目標根據人的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來構建。(3)目標內容的全面性。內容涵蓋了經濟學的基本要素,便于經濟學知識的構筑。
2.韓國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現狀韓國中小學的經濟教育是通過社會科課程實施的。1987年韓國進行了第五次教材改革,在課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經濟學內容,另外對各學段的經濟教育目標作了具體規定。其中小學階段的經濟教育目標為:教育誘導學生從小關心經濟生活,養成良好的經濟生活習慣和正確的生活態度,對周圍的經濟生活產生興趣,并能用簡單的用語來敘述發生在身邊的經濟現象;培養學生合理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和素質。低年級(1~4年級)重點放在養成正確的經濟生活習慣和形成良好生活態度上;高年級重點放在能夠正確理解與經濟有關的基本概念,在較高的層次上關心經濟生活,培養對經濟生活的濃厚興趣和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與素質。與美國相比,韓國沒有獨立的經濟教育課程,而是通過社會科課程進行實施的。由于各國國情不同,經濟教育目標會存在差異,但也有共同的特點,如美、韓兩國都旨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掌握基本的經濟概念。可見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實施經濟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我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經濟習慣。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一直把“德育”作為社會科課程的主要目標,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美韓等國的經驗對于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二、我國小學經濟教育課程目標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經濟教育在小學階段涉及到的內容很少,相比發達國家,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大差距。在小學尚未設置獨立經濟教育課程,只有少量與經濟相關的內容存于社會科課程中,如品德與社會課程個別單元涉及了經濟內容。隨著“國家三級課程體系”改革序幕的拉開,有些發達地區出現了經濟教育的校本課程,如浙江省蘭溪市實驗小學開設的《理財與生活》和宜昌市大公橋小學開設的《經營與消費》等。關于小學經濟教育目標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有所涉及,以下添加著重號部分為經濟教育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的經濟教育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二)能力1.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相比較美、韓等國,我國對于經濟教育目標研究的敏感度不夠,存在的問題有很多,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理論研究不足通過搜索數據庫可以發現,關于經濟教育的論文還比較少,專門寫經濟教育目標的論文更是很少,大多零散地出現在對經濟教育情況整體描述的文章中。另外,對于國外的經濟教育研究多于國內,如對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經濟教育研究的學術論文都有涉及,而對我國經濟教育研究的文章很難找到。且研究的深度不夠,大多是對我國經濟教育進行宏觀的文本研究,缺乏深入課堂、深入實際教學中進行的調查。只有把文本研究和實際調查相結合,才能深刻把握經濟教育的實質。
2.比較研究不夠細致以中、美兩國為例,研究者趨向于把兩國的經濟教育總體情況作一個比較,缺乏從微觀視角入手,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作詳細比較。就中美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而言,可以從“二者有什么共同點?二者有什么差異,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等方面作細致比較。總之比較得越細致,越能深刻把握其實質,越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3.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過于籠統,缺乏階段性和遞進性如美國在經濟教育總目標下,對幼兒園到4年級、5年級~8年級、9年級~12年級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學習基準。對每個階段具體應該掌握什么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而且每個階段的目標呈螺旋式上升。以我國的《品德與社會》而言,經濟學相關目標分散于課程的三維分目標內,缺乏不同年級或年段的目標,更談不上目標的階段性和遞進性。因此,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亟待優化。
4.經濟教育目標側重在經濟生活中道德品質的培養,缺乏經濟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是我們一直所推崇的,但是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再也不是一個談金錢、談利益可恥的年代。在我國社會科課程目標中,經濟教育目標和道德教育目標混雜在一起,更多的是教育學生如何看待財富的問題,缺乏從經濟視角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如課程目標中的“勤儉節約”、“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等原則,體現的就是學生在經濟生活中所應該具備的道德品格。我國小學的經濟教育可以說是以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為指向的。這一事實與我國社會科課程突出道德教育相關。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該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因而,經濟學相關目標也指向了經濟道德品質的培養,經濟教育被作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與我國相比,美國經濟教育以公民素質的培養為宗旨,即以培養理性公民為目的。經濟教育目標包括了豐富的認知方面要求,以及選擇能力和決策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要求。
三、我國小學經濟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
1.加強小學經濟教育目標的基礎理論研究我國經濟教育目標的研究相比較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加強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有利于我國經濟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對相關的基本概念進行界定。其中包括目標、經濟教育、經濟教育目標等一組概念。這些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經濟教育目標的起點。(2)對研究方法進行重新審視。對于經濟教育目標的研究應該把文本研究和實際研究相結合,深入課堂,對教師、學生、家長等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這樣得出的結論對我國經濟教育目標的制定和實際教學才更有借鑒價值。(3)引進國外先進經濟教育理論。美國一直走在經濟教育前沿,如對“樸素理論”和皮亞杰的“經濟認知理論”的引進,為我國經濟教育目標的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2.優化我國小學階段經濟教育目標我國目前小學階段的經濟教育目標包含在社會科課程標準之中,但對于經濟教育目標涉及的很少,且不夠完整和深刻。因此,我國經濟教育目標急需優化。我們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思路:首先我們可以從目標的來源(學習者的需要、社會需要、學科需要)以及三種基本取向(行為目標、展開性目標、表現性目標)來厘清小學經濟教育目標的確立依據。然后根據目標確立的原則———基礎性與發展性、連續性與一致性、全面性與差異性、科學性與人文性,對小學經濟教育目標進行優化。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以及霍恩斯坦的目標分類理論,為我們目標的優化提供了思路。因此,我們可以把目標分類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對小學階段的經濟教育目標進行具體的優化。根據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實施的現狀,設置獨立的經濟教育課程標準還不可能,但是可以把這樣的優化思路用在社會科課程標準經濟教育目標的制定中。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研制自己的校本課程,制訂適合于本地區的經濟教育目標。
篇4
2.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經濟數學課程仍采用“以教師為主,以書本為主”的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單一地沿用“引出定義、證明定理、例題講解、布置作業”的方式,向學生灌輸大量定義、定理和解題技巧。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只是把學生打造成裝載知識的容器,忽略了學生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3.學生考核方式單一
