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基礎英語教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先是語言知識方面的困難,它包括語音(如某些單詞連讀,弱讀和失去爆破音他們不易分辨)、語速、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困難(動詞短語、習慣表達方面的障礙,如:虛詞運用上受母語的影響不能快速反應等,導致這一節內容聽得模糊)。聽力是聽和理解的總和,語言知識是聽力理解的必要條件,語言知識的高低決定了聽力理解能力的強弱及反應速度的快慢。
其次是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困難。聽力理解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一是背景知識;二是語言技巧。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目的。有些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常識不甚了解,對西方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文化背景、風土人情不熟悉,致使一些涉及此類內容的文章聽不懂,不知所云。再次是在聽的過程中心理上和習慣上的困難。帶著緊張壓抑的心理去聽,他的思維活動會變得十分遲鈍,難以發揮正常的聽力水平,即使原本熟悉的教材也會變得陌生。還有些學生存在不良的習慣,不注意對關鍵詞、句的攝取,力圖把每個詞、每個句子都聽懂,遇到不理解的單詞和句子時,就停下來思索,這無疑就跟不上語速了;另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直接用英語理解聽力材料,而是借助于中文,中間經歷了一個心譯過程,這些都是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因素。
聽力教學應當有多種內容
2改進英語教學方法的途徑
(1)進行“GlobalListening”的訓練,把握所聽材料的整體意思,訓練的成功關鍵在于練
習題的設計要全面。首先,讓學生做好聽前的預備活動,其次是聽力訓練過程中,學生的注
意力要集中在關鍵詞句上。再者,在聽力訓練過程中始終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意志品質去克
服出現的語言障礙,去進行有效的猜測、聯想和判斷。
(2)進行“SelectiveListening”訓練,培養學生能聽出一些具體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從語言材料略高于他們的實際水平的材料中進行信息選擇的能力。
(3)進行“IntensiveListening”內容的訓練,聽力訓練的高層次是信息的再處理即反饋的能力。具體來說,是針對所聽材料回答問題并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形成“長時記憶”。
3教學方法應用多元化
3.1聽時抓住材料的要素
無論聽力材料是故事、說明,還是對話,它們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組織起來的,有一定的規律性,以故事為例,一個故事,一般會有五個要素,人物、事件、時間、地點及其如何組織。如果能把握這5個要素,就能夠比較好地理解和回憶全篇的故事,對付檢測就可得心應手。另外,注意聽短文的首句和首段文章的開首句和開首段,它們往往是對短文內容的概述,如講話目的、主要內容、作者論點,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事由等。
3.2聽力過程中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猜測和回憶
這是對付聽不懂的詞語和句子含義的方法,這里的“猜測”是根據具體情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包括語言知識)和經驗去分析聽力材料及其所含生詞的含義。對于聽不懂的詞匯,可以從上下文推測其含義。來不及時,可以根據聽到的讀音憑自己的語音知識記下該詞的發音,等聽完全文后再由讀音判斷它的含義。因為有時聽到某個單詞時會產生“耳熟卻不能詳”之感,但聽完全文經過思索后,多數情況下會恍然大悟。切忌聽短文時在某個詞或句子上苦思冥想,停留太久,造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被動局面。
3.3利用英語語句重音和意群及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記憶聽力材料
聽材料時重要的是能聽懂每句話的意思和內涵,以及全篇的結構,做到這一點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詞匯量及語法知識,但是理解英語語句重音和意群停頓似乎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停頓不能在一個意群中間,每個意群或詞組中只有一個重要的詞語重讀。這樣把長句聽成了短句,理解和記憶就容易多了。其次,同樣的英語材料,通過看電視學習,理聽并用,可以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地點,甚至人物的表情等在頭腦中轉換成圖像,仿佛在看電視一樣,置身于其中,這樣就可以利用想象出來的圖像來幫助理解和記憶聽力材料。
3.4在聽短文時,要從整體上了解短文的中心內容,把握主要情節或論點
具體方法可以邊聽邊記,把要點及回答問題的關鍵詞記下來。但“記”的原則是在不影響“聽”的前提下進行,可以用簡寫單詞或你個人認識的縮略符號。縮略符號表示范圍很廣,如:人名、地名、月份、星期等。代用符號也很多。如:?question;=equal,Is,as,like,thesame;≠notequal,isnotlike,different;C1919thcentury;egprexample;>;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應掌握縮略符號。
3.5在聽力測試時聽錄音前先看試題,要充分利用時間略讀(Scanning)選項
我們目前所采用的聽力試題大部分是聽錄音選項的形式。無論是語言、單詞、短語還是句子、短文,選項是理解的關鍵。它可以幫助學生預測將聽到的有關材料的內容,也可以提出將要聽到的重點。因此必須抓緊時間略讀一遍選項分析,對比選項的不同之處,做到心中有數。如選項是單詞、數字或語音時,就要全力抓住容易混淆的部分,根據所聽到的單詞或句子中的關鍵詞選出正確答案。若選項是短語或句子時,就要快速分析選項,找出不同的關鍵部分(例如:主語或賓語不同;謂語動詞不同或肯定和否定的含義不同等)。
對于平時不常讀到的或讀音沒有把握的在試題題干中出現的詞匯,在聽前可以自己默
讀2~3遍,以攝入信息,在聽時更好地把握、檢測理解。
4.1在聽力教學中循序漸進,提倡系統性
新入中學的學生,教師一開始進行英語教學時不能對他們的期望過高。我們可以分階段、分語言點不斷地重復學生所學過的簡單語言材料,使其聽得懂,而且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聽力教學還應該在循序漸進原則的指導下緊貼新教材,抓住語言點,具有系統性地編寫聽力練習。中學英語教材每個單元的對話、閱讀材料、語法編排都科學地體現了語言點再現的連貫性。
4.2注重運用多種輔助手段,促進聽力水平
