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教師思想感悟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教師思想感悟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師思想感悟

篇1

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專業知識、業務能力都必需緊隨時代車輪,教師必需做到與時俱進。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時代的日新月異就是面臨的第一挑戰。不時地更新、拓展、空虛、提高。要勇敢地拋棄舊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銳地了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迫切地學習新技術,不時地提升自身素質。大浪淘沙,真金百煉,去除外在約束之后,更需要的心靈的準繩,這種準繩,對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職責而言,不能一概而論,但我認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只有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社會、黨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民族意識、社會意識、責任意識,這樣個人才不會迷失方向。而今天,要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和掌握其深刻內涵,并貫徹到教學工作中去。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信而有做出自己的貢獻,其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和要求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問題。合格的教師不是終身的過去是不進則退”現在慢進則退”不進將會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師,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時的學習、探索,才干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加強師德修養。電大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地,教師必需做到愛崗敬業。學生只有具備完善的人格,勇于面對壓力,才干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這就要求電大教師不只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由于教師所從事的職業特殊,教育人、塑造人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發生影響。因此,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言傳身教,教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做人的道理,協助學生完善人格。

教師博學多才,教師必需做到博學多才。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教師必需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表示在精通與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對所教學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論,解學科的歷史、現狀、發展趨勢和社會作用,掌握重點、難點。不只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舉一反三,運用自如,Ji發學生學習興趣。知新,就是要學習新知識,講課要有新意。當代科學知識分化急劇,新陳代謝迅速,應用期越來越短,知識的創新性越來越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論,不時空虛自己,完善知識結構。專業知識的精通與知新,要求教師自覺堅持接受繼續教育,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

就是要真正找到學生身上的可愛之處,教師必需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愛生是教師的天性。教師愛自己的學生。這樣的愛才會是發自內心,耐久的基于這一點,教師更應該不時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以滿腔的熱情關愛學生。教師的教育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愛和關心,需要教師像父母一樣在生活上關懷備至。當然,愛生不僅僅是一種情感,而是一種活動。黨員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體諒他難處與痛苦。黨員教師首先應與學生交朋友,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其次黨員教師要以心換心,與他溝通情感,成為他好朋友。

篇2

在新課程理念和“以學定教”原則的指導下,教育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情分析是否到位。通過教學將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道德素質,外顯為道德行為,就要站在學生的視角,深入分析學情,依據學情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激活思品課堂的生機。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我有這樣一些感悟:

一、要依據學生的情感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切合性

思想品德是人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學生逐步拓展的生活,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是組織課堂教學的基礎。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直面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滿足他們發展的需要,是在組織教學活動中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的焦點。

在2011版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1.3中有一項要求為“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調適‘逆反’心理”,因此在八年級思品上冊《兩代人的對話》一課教學中,設置了這樣一個活動:十幾年后,你們也都將成為父母,而對年幼的孩子(想象一下)你會有哪些叮嚀與囑咐?請說出三句你平時會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并說明理由。有一位同學回答道:“出門要小心;放學別太晚回家;作業認真做。”在問及理由的時候他說是因為媽媽平時一直是這樣對自己說的。繼續深挖問及他的感受時,該同學說很煩,覺得媽媽就像一個老太婆。再追問媽媽的叮嚀是否正確,該生也認為是對的,就是說得太多了。但是當我問及如果你的孩子無法領會,反而覺得你太嘮叨怎么辦,就如同你現在的感覺一樣,最后該同學還是認為說還是要說的,但也可能會改變方式方法。

這樣的一個情境的設置符合了初中學生的情感特征,碰觸到了學生的敏感點,學生自然而然地有情可抒,有感可發。通過這樣的一個情境的設置,同學們換位思考,展開充分的想象與討論,并通過教師的不斷追問使學生產生情感與思維的碰撞,主動構建積極、向上的情感與價值觀,學生體會到嘮叨背后的關懷,從而學會理解與體諒父母,并嘗試與父母進行溝通。

二、要依據學生的思維特征設計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的相宜性

要真正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課,教師首先必須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通過觀察與分析等方式來掌握學生思維規律,然后“順思而導”“蹲下身去”,用學生的思維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增強體驗,而不能跟以往一樣居高臨下甚至脫離學生實際進行預設,試圖讓學生圍繞自己的指揮棒轉。

2011版課標1.4要求“了解教師的工作”“增進與教師的感情”。要真正達到這一目標,單純的說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因此,為了上好八年級思品上冊《我知我師我愛我師》一課,在正式上課前的一個星期我向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他們觀察自己班級的某一位任課教師的活動并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教學中請大家一起來分享自己觀察的結果。原本我以為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感體會到了老師一天工作的辛苦,自然地激發了對老師的感激之情。結果是有部分的學生最后得出結論說老師一天也就上了幾節課,很輕松,沒什么辛苦的。

這樣的結果是我始料未及的。在課后我又找這些同學交流了一下看法,發現他們就是抓住了老師工作中的一項活動而不計其他,因此得出了那樣的結論。于是我請這幾位同學去采訪自己的任課教師,更深入地去了解老師們的日常生活,并根據自己的采訪寫出報告。最后這幾位同學都認識到了教師工作的不易,加深了對老師的了解,增加了師生之間的感情。這樣通過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把生活實際與課本知識相融合,充分體現了思想品德課的要求及目標。

三、要依據學生的思想狀況安排活動形式,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篇3

一、構建思想品德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

(一)現代教學論、兒童心理學的啟示

現代活動教學的理論認為:人的發展依賴于人的活動的發展。而活動的過程,必須體現個體知情合一的 “感悟”、體驗過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試圖對現行的認知本位、教師中心和以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感受到生命的律動、生命的成長,促進他們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兒童心理學理論也十分強調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相互協同、相互轉化和共同發展,特別強調知情結合過程的感性認知作用,如通過營造富有激情的學習情景或氛圍,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迫切性,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和行為;通過展現情境、再現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繪情境等,學生在強烈的感受中會產生 “觸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義理論也十分強調學生人格的發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通過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同發展,更符合人本主義的精神。“感悟--導行”的過程十分強調從具體形象人手,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感悟”,這是符合兒童發展階段理論中關于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要特征的認識規律的,這樣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二)人格精神培養的目標導向新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強調: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團結、合作,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積極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課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們期望通過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活動,在小學生的人格培養上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通過經常性的自我評價和目標選擇活動,形成開朗樂觀的個性,培養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學生在認識并且參與接觸社會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動中,形成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規律的興趣,具有關心和保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品德課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實踐

通過對思想品德課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其構建的主要基礎。在模式的實施中必須要從改革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師生角色觀、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以及評價等方面進行實驗探索。

(一)改革教學目標

“知、情、意、行諳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轉化,是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固有的特殊規律。”遵循這一規律構建思想品德課教學優化的標志:曉理、動情、煉意、導行。我們所構建的“感悟--導行”教學模式,首先突出學生學習目標的落實。即:自我定標、自作、自我調控、自我評價。“自我定標”,即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要以人為本,要及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認同、自我要求的學習目標。“自作”,即教師的“導”是為了引導學生的“思”,學生的演練、應用與體驗。“自我激勵”,即課堂上教師創設多種互動式的學習情景,引發學生“觸景生情”,“情景相生”,導致情感升華,并在動情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從中激勵別人,也激勵自己不斷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評價”,啟發學生從評價別人的過程中找到差距,在評價自己的過程中找到動力,并得到及時的情緒調控,從中學會自我發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學內容

根據思想品德課程人格培養的目標及思想品德課體驗性的教學的特征,我們要讓學生通過課堂與社會相溝通,讓學生感受時代的脈搏,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引導學生發展,培養學生人格的一門課程。因此,這門課程必須具有特定的實踐指導性,必須與動態發展的社會緊密相關。固定的教學內容、不變的教學計劃是與思想品德課程的目標與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須注意教學內容與生活內容的拓展。教學內容既重視繼承性與針對性,又注意時代性與發展性。尤其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生活的貼近與拓展。

