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財務杠桿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財務杠桿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財務杠桿論文

篇1

【Keywords】FinacialLeverageBenefitonFinacialLeverageFinacialRisk

財務杠桿是一個應用很廣的概念。在物理學中,利用一根杠桿和一個支點,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體,而什么是財務杠桿呢?從西方的理財學到我國目前的財會界對財務杠桿的理解,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

其一:將財務杠桿定義為"企業在制定資本結構決策時對債務籌資的利用"。因而財務杠桿又可稱為融資杠桿、資本杠桿或者負債經營。這種定義強調財務杠桿是對負債的一種利用。

其二:認為財務杠桿是指在籌資中適當舉債,調整資本結構給企業帶來額外收益。如果負債經營使得企業每股利潤上升,便稱為正財務杠桿;如果使得企業每股利潤下降,通常稱為負財務杠桿。顯而易見,在這種定義中,財務杠桿強調的是通過負債經營而引起的結果。

另外,有些財務學者認為財務杠桿是指在企業的資金總額中,由于使用利率固定的債務資金而對企業資金收益產生的重大影響。與第二種觀點對比,這種定義也側重于負債經營的結果,但其將負債經營的客體局限于利率固定的債務資金,筆者認為其定義的客體范圍是狹隘的。筆者將在后文中論述到,企業在事實是上可以選擇一部分利率可浮動的債務資金,從而達到轉移財務風險的目的的。而在前兩種定義中,筆者更傾向于將財務杠桿定義為對負債的利用,而將其結果稱為財務杠桿利益(損失)或正(負)財務杠桿利益。這兩種定義并無本質上的不同,但筆者認為采用前一種定義對于財務風險、經營杠桿、經營風險乃至整個杠桿理論體系概念的定義,起了系統化的作用,便于財務學者的進一步研究和交流。

我們在明確了財務杠桿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伴隨著負債經營的財務杠桿利益(損失)和財務風險、影響財務杠桿利益(損失)和財務風險的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財務杠桿和減少財務風險。

一、財務杠桿利益(損失)(BenefitonFinancialLeverage)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所謂財務杠桿利益(損失)是指負債籌資經營對所有者收益的影響。負債經營后,企業所能獲得的利潤就是:

資本收益=企業投資收益率×總資本-負債利息率×債務資本

=企業投資收益率×(權益資本+債務資本)-負債利息率×債務資本

=企業投資收益率×權益資本-(企業投資收益率-負債利息率)×債務資本①

(此處的企業投資收益率率=息稅前利潤÷資本總額,所以即息稅前利潤率)

因而可得整個公司權益資本收益率的計算公式為

權益資本收益率=企業投資收益率+(企業投資收益率-負債利率)×債務資本/權益資本②

可見,只要企業投資收益率大于負債利率,財務杠桿作用使得資本收益由于負債經營而絕對值增加,從而使得權益資本收益率大于企業投資收益率,且產權比率(債務資本/權益資本)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所以財務杠桿利益的實質便是由于企業投資收益率大于負債利率,由負債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潤轉化給了權益資本,從而使得權益資本收益率上升。而若是企業投資收益率等于或小于負債利率,那么負債所產生的利潤只能或者不足以彌補負債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利用權益資本所取得的利潤都不足以彌補利息,而不得不以減少權益資本來償債,這便是財務杠桿損失的本質所在。

負債的財務杠桿作用通常用財務杠桿系數(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DFL)來衡量,財務杠桿系數指企業權益資本收益變動相對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其理論公式為:

財務杠桿系數=權益資本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③

通過數學變形后公式可以變為: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利潤/(息稅前利潤-負債比率×利息率)

=息稅前利潤率/(息稅前利潤率--負債比率×利息率)④

根據這兩個公式計算的財務杠桿系數,后者揭示負債比率、息稅前利潤以及負債利息率之間的關系,前者可以反映出資本收益率變動相當于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企業利用債務資金不僅能提高資金的收益率,而且也能使資金收益率低于息稅前利潤率,這就是財務杠桿作用產生的財務杠桿利益(損失)。

二、財務風險(FinancialRisk)

風險是一個與損失相關聯的概念,是一種不確定性或可能發生的損失。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使用債務資本而產生的在未來收益不確定情況下由資本承擔的附加風險。如果企業經營狀況良好,使得企業投資收益率大于負債利息率,則獲得財務杠桿利益,如果企業經營狀況不佳,使得企業投資收益率小于負債利息率,則獲得財務杠桿損失,甚至導致企業破產,這種不確定性就是企業運用負債所承擔的財務風險。

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財務杠桿系數的高低。一般情況下,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資本收益率對于息稅前利潤率的彈性就越大,如果息稅前利潤率升,則資本收益率會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稅前利潤率下降,那么資本利潤率會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從而風險也越大。反之,財務風險就越小。財務風險存在的實質是由于負債經營從而使得負債所負擔的那一部分經營風險轉嫁給了權益資本。下面的例子將有助于理解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

假定企業的所得稅率為35%,則權益資本凈利潤率的計算表如表一:

項目行次負債比率

0%50%80%

資本總額①100010001000

其中:負債②=①×負債比率0500800

權益資本③=①-②1000500200

息稅前利潤④150150150

利息費用⑤=②×10%05080

稅前利潤⑥=④-⑤15010070

所得稅⑦=⑥×35%52.53524.5

稅后凈利⑧=⑥-⑦97.56545.5

權益資本凈利潤率⑨=⑧÷③9.75%13%22.75%

財務杠桿系數⑩=④÷⑥11.52.14

假定企業沒有獲得預期的經營效益,息稅前利潤僅為90萬元,其他其他條件不變,則權益資本凈利潤率計算如表二:

項目負債比率

0%50%80%

息稅前利潤909090

利息費用05080

稅前利潤904010

所得稅31.5143.5

稅后凈利58.5266.5

權益資本凈利潤率5.85%5.2%3.25%

財務杠桿系數12.259

對比表一和表二可以發現,在全部息稅前利潤率為15%的情況下,負債比率越高,所獲得財務杠桿利益越大,權益資本凈利潤越高。在企業全部資本息稅前利潤率為9%的條件下,情況則相反。以負債比率80%為例,全部資本息稅前利潤率比負債成本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權益資本凈利潤率就會提高2.6個百分點[(22.75%-9.75%)÷(15-10)],全部資本息稅前利潤率比負債成本每降低一個百分點,權益資本凈利潤率則下降2.6個百分點。如果息稅前利潤下降到某一個特定水平時(以全部資本息稅前利潤等于負債成本為轉折點),財務杠桿作用就會從積極轉化為消極。此時,使用財務杠桿,反面降低了在不使用財務杠桿的情況下本應獲得的收益水平,而且越是較多使用財務杠桿,損失越大。在息稅前利潤為90萬元,負債比率80%的條件下,財務杠桿系數高達9,就是說,如果息稅前利潤在90萬元的基礎上每降低1%,權益資本凈利潤將以9倍的速度下降,可見財務風險之高。如果不使用財務杠桿,就不會產生以上損失,也無財務風險而言,但在經營狀況好時,也無法取得杠桿利益。

三、影響財務杠桿利益(損失)和財務風險的因素

由于財務風險隨著財務杠桿系數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財務杠桿系數則是財務杠桿作用大小的體現,那么影響財務杠桿作用大小的因素,也必然影響財務杠桿利益(損失)和財務風險。下面我們分別討論影響兩者的三個主要因素:

1、息稅前利潤率:由上述計算財務杠桿系數的公式④可知,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息稅前利潤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小;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因而稅前利潤率對財務杠桿系數的影響是呈相反方向變化。由計算權益資本收益率的公式②可知,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息稅前利潤率對資本收益率的影響卻是呈相同方向的。

2、負債的利息率:同樣上述公式②④可知,在息稅前利潤率和負債比率一定的情況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小。負債的利息率對財務杠桿系數的影響總是呈相同方向變化的,而對資本收益率的影響則是呈相反方向變化。即負債的利息率越低,資本收益率會相應提高,而當負債的利息率提高時,資本收益率會相應降低。那種認為財務風險是指全部資本中債務資本比率的變化帶來的風險是片面的觀點。

3、資本結構:根據前面公式①②可以知道,負債比率即負債與總資本的比率也是影響財務杠桿利益和財務風險的因素之一,負債比率對財務杠桿系數的影響與負債利息率的影響相同。即在息稅前利潤率和負債利息率不變的情況下,負債比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小,也就是說負債比率對財務杠桿系數的影響總是呈相同方向變化的。但負債比率對資金收益率的影響不僅不同于負債利息率的影響,也不同于息稅前利潤率的影響,負債比率對資本收益率的影響表現在正、負兩個方面,當息稅前利潤率大于負債利息率時,表現為正的影響,反之,表現為負的影響。

上述因素在影響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也在影響財務風險。而進行財務風險管理,對企業來講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工作,這是因為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影響財務風險的其他因素很多,并且這其中有許多因素是不確定的,因此,企業必須從各個方面采取措施,加強對財務風險的控制,一旦預計企業將出現財務風險,就應該采取措施回避和轉移。

回避財務風險的主要辦法是降低負債比率,控制債務資金的數額。回避風險的前提是正確地預計風險,預計風險是建立在預計未來經營收益的基礎上的,如果預計企業未來經營狀況不佳,息稅前利潤率低于負債的利息率,那么就應該減少負債,降低負債比率,從而回避將要遇到的財務風險。轉移風險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將風險轉移他人的做法,其具體做法是通過選擇那些利率可浮動,償還期可伸縮的債務資金,以使債權人與企業共擔一部分財務風險。此外,財務杠桿作用程度的確定除考慮財務杠桿利益(損失)和財務風險之外,還應注意經營杠桿聯合財務杠桿對企業復合杠桿和復合風險的影響,使之達到一定的復合杠桿作用,根據經營杠桿的不同作用選擇不同的財務杠桿作用。

綜上所述,財務杠桿可以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額外損失,這就是構成財務風險的重要因素。財務杠桿利益并沒有增加整個社會的財富,是既定財富在投資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分配;財務風險也沒有增加整個社會的風險,是經營風險向投資人的轉移。財務杠桿利益和財務風險是企業資本結構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資本結構決策需要在杠桿利益與其相關的風險之間進行合理的權衡。任何只顧獲取財務杠桿利益,無視財務風險而不恰當地使用財務杠桿的做法都是企業財務決策的重大失誤,最終將損害投資人的利益。

【參考文獻】

2001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指定輔導教材《財務成本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

立信會計叢書《現代管理會計學》李天民立信會計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列教材修訂版《財務管理學》荊新王化成劉俊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財務管理的杠桿作用》王京芳薛小榮陜西工商學院學報(西安)1995.4.24--28,48

