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篇1

(一)企業技術創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企業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所做的新的組合”。企業的生產要素大致可分為人力要素、財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并不是所有的組合都是企業需要的創新,創新是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或提高質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組合方式并不是一種隨意的行為,而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首先,要根據市場的需求,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要素占有情況,明確的基礎創新的目標;其次,人力要素運用科學理論、數學模型、真實數據等,進行測算分析,估計項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導下,將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財力要素投入到具體的技術創新過程中,進行創新實驗。創新是不斷嘗試的結果,每一次的嘗試的失敗都是為了創新的成功做鋪墊。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學者從能力本身來界定技術創新能力。這一觀點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于企業的特性所決定的,是企業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業擁有的要素資源、財力支持、企業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軟件不同,企業中的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采用新工藝、新方法的決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質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會有所不同,這用差異就是體現了不同企業在運用資源整合時的技術創新能力。

另一些學者從過程的層面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強調技術創新是一個多人參與、集體協作、集思廣益的思考與實踐的過程,它強調過程的重要性,認為由組織生產某種新式的、能滿足人們需求的產品的過程即為技術創新能力的體現,側重對過程的把握與考核。有學者認為“組織通過不斷學習,從而為企業革新帶來新的思路與想法,為企業經營績效產生催化作用”,這也是從過程這一角度闡述了技術創新能力。

有了從過程的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就會有從結果層面考量技術創新能力。顧名思義,從結果的角度則更注重產出效應,即在投入企業擁有的生產要素的同時,配以新思維、新想法創造出更先進的、不同于現有的產品或服務以體現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基于對上述技術創新能力的不同定義,其評價的指標也有所不同,下面將分別進行論述:

(一)基于從能力本身定義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自身所具有的,從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業中各種要素能力的組合,所以要評價技術創新能力,就要從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要素資源入手,前面說過企業的資源大致可分為三類: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人力資源能力不僅包括是指企業中參與創新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員的決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參與創新的人員的間接支持;物力資源包投入的物質生產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財力資源則主要是資金的支持。技術創新的能力,只有企業中各個要素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才有可能實現創新。近年來,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事實證明,除了企業內部,企業外部的環境要素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環境也可以從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增長,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咨詢,物力方面提供專利技術和專項設備,財力方面從國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專項資金,這些外部環境要素與內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組合就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體現。

(二)從過程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如前所述,這一說法本身強調技術創新是一個由多個環節組成的、有序聯系的動態發展過程,每一個子環節都會對最后的技術創新結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貢獻。因此,從這一方面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就要評價其各個運行過程,其評價指標可包涵要素投入過程、生產制造過程、改良更新過程、管理評價過程等,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個性,因此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的權重比例也不同,同時賦予各個組成過程以相應的權重,讓后進行加權,得到的數值也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因為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各個要素并不是單純的疊加,就能體現整體的效用,當然,這種方法對于粗略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三)從結果的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當技術創新實現成果轉化時,其能力體現在具體的產品或服務上,我們就把能力這一無形的要素轉變為有形的要素。那么對產品或服務的評價也就可以代替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對于評價產品和服務,這一領域的研究比較成熟,如對其質量、客戶口碑、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程度等進行相應評價,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綜合指數法等將數據進行匯總,最后的出最產品或服務的綜合評價,即刻粗略的出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水平。

三、對于現有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的思考

上文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入手,介紹了三種主要的評價方法,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本是都是對不同要素進行評價,只是三種方法從不同的方面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因此,其選取的要素指標也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第一,要素的選取存在一定困難,不僅在選擇本身,還在選擇的數量上,要素的選取必須體現科學合理有針對性上,同時選擇過多會增加評價的成本,而選擇過少,不能準確評估技術創新能力;第二,選擇評價要素后,運用哪種方法進行要素整合也是一個難題,這本身比要素的選擇更重要,因為技術創新是一個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結果,因此選取的方法要考慮到各個因素之間的促進與抵消作用。

四、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雖然國內外學者在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突出性問題,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應重點關注上述所列舉的問題,以期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更精確的評價,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80

[2]魏江,許慶瑞.企業新能力概念、結構、度量與評價.科學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長春,任榮明.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研究.東華大學學報,2006(3):3437

篇2

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競爭狀況和自身條件,利用內外部的技術創新相關資源,進行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開發和應用,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的能力。產業集群是指相同或相關行業的企業和機構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而形成的緊密聯系的集合體。產業集群增強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創造了良好的創新氛圍、提供了創新所需的資源、降低了創新的成本、促進了創新成果的傳播和應用(胡大立、張偉,2007)。但是,產業集群在促進技術創新的同時,也為技術創新帶來了阻礙作用,如擁擠效應、“搭便車”現象、“檸檬市場”、技術鎖定、轉移成本過高等(龔荒、倉基武,2003)。因此,產業集群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受到集群環境的深刻影響,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應該與非集群企業有所不同。本文嘗試在分析集群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價。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構成要素

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可以分解為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技術創新管理能力和技術創新實現能力三個組成要素。

技術創新資源包括資金、人才、設備設施和技術信息,占有技術創新資源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因此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新管理能力是企業發現和評價創新機會,進行創新決策,組織管理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它是企業整合內外部創新資源,對技術創新過程進行組織、協調、控制的能力,主要取決于管理層的創新意識、創新激勵機制、組織溝通水平等;技術創新實現能力是企業進行研究開發,獲得技術創新成果,并將技術創新的成果應用于企業的生產和服務,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的能力。它取決于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場營銷能力。

集群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

(一)對企業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的影響

技術創新所需的資源包括資金、人才、創新設備設施和技術信息,集群內企業在這四個方面都有優勢。集群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地理位置鄰近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集群內企業的高生產率降低了銀行貸款的風險,使企業易于獲得所需資金,以及與行業有關的設備、投入品等在集群內廣泛存在,群內企業很容易獲得。集群內有為企業提供人才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培訓機構,產業聚集也吸引了大批專業化技術人才,同時集群中人才的頻繁流動為人才提供了學習機會,提升了專業人才的素質,因此,在產業集群中聚集了大量的專業化技術人才,企業很容易獲得創新所需人才。產業集群內還聚集著一批技術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它們通常承擔了技術信息交流的平臺,集群企業很容易從中獲得所需信息。同時,集群內的知識溢出效應使得技術信息廣泛流傳于集群之中,集群企業能夠比群外企業更容易獲得這些技術信息。另外,由于產業集群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其中包括大量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優惠和支持的政策,例如專項資金投入、提供技術創新融資和擔保、人才引進優惠等??傊?與非集群企業相比,集群企業獲得技術創新資源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對企業技術創新管理能力的影響

產業集群對企業技術管理能力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企業的創新意識來實現。在產業集群中,企業的彼此鄰近加劇了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必須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來獲取競爭優勢。此外,集群企業之間基于產業鏈的緊密聯系迫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適應自己的客戶或供應商的創新。同時,集群內率先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所取得的超額壟斷利潤也給企業以很大的競爭壓力和利益驅動,使企業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因此,集群企業具有更強的創新意識。

(三)對企業技術創新實現能力的影響

技術創新的實現就是進行研究開發,并將成果應用于生產和服務中,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獲得經濟收益。在這一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新產品生產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集群環境可以提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在研究開發能力方面,產業集群中企業在地理上的鄰近使企業易于與其上下游的供應商、客戶、商甚至競爭對手在生產、銷售、產品開發、售后服務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共同解決技術難題、研制新產品,提升了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大學和研究機構與集群企業經常交流,快速將新技術轉化為新產品,同時為企業解決創新中的難題;集群中的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支撐、人員培訓等服務,促進了知識的交流和擴散,增強了企業研究開發能力;產業集群中存在著“學習曲線”,企業可以吸收其他企業技術創新的經驗,使自身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因而提升了研究開發能力;企業的地理鄰近和員工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非正式交流以及勞動力在集群內企業間的流動使區內的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和新思想(特別是隱含經驗類知識)快速擴散,增強了集群內所有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在市場營銷能力方面,集群企業可以組織起來進行區域營銷,增強了企業的市場能力。作為買方,集群內的主導產業一般都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可以實現大批量購買,特別在原材料的購買方面有強的議價能力;作為賣方,由于集群內產品具有區位品牌,差異化程度高,作為賣方的地位增強;同時集群內產品市場占有率高,占買方購買量的比重大,因而增強了企業的市場議價能力。

構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上文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給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看出,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23個指標構成,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各指標進行賦權。首先設計專家調查問卷,對每一組底層指標對其上一級指標的重要性兩兩比較,比較時采用1-9評分標度,然后根據專家的評分結果求出每一組底層指標對其上一級指標的權重。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對單個指標的評價采用等級評分法,請多位專家對每一個底層指標確定5級評判等級(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判斷標準,并對評價等級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分別賦予分值100、80、60、40、20,即可得出某一具體企業的各底層指標分值,將所有指標的分值進行加權平均,即得出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篇3

(一)企業技術創新概念的提出

最早明確提出技術創新能力概念的學者是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1912年,熊彼得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企業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所做的新的組合”,總體來說,熊彼特對于創新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認為資本主義正是由于創新而得到了發展。資本主義賴以生存的土壤就是不斷的創新?!督洕l展理論》發表至今已經一百多年,技術創新能力無論從定義的內涵,還是定義的外延,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理論界定

在熊彼特提出“技術創新”的概念之后,許多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進行研究。

第一類是“從能力本身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組織本身所具有的,并能幫助組織創造新思維、新想法的一種能力。從這一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定義的主要是國外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Burns等[2]最先從能力本身定義了技術創新能力一詞,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組織成功地采用或實施新觀念、新工藝或新產品的能力”。Barton[3]則從創新能力的核心層面定義了技術創新能力,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及企業的價值觀。”

Burgelman等[4]提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支持企業創新戰略的一系列綜合特征的組合”,從創新能力構成上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另外,O’Connor等[5]從一種更為新穎的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認為技術創新是“資源(人力和關系)投入和中間變革資產”,該資源或資產是企業從事創新活動所必須的。

第二類是“從過程的層面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就是生產某種革新的、有意義的客體的過程。最早從過程層面來認識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的是Mumford等[6],他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生產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一個過程。隨后技術創新能力被定義成:多個人共同協作,從而創造有價值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想法、新程序、新過程。該定義的創新之處在于將參與創新的主體引入到了技術創新概念之中,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由一系列活動組成的交互過程”。Fores等[7]則將技術創新能力闡釋為“學習能力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效果的催化劑”,這也從過程層面來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

中文文獻對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的認識還處于一種探索階段,我國學者魏江等[8]最早在企業研究層面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概念進行了探索,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支持企業創新戰略實現、由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兩者耦合并由此決定的系統整體功能”。其次,王立新等[9]基于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現狀,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支持企業創新戰略實現,體現于企業創新全過程中的一種整體能力” 。

總體來說,從過程的層面來認識創新能力的本質是將企業創新比喻為一個流程,認為創新是一個管理過程,需要特定的工具、規范和紀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技術創新能力強調的是將具體的、新穎的并且有用的想法引進到一般的組織流程和步驟中的一種能力,組織通過運用這種想法,能夠使組織產生顯著的進步[10]。

第三類則是“從結果層面來認識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能力能生產出某種革新的、有意義的客體,更側重于創新的結果產出。Andrew等[11]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一些同以往相比具有新穎性和意義性的產出。Amidon在《知識經濟的創新戰略――智慧的覺醒》一書中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企業創造并使用好思想,好思想最終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或服務,并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能力”。在一些學術與政策的辯論上,創新能力作為一種抽象概念,用來表示一個系統將知識轉化為能夠推動經濟長期增長和財富創造的新發明的一種實際和潛在的能力,該定義也從結果角度闡釋了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

