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企業宏觀經濟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可持續發展理論內容
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企業注重發展模式的科學性,合理分配資源,保證企業獲取持續的發展動力,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開始思索規劃經濟發展模式,力圖建設自然-社會-經濟共同發展的運行規則,在發展中保護現有資源,可持續發展理論也延續到企業投資項目決策中。從理論方面來看,可持續理論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要滿足人們的需要,注重生產力提升,通過科學決策來維持企業快速、健康和穩定發展,將企業未來發展納入到滿足人們需求的高度上。
2企業投資中經濟統計分析
企業投資項目決策時企業發展的核心,利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將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結合,針對投資項目的特殊性制定可執行的方案,對方案中的參數進行經濟統計分析和估算,選定最優的決策方案,實現項目決策的科學性。投資項目決策中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注重對經濟環境的分析,在宏觀背景下來統計項目的可執行性和經濟性,保證項目決策的可持續性發展。企業投資項目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微觀性是指在企業方面展開項目分析和評價,從經濟收益的角度出發分析投資項目的經濟風險性,保證投資項目可以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投資項目宏觀經濟分析應當從更加寬泛的角度出發,把社會經濟效益納入到項目決策可行性,確定項目投資對社會的影響。投資項目宏觀經濟分析從社會角度出發,對項目背景、內容、目標進行綜合性評價,同時要綜合考慮項目對社會貢獻,確定項目實施對社會帶來正面作用,從而兼顧資源消耗和經濟發展,促進項目經濟效益發揮。再者投資項目決策經濟分析要包含直接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重點從環境破壞和資源利用來評估項目可持續發展性,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分析項目的決策方案,把人類的可持續性放在首位。
3企業投資項目決策中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實施
3.1注意事項分析
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企業管理和決策要基于經濟環境的前提背景下,因此投資項目決策要注重發展目標的設置,在長期發展、穩固前進及高效推進的基礎上對項目決策的宏觀經濟進行統計分析,將項目中每一個目標參數進行評估。同時企業項目投資決策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經濟統計模式,根據市場動態發展來制定執行方案。宏觀經濟統計對企業投資項目決策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深入分析市場信息可以了解企業在行內的定位,并預測項目實施的可行性,統計信息顯示了當前宏觀市場環境的現狀,預測經濟中各個因素對企業項目投資的整體性影響。
3.2實施建議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對企業投資項目影響體現在統計數據的指導作用上,企業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企業管理工作進行科學規劃,尤其是投資項目關系到企業未來發展,這需要企業強化宏觀經濟統計的觀念,從社會的角度出發來進行項目預測和判斷,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在一個動態的平衡基礎之上,面對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確定性的基礎,應該加強對市場動態發展的綜合分析,充分的利用所以運用數理統計等相關的科學依據,為企業的決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業的風險概率,逐漸優化企業發展模式,在可持續發展指導理念下參與經濟市場競爭,為企業發展注入強有力的驅動力。
3.3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宏觀統計分析
當前社會發展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企業要重視數據信息的統計,其投資項目決策要依賴于宏觀環境大數據,企業加強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應當從信息網絡和硬件設施建設入手,聯合各部門的數據信息平臺,把大數據轉化為有規律的統計數據,從海量的數據中完成對宏觀經濟統計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企業投資項目決策要從生產效率、勞動報酬、資本回報、能源消耗及科技創新等方面數據統計,做好能源消耗方案規劃。再者投資項目決策要重視科技環境的統計,增強項目創新性可操作性,帶動產業價值鏈,提升項目的創新性,增強產業間的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綠色項目的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可持續發展背景下企業投資項目決策要重視度宏觀經濟的統計分析,強化對行業信息和市場信息的了解,從而制定相應的戰略決策方案,協調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保證企業投資項目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促進企業項目健康發展。
作者:宮來金 單位:池州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
參考文獻:
[1]梁證嘉.從可持續發展看企業投資項目決策中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5(25)
篇2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就我國目前的中小企業融資來說,由于受到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融資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難,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產生了十分嚴重的阻礙。中小企業在進行融資的過程中,主要的途徑在于自己籌備以及銀行貸款與政府扶持,而銀行貸款所占的比例較小,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融資工作往往依靠自身,通過民間借貸的形式來獲得相應的發展資金。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別是在我國目前不健全的證券市場當中,中小企業很難通過資本市場來獲得資金支持。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規模限制,很難獲得充足的信貸支持,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300萬私營中小企業當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比例僅僅占到10%。2013年全國鄉鎮、個體私營、“三資”企業的短期貸款占銀行全部短期貸款的比重僅為14.4%。以浙江省為例,2011年統計,全省民間投資中自籌占55.9%,銀行貸款20.1%,直接融資不到1%,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穩定性不足,對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二、宏觀經濟政策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分析
1.貨幣政策的影響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實行的貨幣政策會對企業的融資環境產生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在貨幣政策進行調整的階段,資本市場受到利率機制的影響,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一些金融中介機構當中,由于其直接受到各種貨幣政策的影響,使得中小企業的貸款工作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在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當中,貨幣政策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對企業的融資工作產生影響,即貨幣渠道以及信貸渠道。所謂的貨幣渠道指的是在實行的貨幣政策當中,由于存貸款利率產生了一定的變化,使得企業所遭受的貸款環境產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整個的融資工作。而信貸渠道政策的存在,使得銀行的資本儲備會隨著貨幣政策的變化而變化,當銀行的資本儲備減少之后,貨幣的供應就會呈現出一種緊張的狀態,從而使得企業的融資工作面臨一定的變化,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融資工作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
2.財政政策的影響分析
就我國目前的財政政策而言,主要有兩種財政政策,即財政擴張政策以及財政緊縮政策,這兩種政策會對企業融資工作產生不同的影響。比如在2015年,我國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存貸款利率都受到了這一政策的影響,整體利率都得到了相應的下調,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見表)。當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產生變化以后,國家如果持續的推行財政擴張政策,就會使得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存在規模巨大的借款需求,這種情況的產生會對企業的融資工作產生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在政府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過程中,對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當中,包括交通設施以及經濟環境建設等等,這就能夠在無形中為中小企業的發展以及融資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更好的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3.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影響分析
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實施,主要是通過根據經濟結構的調整,對于宏觀經濟當中的利率以及匯率等進行相應的調整,進而對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產生影響。首先來看,在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影響下,信貸市場的分配效率能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從而保證中小企業能夠滿足相對性的融資需求,進而實現自身的良好發展。其次,在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下,由于這種自由是雙向的,這也就意味著中小企業的融資工作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因此必須要對金融自由化政策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在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影響下,中小企業的交易成本以及風險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這就意味著其自身的經營風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而在較高的經營風險影響下,企業在融資工作中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特別是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當中獲得資金支持的過程中,在考慮到綜合風險之后,金融機構就會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申請進行限制。所以說,在不利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影響下,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環境也愈加惡劣,融資工作的開展所面臨的難度也不斷提升,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4.銀行并購行為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在新時期的經濟形勢之下,銀行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也不斷的增大,這就使得銀行業的并購行為不斷增加,通過并購行為的發生,銀行對自身的結構進行調整,從而保證自身的良好發展。而當一些大型銀行進行合并的時候,以往的融資手段很難獲得良好的效果,融資工作的開展也就遇到了極大的阻礙。而對于一些小型銀行的并購而言,其在并購行為發生以后,為了更好的開展相應的信貸業務,就會在政策上對于中小企業的信貸工作進行傾斜,從而為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提供便利的條件,融資工作也就能更有效率的開展。因此在對銀行并購行為對中小企業融資產生影響分析的過程中,應該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更好的了解整個的資本市場環境,為中小企業的發展的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宏觀政策影響下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政策建議
中小企業的融資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因此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更好的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從而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首先來看,國家必須要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通過強化法制建設來為中小企業的融資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從而使其能夠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融資工作,更好的促進自身的發展。其次,國家應該引導資本市場形成一個科學完善的信用體系,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進行合理的評估,從而在便利其開展融資工作的同時,最大程度上的降低銀行及金融機構的損失,進而保證整個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最后,應該逐漸的形成一個健全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通過形成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良好關系,逐漸的提升中小企業自身的信用水平,從而為融資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的條件。只有逐漸的形成完善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以后,才能更好的開展相應的融資工作,保證其能夠在一個健康平穩的環境當中獲得良好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結語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大型企業由于自身所具備的資本以及規模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處于一種優勢的地位,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規模限制,在市場競爭中很難獲得很好的發展。特別是在目前的中小企業的發展當中,融資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資金短缺使得其在發展當中面臨的很大的問題,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使得其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比較嚴峻。因此通過加強對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于企業的融資影響分析,能夠更好的分析國家宏觀政策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的作用,從而更好的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好的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武曉東.探析在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中貨幣政策的作用[J].中國商貿,2011年09期.