目前,不少教師已注重到在課堂上盡量采用英語來組織課堂活動和進行課堂教學。這是一英語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可以一下子將學生帶入英語的有聲世界。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內外相互多說英語,以說促聽。我們也可以運用多媒體:錄音機、收音機、電視、電影、錄像等現代化教學工具進行電化主體教學,使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人、其情——以物促聽。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英語謎語競猜、聽力搶答等活動,讓他們在興奮中充分調動大腦,集中注意力進行競爭——以動促聽。聽力水平的高低與寫作(表達)方法的熟練程度、閱讀能力、朗讀技巧等直接有關。因此,教師對學生在這方面進行學法指導是非常重要的。聽力教學在針對性的訓練上應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外,還應加強英語其它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正如以上提到的一樣,聽力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基于閱讀理解、詞匯量、語法知識和背景知識等其它能力基礎上的。因此,聽力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是必須提高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在教學中全面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英語后備人才,我們的教學才能實現時代所賦予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ShariCaudron,"HRLeadersBrainstormtheProfession’sFuture,"PersonnelJournal73(August1994):54.
篇2
在高校謀求發展、面臨轉型的新時期,基礎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無疑為之提供了新思路,也成為高校轉型改革的突破口,基礎英語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筆者結合高校轉型的新要求,設計了基礎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思路。首先,試行分級管理、授課制度。針對學生基礎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建議嘗試進行分級管理和授課。根據學生的入學成績或專門水平測試考試成績,將學生分到不同級別的班級。當然,這并不是終極目的,這些級別班也不是長期有效的,只是臨時性的。這樣分級的目的是讓水平相當的學生能夠集中學習,共同提高,教師需要對不同級別班的學生進行特殊的訓練:制定專門的教學計劃,實施專門的課堂教學,進行專門的語言訓練,最終達到這些不同級別班的學生英語程度基本一致,從而進行統一化的教育教學。這樣既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利益,也能保證教學任務快速較好地完成。在進行分級化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開發和利用校內的有效學習資源,充分利用基礎英語資料室和圖書館的資料,以及實訓基地和同聲傳譯室等,為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做全方位的準備和培訓。其次,教師演好領頭羊的角色,因材施教。英語教學尤其是基礎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積極指導學生的課堂活動,為學生的課堂討論做好指導和建議工作,不能讓課堂討論成為一種形式,更不能使課堂活動呈現一盤散沙的局面。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發表個人看法;同時,要對學生灌輸積極的思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一種正確的態度看待生活。只有帶著這種積極的態度,學生才能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上積極配合教師。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當然,作為教師,因材施教是必須的。教育學生不能一刀切,教師需考察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英文水平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估,傳授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的知識。再次,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也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應該適當地運用在教學中,尤其是基礎英語教學中,它能夠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能全方位呈現每一個知識點。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努力讓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而不是代替教師的課堂教學。同時,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并用的模式,根據每節課所教授內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交際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混合使用。總之,目的是讓學生喜歡學、認真學、學到真本事。最后,建立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能夠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改進和提高,間接催化教學模式的改革。評價不僅包括學生的評價、上級的評價,也包括同行教師的評價。同時,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篇3
摘 要 激活學生要我學英語”變為“我要學英語”,為今后學業的發展扎下良好的基礎,來激活學生自主的去學習。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溫故知新; 師生關系
隨著我國加入WTO ,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英語教學對于培養新一代外語水平、開展國際交往、促進交流和掌握新的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工作的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社會的廣泛共識。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英語教學,更應該重視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我在多年英語教學中認識到,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推進教學創新,實現師生互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而教學互動又在于教師的“善教”與學生的“樂學”。通過多年的教學,總結發現主要是老師如何激活教材,老師如何激活學生。