采用筆試方式進行學生考核,是高職院校一直貫徹的理論課考核模式,這種單一的考核模式雖然對維持教學秩序有一定作用,卻不利于學生的自由發揮。以成績來判斷學生學習狀況無法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能力,反而增加學生心理負擔,降低學習的熱情。在這種考核機制下,學生只會疲于應付,無法做到數學思維的培養和數學知識的全面掌握。
二、經濟數學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
經濟數學是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基礎課程,目前經濟數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揭示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筆者從優化課程體系、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素質的角度,對如何有效促進經濟數學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1.優化教學內容,構建校本教材
目前,高職院校使用的《經濟數學》教材往往不能結合高職學生的課程特點進行教學工作,一方面,教材內容上偏重理論知識,沒有突出經濟數學的實用性與應用性;另一方面,教材中所用到的定義、概念等基礎知識過于嚴謹,使學生很難從抽象、嚴密的邏輯體系中脫離出來,真正理解掌握教材知識。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可以制定以經濟應用為主線,對嚴謹的數學定理、概念等進行合理整合的校本教材。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減少了學生的心理負擔,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強調經濟數學理論與應用相結合
據調查,經濟數學教材中有關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應用實例非常少,導致學生不理解經濟數學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出相應的數學概念,避免采用過于專業化的敘述來表達概念的定義,減少經濟數學的理解難度。例如,在介紹極限的這一抽象概念時,可以從莊子所說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例子出發引出極限的定義,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形成直觀表象,降低理解難度。另一方面,教師要將經濟數學的理論與應用相結合,例如,運用極限的知識解釋細胞的繁殖、樹木的生長等問題。這樣結合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經濟數學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樹立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的意識,提高了教學質量。
3.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
如何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是關鍵。一直以來,高職院校往往遵循“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忽略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因此,在經濟數學課程改革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專業特色,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達到更高的教學質量。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方法,把數學問題具體化,積極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各種經濟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樣不僅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數學學習枯燥無味的印象,提高了經濟數學在學生中的地位,還培養了學生從問題中不斷探討解決方法的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4.完善經濟數學課程考核模式
單一的經濟數學課程考核,不僅不能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能力,反而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應從學生出發,優化并完善經濟數學的課程考核機制。一方面,院校在考察學生基本知識掌握能力的基礎上,要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考核。杜絕采用單一片面的考核方式判斷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考核方式要靈活多樣,除了筆試這種常用的方式外,還可以采用調查報告、論文研究、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不僅能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更促進了學生技能方面的發展。
篇5
技工學校語文在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從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看,其情況令人擔憂。技工學校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心理不健康,社會觀念淡漠,缺乏關愛他人的理念,意志薄弱,自暴自棄,行為偏激,走上極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學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體認,他們對課文的閱讀、理解常常不得要領,作文立意不高,思想幼稚,甚至偏頗。另一方面,技工學校語文教育沿襲傳統思路,過分強調語文工具性,淡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時還要強調語文要為專業服務,技工學校學生的現狀、素質教育的需要在呼喚語文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更要承擔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結合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和學生的實際,技工學校語文教育實施人文精神的培育可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教材要體現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學的抓手,課文是學生閱讀訓練的重要平臺。技工學校語文要搞好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注重教材建設。語文教材所選篇目,既要體現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又能充分體現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師借此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這方面,我國古代的蒙學教育實踐和臺灣國民中學的《國文》教材的選編思路可資借鑒。以《三字經》為例,開首便說:“人之初,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同時鮮明地提出“首孝悌,次見聞”的價值標準,又借典故加以強化:“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三字經》把“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這一段話作為整個為學過程的目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以顯示讀書做官對于社稷、家族及父母的重大意義。《三字經》還體現了為了實現理想,必須珍惜韶華,克盡求學之苦的精神:“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若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即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同樣臺灣國民中學的《國文》教材選材也注重傳統倫理道德對青年一代的熏陶,把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立高遠之志、孝敬父母、學會感恩、勸學惜時、勤學好問放在重要地位,讓學生從小在飄揚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旗幟下成長,長大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國文》教材《王冕的少年時代》課文說的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王冕的故事。王冕為減輕父母的負擔,到鄰家放牛,主家如果將臘肉、熏魚給他吃,他便拿塊荷葉包回家孝敬母親,他節省每日的點心錢,到學堂買書自學,還利用放牛的時間每日勤奮的畫畫。這些文章,文情并茂,深入淺出,闡釋了為人盡孝的道理,弘揚了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層面。
現行的各種技工學校語文教材基本脫胎于部編普通高中的語文教材,突出人文精神培育的篇目有限,應該增選人文精神濃郁的文學作品等名家名篇。