篇3
當宏觀經濟進入繁榮階段時,融資企業的經營 環境好轉,自有資本水平上升,企業的負債率下降, 新增投資的邊際破產成本將會大幅度下降,增加投 資將有助于融資企業實現其利益最大化目標,融資 企業的理性選擇就是借助債權融資擴大投資,從而 出現投資擴張,在投資乘數的作用下,將會使宏觀經 濟的產出水平持續提高,在加速數原理的作用下,投 資進一步擴張。在投資乘數原理和加速數原理的相 互作用下,會使需求過度膨脹,形成持續性的高通 脹,宏觀經濟的繁榮程度會進一步加大。隨著宏觀 經濟繁榮程度的加大,企業的整體質量會進一步上 升,股權融資傳遞融資企業經營狀況惡化信息的功 能會被弱化,融資企業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的驅 使下,將會進一步弱化其股權配給,擴大投資,宏觀 經濟進一步繁榮。
需要強調的是,融資企業的邊際破產成本,不僅 表現在實際邊際破產成本水平上,而且更重要的是, 表現在對其的預期上。融資企業的每項生產決策都 涉及到對未來的預期。當宏觀經濟進入衰退階段 時,融資企業破產風險增大,其會做出邊際破產成本 上升的預測,在存在股權配給的條件下,其理性選擇 是不進行債權融資,這將會使融資企業的投資水平 下降,在投資乘數原理的作用下,宏觀經濟的衰退進 一步加劇。在加速數原理的作用下,企業的投資水 平會進一步下降。投資乘數原理和加速數原理的相 互作用,會使宏觀經濟的衰退加劇。當宏觀經濟進 入繁榮階段,融資企業會作出邊際破產成本下降的 預測,其股權配給將會弱化,債權融資也會相應上 升,從而使融資企業擴大投資,在投資乘數原理和加 速數原理的相互作用下,股權配給會進一步弱化,宏 觀經濟繁榮程度會進一步強化,形成持續高通脹。
固定資產投資是對未來的一種支出,其產出在 經歷數個生產時期之后才會出現,與短期投資相比, 投資風險更大,由此引起的融資企業破產風險更高。 當宏觀經濟進入衰退階段時,融資企業自有資本下 降,負債率上升,破產風險增大,由于存在股權配給, 融資企業的經營者為規避破產風險,會減少最具有 破產風險的固定資產投資。由于固定資產投資數量 巨大,在乘數原理和加速數原理相互作用的條件下, 融資企業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將會使宏觀經濟衰退 的程度更大。當宏觀經濟進入繁榮階段時,融資企 業的股權配給將會弱化,債權融資也會相應上升,固 定資產投資將會擴大,在投資乘數原理和加速數原 理相互作用的條件下,將會使宏觀經濟繁榮的程度 更大??梢?,由于存在股權配給,融資企業固定資產 投資的變動將會強化宏觀經濟波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股權配給是宏觀經濟波動 的加速器,融資企業的股權配給行為是宏觀經濟波 動得以強化的微觀基礎。
二、股權配給作用于我國宏觀經濟波動的機理
1.我國上市公司具有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但 政府干預形成了股權配給
我國上市公司擴大股權融資傳遞的信息是,該 企業獲得了政府的扶持和幫助,對外部投資者而言 是利好信息,因為受政府的干預,股權融資的成本低 于債權融資的成本。黃少安等人已證明了股權融資 的單位資金成本低于債權融資。因此,外部投資者 會踴躍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 能夠順利進行。
股權融資偏好的間接動因是,我國上市公司大 多數由國有企業改制而成,國有股權超過50%,且 不流通,上市公司借助股權進行融資,不會被接管, 對上市公司經營者的地位不會產生影響,相反,由于 股權融資傳遞的是上市公司獲得政府扶持的利好信 息,反而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經營者的地位。因而, 經營者有動力進行股權融資。同時,由于股權融資 傳遞的是上市公司獲得政府扶持的利好信息,上市 公司的股東也會支持股權融資。
但政府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對上市公司的股權 融資進行限制,從而形成上市公司的股權配給。
2.我國上市公司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對宏觀經 濟波動的影響
我國上市公司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作用于我國 宏觀經濟波動的機理可描述如下:當宏觀經濟進入 衰退階段時,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股權融資偏好有助 于其借助股權融資推動其投資上升,在投資乘數的 作用下,將會使總需求上升,宏觀經濟的衰退得到扼 制,在加速數原理的作用下,將會使上市公司借助股 權融資進一步擴大投資。在投資乘數原理和加速數 原理的相互作用下,會使總需求進一步上升,抑制宏 觀經濟衰退的進程和程度,使宏觀經濟迅速走出衰 退。
當宏觀經濟進入繁榮(高漲)階段時,上市公司 所具有的股權融資偏好,使其更有積極性借助股權 融資擴大投資,在投資乘數的作用下,將會使宏觀經 濟的產出水平持續提高,在加速數原理的作用下,將 會使上市公司借助股權融資進一步擴大投資。在投 資乘數原理和加速數原理的相互作用下,會使需求 過度膨脹,形成持續性的高通脹,宏觀經濟的繁榮程 度進一步加大。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強烈的股權融資 偏好,會扼制宏觀經濟衰退的程度,縮短宏觀經濟衰 退的時間;會強化宏觀經濟繁榮的程度,延長宏觀經 濟繁榮的時間。
3.我國特殊的股權配給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
我國特殊的股權配給將使我國上市公司強烈的 股權融資偏好作用于宏觀經濟波動的機理發生一定 程度的變化,具體表現為:
篇4
信用利差(Credit Spread,CS)是具有違約風險的信用債與無違約風險債券收益率之間的差額,一般認為國債不存在違約風險,因此,信用利差可以理解為信用債收益率與國債收益率之差。
從理論上講,信用利差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債券存在違約風險,而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對債券的違約率起重要作用。Giesecke et al.(2011)研究結果顯示,在1866-2008年的150年間,股票收益率、股票收益波動率、GDP增長率對違約率具有較強的預測作用。一般而言,經濟低迷時,債券發行人的盈利能力及現金流一般會減少,其償債能力下降,違約風險增加;投資者資產組合也會根據市場風險情況進行重新配置,不考慮風險偏好的變化,一般會增加低風險、高流動性資產配置,即投資者資產組合向“質量”及“流向性”轉移(flight-to-quality and flight-to-liquidity)。因此,經濟低迷時,信用利差有擴大的趨勢;相反,在經濟擴張、商業交易蓬勃發展時,信用利差會縮小。
但是,即便是美國,違約風險對信用利差的解釋力也不強。Giesecke et al.(2011)發現,長期而言,信用利差大致是違約損失的兩倍,并且,信用利差沒有根據實現的違約率進行調整。Huang and Huang(2012)指出,當校準違約率及回收率(recovery rate)后,傳統結構模型在解釋投資級及以上債券的信用利差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困難。
由于截至目前國內信用債沒有出現事實上的違約,因此在債券投資實務中,往往根據宏觀經濟形勢(如GDP增速、市場資金面狀況等)來判斷信用利差的走向。然而,今年6月份以來,信用利差走勢超過市場的普遍預期。經歷6月份“錢荒”之后,市場資金利率中樞整體上行,刺激性經濟政策出臺的可能性不大,經濟增長中樞下移已成為市場的共識,并且當時企業債、中票和短融的信用利差整體處于歷史相對低位,因此,從邏輯上講,信用利差會擴大。但是,從事后的角度看,信用利差直至9月份才開始上升(見圖1),特別是中低評級信用利差的上升比預期來得更晚一些;而且,截至9月底,除1年期品種外,中票和短融的信用利差基本都處于50%的分位數水平之下(即小于歷史均值),而企業債信用利差分位數最高也僅為64%(即略高于歷史平均水平,見表1)。
準確判斷信用利差走勢是債券精細化投資的基礎,但是從目前投資實務看,定性分析較多而定量分析較少,因此本文嘗試從定量角度來分析宏觀經濟變量對企業債信用利差的影響。
圖1 企業債信用利差維持相對低位
資料來源:Wind資訊
(編輯注:圖例后的“3年”后都加上“期”)
表1 企業債、中票和短融信用利差分位數水平(截至2013年9月30日)
品種 1年期 3年期 5年期 7年期
AAA企業債 88% 60% 55% 61%
AA+企業債 88% 62% 58% 64%
AA企業債 88% 62% 60% 59%
AAA中票和短融 89% 51% 40% 36%
AA+中票和短融 86% 48% 38% 35%
AA中票和短融 88% 54% 47% 18%
數據來源:Wind資訊
變量選取和數據描述
雖然微觀層面的債券流動性1、提前贖回或回售權、違約率及回收率等因素均是影響債券定價的重要變量,但是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及中國債券市場實質上違約事件沒有出現等實際因素,本文在分析企業債券信用利差變化時,所選擇的變量均為宏觀經濟變量。
借鑒Collin, et al.(2001)等的研究,本文選擇七個指標對信用利差變化進行分析: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相同期限的國債收益率(GB)、狹義貨幣供給的對數Ln(M1)、國債收益率曲線的斜率(Slope)、上證綜合指數收益的年化波動率(Volatility)、上證綜合指數年化收益率(Stock_return)以及銀行間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R007)。其中,國債收益率曲線的斜率根據國內外文獻的普遍做法,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減去3年期國債收益率計算得出;上證綜合指數年化波動率為歷史波動率,基于25個日收益率變化的日標準差,使用250天年化日收益率標準差;債券收益率均為銀行間固定利率債券到期收益率;考慮到數據結構的一致性,各變量均取用月度數據,其中GB、Slope、Volatility、Stock_return以及R007取月度均值。樣本債券為AAA、AA+及AA三個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債,債券期限為收益率曲線上1年、3年、5年以及7年等關鍵期限2。樣本時間區間:AAA級企業債為2006年3月至2013年9月,AA+級企業債為2007年11月至2013年9月,AA級企業債為2007年6月至2013年9月。所有數據均來自Wind資訊數據庫,或根據Wind資訊相關數據計算得出。
實證分析
由于Ln(M1)等時間序列數據是非平穩的,本文采用變量的一階差分表示宏觀經濟變量變化對信用利差變化的影響。對一階差分后的數據分別進行ADF檢驗,發現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即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因此,可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式中:CS表示信用利差,t表示月度。
對樣本區間內的AAA、AA+、AA三個不同評級的品種分別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對于AAA、AA+級企業債而言, Durbin-Watson統計量位于1.5至1.9區間內,即殘差不存在顯著的一階自相關,回歸模型和回歸結果(見表2和表3)是有效的;但是對于AA級企業債而言,Durbin-Watson統計量顯示存在一階自相關,在回歸模型中加入被解釋變量的一階滯后項()后,重新回歸的結果(見表4)顯示,殘差不存在顯著的一階自相關,因此,AA級企業債信用利差的回歸模型調整為:
表2 AAA級企業債信用利差變化
指標名稱 1年期 3年期 5年期 7年期
C 0.002841
(0.8787) -0.001843
(0.9072) -0.006320
(0.7153) -0.004866
(0.7572)
GB -0.357330
(0.0013)*** -0.196774
(0.0231)** -0.221494
(0.0083)*** -0.158354
(0.0472)**
CPI 0.055175
(0.0292)** 0.063832
(0.0029)*** 0.059715
(0.0104)** 0.042566
(0.0425)**
Ln(M1) 0.747327
(0.3433) 0.893076
(0.1849) 1.206027
(0.1019) 1.043288
(0.1196)
Slope -0.504845
(0.0109)** -0.157946
(0.3043) -0.289356
(0.0466)** -0.276369
(0.0283)**
Volatility -0.265385
(0.2754) -0.313560
(0.1320) -0.452608
(0.0481)** -0.561596
(0.0075)***
Stock_return 0.140189
(0.3719) 0.140582
(0.3087) 0.135780
(0.3699) 0.225355
(0.1031)
R007 0.018555
(0.3917) -0.014503
(0.4225) -0.017215
(0.3848) -0.022419
(0.2138)
Adjusted R-squared 0.0969 0.1080 0.1242 0.1357
注:1.表中括號內數值表示對應系數的p值,下同;
2.***代表顯著水平為1%;**代表顯著水平為5%;*代表顯著水平為10%,下同。
表3 AA+級企業債信用利差變化
指標名稱 1年期 3年期 5年期 7年期
C 0.009959
(0.6852) 0.006773
(0.7275) 0.000189
(0.9928) -0.002180
(0.8975)
GB -0.313129
(0.0323)** -0.088097
(0.4322) -0.209864
(0.0461)** -0.165263
(0.0731)*
CPI 0.080101
(0.0169)** 0.067065
(0.0108)** 0.041269
(0.1374) 0.018763
(0.4024)
Ln(M1) 0.549378
(0.5867) 0.635268
(0.4277) 0.615818
(0.4729) 0.616700
(0.3773)
Slope -0.458983
(0.0889)* -0.140175
(0.4978) -0.381495
(0.0400)** -0.328772
(0.0209)**
Volatility -0.182062
(0.6226) -0.099722
(0.7379) -0.437302
(0.1712) -0.564595
(0.0319)**
Stock_return 0.187302
(0.3831) 0.209744
(0.2167) 0.133031
(0.4641) 0.267364
(0.0730)*
R007 -0.002346
(0.9378) -0.046851
(0.0485)** -0.031653
(0.2125) -0.024881
(0.2269)
Adjusted R-squared 0.0538 0.0779 0.0349 0.0774
表4 AA級企業債信用利差變化
指標名稱 1年期 3年期 5年期 7年期
C 0.012168
(0.6327) -0.001388
(0.9434) -0.002002
(0.9226) -0.000141
(0.9936)
GB -0.264611
(0.0840)* -0.117743
(0.2934) -0.254370
(0.0139)** -0.156635
(0.1033)
CPI 0.045775
(0.1755) 0.049854
(0.0526)* 0.025986
(0.3346) 0.014435
(0.5288)
Ln(M1) -0.030566
(0.9767) 1.058170
(0.1886) 0.798381
(0.3442 0.600122
(0.4060)
Slope -0.329954
(0.2424) -0.124338
(0.5412) -0.396290
(0.0265)** -0.318864
(0.03260)**
Volatility -0.510657
(0.1830) -0.190397
(0.5122) -0.591259
(0.0554)* -0.544234
(0.0420)**
Stock_return 0.410969
(0.0651)* 0.420351
(0.0146)** 0.286447
(0.1077) 0.407132
(0.0092)***
R007 0.055034
(0.0676)* -0.018476
(0.3971) -0.027183
(0.2424) -0.023273
(0.2422)
CSt-1 0.540881
(0.0000)*** 0.510139
(0.0000)*** 0.338231
(0.0022)*** 0.355058
(0.0012)***
Adjusted R-squared 0.2728 0.2902 0.1838 0.2263
從回歸結果得到以下幾方面的結論:
(1)宏觀經濟變量對信用利差走勢的解釋力整體偏低。從表2、表3可以看出,所選變量變化對AAA、AA+級企業債收益率變化的調整擬合優度最高僅為13%左右;而對于AA級企業債而言,在加入一階滯后項后,調整擬合優度也低于30%。這與國外實證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如Collin, et al.(2001)等發現美國宏觀層面經濟數據也僅能解釋25%左右的信用利差變化。
(2)國債收益率變化、國債收益率曲線斜率變化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國債收益率變化與信用利差變化呈反向關系,這個結論與Collin, et al.(2001)、黃文濤(2012)等的經驗發現一致。國債收益率曲線斜率增加將提高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導致信用利差縮小;同時,收益率曲線斜率的降低可能意味著經濟將走軟,企業債券在經濟衰退時違約回收率將下降。因此,從理論上講,國債收益率曲線斜率增加將降低信用利差,本文研究結論與理論分析一致。
(3)股市變化對較低評級的AA級企業債、中長期債券信用利差影響更為明顯,可能與跨市場資金風險偏好相對較強有關。股指收益率的回歸系數為正,特別是對較低評級的AA級企業債有顯著影響,表明當股市走弱時,資金可能從股市分流向債市,從而出現股債“蹺蹺板效應”,并且這些資金可能主要投資于風險相對較高的債券。股市波動率的回歸系數為負,并且對5年、7年期債券信用利差變化的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股市波動率越高,顯示股市的風險較大,出于避險目的,市場對債券(特別是中長期債券)的需求增加,信用利差縮小。由于AA級企業債、中長期債券的風險相對較大,而回歸結果表明從股市流出的資金對這些券種收益率影響更為明顯,估計與跨市場資金風險偏好相對較強有關。
(4)CPI的回歸系數為正,并對AAA級企業債信用利差在5%的顯著水平下有顯著影響。CPI對信用利差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消費、投資、利率和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實現的。CPI上揚會增加消費支出,投資者投資策略趨于保守,對相同風險水平的資產會要求更高的溢價補償,并且對企業債的需求下降,信用利差增大。
(5)AA級企業債信用利差一階滯后項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其信用利差變化具有一定的慣性。
結語
囿于學識水平,本文沒有對稅收、債券供給以及微觀層面的企業經營狀況等因素進行研究;從技術層面講,樣本區間內可能存在某些因素(如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發生變化等)導致回歸系數發生結構性突變,從而降低了對信用利差的解釋能力。
而且,從國外信用利差理論與實證研究的趨勢看,債券流動性風險越來越受到重視。從美國次貸危機演變過程看,債券市場流動性惡化使得許多金融企業融資發生困難,反過來加劇了信用風險,因此,債券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相互影響。
筆者認為,由于國內債市尚未有違約事件的發生,并且,短期內系統性違約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因此,通過對部分宏觀經濟變量的預測來判斷企業債收益率走勢,進而指導債券投資實踐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頗。目前影響信用利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債券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而這與市場的資金成本、機構的杠桿率以及風險偏好等有關,短期內信用利差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長期而言,信用債違約是必然事件,但是信用利差是否趨勢性上漲仍然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
注:1.本文所指債券流動性,是指微觀層面的與債券自身買賣難易程度及買賣價格相關的流動性,區別于宏觀層面的與資金面相關的市場流動性。相對于國債而言,信用債的流動性較差,因此,信用利差一方面反映信用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對低流動性的補償。目前,評估債券流動性的指標有債券收益率波動性、收益率買賣價差、對數價格變化的協方差等。
2.考慮到7年期以上(如8年期、9年期……)的品種無論是發行量還是成交量均稀少,本文沒有對7年期以上的品種進行分析。
作者單位:順德農商銀行
參考文獻:
[1]黃文濤. 信用利差和國債收益率相關性研究——以中美兩國為例[J]. 債券, 2012(12):19-25.