《論財務杠桿利益的計量和應用》席彥群廣西會計(南寧)1997.2.3--7

《負債經營初探》吳思明廣西會計(南寧)1995.11.10--13

《談"財務杠桿系數"及"期望資本金稅前利潤率"》嚴鵬飛朱學麟內江財貿學校

篇2

1 引言

杠桿效應,是指固定成本提高公司期望收益,同時也增加公司風險的現象,杠桿具有放大贏利波動性的作用。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往往會使企業產生固定性的籌資成本比如債務利息或優先股股利。當企業現金流不能應付這些到期的固定性籌資成本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這就是財務風險。例如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很多企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2008年上半年,全國就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溫州30萬家制造企業中的20%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并有4萬家企業倒閉;東莞關停、轉移外資企業就有405家,同比上升36.4%[2]。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們只盯住了杠桿的更大收益而忽視了由此帶來的風險,當風險釋放的時候企業無力承受。悲慘的事例教育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杠桿效應的最大化經濟學論文,應將杠桿效應與風險因素綜合考慮,使企業能從容應對風險,不至于倒閉破產。什么樣的資本結構是企業最佳資本結構?這將是本文的介紹重點。

2 財務杠桿簡介

2.1財務杠桿定義

財務杠桿是指由于固定債務的存在而導致企業息稅前利潤變動引起普通股每股收益產生更大變動的杠桿效應。當企業存在債務融資時就會產生財務杠桿效應。如果負債經營使得企業每股利潤上升,便稱為正財務杠桿;如果使得企業每股利潤下降,通常稱為負財務杠桿[3]。財務杠桿的大小通常用財務杠桿系數表示,它是企業計算每股收益的變動率與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之間的比率。財務杠桿系數越小,表明財務杠桿作用越小,財務風險也就越小。

DFL==

式中:DFL——財務杠桿系數

EPS——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額

EPS——變動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

EBIT——息稅前盈余變動額

EBIT——變動前的息稅前盈余

上述公式可以推導為:

DFL =

式中:I——債務利息

PD——優先股股利

T——所得稅稅率

2.2財務杠桿收益

A、B、C三家業務相同的公司,相關財務資料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完全沒有負債融資的A公司相對于有債務融資的B、C公司,當息稅前利潤增加1倍時,每股收益也增加了1倍,說明每股收益與息稅前利潤同步變化,沒有顯現出財務杠桿效應。而B、C公司每股收益分別增長了116%和154%,顯示出財務杠桿效應。同時由于B、C公司資本結構的不同(B、C公司資產負債率為20%、50%),他們的每股收益變化率為116%和154%,說明資產負債率越高的公司財務杠桿效應越明顯。隨著債務利息的增加,企業面臨的現金危機也在增加,同時財務風險也增大。

企業是可以通過不同的籌資渠道來調整企業的負債比率,通過合理安排資本結構,適度負債經濟學論文,使財務杠桿利益抵消風險增大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3 資本結構簡介

3.1資本結構含義

企業資本由負債和權益構成,短期資金需要量和籌集方式經常變化,且在整個資金中所占比重不高,因此將短期資金作為營運資金管理。因此長期債務與權益資本的組合形成了企業的資本結構。債務融資一方面可以實現抵稅收益,但在增加債務的同時也會加大企業的風險,并最終要由股東承擔風險的成本。企業資本結構決策的主要內容是權衡債務的收益與風險,實現合理的目標資本結構,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3.2資本結構決策

資本結構決策有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資本成本比較法與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其中資本成本比較法以資本成本作為選擇標準,計算過程簡單,這種方法只是比較了各種融資組合方案的資本成本,而沒有考慮不同融資方案帶來的財務風險,本文重要介紹第二種方法即: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以不同融資方案下企業的每股收益相等為基礎,通過比較在企業預期盈利下的不同融資方案的每股收益,進而選擇每股收益最大的融資方案。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計算公式如下:

EPS==

式中:EPS——每股收益

N——籌資后的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

以上述A公司為例,假定A公司息稅前利潤為15萬,需追加資本50萬,有三種籌資方式

一是全部發行普通股:增發25000股,每股20元經濟學論文,這時每股收益1.5元

二是全部發行長期債券:債務利率7%,利息35000元,這時每股收益1.725元

三是全部發行優先股:優先股股利10%,優先股股利50000元1.25元

1、 計算第一、二種方案的無差別點

=

EBIT=105000萬

這時每股收益1.05元

2、計算第一、三種方案的無差別點

=

EBIT=200000

這時每股收益2.00元

由以上圖示可以看出當企業預期息稅前利潤大于10.5萬元時,采用長期債務融資比采用普通股融資的每股收益大,當企業預期息稅前利潤大于20萬元時,采用優先股融資比采用普通股融資的每股收益大。同時可以看出無論企業息稅前利潤多大時,采用長期債務融資都比采用優先股融資的每股收益大。由于A企業預期息稅前利潤15萬,通過對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比較A企業應該采用發行長期債券融資方式。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通過比較在不同籌資方式下企業每股收益的變化來指導企業籌資決策,哪種籌資方式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每股收益就選哪種方式。但是在選擇的同時并沒有考慮到企業的整體價值大小。當每股收益的增長不足以彌補風險增加所需的報酬時,盡管每股收益在增加,但公司價值仍然會下降。企業管理目標并不是每股收益最大化而是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權益最大化,那么怎么樣的籌資方式才是符合企業管理目標的方式?這就引出了最佳資本結構的概念。

3.3最佳資本結構

企業最佳資本結構應當是使企業的價值最大,而不是每股收益最大的資本結構,同時在這種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資本結構下,企業的資本成本也應該是最低的。

企業的市場價值V等于其股票的市場價值S加上長期債務的價值B。

V=S+B

假定企業長期債務的現值等于其面值;股票的現值等于企業未來凈收益按股東要求報酬率折現。企業經營利潤永續,股東要求回報率不變,則股票市場價值為:

S=

式中:Ke——權益資本成本(股東要求報酬率)

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計算股票的資本成本Ke

Ke =RF+β(Rm-RF)

式中:RF——無風險報酬率

β——股票的貝塔系數

Rm——平均風險股票必要報酬率

公司資本成本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KWACC)表示

K=K(1-T)()+K()

式中:Kd——稅前的債務資本成本

繼續以上述A公司為例,該公司預期息稅前利潤15萬,長期資本構成為普通股,無長期債券和優先股經濟學論文,該公司認為目前的資本結構不合理,準備通過發行債券回購部分股票方式調整資本結構。經咨詢,目前的債務利率和權益資本成本情況如下:

根據上表資料以及前述公式計算不同長期債務規模下企業價值和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如下:

以發行20萬長期債務為例計算過程如下:

債務市場價值等于其面值20萬

股票市場價值==100萬

企業市場價值=20+100=120萬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9.38%

一般情況下個別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重按賬面價值計算,當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差別過大時,計算結果會與實際有較大差距。因此如果能夠取得資本市場價值在計算過程中用市場價值計算權數會更準確,本例中長期債券取賬面價值,股票取市場價值。

從上表中可以得出當企業以發行20萬長期債券方式回購股票時公司的價值最大(V=120萬),同時公司的加權資本成本最低(KWACC=9.38%)

4 結論

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影響著企業價值的大小,選擇適當適度的籌資方式將財務杠桿效應發揮到最大將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每股收益。但更大的每股收益與最大化的企業價值下企業資本結構往往并不一致。發行什么規模的債務來籌資從而達到最大的企業價值是本文論述的關鍵。我們在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今天,籌資與投資決策至關重要,希望本文能引起你對籌資決策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雷曜.《次貸危機》[M].(修訂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

[2]陳希琴.基于財務風險防范的多元化融資策略[J].會計之友,2009(2)上:54

[3]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4]嚴勤連.淺談財務杠桿與股東利益最大化[J].現代企業教育,2007(9):64-65

[5]楊志慧.財務杠桿應用誤區及策略[J].財會通訊,2007(9):46

[6]董永靈.淺談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J].經濟師,2010(10):153-155

[7]楊帆.合理利用財務杠桿.優化企業籌資效益[J].現代經濟信息,2010(9):120-122

篇3

自20世紀7O年代以來,西方學者開始從負債融資的角度來研究其對投資行為的影響。從理論上講,負債具有硬的約束功能。然而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證券市場不完善,企業的負債融資大部分來自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的背景下,負債融資對我國企業投資行為具體產生了什么影響,值得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

1文獻回顧

Jensen和Meckling_1]和Myers[2都從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關系出發來研究負債與投資支出之間的關系,雖然他們的研究結果都表明負債與投資支出之間存在一種負相關關系,也會造成投資行為扭曲,然而Jensen和Meckling認為負債造成了過度投資行為,而Myers卻認為負債造成投資不足。Mi—ehael等口]以中國上市公司1991—2004年的數據為樣本,研究結果表明,財務杠桿與企業投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此外,也說明了債務沒有抑制成長機會和業績較差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反而引起了投資扭曲。

負債還具有相機治理作用,即抑制過度投資。JensenL4從股東和經理之間關系的角度出發,闡述了債務具有到期還本付息的特征以及經理受到債權人的監控這兩種硬的約束作用,因此,他認為負債會抑制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投資支出與財務杠桿也呈現負相關關系,Lang、Ofek和Stulz[5]發現企業未來的投資增長同當前的財務杠桿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經過進一步的分析后,發現這種負相關關系只存在低成長的公司里,而對高成長的公司或處于高成長行業中的公司不存在。這表明對于低成長的企業來說,債務的使用更多的是抑制了過度投資的問題。參考Lang等的研究思路,Aivazian等用加拿大公開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模型檢驗了負債融資對公司投資支出的影響作用,結果表明負債融資與投資支出的負相關關系僅發生在缺少投資機會的低成長性企業,支持了負債具有約束過度投資作用的理論觀點。

國內學者在借鑒國外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制度環境對上市公司財務杠桿與公司投資行為之間的關系也進行了研究,雖然形成了一定成果,但專門就財務杠桿與企業投資之間關系進行研究的不多。李勝楠等口將樣本區分為高比例和低比例國有股公司,研究結果表明,國有股比例低的公司中存在投資不足問題,而國有股比例高的公司中存在過度投資現象。辛清泉等[8]在政府、銀行和企業三方的預算軟約束框架內實證檢驗了財務杠桿的治理效應,結果表明,“同質性因素”的存在弱化了債務的治理機制。姚明安、孔瑩_9]研究結果表明,財務杠桿對企業投資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這種抑制作用隨著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的提高而減弱。同時發現,財務杠桿對企業投資的抑制作用在成長機會較小的企業中表現得更為突出,這些結果均支持了過度投資假說。

2研究設計

2.1研究假說

與西方分散的股權結構不同,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非常集中,“一股獨大”的現象比較嚴重,從而也導致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與中小股東在投資成本、權利、投資目標與信息等幾個方面都存在重大差異。因此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不是在股東與經理人之間,而是在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沖突之間。