(三)“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操作

為了實踐 “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的功效,我們對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結構進行了重新構建,形成了操作性較強的教學程序。這個程序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強調動情導行為主線,其教學環節既緊湊又層層遞進,適宜低、中、高年級各類課文的教學。

l.“感悟--導行”教學模式結構圖

篇4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德育教育的前沿陣地,學生可以從教材內容中受到社會公德方面的教育。如果教師依然是基本知識的傳授講解,猶如班主任訓話一般,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只有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獲取教材傳遞的信息,在討論中向縱深處挖掘,才可以有更多的收獲。教師要對學生的探究實施宏觀調控,組織學生自主討論,鼓勵學生歸納總結問題結論,并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完善結論信息。

一、引導啟發,調控學生探究方向

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所以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并調控好學生的探究方向,及時糾正偏離主題的討論。教師可以設計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方向,不斷向教學目標靠近。學生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不必參與。教師設置的問題要有探究的價值,最好給學生提供具有分歧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辨中明白學習的意義。

如《熱愛生命》的單元教學,在引導學生討論“生命只有一次”時,教師運用了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例。“上周六,附近小區的一名高二女生因考試沒考好,產生厭學情緒,回到家與父母發生口角后跳樓自殺了。這個女生平時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在班里名列前茅,只是小小的失誤造成了成績的下降。對于這個事件,你怎么看?”學生從生命的獨特性、生命的價值、父母養育的艱辛等方面進行了生命話題的探討。有的學生則針對“責任心”的問題,對這個女生進行抨擊,教師在調研時及時為學生調整方向。課堂討論不能就事論事,要提升道德標準,重點是學習了本節內容以后,我們將如何對待我們獨特的“生命”。

二、合作探究,初步得出問題結論

教師的引導只能為學生提供方向,具體工作還需要學生認真對待。教師為學生分好學習小組,在小組討論探究時要注意激發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小組長有義務帶領本組學生討論問題,并分配任務。學生輪流做記錄,每個學生在討論中都要發言,初步得出問題的結論。學生討論時要篩選出有疑問或者有分歧的地方,咨詢教師。自主探究在課堂上的安排,主要針對的是教材重難點,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適當拓展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生活事件,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多種途徑查找信息,自主探究問題內涵,并組織出比較流暢的答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需要學生及時聯系課外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認識。

例如《長大的感覺》一課,教師運用沙畫視頻《人的成長》導入教學,讓學生認識到人成長的必然性。然后開展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喜悅和煩惱。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他們在討論中也表現出對家長的諸多不理解,感覺自己長大了,但是家長卻是一萬個“不放心”。學生討論后可以得出初步的結論。通過教材學習,學生了解到“成長”中的各種現象都是正常的,需要家長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才可以平穩度過青春叛逆期。通過學習,學生要認識到自己在青春期應該如何控制情緒,如何與父母相處。

三、成果展示,評價完善結論信息

篇5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3-0014-02

近來,高效課堂成了教育界的主題詞,所謂高效課堂,從專業角度說,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從通俗角度說,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筆者通過一系列學習研究,積極嘗試運用體驗、探究、感悟,提升這一教學模式,使課堂達到了高效,使學生獲得了啟迪。

一、創設教學情境,加深情感體驗

體驗式教學是本模式的起始環節,它是指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或已有經驗來認識周圍事物,并認識、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環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情境性,認為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真實情境,使學生感到確有探究的必要,從而積極參與課堂,獲得新的體驗和感悟。

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因素是學生熟悉的情境,因此,在體驗式教學中,筆者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恰當地運用實物演示、直觀的音像、故事詩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來創設情境,借助這些情境的直觀性、形象性,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使之進入所創設的情境氛圍中,激起相應的直覺情感。這時候,教師應變為平等的參與者和協作者,引導學生感受情境,從情境中發現問題。例如,講到“同伴互助同行”的有關知識時,如果只是單純舉一些友誼重要性的例子,學生可能也只能停留于理論的理解與體會,如果能夠適時創設情境,開展一定的活動,則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筆者上課時開展了“風雨同舟”的游戲環節,請幾位學生用眼罩蒙上雙眼,讓他們各自通過設置了障礙的路徑回到座位,被蒙上眼睛的同學困難重重,最后沒完成這個任務。之后改變了規則,允許有一個同學在身旁用語言或者肢體幫助,很快,有了同伴的幫助,他們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這種體驗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很快便能得出:“友誼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更為可喜的是,被蒙上眼睛的學生甚至還在分享感受時說到:“殘疾人的生活很不容易,我們要關愛他們。”這種通過親身體驗產生的感悟,要比教師說教來得真實和深刻。

中國有句諺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人生經歷而言,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是最難忘的,所以對體驗式教學的探討和嘗試是廣大思想政治課教師面臨的挑戰性任務,是貫徹創新教育的一個切實可行的突破口,更是時代的呼喚。筆者認為體驗式教學能把小課堂變大、變活、變新,把學習、研究、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它是當前較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模式,它能促進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

二、轉變教學理念,激發探究興趣

單一、被動和陳舊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影響課堂高效的一個重要障礙,成為扼殺學生創新意識的無形殺手。因此,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養成探究性學習的習慣是推進高效課堂的必要途徑。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主動地發現問題、體驗感悟、實踐操作、表達交流等探究性活動。因此,在激發學生主體探究思想品德學科興趣的基礎上,筆者結合課程內容,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進而獲得創造性成果。例如,在教學 “可持續發展的選擇”時,筆者引用了“吃蛋原理”這個哲理事例:

一戶人家養了一只母雞,假如這只雞一天下一個蛋,對于這戶人家來說,有幾種消費方式,哪一種方式可能讓主人日子越過越紅火?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給出選擇方案。題目出來以后,學生們很有興趣,討論得熱火朝天,最終確定了三種方案:第一,堅持每天吃一個雞蛋;第二,把雞也殺了吃掉;第三,堅持在一段時期少吃雞蛋,省出10個,孵成小雞。在上述三個消費方案中,選擇了第三個,就是選擇了可持續發展。如此教學,學生們均感覺新鮮有趣,一下子把他們帶到了新奇的情境,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書本純理論的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筆者還經常結合書本要求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現象舉行一些辯論賽。在辯論中,他們不斷探究出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觀點。例如,在講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時,這個內容如果光靠教師講一點新意都沒有,學生也不愿意聽,于是筆者在處理這段教材時,先讓學生觀看“老人倒地該不該扶”的視頻,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選出“伸手相助”和“悄然離開”發表他們的觀點,辯論時學生伶牙俐齒,針鋒相對。贊同“悄然離開”的學生表達了內心對做好事反被誣陷的擔憂,表達了社會的冷漠促使大家不做好事的擔憂,而贊同“伸手相助”的學生則義正言辭地強調助人于危難之中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互幫互助是人性的光輝。在辯論中,筆者慢慢把他們幼稚、不成熟的觀點引向正確,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消化了書本知識。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學生們在辯論中還對發生這種冷漠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議。顯而易見,這種活動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口才,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體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三、誘導心靈感悟,引領行為提升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和時事緊密聯系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學習了思想品德課以后,要力圖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現實生活的問題,并將書本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因此,在教學中應著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著眼提高思想政治覺悟,這也是新課程的顯著特點,也是思想政治課的基本要求。例如,在講到“弘揚民族精神”這一內容時,為了說明“中國的脊梁體現民族精神”,筆者在列舉了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的基礎上,又播放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的視頻,其中,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事跡的感人場面深深震撼了學生。為了進一步營造氣氛,升華學生的情感覺悟,筆者又充滿感情地朗讀了評委會給她的頒獎詞,使學生受到深深地感染和教育。教育要促動學生的心靈,但心靈的凈化和覺悟的提高是一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內化過程,在教學中,不能只止于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也不能停留在感官的刺激和一時情感的渲染,應著眼學生生命的成長和覺悟的提高,進行不斷地熏陶、感染和強化,升華思想覺悟。