另外,我國學者張國良等[12]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就是“多、快、好、省”地形成商業化創新產出的潛力,與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技術創新能力被同時賦予了數量、速度、效果、效率四個維度上的含義。

雖然學者們的定義角度不同,但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都與新思維與新技術有關,并且這種思維與技術都能給企業帶來長期的利益產出??偟膩碇v,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能力對原始的、相關的以及有價值的新產品、過程或服務知識進行整合,使得組織能夠將一些思維轉化為新的或先進的產品、服務或者流程,從而組織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是企業創新的關鍵所在。

另外,Burgelman等[4]在《技術和創新的戰略管理》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劉鴻淵等[25]曾選用該評價體系對四川一家大型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研究,認為該評價模型的指標體系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企業創新能力的真實水平且具有系統性和簡潔性等優點。

在國內檢索到的文獻中,采用體系指標來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章占絕大多數,其核心指標包括“創新投入能力、研究開發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一些典型的以系統觀來評價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獻及主要指標見表 1。

表1創新能力評價系統觀代表文獻及主要指標主要指標1主要觀點1文獻作者創新決策能力、R&D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組織能力1從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來探討技術創新能力。1魏江等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研發能力、創新產出能力1通過對已構建的一個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實現評價體系中各要素在不同類型企業創新中的重要程度的比較,對這些要素進行排序,從而為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1陳廣宇等外部環境、內部環境、研發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協同能力、經濟社會效益1根據技術創新能力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特征,考慮到企業創新活動的重要方面和關鍵環節,構建出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1董崗等企業發展戰略、創新成果的擴散、企業創新的信息源和創新障礙、企業創新的投入、政府在創新中的作用、企業創新的產出1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創新能力各要素的諸多方面,可以說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都相關。1察志敏等企業投入能力、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1要全面考慮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特征因素,并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完整、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1王立新等創新意識水平、創新投入能力、創新活動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創新風險控制能力、組織管理創新能力1不同的創新主體針對自身發展戰略的目標,所選擇的評測內容的出發點不同,因而指標評測因子體系設計中選擇的側重點各異。1孫立媛等

(三)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求解方法

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可以看出,學者對于技術創新能力認識的側重點不同,技術創新能力指標分解也不同。在將創新能力分解成具體指標之后,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指標進行量化,從而來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的求解關鍵在于各指標權重的確定,權重是衡量某指標相對重要程度的量值??偟膩碚f,存在兩類確定權重值的方法,第一種為群體測試統計方法,該方法邀請相關專家對指標進行主觀估計,進而應用統計方法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分析,將得出的每個指標權重的統計值作為最后結果;第二種為個體直觀判斷法,該方法由某個相關專家直接估計指標權重,并把這種估計值直接作為最后結果。本文主要探討群體測試統計方法。從檢索的文獻來看,存在多種求解方法,具體見表2。

表2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求解方法一覽表方法1特點1代表文獻作者線性加權和法1優點是該方法既考慮了人們主觀上對各項指標的重視程度,又考慮了各項指標原始數據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它們對總體評價指標的影響且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點是計算量大。1曲國禹等 層次分析法(AHP)1優點是該方法能用于層次較多,指標較多的評價指標體系權系數計算,簡單明了;缺點求解方法繁雜,計算量大,甚至要反復計算。1常玉等模糊綜合評價法1可以構造三級以及多級模糊評價,能對不同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評價。1姜炳麟等多層次灰色評價法1精確度高,為直接方法,可克服模糊綜合評判中有些白化值經特征化處理后信息丟失的弱點。1唐炎釗等綜合指數法1可以使指標值標準化,進而可以準確地評價工作的綜合水平。綜合指數值越大,工作質量越好,對指標的多少沒有限制。1鄭春東等數據包絡分法析1DEA方法直觀性好、可比性強,且每一指標權重是根據決策單元的實際數據求得,而不是根據評價者的主觀認定獲得,可以科學地評價創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創新策略。1李守偉等BP神經網絡法1優點是:使系統誤差達到任何精度要求,且有收斂性;隨參評樣本的增加和時間的演進,能進行進一步的時間學習和實現動態跟蹤評價,具有自學習、概括能力、自適應能力以及強大的容錯性等特征。1李文博等二次相對評價法1能夠消除由于受客觀基礎條件優劣影響而導致的對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的不客觀性和不公正性,從而真正反映了人的有效主觀努力在加強企業創新能力的作用。1曲世友等

從表2 可以看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的求解方法有多種。有些方法的提出是為了解決權重求解時的主觀性問題,如“數據包絡分析法”、“BP 神經網絡方法”等;有的是為了解決指標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如“模糊加權評價法”等??偟膩碚f,每種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用,也可考慮幾種方法的聯合使用,如“二次相對評價法”。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存在的問題總結及展望

(一)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

綜上可見,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含義進行界定時,無論是從能力本身,還是在過程和結果層面進行界定,都豐富了創新能力內涵,為今后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但仍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對技術創新能力含義界定表述不一,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本文認為,要想正確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定義,就要把握企業創新的本質,并貼近企業現實狀況,著眼于創新全過程,這樣才更有利于進行把握技術創新能力的精髓所在。

(二)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在這個方面學者們的共識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機結合,但不論是評價指標的要素觀、過程觀還是系統觀,在對指標進行具體分析時,由于對創新能力本質的認識不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標體系。本文認為原因有二:其一,隨著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一些新的指標會對技術創新能力產生影響,在構建評價指標時,除了考慮常規指標外,我們還可以向新型指標拓展。其二,在創建評價體系時,大多數學者把各基本要素放在了同一個層次來考慮,割裂了各層次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從獨立的、靜止的、分散的角度來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其結果很難反映企業創新的實際狀況。鑒于上述兩個原因,本文認為,在構建評價體系時,要將系統理論和企業創新理論有機結合,將新型指標引入到評價體系中,建立各層次指標之間的聯系,并使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式來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也是今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一種新思維。

篇4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簡單地說,就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是提升企業競爭力最直接、最顯形化的能力。在企業活動中,通過技術創新活動把企業資源組合起來并引導它們為特定的創新目標服務。創新能力主要包括了企業創新決策能力、R&D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及組織能力。因此,要想實現技術創新,就必須將附著在人員、設備、信息和組織中所有內在知識存量的總和進行整合與激活,從而實現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由此,從資源角度來看,技術創新能力就是將企業內外部資源激活,進行整合與創造并實現其價值的能力。

二、浙江省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分析

浙江是民營企業大省,2009年,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增加值3228.02億元,同比增長8.9%,為各經濟類型之首。幾乎可以這么認為,浙江經濟快速發展的功勞應大部分歸功于民營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到2009年末,浙江省有民營科技企業10366家,技工貿總收入11034億元,位居全國第3。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在推進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中,95%以上是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在市縣級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科技企業幾乎占100%。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涌現出像波導、恒生、正泰、富通、陽光、新和成、康萊特、大東南、升華拜克等一批知名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三、浙江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現狀

從浙江省各科技企業的總體情況來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并不強。受科技人才方面和技術積累方面的限制,浙江省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存在相當大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人才比例過低,缺乏創新人才,導致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弱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就必須有一支質量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人才是知識和技術的載體,從一定意義上講,科技型企業知識基礎和技術基礎的建設必須逐步落實到合理的科技人才結構與配置的建設上來。但是,由于整體人力素質和教育發展程度等原因,我國企業普遍缺乏技術創新人才。據統計,我國2.4萬戶大中型企業中,從事技術開發的人員為147.4萬人,其中科學家工程師約為80萬人。平均每戶企業僅30人。在浙江,企業技術創新人才供給不足的表現尤為突出,尤其是民營企業,不論是總量性指標――科技人員比例,還是結構性指標――高級職稱科技人員占企業科技人員比例,都顯得比較弱。創業人才缺乏也可以從浙江省整體上創業風氣不濃看到,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除了缺乏適用人才這一因素外,企業與人才之間在簽訂合約方面存在著期望過高、相互間缺乏信任等問題也是重要的原因。科技人才匱乏,也就意味著企業創新能力低下,就必將給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帶來嚴重的困擾。

(二)長期以來R&D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加大了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難度

技術研發需要大量的投人,尤其是在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型企業。但是,據調查,浙江科技企業中有26.2%的企業R&D投入水平在2%以下,49.4%的企業R&D投入水平在3%以下。而且,浙江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投入經費配置也不合理。據統計,多數企業在購買技術與機器設備方面投入經費最多,這勢必造成在技術消化吸收方面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得不到提升。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反而高于新技術新產品試制費用,這種倒置的比例關系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這說明浙江省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比較弱。因此,在這樣一種R&D投入水平與配置下,浙江科技企業有相當一部分難以實現持續技術創新,獲得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技術積累基礎弱

從創業模式上看,浙江民營科技企業多數是由傳統產業改造或轉產過來的。在傳統工業企業改造或轉產為科技型企業的途徑上,技術的主要來源是自主開發和引進,而在技術開發的性質上,大多數企業是在引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或模仿。雖然不少企業有獨立研發機構,但大多數都不具規模,與自主研發的需求有較大差距。半數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沒有任何授權專利,企業擁有的專利大部分是外觀設計專利??梢姡憬蠖鄶档拿駹I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目前企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技術缺乏或技術競爭激烈,而不少企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對自主研發能力無所謂,認為只要能引進或購買高新技術就可以了,只有少數企業比較重視自主研發能力。這些都表明浙江省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目前在技術方面還主要依靠外部力量,這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困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的現狀。

四、浙江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對策

(一)企業角度

1,大力引進科技人才,提高浙江省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根據一些企業的成功經驗,浙江省企業在引進人才方面可以考慮建立以下幾個方面的激勵制度:(1)實現“科技人員持股”的制度;(2)建立和健全企業的福利制度,如住房、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制度,解決生活實際困難,增強科技人員的安全感和穩定感,使他們能全身心投入研發活動;(3)設立技術難題攻克獎,對攻克技術難關的科技人員予以精神和物質獎勵等;(4)從組織結構人手,給予科技人員以最大限度的創新空間,提供更多發明創造自由。這方面,美國很多公司給予科技人員自由研究時間、建立企業內部科技論壇等做法值得借鑒。

2,增強浙江省企業技術活力。企業的技術活力可以從兩個方面改進:首先,技術活力取決企業成員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企業生成的系統知識、技術活動的設備條件、企業的管理系統和全體成員共有的價值觀這五要素。一般說來,高科技企業在創業初期不會具有完備的技術要素,它在某些方面可能相對充裕,在另一些方面卻極度匱乏。所以,企業應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逐步積蓄并適時地更新各種要素,不斷增強對新技術的控馭能力。尤其是多數民營科技企業,必須克服只關注短期利益的弊病,加強制度建設、技術積累等,使技術系統的缺陷不斷得到改善,不斷加強企業的技術活力,有效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其次,企業的技術活力取決于技術系統的運行效率。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技術系統至少要完成三項基本活動:一是充分吸收外部的知識、信息和技術成果;二是把吸收的技術成分與企業的核心技術融合在一起,實現核心技術的創新;三是通過產品開發把核心技術延伸向不同的領域,轉化成各種產品。這些相互連貫的活動實際上是技術成分不斷被加工、升華并最終轉化為價值的過程,其中任何一項活動效率低下都會削弱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所以,企業必須提高這三項基本活動的效率,加強其相互連貫性,使三者能融會貫通以提升企業的技術活力,并以次來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二)政府角度