[2]Collin-Dufresne, P., R. Goldstein, and S. Martin. The Determinants of Credit Spread Chang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1,56(6):1927-1957.
篇5
大數據應用于宏觀經濟分析的趨勢
傳統的宏觀經濟分析通常是通過對比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建立宏觀經濟計量模型、仿真宏觀經濟動力系統,對宏觀經濟形勢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判斷與預測。
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越來越多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者和相關專家學者都已經意識到,大數據對宏觀經濟分析有著革命性的影響。目前,在宏觀經濟分析及預測中運用大數據方面,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從新型宏觀經濟指數構建,到建立新型大數據宏觀經濟預測模型,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早期大數據在宏觀經濟分析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建立新的宏觀經濟指數,以便更加準確的反應宏觀經濟運行狀況。這方面的工作主要基于個人的交易記錄,包括像一些歐洲國家將銷售點掃描數據納入CPI指數編制。
特別引起關注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利用網上購物交易數據創建的BBP項目 (Billion Prices Project),基于不斷變化的一籃子商品所計算的日度通脹指數。這種實時的通貨膨脹指數能夠比相應的官方數據更好地反映實際經濟運行的情況。當年,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后,BPP 的數據顯示,大部分美國企業幾乎立刻開始削減價格,這就表明總需求已經減弱。而相比之下,官方通脹機構公布的數據直到當年11月,即在10月CPI數據公布后,才對通貨緊縮有所反應。
“企業發展工商指數”是宏觀經濟分析領域中典型的大數據應用案例,也是我國政府在大數據挖掘領域的首創成果。該指數包括10 個對宏觀經濟具有顯著先行性的指標,可以提前1~2 個季度預測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它改變了傳統的抽樣統計方式,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對工商全量、動態的全國企業登記數據進行分析,發掘大數據價值,并采用合成企業發展工商指數,以判斷宏觀經濟走勢。
除了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方面相關指數的建構,從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研究的國際趨勢看,使用大數據集,建構監測預測的模型,進行經濟預測越來越廣泛,逐漸成為很多國家央行進行經濟預測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在應用互聯網大數據進行經濟分析及預測中,使用網絡搜索引擎或網絡社交媒體記錄的關鍵詞,會有數據獲取及時、樣本統計意義明顯等優勢,預測精度較高。
Google Trends每天都在產生大量與經濟發展相關的查詢結果,且這些查詢結果與當下的經濟活動之間必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關系,或許可以對預測當下的經濟活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礎上,Choi H. &. Varian H.(2016)舉例說明了如何利用Google Trends預測美國零售業、汽車、住房和旅游的銷售情況。
還有相關機構引用專業數據分析軟件公司SAS的研究數據,以社交網絡活躍度增長作為失業率上升的早期征兆,幫助政府判斷就業形勢和經濟狀況,以更好地制定經濟政策。在社交網絡上,網民們更多地談論“我的車放在車庫已經快兩周了”、“我這周只去了一次超市”這些話題時,顯示網民可能面臨巨大的失業壓力;當網民開始討論“我要出租房屋”、“我準備取消度假”這些話題時,顯示出這些網民可能已經失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這些指標是失業后的滯后標志性指標。
樣本統計轉為總體普查
大數據的發展對于宏觀經濟分析最為顯著的積極影響,莫過于使宏觀經濟分析從樣本統計時代走向總體普查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宏觀經濟分析中,傳統的樣本假設方式被拋棄,轉而以真實的海量數據來進行計算機的自動分析。
我們知道,傳統的經濟分析包括經濟計量分析是建立在抽樣統計基礎之上的,在傳統的抽樣統計分析中,往往以假設檢驗為基本模式,依靠的數據主要是樣本,將樣本假設為整體,然而,這種分析往往與事實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
與傳統宏觀經濟分析總是局限于小規模樣本數據有所不同,在大數據時代,隨著信息覆蓋范圍和數據量迅速提升,數據樣本的體量會極大地提高,甚至可以達到樣本即總體的程度。例如,就物價而言,每一筆在電子商務網站成交的交易信息都能記錄在案。這樣的情況下,宏觀經濟分析的可靠性必然大大加強。
同時,隨著信息量的極大拓展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極大提高,使得宏觀經濟的分析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統計分析模式,而是將抽樣分析轉變為總體分析。這一點對宏觀經濟分析意義重大,因為宏觀經濟系統紛繁復雜,如果能將對整體宏觀經濟變量的分析建立在盡可能多的關于經濟主體行為的信息以及其他諸多經濟變量的信息的基礎上,無疑將會極大地提高宏觀經濟分析的準確性。
基于推特(Twitter)平臺表達的公共情緒用來預測股市變動,是很典型的例子。2008年3月到12月長達九個月間,270萬Twitter用戶推送的多達970萬條的消息,經過情緒評估工具――Opinion Finder 和GPOMS 被分別賦值并評估為“積極”與“消極”兩種情緒和“calm(冷靜)”、“alert(警覺)”、“ sure(確信)”、“vital(活潑)”、“kind(美好)”、“happy(高興)”六種情緒。結果發現,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GPOMS中的“calm(冷靜)”情緒之間存在相關性。進一步研究發現,“calm(冷靜)”情緒可以很好地預測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未來2到6天的漲跌情況,而且這種每日預測的準確率高達到87.6%。
大數據時代,可獲得大而全的可得數據,甚至可拋棄原有的假設檢驗的模式,這些優勢是傳統經濟分析方法無法想象和實現的,無疑將會極大地提高宏觀經濟分析的準確性和可信度,不僅可以更加準確了解宏觀經濟形勢,還有利于正確做出宏觀經濟發展的預測,從而更加合理地制定宏觀經濟政策。
變量個數無限增多
在當前大數據時代,數據的可得性和多樣性導致樣本量無限增大,同時變量個數無限增多,這有利于應用大量模型進行研究,并應用完備的數據信息,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經濟預測模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傳統的小模型預測,這類模型往往通過建立時間序列、橫截面或面板方程來進行經濟分析。傳統的小模型預測的特點是僅使用較少的變量,像VAR模型的變量個數通常小于10個。二是大模型預測,這類模型往往使用成百上千個變量,因而大模型預測利用的信息非常豐富。
小模型預測理論比較成熟、方法相對簡單。但是,小模型預測有天然的缺陷,那就是變量的完整通常是不可能的,而預測的效果受限于其所使用的變量。
使用小模型進行預測時必須仔細挑選預測變量,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是根據理論還是根據經驗進行變量的選擇,其過程必然會存在差異,其結果也更是可想而知,而且甚至會產生一些爭議。比如,基于菲利普斯曲線預測通脹時,有的研究使用失業率作為預測變量,也有研究使用GDP缺口或者產能利用率。
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劉濤雄教授就指出,由于模型變量選擇、參數設置、估計方法以及滯后期選擇等的不同,預測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偏差。
小模型預測方法這一天然的局限是很難調和的,主要是因為數據樣本有限而導致增加很多變量不可行。這使小模型預測的結論往往和經濟現實嚴重脫節。我們很難想象中央銀行會僅僅根據少數幾個變量進行宏觀預測,并據此做出決策。即便是一家企業也不會如此草率。
通過大數據挖掘,可以使得變量大大增加。這就為經濟預測從小模型預測轉變為大模型預測創造了條件,應用大量模型進行分析及預測,可以應用完備的數據信息,從而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在美國,銀行通常依靠FICO得分做出貸款與否的決定,FICO分大概有15-20個變量,諸如信用卡的使用比率、有無未還款的記錄等。而一家名為ZestCash的金融機構,在決定是否向客戶放貸的時,分析的卻是數千個信息線索。ZestCash正是依靠其強大的對于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能力,形成了其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未必因果關系 而是相關關系
傳統的經濟計量分析以尋找相關事物(變量)的因果關系為核心,而大數據條件下的經濟分析通常則著眼于挖掘相關事物(變量)的相關關系。
在復雜的宏觀經濟系統中,許多經濟變量的因果關系往往難以準確檢驗,或者因果結論經常廣受質疑。然而,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更加重視可靠相關關系的發掘,并且充分利用相關關系對于經濟預測、經濟政策制定與評估的作用,則無疑為宏觀經濟分析打開了另一片廣闊的空間。
在“小數據”時代,宏觀經濟中的因果關系分析其實并不容易,耗費的精力大、時間多。特別是,要從建立假設開始,進而不斷地進行一系列假設的實驗,而一個個假設要么被證實,要么被。不過,無論被證實還是被,由于二者都始于假設,這些分析就都有受偏見的可能,所以極易導致錯誤。
同時,由于計算機能力的不足,在小數據時代,大部分相關事物(變量)關系的分析局限于尋求線性關系。然而,實際上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在現實宏觀經濟中,總能夠發現的是相關事物(變量)的“非線性關系”。
當然,在小數據世界的宏觀經濟分析中,相關關系也是存在并有價值的;不過,在大數據時代的宏觀經濟分析中,相關關系才將大放異彩。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與肯尼思?庫克耶(Victor?Mayer-Schonberger &. Kenneth?Cukier)認為,建立在相關關系分析基礎上的預測是大數據的核心。通過應用相關關系,可以比之前更容易、更快捷、更清楚地分析事物(變量)。
英國華威商學院為預測股市的漲跌,使用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共計追蹤了98個搜索關鍵詞。這中包括“債務”、“股票”、“投資組合”、“失業”、“市場”等與投資行為相關的詞,也包括“生活方式”、“藝術”、“快樂”、“戰爭”、“沖突”、“政治”等與投資無關的關鍵詞。結果發現有些詞條,諸如“債務”,成為預測股市的主要關鍵詞。
“谷歌流感趨勢”為預測季節性流感的暴發,對2003年和2008年間的5000萬最常搜索的詞條進行大數據“訓練”,試圖發現某些搜索詞條的地理位置是否與美國流感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的數據相關。
谷歌并沒有直接推斷哪些查詢詞條是最好的指標,相反,為了測試這些檢索詞條,谷歌總共處理了4.5億個不同的數字模型。將得出的預測與2007年和2008年美國疾控中心記錄的實際流感病例進行對比后,谷歌公司發現,它們的大數據處理結果發現了45條檢索詞條的組合,將它們用于特定的數學模型,預測結果與官方數據的相關性高達97%。
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前,盡管相關關系已被充分證明大有用途,可是相關關系的應用很少。這是因為用來做相關關系分析的數據同用來做因果關系分析的數據一樣,也很少,也不容易得到,并且收集有關的數據,在過去相對來說,也費時費力,也會耗資巨大。不過現如今,可用的數據如此之多,也就不存在這樣的難題了。特別是現在,有關專家們正在研發能發現并對比分析“非線性關系”的必要工具。總之,一系列飛速發展的新技術和新軟件從多方面提高了有關分析工具發現宏觀經濟變量相關關系的能力,這就好比立體畫法可同時從多個角度來表現人物或事物。
在大數據時代,這些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路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新的視野和有用的預測,使我們看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宏觀經濟中的聯系,掌握了以前無法理解的復雜的國民經濟動態。
時滯變即期
目前對宏觀經濟的分析研究所采用的資料,主要依賴于各種統計調查系統的統計數據,但面臨的最明顯的缺陷之一便在于關于宏觀經濟統計的數據具有很強的時滯性。而大數據經濟模型可以充分利用數據的實時性,提高分析或預測的時效性,為經濟預警和政策制定提供最快速的資料和依據。
一般來說,依賴統計部門的宏觀經濟數據的都存在時間滯后的問題。由于不能及時獲取宏觀經濟發展的數據信息,也就不能對當下的宏觀經濟形勢作出準確判斷。例如,政府公布的季度GDP 往往會有1個月的滯后期,而反映全面經濟社會狀況的統計年鑒的滯后期會達到3個月左右,這對及時了解宏觀經濟形勢、預測與預警都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統計進行的預測甚至被認為助長了宏觀經濟波動。
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下相關宏觀經濟的分析部門能夠快速地收集到主要宏觀經濟發展數據,如全社會的用電量、全社會的商品銷售總額以及商品房的購買量等。這些大數據的獲取時間較短,有的數據甚至是立即可以獲得。
而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即時傳播數據,如企業通過微博、微信第一時間產品、人事等重要信息; 普通用戶實時針對特定事件或對象發表見解和態度,等等。
這些即時傳播的非結構化數據對宏觀經濟的走勢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大數據軟件處理平臺,可以實時追蹤和搜集這些即時數據,并快速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從而提高宏觀經濟的時效性,為經濟活動參與者贏得決策時間。
篇6
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概述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是一項經濟學與統計學相結合而形成的獨立知識科目體系。由于統計學是經濟學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將統計學知識與經濟學知識結合起來,能夠將各個領域的研究方面與研究方法統一起來,打破不同研究內容在領域上的界限,為經濟決策與經濟規律的探索創造良好的條件。由于我國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領域的起步比較晚,在該研究領域中尚未形成一個高效的研究體系,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方式變化的過程中,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重要意義才逐漸顯示出來。