1 在字母教學中運用三位一體教學法,擴展新的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初步學習英語的能力,從而來激活教材,激活學生
在字母教學中,為便于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字母,使字母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系,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學中,擴展各類與現時生活密切相關的縮寫詞,特別是生活中的熱點如KFC,CCTV,PRC,Am,Pm,WTO,IC,KTV,DIY等等,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練習了字母的發音,又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活躍了思維,課下積極搜尋自己身邊的英語縮略詞,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大為增強。
2 情感性原則
這就是要求堅持認知與情感互動的原則,既要立足認知,又要體現發展問題,解決問題的樂學的情感,使學生汲取、內滲并生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掌握的一是以民主性把學生看成是真正平等的伙伴、朋友和知心人,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二是為學生提供足夠語言對話的材料;三是給學生恰當的、有效的對話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材料主要幫助學生克服無話可說的被動狀態,提高大多數學生口語的表達能力,提供充足的詞匯及句型,如初一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Who cooks for you ? Do you have a dictionary ? How to use it ? … 初二句型:Do you learn English all by yourself ? Which kinds of sports are there in your school sports meeting ?…從而使學生在對話中提高了聽力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3 溫故知新讓學生復述課文,同時引入對關鍵詞語的練習運用
在這一步中,完全用雙人活動,學生參與,只需老師發出指令;第二步,幫助學生對關鍵詞語進行運用,并運用于重點的句型中,做替換練習。在這一步中,首先由學生自己找出難點、重點,通過前面的復述,學生很容易找到重、難點。然后老師引導,創設處與學生生活實踐相關的語境。再把第二種活動形式中的(老師+學生)中的"老師"改為(學生+學生),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回答,從而擴大學生的活動機率。通過自己創設豐富多彩的語境來進行語言運用,學生不僅學會了難點的肯定形式,也掌握了它的否定式和疑問式。第三步,在一定的交際場合進行綜合運用。我首先給學生設計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對話,讓學生在這些交際語境中進行較為容易的練習(把詞填入合適的空白),然后根據這些交際場合,進行創造性運用。交際運用場合是本節課的難點,我用分小組活動的方式。這樣首先使學生進行充分的實踐,其次遇到難點時,學生間可以互相幫助啟發,從而達到創造性運用的目的。在這一步中,為避免小組活動出現死角,我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小組發言,一個學生只能表達整個對話的一個部分,大家協同活動,使本小組大的發言成為連貫的表達。此后引入競爭機制,大家都想參與競爭,并想在競爭中獲勝,這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性。
篇4
要想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還需要練好基本功,比如正確發音、對歐美文化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等。因為聽力教學的開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撐。我們在此重點分析英語正確的發音問題。很多學生反映聽不懂英語材料,或者總認為材料中的發音不準,其實本質上是學生自己的英語發音不標準,這是導致初中生英語聽力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為此,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最好的語音訓練方法就是模仿學習,即讓學生跟著教材的伴奏帶或光盤中的標準發音來讀,這樣,就可以掌握原汁原味、標準化的發音。對于易混淆的、難以區分的音標和單詞需要反復練習和對比,如[i:][i]和[ai]等。此外,歐美國家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與我們是不同的,所以在練習聽力的時候,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對英語的使用習慣和歐美國家的表達方式有所了解,對于特殊的單詞和詞匯要強加記憶,做到積少成多,如GoDutch表達的就是AA制。
篇5
(三)朗讀材料單一,局限一般而言,七年級學生在朗讀時候閱讀的內容都是教學的課本,這就使得朗讀的材料相對比較單一,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學生朗讀的枯燥和乏味。假如我們可以在朗讀材料方面有較多的選擇,那么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興趣。另外如果只是比較單一的朗讀材料,學生在進行朗讀的時候,接受的知識也是局限的,所以只有不斷的拓展閱讀和朗讀的材料,才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和閱讀面,獲取更多知識的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和朗讀的興趣。
二、朗讀對七年級英語初學者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方法和舉措
首先我們要說的就是朗讀教學對于七年級英語初學者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熟悉和認識更多的英語單詞,對于一些詞組的掌握和句型的理解也可以更有幫助,其次朗讀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形成對英語的獨特感受,對學生未來的英語閱讀和表達都有非常明顯的作用與效果。而要想更好的提升朗讀在七年級英語初學者教學當中的作用,我們就必須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供大家思考和選擇。
篇6