二、寫日記體隨筆自覺呵護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不僅要經常性對學生曉之以理,更要不停地引導學生進行經驗的解釋和喚醒。荀子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古人就是用每天對自己言行反復的省察、反思來實現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的。因此,我們也應該要求學生每天審視一下自己,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是否有利于個人的健康成長,并且把內省的結果,寫成日記體隨筆。這樣做至少有兩大作用:第一,學生養成了內省的習慣,有利于良好情操的培養,可以不斷修正自己的人身軌跡,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長。“內省”也就是“道德長跑”(教育家魏書生曾將寫日記稱作為“道德長跑”),可以不斷引導學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約束、鞭策自己。老師用的方法是日積月累式的“滴灌法”,而不是“漫灌法”,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心田上自覺的守護那一棵人文精神的幼苗,并使之茁壯成長,完善自我。第二,可以提高表達能力。每天將自己的思考結果用五百字左右的隨筆表達出來,一個月可以練筆一萬五千字,一年下來也有十八萬字左右。熟能生巧,堅持練筆,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會大大提高。
對學生的隨筆,老師可以定期查閱,發現談得較好的佳作,可以讓學生宣讀交流,這樣學生之間思想上可以互相影響,其實學生思想感情的相互影響比老師說教好得多;語言表達也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大家不能保守,也不要有什么顧忌,應該放手去寫,放膽去寫,有不同意見,可以討論,可以爭論,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語文學家、教育學家黎錦熙曾經說過“日札優于作文”,當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就大力提倡師生共寫隨筆。事實確實如此,作文訓練量畢竟有限,而且有種種限制,“日札”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寫,不必一本正經。這種道德長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覺呵護中有特殊的作用,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長跑下去,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三、課前演講培養人文精神
為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許多語文教師都要讓學生進行課前演講。我認為,這種演講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機,應加以充分利用。
筆者在指導學生演講的過程中,對學生演講的內容作了導向,使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揚。為了選擇合適的內容,平時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思維素質等方面有啟發教育意義的材料(主要是剪報),讓學生在演講前隨機抽取,準備一段時間,然后圍繞所給材料演講,其他學生聽后可以評述,老師再相機點撥,效果較好。比如,一個學生抽到一個故事:一個科研小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大家疲備不堪,尤其令人沮喪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彌留之際,老教授托付給眾人一個小木箱說:“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們一定要走出去,把他交給院領導!但誰也不許在交給領導前將其打開。”眾人掩埋了老教授,化悲痛為力量,終于走出了原始森森,那盛滿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開,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塊。經過思索,同學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給眾人一個任務,一個美麗的向往,走出大森林,不只是為了活命,更有老教授臨終囑托。科研小組的成員就是在這一美麗而神圣目標感召下,才產生力量,最后走出困境的,因此,一個人必須要有遠大的目標,美麗的向往,目標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處,是力量的源泉。最后,經過評述、點撥,大家達成共識:一個人立志高遠,有了奮斗目標,才能激發生命的潛能,才能產生奮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則故事或一段材料,可以演繹一個道理。通過演講,學生們體驗了寬容忍讓、自尊自愛、自強不等人生哲理。
四、作文訓練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蘊,寫的文章,才能感人。很難設想,一個心浮氣躁,不近人情的學生能寫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得高分者通常都是文意與文采俱佳者,也就是對人文精神感悟較深者。頭腦沒有那一份感悟,你就不能體察文題和材料中的思想。
要學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首先要在他們的思想武庫中裝備這種思想,腦海中從來就沒有感受過這種思想,作文時怎么能憑空產生這種感悟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要洞察題目和材料中的“仁”(主旨),你首先必須是一個“仁者”,我們語文老師有責任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用人文精神武裝的“仁者”。結合學生的實際和作文立意的需要,可以讓學生著重掌握以下四組“大道理”,每一大道理再分解為若干“小道理”逐一訓練。
1.修身之道:立志高遠,愛國情懷,奉獻社會,助人為樂,孝敬長輩,知恩報恩,遵守公德,誠實正直,虛懷若谷,寬容大度,勇于改過,節儉樸素,嚴于律己。
2.成人之道:勤奮學習,嚴謹治學,磨煉意志,不畏挫折,自信自強,把握時機,善于借鑒,勇于創新。
3.生活之道:遵紀守法,反對迷信,保護環境,結交良友,學習有方,心理健康,瀟灑幽默,盡心盡責,惜時守信。
4.思辨之道: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周密思考,由表及里,提綱挈領,因小見大,相輔相成,物極必反,新陳代謝。
每次作文,圍繞其中一點,體察感悟,抒寫真情實感,絕對不能空發議論。只有聯系生活實際,有感而發,這些思想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與寫日記和演講相比,用作文訓練的形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強且系統有序。
五、文學審美體驗人文精神
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審美教育的實施過程,語文教育應發揮學科優勢,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語文教育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就是文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在語文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懂得一些文學基本常識,更要引導、點撥學生感悟作品。學生通過閱讀(誦讀、默讀,進而涵養、浸潤)文學作品與作者對話,從而獲得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體驗。作家王蒙受聘擔任南京大學兼職教授,在授職儀式后的演講中,他指出:“一個懂文學的人比不懂文學的人感情世界要更為豐富多彩,心理結構亦更加完善,通過文學閱讀,人們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調節自我的心理素質。”語文教育的實踐和王蒙的話都表明了閱讀文學作品對培育人文精神有著獨特的、巨大的,無法替代的作用。我們這個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文老師就是要在文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美的眼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培養美的情操。語文教師都應該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的使者”,帶領學生走向美的世界。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也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是長期形成的文化傳統,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應該以大語文的眼光審視我們周邊的人文資源,拿來為我所用。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就地處六朝古都,其中有極其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我們就帶領學生開展調研考察活動,古都南京,歷史名城。南城舊事、明代遺韻、民國風雨都在這座古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濃濃的意蘊。玄武湖舒展,雞鳴寺空靈,秦淮河的槳聲燈影,父子廟的熱鬧繁華,無不讓人留連往返。走進我們所處的人文環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美,體驗美,接受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帶有地域特點的人文素質。
當然,技工學校語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途徑還有很多,作為技工學校的語文老師,可以利用沒有類似高考緊箍咒等制約的有利條件,大膽創新,在課堂教學、學習評價、語文實踐等方面積極開拓人文精神培育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潘慶玉.中國傳統語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2000,(03).