篇5

化工;企業;技術創新

1概念

技術創新最早是以經濟學概念提出來的。但由于技術創新范疇中包含著眾多的組成要素且其與經濟社會存在復雜的互動關系,因此,在不同的學科中對其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從本質上說,技術進步根源于技術創新,是各種創新累積性的體現。技術創新就是建立新的生產體系,使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重新組合,以獲得潛在的經濟效益。技術創新就是從新概念的建立到形成物質生產力,并成批的進入市場獲得收益的整個過程[1]。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技術創新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前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轉型發展和結構升級的中心環節,也是應對國際競爭的需要。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都進入了轉型和結構升級的重要階段,作為傳統的化工行業,產能增長方式相對落后,要想在新階段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依靠自助科技創新。

2當前化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化工企業的現狀

2.1.1化工企業規模小、專業化水平低

我國化工行業發展很快,不少化工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化工企業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有自主知識產權、有核心競爭力、主營業績突出且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化工集團很少,總體上整個行業處于中低端、粗放增長、低效運行的局面。近年來,已有部分化工企業開始重視降低能耗、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嘗試通過新技術進行企業轉型,以求擺脫資源消耗為主的局面,嘗試通過創新從低中端向中高技術發展的結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2.1.2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少。產品技術含量低

我國知識產權新技術的匱乏已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障礙。沒有強大自主創新力,就很難掌握核心技術,就很難在國際競爭中把握機遇和主動權。當今世界,依靠資源和勞動力的發展模式正轉向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創新發展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化工企業的競爭力的最大差距,就是由于創新能力的缺乏,導致的自身的核心技術競爭力的缺乏。我國很多的化工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沒有足夠實力進行較大力度的研究開發和對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還停留在利用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創造產能,企業的創造力、管理和技術方面沒有優勢,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全行業的技術發展,結構就導致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更新換代慢,進而導致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弱,產品技術含量低,檔次水平低,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和原材料匱乏[2]。

2.2當前化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2.2.1資金短缺一方面,由于我國很大部分化工企業都屬于中小型企業,其中部分企業產品單一,技術含量和檔次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弱,導致其經營狀況不佳,沒有足夠資金投入技術創新。據了解,全國約有七成的化工企業提取的技術開發經費不足銷售收入的1%。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的金融改革一步步深化,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貸款和融資的難度也在加大。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導致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不足,導致自主創新水平低,又導致產品更新換代慢,進而使企業在市場中喪失競爭力,最終導致企業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資金不足很容易讓企業進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由此看來,資金短缺是阻礙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2.2化工企業布局不合理,相互之間關聯度低

我國很大部分化工企業都屬于中小型企業,許多化工企業產品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它們在建立之初又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布局,沒有形成有組織結構的化工院與,產品、公輔工程和配套設施無法與周邊企業進行有效關聯,融合度差,難以形成有規模的工業園區,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也難以市場競爭力。

2.2.3人才不足

隨著化工行業的發展,中小型化工企業,尤其是效益不佳的化工企業難以引進頂尖工程技術人員,更缺乏企業家。一些企業除人才數量不足外,青年人才的流失也已經成為了突出問題[3]。

3技術創新的機制與社會環境

3.1化工企業已初步形成市場導向的創新機制,但因企業制度和基礎條件不同存在差異

國有企業受傳統體制影響,至今仍存在授權不足和動力不夠并存的問題。私人企業發展動力強,但發展時間短、受限較多、缺資源、基礎弱,盡管發展快,實力很強的大企業近幾年才逐漸增多。經營者在私人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中自主決策作用較大,在國有獨資和控股企業中的作用,往往受制于持股機構的開明程度。

3.2市場成長機會激勵和競爭激勵是影響中國大多數企業的成長和創新最重要的環境因素

中國加入WTO后,由于外資企業能更方便地進入中國,這使得中國不少產業已從“保護下的競爭”轉為“更加開放下的競爭”。環境變化推動中國產業升級、強化國內競爭激勵、激勵企業創新,但同樣有可能限制中國本土企業的成長空間、降低成長激勵。由于存在規模經濟、技術和市場的復雜性及不確定等因素,研發、制造、經營投入大、風險亦大,是否有足夠的成長激勵將成為影響企業創新的關鍵。

3.3企業獲取資源的環境條件不斷改善,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企業發展需要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資金資源是企業獲取技術和人的手段。中國企業資金的籌措條件雖逐漸有所改進,但由于風險資本、產業資本、市場尚不健全,各類資本市場及其與政策融資的結合方式仍不夠健全,中國的資金、資本體系還不能適應企業在發展和創新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因此成了實力相對弱小的中國企業創新的主要阻礙因素之一。

3.4制度因素是對化工企業發展和創新影響重大的一個環境因素

發展、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對企業轉變發展機制及重視創新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對企業、私人財產保護不夠,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等問題,及國有企業考核忽視創新激勵等問題,都不利于中國企業創新發展。技術標準不高或執行不力,加之市場秩序不規范往往導致“獎劣罰優”,也是限制中國優秀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產業的具體政策對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影響。但一些政策限制競爭、重項目不重企業能力等現狀,卻不利于激勵中國企業的發展和創新。

4建立加快技術創新的對策

4.1加快技術研發中心的建設對化工企業現行的科技管理體制進行改造,企業自行成立技術研發中心,將信息、情報、科技、設計、研究等部門統一協調管理,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時提高技術創新效率,為加速產品更新換代和提升生產技術水平提供技術保障和技術儲備。

4.2加大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資金投入多方籌措資金,擴大技術創新資金來源。首先,企業按規定提取技術創新資金,并使這部分資金真正用在技術創新上,其次,通過貸款、財政補助等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的風險投資體系加入企業的技術創新中來。最后,政府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比如加大對于在技術創新方面有突出貢獻和成果的企業進行獎勵力度。

4.3加強化工企業與高等學校的合作校企聯合已經成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探索當前條件下企業與高校合作的新形式、新機制。一是要在合作方式上不斷創新。由單一技術項目合作、短期合作逐步向多領域、長期合作拓展。二是在合作范圍和空間上進一步深化。不僅大中型企業要加強校企聯合工作,各類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也應積極參與校企聯合活動,并建立完善考核機制,定期對校企聯合的成果進行考核,對取得明顯成效的校企聯合項目進行表彰獎勵,對長期進展緩慢的校企聯合項目進行分析總結,必要時取締該項目。高校對重點聯合企業和重點項目應進行重點幫促,推動校企聯合工作邁向更深的層次、更廣的領域。

4.4企業自身建立健全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提升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應加快建立技術中心,迅速搭建起研究水平高、開發能力強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主骨架;另一方面,大力引進培養技術創新型人才。人才是企業推進技術創新的關鍵,化工企業要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的潛能。

4.5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從政策上強制技術革新,對現有的落后的生產工藝及技術,強制進行改造升級或者取締;從政策上引導企業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推進應用型研究院(所)整體或部分進入企業,或轉變成科技型企業,或扶持發展一批技術研發型的小企業,成為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一部分,以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從政策上降低企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的風險,對于一些風險較大的技術創新項目,國家與企業共同承擔項目的風險后果,減少企業實行技術創新的后顧之憂[4-6]。

5結語

在產品日益趨同,市場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的形式下,企業追求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競爭力是其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手段。企業走技術創新之路或是其必然的選擇。然而,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之前,首先應該明確的首要問題是走何種技術創新之路,即選擇哪種技術創新模式。這對企業來說是個嚴肅的問題。因為不同的選擇會給企業帶來完全不同的命運。自主創新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風險較大,因此對企業的技術、資金等實力要求最高,一般只有大型跨國公司或大型企業集團采用該模式。然而,一旦成功企業將獨享技術創新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模仿創新是針對市場中新興產品進行及時模仿跟進,以在新興產品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該模式市場風險較小,但對企業的學習能力及創新速度要求較高。如果企業學習能力不強,不能及時推出類似新產品,其將錯過市場成長期,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收益。相比較來說,合作創新對企業要求較低。各方面的創新資源為合作方共同承擔,大家共攤風險,對企業來講,風險最小。當然,創新的成果也要各方共享,企業創新獲利也有限。不同的技術創新有其各自的特點,適用對象不同。因此,企業應結合自身戰略及實力,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模式[7]。

參考文獻:

[1]李守芹,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J].時代貿,2010.7.

[2]顧紅,許平,陳磊,化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研究[J].云南化工,2006(33):46-48.

[3]龔光芬,化工企業技術創新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管理論壇,2003(10).

[4]熊婭,李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關鍵在子強化企業技木創新主體地位[J].重慶經濟,2005(1).

[5]龔光芬,化工企業技術創新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管理論壇,2003(10).

篇6

第三、必須整合各方面資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資源是中小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的有效途徑。我們鼓勵大學、科研機構和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科研設施,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加強產學研聯合。鼓勵各類科技中介機構面向中小企業開展服務,現有1200多家生產力促進中心每年為約10 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各類技術服務。支持中小企業采取聯合出資、共同委托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發。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已成為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們組織實施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啟動了百萬中小企業信息化培訓,提高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

第四、必須加大對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支持。一些亞歐會議成員的成功實踐表明,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對提升中小企業技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們在中小企業相對集中的區域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檢測、研發、工業設計、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服務。從行業上看,僅紡織行業就在130 多個生產集聚區推動了服裝設計、面料開發、產品檢測、市場信息等方面服務平臺建設;從區域看,僅浙江省建立的工業設計中心、物流中心、營銷中心、電鍍中心、污水集中處理等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就超過100 個。

篇7

浙江諸暨市是全國最大的淡水珍珠養殖、加工、貿易中心,擁有全國最大的珍珠和珍珠首飾專業市場,被譽為“中國珍珠之都”。諸暨淡水珍珠養殖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歷經近50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以養殖基地為基礎、國際市場為導向、專業市場為龍頭、加工企業為骨干、社會化服務相配套的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內外貿相結合,以初級加工和貿易為主要形式,工藝品、保健品加工延伸發展的產業經營格局。諸暨珍珠產業已形成以下一些優勢。

1、珍珠養殖規模和質量走在前列

諸暨淡水珍珠養殖面積達38萬畝,養殖戶達3000多戶,年產1500噸,年產量占世界淡水珍珠總產量的75%,全國總產量的85%。在養殖技術上由粗放型向高肥、高密型轉變,走上了規?;⒓s化、專業化生產經營之路。

2、珍珠企業規模和實力全面提升

諸暨擁有珍珠加工企業2459家,珍珠深加工企業315家,貿易企業162家,其中銷售額超5000萬元珍珠企業20家,超億元企業8家。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浙江阮仕公司珍珠股份有限公司為省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

3、珍珠銷售網絡和隊伍逐漸壯大

諸暨現有營銷人員8000余人,其中長期從事市外銷售的人員占三成。珍珠企業在境外已設立多家分公司,其中僅香港就有8家,營銷網絡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4、珍珠品牌和文化得到弘揚

諸暨不斷加大品牌建設力度,“阮仕”、“千足”、“佳麗”等3只珍珠首飾及產品榮獲中國珍珠行業首次評比的“中國名牌”稱號,有省級名牌3只?!叭钍恕?、“千足”、“山下湖”牌淡水珍珠確定為原產地標記產品;“佳麗”珍珠、“阮仕”珍珠還榮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珠寶行業馳名品牌稱號。

二、諸暨市珍珠產業創新能力現狀

近年來,諸暨市珍珠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有了明顯提高,現有珍珠加工設備一萬多臺(套),年產珍珠首飾3000多萬件、工藝品800多萬件、珍珠粉65噸。2011年,珍珠產業實現加工產值達65.77億元,實現自營出口2.78億美元。建立了中國第一家淡水珍珠研究所,引進、研發了珍珠的漂白、增光等核心加工技術,解決了部分珍珠加工的技術瓶頸問題,擁有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各1家、企業研發中心8家。雖然諸暨市珍珠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有了明顯提高,但與其他產業相比,諸暨市珍珠產業在創新能力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1、珍珠養殖技術有待提高