大股東不僅可以憑借其持有的股份分享公司的收益外,還可以憑借其的控制權對中小股東進行侵害,為自己謀求私利,因此大股東都傾向于擴大公司規模。一方面是出于聲譽、風險及融資等方面的考慮,企業的規模越大,控股股東侵害公司資源的回旋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大股東也跟經理人一樣崇尚構建商業帝國,從而也會擴大公司規模。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大股東與中小股東沖突的存在,且大股東占主導地位的情形下,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過度投資,然而債務還本付息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大股東擴大公司規模的偏好,因此,企業當前的杠桿水平越高,未來的投資增長就會越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說:我國國有上市公司投資支出與財務杠桿之間呈負相關,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投資支出對財務杠桿的敏感性越低。

2.2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2001-2005共5年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樣本的選取上,遵循以下標準:①剔除金融類公司,因為其債務結構具有特殊性;②剔除PT、ST公司;③剔除在當年上市的新公司;④剔除財務數據缺失的公司;⑤剔除財務杠桿高于1,成長機會、投資支出以及生產能力應用等極端值。本研究的所有財務數據均來自CSMAR數據庫和CCER數據庫,統計分析軟件為Stata10.0版本。

2.3模型設計與變量定義

在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下以及借鑒AivazianetaI]的基礎上,本文用銀行貸款來表示企業的負債水平,模型如下:

Inv—B0+8】Lev+B2Growth+B3CF+口4Sales+口5Yearl+p6Year2+p7Year3+p8Year4本研究的因變量為投資支出,定義為t+1年的固定資產原值改變量除以t年末的固定資產凈值,用Inv表示;解釋變量為財務杠桿(Lev),定義為t年末公司負債總額除以t年末的總資產。

基于現有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本文采用以下控制變量:①成長性Growth,定義為t年主營業務收入變化量/t一1年主營業務收入;②現金流CF,定義為t年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t年末總資產;③生產能力Sales,定義為t年主營業務收入/t年末固定資產凈值;④大股東持股比例First;⑤年度啞變量Year。

3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3.1財務杠桿對企業投資的影響:基本情形

表1中模型1是引入解釋變量Lev之后的回歸結果,變量Lev的系數為負值且在統計上高度顯著,因此,我們認為財務杠桿對企業投資支出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3.2投資支出對財務杠桿的敏感性: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影響

為了檢驗本文假說,我們在模型1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Lev與First的乘積項,模型2是引入乘積項后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財務杠桿系數為負且顯著,但First與Lev的交叉變量與投資支出顯著正相關,說明公司的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財務杠桿對企業投資支出的敏感性越低。

為了進一步驗證假設,我們設置了成長性啞變量(DGrowth),當觀測樣本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大于其中位數時,DGrowth取1,否則取0。如果存在過度投資,那么,財務杠桿對企業投資的抑制作用應該在成長機會較小的企業中表現得更為突出_5],也就是說,Lev與DGrowth的乘積項系數應該顯著為正。模型3是基本模型中加入DGrowth啞變量及其與財務杠桿Lev交叉變量后的回歸結果。DGrowth與Lev的交叉項與公司投資支出顯著正相關,說明財務杠桿與投資支出的負相關關系在低成長的企業中表現得更為敏感。這說明我國國有企業中普遍存在著過度投資現象。

3.3穩定性檢驗

篇4

(一)國外文獻西方資本結構理論是現代金融經濟學的核心,從莫迪格里安尼(Modigliani)

米勒(Miller)1958年共同提出“MM定理”以來,圍繞企業最優資本結構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不勝枚舉。MIT斯隆商學院梅爾斯在2001年撰文回顧和評論了幾十年來金融學關于西方資本結構的四個理論流派,其中包括:基于避稅利益、破產成本的靜態權衡理論和基于成本的資本結構理論,基于非對稱信息的信號傳遞理論和優序融資理論,以產品般人品市場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企業資本結構理論,以及考慮企業控制權競爭的企業資本結構理論等。每種理論都從不同側面提出了一系列決定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與此有關的國內外研究成果非常豐富。Titman和Wessels(1988)較早對資本結構因素進行了系統研究。

(二)國內文獻國內陸正飛和辛宇(1998)則較早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此后,國內很多學者都對我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影響因素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呂長江(2001)、肖作平(2004)、趙冬青和朱武祥(2006)等。國外實證研究表明獲利能力、公司規模、資產擔保價值、成長性、非負債盾、變異性等因素影響資本結構的選擇。我國實證研究則表明,行業因素、獲利能力、資產盈利能力、獲利能力增長、資產結構、資產擔保價值、資產流動性、利息保障倍數、企業規模、規模擴張、企業經營風險、非負債稅盾、企業實際稅率、成長性、保留盈余、總資產市值面值比、收入變異程度、收益質量、財務困境成本、投資額、產品獨特性、產生內部資源能力等都是我國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還有許多學者研究了我國特有的股權結構,如股權流通程度、國家股比例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另外,回顧國內已有研究文獻,我們發現,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響因素對企業資本結構的作用方向和顯著性判斷方面,至于企業資本結構的長期演變規律及其決定因素等方面尚無相關研究文獻的記載。本文試圖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主要針對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長期演變規律進行初步的探索,從中發掘一些有意義的規律。

二、財務杠桿及其影響因素選擇

(一)資本結構定義企業資本結構可以有兩種度量方式,一種是賬面資本結構,另一種是市場資本結構。本文對賬面資本結構定義為:賬面杠桿(BDR)=賬面負債/(賬面負債+賬面股東權益)。其中賬面負債定義為公司的有息債務,即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和其他長期負債三者之和。為了增加信息含量以及結論的可比性,我們也同樣對市場資本結構進行了統計與檢驗,考慮到我國上市公司存在非流通股這一特征,本文的市場資本結構被定義為:市值杠桿(MDR)=賬面負債/(賬面負債+流通股市值+非流通股×每股凈資產),其中賬面負債為公司的有息負債。

(二)財務杠桿因素依據有關理論以及國外學者的經驗研究,能夠影響企業財務杠桿的因素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其中括號里的符號表示影響的方向):公司規模(+),對于大公司而言,調整資本結構所涉及到的交易成本相對易于承受,而且信息更為透明,所以大公司更易發行債券和借貸。因此,可以期望公司規模與財務杠桿之間呈現正相關。顯然,如果公司規模能夠影響企業未來資本結構,那么,這種決策應該依據的是公司在期初,即上期末的數據。本文選用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來度量公司規模(sIZE);成長能力(+),快速成長的公司往往需要大量的外部資金,從而呈現出快速借貸的趨勢,因此企業成長越快,財務杠桿比率也會更高。本文選用總資產的增長率來度量公司的成長能力(GROWTH);盈利能力(+/一),根據權衡理論,盈利能力更強的公司會要求更多的負債以獲得避稅的好處,而且依據自由現金流假說,外部股東也可能會迫使管理層舉借更多的負債以減少自由現金流的濫用。由此提升負債融資比例。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因為不能區別好與差的公司,從而選擇提高利率,使得公司轉而挖掘內部資金,進而降低公司外部負債融資比例。本文選用凈資產收益率來度量公司的盈利能力(PR0Fn1ABILnY);抵押能力(+),根據權衡理論,當公司破產時,有形資產較易清算并且容易降低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另外,根據優序融資理論,由于有形資產可以被用做抵押,這使得針對貸款人的信息不對稱情況能夠有所減輕。基于以上兩種理由可以認為,有形資產比重大有利于公司加快融資步伐。本文選用(固定資產凈值+存貨)/總資產來度量公司的抵押能力(MORTGAGE);非負債避稅(一),根據權衡理論,借貸的主要動機是利用利息的避稅好處,其他非負債避稅,如折舊將會緩和這種動機。另外折舊無疑也是公司一種非常重要的現金來源方式,必要時可以緩解公司緊急的資金需求。因此,可以預期非負債避稅會降低公司財務杠桿比率。本文選用累計折IH/總資產來度量公司的非負債避稅(NDT);資產流動性(+),一方面公司的資產流動性高意味著企業可以較易支付短期債務,有利于增加企業借貸。另一方面公司流動性高也意味著一些投資項目可以通過流動性資產,如存貨的變現而不是借貸獲得項目所需的資金。因此,公司的資產流動性高有可能提高或降低企業的財務杠桿比率。本文選用流動比率來度量公司的資產流動性(LIQUIDITY)。

文獻綜述中提出的其他企業資本結構影響因素,因為在不同程度上都與上述影響因素有關,為了避免多重共線性,故本次研究中沒有將企業實際稅率、保留盈余、總資產市值面值比、收入變異程度、收益質量、財務困境成本、投資額、產品獨特性、產生內部資源能力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

(三)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本文選擇了1998年及其之前在滬、深股市上市的所有公司為樣本,其中除去金融公司、sT和公司以及賬面與市值財務杠桿大于1的上市公司,時間跨度為1994年至2007年,最后獲得分布于35個行業的781家公司,共計8339個觀察值。數據來源于CCER中國經濟金融數據庫。(表1)顯示了我國上市公司的賬面財務杠桿、市值財務杠桿以及各影響因素的基本情況。

三、財務杠桿演進規律研究

首先研究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杠桿的橫截面變化規律。(圖1)描繪了四組企業的平均財務杠桿在“事件窗口”期間的變化規律。由于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經修訂后只涵蓋了1994年到2007年,如果選擇研究上市公司9年的財務杠桿變化,則分組的最后年份只能為1998年。當然也可以選擇研究我國上市公司l0年或更長年份的長期變化規律,但是這樣做會使得大量新近上市的公司排除在樣本分析之外。出于折中的考慮,本文以1994年至1998年作為分組期間,研究我國滬、深兩市所有符合要求的781家上市公司在9年間的資本結構變化規律。文中(圖1)的具體構造方法如下:從1994年至1998年每年根據上市公司財務杠桿的期末大小將該年全部樣本企業平均分為高財務杠桿組、較高財務杠桿組、中等財務杠桿組和低財務杠桿組,同時剔除每組中財務杠桿比率最高與最低5%數量的企業,以消除極端數據對分析結果的干擾,然后保持組內樣本企業不變,并以分組年份視為基期0(t=0)計算每組樣本企業在隨后9年(t∈(0,8))內每一年的平均財務杠桿比率。由于從1994年至1998年每年都能計算出四組企業在隨后9年的平均財務杠桿比率,為了求得我國上市公司整體財務杠桿的長期變化規律,就必須對上面數據再求平均,從而計算得至U高財務杠桿組、較高財務杠桿組、中等財務杠桿組和低財務杠桿組四組企業在9年內的平均財務杠桿變化規律,具體結果見(圖1)。