篇6
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對學校的資產、負債、凈資產、收支情況的真實、合法以及有關經濟活動應當負有的經濟責任所進行的監督和評價。審計內容是校長任期內的財務收支、重大經濟活動、債權債務、流動資產、固定資產保值增值等情況以及有關的工會賬、食堂賬;審計目的是為了加強對經濟責任人的管理和監督,正確評價其經濟責任,促進學校加強對學校的財務收支、國有資產的管理,提高教育資金投入的使用效率。
太倉市教育局明確:內審機構對中小學校長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是加強對校級領導監督考核的重要切入點,要把學校的發展、教育資金的使用、學校資產的管理與校長所擔負的責任緊密結合起來,并做出公正的評價,為領導的決策當好參謀助手。隨著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投入和其他多渠道辦學經費來源的增長,學校的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財務管理的任務也日益繁重。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經費,是辦好教育事業的關鍵,通過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幫助領導管好、用好教育經費,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通過審計實踐,太倉市教育局內審機構在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著重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摸清家底,核實存量資產
在實施審計中,審計人員通過查閱賬目,計算分析、調查、咨詢等方法收集審計證據,檢查主要經濟指標和財政財務收支指標是否真實,了解被審計對象工作的實際政績;檢查資產、負債的凈資產是否真實、合法,了解學校國有資產的管理、保值增值情況;檢查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了解有無隱瞞轉移收入、私設“小金庫”和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的現象;檢查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了解學校內部財務管理和監督的作用,執行財務制度、遵守財經紀律的情況;檢查被審計對象任期內經濟活動是否符合財經法規,是否存在損失浪費、違規開支、違規占用公物等行為,了解有無侵占國家財產,和其他經濟方面的違法違規的問題。
實踐中,存量資產的清查確認是經濟責任審計中的難點之一,其表現:首先是數量上的差錯,賬面的資產價值與實際使用、管理的資產價值不符。原因有二,一是鎮級政府直接投入、建設的,在資產完成到使用過程中,缺少了資產轉移交接這一重要環節,學校的賬面支出中沒有此類資產的支出,更沒有資產移交的相關手續,造成此類資產管理的真空,資產的賬面價值無從體現。二是學校資產管理的隸屬關系不明晰,農村學校隸屬鎮級財政管理,有相當多的農村中小學未設置固定資產明細賬,只是按大類管理、登記,無法定期與學校的實物資產及統計臺帳進行核對。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對存量資產數量上的差錯,很難界定是誰的責任。其次是存量資產報廢的確認。在資產清查中,學校往往遇到有相當的資產屬于應淘汰或作報廢處理,審計人員不具備對需要報廢處理資產做出質量鑒定的技能和知識,也沒有審批報廢資產的權限,對此類資產的最終界定較難把握。還有存量資產的價值確認。在學校發展中,既有接受捐贈的資產,也有政府建設、調劑撥入的資產,但因種種原因,學校賬目上未能準確反映此類資產的價值,若按重置完全價值估價入賬雖說可行,但也存在著一些人為的因素在里面。
二、注意工作方法,提高審計質量
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審計工作,審計難度較大。必須依據有關內部審計規定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
1、做好審前準備,編寫審計方案。審前準備工作是為了正常開展審計而事先通知被審學校做好接受審計的各種工作,也是依法審計的第一步。根據教育局提出的離、調任校長名單,制定出審計工作方案,明確審計重點,安排審計時間。在審計前,由局領導和內審人員一起找被審計對象談話,在明確對其任期經濟責任進行審計,提出審計要求的同時,自談話之日起凍結資金與財務賬目,為確保校長變動期間的資金安全和審計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證。審計人員根據審計要求,通知被審學校準備好審計中必需的材料,并按照審計程序,進行審前調查,擬定審計工作方案,明確規定審計范圍和涉及年限。審計范圍包括學校的整個經濟活動、全部財務收支狀況、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等等,對于任期特別長的則明確涉及年限一般是近三年,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疑點和其他情況也可以延伸到以前年度和其下屬單位。
2、運用科學方法,實施審計過程。在實施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采用審
閱、觀察、詢問、分析等方法獲取相關的審計證據,對所取得的審計證據進行鑒定、評價,篩選出有用的,具有充分說服力的證據。對被審計單位和人員懷有異議的審計證據,審計人員應該進一步核實,做到事實清楚,責任明確。現場審計結束以后審計人員應對所取得的證據加以歸類、整理和分析,做到條理化、系統化,并記錄在審計工作底稿中,作為日后做出審計評價的重要依據。三、實事求是評價,防范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沒有依法行使審計監督權或不能有效履行審計監督職責,而造成一切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在審計監督過程中,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沒有依法行使審計監督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可能性;二是不能減少或有效控制審計結果與客觀事實的明顯誤差,不能有效地發現違反財經紀律和貪污舞弊行為,不能對審計事項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致使審計監督職能不能有效以及審計信譽受到不良影響的可能性。
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風險問題,對審計人員來說,應從自身的業務工作中尋求有效的辦法。明確任務和責任是防范風險的第一步。審計任務目的必須明確,能夠正確理解審計意圖,在此基礎上,參加審計的人員要明確各自承擔的責任,做到計劃分工;二是要執行復核、復查內控制度。內審工作的實際操作必須認真仔細,做到一步一個腳印。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差錯,在實際操作中,每步工作都做到真正的到位。三要公正、客觀地做出評價。
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的審計評價是對被審計校長在其任職期間應負有的經濟責任的狀況,評價結果將成為組織人事部門考核任用干部的一個重要依據,隨著對經濟責任審計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審計評價就變得相當至關重要。作為委托者,希望對被審計者有一個全面的結論,作為被審計者,期望對自己的經濟活動等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評價,但經濟責任審計不是萬能的,它不能面面俱到地在短時間內對被審計者任期內所有的經濟活動有非常透徹的了解。所以在審計評價中,審計人員應客觀、公正、謹慎地來進行評價。審計人員應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說明問題,審計評價的依據和結論都應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要以法律為準繩,不得加入個人的感彩;應謹慎地對待審計中的證據,在審計過程中未涉及到的問題不評價,證據不足的不評價,不屬于審計范圍的不評價,另外,還應在文字表述中注意不使用主觀性的評語,這樣才能防范和規避審計風險。
四、離任審計與任期中審計相結合,重視審計后續監督
經濟責任審計一是對被審計對象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二是對被審計對象所在學校的經濟活動和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以利于學校的內部管理、資金的有效使用和財務管理監督機制的健全。把離任審計與任期中審計結合起來,有利于發現及時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分解學校換屆時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壓力,又有利于學校內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更進一步地規范學校的財務管理和經濟活動。
審計人員根據審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學校經濟活動的內部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建議和要求后,還應對學校執行審計意見或決定的情況和結果進行跟蹤,督促被審計學校及時整改。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還會出現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需要在以后的實踐中不斷地去總結、探索、完善。為了不斷完善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內審人員應該認真學習和借鑒審計工作的新理論,堅持與時俱進,積極創新,要牢固樹立“服務經濟,服務教育”的新觀念,強化依法審計意識,學習教育審計工作中的先進經驗,探索和運用先進的審計觀念、技術方法,不斷激發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氛圍,提高教育內審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吳永紅方云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法制司《審計法修訂釋義讀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__年3月第一版
篇7