無論是哪種教學方式,英語學習的基礎必然是單詞,因此在活動教學中也要注重單詞的學習與記憶。以初中牛津7A教材為例,在講到介詞短語時,老師以“教室內的我坐在何處”為主題開展活動,主要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切實地掌握“infrontof/from...to/between...and.../next...to”此類介詞短語。在活動中應當依照三步進行:第一,讓學生在教室中找好一個較為明顯的參照物,例如講臺、課桌等;第二,選擇兩人組成一組進行英文對話,要求學生要準確說明自己所站的位置,說明身邊最明顯的參照物;第三,教師要將互動中的學生打亂順序,再讓學生用英語表明自己現在所在的位置,要求學生準確無誤地說明這個位置上的參照物。在這樣的教學中,不但能夠鍛煉學生對單詞句式的理解能力,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中來。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動教學中,要保證活動的順利性,這需要教師親自去引導學生,在活動之前對單詞進行拼讀,讓學生理解單詞的真正含義。這一點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了,那么活動將會由于學生未徹底記住單詞而終止。
2.英語學習的核心—句式
在英語課堂上,活動教學法能夠得以順利開展,最為重要的就是學生要真正掌握英語的基本句式,這是活動開展的基礎所在。英語訓練基礎也是如此,都必須要鍛煉學生正確使用英語的句式。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通過活動準確地利用英語句式相互進行交流。例如:在講到一般現在時的時候,引用的句型為:Wheredothey/doeshe/doesshecomefrom?Wheredothey/doeshe/doesshelive?.....這些是教學中的重點所在,可以要求學生在這些句型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利用這樣的句式進行對話活動練習。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句式,還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學習到真正的實用型英語。
3.英語教學的實用性體現—口語
活動教學最大的優勢就是既能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的單詞、句式等,還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活動教學中最為突出的一點。例如,在口語訓練中,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職業介紹卡片,讓參與的學生從中隨機抽取一張,之后面對大家利用英語將卡片上的職業進行描述。主要的過程在于:教師說:Herearesomepiecesofpaper.Nowchooseoneplease.Whatisonthat?Pleasedescribethisjob.此時學生要對卡片上的職業進行描述,教師需要及時予以記錄,但是學生在敘述時可以不必強調語法、句式的正確性,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夠以輕松的心態參與進來。等描述之后,再由教師針對其錯誤進行逐一解答,這樣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口語訓練中,實現口語教學的目的。
篇7
一、文化是語言教學的基礎
每一種語言都有發展語言基礎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習慣,提高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的往往也是這種文化背景。在英語教學中一個種族、一個地域所具備的語言系統都是建立在歷史發展、地理風情、生活習慣、宗教習俗、理論價值導向上的。英語教學工作中,學生接受的是一種西方的語言學科,英語產生于西方特有的地域、人文、社會發展。英語也是在西方人不停的生活生產實踐中,逐步完善發展的。教師在英語教學工中,在傳授單詞、語法的同時,更要進一步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社會發展。用英語特有的社會背景帶領學生用西方的人文理念去吸取西方文化的傳統美,吸收西方語言里面的語法精華。
語言是一門不斷發展、不斷演變、不斷精煉的學科,不是死記硬背就可以吸收語言精華的。通過英語的學習,對西方的社會問題產生高度唯物的論證,正確地判斷西方社會的發展狀況,這才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
二、文化引入英語教學的優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一種語言,感知一種語言氛圍,是靠一個文化層面來鞏固的。英語語種是歐洲文化的延伸,也是歐洲語言的重要體現。文化引入創造的語境真實、豐富、活潑是正確的語言教學方法。教師在文化引入英語教學時,可以嘗試用“英語電影”的方式做初步的嘗試。一部優秀的英語原音影片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中職教育機構都已經具備多媒體教學工具,英語教學電影以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在經典語句的表達部分教師可以著重重復回放。電影教學模式是文化的一種傳導,以視覺、聽力、口語三位一體,增加了知識傳播的寬度和廣度,充分展現了文化引入英語教學的優勢。
一部優秀的英文原版影片里面包含的是歐洲的人文風情、生活習俗、地域特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載體。英文影片在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不同層次地展示了英語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英語語種形成的具體語言環境。英語電影里的對白向學生展示的是純正的口語表達方法,語言環境真實、語速準確豐富,帶著英語本土的文化豐富內涵展示了英美國家特有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風情以及人文理念。影片以集中、直觀、生動的表現手法反映了英語語種的語言魅力;影片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和藝術表現力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真實的語境,使學生在語境里對語法表達語義進行推測和理解;影片以一種文化傳媒的形式展示了語言文化、表演技巧、情景文化等方式傳遞的一個具有時代代表意義的文化層面。電影英語字幕的快速切換,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中英兩種語言的融會貫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同的劇情場景,不同的語氣表達,學生的思維隨著演員演繹劇情時的情感表達一同感動,一同激情澎湃。對于語法的語氣助詞的應用在這種狀態下根本不需要教師的再三強調,學生也會產生過目不忘的學習效果。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引入的方法
英語的學習是通過語言感知一種文化,接觸一個民族的歷史,沿襲這種歷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語言國優秀傳統節日的宣傳。例如,中國漢語重視春節的介紹,因為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可以推舉歐洲的節日,例如,情人節——Valentine's Day 、圣誕節——Christmas、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復活節——Easter Sunday、愚人節——April Fool's Day、萬圣節——Halloween,以及每個節日的由來,并且在用英文進行節日介紹和說明。