二、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發展初期,由于統計學的有關理論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計算機技尚未成熟時,統計學分析理論在應用方面的重要意義沒有充分顯示出來,對于宏觀經濟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在實際應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夠突出。隨著我國社會生產部門的不斷分化,越來越多的小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在管理與經營決策方面對于新的統計與分析技術表現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統計學理論在研究人員的不斷探索下開始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形成了比較明確的周期性經濟規劃目標,根據周期性經濟目標對我國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等產業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大幅提高我國經濟建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為我國經濟的調整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在能力在已經進入宏觀統計與微觀統計并行發展的重要階段,宏觀統計與微觀統計在目的劃分上更加明確,在應用效率與應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帳,兩項學科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同時也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發展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與數字化時代,選擇計算機技術與統計分析技術為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在我國電子商務領域不斷創新與發展的過程中,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在網絡環境下,消費群體在消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費需求數據,有關單位與企業可以以用戶的消費數據為資源,以統計學與經濟學的有關理論為基礎,以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為重要手段,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消費行為進行科學、有效的判斷,提高社會產品生產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為電子商務消費用戶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商品,為我國經濟消費的不斷增長創造有利的條件。除了電子商務領域之外,銀行業與服務業也可以利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有關手段對用戶名的儲蓄行為與消費行為進行判斷,為用戶制定出更加科學的理財方案與出行方案。對于政府單位來說,則可以利用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結果,對社會公眾的物流狀態與交通狀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對社會公眾在日常的生產生活活動中的支行規律有一個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將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三、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發展問題研究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領域已經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成經濟發展過程中,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已經成為分析國民經濟發展情況與發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項工具。有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大該領域的研究力度,為領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與技術基礎,真正認識到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政府及有關單位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城市數據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設與處理能力建設,設置云計算中心,對各方面流動數據進行統計,了解經濟數據變化的有關規律,交各方面的統計與分析結果應用到市政管理與組織決策中,為區域內乃至于國家的經濟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自主發展
由于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無論對于政府機關還是在于中小企業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尤其是在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應用范圍與應用空間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在社會各階段與各領域工作與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中的有關理論將會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同時也是統計學領域宏觀經濟分析得到快速獨立發展的重要機遇,由此可以現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進步性影響,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在自身的獨立發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數據,之后又利用統計學的思想和方法進行創新研究嘗試。
結束語
先進的科技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國家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發展的重要支持,與此同時還應該配合以功能強大的數據庫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系統,在先進技術和統計學專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進一步推動其發展,實現系統完善的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
參考文獻:
[1]蔡真.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發展的基本問題[J].商,2015,47:266.
篇7
宏觀經濟環境是影響公司生存、發展的基礎。公司的經營效益會隨著宏觀經濟運行周期、市場環境、宏觀經濟政策等因素而變動。如當公司經營隨宏觀經濟的趨好而改善,盈利水平提高,股價自然上漲。
(二)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的變化,直接影響證券市場的需求,進而影響證券市場價格的變化。例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僅促進消費,改善企業經營環境,而且還會增加證券市場的需求,促進證券價格上漲。
(三)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
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是宏觀經濟影響證券市場走勢的重要途徑。當宏觀經濟趨好時,投資者預期公司的效益和自身的收入水平會上升,投資的信心增加,證券市場自然人氣旺盛,從而推動證券價格上揚。
(四)資金成本
當宏觀經濟政策發生變化,如利率、消費信貸政策、利息稅等政策發生變化時,居民、單位的資金持有成本隨之變化,促使資金流向改變,影響證券市場的需求,從而影響證券市場的走向。
二、宏觀經濟變動與證券市場波動的關系
(一)經濟增長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是否能持續穩定地保持一定發展速度,是影響證券市場股票價格能否穩定上升的重要因素。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反映一國的經濟增長情況。當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時,表示經濟運行態勢良好,此時,企業的經營狀況一般也較好,證券市場上的股票價格將上升,反之,股票價格會下降。但不能簡單地認為GDP增長,證券市場就必將伴之以上升的走勢,不同時期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同類型的GDP的增長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二)經濟周期變動
經濟周期循環會經過高漲、衰退、蕭條、復蘇四個階段,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非常顯著,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景氣變動從根本上決定了股票價格的長期變動走勢。通常,經濟周期變動與股價變動的關系是:復蘇階段,股價回升;高漲階段,股價上漲;危機階段,股價下跌;蕭條階段,股價低迷。且股價總是伴隨經濟周期相應的波動,股票價格的變動通常比實際經濟的繁榮或衰退領先一步,即在經濟后期股價已率先下跌,在經濟尚未全面復蘇之際,股價已先行上漲。因此,投資者應把握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認清當前經濟發展處于經濟周期的哪個階段,以便對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判斷。
(三)通貨變動
通貨變動包括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通常情況下,通貨緊縮會抑制消費和投資的熱情,造成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總需求減少,物價下跌,最終導致經濟惡性循環,這時,證券市場上的股價將會大幅走低。由此可見,因通貨緊縮引起的經濟衰退,將導致股票債券等資產價格下降,影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特別是個別股票有可能在同一時間產生截然相反的影響。首先,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經濟可容忍范圍之內的溫和的通貨膨脹,通常會促進經濟增長,股價上升,但是通貨膨脹提高了債券的必要收益率,所以債券價格將下降;而惡性通貨膨脹將導致貨幣貶值,人們將通過購買房地產等方式對資金進行保值,從而引起股價和債券價格下跌。其次,即使是同一類型的通貨膨脹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通貨膨脹實質上引起的相對價格變化將導致財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有的公司可能因此獲利,而有的公司則可能損失慘重,甚至倒閉。相應地,獲利公司的股價上漲,而蒙受損失的公司股票價格下跌。最后,政府必然會運用某些宏觀經濟政策工具遏制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長期存在,例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三、宏觀經濟分析的意義
(一)有利于把握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
證券市場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也就是說,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取決于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正確把握宏觀經濟發展方向有利于把握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時刻關注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有利于抓住證券投資的市場時機。
(二)有利于判斷證券市場的投資可行性
證券市場的投資可行性是指整個證券市場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國民經濟整體水平及其結構變動對其具有重要影響。國民經濟的增長質量與速度反映了整個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宏觀經濟分析就是正確判斷整個證券市場是否具有投資可行性的關鍵。
(三)正確把握宏觀經濟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程度與方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兩種主要手段,這些政策不僅對經濟增長速度和企業經濟效益影響匪淺,而且將進一步影響證券市場的交易運行。由此可見,通過分析宏觀經濟政策,把握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程度與方向,是把握整個證券市場的運動趨勢和各種證券投資價值的重要一環。
在證券投資領域,宏觀經濟分析至關重要。正確進行宏觀經濟分析是準確判斷證券市場趨勢和投資價格的前提,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化趨勢取決于宏觀經濟的發展變化,要想抓住證券投資的市場時機,作出正確的長期投資決策,就必須把握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參考文獻
篇8
對于在過去一年問于漫漫“熊市”中摸索的機構投資者來說,眾所期待的無疑是能夠廓清一個大致明確的經濟趨勢和市場方向,所以,當他們得以靜下心來回想過去一年經過耳邊的經濟學家“語錄”,相信留下的,總會是那些最助于他們理解這個方向的聲音。懷疑這些“主觀”的評價,并沒有充分的理由。
