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新生兒護理培訓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新生兒護理培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生兒護理培訓

篇1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fection control nursing training and nursing management

YIN Xiaoho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in Ningxia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Ningxiang 4106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tudy of the hospi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deepening, more and mor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manage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As the neonatal immune function is not yet mature, so that newborns susceptible to infectious diseases easily, especially respiratory, gastrointestinal and skin infections which are the neonatal period the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o carry out infection to control nursing training and nursing management is essential.

[Key words] Intensivecareunit; Neonatology; Infec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近年來,新生兒重癥監護的管理已越來越受重視,院內感染在醫院感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發生率高達5%~25%。由于新生兒剛剛失去母體的保護,不能適應外界的環境,生理功能尚未成熟,院內感染是常見危害因素之一[1]。醫務人員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院內感染,加強護理管理,降低院內獲得性感染的數量?,F將本院對監護室內感染控制的護理培訓與護理管理的體會介紹如下:

1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

1.1 室內環境因素

監護室內的空氣不流通,人員隨便進出,造成室內空氣污濁,增加患兒被感染的概率[2]。室內的醫療用品沒有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監護室內的呼吸機、嬰兒培養箱、光療箱、遠紅外線搶救臺、心電監護儀、治療車、嬰兒磅秤、嬰兒沐裕池等一些輔助治療的醫療儀器及固定裝置的消毒清潔工作,容易被人們忽視,造成交叉感染。另外,室內物品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原因之一。

1.2 新生兒本身因素

新生兒離開母體的保護,自身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夠成熟,是造成新生兒院內獲得性感染的重要原因。由于NICU病室內的患兒中大部分是早產兒、極低體重兒或者其他缺陷的患兒,他們的身體各個器官較嬌弱,生長發育不完全,及易使細菌侵襲體內。由于新生兒多種細胞因子產生均低下[3],吞噬細胞功能不足,對細胞的殺菌作用減弱,易造成呼吸道和腸道感染?;純涸诩膊顟B下進一步消耗免疫活性物質[4]。監護室里較容易發生院內獲得性感染。

1.3 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

目前醫院應用廣譜抗生素非常普遍,存在濫用、誤用現象,易產生耐藥菌株。廣譜抗生素的長期使用不當,造成菌群紊亂,導致耐藥菌株的增加和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4 創傷性操作

由于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加之NICU病房的患兒病情危重,變化快,必要時進行創傷性操作如行氣管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機等最易引起感染。對患兒進行氣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改變了呼吸道的環境,降低呼吸道黏膜功能,增加了呼吸道黏膜損傷的機會,損傷的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容易誘發感染。

1.5 醫務人員因素

醫務人員通過接觸患兒,給患兒帶來感染。造成院內感染的直接途徑是醫務人員的手[5],醫務人員衛生依從性低,不嚴格執行洗手制度等因素直接接關系到院內感染控制的效果。另外,室內患兒應用的一些生活用品如喂奶用具、尿布、包被、毛巾等護理用品未執行嚴格的消毒措施,或者未予重視管理,造成院內感染。

2 預防院內感染的管理措施

2.1 改善室內環境,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監護室內的呼吸機、嬰兒培養箱、光療箱、遠紅外線搶救臺、心電監護儀、治療車、嬰兒磅秤、嬰兒沐浴池等一些輔助治療的醫療儀器及固定裝置,容易被人們忽視,造成交叉感染。要求醫護人員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對室內的每一件物品都要嚴格消毒滅菌,避免交叉感染。改善室內空氣環境,空氣是新生兒感染最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要嚴控室內空氣流通,室內的溫度濕度。室內硬件建設要到位,嚴格貫徹執行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消毒管理辦法》等相關條例。必須落實NICU消毒隔離制度、建立護理消毒隔離常規及質量標準,加強業務培訓,建立信息反饋制度[6]。

2.2 加強患兒的基礎護理

新生兒離開母體的保護,體質嬌弱加之NICU病室內的患兒免疫功能低下極易易感,所以醫護人員必須每天做好皮膚護理: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特別注意耳后、頸周、腋下等皮膚褶皺處有無斑疹,破損、膿點;做好口、鼻、眼的護理:每天清理分泌物,眼睛保持清潔;做好臀部護理:勤換尿布,保持臀部清爽,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臀部不適;做好臍部護理,每天用雙氧水擦凈臍部,用等滲鹽水擦洗,再在臍部涂上碘伏,以防感染。用過的生活垃圾要及時處理,避免再次污染。

2.3 規范化用藥

選用高效有針對性的抗生素治療,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而發生二重感染。通過藥敏培養選擇正確的抗生素,要根據藥物的半衰期給藥,嚴格掌握藥物的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生素,嚴格控制耐藥菌的產生。

2.4 加強監護室內的無菌原則

監護室內大多是早產兒,體重偏低兒及身體發育不全兒,在監護室里的一切操作,都要時刻注意無菌原則。建立護理消毒隔離常規及質量標準。已感染的患兒要和未感染的區分放置。重視醫護人員手的清潔和消毒,任何操作前都要嚴格洗手操作,提高醫務人員洗手意識,必須嚴格執行衛生洗手六步法[7],為新生兒護理用的一些護理用品及治療器械要及時消毒滅菌,嚴格按照消毒滅菌的制度執行,減少醫源性感染。做到各項操作規范化。

2.5 提高醫護人員責任心

加強業務培訓,利用定期培訓醫護人員、崗前培訓等手段規范醫護人員各項操作,不斷提高業務知識。一切以患兒為本,科學的護理,具有高度的責任心。牢固樹立消毒隔離觀念,嚴格執行消毒滅菌常規。要定期對醫院工作人員進行醫德醫風教育,開展如何控制及避免院內感染的知識講座,消毒滅菌信念牢記于心,嚴格落實各項消毒隔離制度,使院內感染率控制在相對較低的水平[8]。

綜上所述,監護室是患兒院內或得性感染的高危病區之一,院內感染直接威脅到新生兒的生命,醫務人員必須加強院內感染控制的管理,時刻監測,要想使院內獲得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須引起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重視,這就需要為醫務人員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提高醫務人員責任心、完善監護室內硬件設施,不斷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新生兒院內感染是可以降低的。

[參考文獻]

[1] 周敏,丁愛國.新生兒醫院感染研究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8):799-800.

[2] 戚小敏,趙桂榮,王悅,等.ICU院內感染的控制和預防[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7):2377.

[3] 張秋蘭,董增義,魏淑珍,等.新生兒外周血輔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特點觀察[J].新生兒雜志,2002,7(2):55.

[4] 張秋月,楊明生.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的防治[J].實用兒科雜志,2002,17(3):52-53.