文化是無國界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歐洲文化向學生展示清楚,也要把本國文化用英語詳細地說明,并且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即便熟練掌握了英語,也不能忘掉我們的民族文化。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身邊印象深刻的中國文化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教學。例如,中國的新年、中國的特色美食、中國的名勝古跡等中外馳名的文化。學生用英文熟練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鍛煉自身英語基本技巧之外,也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可以與外籍教師和同學溝通的機會。歐洲人到中國工作和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賺取人民幣,更主要的是中國是個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在歐洲具有傳奇的色彩,神話般的美麗。外國人最注重的是和中國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古典文化、中國的餐飲文化都受到世界的矚目。外國人和中國人聊的最多的話題不是你多么富有,他們關注的話題是中國各式各樣的文化。文化的英語趨向是英語存在的價值和主要意義。利用文化傳播在英語中的地位來鞏固英語教學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狀態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成績。
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化傳播這一媒介提高英語單詞和語法的實用性和準確性,用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做到學習交流兩不誤。讓西方的文化走進我國,把我國的文化推向世界,使英語教學成績在文化傳播的方式下得到迅速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研社,2007
2.鄧玉華、李大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中國西部科技,2006
篇8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教學中若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就會使學生興趣盎然,學而不厭。在學習12個單元音時,大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區分[e]和[覸],示范[e]的發音時,筆者便伸出食指橫放于口中;示范[藿]的發音時,筆者便伸出食指和中指橫放于口中,形象地描述出兩者發音時嘴巴咧開的程度,學生個個都跟著起勁地比劃。再如,學習極易混淆的雙元音[ai][藿u]和[au]時,筆者把其中的[a]比作有著小尾巴和大肚子的小企鵝,學生們立刻掌握并且牢記了[ai]和[au]。在課堂中,我們需要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段,而不僅僅是老師朗讀、學生跟讀、死記硬背,枯燥無味。只有讓學生的心理愉悅,才能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和活躍的課堂氛圍。
篇9
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通過語言可以看到這個民族背后很多的故事以及這個民族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質。所以,英語學習必定要和西方的文化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這是英語學習所必須的。信息技術具有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等特點,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這些特點為學生展示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各個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習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于新鮮有趣的事物存在一探到底的探索欲望。初中英語教學不但要求學生掌握詞匯及語法的使用,而且對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也有一定的要求。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基礎知識,但是對于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社會風俗還是不夠了解。如“dog”在漢語中帶有貶義色彩,如“喪家犬”,而是英語中往往帶有褒義色彩,如“aluckydog”。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行之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適當滲透英語背景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3信息技術與英語整合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在英語教學中科學、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信息技術也是如此,在具體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要正確處理實際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之間的關系,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合理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滿足實際教學的需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如果只是根據個人喜好或者為了應付差事,那信息技術教學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影響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正確認識信息技術教學,明確信息技術教學的位置信息技術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和手段,但也僅僅是一種工具,要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把信息技術教學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科學、合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避免讓多媒體技術喧賓奪主,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要以教材為主,多媒體技術為輔,推進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融合,發揮學生主體優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合理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保證教學效果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使用信息技術教學,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濫用,使用時間不能過長,更不能完全取代教師講解授課,還是要給師生留出交流的時間,否則不但影響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對信息技術失去新鮮感,產生厭煩情緒。所以,要合理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保證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篇10