探求高效教學模式,構建高效思想品德課堂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本文只是對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高效化的實現途徑作了一個初步的探討,還需在實踐中繼續完善,不斷總結,惟有如此,高效教學模式才會日臻完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才會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閆冬至.新課程背景下高效課堂管理的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篇6

本文系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項目 (No.IRT0734)、 浙江省公益性項目(No.2010C32021)、教育部博士點基金(No.200816460002)資助

* Email: yanxiaojun@nbu.省略

1 引 言

瓊膠是海洋中含量極為豐富的多糖。瓊膠寡糖是由1,3聯接的βD半乳吡喃糖和1,4聯接的3,6內醚αL半乳吡喃糖殘基,通過反復交替聯接而生成的鏈狀中性糖(圖1),包括瓊寡糖和新瓊寡糖[1]。通常,β瓊膠酶(海洋菌株中分離出的主要瓊膠酶)可以裂解瓊膠糖的β1,4糖苷鍵,生成以βD半乳糖為還原性末端和以3,6內醚αL半乳糖為非還原性末端的新瓊寡糖(Neoagarooligosaccharides)系列;α瓊膠酶則裂解瓊膠糖的α1,3糖苷鍵,生成以βD半乳糖為非還原性未端和以3,6內醚αL半乳糖為還原性末端的瓊寡糖(Agarooligosaccharides)系列[2]。研究發現,新瓊寡糖沒有顯著的生理活性,而瓊寡糖則具有多種活性,且這些活性與寡糖的聚合度(D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密切相關,此性質在瓊寡糖藥物開發及植物病害防御方面起重要作用[3]。關于不同聚合度寡糖的制備方法研究已有報道[4],建立一種快速、靈敏、穩定的寡糖定性分析方法,實時監控寡糖水解進程以及實現進一步生化分析尤為重要。

[TS(] 圖1 瓊膠寡糖的結構

Fig.1 Structure of agarooligosaccharide[TS)]

高效液相色譜(HPLC)具有快速、靈敏和樣品處理簡單等優點,已成為糖類分析的重要工具。有研究者采用反相離子對色譜法分析寡糖[5],但該方法存在柱穩定時間較長、質譜分析中本底干擾高等不足;也有研究者采用柱前衍生紫外或熒光檢測法,但樣品衍生操作復雜,耗時耗力[6],限制了寡糖相關的深入研究。

由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至今還未見分離鑒定瓊膠寡糖數超過22的報道[7]。本研究以瓊膠寡糖為研究對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UPLCQTOFMS)系統,選用Amide色譜柱,在無需樣品衍生的狀態下使聚合度介于3~29的瓊膠寡糖得以成功分離,并可獲得其準確質譜信息,結果優于對照組采用柱前衍生在反相色譜柱C8和T3上的分析結果。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試劑

ACQUITY超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系統,配置ACQUITY自動進樣器;QTOF Premier高分辨四極桿與飛行時間串聯質譜儀;Atlantis T3色譜柱(250 mm×4.6 mm, 5.0

SymbolmA@ m),ACQUITY UPLC BEH Amide色譜柱(100 mm×2.1 mm, 1.7

SymbolmA@ m),ACQUITY UPLC BEH C8色譜柱(100 mm×2.1 mm, 1.7

SymbolmA@ m);MassLynx 4.1數據處理系統,以上均為美國Water公司產品;R215旋轉蒸發儀(瑞士Buchi公司);FD5508冷凍干燥儀(美國SIM公司);W0系列恒溫水浴鍋、S212系列恒速攪拌器(上海申順公司);超純水系統(法國Millipore公司)。

瓊脂(福建泉州市泉港化工廠);甲醇、乙腈(色譜純,美國SigmaAldrich公司);超純水由超純水系統制備。

2.2 瓊膠寡糖制備與衍生

瓊膠寡糖制備:稱取適量瓊膠,用0.1 mol/L HCl配制成1.5%反應溶液,以400~500 r/min的速度充分攪拌, 在50℃降解5 h,用1 mol/L NaOH中和,旋轉蒸發濃縮,冷凍干燥,備用。

瓊膠寡糖衍生:稱取1 mg瓊膠寡糖樣品于聚四氟乙烯墊片的螺旋蓋試管中,加入10

SymbolmA@ L水和40

SymbolmA@ L衍生劑(由1 mmol α萘胺、35 mg硼氰氫化鈉、41

SymbolmA@ L冰醋酸和450

SymbolmA@ L甲醇混合配制而成),在80 ℃反應30 min后, 冷卻至室溫,加入水和氯仿各1 mL,混均后靜置分層,取水相層進行液質分析。

分 析 化 學第39卷

第12期許艷婷等: 液相色譜電噴霧四級桿飛行時間質譜法分析瓊膠寡糖

2.3 色譜與質譜條件

ACQUITY UPLC BEH Amide柱色譜條件:柱溫50 ℃,流動相A為0.1%氨水乙腈溶液、B為水甲醇(2∶1,V/V)溶液。洗脫梯度:0~5 min,40% B;5~10 min,40%~50% B;10~15 min,50% B;15~20 min,50%~5% B;保持5 min。進樣量5

SymbolmA@ L,流速0.25 mL/min。

ACQUITY UPLC BEH C8柱色譜條件:柱溫35 ℃,流動相A為水、B為甲醇。洗脫梯度:0~1 min,5%~35% B;1~6 min,35% B;6~10 min,35%~100% B;10~15 min,100% B。進樣量5

SymbolmA@ L,流速0.35 mL/min,同時開啟紫外檢測器,檢測波長243 nm。

Atlantis T3柱色譜條件:柱溫35 ℃,流動相A為水、B為甲醇。梯度洗脫:0~3 min,10%~20% B;3~35 min,20%~80% B;35~36 min,80%~100% B;36~46 min, 100% B。進樣量5

SymbolmA@ L,流速0.20 mL/min,同時開啟紫外檢測器,檢測波長243 nm。

質譜條件:采用電噴霧電離(ESI)源,分別在正、負離子電離模式下進行質譜分析。TOF離子飛行方式采用V模式。離子源溫度120 ℃,脫溶劑溫度350 ℃,脫溶劑氮氣流速800 L/h,錐孔反吹氮氣50,碰撞室能量6 V,四極桿掃描范圍m/z 100~3000。儀器在使用前用甲酸鈉進行質量線性校正,使用0.5 mg/L亮腦啡肽作為外標物對目標離子進行精確質量鎖定。采用正離子電離模式時,毛細管電離電壓2.8 kV,取樣錐孔電壓30 V;采用負離子電離模式時,毛細管電離電壓2.5 kV,取樣錐孔電壓25 V。

3 結果與討論

3.1 瓊膠寡糖的高效液相色譜分離

未經衍生的瓊膠寡糖采用BEH Amide柱梯度洗脫(圖2)。寡糖按聚合度由低到高依次在BEH Amide柱上得到最佳分離。在總離子流色譜圖中正負離子模式下均可以觀察到最大聚合度為21的色譜信號,而根據寡糖質譜學特征,用提取離子色譜流的方式,在正離子模式下,最高可以觀察到二十九糖;在負離子模式下,最高可以觀察到二十七糖(圖3)。以兩糖單位聚合度增加的寡糖主峰色譜信號隨保留時間延長而依次出現,主要出峰時間位于2~17 min。在負離子模式下,總離子流色譜圖中從十一糖到十九糖峰的前沿均可見一個小峰,其為DP+1的偶數糖峰;在正離子模式下,由于靈敏度較低,偶數糖信號不明顯。

[TS(] 圖2 瓊膠寡糖在Amide柱上的色譜分離

Fig.2 Total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of agarooligosaccharides separated by Amide chromatographic column