諸暨每年珍珠產量很大,但是珍珠的質量并不高,缺乏那種顆粒大、顏色純正、外觀圓潤的珍珠。技術落后導致珍珠產量和產值有明顯的差別,珍珠產量雖大但產值卻不怎么高,從而降低了珍珠產業鏈中珍珠的附加值,這也是我國之所以不能成為“珍珠產業強國”的原因。珍珠的養殖技術直接關乎到珍珠產品的質量,而其質量又是影響價格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要進一步提高珍珠的養殖技術。

2、珍珠產業位于全球價值鏈的底端

在世界珍珠市場,中國珍珠產量與產值所占的比例極不協調,其中80%以上的中國珍珠只能以原料或初級加工產品的形式供應給我國香港、日本和歐美等地的客商。中國成了全球珍珠產業的原料生產基地,但卻受制于人,迫切需要進行珍珠產業升級,提升珍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3、珍珠的生產加工渠道過窄

珍珠的加工涉及到發飾、手鏈、項鏈、耳環、戒指、珍珠粉等方面,加工基本上是閑置在家的婦女手工制作而成,雖然別具一格,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其成本大、效率低。此外目前珍珠成品主要是利用價格優勢獲取收益的,仍然無法擺脫制造大國的形象。加工設計單一,僅僅局限在女士的飾品方面,制造技術有待提高。

三、提升諸暨市珍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途徑

由于珍珠產業歷史較短,底子薄、基礎差,在養殖技術、加工、流通、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致使珍珠產量與產值有明顯的反差,產品附加值很低,因此必須探索一條提升諸暨市珍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途徑。

1、企業層面

(1)企業要持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是一個企業不斷適應環境、實現自我超越的必然過程。當前企業之間的競爭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創新能力的競爭,企業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已成為企業興衰存亡的決定因素。民營企業只有持續地進行科技創新,把各種分散的技術整合后濃縮在創新產品中,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術,才能實現企業產品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珍珠養殖、加工絕不是簡單的手工藝,而是需要有真真切切的科學技術。針對珍珠的生產技術問題,諸暨企業可以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招聘更多專業人才,加大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力度,提高珍珠加工工藝水平,從而生產出質量上乘、顏色豐富的珍珠。

(2)企業的產品定位要體現差異化。對珍珠產業來說,除了要不斷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外,還要提高珍珠初級產品深加工的應用范圍,如珍珠醫藥制品、珍珠保健品、珍珠營養食品、珍珠美容化妝品等。珍珠成品除了做成手鏈、項鏈、耳環等飾品外,還可以與中國傳統的服飾相結合,將珍珠鑲嵌到中式婚禮中新郎、新娘的服飾、帽子、鳳冠中,也可以與中國的旗袍、戲曲服飾相結合。產品要體現差異化,才能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2、政府層面

(1)加強對企業的治理和改制,引導和培育其創新能力。諸暨市珍珠企業規模小,生產者大部分還是農民,文化層次較低,觀念落后,舍不得科技投入等,這必然導致諸暨市珍珠企業創新能力薄弱。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治理,通過兼并或者合資等形式建立大企業,加強科技投入,增強其在珍珠產業中的競爭力。此外,要加強對當地企業創新的引導和培育,使科技創新型企業不斷涌現。政府應該對初創型企業采取上門指導服務、集會培訓等形式,指導企業如何享受政策紅利,鼓勵企業從新產品申報、專利申請等入手,使企業認識到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好處和重要性,從而自覺地向科技型企業發展。

(2)加強對珍珠市場的管理,塑造良好的競爭環境。政府要建立合理的產業網絡,增強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針對當前中國珍珠市場競爭環境惡化,珍珠價格偏低的狀況,諸暨市應該規范當地的珍珠市場,限制產量,提高質量,促進其珍珠產業的價格攀升。

篇8

我國醫藥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的狀況嚴重阻礙了我國醫藥產業發展。醫藥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未來應當在技術創新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影響醫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眾多,當前有大量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關系的研究,那么現有的研究結論是否適用于醫藥企業,醫藥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的規模之間存在何種關系。

2.研究現狀

“熊彼特假說”認為企業規模越大越有利于技術創新。此后,國內外學者展開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現有的企業規模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證研究結果可分為四種:(1)正向線性關系,該結果支持“熊彼特假設”,即大企業在研發投入和抗風險能力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因而大企業具有技術創新能力更強;(2)“倒u型”關系:即技術創新能力隨著企業的規模先增加后減少;企業規模在達到“最優規模”之前企業規模的增大會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當處于“最優規模”狀態時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處于最強階段,一旦超過“最優規?!?,企業規模則會阻礙技術創新能力;(3)“正u型”關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隨企業規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狀態,小企業和大企業比中等規模的企業具有更強的技術創新能力(4)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不存在相關關系。產生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行業差異性、計量方法的差異性以及企業規模和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選擇的差異。由于“熊彼特假設”沒有限定適用的行業,那么對于醫藥產業而言,醫藥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存在怎樣的關系。是否存在一個最有利于技術創新的企業規模的閾值,本文以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分析醫藥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的關系。

3.數據

3.1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根據中國證監會公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的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名錄,收集2011-2014年在滬深兩市上市的醫藥上市公司數據,截止2014年底滬深兩市共有147家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剔除ST公司和相關數據缺失的公司,共得到639條有效數據。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和各上市公司的年報。

3.2變量選擇

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眾多,角度不同則選取的指標也不同。通常情況下,學者主要投入或產出角度評價技術創新能力。從投入角度看,可選取的指標有科研人員投入,資金投入;從產出角度看,可選取的指標有專利數量,新產品銷售額等。本文選擇研發投入強度(研發金額除以主營業務收入)作為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越大,技術創新活動越活躍,越有利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關于企業規模的指標,學者們各持己見。熊彼特認為銷售額對生產要素的比例是中性的,并且能夠反映短期需求的變動,因此銷售額被認為是最好的企業規模的變量。國內學者楊春明(2011)則使用總資產作為企業規模的變量。

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印發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的通知》中的企業規模劃分標準,將分為采用企業的員工數量、銷售額、資產總額來度量企業規模。各變量的定義和符號見下表1。

3.3描述性統計

表2為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可見,當前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為3.7%,研發強度投入不足;從員工數量來看企業的平均規模在O.3萬人,銷售額平均在220千萬元,資產總額平均在143082千萬元。

3.4回歸分析

本文將企業規模和企業規模的平方項作為解釋變量,檢驗企業規模和技術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模型為:

分別將評價企業規模的三個變量及其平方項同技術創新能力的變量研發投入強度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模型(1)的結果顯示,以員工數量作為企業規模評價指標時,企業規模的系數為負數,企業規模的平方項系數為正,這說明企業規模與技術創新能力之間存在“正u型”關系;且在5%的水平下是顯著的。模型(2)的結果顯示,以銷售額作為企業規模評價指標時,企業規模的系數為負數,企業規模的平方項系數為正,雖然系數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關系,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模型(3)的結果顯示,以資產總額作為企業規模評價指標時,企業規模的系數為負數,企業規模的平方項系數為正,與模型(2)類似,雖然系數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關系,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因此,上述三個模型都證實了醫藥企業的企業規模與技術創新能力之間存在“正U型”關系。由此可見,醫藥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隨企業規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狀態,小企業和大企業比中等規模的企業具有更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這與Bound J.(1984)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另外我國學者彭征波(2006)也發現由于行業的不同,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之間存在“正u型”或“倒u型”關系。

大型醫藥企業擁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雄厚的資本和大規模的研發團隊,抵抗風險的能力更強,大企業相對于小企業能夠從技術創新活動中獲取更大的收益,能夠將研發成果商業化,充分發揮規模效應,技術創新的積極性高。小型醫藥企業的人力和財力資源雖然不及大型醫藥企業,但是小型醫藥企業組織層級少,能夠及時把握市場動態,迅速做出創新決策已滿足市場需求。此外,小型醫藥企業憑借其靈魂的管理方式,與大型醫藥企業合作,承接大型醫藥公司部分研發項目。因而大型醫藥企業和小型醫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更強。

篇9

前言:近幾年來,我國各種企業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技術創新上,因為一個擁有良好創新能力的企業更容易長久的發展。然而,有些企業的雖然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仍然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技術管理對于整個技術創新過程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而有很多企業恰恰意識不到技術管理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甚至對于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產生的重要影響,忽略了技術管理這一過程,進而導致企業技術創新結果不理想,企業自身發展緩慢。因此企業應該側重于企業良好的技術管理,進而從根本上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

1.技術管理對于創新的重要意義

1.1 夯實基礎,提升能力

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是不斷積累、敢于探索的結果,創新則是技術成長過程中的洗禮和升華,而好的技術管理是技術接受洗禮升華的基本條件。技術管理有利于一個企業加固內部技術基礎,積累經驗,從失敗案例中吸取教訓,進而進一步成長發展,而恰恰有些企業一心急于創新改革,而忽視了企業本身的技術基礎。技術基礎于企業發展如同根基于建筑物,一個擁有穩固的根基的建筑物,必定能越來越高大、越來越宏偉,因為穩固的根基有著強大的力量,能夠支撐建筑物自身的所有重量;而相反地,沒有一個良好根基的建筑物,若要達到理想的高度,必將面臨坍塌的結果。同理,沒有扎實的基礎,任何創新改革都是海市蜃樓,形同虛設,得不到支撐,技術管理的重要性由此體現。有了扎實的基礎,就有了改革創新,突破局限的條件,在升華技術的同時提升企業自身綜合實力,提高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1.2 能力集中,充分應用新技術

技術管理能夠集中企業中的核心技術和專業人才,在我國企業當中,有價值的人力資源大多在企業內部大面積、多區域的分散,核心技術也在多個領域以多種形式進行應用,這樣技術和人才都呈分散狀態的情況事實上是不利于企業創新發展的,技術的分散會破壞研發整體大局,大大降低研發效率。此外,能力的不集中也會影響整個研發進度,進而影響創新的結果,降低企業綜合能力的同時也失去了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日前,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外部技術環境是逐漸變得復雜的,由于市場中相同行業競爭日漸激烈,技術創新必須高質量、高速率,而這一切都很大程度的取決于技術管理的力度。

1.3 調整技術應用結構

新時代的技術創新應該有清晰、明確的方向,這一方向取決于企業對自身發展方向和發展路線的設定。但是,若想要做好技術應用結構的調整,首先要做好企業的技術管理。沒有準確地自身定位和明確的目標會導致企業內部技術創新進程緩慢、嚴重時甚至導致活動停滯,使企業就此錯過了合適的機會。比如,企業為了擴大涉獵范圍而將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廣為分散,使公司強勢主業受到了動搖, 這無疑也模糊了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由此可見技術管理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4 有利推動了企業產品技術的進一步創新

技術的創新不僅僅取決于當下時代的流行趨勢或市場的整體走向,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根據客戶的使用反饋、企業本身在技術研發過程的經驗總結、隨著時代變換而逐漸浮出水面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等多種途徑的材料總結、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決定創新技術的研發方向。技術管理在此時就起到了重大作用,一切相關技術的用戶信息和技術基礎都在技術管理的范圍內,所以在設定創新技術方向時,技術管理能夠提供很多信息,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1.5 使資源配置得到改善