1.3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不豐富多數老師進行計量經濟學教學時通常停留在依靠單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上,不太注重協同采用其他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對于增強教學內容動態性與直觀性,加大課堂教學信息量有很大幫助。然而多媒體教學容易使得教師流于照本宣科,僅僅充當放映員和播音員,致使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環節減少。另外,僅靠多媒體教學容易造成老師為趕進度將教學內容在短時間內強塞給學生,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的難度加大,教學效果不佳。在其他輔助教學手段的采用上,許多地方院校的計量經濟學教學都是一個薄弱環節。表現在授課老師往往用多媒體教學替代實驗課教學,除了用ppt演示計量軟件操作后,不另行安排上機操作課。一些地方院校受財力制約,沒有建設計量經濟學實訓室,學生缺少對計量軟件進行操作與掌握的機會,比如湘南學院目前在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方面基本上沒進行什么投入,授課老師只有靠自己從網上下載的Eviews、SPSS等免費軟件進行教學,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時偶爾安排一兩位同學實時操作一下,這種教學效果畢竟有限。在教學方法上,多數老師沒有很好地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和實驗等教學,不太重視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和教師互動較少,課堂氣氛不活躍。在教學中主要存在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重理論講授,輕能力培養和實際應用。學生學了不少理論方法,卻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對計算的結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另一種傾向是過度夸大實際操作,忽視基本理論基礎教學。似乎認為計量經濟學就是進行實際操作,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完全略去數學推導,直接給出結論;學生則不問來龍去脈,在實際操作時生搬硬套。
1.4教學目標定位不精準,教學內容實用性差教學目標要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而教學內容則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科學設置。現實情況卻是地方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沒有很好順應我國高等學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多專業、多層次、多要求的發展趨勢;在課程大綱和教學內容設置上沒有與強調研究型、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大學進行很好地區分,對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不精準,導致教學模式與學生人才培養目標不吻合。突出問題表現在教材和案例的選用上沒有與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沒有體現各專業的培養特色。目前,適合地方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教材很少,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直接采用或模仿重點院校的教學版本。國內現有各種計量經濟學教材比較傾向于強調理論方法和數學推導,對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介紹較多,編撰的案例較少,而且往往具有時滯性。有的教科書上雖然對于一個專題附有相應的案例,但選擇的案例都是就事論事,解決也僅僅是側重于相應專題的問題。比如湘南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該門課程采用李子奈教授編寫的《計量經濟學》版本。這本教材雖然在介紹每一個專題時都附有相應的案例,但僅僅是側重于相應章節的案例,然而計量建模解決的更多是一些綜合性的經濟問題。還有就是缺乏探究式引導,例如教材上在介紹建模時一開始就指出變量之間的某種函數關系,接下來再搜集數據、參數估計、檢驗等;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思維定勢,習慣于把模型首先設定為某種函數關系,然后再搜集數據、估計、檢驗等,建模的探究和選擇過程運用得不得力。最后,就是授課老師自己選擇的教學案例的現實代表性、應用性也不強,所選案例與本專業相關領域經濟現象和現實經濟問題聯系不緊密。
2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路
2.1加強師資建設,調動學習積極性地方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首要一點必須加強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地方本科院校要想辦法逐步改變高素質、應用型計量經濟學教師人才缺乏的狀況,可借助于引進人才、組織教師進修培訓、為計量經濟學教師提供一些科研項目機會等方式,加快培養一支既懂經濟又熟悉數計量操作和分析方法的優秀教學團隊,促使課程建設創新能力的大飛躍。計量經濟學教師應向學生講述清楚這門課的經濟學學科分支性質,讓學生意識到這門課程對專業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學習計量經濟學重在應用,而不單單是掌握理論。為此,教師應在掌握教學規律的基礎上,下大力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要適時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做出教學調整,可適當刪減一些較難的數理推導,突出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把培養學生應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優先地位。
2.2合理安排學時,加強課程協調與銜接建議將總學時增加到64-72之間,在此基礎上統籌規劃好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時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理論教學進度合理安排實驗教學時間,可先結合例題講授計量軟件的應用,并通過軟件操作及時消化章節理論知識。這樣有利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和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要想辦法讓學生為計量經濟學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課程基礎。在學習該課程之前,注重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先修課程的協調與銜接,打破各課程主講教師各自為教的局面,增強彼此間教學信息溝通和交流。例如,在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的教學中,授課講師不僅要強調其理論性,也要重視其應用性,突顯其作為經濟學工具為經濟學服務的地位,凸出文科數學與理科數學的區別。
篇8
由于小學生在學習認知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上課過程當中應充分利用課文中的圖表,通過圖表再加上教師的講解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課文當中的圖片通常都是把文章的內容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將圖片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也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該文章。教師在上課過程當中在語言方面應該更加形象貼切,運用樸實的語言再現文章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于比較難理解的部分教師應將文章的圖片跟中心思想結合起來,再結合所講例子讓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進一步去感知文章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3.畫面語言情境,凸顯情感表現。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把文章的主要內容與文章圖畫相結合,再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展現文章所描繪的美麗景象。例如,在上《海上日出》這一課時,教師應該跟學生講“: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跟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看過日出呢?”這樣提問學生就會立馬想起自己當時所看到的日出景象,然后再結合文章關于寫早晨的海邊升起日出的畫面,學生就會很容易進入到這個情境當中。而對于那些沒看過日出的學生來說更是激起了他們想去看日出的欲望,上課回答問題積極性會提高,學生也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這種教學法對于以后教師上課也是非常有效率的。
4.表演情境,增添課堂的互動性與趣味性。
除了運用圖畫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適當運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班級學生的個性不同,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就比較主動,有的則相對安靜,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而通過肢體語言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則很好的協調了這種關系。這種形式對于那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來說是個不錯的教學方法,同時課堂的互動性與趣味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學生對整篇文章把握也更加的熟練。
篇9
1.利用好晨讀時間。每天早晨學生陸續到校,大都會提前5---10分鐘到校,這段時間如果充分利用,積累起來也是很充足的積累時間。我經常利用這段時間帶領同學們朗讀《晨起勉文》、國學經典等,讓學生們以良好的狀態走進一天的快樂學習。
2.利用課前幾分鐘。課前幾分鐘的時間很短,但如果利用好了,對學生來說可是受益匪淺的。上課預備鈴響后,學生快速進入教室,那么學生們從剛才快樂的游戲中怎樣很快回歸學習的狀態呢?那么就用這個時間組織學生積累一些成語呀,古詩呀,好詞佳句等。增強了積累,也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且每個學期把積累內容下發給學生,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背誦,課前的時間也可以用于背誦或者展示。比如我今年教二年級,教研室規定在二年級語文學習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掌握新課標前50首古詩詞的背誦,于是我便把這些古詩詞整理出來,印發給學生,背誦掌握這些古詩詞,配樂背誦、編歌曲舞蹈、比賽展示等形式,既可以填補小學輕松學習的空白時間,又可以增加積累。每節課前,班級中總會聽到瑯瑯背古詩的聲音,感覺分外悅耳。
3.利用好閱讀課。隔周一節的閱讀課一定要好好利用。這個時段的積累內容,我認為最好是讀書了。可以讓學生安靜地自己讀書,可以讓學生交流讀書感悟,互相推薦好書,還可以老師朗讀一些好文章。與學生一起讀書的日子,老師感覺到充實,有滿足感的。而學生滿是期待的眼神與詢問,更讓你感覺到教育的神圣。教育無處不在!當用朗讀傳遞愛的時候,勝于所有的說教。閱讀對于學生的積累的好處不言而喻,趕快和孩子們一起讀書吧。
4.放學前的十分鐘不容忽視。放學前做好準備后可能還有一點剩余時間,這段時間如何利用也是很有講究的。是磨磨唧唧講些學生已經聽出繭子來的道理,是靜靜等待放學,還是給學生讀書?最好就是利用這段時間讀書了,這時,最好學生們不用翻書,教師可以利用白板出示優美句段、國學經典等,師生朗讀背誦。長此以往,學生的變化絕對會給你一個驚喜。利用這個時段進行閱讀積累吧!