其實,這已不是這位經濟學家第一次得到類似的評價,在《新財富》2004年“最佳分析師”評選中,高善文就榮膺“宏觀經濟研究”第一名,緊隨其后的是當時已處于半“退隱”狀態的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許小年。其時,高善文進入證券行業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
對于一位進入證券行業僅兩年多時間,資歷仍淺的人來說,這些贊譽似乎來得太輕而易舉,因此,這位出生于1971年的年輕經濟學家贏得這些贊譽的資本,足夠令人好奇。很多人喜歡打探這種人物的“出身”或者所謂“背景”,并試圖從類似的“出身”與當下的“影響”之間尋找出某種關聯,我們也不例外。
我們不厭其煩,并努力為讀者勾勒出一份關于高善文學歷、資歷等“出身”的清晰面目:
1971-1988年,成長于晉南臨汾;1988-1992年,求學于北京大學電子學系,專業電子學與信息系統,獲頒理學學士;1992-1995年,就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管理系(光華管理學院前身),專業宏觀經濟分析,獲經濟學碩士;1995.7-2000.9,就職于人民銀行總行辦公廳;2000.10-2001年底,受人民銀行總行派遣,就讀于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獲公共政策修士碩士;2001年底―2002年底,進入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實習;2003年初,回國,2003年下半年,在職業生涯的安排中,恰逢光大證券研究所改組,獲邀并由此進入證券分析行業;另外,高善文1999年開始在人民銀行研究生部讀取經濟學博士,2005年9月正式畢業,導師周小川。
“所有過去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經歷都跟目前的工作有很大關系,”高善文說,自己在研究生期間專業相對比較側重宏觀經濟分析;人民銀行的工作在專業內容上與宏觀經濟的觀察分析判斷也有一定聯系,而且在此期間,還去國外中央銀行接受短期培訓,了解了中央銀行在如何制定貨幣政策、如何分析宏觀經濟領域一些比較新的實踐。高善文表示,師從周小川的經歷,讓自己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去理解經濟形勢、經濟分析和政策制定過程的一些思路,但由于自己商業研究的對象一定程度上包括中央銀行和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所以,他會刻意地回避和人民銀行有關領導有太多過于密切的接觸。
高善文說,“另外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是,本人對這個專業(宏觀經濟分析)也抱有一定的興趣和熱情,”大學生活使他慢慢認識到自己對偏工程性、動手性的專業科目實際上比較缺乏興趣,而經濟分析涉及到很多思考和推理性的東西,動手和實驗性的東西相對很少,這成為高善文此后專業研究的主要興趣和方向。
注重數據和經典而簡單的分析框架
相比于“首席經濟學家”的稱謂,高善文更喜歡自稱為“宏觀經濟分析員”?!拔覀儚氖碌氖巧虡I研究,學術方面的含金量實際上是很低的?!边@樣的說辭也許僅僅是一種自謙,也許還包含著對職業理解的“自省”。高善文說,“我們不是研究純粹的理論,我們是商業研究,我們要服務于分析和預測的需要,服務于理解的需要,所以,沒有經驗數據,沒有對經驗數據扎實可靠的分析,就不要談問題。”
對數據和經驗事實的強調,高善文稱之為是約束自己分析過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懊空f一句話,每做一個結論,我都努力有數據方面的支持,而且必須是相對比較扎實可靠的數據和經驗證據方面的支持。如果你有一個非常好的理論,包括你對現實的很多問題有一些非常好的靈感和思考,但是這些思考如果不能得到經驗數據方面比較扎實的支撐的話,我寧肯割舍?!?/p>
宏觀經濟分析,僅有數據當然遠遠不夠,恰當的分析框架同樣是立論的基礎?,F代宏觀經濟學還不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學科,過去幾十年間,不同的學派為著不同的理論爭論不休。雖然在宏觀經濟分析的基本框架方面,學術界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共識,但如何應用這些共識,不同的經濟學家仍經常會作出迥異的抉擇?!拔疫€是傾向于相信現代經濟分析框架和邏輯本身具有一般性,并努力嘗試將這些相對比較標準和規范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運用到解釋中國經濟數據的具體分析過程之中。”這是高善文的選擇。
“現代經濟學很多標準的分析框架,標準的分析邏輯,在中國市場具有一般性和驚人的適應性,但是它的提出是基于成熟經濟的實際情況,需要對其具體的應用過程(包括很多基本概念、重要的指標和假定)進行一定的調整,才能更好地適合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和現實的數據體系?!?/p>
高善文舉出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如何應用產出缺口。產出缺口在宏觀經濟分析和政策制定過程中是――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如何定義和測量產出缺口,在成熟經濟中也存在很多爭議。
產出缺口一定意義上同成熟經濟里所謂的自然失業率存在著比較密切的聯系,但直接把這樣―個概念應用到中國經濟數據的實際分析過程中,會存在很多的困難:衡量中國經濟中的失業率在數據方面非常困難,更不要說去尋找一個恰當的自然失業率;更重要的是在理論層面,對中國經濟的歷次波動、對通貨膨脹的決定過程來講,勞動力市場的緊張是不是在其中扮演了非常核心的作用,這一點本身也令人懷疑。雖然文獻上還有一些基于總量數據來直接對產出缺口做一些數學上的估算,但是完全基于總量數據以及其它一些比較粗略的數據去估算產出缺口,本身可靠性以及它的理論基礎和經驗基礎,都不是非常完善。
“這迫使我思考產出缺口這樣一個概念應用到中國經濟實踐應該用怎樣恰當的方式去衡量?”嘗試過上述各種方法的高善文最后找到了一個他稱之為理論上更接近于產出缺口本原含義的概念,“產出缺口在理論上的另外一個定義方法是比較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個經濟體所有東西的價格具有高度彈性的時候所表現出的產出水平;另一種情況是一部分重要商品甚至大部分商品的價格存在著粘性(這意味著市場不能隨時出清,不能隨時靈活調整)的時候所表現的產出,這兩種產出的差就被定義為產出缺口?!?/p>
使用這個在理論上更接近于產出缺口本原含義的概念,分析中國經濟的實際數據,可以觀測到中國的貿易順差在一定程度上同這樣一個概念的產出缺口之間存在著很強的聯系。而且使用這樣一個類似產出缺口度量的概念去解讀很多重要的經濟現象,包括解釋通貨膨脹的方向、解釋勞動力市場的緊張、解釋社會消費品零售的增長、解釋企業利潤的變化等等,高善文的感受是,“因為它的分析過程變得更簡單.同時它的解釋能力變得更具一般性,解釋能力就比較強,而且很可能它的預測能力也是比較強的?!?/p>
一個關子中國經濟的“故事”
我們希望可以看到――個關于最近兩年中國經濟發展脈絡簡單但足夠清晰的描述,高善文說,可以用一個故事把這個說得很清楚。期待戲劇性結局的讀者可能會失望,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經濟是處在某一個狀態,不管是偏涼或者偏熱。比如2002年下半年,當時經濟總體上處于偏涼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經濟之中有一部分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除了當時勞動力市場存在大量閑置;另外很重要的是,在全部經濟的資本存量方面也可能存在著很多的閑置,比如說,電力、鐵路運輸等等。在這個背景下,由于內外原因,經濟需求突然加速。需求突然加速的原因可能包括:政府換屆,人民幣升值預期帶來的熱錢流入和貨幣供應的高速增長等等,實體經濟部門的盈利2002年的時候實際上也已經恢復到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
“在需求突然加速的背景下,我們觀察到勞動力市場還沒有出現同樣的緊張的時候,資本存量方面的資源已經被耗竭了,這表現為:鐵路運輸緊張、電力供應緊張、煤炭供應緊張、港口、遠洋運輸緊張等等。資本存量緊張,那么資本的報酬率就快速地提高,大家就去投資,所以固定資產投資就高速增長;在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和利潤高速增長條件下,經濟的需求就進一步加速。資本存量緊張在宏觀層面會看到總體價格水平的快速上升,但是看價格快速上升的構成,并不是勞動力價格和服務業價格的快速上升,而恰恰是自然資源品。這是經濟波動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在新的固定資產投資形成新的生產能力之前,這樣一個緊張狀況始終維持,甚至在進一步強化。
“一旦第一個階段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生產能力釋放出來,經濟會表現出很多新的特點。
“第一,如果供應能力的增長非常高并超過了需求的增長,那么我們能夠看到各種總體價格指數的全面回落,包括GDP平減指數、PPI和各種商品價格指數的全面回落;第二,在供應能力的增長很快超過了需求的條件下,有一部分過剩供給就會被轉移到國際市場上,就會表現為貿易順差的大幅度增長;第三,供應能力增長一旦超過需求的增長,意味著資本存量相對已經過剩,資本的盈利就會下降,利潤增長率就會大幅度下滑。
“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是,供給能力快速釋放的過程需要擴大勞動力的雇傭,在這個過程會觀察到勞動力市場的緊張,這種緊張一是表現在整體就業在擴大,甚至還可能帶來勞動力工資的加速上升(勞動力工資的上升速度取決于整個經濟中多余的勞動力有多少);另一個是,從勞動力的角度來講,一方面收入在改善,一方面就業安全感在改善,反過來會帶來零售的加速。這個時候,我們就能看到消費的加速增長?!?/p>
這里僅僅是一些推導過程和由此推導出的經濟或許可能出現的種種現象。然而故事的精髓也許就存在于這個并不復雜的邏輯推導過程里。與推導本身相比,比照現實狀況的經驗數據,像是一個只是事先給出答案的“懸念”。
“拿這個推導觀測中國經濟從2004年四季度到現在的實際狀況,我們看到了各種價格指數的全面下跌,看到了貿易順差的大幅度增長,看到了零售的加速,看到了企業利潤的大幅減速,看到了登記失業率的降低,看到了勞動力工資的加速上升。
“同樣拿這樣一個框架去看2002年下半年到2004年三季度這段時間,或者回過頭來去分析1992-2002年或1992-1998年這輪經濟周期,理論推導結果與經驗數據很一致。在這個簡單的分析框架下,眾多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變得非常容易理解?!?/p>
一份印象深刻的預測報告
“既然用這樣一個框架可以解釋這段或那段時期,那么我們就可以使用它去預測下一個時期,”高善文說,“由于它在理論上并不是那么復雜,但它對現實數據的解釋能力應該還是比較強,預測下一個時期就會變得非常的簡單?!?/p>
平均每個季度都會就市場重點關注的問題推出一份主題報告的高善文,在2004年7、8月份推出了一份分析企業利潤的報告,并在報告中提出一個基本預測未來兩年,至少對2005年、2006年來講,企業利潤的增長率會持續大幅度下滑,2005年至少會下滑一半,2006年會進一步回到1位數的水平?!碑敃r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結論太極端,并且難以接受。高善文仔細檢查了自己的推理過程,包括數據分析過程后,仍然傾向于認為這個結論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從2005年的情況來看,預測與現實在趨勢、甚至程度上都比較接近。
這個報告在2004年中就對2006年的利潤趨勢做出了一些預測,當時認同這個預測的分析員不多,而現在,很多分析員預測,明年企業利潤增長率會繼續下滑。
即便是這些已具有相當解釋能力的分析框架,高善文仍有所保留,他說:“在未來進一步的追蹤和分析過程中,也許能找到其它更好的度量方法,這個一方面依賴于數據的改進,一方面依賴于測量技術的改進,一方面可能也依賴于思考的改進?!?/p>
喜歡閱讀“冥想性”的內容
商業需求和商業競爭壓力,常常迫使證券分析師對許多經濟現象及其趨勢必須做出非A即B的回答。在一貫溫和沉穩的敘述中,高善文除了謹慎地選擇恰當的詞句,還總會不厭其煩地為那些無法準確達意的表述補充合適的定語、狀語或其他修飾,以使之契合或接近其所描述的定義或現象的本原面目。
這位習慣于嚴謹敘述的經濟學家面對著更多試圖探究他本人意圖的對話者,幾乎從不輕易使用任何帶有結論性的語言,這一句可能是惟一的例外:“如果不是特別謙虛的話,我感覺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感染能力還不算差,”他這樣說。
篇9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財政學僅是經濟學,還是政治學和經濟學交叉學科?
最初的專著性西方財政學是從經濟學角度展開論述的,巴斯塔布爾指出,“從最初意義上看,財政科學是經濟研究的產物?!保ㄗⅲ築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漢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財政學大綱》第一章第三節標題就是“公共財政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盡管作者接著于下一節“公共財政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也指出了財政學與政治學、歷史學的密切關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關于財政學是經濟學分支的觀點。
與這種經濟學觀相反,西方財政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開始出現了經濟學與政治學交叉學科觀。道爾頓(Dalton,H.)1922年的《公共財政學原理》一書,第一句就指出,“財政學是介于經濟學與政治學之間的一門學科?!保ㄗⅲ篋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過,由于英美早期財政思想傳統的影響,直至本世紀50年代末為止,認為財政學是經濟學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財政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主張隨著社會抉擇理論從60年代開始逐步被納入西方財政學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社會抉擇論從威克塞爾開始,就是主張政治程序進入財政分析視野的。為此,作為社會抉擇學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財政學:教科書導論》一書“前言”中就指出,財政學是涉及經濟學與政治學兩個方面的學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盡管許多財政學著作不再指出財政屬于何種學科,但由于它們所包含的有關社會抉擇論的內容,總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學的分析。所以,現代西方財政學盡管從根本上看屬于經濟學,但又具有經濟學與政治學交叉學科的性質,將其視為純經濟學科的看法,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
財政學僅屬于微觀經濟學還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學兼有?