A1. 正離子模式下,瓊膠寡糖的總離子流圖(Total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of agarooligosaccharides in positive mode);A2, A3. 奇數糖、偶數糖的提取離子流圖(A2, A3 were extracted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of odd and even sugars separately);B1:負離子模式下,瓊膠寡糖的總離子流圖(Total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of agarooligosaccharides in negative mode);B2,B3: 奇數糖、偶數糖的提取離子流圖(B2, B3 were extracted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of odd and even sugars separately)。[TS)]

[TS(] 圖3 提取離子色譜流中可觀察到的瓊膠寡糖

Fig.3 Theagarooligosaccharides observed in extracted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TS)]

為了克服糖類物質檢測靈敏度低、極性大, 在反相柱上不易保留的難題,多采用樣品柱前衍生方法[8],使之攜帶紫外或熒光基團,可提高檢測靈敏度,還可使糖鏈分子攜帶疏水集團,降低糖鏈的極性,使之在反相色譜柱上的保留增強。為比較此方法與直接用Amide柱分離方法,采用α萘胺(αNA)柱前衍生后進行反相色譜分離,衍生后不同聚合度的瓊膠寡糖在反相柱上出峰次序與在Amide柱上相反(圖4)。

對瓊寡糖進行衍生后,多都選擇C8柱進行分離[7]。本實驗選擇1.7

SymbolmA@ m 粒徑柱材料的BEH C8柱進行分離,主要出峰時間在3~5 min。在紫外吸收光譜圖上,三糖和五糖可得到較好分離,從七糖到十七糖分離欠佳,十七糖之后觀察不到獨立紫外吸收色譜峰(圖4A1),而且絕大多數紫外吸收峰都無法達到基線分離。質譜信號峰的分離效果更差(圖4A2)。

而用5.0

SymbolmA@ m粒徑柱材料的T3柱分離效果明顯優于C8,但瓊膠糖出峰時間主要在3645 min,耗時較長。色譜圖中可以觀察到明顯的從三糖到十九糖的紫外吸收峰(圖4B1),而且基本達到基線分離,但十三糖之后質譜信號靈敏度較低(圖4B2)。由于紫外吸收強度只跟樣品中瓊寡糖衍生上去的α萘胺量成正比,而每一分子的瓊寡糖只衍生一個分子的α萘胺,所以樣品中各聚合度寡糖相對于總寡糖的紫外相對強度即可表示各寡糖相對總寡糖的量,從而可以利用此方法對樣品中的寡糖組成進行相對定量分析。在本實驗中,相鄰的偶數與奇數糖在紫外檢測中的響應信號基本完全重疊,一個色譜峰中包含了相鄰偶數與奇數糖的信號,由于在正離子模式下各寡糖衍生物質譜峰信號基本均是[M+H]+峰,故可根據各寡糖[M+H]+提取離子信號的相對高低計算出重疊峰中相鄰偶數與奇數糖的比例,從而實現所有寡糖的相對組成的定量分析。寡糖衍生物很不穩定,在25 ℃室溫條件下,一般需在12 h內完成實驗[9],否則信號強度將明顯減弱,這也是利用該方法進行寡糖研究的最大局限。

[TS(]圖4 瓊膠寡糖在反相柱上的色譜分離

Fig.4 Total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of agarooligosaccharides separated by reversedphase chromatographic columns

注(Note): A. 負離子模式下,運用C8柱分離得到的紫外吸收圖(A1)及TIC圖(A2)(The ultraviolet spectra (A1) and total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A2) separated by C8 in negative mode); B. 負離子模式下,運用T3柱分離得到的AU圖(B1)及TIC圖(B2)(The ultraviolet spectra (B1) and total ion current chromatogram (B2) separated by T3 in negative mode)。峰頂上的數字表示瓊膠寡糖聚合度(The numbers above the peak represent oligoKcarageenan of monosaccharide unit)。[TS)]

3.2 寡糖的質譜特征

采用電噴霧電離(ESI)源對未經衍生的樣品進行高分辨質譜分析。在正、負離子模式下,分別可以得到聚合度3~29和3~27的奇數糖清晰質譜信號(表1),相鄰偶數糖的質譜學規律類似,但信號較弱。

未經衍生的瓊膠寡糖ESIMS譜圖清晰、簡單,歸屬容易,能準確判斷出化合物的分子量。在正離子模式下,從三糖到九糖,單電荷分子離子為基峰(圖5A1);十一糖開始出現雙電荷分子離子,但單電荷分子離子仍然是基峰;從十三糖到二十七糖,以雙電荷分子離子為基峰,十五糖起出現三電荷離子(圖5B1),二十九糖則以三電荷分子離子為基峰;另外,三糖到七糖還出現了2M系列的離子,三糖中甚至還有[3M+NH4]+。可見,隨著聚合度的增加,寡糖很容易出現多電荷分子離子。這些分子離子峰均以[M+nNH4]n+信號豐度最高,[在負離子模式下,九糖就開始出現雙電荷分子離子,十一糖起以雙電荷分子離子為基峰,十七糖起出現三電荷離子,二十五糖起以三電荷分子離子為基峰,形成的均為去質子準分子離子峰[M-nH]n-(圖5A2, B2)。在所采用的色譜質譜條件下,可以得到小于二十七糖的清晰結構信息。瓊膠寡糖容易出現多電荷分子離子以及容易產生加鈉峰的質譜規律與文獻[10]的結果基本一致,但該文獻中6種寡糖(偶數糖,聚合度為2~12)均未發現[M+H]+的準分子離子峰。

衍生后瓊膠寡糖正、負離子模式下分別出現[M+nH]n+, [M-nH]n-的準分子離子基峰(圖6),同樣容易出現多電荷分子離子及2M乃至3M系列離子,與未衍生寡糖的質譜規律類似。

[TS(]圖6 瓊膠五糖經α萘胺衍生后的質譜圖

Fig.6 ESIMS spectra of pentasaccharideαnaphthylamine derivative

A. 正離子模式(Positive mode); B. 負離子模式(Negative mode)。[TS)]

測定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分子量,常用方法有超速離心法、高壓電泳法、膜滲透壓法、粘度法和光散射法等,這些方法對于低分子量糖類誤差很大。質譜憑借其靈敏度高,樣品用量少的優點,在糖類分析中得以廣泛應用。樣品的揮發性和熱穩定性不同,采用不同的電離方式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在糖類化合物的結構分析中,快原子轟擊質譜(FABMS)曾發揮重要作用,它能夠提供分子量信息的準分子離子峰和化合物結構信息的碎片峰,但測試所用樣品量多,基質干擾大,并且只能產生單電荷離子,因此不適用于分析分子量超過分析器質量范圍的分子。電噴霧電離(ESI)作為一種新穎的電離技術,對大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測定有了重要突破。它采用軟電離方式,可以測定完整的糖鏈分子質量,得到的分子離子通常帶有多個電荷,將質譜分子量檢測范圍增加。本實驗證明,ESIMS能準確判斷出瓊膠寡糖的分子量,其圖譜簡單,歸屬容易。

文獻報道中,分離鑒定的瓊膠寡糖多為偶數糖[4,10],而本實驗結果則表明瓊膠降解產物中奇數糖與偶數糖并存,并且以奇數糖為主。由此可見,瓊膠寡糖水解具有多樣性及復雜性的特點,建立一種靈敏、穩定的寡糖定性分析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References

1 Lahaye M, Yaphe W. Carbohydr. Res., 1989, 190(1): 249~265

2 Karlsson A, Singh S K.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99, 38(1): 7~15

3 Weinberger F, Richard C, Kloareg B, Kashman Y, Hoppe H G, Friedlander M. J. Phycol., 2001, 37(3): 418~426

4 CHEN HaiMin, YAN XiaoJun, ZHENG Li, ZHANG WeiWei(陳海敏, 嚴小軍, 鄭 立, 張偉偉). Journal of Zhengz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鄭州工程學院學報), 2003, 24(3): 41~44

5 MU Qing, ZHANG Ying, HUANG LinJuan, WANG ZhongFu(牟青, 張英, 黃琳娟, 王仲孚).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色譜), 2009, 27(1): 24~28