5.利用好講讀課。講讀課上,那些文質兼美的課文講完后,要給學生留下朗讀體味、感悟升華的時間,這時就可以讓學生可以采用多種形式讀文、摘記、背誦。日積月累既豐富語言,豐實底蘊,也提高語文能力。
6.展示空間。積累到一定時間,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組織專項比賽。如開展背誦朗讀比賽,成語接龍游戲,讀書收獲展等,每個人都有收獲,或多或少。老師的物質獎勵,精神鼓勵,無疑會讓學生對積累更用心,更專注。
二、說說積累途徑
1.課堂教學中積累語言。語言積累需要大量的閱讀,大量的閱讀需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一切都要憑借課堂教學來培養。在教學方法上必須以教師引導下的對課文的感知、理解、感悟和運用。要憑借默讀、朗讀和誦讀去充分感知課文,要憑借深入的思索和認真的議論去深刻感悟課文,要憑借品味、分析、比較來正確理解課文。課堂上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多媒體等手段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感知和感悟課文,使他們心情激動和心靈震撼,那么,他們將對語言留下終身難忘的深刻印象,語言的積累就會落到實處。
篇10
1.2具有極強的實效性。
一切手段都是為了能夠讓教學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情景教學法是以兒童為中心,緊扣兒童的年齡與心理特點,通過各種手段來將日常生活知識和體育教學技術技能個性教學等特點進行結合的綜合教學設計。為此,必須要對兩方面的問題進行注意,一是必須要注意對場地以及器材進行高效的利用;二是使用的語言必須要足夠的簡練,所涉及的語言或者音樂等能夠符合情景氛圍,并能夠有效的激發出學生的情感。
2.情景教學法在體育課中的具體實施方法
2.1把握好實施情景教學的時機
情景教學法在運用時需要把握好時機,否則就起不到相應的效果,有的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要把握好時機。
2.1.1在準備部分運用。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都很好奇,當他們遇到各種新事物時,就會情不自禁的產生出各種聯想,有的甚至會進行模仿。作為體育教師,則可以充分的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小學生在教師所設置的情景中進行鍛煉。例如教師可以設置“找春天”的情景,教師可進行這樣的引導“春天來了,春風吹拂,陽光充足,小樹開始隨風生長,慢慢長高……”,并指導學生做伸展運動、提踵練習或者半蹲起立等等。
2.1.2在課的基本部分進行運用。
基本部分的教學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在這個階段情景教學法有以下的作用。第一,將情景設置作為一種對教材進行處理的手段。第二是作為發展身體活動能力的手段。第三是作為組織教學的手段。如在進行三年級“拋擲實心球”教學時,與學生喜歡的軍事題材相結合,從介紹古炮開始,提出讓學生爭當“優秀小炮兵”這一主題情景,然后依次以“檢閱小炮兵”——“初學發射”——互助“實彈演練”——“投彈比賽”——“運彈比賽”——評比“優秀小炮兵”等情景環節,對應開展了隊列練習——模仿動作——拋球練習——投遠比賽——搬運接力——小結等內容。在學練過程中把實心球命名為“炮彈”,把互助遞球說成“裝彈”,把拋球說成“發射炮彈”,讓學生手腦并用,互助合作,掌握技術的同時享受體育樂趣。
2.1.3在結束課時進行運用。
通常來說在體育課結束后,很多小孩都感到很疲倦,這對他們后面的課程有著嚴重的影響,因此需要在結課的時候盡快的消除這些運動所造成的疲勞。所以在結課時可以采用一些能夠讓學生感到身心放松的情節。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駕駛著一條大船進入了風平浪靜的港灣,沒有一絲的風,也沒有一點的浪,一切是那么的寧靜祥和。
2.2小學體育課中運用情景教學法需要注意的地方
創設情景必須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在小學體育課上運用情景教學法還需要注意以下的幾個方面。
2.2.1設置的情景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不能夠死搬硬套,強行結合。
所創設的情景必須要能夠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緊密的結合,不能單純為“情景”教學而創設“情境”,避免成為形式主義而弄巧成拙。
2.2.2不能夠將情景教學作為目的,它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而已,這種手段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激發出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幫助師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之間進行交流。
嚴格要求課堂常規和課堂組織紀律性是體育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在運用情景教學時須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團結互助、文明禮讓、自覺遵守規則和服從裁判等等。
2.2.3情景的創設需要教師本身擁有較高的個人能力,同時要需要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的言語、動作等都是學生們模仿的對象,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教師必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
篇11
(二)學生學習熱情不高
由于在高中學習階段,大部分學生尤其是文科學生對于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已經有所了解,又因為在高中階段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作為政治課的一部分內容來講授的,這使得學生們誤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政治課程,造成對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積極性較低,忽視甚至于輕視這門課程的學習。而目前,大學的本科教學無論是思想教育的公共課還是經濟類專業課中又再次講授政治經濟學理論,與高中相比,這種重復教學內容也會導致學生厭學,積極性不高。同時,政治經濟學本身理論性較強,一些理論觀點、基本概念和分析過程又比較抽象和晦澀難懂,從而也使得學生對這一理論不夠重視,認為其只是抽象的理論,和現實世界相距太遠,更缺乏實用性,對其就業沒有直接的幫助。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西方經濟學已經成為“顯學”,大量的西方經濟課程和教材引進到課堂教學,相關的課程被大量開設,課時量也相應增加,而政治經濟學教學課時卻不斷被擠壓,面臨日益減少的局面。由此可見,西方經濟學的大行其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沖擊政治經濟學教學,使得政治經濟學課程地位日益邊緣化和不被重視,這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時間投入。以上的各種原因使得大學生消極對待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直接導致學生上課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只是應付考試,教學效果差。
二、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路徑
基于上述政治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我們應當優化教材的知識結構,持續更新教學內容,將最新的理論成果引入日常教學中,除此之外,還需要轉變大學生對于政治經濟學課程的錯誤認識,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造性思維訓練,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優化教材知識結構,更新教學內容
馬克思經濟學是科學的理論,它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本質分析,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機制的深刻理解,都已為實踐所證實。當然,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馬克思經濟學也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也要與時俱進。其體系、內容和結構也要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而調整和優化,在教學中應強調反映資本主義生產實質及其發展規律的重點內容,突出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講授;加強對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內容和運行機制講解,并將其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既要突出二者相同之處,也要強調二者的差異。既要分析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和特征,也要剖析市場經濟運行的特殊性,注重市場經濟一般性和特殊性關系。經濟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體系,因此,必須吸收理論研究最新成果,在堅持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同時,通過不斷引入經濟理論研究的新觀點、新思想來豐富教學內容,特別要借鑒吸收西方當代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以加強其對現實問題的闡釋力。持續地更新教學內容,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能增加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政治經濟學的學習意義