在技術開發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組織過程;組織過程是把現有技術,理論知識和已有資源等在融合成最終產品或新技術之前有機組合在一起的過程。企業技術管理的組織過程主要通過流程與制度來進行人力資源、技術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加強對員工的思想意識的培養,為技術的整體管理提供一個分配資源的平臺,使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得到具有專業性、合理性的優化,進而幫助技術研發的相關部門更加順利、高效的進行技術研發工作。

1.6 提高員工創新積極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各行各業的飛速發展,如今我國企業的經營規模也是十分龐大的,涉獵范圍不斷擴大,員工數量也隨之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管理對于企業的正常運營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企業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來進行員工的思想意識的培養和專業素質的培訓,提高員工對于技術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團隊協作意識,加強內部員工之間的交流,溝通不但能增進同事之間的友情,還能夠交換想法,向身邊的人學習自己不具備的工作素質或專業知識。比起不斷激勵員工創新,不如讓員工習慣創新,讓企業習慣創新,更新企業現有的經營理念,培養新的員工工作精神,將嶄新積極的態度體現在企業經營中的各個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創新進程就得到了相應保障。

2.通過技術管理提高創新能力的主要策略

2.1 全面升級產品開發過程

企業的經營不會止步于技術的研發,而真正能夠支撐企業發展,為企業帶來實效利益的,是技術應用產品的開發。產品的開發看似比技術研發簡單得多,事實上,產品的開發流程也是極其復雜的,從產品設計、生產成本到開發周期、上市時間等等一系列的環節都環環相扣,必須保證每個環節都準確無誤的按時完成,產品才能順利的問世,才能為研發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信譽。因此,優化產品開發過程對于企業的技術管理乃至企業的未來發展都是極具價值的。

2.2 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企業的創新有利于加固企業現有的技術基礎,提高企業綜合實力,從而在行業市場中獲得競爭力。而技術創新是需要大量的資金和龐大的專業人才隊伍來作為支撐的,若要做好技術創新,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對其投入大量的資金和優質的人力資源,以保證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其次,相關部門還應加大創新相關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大對員工的思想意識培養管理,進而為核心工作人員的技術研發保駕護航。

3.結語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技術管理于創新工作的重要意義。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不受一個因素影響,所以理所當然地,技術能力水平也并不是影響技術創新的唯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技術管理比技術能力有著更重要的價值,技術管理能夠多方面的直接影響創新結果,進而影響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方向。因此,我的企業應該提高對于技術管理的重視,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技術管理方面,保證企業的創新活動,間接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金融危機重創了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使得我國加工貿易制造業對美國和歐盟市 場的出口均出現了大幅地下滑。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金融危機也是一個關鍵的契機, 以汕頭地區為代表的3000多家中國玩具制造商不僅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沒有一家倒閉,反而實 現了逆勢增長,訂單數同比上升了20%-60%。究其原因,是他們轉變商業模式,增強新產 品的研發和銷售,設立自己專門的研發中心,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并積極引進中國 香港 、美國等地的高級玩具設計師,努力創建自主品牌。中國制造業急需從低成本、低附加值、 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以低能耗、高技術、高附加值為依賴的技術創新型經濟。 而在一國制造業從產業鏈的低端環節轉向高端環節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能力一直 處于核心的地位,一個國家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小。在經 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面臨開放性的創新資源以及全球化的價值鏈創造過程,面對跨國公 司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趨勢,我們尤其關注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中心是否真正促進 了中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否存在微觀層面直接的證據?

二、文獻綜述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內企業面對的是全球性的創新資源,外資企業研發中心的設立為 國內企業在模仿、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奠定了基礎。持正面促進效應的觀點認為,外 資企業研發主要通過市場競爭和示范,技術人員流動,產業聯系,技術外溢等方式影響本土 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冼國明、薄文廣(2005)運用行業層面的面板數據分析了外資企業對國 內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結果發現外資企業的專利申請對中國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存在 積極作用。[1]沈坤榮和耿強(2001)利用各省FDI 與各省全要素生產率的數據作 橫截面的 相關分析,發現FDI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個單位,可以帶來0.37個單位的綜合要素生產率 增 長。[2]陳濤濤(2003)的研究發現企業規模、技術差距和資本密集程度等行業特 征對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應產生了顯著的影響。[3]

但是,考慮到跨國公司的研發戰略,外資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的目的是使自己的產品更貼 近市場需要,更好地實現產品市場化、本土化,而不是進行大量的高新技術和基礎性研究。 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外資企業十分注重對核心技術的控制,通過設置技術封鎖,專 利保護等各種方式來控制核心技術的外溢。

本文認為,盡管跨國公司建立研發中心的目的之一是市場化,但是由于技術知識的非競爭性 和節約研發成本的天然動機,跨過公司海外分支機構從事研發活動,不可避免會對本國其他 企業或研究機構產生溢出效應和協作效應。Glass A.J (2004)的研究表明,由于默示知識 在 研發活動中往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這種默示知識在當地企業的經濟活動中很難創造, 必須借助某種中介和渠道,外資研發可以充當這種渠道和介質,對東道國企業的研發產生極 大的潛在價值。[4]其次,國內產品市場競爭程度越來越激烈,廠商要保持利潤, 必須盡可 能的降低研發成本。研發中心建在本地,可以提高研發效率、盡可能的縮短研發時間,降低 研發的直接費用和技術人員成本。劉志彪,張杰(2008)的研究認為,跨國公司為了滿足全 球 消費市場多樣性以及發達國家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品種、環保、安全等更為苛刻的市場進入 標準要求,往往會通過技術轉讓、關鍵設備轉讓和專利授權等行為,協助發展中國家代 工企業迅速提升自身生產工藝和產品設計能力,促使發展中國家由不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OE M 生產方式,向具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的ODM 生產方式轉移。[5]

綜上所述,雖然發現外資研發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影響,但是我們還是缺乏來自產業 層面的直接證據以及較穩健的檢驗方法。現有研究大都從包含FDI變量的擴展生產函數出發 ,以國內企業勞動生產率為被解釋變量,進行時間序列分析或地區、行業層面分析。但結合 中國產業層面的面板數據進行面板協整檢驗的較少,特別是考慮到宏觀經濟環境以及我 國不同產業在研發經費投入和技術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外資研發與中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 之間的關系是否會隨著時間和產業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在長期內兩者的穩定關系是否會隨著 宏觀經濟環境和國際環境而變化?因此,本文結合中國產業層面的面板數據,采用新的檢驗 方法(Panel Cointegration),對外資研發與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長期關系進行協整 檢驗,并對其短期波動情況進行分析。

三、面板協整檢驗方法

本文目的是要檢驗產業層面的外資企業研發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 系,即外資研發與中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的關系是否會隨著時間和產業以及宏觀經濟環境 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由于在面板數據模型中,會出現變量非平穩性問題,即在長期內橫截面 單元中的變量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波動不穩定的狀況,變量非平穩性會導致虛假的估計 結果。因此,必須運用面板協整方法,面板協整模型一方面可以緩解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另 一方面可以同時考慮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問題。

因此,本文采用的面板協整方程為:

lninnoit=αi+βilnfrdit+γilnabsorbit+ei,ti=1, …,N t=1,…T(1)

其中,i表示各工業行業,t表示時間,lninno表示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出,lnfrdit代表 外資企業的研發投資,Lnabsorb代表消化吸收變量。從理論上說,在異質面板數據下,可以 通過兩步回歸,構造組內、組間統計量對面板變量的長期協整關系進行檢驗。首先第一步, 根據面板數據構造每一個截面的協整方程:

lninnoit=αi+βilnfrdit+γilnabsorbit+ei,t(2 )

面板協整檢驗通過組內和組間平均兩個統計量來檢驗長期協整關系,組內統計量類似于對方 程(2)的殘差進行Dickey-Fuller單位根檢驗,而組間統計量是基于每個截面單元平均的單 位根檢驗。

面板協整檢驗的第二步是對殘差項進行單位根檢驗,從方程(2)中可以得到回歸殘差的差分 形式:

Δi,t=(ρi-1)i,t-1+vi,t(3)

其中,i,t=i,t-ii,t是回歸方程( 2) 的估計殘差。根據Dickey-Fuller的單位根檢驗思想,要考察變量間的長期協整關系,可以 通過對殘差項的單位根檢驗來完成,就是要檢驗方程(3)的參數(ρi-1)在統計上是否顯 著,其中:

(NT-1=(∑Ni=1∑Tt=2Δi,t i,t-1-i)(∑Ni=1∑Tt=12 i,t-1)-1(5)

NT-1=∑Ni=1[(∑Tt=2Δ i,ti,t-1-i)](∑Nt=12i,t-1 )-1(6)

其中,N1均服從非對稱的標準正態分布,其中θ 1,θ2,1是兩個統計量所對應布朗 方程的均值參數。①因此,通過對組內統計量和組間統計量的檢驗,可以檢驗

出兩個面板 序列數據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四、外資研發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與變量選擇

本文采用的是1998―2006年中國32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和《中國統計年鑒》。②變量選擇方面,lnfrdit代表外資企業的研發投資,本文主 要 使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各行業三資企業的內部研發經費投入來表示,lninno表示國內 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出,用各行業國內大中型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項目數Newsum和國內大中型企 業的專利申請數Lnpatent表示。Lnabsorb代表消化吸收變量。本文使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中各行業國內大中型企業的消化吸收經費支出表示消化吸收變量。另外,本文使用外商直 接投資與國內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開發人員的乘積項lnfrd*LnAC,來度量國內企業技術人員的 消化吸收能力。

(二)外資研發與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面板協整檢驗

首先,從散點圖看,lnfrd與中國大中型企業的專利申請數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其次,在做協整檢驗之前,必須對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在面板數據中,會出現變量非 平穩性問題,即在長期內橫截面單元中的某些變量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波動不穩定的狀況 ,變量非平穩性會導致虛假的回歸結果。本文利用Stata軟件首先對上述變量進行面板單位 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③其中,LLC,IPS、KPSS、Hadri Z單位根的檢驗結果表明:所 有變量都是不平穩變量,但是其一階差分變量是平穩變量,因此符合一階I(1)過程。

lnfrd與中國大中型企業專利申請數lnpatent的散點圖

量是時間趨勢平穩的,10%的 臨界值為0.119,5%的臨界值為0.146,1%的臨界值0.216。

本文運用面板協整方法對外資企業研發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長期關系進行了協整檢驗 ,具體結果見表2,表3。其中,表2是FDI與國內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數的協整檢驗,表3是F DI與國內企業專利申請數之間的協整檢驗。

Pedroni(2004)證明,當時間序列趨勢較長時,Groupρ-statistic最為保守,拒絕度最低 ,而Group adf-statistic的拒絕度最高,其他的統計量表現得不夠穩定。[6]因此 ,在面板 數據協整檢驗中,一般重點考察組間ρ和組間ADF兩個統計量。從本文表2、表3的檢驗結果 來看,Panel adf-stat和Group adf-stat均在1% 的顯著水平拒絕原假設,說明外資研發和 國內企業自主創新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而從其他的檢驗指標看,無論是在沒有個體效 應,沒有時間趨勢的條件下或是沒有個體效應,有時間趨勢的條件下,還是在有個體效應、 有時間趨勢的條件下,Panel pp-statistic、Groupρ-statistic 、Group pp-statistic都 在1% 的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無論是以新產品開發項目數,還是以專利申請數來衡量的 國 內企業技術創新產出,外資研發與國內企業自主創新都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綜合上述檢驗結 果,可以得出結論:在長期內,外資企業研發存量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之間存在面板協整關 系。從現實經濟看,外資研發主要從以下方面促進本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一是提升 當地產品的制作工藝,從產品升級和工藝升級的角度,外國分支機構的調適性研發和某些針 對當地市場的創新性研發可以直接提升國內相關產業的工藝和產品水平;二是密切與本土企 業之間的產業聯系,而產業聯系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實現:(1)外資企業對產品質量的嚴格 要求、及時送貨等,會激勵國內供應商提高自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水平;(2)外資企 業進入提高了對中間產品的需求,這會使本國企業獲得中間產品上的規模收益。