[5] 陳鳴,府偉靈,陳依賜.呼吸機的相關肺炎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8,8(4):211-213.

[6] 何伶俐,雷學忠.醫院感染控制新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83-285.

篇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由護理部組織,新生兒科護士24人,年齡19~22歲,平均(20.10±1.4)歲,均為中等護理專業畢業,并有執業資格證,參加工作時間0.6~1.2年,平均(0.8±0.3)年,每12人分為一批,共分2批進行培訓。

1.2方法

1.2.1理論學習 培訓時間為每周2、4下午各2h,3個月共48學時,其中理論課32學時,實踐課16學時,以講座形式組織學習循證護理的基礎知識,包括循證護理的誕生與發展,循證護理的概念和內涵,循證護理中的實證和臨床應用,自擬循證護理計劃。掌握Cochrane系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隨機化對照臨床試驗(Randomined controlled Trials.RCT),臨床試驗(Clinical.Controlled.Trails.CCT)等基本方法。由帶教老師講授靜脈置管的理論知識,學習臨床應用方面的文獻,以尋找來源于研究領域的實證。分析穿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涉及到血管部位選擇,進針角度,穿刺方法,置管時送管方式,穿刺成功后接管方法。強化預防院內感染理論教學。

1.2.2操作訓練 由帶教老師演示操作方法,培訓對象實際操作,現場討論,評審實證依據,制定實證的操作方法:將尋找的實證集中討論,實證一:血管選擇由于新生兒特殊生理條件,不需特別制動,讓其自由活動,可防止肢體腫脹,肢體得到最大程度的舒適。對新生兒宜選用相對粗直、血流豐富、易于固定的血管。首選貴要靜脈,依次為正中靜脈,頭靜脈。實證二:進針角度,以60°角度進針時針頭與皮膚接觸面積小,進針壓強大,速度快,表皮受損范圍小的特點,35~40°角進針具有穿刺回血時間快,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和靜脈損傷程度輕的特點。培訓時強調對進針角度靈活掌握。實證三:置管中的送管方式。采用邊退針芯邊置入外套管的方法,以避免針芯觸及血管壁,同時外套管又有針芯支撐可順利通過皮膚,置管成功率較高。

1.2.3循證護理相關證據的收集

1.2.3.1導管堵塞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但最常見的原因是纖維鞘形成或血栓,有文獻報道[1]:60%的堵管是由血栓引起?;純阂蛩匕ㄓ绊懷h和/或凝血功能的病變,頻繁使用CCAD采集血標本可引起醫源性失血的潛在危險性,也是導致患兒感染的潛在因素。

1.2.3.2對靜脈置管的記錄應清楚準確,反應所使用的儀器和設備及用藥情況。置管記錄內容包括:置管日期及時間,穿刺部位,置管功能(如出現回血,抽血量及輸液量)和所使用的靜脈輸液,藥物或沖洗液。對靜脈置管的處理不當可導致發病率、致殘率和延長住院日數的嚴重后果。

1.3循證護理在新生兒靜脈置管培訓效果的評價方法 采用不同期對研究對象進行評價,即培訓前,培訓結束后兩時點進行。①操作考核。評分標準參照基礎護理技術操作規范[2],由護理部指定5名具有高級職稱的老師監考,考核內容:完成時間,完成質量,進行打分,取平均分作為操作考核成績。②理論考核:在兩時點采用自行設計的試卷進行閉卷考試,內容包括:循證護理的理論根據,循證護理關于靜脈置管的證據收集,臨床護理文書的制定,新生兒靜脈置管護理4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取Likert5級評分,總分為100分。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的差異性,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a=0.05,P

2結果

2.1 研究對象新生兒靜脈置管操作考核成績比較,培訓前操作考核成績為(89.76±4.75)分,培訓后為(93.38±3.53)分,兩相比較t=4.98,P

2.2研究對象用循證護理在新生兒靜脈置管操作培訓效果評價,見表1。

3討論

新生兒重癥監護,需要采用經外周靜脈穿刺置管,選擇頂端定位于上腔靜脈的通道,與院內感染率相關。通過循證護理,使護理人員全面地掌握了新生兒靜脈置管的相關知識,了解新生兒的生理特點,為每一操作步驟提供理論依據,降低了院內感染率。

肢體循環障礙是留置管較常見的并發癥,由于置管后靜脈變窄及道管周圍血栓形成,引起靜脈管腔狹窄,導致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沈諾等研究表明:一次性輸液可有3%的患者因液體壓力變小,軟管內回血處理不及時,導致軟管被血液堵塞,增加穿刺次數[3]。研究表明:在內徑和血流速度相同的血管內,直徑小的留置針對血管壁的物理刺激也小,因此引起的炎性反應也較輕[4]。在護理操作時,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導管阻塞和院內感染。近20年的文獻顯示:置管時嚴格無菌操作,具有資質的護理人員實行置管與維護操作,是減少導管相關性感染的重要手段[5]。1個月的新生兒院內感染數,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的患兒,重癥監護,侵襲性操作等為發生院內感染的一般危險因素。新生兒所處的特殊環境,溫箱光源,溫度適宜,無菌條件好,操作前認真評估患兒情況,評估內容包括:患兒的全身情況,在穿刺過程中是否能保持生命體征的平穩,評估患兒血管情況,確定穿刺部位[6]。由于新生兒不具備自主生理反應能力,應加強巡視,及時處置意外情況。

綜上所述,采用循證護理的方法,對新生兒科護理人員進行靜脈置管的培訓,在深入學習相關理論與操作知識的同時,提高個體綜合能力,降低院內感染率。

參考文獻:

[1]張世玲,李桂芹.小兒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74-75.

[2]中華醫學會.臨床技術操作規范:護理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46-47.

[3]沈諾,陳莉.靜脈留置針與一次性靜脈輸液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8):72-73.