首先要通過教學使學生充分理解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內容、研究重點、理論意義以及對經濟建設實踐的指導作用。要讓學生認識到,盡管社會時代在變遷,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點、本質沒有改變,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基本規律沒有改變,反映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條件和內在要求沒有改變,因此,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分析并沒有過時,相反,這一理論卻有強大的生命力。要通過大量事例實例來論證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力和解釋力,以消除大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的錯誤認識和偏見,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興趣。必須強調,政治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分析是科學的,也是經得起推敲的。同樣,這些基本理論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也具有指導意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具有同等學術地位和價值,也能指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改革。
(三)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加強創新思維訓練
要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造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主動深入思考,將所學理論用以分析和解釋現實問題,就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
1.大量運用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的優點在于將理論聯系實際,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要多舉現實生活的實例來說明和闡述馬克思經濟學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理論。通過案例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進行思辨能力,提高實際問題分析能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在案例教學中要更多地激發學生的思考主動性,教師不能僅僅利用理論解釋所列舉的案例,而是要引導啟發學生發散思考、深入思考。
2.善于啟發教學。
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而學生是主體,因此,要充分引導和發揮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所學的理論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需要靈活設置多種問題或疑問,以吸引學生思考和回答。
3.討論式教學。
這一教學方法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要提倡學生多多思考和多多發問,鼓勵學生敢于質疑甚至否定經濟學中的部分觀點和思想,發表和闡述自己的不同見解,以發散思維、創新思維來思考現有理論的優點與不足。在討論式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寬容的態度,要努力保護和鼓勵發表不同意見的學生積極性,借此來啟發和調動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積極思考和善于思考,長此以往,學生們的主動思考習慣就會養成。
4.社會實踐教學。
經濟學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需要將課堂所學理論用以指導社會實踐活動,以豐富課堂教學效果,增加課程吸引力。如通過到企業學習參觀、利用假期參加社會生產實踐等形式來體驗經濟學理論的現實解釋力。
篇12
1.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在近幾年高考中,獨立學院的高考錄取分數遠低于二本,獨立學院學生的高中數學基礎比較差。而且在我院開設“經濟數學”課程的專業中,文科生比例占到了50%左右,同一課堂上學生的數學素質差異較大,導致課程授課計劃的制訂、教學進度都會受到極大影響。2.學生性格外向,思維活躍獨立學院學生性格外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較好,喜歡跟教師進行知識的互動與交流;家庭條件較好,喜歡社會實踐,可以通過家庭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支持進行自我創業,實現自我人生目標;比較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學校和社會中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喜歡在學習中進行動手實踐和操作。像我院學生就經常參加全國數學建模競賽、說課比賽和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等。基于以上情況的分析,筆者結合近幾年的教學經驗,為了在上課過程中激發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也為了實現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了在“經濟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實驗的思想。
三、通過軟件在“經濟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實驗
篇13
一、前言
金融業界對經濟資本這個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將這個概念與金融實務緊密聯系起來。自經濟資本概念提出伊始,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這個概念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層面,定量地、具體化地度量經濟資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種經濟資本指標來深化金融企業的業績管理。這些努力總結起來,其實質就是如何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工作。
經濟資本指用于承擔業務風險或購買外來收益的股東投資總額。經濟資本=風險資本+商譽。如果沒有購買外來收益計劃,經濟資本和風險資本的差別可以忽略。而風險資本是指抵補一定時間段內,給定置信區間內資產和其他頭寸價值的潛在損失金額,即指能夠令損失超過資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資本要求。在現代商業銀行監管框架下,資本能力大小決定了銀行的規模增長能力、風險抵御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銀行機構開展經濟資本管理,可以量化內部每個業務單元和每個業務環節在獲得經營收益過程中所承受的風險大小,可以實現對利潤的風險調整和對客戶的風險定價,進而使績效評價和經營戰略更為科學。
二、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在中國
2004年6月26日,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公布了以完善資本充足率框架為主要內容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并于2006年底在十國集團國家正式實施。中國政府為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設定的最后期限為:擁有大量海外業務的大型中國銀行須在2010年前實施。2007年2月27日中國銀監會《中國銀行業實施新資本協議指導意見》規定:“銀行經批準可以申請暫緩實施新資本協議,但不得遲于2013年。”同時,中國銀監會督促大型國內銀行,按照新資本協議規定的高級內部評級體系,開發最復雜的信用風險計量模型;要求中小銀行借鑒新協議所代表的先進風險管理技術和經驗,逐步朝先進的風險管理模式靠攏。