觀察(圖1)可以看到,四組企業的平均財務杠桿在期初差異明顯,賬面(市值)平均財務杠桿差異為37%(38%),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差異開始逐漸收斂,且速度逐漸放慢,到了期末,賬面(市值)平均財務杠桿差異僅為13%(10%)。由此可見,企業財務杠桿在橫截面上存在較強的穩定性,某些因素維持了企業財務杠桿的長期水平,同時又有一些短期因素使得不同企業的財務杠桿朝著中間偏上的水平不斷趨近。當然,上述財務杠桿的穩定性有可能是源于已知的影響因素,如公司規模、成長能力、盈利能力、抵押能力、非負債避稅、資產流動性等作用的結果,也有可能是來自某些未知的其他因素的作用。正~IWillianmson(1988)研究發現,企業的財務杠桿與公司規模緊密相關,高財務杠桿的企業往往公司規模也更大。因此,高財務杠桿組的企業平均規模可能更大,而低財務杠桿組的企業平均規模則可能更小。

為了檢驗企業財務杠桿的穩定性是否與我們已知的影響因素有關,本文采用了如下技術處理:從1994年至1998年每年將樣本企業的賬面(市值)財務杠桿比率作為被解釋變量對滯后一期的已知影響因素(公司規模、成長能力、盈利能力、抵押能力、非負債避稅、資產流動性)進行回歸,然后以回歸殘差作為分組依據,將樣本企業重新劃分為高財務杠桿、較高財務杠桿、中等財務杠桿、低財務杠桿四組,然后采用與(圖1)同樣的方法,計算按殘差分組的四組企業它們的平均財務杠桿比率在9年內的變化規律,具體結果見(圖2)。

由于(圖2)采用的是殘差作為分組依據,此時每組包含的企業已與前文所列的影響因素無關。如果這些影響因素能夠決定企業的財務杠桿比率,或者能夠解釋企業財務杠桿比率的絕大部分變化,那么我們有理由推測:(1)采用殘差分組的基期組間差異應該很小。(2)就像回歸方程殘差應是期望值為0的白噪聲時間序列一樣,財務杠桿的組問差異應該在基期的后續年份迅速消失。然而,如(圖2)所示,事實并非如此,除了第一點較為符合外,即按殘差分組的組問期初賬面(市場)財務杠桿差異為24%(16%),小于直接按財務杠桿分組的組間期初差異37%(38%),(圖2)中四組曲線的形狀與(圖1)中四組曲線的形狀基本相同,從而說明在剔除已知影響因素對企業財務杠桿的作用后,總體而言,企業財務杠桿仍然具有很強的長期穩定性,換言之,在這些已知影響因素之外還可能存在某些我們尚不知曉的其他因素,它們能夠顯著的、持久的影響企業的財務杠桿水平,決定著企業資本結構未來的長期變化趨勢。本文接下來將采用大樣本面板數據回歸,進一步考察這些已知和未知影響因素對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實際作用程度。

四、財務杠桿穩定性影響因素檢驗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企業財務杠桿會受到某些未知因素的影響,如果這些因素被忽略,線性回歸的系數和假設檢驗結果都會出現較大的偏差。如企業在技術、市場支配力和管理方面的差異會對企業的投資和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長期影響,由于這些因素不易被觀測,因此可以在面板數據回歸中加入固定效應來替代上述影響因素(Arellano,2003)。同理,對企業資本結構的研究也可以借鑒此方法,只要這些未知影響因素是隨時間緩慢變化的,即不是固定不變的,就可以將不可觀測的公司效應和時間效應作為固定效應納入到面板回歸當中,替代影響企業財務杠桿的未知因素。另外,為了測度企業過去的財務杠桿對未來財務杠桿的影響,回歸模型還引入了滯后一期的已知影響因素,最后本文構建了如下針對企業當前財務杠桿水平的雙固定效應面板回歸模型:

篇5

課堂上在講授這些理論知識時,學員們總感到就是理論而已,沒有實際的操作性。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一、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1.定義公式

(1)經營杠桿系數(DOL)。所謂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的變化是銷售量變化的倍數。即可以表示為DOL=(EBIT/EBIT)/(Q/Q)

其中,EBIT——基期是息稅前利潤

EBIT——息稅前利潤的變化(即報告期的息稅前利潤-基期的息稅前利潤)

Q——基期的銷售量

Q——銷售量的變化

(2)財務杠桿系數(DFL)。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每股盈余的變化是息稅前利潤的變化的倍數。可以表示為DFL=(EPS/EPS)/(EBIT/EBIT)

其中,EBIT——基期是息稅前利潤

EBIT——息稅前利潤的變化(即報告期的息稅前利潤-基期的息稅前利潤)

EPS——基期的每股盈余

EPS——每股盈余的變化

2.預測公式

(1)經營杠桿系數DOL=M/EBIT=(EBIT+F)/EBIT

其中,M——基期的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EBIT——基期的息稅前利潤

F——固定成本

推導過程如下:基期EBIT=Q*(p-v)-F(1)

報告期(EBIT+EBIT)=(Q+Q)*(p-v)-F(2)

(2)-(1)EBIT=Q*(p-v)(3)

把(3)代入定義公式DOL=EBIT/EBIT/Q/Q

DOL=(Q*(p-v)/EBIT)/(Q/Q)=M/EBIT=(EBIT+F)/EBIT

(2)財務杠桿系數DFL-=EBIT/(EBIT-I)

其中:EBIT——基期的息稅前利潤

推導過程如下:

基期EPS=[(EBIT-I)*(1-T)-PD]/N(1)

報告期EPS‘=[(EBIT’-I)*(1-T)-PD]/N(2)

EPS=(2)-(1)=EBIT*(1-T)/N(3)

DFL=EPS/EPS/EBIT/EBIT(4)

把(1)(3)代入(4).

DFL=EBIT/[EBIT-I-PD/(1-T)]

DFL=EBIT/EBIT-I

其中,N——股數

EBIT——基期是息稅前利潤

二、杠桿系數計算公式的實務應用

杠桿原理在實務應用的操作步驟如下:(1)采用預測公式,預測下年度銷售量(或息稅前利潤)的變化會引起息稅前利潤(或每股盈余)多大的變化,即求解下年度的經營杠桿系數(或財務杠桿系數);(2)采用定義公式,根據預測的下年度的銷售量的變化率(或息稅前利潤的變化率)求解下年度息稅前利潤的變化率。(3)根據上年度的息稅前利潤(或每股盈余)求解下年度增加(或減少)的息稅前利潤(或每股盈余)的金額。

如,小王大學畢業后,自辦產業(賣鞋),用300000購廠房一幢,分10年折舊,招聘會計2名,每人每月4000元,營銷人員10名,無底薪,按銷售額的12%提成,上年小王賺取息稅前利潤70000元,小王預測下年市場看好,銷售量將上升10%。問小王下年的息稅前利潤是多少?若小王有銀行借款10萬元,利率為5%,所得稅稅率為25%,請問小王下年的凈利潤會是多少?

求解過程如下:

(1)F=300000/10+4000*12*2=126000

DOL=70000+126000/70000=2.8

(EBIT/EBIT)/(Q/Q)=2.8

EBIT/EBIT=2.8*10%=28%

EBIT=70000*28%=19600

小王下年的息稅前利潤70000+19600=89600

(2)上年小王凈利潤為:(7萬-10*5%)*(1-25%)=6.5*75%=48750

DFL=EBIT/(EBIT-I)=70000/(70000-5000)=1.077(EPS/EPS)/(EBIT/EBIT)=1.077

EBIT/EBIT=28%

EPS/EPS=28%*1.077=30.156%

EPS=30.156%*48750=14701.05

小王下年的凈利潤會是63451.05

參考文獻:

篇6

一、引言

從理論溯源上來看,資本結構理論主要是運用微觀的定量方法來研究企業融資理論的,而馬克思主要是運用抽象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的。馬克思的企業融資理論主要是建立在信用制度的基礎之上。他認為,隨著信用(尤其是銀行信用)的發展,中小企業會逐漸被大企業所兼并,資本會不斷趨于集中,直至走向壟斷。產業革命之后,資本集中的趨勢比以往更加強烈,因而馬克思也未對中小企業進行具體研究。盡管這與現實中少量大企業與大量中小企業同時并存這一現象不相符合,但馬克思關于企業融資的思想對當今中小企業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1]在現代經濟學中關于企業融資的研究,西方的資本結構理論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雖然其研究對象多以大企業為主,但對中小企業融資也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而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則是從動態的角度來解釋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所需要的不同融資需求,在解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二、資本結構理論

為了達到市場價值最大化,企業往往需要尋求最佳的融資結構。由于各種融資方式的資金成本、凈收益、稅收以及債權人對企業所有權的認可程度等存在差異資本結構理論,在給定投資機會時,企業就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函數和收益成本約束來選擇相應的融資方式,以實現最佳的融資結構,進而使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化。融資結構不僅決定著企業的市場價值,同時對企業的融資成本、產權分配、治理結構以及通過資本市場對經濟增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這就是企業融資理論,亦稱資本結構理論論文范文。[2]西方主流的企業融資理論主要是圍繞如何形成最佳的資本結構而展開的,其發展先后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早期資本結構理論、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和新資本結構理論。

(一)早期資本結構理論

如果企業只采用權益資本和負債兩種融資方式,那么總資本成本率就是權益性資本成本率和債務性資本成本率的加權平均成本率。而企業的目標又是實現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化,企業的市場價值一般是由權益資本價值和債務價值組成。由此可見,在企業息稅前盈利既定的情況下,總資本成本率最低時,也就意味著企業的市場價值達到了最大值。因此,衡量企業是否實現了最佳的資本結構,主要是看企業的市場價值是否最大或資本成本是否最低。

杜蘭特(D.Durand,1952)[3]將早期的資本結構理論分為凈收益理論、凈營業收益理論和傳統理論(也稱折衷理論)。依據該分類方法,上述三種理論的內容大致如下:

1、凈收益理論

凈收益理論是以權益資本總可以獲取一個固定不變的收益率且企業總能以一個固定利率籌集到所需的全部債務資金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通過負債融資提高企業的財務杠桿比率,可以降低總資本成本率,進而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這是因為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均不受財務杠桿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負債程度多高,企業的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都不會發生變化。因此,根據該理論,當企業負債率達到100%的時候,即可滿足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達到最低,并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也就是說,企業最佳的資本結構是100%的負債。很顯然,該理論過分強調了財務杠桿的作用,但并未意識到財務風險等對資本結構的影響。

2、凈營業收益理論

凈營業收益理論是以總資本成本率和負債成本率都是固定不變的為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資本結構理論,不論財務杠桿如何變化,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都是固定的,因而企業的總價值不發生任何變化,即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不相關。這是因為企業利用財務杠桿時,會加大權益的風險,進而增加了權益資本成本,而投資者對此所要求的補償是根據負債增長率來提高權益資本化比率,財務杠桿產生的收益剛好被權益資本成本率的上升抵消,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仍保持不變,企業的總價值也保持不變。根據此理論,最佳的資本結構并不存在,也就不存在資本結構的決策問題。