篇3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產科出生,家庭分布于都勻市市區內的256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男 104例,女152 例,出生天數7~27d。隨機抽取126例新生兒作為干預組,其余130例為對照組。兩組新生兒從產科出院時均排除其他軀體疾病。兩組新生兒性別、出生天數、家庭環境、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

1.2 操作方法

①干預組新生兒出院后3d,有專業護士按預約時間上門對產婦進行新生兒沐浴、臍、眼、皮膚、口腔等護理技術現場示范、講解,發放宣傳手冊,糾正認識和操作上的錯誤,每戶15min左右,并設立咨詢電話,解答產婦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專業授課內容包括:新生兒特點,懷抱與喂養,洗澡與日常護理,采用一對一操作示范,然后調查產婦家庭護理干預前后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情況。②對照組新生兒出院后采用傳統的育兒方法,未進行家庭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①從沐浴、臍部護理、眼部護理和皮膚護理4個方面觀察家庭護理前后產婦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情況;②從呼吸道感染、皮膚膿皰、結膜炎和臍炎4種疾病觀察家庭護理干預前后新生兒的發病情況。③發育指標、體格測量指標包括體質量、身長、頭圍,測量者為經過培訓的護士。④智能測量標準,采用新生兒行為神經評分法(NBNA),檢查過程由經過專業培訓、具有測量資格證書的護士進行。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用SPSS8.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干預前后產婦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比較

由表1可見,126例產婦家庭護理干預后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比例顯著提高,且與干預前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家庭護理干預后產婦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明顯優于干預前。表1 產婦家庭護理干預前后新生兒護理知識與干預前比較,*P<0. 01

2.2 兩組新生兒發病情況比較

由表2可見,兩組新生兒呼吸道感染、皮膚膿皰、結膜炎、臍炎發病率除結膜炎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他項目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家庭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 表2 兩組新生兒發病情況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新生兒日平均體格增長情況比較

由表3可見,兩組新生兒日平均體質量增長相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家庭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體格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表3 兩組新生兒日平均體格增長情況 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0. 01

2.4 兩組新生兒NBNA神經行為評分

由表4可見,兩組新生兒行為能力相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家庭護理干預可有效地提高新生兒的行為能力水平。表4 兩組新生兒NBNA神經行為評分與對照組比較,*P<0. 01

3 討 論

由專業護士上門示范新生兒護理操作,用一種直觀的、手把手的指導方法把知識傳授給產婦,易被產婦接受和掌握,適合不同文化層次的產婦。為新生兒沐浴是產婦難以掌握的操作,通過專業護士的示范和講解,使產婦明白沐浴能更好地清潔皮膚污垢,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進行新生兒撫觸等,糾正了以往不規范的操作方法,使皮炎、紅臀的發生率大大減少。另外,傳統的坐月子房間緊閉門窗,喂奶后不拍背,也得到了糾正。從表1可見,干預后126例產婦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有非常顯著性提高(P<0.01)。

篇4

關鍵詞 Orem 自理模式;產科;新生兒

Orem 自理模式于1971 年由美國學者提出,該理論闡釋了人的自理方面缺陷與機體健康、人的護理需求三個方面的關系,并經過不斷的演繹與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護理理論,并受到臨床護理工作者的重視,運用于臨床護理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療效。本研究將Orem 自理模式運用于我院就診的剖宮產分娩的產婦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間我院產科收治的剖宮產分娩的產婦98 例,其中,年齡21-32 歲,平均年齡(31.4±6.7)歲,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產婦20 例,高中文化產婦37 例,大專以上文化產婦41 例,所有產婦均為單胎妊娠且在產前均給予系統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等知識培訓,均給予剖宮產術,直刀口者71 例,橫刀口者27 例,所產新生兒均為健康嬰兒,無缺陷。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9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刀口類型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產科護理,護理內容包括母乳喂養技巧、孕婦產后護理衛生、新生兒護理常識等知識的宣傳和指導,同時若產婦或家屬有困難時,護士應及時積極的提供幫助。觀察組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實現自我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包括:

(1)系統評估 相關責任護士應對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和母乳喂養技能等知識做一系統評估,根據每一產婦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進行有針對性的宣教和護理,使其系統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

(2)支持教育系統 在產婦入院到出院整個過程中,都應隨時掌握和了解產婦不同時間段的心理需求,積極獲得家屬的配合,及時糾正其護理能力和護理知識的偏差,詳細并耐心示范和講解母乳喂養技巧、新生兒洗浴等知識。

(3)完全補償系統 在產婦術后6h 內,身體較為虛弱,缺乏自理能力,應進行完全補償護理,責任護士應定時為產婦進行基礎、管道、專科、皮膚等護理工作,同時進行心理輔導,消除產婦緊張心理,樹立母乳喂養信心。

1.3 指標觀察

在產婦住院期間通過臨床觀察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產婦的母乳喂養技巧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技巧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技巧差評為0 例,良9 例,優40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0%,18.4%,81.6%;對照組母乳喂養技巧差評為14 例,良35 例,優0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28.6%,71.4%,0%。觀察組母乳喂養技巧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的比較

觀察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為優者46 例,良3 例,及格0 例,不及格0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93.9%,6.1%,0%,0%。對照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為優者9 例,良15 例,及格16 例,不及格9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18.4%,30.6%,32.6%,18.4%。觀察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運用Orem 自理模式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和母乳喂養技巧的掌握程度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說明產科新生兒中開展Orem 自理模式,對產婦進行產前及產后的系統宣導及培訓,不同階段的系統護理,使其充分了解了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顯著提高了產婦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護理的潛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復和熟練掌握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技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2月來我院分娩的125例新生兒作為本文研究對象,男74例,女51例,日齡在3~18d,按照隨機分層分組法將125例新生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監護人均自愿參加本次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68例,男40例,女28例,平均日齡(10.4±2.1)d,胎齡6~42w,平均胎齡(38.9±0.5)w,其中足產兒63例,早產兒5例,分娩時體重(3.18±0.24)kg,無陪護病房新生兒12例,母嬰同室新生兒56例,對照組57例,男34例,女23例,平均日齡(11.2±1.9)d,胎齡在37~41w,平均胎齡(39.6±0.6)w,其中足產兒55例,早產兒2例,分娩時體重(3.29±0.23)kg,無陪護病房新生兒8例,母嬰同室新生兒49例,兩組新生兒及其護理人員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安全隱患分析 分析新生兒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為制定預防干預措施提供參考,具體安全風險因素包括:新生兒因素,新生兒無語言表達及自我保護能力,加上新生兒機體免疫力低下,皮膚屏障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出生時伴有疾病患兒,臨床護理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1];護理人員因素,責任心不強、操作技能差、防范意識不足、設施設備操作不熟練及各項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均會誘發安全事件,責任心和防范意識是預防安全事件、提高護理質量的基礎,只要護理人員嚴格落實各項安全管理制度,能有效預防安全事件發生[2]。

1.3護理方法 我院制定了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定期組織新生兒護理人員學習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職業道德、操作技能、設施設備使用、護理文書書寫及病房管理等,通過不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及職業水平;加強基礎護理質量,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如消毒隔離、新生兒喂養等制度,對于母嬰同時新生兒還應指導家屬如何開展新生兒護理,教授家屬如何喂奶、沐浴等,確保在以上基礎護理過程中新生兒不受到傷害;加強院感護理,感染是新生兒常見的并發癥[3],護理人員工作過程中嚴格遵守隔離消毒制度,接觸新生兒分泌物、排泄物等時嚴格執行七步洗手法,定期進行病房空間監測,必要時可進行空間消毒;護理人員減壓疏導,有利于減少工作差錯和安全事件發生。