沒有個體固定效應,NOTR表示沒有時間趨勢。所有的統計量都漸進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原 假設是不存在面板協整關系。

注:其中,***,**,*分別表示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拒絕原假設,NOINCE表示沒有 個體固定效應,NOTR表示沒有時間趨勢。所有的統計量都漸進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原假設是 不存在面板協整關系。

(三)外資研發與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面板協整方程估計

在面板協整檢驗之后,需要對面板協整方程的具體形式做出估計,以判斷外資研發對國內企 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具體影響效應。理論上對面板協整方程的估計一般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 法(Full Modified OLS)和動態最小二乘法(DOLS),且在T∞時,FMOLS、DOLS估計量 漸進服從截尾正態分布。

但是,在實證研究中,許多樣本數據的時間間隔T

Δyi,t=yiζi,t(β)+∑ps=1αsΔyi,t-s+∑ qr=1θrΔxi,t-r+vi,t(7)

實證分析中一般采用最大似然法來估計誤差修正模型(7),通過估計方程(7)不僅可以得 到面板協整方程ζi,t(β)=yi,t-1-β′xi,t,還可以得到誤差調整系 數(ECM)均值i的有效估計,從而得到短期向長期 均衡調整的速度和幅度,這種估計方法稱為混合組間均值估計(Pooled Mean Group Estima tor, PMGE)。

本文運用混合組間均值估計方法PMGE,對產業層面的FDI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協整方 程進行了估計,估計結果見表4。實證結果表明,國內企業專利申請與FDI和消化吸收變量存 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在長期內,FDI對國內企業專利申請有正向的積極影響,其影響系數為0 .945,吸收消化能力對專利申請的長期影響系數為0.049,FDI是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 高 的長期原因。同樣,以R&D學習度量的吸收消化能力lnfrd*lnAC 與專利申請的長期影響系數 為0.065,說明在長期內,國內企業技術開發人員通過對外資企業研發技術的研究和摸索, 經過不斷地消化吸收,逐步轉化為自己的適用技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技術人員人力資本 積累對國內企業專利申請起到了明顯的促進效應,外資研發是國內企業技術學習能力提高的 長期原因。結果表明,研發型FDI的流入會提高本土企業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高技能 人力資源與研發投資的進一步融合。在外資企業研發機構中服務的科學技術人員,可以近距 離觀察外國先進技術,學習外資企業知識管理和創新管理的經驗和方法,通過積累大量的研 發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

注:其中,***,**,*分別表示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表中回歸系數是最大似然函 數ML估計的平均系數。

從短期誤差調整項ECM來看,回歸方程的誤差調整系數為-0.52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 明這種調整的幅度為52.8%。如果短期內由于某種原因國內企業自主創新對FDI的反饋偏離 了 長期均衡,則存在自動的調整機制,使短期波動向長期均衡回歸。具體來說,在短期內,由 于市場競爭的加劇,外資企業采取技術手段對核心技術進行封鎖控制,限制技術信息的共享 程度以及中國引進外資的產業政策調整等等,兩者有可能偏離長期均衡關系。在方程(2) 中,誤差調整項的系數為-0.795,說明短期內由于市場壟斷以及技術封鎖,外資企業研發 可 能會阻礙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企業人力資本和研發經驗的 積累,二次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與本地企業之間產業聯系的增強,這種短期偏離會逐漸向長 期的均衡關系調整,且這種調整的幅度為79.5%。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利用中國產業層面的外資研發與大中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數據,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 面板協整檢驗,并用混合組間均值估計對兩者的面板協整方程進行了估計。協整檢驗表明, 無論是以新產品開發項目數,還是以專利申請來衡量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出,協整檢驗統 計量都在1% 的水平下顯著,說明外資研發與國內企業專利申請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在 長期內,FDI對國內企業專利申請有正向的積極影響,FDI是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長 期原因,其影響系數為0.945;同時,以人力資本度量的吸收消化能力與專利申請的長期影 響系數為0.065,說明外資研發是國內企業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的長期原因。同時,從短期誤 差修正模型ECM看,誤差調整系數為-0.52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短期波動向長期均 衡平均調整的幅度為52.8%。在短期內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外資企業技術控制以及引進外資 產業政策調整等原因,兩者會偏離長期均衡關系,但在長期內,外資企業研發對國內企業自 主創新有積極的促進效應。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進一步激勵和優化外資企業 與本土企業的研發合作,在制度上建立合理的保障機制是政府政策設計的關鍵。因此,對于 中國而言,一方面,需要通過產業政策的積極引導,鼓勵外資企業進一步增加在通訊、計算 機軟件、電子、生物醫藥、半導體及自動化等新興產業的R&D投資,并且,促進跨國公司研發 機構與本地科研機構在基礎技術、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促進雙發研發信息的共享程度和 產業聯系。同時,在積極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強化本土企業的吸收消化能力, 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產品功能和質量上的拓展、創新,從而提高國內企業的二次創新能 力。只有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機構的技術水平較為接近的情況下才更可能發生雙向 的知識流動, 否則知識不可能在企業間順利地流動和吸收。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針對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跨國公司在華研發并不都是對中國有利的,其 負面作用也很明顯。跨國公司通過在我國密集地申請專利,對關鍵性的技術實施嚴格地專利 保護措施,對本土企業設置了技術進入壁壘,增加了我國創新主體技術創新的難度。因此, 在關系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和支柱產業,必須加強對在華外資研發活動的規制和引 導,有效規避技術風險。

注 釋:

①Pedroni(2004)證明,在一般性條件下,組內統計量和組間統計量在經過均值和標準差 調整后,漸進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因此可以用t檢驗值來進行面板協整檢驗。

②本文選取的樣本是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和三資企業的基本數據。其中,國內大中型企業 的指標是用整個行業的數據減去三資企業的相應數據得到,而三資企業的研發數據是通過資 本存量公式將歷年的研發經費支出轉換為三資企業的研發資本存量而得到。

③本文僅列出差分面板檢驗結果,省略了水平面板的單位根檢驗結果,水平面板的單位根檢 驗表明所有變量都是非平穩變量。

主要參考文獻:

[1] 冼國明,薄文廣.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作用的影響[J].南開經濟研 究,2005(6).

[2]沈坤榮,耿 強.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J].中國社會科學,20 01(5).

[3]陳濤濤.影響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行業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2003(4) .

[4]Glass,A.J.Outsourcing under Imperfect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 roper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vol. 12(5),pages 867-884, November.2004.

[5]劉志彪,張 杰. 從融入全球價值鏈到構建國家價值鏈:長三角產業升級的 沖突與和諧[J],產業經濟學系討論稿系列 No.060,2008.

篇11

系統理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統的方式存在的,都可以用系統的方法予以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是企業技術創新有關的各種能力的綜合體,是在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指導下,充分選擇和利用來自企業內外的技術創新資源,把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知識有效組織起來,形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獲得實現技術創新績效為目標的系統。

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成功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保證,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發揮以企業技術創新知識為背景。企業在將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轉化為技術創新成果的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幾個有關知識的問題:第一、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知識支撐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第二、企業是否能形成一種有效的知識組合支撐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第三、在既定的技術創新戰略下,企業是否存在閑置的知識;第四、企業能否發展一種方法使之能在獲得支撐未來技術創新戰略的全部知識。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知識本質分析

技術、技術能力、技術創新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作為一組相關的概念,有密切的內在聯系,本文從知識屬性來探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知識本質。

技術與知識。技術是包含兩個方面的知識的載體,一方面是目的性知識,也即技術包含人判斷客觀世界是怎樣的知識;一方面是方法性知識,即技術包含的人按照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改造世界的知識,由此技術具有實踐的能力??v觀技術史可以發現,技術的演進過程也就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識存量的積累的過程。

技術能力與知識。企業技術能力反映了企業從外界獲取先進的技術與信息,并結合內部的知識,創造出新的技術與信息,實現技術創新與擴散,同時又使技術與知識得到儲備與積累的能力。靜態的企業技術能力是以知識存量的形式存在。

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和知識創造是同一過程。知識的增長具有路徑依賴性,而創新之所以發生關鍵也取決于人類的知識水平,技術創新首先是以技術知識存量為前提的,過去的技術知識存量決定了新技術產生的方向和路徑,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更多的表現為動態的知識。

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才能表現出來,一個企業技術創新的多寡和質量實際上表現出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因此相對于技術創新結果而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更潛在的存在。技術是技術創新的結果,并為新的技術創新提供條件,而且由于知識的內在積累性,技術知識最終會升華為企業的技術能力的組成部分。

知識視角下的技術,技術能力,技術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既然技術能力是與技術有關的內生化知識的總和,表現為知識存量,而技術創新又是存量知識激活的結果,那么就可以合理地推斷作為技術能力外在表現的,同時又作為技術創新內在的原因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應該是關于如何激活存量知識的知識。

三、知識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要素及結構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結構是指構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組合聯結方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種系統的能力,知識視角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作為一種能力,必須從四個方面去判斷它的有用性:即是否能夠保證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有足夠的知識支撐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是否能夠保證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形成一種有效的知識組合支撐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是否能夠保證在既定的技術創新戰略下,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知識能夠被高效的利用;是否能使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獲得支撐未來技術創新戰略的全部知識。

本文從知識視角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解為知識匹配能力、知識整合能力、知識搜索能力、知識吸收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知識創造能力六種。

1.知識創造能力。知識的創造是知識積累的基礎,積累的知識反過來為知識創造提供原料和方法,因此就知識創造的過程來看,知識既是創造的目的,又是創造的手段;知識既是材料,又是產品還是方法。知識創造能力是知識創新過程中的一組關于如何產生新知識的知識集合。

2.知識吸收能力。本文將知識吸收能力定義為狹義的,即知識吸收能力是指企業識別外部知識的價值,并將外部知識納入組織知識庫的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賴知識存量的增長,而知識存量的增長由兩種基本的途徑,一是內部創造,二是外部引入。

3.知識應用能力。知識應用能力是指將技術知識轉換為產品、工藝并使內含知識的商品在市場上流通的能力。由此,可以認為知識應用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一組關于如何駕馭技術創新過程中各項技能的知識。

4.知識匹配能力。知識匹配能力是對組織知識進行審查,結合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確定企業知識需求的能力。企業知識在組織中的存在方式是多元的,甚至是松散分布的。企業必須具有一定的能力去了解評價組織的知識存量,這是企業能夠進行系統的技術創新的前提。與知識評估相比,知識匹配也有相當難度和風險,即使企業能夠實現對內外知識的正確評價并不必然意味這企業有能力對內外知識進行適當的匹配,這突出地體現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的失敗當中。由于未能進行合理的匹配,致使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缺乏可行性,要么技術創新在經濟上是難以完成的,要么取得的技術成果得不到市場的認可。由此,可以定義知識匹配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一組關于如何評價組織知識以及如何實現組織知識和環境知識相協調的知識。

5.知識搜索能力。知識搜索能力為組織為獲得可用的知識而進行的對組織內外的知識進行搜索的能力。構成搜索能力的知識是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一系列指導組織成員接近所需知識的知識。

6.知識整合能力。知識整合能力是技術創新中的一項基本能力,人的腦力勞動在整合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知識整合是知識創造的前提,正是由于企業能夠進行有效的知識整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才能涌現出來。整合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一系列關于如何將技術創新有關系統化知識,這一系統化幫助企業完成知識在組織內的共享。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要素結構