6 WANG WeiTong, CHEN QiJuan, CHAI WenGang(王維通, 陳琪娟,柴文剛). Chinese Biochemical Jornal(生物化學雜志), 1988, 4(2): 116~123

7 Chen H M, Zheng L, Lin W, Yan X J. Talanta, 2004, 64(3): 773~777

8 Royle L, Mattu T S, Hart E, Langridge J I, Merry A H, Murphy N, Harvry D J, Dwek R A, Rudd P M.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2, 304(1): 70~90

9 CHEN HaiMin(陳海敏), The Hydrolysis, Labeling Analysis,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d Bioaetivity Researeh of Agarobiose Oligopolymers(瓊二糖寡聚體特效降解、標記分析、結構特征與生物活性的研究), Qingdao(青島):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04

10 MAO WenJun, LIN Hong, GUAN HuaShi(毛文君, 林 洪, 管華詩).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中國水產科學), 2001, 8(3): 69~72

Analysis of Agarooligosaccharide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Quadrupole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

XU YanTing, WANG XiuJuan, SU XiaoLing, XU JiLin, CHEN HaiMin, CHEN JuanJuan, YAN XiaoJun*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Marine Bio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Ningbo 315211)

篇7

學生在課堂上的說話、回答、發言等“課堂之說”,既反映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理解深度,也反映出學生對知識建構過程中所表露出來的思維水平,更是學生對數學概念、數學現象以及數學規律的一種數學歸納。因而,不能忽略學生在課堂上的“說”,更不能抑制學生課堂上的“說”。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課堂控制能力差,課堂上每一句“即時話語”的迸發,均是學生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如此的真實想法,在暗示教師教學時,要放手讓學生說,并要有意營造輕松和諧的環境與空間引領學生說,促使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感悟歸納思想。

例如,教學二年級“認識乘法”。教師出示:

一共有多少條毛毛蟲?學生觀察思考并完成填空:++++=;( )個( )相加得( )。在學生填出方框和括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寫出2×5。教師則認為教學目標已達成。這樣“一走而過”地教學既不利于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與建立,更忽略了學生對數學思想的感悟。因此,教學時需要把數學思想滲透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進行設計并引導學生:(1)一共有多少條毛毛蟲?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一條一條加的嗎?(2)你為什么要2個2個加呢?怎么想的?(3)這兒的連加算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它的含義嗎?(4)說一說5個2相加是什么意思?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5)5個2相加與5和2相加相同嗎?說說自己的想法。如此的追問引導學生說,學生就會從加法到乘法的意義建構過程中,初步歸納得出:“幾個幾相加可以寫成乘法,乘法就表示幾個幾相加”的數學結論。繼而在建構“乘法意義”的數學概念的同時,感悟了歸納的數學思想。

二、“經歷過程”需要“邊走邊動”,感悟分類思想

分類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更多的是安排在“統計”單元中,從一年級的“分一分、數一數”教學活動中,就開始初步向學生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其實,在“統計與概率”之外的其他數學領域依然可以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分類思想。教學時教師要能抓住事物本質特征,關注數學知識的聯系與區別,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引領學生在建構與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悟分類的數學思想。

例如,三年級學生在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時,由于學生還未涉及混合運算中綜合算式的計算方法,教師無法向學生提供“(長+寬)×2”公式法的計算思路與方法,只能引領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從長方形的周長定義出發,展開思考:長方形的周長是指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圍成長方形四條邊長的總和”。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列式求長方形的周長。課堂上教師出了一道又一道的周長練習題,學生都是用“長加長,寬加寬,然后把兩次和相加”的三步計算方法,很少看到學生用“長加寬,然后再乘2”的兩步計算方法。如果教學到此,教師不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兩步計算的方法,會影響學生對長方形周長意義的深度理解,也不利于學生對后續長方形及其他平面圖形周長公式化計算方法的探索與研究。

因此,此時不能再憑學生的直觀觀察讓學生說說長方形的周長是指什么?因為學生頭腦中的直觀思維只會把同類的邊長相加,即長加長,寬加寬,很難想到把長與寬相加。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展開數學思考,從而彌補學生“憑空思考”的不足。首先讓學生用四根小棒擺出長方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你所擺出長方形的周長是指哪些小棒的總長?學生立即應答這四根小棒的總長。教師在此基礎上追問:如何計算這四根小棒的總長呢?是直接一根一根依次加起來嗎?你會先分一分再計算嗎?課堂上學生立刻動手進行分類,并很快分出“長長、寬寬”和“長寬、長寬”兩類。此時教師提出在你分類的基礎上列式解答長方形的周長。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掌握“長加長,寬加寬,然后把兩次和相加”和“長加寬,然后再乘2”的兩種不同的求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如此引領學生“邊走邊動”,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悟了分類的數學思想,也使學生體會到在分類數學思想的指引下探索數學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使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相互融合,相互支撐。

三、“經歷過程”需要“邊走邊看”,感悟推理思想

小學數學課堂里向學生滲透推理數學思想,雖然沒有或很少出現那種“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的邏輯緊密的證明推理過程,但當教師向學生揭示某一數學原理、數學規律抑或數學現象等數學結論時,必須要給學生明確數學結論下定義時的合理條件或使學生信服的理由。而引導學生經歷在合理條件或信服理由背景下得出的數學結論時所表現出來的數學方法這一思維過程,就是一種數學推理的滲透過程,學生就會初步感悟推理的數學思想。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善于從數學知識本質內涵出發,使學生在常態的數學課堂中,時常用“推理型”的思維展開數學思考,從而不斷感悟推理的數學思想。

例如,教學“認識年月日”。一線教師均會出示當年的年歷,并引導學生觀察得出大月、小月以及二月(俗稱平月)的天數,然后及時總結得出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接著又出示近幾年的年歷,引導學生觀察二月的天數,使學生發現二月有時28天,有時29天。最后,引導學生加強記憶一年中大月、小月以及二月的月份數及天數。細細品味這“大眾化”的教學過程及思路,是完全基于教師成人的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教者根本沒有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因為就憑當年的一份年歷就迫使學生得出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不具備普遍性和說服力。同時無論是大月、小月還是平月,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未知的三個新的知識點,均需要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觀察思考,最后發現規律得出結論。而教師只引領學生觀察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是遠遠不夠的,那是基于教師心中已經知道“每年大月、小月的天數不會變化,只有二月份的天數不確定而且是每四年變化一次”這一已有知識經驗展開教學的,并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現實和思維現實,扼殺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推理意識。

因此,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地依次出示近幾年來或任意某年的年歷,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并展開數學思考。引領學生在“邊走邊看”中發現任意一年的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等7個月的天數均為31天,四、六、九、十一等4個月的天數均為30天,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推理得出:天數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天數有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等數學概念與結論。如此引出和揭示數學概念與結論,學得信服,理解才會扎實,內化才會深刻。學生也一定會在經歷探索大月、小月以及平月的數學知識中感悟推理的數學思想。

四、“經歷過程”需要“邊走邊想”,感悟抽象思想

兒童思維雖然主要以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的“抽象過程”,引領學生經歷直觀形象的圖形、文字、符號等感性材料的認知逐步向理性思考過渡,使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充滿理性思維,由直觀形象思維發展為抽象邏輯思維。這樣既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使學生在建立數學概念過程中,感悟了抽象的數學思想,提升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素養。

例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教師教學時一般會以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擺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數。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逐步出示如表1:

當教師借助表格引導之后,一般都會直接問:像這樣用小棒擺三角形如果擺n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引導學生說出(n×3)根。如此直接揭示了抽象的結果而忽視了引領學生經歷“抽象化”的數學過程,學生不但未能感悟抽象數學思想,而且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的構成及含義感到困惑和茫然,從而抑制了學生對新知的建構與內化。