1.3觀察指標 新生兒護理過程常見的安全事件包括腕帶遺失、床頭墜落、感染、護患糾紛、紅臀、發錯藥物等,護理質量觀察指標包括技能操作、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及文書書寫,根據觀察指標優劣將其分為優、良、差三類,并對比兩組所占比例;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表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技能、護患溝通等,根據調查結果將護理滿意情況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類,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醫學軟件SPSS16.0對患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組間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當統計值P

2結果

2.1兩組護理安全情況及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期間發生腕帶遺失1例,院內感染1例,紅臀1例,安全事件發生率為4.4%(3/68),對照組護理期間發生腕帶遺失3例,感染1例,床頭墜落1例,紅臀2例,護患糾紛3例,安全事件發生率為17.5%(10/5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88.2%(60/68),對照組護理滿意率為75.4%(43/5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新生兒臨床護理中存在較多安全隱患及護理缺陷,屬于醫療機構中風險較高的科室之一,新生兒病房多為無家屬陪護病房,更衣、沐浴、進食等基礎工作多由護理人員完成,因此新生兒護理工作量大、風險高、責任重大,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安全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護理質量觀察指標及護理滿意率則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預防性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護理安全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在新生兒臨床護理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篇6

品管圈為一種全員參與的工作方法,立足于尊重人性角度,運用愉快、輕松的管理方式,有效改善工作場所,提升護理質量[1]。筆者對我院產科實施的品管圈活動的效果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共有30名護理人員,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33.3±1.7)歲;職稱:10名護士,5名護師,14名主管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工作年限:8名1~5年,6名5~10年,9名11~20年,7名20年以上;學歷:3名中專,12名大專,15名本科。本組研究孕產婦共500人。

1.2 方法

1.2.1 建立品管圈小組 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品管圈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品管圈的特點、原則、方法等,使護理人員熟悉品管圈的應用;然后建立品管圈小組,將護理人員隨機分為三組,每組十人,主要包括孕產婦護理品管圈、新生兒護理品管圈和健康教育品管圈。

1.2.2 品管圈活動 ①孕產婦護理品管圈:制定嚴格的巡視制度,有效解決孕產婦在醫院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護士、助產士在待產過程中及時將患者情況告知主治醫生,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注重患者隱私,由于孕產婦情況比較特殊,避免隨意將產婦軀體暴露出來,如有需要,護士和助產士要和孕產婦及家屬加強溝通,有效防止侵犯患者隱私權[2]。②新生兒護理品管圈:由于新生兒易出現胸牌、手圈脫落的情況,因此,要集中討論整改措施,討論結果表明,發生風險缺陷的關鍵原因在于孕產婦和家屬不夠重視手圈、胸牌,護士沒有系緊手圈等,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采取以下整改方案:第一,將存在的情況告知醫院采購科,購買質量好的手圈、胸牌;第二,對護士進行集中培訓,培養其運用標準、規范的手法將胸牌、手圈系到新生兒手部;第三,囑咐孕產婦、家屬平時多加注意新生兒的手圈和胸牌,避免發生脫落。

1.2.3 健康教育品管圈護理 加強產科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措施:①制定健康路徑表:護理人員通過運用查閱資料、專家指導等方式,為產科孕產婦編寫出健康教育資料,將其交到護理部門,經護理部負責人員審定后,編制為健康教育路徑表;②有計劃性的對護理人員進行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確保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健康教育路徑的內容和方法;另外,注意培養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③為孕產婦講解健康教育路徑表中的內容、作用,取得孕產婦的配合;責任護士嚴格根據路徑表要求,對孕產婦和家屬進行分期、分段以及計劃性的教育和評價[3]。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4] 對實施前后的新生兒護理缺陷發生率、知識掌握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進行對比,其中,新生兒護理缺陷主要指的是胸牌、手圈丟失等;孕產婦知識掌握率以超過80%為基準;護理滿意度將孕產婦填寫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為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實施前、后的新生兒護理缺陷率對比 實施后,新生兒護理缺陷率顯著低于實施前(P

2.2 實施前、后的知識掌握率和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施后,知識掌握率和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前(P

3 討論

產科是醫院中的高風險科室,護理人員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發生護理糾紛、醫療事故等。因此,為有效降低風險率,保證醫療護理安全,需要有效加強產科風險管理。本組研究中,通過對我院產科護理中實施品管圈活動,通過建立新生兒護理、孕產婦護理、健康教育等品管圈小組,確保使科室護理人員積極參與到品管圈活動中,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進而推進管理,保證工作場所的規范化,進而不僅使工作人員獲得成就感,而且有效提升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率[5]。結果表明,實施后,新生兒護理缺陷率顯著低于實施前(P

綜上所述,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過程中進行品管圈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孕產婦的護理滿意度和知識掌握率,并能夠降低護理缺陷率。

參考文獻

[1]賈慧琴.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9):163-164.

[2]周美珍,吳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1):825-826.

[3]李鳳琴.品質管理圈在婦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4,14(6):265-266.

篇7

1 不安全因素

1. 1 環境因素 主要是病床問題。在院分娩人數不斷增加, 對床位要求越來越多。大多數醫院采取擴大病區方式來緩解床位壓力, 但這也使得病區不集中, 增加了管理困難。院內感染也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內病原體種類多, 構成復雜, 容易引發交叉感染。新生兒免疫功能弱, 尤其是早產兒、低體重及在出生時體征過低的新生兒, 對常見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 是院內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還包括設備問題等, 婦產科儀器設備密集, 且人員集中, 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較多, 都可能成為新生兒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 2 人員因素 新生兒護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員包括醫生、護士、新生兒及其家屬。醫護人員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綜合素質欠缺, 操作不規范, 儀器使用不當, 工作不到位, 不認真, 責任心不強, 等。新生兒無語言表達能力, 沒有意志支配行為能力, 護理對象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屬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對護理知識了解欠缺, 護理不科學等。這幾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 都使得新生兒護理工作變得復雜。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 都會成為新生兒護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醫護人員之間工作分工不明確, 協作能力差, 對新生兒檢查及護理工作不到位, 新生兒即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住院過程中家屬對于新生兒護理和管理意識淡薄, 單純依靠醫護人員進行護理, 不重視輔助工作也可能引起嚴重的不良后果;醫護人員與產婦及其家屬溝通不足, 進行某些護理操作, 如新生兒疫苗接種時未告知產婦及家屬, 易引起醫療糾紛。

1. 3 管理因素 婦產科護理人員不足, 無法滿足新生兒安全及生活護理和嚴格實施等級護理的需要。長期高強度工作容易引發精神緊張, 如果心理調節不良, 可能導致護理工作出現差錯, 給醫患關系埋下隱患。