知識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要素結構是指要素的連接方式,即技術創新能力要素間的相互關系。顯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能由上述能力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構成,因為上述任何一種單一能力或者幾種能力(不是全部)都不足以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實現。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產生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全部要素投入的結果,任何一項要素的缺失會阻礙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實現。那么是否在保證要素投入以外的條件下,全要素投入必然產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答案是否定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種整體性能力,是諸要素協同作用的結果,這就意味著諸要素不僅要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一整體性成立產生關聯,而且要和其他能力要素產生關聯。事實上,恰恰是因為存在諸要素之間的關聯,且這種關聯在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相變的臨界點彼此加強才產生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一整體性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諸要素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本文用圖3表示這種關聯,六個要素分別通過5個雙向的箭頭和其他的5個要素相連,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四、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存量的測度

對知識存量的測度,本文借鑒羅正清、和金生面向技術創新的組織知識存量測度,從知識深度、知識寬度和知識強度三個方面測度組織技術創新系統的知識。

1.知識深度。本文將技術創新系統的知識深度定義為存在于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內的不同學科的知識所處的階段。知識深度反映人對事物認識上的一種遞進關系,這種遞進是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規律的一種更深刻的見解。

2.知識寬度。本文將技術創新系統的知識寬度定義為技術創新系統內不同學科知識跨越的范圍。世界上沒有一家企業的技術創新是由一個學科的知識完成的,即便是技術知識本身也是多學科知識融合的產物。

3.知識密度。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知識密度是指技術創新系統內某一特定深度和寬度的知識的富集程度。由于知識又不能脫離知識載體游離地存在,而知識載體是分布的,那么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內各種知識的密度自然是不一樣的。知識密度的不一樣導致知識在企業的分布式不均勻,知識的不均勻分布為知識流動帶來了可能,也為創新提供了條件,知識富集的領域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逐漸取得優勢地位,形成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而知識貧乏的地方被迫進行學習,補齊知識短板。知識密度解釋了為什么同是技術創新不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的方面卻很不一致。

技術創新系統的知識的存量是由知識深度、知識寬度和知識密度共同決定的,由此知識具有分布的性質。筆者認為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存量和知識分布是同一概念,前一個概念強調知識的總量,后一個概念強調知識的結構,都是技術創新知識量靜態的反映。

五、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模型及其產生演化分析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模型

綜上所述,本文構建知識協同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模型,如圖4所示,模型分為要素層、結構層和機制層。

從要素層和結構層來看,模型的主體部分是由六個分塊組成的圓柱體,圓柱體代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六個分塊代表技術創新系統的六個能力維度,分別是知識創造能力、知識匹配能力、知識搜索能力、知識獲取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圓柱體橫截面上的陰影表征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知識存量,知識存量由知識深度、知識寬度和知識密度三個指標共同測度;圓柱體的任意一個橫截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代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勢位,勢位越高表示企業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同時高能力勢位攜帶的知識存量比低能力勢位要多(用較重的陰影表示);

從機制層來看,圍繞圓柱體的上升螺旋線(圓柱體背面為虛線)表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協同提升的機制,說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既是企業知識存量的增長過程,又是知識間協同作用的結果;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協同增長的機制中暗含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即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必須通過經歷完整的知識循環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知識循環包括:知識獲取、知識轉移、知識整合和知識應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協同提升的機制和路徑模型是一個包括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產生和演化的整體。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產生與演化

競爭和合作是推動系統演化的根本性動力學機制,系統要素間的協同作用就是通過合作和競爭來實現的,合作和競爭是協同的內在作用形式。系統要素之間的合作和競爭觸發了系統的正負反饋環節,合作的要素通過正反饋彼此加強,使得兩種要素的能量和信息同時被保留在了系統內;競爭的要素通過負反饋使得競爭的一方占據優勢,而另一方被消滅,被消滅的要素所攜帶的能量和信息要么被優勢的一方所吸收,要么被環境所吸收。合作和競爭的結果是系統的要素失去了獨立性,要么通過要素的聯合產生新結構,要么通過要素的吸收產生新結構。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的內在要素是知識,知識間也是通過合作和競爭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產生和演化的。知識間的合作以知識的互補性為基礎,而知識間的競爭體現了知識間的替代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內的知識存在強烈的互補性,任何知識都無法單獨完成技術創新的過程,只有通過互補性知識的合作才能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進程。從技術創新的過程來看,R&D知識,生產知識、市場營銷知識、管理知識和決策知識具有基本的互補性,任何一方面知識的缺失都會造成“木桶效應”,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知識的積累,其他知識的增長也受到抑制。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結構來看,六個方面的能力知識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如果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缺乏某一方面的知識,會造成系統功能的缺失,系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借鑒生產要素的替代性的定義,本文認為知識的替代性是指一種知識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貢獻可以被另外一種知識替代。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的演化過程中知識替代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每一種知識都有其特有的生命周期,當一種知識進入生命周期的衰亡期,知識的解釋力度和實踐能力都下降,就要求一種新的知識來替代它。創新的本質就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實現事物的發展。知識的替代性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產生和演化具有極其建設性的作用,新知識不但繼承了舊知識的優點,而且拓展了知識的效用,優化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認識到,只有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才能幫助企業取得和維持競爭優勢。同時,在知識經濟的今天,運用企業知識觀重新認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本質,深入發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的機制和路徑,對指導企業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成技術創新實踐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白瑤,和金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知識本質初探[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7(2):33-36.

[2] 魏江,劉錦,杜靜.自主性技術創新的知識整合過程機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5.5(002):15-21

[3]史憲睿,林莉.知識集成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5.8:70-72.

[4] 徐向藝,徐英吉.企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及企業持續成長性的協同度研究 [J].東岳論從.2008.29(2):80-85

[5] 彭紀生.中國技術協同創新論 [J].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篇12

關鍵詞 :有效需求;收入差距;市場分割;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01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40(2015)03-0085-05

收稿日期:2014-08-10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于有效需求視角的企業技術創新研究——以山東省為例”(項目編號:J11WF16;項目負責人:周銳)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周銳(1970-),吉林磐石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技術創新。

新經濟增長理論的鼻祖Romer(1990)[1]把技術進步內生化,認為經濟增長的核心推動力是技術進步。實際上,技術進步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貢獻度已達70-80%[2]。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術創新緩慢。自主創新是技術進步的核心路徑。在有限的資源約束下,自主創新可以提高產出效益,為經濟的永續增長提供持續的動力。Romer(1990)認為在市場利益驅動下,企業追求最大化的利潤促使新技術的不斷產生。在企業與企業的競爭過程中,同其他商品一樣,新技術的產出量由新技術的市場供求來決定。對此學術界對一個國家技術創新研究過程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學說:供給推動說和需求拉動說?!肮┙o推動”說認為,創新活動的決定因素包括發現科學知識、技術機會、研究實驗室的效率以及投資的機會成本等(Rosenberg,1974)[3];“需求拉動”說持不同的觀點,認為一國或地區收入分配結構中,包含的中等和高等高收入階層的需求規模和支付能力,是決定該國或地區微觀企業創新活動的最根本因素(Zweimuller,2000)[4][5]。本文認為,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相比于供給推動來說,需求引致的創新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企業的創新活動是市場行為,獲得創新收益的前提是創新的預期回報大于創新成本。企業的創新產品只有通過市場才能轉化為企業的創新收益,這就要求這個市場需求規模要足夠大,進而企業才有研發創新的動力。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研發出的新產品,其供給量的規模取決于該產品的市場需求規模。當市場有效需求規模越大,企業就會擴大生產,其利潤就越大,其中技術效率高的企業利潤增長就越大(Zweimuller,2000)。因此,當市場需求有足夠規模時,企業會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以獲得更多利潤,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國家整體的創新能力也得到發展。

有效需求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方向和數量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Schmookler,1966)[6]。收入差距和市場分割是影響有效需求的規模與結構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國內地存在著收入差距擴大化的趨勢以及嚴重的市場分割。2012年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474,10年來基尼系數一直在0.4這一國際警戒線之上運行。鄭毓盛、李崇高(2003)[7]研究發現,1978-2000年我國由于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所導致的效率損失高達20%。地區間的保護和市場分割嚴重削弱了有效需求規模的擴張和延伸。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加上市場被嚴重分割,導致了我國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對企業的創新以及高科技產品難以形成較大需求規模,進而轉向對低端產品的過度需求,大大削弱了企業研發創新的動力,進而嚴重制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理論分析

(一)有效需求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的影響

有效需求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路徑之一是通過控制自身成本及預期盈利水平來實現的[8]。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本主要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技術創新時所需的固定成本,二是假若創新失敗時所產生的損失。國內外相關研究告訴我們,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失敗率往往非常高,與此同時,技術創新的固定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一項關于化學、藥品生產、石油和電子產品開發的研究表明,僅約20%的研究項目最終成功實現商業化(Mansfield,1981)[9]。針對三家企業(一家化學公司,兩家藥品生產公司)產品開發的深入研究發現,約有60%的項目達到了技術指標,30%進入商業化階段,12%的項目實現盈利。所以,只有足夠大的市場需求才可以攤薄其技術的創新成本。希爾和瓊斯(2005)[10]研究發現Windows XP系統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藥廠生產每片藥的邊際成本微乎其微。

有效需求影響技術創新的第二種路徑是通過影響市場結構、技術創新的動力來實現的。市場需求規模對市場的結構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市場有效需求規模是市場結構的決定性因素。在競爭性市場結構中,市場的需求被許多存在競爭關系的企業所分割,但當某一個或某幾個廠商聯合時,固定的市場需求規模被其所占據,此時形成了壟斷性的市場結構。市場進入障礙是壟斷性市場結構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從需求方面看,進入障礙是市場有效需求規模不足,進而企業不會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從供給面來看,忽略政府因素,技術障礙是一個企業進入的主要障礙,由于特定技術的排他性,其他企業沒有此項技術也就無法進入該產品市場。這種因技術壟斷所產生的市場結構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因為如果市場有效需求規模足夠大時,其他企業就會增加研發投入進行技術創新以便獲取超額利潤,從而實現技術新突破,市場結構轉為競爭性市場結構。但是,有限的市場需求規模形成的壟斷性的市場結構卻有可能是長久性的。

市場結構對于企業是否愿意采用新技術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要想長期發展,就必須改進產品結構,不斷研發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然而,在壟斷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滿足于固有產品的壟斷利潤,不愿意投入大量資本進行研發創新。因此,對中小企業來說,要想長期存在市場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支撐。

(二)市場分割、有效需求規模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有效需求規模在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狀態下可以產生最大需求張力。但我國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往往采取保護措施,導致市場被分割成區域塊狀,無法實現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進而對企業自主創新產生抑制,同時市場分割的存在也會抑制居民消費動力,降低居民消費效用。

(三)收入差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從有效需求視角分析,收入差距的變化通過需求規模和消費結構兩條路徑影響企業技術創新。收入差距通過需求規模路徑影響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兩種效應,即價格效應和需求規模效應。從價格效應看,收入不平等造成各個階層對創新產品的需求不同,高收入者為了購買創新產品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從而提升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動力;從需求規模效應的角度來看,收入不平等所導致的人們對創新產品的需求規模過小,企業要衡量創新收益與創新成本,進而削弱了企業開展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收入差距也可以通過消費結構影響企業技術創新。收入不平等擴大使得低收入階層的購買力削弱,高收入階層的消費趨向奢侈化,中等收入階層對企業創新產品的支撐會弱化,這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消費層級不斷拉大,進而阻礙了整體消費結構的升級。合理的收入差距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有非常強的引致作用,這表明收入差距對技術創新存在一定的門檻效應,如王俊、劉東(2009)[11]在研究居民收入差距與自主創新的關系時,發現收入差距與技術創新的函數關系呈倒U型曲線,李平、李淑云、許家云(2012)[12]利用GMM方法也發現我國收入不平等與自主創新具有門檻效應。