3、折衷理論

凈收益理論和凈營業收益理論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極端理論,而折衷理論是介于這兩種理論之間的資本結構理論。該理論認為,債務成本率、權益資本率和總資本成本率均可能隨著資本結構的變化而變化。企業利用財務杠桿會導致權益成本的上升,但只要沒有超過一定的限度,則權益成本的上升就能被債務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權平均成本會隨著負債率的增加而逐漸降低,企業市場價值會有所提高并可能在此限度內達到最大值。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債務的低成本將不足以抵消權益成本的上升而使加權平均成本增加,且債務成本也會隨著企業負債率的增加而不斷增大,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上升會更快,而企業的市場價值將會下降。該理論認為,企業的資本成本并不獨立于資本結構之外,企業確實存在一個最佳的資本結構,即在加權平均成本由降低轉為上升的那一個拐點上,且此資本結構可以通過財務杠桿的運用來實現。[4]

(二)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在早期資本結構理論中,折衷理論看起來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但該理論并非依據歷史資料推斷出來的,而是根據經驗判斷得出的,因此在實際中往往會產生偏差。而以MM定理為代表的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出現資本結構理論,則將資本結構理論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論文范文。

1、MM定理

1956年,Modigliani& Miller在美國計量經濟學會年會上發表了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5]。后經修改,該論文又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他們在論文中所提出的理論被稱為MM定理,這是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理論的奠基石。MM定理是在凈營業收益理論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通過嚴格的數學推導,該定理證明,在一定條件下,企業的價值與它們所采取的融資方式無關,即不論是發行股票還是發行債券,對企業的價值沒有任何影響,故該定理又被稱為資本結構無關論。MM定理是建立在一系列嚴格的假設條件之上的:(l)公司只有長期債券和普通股票,債券和股票均在完善的資本市場上交易,且無交易成本;(2)投資者個人的借款利率與企業的借款利率相同,且無負債風險;(3)企業經營風險的高低由息稅前盈利的標準差來衡量,若企業的經營風險相同,則所屬的風險等級也相同;(4)投資者可按個人意愿進行套利活動,且無公司和個人所得稅;(5)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的平均營業利潤和風險的預期都是相同的;(6)不考慮企業增長問題,即息稅前盈利固定不變,所有利潤全部作為股利分配給股東;(7)各期的現金流量預期值為固定值,且都是永續年金,包括企業的利益、稅前利潤等。由此可見,該定理是建立在資本市場有效運作且沒有破產風險、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基礎之上,假設條件比較苛刻,與現實情況明顯不符。[6]

后來,Modigliani & Miller(1963)[7]對該理論進行了修正,把公司所得稅的影響納入了原來的分析之中,并得出與先前相反的結論:負債會因利息的減稅作用而增加企業的價值,因此,企業的負債率是越高越好。修正后的MM定理認為,負債對企業價值和融資成本是有影響的資本結構理論,如果企業負債率達到100%時,企業的價值就會實現最大化,即企業的最佳資本結構是債權融資。由于該定理將債權融資放在了企業融資的最優先位置上,與現實情況也是不一致的。

Miller(1997)[8]建立了一個包括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在內的模型,分析了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他認為,個人所得稅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減稅作用,但在正常稅率的情況下,負債的利息減稅利益并不會完全消失。實際上,Miller的結論與Modigliani & Miller對MM定理進行修正后的結論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他們都將負債融資放在企業融資的最優先位置上,并認為負債率越高越好。由于他們都過分強調負債融資的積極作用,而忽略了負債帶來的風險和額外費用的增加,因而與經濟現實不相符。

2、權衡理論

篇7

一、民營企業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

民營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民營企業在特定的理財環境中,通過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所要達到的目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民營企業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民營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根據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并通過關于財務管理目標的幾種主要觀點的比較,認為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應作為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

(一)以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彌補了利潤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一方面,沒有考慮民營企業所創造的利潤與投人資本之間的關系,不利于不同資本規模的民營企業或同一民營企業不同時期之間的比較另一方面,它沒有考慮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取得的同一利潤額所用的時間不同,其價值不同,承擔的風險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民營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還可能會忽視產品開發、生產安全、履行社會責任等工作,導致民營企業短期行為的發生。進行財務管理就是要權衡報酬與風險的得失,實現二者的最佳平衡,使民營企業價值最大。以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可以將民營企業取得的報酬按時間價值進行計量,考慮了報酬與風險的關系,使民營企業的前當收益與未來收益都對民營企業價值產生影響,有效地避免民營企業短期行為的發生。

(二)以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對務管理目標更符合我國國情

在我國,有人認為應將民營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因為經濟效益是指投人與產出的關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益。這是一個比利潤更廣義的概念,它是三類量化指標的綜合:一是以資本、成本、利潤的絕對數及相對數表示的價值指標;二是以產量、質量、市場份額等表示的實物量指標;三是以勞動生產率、資產利潤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標。并認為第一類指標反映的是民營企業現實的盈利水平,第二類、第三類指標反映的是民營企業潛在的盈利水平或未來的增值能力,因此該指標在利潤中加人了時間因素,可以認為該指標考慮了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由于反映民營企業盈利水平的利潤指標是按照權責發生制計算的,并沒有考慮時間價值。這種認為潛在的盈利能力或未來增值能力反映了時間價值的觀點在理論上是缺乏依據的,在實踐上也是難以計量的。而以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體現了對經濟效益的深層次認識,不僅考慮了風險與報酬的關系,還將影響民營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及各利益關系人的關系協調起來,使民營企業所有者、債權人、職工和政府都能夠在民營企業價值的增長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從而使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和經濟效益均進人良性循環狀態。因此,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應是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

二、資本結構理論與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

資本結構理論是西方當代財務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民營企業的資本結構是由于民營企業采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形成的,表現為民營企業長期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即民營企業資產負債表右方的長期負債、優先股、普通股權益的結構。各種籌資方式及其不同組合類型決定著民營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變化。資本結構的變化與民營企業價值處于怎樣的關系?當民營企業資本結構處于什么狀態能使民營企業價值最大?這種關系構成了資本結構理論的焦點。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創立的MM定理,被認為是當代財務管理理論的經典。

(二)資本結構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資本結構理論的重要貢獻不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即這一財務命題;而且認為客觀上存在資本結構的最優組合,并使我們對資本結構有了以下幾點明確認識:

1、負債籌資是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

在民營企業的各項資金來源中,由于債務資金的利息在民營企業所得稅前支付,而且,債權人比投資者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要求的報酬率較低,因此,債務資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當存在公司所得稅的情況下,負債籌資,可降低綜合資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未必是最佳籌資方式

由于財務拮據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響,過度負債會抵消減稅增加的收益。因為,隨著負債比重的增加,民營企業利息費用在增加,民營企業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民營企業的財務風險在加大。這時,無論是民營企業投資者還是債權人都會要求獲得相應的補償,即要求提高資金報酬率,從而使民營企業綜合資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優資本結構是一種客觀存在

負債籌資的資本成本雖然低于其它籌資式,但不能用單瑣資本成本的高低作為衡量的標準,只有當民營企業總資本成本最低時的負債水平才是較為合理的。因此,資本結構在客觀上存在最優組合,民營企業在籌資決策中,要通過不斷優化資本結構使其趨于合理,直至達到民營企業綜合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方能實現民營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

三、衡,資本結構孟要指標一一財務杠桿利益

由于民營企業一般都采用債務籌資和股權籌資的組合,由此形成的資本結構一般稱為”杠桿資本結構”,其杠桿比率即為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比例關系。因此,財務杠桿利益就成為衡量民營企業資本結構,評價民營企業負債經營的重要指標。

財務杠桿利益是民營企業運用負債對普通股收益的影響額。財務杠桿理論的重心是負債對股東報酬的擴張作用。其計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潤率=投資利潤率+負債股東權益x投資利潤率一負債利率x(1一所得稅率)。由上式可見,當民營企業全部資金為權益資金,或當民營企業投資利潤率與負債利率一致的情況下,民營企業不會形成財務杠桿利益;當投資利潤率高于舉債利率時,借人資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潤,表現為正財務杠桿利益。當投資利潤率低于舉債利率時,則普通股的利潤率將低于稅后投資利潤率,股東收益下降,表現為負財務杠桿利益。在實際工作中除要考慮財務杠桿利益外,還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經濟周期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既不會較長時間的增長,也不會較長時間的衰退,而是在波動中發展的。這種波動大體上呈現復蘇、繁榮、衰退和蕭條的階段性周期循環,即為經濟周期。一般而言,在經濟衰退、蕭條階段,由于整個宏觀經濟不景氣,多數民營企業經營舉步維艱,財務狀況常常陷人窘境,甚至惡化,經濟效益較差。在此期間,民營企業應盡可能壓縮負債,甚至采用即零負債朋策略,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而在經濟復蘇、繁榮階段,一般來說,由于經濟走出低谷,市場供求趨旺,大部分民營企業的銷售順暢,利潤水平不斷上升,此時,民營企業應增加負債,以抓住機遇,迅速發展。

(二)市場競爭環境因素

即使處于同一宏觀經濟環境下的民營企業,因各自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同,其負債水平也不應一概而論。一般來說,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壟斷性行業的民營企業,如我國目前的煤氣、自來水、電力等民營企業,以及在同行業中處于壟斷地位的民營企業,由于這類民營企業的銷售不會發生問題,生產經營不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利潤穩中有升,因此,可適當提高負債比率,以利用債務資金,提高生產能力,形成規模效益,鞏固其壟斷地位;而對于一般競爭性民營企業,由于其銷售完全由市場來決定,價格易于波動,利潤難以穩定,因此,不宜過多地采用負債方式籌集資金。:

(三)行業因素

篇8

(1)負債規模

負債規模是指企業負債總額的大小或負債在資金總額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業負債規模越大,利息費用支出會越多,由此因為收益降低而導致喪失償付能力或破產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時,負債比重越高,企業的財務杠桿系數越大,稅后利潤即股東收益變化的幅度也隨之增加。所以企業負債規模增大,勢必加大企業財務風險。

(2)負債的利息率

負債的利息率是衡量借人資金增值量的基本單位,即借入資金的增值同借入

資金的價值之比。在同樣負債規模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企業所負擔的利息費用支出就越多,企業破產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同時,利息率對股東收益的變動幅度也大有影響,因為在稅息前利潤一定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企業所負擔的利息額越高,必然引起財務杠桿系數增大,股東收益受影響的程度也越大,企業財務風險也同時加大。

(3)負債的期限結構

負債的期限結構是指企業所使用的長短期借人資金的相對比例結構。一般情況下長期資金通常采用長期融資方式籌集,短期資金通常采用短期融資方式籌集。如果負債的期限結構安排不合理,長期資金卻采用短期融資方式(主要是短期借款)籌集,或者相反,都會增加企業的籌資風險。具體表現為:第一,使用長期融資方式來籌資,它的利息費用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將固定不變,使用短期融資方式來籌資,則利息費用可能會有大幅度的波動;第二,如果企業大量舉借短期資金,并將短期資金用于長期資產,則當短期借人資金到期時,可能會出現難以籌措到足夠的現金來償還短期借入資金本金和利息的風險,此時,若債權人由于企業財務狀況差而不愿意將短期借款展期,則企業有可能被迫宣告破產;第三,短期借款融資速度快,通常利息率水平較低,籌集金額較少,雖然對企業影響期限較短,但償債風險較大。而長期借款的融資速度慢,取得成本通常較高,而且還會有一些限制性條款,但償債風險相對較小些。