討論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對于一些枯燥和較難的問題,如果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交流、探討,就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于自己的知識學習中。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也開心,"教"與"學"的運轉機制真正進入了良性循環,整個課堂學生興趣盎然,言完而意未盡。在講授《花市》一文時,我讓學生們分組討論"老農"、"年輕干部"、"賣花姑娘"等三個人物的性格特征。他們經過片刻的思索后踴躍發言,爭先恐后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課堂教學的熱烈氣氛,不僅使學生們學活了知識,而且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意識,"興趣"這一"坎"就真正邁過了。
2 討論法可以培養學生語文的自學能力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矣"這是傳統的教師概念和教育動機。時至今日,"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異軍突起。教,不僅只是教學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習方法,教師將"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開鎖"。討論正是學生將老師教給的知識實際應用的良好契機,是啟發學生思考的過程。"學而不思則罔",語文知識只學了不去思索著運用,死板的知識識記將永遠不會轉化為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試著讓他們自己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為他們在知識與運用之間架設一條隱性的橋梁。
在講授冰心的《小桔燈》時,我把整篇課文知識總結成了十大問題,讓學生在預習課文之后討論解答。問題如下:①本文作者是誰?請作出簡要介紹。②文章開頭第一句話有何作用,其中"這"指代什么?③第2段所寫內容對全文有何意義?④作者是怎樣從語言、外貌、行動方面描寫小姑娘的?你從中發現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⑤文章第5段的兩處環境描寫對表現小姑娘有什么作用?⑥作者是如何描寫小姑娘的家境的?這又表現了她什么性格?⑦請復述小桔燈的制作過程。⑧作者收下了小姑娘制作的小桔燈之后有何感想?⑨文章補敘小姑娘的父親的經歷,對表現主題有何作用?⑩小姑娘與小桔燈有何意在聯系?課堂預習后,學生們征對這十大問題展開了討論。他們時而熱火朝天的議論,時而又沉心寧靜的思考。對于較難的④⑥⑨⑩等問題,我時而給他們做旁征博引的指導。在整堂課中,學生們真正放開了思維,"你"說錯了"我"更正,"你"說少了"我"補充,"我"有意見"我"敢提,"我"有疑問"我"急問。最后,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終于解答了全部問題,從而也就圓滿地完成了該課的教學任務。
3 討論法可以提高學生語文運用的綜合能力
篇11
2003年國家教育部批準實施了新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大綱明確指出,基礎階段(一、二年級)基礎英語(即綜合英語)的主要任務是傳授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嚴格的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認為這其中的基礎知識不僅僅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結構、語言功能/意念等,還應包括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了解。廣大一線教師重視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的同時,還應該注重文化因素的滲透。基礎英語的后修課程高級英語教師反映,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知之甚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語言的學習。根據幾年的基礎英語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文化知識的滲透應從基礎階段即基礎英語教學開始。
基礎英語課在一、二年級中所占比重相當大。在筆者所在的學校,一、二年級基礎英語課每周6學時,周學時占基礎階段英語課46%。這個數字足以說明基礎英語教學在整個基礎階段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對學生基礎英語學習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學習意識非常強烈,迫切希望了解他們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等文化。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文化因素滲透的越多,學生對所學課文的了解就越深刻。
2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中心概念提出來,并且將它的含義系統地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后來,美國一些社會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修正了泰勒的定義,補充為“實物”的文化現象,把泰勒的定義修正為:“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林紀誠,2002)
關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中外學者紛紛對其進行闡釋。Claire Kramsch (1993:1) 在關于語言和文化的研究中指出:“文化在語言學習中不是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能,排在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之后。文化從學習者開始學習外國語的第一天起就始終滲透其整個學習過程中,一不注意,它就會使他們心神不寧,使他們在交際技能方面的缺陷暴露無遺,向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戰。”