綜上分析,本文認為有效需求規模是企業決定研發創新的關鍵變量。本文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構建計量模型檢驗有效需求、收入差距和市場分割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作用。

二、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

在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研發所進行的投入就是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研發投入大體上包括研發經費支出和研發人員投入兩部分。本文將研發投入分為政府資金投入和企業資金投入。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我們將研發產出函數設定為:

其中,Pij表示i省第j年的一籃子商品銷售零售價格指數,i為選取的省份,共29個。J為年份(1990-2011年)。

研發資本(RD):研發資本用企業研發經費支出來表示。

研發人員(RDL):本文用科技活動人員數來表示。

政府資助(GK):本文用R&D支出中政府資金來表示。

本文選擇的時間跨度為1990-2011年,相關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市區《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三)單位根檢驗

從表1可以看到,在1990-2011年期間,在5%的顯著水平下,各個變量的水平值都接受了原假設,無法拒絕單位根過程,表明其為非平穩序列;但這些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拒絕原假設,接受差分序列是平穩序列的結論,因此,該序列為一階單整。

(四)協整檢驗分析

本文采用Johansen多變量系統極大似然估計法,選擇最大滯后階數為3,依次從3階至1階來確定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結果表明,1階滯后期為最優選擇。在1階滯后期條件下,各方程擬合優度很好,殘差序列具有平穩性。

從表2可以得出,在這三組變量中,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至少存在一個協整方程。這同時也證明了三組變量存在協整關系。我們需要對這三組變量進行正規化,得到的長期協整關系見表3。

表3是以收入差距的不同選擇,依次從總體、城鄉以及地區差距分組檢驗的協整結果。下面分別對各變量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進行分析:

(1)由回歸結果可知,有效需求規模在不同收入差距變量選擇下,都顯示出對技術創新強大的促進作用。并且,在協整方程關系中,T值是十分顯著的,也印證了前文的理論分析。從長期看,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條件下,有效需求規模對企業研發創新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人們對產品的需求,能夠給廠商帶來技術創新的壓力和動力,從而促使企業加大對先進技術的投入和研發。

但總體上,中國居民消費仍處于較低水平,居民消費結構仍處于較低層次,需求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拉動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從恩格爾系數來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呈現出逐年下降的特點,其中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2年的36.2%,下降了21.3個百分點,年均下降1.36%;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1978年為58.9%、2012年為39.3%,下降了19.6個百分點,35年間年均下降1.55%。但是,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下降趨勢在近些年趨于減緩。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在2000年以后始終維持在35%-39%之間,下降趨勢較慢;農村居民由于消費結構滯后于城鎮,進入2000年以后,恩格爾系數仍然繼續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和90年代相比有所減緩,人們仍將大部分支出用于食物消費上。

(2)由回歸結果可知,不同類型的收入差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作用是不同的??傮w收入差距和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抑制了企業對創新活動的開展,同時也說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對企業從事技術研發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地區間的收入差距與創新卻顯示出了正向關系。本文認為,收入差距對技術創新存在門檻效應,即收入差距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是倒“U”關系。這也被相關學者的研究所證明。總體收入差距和城鄉收入差距已經超越門檻值,顯示出抑制效應;而我國東中西三個區域雖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這一差距仍在門檻范圍,此時的收入差距對技術創新有激勵作用。更直觀的解釋是,地區間的收入差距存在強烈的首嘗效應,即Porter(1990)[14]“老練、苛求的購買者”的消費需求偏好,他們對創新產品有很強的購買需求,這就刺激了創新活動的開展。而城鄉收入差距的過度拉大,一方面制約了有效需求規模的擴大,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整體消費結構的升級,不利于企業創新研發的開展。

(3)從三個協整方程可以看出,市場分割對技術創新有抑制作用,呈負向關系。但相對來說,抑制力度不是很大,這同時也說明自從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后,我國的國內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不斷推進,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4)資本投入(包括企業資金投入和政府科技資助)對技術創新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政府的資助產生了很高的貢獻作用,可能的解釋是政府的資助一般放在了基礎性的創新項目上,起到了對企業或其他投資主體的引導作用,所以顯現出了很強的杠桿效應。

(5)人力資本與技術創新的正相關關系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人力資本的積累可以有效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表明企業作為創新產出的直接受益者,它的動力主要來源于獲得競爭優勢,進而獲取高額利潤,自然會竭力提高研發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三、結論

學界關于企業技術創新決定因素的研究中,主要有需求拉動說和供給推動說。由上述實證分析結果可知,需求方面顯得更為重要。收入差距和市場分割所決定的有效需求規模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重要影響。在現實經濟中,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動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潛在的有效需求市場規模太小,不足以引致企業開展創新研發活動。在后續研究中,對有效需求規模指標選取可以從更多維度進行全面度量,這樣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有效需求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在政策層面上,政府應把視角放到如何刺激、擴大有效需求上,不再局限在政府科技資助以及相應的優惠措施,要充分發揮市場需求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引致作用。同時要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調整城鄉、地區和總體收入分配結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負,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平衡收入差距,提高消費者的有效需求能力;要打破市場分割,實現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使消費者支付相同的價格能夠獲得相同的效用,提高居民消費動力。

參考文獻

[1]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2]張玉瑞.專利戰爭[M].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3]ROSENBERG N. science, Invention and economic [J]. Economy Journal, 1974,(3):51-77.

[4]ZWEIMULLER J.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 meets Engel´s Law: the impact of inequality on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5):185-206.

[5]康志勇,張杰.有效需求與自主創新能力影響機制研究——來自中國1980-2004年的經驗證據[J].財貿研究2008,(5):1-8.

[6]SCHMOOKLER J.Inven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7]鄭毓盛,李崇高.中國地方分割的效率損失[J].中國社會科學,2003,(1):64-72.

[8]范紅忠.有效需求規模假說、研發投入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J].經濟研究,2008,(3):33-45.

[9]MANSFIELD E. How economist see R&D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1,(11):98-106.

[10]希爾,瓊斯.戰略管理[M]. 孫忠譯.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0.

[11]王俊,劉東.中國居民收入差距與需求推動下的技術創新[J].中國人口科學,2009,(5):58-67.

篇13

1.導向性原則。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推動力是科技進步、知識轉化、智力開發、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其產品中知識含量高度密集, 其經營運行和生產要素組合中,掌握科技知識的專業人員和研究開發投入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體現企業的技術創新效應,要遵循導向性原則。

2.少而精原則。評價指標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關鍵在于對特定分析目標具有明確的含義,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能滿足特定的目的和分析研究方法的需要。評價基點應定位于績效比較,選擇少數重要的影響因素作綜合分析。

3.實用性原則。建立指標體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在企業技術創新工作中得到應用,這就要求建立的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即遵循實用性原則。因此,指標體系的設計要盡量避免形成龐大的指標群體或層次復雜的指標數,指標的數據要便于采集,計算方法要科學合理,評價過程要簡單,利于掌握和操作。

4.動靜結合原則。評價指標應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能夠比較敏感的反映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變化,既要體現當前技術創新的實際水平,也要能夠預測技術創新潛力。

5.聯系性原則。各個指標之間要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依存。形成一個聯系緊密的有機整體。其中,絕對指標、相對指標、平均指標相結合,可使指標體系有效地展示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和潛力。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基本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

根據上述原則及企業發展的特點,企業技術創新指標體系的內容結構,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從投入(X1)、產出(X2)、效益(X3)、環境(X4)四個方面設四個一級指標;第二層次是在一級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設立23個二級指標,其框架結構及指標內容見下表。

1.投入指標,主要反映其潛在的技術創新能力,包括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的投入。本指標下設7個二級指標,其中X11和X12用于反映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人力資源的投入情況,一方面反映其擁有的技術創新人員在該地區的比重,另一方面反映專門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在該企業的比重,是投入指標體系中的核心指標;X13用于研究與開發設備的技術水平可以用固定資產的重置價值表示;X14用全年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額與平均技術人員數量對比計算;X15計算公式為R&D投入經費/銷售收入,是一個強度相對指標,指標值越大表明技術創新經費投入的強度越大;X16包括用于技術創新方面信息搜集和信息網絡建設等方面的投資,反映了技術創新過程中對于信息資源的重視程度;X17用報告期技術創新經費投入額與基期對比(也可以逐年對比計算環比發展速度),反映技術創新活動的持續發展能力。

2.產出指標,反映各種要素組合產出的實際成效,是評價技術創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標。本指標下設6個二級指標,其中X21反映技術開發成果的實際擁有量及在全國所占的比重;X22反映企業創新產品的出口創匯能力;X23主要研究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用當年研究開發成果中已經投入生產的成果所占比重表示);X24反映技術開發的速度,開發的速度越快,產品的更新速度越快,更新周期越短;X25反映科技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梢杂脛撔骂l數(年內創新產品數)、千人創新數量(創新頻數/科技人員數)兩個指標進行反映;X26用本年度的創造發明和申請的專利數量與上年度對比計算。

3.效益指標,主要是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最終應體現于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上,以及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上,同時也體現于企業經營效率、回報水平、帶動效應和成果轉化上。本指標下共設置6個二級指標,其中X31用一段時間內投放市場的創新產品數量與該段時間內投放市場的總產品數目對比;比重越大,則表明技術創新的能力越強;X32反映新產品對于收益的貢獻;X33用一段時間研究開發的新產品所能達到商業成功的比率(研究開發的新產品中已經投入商品生產并獲得成功的數量表示);X34反映了技術創新活動對經濟的貢獻率;X35反映新產品進入市場并占有市場為企業獲得的效益;X36可以用投資報酬率反映,該指標是用來計算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但由于技術創新投資也具有投資數額大,期限長的特點,因此,計算該項指標以評價其投資效果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4.環境指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外部環境也對技術創新活動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影響,對此,專門設立了企業技術創新環境指標體系。環境指國家和地區在科研資金的投入、稅收、信貸、風險資金等政策上給予企業發展的優惠條件和導向,下設4個二級指標,其中X41主要反映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X42反映企業技術創新對外單位的依托程度(擁有的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的基地數);X43財政投入主要反映政府部門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情況;信貸投入則反映金融部門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及其對該項活動的支持力度;X44政策優惠指數反映了國家和地區在稅收等政策上給予企業發展的優惠條件。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方法是指運用多個指標對研究對象進行評價的方法,稱為多變量綜合評價方法,或簡稱綜合評價方法。綜合評價的過程不是逐個指標順次完成的,而是通過一些特殊方法將多個指標的評價同時完成的;在綜合評價過程中,一般要根據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加權處理;評價結果不再是具有具體含義的統計指標,而是以指數或分值表示被評價對象“綜合狀況”的排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津县| 肥城市| 务川| 澜沧| 承德市| 揭阳市| 老河口市| 迁安市| 临沂市| 永丰县| 绍兴市| 峨眉山市| 陇川县| 曲阜市| 兴山县| 武邑县| 宁阳县| 建始县| 佛冈县| 吕梁市| 新田县| 剑阁县| 曲麻莱县| 台中市| 榆树市| 林西县| 息烽县| 克什克腾旗| 郓城县| 陵川县| 天峻县| 阿拉善左旗| 乳源| 三台县| 永平县| 虎林市| 海伦市| 阳春市| 盐亭县| 易门县|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