(二) 引起籌資風險的外部因素分析

(1)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其直接表現為企業稅息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于籌資風險,但又影響籌資風險。當企業完全用股本融資時,財務杠桿系數為r,經營風險即為企業的總風險,完全由股東均攤。當企業采用股本與負債并用融資時,由于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性作用,股東收益的波動性會加大,所承擔的風險將大于經營風險,其差額即為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則不僅股東收益蕩然無存,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會使企業喪失償債能力,處于破產的境地。

(2)預期現金凈流量

現金流量是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流人及流出,是企業現金的動態反映。而現金流入量與現金流出量的差額稱為現金凈流量。許多企業盡管賬面上表現出豐厚的利潤,卻因無力支付和清償到期債務而陷人財務困境,仍然擺脫不了破產清算的厄運。相反,有些企業則可能賬面利潤表現并不突出,但因其現金流量狀況良好,支付及償債能力強,卻能夠不斷地發展。因為負債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現金(貨幣資金)償還,因此,企業能否按合同、契約的規定償還本息,取決于企業預期的現金凈流量是否足額及時。現金凈流量反映的是現實的償債能力,如果企業投資決策失誤,或信用政策過寬,不能足額或及時地實現預期的現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會面臨財務危機。

(3)資產的流動性

資產的流動性反映的是資產的變現能力及潛在償債能力。各種資產的流動性(變動能力)是不一樣的,其中庫存現金的流動性最強,而固定資產的變現能力最弱。非現金資產的變現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該資產轉化為現金的必要時間,二是該資產變現時變現價格的確定程度。企業資產的整體流動性不同,即各類資產在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不同,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關系甚大,當企業資產的總體流動性較強,變現能力強的資產較多時,其財務風險就較小;反之,當企業資產的整體流動性較弱,變現能力弱的資產較多時,其財務風險就較大。很多企業破產不是沒有資產,而是因為其資產不能在較短時間內變現,結果

不能按時償還債務,從而使企業面臨財務危機,甚至導致企業破產。

(4)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是指金融性商品交易的場所。金融市場一方面為企業籌資提供場所,另一方面為企業籌資提供一種機制,促進社會資本合理流動。企業的籌資活動要受金融市場的影響,如負債利息率的高低就取決于取得借款時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情況,而且金融市場的波動,如利率、匯率的變動,都會導致企業的籌資風險。當企業主要采取短期貸款方式融資時,如遇到金融緊縮,銀根抽緊,短期借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再次融資利息費用會劇增,導致利潤下降,甚至有些企業會因為無法支付高漲的利息費用而出現嚴重的財務危機。

(5)經濟環境

企業籌資的經濟環境很多,一般有宏觀經濟政策、物價變動和周期變化等因素。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在鼓勵一部分企業開展經營活動的同時,也限制了另一部分企業的發展,這就有可能加大這類企業的籌資風險。物價水平的劇烈變動會廣泛地影響到所有企業的財務活動,從而加大籌資風險。經濟周期對企業籌資活動影響也很大,在經歷若干次從投資膨脹、生產高漲到控制投資、緊縮銀根而步人正常發展的過程中,反映出的企業籌資風險差異較大。例如,在控制投資和緊縮銀根時期,社會資本緊缺,利率飄升,企業籌資活動非常困難,籌資風險非常大,甚至嚴重威脅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引起籌資風險的內部和外部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誘發籌資風險。一方面,可以說負債籌資是一把雙刃劍,既可帶來財務杠桿利益,又能引起籌資風險。在資本結構一定的條件下,企業從息稅前利潤中支付的債務利息是相對固定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多時,每一元息稅前利潤所負擔的債務利息就會相應地降低,扣除所得稅后可分配給企業所有者的利潤就會增加,從而給企業所有者帶來額外的收益,即財務杠桿利益。同理,由于負債經營的作用,當稅前利潤下降時,稅后利潤下降得更快,從而導致企業所有者收益大幅度下降,企業財務風險加大,甚至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在負債利息率及期限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企業所面對的風險就更復雜了。所以對于企業來說,采用負債經營必須認真衡量由其帶來的收益和風險損失。另一方面,經營風險、預期現金凈流量、資產的流動性、金融市場和經濟環境等因素,在企業開展籌資活動時會間接地導致企業的籌資風險,隨著負債比率的增大,負債利息越高,會導致負債的期限結構越不合理,從而加大企業的籌資風險。雖然引起籌資風險的各種因素復雜多變,難以預料,但是通過開展各項有效的風險管理工作,仍然能使許多企業在負債比率較高的情況下,經營業績平穩發展,經營風險不斷降低,即使在市場環境較差的情況下,也能獲得較其他同行企業更高的利潤水平。

企業籌資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樹立風險意識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獨立承擔風險。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實際結果與預期效果相偏離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在風險不斷加大時,企業卻毫無準備,更談不上應對措施,結果必然會遭致失敗。因此,企業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即正確承認風險,科學估測風險,預防發生風險,并且有效應付風險。

(二)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

企業必須立足市場,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預防機制和財務信息網絡,及時地對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和防范,制定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風險規避方案,通過合理的籌資結構來分散風險。如通過控制經營風險來減少籌資風險,充分利用財務杠桿原理來控制投資風險,使企業按市場需要組織生產經營,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決策失誤而造成的財務危機,把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

(三)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

負債經營雖然能獲得財務杠桿利益,但同時企業還要承擔由負債帶來的籌資風險損失。為了在獲取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避免籌資風險,企業一定要做到適度負債經營。企業負債經營是否適度,是指企業的資金結構是否合理,即企業負債比率是否與企業的具體情況相適應,以實現風險與報酬的最優組合。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選擇最優化的資金結構,是復雜和困難的,對于一些處于高速成長時期的企業,因其生產經營好,產品適銷對路,資金周轉快,負債比率可以適當高些,對于經營境況欠佳,產銷不暢,資金周轉緩慢的企業,其負債比率應適當低些,防止因商業風險加大而增加籌資風險。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企業資產負債普遍過高,一般在70%左右,有的在80%以上,為了增強抵御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我國企業必須著力于補充自有流動資本,降低資產負債率,降低財務危機發生機率。

(四)制定負債財務計劃

根據企業一定資產數額,按照需要與可能安排適量的負債,同時,還應根據負債的情況制定出還款計劃。如果舉債不當,經營不善,到了債務償還日無法償還,就會影響企業信譽。因此,企業利用負債經營加速發展,就必須從加強管理,加速資金周轉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資金占用額,盡力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銷率,減少應收賬款,增強對風險的防范意識,使企業在充分考慮影響負債各項因素的基礎上,謹慎負債。在制定負債計劃的同時須制定出還款計劃,使其具有一定的還款保證,并使企業負債后的速動比率和流動比率保持在安全區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同時,還要注意在借人資金中,長短期資金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結構趨于合理,并要防止還款期過分集中,以減輕企業償債壓力。

(五) 認真研究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情況

針對由于利率變動引起的籌資風險,應認真研究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情況,根據利率走勢,把握其發展趨勢,并以此做出相應的籌資安排在利率處于高水平時期,盡量少籌資或只籌集急需的短期資金。在利率處于由高向低過渡時期,也應盡量減少籌資活動,不得不籌的資金,應盡量采用浮動利率的計息方式。在利率處于低水平時,籌資較為有利。在利率處于由低向高過渡時期,應積極籌集長期資金,并盡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計息方式,以降低籌資成本。

 

企業籌資風險產生的因素及防范措施相關文章:

1.試論企業籌資風險的成因及控制的策略

2.淺談中小企業籌資風險的規避與研究論文

3.什么是籌資風險 籌資風險成因介紹

篇9

資本結構理論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是西方財務管理理論的三大核心理論之一,它主要研究資本結構的變化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程度。探究是否存在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一個最優資本結構。因此,按照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相關關系,我們可以把資本結構理論分為如下兩類:(1)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相關論。按照理論研究所得出的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相關關系的不同可分為三類:①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正相關論。主要有凈收益理論、傳統理論、修正MM理論、Miller模型、成本理論、信號傳遞理論和權衡理論。②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負相關論。主要有破產成本理論和優序融資理論。(2)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無關論。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有經營業收益理論和MM理論。本文是對國外有關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的回顧思考。

廣義的資本結構是指企業資金來源中所有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狹義的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長期資金來源的比例關系。國外學者大多傾向于基于狹義資本結構定義,使用資產的長期負債比率來度量資本結構對公司價值的衡量一般采用托賓Q值(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公司重置成本的比率)、流通市值與賬面價值比率、股票預期收益、盈利能力指標(資本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等)、股東財富等。

國外對于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在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研究中,將企業價值作為影響因素之一,對其與資本結構的關系進行驗證,②在資本結構經濟效果研究中,將企業價值當做被解釋變量,以資本結構為解釋變量,研究資本結構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制與影響程度。本文也從這兩方面來進行綜述

二、企業價值對資本結構的影響研究

按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的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1、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正相關。

Jordan,Lowe和Taylor(1998)通過對1989—1993年275家英國私人或獨立的中小型企業財務數據和調查問卷的分析得出的研究結果表明獲利率與負債比呈正相關。Francisco,Sogorb,Mira(2000)對西班牙1994—1998年6482個中小企業資本結構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盡管與短期債務融資比率呈反比,但是具有更多發展可能性的公司還是將更多利用債務融資,也即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正相關。Brierley,Bunn(2005)對1975-2004年間英國公司資本結構的實證研究也得出了盈利能力與財務杠桿正相關的結論。

2、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負相關。

Kester(1986)Bl1982-1983年間來自27個不同行業344家日本企業和452家美國企業的橫截面數據建立線性回歸模型,進行OLS估計,發現獲利能力與財務杠桿顯著負相關。Titman和Wessels(1988)通過線性結構模型法研究了1972-1982年美國制造業中的469家上市公司數據,得出了同樣的結論。Harris,Raviv(1991)的實證結果也是如此。Rajan和Zingalas(1995)采用截取托比模型,選取1987-1991年間G一7集團橫截面數據,應用極大似然法(ML)估計系數,研究發現盈利性與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的公司杠桿比率負相關,而且這種關系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加不斷的加強。Douglas(2006)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Wald(1999)檢查了與法、德、日、英資本結構相關的因素,分別以長期負債總資產賬面值、總負債總資產賬面值為被解釋變量,采用異質托比模型,研究發現盈利性與杠桿比率負相關。Booth等人(2001)通過對十個發展中國家(巴西、墨西哥、印度、韓國、約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泰國、土耳其和津巴布韋)樣本數據的分析發現:影響發展中國家公司債務比率的因素中盈利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除了津巴布韋以外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公司績效與資本結構之間都存在著高度顯著的負相關關系。Pao(2007)采用2000—2005年720家公開交易的高科技公司面板數據資料,運用三個時間序列的橫截面回歸模型和一個多元回歸模型,以資產回報率為解釋變量,實證研究得出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顯著負相關。