宏觀經濟學是本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出現之后的產物,在此之前西方財政學是談不上以宏觀經濟學為基礎的。財政政策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財政政策的成功運用,它逐步進入西方財政學中而成為其重要內容,就很自然了。這樣,西方財政學除了原有的微觀經濟分析之外,同時出現了宏觀經濟分析的內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財政與預算政策》一書,就鮮明地體現了這點。該書體系分為兩大部分,即“A編:微觀經濟學”和“B編:宏觀經濟學”,前者分析的內容包括稅收、政府支出和預算范圍等問題,后者則分析了經濟結構、經濟穩定與增長、預算與經濟政策等問題。(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紐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財政學引論》指出,公共財政學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務,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穩定,前二者屬于微觀經濟學,而后者即穩定任務則屬于宏觀經濟學。(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溫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財政學:公共抉擇與公共經濟》,也將財政的微觀與宏觀問題分開論述,即該書第三篇為“微觀經濟學與公共部門”,分析稅收與公共支出;第四篇為“宏觀經濟學與公共部門”,分析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等的財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還有許多西方財政學也包括了財政政策的內容,表明傳統地只局限于微觀經濟分析的西方財政學,已開始接納宏觀經濟內容了。
但與此同時,許多西方財政論著仍堅持了原有的微觀經濟分析傳統。這點,只要看一看許多西方財政學仍然不包括財政政策的內容就可明了。布朗(Brown,C.V.)和杰克遜(Jackson,P.M.)1978年的《公共部門經濟學》就明確指出:“……公共部門經濟學的發展,是限制在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知識范圍內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尤其是一般均衡分析的發展,在20世紀50年代使公共部門經濟學發生了質的飛躍。目前公共部門經濟學的理論發展,應直接歸功于微觀經濟理論?!保ㄗⅲ築rown,C.V.&P.M.Jackson.PublicSectorEconomics.Oxford:MartinRober-taon,1978,P7.)瓦格納(Wagner,R.E.)1983年的《公共財政學:民主社會中的收支》一書,也將財政學研究對象歸入微觀經濟學中。他指出:“公共財政學的研究有兩個主要分支:公共抉擇和運用微觀經濟學?!\用微觀經濟學,檢驗的是公民個人對公共抉擇的反映。”(注:Wagner,R.E.PublicFinance:RevenuesandExpendituresinaDemocraticSociety.LittleBrown&Co.,1983,P4.)羅森(Rosen,H.S.)的《公共財政學》在1995年的第四版中,仍未將財政政策內容包括在內,并且也如同其他許多主張財政學僅屬微觀經濟學的財政學論著一樣,設有專門的微觀經濟學基本內容的篇章,作為全書的理論基礎。(注:Rosen,H.S.PublicFinance.4thed,Homewood:Irwin,1995.)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財政學屬于微觀經濟學的主張。
進一步看,就是并不反對財政學也包括宏觀經濟分析內容的許多學者,也仍將財政學的分析基點和重點放在微觀經濟分析上。在西方財政學界有著很大影響的阿特金森(Atkinson,A.B.)和斯蒂格里茲(Stiglitz,J.E.),在其1980年的《公共經濟學教程》引言中指出,“最認真地說,(本書)不打算包括穩定和宏觀經濟政策內容。……在穆斯格雷夫時代,他可以在其《公共財政學理論》(1959)中包括210頁的有關穩定政策的內容。然而,自那時以來,經濟學出版狀況變了,人們在文獻中對該問題作了大量的精彩描述。所以,我們的重點僅放在(政府)目標而不是穩定政策上。”(注:Atkinson,A.B.&J.E.Stig-litz.LecturesonPublicEconomics.NewYork:McGraw—Hill,1980,pxv&P4.)盡管這段話表明了作者并不反對財政學也包含有宏觀經濟學的內容,但至少表明了作者仍是將財政學重點和基點放在微觀經濟學上的。對此,米爾利斯(Mirrlees,J.A.)在奎格里(Quigley,J.M.)和斯莫琳斯基(Smolensky,E.)1994年主編的《現代公共財政學》中總結性地指出:“在穆斯格雷夫的《公共財政學理論》中,他以三個政策目標:配置、分配和穩定等術語,概括了他的主題,……。該書以超過200頁的篇幅研究了穩定問題,即我們現在稱之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問題。在較后的教科書即阿金森與斯蒂格里茲的《公共經濟學教程》(1980)中,宏觀經濟政策問題被排除了。……公共經濟學,甚至公共財政學,被認為僅涉及配置和分配問題。而穩定問題則被留給宏觀經濟學及其教科書?!保ㄗⅲ篞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然而,西方經濟學關于微觀和宏觀的劃分,本身就存在許多問題而爭論不休,這造成了西方財政學的爭論和困惑。也是在奎格里與斯莫琳斯基主編的《現代公共財政學》中,由戴門德(Diamond,P.)撰寫的第八章名為“配置與穩定混一的預算”,資源的配置屬于微觀經濟學問題,而經濟的穩定屬于宏觀經濟學問題,因而該標題清楚表明了作者將宏觀經濟分析和微觀經濟分析兩大內容統一于財政的意圖。(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附帶應指出的是,即使在主張財政也應包括宏觀經濟學內容的西方財政學著作中,其體系內容的大部分以及基礎部分仍然是微觀經濟分析。因此,西方財政學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不在于有沒有包括微觀經濟學基礎,而在于有沒有包括宏觀經濟分析的內容。
總之,盡管現代西方財政學已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宏觀經濟學的內容,但從根本上看,它沿襲的仍然是微觀經濟學的傳統。此外,西方財政學在其上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還隨著微觀經濟學的變化而變化。早期西方財政學專著已包含了福利經濟學思想,這在道爾頓《公共財政學原理》第二章“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中就有反映。作者在該章中批判了薩伊的“金律”,即“最好的政府是支出最少的政府,最佳的稅收是數額最低的稅收”的觀點,反對了傳統的“稅收邪惡論”,提出了財政和稅收的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7—15.)此后,作為微觀經濟學分支的福利經濟成為西方財政學的理論基礎,關于公共產品最佳供應問題的分析,最終落實到社會福利函數所確定的最大效用點上。這使得西方經濟學關于公共經濟學的效率分析,與私人經濟學的效率分析一樣,都統一到福利經濟學基礎上來了。這是西方財政學完全建立于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理論表現。
西方財政學的價值理論基礎
不管是主張財政學具有何種學科性質,西方財政論著都必須對財政問題進行大量經濟分析,因而必然要受到當時流行的經濟學價值理論和概念影響,必然或遲或早地按照已變化了的經濟學價值理論和概念來修正與重構自身的理論體系。
在英語財政學專著出現之前,西方經濟學上的“邊際革命”已經發生,邊際效用價值論很自然地成為西方財政學的價值論基礎。道爾頓的《公共財政學原理》鮮明地體現了這點。他在該書第三章第二節提出,私人分配支出所應遵循的邊際效用相等原則也應運用到公共支出的使用分配上來,指出:“除了法律上的意義以外,公共當局并不是一個人,難以象一個人那樣預計各種支出的邊際效用。但政治家們據以開展行動的總原則仍是相同的。對于公共當局來說,各種公共支出的邊際效用應該相等。從理論上看,既定支出總量在不同項目之間分配就是這樣決定的”(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17—18.)
在1928年的《公共財政學研究》一書中,皮古也有相同的表述:“就如一個私人應當通過在不同支出類別之間保持平衡,從而以其收入獲得更大的滿足一樣,作為一個共同體通過其政府的活動也應如此?!保ㄗⅲ篜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皮古接著還運用這些原則,去解決公共部門如何決定哪些公共服務應予提供的難題,指出“支出應當用于戰艦還是用于濟貧,應按此種明智的方式,即由它們各自所提供的最后一先令所產生的相同的真實報酬來決定?!保ㄗⅲ篜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按皮古的看法,這一方式可用來得出某一精確的社會平衡點,即如果共同體是一個統一的存在體,“支出就應在各方面逐步增加到這一點,此時花費的最后一先令所獲得的滿足,應等于由于政府服務而相應要求的最后一先令所損失的滿足?!保ㄗⅲ篜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皮古所建立的這一模型被稱為皮古模型,是現代西方財政學關于公共產品最佳供應若干著名模型中的一個。這樣,皮古就從邊際效用價值論出發,在理論上界定了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資源配置的最佳點。
不過,皮古等人引入西方財政學的,是當時通行的可測度的、可比較的、同一的基數效用函數。這一效用函數在本世紀30年代,隨著帕累托新福利經濟學取代了皮古的舊福利經濟學而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主觀的個人評價的序數效用函數,等效用曲線等帕累托概念也被運用到財政學上來。其后西方財政學對于公共產品最佳供應模型問題的分析,對于稅收以及其他各種財政效率問題的分析等,也都建立在效用無差異曲線上了。
這樣,私人經濟分析所能適用的價值理論和其他基本概念,都被運用到公共經濟分析上來了,公共財政學不再是與經濟學的其他分支相抵觸的一門學說了。與西方經濟學在價值論上的統一,無疑為西方財政學在本世紀60年代及其以后的大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論條件。
西方財政學理論基礎分析的借鑒意義
第一,財政學從根本上看是一門經濟學,但又具有與政治學交叉學科的性質
關于財政學僅是經濟學分支,還是經濟學與政治學交叉學科的問題,我國財政理論界也曾有過類似爭議,即關于“財政是上層建筑還是經濟基礎”問題的爭議,這是本世紀60年代初由于財政本質問題爭議而引發的。此后,在后的80年代初,我國財政理論界結合著新的歷史背景舊話重提,又一次以財政本質問題為中心形成了對此問題的爭論。這些爭議大致形成了三大類不同的觀點:(1)主張財政屬于經濟基礎,僅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認為只能從經濟的角度去分析財政問題;(2)主張財政屬于經濟基礎,但又兼有上層建筑的性質,或者主張財政既是經濟基礎又是上層建筑。這就不能僅從經濟角度來看待財政問題;(3)主張財政屬于上層建筑。在我國財政理論界,持第三種觀點的人數很少,大部分持第一、二種觀點,并且第一種觀點還有逐步占據優勢的趨勢。但如同財政本質問題一樣,這一爭議在當時被視為是一種純學術的探討,經過那兩次爭議之后,至今已極少有人問津,除了在高校教學中作為一種理論問題介紹外,似乎已被人們遺忘了。在實踐中,人們則是將財政作為經濟工作來對待的。
然而,財政作為政府的分配活動,它采用的不是市場自愿等價交換的方式,而是由政府以強制形式完成的;它不是以市場為媒介和通過市場渠道來完成的,而是由政府在國家預算的形式下,通過政治程序的安排與運作來展開的。這樣,財政的運作過程就直接表現為是對市場的否定,具有強烈的政治內容和因素。對于計劃經濟來說,由于其本身就否定著市場,本身就政企不分,因而財政這種非市場性與計劃經濟本質上是相通的,只提財政的經濟性而不提政治性,并不影響問題的實質,即不影響人們實際上從經濟和政治兩重角度去考慮財政問題。
但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不同。由于此時政企必須分開,這樣財政所包含的兩重屬性合一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財政作為一種分配,它是經濟活動的一部分;但作為通過政治程序直接安排和操作的活動,它又與政府的具體政治制度和規則密不可分。此時如果只談論財政的經濟性,其結果只能是忽略政治程序在財政活動中的作用,忽略政治權力憑籍財政分配介入和干預企業正常市場活動的可能性,這顯然是不利于根據財政的特性去指導財政實踐的。
我國財政理論否定政治程序是財政活動的內容之一,在實踐上導致了忽視乃至否定建立科學規范合理的財政制度與程序的結果,使得我國實際財政工作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程序的規范、制衡與監督。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進展,由于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政治權力本身的不規范行為,導致了我國財政新老問題和弊端的急劇膨脹與擴大,是目前我國財政經濟工作分配秩序嚴重混亂,腐敗浪費低效猖獗的關鍵原因所在。因此,承認基本上是一門經濟學的財政學,具有一定的經濟學與政治學交叉學科的性質,正視財政活動中所具有的政治性質與內容,在實際的財政工作中相應地從整頓規范與財政相關的政治程序和規則入手,使之從原有的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基點轉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基點上來,才是對癥下藥之舉。為此,在以經濟學為基礎理論的同時,也有必要從政治學角度來開展我國的財政研究。
第二,財政學以微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也包括著宏觀經濟學的內容
關于財政學以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問題。我國財政學從未討論過這一問題,但由于我國財政理論強調財政是國家作為社會中心組織進行的一種分配,是從整個社會角度進行的活動,因而人們理所當然地視財政為一種宏觀經濟活動,而否定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待財政問題。在最近的政府機構改革中,財政部被列入宏觀部門之內,就充分地說明了這點。對此,在過去的計劃經濟下是無關緊要的,因為當時正是以否定企業的獨立自主性和以國家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直接安排國民經濟活動為體制特征的,并且此時的財政是國家從整個社會角度安排經濟建設資金的主要和基本手段。但在市場經濟下則不同。此時社會的經濟單位已不再是國家而是企業了,此時財政從宏觀上調控經濟盡管是其極為重要的內容,但尊重企業的獨立市場運營主體地位,確保國家不干預企業正常的市場活動,則是我國政府和財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學會的嶄新內容。