對護理工作的管理和監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嚴格執行, 有系統性和針對性, 并定期對護理質量進行檢測。責任是否明確到個人, 分級護理制度執行是否到位, 監控及修正是否及時都影響護理質量[2]。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責權不清、查對制度執行不嚴格、對護理安全標準認識不統一、交接班和護理記錄不規范, 管理人員對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預見性和主動防范性、處理方式不得當、修正不及時都會成為新生兒護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 4 技術因素 科技不斷進步, 越來越多的新設備、新儀器逐漸應用于臨床, 同時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加大, 多數醫院也引進了最新的電子管理系統。要求應用新技術、新設備對新生兒進行護理, 且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都要按規程在電腦上做護理記錄。這就對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程度和內容也越來越復雜。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 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醫護人員技術水平跟不上或經驗不足都對影響新生兒護理產生影響。

2 防范對策

首先, 醫院應加強病房巡視采以盡量保證病區安全。做好病區的清潔衛生和新生兒物品管理工作,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同時規范醫療行為, 應自覺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禁止探視人員隨意進入, 以防止院內感染[3]。

其次, 醫護人員應做好本職工作, 提高綜合素質, 加強責任心, 嚴格按規章制度進行護理操作, 定期開展對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專科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培訓, 加強業務能力, 了解新生兒相關疾病基本知識和臨床表現, 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規急救技術, 熟悉新儀器新設備和搶救治療儀器的使用方法, 明白護理記錄、護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時還要注重醫護人員法律意識和信息學知識的培訓, 完善醫護人員知識結構, 提高醫護人員綜合素質。同時要做好產婦及家屬的教育工作, 多與其進行溝通, 加強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的保護意識, 共同做好新生兒的護理工作[4]。

再次, 規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時必須和家屬一起對新生兒進行細致檢查, 當面給新生兒佩戴腕帶, 注明基本信息并簽字;住院期間護理時應嚴格按照等級護理制度進行護理, 檢查并核對腕帶, 告知產婦及家屬關于新生兒的基本注意事項;出院時再次嚴格核對、查看新生兒基本資料情況, 向家屬進行育兒知識指導[5]。完善管理和監察制度。盡可能增加醫護人員數量, 注意對醫護人員心理狀況的監察, 并要求醫護人員嚴格遵照護理分級制度進行巡視, 責任到人, 權責明細[6]。規范交接班流程, 在床頭進行交接, 認真核對新生兒基本資料和特別注意事項, 詳細填寫交接班記錄和護理記錄。定期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快速處理問題[7]。

3 小結

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較復雜, 定期進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發現護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并針對不同時期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8]。另外, 醫護人員與新生兒家屬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兒護理安全的關鍵因素。要重視護理流程、醫護人員??浦R和技能的培訓、醫護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 還要重視不安全因素及解決對策的分析[9]。注意觀察醫護人員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現, 收集醫護人員及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管理工作的意見, 進一步加強對相關護理行為及操作規程的規范, 從而不斷改進新生兒護理工作[10]。

參考文獻

[1] 孫春花,張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10,16(21): 103-104,

[2] 戚琳,武建嶺.淺談影響婦產科護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對策.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6):268-269

[3] 趙化林.產科護理不安全因素與防范對策.當代醫學, 2010, 16(19):143-144.

[4] 王德智.胎兒窘迫與宮內復蘇新生兒窒息的診斷與急救.中國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1,16(1):23.

[5] 趙時敏,徐景秦, 籍孝誠, 等.胎糞吸入綜合征的臨床分析.中華兒科雜志, 2010,1( 22):233.

[6] 黃華艷,張艷.基層醫院新生兒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防控對策. 右江民族醫院院學報, 2012, 34(2):185-187.

[7] 鄧翠芳,李葵興.預見性護理預防新生兒感染的臨床效果.當代護士(??瓢妫?, 2010, 7(12):57-58.

篇8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入院分娩的產婦為研究對象,產婦年齡分布為17-34歲,平均年齡(23±4.7)歲;身高分布為150-172cm,平均身高(158.25±13.21)cm;體重分布為51-86kg,平均體重(61.25±7.21)kg。將120例產婦隨機分為實驗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兩組在平均身高、體重、年齡等方面資料上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產婦接受優質化護理,給予床旁新生兒護理技能方面的指導,并在對照組護理服務的基礎上進行一對一護理,根據不同產婦的實際情況,為每一位產婦進行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技能方面的指導與培訓,幫助產婦更好的掌握新生兒母乳喂養的方法。同時,醫護人員還需要根據新生兒的精神狀態、喂奶后情況、皮膚情況、排泄情況與四肢活動情況,相應安排新生兒護理。

1.3評價指標

在臨床護理服務實施前后,分別對住院患者及家屬發放問卷形式的調查,由患者對醫護工作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效果越好。具體觀察指標為,≥85分為非常滿意: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心理狀態積極樂觀,85-60分之間為滿意:癥狀明顯好轉,護理效果良好;

2結果

實驗組60例產婦在接受床旁新生兒護理技能指導后,焦慮抑郁及常見病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臨床康復護理的總滿意度為97.2%;對照組60例患者在接受常規護理后,大部分病癥消除,部分患者仍有較強的焦慮抑郁感,臨床康復護理的總滿意度為81.5%;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篇9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在我院新生兒病房的68例新生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嬰兒38例,女嬰兒30例,體重2.5-4.3kg,平均體重(3.6±0.5)kg。10例新生兒肺炎,15例母嬰血型不吻合而導致的高膽紅素血癥,14例新生兒濕疹,24例新生兒黃疸,5例新生兒臍炎。

1.2 護理難點分析

1.2.1護理不周全的現象較普遍。因為新生兒比較特殊,一般情況下新生兒的病房沒有陪護,而新生兒又無語言表達能力,難以用語言表達出個人的真正需求。在對新生兒實施基礎護理的過程中有很多潛在的安群問題:尿布疹,紅臀,交叉感染及鵝口瘡等;用暖箱、烤燈等設備時誘發的燙傷;在對新生兒沐浴時受涼;新生兒抓傷自己;輸液滲漏等[1]。

1.2.2 未嚴格執行醫院的查對制度。護理在交接班或者新生兒出院時沒有認真核對床頭卡、雙手圈以及胸牌,誘發差錯事故。新生兒入院時未認真進行身體檢查,其肢體存在缺陷或者異常,沒有和新生兒家屬進行及時溝通留下安全問題。護士護理技能欠完善,缺乏護理經驗,當發現新生兒病情惡化時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1.2.3 新生兒護理記錄書寫不規范,護理記錄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出護理活動,是醫院處理醫患糾紛事件的有效證據,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新生兒病房沒有家屬陪護,所以護理記錄顯得更加重要。但是少數護理人員忽視護理記錄的書寫,記錄不及時,不規范準確,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體現出護理過程的完整性、連續性,個別還出現嚴重的涂、刮、擦等不良現象。