外語教學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文化在外語教學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語言也是一種文化,是廣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講的文化知識既包括講英語國家的同一時代的文化,也包括不同時代的文化。
3 如何將文化因素導入基礎英語的教學中
全國許多高校的基礎英語教材采用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李觀儀教授編寫的《新編英語教程》。《新編英語教程》是一套綜合性訓練的英語教材,是供外語學院和其他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基礎階段使用的教材,該教材側重于聽、說、讀、寫四項語言能力的培養,并附有一定的翻譯練習,再加上配套的練習冊,突出了基礎訓練的比例。教材的編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作用,揉綜合性與靈活性于一體,既便于學生的學習訓練、又便于教師的教學指導(郭文海,2003,9)。筆者根據自己在實踐教學中的經驗,以《新編英語教程》第三、四冊為例來說明,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有意識地將文化因素導入基礎英語教學中。
3.1 政治歷史參照
政治文化因各國而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背景。我們以《新編英語教程》(以下稱教程)第三冊的第五單元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Chunnel為例來說明政治文化對我們理解文章的重要性。本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描寫英吉利海峽在開通前英法兩國人民對其的態度;第二部分簡要地介紹了當時工程的進展。如果學生對兩國關系的背景不了解的話,很難理解英法兩國居民對英吉利海底隧道開鑿的抵觸情緒。對相當簡單的一句話如果沒有歷史背景,學生很難理解。一位退休公務員說,“I’d rather England become the 51st state of the U. S. A, than get tied up to there.”為什么講話人寧愿讓英格蘭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個州,而不愿與法國連接起來。一個法國農民說,“I went to English once. Never again. All they eat is ketchup.”我去過英國一次,再也不去了。他們吃的都是番茄醬。如果我們對英法兩國的歷史關系作一概要的了解,就不難發現為什么兩國人民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英國與法國之間的矛盾沖突由來已久。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國成為威廉一世,之后,法國文化與禮儀在英國貴族中占統治地位。1154年,亨利二世奪回英國王位。1337年,英國的愛德華三世奪取了法國王位,導致了百年戰爭的爆發,百年戰爭時斷時續,一直打到1453年。兩國的戰爭在14、15世紀繼續進行。1689-1815年英法之間為爭奪在北美大陸的控制權不斷產生矛盾,英法兩國的矛盾一直持續到1818年拿破侖在滑鐵盧慘敗,這也是英法長期爭斗的結束。了解政治文化對這篇文章的學習至關重要,倘若沒有涉及這部分內容,整篇文章無法下手。
3.2 文學作品欣賞
篇12
篇13
一、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本人在幾年的英語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單詞的掌握很是費力,往往耗時很長,其結果卻未必盡如人意,所以詞匯問題亟待解決。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傳統教學法一直占有主導地位。教師和學生對詞匯在語言學習中所起的作用沒有足夠的認識,忽視了詞匯教學應該貫穿整個英語教學的始終,而把它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沒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本應該由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理解、思考、歸納和總結的詞匯或規律,都由教師完成了。教師只注意到自己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完全按照課本教單詞
在課堂教學中只教課本上出現的單詞,沒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適度地擴展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詞匯。適當擴大一點課外的相關內容、適當地引申,可以不斷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精神,讓學得好的學生多學一點。
3.詞匯教學方法單一
教學方法以教師講解單詞、學生記背單詞為主。這種單一、被動的教與學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造成惡性循環。
4.過度注重語法,忽略詞匯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過多地注重了語法和句型的講解和操練,從而忽略了詞匯的教學,認為單詞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讓他們課后自己去背,致使詞匯教學成了薄弱環節,學生的詞匯知識匱乏,不但記憶單詞的效率極低,而且連常用的詞匯的基本含義也掌握得不準確、不全面。
二、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方法
針對以上出現的種種問題,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法,以期對以后的教學有所幫助。
1.詞匯教學要注意分清層次
“A University Grammar of English”的作者之一Quirk曾經指出:“我們的眼光……應該重點放在詞匯的共核上,該共核構成了任何英語語體――無論多么專業的語體的主要部分,不掌握詞匯的共核,對于任何語體來說,都無法達到比學舌水平稍好一點的流利程度。”英語詞匯中不是所有的詞語都處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常用詞、基本詞、詞根雖然只占英語總詞量的極小部分,但它們在語言交際和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卻比其他詞的作用大、使用頻率高,適用范圍廣,幾乎被不同的人們所使用。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必須分清主次,把核心詞匯作為教學重點,選擇學生應該熟練掌握和運用的單詞進行重點解釋,先教那些有助于課文理解以及最常見的用法、常用的搭配,講解學生難以自學的內容,只有常用詞、高頻詞才需要徹底、深入地展示,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不同的活動來運用這些詞匯,培養學生對常用詞的敏感度,對于那些與漢語在意義和用法上差別不大的詞匯,盡量少講或不講,因為母語的正遷移可幫助學生輕松地掌握這類詞匯。