西方財政學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看待財政問題,對我國是具有重要借鑒作用的:
1.西方財政學從微觀角度分析財政問題,是隱含著這么一種涵義的,即此時的政府參與社會資源配置,其地位如同企業和個人一樣,都是身份相等的市場活動主體,即企業和個人是處于市場有效運行領域的活動主體,而政府則是處于市場失效領域的活動主體,它們進行的都是同等的資源配置活動。這樣,它們之間除了依法正常交往如照章征稅納稅之外,只能是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和干預,而不能是國家凌駕于企業和個人之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干預它們的市場正常活動。
篇10
當然,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且嚴格的,因為現代的宏觀經濟理論為了更好的解釋經濟現象,都試圖結合其他學派的合理假設以獲得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這兩種理論基本的出發點在一個宏觀經濟理論中會同時出現,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為了簡化,本文擬不對以上兩類宏觀經濟理論進行詳細的評判。簡單來說,上述兩類宏觀經濟理論的視角,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沒有考慮資本結構,或者說沒有將資本理論融合到宏觀經濟分析中。都表現為更注重總量的分析,隱含假設社會的資本結構不變(基于勞動的),或者認為整個社會經濟運行內部機制由于太復雜無法分析,只能作為一個黑箱來處理。雖然理性預期學派的出現在理論方法上試圖建立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但其基本方法無非是從微觀主體的一些假設出發,然后通過加總推廣到宏觀層面,從形式看似乎有了微觀的基礎,而由于忽略了微觀主體的多樣性,只是通過設定幾個代表性的微觀主體的特性,然后進行加總,這從本質上還是一種總量方法??偭糠椒ㄗ畲蟮娜毕菥褪且恍┛偭恐g的關系缺乏確定的邏輯關系,因此只能通過歷史數據運用一些計量經濟學的技術進行實證,但是這種實證一方面缺乏理論的普遍性,因為歷史數據都是特殊具體的,無法獲得一般的理論關系。另一方面,即使從實證的角度,很多宏觀量的關系也是不確定的。比如菲利普斯曲線的朝向問題,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問題。從短期看消費和投資的正向關系和長期看消費和投資的負向關系等等。同時,以上的理論分析框架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成功的引入內生的時間和貨幣的因素,這兩個都是作為外生的變量而任意引入到分析框架以進行動態分析。這樣就無法有效解釋宏觀經濟的商業周期現象[1,5-6],從而把短期的宏觀經濟波動和長期的經濟變化分開處理[7],把長期的經濟變化專門用相應的增長理論來考察,導致在實際的經濟政策上存在不少問題。而要完善以上的不足,就應當考慮社會經濟活動中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資本,應該將資本理論引入宏觀經濟分析中。這方面,奧地利經濟學派發展出了相當完整的資本理論。而跨期資本結構可以自然的將時間和貨幣作為內生因素引入整個宏觀經濟分析框架來架構理論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商業周期理論,從而成功地解釋了經濟的周期波動現象[8-10]。本文按照奧地利經濟學派所建立的以資本為基礎的宏觀經濟理論作為分析框架,首先對分析框架進行介紹,然后運用該分析框架對通貨膨脹和利率的關系從新的角度進行理論分析。
二、基于資本結構的宏觀經濟學分析框架介紹
該分析框架包括三個基本部分:可貸資金市場、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和跨期的生產結構。這三個部分相結合就形成了完整的以資本為基礎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
1.可貸資金市場??少J資金作為最一般的基本概念,當市場達到大家共識的利率的時候,其供求達到均衡??少J資金的供給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的借貸意愿;需求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對資金需要的迫切程度。對此,可以用圖1簡單表示如下。由于引入了新的分析內容,相應的要對這里的分析框架進行不同于傳統宏觀經濟學的解釋[1]:
第一,消費者的信貸不計入可貸資金的供給一方,因為一方的儲蓄相應由另一方的負儲蓄所抵消。在本分析框架中,凈信貸是整個儲蓄中用于金融投資、貨幣形式的資本積累,以及維持和改變整個經濟體資本結構的那部分儲蓄。
第二,雖然沒有將消費信貸計入該分析框架,但是將存留的收益和購買各種金融資產的部分計入分析框架,因為自我存留的收益可以看作是經濟主體對自己的借貸。通過這樣的處理,可貸資金就單純可以看作是可用于投資的資金,即強調了可貸資金需求方的行為目的。
第三,至于凱恩斯劃分的流動性偏好,因為這部分儲蓄可以通過各種間接的方式進入可貸資金市場,如金融市場投機,或各種短期投資產品等,因此可以不做重點考慮。為了和上述的可貸資金的供給相一致,對于可貸資金的需求方也限定為購買各種資本品和人力資本參與生產過程,而排除用于購買各種金融工具,因為各種金融工具的購買其實是可貸資金的供給方,金融工具是通過一種間接的技術安排來提供用于實際生產的資金。為了簡化,本文不擬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商業社會中的行為主體在各個生產階段支付投入品的價格并以未來預期的產出價格出售產品,他們對可貸資金的需求反映了這種生產投資的意愿。而消費者通過把部分收入用于購買最終產品并把剩下的用于儲蓄即形成了可貸資金的供給方。當市場利率和生產投資的投入產出價差出現較大偏離的時候,這時候就出現了獲利的機會,而通過市場參與者的相互作用的市場過程,又使得這種偏離逐漸消失。從理論上講,當達到均衡的時候,市場的利率和實際生產中的價差比趨于一致,或者說呈現比較穩定的正相關關系。這樣,通過可貸資金市場更易于協調生產計劃和消費者偏好之間的動態關系。可貸資金的需求方在市場上獲得資金,目的是為了購買資本品和勞動力進行生產,也就是用現在的消費(資金)來交換未來的消費(未來產出)。理解這種可貸資金市場和資本品市場的相互作用,需要我們重新簡單考察關于利率的概念。在最廣義的情況下,均衡利率反映了均衡的跨期交換率,或者說均衡利率反映的是人們在市場上達到普遍共識的時間偏好的表現。進行這樣的界定,在以后的政策分析中就可以更明顯的看出相應的政策從邏輯上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這個分析框架雖然在形式上類似于凱恩斯主義的可貸資金的分析框架,但是在含義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少J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方都代表了各自的行為目的,可貸資金的供給方因為放棄了一部分現在的消費進行儲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消費,也就是供給方具有時間偏好;需求方通過具體的生產投資,借貸資金被看作預期產品的未來價格和現在的投入品價格的差,可以獲得不低于可貸資金利率的收益率。這樣的分析和傳統宏觀經濟學不同的是,可貸資金的雙方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其背后通過市場過程,將跨期資本結構的變化和各自的行為目的聯系在了一起。為了將市場過程的考察也納入這個框架,就需要引入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分析。#p#分頁標題#e#
2.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簡稱PPF)。和傳統的宏觀經濟學和貿易理論所闡述的不同,傳統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是在不同最終產品之間的資源分配。而這里我們把資源的分配劃分為消費品(或者現在的產品)和投資品(未來的產品)。圖2中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不同的點說明了在一定資源限制的條件下不同的消費和投資組合,亦即消費和投資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這里的投資包括原有資本的折舊和新增的投資。而整個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右上方向移動說明整體經濟的增長;反之,向左下方向移動說明整體經濟的萎縮。運用PPF于混合經濟中要考慮政府支出(G)和稅收(T)。這里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先將PPF局限于私人部門,假設政府征收人頭稅,并且政府在預算內的支出和私人活動沒有關系,并且堅持平衡的預算,即G=T。這樣的簡化不會影響我們對關鍵問題的分析,而且也很容易擴展到將政府行為也納入整個分析框架。同時在這樣的假設條件下也提供了一個參照標準,可以分析在赤字預算條件下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因為在赤字預算下,政府的借貸也是可貸資金需求的一部分。PPF將現在的投資和未來的消費聯系起來,它們的關系可以通過資本回報率表現出來。但是,這只涉及到對投資總量的分析,并且是非常粗略的兩期的分析框架。沒有涉及到在生產中的資本品的異質性,也沒有包含資本結構和資本結構的變動。在奧地利經濟學派所提出的資本理論中,用高階產品和低階產品兩個概念來刻畫整個社會生產的資本結構。所謂高階產品就是在整個生產環節中距離最終商品遠的中間資本品,包括最初的原材料。低階產品就是在生產環節中距離最終產品最近的那些中間資本品?;蛘哒f,高階產品需要經過更多的生產階段才能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進行消費。這樣就補充了PPF過于簡單的兩期的總量分析的缺點。這就是本分析框架的第三個部分即跨期的生產結構。
3.跨期的生產結構。注重跨期的生產結構是奧地利經濟學中最大的特點之一。對這方面陳述最具特點的就是哈耶克最著名的生產結構三角形[10]。哈耶克最早在他的《價格與生產》中第一次用圖示的方法來闡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資本理論。本分析框架在“哈耶克三角”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變動[1,11],以形成整個分析框架的第三部分。具體如圖3所示。圖3中,三角形的底邊是時間軸,代表生產的不同階段,從距離消費者最遠的高階產品到距離消費者很近的低階產品。所有的豎線為價值軸,代表不同生產階段的產品售出后所獲得的價值。
最長的豎線代表最終的消費品的價值,其他的代表中間產品的價值。這些價值表示的是實際值,而非名義值。斜邊代表了不同生產階段價值的增加比率,這包括每個階段新增勞動力、資本和資源的投入,以及時間的貼現。這種生產階段的劃分是一種概念意義上的劃分,而并非技術性的。也就是說只是為了說明生產結構的時間因素的內生性。雖然實際中存在著巨大的復雜性,諸如生產過程中有耐用資本的消耗,有資本品的替代和互補,存在各種反饋環節和多重的產出等,但是這些都是具體的技術問題,而理論分析的目的是要揭示出整個經濟行為中的邏輯關系,因此三角形的理論概括并沒有丟失最基本的行為邏輯關系[12,13]。同時,這個三角代表的是社會整體的生產結構,需要從社會經濟體系總體來理解這個跨期生產結構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時間軸和價值軸是緊密聯系的,時間軸本身沒有意義,只有和生產過程的價值變化相結合才具有經濟分析上的意義。既然理論分析是要揭示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邏輯關系,而不是精確的數量關系,那么,將該三角形納入整個分析框架的目的就是為了從邏輯和概念上分析社會生產結構,以及隨著時間變化的資源分配模式和跨期的資本結構的變化。4.基于資本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將上述三個部分相結合,就得出整體的基于資本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圖4表示了整個混合經濟中,公有部門預算平衡情況下私有部門經濟的一個均衡狀態。PPF和可貸資金市場由共同的衡量投資的橫軸而相聯系。PPF和跨期生產結構通過共同的衡量總消費的縱軸相聯系。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分析框架的構建[3]。從圖4可以看出,生產結構和可貸資金市場之間的關系沒有其他的關系那么明顯。“哈耶克三角”的斜邊反映了可貸資金市場的市場出清的利率。這里所說的反映并不是指相等,因為生產過程是連續投入和離散產出,三角的斜邊(即每一生產階段的價差)所包含的內容要多于利率。
某一生產階段的價差決定于投入價格和產出價格的價差。換句話說,是由投入品市場和產出品市場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只有當預期的收益率高于可貸資金市場利率的時候,才會產生對可貸資金的有效需求。不過,相對于私有部門和在一定制度的條件下,斜邊的斜率和可貸資金的市場利率應當是正相關的。換句話說,利率越低三角的斜邊斜率越小,反之亦然。在均衡條件下整個的斜邊應當趨近一條直線,因為如果某一個生產階段的收益率或投入產出價差高于其他階段,反映到圖形上應當是這一階段的斜邊更為陡峭。此時,收益率最低的階段就會將資源轉移到這個階段,從而增加了這一生產階段投入的需求和產出的供給,競爭的結果使收益率趨于一致,使得在均衡條件下整個“哈耶克三角”的斜邊是一條直線。在可能性邊界上的點意味著充分就業或者稱為“自然”失業率。三個部分的共同均衡意味著可貸資金市場的利率是“自然”利率。(注意:可貸資金市場本身的利率并不完全是“自然”利率)。當可能性邊界不改變,那么圖4所達到的均衡狀態就是平穩運行的處于動態均衡的經濟,其中沒有新增投資,投資Ife只是用來補充資本品的消耗??少J資金市場利率反映了整個市場所有參與者達到共識的時間偏好。
三、宏觀貨幣政策效應分析
可貸資金市場的資金供給可由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第一就是消費者的時間偏好,消費者時間偏好降低,更傾向于儲蓄,那么可貸資金的供給將增加;反之亦然。第二就是貨幣當局的貨幣政策。貨幣的注入也同樣會增加可貸資金的供給。這兩種因素對宏觀經濟所帶來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根據以上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對貨幣政策效應進行簡單的分析。這里主要分析貨幣擴張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具體見圖5。當貨幣當局執行擴張型的貨幣政策的時候,可貸資金市場的供給增加,利率下降。從圖5中看由r1下降到r3,貨幣量的增加會帶來兩個效應:第一,增加的貨幣一部分會用于增加消費;第二,由于利率的降低,按照原有的市場預期和價格結構,投資周期更長的生產計劃則具有更大的預期收益率。這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導致消費品價格的上升,使得離消費者近的生產環節暫時具有更大相對價格差,因此暫時具有更高的收益率。#p#分頁標題#e#