Niv0rozhkin(2004)以凈利潤總資產的比率為解釋變量對捷克和保加利亞這兩個國家的研究、Akhtar(2005)對澳大利亞的1637家公司1992—2001年數據的研究、Abor(2005)以權益回報率(息稅前利潤總權益)為解釋變量對加納上市公司的回歸分析、supanvanij(2006)對164家日本公司1991-1996年數據的研究、chen和strange(2005)以息稅前利潤/總資產為解釋變量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究、Amidu(2007)以息稅前利潤總資產為解釋變量對加納銀行的回歸分析以及Eldomiaty(2007)對埃及公司資本結構的研究都得出了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負相關這一結論。

3、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無顯著相關關系。

Rajan,zingales(1995)的研究發現德國盈利性的估計系數是正的,但在統計意義上不顯著,法國和意大利的估計系數在統計上也不顯著。Bhole,Mahakud(20O4)以營業收入總資產為解釋變量,回歸結果得出盈利能力與公司負債水平負相關,但并不是在1966—2000所有期間統計學上都不顯著。Nguyen,Ramachandran(2006)以稅前利潤為解釋變量,回歸分析結果也得出相同的結論

三、資本結構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研究

1、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正相關

Masulis,RonaldW.(1980)發表在《財務經濟學》上的文章Ⅸ資本結構變動對證券價格影響》指出,普通股價格的變動與財務杠桿水平的變動呈正相關關系。Laxmi,Chand,Bhandari(1988)發表在Ⅸ債務/權益比與普通股期望收益:經驗數據一文中得到債務/權益比與普通股期望收益成正相關關系。Maaulia(983)對權衡理論的實證研究表明:(1)普通股票價格的變動與企業財務杠桿的變動呈正相關關系;(2)企業績效與其負債水平呈正相關關系;(3)能夠對公司績效產生影響的負債水平的變動范圍介于0.23與0.45之間。K.Shah(1994)在《資本結構變化的信息傳遞性質》一文中觀察到當財務杠桿增加時,在資本結構變化宣布的當天,股票價格會大幅度上升;相反,當財務杠桿減小時,資本結構變動的信息一宣布,股票價格會大幅度下降。也即股票價格隨公司財務杠桿的增加而上升,隨公司財務杠桿的減少而下降。Frank和Goyal(2003)認為數據缺失也導致了實證結果的偏差,因此他們運用多重插補的方法來校正這個偏差。他們使用了美國的非金融企業從1950—2000年包括近20萬個觀測變量的龐大數據庫,其研究結果顯示:績效與賬面價值財務杠桿比率之間呈正相關,與市場價值財務杠桿比率之間呈負相關。

2、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負相關

Friend和Lang(1998),Titman;和Wessels(1998),Rajan和Zingales(1995)等研究發現,獲利性與杠桿負相關。

3、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相關,但并非純粹正相關或負相關

McConnell和servaes(1990)通過對1976年1173個樣本公司和1986年1093個樣本公司托賓Q值與股權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得出一個具有顯著性的結論,即托賓Q值與公司內部股東所擁有的股權之間存在曲線關系。內部控股股東股權比例小于40%時,托賓Q值隨控股比例的增大而提高;當控股比例達到40%-50%時,公司托賓Q值開始下降。Myeong—Hyeon Cho(1998)利用《幸福》雜志500家制造業公司1991年的數據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采用普通最小平方回歸的方法,得出了股權結構影響公司的投資,進而影響公司價值的經驗結論。他認為,在內部股東擁有股權0%-7%,7%-38%以及38%-100%三個不同區間上,公司價值分別隨內部股東擁有股權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而減少、增加而增加。Fuerst和Kang(2000)以1992—1993年美國的947家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進行了研究的結論表明:首席執行官、內部人、外部董事持股比例對公司業績、公司市場價值具有正向作用,外部股東持股比例對公司經營業績具有負向作用,對于具有控制性股東的公司,持股比例對市場價值具有負向作用。Simerly和Li(2000)提出,在高動態環境下,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負相關。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正相關。

篇10

一、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理論對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重要分析:股東更加關注的是償還債務之后的投資收益,而債權人卻是主要關心合約定的債務支付情況。較之債權人而言,股東有時會更偏好具有高風險性的投資項目(環境不確定性強)。但債權人也清楚地知道,一旦投資項目失敗,債權人將承擔全部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可以索要更高的債務價格,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阻止高層管理者將資本投資于高風險性的項目。而且,既然不可能完全消除這種情況下的成本,債權人很可能不會投資于從事高風險性行為的公司。

交易成本經濟學所關注的是公司內部之間以及公司內部與外部之間的聯系能否最小化交易成本。Williamson指出,交易最重要的維度是和合約有密切關系的資產專用性。對于那些專用性強的資產,在不完全合約情況下,人們無法通過要素市場詳細了解這些資產的現在及未來價值,因此,增加了其交易成本及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債務籌資已不再是最佳選擇,而應選擇權益籌資。而戰略管理的研究者們則主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企業的外部環境、內部資源和能力以及企業戰略。戰略管理的研究范式為資本結構決策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

戰略管理理論認為,外部因素是影響資本結構決策效率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其決策的效率取決于公司對于競爭性環境的壓力做出反映的能力。理論、交易成本經濟學、戰略管理理論及財務理論的融合,為我們從戰略視角來研究資本結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依據以上理論,并結合Dess和Beard提出的環境計量模型,我們使用兩個維度(資源豐度、復雜性)來進一步分析行業環境、資本結構(財務杠桿)與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

資源豐度指的是在一個行業中資源的豐足性。一個公司的資源越豐足,其生產經營條件就越好,越能夠創造更多的現金流量;使得公司資產保值增值,意味著公司未來發生危機的可能性減弱,破產成本較低,從而取得債權性融資將更容易些。也即意味著一個行業的資源越豐足,其環境不確定性越弱,公司越傾向于采用債權融資。戰略管理學和組織經濟學一致認為:組織的戰略必須與其環境相匹配。在不同的行業環境下,應做出不同的資本結構決策選擇。同時,不同程度的環境變化對行業中同一經營活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不同企業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環境適應力,而適應能力強弱又會進一步影響企業的績效。由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1:處于資源豐度高的行業中的公司,其財務杠桿與公司業績正相關。

假設1.2:處于資源豐度低的行業中的公司,其財務杠桿與公司業績負相關。

復雜性指的是行業環境中的異質性與資源的集中度,該指標的兩個極端值反映出該行業是完全壟斷型或是完全競爭型。如果一個公司屬于壟斷行業,其資源集中度高,資源優勢明顯,能夠獲得較高的超額利潤。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壟斷行業的環境不確定性較弱,從而更易于獲得債權性融資。但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中,高財務杠桿容易導致企業后續投資能力的不足和企業在產品價格戰或營銷競爭中的財務承受能力的不足,被迫削減資本投資,甚至退出。當業內主要企業因融資約束或杠桿并購導致財務杠桿高時,財務杠桿低、現金充裕的競爭對手往往主動地發動價格戰或營銷戰,降低產品利潤和經營現金流人,從而逼迫財務杠桿高的企業陷人財務危機,降低競爭程度。因此,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低財務杠桿成為一項競爭優勢因素。同時,企業資本結構決策的選擇要與其外部環境相匹配,否則其業績將會受損。由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1:處于復雜性高的行業中的公司,其財務杠桿與公司業績正相關。

假設2.2:處于復雜性低的行業中的公司,其財務杠桿與公司業績負相關。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期間是自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止,收集了2001年至2005年在上海和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制造業下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皮毛,造紙印刷,石油化學,電子,金屬非金屬,機械設備儀表,醫藥生物制品等八個子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在剔除了ST、*ST上市公司數據及一些財務指標極端異常的數據之后,最終選取2001年至2005年共計2659個樣本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由于2006年的財務數據受股權分置影響較大,所以并未選取2006年公司的數據。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主要源自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會計與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市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中國股票市場研究數據庫——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庫(2007版)》。

(二)方程設定及變量定義

本文分別取資源豐度、復雜性兩個指標的各行業平均值作為分界線將樣本數據分為高資源豐度組、高復雜性組和低資源豐度組、低復雜性組,并建立如下多元回歸模型,分別表示為模型1.1、1.2、1.3、1.4:

其中各變量符號的名稱及其定義解釋如下:資本結構(Leverage):總負債/總資產;公司業績(Performance):每股收益(Eps);資源豐度(Sg):將行業銷售收入與時間啞變量進行回歸,再用回歸系數除以行業收入的均值來加以計量。復雜性(Sc):先對行業中每一個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單個企業的銷售收入占整個行業的銷售收入)加以平方,然后再將各項平方值加總。公司規模(Size):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公司成長性(Growth):凈利潤增長率;第一大股東控制權(Firstsecond):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環境變化分組(Dummy):當公司所處行業變化穩定時,該虛擬變量取1,否則取0。

三、實證結果及研究結論

篇11

一、籌資風險的形成原因

企業的籌資風險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資本結構不合理。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是企業籌資決策的核心。資本結構不合理,資金周轉慢,當債務到期時,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從而引起財務風險。企業的融資方式、融資金額、融資期限等都影響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從而決定了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是否穩定以及未來的財務風險與破產風險。

2籌資方式選擇不當

目前在我國,可供企業選擇的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不同的時間會有各自的優點與弊端,如果選擇不恰當,就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費用,減少企業的應得利益,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而形成財務風險。:

3.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其直接表現為企業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于籌資風險,但又影響籌資風險。當企業完全采用股權融資時,經營風險即為企業的總風險,完全由股東均攤。當企業采用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時,由于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性作用,股東收益的波動性會更大,所承擔的風險將大于經營風險,其差額即為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則不僅股東收益化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被迫宣告破產。

只有在企業負債經營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導致企業的籌資風險,而且負債比率越大,負債利息越高,負債的期限結構越不合理,企業的籌資風險越大。另一方面,雖然企業的負債比率較高,但企業已進入平穩發展階段,經營風險較低,且金融市場的波動不大,那么企業的籌資風險相對就較小。

二、籌資風險的防范

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經營手段之一,運用得當會給企業帶來收益成為發展經濟的有利杠桿。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則會使企業陷入困境,甚至會將企業推到破產的境地。因此,企業對負債經營的風險應有充分的認識,必須采取防范負債經營風險的措施。