2.詞匯教學要注意詞語的習慣搭配
詞匯并不是靜止的單個詞語的總和,詞語是有生命的、是活動的,脫離搭配語境、上下文語境和語篇語境是無法掌握一個單詞的完整意義的。正如王文昌教授在《英語搭配大詞典》的前言中說的那樣:“掌握符合習慣的英語詞語搭配有助于非英語民族的人克服由于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錯誤,避免不舍習慣的類推,從而提高運用地道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有必要選擇典型例句引導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中各不相同的詞語習慣搭配進行比較,以避免機械地把漢語的搭配硬搬到英語中去。例如,英漢名詞搭配并不是一一對應的,漢語短語“一群人”、“一群魚”、“一群螞蟻”、“一群羊”、“一群牛”、“一群狼”在英語中分別是“a crowd of people”,“a school of fish”,“a swam of ants”,“a flock of sheep”,“a herd of cattle”,“a pack of wolves”。由此可見,在詞匯教學中詞語搭配知識的講授至關重要,它有助于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中除了教學生單詞的音、形、義外,更重要的是講授詞語的習慣搭配知識。
3.詞匯教學要注意聯系新舊詞語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知識鏈是由一個個相互聯系的知識點組成的,每個知識點又把各種各樣的信息、概念連接起來,而且還分門別類,新知識只有在與人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聯系起來,并歸入其中的某一類,才能被吸收、消化。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研究并找出新詞與舊詞在音、形、義上的聯系,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使新學詞匯和已學詞匯有機地連接起來,不是孤立地講授詞,提高單詞的重現率,這樣做既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益,又能很好地解決學生單詞記不住、學了新詞忘舊詞這個老大難問題。
聯系已學過的同義詞或近義詞,按同義關系、近義關系分類,將詞匯聯系成串,利用學生學過的詞或短語教授新單詞,例如教動詞view...as時,可利用學生學過的動詞think of...as,regard...as,consider...as等詞釋義,歸納整理學過的詞匯,這樣不僅使新詞有所依靠,同時也強化了舊詞,更重要的是,這種解釋詞義的手段,往往可以使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更明顯、生動,溫故知新,加深詞匯記憶。
4.詞匯教學要注意詞匯的文化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只有理解英語詞匯的文化才可以全面地理解英語。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同一個詞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和不同的時代其原型意義并不一樣。據此看法,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注意傳授英語詞匯的文化背景,使學生學會從文化角度去理解詞義,切不可用漢語文化去理解英美文化現象,反之亦然。例如,英語中have something in one’s sleeve(胸有成竹),go Dutch(AA制)等反映了英美民族的思維模式。漢語中的“下海”(plunging into the sea of business),三個代表(the three representativeness)只有用直譯加注的方法才能使外國人充分理解。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講課時要注意跨文化知識的導入,許多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知識可以通過一些詞的講解,在不知不覺中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能較為深入地理解詞義,在潛移默化中駕馭詞匯。
5.詞匯教學要注意培養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英漢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用漢語的思維去學習英語只能導致中式英語的出現。許多學生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只記憶單詞的漢語解釋,沒有完全樹立英語詞的詞義和用法不同于對應詞的漢語詞的觀念。長此以往就造成了用漢語思維去理解英語,生搬硬套,逐詞翻譯,在表達上出現了不少本地化的思維模式。例如,I very like English.(我很喜歡英語。)其根本原因就是對英語詞匯的用法掌握不夠,用漢語思維表達英語。所以,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用英語理解英語的能力,盡量避免漢語思維的干擾,用地道的英語進行交際。
6.詞匯教學要注意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傳授學習方法。教師教學生的詞匯是有限的,但是把學習能力教給學生,學生將受益終生。因此,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此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懂得,英語詞匯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是在課本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吸收生活中的英語詞匯,把課內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融會貫通。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飲料Coca Cola(可口可樂)、Sprite(雪碧),其他一些常見的詞匯,如ATM(自動取款機)、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由此可見,學生在生活中只要留心觀察,就可以及時習得英語詞匯并加以運用。
三、結束語
總之,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既要避免以往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又要遵循教學原則,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靈活地傳授英語詞匯知識,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掌握英語詞匯的效率及實際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必然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D.A.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Edward Arnold,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