但是,這樣就會導致更多的生產資料向低階生產環節(更接近消費者)轉移。在圖5中,“哈耶克三角”中的EF就是過度消費導致的消費品部分價格上漲。在圖5中,貨幣的增加導致的消費投資組合在PPF上由b點趨向a點。另外,低的市場利率以及消費品價格的率先上漲使得企業家覺得時間更長的或者說更高階的生產環節的投資會有更好的收益率。這樣以來,同樣會導致社會資源向更高階的生產環節流動,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環節趨于更長。圖5中在PPF上會導致消費投資組合由b點趨向d點。CD就是由于貨幣擴張所導致的錯誤投資。圖5中BA虛線部分表示,利率的降低單純是由于儲蓄的增加,也就是說消費者減少消費增加了儲蓄。而隨著生產環節的加長,整個社會資本結構也相應發生重構。社會分工增加,生產環節增加,整個社會具有更大的勞動生產率,會在下一期獲得更大的產出。但是,從圖5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生產結構的兩端都要求加大投入,這樣就會形成整個社會資源在生產結構的兩端爭奪,而一定時期內社會總的可利用的生產資料是有限的。在三角的左側,更高階的生產計劃必然會導致勞動力、原材料和一些高階投入品價格上漲;在三角的右側,同樣會使得消費品和低階的投入品以及該生產環節勞動力價格的上漲。更進一步,左側的生產投入價格的上漲會逐級傳遞,繼而推動右側價格的整體上漲;而右側的價格上漲又會進一步形成對未來價格上漲的預期,進而刺激左側投資的進一步增加。這樣就會導致價格輪番上漲的循環,也就是所謂的成本推動性的通貨膨脹和需求推動型的通貨膨脹,而從本質上說它們是由一個機制得到的兩個結果。進一步,當新增的更高階的投資隨著生產環節逐漸傳遞到消費者的時候,由于這些投資并不是消費者的時間偏好變化而導致,而是由于有外在的貨幣注入所導致,也就是說生產結構的變化和消費者的偏好之間沒有形成協調,此時就會導致這部分投資在消費品市場無法實現預期的收益率。由于高階的投資周期比較長,等到發現不符合消費者偏好的時候,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品,而這些資本品又會形成投資路徑要求更多的資金注入和增加其他投入。但是這些投入又無法最終在消費市場實現價值,而由于已經積累的資本品具有不可逆的特性,這種情況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將導致整體經濟的危機或者蕭條,并對這些投資進行強行清算。
篇11
經濟面臨挑戰
數據顯示, 6月末M2同比增長17.37%,比去年同期加快0.3個百分點。而6月末存款方面,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7.84%。
2季度新增貸款基本符合年初制定的目標,貸款余額增長出現減速。2季度末,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8.62萬億元,同比增長14.12%,較一季度末下降0.66個百分點;當季新增貸款11148億,較去年同期下降60億,與調控目標基本一致。
“考慮到通脹壓力依然存在,短期內央行放松信貸控制的可能性并不大。盡管CPI已經連續回落,并且預期6月份CPI將繼續加速下降,但是通脹壓力依然較大:CPI仍然較高,而PPI和GDP縮減指數很可能要到3季度才能達到本輪的頂點,因此,央行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放松信貸控制政策。隨著經濟的進一步放緩和通脹壓力的逐步回落,預計至少到年底或明年初,央行才可能開始適度減輕緊縮力度”。安信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高善文分析。
對于統計局數據,業內人士認為,總體上,在面對國際糧食能源危機,全球經濟總體狀況下行的壓力,以及國內CPI持續高位運行,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資本市場持續低迷的眾多難題,正確對策只能是:一手抗通脹、保民生,一手抗衰退、保就業。
經濟或將放緩
受信貸額度調控影響,金融機構貸款增速繼續下滑,金融機構對宏觀經濟的融資杠桿作用繼續被抑制。
6月,存款同比增速首次比前月下降,國內出現需求下降跡象,同時外匯儲備微增118.67億美元,按月底匯率折算成人民幣后首次出現小幅下降。6 月,出口額同比增長17.6%, 2006 年初至今第一次增幅低于20% ,外需出現下降跡象。
河北銀行學校高級講師彭軍華認為,從貨幣、信貸、利率三個基本方面看,2007 年初至今上調16 次存款準備金率的累積效應開始顯現,加上下半年公開市場到期流動性少于上半年,流動性通過金融機構向央行收縮,認為貨幣乘數下降是緊縮發揮作用的關鍵,存款增速下降是貨幣層面出現緊縮的信號。
天證投資分析,高層原先采取的緊縮銀根、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穩健財政政策等諸方面的政策,需要調整。
一、面對國際市場的油價、糧食價格、鐵礦石價格的飆漲,需要通過擴大供應、減少需求、行政性管制重要大宗物資的價格投機等的“三管齊下”的辦法,來應對和平抑物價。
二、嚴格控制國際熱錢涌入和流出。嚴控熱錢在國內哄抬價格的可能性。
三、在抗通脹壓力下執行的緊縮貨幣政策,需要微調。面臨國外發達國家經濟下行危機波及發展中新興市場的雙重壓力下,眾多風險開始顯現,銀根緊縮,企業出現資金短缺,盈利能力迅速下滑,甚至倒閉數量增加。這一情況有待改變。要避免過度緊縮,要有保有壓、區別行業對待。
四、積極利用財稅政策,扶持外貿企業和服務業,保證就業,保障中低層收入者的生活補貼。
五、堅定不移完善、發展和穩定資本市場。保證和保障資本市場的融資、再融資功能。
篇12
眾多復雜變數,于中國,是危機還是契機,中國模式能否成功轉型?“十二五”,中國經濟如何平穩過渡?
且看吳敬璉先生的精辟解讀。
中國雖然上世紀末期把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來,但是市場化改革其實還處于“進行時”階段,舊體制的許多部分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政府職能還有待轉變,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重組和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革都還行在半途,所以我說“大關仍然未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有絲毫的松懈。
凱恩斯框架失靈:
中國的問題是長期問題
近些年我們一直在說,必須注意中國經濟存在的內外失衡。其中內部失衡的主要表現是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過去30年中國的GDP一直保持著10%左右的高速增長,然而消費需求不足,卻使GDP增長缺乏內在的動力。政府采取出口導向政策,用對外凈出口(出超)彌補國內需求不足,維持了較好的增長。但到2008年以后,因為全球金融危機,連續幾年出口受限,出現了經濟下行的趨勢。2009年,我國用超強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把增長速度又拉了起來,但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仍未解決。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后,美國的居民儲蓄率提高了3-4個百分點,相形之下,我們依靠凈出口維持高速增長方式的問題顯得更為突出。
從1999年到2010年,在消費需求的不足下,出臺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保持增長率,這種貨幣政策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使過剩的流動性大量積累。于是,經過一段時滯,貨幣超發和流動性泛濫所引起的一些消極的后續效應開始顯現。主要的標志之一是資產價格的劇烈上升,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地產價格飆升和泡沫急劇膨脹。此外,消費物價指數CPI也開始上升。這就導致了一種兩難的狀況:一方面內在動力不足,想維持較高的增長率,就需要繼續采取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另一方面,貨幣超發后續的消極后果已經顯現,又需要采取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來抑制房地產價格和物價上漲的勢頭。
為了破解宏觀經濟決策的這種兩難問題,首先需要選擇正確的分析方法,判明這種兩難問題的根源是什么。2008年以來,在分析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時候,通常是對所謂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的狀況來分析總需求的態勢,認為經濟之所以遇到困難,是因為決定總需求的三駕馬車中有兩駕(消費和出口)太弱,拉不動經濟增長。如何能夠在這兩匹馬都不跑的情況下把這個車往前拉?結論就是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就是用4萬億的投資、10萬億的貸款來增加總需求。
問題在于,這種“三駕馬車”的分析方法顯然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分析框架的變形。但學過宏觀經濟學的都知道,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分析處理的是短期問題,連凱恩斯本人也從來沒有說過可以用它來分析長期問題。而中國經濟目前出現的問題卻是長期問題。研究這類問題,需要運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長模式。
中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增長模式存在著嚴重缺陷
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中國的長期發展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增長模式存在著嚴重的缺陷。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還是經濟增長模式。
那么,什么是增長模式?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靠投入資源、還是靠提高效率來實現增長。西方國家的早期,在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后期,兩次產業革命之間的那種增長模式,其特點是靠投資來驅動增長。蘇聯在第一次五年計劃之后沿襲了西方國家的早期增長模式,把它稱之為“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這種方式存在很多弊病。按照馬克思的分析,它會導致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發生。二是造成了勞動者的貧困化和階級斗爭的尖銳化。這兩個問題會導致資本主義走向滅亡,“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沿著這條道路走,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到了“”后期,經濟上劇烈波動加上“”的政治因素,經濟和社會都瀕于崩潰的邊緣。
改革開放以后出現了長時期的持續增長,并沒有發生改革開放以前那樣嚴重的經濟困難,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學習了日本等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的辦法,采取了出口導向政策,用各種政策手段支持出口,發展對外貿易。這種做法造成了兩個積極后果:第一,出口加工業迅速發展起來,使得大約2.5億農村低效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相對高效的加工業就業,也使得整個城市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當然,現在多數所謂的“農民工”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我們應該努力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不過,和在農村的收入情況相比,還是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提高。第二,大量的出口(凈出口)需求彌補了國內需求的不足,使得經濟能夠持續增長。1994年匯率改革以后,出口導向政策全面展開,中國對外貿易的貿易盈余由負轉正,而且不斷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地支撐了此后十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長。
經濟決策兩難:
增長缺乏內在動力和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并存
篇1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商業統計中的指標,它“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制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銷售對象劃分為兩大部分,即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額。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事業和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的零售額。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講,這些單位是從事生產活動的,它們購買的各種商品,除了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支付給本單位職工和其他個人的部分外,要么屬于中間消耗,要么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居民消費。例如,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所包括的售給社會集團的辦公用具、紙張、書報雜志、文體用品,等等,屬于中間消耗;辦公設備,如電訊設備,交通工具,如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等,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從這個角度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實際上并不是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與居民消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其中大部分直接構成居民消費,正因為如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計算居民消費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許多方面的區別,這些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居民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些消費品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