1.優化資本結構

最佳資本結構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這個最大的籌資風險可以用負債比例來表示。所以確定最佳資本結構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確定適度的負債數額,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以實現風險與報酬的最優組合。一個企業只有權益資本而沒有債務資本,雖然沒有籌資風險,但總資本成本較高,而且無法獲得因債務經營帶來的財務杠桿利益,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債務資本過多,則企業的總資本成本雖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可能會因此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從而導致籌資風險加大。因此,企業應自覺地調節資本結構中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確定一個最佳資本結構。在資產利潤率上升時,調高負債比率,提高財務杠桿系數,充分發揮財務杠桿效益;當資產利潤率下降時,適時調低負債比率,以防范財務風險。

2.合理安排籌資期限

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必須采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來滿足。這樣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同時,企業要根據負債的情況制定出還款計劃,使其具有一定的還款保證。

篇12

2.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要求財務管理主體在開展財務管理活動時講求投入和產出的比較,要求以盡可能少的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創造出盡可能多的財富。財務管理的內容包括資金的籌措、運用和分配,其中每一項都要充分考慮成本和效益的權衡。財務管理就是要在講求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節約資金的占用和降低費用,不斷增加產出,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財務管理的目的,而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3風險——收益平衡原則。風險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所導致財務成果的不確定性。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人們無法消滅它,但是可以通過技術分析、規范操作,達到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對財務決策負面影響的目的。由此可見,在財務管理活動中,權衡風險與收益是每個財務管理主體必須認真面對的課題。通常企業為了獲得較多的收益,往往不得不冒較大的風險;相反,不想冒風險,則收益必然較小。風險與收益平衡原則要求企業不能只顧收益最大而不顧風險,應當在風險與收益的比較中作出正確而謹慎的抉擇,趨利弊害,確保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4.依法理財原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財務管理必須依法辦事,貫徹依法理財原則。就我國當前的財務管理環境而言,各類企業必須以《企業財務通則》和財務制度為依據,根據生產經營的特點合理組織財務活動,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做好財務管理基礎工作;依法合理籌集資金并有效使用資金,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各項財務收支范圍和標準,做好各項財務收支的計劃預測、控制核算和分析考核;正確計算企業經營成果和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努力提高經濟效益;依法計算和繳納稅金;按照規定順序和要求分配利潤,保證投資者的權益不受侵犯。

5.誠信原則。所謂“誠信”就是誠實不欺,恪守信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的含義已經超出個人品德修養的范疇,而是市場微觀主體從事各種活動的行為規則。因此,財務管理主體從事財務管理活動時必須恪守誠信原則,這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理論意義。

財務管理原則體系的內容之專用原則

1.貨幣時間價值原則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貨幣資金在投資和再投資過程中所發生的價值增加。在財務管理活動過程中,長期投資項目時間跨度大,等量的貨幣在不同時點的價值量不具有可比性,這就需要將不同時點的資金按照一定的方法折算到相同時點。

因此,在對待長期項目時,財務管理主體必須堅持貨幣時間價值原則。

2.現金流原則

現金流是投資項目在其計算期內可能或應該發生的各項現金流出的統稱。在財務管理活動中,應當采用現金流概念,不能直接按會計利潤進行項目決策。貫徹現金流原則的優點體現在:首先,現金流量揭示的未來期間投資項目貨幣資金的收支運動,可以序時和動態地反映資金的流向與回收的投入產出關系,便于決策者更完整全面地反映投資效益;其次,可以擺脫在貫徹財務會計權責發生制時面臨現金流量不足等闌境,有利于提高信息的相關性、透明度和可比性。

3.適當利用財務杠桿原則

在企業全部資金的息稅前利潤率高于同期負債的成本率時,負債比率提高,財務杠桿利益增加:負債比率降低,財務杠桿利益減少。當企業的全部資金的息稅前利潤率低于同期的負債成本率時,財務杠桿的作用將會給企業帶來損失。由此可見,財務管理人員不能盲目運用財務杠桿,運用財務杠桿原則要適度。

4.效組合原則

根據現財學的資產投資組合理論,不同類型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是不同的。如果我們能夠科學地選擇資產并科學地確定各項資產在投資組合當中的比重,能夠有效地消除部分風險,達到盡可能提高收益的目的。堅持有效組合原則對于開展多種經營的大公司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公司事先無法確知某個或某些經營項目所在行業的好壞,無法預先確知項目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經營的好壞,采用投資組合這種類似于賭博的方式可減少風險。

5.變現能力與盈利能力平衡原則

變現能力是指企業支付到期債務的能力,而盈利能力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提高變現能力和盈利能力是企業財務管理的兩個子目標,這兩個子目標作用的方向有時一致,有時相互矛盾。例如,增加資金資產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變現能力,但現金是非盈利資產,現金增加又必須導致盈利能力某種程度的降低,所以在財務管理活動中,必須合理安排各種資金的比例以實現變現能力與盈利能力的平衡,達到既能提高盈利能力,又能確保償還各種到期債務的目的。

6.合理配比原則

合理配比原則是指企業資產的配置要與資金的來源相一致,用于購置流動資產的資金可通過舉借短期債務來獲得,用于購置長期資產的資金應該通過長期資金渠道獲得。這樣一方面能夠有效地降低企業總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防止不能按期償還債務的風險。

7.權責結構和利益關系協調原則

正確處理財務關系是現代財務管理學的基本內容之一。要恰當地處理好財務關系應當從權利與責任的安排和利益分配兩個方面著手。權利與責任的安排體現在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職能的劃分上和由現代產權制度引發的財產權與經營權的劃分上。利益分配主要體現在財務成果的分配上,實現財務成果在國家、企業、投資者、勞動者等相關利益主體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

 

財務管理原則體系的內容相關文章:

1.財務管理體系的內容和構建原則

2.財務管理體制的主要內容和制定原則

3.財務管理原則的內容有哪些

篇13

目前,資本結構的課題已經在財務領域內引起了一系列廣泛的研究。這個課題的最早研究文章是Modigliani 與 Miller(1958)編寫的,他們指出,如果把融資和投資決策作為兩個單獨分離的過程來看,掩蓋了戰略潛力對解開資本結構之謎的作用。而Chandle(1962)也指出戰略是公司長期發展目標的決定過程,同時包括為實現長期發展目標而采取行動和配置資源的過程。既然戰略將決定投資決策,投資決策又將影響融資選擇(Williamson,1988),那么不同的戰略就會導致不同的資本結構與之對應。

二、資本結構的傳統解釋

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提出,在一定的條件下,企業價值獨立于資本結構,因此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無關,由于這一著名的命題與先前的理論研究想違背,因此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而事實上作者并沒有嘗試說明在真實世界中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是無關的(Miller,1988)。作者想要研究的是,在虛擬世界中,是否能夠找出一定的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資本結構是不影響企業價值的。然而,幾年之后,Modigliani and Miller (1963) 通過對無稅收假定的放松而修改了他們的觀點,指出,一旦利息稅收的抵扣作用被考慮在內,企業價值會隨著杠桿利率的增加而增加。這一命題掀起了財務領域中更高一輪的爭議熱潮。

企業不最大限度地使用杠桿。原因來自于抵消利息稅收益的債務籌資成本。如果企業不能履行到期償還債務的責任,就有可能會導致企業原有價值的削減,損失程度取決于企業所擁有的資產類型(Long和Malitz,1985)。此外,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還有另一種來自于激勵方面的債務成本,權益持有者會侵占債權人的利益。這將導致債權人會要求通過監督及其綁定機制來保護自己,這樣債務本身就會產生一種抵消債務稅收收益的成本。

資本結構的更進一步發展是來自于Myers和Majluf(1984),他們提出了啄序理論模型用于解釋企業財務決策。根據這個模型,一個企業是不存在最佳的債務水平的。反而,相較于外源融資,信息不對稱會驅使企業更偏向于內源融資。根據這個觀點,企業通常會使用內部可用現金為新項目提供資金。如果儲存的收入不能滿足企業的財務需要,企業將更傾向于首先盡可能少的風險債券,較多的風險債券作為最后的手段。因此,當收益較低時,用于為企業項目提供資金的債務水平將會增加。相反,當收益較高時,企業管理人員會使用超額現金來支付債務。

三、企業戰略與資本結構的早期聯系

從現有文獻來看,國外學者Jensen和 Meckling(1976)在其處女作《成本》中最早提出企業的戰略選擇和資本結構之間或許存在關聯的看法,即如果企業在舉債之后再做出投資決定,管理者就傾向于風險性更大的戰略。而Bttis(1983)也認為在研究企業融資的影響因素時應采用一種戰略的視角。Barton和Gordon(1987)是最早提倡從戰略視角考察資本結構以彌補現存資本結構理論不足的戰略研究者。隨后,Titman’s(1984)的分析指出企業的財務杠桿可能受到其采用的戰略的影響。如果較高的債務水平確實與高風險戰略緊密相聯的話,那么那些關心企業是否會長期存在的消費者就會把高債務看作是有負面影響的,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他們更喜歡選擇低債務企業的產品。Sand-berg,Lewellen,和Stanley(1987)聲明:只要杠桿能夠有積極作用且沒有阻礙企業建立有效的業務戰略時,就應提高其水平。而根據Balarkrishnan等人的研究,同一行業內部的不同企業之間的資本結構存在差異的最好解釋應該歸結為企業所選擇的不同戰略類型。

四、資本結構的現代戰略視角

Barton and Gordon(1987)指出:無論是在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還是在資本結構對企業價值是否有影響方面,財務領域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雖然作者最初的興趣在于把資本結構與企業高管的特征和期望聯系起來,但它更主要的貢獻則在于強調這樣一個事實:杠桿及戰略都對整個組織有影響。如果企業呈現戰略一致性(Porter,1960),我們則預期這兩個因素是相關的。在后續的實證研究中,Barton和Gordon(1988)以1970-1974年間財富500強中的279家公司為樣本,考察了企業戰略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采用單一化戰略和相關多元化戰略公司的債務水平最低,追求主導型戰略公司的債務處于平均水平,而采用非相關多元化公司的債務水平最高。

受到國外研究的影響,我國國內學者也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呂長江和王克敏(2002)在理論的框架下,研究了資本結構、股利分配和管理股權比例三者的相互影響關系。其實證結果發現,三者存在顯著的作用關系,管理者股權比例會對資本結構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此外還發現,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公司規模與公司成長性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洪正(2005)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主導決定因素。實證結果表明,股權結構對資本結構的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公司特征因素和資本成本因素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作用次之。

五、創新戰略與資本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乐市| 项城市| 庆安县| 衡南县| 曲水县| 盐边县| 孟连| 尉犁县| 塔城市| 镇沅| 堆龙德庆县| 长白| 昌吉市| 桃园市| 遂溪县| 苏尼特右旗| 郓城县| 乐平市| 南投县| 萨迦县| 平罗县| 汉川市| 改则县| 汾西县| 滨海县| 子洲县| 葫芦岛市| 潜山县| 建阳市| 吉水县| 抚松县| 富民县| 齐齐哈尔市| 农安县| 宁津县| 罗城| 开化县| 辛集市| 周宁县| 鄱阳县|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