新資本協議提出的信用風險的初級和高級內部評級法都要求有5年的違約概率數據,高級內部評級法還要求有7年的違約損失率和違約風險暴露數據。因此,國內銀行最遲需要從2008年1月開始收集數據或者推遲使用高級內部評級法,或者從開始收集數據起7年后再使用該方法。今日,國內銀行執行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號角已經吹響。
管理風險的能力是銀行的核心能力,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其實質體現了對銀行風險管理的要求,新資本協議要求精確計量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新資本協議對銀行的資本結構、風險狀況、資本充足狀況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識別金融風險,利用金融風險技術建立風險模型,難確計量與完整披露銀行的風險,如何以“資本約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為目標,實現流程銀行等管理激變,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如何在經營管理過程中貫穿風險控制意識和風險管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經濟資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采用經濟資本分配和管理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以經濟增加值和經濟資本回報率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識別和計量經營過程中的風險水平,從而用經濟資本定量表示全行總體、各業務品種、各分支機構在獲得經營收益過程中所承受的風險水平,實現對利潤的風險調整、對客戶的風險定價,使績效評價和利率定價更為科學,進而提升自己的風險管理能力,優化業務結構和區域結構,適應資本監管要求。目前在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還達不到監管要求的情況下,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建立資本制約機制,可以有效地引導和約束風險資產的增長,確保風險的增長與資本的增長相協調,穩定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
三、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作用
1.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引入是銀行經營管理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的表現。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引入、運用以及相應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能夠促進銀行管理模式由傳統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約式、內涵式轉變。
2.經濟資本是銀行實施戰略管理的基礎手段。全面計量和監控風險狀態是銀行實施戰略化管理、贏得市場競爭優勢的基礎手段。當經濟資本總量接近或超過監管資本時,銀行應通過某種途徑補充資本金、控制其風險承擔行為,否則其安全性將在戰略上受到威脅。
3.經濟資本是銀行開展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風險管理是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其關鍵環節在于風險的量化、分解、監測以及應對策略。經濟資本通過對非預期損失的計算和預測,直接反映銀行的風險全貌,同時,經濟資本的配置能夠實現銀行資本與風險的匹配。
4.經濟資本是銀行內部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在經濟資本配置的基礎上,通過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指標對銀行的各分支機構、產品線和業務線的評價,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慮了該盈利能力背后承擔的風險。
5.經濟資本管理的實施為銀行市場營銷提供指引。銀行決策者判斷不同業務和產品的市場進退標準是經濟資本回報的大小。銀行應保留和發展較大資本回報的業務和產品,否則應予收縮或退出市場。
四、如何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體系
根據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的具體特點,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體系需要考慮和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盡快建立和完善經濟資本配置程序
商業銀行應綜合考慮股東、經營管理層、監管當局等不同角色對資本管理的要求,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經濟資本配置程序:第一,評價銀行總體風險承受能力。銀行的董事會須綜合考慮監管當局規定、股東收益和經營中承擔的風險,并對所需資本的總體水平做出評估;銀行的經營管理層須就其風險偏好所要采用的風險結構做出決定。第二,合理配置資本資源。銀行根據既定的資本總量和資本回報要求,運用限額管理、組合管理以及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目標管理等手段,將資本在各個分支機構、產品線和業務線等不同層面進行有效配置。第三,最優化可用資本。在風險結構和預計的資本需要量一定的情況下,銀行需要平衡監管資本與經濟資本之間的關系,運用內部風險資本模型度量最優化可用資本水平,確保可用資本與規劃資本需要一致,并使資本成本達到最優。第四,衡量資本使用和收益。銀行在持續經營前提下計算實際資本收益,當環境變化、業務超過原定目標或原定目標無法完成時,銀行有必要對資本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
(二)加快研究制定經濟資本管理配套制度
經濟資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須運用到銀行所有業務流程中,并使之充分發揮決策支持作用。在當前條件下,我國商業銀行應堅持制度與系統“同步推進、配套建設、逐步完善”的原則。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和培訓力度,促進銀行經營管理理念的轉變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臺一整套經濟資本分配管理辦法,從而更全面、更扎實、更有效地推進經濟資本管理體系建設。
(三)明確經濟資本計量范圍
依據內部風險資本模型計量的經濟資本應與監管當局要求的監管資本保持總體平衡,商業銀行應分別計量相應經濟資本抵御以上三種風險。
(四)合理選取經濟資本計量和配置方法
商業銀行的經濟資本計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種:資產波動法、收入波動法和系數法。這些方法的復雜程度不同,技術上也各有優劣。從各國銀行的實踐看,資產波動法正在成為普遍接受的計量和配置經濟資本的方式。
(五)建立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評價體系
國際先進銀行主要采用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綜合考核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該指標不僅能夠將銀行的收益和風險直接掛鉤、有機結合,充分體現經營目標和績效考核的內在統一,還能夠促進銀行建立良好的內部激勵和約束機制,也能夠激勵銀行自覺地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風險,在審慎經營的前提下拓展業務、創造利潤,實現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最大化,從而實現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的經營目標。
(六)加強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國外銀行的先進管理信息系統主要有資產負債管理系統、資金轉移定價系統、財務集中管理系統、內部評級系統等。這些管理信息系統不僅可以處理銀行內部的資本配置問題,還可以對賬面收益水平進行調整,得到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狀況,從而真實反映銀行資本是否實現增值目標以及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
參考文獻:
[1]銀強.引進經濟資本管理手段實施全面風險管理[J],廣西農村金融研究,2005,(01)
[2]單增建.運用經濟資本提高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J],新金融,2005,(06)
[3]單增建.用經濟資本理念提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06)
[4]宋常,丁衛.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技術——RAROC[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