因而,教師需從“用字母表示數”的本質內涵出發,引領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邊走邊想”:三角形的根數都是怎么算出來的?生:三角形的個數×3。師:這個數量關系式太長了,你能縮短一些表達嗎?生:三角形×3。師:能再縮一縮嗎?生:個數×3。師:你能用數學的方法更簡潔一些嗎?生:a×3。其它學生自發插話:b×3,c×3,m×3……從學生的一步步應答中可以進一步明晰: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之下,頭腦中始終在思考如何能夠更簡潔卻又能表達出小棒根數計算的方法,這就促使學生主動抓住數量關系式中的變量與不變量,展開數學思考,而這一思維過程正是引領學生從直觀的文字表達向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逐步抽象的過程,使學生在腦海深處印記了只有三角形的個數是一個變量,可以用字母來表示,而所乘的“3”是由三角形特征所決定的不變量,無需用字母表示。因此,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就是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的過程。在感悟數學思想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了抽象的數學知識,經過“抽象化”過程后,其結果才會得到直觀化、形象化,助推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建構與理解。

五、“經歷過程”需要“邊走邊議”,感悟模型思想

基于“生活數學”的教學理念,培養小學生的模型思想,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思考:一是從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模型,繼而建構新的數學知識;二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要讓學生用數學模型中的思想方法去解釋生活現象。因此,新知的學習需從生活原型中建立數學模型,而知識的應用則需要用數學模型思想方法去解釋生活現象,繼而達到巧妙解決生活問題的目的。

例如,“圖形覆蓋問題”的教學。出示:有6個人排成一排拍照,AB兩個人坐在一起拍照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坐法?

1.從生活原型出發,建構數學模型。引領學生“邊走邊議”經歷如下過程:(1)請畫圖表示題中的含義。(2)AB兩人要坐在一起,可能會坐在哪兒?你能有序地描述AB兩人坐的位子嗎?(3)你們所描述的現象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嗎?課堂上利用教具平移AB的位置,學生通過自主討論后很容易觀察發現得到規律:總人數-AB兩個人+1=不同坐法的種數。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出模型問題:如果每次框出兩個數,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和?學生自主得出:總個數-框里的個數+1=不同和的個數。這一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從生活原型到數學模型的建立,再到數學方法的形成,最終發現了圖形覆蓋問題的數學規律,建構了圖形覆蓋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在感悟數學模型思想方法的同時,進一步內化了新的數學知識。

篇8

一、創設情境,以情動人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作者深厚感情的產物。在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才能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引起感晴共鳴。通過心靈的共振,情感的認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道德情操、審美水平的目的。

創設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引人入勝的課前導語和生動形象的圖片展示,也可以是聲情并茂的朗誦;可以是背景材料,作者生平的適當介紹,也可以是教師飽含激情的講解分析。總之,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因人而異,因文易法,恰當選擇,靈活運用。一旦學生進入情境,思想教育的滲透也就水到渠成了。比如教《海上日出》、《可愛的草塘》等文情并茂的課文,如先向學生展示有關的風景圖片,再播放配樂的課文朗讀,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陶醉在祖國山河的雄奇、優美、壯麗的景色之中,體驗到自豪、激動、奮發向上的情感,熱愛祖國的熾熱,真摯感情油然而生,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水融。

二、感悟體驗,激感

感悟是個體憑借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有人說感悟的心理歷程是“循文、明象、體情、悟道”,即感知語言文字,再現事物表象,進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寫作意圖和方法。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一句話,要激活經驗,“以讀求物,讀中見悟”。只有感悟才會使思考有深度,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感悟重于綜合,感悟主要是同化,感悟的主體是參與者,感悟是全線相聯,感悟是人心與文心的融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有親身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對課文塑造的生活原型有設身處地的真切感受,催化自己的情感,與作者心心相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啟迪。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起共鳴。才能真正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為此,教師必須做到:1把全體學生看作感悟的主體,具有獨立的人格的人;2營造情感氛圍,提供感悟契機;3架設一座溝通學生“主觀存在”與教材“客觀存在”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獲得生命體驗,進入感悟境界。這種內在的感悟,是思想道德教育滲透于其中的重要表現。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首先要充分發揮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精心設計和控制各種暗示信息,使其能有效地服務于教學目標。使學生在暗示中潛移默化地進入“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教師的言傳身教在語文德育教學中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說服力,最易激勵學生模仿,教師應以知傳知、以情傳情、以行導行,取得育德的高效。比如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第一,讓學生獨立預習課文,在快樂、舒適的氣氛中感受個人非常強烈的肯定體驗。第二,精讀1—4自然段,讓學生真切體味到葉圣陶先生給“我”改作文的情緒,聯想自己的習作主動進行追憶的體驗,通過想象記憶,把自己值得珍視的這段學習生活情感經驗重新提取出來,聯系課文進一步強化、鞏固、整理、挖掘其價值和意義。第三,設置特定的教學情境,品讀5—10自然段,接受庇護性體驗,感受到在葉圣陶先生家做客的那種溫馨與快樂,接受“與空間完全融合,非常寬松,得到庇護,得到喜愛”的體驗。第四、深讀第11自然段,整體感知葉圣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接受新體驗中把課文蘊含的精神財富和語言知識傳承給學生,通過情感的陶冶,使它們得以接受,最后,通過創造性體驗,讓學生把從課文總結受到的綜合信息重新組織、調整、創造,與個人的情感體驗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最終內化為個人的人格特征。

篇9

小學數學由于內容比較簡單,知識較為基礎,所以隱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難截然分開,更多的反映在聯系方面,其本質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小學數學通常把數學思想和方法看成一個整體概念,即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精心組織,適度地滲透數學思想,以促進學生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根據“數學思想方法隱含于數學之中”的特點,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應遵循下列模式:

“操作――掌握――感悟”

一、感悟符號化思想

符號化思想作為數學最基本的思想之一,數學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作為必學的內容,并提出了具體要求,足以證明它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讓學生感悟符號化思想,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符號的內涵和思想,并通過一定的訓練,才有可能利用它們進行正確的運算、推理和解決問題。

符號語言將自然語言擴充與深化,變為一種簡明的語言,它的功能超過了普通語言的功能,具有表達與計算兩種功能。

案例1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做到:(1)讓學生正確理解與使用數學符號;(2)在滲透符號思想的過程中要多啟發、多引導,引起學生的自主建構;(3)掌握日常語言與符號語言間的轉化。

二、感悟模型思想

建模的過程就是生活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小學數學建模教學,需要從生活原型出發,從生活情境抽象為數學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解讀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抽象、簡化等能力。這就要不斷的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的觀點去觀察、分析和表示各種事物關系、空間關系和數學信息,從紛繁復雜的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我們熟悉的數學模型,進而達到用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使數學建模意識成為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習慣。

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創設情境”、“問題解決”等讓學生感悟模型思想。

案例2 教學平均數一課,新課伊始出示兩個小組一分鐘做題道數

教師提問:哪組獲勝,為什么?

這時出示,第一組請假的一位同學后來加入比賽。

師:根據比賽成績我們判定一組獲勝。

此時有學生提出異議:雖然第一組做對的總道數比第二組多,但是兩個不同,這樣比較不公平。

師:那怎么辦呢?

生:可以用平均數進行比較。

師:什么是平均數?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總結。

本節課平均數這一抽象的知識隱藏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在兩次評判中解讀、整理數據,產生思維沖突,從而推進數學思考的有序進行。學生從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抽出平均數這一數學問題的過程就是一次建模的過程。

三、感悟數形結合思想

“數形結合”就是根據數與形之間的對應關系,通過數與形的相互轉化來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有助于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在小學教學中,它主要表現在把抽象的數量關系,轉化為適當的幾何圖形,從直觀圖形的特征到發現數量之間存在的聯系,以達到化抽象為具體、化隱為顯的目的,使問題簡單、快捷地得以解決。

如低年級開始學習認數、學習加減法、乘除法,到中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高年級的認識負數等都是以具體的事物或圖形為依據,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具體的表象中抽象出數,算理等等。此外,他們往往能在圖形的操作或觀察中學會收集與選擇重要的信息;發現圖形與數學知識的關系,并樂于用圖形來表達數學概念。現在的小學課本中很多習題,已知條件不是用文字的形式給出,而且是蘊藏在圖形中,既是學生喜歡接受的形象,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

案例3 有一根繩子,第一次用去它的一半,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一半多1米,最后還剩2米。這根繩子原來有多少米?