1.2.4 新生兒病房護理工作的風險系數高,護士工作壓力大。通常而言,新生兒病房護理工作較為繁雜、瑣碎,加之新生兒病情變化快,需要護理密切關注其病情變化,對其實施靜脈輸液時,要求液體滴數準確,靜脈高營養維持較長時間,并且液體易滲漏需要二次穿刺的頻率較高。加上新生兒很容易哭鬧,各種醫療儀器的噪音極易讓擾亂護士的心境,長此以往,可能促使護士精神高度緊張,降低工作積極性。

鑒于此,認真分析護理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對新生兒實施全面、科學的護理,然后比較護理前后護理質量得分、護理記錄合格率及家長滿意度。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護理質量評分、護理合格率及新生兒家長滿意度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以P

2結果

從下表1可知,實施全面、科學的護理后,護理質量評分、護理記錄合格率及新生兒家長滿意度均明顯提高(P

3討論

新生兒病房屬于高風險病室,患兒的病情變化速度快,加之患兒家屬缺乏基本的護理常識,這使得患兒從住院直至出院都需要護士的協助,護士如果疏忽了某個護理細節,可能導致護理安全隱患。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1)醫院需要定期培訓護士掌握基本的專科護理知識,以及操作技能,并實施嚴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她們從思想層面認識到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身為一名新生兒護理人員不但要有細心、耐心、愛心,同時還要有強烈的責任心,良好的心理品質及一定的愛崗敬業奉獻精神[2]。在繁忙的工作過程中學會不斷調整個人心態,提高個人和新生兒家屬的交流溝通能力,以取得家屬的諒解,提高家屬的信任感。

(2)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新生兒疾病的護理知識與值班職責,并及時考核。以讓每位護士牢記自己的職責及相關的護理法律責任。尤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必須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密切觀察新生兒病情,比如:在巡視過程中發現新生兒臍炎,此時要求護士先潔凈切口,消毒各種手術工具,一般在消毒殺菌以后,在患兒患處涂上硝酸銀以干燥傷口,在7~14天左右臍炎會徹底消失。如果在巡視過程中發現了新生兒體征異常,但個人沒有能力解決必須第一時間向主治醫生報告。

(3)按照醫院的要求執行交接班制度、新生兒身份識別制度。在進行交接班時提前10~20min到崗,并且還要認真核對患兒身體狀況[3]。新生兒外出檢查或者辦理出院手續時,由兩名護士實施同步檢查,當核查新生兒信息沒有錯誤以后再和家屬共同核實新生兒身份,隨后讓家屬抱走。

(4)要求醫護之間進行良好溝通,以確保護理記錄的連續性、完整性,要求護士認真書寫各種護理文件。醫院的相關領導也需要重視新生兒的護理工作,關心愛護每一位護士,對待新生兒科室的護士們可以實施彈性排班制度,以有效緩解護士工作壓力。加強醫護人員的團結合作,對護士們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幫助她們釋放壓力。

本研究結果表明:實施全面、科學的護理后,護理質量評分、護理記錄合格率、新生兒家長滿意度均明顯提高。總之,認真分析新生兒護理中的難點,對其采取全面、科學的護理措施,可以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新生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篇10

自胎兒出生到滿28天這段時間稱為新生兒期。是嬰兒脫離母體后逐漸適應外界生活的重要過程。新生兒組織器官功能發育尚未完善。

對外界環境適應力低下,這一時期,小兒疾病起病急,來勢迅猛,發展快。需要緊急救治。因此。加強重癥新生兒的醫療水平,積極探索醫護配合的有效模式,做好重癥新生兒的護理.才能確保重癥患兒的康復和健康成長。

1 重癥新生兒護理對護士的職業道德要求

現代護理觀是一切以病人為本,以科學的護理程序為基礎,將護理科學化、系統化和親情化。NICU的護士要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嫻熟的業務技術,具有高度的責任心,以及對新生幾細致觀察、耐心照顧的態度。有了這一切,才能夠準確無誤地完成各種技術層面的要求。新生兒雖然還不能和護士進行語言溝通,但是他們已經是活生生的人.這就要求醫護人員以對待常人的態度對待一個新生命。在日積月累的護理中,醫護人員就是以情感為紐帶,精心呵護一個小生命,新生兒患兒也常對護士產生依賴感,認為她就是自己的母親,在患兒出院時,醫患雙方都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情感。過去曾經發生過新生兒在保溫箱中被燙傷的事情,或者沒有及時關注呼吸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處理,導致患兒生命的終結。由于護士的麻痹大意。不僅奪去了一個小生命。也給家長造成了心靈上的極大的創傷。親情化護理可以使患兒享受到正常新生兒所能得到的護理,如皮膚護理,新生兒皮膚柔嫩,易擦傷引起感染,特別是頸下、腋下、大腿根部和臀部,每天應清洗,防止感染。新生兒新陳代謝旺盛,經常洗澡可使皮膚清潔,改善血液循環。洗澡應先洗頭面部、頸部.然后洗全身。要注意耳后、頸、腋下、肘部、腹股溝等皺褶處的清潔衛生,洗完澡后要用干毛巾擦干身體,并在皮膚皺褶處撲上嬰兒用粉。新生幾用具要專用,衣被、尿布要選擇柔軟、吸水、透氣性好的淺色純棉布,勤洗勤換,日光下曬干。這種猶如家庭式的護理,有助于新生兒身心健康地發展。

2 重癥新生兒護理對護士的職業技能要求

2.1 在重癥新生兒護理過程中,要求護士熟悉一般護理的技能:

在護理新生兒過程中要切實做好監護病房的衛生工作。嚴格執行監護室消毒隔離措施。限制人員流動,實行無陪護管理?;颊呷嗽簳r更換病室衣服,非工作人員進人時應穿戴工作服、帽和換工作鞋。有效洗手,在檢查、操作和護理前后甩肥皂水洗手,尤其是機械通氣過程中,每次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病房環境必須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好。每天通風換氣,室溫應相對恒定在24-28℃,室內濕度應在60%-80%之間,病室內每日用紫外線消毒空氣2次。地面清潔最好用吸塵器,或用清水洗凈的拖布擦地,然后用消毒液擦地面。在接觸患兒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并經常修剪指甲,以防不慎滑破皮膚,增加感染機會。在與患兒接觸時必須戴口罩,避免呼吸道感染。