分析:根據題意,畫線段圖幫助理解。

從圖上可以知道。剩下的一半的長是2+1=3(米),第一次剩下的長度是3+3=6(米)。這根繩子的全長是6×2=12(米)。

實際上,這種求助畫線段圖的方法在解決和差、和倍、盈虧、找規律等問題中,也是屢見不鮮,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

四、感悟集合思想

我們把具有某種屬性的一些對象的全體看成一個集合。運用集合的知識去解決有關的問題,這樣的思維觀點被稱為集合的觀點。集合思想就是運用集合的概念、邏輯語言、運算、圖形等來解決數學問題或非純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小學采用直觀手段,利用圖形和實物滲透集合思想。

案例4 “集合問題”教學片斷

1.設問質疑,引發沖突。教師通過同學參加歌詠賽和書法賽的情境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探究。黑板上出示8名學生喜歡唱歌、書法的情況。喜歡唱歌的人數:6人;喜歡書法的人數:7人。

2.發現問題:喜歡唱歌的人數+喜歡書法的人數=13人,明明是8人,怎么多了呢?

3.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擺、畫、移動、整理等過程,實現新知識的自我建構。教師提出:同學們自己試著畫圖,要讓別人既能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又能看出他們的愛好?

學生1:(圖2-1)

學生2:(圖2-2)

學生3: (圖2-3)

學生首先發現問題的存在,思維世界出現碰撞,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領略問題存在的根源――重復部分。之后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交流,逐步概括出“韋恩圖”的雛形。學生在理解信息的基礎上,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對圖示集合的意義進一步理解,并在建構中理解集合的本質,經歷韋恩圖產生的過程。

五、感悟轉化思想

轉化就是在研究和解決有關數學問題時,采用某種手段將一個問題轉化成為另外一個問題來解決。一般是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將難解問題轉化為容易求解的問題,將未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已解決的問題。因此,轉化既是一般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具有普遍的意義;同時,轉化思想也是攻克各種復雜問題的法寶之一,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案例5 “梯形的面積”教學片斷

甲組:(圖3-1)

乙組:(圖3-2)

教師在課上給足學生操作探索的空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只顧急于表達自己想法時,適時引領學生進行理性思考:“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除以2?直指本節課轉化思維的核心,學生利用轉化的思想從多個不同角度求出梯形的面積,學生感悟到解決問題的核心就是“轉化”。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以具體數學知識為載體,通過精心設計的學習情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領會蘊涵在其中的轉化思想,慢慢地,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從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用轉化的手段去處理問題,這樣學生就獲得了一種策略,一種思想、一種能力。

六、感悟推理思想

就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的關系及教學建議,課程標準修改稿指出“推理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始終,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義務教育階段要注重學生思考的條理性,不要過分強調推理的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嘗試、估算、歸納、類比、畫圖等活動發現一些規律,猜測某些結論,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通過實例使學生逐步意識到,結論的正確性需要演繹推理的確認,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案例6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片斷

教師首先展示兩位小朋友賽跑的情境:其中一位沿6×4的長方形跑,另一位沿9×2的長方形跑,后者輸了但是不服氣。教師問:“誰想說什么?”學生發言:“可以算一算兩個長方形的周長。”接著引出了“長方形周長”的概念。然后讓學生計算:“說說你們的好辦法”。學生先后給出“四邊相加”、“長×2+寬×2”、“(長+寬)×2”三種方法。教師又問:“哪種方法比較簡單?”

教師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引導學生說出它成立的道理,即“長方形的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然后認真推導出該公式,并且說明這三種方法的一致性。

這樣的做法,滲透了數學推理的思想、統一的思想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讓學生感悟“一切數學結論都是需要證明的”,雖然這時尚未在教學中出現“證明”一詞。

七、感悟函數思想

教師可通過具體實例,借助事物表象,引導學生逐步了解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發現兩種相關聯量的變化規律,悄然無聲地滲透了函數思想。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感受客觀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滲透函數的數學思想。

案例7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片斷

1.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問題。購買鋼筆數量和所付錢數如下表:

師: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買的鋼筆數量越多,付的錢也就越多。

師:對,付的錢數隨著鋼筆支數的變化而變化。

生2:我發現所花錢數是購買鋼筆數量的5倍,這樣,一支鋼筆的價錢是5元。

師:這位同學在變化中又看到了不變,不變的是什么?

眾生:單價。

師:購買鋼筆數量和所付錢數的關系除了可以用表格表示,用語言表示,其實還可以用圖表示。

說著,老師現場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印有坐標系的圖紙,讓學生根據剛才的交流繪制正比例函數圖像。

2.繼續以表格方式呈現問題。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情況如下:

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找到了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在坐標系中畫出圖象。

師:我們接觸了幾組相關聯的量,它們在變化中有什么相同之處?

……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外,還有方程思想、對應思想、統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都應注意有目的、有選擇和適時地進行滲透,讓小學生也感悟數學思想,以促進其逐步提高數學能力。

篇10

一、感悟式教學的必要性

感悟式教學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其在小學階段應用的范圍較廣,可以幫助教師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其在小學品德教育中的應用更是能將其作用發揮到最大。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現在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生活條件逐漸提升,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但是素質教育方法卻有很多不足,小學生在心理素質上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感悟教學在小學品德教育中的應用,能夠在充分尊重學生自尊心的情況下對學生的思想品質進行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良好品質的感染。因此,感悟式教學是一種對于小學生來說更加容易被接受的教學方法,下面就對這一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提出建議。

二、小學品德教育中感悟式教學的應用

1.在實踐教學中教會學生感悟

任何教學形式的實施都離不開實踐活動的開展,小學的德育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品德教育中的大部分教學內容都來自于生活,因此,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走入生活中去進行感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其實在我們生活周圍,很多事情都可以作為品德教育的素材,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入實踐活動中。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城市內的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公益事業的真正含義,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親自體驗到關愛他人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善良的種子就會在學生的心目中成長。這樣的實踐教學能夠使品德教學更加直觀化,讓學生了解到只要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才會使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2.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去感悟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對學生傳輸知識與思想方面,教師可以說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小學階段,教師與學生的年齡差距較大,在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對待一些問題的看法上面會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俗稱的“代溝”,這樣一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述是很難達到預計的教學效果的,對于教師的一些觀點以及意見學生會感到很難理解,但是學生之間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學生之間的共同話題有很多,交流起來也更加容易。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合作性學習的活動,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就一些問題進行討論,或者合作完成一些任務,對提高品德教學效率來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小學品德教育過程中,在講到關于“誠實”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每組學生都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討論,說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誠實的人,與他們交往是什么樣的感受。然后,教師讓每組派出一個代表發表討論結果,由教師進行總結,借此來完善“誠實”這一課題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這樣的合作學習不僅讓學生對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感到新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高學生對品德知識的感悟能力方面也會有很好的促M作用。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品德教學是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其在促進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具有良好的積極作用。感悟式教學的應用使小學品德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使其更好地應用在小學品德教育中。

參考文獻:

篇11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到底如何看待感悟,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是否具有層次性,感悟的過程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是否有內在的聯系,筆者想針對上述幾個問題展開必要的探討。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以及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總體感知和領悟。其中“感”是對語言的直接接觸和感受,整體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閱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的深層把握和領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必然會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與體察過程。下面筆者把感悟過程劃分成感性、悟性和靈性三個層面逐一加以剖析。

1.感悟的感性層面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占優勢,在閱讀課文并感悟語言文字時,感性層面是不可逾越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用兩條視線去進行閱讀。一條是眼睛的“生理視線”,負責吸收語言符號以供心靈辨認;一條是心靈的“心理視線”,通過想象與聯想,將文字符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圖畫。在這個階段,教師要舍得化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充分地讀書,在與語言文字的反復充分的接觸中明白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此時,教師往往可通過提出讀了這一部分“你了解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等淺層次的問題,來檢查學生在感性層面上對課文內容掌握的信息量,而學生往往是通過復述或轉述來反饋他們對課文的了解程度。

1.1 復述。復述是指學生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對課文的內容進行重新表述,一般分具體復述和簡要復述兩種。復述的順利與否主要取決于復述者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感知程度和記憶貯存語言文字的能力。

1.2 轉述。轉述是指學生參照課文的語言文字,通過組織加工,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對課文內容進行表述。在語言的表達上,轉述比復述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在心智操作上,轉述除了感知,記憶的參與外,還需要學生生活經驗和形象思維的加入,并對課文語言進行合理的提取并重組。

復述和轉述,屬于感悟的感性層面,是感悟過程中的起始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不管是對全文的把握還是對課文重點部分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此時教師應尋找到感悟語言文字的最佳切入口,調動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的介入,促使學生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2.感悟的悟性層面

感悟的悟性層面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中介,是衡量學生是否讀懂課文的重要標準。如果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那么這種感悟是淺層次的,不完整的。所以在悟性層面上,教師必須在引導學生充分“感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激其思、動其情、明其理、得其法。

在悟性層面上,感悟語言文字的最佳方法就是“熟讀精思”。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然后扣讀導悟,以讀見悟,保證學生有自主讀書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潛心會文”、“切已體察”,“披文以入情”。在感悟語言文字過程中,教師還要順應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小學生的思維帶有很強的具體形象性,因此教師的“導”就應以形象思維為支撐,經常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如即興表演,畫簡筆畫,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體等。因為作者總是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去表達胸中的某個情境的。反過來,一旦學生看到作者所描繪的那個情境,自然“豁然”領悟用以表達這一情境的語言文字。

在悟性層面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你讀懂了什么?”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等問題來了解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程度,學生一般通過提煉或闡發來表達自己感悟到的內容。

2.1 提煉。提煉是指學生在熟讀精思后將蘊藏在語言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道理等內涵提取出來并加以歸納和概括。它是透過語言表象尋找內在本質的過程,需要學生思維、想象、情感的共同參與。學生是否能提煉并揭示出語言文字的內涵是評價學生是否讀懂課文的重要標志,在這個環節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讀書,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感悟、去體驗,教師要舍得化時間,學會耐心的等待、熱情的喚醒、巧妙的點撥,讓學生經歷從迷茫到開朗再到頓悟的探究過程。

2.2 闡發。闡發,簡言之即闡述和發揮。它是學生在對語言文字內涵進行歸納提煉基礎上的進一步引申和拓展。當學生進入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當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語言文字時,已經不是單向的主體對客體的把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主體與主體間的碰撞、交流、融洽。因為每篇文章的背后都自然站著一位作者,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實質是與作者進行著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傳遞,經驗的融通,這必將會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喚醒沉睡在學生心田當中的與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經歷、經驗和感受,從而會萌生一吐為快的表達欲望。此時教師要為學生騰出足夠的時空,讓學生將積蓄于胸的所思所感徹底地渲泄出來,此時的課堂氣氛應該熱烈、民主、和諧,學生會暢所欲言,議論紛紛,各抒已見,他們真正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3.感悟的靈性層面

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產生悟性,而且要在悟性當中開發學生的靈性。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對“人”的塑造和完善,語文教學必須使學生能敞開自己的心靈,使學生成為有靈性、有鮮明個性的人。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活潑開朗、爭強好勝、敢于質疑、堅持己見、敢想敢說、標新立異……這些都是學生靈性的具體表現。在語文教學當中,漢字思維內涵的多層次性、漢語文內容的豐富性和漢語文閱讀的多解性,最能引發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最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最能促使學生創新思維的多向性發散,最能培養學生回旋噴涌的思辯力和創造力,漢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為開發學生的靈性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

篇12

2.注重寫背,缺少誦讀。受“應試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初中語文教師經常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給學生灌輸講解很多知識要點,然后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記憶古詩詞,認為學生會背會寫就算完成任務。教學形式單一生硬,忽視了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潛在意義。學生對這種語文教學方式感到厭煩,將古詩詞看作一堆晦澀的文字,無法通過有效的誦讀去品味詩詞作品。

二、解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的途徑

1.創設情景課堂,引導學生感悟。學生對古詩詞作品掌握比較困難,而以往教師采用條分縷析剖析講解的方式,無法帶領學生走進作品,去用心感悟作品的內涵。而在當前,隨著教學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設備廣為普及,給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帶來極大便利。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教學輔助工具,擴展課堂教學形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設古詩詞情境課堂,營造良好的古詩詞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感悟作品。

例如,教師在講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r,如果只是對詩詞進行翻譯講解,不去介紹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的話,那么學生對本詩的理解感悟也僅僅停留在詩詞含義的層面上,無法真正體會出作者關心民生疾苦、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講解詩詞前,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展示杜甫的生平經歷、杜甫寫這首詩時所處的情境狀況,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學生在學習這篇詩詞時,便能容易地理解消化作品中的感情升華,深切體會作者關心社會、兼濟天下的偉懷。再如教師在講解《天凈沙?秋思》一詩時,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欣賞課前準備好的flas或者視頻演示,使學生通過生動的視頻畫面,對詩詞描繪的場景有一個直觀的理解。然后,教師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再次感悟這首詩詞,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感悟作者情感。

2.鼓勵學生誦讀,品味詩詞意境。古詩詞中的平仄韻律之美,只有反復吟誦才能品味出來。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誦讀,體驗古詩詞誦讀學習過程,品味詩詞意境,促使學生充分了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增強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不少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能由于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或者對教師和課堂存在畏懼感,習慣做一個“傾聽者”,很少主動張口。教師可以從常規的朗讀教學入手,讓學生齊讀課文,然后再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例如,在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兩首詩時,學生可能會覺得這兩首都是表達作者殺敵衛國的雄心壯志的。而實際上《江城子》中還表達出了作者為國效命的堅定決心和愛國思想,以及委婉表達出的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破陣子》中則表現了作者壯志未酬、報國無路的悲憤。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誦讀品味,學生慢慢地便能從“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和“可憐白發生”等詩句中感受兩首詩中的詞句、情感差異,從而更深入地品味詩詞意境,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篇13

二、課堂中加強多邊互動

新課改要求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建立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互動的學習模式。思想品德課大部分知識點學生都有一定的了解,都能表達出一兩點,這就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創造了條件。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辯論等,適時地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呈現于課堂,并及時地予以修正和補充。比如:在合理消費這一單元,針對一些商家先抬高價格再打折的現象,一部分學生認為是商家合理的促銷手段,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有價格欺詐之嫌,我們可以讓雙方進行一定的辯論,以加深學生對合理消費的理解。

三、適時改變教學環境

思想品德課的知識點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師能夠將學生帶入與知識有關的環境中進行教學,必然會更好地促進學生較為深入的感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進行環境保護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課堂設在一條被污染的小河邊;進行消費教學,教師可以將課堂放在一個超市中……,當然有的情景不一定完全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模擬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苏市| 承德县| 乐都县| 旬邑县| 深水埗区| 阜新| 开江县| 阜城县| 政和县| 大埔区| 宜春市| 永丰县| 陆良县| 横山县| 武平县| 天津市| 安阳县| 淮阳县| 香格里拉县| 安康市| 祥云县| 贺州市| 巴塘县| 元朗区| 毕节市| 阳谷县| 琼海市| 朝阳区| 西城区| 江阴市| 太仆寺旗| 汉中市| 宜黄县| 资源县| 清苑县| 承德县| 台东县| 五大连池市| 额敏县| 宜良县|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