2.2 重癥新生兒護理對護士職業技能的特殊要求:

除要求護士熟悉護理一般的技能外,還需要掌握急救復蘇技術,呼吸道管理,正確使用各種監護儀,必須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如皮膚顏色、行為變化、呼吸窘迫程度、喂養的耐受性等,清晰無誤地記錄各種數據,有異常情況及時向醫師匯報。如呼吸道護理:新生兒的呼吸特點是淺而快,節律不同,因此必須保持新生兒呼吸遭通暢。NICU護理人員對新生兒全部進行特護,應到床頭交接班,詳細交待診斷、病情、治療及護理要點。人院前準備預熱暖箱,檢查搶救單元設備和功能,保證完好。人院時措施:需急時處理的患兒立即放輻射臺上行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吸痰、建立靜脈通道、連接各種監護儀器等。人院后常規護理和監護24h,守護床旁。①呼吸、心血管系統:多參監護儀監護心率、心電圖、呼吸頻率、每小時記錄1次,但每2h尚需親自聽、數、記心率、呼吸I扶。呼吸道管理者,每2-4h吸痰,并記錄痰液的性質和量。②神經系統:意識、反應、瞳孔、肌張力、顱內壓監測者每2h測記1次。③消化系統:腹脹、嘔吐、大便性質、鼻飼前檢查胃殘留物容量。④泌尿和代謝系統:稱體重每日1次,記24h出入量,每日測尿比重、尿糖、血電介質、血糖1次,測記體溫、箱溫每2-4hl次,臨床上常規監測大部分借助監護儀,但仔細的臨床觀察仍必不可少。

2.3 掌握NICU消毒隔離要求:

篇11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兒, 其中男108例, 女52例;足月兒120例, 早產兒40例;體重2500~4000 g, 平均體重(3424.00±106.24)g;住院天數7~15 d, 平均住院天數(11.00±1.45)d。其中病危4例, 病重38例。

1. 2 方法 對所有新生兒病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分析新生兒病區的安全隱患 針對新生兒病區的護理技術操作較多、新生兒發病急、病情變化較快和治療用藥量小等特點, 詳細分析新生兒病區的安全隱患, 如留置套管針脫、液體滲出、給藥問題、臀紅和溢奶誤吸、查對制度未落實以及因沐浴水溫過高而致使新生兒燙傷等。

1. 2. 2 完善護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醫院定期召開護理座談會, 將新生兒病區的護理的特點、重點、現狀、安全隱患、避免方法等進行詳細討論。完善規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制訂新生兒??频募夹g操作流程、新生兒護理的評估表和交接班的流程等。強化醫院的感染管理和護理人員的手消毒制度。護士長負責科室的感染管理, 設置1名感染監測員, 每月對新生兒病區的空氣、儀器、物面和工作人員的手等進行微生物監測。

1. 2. 3 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新生兒科室需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以護士長為組長, 2名經驗豐富的護士為組員, 并對護理人員每日對新生兒的護理質量進行講評。

1. 2. 4 加強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 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實施窒息復蘇的急救演練、專科技能的培訓及考核, 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急救技術;要求護理人員客觀書寫護理記錄, 對危重的新生兒護理文書實施質量控制, 發現并糾正問題。

比較實施前后患兒的護理缺陷發生率以及產婦及家屬滿意度、護理差錯、護理糾紛投訴和護理的質控評分等各項質控指標。

1. 3 療效判定標準 產婦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主要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種[1]。該項的評定以本院自制《住院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為依據, 評定的內容有護理人員的態度、護理技能純熟度、耐心度、病情觀察、健康教育、及時處理新生兒需求和滿意或信任護士工作度等。每位產婦在出院前需完成評定, 評定人員主要為質控小組的成員及護士長。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后的護理缺陷發生率比較 160例新生兒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后, 護理缺陷的總發生率為5.63%, (其中留置套管針脫出1例, 液體滲出2例, 給藥問題1例, 臀紅2例, 溢奶誤吸3例)明顯低于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的護理缺陷的總發生率22.50%, (其中留置套管針脫出5例, 液體滲出8例, 給藥問題3例, 新生兒窒息4例, 臀紅10例, 溢奶誤吸6例)實施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后的各項指控指標情況 160例新生兒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后, 產婦及家屬滿意度為96.88%, 無護理差錯發生, 護理糾紛發生2例(1.25%), 護理質控評分為(98.00±0.78)分;明顯優于實施前的產婦及家屬滿意度81.25%, 護理差錯發生25例(15.63%), 護理糾紛發生30例(18.75%), 護理質控評分為(87.00±1.26)分;實施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新生兒病情具有變化快、比較復雜等特點, 因此, 新生兒是風險管理的重點對象。對新生兒病區的潛在風險因素實施評估, 并提出針對性較強的預防措施和護理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安全護理管理機制, 可有效提高新生兒的護理質量。本文對本院的新生兒病區實行環境優化、預防感染和重視消毒隔離、完善風險管理制度等措施, 達到護理風險管理有效干預的目的, 提高護理人員的避免風險能力。強化新生兒病區醫護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后, 可發現新生兒病區內隱藏風險, 并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應急處理, 預防安全隱患, 提高新生兒護理的工作質量, 進而提高患兒家屬的滿意度[2, 3]。

本研究表明, 本院160例新生兒在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 護理缺陷的總發生率為5.63%, 比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的護理缺陷的總發生率22.50%低;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后, 新生兒家屬的滿意度為96.88%, 無護理差錯發生, 護理糾紛發生率為1.25%, 護理質控評分為(98.00±0.78)分, 明顯優于實施前的新生兒家屬滿意度81.25%, 護理差錯發生率15.63%, 護理糾紛發生率18.75%, 護理質控評分(87.00±1.26)分。因此, 在新生兒病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 能有效降低護理缺陷總發生率, 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 提升新生兒家屬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 醫護人員運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對新生兒病區實施重點干預后, 需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 促進其專業水平的提高, 并將風險管理落到實處, 降低新生兒病區缺陷的總發生率, 進而提高患兒家屬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曾蕾.新生兒病區護理風險管理的方法與效果觀察.醫學美學美容, 2013(11):118.

篇12

LIU Wen-feng

(Lanl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Lanling 277700,Shan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unsafe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care. Methods From 2012 October to 2014 December 108 cases of newborns hospitalized, according to its parity digital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54 cases of neonatal.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plus analysis using unsafe factor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to for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neonatal car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no security incidents and nursing dispute rate compar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unsafe factor analysis applied in neonatal nursing, which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unsafe events, avoid or reduce nurse patient disput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Key words:Unsafe factor analysis; Nursing measures;Routine nursing; Neonate

新生兒是指出生28d內的嬰兒[1],新生兒期由于胎兒剛剛脫離母體而獨立生存,其所處的環境變化較大,但嬰兒適應能力尚未完善,加之分娩過程中的感染、損傷以及先天性畸形等因素延續存在,致使新生兒期,嬰兒在生長發育與疾病方面均表現出了明顯特殊 性[2]。新生兒患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因新生兒沒有意識與語言表達能力,并且病情復雜多樣、變化快,使新生兒臨床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增多,增加了護理難度[3]。為了探討降低新生兒不安全事件有效護理方法,本文選取住院治療新生兒54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出相應護理措施實施于新生兒護理中,取得了頗為明顯護理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療新生兒108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日齡在1~28 d,平均日齡為(15.2±1.4)d。患兒疾病類型分為:消化系統疾病46例;循環系統疾病35例;呼吸系統疾病19例;其他疾病8例。將108例患兒按奇偶數字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新生兒54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方面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相關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①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情況,根據患兒病情給予心率、呼吸、血壓、體溫等監護。②遵醫囑給予患兒進行各項護理操作。③按時給予患兒喂奶、換尿布、更換衣服等。④保持病房內空氣新鮮、清潔、安靜、舒適。⑤加強基礎護理,以避免或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出相應護理措施實施于新生兒護理中:①不安全因素分析:?K護理人員因素:護理人員責任心差、技術操作水平低、查對失誤、交接不清等。?L技術因素:由于儀器與設備不斷更新,對護理技術操作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儀器與設備操作不熟練、經驗缺乏、協作能力不強等均可導致不安全事件發生。?M管理因素:管理制度缺乏系統性與針對性,使護理人員責權不清,加之護理人員編制不足,排班不合理等因素影響,致使護理工作質量較難保證。第四,患兒自身因素:由于新生兒無意識與語言表達能力,加之機體各器官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護理過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導致各種不安全事件發生。②干預措施:?K加強培訓:護士長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對病房內所出現的不安全事件進行討論,鼓勵護士共同出謀劃策,制訂出相應預防性措施,另外,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對相關規章制度與法規進行學習,以提高護理人員對不安全事件認知度及工作積極性;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培訓,尤其對新儀器與新設備使用方法進行系統性訓練,以降低護理操作失誤率。?L建立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規范護理流程,明確護理人員職責,實行護理工作責任制;制訂科學合理排班制度,充實護理力量,加強夜班巡視;護士長采取抽查、交叉檢查等方式進行護理質量評估與監督,使制度落實到位。?M對新生兒病情采取明確告知制度:責任護士負責定時與患兒家長進行交流,采用大屏幕向患兒家長播放患兒在病房內治療情況,明確告知家長患兒治療方法及效果等,以取得患兒家長理解與支持,降低護患糾紛發生幾率。

1.3觀察指標 統計并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安全事件與護患糾紛發生例數。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給予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據±標準差表示,數據間對比行χ2或t檢驗,當P

2結果

兩組新生兒不安全事件及護理糾紛發生率相比較: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

3討論

護理安全是指對患兒實施護理過程中,未導致患兒出現法律與法規允許范圍外的機體、心理等方面損害,其是護理質量重要組成部分[4]。由于新生兒的特殊性,在進行臨床護理過程中,只有對其進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尋找到護理中的薄弱環節與高危因素,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性措施,才可避免或減少新生兒不安全事件發生,從而降低護患糾紛發生幾率??傊诮o予新生兒護理過程中,應及時對其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制訂出預防性措施,才可達到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雷佳.新生兒臨床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與干預措施[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8):581-581,582.

篇13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給予所有新生兒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給予添加輔食、喂養及預防注射等常規護理方法,給予新生兒的喂養方式主要為母乳,能顯著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力。同時也可給在輔食中添加適量葡萄胎,防止新生兒缺少母乳而發生低血糖;(2)創造一個優質護理的環境,按照新生兒的需求,挑選護理操作熟練、責任心強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提高護理質量。并按照彈性排班制度,嚴密觀察新生兒的情況,保障新生兒的生命健康,避免由于護理人員的疏忽而發生差錯;(3)在新生兒進食1h后,護理人員需給予新生兒撫摸護理,通常以指揉法對新生兒的頭部及背部進行按摩,再以擠捏法對新生兒四肢進行按摩。在給予新生兒撫摸護理時,可讓家長從旁學習,護理人員需指導家長熟練掌握手法,便于以后自行給予新生兒護理;(4)新生兒的病房及沐浴室等每天要進行清潔及消毒操作,并將濕度及溫度控制在適度范圍內,防止發生感染。

1.2.2研究方法

仔細觀察并記錄在護理過程中發生的異常情況,將新生兒家屬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按照調查結果進行護理滿意度的評價。

1.3觀察指標

選擇我院自制護理質量評分表評價新生兒護理質量,按照評分的高低情況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比較滿意及不滿意四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我院采用SPSS17.0軟件來進行統計學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用率表示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于78例新生兒護理工作,家屬非常滿意26例,基本滿意28例,比較滿意22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97.4%。新生兒中出現啼哭不止2例,發熱2例,喂食延誤1例,護理出錯率為6.4%。

3討論

3.1不安全因素分析

環境因素: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不斷發展,醫療安全意識也越來越高。同時廣泛開展的醫療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等項目,使在醫院分娩的產婦越來越多。但臨床病區不夠集中,提高了管理難度,導致發生很多嚴重醫療事故,如丟失新生兒等。院內感染:(1)新生兒容易發生醫院感染,尤其是早產兒及體征過低的新生兒,主要原因是新生兒免疫力較低。而感染的發生主要是人為的侵入性操作,若不采取正確的方法對新生兒的呼吸道進行清理,會增加新生兒感染的機會;(2)醫院內也容易發生交叉感染,若護理人員不重視洗手及對手進行清潔和消毒,也會增加感染機會。執行護理制度不到位:護理人員僅在巡視病房時觀察新生兒的呼吸、面色及精神狀態,若在夜間家屬休息時新生兒發生異常情況,可能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家屬便會推卸責任,造成嚴重醫患糾紛。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栾城县| 封开县| 绍兴县| 武夷山市| 高要市| 黑龙江省| 波密县| 金门县| 专栏| 乌鲁木齐市| 礼泉县| 合川市| 武安市| 马公市| 忻州市| 泰来县| 鹤峰县| 保靖县| 花莲县| 延边| 阿瓦提县| 满洲里市| 崇义县| 自治县| 庆阳市| 藁城市| 南充市| 鱼台县| 保山市| 当阳市| 确山县| 靖江市| 威远县| 平利县| 开封县| 屏山县| 普定县| 扶风县| 内乡县| 漯河市|